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中国国企财务造假严重...
发布时间:2024-06-15 13:05 来源:文学城

近日,数家大型地方国企再传出财务造假,并遭中国证监会处以行政裁罚。对此,学者分析,中国国企长期为完成中央制定的绩效而编造假财报,不令人意外,但国企频出包恐与“国企高干内斗”或跟财务缺口“太大”瞒不住有关。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6月6日发布答记者问称,根据沪深交易所4月底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今年将严惩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目前已查出7家公司财务造假、但未达退市标准,除处以行政裁罚外,也标记为特别处理,以向投资人充分警示中国A股的相关风险。

北京罕见揪举问题国企

综合中国媒体报道,至少有6家国企被标记ST(特别处理)。包括在辽宁省的锦州港公司因4年虚增营收达86亿人民币,而于6月3日被勒令停牌1天,股票简称变更为“ST锦港”,复牌后则为“ST锦港B”。而深圳国企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也早于5月中因连续5年财务造假而被标记ST(特别处理)。

此外,福建平潭国企海峡创新、河北邯郸国企汇金股份、浙江国企国瑞科技和新疆国企中泰化学都接连遭监管。

另据中国证监会的郭瑞明指出,沪深两市自今年以来共新增99家上市公司被标记,其中,44家遭风险警示为ST、55家遭退市风险警示为*ST,前者不致于直接退市,后者则符合一定条件,有很高比例会退市。

国企造假 财经博主痛斥

锦州港被标记ST后,“国企造假”一词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财经博主陈志豪发文称:“大A(股)几乎成了地雷阵,国企都敢财务造假,投资者已经不敢相信谁。”

另一位博主“股市东方红” 也说:“基本面好的也不敢保证是真实业绩,暴雷依然有概率且随机性,就连国企也不算免死金牌。”

财经博主“溪流竹海”分析称:“内部控制缺陷是国企造假重要因素,导致管理层能轻易进行财务操作,且融资性贸易也被用作掩盖真实收入的手段。虽证监会政策监管力度增强,国企造假依然根深蒂固。”

对于国企掀造假风暴,教授叶耀元认为有两大可能引爆点,一是国企高干“内斗”,刻意吹哨情报打压异己; 二是国企财务“捅的洞比想像大”。

叶耀元说,中国国企官僚采“去中心化”的财报系统,易操弄数据,相关部门人员也深知其财务漏洞,但通常会选择遮羞、不公开化...

《证券时报》6月4日也分析,国企财务造假的特征是无实质贸易和并购子公司爆雷,通过资金自循环和提前确认收入,吹大营收和利润泡沫。以深圳国企特发信息为例,子公司特发东智为了完成业绩承诺,通过跨期调节营业成本、虚构业务等方式虚增收入。

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模式主要以美化“存货和应收账款”数据为主,以规避帐面负债。其目的有三:一是“把蛋糕做大”吸引“韭菜”股民的资金,以改善内部财务问题; 二是美化绩效争取升迁机会,国企高阶经理团队已有极高比例转往中央某些部门任职; 三是达成国务院订出的国企资产负债“三年降2%”的目标。

据中国财政部5月6日发布的统计,国企营业第一季总收入同比增长3.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资产负债率65.0%,虽上升0.3个百分点,但仍符合中央目标。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企造假反映国企相关人员根深蒂固的贪腐,需重拳改革;中国经济近年严重内卷,中央和地方的债务压力大...

他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国企的资金流向、财报篡改等资金问题,在充裕的财政或多元融资工具的支持下,其造假惯性易被掩盖。但经济下行时,难度就高了。

发行特别国债是否“左手换右手”?

政府和市场救市功能是否会双失灵?

业内人士表示:“国企对金融风险的压力比房地产更加严重,一旦政府失去了(调节)功能,市场又失灵了,国企牵动的就是这两股力量的失灵...”

针对资本市场的整顿,中国国务院在4月12日发布“有关监管防范风险”等若干意见中,包括加大退市监管力度,应退尽退,被视为股市的新“国九条”,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可望引导在A股上市的公司“优进劣出”。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遭风险警示趋常态化,退市个股恐增加。业内人士分析,A股国企造假...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