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公司担心科创板最终定价较高,进而因报价过低而被剔除有效申购范围,进而选择了高估报价,所以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非理性成分在作祟,甚至有一些机构乱报高价。 伴随着25只科创板公司的发行完成,其询价阶段的高估申报现象呈现在市场面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Wind统计科创板公司的初步询价报价明细发现,在目前已发行的25只科创板公司中,有21家公司在询价过程中出现了申报价格比最终发行价超过10%的情形,共涉及1619名询价对象的2524次报价。 更有甚者,有7只科创板新股共计20次网下投资者申报价格较发行价超出了50%以上,其中14次申报价格更超过了新股发行定价的100%。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科创板刚刚推出因此存在较高的市场热度,部分机构估值报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因素,以及个别机构担心科创板热度拉高发行价,导致申购失败等情形,均易导致部分报价出现“虚高”的情形。 有分析人士认为,部分股票出现的高申报价格,意味着部分机构对该类公司具有更高估值抱有预期,考虑科创板发行定价遵循市场化原则,因此这一现象无可厚非,但其申报价格与市场发行价存在的较大偏离,亦可看出;但也不排除一些机构存在刻意虚高报价的可能性。 “高估者”透视 距离25家科创板公司“起航”剩下不到一周时间,但部分公司询价时期迎来的过高申报价格,引发了市场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针对已发行的25只科创板公司,共有1371笔因报价过高而被划归于无效申购中,这些普遍比最终定价高估超过10%的申报,在目前科创板公司中的分布并不均衡,这些来自于网下投资机构普遍报出“高估”之价主要集中在航天宏图、安集科技、澜起科技、睿创微纳和华兴源创等5家科创板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该类无效申购超过百笔。 而嘉元科技、心脉医疗、光峰科技等8家科创板公司中,网下投资机构的追捧则显得较理性,此类高估报价情况平均单家未超过5笔。 统计显示,部分投资者的无效报价较发行价出现大幅高估。 在记者统计的上述数据中,15只股票出现较发行价高估不低于20%的申报,笔数达108笔,7只股票的20次申报价格超出发行价50%,更有涉及中国通号和天准科技两只股票的14次申报价格超过发行价100%。 最高的一次申报来自于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汉和资本)旗下的“汉和恒聚6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其对中国通号给出了最高16元的申报价格,超过发行价多达173.50%。 资料显示,汉和汉华为自然人股东罗晓春全资控股,此前曾先在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等机构任职,后来于2013年下海创办私募机构创业。 与此同时,民生人寿子公司民生汇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民生汇通)旗下的11只资管产品,联合对天准科技发起了从51.62元-54.38元/股申报,较25.50元的发行价高出达102.43%-113.25%,从具体的配售对象来看,民生汇通旗下部分产品来自于珠江人寿、浙商财险等其他险资的委托。 事实上,即便按照25.50元发行价计算,其发行市盈率也高达57.48倍,高于同行业的31.26倍市盈率,若按照民生汇通的最高报价54.38元折算,则其给出的估值将达122.58倍。 “集体在这个区间申购,说明管理人对科创板公司的估值判断大概落在这个位置上,只能说其投研判断的估值较市场整体存在明显高估。”一位参与科创板申购的公募人士表示,“不过询价就是要体现市场化原则,每个机构都有权利对相关公司的估值做出独立判断。” 持牌机构频现 在较发行价高估不低于20%的申报中,可以看到券商、公募基金、信托公司等持牌机构的身影频繁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较发行价高估不低于20%的108笔申报中,超过半数的55笔申购来自于持牌机构,其中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券商、信托分别各有33笔、10笔、7笔和4笔。 记者发现,券商和信托的“高估”报价多体现为自营账户。例如西藏东方财富证券以高达82.45元/股的价格申购心脉医疗,较后者的46.23元/股的发行价高出78.35%,成为以自有资金申购且报价高出发行价幅度最大的一家机构。 无独有偶,大通证券、资金信托、苏州信托、华鑫国际信托、东海证券、光大证券、西部证券、华安证券等不少于8家机构的自营账户均有不少于1笔申购报价高出标的科创板股票发行价的20%。 除上述机构自有资金外,更多公募机构旗下的产品也因过高的申报价格而进入无效申报范畴。 例如华泰保兴、凯石分别各有两只产品的发行价高估比例排在行业前列——华泰保兴吉年利、华泰保兴吉年丰两只混合基金对福光股份的申报价格均为39.09元,较发行价高出55%;而凯石湛、凯石澜龙头经济两只产品对虹软科技的申报价格达36.60元,均较发行价高出26.73%。 同时,部分公募机构还存在旗下多只产品“高估申报”某一单只科创板公司的情形。 例如银河基金旗下多达12只产品组团以20.76元/股价格申购航天宏图,最终较航天宏图17.25元/股价格高出20.35%,华宝基金旗下不少于6只产品以24.00元价格申购睿创微纳,高出后者最终发行价达20%。 “一些持牌机构的申报价格较最终发行价出现较大偏离,和这些机构十分看好相关科创板公司有关,如果这些机构本身给予科创板这样的估值,如果没有成功获配,那么不排除这些机构还是会在科创板开板后在二级市场买入。”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公司在发行过程中受到询价机构的“高捧”,与当下科创板的热度不无关联。 “有的公司担心科创板最终定价较高,会因报价过低而被剔除有效申购范围,进而选择了高估报价,所以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非理性成分在作祟,甚至有一些机构乱报高价。”上海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不过,若是一些激进的私募机构可以理解,但持牌机构还是应当在科创板这种热潮下保持相对的冷静和清醒,何况有些产品背后是公众资金,更应该以审慎的态度参与科创板投资。”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