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L型走势成为新的热词,L型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GDP增速将在6.5%附近窄幅波动,难回高增长态势。 宏观上的L型走势,必然在行业端和企业端出现分化:一些行业尽享经济转型的好处,成为新的支柱;更多的行业将经历转型之痛,然后再次分化,要么消亡、要么回归稳态增速。 对P2P行业而言,当前正经历着转型之痛,L型走势的确立,将加速行业的风险暴露和个体分化。在笔者看来,P2P行业将面对四道坎,趟过去的海阔天空,趟不过去的则会成为被“分化”的大多数。对大多数投资人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成为最头痛的问题。 借款人还款意愿降低 一些P2P平台致力于为小额借款人提供服务,单人借款金额3000元左右,上限基本不超过1万元,以确保借款人具有还款能力,但问题恰恰出在还款意愿上。 当前,P2P网贷产生的资信数据并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P2P平台之间也未实现信息共享,同时,P2P平台讨债的手段相对有限,以电话催收为主,实际上,对于小金额的逾期,P2P平台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催款也不经济。以上种种,导致网贷借款人还款意愿普遍较低。 当前,P2P平台并无有效手段来监测和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因借款人还款意愿低下导致的借款项目高风险将持续存在。
借款人还款能力减弱 为追求规模的快速提升,很多P2P平台选择了“垒大户”的发展模式。但由于贷款利率较高,P2P平台难以找到能承担高利率的优质项目,多不同程度介入地产、融资平台等调控类行业以及资质较差的借款人,极大地提高了P2P行业的项目风险度。 通常,P2P平台对于1年期借款项目,收费在6-8%(包括借款审核费、认证费、提现费、担保费、管理费、风险金、调研费及其他费用等,各家P2P收费项目不同,且部分由合作机构收取)左右,考虑到借款项目为等额本息还款,各项收费对应的年化利率即网贷平台的项目利差在12%至16%之间, 再加上平台给予投资者的10%左右的年化收益,借款人年化借款成本高达25%左右。 然而,高利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平台覆盖风险,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逆向选择,把真正优质的借款者吓跑,留下的都是高风险借款者,进一步推高坏账率。 经济的L型走势,意味着竞争力差的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企业持续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偿债能力大大减弱,并通过担保链、产业链等的影响在经济中呈链式传染态势,社会信用环境健康度下降,P2P前期拓展的高风险领域风险开始加速暴露。 行业负面新闻不断,资金向龙头平台集聚 以E租宝出事为标志,P2P行业就一直负面信息不断。尤其是最近几个月,中晋系、首付贷、校园信贷、互联网金融规范、跑路潮等金融热点中都有P2P的影子。在此情景下,一面是监管机构加大了整顿力度,多地暂停P2P平台注册;一面是更多的P2P平台陷入困境,跑路公告一个比一个绝,不少投资人开始谈P2P色变,诱发资金向龙头平台集聚。 对于资金实力较差的P2P平台,一面是不良率高企,一面是资金流出,破产倒闭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国内先后有75家P2P平台出现问题;2014年,有275家P2P平台出现问题;2015年,这一数值快速攀升至896家;2016年前3个月,共有260家平台出现问题,且呈现逐月上升态势。
问题平台的兑付危机会在投资者中间产生恐慌效应,尤其当媒体大范围报道时,会加速行业的资金流出速度。自2015年6月以来,当月P2P问题平台数量持续处于高位,在行业负面信息刺激下,P2P贷款余额环比增速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尤其是2015年底以来e租宝、中晋系等诈骗平台事件的持续发酵,资金流出加速,2016年3月,贷款余额环比增速已经降至0.67%的低点。截止3月末,P2P运营平台数量仍然高达2461家,行业的洗牌与整合仍在加速进行中,中小平台面临的资金流出压力将持续增大。
经营模式转型的两难境地 银监会在2015年底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P2P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并提出了“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非法集资……承担借贷违约风险”等要求。转型信息中介模式成为了当前P2P行业合规发展必经的一道坎。 之所以称之为坎,是因为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投资者对信息中介模式认可度降低,没人会在信用风险环境恶化的情形下把钱交给不承担信用风险的平台。面对市场和监管的双面夹击,P2P不转型则不合规,是死;转型得罪客户,也是死。 转型与否的两难境地,P2P行业面临的无外乎三个选择:要么是以投资者为代表的市场妥协,要么是监管方面适当进行政策调整,要么从此不再有P2P这个行业。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