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IPO、并购重组跷跷板:投行业务重心转移
发布时间:2018-08-01 09: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谷枫
2018年IPO审核形势的变化大大超出了市场判断,在审核节奏放缓和审核尺度大幅度收紧的背景下,投行IPO业务将面临着自2016年以来的新一轮轮动。

此消彼长,2016年末IPO发审节奏常态化的同时,并购重组被监管层所收紧,随后在2017年中段才逐步放松审核节奏。而2018年至今,并购重组的审核节奏和尺度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审核预期明确,因此市场也认为并购重组业务将成为投行业务的侧重点之一。

“对于投行核心业务来说,股权领域向来是两条腿走路,即IPO和并购重组。如果IPO的审核趋势变化很大的话,自然会倾斜更多资源在并购重组业务端。”华中地区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对于今年业务分析道。

不仅是投行业务在做权衡,对于众多受到IPO审核节奏变化影响的企业来说,是否应该转道并购重组也是今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在审核节奏、政策预期稳定的情况下,一些IPO“失意者”已经放弃了IPO转向了收购方,成为了并购重组的标的。

审核变奏

2018年并购重组和IPO审核节奏对比强烈,一边如海水,一边如火焰。

节奏变化激烈的自然是IPO,2018年前七月共有137家企业上会,共有71家企业成功通过发审会,IPO审核通过率为51.8%。作为对比,2017年全年IPO审核通过率为77.87%。

IPO审核节奏的变化对于众多企业及中介机构来说始料未及,尤其是2018年前3个月,发审通过率骤降的同时发审频次也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截至7月31日,2018年的前7月内共有152家企业告别IPO,这也创下了IPO有史以来企业撤回材料的记录,众多企业不得不告别IPO之旅。

另一个股权的重要市场,并购重组却与IPO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 2018年截至7月31日,并购重组委共审核66起重组申请,其中,36起获无条件通过,20起获有条件通过,7起未获通过,3起取消审核。66家A股公司的重组方案上会,其中54家获批,整体过会率85%。与此同时,2018年前七月上市公司披露重组预案及停牌拟披露重大事项的公司同比增加。

“目前并购重组的通过率要远远高于IPO,从去年中段并购重组恢复审核节奏以来,市场整体都趋于稳定。”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7月31日认为。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统计了2018年前七个月,并购重组新增预案以及并购重组的审核节奏。根据数据显示,除了2月份受春节假期的因素审核数量和新增预案数量都较少之外,其余六个月均保持了审核节奏和新增预案数量的稳定。具体来看,单月审核和新增预案均保持在7-10家左右。

“并购重组市场这样的节奏很好,不要突然特别快或者审核暂停,稳定的审核节奏对于市场来说很重要,市场需要明确的政策预期。”前述北京地区券商人士认为。

选择的十字路口

IPO和并购重组的审核节奏有了差异,企业也就面临着再一次的选择。

通常来说,国内的企业家都有一个IPO的情结,在IPO审核节奏通畅的情况下,相较被其他公司并购,IPO是企业实控人或者创始团队的不二选择。

但2018年的实际情况是,IPO不仅审核从严,在排队和现场检查层面,很多企业就已经开始掉队,2018年创纪录的有超过150家企业撤材料便是最好的注脚。

无缘IPO,究竟是重新筹备二次报材料,还是成为并购重组标的被上市公司并购,企业到了要做选择的时候。

“我们会同企业进行判断,如果走不通IPO这条路的话,能否走并购重组的通道。毕竟从今年的形势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IPO审核都会十分严格,不达标的企业很难说等一段时间就可以再次冲击IPO。因此,从股东和企业规划的角度不如并购重组。”一位招商证券的人士7月31日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从买方市场看,众多被否以及撤回材料的企业直接丰富了并购重组标的市场。

“由于借壳早在2016年底就收紧了,因此众多撤材料的IPO企业更多的选择可能是被并购,从企业的情况看,可能不符合目前IPO的标准,但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并购标的。实际上,大多数能够排队IPO的企业,企业质量还是不错的,除了一些监管层不鼓励的行业,剩下的企业也丰富了目前并购重组市场的选择。”华东地区一家上市公司旗下并购基金的投资经理7月31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证监会也在政策层面对企业选择IPO还是并购重组进行了一定的引导。

2018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相关政策表示,如企业在申报IPO被否决后拟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在监管时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

具体而言,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证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

“也就是说,企业可以更早地规划并购重组事宜,而不是像以往,IPO 被否之后,并购重组是剩下的被动选择。”一位华泰证券的资深保代7月30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除了少数一些在短期内可以解决问题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开始给予并购重组更多的关注度,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的情况来看,本届发审委被否的企业尚未有一家重新报会,而主动撤回材料的企业也鲜有短期内重新冲刺IPO的案例。

新三板并购悸动

IPO还是被并购的选择题也传递到了新三板挂牌企业这一2017年IPO审核常态化以来最大拟IPO群体处,与非上市企业不同的是,众多新三板企业更加迅速地做出了选择,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新三板IPO被否或撤回材料的情形中,被上市公司并购重新成为这些企业的首选。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中赟国际(834695)、深港环保(836054)、龙铁纵横(837706)、联创种业(430625)、狼和医疗(836795)、康泽药业(831397)等6家新三板公司撤回或终止IPO选择被并购,还有更多的企业在筹划和谈判的过程中。

“2017年IPO发审加速,很多原本已经做好被并购准备的新三板公司都反悔了,都独立去IPO,2018年审核节奏从严,这些企业又回流到新三板市场,很多企业家在经历过一回IPO之后吃到了很多教训,这时候被上市公司并购成为了最优选,并购重组的主动权也从拟IPO企业手里到了并购方手中。”前述华泰联合人士表示。

“对很多新三板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阶段并不适合去IPO,在某些领域做得不错,但是企业体量、盈利能力包括市场前景都不足以支撑企业去IPO,但作为并购重组标的来说,这样的企业是很多上市公司产业链整合的首选对象,在IPO冷却下来之后,新三板市场扮演更多的还是并购重组的标的池,而非拟IPO企业的培育板。”前述招商证券人士分析道。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