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利用虚假合成身份进行金融诈骗的行为在美国日益猖獗,犯罪分子利用虚假身份申请信用卡、骗取银行贷款非法敛财,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诈骗犯“幽灵”般的存在让金融机构和执法部门十分头疼。 美联储9日发布《美国支付系统中的合成身份诈骗》白皮书,对这一新型身份盗窃形式和金融诈骗手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提醒个人、金融机构、政府机构提高警惕,呼吁利益相关方共同合作。 与传统身份造假不同,合成身份将真实合法的个人信息片段和虚构的或经过篡改的信息相结合,创建一个难以追踪的全新身份。由于存在合法部分,合成身份难以在支付过程中被识别。犯罪分子利用这一“幽灵身份”积累信用积分,并在到达一定程度后通过赊购超过支付能力的商品或服务宣告“破产”,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白皮书指出,美国身份识别以及信贷过程存在较大漏洞是合成身份支付诈骗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美国身份识别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静态的个人身份信息,包括每一位公民自出生起被政府随机分配的社会安全号码(SSN)等。有数据估算,近40%的合成身份使用了随机SSN。 SSN代表个人并跟随其一生,记录其信用、医疗、社会福利等信息,一旦被犯罪分子盗用并借此实施非法行为,受害者很难重建信用档案,更改信息也需要耗费较大时间和经济成本。 同时,姓名、地址等个人信息曝光率在数字时代大大增加。据统计,2017年至2018年,美国有超过4.46亿条个人信息记录因数据泄露而被曝光。加上社交媒体等平台过度分享个人信息等风险行为,个人信息曝光数量和频率大大增加,非常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并创建合成身份。 另一方面,美国信贷程序存在漏洞,使得犯罪分子有条件建立合成身份。白皮书指出,在美国,当犯罪分子使用新的合成身份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虽然金融机构通常会以无信用记录为由拒绝贷款申请,但信用机构往往会为这一新的申请人自动创建一个全新的信用档案。这一信用档案则成为合成身份存在的所谓“证据”。当犯罪分子向不同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并最终获得批准后,信用机构将认定这一身份合法有效。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漏洞为合成身份建立信用记录,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里积累信用额度。随着信用评分提升,犯罪分子可以获得更长的信用延期直至宣告“破产”并消失,最终达到诈骗目的。 白皮书指出,利用合成身份实施犯罪行为的大部分成本往往由金融机构所承担。有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各银行因合成身份诈骗损失了60亿美元。 但事实上,由于合成身份评估和识别标准不统一,以及缺乏相关调查和风险报告,合成身份支付诈骗的真实成本难以量化。对于被盗取身份的受害者、特别是弱势群体来说,合成身份诈骗可能要等到其个人信息受到损害后的数年才被识别和确认。 同时,对于身份已被盗取的受害者来说,取回身份的过程也非常耗时。由于犯罪分子花费数月甚至数年建立了虚假信用记录,个人和相关机构在冲销并重建记录时面临艰巨任务。 白皮书指出,合成身份支付诈骗日益严重,影响着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和医疗行业等社会各个系统。由于侦破欺诈难度大、犯罪成本低以及金融体系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此类金融诈骗行为恐将继续存在。因此,这需要所有支付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了解、发现、减轻并想办法解决合成身份支付诈骗行为。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