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热情逐渐降温。《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初至5月11日期间,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规模减少约40%。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对于资金运用的方向:随着经济加速回暖,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生产。 反观2022年,全球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性波动等风险。因此,更多上市公司选择认购理财产品,旨在提高资金使用率,对冲宏观风险。 但从上市公司2022年业绩报看,理财产品的投资并未给所有的上市公司带来盈利,理财投资收益下降反而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同比下降的原因之一。 “锦上添花”不成反被“割韭菜” 在日前公布的2022年上市公司业绩报中,多家公司提及通过理财获益。如旭彤电子(839482.OC)发布公告称,2022年该公司投资收益较2021年增长99.02%,主要是由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增加,持有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增加所致。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411家上市公司购买了20139款理财产品,认购金额约为1.48万亿元;2021年,共有1427家上市公司购买了19740款理财产品,认购金额约为1.42万亿元。 回顾2022年,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分析指出,彼时地缘政治局势、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着大宗商品价格与国内金融市场波动,部分企业违约事件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上市公司对未来投资风险的担忧,因此上市公司利用大量闲置资金购买银行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产品,主要源于投资信心与预期较弱及对未来风险的担忧。 然而,大举投资并没有让所有上市公司获益。记者梳理发现,多家上市公司在2022年的投资中亏损。 如冰川网络(300533.SZ)此前公告显示,该公司在2022年购买的1.5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亏损40.98万元;购买的5000万元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亏损30.49万元。翰联色纺(873151.OC)亦发布公告称,2022年报告期内公司投资收益较上期减少了2702.04%,原因是2022年购买理财产品亏损所致。 针对2022年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情况的原因,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认为,2022年3月及11月,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先后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理财市场收益因此出现一定震荡,在多数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厌恶水平较高的背景下进而引发了两轮较大面积的破净潮,但两轮破净潮的产生原因却有所不同。 “其中,第一轮破净潮中大部分产品属于‘固收+’或混合类产品,此类产品会直接或间接参与权益资产投资,所以权益市场的大幅波动会对此类产品的收益造成较大的影响;第二轮破净潮中,在资金利率回升、防疫措施优化、多类政策密集出台等多种因素叠加下,债市经历了剧烈调整,而银行理财主要以配置债券类资产为主,所以净值也随之波动,引发了投资者的‘踩踏式’赎回,在此之下,‘债市下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客户赎回—产品被迫卖债—债市加速下跌—产品净值进一步回撤—客户继续赎回’负反馈效应形成,造成了理财产品的进一步亏损。”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披露称,2021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2021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2022年是资管新规元年,理财产品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但投资理财市场不景气,股市震荡导致理财产品遭遇“破净”潮,即使是稳健型的固收类产品也难以避免净值下跌,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亏损也是正常现象。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提示道,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资金用于投资理财无可厚非,但不应偏离主业经营的基本原则,购买理财应是“锦上添花”,切忌通过使用理财产品投资来替代主业发展;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尤其要控制好资金比例,注重安全性,不宜进行高风险的投机活动。 2023年上市公司理财需求降温 今年以来,不少A股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委托理财公告,使用闲置资金用于理财产品的投资。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年内共有633家上市公司合计持有4326个理财产品,认购持有规模约3223.54亿元。 不过,记者对比2022年同期数据发现,今年上市公司对于理财产品的需求明显降温。Wind数据显示,2022年1月1日~5月11日,共有1040家上市公司合计持有7379个理财产品,认购持有规模约5325.12亿元。 “去年同期,由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等多方面原因阻断了部分企业生产投入,对供应链产业链、运输、销售等环节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今年,随着营商环境逐步回暖,企业信心也渐渐恢复,更多企业选择将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因此投资规模相对减少。”某股份制银行地方分行行长表示。 此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升至89.3,比2022年四季度上升1.3点,升幅为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高;一季度,反映企业信心状况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9.0,比2022年四季度上升2.5点。 从一季度金融数据表现亦可以看出企业对于资金需求的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今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2月末低0.2个百分点,比2022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 从企业部门看,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8.99万亿元,同比多增1.9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达63%,同比大幅上升15.7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制造业PMI连续位于荣枯线以上,企业对经济预期稳步转暖,融资动力持续增强。企业贷款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仍为当前新增信贷的主要拉动力量,体现出企业信贷需求持续扩张。“票据融资大幅减少4687亿元,表明实体企业融资需求明显上升,银行信贷业务拓展难度有所下降。企业短期与中长期信贷分别同比多增2726亿元与7252亿元。”王运金表示。 从上市公司具体投资方向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1日,上市公司购买各类存款产品的规模约为购买理财产品规模的4倍。 “为了稳定产品净值、满足投资者对稳定收益的需求,去年年末理财公司给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降低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采用混合估值法等,今年年初以来,理财产品净值逐渐修复,不过产品净值波动仍然是常态,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需要综合考虑自身需求,主要是对风险和流动性的需求。”刘银萍表示。 同时,根据Wind统计,2023年年初至5月11日,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平均预计收益区间为1.93%~3.27%,2022年同期为2.16%~3.60%。 崔盛悦提示道,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以提高闲置资金使用率,增加投资收益,从而降低财务成本,但是需要谨慎选择理财产品,以免影响公司业绩。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资金配置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尽量选择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好的理财产品。 刘银平亦认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首先要考虑流动性因素,除了现金管理类产品、日开式产品外,理财产品一般有一定封闭期,要确保在封闭期内在经营方面不会用到这笔资金;其次要考察风险因素,如果追求的是稳定收益,需要购买固收类、中低风险、历史净值波动较小的理财产品。” “在配置策略方面,通知存款、结构性存款安全性较高,部分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安全性则相对较低,如果上市公司投资趋于保守,则可优先购买存款类产品和低风险等级的银行理财产品;如果上市公司短期内有资金安排,可优先购买通知存款或现金管理类、全开定开式银行理财产品,如果资金短期内没有安排,则可以考虑购买收益更高的结构性存款或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等。”董丹浓表示。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