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0多岁的中国籍女子在韩国首尔一家整形医院接受抽脂手术后死亡。目前韩国警方已介入调查。据韩国YTN电视台引述韩国警方报道,该女子于去年11月入境韩国后,在江南一家整形医院两周内接受了三次抽脂手术。几天后,她开始出现剧烈疼痛的症状,并被紧急送往医院。 经过诊断,发现女子手术后的伤口已经感染,坏死性筋膜炎导致她的肌肉腐烂,并恶化为败血症。最终,该女子于本月10日不幸身亡。报道称,死者家属目前以业务过失致人伤亡嫌疑起诉了整形医院。韩国警方进行尸检,以调查死者的具体死因。...
香港房屋署加强打击滥用公屋,本财政年度预计将收回逾2200个单位。据香港中通社报道,香港房屋署署长罗淑佩星期三(1月17日)说,本财政年度首八个半月,房屋署已收回2100个滥用及违约公屋单位。罗淑佩说,房署将继续多管齐下打击滥用公屋,最快于第一季公布新措施。她透露,下一步会研究核查公屋住户在大陆及海外的资产申报。为更有效利用公共房屋资源,香港房屋署于去年10月起调整公屋政策,要求租户每两年申报居住状况,以及申报是否在香港持有住宅物业。罗淑佩说,房屋署的政策见效,逾200户被要求申报后,主动交回公屋单位,反映局方打击滥用公屋的决心及成效。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八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EHZ White Paper (Detailed Description):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cjzvipze@gmail.com ehz@cjz.vip...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被发现共享遗传信息,从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一项研究表明,工业化养鸡场是耐药细菌的理想滋生地对10个商业养鸡场和屠宰场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样本进行的研究发现,这些细菌可以通过共享遗传信息(称为移动遗传元件)进行遗传进化,从而产生抗菌药物耐药性。“众所周知,细菌利用移动遗传元件共享遗传信息。然而,细菌跨物种共享遗传信息的程度尚不完全清楚,因为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单一细菌物种上,”这项研究,在发给DW的电子邮件中。本例中的两个“物种”是大肠杆菌和肠沙门氏菌。它们常见于食物链中,无论是牲畜饲料还是人类食品,并可能导致严重疾病或食物中毒。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从相同的动物和地点收集了两种细菌的样本——鸡的粪便、尸体、羽毛、饲料、土壤、废水、肛门拭子、屠宰场环境和饮用水。他们发现大肠杆菌和肠沙门氏菌具有与抗菌素耐药性(AMR)特别相关的可移动遗传元件。“这种来自大肠杆菌和肠沙门氏菌的 AMR 相关移动遗传元件的共享此前尚未被发现,但可能在与我们研究的农场类似的环境中大规模发生,”多托里尼说。为什么研究抗菌素耐药性很重要?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抗菌素耐药性(AMR)被认为是全球公共卫生和发展的主要威胁。大肠杆菌和肠沙门氏菌等细菌可能会导致人类致命的腹泻病,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世界卫生组织 (WHO) 表示,2019 年细菌耐药性估计导致全球 127 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同年又导致 495 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这是由于人类、动物和植物“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造成的。抗菌剂是我们用来对抗细菌的药物和化学品。它们通常只与抗生素相关,但也包括防腐剂、消毒剂和抗真菌剂。我们已经开始依赖各种抗菌剂——不仅可以治疗人类细菌感染,还可以预防感染并促进工业化农场家禽的生长。细菌已经进化出针对药物的防御机制,以至于抗菌药物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变得无效,即使是相对无害的疾病,如尿路感染 (UTI)。里斯本大学微生物生物学和遗传学专家Filipa Vale 表示:“细菌基因组内的可移动遗传元件在细菌进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影响。”淡水河谷没有参与当前的研究,但他告诉DW,其研究结果表明“现实世界的环境对将抗菌素耐药性转移给人类和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凸显了研究细菌中的 MGE 的重要性。”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来分析 AMR 数据该报告的研究人员使用人工智能来查明与抗菌素耐药性密切相关的特定基因和突变。研究人员在研究论文中写道:“[机器学习]结果表明,这两个物种都具有与 AMR 密切相关的共同特征子集[……]。”多托里尼在扩展研究结果时告诉DW:“我们首次发现,在我们研究的现实环境中,大肠杆菌和肠沙门氏菌的许多分离株具有相同的 MGE。这可能表明这些携带 AMR 的细菌MGE 是在宿主和发现它们的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然而,多托里尼表示,这项研究“只考虑了两种细菌物种。在占据相同微生物组环境的其他细菌物种中很可能会发现类似的行为。未来的研究将扩大我们的研究范围以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八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EHZ White Paper (Detailed Description):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cjzvipze@gmail.com ehz@cjz.vip...
近日,芯片设计厂商MIPS宣布,已聘请了知名RISC-V技术厂商SiFive的两名前高管,Drew Barbier担任公司产品副总裁,Brad Burgess 被任命为公司首席架构师,以推动其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eVocore系列内核IP的开发工作。两位专家在半导体IP和RISC-V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鉴于此,MIPS首席执行官Sameer Wasson表示:“我对他们帮助公司推动IP创新和渗透新市场(RISC-V)的能力充满信心。”简而言之,就是MIPS挖了SiFive的墙角,旨在加强RISC-V的研发。对处理器架构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MIPS公司是MIPS指令集架构的创始者,历经40年的产业变迁和行业动荡之后,MIPS已经放弃了MIPS架构,转型为一家RISC-V CPU IP设计公司。作为知名的精简指令集(RISC)的推行者,MIPS的成立甚至比竞争对手ARM还早六年,更不用说后来者的RISC-V了,但眼看ARM和RISC-V在多个领域如鱼得水,应用规模也一再攀高。与之对比,MIPS的落寞让人有点费解借此时机,我们一起来回溯一下,MIPS架构在其40年发展历程中,那些辉煌与低谷,以及后续几经转手、日渐式微,再到最终被迫退出架构竞争行列,投身RISC-V的“风雨历程”。以及,在芯片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哪些处理器架构曾受到过市场的追捧与青睐,最终又消散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辙中。一、MIPS“风靡一时”回顾产业发展历程能看到,现代各种电器核心的微处理器起源于上个世纪Intel、德州仪器和Garrett AiResearch工业部三个公司的三个计划,推出的三个微处理器先锋则分别是Intel 4004、TMS 1000和CADC。自此,开启了风风火火的微处理器革命。在微处理器诞生早期,基本上都是不同厂商生产不同架构的芯片。虽然后来在IBM的“强迫”之下Intel将X86架构授权给其他几家厂商生产处理器,但当时的主流一直都是处理器厂商自主研发架构和设计甚至生产处理器的。这种境况一直维持到了1980年前后,直到精简指令集(RISC)的诞生。1980年IBM的801项目,可能是第一个使用精简指令集理念来设计的系统。跟Intel X86这种复杂指令集不同,设计了许多特性让代码编写更加便捷,但这些复杂特性需要几个指令周期才能实现,并且常常不被运行程序所采用。此外,处理器和主内存之间运行速度的差别也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些因素促使下,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使处理器的指令得以流水执行,同时降低处理器访问内存的次数。精简指令集对指令数目和寻址方式都做了精简,使其实现更容易,指令并行执行程度更好,编译器的效率更高。这种相对新的指令集的面世促进了MIPS的诞生。在RISC流行起来之后,斯坦福大学教授Hennessy就带领团队研发出第一个MIPS架构处理器,这个项目就是MIPS的前身。1984年,Hennessy教授离开斯坦福大学创立MIPS。由此,精简指令集架构的领导者之一,MIPS架构登上历史舞台。在成立第二年,MIPS就推出了第一个处理器设计R2000。之后,MIPS陆续推出了多代非常成功的商用产品,比如销量超百万的R3000、销量过亿的R3000A。值得关注的是,MIPS甚至在1991年就推出了64bit的设计R4000。要知道其竞争对手ARM到了2012年才大范围推广64bit处理器设计。可见其在设计上的前瞻性。1992年,看好MIPS的SGI将其收购,并支撑MIPS在90年代继续推出了几代R系列处理器。这是MIPS公司的第一次易手,之后MIPS也进入了颠沛流离的模式。到2000年前后,MIPS32和MIPS64两套指令集的发布,标志了32位和64位MIPS CPU同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MIPS处理器是八十年代中期RISC CPU设计的一大热点。Pace MIPS、IDT和东芝等半导体公司都采用MIPS的设计来制造芯片,其生产的芯片也被Sony和Nintendo的游戏机,Cisco的路由器和SGI超级计算机等终端设备采用,尤其是家用路由器市场,几乎是被MIPS绝对垄断。与X86相比,MIPS的授权费用较低,也就为除英特尔外的大多数芯片厂商所采用。除了费用较低,MIPS之所以近40年来得到追捧,还有以下两个原因:1、MIPS的架构授权不限制任何对MIPS架构的更改;2、MIPS属于精简指令结构,和英特尔采用的复杂指令系统计算结构(CISC)相比,RISC具有设计更简单、设计周期更短等优点,并可以应用更多先进的技术,开发更快的下一代处理器。虽然在主流市场的PC/服务器应用上没能超越X86,但也靠PlayStation、PlayStaion2和任天堂64这样的家用游戏机实现了上亿的CPU销量。二、MIPS “江河日下”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于成本问题和授权模式的限制和弊端,MIPS无法与市面上的大公司抗衡,开始陷入研发困境。MIPS一开始就以Intel的X86位对标产品,因此其产品从面世开始就以高性能著称,使其在高清盒子、路由器等市场战功显赫。虽然产品拥有很不错的性能,但是由于对商业不够敏感,导致了MIPS的商业化进程迟迟落后。另外,相较其竞争对手ARM,从诞生开始就瞄准嵌入式低功耗领域,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了十数年,终于在21世纪迎来了自己的时代。而当时只聚焦中高端的MIPS则在功耗上没有太多优势,这极大限制了它的发展。而MIPS反应的缓慢再一次拖累了他们的转型。在ARM联合高通、苹果、联发科等公司面向智能手机市场做移动处理器芯片的时候,MIPS依然沉醉在高清盒子、打印机等小众产品市场,没有动力去自己革自己的命,结果被ARM革了命。后来智能手机市场的大爆发,让其错失了移动市场这个时代窗口,也正式敲响了MIPS“丧钟”。总之,MIPS的迟缓导致他们失去了最关键的十年。另外,业内人士还表示,授权模式也是MIPS失败的一大因素。MIPS和ARM都有IP授权和架构授权两种授权模式,但双方的思路差别很大。ARM的授权方式极具灵活性(多是IP授权,很少进行架构授权),并在价格上具备优势,这吸引了TI和LSI等公司的注意。同时,相对便宜的价格也吸引了更多人来玩ARM芯片,完善了ARM的工具链和生态,为ARM后来的爆发夯实了基础。与之相反的是,MIPS主要是架构授权(IP授权价格很贵),虽然这样更加开放,但它在未充分占领市场的前提下,这种授权模式导致客户各自为战,纷纷自行设计MIPS核心、添加指令、发布开发工具,碎片化严重,难以形成统一的生态。同时这也就失去了IP授权所具备的推出速度,软件高兼容的特点。硬件的落后,导致软件平台的落后,造成的恶性循环加速了MIPS的衰落。随后多年,MIPS在经过Imagination Technologies、Tallwood Venture Capital的几经转手之后,日渐式微。2012年底,MIPS被ARM和Imagination瓜分收购。对于ARM来说,MIPS的专利相当有价值,特别是64位和多线程相关的专利。因为ARM的64位架构跟MIPS 64位有70-80%的相似度,如果此时不参与收购,那么日后很可能陷入和MIPS专利长久的专利诉讼战,仅用3.5亿美元就解决这个潜在的隐患,ARM乐意之至。所以ARM收购了其接近500项专利。Imagination收购MIPS则是为了加强自身的CPU业务,并且看中了MIPS强大的产品集以及安卓架构的支持和对中国的授权。因此Imagination收购了MIPS公司实体和82项与MIPS处理器核心架构有关的核心专利。同时Intel作为Imagination的第一大股东,收购MIPS从侧面也可以牵制ARM的发展。收购MIPS后,Imagination结合旗下的PowerVR系列产品,打算将MIPS的运作模式效仿ARM。虽然MIPS在IoT上的市场份额仍然逊色于ARM,但在汽车、数据中心等市场寻得了不少机遇,比如Mobileye用的正是MIPS CPU。那几年,Imagination加快了推出MIPS处理器核心的步伐,尤其是支持硬件虚拟化、多线程和SIMD的Warrior系列。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4月,Imagination宣布与其最大客户苹果中断合作关系,股价瞬间缩水,陷入艰难境地。彼时,“自身难保”的Imagination在为自己寻找买家的同时,也将MIPS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单独卖给了Tallwood Venture Capital,直到2018年被Wave Computing收购。被Wave Computing收购后,MIPS并没有因此走向更好的道路。此时,除了已经发展成熟的X86以外,几乎每个ISA都打算借助开源社区的力量来发展其生态,MIPS也不例外。2018年底,Wave Computing宣布发起MIPS Open Initiative,将在2019年第一季度发布最新的Core R6时开源,该项目的参与者可以免费试用32位与64位的MIPS ISA,而无需任何授权和专利费用。此举旨在加速MIPS指令集架构的普及,希望帮助已逐渐边缘化的MIPS指令集架构重回正轨。而彼时开源的RISC-V架构也开始逐步受到市场的热捧。MIPS开源的举措,在当时被认为既向ARM示威,又向RSIC-V宣战,更为即将开始的IoT时代做好准备。但选择开源就意味着要厚积薄发与时间为伴,比如Linux、RT-Thread、TiDB等成功的开源项目,都有长时间的社区人气积累与技术沉淀的加持,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去急功近利的开源只能适得其反。然而,这一开源项目还没撑过一年,就随着公司CEO的调整无疾而终。2019年底,MIPS的短暂开源正式结束,此举也进一步打击了开发者对于MIPS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MIPS与龙芯、上海芯联芯之间的纠葛,仿佛也成为了MIPS架构江河日下过程中的一段插曲,徒增一笔供世人揣摩和评判的谈资。开源项目宣布告终后不久,Wave Computing选择申请破产保护,进行资产重组。2021年,Wave Computing完成破产重组,并更名为MIPS,但“重生”后的MIPS宣布今后将不再设计MIPS 处理器,而是转向RISC-V处理器的开发。三、MIPS能否谱写新篇章?曾经与X86、ARM三分天下的MIPS架构,几经辗转之后迎来了命运的终章,正式加入同属精简指令集的RISC-V阵营。据MIPS官网介绍,其正在基于MIPS ISA的创新基础上进行RISC-V设计。由于RISC-V ISA与前几代MIPS ISA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为其新的eVocore系列产品带来数十年的开发经验。目前,MIPS已经推出了两款RISC-V CPU IP:面向高性能应用的eVocore P8700和面向高能效应用的eVocore I8500。eVocore P8700MIPS表示打算借助全新的RISC-V IP进驻更加广阔的市场,包括汽车、机器学习、5G、数据中心、存储和高性能嵌入式等应用。据悉,Mobileye已经是P8700的客户。前不久,MIPS还与数据中心市场的一位未公开的客户签署了协议。据悉,该客户是“三家超大规模计算企业之一”。虽然尚不清楚有多少厂商会采用MIPS的RISC-V IP内核。但从MIPS乘着SiFive业务重组之际挖来对方两员大将,也反映出MIPS对于全力投入RISC-V的持续努力。MIPS对其开源行为曾表示,“如果这发生在两三年前,那么RISC-V永远不会诞生”。但倘若遵循假命题能推出任何命题的原则,“如果”二字则能推出任何结果。可世事哪有那么多如果,反观如今格局,RISC-V发展得顺风顺水,MIPS却早已改弦更张,就连十几年前收购MIPS的imagination,如今也一只脚踏进了RISC-V的阵营。如今,在新任CEO Sameer Wasson的带领下,其首要任务是讲述MIPS重生的故事,如何在RISC-V社区中实现差异化,以及它计划将业务重点放在哪里。这一次,如果MIPS能把握好RISC-V这根救命稻草,其未来或许仍有一席之地。但,你知道的,世事哪有那么多如果。四、处理器架构,各领风骚数十年发生在MIPS身上的变化,预示着又一个处理器架构选择向命运低头。同样,作为最具有历史的处理器架构之一,MIPS见证了很多其他处理器架构的变化——看着X86称霸PC市场,ARM在移动市场崛起,RISC-V又作为新星受到行业青睐和追捧;但同样的,MIPS也见证了一些架构走向消亡。此前,半导体行业观察在《处理器架构消亡史》一文中曾提及,20世纪80年代前后诞生的处理器架构,不仅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X86、MIPS和ARM,SPARC、DEC Alpha、PA-RISC和其他一些产品也在同一时期出现,这些架构大部分都源于RISC体系,包括IBM所推出的Power架构也都是RISC体系中的一员。这些架构的到来,构建出了处理器架构的璀璨时代,也对当时的Intel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生怕动摇了自己X86的地位。如今的RISC ISA除了风头正盛的ARM和RISC-V以外,还能掀起一点水花的恐怕就只剩下IBM的Power了。PowerPC架构PowerPC是1991年,由Apple、IBM、Motorola组成的AIM联盟所发展出的微处理器架构。PowerPC架构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的处理器架构,其设计注重性能、低功耗和可扩展性,采用了流水线执行、超标量执行和乱序执行等技术,以提高指令执行效率。PowerPC架构还支持多级缓存和高速总线,以加快数据传输和访问速度,旨在为个人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提供高性能和可扩展性。同时,PowerPC架构具有良好的跨平台兼容性,因为它的指令集是统一的,这意味着在不同的PowerPC处理器上编译的程序可以在各种PowerPC系统上运行,无需重新编译。这为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带来了便利。得益于这些优良特性,PowerPC架构后来成为苹果Macintosh电脑的主要处理器架构,在苹果电脑上使用的时间从1994年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之后苹果转向使用基于Intel X86架构的处理器有那么一段时间,PowerPC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摩托罗拉68000系列芯片是Apple PC以及许多种类和数百万个嵌入式控制器的核心。除了苹果之外,索尼的PlayStation3、任天堂的Wii、Wii u、GameCube、微软的Xbox 360和3DO M2等都使用了PowerPC处理器实际上,当苹果放弃PowerPC时,其实就数量而言,PowerPC并没有失去大量客户,但失去了最负盛名的客户。然后游戏机也放弃了PowerPC,而典型的嵌入式系统也放弃了。回顾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授权处理器IP可谓风靡一时,这是实现大规模采用的最可靠途径。其实从一开始,IBM就仿效了ARM、MIPS、SPARC等架构,走了PowerPC的授权路线。但是IBM的条款太过苛刻,PowerPC许可证比MIPS或ARM的许可证贵得多。PowerPC未能在市场普及很大的原因是开放不足以及IBM的高价授权费。智能手机时代后,PowerPC因成本问题逐渐被边缘化。虽然由于种种原因,Power架构在大家的视线中不再那么光芒四射,但是曾经与X86并驾齐驱的历史不可抹杀。目前也有包括国芯科技在内的厂商依然在使用该架构设计芯片。SPARC架构SPARC(可扩展处理器体系结构)是最初由Sun Microsystems开发的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指令集体系结构(ISA)。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RISC设计的影响,这些原始的RISC设计极简,包括尽可能少的功能或操作码,旨在以每个时钟周期几乎一条指令的速率执行指令。SPARC于1986年首次开发,并于1987年发布,是最成功的早期商业RISC系统之一。在其推出首款SPARC处理器产品后,SPARC就很快地占领了市场,并帮助公司突破了10亿美元营收的大关。到了1989年,采用了SPARC架构的处理器开始应用于高性能工作站及服务器上,基于该架构的开放性和RISC体系的特点很快让其成为了国际流行的架构。同一时间,为了扩大SPARC的影响力并作出进一步优化,“SPARC International”组织成立,包括摩托罗拉、东芝、富士通、Aeroflex Gaisle都参与其中。1995年,随着UltraSPARC I的推出,Sun在高端微处理器市场的领导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然而,在进入到新世纪后,新的应用崛起,使得PC已经不是处理器架构竞争的唯一战场。ARM架构凭借精简指令集的特点,杀入了移动市场,并逐渐成为了这个市场的霸主。而此时,英特尔的X86已经在过去数十载的发展中建立了强大的生态系统。因此,在没有把握新应用的到来,以及在英特尔抢占绝大多数市场的压力下,包括SPARC在内的很多处理器架构逐渐开始衰退。在互联网兴起的同时,不仅推动了移动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服务器的需求,但也是在这个市场中,SPARC落了下风。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Sun Microsystems的营收份额每况愈下,到了2007年正式被IBM反超。而RISC+UNIX的服务器市场也逐渐被Intel的X86+Linux/Windows拉下。SPARC因在服务器市场的失利,开始落寞。2010年,Oracle以74亿美元价格收购了SUN,连带着SPARC也归属了Oracle。2017年后,Oracle被爆SPARC部门进行裁员,逐渐地,Oracle也放弃了SPARC的开发。Alpha架构当年,在许多RISC架构兴起的同时,DEC也受到看这股RISC风潮的影响。于是,在1982年到1985年间,DEC将RISC划分为几个部分来分开研究。1985年,DEC负责RISC研究的负责人之一提出“协作RISC计划”,即将此前的项目就被合并为一个项目,并且更名为PRISM。在此期间,为了进一步顺利地将新架构打入市场,DEC开始思考是否需要生产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来替代其现有的VAX产品线,并最终于1988年结束了PRISM项目。此时,处理器架构开始向64位发展。向64位发展,也被当时很多厂商视为是可以改写市场格局的一个拐点。因此,DEC开始考虑使用类似于RISC的设计概念来设计新一代VAX CPU,以提高速度,同时扩展到完整的64位体系架构。于是,在1992年,Alpha架构应运而生。Alpha作为专为高端台式机,工作站和服务器设计的微处理器架构,这也使得他们成为首批实现64位体系架构的企业之一。如今来看,Alpha对于产业的贡献或许不在于有多少产品采用了这种架构,而是其在理论上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人认为,Alpha,MIPS两种RISC架构都比较早地考虑了64位,并引入了很多超前的微架构设计概念,以至于影响了以后英特尔在微架构和超线程方面的发展,这些在英特尔处理器微架构设计隐约能看到Alpha架构的一些影子。SUN作为开源架构的代表,其凋亡令人惋惜,但DEC Alpha的消亡则是因为其生态太过封闭。据资料显示,DEC公司将所有和Alpha处理器相关的配件和外设都自己生产,不过为桌面电脑开发的主板却不支持SMP,而当时几乎所有采用Alpha处理器的公司都会使用多处理器系统,因此DEC公司所推出的桌面机型很没竞争力。另外,Alpha处理器也一直不支持免费开源操作系统,这也成为了其败走的又一个原因。1998年,因为财务原因,DEC将Alpha架构与其大部分内容一起出售给了Compaq。但已经是英特尔客户的Compaq决定淘汰Alpha,转而采用即将推出的Itanium架构,并于2001年将所有Alpha知识产权出售给了英特尔。自此,Alpha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PA-RISC架构除此之外,惠普公司推出的精简指令集架构PA-RISC也没逃得出被淘汰的命运。PA-RISC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的一员,它首次出现于1986年2月26日,被应用于HP 3000 930系列以及HP 9000 840模式处理器之中。后来,这种架构被惠普公司与英特尔联合开发的Itanium架构所取代。然而,英特尔的Itanium也没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款于1999年被命名的64位架构,自从2017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更新了,2019年英特尔发布通知称安腾9700处理器开始退役,2021年7月最后发货期,HPE的服务区将支持到2025年。随着纯血64位安腾处理器的停售,也意味着Itanium架构黯灭在历史当中。事实证明,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种处理器架构能够永远合适市场的需求。但从目前结果来看,RISC-V是其他RISC设计和一路上被遗忘的架构的霸主,成为其最后的归宿。五、写在最后站在当前回望历史,从处理器的设计和能耗比来说,如果要说最经典的RISC处理器架构,那么非MIPS莫属,就连其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承认它的优雅,MIPS被作为处理器教科书的典范,在很多其他处理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MIPS,包括SPARC、Alpha、PA-RISC等其他架构的历史故事,恰好证明了半导体市场的“风云莫测”,一个ISA如若不能站稳脚跟,跟上行业发展需求的话,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掉。从目前处理器架构市场来看,X86依旧屹立不倒,但对抗他的玩家却换了一批,这一轮与他竞争的是ARM和RISC-V两个阵营。从后两者的发展来看,近些年来,他们都在积极向PC市场做扩展。同时,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也都有意向服务器市场方向发展。但对于这一块市场来说,英特尔在该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优势,除了产品外,生态也是其能够固守城池的一个有利武器。然而,新兴市场总在持续发展,行业需求层出不穷,商业世界瞬息万变,这场处理器架构的淘汰赛似乎并没有结束。谁也别以为自己稳了。...
要说起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是哪家?苹果绝对是候选名单上的有力竞争者之一。截至2023年9月30日,苹果手握1435.66亿美元的流动资产,光是2023财年第四季度关于服务的营收就高达223.14亿美元,而其中App Store的营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每年一月,苹果都会披露自2008年以来为App Store开发者创造的收入情况,2023年的数据暂时仍未披露。回顾2022年,苹果宣布已经向开发者支付3200亿美元收入,同比2021年增长了600亿美元。根据佣金比例的差异,苹果会将App Store毛销售额的70%-85%支付给开发者。小雷粗略换算下来,App Store 2022年的毛收入约为775亿美元。不过这项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佣金差异等因素,这种估算出的收入并不太精准。图源:Apple通过这一系列数字,我们能直观的看出App Store就像一颗长满了金苹果的摇钱树,每年都能给苹果带来不菲的收入。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iOS封闭生态带来的竞争优势。不过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生态圈子,很快就要被欧盟撬开口子了。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报道,苹果公司计划未来几周内根据欧盟政策规则分拆App Store,从而确保欧洲地区的应用商店支持应用侧载功能。此举目的是避免违反欧盟在一年前发布的《数字市场法》,该法案要求苹果设备要允许安装非 App Store 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将在2024年3月开始实施。也就是说,欧盟地区的苹果用户可以自由安装App,不再局限从App Store上下载,并且最关键的是,不从App Store上下载的APP,可能会少交30%的苹果税,一些收费项目也可能会因此便宜点。但开放安装第三方App,将会面临应用获取用户权限/隐私、弹窗广告等风险。这无疑是对苹果iOS生态的巨大冲击,各方“围剿”苹果,苹果是真的垄断吗?事实上,苹果并不是首次在欧洲吃瘪。早在2021年,欧盟就对苹果发起了发垄断诉讼,同时开出了价值约为人民币1777亿元的天价罚单。理由是苹果App Store的规定提高了其他音乐流媒体应用开发商的成本,导致与Apple Music相比,在起跑线上就有30%的成本差异。这部分成本要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要么就是开发商自行承担。大致意思就是,苹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让其他人怎么玩。2022年1月,苹果又再次因为禁止第三方支付系统在苹果使用的行为,被荷兰连续三个月判决对其处以罚款,总计超过5000万欧元。最终苹果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许第三方支付系统进入App Store,但也仅限于荷兰当地运行的iOS和iPadOS设备。俄罗斯反垄断局也因苹果App Store准入规则问题,罚了苹果1200万美元;韩国通过法案禁止包括苹果在内的主要应用商店运营商强迫软件开发商使用他们自营的支付系统。不光是国外,就连大本营美国,苹果也遭遇过至少6次反垄断诉讼。林林总总的罚款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更重要的是,长期以往苹果对于iOS生态的把控性将大幅下滑。各方状告苹果App Store的对外理由,基本都是围绕「垄断」开展的。那苹果究竟有没有垄断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垄断本质上是指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的资源,当企业是市场上一种产品/资源的唯一卖方,并且不存在任何可替代品,那该企业就是垄断者。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苹果拥有着庞大的市场份额以及用户数量,封闭独立的iOS操作系统和App Store,本质上是应用开发者和用户无法忽视的稀缺资源,苹果税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收租行为。如果真要从无法替代角度来说,苹果在智能手机行业和应用商城运营方确实不能算是唯一选择,但那是因为苹果的模式更加高级、隐蔽。App Store是苹果设备下载应用的唯一入口,第三方应用开发者需要支付30%的应用内购佣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苹果税」。如果光是收取佣金,最多只能说苹果躺赚。但重点来了,苹果亲自下场开发的应用是无需支付佣金的,也就是说苹果自己的应用与其他第三方应用相比,一开始就有着30%的天然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第三方应用确实难以获得原有的公平竞争。苹果是否涉嫌「垄断」,最终还得看各国法院的判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法律不一致。但可以预见的是,苹果处境似乎越来越困难了。欧盟带头,其他市场会跟吗?2023年,苹果超越三星登顶全球智能手机销量TOP1,市场份额高达20.10%。当一个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那么它将会更重视构建壁垒,形成与其他竞品的区别。这点不光是苹果,其他品牌也同样如此。这些头部企业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大象转身中造成的震动都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类似「垄断」的压迫感,因此各国为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会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大象们」的行为。欧盟带头给App Store搞了个全新版本,这对其他国家来说,又多了个可参照的先例。依葫芦画瓢不是难事,至于何时跟进,怎么跟进,这就要看各国的实际想法了。所有指控的背后,归根结底仍是利益博弈。苹果的吸金能力有目共睹,那是因为欧洲没有能与之抗衡的本土企业,不光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领域,也被Facebook、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外来巨头拿捏。因此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欧盟对以上企业发起反垄断诉讼,本质上仍是维护自身利益为前提。同样的道理,其他国家假如面临欧洲的局面,小雷相信他们一定会采取类似的方法,在苹果身上收取利息,维护本国的利益。假如App Store生态崩了欧盟版App Store,表面上看是给用户更多应用选择,给第三方开发者争取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对iOS生态发起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的苹果用户是被iOS系统的纯净、安全特点所吸引,从而选择使用苹果设备,一旦当生态被打破,势必会令用户信心动摇。虽说用户是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下载第三方App,但第三方App确实要比App Store具有更多的选择。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隐私泄露、病毒攻击等事件,无论用户是否因为使用第三方App导致,都会对苹果产生不小的舆论压力。往大了说,假如苹果失去了iOS生态这条护城河,那苹果还是苹果吗?或许还真不好说,在小雷看来,苹果即使全面开放第三方App安装,也难以动摇苹果的根基,最多只是损失每年数以百亿的佣金收入,但苹果肯定得在苹果设备安全性方面再做升级,预防可能出现的品牌负面。何况每桩诉讼花费的时间相当长,参考以往苹果的应对策略,通常也是采取「拖」字诀,在靴子落地前接着赚这笔不菲的费用,然后再根据当地政策灵活调整「苹果税」规则,有时只是推出部分不痛不痒的”减税“措施。短时间内,哪怕各个主要市场同时对苹果开展反垄断诉讼,也不会对苹果App Store现时的佣金制度产生影响。根基已成的苹果,如果单单是App Store出现问题,最多会伤筋动骨,但肯定不会被颠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苹果iOS生态的不再统一究竟会对iPhone、iPad等苹果设备的销售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点估计目前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众所周知,华尔街投行们给出的投资意见,与他们的自营交易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画风,财报季正是“找不同”的最佳时刻。今天故事的主角依然是全球股民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全球“投行一哥”高盛。在预测标普500指数“2023年险守4000点”的策略失败后,高盛首席证券策略分析师David Kostin去年底画风突变,先是在11月中旬的报告中高喊“你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拿着票”,一边将2024年的预测点位上调至4700点;仅仅一个月后,Kostin又将目标点位拉到历史新高的5100点。从现实来说,面对去年那样的股市,华尔街知名分析师多少都有过一些“撕报告”的场面。面对市场的趋势,“打不过就加入”也在情理之中。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就在高盛的研究团队高昂唱多之时,掌管这家顶级机构自营交易的部门正在加速减持股票、债券等一系列投资。从上图中不难看出,高盛去年的策略变化路线大致是“从横盘震荡到形势一片大好”,但根据高盛资产&财富管理部门最新的财务文件,他们动用自有资金进行的投资(principal investment)仍在持续下降。财报显示,高盛资管的自有资金投资余额在2022年末时为297亿美元,之后每个季度都要减持小几十亿的风险资产,去年四季度减持的43亿美元也是过去一年里减持规模最大的。(来源:高盛财报)高盛还很贴心地标出,投资本金下降的134亿美元中,与市场波动有关的变动只有一小部分,129亿美元则是减持/债务到期。通过上图中的投资项目分布也不难看出,证券、贷款和债券是主要的投资方向,所以持续的抛售也与商业地产这类“不得不尽快脱手”的麻烦缺乏直接关联。(来源:高盛财报)从更长维度的财报中,也能发现高盛的“卖卖卖”并不是突发奇想。在过去年景好的时候,光是季报里的自营投资一项就能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利润。而现在他们正准备把这一块投资全部出清掉,意味着还要出售数十亿美元的股票、债券、贷款等资产,只留一些低风险、低收益的客户共有投资。(来源:高盛财报)话虽如此,“一边抛售、一边唱多”,依然是有违投资直觉的操作。对于这一现象,酷爱“拆台”的金融博客ZeroHedge总结称,就在去年四季度高盛自己的本金投资额下降40亿美元时,他家的分析师突然高调唱多,而且一再提高目标价。更糟糕的是,听取他建议的高盛客户买入的甚至有可能是高盛自己不得不抛售的东西。因此,下次再看到有人兴冲冲地高调推荐某类资产时,不妨多想一想:他自己会是那个卖家么?...
有“世界铜王”、“安徽首富”等诸多光环加身的王文银,已经“装不下去了”。自去年10月卸任董事长职位、被限消后,王文银及其背后的“世界500强”正威集团已经成为法院和债权人、供应商眼里的“老赖”。旗下的五十多个产业园区——动辄投资上百亿,意欲打造千亿产值的园地——正被迫相继停产停工。2023年10月30日,凤凰网《风暴眼》曾在探访正威集团平阳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后,发布报道《正威集团生死局:员工半年没活干,为赶工期糊弄人》,揭开该项目的烂尾真相:园区荒草丛生,仅一个厂房投产,长期缺乏订单,只有领导视察参观时,员工才假装生产。此外,还指出项目存在虚报产值等现象。报道发布后掀起舆论热议,正威泰强(平阳)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下称“正威泰强”)回应称,报道内容不属实,并表示已报警处理。然而,三个月后,真相浮出水面,多位员工向凤凰网《风暴眼》爆料称,平阳项目工厂已停工放假,并变相裁员。此前,平阳项目已经开始说服员工自行离职。有员工仅拿到一个月工资补偿便被迫离开,而更多员工选择等待,希望能够获得法律规定的补偿金。正威集团平阳项目办公楼01号称投资百亿的平阳项目停工停产?1月 12日,刚忙完一批产能的车间工人徐栋无事可做,在园区铲除杂草,临近下班,忽然收到一条线上通知:1月15日起,工厂停产放假。短短几百字的停产放假通知摆在眼前,徐栋无法接受。在他看来,这通知下发前没有任何商议,也没有明确员工的具体权益。凤凰网《风暴眼》获得的通知显示,“自去年以来,受整体市场经济形势低迷影响,且公司现有订单已完成,在暂无新订单的情况下,根据公司实际生产计划,部分部门需要停工待单,进行企业经营停产放假。”根据通知,车间停工待单日期自1月15日开始,复工日期另行通知。停工待单期间,公司依法为员工缴纳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并依法代扣缴个人应缴部分。正威集团平阳项目放假通知徐栋告诉凤凰网《风暴眼》,这次停产,涉及到的主要是生产方面的员工,大约三四十人。人事给了他们两条路:一是尽早主动离职,另谋出路;二是停产放假,拿最低工资。“趁早走,还能拿一个月的补偿,如果继续耗着,以后公司账户上没钱了,就什么也拿不到了。”人事劝说他们选择第一个方案。部分员工也担心打持久战,更是一无所获。十多名员工选择了先行离职,他们中多是高导车间的工作人员。但像徐栋一样已经工作多年的老员工,还是希望能够按照法律标准得到更丰厚的补偿。带着疑虑,徐栋捱过周末,1月15日一早,就和二十多名工友们找工会讨要说法。工会推给人事部。下午,人事部员工与他们商谈了一个多小时。最终,答应在书面通知之后,将会另外发布更为细致的正式通知,在其中明确停产期间的员工工资等问题。正威泰强公司,成立于2020年,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正威集团通过这家子公司,在平阳投资120亿建设了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在徐栋看来,正威并不是真正做实业的,有如今的结果很正常,只是没想到项目倒闭会来得这么快。“毕竟它名头是‘世界500强’,虽然说有造假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想不到会有这么快。”他告诉凤凰网《风暴眼》,去年下半年,正威平阳项目订单明显减少,有时一天生产一两批货,要休息几天再生产一两批。在凤凰网《风暴眼》的报道掀起舆论风波过后,公司原本打出的“高导项目”幌子,无法再继续推进,高导业务的项目负责人也离开了公司。“整个园区都是靠铜线大拉项目在苦苦撑着,其他项目拿着高工资不干事儿,被曝光后只能走了。”徐栋说,去年12月中旬以后,公司几乎再无订单,员工闲时只能晒晒太阳、聊聊天。去年下半年,正威平阳项目人事变动频繁。7月初,马弯替代王卫担任正威泰强公司法人,仅3个月后,马弯卸任,法人由孙学勇接任。正威平阳项目换了一批领导,徐栋记得,新领导从未与员工见过面,管理层只是常常开会,员工们私下讨论,新领导是来给项目做收尾工作的。平阳项目的更多诉讼在年底浮出水面。2023年11月30日、12月25日、2024年1月8日,正威集团持有的正威(平阳)控股有限公司超20亿人民币股权被司法冻结。执行法院包括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人民法院及四川省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此外,凤凰网《风暴眼》从天眼查上看到,今年1月2日,正威泰强公司因与东莞市桑普电工机械有限公司、长沙沃弗兰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合同纠纷,被强制执行34万元。02 股权冻结、诉讼、资产拍卖:四面楚歌除了位于浙江平阳县的正威泰强公司,正威集团如今的境况可谓四面楚歌。位于舆论的风暴中心,正威集团深圳总部看似最为平静稳定,实际上早已疮痍满目。停工轮休的说法,自去年8月就已蔓延到正威集团总部。李晋曾经在正威集团总部负责财会相关工作,他发现,公司从去年8月之后就绝口不提发工资的事情,即使是部门领导去问,都没有任何消息。李晋记得,大概8月初的一天,快要下班时,领导把员工叫到办公室,通知以后每个月只上一半的班,剩下一半按照深圳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很多员工不同意,就连总监、主管都当即提出离职。这意味着整个部门的工作将要瘫痪,这让公司感受到压力,改了主意,决定其他部门轮值,一周一休,他所在的部门正常上班。然而,资金的紧张蔓延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集团内部开始推行降本增效,措施落实不到位还会受到通报批评。李晋发现,公司给员工的通讯补贴从每月100元降到了80元。去年8-9月,供应商收不到钱,反复堵到门口催要,公司只能不断地回复说,“确确实实没钱了”。受访者供图正威集团旗下项目的工厂,像是在热锅上不断煎熬。他们找来反映,电费已经周转不过来,再不给钱就要拉闸断电了。而公司的回应仅仅4个字:“集团没钱”。那段时间,工厂连灯和空调都舍不得开,整个厂房晦暗又闷热。李晋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正威集团去年8月已有大约300人离职。其中包括不少高层,集团的国际项目总监、董事长秘书、会务总监,及多个委员会、事业群的金融副总裁、行政总监、投资并购副总裁、采购总监等。去年10月底,王文银及妻子刘结红也陆续卸任集团和子公司的职务。其中,王文银先后卸任深圳正威董事长、总经理,深圳市诚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法人、执行董事等职务,均由孙学勇接任。此后,正威集团庞大的分支体系,如一棵大树的枝枝叉叉,从根部向上以惊人的速度日渐凋零。去年11月9日,全威铜业发布暂时停产放假通知,称受经济下行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全体员工暂定放假两个月。今年1月5日,正威华能(山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被曝停工停产,拖欠员工三个月工资。内部文件显示,公司长期没有生产订单,经营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正威华能决定自今年1月1日起,暂时取消所有员工绩效工资的发放,恢复时间待定。正威集团也陆续出现大量强制执行及股权冻结事项。天眼查显示,自2023年10月25日至今,正威集团被强制执行总额高达22.2亿元。此外还有144项股权冻结记录。其中,1月9日,深圳正威(集团)有限公司20亿人民币股权被冻结,股权被执行的企业为淄博正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冻结期限自2024年1月9日至2027年1月8日。此外,正威集团也面临着资产拍卖的窘境。据阿里司法拍卖网信息,今年2月5日-6日,正威新材(002201.SZ)2099.61万股将被司法拍卖,第一次拍卖的起拍价约为1.29亿元,拍卖保证金为1400万元,增价幅度为30万元。阿里司法拍卖网截图被拍卖股份是由正威新材控股股东深圳翼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深圳翼威”)持有,此前已经质押给债权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左海供应链有限公司。1月10日,深圳翼威刚刚被强制执行7.7亿元人民币。王文银曾给地产大亨许家印赠送墨宝,称颂许家印“卓越而伟大”,两人的会面在当时被称为两大巨星的碰撞。如今看来,这似乎成了某种象征,在积沙成塔的财富幻影中,总有颠扑不破的法则会擦拭凡世的尘埃。(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栋、李晋均为化名。)...
日经225指数一年以来涨超三成,即将逼近35年历史新高。东京证交所(下称“TSE”)持续推动公司治理改革功不可没。TSE在官网公开了一份“荣辱榜”,告知投资者哪些上市公司正在采取行动,从而鼓励公司积极努力。日本股市主要分为主要市场(Prime)、标准市场(Standard)和成长市场(Growth)。在2023年3月31日,TSE要求所有在Prime和Standard市场上市的公司“采取措施,实施关注资本成本和股价的管理”。“考虑国内外股东和投资者对公司响应此请求表现出的浓厚兴趣,TSE本周发布了一份按照请求披露信息的公司清单,列出了在主要市场上市的1656家公司中的660家公司,称这些公司已按照要求披露了提高资本效率的计划。遵守要求的公司名单中,包括了索尼和松下等知名公司。另有155家公司正在审议中,其他841家公司则榜上无名。同时,TSE要求2025年起上市公司以英文披露信息,此次榜单还标注了企业是否进行英语信披。发布“荣辱榜”日本股票2023年初至今已上涨36%,表现优于欧美。摩根资产管理在最新的《环球市场纵览》中提及,推动股市攀升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TSE的治理改革,即督促企业将保留盈余转换成带动增长的投资、薪资或增加股东回报。催化剂还包括:日本经济更稳健的复苏以及日本摆脱通缩后具有韧性的内需。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个人存款账户[Nippon(Jap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制度在2024年1月将有所调整,实施小额投资免税计划。这些国内的利多有望带动个人投资者投入资金,并在未来持续支持日股的领先表现。近期多位国际资管机构的投资负责人都对记者表示,在亚洲股市中最为看好日本股市,这受益于一个巨大的催化剂,TSE特别提及对于破净股(市净率长期低于1倍)的关注措施,并强烈敦促这些破净股对有关改进政策和具体措施进行披露,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必须关注股东价值。事实上,这场TSE推动的治理改革已经走过了1年。2024年1月15日,TSE更是发布了一个初步的改革结果,即“荣辱榜”。目前,TSEPrime(815家公司)的49%和TSEStandard(300家公司)的18%已经披露了“实施关注资本成本和股价管理”方面的举措(Implement Management that is ConsciousofCostofCapitalandStockPrice),或者将其披露状态列为“正在考虑中”(underconsideration)。高盛在最新的报告中分析称,TSEPrime的披露自2023年8月以来大幅增加。TSE于2023年8月29日首次发布了其披露分析结果,使用的数据截至2023年7月14日。当时,只有31%的TSEPrime公司回应了TSE(379家公司)。最新发布中从31%迅速增加到49%(815家公司),表明TSE在过去几个月里非常成功地促使日本大型公司关注改革。TSEStandard的披露保持在相似水平。自2023年8月29日以来,TSEStandard的披露数量增加的效果较小。最初有14%的回应,而在最新发布中仅增加到18%。高盛认为,似乎较小的公司更难以满足TSE的披露要求。上述机构还发现,低PBR(市净率低)的公司披露仍远高于高PBR群体。TSEPrime公司中,PBR低于0.5倍的公司中有68%已向TSE披露了它们的计划(之前为46%),而PBR在0.5x~1.0x之间的公司中有62%(之前为36%)。较高PBR公司的进展较慢,但仍然是积极的——在TSEPrime上,PBR大于2倍的公司披露比率现在为34%(之前为19%)。在国际投行看来,TSE的披露要求推动了公司股价的相对超额表现——在2023年回应TSE的TSEPrime公司的等权重篮子指数自2023年初以来的表现超过了那些未回应的公司的篮子指数,超额表现达到12个百分点。根据第一财经观察,国际机构当前偏爱的部分日本知名上市公司几乎披露了改善治理的计划,同时也发布了英语版,例如:索尼、三菱东京UFJ、日立、三得利等。不过,还有一些知名企业的名字未被囊括,包括软银、丰田等。上述公司表示,它们落榜的原因纯粹是技术性的,它们的计划中未使用TSE要求的一句特定措辞——即披露“相关行动,以实施意识到资本成本和股价的管理”。丰田在声明中称,其为增进企业价值而采取的方法与TSE要求的行动“内容基本相同”;软银表示,已在官网上披露其计划,只是并未使用TSE建议的措辞。对投资起到指导性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目前TSE计划每月定期更新上述“荣辱榜”,并向投资者征询各公司已采取的措施,从而开始制定可供其他公司参照的策略。TSE对机构投资者而言会有什么影响?对此,高盛表示,低ROE且未进行披露的公司目前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回应压力。“我们预计TSE清单将成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之间讨论的主要焦点。我们已经统计了那些未出现在TSE清单上的流动性较强的公司股票,这些公司同时具有较低ROE或较大的交叉持股情况。”具体而言,上述筛选标准包括:TSEPrime上市股票、流动性超过1亿美元、2024年财年ROE低于8%。“在这一标准下产生了一个包含29只股票的清单,公司管理层可能会开始收到来自投资者或TSE本身的更多请求,以向市场呈现资本成本数据,讨论并实施改善ROE的具体措施。”高盛称。记者统计发现,上述29只股票中也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公司,包括:乐天集团、软银、丰田、住友商事、山崎、明治等。此外,高盛也列出了大型交叉持股公司,2024年这些公司可能面临来自投资者的压力,需要解除这类结构。在这61只股票中,有37只已回应TSE,还有24只尚未回应。某日资投行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未来上述榜单将对大型投资机构的投资起到指导性意义。此前日本股市被国际投资者低配,如今至少要调整到中性的配比,这也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流入。高盛年初时亦发布报告称,看好日本股市的四大主题机会——在公司治理改革方面取得进展的公司;以消费者为驱动且资产负债表、价格方面存在充分改进空间的公司;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地位提升的公司;提供独特的业务模式、智能产品和服务技术、高附加值的公司。就公司治理改革方面取得进展而言,这类公司不仅关注股东回报,还关注通过业务组合重组和聚焦措施提高全球扩张或增长潜力,这类标的包括:三菱东京UFJ、索尼集团、日立、京瓷。...
有了AI技术加持,视频和声音都能造假,隔着一根网线和屏幕的虚拟世界,眼见也未必为实。据报道,前段时间,国际巨星“泰勒·斯威夫特”(霉霉)出现在一段视频中,并且她还“真人发音”进行了带货。“嘿你们好,我是泰勒·斯威夫特,由于包装出错,有3000套Le Creuset(中文名译为‘酷彩’)炊具套装无法正常线下销售,转向线上出售。”“她与Le Creuset联手进行促销,有20位忠实粉丝将免费获得赠送的炊具套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报道称,视频中的“霉霉”并不是真的斯威夫特,而是AI“深度造假”技术合成了她的声音,并将声音与她的形象和Le Creuset广告片段拼凑在一起。当受害者被引导至虚假网站后,会被要求支付9.96美元的运费,同时号称免费送的厨具也不会真的送出去。对于消费者来说,今后遇到此类明星带货的视频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因为是视频带货的缘故,就中了骗子的圈套。...
《原标题:雪球敲入“风波”:4倍杠杆雪球产品爆仓 市场陷密集敲入担忧》A股探底之时,“雪球敲入”事件引发市场热议和担忧。1月17日,一张微信聊天截图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网传截图显示,一位雪球产品客户“汤总”被投顾告知,其参与的存续期为24个月的中证500指数雪球于2024年1月15日到期,因该合约保证金为25%,期末价低于期初价25%以上,跌幅高于保证金比例,至此, 200万本金和票息全部归零,4倍杠杆的雪球产品爆仓。当日,与该张微信聊天截图一起引发关注和热议的还有股市的大跌。1月17日,两市有超过5000只个股下跌,沪指跌超2%,创三年半新低。两个消息叠加在一起,令市场陷入恐慌、焦虑之中。目前,市场上的雪球产品主要挂钩的是中证500指数和中证1000指数。据悉,已有一部分雪球产品已经陆续发生了敲入。1月17日晚间,一位雪球投资者告诉记者:“我买入的两年期中证500雪球产品距离敲入现在只差2个点了,感觉瞬间会被打爆,希望明天能出现奇迹,不要再往下跌了。”据wind数据显示,1月17日,三大股指均创阶段新低,截至收盘,沪指跌2.09%报2833.62点,深成指跌2.58%报8759.76点,创业板指跌3%报1699.62点。当日,中证500指数下跌2.48%报5061.54点,今年以来累计下跌6.77%;中证1000指数下跌2.71%报5389.12点,今年以来12个交易日中9日下跌,累计跌幅达8.46%。上海一位私募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雪球产品是在震荡市里获取高收益的有效策略,但就怕遇到大熊市,大跌的行情它就不行了。”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持续下跌,目前雪球产品面临进入密集敲入区的风险。如果未来深度下探,则雪球可能将迎来大规模敲入。”目前,不少雪球产品逼近敲入的边缘,给市场带来压力和担忧。一方面,雪球持有者担心浮亏变实亏;另一方面,市场担心因雪球集中敲入,可能触发对冲端卖出股指期货进行对冲进而导致市场下跌。触发敲入近年来,雪球类产品因其具有固定收益的特征而受到投资者热捧,尤其是在利率整体下行的市场环境中,很少有产品能像雪球一样提供年化超过10%的票息。但风险与收益总是等价的, 其高票息的背后也隐藏着潜在的风险。1月17日,一张微信聊天截图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根据网传截图,“汤总” 参与的中证500指数雪球1月15日到期,因标的指数跌幅达26.83%,加上4倍杠杆,投资的200万本金和票息全部归零。事实上,“汤总”在参与该雪球产品3个多月后,资产就经历了归零。根据截图里的数据推算,“汤总”参与的是敲入水平75%,敲出水平100%,保证金25%的中证500指数雪球产品。根据点位数可以推算,其于2022年1月13日开仓,彼时中证500指数为7097.76点,敲入线是75%,对应敲入价格为5323.32点。2022年4月26日,中证500指数跌下5300点,当日即敲入,资产归零。只是,现在浮亏变成了实亏。上述截图中的“结算通知书”显示,该产品疑似为广发证券旗下的一款期权产品,而“汤总”疑似属于铸锋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称“铸锋资管”),是该期权产品的交易对手方。对此,记者致电广发证券和铸锋资管求证。广发证券接线人员否认该产品为自家产品。铸锋资管接线人员表示:“我不清楚相关情况,领导不在。”而据一位熟悉此类产品结构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该产品或是私募公司通过私募产品向广发证券认购的一个带有杠杆的雪球结构类产品。”铸锋资管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1月,注册于北京房山基金小镇。公司聚焦于“固收+”策略、量化类策略以及事件驱动型策略,主要服务于各类专业投资机构,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自营、QFII投资人以及央国企投资平台等,受托资产逾百亿。前述上海私募人士告诉记者,上述雪球产品25%的保证金比例相当于加了4倍杠杆,当发生敲入或到期跌幅高于保证金比例,的确有可能出现本金票息皆无的情况。但如果不加杠杆,最差情况则是损失部分本金,风险接近于同期标的指数的跌幅。何为雪球产品那么,什么是雪球产品?敲入或敲出时对投资人的投资收益又会产生何种影响?雪球产品,其本质上类似为带障碍条款的奇异期权,设置有敲入、敲出价格。投资者购买雪球结构本质类似卖出奇异看跌期权、并获取期权费,标的可挂钩指数、个股、商品等,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产品。简单来说,雪球产品是在提供一定程度下跌保护的同时,表达温和看涨或震荡的观点,只要挂钩标的资产价格在约定期内不出现大跌,持有期限越长,获利就越高,并有望获得完整期间的约定票息收益。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雪球挂钩标的为中证500指数和中证1000指数,投资者最后的损益情况完全取决于产品持有期内相关标的的表现情况。前述上海私募人士向记者介绍到,目前券商发行的雪球结构对应的敲入价格一般为期初价格的85%至70%,也就是给出15%至30%的下跌保护,只要标的跌幅没有跌破设置的价格,就不会触发敲入;而常见的敲出价格为103%至105%,这意味着如果在敲出观察日时,标的上涨了3%至5%,即触发敲出事件,投资者将获得约定票息。通常敲出观察日为每月观察一次,而敲入观察日则是每个交易日观察一次。该人士还告诉记者,雪球产品损益情况一般分为五种。其中,只有一种情况发生时投资者才会出现真正的亏损。以敲入价格80%、敲出价格103%、收益率(票息)15%,挂钩中证500指数的一年期雪球产品为例:假设投资者购买该雪球产品100万元,实际上就是向券商对赌中证500指数一年走势。第一种情形是,如果一年内任意时点中证500指数上涨超过3%,券商立刻给投资者兑现年化15%的收益,以实际产品存续时间对年化收益率进行折算,合约终止;第二种情形是,如果某一天指数跌破了80%,但在一年内又上涨超过103%,投资者还是能拿到同上类情况一样的年化15%的收益;第三种情形是,如果中证500指数一直在80%至103%之间震荡,投资者还是能拿到15%年化的收益;第四种情形是,如果中证500指数先跌破80%,后面只是涨到100%至103%之间,则投资者只能拿回本金,收益为0;第五种情形是,如果指数跌破80%,而且后期一直都没能涨回100%,那投资者就得承担指数下跌的所有损失,比如跌了30%,投资者就亏损30%。上述“汤总”参与的雪球产品就属于触发了第五种情形,且在加了杠杆的情况下导致本金和票息全部“打水漂”。持有者的“焦虑”由于一些雪球产品陆续进入“敲入线”,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有雪球持有者担心市场继续下跌击穿“敲入线”,甚至浮亏变实亏。“我买入的中证500雪球产品距离敲入只差2个点了,一旦被敲入,很可能面临拿不到票息还要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1月17日晚间,一位雪球产品投资者告诉记者,他在2022年9月份购买了两年期中证500雪球产品,当时中证500指数约为6200点,敲入价格为5059点,1月17日中证500指数跌至5061.54点,这意味着其持有的雪球产品距离敲入仅差2.54点。该投资者进一步说道:“我持有的雪球产品的到期日为2024年9月份,剩余时间不到8个月,一旦被敲入,短时间要想冲上6200点,可以说希望渺茫。这样的话,我的这笔长达两年的投资既拿不到票息,还要损失本金。”“焦虑,但又只能‘躺平’。”这是上述投资者形容自己的状态。对于雪球产品发生敲入情形,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雪球发生敲入并不等于直接亏损,在到期日之前产品仍然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每个敲出观察日并不会改变,投资者应该耐心等待,若到期前成功实现敲出,依旧可以拿到收益;若是发生敲入之后,直到整个产品的续存周期结束都没有敲出,雪球会转换成对应的指数增强策略,此时产品即使浮亏,投资者仍有机会通过长期持有,以时间换空间等待指数上涨弥补亏损。如果雪球敲入并且即将到期,投资者是否只能选择“躺平”?贺金龙向记者表示,投资人除了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转做指增,还可以通过尝试以下方法来减少损失:其一,可以尝试和交易台沟通修改合同,修改展期,调整敲入线,但这也可能面临着损失票息;其二,如果投资者还有备用资金,可以低位开仓新的保证金雪球来分散点位,对整体的投资组合达到对冲风险的作用;其三,如果对于场内衍生品具备专业交易能力的投资人,还可以通过股指期货或期权来对冲,从而减少损失。敲入会否引发暴跌此外,市场中还有一种担忧:不少投资者担心雪球集中敲入,可能触发对冲端卖出股指期货进行对冲进而导致市场暴跌。据信达证券估算,截至2023年10月末,挂钩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雪球类产品存量总规模约占全部场外衍生品规模的6%至10%,若取8%为估算比例,即约为2160亿,其中60%为挂钩中证500指数的雪球,40%为挂钩中证1000的雪球类产品,即约有1296亿的中证500雪球与864亿的中证1000雪球正在市场中持续对冲。信达证券在1月12日发布的研报显示,根据信达金工团队的假设和测算,中证500在5200位置一部分雪球产品已经陆续发生了敲入,目前挂钩中证500的雪球产品集中敲入区间在5100点以下,平均每下跌100点,敲入规模为50亿以上,而雪球产品在4800点左右的敲入速度开始增加,每下跌100点,敲入规模在110亿以上。按照2024年1月11日中证500指数收盘价计算,目前挂钩中证500的雪球已经进入集中敲入区间,距离加速敲入区间尚有8%的空间,此后敲入规模增量将陆续达到顶峰。而目前挂钩中证1000的雪球产品集中敲入区间在5200点以下,平均每下跌100点,敲入规模为100亿左右,而雪球产品在4800点左右的敲入速度达到顶峰,每下跌100点,敲入规模在130亿左右。雪球敲入是否给市场带来压力?贺金龙分析称,一般而言,雪球产品在接近敲入价格的过程中,做市商会提前持有超过名义市值的期指多头,而指数跌破敲入区间,需要将超过名义本金的头寸减持,从而对期指市场形成抛压。这些行为都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而对投资者而言,雪球产品的净值会出现更进一步的大幅回撤。不过,贺金龙补充表示,“根据2023年雪球产品发行的点位来看,整体来说点位较为分散,对市场的冲击有限,传闻所说的集中敲入带来的暴跌,在发行点位分散的情况下较难实现。”在信达金工团队看来,雪球类产品的存在并不能直接影响现货市场的走势,主要影响仍然集中于股指期货的价差走势上,指数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仍是成份股股票的基本面。信达金工团队分析称,绝大部分的雪球对冲操作是在股指期货市场而非现货市场中进行的,因此雪球仅会对期货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期指基差的变动,对现货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同时,从体量来看,雪球存量总规模2000亿左右,可以撬动的股指期货名义本金最高为3200亿左右,而目前IC(中证500)与IM(中证1000)股指期货总持仓额接近6000亿,A股市场的总市值在75万亿,雪球自身通过股指期货市场传导至现货市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