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理财平台排雷 调查记者用这招
发布时间:2016-04-06 18:22 来源:一财网 作者:一财网

      几乎在每次采访问题平台事件时,我都会问那些无辜的投资人,你知道钱都投到了具体什么项目里了吗?你大致了解那个贷款项目或贷款企业的情况吗?你知道你所投的平台的股权结构和对外投资情况吗?

大部分情况下,投资人不会关心这些问题。他们的风控逻辑是:那个客户经理对我说了XXX,这个平台的广告登在了XXX上,这个平台的老板拿过这个或那个奖、有这个慈善家身份或那个商界领袖身份。

可是这些随口就能问、随手就能百度的信息,很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要做到这些并不困难,砸钱就可以了。甚至在行业里,安排某个企业人士出现在个别政要(包括国外政要)会见的场合,获得一次握手照相机会,都是有私下报价和花钱运作机会的。而对于问题平台而言,他们能砸的钱,都是投资人供养的。

在最初投资时就能发现骗子平台的蛛丝马迹,不要亡羊补牢等到理财平台出事才追悔莫及。

相比那些无用信息,相对有用的是:

首先,投资人可以尝试花个10分钟查询一下基础的工商资料,包括理财平台、平台的担保公司(如果有的担保设计的话),和资金最后流向的项目公司。现在基础的工商资料已经信息透明了,国家工商局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网站,都可以免费查询。

有人也许会觉得,查工商干嘛呀,注册资本金有什么好看的,反正对方如果抽逃了资本金,咱也无从知晓。

但其实,可查到的工商资料里还有股东及其出资、董监高成员、分支机构等,部分企业还能查到历次变更登记及股权质押信息。仅凭这些,就已经能发现部分做假比较粗糙的骗子平台了。

比如,我在暗访时,曾遇到过平台宣称自己的股东是某央企、有国资背景、甚至股东是某金融机构,最离谱的还宣称自己是央行下属机构合作成立的。这些忽悠的话,但凡一查股东背景就全部明了。很多自称背景雄厚的平台,股东根本就是一个普通投资公司,甚至个人。

事实上,判断一个平台的投资安全度,真实而靠谱的股东背景,是重要维度。

又比如,大多数骗子平台都干着“自融自担”的事,他们号称给其他公司融资、又由其他资金实力雄厚的担保公司担保,但弄了半天都是自己左口袋右口袋倒来倒去。这从公司的股权结构里,或者股东关联里都查得到。我曾查到过某平台号称给某知名企业做保理融资,结果就是给自己的母公司融资,追查发现,这两家公司注册在同一个办公地址,有着同一个实际控制人。

除了“自融自担”,同样亦酿成祸患的是“超募超融”,但后者要从公开资料应证的难度就偏大了,即便对记者们而言,不能通过人脉资源获得内部财务数据的话,这一棒子要打得实也绝非易事。对投资者而言,从外围的测探的方法之一是尝试查询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情况(有的较大型企业网站上有“投资者关系”,有的企业则可能在法院网站上已经留下了欠债被告的案底)。有些情况下,被投资企业是谁本身模糊不清,平台对资金流向也只说大概不论细则,或是项目的融资期限、利率或总融资额(也包括平台的总融资额)已经大幅偏离了行业正常情况,这些都需要引起投资者警惕。

此外,关注平台是否有合规的资金托管方也至关重要,一般有完善资金托管的平台“中介”性质更强,不插手资金往来,业务运作更规范。而且这个托管必须是对接平台整体融资的,不能是单个项目的或某个子公司的。有些平台爱忽悠,称自己和多家银行合作,甚至在其官网上贴出各家银行的LOGO。此时投资者也不能太相信所谓“合作”,经常开个账户也算合作,甚至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合作银行自己都一头雾水,全然不知对方公司,更别提给对方“站台”了。

查完工商,建议您再多查一个法院网站,那里可以看到这些公司、以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法人、股东们是否被起诉过。对于拆东墙补西墙倒腾资金者,他们很可能早就背有案底了。

接下来,如果考究的话,那针对每一单具体的投资,还有不少公开网站可以作为参考工具。比如央行征信中心的“中登网”可以看到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信息,那里可查询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转让登记信息,具体包括质权人名称、登记到期日、担保金额及期限等;或者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土地市场网”,如果所投债权中涉及土地抵押等,那里或有对应信息;又如所投标的若涉含有专利的高科技企业,可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系统”查询,所谓专利是否真实。

当然,比这更细的做法还有很多,向平台要求提供被投资方更多的财务数据、资产负债情况作为参考也是可尝试之举。总而言之,关心自己投出的钱的最终流向,以及债务人的还款资金安排(比如是否有真实的应收款用于还债),才是投资所应该关心的大方向。

其实,投资人本无必要如此事无巨细调查后才开始投资,他们本可以依靠社会信用、行业监管、外部评级机构等来做出决策。但当前的问题是,新金融事物才刚诞生不久,监管在一段时间内还是真空的,我们缺少外部的管理者、评级体系等来帮助确认。这也是很多骗子最有机可趁的地方。因此,投资人也只有暂时先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最后一点,也许比所有的小型尽职调查都靠谱,那就是,尊重常识,不要被贪欲迷昏头。

比如一个借助平台来募资的地产项目,投资人完全有必要过问此项目的整体融资结构,以及为什么不用成本最为低廉的银行贷款?再比如,一个平台的公开数据显示,交易额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80亿做到745亿,背后是“租赁债权转让”,这一数据本身就值得警惕。这样的规模扩张速度能媲美一家中型银行,做租赁的全行业都比不过其一个零头,就凭常识,已有疑点(这个数据是e租宝的公开数据)。又比如,有平台宣称投向供应链融资标的,投资收益率接近20%,也就是说,加上平台运维和客户经理业绩提成等,债务方的融资成本将在25%~30%,如果这标还是个长标,那请问这经济下行周期,什么供应链模式能有那么高利润率?

以上是一些相对简便、在案头即能完成的小方法。仅供参考。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