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部分基金投资组合存在持仓集中度高或换手率较高等问题,可能无法帮助投资者争取实现长期的投资目标,甚至还会增加波动风险。正本清源,基金投资建议活动正迎来监管规范。近日,一则《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在业内引发热议。《通知》明确指出,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为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应当遵守《基金法》《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通知》)关于基金投顾业务资格管理、行为规范等有关要求。事实上,作为一种大众理财,公募基金最近两年来频频“出圈”,被大众认可,大量的新基民慕名而来,“基金怎么选?如何买到优质的基金?”成为新基民最困惑的问题。为此,证监会发布《试点通知》,基金投顾业务由此启航,重点解决投资者投资基金过程中的痛点。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基金销售牌照但不具备投顾试点资格的第三方机构,或者一些财经大V在平台上也开始提供基金组合、大V组合销售得红红火火。“组合可以掩盖很多单一问题,如果被利用的话确实不是好现象。比如为了销售,放一些不太好的产品到组合内。”北京某券商人士认为,基金投顾是一项专业服务,需要综合管理能力,比如买卖时间点、基金选择、风控等等,因此需要执业资格,监管规范有利于行业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了解到,自《通知》下发之日起,监管要求辖区内各机构不得新增开展不符合《试点通知》的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同时,还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存量客户:正在对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活动进行规范整改,后续存在不能持续提供服务的风险。跟着大V买基金组合基金界也有“李佳琦”。当下,有这样一个群财经大V活跃在天天基金、蚂蚁财富上,他们筛选基金,构建自己的基金组合,以自己买入为担保,粉丝自愿进行跟投。在此过程中,为粉丝的买入和卖出提供顾问服务,收取一定的咨询费。或者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以其带来的流量享受分成。据业内人士介绍,某些财经大V的跟随投资者总规模已经上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天天基金里发现,有一位财富号加V认证的大V粉丝数3万多人,一共发布“小鳄鱼配置组合”“蜗牛定投计划”等5个基金组合产品。其管理的“蜗牛定投计划”持仓主要是指数型、债券型、混合型和QDII型基金产品,共4只基金。投资人100元起购,一键跟投,组合不额外收费,今年以来收益亏损5.74%。“虽然东方财富拿到了投顾牌照,但入驻的财经大V是不具备投顾业务资格。”华南某券商人士认为,“这需要平台做好财经大V的管控,因为有了基金投顾资格,相当于接受了客户委托,用客户用于基金投顾的资金操作。”不仅如此,市场上还有好买基金等一批基金销售机构,不具备基金投顾资格也在提供基金组合产品。规范与限期整改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对于规范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业内早有预期。《通知》中称,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为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应当遵守《基金法》和《试点通知》中关于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管理、行为规范等有关要求。管理型基金投资顾问业务与非管理型基金投资顾问业务是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两种形态,均应遵守上述规则。《通知》强调基金销售业务附带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活动,应当遵循基金销售业务基本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六点,其一是业务开展主体为基金销售机构;其二是标的基金为基金销售机构代理销售的基金产品;其三是服务对象限于该机构的基金销售业务客户;其四是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资建议与客户单独签订合同;其五是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服务单独收取费用。最后是不具有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机构不得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投资建议,不得提供基金组合中具体基金构成比例建议,不得展示基金组合的业绩,不得提供调仓建议。在规范整改安排上,通知下发后,要求机构不得新增开展不符合《试点通知》的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包括不得展示或上线新的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已上线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不得新增客户,不得允许存量客户追加组合策略投资。同时,各公司还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存量客户:正在对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活动进行规范整改,后续存在不能持续提供服务的风险。《通知》对相关机构给出了两个时间限时,包括基金投顾机构于2021年12月31日前调整存量符合《试点通知》,不具备投顾资格的销售机构于2022年6月30日前将存量整改为符合前述法律关系的基金销售业务。虽然目前只针对广东地区的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机构,但业内人士预计,政策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业界期盼投顾规范目前,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实现“从0到1”已有两周年,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已有59家机构获批,包括24家公募基金公司(含子公司)、29家券商、3家银行、3家独立销售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金融系教授孟庆斌认为,基金投顾试点逐步落地的过程中,无论在覆盖用户数,还是在规模和复购率上,开展基金投顾资格的机构获得了不错的成效。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总经理杨喆表示,通过分析广大投资者的盈利状况数据,我们能够看到,投资者普遍存在着“产品选择难、资产配置难、投资纪律弱”的问题,而基金投顾业务的试点推广,将对行业生态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进而改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难题。基金投顾业务的开展,无论从制度设计、业务模式还有从对行业生态的塑造上,都会对“提升投资者的盈利体验”产生较深远积极的影响。杨喆认为,基金投顾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投资者争取达到长期投资目标,相较于传统业务更加重视投资风险收益水平和客户陪伴。目前市场上部分基金投资组合存在持仓集中度高或换手率较高等问题,可能无法帮助投资者争取实现长期的投资目标,甚至还会增加波动风险。基金投顾活动的规范化将有利于管理业务风险,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未来,随着投顾规则进一步细化落地,将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培养更加长期、理性的投资观,在选择组合的时候更加关注组合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长期风险收益水平。...
原料药容易形成垄断的原因在于原料药审批制度和原料药生产的特性。原料药的生产环节高度集中,原料药的分销渠道易被控制。在医药行业,原料药领域一直存在着相关企业利用市场垄断地位操纵价格谋取暴利,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通报,商丘市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商丘新先锋”)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苯酚原料药的行为,一共被处以约1104.84万元的罚款。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苯酚原料药主要用于生产水杨酸苯酚贴膏,俗称鸡眼膏。在商丘新先锋垄断期间,苯酚原料药销售均价较历史价格一度上涨9.2倍。今年以来医药领域原料药反垄断案频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在公开可查询的18起医药行业调查案件中,13起为原料药垄断案(1起中止调查),5起为成品药垄断案(其中1起既涉及原料药也涉及成药),1起为医疗器械垄断案。除此之外,另有1起原料药垄断的司法案例。从目前已披露的反垄断案例来看,与以往相比,今年针对医药行业的反垄断执法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精准度更好,着实体现了“稳、准、狠”的特点。在此背景下,缘何原料药垄断还屡禁不止?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原料药容易形成垄断的原因在于原料药审批制度和原料药生产的特性。原料药的生产环节高度集中,原料药的分销渠道易被控制。而在一个高集中度的市场上,经营者天然地倾向于实施垄断行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由此也使得原料药领域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反垄断执法的重点。医药行业频繁开出反垄断罚单今年以来,医药行业已经开出了多张反垄断罚单。在1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开出了2021年药企反垄断第一单,先声药业被罚1亿元。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先声药业滥用在中国巴曲酶浓缩液原料药(以下简称巴曲酶原料药)销售市场的支配地位,实施了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的行为,排除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4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又通报,对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实施垄断协议的行为,处以其2018年度销售额3%罚款,计7.64亿元,成为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医药领域开出的最高反垄断罚单。时隔不久,4月27日,天津的老牌药企天药股份也收到一张反垄断罚单。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认为,天药股份以协议形式对醋酸氟轻松原料药销售市场进行划分,并变更、固定醋酸氟轻松原料药价格,排除限制了醋酸氟轻松原料药销售领域的竞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因此,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没收天药股份违法所得889多万元,并处2019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3512多万元,以上罚没款合计4402多万元。而在7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再次发布对梧州黄埔化工药业有限公司、苏州优合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嘉福制药有限公司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CP樟脑(即中国药典标准的樟脑,简称CP樟脑)案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消息行政处罚决定:梧州黄埔化工药业有限公司,罚没877万元;苏州优合科技有限公司,罚没412万元;江苏嘉福制药有限公司,罚没399万元。以上3家企业合计罚没1688万。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反垄断执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公平公正执法,公平公正监管执法非常有利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只要违反了我国反垄断法律法规,无论国内企业还是跨国企业,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反垄断罚单频出的情况下,有舆论称2021年为中国的反垄断元年,对此,孙晋教授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反垄断案频繁被曝出只是说明,在数字平台反垄断执法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最近几年,国家作出强化反垄断的重要决策部署,充分说明强化反垄断执法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孙晋教授说道。原料药缘何成医药反垄断重点原料药是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处于医药产业链上游,是保障下游制剂生产、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是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原料药的出口接近世界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0%,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在一场研讨会中透露,我国的成品药有1500种原料药,其中50种原料药只有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只有三家企业可以生产。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生产企业生产,原料药生产掌握在特别少数的生产企业手中。孙晋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在医药领域的垄断问题中,原料药因为其在相关商品市场、地域市场以及时间市场上同时具有高度甚至百分之百的市场支配地位,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原料药具有不可替代性,原料药垄断行为尤其是不公平高价行为成为医药领域垄断的“罪魁祸首”,实为“源头性垄断”,所以,原料药势必成为国家医药反垄断的重点。以先声药业垄断案为例,巴曲酶制剂是治疗突发性聋的基础药物和专用特效药,巴曲酶原料药是生产巴曲酶制剂的唯一原料药,其成分不能被其他任何原料药替代;另一方面,我国原料药市场存在严格的管制措施,生产原料药需要行政机关进行资质审批,国外原料药进口我国也需要进口批文。因此本案市场界定为中国境内的巴曲酶原料药销售市场。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林蔚在某一行业论坛谈及“我国原料药反垄断问题与执法”这一话题时也表示,在一般情况下,行政执法机关通常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原料药企业是否符合垄断情况:第一,按市场份额推定市场支配地位。原料药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往往较高,从而被认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据相关报道,我国10%的原料药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而真正实际生产的药厂数量可能更少。寡头垄断市场上的经营者往往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容易被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九条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第二,下游药企难以形成买方力量,更加坚定了原料药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在原料药市场中,下游药企一般难以形成足以与上游原料药供应商抗衡的力量,根据原料药对制剂生产厂商的对应比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家原料药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由此可见下游成品药市场的支配力和下游药企所处于的绝对弱势地位。“反垄断法第十七条规定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结合原料药板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8起案件,原料药板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主要有四种形式:不公平高价、拒绝交易、搭售、附加不合理条件。”林蔚表示,另外,由于相关市场进入门槛很高,其他经营者难以在短期内以合理的成本进入相关市场,潜在竞争者的匮乏也使得市场内现有的经营者无法受到有效的竞争约束。这也使得原料药垄断治疗需要围绕五大方向落实: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健全司法救济手段;提高违法成本;创新执法方式;加强行业自律。反垄断执法将成为常态实际上,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保持反垄断利剑高悬,不断主动出击、依法履职、强化执法,严厉查处了一批原料药垄断行为,如扑尔敏、冰醋酸、葡萄糖酸钙等垄断案件,对原料药领域垄断行为多发势头形成有效遏制,切实维护原料药市场竞争秩序。而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大原料药垄断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以最严的标准依法查处原料药和制剂领域垄断、价格违法等行为,坚持从重从快查处”。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关于原料药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今年2月,中办国办发布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加快制定原料药等专项领域反垄断指南,再加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反垄断法修订列为今年重点立法事项,这些都将为加大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执法提供高质量的制度供给。目前,反垄断法修正草案10月19日已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在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进一步升级,极为罕见地挂出一则通知:国外反垄断机构针对外资药企的处罚,该项罚单是英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竞争与市场管理局”开出的。在通知发布的两天前(5月10日),英国的反垄断部门宣布:葛兰素史克、默克以及雅莱三家跨国药企违反竞争法,英国竞争上诉法庭已经驳回三家制药公司的上诉。这一度引发业内预测,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反垄断也会将跨国药企作为目标,针对上述通知中,涉及到“反向支付协议”的内容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反垄断执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公平公正执法,公平公正监管执法非常有利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只要违反了我国反垄断法律法规,无论国内企业还是跨国企业,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承担相应的责任。”孙晋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对此,孙晋还介绍,反向支付,来源于201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一个案例【Federal Trade Commissionv.Actavis,Inc.(2013 WL 2922122)】。“一般来说,在一个纠纷和解协议中,被告通常需要向原告支付一定的补偿以换得息事宁人。可是在‘反向补偿和解协议’中,却是由提起诉讼的原告向被告支付补偿。由于反向支付具有限制、排除市场竞争的作用,有可能侵害消费者享受廉价药物的权益,理应受到反垄断执法的关注。”孙晋教授强调,为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决策层和全社会在反垄断法具有“经济宪法”地位方面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反垄断执法和全面实施一定会有长足发展,反垄断法的立法会更加健全,执法也将成为常态,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一定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行业剧变中,谁能笑到最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经历了两年的洗牌期,快递行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并购案。10月29日,极兔速递和百世签订收购协议,极兔将以68亿元的价格收购百世的国内快递业务。根据百世集团公告,百世预期将收到约39亿的现金。交易还需得到监管的审批,百世目前预期将于2022年一季度完成交易。另外,此次转让仅限快递业务,对百世的国际、快运和供应链业务没有影响。近年来,快递行业维持“四通一达+顺丰”的格局。2019年,竞争加剧下,没有巨额资金支撑的二线快递公司曾爆发倒闭潮,通达系进一步建立优势。但2020年,极兔入局,在义乌将快递单价杀至1元之下,牵制了通达系,因价格战的日渐激烈,行业内迎来一场血战。在这场战局中,百世快递并没有换来单量的高速增长,反而迎来了亏损加剧的局面。图源百世快递微博如今,极兔与百世即将合并,行业的格局顷刻改变,未来将是属于“三通一达一兔+顺丰”的快递江湖了。不过,接下来,快递头部玩家们面临的局面也并不乐观,激烈的厮杀还将持续。长期的价格战,让被认为最能赚钱的快递公司顺丰,都一度陷入亏损,企业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强监管之下,未来快递行业低价竞争的困局或许将有明显改善,但这也意味着,玩家需要在服务方面深挖护城河,难度不小。快递行业难赚钱,早在数年前,快递企业便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多领域。不仅开辟与主业相关的业务,也不断跨界到新的领域,比如今年就曾传出中通跨界房地产、韵达试水无人机研发等消息。随着极兔和百世这场并购案的进行,快递行业或许也将走入寡头垄断的阶段,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聚集在头部玩家身上,玩家们将如何面临这一大变局?01 破产、倒闭、并购,快递行业持续洗牌一直以来,国内快递行业集中度较低,维持“四通一达一兔+顺丰”格局的同时,玩家也陷入长期的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并购重组,是行业优胜劣汰、进入下一阶段的标志。就在今年5月,一家二线快递企业速尔快递曾发布公告,宣布进入破产重组程序。早在2019年,这家企业先后传出资金短缺、网络停摆、债务缠身等消息,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局,直到今年4月正式开始推进破产重组。速尔快递发布的公告这场行业洗牌起源于2019年3月。媒体曝光原安能快递部分加盟商开始维权讨要加盟费及损失,此后安能快递从快递转型速运业务;同月,如风达快递宣布暂停业务,数千名员工及供应商被拖欠款项;全峰快递的青旅物流母公司曝出申请破产的消息;国通快递被曝自2018年下半年经营困难,决定在同年3月长期“停工放假”。二线快递企业在挤压下,多数只能破产倒闭。如今,第一梯队的百世被极兔并购,既代表着行业的整合仍在进行,也意味着行业竞争迎来了新的阶段。收购消息公布前夕,百世集团的市值约为7.4亿美元,快递业务的交易作价超过集团整体市值约49%。这笔交易将为百世集团补充一大笔现金,而此前其财务状况并不乐观。百世集团自2017年上市以来一直亏损,2021年二季度,百世营收73.7亿元,同比下降5%;净亏损4.68亿元,同比去年同期扩大超十倍。快递业务是百世集团的营收支柱,为集团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营收,但与此同时,在市场环境变化等各种因素下,这一业务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2021年二季度,百世集团的快递业务营收42.8亿元,同比下降17%。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百世快递的单量增速放缓,单票收入也有所降低。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但百世快递没能抢到蛋糕。财报显示,其2021年二季度单量增速,从去年同期的19.3%放缓到1.2%。但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今年1月份-8月份,行业业务量累计完成673.2亿件,同比增长40.1%,百世快递的单量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份额上,百世也并不占据优势地位。截至二季度,百世快递以40亿的包裹量,占据8.38%的市场份额,在“四通一达一兔+顺丰”中排名垫底。并不明朗的发展前景下,百世决定出售快递业务也在情理之中。百世集团创始人周韶宁在一封内部信中称,根据协议,百世将在国内快递相关公司的股权、资产、网点、运转中心、人员、技术和系统等转让给极兔。这一交易可能让快递行业的格局生变。目前快递市场还没有玩家能一统江湖,极兔收购百世后,两者合并起来的单量规模将堪比韵达、圆通。未来,快递江湖将转变为“三通一达一兔+顺丰”的新格局。2021年第二季度,百世快递市占率8.2%,日均单量约为2500万,百世快递与极兔的市占率合计超过16.4%,低于中通20.7%的市占率,与圆通16.7%的市占率不相上下,但将高于其他通达系、顺丰快递的市占率。根据南方周末报道,一位极兔员工提到,极兔一直希望这笔收购能够走简易案件程序申报,缩短审查时间,避免中间出现意外情况。另外,由于两者合并后市占率并不太高,这一交易通过的可能性较高。02 肉眼可见的集体困境近三年快递行业的急剧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极兔的入局加剧了价格战。快递市场主要分为时效件与电商件两类。时效件方面,顺丰控股建立起壁垒,其他快递公司很难与其进行竞争。由于电商件领域普遍面临同质化竞争,价格战成为了玩家最直接的争夺市场的手段。一直以来,企业不断降低单件价格,以推动整体单量,低价是牺牲企业利润。极兔的入局,让三通一达、顺丰不得不跟进,本就疲于应付价格战的玩家们,只能再次“烧钱换市场”。直到今年上半年,快递价格依旧保持在低位,且不断探底。据国家邮政局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快递整体平均单价为9.8元,同比下降13.1%。玩家陷入净利润大减的境地。根据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顺丰营收883.44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7.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9.8%。顺丰一直被认为是最能赚钱的快递公司,但在加码电商件后,顺丰业绩也被拖累。2021年一季度曾出现亏损9.89亿元的情况,这也是顺丰上市以来主业第一次出现亏损。图源顺丰集团微博三通一达的净利润也在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中通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33.7%,净利润18.1亿,同比下降1.2%;圆通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33.7%,净利润6.45亿元,同比下降33.5%;申通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19%,净亏损1.5亿,同比下降307%;韵达营业收入为182.1亿元,同比增长27.18%,净利润为4.46亿元,同比下滑34.45%。尽管亏损加大,但玩家迫于竞争压力,近两年并未大幅提高派费。今年8月,中通、圆通、申通、极兔等快递公司先后宣布调升末端派送派费,每件快递的派费将被调升0.1元。这是源于强监管下,快递行业的价格战不得不有所缓和。今年4月百世、极兔因低价倾销遭整治与行政处罚后,6月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明确对价格战等问题提出规范性要求,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又将快递行业价格竞争纳入监管范围,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去年双十一期间,玩家都未对派费有所调整,但今年双十一前夕,中通快递、圆通速递、极兔速递、韵达快递4家公司发布通知,表示将开展“规范快递市场服务价格的工作”。在强监管下,下半年快递单价下行势头将有所遏制,快递行业低价竞争的现状也将有所缓解。等到价格战停歇的一天,快递企业能将更多重心放在服务上,在无法“烧钱换增长”的情况下,需要发展多元化业务,甚至跨界、转型。03 “第二曲线”难寻这些年,快递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一直在进行商业版图的突破和创新。疫情影响下,生鲜电商等平台崛起,消费者对生鲜配送的需求量增大,使得冷链配送成为巨头争相涌入的风口。这一领域,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快递企业。2017年6月13日,顺丰正式成立顺丰冷链物流有限公司;2017年,圆通速递推出圆通冷运;2020年,中通在冷链领域的布局加快,开始以“中心直营+加盟网点”模式扩张;2020年底,韵达冷链选择进军冷链领域,之后又选择以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拓展市场。冷链物流是一个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在未来将保持高速增长,对于快递巨头而言,向冷链物流市场渗透,也拥有一定的配送、运输基础。韵达青海牛羊肉冷链专线,图源韵达速递微博类似的是,多年前顺丰也曾加码即时配送——这一与其顺丰同城快递相似的业务领域,如今这一业务也被分拆上市。2016年,即时配送领域竞争加剧,背靠电商巨头京东的达达,阿里和美团支持的蜂鸟配送和美团配送,抢走了一部分顺丰的同城快递件。或许是出于防守的需求,顺丰于2016年进入同城配送领域,针对中高端餐饮、商超细分市场提供1小时达的配送服务。今年5月28日,顺丰控股曾发布公告称,拟分拆控股子公司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顺丰同城”),并赴港交所主板上市。不过,顺丰同城的发展,还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更多时间。在招股书中,顺丰同城定义自己为“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供应商”,并且做到市占率第一。但在“独立第三方”之外,顺丰同城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的是美团配送、达达、点我达等与电商平台绑定的企业。而根据西南证券调研数据,2020年即时配送行业,已经呈现出美团配送(市占率为47.2%)与阿里系点我达、蜂鸟(市占率为20.7%)的双寡头垄断格局,此外达达的市占率约为4.1%,顺丰同城则仅为1.2%。即时配送是一门需要付出高昂成本、盈利能力较低的生意,这也导致顺丰同城目前仍在亏损。除了即时配送、冷链物流,快递企业也将目光投向国际散单业务。今年7月1日,韵达国际推出新的散单业务,拓展公司的国际业务,首批可下单城市包括北京、上海、义乌、南京和合肥,订单可出口韩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及地区。尝试大多伴随着风险,快递企业也曾不断走向陌生的领域,多番跨界,但由于缺乏专业度、没有经验积累、投入资源有限等,最终多以失败告终。2012年5月,“顺丰优选”正式上线,在全国开店,售卖全球美食,但经历了三年探索后,最终决定退出市场。2015年,快递企业相继推出重货(大件)快运产品,也不乏中途收手的。2019年5月,由于快运业务持续亏损,韵达将其从上市公司板块剥离单独发展。在公告中韵达提到,现阶段离快运业务要实现盈亏平衡还有较大距离,并可能面临进一步亏损的敞口风险,因此要集中资源发展主业务。今年8月12日,又有媒体曝出中通跨界房地产,由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的上海通寓置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王吉雷,所属行业为房地产业,经营范围含房地产开发经营、非居住房地产租赁、物业管理。这一消息,也引起了外界对快递企业跨界房地产的讨论。总体来说,目前三通一达、顺丰都不再单纯是一家快递公司,已经成为可以提供各种多元化服务的企业。目前顺丰的新业务,扩展至快运、冷运、同城、国际、供应链等;中通的生态版图则包括了跨境、快运、商业、云仓、航空、金融、智能、传媒等;就连此前被认为聚焦主业的韵达,也在尝试仓储、电商、快运等业务的基础上,试水直播带货、无人机等。快递企业的多元化扩张之路还在进行,但生态的建立、集团作战的模式,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需要更多时间积淀,并不是短时间内便可以看到结果的。要等到第二曲线可以贡献大规模营收的前提是,主业务在竞争激烈的快递行业中,能够安全活下来。2021年,是快递行业激战和剧变的一年,考验着所有玩家的实力和抗压能力,随着二梯队玩家的陆续倒闭,头部玩家的集中度更高,炮火也将更为激烈。这场战争伴随着烧钱,直到现在也难言谁是真正的赢家,或许等到价格战告一段落,幸存者才有机会走上回血、盈利、壮大之路。...
提升准入门槛11月1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居间人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上线,期货公司已开始在协会进行居间人信息登记。一位期货公司经纪业务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系统中登记的居间人应符合《期货公司居间人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要求,包括取得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完成协会培训课程等。期货公司应在居间合同生效后的10个工作日内对居间人完成系统登记。对于过渡期间合同存续期内的居间人,如不符合《办法》要求,也无需在系统中登记。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今日登记之前,期货公司已针对《办法》要求进行了居间人的清理整顿工作,物产中大期货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景川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期货公司已在明确期货公司管理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内控治理水平,具体做了这些工作:进行客户回访工作,按要求进行居间人信息的重新登记报告;通过风险监测、自律检查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居间人提示名单和失信名单制度;厘清理顺权责边界,完善了居间人管理制度机制,与符合规定的居间人续签居间合同并要求其履行信义义务,也要及时向投资者做信息披露。限时登记,规范居间合作中期协今日上线居间人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意在落实其9月10日制定并发布的《期货公司居间人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要求过渡期自施行之日起至2022年9月9日。此次在系统中登记的居间人也应符合《办法》的相关要求。上述期货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居间人伴随着我国期货行业的诞生而出现,是期货市场重要参与群体,居间人在期货行业存在已久,尤其是行业发展初期由于期货公司整体专业化营销能力较弱,期货居间人为期货公司开发增量客户。但由于居间形式多样、人员良莠不齐,居间人代客理财、承诺收益等违规现象频出,对期货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就行业现状而言,中期协相关负责人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居间人是部分客户与期货公司发生经纪业务关系的桥梁,其诚信程度与投资者权益息息相关。期货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应当审慎选择与其合作的居间人,防范利益输送等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履行社会责任。另外,目前多个辖区的证监会派出机构或地方行业协会出台了本地区的居间人管理办法或自律规则,但管理标准和尺度不尽一致。随着《办法》的推进,行业内也都在积极反应,新湖期货首席风险官黄雪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办法》正式发布前,公司已着手对不符合要求的居间人展开排查,根据不同情况,与业务单位及客户做充分沟通,确保在过渡期内完成整改,不影响客户服务质量。《办法》发布后,公司组织从业人员参加中期协的解读培训,深入理解《办法》修订的背景和内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居间管理制度及居间业务合同等做了修订完善,开展内部培训学习,以更快适应《办法》带来的变化,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厘清边界,约束展业范围此前发布的《办法》旨在通过规范期货公司、居间人、投资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厘清居间合作边界。景川分析,《办法》一个显著的改变是就是将自然人居间纳入监管的范围,需要考取从业资格证并注册以及接受后续培训等要求,而期货公司则需要相应的在协会进行信息登记。具体看来,《办法》要求期货公司应当与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居间合作。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按照《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执行。自然人合作方面,期货公司应当与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开展居间合作,具体要求包括取得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已完成协会要求的培训课程、最近三年内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曾中国证监会及协会认定的其他情况等一系列限制约束。此外,收费方面,《办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期货公司应当要求居间人不得要求期货公司支付与居间合作无关的费用。景川表示,期货公司应严格按照《办法》要求开展居间合作,确保登记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协会将不定期更新居间人的身份信息、合同存续关系、培训情况、投诉纠纷记录、提示名单、失信名单等信息,并向社会公示。对于不符合资质的居间人进行清理之后,行业的居间人数明显减少,其收入构成也将发生变化。期货公司自主拓展客户的占比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对于营销人员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他还预计,部分依赖居间人业务的期货公司带来一定业务模式转换成本和经营压力。后续期货公司也会增加自有客户的开发力度,并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不过目前《办法》还有近10个月的过渡期,对于需要改革的公司来说还有时间。不够格者出局,减少期货纠纷近年来,因居间人诚信、道德风险引发的跨区套利、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等问题时有发生,更有个别期货公司、从业人员和居间人因开展居间活动涉嫌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中期协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协会处理的各类投诉中涉及居间人的投诉占比由5%上升至45%,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此类投诉90%以上因居间人诱导开户、喊单指导交易等超越中介人身份的行为引发。上述行为不但极大损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期货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外界评价。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对其处理过的期货纠纷案例分析称,近年来调解工作站遇到的期货纠纷多是由期货居间人诱导开户、喊单指导交易等超越居间本身的行为所引发。期货居间行业长期缺乏高阶法规规制,亦无全国统一的自律管理规则。与此同时,期货公司对居间人的规范管理约束力有限,居间人的违法成本低。为避免此类纠纷继续发生,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方面是继续强化“买者自负”的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在进行市场投资时应多一分谨慎,切勿盲目听信任何人的“荐股”或者“喊单”。通过加强投资者风险警示教育,引导投资者理性分析,独立思考,理性投资。另一方面是继续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相关制度漏洞往往是期货居间公司纠纷出现的重要原因,市场亟待相关成文法律的公布实施来填补制度空白。目前正在加紧完善期货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相关立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黄雪莲强调,期货公司提升了居间人准入门槛,尤其是一般法人不能成为居间人,将有效减少居间人违规展业造成的客户投诉纠纷,同时,期货公司从业人员降低对居间人开发业务的依赖,从长远看,将有利提升从业人员自主开发和服务客户能力。景川也认为,《办法》中针对居间合作条件有了明确的限制,另对居间费用的规定将大幅压缩居间人的灰色业务收入,这意味着不够格的居间人被迫退出,由不规范居间操作引起的期货纠纷也会减少。...
容貌不佳就是懒惰贫穷?容貌出众就是勤奋成功?近年来,“容貌焦虑”一词频现,颜值经济演变成一门生意,但乱象也层出不穷,其中医美广告成“重灾区”。继此前公开征求意见后,《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出台。11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指南》,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打击制造“容貌焦虑”。然而,医美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虚假宣传医生资历、整容失败等乱象丛生。随着医美广告监管政策落地,医疗美容市场进一步被规范。重点打击《这届年轻人该怎么对抗容貌焦虑?》是美莱医疗整形美容医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一文,“其实很多女孩都有过这样那样的容貌焦虑,她们嫌弃自己皮肤不好、鼻子不够挺……为了自信,她们选择整形或其他方式改变自己”。在推文中,美莱将容貌焦虑和整形两个话题结合起来,紧接着在推文附上了各个项目的价格。但现在,“容貌焦虑”相关的宣传行不通了。《指南》提到,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着力解决危害性大、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其中,制造“容貌焦虑”被列在了首位。《指南》称,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是重点打击情形之一。此外,违反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等法律法规规定,对未经药品管理部门审批或者备案的药品、医疗器械作广告;宣传未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备案的诊疗科目和服务项目;宣传诊疗效果或者对诊疗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证性承诺;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证明;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对食品、保健食品、消毒产品、化妆品宣传与医疗美容相关的疾病治疗功能等情形也将被重点打击。新氧科技风控委员会负责人张力明表示,医疗美容同时具有医疗属性及消费属性,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指南》规范了医疗美容市场,也切实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乱象丛生医美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约1975亿元,预计到2023年其市场规模将达3115亿元。然而,频繁发生的事故乱象也让行业饱受争议,虚假广告、编造评价、仿冒混淆层出不穷。有的机构虚构诊疗前后对比图,有的一味鼓吹产品或服务疗效,通过使用虚假案例、虚构疗效等方式,对医美效果进行夸大、虚假宣传,对风险、后遗症避而不谈。据中消协统计,2015-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投诉大幅增加,2019年医美行业投诉6138件,是2015年的近13倍。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1年度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典型案例(第三批),医美机构虚假宣传医生资历、机构资质荣誉、医美产品功效、服务疗效,通过“刷单炒信”、直播等方式虚假宣传等行为被曝光。“容貌焦虑”渲染,虚假宣传横行下,整容失败案例频发。今年2月,演员高溜在微博发长文讲述了自己做鼻子整形手术失败的不幸遭遇,引发各界对医美乱象的广泛讨论。7月,网红小冉在某整形医院进行抽脂手术后感染身亡……相较之下,医美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据艺星医美此前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2015-2017年,其三年营收合计超20亿元,其中2017年的净利润年化复合增长率达196.1%。鹏爱医美此前的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鹏爱医美的收入分别为5.85亿元、6.97亿元和7.61亿元。根据最新数据,鹏爱医美2020年营业收入约为9.02亿元,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由于医美广告发布方式多元、隐蔽性强,导致监督执法面临着监测难、取证难、判定难等挑战。《指南》施行后,将对监督执法起到很好的规范和指引作用。北京君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指南》正式出台,有效抑制焦虑释放效应,求美者更加理性,非合规机构的处罚力度加大。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指导、督促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内部审核机制,在广告发布、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过程中,拦截违法违规医疗美容广告宣传信息。网络平台经营者未依法履行平台责任的,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从严查处。...
这几天,各家公司三季报纷纷出炉,呈现的景象大概是:制药公司都在艰难度日;消费医疗都在从高增长中回归平淡;(新冠)疫苗企业正在走下神坛;只有CRO行业,还在继续奏乐,继续跳舞……先是国内临床CRO“老大”泰格的第三季度财报披露:其营业收入13.39亿元,同比增长57.77%;实现净利润5.26亿元,同比增长64.80%。10月26日,凯莱英也公布了自己的成绩单:公司第三季度主营收入11.63亿元,同比上升42.3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上升39.3%。而今年上半年,CRO们的增长更是亮眼:比如药明生物净利润18.42亿,同比增长150.25%;美迪西净利润1.13亿,同比增长142.29%。作为医药行业的“卖水人”,CRO接近百倍的高估值已是常态。截至今年8月底,A股CRO四大龙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的动态估值水平平均约为90倍,即使低于静态市盈率但仍然处于高位。但即便是这样一路高歌猛进,曾经的重仓者高瓴资本却在迅速撤退。高瓴和中央汇金都在三季度退出了泰格医药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同时退出的前十大流通股东还有凯莱英,实际上,它在二季度就减持了凯莱英近一半的股份。回想2020年定增落地时,张磊曾称,高瓴将作为凯莱英的长期支持者,推动其在小分子、核酸、生物药CDMO以及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等新业务领域开展深入战略合作。短平快的年代里,这个所谓的“长期”,也仅仅只有一年时间。和泰格医药一样,凯莱英背后的持仓机构数量也在“跌跌”不休。去年底,共有585家机构持有凯莱英股份,但截至今年6月30日,仅剩下158家机构持股。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家CRO公司,却吸引了中欧、工银等顶流医药主题基金的加仓。头部资金们的你来我往并没有太多痕迹可循,但热闹程度也反映了这个行业确实还在处于高速增长期。在医改等政策背景下,企业对创新药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而初创型制药公司将更多地依赖CRO服务,CRO需求和业务渗透率在未来将迅速增加,预计在2022年提高至40.3%。此外,自2015年药审改革之后,药品注册审评的效率提高,国内药品注册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2016-2020年药审中心新受理药品注册申请年复合增长28.30%。这背后同样得益于CRO的助力,借助CRO控制成本、提高研发效率。但不能否认的是,CRO行业的“利空”阴影徘徊未散。这与今年7月CDE(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公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下称《原则》)分不开,该《原则》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做新药研发,反对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彼时多个有关CRO的股票价格应声下跌,市场上流传着一个普遍的观点:该原则提高了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难度,让很多企业知难而退,接着传导到CRO公司。强者恒强,尽管高瓴接连退出两大CRO龙头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但几大医疗主题基金全部加仓。一定程度上,它们如同风向标都在指明一件事——这个黄金赛道已经步入下半场。特色“通途”如果用一句话总结CRO行业,基本可以归结为:追赶美国的影子。无论是药明系的李革在2000年把药物发现业务从波士顿搬回无锡,还是泰格系的叶小平从罗氏出来攒了一个药品注册的三方公司,国内这批头部CXO公司的诞生背景基本都是在服务外资药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中国市场的机会,并抓住,完成原始积累,然后快速扩张。CRO大规模诞生于美国90年代初生物医药繁荣时期,在经历了泡沫破灭后,这个行业开始往人力成本更低、市场更广的第三世界国家延伸,反倒是美国本土,只留下了一些成熟、高端但增速慢的业务。但那个时候,所谓的CRO向中国转移,只是替MNC药企摇瓶子的研发民工从美国人换成了中国人,大家做的事、上下游格局、整个行业的生态并没有太多本质变化。好几年后,这批“摇瓶子”的中国科学家们的确学到本领,纷纷出来单干。而另一边国内的医药行业在顶层不太明朗的折腾下,也开始有了一点起色,当然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推波助澜了一波。所以,中国区实验室服务也开始零星的诞生,而我国的CRO美国复刻之路,也正式开始。但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并且中国人还很擅长的一件事就是:青出于蓝。2012年药明生物从康德里独立出来,全心全意投入大分子业务,建了一大堆生物细胞反应工厂。CRO行业,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一个是产能,另一个是产能利用率。前者决定了赚钱规模,后者决定了赚钱效率。但是彼时“高投入、回报未知”的生物药在国内还没火起来,药明生物的工厂根本转不起来。面包加工厂接不到加工订单,药明索性买面粉自己下场做。所以,那几年药明做了一大堆候选分子,放在自己的陈列柜里等待客户挑选。至少让自己的产能不至于闲置下来。而就在这前后,中国医药界的顶层设计也出现了变革,毕井泉履新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如百济神州等如今闻名遐迩的中国的创新药企,也在21世纪的第2个10年初逐渐成长了起来。同时,2015年“722数据核查”之后,一些数据造假的CRO自身难保,拥有海外基因和海外标准化程序的本土CRO,在本土的业务空间来了。行业集中度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创新药大火,传统药企纷纷转型,都跑去药明的仓库里拉货;而另一边,无论是双创企业,还是拉来货的传统药企,药物研发和临床这一块,都还得仰仗于CRO公司。药明既卖分子,又卖CRO服务,这是从美国人的玩法里学不来的。这种做法虽然可能涉及专利问题,但并非上不了台面。原因很简单:因为有需求,才有市场。国内这群制药公司,无论是转型的传统药企还是进阶的小型创业公司,每家都希望自己的管线拉出来能够叠满一整张A4纸,大家也都不差钱。这是一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游戏。此后,有了钱的CRO公司们,也都走上了资本主义最终的归宿:投资。但CRO公司做投资,除了博取一个财务上的好的收益之外,想要的仅仅就是通过股权这层关系,去要一些CRO的订单,而并不是要“掌控整个中国的制药行业”。这个世上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大棋”。从给老外打工,到服务本土公司,从造分子到投资,CRO行业从1.0到3.0的转变,是正好国内的CRO才刚刚起步,窗口机会还有一大堆;而同时又踏上了自2015年以来启动的创新药高增长红利。一个人(行业)的命运啊......通往下个时代的门票当然也不是谁都有轻易入场的门票的。一百多家CRO企业里,已经有11家成功上市,除了药明泰格等CXO七君子之外,也跑出来像美迪西、普洛和博腾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企业。规模大一点的CRO公司,从药物发现阶段,就开始与药企建立源头合作,提供一体化服务。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只能通过特色技术平台或服务构建核心竞争力,在各个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的突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药明康德,主营业务是小分子药物临床前CRO(主营业务),但也兼具临床CRO、小分子药物CDMO,在众多CRO公司里,产业链最为完整;凯莱英的小分子化学制药 CDMO,在国内化学制药CMO排名第二,大分子生物制药初步涉及,也开始运营。临床前CRO开始组建;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博济医药涉及临床CRO和临床前CRO。昭衍新药专注于药物毒理研究和安全性评估,业务范围较小,但在安全性评估这一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各有千秋的局面的背后,是CRO行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一体化的加剧。更多的客户,更广的产业链涉及,这才意味着在2.0和3.0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交易机会。每个CRO企业都有一个做大做强的梦,“买买买”无疑是最为快速的方式。而这一点上,大厂们并没有选择停下来等后续玩家。2014年8月,药明康德收购美国美新诺公司;2015 年,药明康德收购NextCODE公司,与复星医药联合收购美国Ambrx公司;2016年4月药明康德收购欧洲领先药物发现服务供应商德国Crelux公司;在2017年,药明康德宣布收购临床前药物研发外包公司辉源生物科技。早在2015年,药明康德宣布与礼来制药开展战略合作,开发心血管疾病小分子药物。某种意义来说,药明康德已经成功转型集临床前CRO业务、生物制剂CMO、新药、投资等等系列业务于一身的综合性企业。两个公司的兼并,并不是靠资本得堆积,就能快速填充整个产业链条。有时候,1+1不总是≥2。2010年,泰格收购杭州思默。一开始收购后是并入母公司业务条线。但实际上,杭州思默CRC管理体系和泰格原有的CRA管理体系极为不一样。此后,高层坚持将思默作为单独体系拆分出去,思默变成泰格的供应商,才有了今天互赢结果。收购方达时,泰格希望利用方达在美国一期经验,向中国导流一些客户,加强中美的BD业务合作。刚开始做的时候,不赚钱。泰格计划逐步关掉中国苏州的实验室,恰好赶上722临床核查+一致性评价,国内BE业务崛起,而方达在中国做的BE研究符合美国FDA要求,才得以吃下了国内一致性评价业务的主要份额。收购国外企业,走向国际,是一些CRO企业的战略部署。但国际化收购,仍旧比较谨慎,比如泰格仍倾向于建立自有团队,主要招募当地华人作为国际化业务负责人。立足于产业链中自身的优势项目,逐步往产业链上下延伸,是国内各家CRO公司努力的方向。有一些步子迈得大一点,有一些步子碎了点。“百家争鸣”之下,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要么是能为药企提供全方位服务,要么为医药企业提供差异化的研发服务。而这一波疯狂膨胀的过程,也造就了文章开头那一幕的繁荣。热度背后的阴霾CRO在疯狂往前跑,作为这个行业的买单方,制药公司却开始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动作。2020年前后,一些管线比较多的大型创新药企业如百济神州,开始自建临床团队,此前,它们的临床试验项目找的都是昆泰等中国CRO。传统药企转型创新药研发的恒瑞,在几年前也走上了自建CRO的道路,习惯依靠自己力量的恒瑞,此前在重点创新药项目上,恒瑞还是需要CRO外包服务的。对于创新药管线多的药企,首先是因为成本。临床试验需要的就是人力,对这些创新药企来说,他们眼中的泰格等以临床试验为主的传统CRO,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一块的成本对于CRO公司本身来讲没办法降。“一个CRA的价格,如果从CRO处请,一天8个小时的费用是1.5万,如果自建临床团队,药企请一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一个月的工资也是1.5万左右,而一个月能去5、6次医院。”一位在药企负责临床试验团队的负责人,谈到企业自建临床团队的成本反倒降低了。其次是质量因素。接的案子越来越多的CRO,给人感觉活“糙了”。前几年药企PD1扎堆,创新药企借着投资的东风不断BD,CRO公司赚了大钱,彼此之间也进行收购。一位创新药企研发人员,谈到和一个被收购的大的CRO公司再进行合作,发现它的质量由原来的80分,降低到了“只有40分至60分”的水平。他明显的感觉到,CRO们越来越关注钱和效率,不太看重质量。一位原来在CRO公司、后来跳槽至药企临床部门的人士谈到:“当初自己在CRO企业做CRA时,有时候如果再在医院呆一天,试验结果就比较完美,但是没法给甲方提要求,多呆一天,药企就要出一天的钱,所以做到80分,就停止了。”现在的他,成为药企的临床团队成员后,可以为了一个完美的试验结果,不考虑在医院的时间,他认为,成本和质量因素,是自建CRO团队的药企的主要考虑。不仅创新药企自身难看到传统CRO的未来;CRO企业自己的员工,也会为未来担忧,觉得自己很可能随时被取代。因此泰格、昆泰等公司的初级员工跳槽率很高,尤其是在近两年公司业务急剧增长,工作量满负荷时尤甚。上述从CRO跳槽至药企的员工谈到,之前的一个CRO公司的项目团队成员,一般做完一个项目,自己会经历一个创新药进行临床试验的全过程,自己学到的知识很全面,可以很快胜任项目经理的工作。但是近几年,CRO极速膨胀时,每个人只负责一个项目的某一部分,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得不到成长的机会。当内忧外困之时,传统的CRO清楚所处的繁荣景象,不会长久,它们纷纷趁这个窗口期转型。因此,各家CRO公司三季度财报中布满了在全世界多少个国家建立团队、参与了多少投资等内容。多位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传统CRO“出海”,在他们看来,中国打的是本土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到国外,人力成本会急剧升高,中国本土CRO公司将会丧失最大的优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传统CRO企业谈出海,只是一个“概念”而已,难以带来实质的利润。要出海,还是得靠别人没有的技术。出海的CRO和海外的CRO公司的竞争也有难度。在美国,临床医生非常重视药品的临床试验,尊重科学、也很尊重CRO公司的监察员,监察员只需要积累专业的科研经验,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可以干到退休。但在中国国内,一些参与药品临床试验的临床医生,和CRA打交道时,并不重视专业积累,难免陷入某些灰色地带。虽然这几年,整个临床试验的大环境越来越规范化,但依旧难以达到科研至上的环境。创新药赛道究竟还能火多久,是悬在CRO公司、创新药企和资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7月2日,CDE新规出台,要求抗肿瘤药品开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直接提到了创新药研发的门槛。“其中要求双臂试验,而不是之前的单臂试验,成本一个患者下子就提高了约50万。”一位创新药企的研发人员说道。以BD为主的创新药企业IPO受阻,香港和内地上市遭遇破发,这些局面,都会阻碍资本的入局。而当源头枯竭、成本提高之时,所有的繁荣都将终止,那时候CRO不出意外会是首当其冲。...
莆田版的鸟巢是金色的。全钢材质,造价2亿元,莆田北高镇的地标建筑从空中看更像一颗金元宝。这里是莆田的珠宝展览馆,室内一条黄金首饰便价值百万,曾被誉为北高镇的未来,但如今只剩下落寞。许是因为刚建成不久,展馆周遭的商铺大多空着,几乎没有生意来往。莆田疫情刚刚过去,这座沿海小镇活力还在恢复。即便走在镇上最繁华的埕头新街,仍是行人寥寥,不少门店紧闭。但如果离开崭新的街道,走向更为广袤的周边村落,就会发现北高作为“黄金小镇”的另一面:乡间农田里,一排排6层以上的欧式风格别墅突兀而起,气势恢宏、极尽奢华。豪宅的一切都被具象成了数字:80万元造价的石雕大门、客厅里每盏30万元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吊灯,还有耗费百万打造的600平方米中式庭院。几乎每个到此一游的外乡人都会掏出手机,将宛如宫殿的西式豪宅拍下,随后发出一声感叹,“真有钱”。北高人不是没有吃过苦。几十年前,老一辈北高人出生于荒芜的盐碱地上,走遍全国“讨生活”,从矿石和人性当中炼出黄金,最终将巨额财富带回了莆田。如今,年轻一代成长于金店、豪宅、世家大族中,欲望在膨胀、标的在上升,他们从不满足于此,却又受限于此。尽管生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挣钱回家,光宗耀祖”,依旧是两代人间最紧密的联结。1. 黄金万两换豪宅“你是哪个地荒(福建人“h”“f”不分,把“方”读作“荒”)的人?”32岁的滴滴司机赵小卓站在“黄金鸟巢”下,用最纯正的莆田普通话招呼远到的旅客。车上的乘客并未应答,在电话里自顾自地谈着珠宝生意。没有人想到,这位穿着Nike鞋、三叶草短裤的滴滴司机,正是当地的一名黄金商人。在不跑滴滴时,他的座驾是一辆价值170万元的改装GTR,身家保守在千万以上。在莆田北高镇,像赵小卓这样从小“摸着金子长大”的超级富三代不在少数。从这里走出来的数万商人,掌控着中国黄金珠宝行业的4000多亿元江山。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个珠宝商,八个莆田人。十家莆田店,八家北高开。”那些年,起起落落的金价让中国大妈疯狂的同时,也带给了北高人无尽的财富。属于黄金行业的“黄金十年”过后,北高黄金商人大多建起了豪宅、开上了豪车。位于兴化湾边上的北高镇,是莆田市荔城区中相对偏僻的乡镇。虽然土地面积占到荔城区五分之一,但这里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据赵小卓介绍,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小镇和周边村落都保持着安静和低调。外人想进入北高人的世界,得从散落田间的别墅豪宅开始。△ 北高镇中随处可见的豪宅 时代周报记者 郭梓昊/摄车窗外,零零散散的游客正在举起手机拍下豪宅的富贵和奢华。车窗里,赵小卓心满意足地欣赏着游人们的表情,娓娓道来当地风俗。在北高镇,10个在外经商的人中,有9个从事黄金珠宝生意。这些黄金商人常年漂泊在外,生意有了起色后,第一件事就是回乡盖房子。“豪宅就是北高商人用万两黄金换来的。”赵小卓说。赵小卓的爷爷早年当过保安、端过盘子,直到50岁才接触到黄金生意,转眼不到一年,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商。赵小卓还记得,老爷子发迹不久,家里凭空多了几箱沉甸甸的金条,几个月后,这些金条变成了红色的钞票:赵家的6个儿子纷纷在农村里盖了房,一套造价几百万,倍有面儿。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当地在显露富庶景象的同时,却仍旧逃不开空心化的命运。黄金商人们一年只在春节前后回家,豪宅群大多处于空置或是在建状态,平日里村中以建筑工和古稀老人为主。外乡人难以理解,北高人耗资上千万打造豪宅,却空着不住,图啥?“挣钱回去买面子、光宗耀祖,人们对于豪宅的执念大多来源于此。”赵小卓解释,在北高当地,最好做的生意不是黄金珠宝店,而是建筑石材、装修公司。豪宅象征着荣誉。一到春节,标杆便起来了,哪家的房子楼层越高、面积越大,就说明黄金生意就做得越好。赵小卓指了指远处一栋6层红墙小洋楼说道:“这是我家的房子,在当地只能算得上‘一般小资’。”△ 北高人眼中的”一般小资” 时代周报记者 郭梓昊/摄“几千万算什么?一到春节你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赵小卓摸了摸左手食指上祖传的9999纯金戒指,这是他第一次显露财富。参照物很重要,春节是莆田人一年一度的竞技场,哪个堂兄弟买了百万豪车、哪家人花上亿新建了豪宅,自己在同龄人中是什么档次,一对比,全都出来了。2. 救命稻草与赵小卓这一代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年轻人不同,荒芜与饥饿,才是老一代北高人共同的记忆。63岁的老高一边大口品尝100块一份的海鲜卤面加鲍鱼,一边回忆当年偷挖邻居家红薯、食不饱腹的日子。历史上,莆田曾是有名的“界外之地”。清初,清廷下令在莆田离海30多里处划界,砌起界墙,强迫界墙外民众迁入界内。被迁弃的沿海之滨称为“界外”,被迫内迁的民众称为“界外人”。“界外人”老高指着远处的围海鱼塘,如今里面都是生蚝对虾等高价海鲜,赶上丰收,一亩能赚上50万—60万元。但20多年前,海边还是一片荒芜。沿海的千亩良田因常年缺少耕种,慢慢被海水侵蚀,退化成盐碱地。“一般粮食庄稼种不起来,在那个年代,饿死了不少人。即便种上了地瓜、花生,产量也不高。”苦日子下,无数北高人开始外出“讨生活”,胆子大些的村民,甚至依靠种植鸦片赚得了第一桶金。“曾经的莆田人别无选择,要生存下去,就要抓住那根救命稻草。”老高说。黄金就是那根救命稻草。20世纪80年代,身为北高镇埕头铁厂炉长的叶仙风,融会贯通自身打铁技艺,将其应用在打金上,因为后者收入更高。彼时,叶仙风每月的工资不到50元,打金的收入则高达每月200-300元。叶仙风将打金技艺传授给同乡后,北高的打金之风就此形成。△ 北高镇路边的金店 时代周报记者 郭梓昊/摄一把小锤子、一个铁墩子、一把小天平秤,从南到北,打金匠们穿街走巷,在中国疆土敲开了一条“黄金路”。据说,莆田打金匠每在一个村庄设置加工点,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将整村的金银首饰加工一遍。村干部也来动员,鼓励人们团结起来,能带走几个就带走几个。老高年轻时紧跟潮流,从同村一个师傅那习得了打金手艺,拿着1000元的现金到东北开了家金店,按需加工首饰,挣买卖价差和加工费,不到半年就回了本。虽说莆田的游商并不明收黄金,只从事加工,但打金生意在当时仍是打擦边球的灰色产业。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计价使用金银,禁止私自买卖和借贷抵押金银”“境内机构所持的金银,除经人民银行许可留用的原材料、设备、器皿、纪念品外,必须全部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不得自行处理、占有”。私下交易黄金,属于“投机倒把”行为,不少北高金匠早期游走在非法边缘,北高元老叶仙风甚至因此被关押一个多月。但对于“穷日子”的恐惧,迫使北高人继续铤而走险,做着“黄金梦”。除了打金的手艺,出师前师傅们都会多教一招,叫“眼下偷金”:用高浓度硝酸和盐酸配成的“王水”清洗首饰,让金渣掉入王水;或是在融化的黄金首饰中,掺入银和铜,在不知不觉中达成狸猫换太子,这等奇妙手法曾让不少胆大妄为的打金人赚到一笔。可一旦被发现,免不了被驱逐出行业、信任归零的结局。因为用王水偷金,老高在东北的金店遭到了同行告发,门店关停、工具上缴。在外游荡2年后,一无所有的老高只得灰溜溜逃回镇上来。回想起当年的事迹,老高徒留一声叹息:“穷怕了。”3. “没有风险的生意,别做”“神仙难赚莆田钱”,莆田人不会放过任何赚钱机会。除了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偷金”生意,北高还有黄金商人进行着更危险的黄金交易和长途贩运,行话叫“拖金”。“光靠打金能赚几个钱?”赵小卓也认为,在黄金生意上,商人们赚钱的方式无非三种:拿原料(淘金)、加工(打金)、零售(开金店)。第一种最为挣钱,相应地,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最大。一步天堂、一步地狱,淘金者经常出现有去无回的情况。2013年,中国兴起黄金热,大量西方卖家为此抛售黄金。在这场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价值规模的黄金迁移运动”中,老高的表亲南下淘金,至今没有回来。△ 黄金背后是两代人的血汗 时代周报记者 郭梓昊/摄在拖金的过程中,不少北高金匠落了网,小则罚款上万、大则拘留数月。但欲望是无穷的,仍有人前赴后继。他们平均每月往返金矿几趟,每次单人可运来三四百克黄金。“按照目前的金价,到国外拖金,中间差价将近200元每克。你要是胆子大些,一次拉够10公斤,想想那得是多少钱。”赵小卓说。2017、2018年,赵小卓拿着几袋沉甸甸的现金,随兄弟南下印尼淘金,两年间便赚了大几百万,年纪轻轻便实现了财富自由,在城里购置了两套房产,每月收租。“没有风险的生意,别做。”这是赵小卓一以贯之的经商理念,也是北高人之所以在外人眼里如此“胆大”“敢拼”的原因。4. 北高人的“传带帮”只认口音包括赵小卓和老高在内,莆田金商们的“第一桶金”,大多始于同乡或祖辈。做黄金生意,需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莆田人一般不会向银行贷款,透过亲戚或老乡合伙,1天内融到巨款不是难事。快速复制商业模式,然后集聚新的财富。为了第一时间获得黄金珠宝的供求信息,北高镇每天都有直达北上广的大巴,沾亲带故的村民们分享着技术、信息与人才网络,甚至可以赊账。纯正的莆田话,能让你在这如鱼得水。区别于泉州、厦门的闽南语系,莆田话自成一派,旁人听来宛如天书的方言,恰是黄金行业内的财富暗号。在黄金珠宝“传帮带”的圈子里,上游下游,认的皆是这一嘴口音。在南下淘金的那几年,赵小卓与相熟的金矿商人打交道时,若开口讲起的是莆田话,有时候甚至可以少付上百万的定金,“这就是我们祖辈用血泪积攒下来的信任与财富。”赵小卓说。除此之外,相同地域和血缘构成的宗族文化,成为莆商最为重要的关系纽带。在莆田,东庄人开医院、忠门人搞建材、北高人倒卖黄金、仙游人做红木家具,“一镇一产业”的抱团经商模式极为明显。在20世纪90年代,“我带你外出做黄金挣钱,包你回去盖一栋和我一样漂亮的大房子”,曾是北高人最认同的承诺。△ 北高镇路边随处可见的广告 时代周报记者 郭梓昊/摄赵小卓的大伯几年前仍在从事上游的拖金业务;几个堂兄弟则包揽了家族的黄金零售生意,在全国范围内开起了金店;家族里打金手艺好的,在厂里当工匠师傅。“我们抱团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信誉。”赵小卓打趣道。当年叶仙风及其弟子的打金手艺通过亲属和朋友间辗转传递,甚至在村落中形成了世家支系。在北高镇内豪宅最为密集的美兰村,2000户人家在全国开了超过2000家金店,“村里以叶家势力为主,下方有多个黄金世家,谁都不服谁。”赵小卓说。在北高众多的妈祖庙修建资助榜上,几大家族的身影名列前茅,动辄几十上百万元的捐款,也在暗暗展示这些世家大族的雄厚财力。5. 摸着金子长大的后代们家族对于这些北高年轻人来说,既是助力,也是一种限制。从小耳濡目染,赵小卓对黄金的质地有着极为敏感的研判,仅凭肉眼便可以观察出999金、9999金的差异。有意从事黄金生意的北高年轻一代,则由家族成员带领学习经营,掌握产业链上所有环节后,在父辈的支持下再开金店创业,可一旦离开家族网络,他们将失去护佑。相比起堂兄弟来说,留在家乡的赵小卓是“不太成器”的一个。少年时不像父辈般吃苦,青年时赚快钱,容易让人丢掉拼搏的狠劲儿。现在的他选择抛下黄金生意,安心留在这个温柔乡,跑跑网约车、卖卖莆田鞋,“前几年攒下的,省着点,下半辈子够用了”。老高也有同样的感受,年轻一辈中愿意做父辈接班人的并不多。去年,儿子刚从一所985大学毕业,老高有意安排他去表亲家开的金店当经理,但儿子非要自己外出折腾点名堂来,自己创业干物流。老高只能暗暗安慰自己:“去呗,莆田人哪有不闯的道理。”前几年,老高注意到,村里开始多了一些年轻的外地面孔,皆是世家大族招来的女婿。曾有本地富商嫁女儿,光是陪嫁,金额便在2000万元左右:将近100公斤的黄金,一套北京的房子,一辆车。婚宴上,鲍鱼海参、鱼翅龙虾,全是硬菜。△ 北高镇黄金大厦 时代周报记者 郭梓昊/摄但这部分外来客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有的没有恪守北高祖训规矩,有的还把家族采金技术外流,由此引发的狗血戏码时有发生。“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镇上这两年的婚姻嫁娶,对象基本都在自个村里找,再远点就到隔壁村寻个女婿。”赵小卓说,原本逐渐开放的门再一次被关上。在莆田之外的世界,北高的珠宝帝国传奇,似乎也很难再度续写。北高人从事黄金生意几十年,始终没有打造出一个响彻全国的黄金珠宝品牌,后续其它莆田资本的涌入,也让几大世家的黄金生意变得复杂。如今,不少莆田系医院的投资者早已转向北高黄金产业,原本马路边的医院宣传牌被换下,取而代之的,是印着金店股票代码的广告。北高政府曾寄希望,打造一座北高镇黄金珠宝产业园,将黄金产业带回北高。在300亩盐田上,引入了恒大地产、维也纳酒店等知名企业,打造了“黄金鸟巢”和“黄金大厦”等地标,并建起众多媲美一线城市的办公写字楼,北高的后代们第一次感受到大城市的魅力,这里曾被喻为北高镇的未来。但欢呼声过后,建成不久的产业园缺少企业入驻,再无人问津,与周边村镇一同陷入了落寞。再次回到象征未来的“黄金鸟巢”前,赵小卓心里五味杂陈,一百米开外是当年祖辈吃过苦盐碱地,远处则是富裕后正在兴建的豪宅别墅,一个念头从脑海里产生,“不断膨胀的欲望究竟会将人带往何处?”(应采访对象要求,老高、赵小卓为化名)...
绝味把货卖给加盟商,靠开店开的多;周黑鸭把货卖给消费者,靠涨价涨得快。不是每一只鸭子,都能被做成鸭脖。作为饮食大国,中国人食用鸭肉的历史悠久,国内鸭子种类繁多,也是仅次于生猪和肉鸡的第三大畜牧品种。但和白羽鸡、奶牛一样,中国肉鸭的祖代鸭苗也一度被老外“卡脖子”——上世纪90年代,中国92%的种猪、100%的肉鸡,95%的奶牛和90%的肉鸭都要从国外进口。时至今日,国内还有相当数量的肉鸭,属于来自英国的“樱桃谷鸭”。只不过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虽然户口挂在英国,但樱桃谷鸭的祖籍却在中国。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人詹姆士·帕尔默(James Palmer)从中国带了15只“北京鸭”移民美国,124天的航行后,9只(6母3公)鸭子幸存了下来,成为美系北京鸭的祖先。后来,一批美籍华鸭又跨过大西洋传入欧洲,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英国樱桃谷农场(Cherry Valley Farm)开始集中攻关肉鸭养殖技术难题,最终培育出了如今全球普及的樱桃谷鸭。1991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期,促成了一大批中英贷款合作项目,河南华英集团的肉鸭养殖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也正是从那时起,樱桃谷鸭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一直到前两年,樱桃谷鸭依然占我国白羽肉鸭市场的80%左右[3]。为了表彰樱桃谷农场为出口创汇做出的贡献,英女王分别在1984年和1994年向其颁发女王勋章。有些讽刺的是,樱桃谷鸭在欧美许多国家,依然被叫做北京鸭(Pekin-duck)。樱桃谷鸭能够大规模普及,原因主要有三点:(1)瘦肉率高,口感更普世。瘦肉率也是当年樱桃谷农场大力攻克的技术难题之一;(2)出栏快,40天-60天左右即可出栏,周转率高;(3)饲料的转化率高,相比其他鸭种2.8:1的料肉比,樱桃谷鸭能做到2.2:1,属于资本家做梦笑醒的水平。一般来说,除了传统的北京烤鸭对鸭子的脂肪有一定要求,板鸭、盐水鸭、酱鸭等品类的原材料都是体脂率低、瘦肉多、身材健美的樱桃谷鸭。繁荣的肉鸭养殖业也创造了一个非常中国特色的品类:鸭脖,并且孕育了三家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绝味、周黑鸭、煌上煌。本篇文章并非探讨肉鸭养殖技术,也不是交流鸭肉烹饪技巧,而是通过绝味和周黑鸭这两家公司,发现在这门看似不起眼的生意中,隐藏着许多有意思的地方。下面进入正文部分。01、模式:一个是喜茶,一个是蜜雪冰城虽然都是做鸭脖,但绝味和周黑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公司。两家公司创办时间都差不多,但绝味的门店数量却是周黑鸭的6倍多,原因在于前者是加盟制,后者是直营制。据说周黑鸭在创立之初也做过加盟,但碍于加盟商服务质量难以把控,最终选择直营。另外,创始人周富裕曾说自己一度存在“思想局限”,认为收银必须是由老婆或者亲戚负责,听说同行开了100家连锁店时,周富裕觉得难以置信:“这个老板究竟是有多少亲戚?”而加盟与直营,也为两家公司勾勒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简单来说就是:绝味把货卖给加盟商,靠开店开的多;周黑鸭把货卖给消费者,靠涨价涨得快。或者换句话说,绝味更像蜜雪冰城,周黑鸭更像喜茶。2005年,周富裕注册了“周黑鸭”商标,所有门店加起来也不超过个位数。而绝味当年才在长沙开出第一家门店,年底门店数量就变成了61家。与之对应的是,绝味的平均单价不到60元/kg,周黑鸭的平均单价已经接近90元/kg。绝味能以年均近1000家的速度扩张,核心在于让加盟商有利可图。为了做到这一点,绝味给予加盟商40%左右的利润空间,加盟商负责门店选址(需经公司审核)、租金及装修费用,以及日常的员工支出和门店运营。有券商曾做过测算,每年8000-16000元的加盟费和管理费,加上3-6万元装修费、1-2万元设备费等一次性开支,再加上房租,绝味加盟商的初期投资成本在15-20万左右,3-6个月就能收支平衡,投资回收期在1-1.5年。而绝味的“自营”部分,除了占比很少的自营门店,就是上游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环节。绝味赚钱的核心,就是在保证加盟商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原材料与运输成本,做大出厂价与终端零售价的价差。鸭脖/鸭卤制品的原材料(即肉鸭)成本往往占到总成本的70%以上,对绝味来说,由于门店数量多,采购规模大,在上游相比周黑鸭有更大的议价权。另一方面,由于加盟制省去了房租开支,加上对供应商先款后货,绝味可以通过更好的现金流在肉鸭价格低点囤货,摊薄原材料成本。2012年禽流感爆发,原材料价格大跌,绝味趁机囤积一大批原材料。2015年玉米价格触底,肉鸭养殖成本下降,又创造了囤货机会。两方面原因,使得绝味的单位原材料成本只有周黑鸭的70%、煌上煌的90%左右。而在运输环节,压缩成本的核心是提高工厂密度,降低运输半径。成立至今,绝味在全国布局了20多个生产基地,基本覆盖了西藏新疆之外的消费市场,产品运输半径被压缩到了300-350公里。周黑鸭则截然相反,一方面,周黑鸭只有4个工厂,高铁+顺丰B2C的配送模式使其运输成本天然比绝味高。另一方面,自营模式导致周黑鸭多出了人员和房租的开支,反映到财报上,就是周黑鸭的销售费率往往是绝味的十倍,加上门店少、采购量小,议价权也相对弱。因此,周黑鸭赚钱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单店效率,换句话说就是做溢价。而溢价的秘密,一直藏在周黑鸭的包装上。2012年,周黑鸭推出了MAP气调锁鲜包装。MAP包装的原理是采用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把包装盒内的氧气含量降到最极限,继而延长了食品的保鲜期。相比真空包装,MAP包装又能避免食品中的芳烃类物质被挤压,尽可能保持了口感。MAP包装虽然成本更高,但由于看上去更加安全,加上口感更好,也更能提高溢价。从2013年到2016年,周黑鸭的MAP包装占比从37.8%一路上升到89.4%,与之对应,周黑鸭的平均单价也从63.9元/kg上升到85.8元/kg。两条截然相反的发展思路反映到数据上,就是绝味的门店数量虽然是周黑鸭的6倍,但在2020年之前,两家公司的营收差距都只有1.4倍左右。只不过,路线的选择决定的不只是收入,还有各自的天花板。02、上限:一个难以增密,一个继续下沉去年6月,周黑鸭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开放单店特许经营模式(也就是加盟),中小投资人也可以参与,门槛是自有资金30万元以上。疫情期间,以湖北为大本营的周黑鸭损失惨重,收入利润双双大幅下滑,以至于“永远的老三”煌上煌都在收入上首次超过了周黑鸭。虽然今年中报增速喜人,但更多也来自同比的低基数。尽管周黑鸭在年报中反复提及疫情的影响,但实际上其业绩的增长在2018年后就展露疲态:一方面,高定价使得周黑鸭很难向下沉市场扩张,只能硬着头皮在一二线城市继续增密。另一方面,在MAP包装全覆盖,溢价红利将尽时,周黑鸭迟迟没找到下一个溢价切口。因此,无论是周黑鸭增长的乏力,还是放开加盟,更多是鸭脖/鸭卤这个品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1)产品差异化空间很小。和奶茶、烘焙食品这些品类相比,作为一个生产极度标准化的产品,鸭脖很难在产品本身做出差异化。加上制作工艺大同小异,长得也都差不多,在产品辨识度上整活的空间也很小。因此,喜茶可以靠加水果、加蛋糕和蜜雪冰城做出差异化,周黑鸭只能在包装和店面装修上做做文章。(2)鸭脖卖的好不好,和味道关系不大。鸭脖的消费场景更贴近于“冲动型消费”,决定门店销售额的往往是人流量+便利性。作为佐证,绝味和周黑鸭坪效最高的门店基本都在机场和高铁站这种人流量大的密闭空间。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决定品牌效应的更多是门店的曝光度。两家公司不久前发布的中报显示,绝味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3136家,而周黑鸭只有2270家。从这一点上看,加盟模式有天然的优势。(3)鸭脖/鸭卤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能力。比如原材料成本控制、生产端标准化、运输半径管理、门店精细运营。无论是对上游的议价权,还是对下游的成本转嫁能力,加盟制也都有天然的优势。换句话说,决定品类发展空间的,更多还是规模。而如果继续维持高定价+直营模式,无论是一二线城市继续扩容,还是下沉市场获取增量,空间都非常有限。今年上半年,周黑鸭还调整了新品策略,补充了更多9.9元-25元的中低价位段产品。相反,低定价+加盟模式更有利于在下沉市场的继续扩张。在绝味的加盟商中,仅有1家门店的加盟商占比接近70%,年进货额在25-50万元的加盟门店是主流。换句话说,绝味扩张的对象,更多是低线城市的夫妻店和家庭卤味店。有券商曾做过测算,绝味的扩容上线大概在两万家左右。在上游工厂密度和运输半径的优势下,新增门店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一个难以继续涨价,一个还能继续扩张,反映到公司业绩和资本市场的态度,就是无论收入还是市值,绝味都甩开了周黑鸭一倍的差距。03、壁垒:供给的难度对很多生意来说,其护城河往往不在技术含量或品牌优势,而是创造一个新供给的难度。比如顺丰快递和农夫山泉,由于买飞机/买水源地存在天然的行政壁垒,对这类公司而言,面对后来者拥有天然的先发优势。而对美团和贝壳这类互联网平台来说,当份额扩大到形同基础设施般的存在时,几乎没有人能承担创造新供给所需要的天量投资。而对海底捞、蜜雪冰城和绝味这类餐饮企业来说,尽管没有行政壁垒,也没有基础设施的属性,更没有市场集中度的红利。但由于规模之下供应链管理难度的存在,很多时候规模本身,也会变成护城河。另一方面,广袤的幅员和庞大的人口规模也注定,无论是晨光文具、公牛电器这类渠道霸主,还是蜜雪冰城、绝味鸭脖这种万店巨头,他们的故事都还远远没到结束的那一天。参考资料[1]国产肉鸭品种突破“卡脖子”技术,未来肉鸭企业成本利润情况如何,央视网[2]畜禽种源“卡脖子”,如何打好翻身仗,新华网[3]18元1只小型烤鸭不必大惊小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4] 周黑鸭创始人:经营企业,逐利则败,逐产品则得人心,笔记侠[5] 春江水暖鸭先知系列研报,国盛证券[6] 绝味VS周黑鸭:休闲卤制品行业对比全解析,兴业证券[7]再论绝味的护城河,国盛证券...
最近,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民可信”)“28亿存款莫名其妙遭到质押”的事件受到广泛关注。该企业声称自己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以下简称“渤海银行”)的28亿元存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银行用作质押物,为一家名为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业石化”)的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双方交涉后,济民可信率先于9月3日向警方报案,一个半月后渤海银行表示也向公安机关报案,接着便是济民可信洋洋洒洒抛下“六问渤海银行”。事情一经发酵,渤海银行便遭遇了严重的“信誉危机”,同时华业石化在内的一连串假央企身份被曝光。凤凰网《风暴眼》发现,由“28亿存款莫名其妙遭到质押”牵出的一连串角落里,蹊跷之处不止济民可信一处。1、渤海银行为“假央企”密集出质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21年8月19日,济民可信子公司山禾药业接到渤海银行来电询问担保质押相关事项,之后便向母公司济民可信汇报了情况,于是28亿元存款被离奇质押担保的事项暴露。在济民可信与渤海银行交涉后,渤海银行以华业石化若逾期济民可信的存单会被冻结为由,提出济民可信继续质押新进存款帮助华业石化。荒诞中似乎又透露出那么一丝道理,至少渤海银行对此深信不疑。于是,8月25日,因华业石化未能在还款日偿还贷款,南京分行强行划扣了济民可信另一家子公司恒生制药5亿元存款。“后来又退回来5000万元,是因为他们发现华业石化那边账上有5000万元,所以划扣多了,退回来了。”至此,济民可信只能寻求警方帮助,于9月3日向无锡警方报警。事情暴露后,除了渤海银行遭受审视之外,华业石化的来头也被扒了个底朝天。天眼查数据显示,华业石化成立于2019年3月1日,历经五次股权变更,历任大股东分别为江苏润港石化有限公司、华龙国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国业”)、上海芮盈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芮盈贸易”)、东方鸿达(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江苏华之业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之业能源”)。就在10月29日,又变为了江苏颐庄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颐庄商贸”)。除了最新的颐庄商贸,其他几任股东均为“假央企”。凤凰网《风暴眼》发现,济民可信事件爆出后,渤海银行仍在为华业石化及其关联方进行股权质押相关事项。9月6日至9月13日期间,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共有14条股权出质登记记录。其中,华之业能源是华业石化的时任大股东,中金君安(天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君安”)与北京中金九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中金”)则为华业石化的关联公司,江苏华红文体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华红”)则是北京中金的关联公司。不仅如此,以上质押企业均披着“假央企”的壳子,华业石化与华之业能源自不用说,中金君安、北京中金与江苏华红背后的大股东看似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但实际上中国建筑子公司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就曾公开辟谣,中国建筑子公司上海富丽房地产开发公司名下有五家虚假控股公司,其中一家即为中启合创集团有限公司,即为新疆国融资展商贸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该家假央企在9月才匆匆由中启合创改名为新疆国融,或许与济民可信事件相关。除了出质人均为假央企之外,出质股权标的企业也较为可疑。天眼查数据显示,中金君安在渤海银行分别质押了三家全资子公司股权,累计获得2.04亿元,而中金君安的股东华之业能源和北京中金九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又质押了中金君安的股权,形成一种循环。而更令人不解的是,中金君安的三家全资子公司从2018年开始均停业至今,因此,早已不能正常经营的企业是否值得2.04亿元又是另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2、中石油身影频现在济民可信与渤海银行的这场“罗生门”中,中石油被牵扯进来,使得中石油子公司北京华昌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昌置业”)不得不在9月26日发表声明称“不法分子冒用华昌置业的名义虚假注册了华之业能源”,撇清与华之业能源之间的关系。除了华之业能源,华业石化频“蹭”中石油热度,例如其中一任大股东华龙国业。从2020年5月7日开始,华龙国业股东频繁变更,而且股东屡次在国企背景企业和自然人之间变换。具体来看,其中有两任股东分别为华油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及中海油山西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股权穿透后大股东分别为中石油及中海油。不仅如此,华业石化还有一任股东也与中石油扯上了关系,即芮盈贸易。2019年11月29日至2021年6月3日,上海芮盈的股东为甘肃昊阳商贸服务公司(以下简称“昊阳商贸”),该家公司的股东仍为中石油。对此,据媒体报道,昊阳商贸表示从未向芮盈贸易有进行投资,中石油新闻处相关负责人也称,“涉及西北销售的,核实为假冒,去年已维权。”不仅能把中石油变为股东,华之业能源还能与中石油“同框”。自入主秦皇岛东奥燃料销售有限公司后,华之业能源便与中石油一同参股秦皇岛中油华奥销售有限公司,摇身一变为关联公司。据央广网报道,江苏省相关部门初步调查发现,涉及渤海银行办理贷款担保质押业务材料上的印鉴都涉嫌伪造,进一步的事实,有待相关部门的核实与披露。据知情人士透露,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助理管鹏程目前已失联。事情发酵至今,整件“罗生门”仍有诸多疑点待解,在警方介入的情况下,相信不久真相就会水落石出,凤凰网《风暴眼》持续跟踪。...
2021年双11正如火如荼,其中医用面膜继续延续了前两年的火爆趋势。根据天猫医药健康数据显示,在天猫双11预售开场首小时,医用面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200%。11月1日,作者从某医用面膜商家获取的后台数据显示,天猫互联网医疗/保健用品版块销量前五的商家中,医用面膜就占据了四席。排名第一的是被同行称为“医美面膜概念的市场教育者”敷尔佳。它9月份刚刚在创业板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一时间,这家仅凭2名研发、88名员工,在2020年创造了16亿营收和6.5亿净利润的公司,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最近几年,随着光电、注射类轻医美的兴起,加上95后“成分党”们的活跃,直接带火了用于医美术后恢复的医用面膜。2019年,医用面膜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50亿元,并以近30%的年化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与普通面膜相比,“械字号”的产品背书、更高的毛利率,使得医用面膜成为一条炙手可热的赛道,吸引了不少创业者的加入。行业光鲜的另一面,是各地对于“械字号”资质的管控标准不一,导致贴牌乱象丛生。如今,看到问题的监管层正在加大管控力度,一些省市一度暂停生产一类“械字号”产品,药监局也表态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对于敷尔佳们来说,这成为始终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直播风口催生400亿赛道在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美容科室做完“刷酸”项目后,医生给90后上班族杨婷开了一盒医用面膜。简约的白色包装上面印有“胶原贴敷料”的字样,100多一盒(5片)的价格虽然有点小贵,但走医保还能报销7成。用完之后,杨婷觉得自己的皮肤恢复得很快,在她看来,但凡能进入医院的都是有保障的产品,“无敌可信”。她皮肤敏感,医用面膜于她更具有针对性。从此她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入了医用面膜的“坑”。医用面膜的行业术语为贴片式医用敷料,通常标识的产品注册证编号为“×械注准”或者“×械备”等,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因此也被行业内称为“械字号”面膜,与普通的“妆字号”面膜相对应。北京一家知名医用面膜品牌的相关负责人凌瑞告诉作者,医用面膜在线下的医院、美容院等机构已经存在了十多年,但真正火起来是从2018年前后,彼时正值天猫在扶持大健康这一块,加上直播的风口起来了,医用面膜在线上一下子打开了销量。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数据,光电、注射类的轻医美项目已经占到中国医疗美容服务量的7成,而术后使用两盒医用面膜来镇静、舒缓皮肤则成为轻医美的一项标配。此外,中国女性36%的敏感肌发生率,也使得主打成分精简、敏感肌修复的医用面膜,成为护肤“成分党”们心中的白月光。以敷尔佳为例,2019年的营业收入为13.4亿元,同比增长 259.44%;2020年的营业收入为15.9亿元,同比增长 18.07%。敷尔佳在招股说明书中称,主要与行业发展趋势、皮肤护理消费概念、电子商务零售业态发展、Z 世代消费理念等因素有关。中泰证券分析师邓欣提到,卡位医美术后和敏感肌双成长赛道,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当前规模50亿元,测算其远期空间为400亿元。企查查向《棱镜》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面膜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2019年我国新增面膜相关企业914家,同比增长61.48%,是近十年新增最多的一年。截至目前,在业、存续的面膜相关企业4629家。玻尿酸和胶原蛋白是当前医用面膜的两大原料,并分别诞生了一些头部品牌,比如哈尔滨敷尔佳科技生产的敷尔佳主打玻尿酸,广州创尔生物技术生产的创福康主打动物胶原蛋白,陕西巨子生物技术所生产的可复美主打类人胶原蛋白。在行业人士看来,玻尿酸市场已经教育成熟,而胶原蛋白的修复功能更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近期已经递交IPO文件的敷尔佳之外,创尔生物早在2020年6月就向科创板提交了申请材料,但因更新财务资料,今年两次中止发行审核;而巨子生物也据报道称正在筹备上市。3元/片面膜成本1块多创业者韩辉是2019年底进入这个赛道的,彼时行业竞争已经到了中场阶段。学金融出身的他,早年在金融科技领域赚得第一桶金,前两年金融科技行业开始遭受严监管,韩辉决定寻找新的创业方向,并最终选定了护肤品领域,理由是这个领域的毛利率足够高,基本都在90%以上。于是,带着500万的启动资金,韩辉一头扎入了这个赛道。而医用面膜的高毛利在护肤领域更是一枝独秀。与5块钱左右一片的国产妆字号面膜相比,医用面膜动辄30-40元一片,在淘宝上搜索,一盒(5片)医用面膜的价格普遍在148元-198元之间。以敷尔佳为例,其天猫旗舰店一款白膜医用敷料贴售价148一盒。而根据财报数据,2018-2020年、2021年1-3月(下称报告期)敷尔佳医疗器械类敷料单位成本分别为8.2元、9.66元、9.12元、9.8元/盒。中泰证券分析称,“械字号”面膜与普通面膜生产成本接近,但终端售价差异较大,头部械字号修复敷料单片售价30元/片上下,行业均价在15元/片上下,远高于普通美妆面膜。根据他们的计算,“械字号”面膜的生产成本约1.4-1.6元/片,品牌出厂价约6-10元/片,终端销售价为15-30元/片;而普通面膜的生产成本约0.95元/片,品牌出厂价约2.7元/片,终端销售价约5-10元/片。这也意味着,“械字号”面膜在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能力均优于普通面膜。械字号面膜品牌商的毛利率在77%-83%,要高出普通面膜30%左右。财报数据显示,敷尔佳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分别为78.55%、79.72%、81.93%及78.41%,尽管这一数据看起来已经颇为亮眼,但事实上还低于以自主加工生产为主、以直销收入为主的贝泰妮,也低于自行生产胶原蛋白、透明质酸钠,有原材料成本优势的创尔生物和华熙生物。不过,在凌瑞看来,虽然医用面膜的毛利率很高,但它的隐形成本也更高。与妆字号相比,械字号的备案要难很多,需要去申请证书、检测报告、第三方临床证明等一系列手续,这样才能有资格进驻医院。此外,打通医院的渠道也并非易事,需要去竞标、各种谈判,也是一个漫长的周期。创尔生物在其招股书里提到,截至2019年末,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超过 320家三甲医院,其中全国百强医院的覆盖率达到47%。不过,敷尔佳财报里并未提到医院的覆盖数据。2名研发撑起一个敷尔佳财报数据显示,敷尔佳2018-2020年、2021年1-3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亿元、13.4亿元、15.9亿元、3.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亿元、6.6亿元、6.5亿元、1.7亿元。这样的数据,即使在一众热门的医美上市公司里也毫不逊色。以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为例,2020年华熙生物的净利润为6.46亿元,敷尔佳与之持平。(单位: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报告期内,敷尔佳公司及子公司员工人数分别为36人、62人、88人及 291人。这也意味着,2019年敷尔佳62名员工创造了6.6亿元净利润,人均1065万元;2020年敷尔佳88名员工创造了6.5亿元净利润,人均738万,这个数字不仅让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们汗颜,连以效率著称的互联网大厂们也望尘莫及。“简直比现金贷还能赚钱!”韩辉向作者感叹道。研发实力是护肤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敷尔佳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末,公司仅有研发人员2名,占比0.69%;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0.78万元、60.39万元、147.97万元以及13.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0.08%、0.04%、0.09%及 0.04%。从行业数据来看,行业研发费用率的均值在3.8%左右,敷尔佳远远低于这一均值。例如,创尔生物截至2020年6月末拥有51名研发人员,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为3288万元,占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为5.04%。“这么几年才2名研发,就是神仙卖丹药也没这么牛啊!”凌瑞向作者调侃道。针对公司研发费用占比较低的问题,敷尔佳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公司上市销售的多款新产品均系基于原材料成品进行的配方、配比及原材料选择方向的研究,无需投入大量研发设备和研发人员团队开展研发,支付小额的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测试材料费、检测费、设备调试费等费用从而形成新产品。如何一晚卖出25万张?在毛利率上并不占优势,研发实力相对较弱的敷尔佳,是如何做到营收和净利领先同业的?正如敷尔佳在招股书中坦言,皮肤护理产品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家公司的销售策略及销售模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对销售模式迭代的警惕性,决定了公司能否持续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中泰证券分析称,敷尔佳的前身为黑龙江华信药业,从事药品的省内代理,拥有成熟的线下经销网络,在美容院等泛医疗机构中基础扎实;并且抓住了私域风口,起步阶段即借助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突破渠道限制,打通了线下B端专业渠道与线上C端大众渠道,用户转换放大效率高。财报数据显示,依赖于早期通过经销商快速打通营销网络及经销渠道,线下经销收入占据了敷尔佳营收的7成以上。与直销模式相比,经销模式下销售单价虽然较低,但不产生销售费用,使得敷尔佳的销售费用率远低于同业可比公司。报告期内,敷尔佳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9.71%、16.75%、8.6%、5.72%,远低于30%以上的行业均值。在线上营销方面,敷尔佳可谓不遗余力:除了成为李佳琦合作的首款医用面膜,一晚上售出25万张之外,它还赞助了《妻子的浪漫旅行 4》、《谁是宝藏歌手》 等综艺节目,并邀请明星代言来获取更高的知名度。2019-2020年,敷尔佳的销售费用分别达到1.15亿元、2.65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8.6%、16.75%。尽管目前敷尔佳的线下销售比例仍占到7成以上,但这几年线上销售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已经由2018年的11.85%快速提升至29.08%。在凌瑞看来,敷尔佳较之其他同业更早向线上转型,迅速打开渠道,是其规模能迅速做大的原因之一。尽管线上流量被诟病越来越贵,“但是花500万能带来5000万的营收,你买不买?”他反问道,“它是有对等价值的。”“行业里面现在流行这么一句话,要想打造一个新的品牌,5万篇小红书种草,5千篇知乎种草,再加上李佳琦或者薇娅的几场直播,然后再投入医疗费用,品牌就成了。”凌瑞笑称。贴牌乱象有望改变敷尔佳的招股书显示,从报告期初至2021年2月,敷尔佳不存在自产产品情形,主营业务产品均来自于外部采购,因此也被外界诟病为“贴牌”生产。直到2021年2月,敷尔佳换股收购一直为其代工的北星药业,才拥有自主生产的能力。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用敷料产品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来划分,分别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其中,国产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需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注册; 第三类医疗器械和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上市前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注册。据作者了解,截至2020年6月末,国内医用皮肤修复敷料的批文合计超过400个,但二类及以上批文仅48个,仅有3个按照三类管理的医用皮肤敷料产品,分别为创尔生物、浙江崇山生物和瑞典墨尼克医疗公司所有。二、三类批文的稀缺性,加上各地药监局的审批标准不一,导致行业内一些贴牌乱象丛生。一位玻尿酸领域的专家告诉作者,由于全国有几个省的审批相对较松,一些其他地方的企业就上这些省去找有资质的厂家做代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凌瑞也提到,在前两年二类批文出来后,由于产品好卖,国内一些公司来回贴牌,据他估算,行业内至少一半以上的医美面膜品牌都是贴牌生产。“生产地和备案地不是同一个地方的,都是贴牌。”他向作者回忆,2018-2019年是一类冷敷贴市场最乱的时候,例如,某贴牌医用面膜标价158元每盒,但它直接发一张150元的优惠券,以8元/盒的超低价,把整个市场给颠覆了。或许是监管层看到了这些乱象,2020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化妆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费陷阱》一文中明确提到,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因此,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此外,药监局还提示到,医用敷料应在其“适用范围”或“预期用途”允许的范围内,由有资质的医生指导并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使用,不能作为日常护肤产品长期使用。据媒体报道,2020年8月,上海率先暂停持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械字号产品。随后全国多地的市场监管局纷纷开展以“医用冷敷贴”为重点的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清理规范专项检查工作。凌瑞告诉作者,他们合作的厂家也已经注销了一类械冷敷贴,从二类械起做。“接下来肯定会更加规范。”他说。此外,监管也在加强对医院医用敷料数量的管控。据作者了解,在北京的一些三甲医院里,以前可以无限开的这类产品,如今规定每个月不能超过多少盒,数量仅为此前的五分之一。除了监管风险外,敷尔佳在IPO文件中提及,较高的利润率水平、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已吸引众多企业进入该行业,导致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原以为自己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科技赛道中杀出来,也同样能在电商护肤领域杀出来的韩辉,这次创业也很快折戟了。他向作者坦言,自己低估了护肤品赛道的竞争激烈程度,并总结教训:在护肤品领域创业,除非有极强的渠道资源,不然产品再强,同样也卖不动。(文中凌瑞、韩辉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