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日本中小企业启示录:“隐形冠军”的机构推手
发布时间:2019-09-18 08:0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姚瑶

北野精机所在的大田区是日本最著名的中小企业集群之一,也是日本四大工业带——京滨工业带的中心之一。如今这样的制造业基地在第三产业占比九成的东京都已属罕见。

这里的发端是大型制造企业在该区建厂,开始带动当地产业链配套发展,之后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了一个加工配套基地。这些小企业几乎全部为街道工厂,在最高峰期工厂数曾达近万家,其中员工19人以下的企业占到了九成。

“大田区是日本最著名的制造业加工配套集区,巅峰时期有8000-1万家小工厂,几经破产淘汰后,目前还有两三千家。”北野精机的社长北野雅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但千万别小看了这些“街道工厂”,它们在日本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下设的中小企业厅的定义,在日本制造业领域,注册资本3亿日元以下或职工人数300人以下即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厅在2018年末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总企业数为359万家,其中358万家是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占到7成以上。

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取胜,在众多细分领域更是隐藏着大量“小而精”的“隐形冠军”。它们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在一个领域内深耕,不断向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进发。在大田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精于自动封装技术的小企业最早从玻璃瓶盖封装机起家,到现在给汽车电池提供设备;还有做炒锅起家,后为人造卫星和火箭等供应过零部件的20人工厂。

“日本优秀的技术太多了,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丢一个石头,就能捡到好多。”BOCO株式会社社长谢端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BOCO是一家骨传导耳机创业公司,工厂就在大田区。

街道工厂辈出“隐形冠军”

可以说,大田区见证了东京湾区甚至是日本的战后经济史,经历了高速发展期、产业外移、泡沫破裂、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变迁。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丁可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1920年代,三菱重工、日立等大企业在大田区建厂,带动大量加工配套企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制造业的发端。

二战后,佳能等大企业又相继建厂,同时外来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当地机械五金加工业迅速成长,逐渐形成了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金字塔型分工协作体系。

日本的小街道为何会诞生如此多的“隐形冠军”?

“这和日本的产业格局有关。日本制造业的格局可以视作寡头竞争结构,无论是汽车、半导体还是电机等,都由几家巨头主导,中小企业基本上都进入了大企业的协作体系,和大企业形成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中小企业不用太考虑市场开拓,因为订单是有下游大客户保证的,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一个技术。”丁可说。

在过去的大田区曾有一种说法叫“纸飞机飞图纸”,意思是把设计图纸折成纸飞机投往各家街道工厂,第二天就能变成实物“飞回来”,说的就是该区的“伙伴合作”的机制,比如A工厂擅长切削、B工厂擅长开孔、C工厂擅长研磨等。

“举例说,我们与大学研究室合作,大学给我们发订单提出想要研发的设备,我们公司作为一个平台,接单后再分包给各种小企业,每个小企业都有他们独到的技术。我们再将技术整合起来,组装成一个大型设备,供货给大学。”北野雅裕介绍。

据大田区产业振兴协会官网显示,在该区鼎盛的1983年,区内工厂有9177家。但其后,随着下游大客户产业外移,19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20年”,另外,人口问题不断恶化带来了“后继无人”的问题,区内工厂数量持续减少,目前不到3500家。

为了活下去,一些中小企业推进转型,从大批量生产供货转变为研发、生产小批量试制品为主,并承接高精尖的加工业务。

据了解,北野精机由北野雅裕的父亲在61年前创办,在二战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其父亲为许多大学的研究室制造实验设备和器材,这是公司的发端。如今北野精机拥有真空、超低温和机械研发三项核心技术,主力产品是售价1000万日元的电子显微镜零部件、3亿日元的OLED生产设备。

在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加上外部因素的影响,使日本的全球竞争力大幅下滑,为了摆脱困局,日本确立了“技术创新立国”新战略, 实行产学研合作,包括委托研究、共同研究、科学城和高新技术园模式。

北野精机的官网也公开了主要参与过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我们来说,这些大学不仅是我们的客户,也是我们的老师或者说伙伴,通过不断沟通和交流,我们的核心技术也不断得到提升。”北野雅裕说。

政策性机构和地方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当然,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早在1948年,日本政府就设立了中小企业厅。1963年,出台《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了金融、税制等方面的细则,此后更是出台了一系列关联法。

此外还设立了一系列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2008年10月,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合并为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的贷款具体如何操作?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中小企业资金支持?

一家工厂位于大田区的公司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了相关的介绍,“我们公司得到了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的支持。相关的前期审查很严,第一笔贷款为一亿日元,期限为五年零一个月,利息是0.42%。不需要分期还款,到期时一次性还清即可。”

此外,针对信息技术企业或是研发型企业,最终利息甚至还可进一步降低。不过,如果在贷款期内利润发生突飞猛进的上涨,那么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将作出衡量,上调对某公司的贷款利息,封顶是5%左右。

获得日本政策金融公库贷款的另一好处是,一般该机构会邀请民间银行一起放贷。另外,尽管在公司的财报上日本政策金融公库贷款为负债,但在向民间银行申请贷款时,该笔贷款将被视作资本金。

此外,不同层级的政府还推出了不同的补贴项目。

“一个月之前,我们申请到了经济产业省NETO(能源产业综合开发机构)的一个补贴项目,金额是500万日元,基于我们提交了一个十年的计划,我预计获得后续补贴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另外,最近我们还在申请一个东京都的中小企业补贴,金额是5000万日元,这个项目的补贴上限是8000万日元。”

不过,据了解,无论是政府优惠性贷款还是补贴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一是“来之不易”,二是“杯水车薪”。

日本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大头还是银行。“中小企业还是间接融资为主。99%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并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只有当成长为大企业后,才会去直接融资。另外,就银行贷款来说,大银行一般只与大公司合作,对中小企业的条件比较严苛,所以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去找地方小银行。”北野雅裕说。

据了解,北野精机的贷款资金7成来源于总部位于德岛的阿波银行,2成来源于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就银行贷款而言,如果是用于日常运营,一次贷款为5000万日元左右;如果是设备、厂房投资等,一般为1-3亿日元,且期限为15-30年。长期贷款的利率是1%-1.2% ,短期的是0.8%-0.9%,一般会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来决定利率水平。

据谢端明介绍,BOCO目前三年期贷款的利率在1%-1.9%的区间,“如果未来业绩不断改善、规模不断扩大,利率水平还可以下调。”

丁可总结,这些街道上诞生的“隐形冠军”背后有几大因素,“一是银行资金,日本有主导银行体系,银行和企业有长期合作,资金来源有保障。二是和客户之间有长期的合作关系,销售渠道很稳定。还有就涉及到体制,日本这二十年来产业政策的大方向并没有特别的变化。这种环境中,可以静下心来打磨技术。”

尽管日本中小企业不缺技术,但缺钱还缺人、缺市场。一方面,由于老龄化问题,不少中小企业因此倒闭或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引发了“大废业时代”的社会讨论。据日本经产省调查显示,预计到2025年,70岁以上的社长人数将突破245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找不到继任者。

另据日本帝国数据调查公司的数据,2018年度共有465家超百年历史的企业倒闭,该数字刷新了21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制造业排名第二为103家。

日本中小企业还缺市场,“日本市场太小也太成熟了,一般中小企业都不太抱希望了。我们现在主要有两个策略,一是实现电子显微镜的零部件标准化、规模化量产,二是拓宽OLED生产设备的市场,我们很想开拓中国市场。”北野雅裕说。

中日合作的软性障碍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到了其中的机遇。据日本并购交易服务商RECOF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对日本未上市企业实施的并购数量仅公布的就有25件,创历史新高,是2008年的6倍。

但日企对中资的接受度目前还较低。

像北野精机尽管想开拓中国市场,但北野雅裕就直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态,“说实话大部分日本公司不太希望外资注资,如果是欧美资本也许还有商量余地,但对中国、韩国等亚洲新兴国家的资本还是抵触的。”

他说,“虽然很重视中国市场,但觉得还是不了解中国的商业习惯及法律法规等。另外,双方的决策习惯不太一样,感觉中国人可以迅速拍板,日本人就非常慎重了,我们觉得跟不上中国人的节奏。可能是我们学习的还不够。希望可以先开拓产品的销售,为中方提供服务并加强沟通,在逐渐形成信赖关系后,可以再谈更深入的合作。”

中日双方的时间表差距有多大?答案可能是“一年内”和“五年以上”。

交通银行东京分行行长曹宇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横跨在两者之间的并非硬性或制度性的障碍,而是一些观念、文化层面的软性障碍。

“我接触过很多中国企业要到日本找产品和技术,他们期望半年内谈妥、一年内就交割,日方一般难以接受这种节奏,他们会想如果对方只要技术,那么员工和‘百年基业’怎么办?他们的节奏是不妨从代理产品或技术开始,合作两三年后,可以谈谈参股,再过几年谈并购的可能性。”曹宇青说。

或许BOCO的模式有一定启发。谢端明在1987年到日本后一直从事咨询业,在发现他的日方合伙人18年来一直在钻研骨传导技术后,遂产生了商业化的想法,谢端明担任CEO、日方担任CTO,在创业早期获得国内一家制造业上市企业2亿日元投资(占30.062%股份),此后开始投入研发设备、批量生产和开发产品。“只要不是来谈控股的投资,我们绝对欢迎。”谢端明说。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