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住了医药电商的“侵袭”,抗过了资本并购整合的“血雨腥风”,没想到,一纸政策下来,连隔壁便利店都来跟药店抢生意了。 2018年10月,北京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宣布连锁便利店可申请零售经营乙类处方药,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 很快,12月1日,“京客隆”成为北京首个“尝鲜”的便利店,其旗下一家京捷便利店的货架上,摆上了一些非处方药和医疗器械,包括四季感冒片、板蓝根颗粒、维生素B1、退烧贴、雾化器、体温计、血压计等。 好药商网总经理、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赵桂英告诉新芽Newseed(微信ID:pelink)记者,中国早已实现药物分类管理,对于一些健康的安全的非处方药,患者完全可以按照说明书自行服用,北京此次举措的出台,首先方便了人民群众购药,对于生活节奏紧张的中青年、或者腿脚不方便的老年群体,是一种便民政策;其次,在便利店顺手买到非处方药、保健品,也能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便利店加入到售药队伍中,有利于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有可能会降低部分药物的市场价格。 从药品市场来看,零售药店是非处方药(OTC)销售的主要终端。对便利店开闸,允许其售药,对药店的冲击有多大?未来中国的医药零售格局是否将从此改变? 万亿药品市场格局生变 自“医改”启动以来,“医药分开”就被列入日程。 在这个大背景下,医院不限制处方外流、零差价、DTP药房、分级诊疗等政策对零售药店市场行业格局和结构有很强的重塑作用,过去以医院为主的药品流通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千亿规模的药品业务将流向线下药店和医药电商,而尤以连锁药店为主。 政策红利也催生了资本的加速布局,近年来,包括专业投资机构:高瓴资本、摩根士丹利等;医药集团:广药白云山、天士力集团、步长制药等;上市连锁:一心堂、老百姓、益丰、大参林;互联网+医药平台:平安、阿里、京东等在医药领域上演了一场群雄割据战。 战火硝烟中,2012-2017年间,零售单体药店从27.1万家锐减至22.6万家,“消失了”近5万家。而零售连锁门店则从15.2万家增长至22万家。“单体退,连锁进”。 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一心堂、大参林……现在上市的几大连锁零售药店背后都有专业投资公司的身影。 形势还未定,新政策又来了。刚完成并购整合的连锁药店们和单体药店一起迎来了新对手。2018年10月,北京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宣布连锁便利店可申请零售经营乙类处方药、二类医疗器械。 放开便利店的经营权限,也意味部分医药的红利要被分割出去,药店的竞争对手或将变为隔壁的超市和便利店。 赵桂英告诉新芽Newseed记者,对于便利店来说,物理成本没有变化,只是增加了人员成本,前期由于要建立自己的采购渠道,所以刚开始未必有价格优势,但是长期来看,便利店售药是有价格优势的。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此项试点成功,很可能会在其他省市推广,届时全国超4000亿药品零售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变。连锁便利店组团来袭,对于全国45万家零售药店,特别是还没有药事服务能力加持的企业,将是极大的挑战。 便利店的新机会 毫无疑问,这是便利店的机会。 根据全球知名制药企业Mylan(迈蓝)公布的数据,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健康消费及OTC市场,年均增长率达到6%。随着中国大健康市场扩容,OTC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3000亿元左右扩大到未来的6000-8000亿元。 政策红利的到来,助推了便利店把新的增长点放在药品SKU上。相较于传统药店,便利店的地理位置和人流量优势明显;另外,大部分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属性,补充了传统药店无法完成的服务时间,在经营模式上或许可以跑赢传统药店的早10点晚10点营业模式。 可以预计,促进便利店发展的新政出台后,北京市或将掀起又一轮便利店投资潮,各连锁品牌加速扩展,更加积极提高门店分布密度,以便建立竞争优势。北京便利店行业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四面楚歌的药店 在便利店的夹击下,不仅北京,全国的45万家药店,恐怕处境都危险了。 随着便利店销售权的放开,北京便利店售药模式在全国推广,那么原有的传统药店行业势必会受到冲击,尤其是中小药店。 一方面,由于医改要求医院的所有药品零加成(中药制剂、中药饮片除外),药店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另一方面,按照要求,所有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人力成本升高。此外,线上的医药电商、互联网平台又分走了一块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竞争力较弱的药店变得越来越“危险”。 除了接受不断趋严规范管理的同时,药店们还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便利店能销售乙类非处方药;21万家有证诊所可以卖药,也就是说和药店抢饭吃的变成了60多万家(药店总数为45万家);实施分类分级管理,许多药店不能再卖处方药,三类药店需配备的药学服务人员增加,在县级和乡镇开药店成本随之增加了;医保局的成立,意味着以往的违规套取医保变成了违法等等。总之,中小药店的品种空间和发展空间都在不断受到限制。 赵桂英告诉新芽Newseed记者,如果政策在全国推广开,肯定会冲击线下药店,尤其是小药店、夫妻店。但从眼下来看,不会有很大影响。药店需要及时改变自己的经营思路,有两个方向可参考:一,改成“超级药店”,经营产品多样化,以此吸引客户;二,专业化,随着中国老龄社会到来,65岁以上老人增加,这部分群体还是会走进药店,药店要做的就是提高服务质量,给患者一个专业的医疗服务体验。 未来中国的医药格局 从国内医药零售行业现状来说,与日本市场有不少相似之处。 其一是受政策影响,医药逐步分开,零售药店需要承接处方延展;医保控费压力仍在,医药终端市场规模将保持较低增速,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其二是市场饱和度非常高,需要进行内部资源整合,以及多元化经营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药妆、商超化是潜在的延展路径。 赵桂英告诉新芽Newseed记者,便利店可以学习日本药妆店的经营模式,建立自己的经营理念,从而选择不同药品的搭配,来实现利润的增长,这背后,考验的是便利店的管理、采购、店员的素质。 在日本,医药零售业态分为两种类型:调剂药房负责医保药品、处方药品的售卖,药妆店则主要销售OTC药品和化妆品、日化产品等一般消费品。从规模上来说,二者可以说是等量齐观。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2015年日本调剂药局市场规模约为7.2兆日元,药妆店市场规模约为6.1兆日元。(兆=万亿) 在政策及市场推动下,调剂药房和药妆店也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调剂药局更加专注于处方药和药事服务能力的建设,并逐渐发展出轻医疗服务,专业化能力更强。 而药妆店则向着大健康产品和快消品方向发展,如排名第一的药妆店松本清在东京开出了全新门店Beauty U,尝试不同于药妆店中药品、化妆品、食品混合经营的模式,全面进军化妆品行业。松本清进军化妆品行业也给日本药妆产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即利用此前建立的品牌优势进入消费品行业,多元化经营模式更进一步。 那么未来国内医药零售行业是否也会走向日本模式呢?即医药严格分家,专业药房和药妆店平行发展,连锁化成主流。目前看,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