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电影《大卖空》演的是真的?资深财经记者揭亲身经历,道出金融业不为人知的内幕
发布时间:2023-01-27 16:05 来源:三采文化

二○○五年三月,我开始新的工作,职称是“资本市场团队主管”。我热切地探究金融领域这个陌生、新奇的边疆地带。可真难啊!金融人士经常使用术语,局外人难以理解情况。债务“证券化”—描述金融人士从事的业务—并不是新概念,银行人士藉此分割债务、发行新证券(例:债券)已有二十年,部分原因在于要因应“巴塞尔协定第一版”(Basel One,名称来自瑞士的城市)这套严苛的银行法规。

到了二○○五年,多个新版巴塞尔协定出现了,因为银行人士试着利用企业贷款与高风险的“次级”房贷债务,以便从“巴塞尔协定第二版”(Basel Two)这个较新版的规定中获益(用银行人士的话来说就是“套利”)。我请银行人士解释CDO(抵押债务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意思,对方会说:“那是指把多笔不同债务捆绑起来卖给投资者,当中含有高低不一的风险。”如果我问CDS(信用违约交换)是什么意思,对方会说:“这是一种金融工具,投资者可以用来评估某笔债务的违约风险并进行投资。”

不过,该如何把这些概念传达给《金融时报》的读者呢?最后,我认为最简单的策略就是使用比喻:CDO 可以比作香肠,把几大块的金融“肉”(债)切碎,重组成新的肠衣,依照不同口味(企业或房屋的贷款,程度或“额度”不一的风险)进行调味,以便在世界各地贩售。有时,投资者会将其切分,重组成新的金融工具,叫做“CDO 再包”(CDO squared)。

我开玩笑地说,那就像是炖香肠。与此类似,CDS 可以用赛马来比喻说明。人们交易的东西不是马匹本身,而是去赌马匹会不会赢。更精确来说,这是保险投注,对马匹可能倒下死去的风险做空。为加强论点,我请《金融时报》的制图团队制作马匹与香肠的示意图,放在报导旁边。我还在页面上仓促放了一些相片,好让题目看起来不那么抽象。

二○○五年流逝之际,这个陌生领域的轮廓也开始成形。金融人士的访谈状况有所改善;他们逐渐好奇起来,越来越愿意跟我交谈。伦敦的情况莫名相似。在市场领域工作的金融人士理应很懂得善用数位科技,所属银行也该拥有统一的内部作业,不过,实际上,同一家银行内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资讯流往往不佳。银行人士的薪资是按所属团队的绩效表现而定,因此他们会十分忠于所属团队。

不同银行内的不同业务板块看不到整个CDO 或CDS 市场的进展,因为他们的视野受限于眼前所见。这世界在局内人眼中异常费解,在局外人的眼里就更难懂了。

还有一点更令人讶异。理应监督这项活动的机构(亦即中央银行与主管机关)竟然也面临迷雾。《金融时报》位于英国央行附近,部门结构类似我之前工作的地方:某个地位高(且能见度高)的部门负责监控总体经济统计数据,某个能见度没那么高(地位多少较低)的团体负责监控资本市场与金融体制内的系统风险。

负责管理后者的保罗.塔克(Paul Tucker)也设法为英国主管机关与政治人物制作“旅游指南”,揭开金融冰山的阴暗部分。我俩经常交流资讯,但塔克也缺乏硬资料,还面对类似的沟通难关—他的同事和政治人物往往认为衍生性商品的技术问题,吸引力远不如货币政策—术语又导致问题雪上加霜。

起初,这样的模式只是让我很心烦,几周过去后,我开始担忧起来。对局外人而言,情况十分复杂;除了局内人,很少有人能理解情况。金融人士坚称不用担心,毕竟这些工具理应减少金融体制内的整体风险,而不是增加。

回到一九七○与一九八○年代,当时,银行把风险集中在簿记上(比如说,把钱借给同一座城市里的一堆房贷借款人)。不过,证券化大幅分散信用风险,因此在有大量投资者的情况下,若发生损失,每个人承受的打击很小,但没一位投资者会愿意承受打击或重大损失,理论大致是这样。背后推动的原则就如同以下这句老话:“问题分摊出去,也就解决了。”

不过,万一那种逻辑是错的呢?我之所以分不清它到底是不是错的,正是因为这种逻辑非常难懂。有一些我无从解释的怪事与矛盾开始敲响警钟。二○○五年,当时就算中央银行一直升息,市场的借款成本还是不断下降。另外,创新理应会让市场变得“流动”,资产交易变得更简单,但CDO 交易却是少之又少,原因在于CDO 极为复杂。

由于缺乏真正的交易,难以定下这些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因此就算系统理应根据按市值计价的原则或使用市场价格,但会计采用的却是从评等模式中推断的价格,把CDO 的价值记录在帐目上。这是莫大的知识矛盾。另外,证券化的意思是,银行应该把自己的债务卖给其他投资者,从而降低资产负债,但根据英国央行的数据,这类资产负债却不断增加。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我写了几篇文章,探讨在这个陌生又阴暗的领域,风险究竟是不是真的日益增加?金融人士提出反对意见。二○○五年秋季,我开始休产假,这个时机让我沮丧不已。我跟几位同事抱怨:“我会错过一大堆有趣的事情。”我有预感,市场模式会变得很怪,最后市场就会修正,而我到时竟然不在办公室里。但我错了。

当我在二○○六年春天返回《金融时报》,市场不仅无法“修正”,借款成本甚至降得更低,展延的贷款额增加。我是彻底判断错误了吗?自从在塔吉克被迫重新思考博士论文后,我就强烈意识到,自身定见有时真的有强烈的误导作用。

然而,不安变得更为强烈,我的文章越来越具批判性。银行人士为自身的手段编造了很有说服力的创世神话,立基的理论有“市场液化”、“风险分散”的价值等等;少有局外人觉得自己能挑战他们,银行人士也少有动机去质疑自己。

在金融人士的世界,交易台彼此竞争,银行外部人员(或甚至其他交易台)完全不知道实际情况,这些都很自然。混乱的交易执行业务交给后台(银行里的另一个部门,社会地位较低),也是很正常的事。唯有金融人士理解那些费解的术语,对此习以为常。他们在电子萤幕上用抽象的数学进行交易,脑袋与生活完全脱离现实世界里、证券化的含意,一点也不奇怪。

这种模式确实存在例外。正如电影《大卖空》〔The Big Short,改编自麦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的著作〕所描绘,二○○五年与二○○六年,正值CDO 与CDS 的热潮,几位避险基金投资者却决定做空次级房贷的金融工具。之所以想出这个策略,是因为有个金融人士去了佛罗里达,恰巧遇见某位钢管舞者贷了几笔她根本还不起的贷款。

亲眼看一个活生生的人类处于金融链末端,呈现出金融手段的矛盾之处。事后回想起来,这有点令人吃惊,毕竟在整体情况中,人的存在十分罕见。少有金融人士愿意费心跟借款人交谈,全面去看底层的情况。金融人士的鸟瞰心态,人类学家的虫瞻视角,简直是两个极端,因此才会导致局势陷入危境。

有时,我试着向金融人士指出这点,但他们往往随便听听。我之后对英国《卫报》(Guardian)记者巴顿解释:“伦敦的银行人士反弹很大,他们说:‘妳为什么要大力批判这一行?为什么那么负面?’诸如此类的。”二○○七年,我前往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一名权势很大的美国政府人士站在讲台上,挥舞着我的文章,把我当成是散播谣言的范例。

另有一次,二○○七年春末,伦敦某位资深金融人士请我去他的办公室,抱怨说我老是用“隐晦”、“难懂”等字眼描述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他觉得这类词汇根本是大惊小怪,没有必要。他指责道:“那又没有很难懂!不管谁需要什么东西,用彭博社的机器就找得到。”

“不过,那百分之九十九、没用彭博社机器的人呢?”这个问句把那位金融人士难倒了。他好像从没想过,那些人可能有权关注金融情势。我心想,彭博社村又来了。金融人士没在思考或谈论的事情,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人们却早已习惯忽略。布赫迪厄曾经表示:“意识型态最有成效的影响力,是不用言语传达的影响力。”

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更简洁有力地断定:“倘若不知就有薪水可领,要他求知可是非常困难。”这样的问题不该只有金融人士承担,媒体的文化模式也很重要。身为记者(局内人)的我比较难看见那些模式,毕竟我是所处环境与自身定见造就的产物。

媒体也是现代叙事流的一部分,因此也受文化偏见的影响,但记者往往难以看清这点,毕竟他们在职场上要遵守原则,提供冷静中立的报导。局外人经常着眼于“记者的政治偏见”此一争议,但有个议题更隐而不显、少有人讨论:“记者是怎么去定义、建构,并传达政治、金融、经济等领域的‘报导’?”

西方记者接受的训练,是把含有以下关键元素的资讯都归纳于“报导”范畴:人物、具体的数字与事实、可公开的言论、叙事(最好有戏剧性)。若观察二○○五年与二○○六年的金融界,“报导”具备的关键要素大量存在于股票范畴—公司做了具体的事情、显而易见的股价变动、分析师提出的可公开言论、高阶主管相片、完整叙事。

然而,债务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报导有个大问题,就是其具备的前述特性几乎都是付之阙如—在那当中,人的存在少之又少;有意思又能够公开的言论难以取得;具体数字十分罕见;出现的事件都是些变动缓慢又隐晦难懂的趋势,而非戏剧性的重大改变。

还有一点更糟糕:该领域充斥一大堆讨人厌的缩写字,在局外人看来晦涩难懂,因而显得复杂、古怪、乏味至极,容易受到忽视。像是沃尔夫在仓库看到的空油桶,或是贝尔在停车场拍到的、人们汽车里的一团混乱。我在备忘录里向法兰西银行(法国的中央银行)解释:“西方记者通常还是认为‘好报导’须具备大量人类元素,戏剧化一点更好。”

记者圈有句玩笑话:“流血就会上头条。”证券化缺乏这类元素,故事变动缓慢、难解,改变发生得很隐晦。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领域外,很少有人会想费力理解这些麻烦的缩写字,找出这看来乏味的世界里发生的情况。我对法国央行说:“这题材不合乎‘好报导’的常见定义,因此大部分报纸不大有动机投注心力在这类报导上,尤其当时媒体资源又逐渐缩减。”

这才是金融界迅速失控,人们未能察觉问题的主因,并不是有意隐瞒,也不是有谁懦弱地打算掩盖活动所致。我有时会对同事开玩笑说:“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想要隐瞒什么的话,不用构思詹姆斯.庞德(James Bond)作风的诡计,只要用缩写字掩盖就行了。”

1674807500345775.png

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

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

财经贝EHZ,七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

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

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

财经贝EHZ后续价格将远远不止私募认购价格的百倍!

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

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地址:

https://h.cjz.vip/cn/register

财经贝EHZ客服:

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  邮箱:ehz@cjz.vip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