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届冠军的容颜还没消化完,新一届的“香港小姐”竞选又来了,时间过得真快。
早些年,香港传媒界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不是太平山的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也不是大富豪夜总会,而是香港小姐。”
尽管如今它已难逃明日黄花的历史宿命,但在遭遇中年危机之前,它就像盗版碟里的港产片一样,开启过无数人的对于香港的想象。
这样的妆容,香港披卦了大半个世纪,连缀起来,就是香港娱乐文化的兴衰史
一、香港小姐的前半生:松弛、黑幕、以及全港人的希望
时间退回至1946年。彼时二战刚刚结束,香港主权由日本移交回英国,经历了数年战争岁月的折磨与摧残,香港人急需一种大众娱乐来转移注意力。
于是,带有慈善性质的“香港小姐”竞选,便在北角“丽池空军俱乐部”横空出世。
这一年10月8日,另一场以募捐为目的的选美在上海新仙林舞厅举行,此乃中国大陆第一次正式选美活动
当时世界大战结束不及一年,广州的“掩埋队”每天在路上收殓无数饿死者的尸体,香港的粮食危机也日益深重——有人质疑,在此情况下,应否搞这种歌舞升平的活动。但最终,选美会还是于6月23日在丽池如期举行。
事实上,所谓“竞选”只是一场简单的泳衣秀。在“国际慈善游泳比赛”的间隙,几位妙龄女郎身穿连体泳衣,绕场一圈给中西评判打分。
各佳丽由20位评判评分,标准是身材40分,容貎40分,仪态20分。图为当时的评分结果,来源:十一劃生
这场泳衣选美,为沉闷的香港社会带来一道不太合时宜的风景。
在那个风气尚为保守的年代,裸露的肩膀、雪白的大腿,以及紧身衣勾勒出的胸部线条……现在看可能不算什么,但搁那会儿,刺激程度不亚于现场看毛片。
原本可以容纳1700人的会场,最终挤进了2000多人,将俱乐部的木栏都挤坏了。
当天,数千观众在烈日下曝晒3个多小时,为的就是一睹佳丽身穿泳衣,从跳台走下阶梯的身影
面对市民饱满的热情,当年的《星岛日报》评论道:“随着和平的光临,人们很需要找寻些趣味、轻松,或者是罗曼斯(Romance)的气氛来调剂一下战争几年来紧张惯了的神经。”
只是,观众见到佳丽真容的那一刻,罗曼斯就幻灭了。
尽管大会所定的赛制十分宽松,只要求佳丽年龄为16岁~60岁、能找到一件泳衣穿在身上即可。但由于是头一次举办,故参赛者寥寥。仅有的11人中,不少还是舞厅小姐、风尘女子。
有人形容,那场选美看到的都是“松弛的线条,胖而不健的体格,萎黄的脸孔。”
香港某龟苓膏品牌广告,图右为首届港姐冠军李兰
“海中无鱼,虾仔为大”,最终,23岁的李兰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港姐冠军,不仅由港督夫人亲自加冕,还获赠价值上千港元的司马牌金表一只。而选美门券所收入的8621港元,则全部用于救济难民及残废军人。
李兰一夜成名,从此踏入演艺圈并出演了多部电影,成为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第一位女主角。图为李兰出演《审死官》中的杨秀珍
从大众审美看来,李兰姿色平平,难以称得上“美丽”。但即便如此,接下来的港姐选举盛况丝毫不减,尤其是1948年。
这一年,丽池从“空军俱乐部”摇身一变成为“丽池花园夜总会”,而幕后推手正是叱咤风云的“夜总会皇帝”、有“香港杜月笙”之称的李裁法。
“丽池花园夜总会”集泳池、海浴场、舞厅、酒吧于一体,每夜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一派繁荣景象
改头换面的丽池,一跃成为城中最热门的猎艳胜地,相当于今天北京三里屯最火的夜店——为了“搅旺这个场”,李裁法接手主办了这一年的香港小姐选举。
只是,决赛现场,秩序尤其混乱。前排的观众险些被挤进泳池,后排的观众视线则被层层遮挡——明明花真金白银买了门票,却连佳丽的衣角都看不到。至于本来要绕场一圈的佳丽们,也因为无立锥之地,只能在泳池一角“企定定”。混乱之中,甚至有几双“咸猪手”从人群中扑出,试图对佳丽实施“胸袭”和“腿袭”。
当时的报章关于港姐决赛秩序混乱的报道
比赛最终在一片混乱中草草收场,“杯葛”的声音也旋即而至。
与前两届“职业小姐获荣衔”的丑闻不同,这一届的冠军人选被质疑是“内定”。
1948年,第三届港姐冠军司马音传闻是李裁法的“契女”,被其它落选佳丽炮轰选美不公
不知是选美黑幕让人意兴阑珊,还是由于其他不得而知的因素,连续办了3年的港姐竞选忽然沉寂了下来。直到1952年,美国举办首届环球小姐竞选,香港受邀作为“香港赛区”参选,选美会才得以重启。
既然是挑选能代表香港争艳国际的美人,这次自然儿戏不得。因此从这一年起,港姐选美成为一项独立且正规的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又分为便服、晚礼服、泳装三场。
加上决赛,佳丽们一共要出场七次,前后持续近一个月,可谓是选美马拉松。
大会总结了第三届的失败经验,在泳池中搭起了天桥,好让观众一览无遗。现场还有一元一册的“群芳谱”出售,方便观众“按图索骥”。图为初赛的泳装环节,闻风而至的市民居然过万
由于冠军可到美国竞选“环姐”,获选的话又有机会在荷理活拍电影,当年前去报名的女子甚为踊跃。
同时,主办方也规定,参赛者“必须具有良好品德,优美身材,和健康体魄”,不再允许舞女参选。
但尽管如此,选美依然被视为“低俗”。当时有位在天主教中学念书的学生易名参选,相片登报后,她被校方发现并开除学籍,无奈之下唯有退选。
不过,5月20日晚举行的晚装复赛,这位学生仍有出席,且出场时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图为报章上关于此次港姐决赛的报道,里面提到丽池花园夜总会请来法国的“肉惑艳星”登台,表演“奇特艳舞数十种”——或许这也是大众对“舞厅式选美”印象不佳的缘故
决赛之夜,导演但杜宇的千金、当时只有21岁的但茱迪“爆冷”夺冠。
在首两轮的晚礼服环节中,她身穿的几套天鹅绒礼服曾获记者大赞:“身段婀娜,轻盈的微笑,有明星派头”,但却并非众人眼中的“大热门”。
有人分析,决赛当晚,5人评审团中有4人是外宾,也许是但茱迪鼻子扁塌、眼睛细长的东方面孔帮了她一把,成了洋人眼中的东方美。
但茱迪
但茱迪听到获选一刻,双手掩面,似乎不敢相信
加冕仪式,中间坐着的是但茱迪。后排由左至右是李懿碧、李美梅、许露西娜、王瑜
冠军加冕后,但茱迪肩负着“全港人的希望”,带着40套中式礼服登上了飞往美利坚的班机。
有“金主爸爸”扬言,只要但茱迪的排名比同来自菲律宾、日本和印度小姐高,就可以得到上镜的机会,以及三千美金的月薪。
美国首届环球小姐现场,左五为但茱迪
最终,但茱迪不负众望,拿下了首届环球小姐的殿军(第四名)奖杯。
但茱迪获殿军当天,环球影片公司即答应与她签约,令她兴奋不已。图为但朱廸在荷里活出品的《国王与我》一片中饰演一名妃嫔
二、70年代香港梦:美貌与智慧并重
但茱迪为港姐竞选开了个好头,但茱迪之后,参选港姐成了“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极佳通道,无论是名门闺秀还是邻里小花,都觊觎起那朵钻石后冠来。
只是,彼时的香港正处于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高速转型期,老百姓尚要为衣食劳碌,根本没空关心香港大美人是谁。整个五六十年代,港姐竞选也没有固定的主办方,办起来有一年没一年的。
直到1973年,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入主港姐选拔,港姐竞选才气象一新,稳定下来一年一届,持续至今。
70年代正值香港电视台混战时期,挖角常有发生。TVB接手港姐,就相当于接手了一个艺人储备库。图为TVB艺员训练班
而在1973年的过渡期,港岛出现了两位香港小姐,分别是“香港东方选美会”选出的狄波拉和TVB选出的孙泳恩。
由香港东方选美会选出的狄波拉(谢霆锋母亲)
由TVB选出的孙泳恩(中)
虽然70年代初选美风渐盛,有“工展小姐”又有“香港公主”,但由“公仔箱”直播,佳丽们身穿泳装让万千观众评头品足的选美还是首次。因此开山鼻祖孙泳恩也被称为“最勇敢港姐”。
图为孙泳恩加冕环节
事实上,TVB主办的选美会并非“给最好看的发一个皇冠”那么简单。在与国语文化、上海往事周旋良久后,腾飞的香港开始大刀阔斧塑造城市名片。1976年的港姐竞选宣传词就写道:
“‘香港小姐竞选’,目的在于选出一位才貌双全、能真正代表香港美丽与文化的少女,提升海外人士对香港的印象。”
港姐竞选,选的是“香港女性的楷模”。因此,除了评选标准和流程更专业之外,TVB还提出了那句深入民心的口号:美貌与智慧并重。在这样的标准下,评委甚至会刻意避免当选者“过于漂亮”。
1973年到1983年十年间,港姐以“德”先行,“容”居其后。因此首届港姐选举,成熟稳重的孙泳恩有幸夺冠,而娇艳的空中小姐赵雅芝(图)只能得第四
港人于是将选冠军比喻为“选老婆”,不用太漂亮,最重要是贤淑大方;亚军是“选女朋友”,不妨风情万种;季军则是“选小妹妹”,天真单纯就好。
1977年,香港小姐史上第一个双料冠军朱玲玲,被人称为“气质高雅的港姐”“港姐中的港姐”
1979年穿泳衣的钟楚红,最终获得殿军
从孙泳恩开始,港姐们一个个高贵端庄——当然,1976年的冠军林良蕙是个小小的意外。
当选时最激动冠军:林良蕙
在文娱活动相对单调的七十年代,港姐一开办就吸引了万众关注。再加上TVB悉心经营,香港人心目中的“舞厅选美”观念逐渐转变过来,选美成了个人成功路上不妨一试的捷径。
“少女们从五湖四海出发,从纽约、上海、温哥华赶来,接受这个神话城市的审阅。”
而港姐选举,也开启了“明星制造机”模式,佳丽们往往还没出道,就有几部电影等着拍。“世纪美人”赵雅芝、“梦中情人”钟楚红等人,几乎撑起了80年代的香港影坛。甚至有观众评价:“如果没有她们,华语影视圈会失去三分之一的光彩。”
港姐开始与电影、电视结下缘分。图为《香港小姐与香港电影》,余慕云著
三、80年代,港姐盛世
20世纪80年代,高速发展的香港稳固了“亚洲四小龙”的地位,晋升“东方好莱坞”的无线也一统江湖——搭着“无线电波”的港姐,迎来了我等凡人肉眼可见的巅峰时期。
一年一度的港姐选举成了全岛的盛事。一进入夏季,无论是电视上的宣传片、报摊上的杂志刊物,还是普通市民饮早茶时的闲谈,都离不开“香港小姐”。
决赛之夜,粤港两地居民更是痴痴地守着翡翠台,合家欢程度不亚于春晚。就连内陆观众,也从天线里收到的TVB信号,接受过港式人体审美的启蒙。
TVB在制作上下足重本,香港小姐竞选变得更“有睇头”。除了决赛夜的泳装环节备受瞩目之外,新增的外景环节也增色不少。图为1988年李嘉欣的外景拍摄片段
肩负着“宣扬香港”KPI的港姐,不仅深获香港市民的喜爱,地位高到可与港督出席活动。
而且宣布中选的一刹那,便始登龙门,身价百倍,风头一时两无。即使落选,也有机会闯荡娱乐圈,跻身政商界,或被揸跑车、住豪宅的贵公子相中,嫁入豪门。
邱淑贞曾于1987年参选港姐,后因整容传闻中途退赛,但这并不妨碍她被王晶相中,晋升为一代性感女神
据1989年的港姐冠军陈法蓉回忆,很多香港女孩小时候都cosplay过“港姐加冕”环节:“卷一根棍子当权杖,披一条毛巾在屋里绕场一周。”
那是梦想中的高光时刻。在那个贫富差距逐渐悬殊的年岁里,港姐就像终极美好样本,很多平民女孩从中看到了希望。
泳装问答环节也是小学鸡们争相模仿的情节。某年的问答环节便堪称经典,一位佳丽被问及“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你会选谁做丈夫?”她答:“希特勒。我会用我的美貌感化他的野心,唤起他的爱心。”
进入到80年代,摇摆于“美貌”与“智慧”之间的审美天平也被重新设置——在稳定而富庶的社会里,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占了上风,评委们不再避讳选手的美貌。让观众赏心悦目、用收视率吸纳广告才是正经事。
1983年,张曼玉一出场,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哇,好靓。”
1983年,泳衣造型的张曼玉,当年的“最上镜小姐”被她收入囊中,可谓实至名归
事实上,此时的香港已跻身国际大都会,港产娱乐亦独步天下,有人感叹:“在这种时代气氛下,女人不可能不美。”
这一时期,遴选出的佳丽也独具时代感和都市味
在颜值全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年代里,1988年的“大美人”李嘉欣、1989年“最具都市气质”的陈法蓉、1990年的“靓靓”袁咏仪、1991年“美貌与智慧并重”的郭蔼明扎堆涌现。
至今港人仍感慨,那些年,真是港姐的颜值巅峰。
1988年冠军,大美人李嘉欣,被称为“美得石破天惊”
1989年香港小姐冠军陈法蓉(中)
1990年冠军袁咏仪,“靓靓”这个外号不是白叫的
1991年冠军郭蔼明,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学,曾到NASA兼职见习工程师,是学历最高的港姐
1991年的季军蔡少芬
随着颜值达到巅峰的,还有港姐的收视率。1991年,香港小姐竞选决赛当晚,最高收视达到44点,至今无法超越。只是这一年,香港小姐也走完了辉煌时代的最后一步,就如作家韩松落评论:
“香港小姐”的黄金时代,是1970年代末和整个1980年代,绝代佳人基本分布在这个时间段。而1990年初的袁咏仪、郭蔼明和蔡少芬,可视为这个时代的余韵,尚能说明“香港小姐”的审美观,不是《聊斋》中“罗刹海市”式的审美观。但之后,“香港小姐”竞选便走上天雷滚滚的不归路。
当人们回顾香港小姐时,1993年总是一个分水岭。有专栏作家调侃:香港小姐竞选就是在这一年“坏了风水”的。失望的市民大呼上当之余,“长得像港姐”也成了坊间流行粗口。
图为1992年无线推出的银禧纪念票。此后,“香港小姐”的水准被比喻为一条“屡创新低的大阴线”,偶有反弹,但趋势不改。
进入新世纪以来,选港姐更是像选特首一样,都要被喷得体无完肤。面对狗仔队的挖苦和香港市民对“港姐沦陷”的看衰,TVB无论再出什么怪招,也回天乏术。
2000年后,港姐再没出现过让人心动的大美人,近几年的三甲更被港人吐槽“连名字都记不住”。
万人空巷的势头不再,这条古老的成名路上已人迹罕至。只是,退一万步讲,那也不是她们的责任——消失的也许不是美女,而是那个香港娱乐业能人辈出、风起云涌的风流年代。
那时,香港正褪下草莽,摇摇晃晃地走进唇红齿白的浮华梦,手里的权杖,正熠熠生辉。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