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台
去银行存款,却买回来一份保险... 有什么风险?能退保吗?一文看懂
发布时间:2022-09-13 10:0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明明购买的是银行理财,到手却变成了保险产品,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根据监管部门的规定,商业银行有权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因此,有客户在银行网点,也可以购买到保险产品。然而, 有部分银行的销售人员却将保险产品包装成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实际推销过程中诱导中老年人购买。

那么,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应怎样区分存款、理财和保险?如何才能避免误买保险产品?如果在工作人员的误导下购买了保险产品,又该如何顺利退保?

去存款为什么会变成买保险?

据金融时报,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经过这几年的整治,银行存款或者理财产品变成保险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善,但依旧屡禁不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 面对业绩考核机制和利益诱惑,部分工作人员动机不纯,通过误导销售甚至欺诈等方式向投资者推销保险产品,以完成业绩目标。

另一方面也和银行追求中间业务收入有一定关系。近些年,各家银行大力扩展中间业务收入,代理保险业务的手续费成为了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些银行片面追求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产生了行为异化。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为了获得较高的保险产品销售佣金,有的银行在向投资者推荐保险产品(通过银行柜台销售的大多数是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时有意无意只强调收益水平,不提投资风险、退保费用扣除和投资账户管理费的收取;简单地以演示的收益水平与存款利率、理财产品收益进行对比,而不提实际收益不确定等因素。

其次, 一些消费者往往也只是关注收益水平而忽略了风险, 不主动询问投资风险。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投资者在一些银行办存款或理财时被误导而购买了保险产品。

保险产品真的很好?

据中新经纬,今年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当进入银行后,想买一款收益比较高且保本的理财产品,这时银行客户经理会向你推荐保险产品。近日,中新经纬随机采访了北京、天津、武汉等多地国有行银行网点发现,只要谈到“保本”产品,客户经理几乎都会主动营销增额终身寿险等保险产品,“3.5%复利递增”“保本”“收益写在合同里”成为了此类产品的卖点。

据北京青年报, 在稳健收益的另一面是保险产品的一个重要风险不能忽视,即 产品的流动性较差。

记者查询该产品条款看到,中途退保风险不可忽视, 首年退保本金损失超50%。 以这款年金险为例,第一至三年每年投入为100万,如果第一年退保只能退49万余元,也就是本金损失超过50%;第二年退保只能退112万余元,本金损失44%;第三年退保只能退186万余元,本金损失约38%。以此类推,6年之内退保现金价值均小于本金,只有到第七年起累计退保才会达到年化单利3.69%。

对于那些3年内计划换房子、5年内可能换车,或3-5年内可能有其他大额家庭支出需求的人来说购买长期年金保险的风险不容忽视。

有业内人士在受访时表示, 关乎理财产品应该关注收益性和安全性及流动性。理财期限是多久,急用钱能不能取出来?实际收益率可能会低于预期收益率等。 在投保前要了解产品性质、缴存年限、缴存方式、提前退保损失等条款,以免投保后发现和预期不一致。

被误导买了保险怎么办?

如果发现自己在工作人员的误导下购买了保险产品,应该如何挽回损失?

据金融时报,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根据《民法典》和《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保险销售人员应当向投保人提示、解释、说明格式保险条款,否则投保人可以主张撤销保险合同, 或者主张某些与投保人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无效或者不成为合同内容。

同时,保险销售监管规定要求,人身保险产品销售过程应当保证可回溯, 线下购买应当全程录音、录像。

因此,如果保险销售人员没有科学准确地向消费者解释说明保险条款,特别是保险责任、责任免除、收益计算、费用扣除等条款, 因工作人员的误导而购买了保险产品,可以向相应的保险公司主张撤销保险合同,要求全额退还保险费,否则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曾经提醒金融消费者:“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现在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下行,对于收益率超过5%的普通理财产品,投资者就要小心警惕了!”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