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创投视野
财报里的车企秘密:表象与产能过剩
发布时间:2017-07-26 16:35 来源:GPLP


男人任性买了辆Dream car 开回家,没想到妻子的反应竟然是——离婚。

这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女人、男人与汽车之间的关系。


汽车充当了第三者,很多男人对汽车的喜爱甚至超越了女人,于是,这让很多女人之于车是爱恨交加。

如今,伴随着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及利润下滑,这些女人们的机会来了,她们幸灾乐祸的看着汽车库存积压。

真实的汽车行业:业绩下滑,库存积压

尽管表象下的汽车行业是华丽丽的数据显示天下太平,然而,真实的汽车行业的财报面前则是业绩下滑,库存积压。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汽车产销2811.88万辆和2802.82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长14.46%和13.65%,增幅比上年提升11.21个百分点和8.97个百分点。

犹如女人的衣服,是不是很漂亮?

然而,当GPLP君汇总了各大汽车上市公司2017年一季度报表后,发现真实的汽车行业与这些华丽外表实在差距太大——不少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库存积压,反而是步履维艰。

如下图所示:
 

 
图表一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排名前16的整车上市公司。

而且排行前列的几家龙头公司2016年整体业绩也不容乐观。大多数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薄弱,甚至亏损,投资收益占大头,甚至曙光股份全靠投资收益转亏为盈。
 

同时库存积压问题也很严重。虽然产量相对调整降低,但依然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如图所示:

图表三:车企的库存及生产量对比

曙光股份
 

广汽集团
 

更震惊的是,近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了一组让业界“震惊”的预警信息:经销商的非合理库存已经接近1000亿元,目前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是不是美女脱了华丽的衣服之后,也跟普通人一样,甚至不如普通的女孩更漂亮?

产能过剩的背后 产能利用率也会骗人?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七年之前,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是供不应求。

那段最美好的时光谁都不会忘记——那段时间,买一辆好车不仅要加价,而且还要托关系,然后耐心等待三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够拿到车。

然而,仅仅五年后,2014年,中国的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就开始出现端倪了,资料显示,

2014年我国自主品牌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5%;2015年,37家主要汽车企业商用车产能利用率仅为 52%,一些自主品牌的车企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50%。

相对于自主品牌企业,合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大概平均在80%以上。因此许多评判家认为合资企业不存在产能过剩,真相是这样吗?

让我们以东风日产为例进行研究,如图所示,其产能利用率为89%,然而,各个业务线及产品利用率也大不相同,甚至常州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

东风日产2016年产能利用率
 

接着,GPLP君又研究了排名前十五的另外两家合资车企的2016年年报,结果发现,他们也是靠投资收益来转亏为盈,一汽轿车的负利润挽救都救不回来。
 

同时两家企业库存积压问题相对先前研究的几家企业更严重。看库存量的增加率,郑州日产甚至达到85.9%。

如下图所示:

东风日产
 

一汽轿车
 

产能利用率高,但是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业绩低迷,然后原因归结于行业不景气,经济不好,而不是企业本身的产能过剩的问题?

甚至有企业表示,我们可以把过剩的产能都利用起来制造成产品,然后对外大肆宣传我们产能吃紧。

别说,这个理由真有人相信。

北京现代曾一直称自己产能吃紧,2016年扩建两家工厂并投工,不少人开始主张合资企业没有产能过剩,并以此为证。

然而,2017年1月,在上市公司财报面前,这些人的说法都露出了原型。

正如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的公开讲话,“现在,产能的释放速度快于市场的需求程度。”

怪现象:为什么产能过剩了,大多数企业还在不断扩建?

汽车产业的各种怪现象不断,比如,既然存在产能过剩,那么很多企业还在不断扩建?

当然,存在的必定是合理的。

现象的背后,必然是市场规律加政府博弈的最终结果。

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尤其是有优势地位的豪车和合资企业来说,要在更为狭小的市场中切更大的蛋糕,你就必须在产能准备上比别人富足。除非是发生大的经济滑坡,否则这些车企在中国不会做出产能收缩的决策。

这些企业一直占据着中国的高端市场,并且中国市场占据他们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抢占份额都来不及,他们绝对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而对于国企来说,因为存在很多政策和政府的行政因素,导致厂商的生产和销售任务年年增加。在此之前,就有某地方国有企业相关人士曾对记者公开表示,其目前的销量并不需要大规模的产能扩充和兼并,但由于政府有扶持弱小企业的任务,所以不得已兼并和吸收了部分小企业,从而对自身经营造成拖累。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汽车产业政策,包括产能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审批制。在审批已经变成一种稀缺资源的情况下,汽车厂家就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越审批,做完第二步就想做第三步,做完第三步想做第四步,因为它们不知道未来的政策会不会有变化。”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曾公开表示。

而自主品牌企业则不自觉地就跟随国家审批的节奏,去做出决策。

如果你获得在某地建新厂的审批,甚至还有优惠政策,你能理智地去审时度势吗?你会舍得放弃吗?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