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传较广的段子,形象地描述了产品经理的角色:
产品经理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一大部分工作都是在“为客人点菜”——需求管理。 为了避免发生上述的灾难性案例,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分析客户需求并根据团队的能力给出恰当的产品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做好需求的管理。 需求管理分为两个方面:需求从哪里来,需求到哪里去了。
聊聊需求的来源管理。 在上述案例中,原始需求就有很大的问题,原始需求直接作为开发需求来做,必然会导致项目失败。 合格的产品经理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分析清楚客户的真实需求,再进入开发阶段,客户吃到了腐竹,茄丁,和宫保鸡丁的味道,厨房也能正常的干活,是个双赢的结果。 1、马斯洛需求理论任何一个产品需求都是基于人类本身的诉求产生的,回答需求从哪里来的问题,不得不提到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的理论》论文中将需求分为五类(引自维基百科):
五类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要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要。当低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高层次需求也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比如食物缺乏时,会不顾一切手段抢夺食物。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一般而言,越是底层的需求,用户量越大,比如满足生理需求的美食类app,外卖app,滴滴打车。越是高层的需求,新鲜感越多。比如满足归属感的社交app,自我实现需求的音乐类App等。当然在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分类界限也越来越模糊,wifi万能钥匙可以说满足了多数人基础的生理需求。 回到上面的案例,满足生理需求是给一碗饭,满足安全需求是保证食品安全,满足归属需求是老客户8折,满足尊重需求是尽力满足没有肉还能吃出宫保鸡丁的味道。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不起,饭店这个产品难以满足,想做出一个优秀的产品,一定是深谙人性,需要区分清楚人类表面需求及潜在需求,并且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用户粘性。 2、需求的来源一个产品需求,必然是满足人性的某一个诉求才值得去做,也就是产品必须有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
获得有价值的需求来源,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外部来源前期对用户的研究,调查问卷,访谈发现新的产品需求。来饭店吃饭,肯定是饿了,需求是填饱肚子,这里的用户问卷就是问你要吃什么。 用户反馈的收集,提取和优化策略。用户说菜太咸,上菜太慢,提前做好备菜。 对竞品的跟踪分析,行业分析等等。 隔壁家开发出不要肉的宫保鸡丁,派人学习一下。 内部来源老板的需求,一个公司的内部或多或少都会有来自上级的需求,靠谱的老板掌握的资源和市场信息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决定产品的方向。比如老板觉得中餐太麻烦竞争激烈,我们需要开发标准化的西餐,做蛋糕。 数据分析产生的需求,根据前期数据埋点获得数据做产品的优化。大部分客户都喜欢吃宫保茄丁,菜单上就增加一个宫保茄丁。 业务部门需求。简单的比如需要市场部门需要更换品牌,改个图标。收银台发现宫保茄丁利润率更高,我们要主推宫保茄丁。 技术部门的需求,某个方案现有技术来实现比较复杂,需要更改需求。大厨发现茄子切丁太费事,改成宫保茄条。 3、用户需要的并不全是产品需求,用户的动机才是需求的本质任何一个需求来源的用户提出的需求都可能是伪需求,讨论需求来源时我们直接默认了需求是合理的并且真实的。 举个例子:宫保鸡丁这个菜本来就是要肉的,如果要吃茄子,就是另外一道菜了。 区别伪需求和表面需求 关于伪需求被引用最多的一个例子,便是福特汽车创始人说的一句话:“如果听用户的,我们根本造不出汽车来,用户就是需要一匹快马。“ 用户基于自己的环境和使用习惯很难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当用户直接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诞生了又一个“伪需求”。因为他们所指的方向并不一定能到他们所想去的地方。还有一类需求,用户会用某种行为来代替真实的需求,比如开房去学习,如果把宾馆都改成自习室,也就没有人去学习了。再比如用户说需要一个锥子和钉子,其实他只是要把画挂起来。 问个问题 去伪存真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问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做什么?需要达成目的?。即一个需求的用户角色定义是什么,基于什么样的用户场景,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一个饿了的客户,只想吃饱肚子,给他一份宫保鸡丁满足需求。另外一个特别喜欢吃宫保鸡丁的客户,最近在减肥,处理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再有上面的福特汽车例子,如果客户是个赛马选手,他当然是需要更快的马。如果是个普通用户想更快更安全的到达另外一个地方,汽车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这个问法也是scrum团队中用户故事的写法,作为一个<角色>, 我想要<活动>, 以便于<商业价值>,基于这些分析出场景中用户的动机,然后转换为产品语言,接下来就是需求的实现过程了。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