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财
借贷平台滥用大数据追讨贷款,用户感觉“赤裸裸”
发布时间:2015-12-10 14: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在大数据经历了自己的“蜜月期”后,其“后遗症”开始凸现出来。甚至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沦为骚扰乃至作恶的“帮凶”。
 
尤其是在与个人隐私联系尤为紧密的互联网借贷平台,大数据经过收集、处理已然能够更精准地判定用户是否适合贷款、贷款额度、偿还能力等。但更让人无奈的则是,大数据也成为追讨贷款的新途径,并对大众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数据帮讨债,用户感觉“赤裸裸”
 
近日,蚂蚁花呗又火了。但这次的火与其便利性毫无关系,恰恰相反,是将蚂蚁花呗的另一面展示给大众。有网友在知乎上提问,描述接到自称蚂蚁花呗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向他打听一位朋友的去向,这位朋友拖欠花呗欠款,而且联系不上。当网友表示自己跟他不太熟,对方却表示,能够看到记录,这位网友某月某日给他赠送过礼物。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人们在蚂蚁花呗的大数据下几无隐私可言,完全就是“透明人”。对国内互联网行业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蚂蚁花呗的大数据来自于阿里巴巴的大数据生态链条。也就是说,只要使用过阿里巴巴的服务,如淘宝、支付宝、天猫等,个人数据就会被阿里巴巴收集并整理。
 
除了蚂蚁花呗,借贷平台借助大数据讨债的还有京东白条等。在110法律咨询网上,就有人提问:“我在京东商城上使用白条消费,由于京东方面的原因导致我的白条逾期。然后京东委托第三方对我进行催款,过程泄漏我的个人隐私资料。请问,京东以我未还白条为由,将我的个人隐私委托给第三方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可见,毫无顾忌地使用用户个人隐私,已经成为普遍事实。
 
常规≠合法,借贷平台涉嫌违法
 
在事件发生后,蚂蚁金服对此回应说,利用关系人信息提醒还款,是信贷行业的常规做法。对于新生的互联网借贷平台来说,通过大数据手握用户隐私信息,并将其完全利用,似乎无可厚非——反正大家都是干的。但这种看似合乎常理的做法,其实已经涉嫌侵犯用户的合法权益。
 
银行也会针对贷款延期、信用卡不还等用户催款,但一般是通过对用户本人在办业务时提交的联系人进行询问,并请其转达信息。也就是说,银行只是与用户自己认可并留下的社交群体进行联系。但互联网借贷平台在讨债的时候,却使用了有可能不相干的人的信息。他们并不是用户留下的,只是互联网借贷平台单方面掌握的。
 
用这样的关系网讨债,既是对用户个人隐私的侵犯,也是对其他不相干人的骚扰。上面提到的用户在100法律咨询网上的提问,回答的两位律师表示“违法,属于侵权”、“可以直接起诉京东侵犯隐私权”。可见,借贷平台的做法严格来说,是涉嫌违法的。
 
别让大数据成丑恶帮凶,监管迫在眉睫
 
蚂蚁花呗就讨债功能在官方微博做出回应,表示“立刻在第一时间暂停了以联系关系人来提醒借款人进行还款的方式”。并且蚂蚁金服就此作出改进,比如将人工电话提醒的时限由现在的超过还款日13天,调整为超过60天,且不会涉及具体的商品信息。但是仅仅这样做是完全不够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数据滥用的问题。
 
每个人既然无法摆脱互联网,那个人数据被收集就是必然的事。但由此得来的大数据并不能去作恶,必须向着有益的方向延伸。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借贷平台的自觉、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严格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让其走向规范化、合法化。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5.9%的受访者发现目前存在“大数据”被滥用的现象。这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众认识到大数据滥用带来的危害。大数据的监管,已经迫在眉睫。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