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近年最悲情的对冲基金,非美国的梅尔文资本莫属。 2021年初,由于持有的部分空头仓位被美国散户“轧空”。梅尔文资本(Melvin Capital)遭遇大幅亏损,一度需要股东紧急“输血”近30亿美金。 但几个月后,在新一轮美股网红股狂潮中,这个机构似乎又“玩脱”了! 近日有信息称,在标普500指数上涨0.6%的5月,梅尔文资本的净值再度下跌4%,这不禁再次引起了担心。 01 净值逆势下跌 今年5月,标普 500指数上涨 0.6%。截至5月末,标普 500指数今年初以来涨幅近 12%。 在这种情况下,梅尔文资本却跑出了完全相反的业绩。 根据最近媒体报道,5月的梅尔文资本净值再度下跌4%。 这次下跌后,该基金年内亏损扩大至近 44.7%,已经“不太能看”了。 02 曾经非常辉煌 根据相关资料,梅尔文资本的总部位于纽约,由对冲大佬史蒂夫·科恩( Steve Cohen)的门生加布·普洛特金(Gabe Plotkin )经营。 科恩被称为“美版徐翔”,是美国资本市场不世出的交易天才。 而自2014年创办梅尔文资本以来,普洛特金也被认为是业内下一代最有天赋的投资人之一。 2020年,梅尔文的基金净值上涨了53%。截至2020年末,普洛特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30%。 03 上一轮轧空中曾巨亏 不过,一切的盛誉都在今年初的美股世纪逼空中变得“稀碎”。 今年1月,美国社交软件 Reddit上的大批散户抱团买入GME(游戏驿站)等小盘股,导致相关个股股价飙升。 而梅尔文资本持有大量相关网红股的空头头寸,这些头寸在股价大涨后出现巨亏。 统计数据显示,梅尔文资本在今年1月份一度巨亏54.4%,资产价值缩水超45亿美元。 被散户逼仓的梅尔文资本。在今年1月份获得了大型对冲机构城堡(Citadel LLC)和大佬科恩旗下的Point72资产管理公司的资助,合计被注入27.5亿美元资金,侥幸渡过难关。 此后在一些公开场合,梅尔本资本的创办人普洛特金表示将会改变投资策略,避免大量的空头交易。 而该公司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13F文件也显示,梅尔文资本在今年前三个月退出了所有看跌期权。 2月的听证会后,梅尔文资本在2月份取得了21.7%的收益率,约为标准普尔500指数回报率的8倍。 04 业界推测仍持有空头头寸 但类似的亏损在今年5月再度出现。现在市场上已经有机构开始担心,梅尔文资本可能“重蹈覆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下旬起,新一轮的网红股热潮再起。AMC等网红股出现新一轮的快速上涨。仅在5月24日至6月2日7个交易日内,AMC的涨幅就超过400%。 这让做空的机构损失惨重。 根据一些行业信息网站的数据显示,自 5 月初以来,对冲基金因持有诸如AMC等网红股,已经导致了总额约 60 亿美元的损失。而且一些机构透露,部分投资者的空头持仓仍然“处于非常高的水平”。 梅尔文资本会再次成为这轮网红股热潮中的失败者吗?目前结果未知,我们拭目以待。 财经钻CZ,真正的价值币,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等等的进步和发展. 客服QQ:318059325 微信:wdcjcne 邮箱:kefu@cjz.vip 一:财经钻CZ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868369.pdf 二:财经钻CZ相关介绍: https://www.cjz.vip/99989216.html...
粽子飘香,端午小长假来临。过去一周,房地产行业继续土地集中供地热浪。 其中,成都集中供地连续拍了5天,40宗共计3450亩土地全部成交,出让总金额354.84亿元。 长沙首批集中供地共推出36宗地块,最终出让33宗地块,总成交额381亿元。 厦门速度更快,在有些城市还没开启首次集中供地时,厦门第二轮集中拍地已经结束,推出的11幅地块最终成交总价343.85亿元。 商业地产也有新的消息,包括领展32亿收购广州天河太阳新天地购物中心,以及和谐健康保险90.6亿拿下北京CBD地标SK大厦。 资本市场方面,物业企业上市热还在持续,最新阳光城旗下阳光智博生活服务和力高旗下力高健康生活均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而此前排队的物业企业中,中骏商管和融信服务通过了聆讯,赴港上市即将成行。 房企方面,深陷债务危机的华夏幸福、蓝光等仍然在为未来而虑。华夏幸福6月11日公告,近期新增未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债务本息金额67.87亿元。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未能如期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635.72亿元。 蓝光则是因股票质押违约,控股股东1.55亿股无限售流通股被执行司法冻结。 现在,地产除了这些风急浪大的企业,还有许多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风险。标志性的有地产企业被评级机构下调信用评级展望,以及部分企业被爆出商业承兑汇票违约等。 这些现象,都可以聚焦到一个去年以来就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三道红线。从现在来看,“三道红线”对房企的影响,将是未来房地产行业纪事的分水岭。 比如,上交所近日披露一组数据就引发广泛关注:受“三道红线”等行业政策影响,房地产企业筹资活动显著收缩,筹资活动现金流较上年大幅下滑94.43%。 而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6月10日的一次公开讲话,更是引起了房地产行业的极大震动。 “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6月第二周被行业关注和解读最多的一句话。从去年的“灰犀牛”到现在的“沉重代价”,连续对房地产过热发出警告的郭树清,被市场称为“吹哨人”。 确实,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作为标杆房企万科的掌舵人,郁亮曾这样评论:房地产将从土地红利、金融红利进入管理红利时代。 那么,未来房地产除了土地和金融之外,还将聚焦哪些领域?房地产企业的出路又会在哪里? 转型与多元化已经提了好几年,甚至有不少企业涉及了跨行业发展。而科技与创新,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这会是下一条道路吗? 从根本上分析,传统住宅开发销售仍然占据了房地产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和收入,这一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虽然住宅业务的盈利能力已经越来越低。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知大势、不顾明天的企业很难长久发展。随着世界和中国在疫情下深刻改变了的未来经济发展轨迹,中国房地产行业也必然大破方能大立。 八月海南,骄阳似火,连续第二十一年举办的博鳌房地产论坛将再次记录这些影响着并改变了的房地产行业未来。 财经钻CZ,真正的价值币,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等等的进步和发展. 客服QQ:318059325 微信:wdcjcne 邮箱:kefu@cjz.vip 一:财经钻CZ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868369.pdf 二:财经钻CZ相关介绍: https://www.cjz.vip/99989216.html...
中国房地产报刊发社评称,上周的2021年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那些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期货的人很难有机会发家致富,正像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一样。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都是哪些人?炒房者。郭树清话里话外透露的意思是,炒房者最终会付出承重代价。核心在于传递一个信号:监管层对未来的房地产价格调控上的信心是很坚定的,不排除还会有政策陆续出台。房产作为资产增值套利的工具时代,即将正式结束。心存侥幸的炒房群体是时候放弃幻想,面对现实了。...
时隔一年半,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监管“靴子”终于落地。6月11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这是2019年12月底监管发布征求意见稿后,时隔一年半正式监管文件终于落地。与征求意见稿相比,《通知》最大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放宽过渡期时限,由2020年底延至2022年底。根据存量现金管理类产品资产组合实际情况,比照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延1年的精神,明确过渡期自《通知》施行之日起至2022年底,促进相关业务平稳过渡。二是适当放松投资集中度要求,将每只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于主体信用评级为AAA的同一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占该产品资产净值的比例,从“合计不得超过10%”调整为“合计不得超过20%”。整体看,《通知》相比征求意见稿改动并不大,严监管的态度不变,《通知》旨在确保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等同类产品监管标准保持一致,促进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银保监会、央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制定《通知》是落实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办法》等制度要求的具体举措,有利于规范现金管理类产品业务运作,防止不规范产品无序增长和风险累积,稳定市场预期,推动业务规范可持续发展。受访的银行理财人士表示,《通知》拉平了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的监管标准,从对银行理财的业务影响看,《通知》会使得现金管理类产品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通过强化投资范围和久期限制,收益率会逐步向货币基金靠拢,二者间巨大的利差将缩窄,预计未来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会有所下降,规模增速也会放缓。此外,由于《通知》延长了过渡期,且一些银行从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就开始逐步调整产品设计,所以对银行理财来说,整改过渡的压力总体不会太大。拉平与货币基金的监管要求现金管理类产品是指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每个交易日可办理产品份额认购、赎回的银行或理财公司理财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相似,现金管理类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允许投资者每日认购赎回,容易因大规模集中赎回引发流动性风险,风险外溢性强。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增长较快,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为7.34万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近80%,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为29.34%。近两三年来,针对货基的各项监管措施,如约束T+0快速赎回、限制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等,已成为勒住货基狂飙突进的缰绳。但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由于没有细化的监管要求,其在投资范围、投资集中度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较“宝宝类”货币基金限制更少,其竞争优势更为凸显,也成为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转型的主要发力点。一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曾表示,相比于货币基金,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优势在于T+0赎回规模限制少,目前的收益率又普遍高于货币基金。从投资范围看,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更广,银行间市场的产品基本没有太多投资限制。相比之下,货币基金在投资范围、投资集中度、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监管要求更高。正是因为此前银行理财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与货币基金的监管要求不一致,引发市场热议,不少市场人士呼吁要拉平两类产品的监管要求。《通知》的发布,意味着今后银行理财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特有优势将会弱化,确保与货币市场基金等同类产品监管标准保持一致,促进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市场将回归理性发展。这些要求将影响产品收益率《通知》通过约束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范围和集中度、资产久期、赎回规模、估值核算方法等限制,在拉平与货币基金的监管标准的同时,也会对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和规模增速带来一定冲击。一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目前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在3%-3.4%,相比货币基金有大约50-70BP的溢价。现金管理类产品实现高收益率的策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产久期相对较长;二是信用下沉,投资了部分低评级信用债,尤其是部分银行理财或者理财子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了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并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可以做高产品的收益率,并平滑净值波动。然而,《通知》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范围和集中度、资产久期都有严格限制,且相比于货币基金监管要求,《通知》在投资范围、集中度、摊余成本法使用范围等方面有的要求甚至会严于货币基金。例如,在产品投资范围方面,其要求与《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基本一致,但个别细项更为严格,如资产证券化。《通知》明确,现金管理类产品应当投资于现金,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存款、债券回购、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等货币市场工具。其中,《通知》允许现金管理类产品依法合规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对于存量,银行及理财公司应以《通知》发布日为基准时点,按照“新老划断”原则,严格锁定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的存量银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允许持有至到期,但不得再新增投资不合规资产。对于增量,依据会计准则界定为债性,且剩余期限、评级等满足《通知》各项要求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现金管理类产品可以合规投资。除了对投资范围列出正面清单外,还列出负面清单。《通知》明确,不得投资于股票;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以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浮动利率债券,已进入最后一个利率调整期的除外;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工具。在投资集中度方面,《通知》分别对每只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于同一机构的金融工具、有固定期限银行存款、主体评级低于AAA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以及全部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于同一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和债券等,提出了比例限制。且相比于货币基金的投资集中度监管要求,《通知》个别条款更为严格,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投资比例限制设置的更为具体。设置严格赎回限制,当日赎回不高于1万除了投资范围与现行产品有显著差异外,另一项显著差异在于《通知》对产品赎回有了更严格规范,这将对现金管理类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但《通知》的总体要求是参照货币基金相关监管要求执行。《通知》明确,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审慎设定投资者在提交现金管理类产品赎回申请当日取得赎回金额的额度,对单个投资者在单个销售渠道持有的单只产品单个自然日的赎回金额设定不高于1万元的上限。这条与现有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赎回规则差别较大,不少银行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对于单个投资者在交易时段的赎回申请,可以做到资金实时到账,且无规模限制或者上限规模通常会大于1万,《通知》则对当日赎回上限设置更严格的要求。“目前现金管理类理财基本都有快速赎回功能,快速赎回上限在10万-30万不等。为了提高客户体验,部分银行理财或者理财子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还可以在交易时段实时大额赎回。此次作出限制后,预计也会对金融同业机构购买现金管理类产品产生一定影响。”上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称。同时,《通知》要求加强对巨额赎回的管控,单个产品投资者在单个开放日申请赎回份额超过该产品总份额10%的,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可以采取延期办理部分赎回申请或者延缓支付赎回款项的措施。除投资范围、赎回上限有影响外,市场还较为关注《通知》对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相关限制性要求,这也是细化了央行此前发布的补充通知中的相关要求,同时,比照货币基金估值核算相关监管要求,防范监管套利。《通知》明确了现金管理类产品“摊余成本+影子定价”的估值核算要求,要求银行及理财公司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影子定价,对摊余成本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公允性进行评估,并根据影子定价和摊余成本法确定的资产净值之间的偏离程度,采取相应调整措施。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充分借鉴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与其风险准备金挂钩的做法,同时结合理财业务现实情况,合理设定使用摊余成本法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上限。理财公司成立初期,未积累足够风险准备金之前开展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业务规模,银保监会将采取措施妥善安排。上述政策安排充分参考了目前银行及理财公司业务现状,避免对现有业务运作产生重大影响。过渡期延长,防范银行集中抛售资产为确保平稳过渡,《通知》充分考虑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经营和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合理设置过渡期,根据存量现金管理类产品资产组合实际情况,比照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延1年的精神,明确过渡期自《通知》施行之日起至2022年底,促进相关业务平稳过渡。具体来说,过渡期内,新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应当符合《通知》规定;对于不符合《通知》规定的存量产品,银行及理财公司应当按照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通知》要求实施整改。过渡期结束之后,银行及理财公司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不符合《通知》规定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上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理财子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普遍在30%以上,占比相对较高,同质化严重。但自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市场对于严监管已有预期,并按照征求意见稿对资产久期、投资范围等有所控制,加之过渡期到2022年底时间较长,整体调整压力不大,主要的调整压力是对不合规的低评级债券、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等所投资产的压降。伴随着资产久期、投资集中度、评级要求等限制,预计现金管理类收益率将有所下降。金融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充分考虑机构承受能力,审慎设置过渡期,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消除不确定性,防范银行在过渡期结束前集中抛售资产出现断崖效应。财经钻CZ,真正的价值币,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客服QQ:318059325 微信:wdcjcne 邮箱:kefu@cjz.vip一:财经钻CZ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868369.pdf二:财经钻CZ相关介绍:https://www.cjz.vip/99989216.html...
时隔20天,国家网信办通报了第四批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此次通报直指运动健身类、新闻资讯类、网络直播类、应用商店类、女性健康类和婚恋相亲类App。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一点资讯等市面上常用的新闻资讯类App,以及虎牙直播、腾讯NOW直播、一直播等月活度高的直播App均在被通报名单中。“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成为这些App收集个人信息的集中问题。27款新闻资讯App被通报在5月份密集通报三批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后,6月份的通报虽迟但到。2019年开始,网信办便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行动。今年5月起,网信办通报了三批共222款App。第一批和第二批,主要针对输入法、地图导航、安全管理、网络借贷等类型的App,搜狗输入法、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手机管家、360手机卫士、还呗等均在列。第三批则直指短视频、浏览器、求职招聘等类型App,抖音、快手等被点名。本次网信办对运动健身、新闻资讯、网络直播、应用商店、女性健康等常见类型App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测,对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予以通报。虽然6月份通报的频率降低,却有129款App被指出存在问题。此次被通报的名单中,众多新闻资讯类App引起关注。通报的27款新闻资讯类App中,大部分为下载量巨大、日活高、用户粘性强的App,包括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一点资讯等。数据显示,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在2019年月活用户数量便已超2亿,搜狐新闻、新浪新闻、一点资讯等月活数在千万量级序列,这次被通报的ZAKER也是百万量级的。27款被点名通报的新闻资讯类App,25款都存在“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的问题。哪些行为属于“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2019年,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简称《认定办法》)给出了答案:1、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与现有业务功能无关;2、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或打开非必要权限,拒绝提供业务功能;3、App新增业务功能申请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原有同意范围,若用户不同意,则拒绝提供原有业务功能,新增业务功能取代原有业务功能的除外;4、收集个人信息的频度等超出业务功能实际需要;5、仅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强制要求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6、要求用户一次性同意打开多个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用户不同意则无法使用。上述情况在不同场景中或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在今年3月22日,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简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39类App收集必要个人信息的界限。根据《规定》,新闻资讯类App基本功能服务为“新闻资讯的浏览、搜索”,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而其他类App,比如地图导航类,其必要个人信息为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餐饮外卖类,必要个人信息包括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收货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也就是说,新闻资讯类App无须姓名、电话号码、位置信息便可使用“新闻资讯的浏览、搜索”的服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机打开了此次位列通报名单的新闻资讯类App,在未登录状态下,新浪新闻检测到用户位置信息的变化。搜狐新闻则在开屏时弹出“是否允许使用位置”的选项,称会在本地新闻、本地天气等服务中使用位置信息。(时间截止至6月11日17:00)除“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以绝对优势位居行业前列的今日头条还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根据《认定办法》,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用户明确表示不同意后,仍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或频繁征求用户同意、干扰用户正常使用等行为均属“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虎牙等36款直播App被通报除新闻资讯类App,此次网信办还通报了34款运动健身类、36款网络直播类、11款应用商店类、18款女性健康类等App,这些App都属于公众大量使用的类型。像网络直播,近年来已经积聚了海量用户。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到5.87亿人,预计在2021年和2022年将分别涨至6.35亿和6.60亿人。以此次被通报的虎牙直播为例,2021年Q1财报显示,移动端平均月活达7550万。庞大的用户规模下,直播平台的信息保护合规亟待完善。根据《规定》,网络直播类、应用商店类、运动健身类,均无须个人信息,用户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但“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仍然集中。网信办要求,针对检测发现的问题,相关App运营者应当于本通报发布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近年来,APP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大量APP通过捆绑功能服务一揽子索取个人信息授权,用户拒绝授权就无法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变相强制用户授权。针对这些问题,执法层面对App的治理整顿逐渐进入深水区。除了网信办的监督,工信部今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已完成了对国内用户使用率较高的81万款App的技术检测工作,责令3433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819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239款拒不整改的App。相关政策文件也不断完善。例如,上述提到,今年3月出台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39类App收集必要信息的范围。4月26日,工信部会同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了个人信息收集的最小必要原则。司法保护也在不断完善,今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系列解读全媒体直播访谈中指出:APP运营商在提供某APP下载服务时,依法不得收集与该应用软件无关的个人信息,否则便构成违法。个人若在下载APP过程中被收集与该应用软件无关的信息,提起诉讼要求删除相关个人信息的,人民法院将依法予以支持。...
中国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公告要求,自2021年5月至8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摄像头偷窥黑产集中治理,以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安全。根据“网信中国”微信公号消息,公告要求社交软件、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要严格履行信息发布审核的主体责任,全面清理平台上发布的摄像头偷窥黑产相关违法有害信息。摄像头生产企业要提升产品安全能力,落实对远程视频监控App的数据安全防护责任。电商平台要全面开展排查,对平台上的假冒伪劣摄像头做清理、下架处理。公安机关将打击提供摄像头破解软件工具、对摄像头设备实施攻击控制、获取买卖公民隐私视频等违法犯罪活动,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公告显示,相关部门将加强监管和执法,对于不落实主体责任的社交软件、网站、论坛、视频监控云平台、电商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和企业,依法依规严厉进行处罚。...
私募“壳”价值低至8000元···近日,一家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数个转让私募基金的广告,交易价格在8000元-8万元不等。翻看两三年前的报道,股权类、证券类私募的“壳”价格当时还有60万元-90万元之间。交易作价快速缩水,宣传话语中更是用上了“非常干净”的表述,这不禁让人疑惑,这种行为是否真的存在?受让方通常会是怎样的企业带头人?大资管时代,私募“壳”是否还具有吸引力,交易价格如此“低廉”,背后又有哪些猫腻?“牌照”低至8000元日前,在一家二手交易互联网平台上,出现多个转让具有备案资格的私募基金的信息。最低的交易作价为8000元。不得不说是“耸人听闻”的低价。如上图显示,卖家自称“转让一个干净的证券备案的私募基金”。从模糊的截图可以看出,这是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备案系统中一家基金管理人的信息,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为1200万元,实缴资本比例100%,全职员工人数为2人。截图中,卖家还标注了一条信息:“工商、协会一切正常,无代办事项,原件在手,随时配合短期代持产品,首只保壳产品100万规模,现已清盘,招商证券托管,地址不续费账本齐全。”交易平台上显示,这个作价8000元的“私募牌照”已经卖出。此外,仍在挂牌交易的一个股权类私募牌照,作价“高达”7.99万元,转让信息中有如下描述:协会、工商、税务均正常,未实际运营过,发过一次保壳产品,已清算。值得注意的是,转让信息中特别标注四个字:非常干净。卖家对私募机构有“洁癖”,并非孤例。交易平台上,另一个证券类私募转让信息中,依然使用“壳非常干净,产品已经清算”等描述。上图显示,这个私募“壳”转让作价为1万元,转让方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私募管理人。备案私募管理人,很难吗与公募机构、信托机构不同,私募机构并不是持牌金融机构,所以所谓的私募机构“牌照”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按照相关法规,非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向基金行业协会履行登记手续,报送基本情况。上述登记工作被称为“备案”。在一些地区,私募是禅理,完成备案的供公司,被视为类似拥有某种程度上的“私募牌照”的机构。而要完成备案,一家私募机构需要先成立相关属性的公司,取得工商牌照,之后提交所需材料进行私募管理人备案。备案资格通过后,才可进行募集资金、基金运作。此前行业协会发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提示:申请机构要符合内控基本要求、资本金满足运营、办公场所具备独立性、财务清晰、展业情况等要求。诸多细节性要求还包括:申请机构员工总人数不应低于5人,申请机构的一般员工不得兼职;申请机构应保证股权结构清晰,不应当存在股权代持情形等多个情形。此外,相关行业协会还列出了中止办理该类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各类情形(如下图所示)。私募“壳”价值何在如上文所述,由于私募管理人备案制度管理较严格,有诸多细分的要求。因此也有私募机构希望走“捷径”完成这些工作,这催生了寻求受让相关“壳资源”的行业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有少数私募机构,可能寻求受让一个已经完成备案的公司,以缩短公司必须经历的历程时间。翻看2016年-2018年的媒体报道,私募“壳”作价一度最高炒至150万元,平均价格有60万元-90万元之间。部分私募参与者眼中,私募管理人备案难度“加大”,为了能运作所谓的私募投资生意,需要通过转手交易的模式,收购私募“壳”。这反而成为不具备私募从业资质的人士,曲线进入私募行业的途径。私募“壳”生意链条中,直接产生了壳生意的中介机构,为转让方寻找买家。报价或为吸引眼球汇总媒体报道和行业信息,交易平台上所谓8000元、1万元的转让价格都是“烟雾弹”,均是为了吸引买家注意。来自业内的信息,近年私募机构的“壳”价值总体依然在60万元-90万元之间,相比过去几年并没有变化。而“干净”的壳资源,尤其受到一些机构的青睐。所谓“净壳”指的是出让的私募机构未牵涉过任何法律诉讼,也没有工商税务部门处罚,也不具有为任何第三方的贷款和担保记录。但一些业内信息显示,近年壳资源顺利交易的难度越来越高。通常交易壳资源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私募投资公司工商资料的变更,第二步是要完成基金业协会的管理人相关重大事项变更。通常转让金的支付也和转让步伐环环相扣。第一步需要新股东支付50%的交易对价;第二步完成后,要再支付剩余50%的交易。不过上述流程,对私募机构而言有一个业务安排上的“漏洞”,相关机构向协会备案申请重大事项变更后的6个月内,可以新发基金,或许对投资者来说,受让方可以借此“窗口时间”完成基金募资。财经钻CZ,真正的价值币,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客服QQ:318059325 微信:wdcjcne 邮箱:kefu@cjz.vip一:财经钻CZ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868369.pdf二:财经钻CZ相关介绍:https://www.cjz.vip/99989216.html...
除“讯飞输入法”之外,市场份额较高的“QQ输入法”、“搜狗输入法”也在苹果和安卓多家应用商店下架或者无法下载。科大讯飞内部人士回应称,目前正在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版本更新,更新完以后会重新上架,预计1到2周。公司人士透露称,目前公司各项经营正常,股价闪崩和输入法下架关系不大,目前生产经营一切正常。针对输入法具体业务情况,需等待业务部门反馈,其他消息稍晚后回应。财经钻CZ,真正的价值币,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客服QQ:318059325 微信:wdcjcne 邮箱:kefu@cjz.vip一:财经钻CZ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868369.pdf二:财经钻CZ相关介绍:https://www.cjz.vip/99989216.html...
中国人大常委会昨天下午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新华社)中国人大常委会昨天下午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该法案全文也于昨晚公布,并从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公布的具体措施包括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注销签证或驱逐出境;查封、扣押、冻结在中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和其他各类财产;以及禁止或者限制中国境内的组织、个人与其进行有关交易、合作等活动。根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该部法案详情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作出解释时指出,制定反外国制裁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制、反击、反对外国对中国搞的所谓“单边制裁”,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中国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这是一部指向性、针对性强的专门法律,内容简明,特点鲜明。负责人说,反外国制裁法主要针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所谓“单边制裁”,为中国采取相应反制措施提供法治支撑和法治保障;同时,这部法律也为我国在一定情况下主动采取反制措施应对打击外国反华势力、敌对势力的活动提供了法治依据。在解释法案的适用范围时,负责人说,根据反外国制裁法相关规定,采取反制措施的情形是,外国国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各种借口或者依据其本国法律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对中国公民、组织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干涉中国内政的,中国有权采取相应反制措施。根据反外国制裁法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反制措施适用的对象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决定将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制定、决定、实施上述歧视性限制措施的个人、组织列入反制清单。除列入反制清单的个人、组织以外,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可以决定对下列个人、组织采取反制措施:列入反制清单个人的配偶和直系亲属;列入反制清单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由列入反制清单个人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组织;由列入反制清单个人和组织实际控制或者参与设立、运营的组织。在反制措施方面,负责人说,法案第六条明确列举了三类反制措施:一是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注销签证或者驱逐出境;二是查封、扣押、冻结在我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和其他各类财产;三是禁止或者限制我国境内的组织、个人与其进行有关交易、合作等活动。同时,还作了一个兜底性规定,即“其他必要措施”。根据法律规定,上述反制措施的具体应用,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对有关个人、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措施。采取反制措施所依据的情形发生变化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暂停、变更或者取消有关反制措施。反制清单和反制措施的确定、暂停、变更或者取消,由外交部或者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发布命令予以公布。法案还从三个方面对有关组织和个人的义务和违法行为的后果作出了规定:一是中国境内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执行国务院有关部门采取的反制措施。有关组织和个人违反规定的,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限制或者禁止其从事相关活动。二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执行或者协助执行外国国家对中国公民、组织采取的歧视性限制措施。有关组织和个人违反规定,侵害中国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中国公民、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三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执行、不配合实施反制措施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负责人还强调,实施反外国制裁法,不会给中国对外开放带来不利影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也是坚定不移的。近年来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多部法案,为促进外商投资、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6月10日消息,为进一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决定于2021年6月至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并于近日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按照文件,工作目标为:通过开展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美容医疗机构(含中医美容医疗机构,下同)依法执业意识,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和安全风险,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活动。严格规范医疗美容服务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和使用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和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器械等行为。依法规范医疗美容服务信息和医疗广告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医疗美容类广告、信息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以查办案件为抓手,查处并曝光一批违法机构,惩戒和震慑一批不法分子。完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