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钻-信托观察
信托产品也有高风险,年化收益超10%及资金投向另类的都应警惕
发布时间:2019-07-03 07:15 来源:经济导报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降再降,信托理财再度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起步门槛100万元,年化收益9%,像这样的信托产品能买吗?”近日,济南孙女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她最近了解了多种理财方式,比较下来,还是对朋友介绍的信托产品颇为动心,但较长的投资期限让她有些放心不下。

  本报记者发现,近期发行的信托产品中,不乏年化收益率在8%至10%之间的信托产品,锁定期多在1至2年。与银行理财普遍低至4%的年化收益率相比,信托翻倍的收益率,确实诱惑很大。

  不过,信托产品较高收益背后,风险也不小。如近期,平安信托、安信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就爆出过产品到期未能兑付等风险事件。

  对此,受访分析人士表示,信托市场正向着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模式转变,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应从信托公司的风控能力、产品资金投向等多方位把控,以规避“踩雷”事件。

  厦门港务“踩雷”

  XX信托一产品

  “100万-300万,年化收益率8.4%;300万-600万,收益率8.8%;1000万及以上,收益率9.2%。”本报记者查阅数据发现,近期发行的信托产品,多处于上述收益率区间,随着单个客户投资金额扩大,最高年化收益率可以接近10%。

  这些信托产品募集的资金,多投向于房地产、基础产业,产品锁定期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从抵押物情况看,房地产信托产品多为土地、不动产、股权抵押,以及保证担保;而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产品中,则出现了应收账款质押。

  “朋友说信托产品的抵押物多是按照5折计算,就是产品募集了2个亿,融资方必须拿出4亿元的抵押物才行,所以安全有保障。”孙女士对本报记者说道,年化收益高、抵押物又充足,这样的信托产品就像理财中的“高富帅”一样。

  但有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信托产品出现逾期兑付后,并非都能顺利解决。前期不仅需要与融资方探讨债务处置、资产重组等问题,如果到了处置抵押物这一阶段,恐怕需要等待的时间更长。所以,如果真的“踩雷”,投资者的烦心事会不少,资产风险更是比想象中大不少。

  本报记者注意到,信托产品逾期案例近期频频发生,甚至一些上市公司也因买了相关产品,被拖累其中。

  如本月10日,厦门港务发布公告称,公司以1亿元人民币认购的“XX财富·宏泰2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于2019年6月7日到期,但受托人未有全数偿还认购金额及累计投资回报。

  公告显示,该产品受托人为XX信托,计划期限为两年(2017年6月7日至2019年6月7日),预计年化回报7.00%。受托资金用作发放信托贷款予一家指定企业(作为信托担保人)的附属公司,以作其工程物料采购项目及供应化工产品及矿产品之用。

  厦门港务在公告中称,会尽快联系受托人以了解全数赎回信托产品的进展,并会毫不犹豫采取果断补救行动,务求把或会因可能未能取回本公司于信托产品的投资对本公司财务表现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但截至目前,厦门港务未再披露过相关事项进展情况。

  刚性兑付被打破

  高收益存高风险

  在受访分析人士看来,外部融资环境收紧、企业再融资能力受限、借新还旧的模式无以为继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信托产品出现违约,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更需谨慎对待

  据悉,6月初,XX信托在回应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函中就称,截至2019年5月20日,到期未能如期兑付的信托项目共计25个,逾期项目近120亿元。而此前,中泰信托则披露多款信托产品延期兑付;长安信托多款信托产品也透出兑付危机,其中仅南京东部路桥工程、南京建工产业集团的信托贷款就有28.5亿元。

  普益标准研究员龙燕表示,在金融强监管大环境下,市场长期积累的风险正在陆续释放,信托行业面临着信托公司自身管理风险、交易对手经营情况等企业风险,以及宏观行业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这需要信托公司强化项目风险意识,提升项目风险管控能力,建立不同领域交易对手名单管理制度,审慎开展风险高发领域业务。

  同时,对于投资者而言,信托产品不时爆雷更提醒他们,以往“产品损失我承担”的刚性兑付模式,在信托行业已明显淡去,选择产品时更应谨慎考量。

  “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实现净值化,目的在于打破刚性兑付。对于信托产品来说,净值化还在路上,但刚性兑付早已打破。”中诚顾问投资分析师王瑞鑫对本报记者表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这一特征,会在今后的新托业发展中愈发显现。

  王瑞鑫表示,作为投资者来说,不能只看到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就贸然投资,还要仔细研究信托资金的投向,所投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产情况等各类问题。

  其中,有几点尤为值得注意。首先,需要挑选风控能力较好的信托公司;其次,确定融资企业是否有过不良信用记录;再者,一些涉及某些特殊领域,比如艺术品、酒类等信托产品,轻易不要动;最后,要明白高收益对应的永远是高风险。

  王瑞鑫指出,从近几年的违约案例来看,违约项目大部分收益率高于平均收益率2%以上。现在的情形下,投资者对于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项目要谨慎,切莫盲目追求高收益。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