编者按:一年一度的Gartner每逢推出时的确能引起一阵关注(2017年的炒作周期曲线刚刚推出不久),但是过后却很少有人进行复盘。有哪些上榜的技术最后走完了英雄之旅?有哪些技术只是昙花一现?又有哪些技术是漏网之鱼?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针对这些问题VC Michael Mullany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首次发布于1995年的Gartner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曲线主要面向的是高科技领域,该曲线提出了新技术的一种标准的采用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技术都要经历以下一些过程(来自维基百科):
作为举例,下面是第一条炒作曲线,来自1995年。这是一份真正令人着迷的历史文档。里面提到的一些技术(面向对象编程)已经变得如此无所不在,以至于现在都已经成为背景噪声了。而一些技术已经彻底消失于公众视线(涌现计算)。还有一些技术是我们以为已经差不多了但却需要几十年之久才完全成熟(语音识别)。
1995年炒作得最厉害的技术是智能代理。2年后,Office 97推出了大眼夹(Clippy),这个炒得很厉害、但不称职的助理没法得到认可,几乎扼杀了整整一代的类似想法。今天,20年后,我们又冒出了要做智能代理的想法,尽管现在的名字改成了聊天机器人,但其核心技术——在广泛领域内的上下文推理——仍然是一个难题。 我把Gartner炒作周期看成是技术的英雄之旅。就像英雄之旅一样,炒作周期是一个吸引人的叙事结构。当我们考虑今天在用的其中许多技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记起来这些技术刚到来的时候大家都炒作得非常厉害,但这些技术最后还是找到了走向主流的道路。但这真的就是技术涌现和获得采用的途径吗?在对2000年至2016年间(后网络泡沫时代的每一年,不含今年)每一年的Gartner炒作周期曲线都进行了分析之后,我发现就平均而言技术的发展路线并不遵循炒作周期曲线。我们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当我们回想起技术是如何出现时,会受到认知偏误(更多思维模式可参见思维模式大全)的影响,从而扭曲了对过去的回忆:
举个例子,涌现计算(Emergent Computation,基于分布式进化算法的计算,算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的表亲)——出现在1995年炒作周期曲线的最早期技术,就是幸存者偏误的很好例子。今天如果我让硅谷的20位技术专家指出自1995年以来哪些技术能取得成功,哪些会失败的话,几乎可以保证没人会点出涌现计算的名字。但这就是1995年的炒作周期曲线,涌现计算就是其中重要的10项技术之一。 (再顺便说一句,我的意图并不是想指出Gartner作为一家机构的准确度。除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之外,我们认为Gartner炒作周期结伴上就是业界共识的反映) 但我们不能在合适的背景中记住过去并不是对Gartner过去的炒作周期曲线进入深入分析得出的唯一经验。在分析了2000年之后每一年的曲线之后,我想自己有信心得出结论说我们对预测未来并不是很擅长。这是我从中总结出来的8个经验经验之一。以下就是详情: 经验1. 我们非常不擅于预测。尤其是对未来的预测。 对于任何有经验的硅谷智囊来说这一点并不奇怪。总之,我们都不擅于预测。出现在Gartner炒作周期的200多项独特技术里面,只有少数技术——云计算、3D打印、自然语言搜索以及电子墨水——曾经被标识为早期技术并且多少以可预测的方式沿着炒作周期曲线从开始走到了结束。 经验2. 昙花一现的技术趋势数量令人担忧 高科技有个很显著的倾向,那就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会对一项技术感到极度兴奋。在列举的超过200项技术里面,有50多项技术在炒作周期曲线里面只出现过一年——然后就再也没出现了。是,炒作周期曲线所列技术中有很多昙花一现的东西仍然存活到了今天,享受着小小的成功或者精神占有率:众包——2013,HTML5——2012,BYOD——2012,播客——2005。但过去的炒作周期包含有一堆像降落伞裤一样糟糕的技术也一样是真的。以下就是一些昙花一现的技术:社交电视(2011),事实验证(Truth Verification,2004),分众分类(Folksonomies,2006)以及专家定位(Expertise Location,2007)。 经验3. 大量技术夭折。 这条跟上一条密切相关,过去20年就是技术的坟场,有很多技术都夭折了。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在Gartner炒作周期曲线上榜多年的技术当中有超过20%在取得任何类型的主流成功之前就已经被废弃了。其中一些多次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上但最终消亡的最值得注意的技术包括:
而这些只是没有走到实质生产就死掉的众多技术中的5个。可以列举的还有很多(比如电力宽带Broadband Over Power Lines)。 经验4. 技术洞察往往是正确的,但实现不了 炒作周期给出了基本正确的洞察,技术或者市场根本还没准备好,我经常被这种情况多次出现所困扰。其中一些最好的例子: WS型商业模式:趁着2000年代早期一波基于WS*的web服务狂热,WS*型商业模式作为一种衰退期技术首先出现在2003年的炒作周期曲线上,然后又在2005年再次出现在幻灭的低谷期。交代一下,WS*是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可以利用SOAP协议交换XML格式作为远程API调用的基础。WS*运动基本上就毁在了自己的技术自满上。开发者痛恨编写这类API,而且它还存在许多规范问题。但尽管如此,它的核心洞察基本上还是正确的。最近几年,Twilio、Plaid、Checkr等的崛起都验证了2003年时做出的基本洞察:也就是会出现唯一产品就是有价值的API的成功企业。
经验5.我们致力于一些核心技术问题已经有几十年了 有一些核心技术总是不断改头换面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上面很多年,有时候甚至有多个别名。每一个化身都取得了进展并给后来者留下了经验经验但并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这些属于炒作周期曲线中的技术马拉松。
经验6. 一些技术总是不断在退向未来 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技术总是在炒作周期曲线上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似乎给人以科幻的感觉。尽管到了某个时候我相信它们不会再这样。最值得注意的包括:
经验7. 很多技术取得进展但没人关注 炒作周期曲线看得足够多以后你机会看到一个模式,那就是很多技术在被认为玩完之后取得了稳步甚至有时候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就像此间的机器学习一样,在研究人员、初创企业以及大型技术公司的推动下,许多技术在上一代被普遍视为失败之后都在顽强地向前。以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些例子:
对于寻找暂时失宠但假以时日有望取得下一个突破的技术的技术专家来说,过去的炒作周期是一个丰富的想法来源。在我看来,其中一些最有吸引力的技术有可能迎来自己的第二春或者第三春:
经验8. 许多重要技术的进展在炒作周期曲线图上看不到 最后一个经验。过去20年迟迟未被炒作周期曲线识别或者从未上榜的重要技术的数量多得令人瞩目。在技术领域,看似琐碎或者短暂但却构成了下一代企业和消费者平台基础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下面就是自网络泡沫时代以来一些应该作为重要新兴技术上榜而没有进入周期曲线的简短列表:
这些都只是没有出现在新型技术炒作周期曲线的众多重要技术趋势的一些例子——尽管其中的许多出现在了Gartner制作的各种功能性、垂直型的炒作周期曲线里面。 关于经验的经验 我对分析这些炒作周期曲线的感悟不仅仅是做出预测有多难,以及我们在不见效的技术上的投入有多大,同时我也对我们在技术上取得的进展感到无比兴奋和赞叹。过去20年的工作带来的是奇迹时代的崛起:无人车,几乎可以理解我们的计算机,规模不见底的数据分析。 —————— 附注:Michael Mullany把炒作周期曲线细分为8个阶段,并将1995到2016年间在Gartner炒作周期曲线上出现过的技术进行了梳理(概念相同但说法不一致的当作同一种技术),汇总出了一份详尽的技术周期变化情况表。通过这份表格也能得出一些直观印象和洞察。
原文链接:https://www.linkedin.com/pulse/8-lessons-from-20-years-hype-cycles-michael-mullany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