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观察 对于如何界定“通道业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实际上较难分辨。 科创板打新正当时。 6月24日,继“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之后,科创板第二股睿创微纳、第三股天准科技的上市发行安排也随之出炉,两家公司的发行时间安排基本一致,网上网下申购时间均为7月2日。此外,6月25日华兴源创将确定发行价格。 随着科创板打新工作加速推进,监管方对于可能存在的乱象也提前打“预防针”。近期监管部门向基金公司下发了关于基金参与科创板投资的相关要求通知,要求严格杜绝通道业务,并严格落实宣传推荐和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 不过,对于如何界定“通道业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实际上较难分辨。即便监管“严”字当头,仍不排除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 难以界定的“通道” 监管部门对基金参与科创板投资的相关通知指出,参与科创板投资(包括打新及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应当由管理人主动管理,独立进行审慎的投资决策,严禁作为委托人的通道存在,不得接受委托人的任何投资指令。 在业内看来,该则要求主要是针对公募“壳基金”而设。自5月下旬开始,就有不少机构资金与公募洽谈合作,试图借道公募“壳基金”参与科创板打新。这其中,部分机构希望公募“壳基金”扮演纯粹的通道角色,让渡底仓投资权。 是否让渡投资决策权,成为鉴别某公募“壳基金”是否沦为通道的核心所在。 不过,这极难核查。6月24日,华南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指出,“确实存在不少壳基金充当纯通道的情况,但很难辨别。比如有的是几个关联方一起承包一个壳,单一持有人占比都不超过50%,这种情况就很难查出来是不是通道。” 另一位资深公募行业人士亦有类似看法,“通道业务较难查出来,关键还是在于基金公司自律,很多基金公司对通道业务本身也不感兴趣。” 北京一位公募固收人士直言,“目前确实有不少机构资金尤其是私募资金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我们内部明确不做通道业务。壳基金规模极小,没必要为了点通道费去打擦边球。” 实际上,由于公募壳资源在“去壳化”运动之后基本已被清理干净,市场上留存的迷你基金数量较少,能开展通道业务的壳基金本身就不多,但不排除仍有少数公募“铤而走险”。 华南一位公募市场部人士透露,“虽然监管严令禁止,但仍有部分公募壳基金充当通道,毕竟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另外,并非私募资金认购公募就被界定为通道业务。一位公募人士表示,“我们也有壳基金承接多家私募打新资金,都是一家家谈下来的,但并不是为了做通道。” 华南一家私募基金总经理亦指出,“认购规模适中的公募基金参与科创板打新本身就是合理的方式之一,很多私募寻找公募壳资源时,并没有要影响公募的投资决策,但相对来说大家可能都希望底仓配一些低波动、高分红的股票,公募可能会考虑这些建议。” 打新火热 私募试图借道打新,而目前基金公司的主流动作亦是积极筹备网下打新。 多家受访基金公司表示,除了公司旗下科创板战略配售产品将通过战略配售形式参与科创板打新外,公司其它符合科创板打新要求的基金也会通过网下打新参与。 作为A类投资者,公募在科创板打新上独具优势,多家分析机构对于公募科创板打新的收益率也有相关测算。 华泰证券沈娟团队在最新一期研究中指出,在其推荐的“专业化询价+多账户打新+大金融底仓+上证50对冲”策略下,3亿元公募产品的网下打新收益率预计可达到3.71%-8.53%。 考虑到不同规模公募科创板打新预期收益率的差别,目前1亿规模左右的灵活配置型基金最受打新资金青睐;同时,2亿-3亿左右的基金也是科创板打新资金热衷的申购方向。 一位有借道公募打新意向的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3亿规模是我们能接受的底线,如果规模再往上打新收益率摊薄会比较明显,非常不划算。” 记者注意到,近期不少1亿至3亿规模的公募基金纷纷发布限制大额申购的公告,极大可能是出于控制规模的考虑。 但与此同时,近期基金公司批量公告,宣布旗下基金可投资科创板股票,“纳客”意图也十分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6月24日当天,市场上迎来了第三批科创板主题基金,不过该批基金较第一批和第二批科创板主题基金相比,销售热度大幅降温。 截至记者发稿前,第三批6只科创板基金中,仅博时科创主题3年封闭混合基金在6月24日当天即宣布结束募集,成为仅有的“日光基”。 深圳一位资深公募人士指出,“虽然战略配售基金在科创板打新方面独具优势,但锁定三年还是让很多投资者望而生畏,毕竟科创板作为新生事物,未来发展如何充满未知。很多资金参与科创板打新都是为了前期热炒的收益,并不是为了长期持有。”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