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自然》网站日前报道,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自然最近已分别撤回其旗下期刊的165篇及62篇文章。与此同时,爱思唯尔还计划撤回另外300多篇论文,施普林格•自然也正在对其余400多篇论文进行调查。两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同时出手,指向了一种围绕期刊专刊而起的新型“骗局”。它们发现,在部分期刊中,有骗子冒充客座编辑提交问题论文、利用专刊“操纵”出版过程。被此类骗局波及的期刊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论文接受调查。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网站认为,这很可能会造成期刊专刊的信誉危机。一、接连撤稿,均和专刊相关《自然》网站今年8月的报道(详见:《400多篇论文涉嫌伪造!爱思唯尔自查旗下1.5分期刊》)提到,爱思唯尔对旗下期刊《微处理器和微系统》的400多篇论文开展调查。这些文章涉嫌通过同义词替换常规用语以躲过查重,其中大部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这些论文中充满了无意义的短语。爱思唯尔认为,这是使用反向翻译软件以掩饰抄袭的结果。它们正在陆续撤回在版的165篇论文,并计划撤回旗下6期专刊中的其余300多篇论文。正在撤稿的还有施普林格•自然。据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网站9月的报道,施普林格·自然因科研诚信问题对其旗下436篇论文表达关切,这些论文涉及操纵同行评审的不端行为,其中大部分论文作者同样来自中国。这些论文都发表于旗下期刊《阿拉伯地球科学》和《个人普适计算》上的专刊。目前,施普林格•自然已撤回62篇文章。《阿拉伯地球科学》部分撤稿论文截图施普林格·自然发言人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论文出版在客座编辑负责的专刊上,因此编辑流程由客座编辑负责处理。“我们后来发现论文的同行评审流程并未按照我们的同行评审政策实施。我们目前仍在对事情确切原委进行调查。”这两次大范围撤稿的论文都来自专刊。这类期刊“合集”通常聚焦期刊读者关心的、某一类主题的文章。专刊收录文章通常由客座编辑审查,他们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并且通常不参与期刊的日常编辑工作。二、利用专刊“操纵”出版过程据了解,近年来,利用专刊“操纵”出版过程的行为并不鲜见。据撤稿观察2016年报道,在欣达维(Hindawi)出版的《科学世界杂志》(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元启发式策略(metaheuristics)专刊中,有骗子冒充知名科学家担任客座编辑。出版商调查后发现,有几篇论文的同行评审报告来自其他研究人员的电子邮件帐户。欣达维表示,尚不知道骗局的幕后黑手是谁,已采取措施防止此类问题。2020年12月,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纳米粒子研究杂志》(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发文称,期刊“受到了一种复杂而有组织的、新方式的攻击”。一群来自德国和英国知名机构、看似非常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写信给该期刊编辑,建议出版一期关于纳米技术在医疗保健中作用的专刊。编辑委员会接受了该建议,在编辑管理系统中创建了一个专刊条目,并为这群科学家中的3名成员提供访问权限,以便他们可以处理投稿。几个月后,编辑发现提交的大部分论文手稿质量较差或不符合主题,当时80篇论文手稿中的19篇已经被接受或发表。此后均被撤回。随后的调查显示,提出专刊建议的并非科学家本人,而是一些冒用姓名的骗子。他们使用了与真正科学家所在机构电子邮件地址非常相似的域名。比如在电子邮箱的后缀用“univ”代替“uni”,或用“-ac.uk”代替“.ac.uk”。目前,尚无法确认这些骗子的动机。但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Guillaume Cabanac认为,这可能源于研究人员必须发表论文才能继续职业生涯的压力。他说,即使这些论文明显是无稽之谈,在特定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可以让一些研究人员“丰富简历、获得留在学术界的‘绿卡’”。三、出版商严阵以待科学诚信专家预计,随着其他出版商意识到自己被骗,未来几个月还会涌现更多调查。Cabanac一直致力于发现无意义的科学论文。他对在知名学术出版商的期刊上看到这样的论文感到十分震惊:“不仅仅只有掠夺性期刊在产生垃圾,这一点实在非常令人担忧。”针对这次撤稿,爱思唯尔表示会核实客座编辑的身份和资质。另外,他们要求总编辑或编委会成员确认每篇文章的接收情况,这样任何违规行为都会被标记。同时,爱思唯尔也正在与Cabanac及其同事合作开发开源计算机工具,以标记出那些包含“自动生成”内容的科研文本。施普林格·自然发言人则表示,其正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的新工具,并通过设置额外的检查,来识别和预防蓄意操纵的企图。同时,正在收集证据以了解这些破坏活动是如何实施的,以确保涉事者为此承担责任。此外,他们还将为期刊主编管理由客座编辑负责的专刊提供支持,并增加出版机构对此的监督。...
只需撕开包装袋,倒入锅里加热,短短几分钟,一份口感和餐厅一样的酸菜鱼即可端上桌,在方便食用的同时还能保留菜品原有的美味。这就是被称作“懒人福利”的预制菜。当前,预制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成为今年“双11”的爆款产品。有机构预测,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3459亿元,未来6-7年或超万亿规模,被称作“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围绕预制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最近几乎每天都有机构预约调研,对我们公司的预制菜业务非常感兴趣。”某食品行业龙头上市公司董秘告诉中证君。业内人士指出,预制菜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供应链不健全、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有待解决。“懒人预制菜”撬动万亿市场今年“双11”,预制菜销售火爆。天猫食品生鲜预制菜行业负责人陈博告诉中证君,今年天猫“双11”期间,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销售火爆,成交额同比增长约2倍。消费者小刘告诉中证君:“双11”期间自己囤了很多预制菜。“很多懒人菜品都火了起来,口感也越来越好。不想自己做饭又没人一起下馆子的时候,这是很好的选择,可以和外卖交替着吃。”除了网上,线下购买也很方便。中证君实地走访发现,很多线下大型商超都设有专门的预制菜柜台,涵盖酸菜鱼、西红柿牛腩、炖排骨等家常菜,并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购买。某超市里的预制菜冰柜B端的线下餐馆是预制菜消费大户。“最先火起来的是招牌菜型预制菜产品,比如餐饮品牌同款的招牌菜以及地方特色风味的招牌菜,包括西贝餐厅同款的牛大骨、大董烤鸭的招牌烤鸭等。”陈博表示。对于线下餐馆而言,预制菜能够解决连锁餐饮品牌的最大“痛点”——出餐慢、口感不统一。特别是在外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预制菜的出现正当其时。陈博告诉中证君:“比如小酥肉,很多餐厅火锅店都有,但大家的生产标准不一样,做出来的产品良莠不齐,口感也不一样。标准化之后,在家可以随时吃到统一且高标准口味的小酥肉。”在西贝莜面村北京一家门店,中证君看到,店门口按照浙、闽、淮扬、粤、鲁、川六大菜系设置了“预制菜专柜”,并配备了加工柜台。北京某西贝餐厅里的预制菜专柜“小龙虾、羊蝎子和酸菜鱼卖得最好,口感完全一样,回头客也多。有的客人专门来店里买回去做。”服务员表示。中证君发现,在西贝莜面村的菜单上专设了“贾国龙到家功夫菜”的预制菜类目,这些菜品既能堂食,也能带回家吃。而在西贝淘宝店上,预制菜品月销量更是达几百上千份,单价183元一份的羊蝎子火锅月销量超过2000份。在C端和B端的巨大需求下,预制菜已发展成为千亿级的大市场。艾媒数据预测,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两年后将超过50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预测,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未来6-7年我国预制菜市场或超万亿元规模。上市公司纷纷布局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切入蓬勃发展的预制菜市场,安井食品、三全食品、步步高、味知香、广州酒家、龙大肉食等公司最近频频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的关切。圣农发展表示,预制菜前景广阔,将是公司的一个发力点。为推动预制菜项目,公司系统性匹配了专项支持资源,目前在售预制菜品类超50个,涵盖熟制菜肴、调理半成品、AB包,浇头、汤品和馅料类等;鸡肉、牛肉和猪肉等各种原料均有开发;产品包装涵盖袋装、AB包装和气调装等;打造了网红产品-kaifengcai鸡汤系列。被称为“速冻食品第一股”的安井食品也切入了预制菜“赛道”。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证君,加工型企业资金门槛相对不高,最主要的是具备研发和生产实力。“预制菜的加工现在已不是简单的大锅饭炒制,而是需要色、香、鲜、味都能达到烹饪的效果,整体价格还不能太高。因此,最高的门槛就是如何制作出口味正宗、性价比高的产品。”餐饮企业进入预制菜领域也是当仁不让。同庆楼表示,公司研发了多款名厨预制菜,主要产品有臭鳜鱼(带调料包)、红焖牛肉、松茸菌焖猪手、四川毛血旺、青椒小海鲜等。消费者购买后简单加热或拌炒后即可品尝到大厨做的菜肴。多个痛点有待解决业内人士指出,区域性的预制菜现在已有很多,但全国化发展最核心的因素是要有全国化的供应链。在这个赛道,最后比拼的就是供应链的能力和效率。此外,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规范准则也很重要。对于供应链问题,西贝相关负责人告诉中证君,公司的预制菜品都属于自主研发和生产,目前在部分店铺进行试点销售,消费者端反馈还不错。“这种品类依靠于强大的供应链以及冷链体系,公司也想好好打磨产品。”A股“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相关负责人告诉中证君,“预制菜在国内尚处发展初期,目前仍存在销售区域集中、地域特征明显、参与者众多且缺乏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等问题。”“市场很大,细分领域太多,行业不够集中,企业规模有限。比如,做小酥肉、梅菜扣肉、佛跳墙的都已经有了,但这些企业还不具备全国推广的渠道建设能力。同时,行业标准也不明确,成本还有进一步控制的空间。”安井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
缺芯自去年年底至今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话题,投资人每次调研公司问的第一个问题必然就是“紧缺状况怎么样了?”强如苹果和英伟达也因为缺芯不得不下调出货量预期。但到了二三季度,不仅仅是芯片、电子企业,汽车厂商因为缺芯而减产,甚至停工停产的消息屡屡登上热搜。大众的第一个疑问是汽车,这玩意儿居然还要用到芯片?早些年吉利的李书福认为造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自然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为汽车就是轮子+发动机+油箱,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也无非是把发动机换成了电池,那要芯片作甚?退一步说,就算汽车用到所谓的芯片,怎么还会因为小小的芯片而停产,也算是活久见。残酷的现实情况是,早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缺芯已经开始影响到下游多个行业,包括手机、电脑、智能家电等等,而被伤害最深的就是这所谓最不搭界的汽车行业。受到全球疫情影响,汽车销量在去年一季度跌到历史低点,好不容易等到需求端复苏,结果碰上缺芯,从卖不动到没货卖,汽车行业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今年全年汽车总产量的减产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根据伯恩斯坦咨询的预计,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在当下,可以说汽车最缺芯的时候已经慢慢过去,所以当前讨论汽车缺芯绝对不在于推荐哪些公司因为芯片公司会因此股价暴涨(这个在2季度市场已然反映),也不是要去鞭尸汽车企业有多惨。而是从“汽车缺芯”这一黑天鹅事件,看到产业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研判未来行业变化的逻辑,因此重点落在启示。一、汽车缺芯原因的全方位解析1. 有悖常识,汽车从内到外都离不开芯片芯片往往和高科技电子产品联系到一起,要么就是笔记本的CPU,要么就是智能手机里面的芯片,要么就是智能家居里的AI芯片。大家很难会将汽车和芯片放在一起讨论,毕竟汽车主要靠的是三大件,这些以速度论英雄的钢铁之躯怎么还要芯片?万万没想到的是,汽车不仅需要芯片,而且需要很多。其一,汽车上面的芯片价值量并不小,一台手机的所有芯片价值也就百美元量级,但是一辆汽车的所有芯片价值高达数百美元,新能源汽车还要更多;其二,汽车上面的芯片种类繁多,一辆10多万的家用车就需要数百颗芯片。从胎压监测、天窗、车灯到倒车影像、倒车雷达再到EPS,统统都需要芯片,就连汽车的遥控钥匙,也离不开芯片。轮子+沙发,是上上个世纪的汽车了。图1:汽车芯片分布示意图,资料来源:方正证券2. 疫情成为汽车缺芯导火索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的日常出行被迫按下暂停键,导致2020年一季度汽车的需求跌到历史低点,新车卖不动,车企无奈砍掉了芯片的订单。但是到了下半年,当疫情蔓延态势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后,汽车行业迎来快速回暖,其恢复速度远超车企预期。短短两三个月,到了9月份,当月的汽车销量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图2:全球汽车产销量(万辆),资料来源:Marklines,中信证券本来需求恢复是车企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按照行业一般情况,车企要在整车出货前5到6个月向芯片供应商下单;但是上半年他们已经砍掉了大部分芯片订单,这时候再回头来下单,时间上已经严重滞后,结果就是车企的芯片订单一窝蜂的到芯片厂来了,造成了订单拥堵。由于汽车的供应系统相当成熟,芯片的全球产能也一直比较稳定,自然芯片厂无法满足车企临时性的大量订单。按照常规逻辑,芯片厂应该临时增加产能,可惜一条芯片晶圆产线的投资动辄数十亿元投资,并且还涉及众多产业链,从规划到晶圆生产,没有个2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远水难解近渴。所以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车企没有芯片无奈只能减产、停产。表面上看,疫情确实打乱了车企和芯片供应商的供需节奏,导致芯片供不应求,但是揭开表象之后我们发现,疫情不过是汽车缺芯的导火索,以下的三点可能才是本次缺芯真正的“大雷”。图3:汽车芯片供应链关系示意图,资料来源:公开资料3. 被扭曲的汽车供应链有个公开的行业秘密是,传统汽车整车厂面对供应商的时候,极为强势。就拿上汽集团为例,从他们的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悬殊,我们可以脑补其供应商的日子好不好过。在《电动车争霸赛进入下半场,新王可能正在路上》一文中,我们有讲到传统车企将自身80%左右的精力放在供应链上面,誓把供应链做到极致,汽车行业的Tier 1零部件供应商便是这个行业独有的产物。作为极致案例的是,丰田的“0库存”管理办法被业内奉为圭臬,国内车企争相效仿。严格意义上说,“0库存”管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库存,它由订单和需求来驱动生产方式,致力于消除供应链上面库存的浪费,使存货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准,其实也属于精益生产方式的范畴。说人话就是,尽可能少的向供应商订货,最好是订一台就卖出一台,达到用最小的资金占用量生产最多的产品。正是基于“0库存”管理办法,让丰田汽车在供应链上面的成本长期低于同行,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车企的这种产业链分工和“0库存”的强势管理办法,确实有效提高了价格竞争力,所以各大车企屡试不爽,但是对于“高贵”的芯片行业,再次沿用这种恃强凌弱的策略是迟早会暴雷的,这场疫情就成为了导火索。图4:历年上汽集团的应付和应收账款(亿元),资料来源:公司年报4. 芯片荒肆虐,汽车芯片显得微不足道从行业整体看,从2020年初开始,全球芯片的需求就在增长,主要需求大户是智能手机。随着智能手机开启5G手机替换潮,其需要的芯片数量和产能相比4G手机都成倍的增长。叠加华为退出手机市场,使得手机厂商们都对华为让出的大蛋糕虎视眈眈,提前拉货芯片成为大家的共识,比如小米2020年的存货相比2019年增加了27.9%。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大幅度催生了笔记本、Pad、摄像头、耳机、服务器等与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相关的电子产品需求,它们也抢占了大部分芯片产能。当车企追加芯片订单的时候,芯片工厂门口的电子产品采购人员已经排起了长队,车企再急也只能先来后到慢慢排着。雪上加霜的是,汽车业务在整个芯片代工部分本来就是微不足道,在台积电的营收中,汽车营收占比还不到5%,而且汽车业务毛利率在30%左右,无法跟手机芯片40%-50%的毛利相提并论,在产能吃紧的情况下,谁还顾得上汽车芯片,用行话说就是,你汽车订单本来就是填产能的。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行业无一幸免,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大众、丰田、通用、福特、本田、日产等数十家车企陆续宣布,因芯片短缺而暂停部分工厂的生产计划,甚至涉及到多款热销车型。这轮汽车芯片荒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令人乍舌。图5:2018-2021台积电营收中汽车占比,资料来源:Bloomberg,信达证券5. 灾难的8英寸生产芯片的主流晶圆尺寸有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三种,从下图中我们看到,汽车芯片生产以8英寸晶圆为主。而在本轮缺芯潮中,8寸晶圆相对12寸就是重灾区。也就是说,毛利率并不高的汽车芯片,还需要跟其他产品抢8英寸产能。图6:2020年全球晶圆产能中汽车占比情况,资料来源:SEMI6. 长短料的影响汽车芯片的种类非常多,汽车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的车身、仪表及信息娱乐、底盘、智能座舱等等,按照功能可分为四类:功能芯片、功率半导体、传感器芯片、主控芯片。图7:汽车芯片类型,资料来源:锦缎研究院正是由于种类多,只需要缺其中的某几颗关键芯片,汽车也无法交付。在这轮汽车缺芯潮中,最紧缺的芯片主要是MCU芯片,这也是汽车上最常见的芯片,从简单的车窗控制、座椅控制到ESP、ECU都离不开它,约占到汽车芯片总量的30%,一辆车需要几十到上百颗MCU芯片不等。衍生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常见的芯片却是最缺的?究其原因,MCU芯片生产主要在海外。今年2月份暴雪袭击美国,很多在德州的半导体工厂陷入瘫痪,三星、恩智浦、英飞凌等主要的芯片供应商,被迫减产停供;还有日本福岛县的地震,也使得日本瑞萨电子临时关闭自己的部分芯片工厂。今年上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芯片厂发布了涨价及调价公告,调价幅度甚至超过30%,缺货还要涨价,也难怪车企哀怨连天。然而,这还没结束,囤积居奇永远在紧缺的时候不会迟到,部分芯片经销商们玩起了当年“姜你军”“蒜你狠”的把戏。哪款芯片最短缺,他们就炒哪款芯片,硬生生的把几美元的芯片炒高到几十美元,个别芯片甚至被炒到上百美元,最后相关部门不得不出面。总而言之,疫情、需求错配、极端天气、倒爷囤货,所有的一切都在加剧汽车芯片的短缺。二、启示:一场重塑汽车商业模式的突变首当其冲的是,车企推崇的“0库存”的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汽车的发展。对于芯片这类零部件,虽然从价值量占比而言并不高,但是过于追求供应链成本给自己带来的反倒是更大的风险隐患。与芯片代工合作需要更加开放。此前汽车芯片代工相对封闭,碰到突发情况,无法灵活应对,未来车企如何与更多芯片供应商平等合作,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去年10月20号,吉利旗下的亿咖通科技与Arm中国共同成立的芯擎科技,主要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汽车芯片领域的研发及量产;今年2月以来,长城汽车和上汽相继宣布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最后,汽车芯片需要跟着芯片行业同步升级。现在汽车芯片主要还是用的8英寸产线,但从技术角度,8英寸相对于12英寸已是“过去式”;从经济效率角度,各大晶圆厂若同为购买全新设备,新建12英寸产线比8英寸产线效率更高,同等产能下前者的投入更低,他们没有理由再新建8英寸产能。一言以蔽之,汽车需要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芯片行业需要形成更加紧密的共繁共荣的发展格局。图8:历年全球8寸晶圆产能(百万片/月),资料来源:SEMI三、启示:汽车结构的历史性革新1. 汽车双E架构新趋势所谓汽车的双E架构,指的是车内电子电气系统的布局方案。最早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德尔福公司在2007年提出的,该电气架构致力于为汽车厂商提供一体化电气系统布局方案,解决汽车的电气化发展。最初的双E架构是分布式架构,每个控制器针对一个功能,假设车型升级要多加一个功能,就增加一个控制器,简单快捷。在机械定义汽车的阶段,因为电子电气元件并不多,分布式架构用起来还是游刃有余。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提高,面对着电子电气元件爆发式增长,分布式架构开始措手不及。今天的汽车不仅要充沛的加速度还要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能够随时实现人机互动。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功能要实现,自然带来ECU(电子控制单元)的数量急剧增加;车内的线束复杂度上升;电气设备维护更新变得繁杂。怎么保证这些功能在使用过程不发生“拥堵”情况,在处理复杂的指令的时候,如何同时调用不同的ECU功能,快速反应?汽车电动化浪潮使得这个问题更加棘手。这时候汽车双E新架构-集中式架构横空出世了,其逻辑是按照电子部件的功能将整车划分为几个域(比如动力总成域,车辆安全域,智能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等),再采用有更加优秀处理能力的域控制器(DCU)对每个域进行统一控制。集中式架构的出现使得整车功能集成度得到显著提高,单个ECU的作用被统筹管理整合,复杂的数据处理和控制功能被统一安排在DCU中,这个时候ECU更多的是在执行DCU的命令。简单比喻来说,以前是单兵单线作战,各顾各的,碰到复杂任务无能为力,现在是统一指挥,并且分成步兵、骑兵等不同兵种,有组织的执行不同的命令。展望未来,人们对汽车的智能化需求越来越多,汽车接收和分析处理的信号变得更加复杂,汽车双E架构还会向多域控制器MDC演化。得益于汽车双E架构新趋势,控制器的集成和域控制器的引入将同步影响芯片市场,DCU、ECU及其他电子设备将进一步发展。图9:博世提出的汽车电气架构新趋势,资料来源:博世官网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汽车配置的芯片数量和类型已经比较稳定,但是在电动车上面,其芯片用量和种类都大幅度提升。一辆电动车需要的芯片大约是同级别燃油车的2倍。根据英飞凌的数据,从燃油车到电动车,单车半导体价值量将从457美元提升至834美元。图10:电气化带来单车半导体含量会快速提升,资料来源:英飞凌更进一步的看,汽车正在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发展对芯片的需求和要求不断升级,芯片带来的单车价值量还会再次提升,小小的芯片已然成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图11:电子化/智能化带来单车半导体含量会快速提升,资料来源:英飞凌2. 芯片在双E结构中扮演核心角色现代汽车工业发展几十年,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一直作为核心部件对待,芯片只是汽车上面很渺小的一部分,所以在传统汽车的产业链中,车企不会涉足芯片,甚至不会直接跟代工厂接触,直接向Tier1下单。今天的智能汽车时代,三电系统取代传统三大件成为汽车动力核心,芯片成为汽车新大脑。同时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原来车企与Tier1的供应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结果就是越来越多有研发实力的车企,开始布局芯片,参与芯片设计、制造。特斯拉已经为全球车企树立了一个标杆。未来的汽车芯片要求功耗更低,性能更高,带来制程的要求也更高。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龙头切入汽车芯片:英特尔收购Mobileye进军汽车自动驾驶芯片、高通布局智能座舱芯片、英伟达发布自动驾驶芯片、华为推出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百度自研昆仑芯片。四、启示: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紧迫性1. 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汽车芯片缺失是重要因素回顾汽车产业的过去四十多年,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合资建厂再到自主品牌崛起,中国汽车工业做大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32.5%,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但是汽车工业做强的梦想还没实现,芯片自给能力的缺失便是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的缩影。图12: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Top15地区,资料来源:Wind虽然国内也有不少汽车芯片厂商,但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器件,高端产品仍高度依赖海外大厂,总体来看,我国超过90%的汽车芯片依赖进口。从全球格局看,海外头部五家企业占据了全球50%的汽车芯片市场份额,芯片行业几乎被海外头部巨头垄断。如今中国汽车工业换道到新能源汽车后,虽然摆脱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的落后局面,当芯片突然又成为难以绕过的又一高地。未来在智能汽车时代,芯片的重要性凸显,如果现在不去改变,那么汽车芯片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矛盾会日益严重。另外,汽车由于极度强调安全性,所以也基本是认证壁垒最高的门类,目前汽车芯片的车规级认证主要依据由美国汽车电子协会提出的AEC-Q认证标准,其认证周期长、费用高昂。要想在认证方面同样不再受制于人,适时建立国内车规级芯片标准体系和认证测试能力也是十分必要。图13: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被海外巨头垄断,资料来源:ICVTank,前瞻网2. 历史级别缺芯,敲响加速国产化的警钟面对全球疫情肆虐,我国众多产业迅速恢复疫前水平,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逆市同比增长10.9%。不过面对缺芯的被动局面,我们目前还真的无能为力。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芯片的紧迫性远高于其他消费类芯片产品。2020年我国乘用车销售2017.8万辆,单论汽车类零售总额就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1%。加上汽车工业的产业链极长,涉及铝材、钢材、塑料、橡胶、玻璃、半导体等,汽车工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过蔓延全球的缺芯事件,各国也开始重视汽车芯片产业:2021年2月,欧盟19国公布新的芯片战略;2021年2月25日,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他将为强化美国芯片生产的立法寻求370亿美金资金,借以大力强化美国芯片生产。回到国内,其实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半导体产业,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设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到了2012年,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其调整为特设专业,重在培养芯片相关人才;2018年华为事件直接拉开了芯片轰轰烈烈国产化的序幕。然而芯片行业的赶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汽车芯片。当前,国内的芯片企业也趁着这波缺货,开始啃汽车芯片这块硬骨头,代表上市公司有斯达半导、韦尔股份、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士兰微、中颖电子、全志科技、紫光国微等等,他们要么已经加大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要么正在加大汽车芯片的设计、认证流程。有句话说得好,危机往往是转机。...
近年来,麻辣口味在全国普及,随着火锅、川菜、烤鱼、串串香等麻辣餐饮的发展与扩张,花椒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实际上,花椒的应用远不止于餐饮市场,其背后是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在政策扶持以及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尤其是餐饮消费需求)的推动下,小小的花椒正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在餐饮业,花椒更是成为耀眼的明星调味品。今天,红餐产业研究院聚焦这颗小小的花椒,从产地农业到加工交易再到餐桌消费的全产业链,从“花椒中国麻”的饮食文化到花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大家领略花椒独特的魅力。△花椒相关产业链一览一、溯源:从祭祀品到调味品花椒,是我国传统香辛料的“三香”之首。与300多年前才传入国内的舶来品辣椒不同,花椒原生于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应用史。现代人对花椒的认识多集中在食用、药用层面,实际上,穿越千年历史的花椒,背后也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寓意。早期,花椒是帝王祭祀神灵的物品,应用颇具神秘色彩。据《诗·周颂·载芟》记载,周朝人在丰收之后的祭祀祈福方式:“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即在贡品中摆上花椒来祈求家族安宁,风调雨顺。此外,在古人眼里,花椒具有神秘超自然的力量,巫师们将其用来招待神灵,通神降神,认为花椒或椒酒具有辟邪祛病、祈子延宗、延年益寿之功效。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墙壁,称为 “椒房”,也是为了辟除邪气。除了祭祀、辟邪外,花椒还被用于陪葬品、香料、定情信物等。直到南北朝左右,花椒作为香物和象征物的意义才逐渐消失,药用和调味功能开始得到开发。据了解,将花椒作为调味品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学者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其中写道:“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一系列花椒的食用方法。唐宋以后,则出现了花椒作味烹菜的详细文字记载,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洪》、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明代刘基的《多能鄙事》、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根据《中国古典食谱》的统计,中国古代平均有22%的食谱中都要加花椒。其中在唐宋时期,花椒作为调料在中国的流行程度达到了顶峰,入菜比例达到37%。花椒调味为什么这么火?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从魏晋时期直到北宋,牛羊肉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肉食来源,因此特别需要花椒来压腥膻。北宋开始,花椒开始“退流行”,则和餐桌上牛羊肉的衰微、猪肉的兴起有关。猪肉的腥味久煮即可去除,因此猪肉取代羊肉成为餐桌上的主菜后,花椒的作用也被削弱。根据《中国古典食谱》记载,元明清三朝,蔬菜类花椒入菜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动,变化并不明显,但禽兽类花椒入菜比例,从明代的59%陡然下降到清代的23%。到清末的时候,花椒入食谱的比例更是下降到18.9%,且基本上都被挤压在四川盆地一带,川菜“天下独麻”的地位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段漫长的时期后,虽然花椒跌落香辛料C位,但是和它相关的饮食文化却逐渐发展成熟,花椒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和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以及川菜的流行,花椒的应用再次重返巅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大潮,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向全国各地输出大量劳动力。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将川渝美味带到了全国各个城市,川菜以其平民的价格、简易的烹饪方式、强烈的味觉刺激风靡全国,也间接地将辣椒和花椒推到了香辛料用量全国老大和老二的位置。二、上游:市场价格周期起伏简单溯源花椒的历史后,我们再来看看花椒产业上游的发展现状,包括花椒的主要品种、产地分布、产量以及市场价格。1. 主要品种及分布在品种上,国内的花椒主要以色泽来划分,分为红花椒和青花椒两大类:红花椒主要有大红袍、二红袍、小红袍、凤椒、伏椒和梅花椒等品种;青花椒主要有竹叶椒、九叶青和藤椒等品种。红花椒色泽棕红鲜艳,粒大皮厚,香气特殊浓郁,麻味适中,含油量高达25%至30%。青花椒绿色亮丽,粒大饱满,气味清香柔和,麻味重而持久。截至目前,据红餐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我国已形成60多个栽培花椒品种和花椒类型。△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在上游分布上,由于花椒根系发达,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因此,其种植区域分布广泛,我国各地区均有种植。从产地上看,目前花椒的主要产区包括陕西的渭南韩城地区和宝鸡凤县,四川的汉源和蜀都地区,甘肃的陇南地区,山西运城地区,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和山东沂源等地。汇总国内 25个花椒产区数据显示,我国花椒栽种面积约 1728.4万亩,其中青花椒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等省市,栽种面积为1037.9 万亩,占60.0% ;其余产区以红花椒为主,栽种面积为 593.6万亩,占34.3%。不同的种源地,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尽相同,这也导致各个产地产出的花椒在香味、麻味以及颜色上都有差异。其中,西南地区主要以青花椒为主,代表品种为九叶青花椒、顶坛花椒、金阳花椒、洪雅藤椒等;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以红花椒为主,代表品种为韩城狮子头、芮城花椒、武都梅花椒、林州红等。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花椒的重要产地之一,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以花椒为支点,通过挖掘花椒产业振兴乡村经济,帮助农民提高收入,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扶持。2. 产量我国是世界花椒第一生产大国,红餐产业研究院收集的林业局以及其他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花椒产量基本维持在30万吨以上。2014-2018年,国内花椒主产区产量从28.9万吨增长到37.4万吨,增长了29.4%,其中以重庆产区增幅最大,达112.7%,甘肃陇南增幅为19.4%(因自然灾害影响,正常值应增幅27.3%),山西芮城增幅为64.2%;云南昭通增幅为60.8%。2020年,我国花椒产量首次突破45万吨,年度产量为45.6万吨。红餐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中国花椒主产区产量将达50.9万吨。3. 市场价格作为农产品,花椒的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种植采收成本、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周期内会有一定的波动。总的来看,其价格波动遵循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规律:价格走高时,椒农的积极性高从而大量种植,使得产品产量剧增,导致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后,椒农的种植意愿下降,种植面积减少,使得产量减少,导致价格再次走高,如此周期性反复。相关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全国花椒价格在波动中上涨,走出了三年的上涨周期,尤其在2018年,由于受到霜冻的影响,甘肃、陕西等地花椒产量减小,花椒价格剧烈攀升,创造了历史新高,平均批发价格超过50元/斤,品质较好的花椒价格甚至超过90元/斤。进入2019年,随着椒农种植花椒的热情不减,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以及上一年囤货流入市场、天气向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花椒价格逐步回落,价格下行趋势延续至2020年。进入2021年,花椒价格一度腰斩,最严重的时候从往年40多块钱一斤降到了不足20元。不过,红餐产业研究院查询发现,在2021年9月-11月期间,花椒的市场销售价基本稳定在35元左右。三、中游:干花椒占据主要市场,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从中游加工工艺来看,我国花椒加工业主要分为粗加工和精深加工两种。粗加工,即将花椒烘烤或晾晒,制成干椒;精深加工则是将花椒果皮、叶芽、籽开发利用,制作成花椒调味油、花椒酱类调味品、花椒精油及油树脂、花椒香皂、花椒茶、有机肥料等多种产品。总的来看,目前大部分产区的花椒加工工业仍然相对比较落后,加工企业以家庭作坊居多,70%以上是中小企业,存在设备差、档次低、产品少的情况,在花椒精深加工领域和高端加工设备研发上较为欠缺,因此,整体产出的花椒产品多为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较少。1. 干花椒产品占据主要市场,下游消费占比约为60%红餐产业研究院调研显示,目前国内花椒产品中,干花椒占据主要市场。在青花椒产品中,干花椒、保鲜花椒、花椒调味品和花椒精深加工品占比分别为78%、12%、7%、3%;红花椒产品则以干花椒、花椒粉等常规产品为主,花椒油和调味品占比较少。2021年初,网聚资本进行的一项调研访谈显示,花椒在下游的消费形态,干花椒占比约60%、花椒油占比约15%、保鲜花椒占比约10%、花椒酱占比约10%、花椒提取物占比约5%。粗加工农副产品形态的干花椒和保鲜花椒占比仍高达70%。△数据来源:网聚资本2. 花椒调味油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有望诞生百亿市值企业相对于粗加工产品,花椒调味油代表的花椒深加工产品具备标准化程度高、溶解性好、有效成分利用率高等优点,有望持续替代花椒颗粒和原粉等粗加工产品。具体到细分市场来看,花椒调味油主要分为红花椒油和青花椒油两种味型。红花椒油麻味更重,典型的加工企业有四川五丰黎红食品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食品有限公司等。青花椒油(包含藤椒油)具备清香麻的独特风味,麻味较轻、香味更浓,相较红花椒油口味更具普适性。目前,市场上较为知名的青花椒油加工企业有幺麻子食品有限公司、万佛食品等。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花椒调味油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测算,中国花椒油市场2020年的出厂口径销售规模在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2020年花椒油市场规模保持约20%增长,整体增速稳中有降,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市场规模日益增长,但是目前,花椒油市场集中度仍然比较低,无论B端还是C端,都没出现具备绝对优势的品牌。红餐产业研究院调研显示,目前,花椒油头部企业的规模都还较小,尚未出现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暂居头部的幺麻子食品销售额也未超过5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蚕食了大量市场,但品牌力普遍不强。△我国花椒加工行业产业链中游代表企业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从消费需求和市场增长趋势来看,红餐产业研究院判断,未来花椒调味油这一赛道有望诞生10亿以上销售额、百亿以上市值的企业,且这些巨头企业极有可能会率先诞生在藤椒油这一细分领域。相比红花椒油等产品,藤椒油的口味普适性更强,近年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川渝走向了全国,成为区域风味全国化的一个典型案例。一方面,藤椒在川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食品、餐饮巨头企业的推广也加速了藤椒风味从区域向全国扩张的脚步。比如,统一食品2016年推出的“藤椒牛肉面”,就受到市场广泛好评;而后,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正新鸡排等餐饮品牌也相继推出了藤椒风味产品。立鼎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藤椒油市场规模为5.7亿元人民币。网聚资本预计,藤椒油市场规模保持25%左右的复合增速,且增速稳中有降,即2015-2020年,藤椒油市场规模将从4.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4.2亿元人民币,预计2020-2025年从14.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41亿元人民币。藤椒油的市场潜力从上述各大机构公布的数据中可见一斑。而据红餐产业研究院调研,目前藤椒油市场的头部企业主要有幺麻子、万佛食品、树上鲜、五丰黎红等。其中,幺麻子所占市场份额一家独大,2019年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2%;万佛食品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占比约为11%,树上鲜、五丰黎红等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均不到10%,剩余约32%的市场份额则掌握在零零散散的大量中小企业手中。四、下游:餐饮市场应用广泛,复合调味料市场前景广阔红餐产业研究院调研显示,花椒产品在下游的消费对象主要包括餐饮市场、调味品加工企业、食品企业和家庭四大类。1. 餐饮市场作为麻味的主要来源,花椒为餐饮提供了独特的味型。近几年,随着不同食物中的呈味物质的发现与更多样的制作方法的出现,餐饮界麻味的边界也在不断打破,新的味型组合不断涌现,除了传统的“麻与辣”,也出现了“麻与甜”“麻与咸”等。味型的独特性以及组合多样性,也使得花椒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大餐饮品类。目前来看,川菜、火锅、烤鱼、串串香等仍是花椒产品消费的主阵地,这些餐饮品类呈现的味型,基本都离不开花椒的使用。以川菜为例,川菜向来与麻相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甜麻”,到明清之后发展而来的“麻辣”,“麻”是其自古延续至今的灵魂。而这个麻味的来源,则大部分来自于花椒产品,也因此,花椒经常被誉为“川菜之魂”。花椒、花椒面、花椒油等,是川菜重要的调味品。川菜常见的味型比如麻辣味、椒麻味、五香味、煳辣味、怪味味等,都需要加进花椒产品烹制。经典菜品之一——麻婆豆腐,味道集麻、辣、鲜、香等于一体,它和其他豆腐做法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豆腐在起锅时,要撒上适量的花椒面,让醇香的麻味和辣味交织在一起。除麻婆豆腐外,毛血旺、跷脚牛肉、水煮牛肉、酸菜鱼、宫保鸡丁等川菜菜品的烹制,也都离不开花椒的调味。在麻辣火锅中,花椒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在底料上对花椒和辣椒的应用,是川渝火锅区别于其他地区火锅(比如涮羊肉火锅、潮汕牛肉火锅等)最为鲜明的特色。据红餐产业研究院了解,川渝火锅在炒制底料时,用到的核心原料一般都包括花椒、辣椒、豆瓣、香料等,很多火锅品牌为了炒出的料口味更好,同时避免花椒在炒料、煮料过程中发苦,还会将红花椒与青花椒一起搭配使用。烤鱼,也是花椒产品的一大消费市场。在餐饮市场中,有不少知名的烤鱼品牌,比如全国门店数量已经突破800家的半天妖青花椒烤鱼、深耕川渝市场的烤匠麻辣烤鱼、背靠九毛九集团的赖美丽青花椒烤鱼等。无论是哪个品牌的烤鱼,大都有麻辣味、香辣味甚至是专门的青花椒味的烤鱼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制作就都离不开花椒。△青花椒烤鱼,红餐网摄除上述以麻辣味型为主的餐饮品类外,新茶饮、咖啡、西式快餐等餐饮品类也陆续开发了相应的花椒产品,尝试呈现不同的味觉体验。比如今年8月,新茶饮品牌喜茶就曾推出城市限定饮品——川辣子仙露,把蒙顶黄芽、油柑汁、椰子水等原料和花椒、辣椒结合,为消费者带来了丰富的味觉体验。2. 调味品加工及复合调味料市场花椒调味品加工及复合调味料市场主要包括花椒调味油、火锅底料、川菜调料、花椒精油等。这些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或流通零售,或直接应用于餐饮、家庭端。比如,火锅底料和川菜调料就主要在餐饮和家庭端使用,精油加工品则主要用于食品加工领域。根据Frost & Sullivan,2015-2020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从125增长至255亿元人民币,预计至2025年将增长到476亿元人民币;而火锅餐饮与川菜餐饮的市场规模占比约为13.7%:12.4%,假设两者复合调味料占餐饮市场规模比例相同、川菜调料增速与火锅底料相同,则2020年川菜调料市场规模为231亿元人民币。此外,根据网聚资本前述调研访谈结果,5%的花椒用于生产花椒提取物,即2.3万吨花椒(干重)。根据雪麦龙调研访谈,花椒精油收率为15%,即3400吨左右。根据仲景食品,花椒精油价格约为22.5万元/吨,即市场规模为7.6亿元人民币。同时根据雪麦龙及仲景食品访谈,精油加工品保持着20%左右增速。综合来看,2010-2015年花椒复合调味料收入规模从24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493亿元人民币,预计2020-2025年从493亿元人民币增长至924亿元人民币。3. 食品市场在食品行业,花椒主要用于怪味胡豆、绝味鸭脖等麻辣味的休闲食品。比如,绝味食品中的鸭脖、鸭翅、莲藕等产品,大都是麻辣风味,离不开花椒产品的使用。据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显示,2021年 1-9 月营业收入约为 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 97.21%,约47亿元,而主营业务中的卤制品销售业务收入约为44亿。仅绝味一家食品公司就有如此庞大的营收,花椒在食品市场的使用量可见一斑。△数据来源:绝味食品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报告4. 家庭市场《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曾经提到过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写作的书籍《鱼翅与花椒》。这本书生动又真实地描述了四川当地的菜市场、城乡图景以及最普通的中国人都掌握的烹饪技艺等,这让陈晓卿无比震动:“我们崇拜鱼翅,而扶霞恰恰在平凡的花椒中,寻找到了温暖的中国食物的精髓。”花椒,一直是西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家庭厨房的必备佐料,常用的产品有干花椒、花椒油、花椒粉等。调研发现,很多家庭平时在炒家常菜时都会放上一小撮儿花椒,或是点上几滴花椒油,从而改善菜肴的味道,或是去除肉腥。五、展望:小小花椒大有可为基于各大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消费需求的预判,红餐产业研究院也总结了接下来花椒产业发展的几个大趋势。1. 麻辣风靡,花椒市场需求仍有巨大增长空间据调查,全国有习惯食用花椒的人口在4亿人左右,且目前仍呈现增长的趋势。在餐饮市场,火锅、烤鱼等连锁品牌众多,发展日益红火,也将进一步带动花椒的消费需求。以日益增长的餐饮市场需求为例,近年来麻辣口味在全国普及并保持高景气度,随着火锅、川菜、烤鱼、串串香等麻辣餐饮的发展与扩张,花椒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以高速发展的火锅市场为例,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2013-2018 年火锅餐饮行业规模从 2813亿元增长至4814亿元,CAGR为 11.3%;2020年全国火锅门店近60万家,市场规模近6000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CAGR为 12.8%。在这庞大的市场规模中,麻辣火锅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川菜市场的发展也不容小觑。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川菜市场规模在2018年突破 5000亿元,预计 2022 年将达8098亿元,CAGR 为12.8%。值得一提的是,川味在餐饮端的风靡,也带动了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流行,近年来各大食品饮料龙头均推出了各种川式口味的休闲方便食品新品,包括麻辣、藤椒等口味。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未来,花椒市场需求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据红餐产业研究院统计,2005年全国花椒总需求量在20-30万吨之间,2010年需求量已增长到50万吨以上;2015—2019年间,国内花椒消费市场需求量年均增长3.81%,预计到2025年,全国花椒的需求量将达到94万吨左右间,年增幅5%左右。2. 家庭市场扩大,消费比例或将以5%的比例逐步递增据统计,目前,餐饮、家庭和加工在花椒消费市场上各占41.24%、29.71%、29.05%。未来,随着餐饮市场普遍使用的品牌和菜品对家庭消费产生示范效果和引领效应,各平台吃播带动的网民跟风,以及花椒养生健康功能的传播,花椒的家庭消费将进一步增长,预计未来5年,花椒家庭市场消费将以5%的比例递增。以健康饮食带动花椒消费需求为例,近年来,健康养生成为饮食大势,花椒含有酚类(黄酮、黄烷酮、花青素等)和精油(萜烯、单帖、倍半萜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降低血脂等功能,也成为健康饮食的选择之一。据调研,很多家庭除了把花椒用作佐料进行烹饪,还会用花椒泡水喝,或是泡脚等,从而获得健康养生的效果。3. 精深加工产品增加,相关产业的工业化、品牌化将显著提升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精深加工能力弱,是当前花椒加工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各产区陆续意识到花椒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的紧迫性,多数产区政府都对花椒加工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政策的倾斜,花椒精深加工将逐渐向健康保健、生物医药和日化原料等方面转型,不断加大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的改造力度,使精深加工产品将更加丰富、全面。以精深加工产品花椒精油和油树脂为例,二者具有香气浓郁、麻味纯正、使用方便等特点,既可做为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使用,又是医药、化工不可或缺的高价值原料。据调研,目前,花椒精油和油树脂在花椒产品中的使用占比还较低,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食品工业领域,包括方便面调味料包、休闲食品调味料、花椒油调味品等。根据花椒精油和油树脂主要生产厂家仲景食品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其香辛料原料萃取能力为1787吨(其中主要为花椒原料),实际萃取量为1699吨。据综合测算,市场上排名前五的厂家2018年合计萃取原料总量不足1万吨,占当年干花椒全国产量的份额不到2%。这也意味着,未来花椒精深加工产业尚有巨大的渗透空间。此外,伴随着食品工业和餐饮连锁的蓬勃发展,花椒相关产业的工业化、品牌化也将显著提升,未来花椒整个产业链仍将有较快的持续发展和行业洗牌。目前,国内花椒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地域名称为主的花椒品牌,其中“韩城花椒”品牌估值213.61亿元,“江津花椒”品牌估值18.12亿元,“汉源花椒”品牌估值7.04亿元。但从企业品牌层面来看,与全球同类知名企业如奇华顿、芬美意等相比,目前国内众多香料企业还只能扮演国际巨头的原料供应商角色,在配方研发、技术储备、资金实力等方面都还远远落后于跨国巨头。未来,在花椒这个中国本土香料的大单品上,能否出现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品牌影响力和品类整合能力的中国企业,我们拭目以待。小 结立足于当前来看,花椒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游优势品种不够,质量管控不严等;中游加工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但我们相信,这些问题终将会在政策、市场以及科技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得到解决。未来,整个花椒产业的发展前景喜人,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参考资料:1、花椒产业专题报告:工业化渗透率不断提升,相关企业各自深耕|和君咨询 陈志强;2、花椒文化解读|郭文龙;3、饮食偏好中的地方依恋——对川菜中花椒的民俗学|李怡婷;4、《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红餐网;5、我国花椒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王瑜...
贝佐斯在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畅想的未来里,人类将在太空殖民地出生,来地球度假。贝佐斯上周三出席了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2021年伊格纳修斯论坛(Ignatius Forum)的一场对话,讨论了太空、蓝色起源的计划以及太空探索与拯救地球之间的关系。他在采访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太空殖民地的想法,即模拟地球天气和万有引力的漂浮栖息地。他表示,这种可漂浮、旋转圆柱体将能够容纳多达100万人,并将拥有“河流、森林和野生动物”。“几个世纪后,许多人将在太空出生,这里将是他们的第一个家,”贝佐斯称,“他们会在这些殖民地出生,在这些殖民地生活,然后他们会像你们去黄石国家公园那样访问地球。贝佐斯首次提出建立太空殖民地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他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的告别演说。他在周三称,和设法在另外一个星球上重启生命相比,他认为太空殖民地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随着银行企业双双报警,“口水战”进一步升级,“28亿存款遭莫名质押担保”一案持续引发市场关注,监管部门出手了!日前,证监会国际部要求渤海银行就此事进行说明。请详细说明你行南京分行存款人无锡济煜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相关存款为第三方提供质押担保的情况,公安机关是否已立案侦查,你行相关从业人员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不当操作行为,相关事项进展情况,以及该事项是否对你行本次发行构成实质性障碍。请律师核查并出具法律意见。据媒体报道,无锡济煜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关联方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名下有28亿元存款。在两家企业不知情的情况下,这笔钱被用于为另外一家公司——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提供贷款质押担保。由于华业石化未能如期偿还其中一笔到期债务,作为“担保方”,山禾药业、恒生制药公司账户下的约5亿元已经被银行划扣。就此问题,山禾药业、恒生制药方面已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方面交涉,因交涉无果,山禾药业、恒生制药已于9月3日报警。随后,渤海银行与恒生制药的母公司济民可信多次隔空“互怼”。渤海银行南京分行10月24日发表声明称:“在与相关企业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我分行发现企业间异常行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寻求司法解决。我们郑重承诺,将一如既往坚决维护客户合法权益,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随后山禾药业与济民可信集团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披露了有关这一事件的更多细节。文章提出了有“犯罪行为正在发生时,贵行为何当时不报警?”“渤海银行与华业石化究竟是何关系?”等6个问题,请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方面给予正面回复。11月4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公开表示,根据该行了解到的信息,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济民可信系还收取了来源于华业石化系的3倍于该行存款利息的额外收益。该行掌握的其他信息也显示,济民可信对此事是知情的,并非其对外声称的单纯的存款客户。渤海银行还称,这件事暴露出该行南京分行下辖营业部在人员管理、操作环节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渤海银行将对此一查到底,并承诺如有证据显示该行人员存在任何违法犯罪行为,渤海银行绝不隐瞒、不掩盖任何线索,不偏袒、不包庇任何人。11月4日晚间,济民可信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再次重申!我集团对存款遭质押毫不知情!》。济民可信表示,请渤海银行详细披露所谓“其他信息”,或就该集团《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一文中提及的六条疑问给予解答。11月5日,济民可信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再次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喊话渤海银行就“数百枚假公章从何而来,何以通行无阻?”“贵行职员被警方刑拘,为何不能向媒体坦承?”等六条疑问做出回应。济民可信称,从媒体记者和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内部人员获悉,10月29日,渤海银行多名员工因收受华业石化巨额贿赂涉嫌经济犯罪,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刑拘)。此外,警方立案后,对济民可信方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已经排除济民可信方人员参与此案的嫌疑。...
核心提示:1、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冰峰在陕西省内收入分别为87.44%、81.73%和80.23%,存在销售区域集中风险。因此对于冰峰来件,最重要的是如何能“走出陕西”,而本次募集资金6.69亿元用能否帮助企业走出,市场存在一些疑问。2、冰峰橙味罐装产品配料表显示,排在前三的为水、白砂糖和食品添加剂,罐装酸梅汤配料表前三为水、白砂糖和浓缩汁(乌梅、山楂、甘草)。然而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透过招股书发现,无论我们是买罐装橙味汽水还是酸梅汤,其实最值钱的是喝完要扔掉的“罐”。3、冰峰饮料虽然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严格遵守国家食品安全及保健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健全。但是近几年随着公司的发展,冰峰频频被曝饮料安全卫生问题。对于很多在陕西长大的人来讲,冰峰是一款从小陪着一起长大的饮料,“凉皮、肉夹馍、再来一瓶冰峰”在民间被誉为“三秦套餐”。据了解,冰峰汽水起源于1948年,一位商人从天津引进一套汽水制造设备前往新疆,受阻大雪留在西安,于1951年建成西北汽水厂,后并入西安食品厂。日后又一场大雪,为生产汽水打水的井辘轳被冻,积雪结冰若小山峰,因此得名“冰峰”。虽然有着较长的历史,但和北京北冰洋一样,冰峰饮料在地方是一个非常知名饮料,可是在走出陕西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透过招股书发现,无论我们是买罐装的冰峰橙味汽水还是罐装的冰峰酸梅汤,其实最值钱的是喝完要扔掉的“罐”,另外,企业还被频频曝出饮料安全卫生被质疑。种种原因相结合,冰峰难以走出陕西,似乎也就有了答案。走不出陕西的冰峰 募集资金用途遭质疑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冰峰在陕西省内收入分别为87.44%、81.73%和80.23%,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对这个数据真正起到大作用的是电商营收从3.66%增长到了6.09%。对此,冰峰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公司存在一定的销售区域集中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未来向外拓展业务的发展。如果冰峰不能有效开发陕西省外新市场,拓宽更广阔的产品市场区域,将对未来成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于冰峰来件,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能“走出陕西”,而本次募集资金6.69亿元用能否帮助企业走出,市场存在一些疑问。招股书显示,冰峰募集资金的1.99亿是用来玻璃瓶装生产线改扩建项目,然而玻璃瓶装产品本身并不适合远途运输,想要实现最大化利润还是要在陕西省内销售,因此对于冰峰此次募集资金用于玻璃瓶装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引人质疑。另外,冰峰募集4.3亿用于营销服务网络升级及品牌建设项目。招股书提到,冰峰将用募集的4.3亿资金用于区域营销中心建设、渠道建设、品牌建设,这三个方面将在三年时间里分别投入1.4亿元、1.1亿元和1.8亿元。然而,2018年-2020年冰峰营业收入分别为2.86亿元、3.02亿元和3.3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969万元、7767万元、6525万元。这意味着,如果此次冰峰募集资金成功,每年光花出去营销与品牌建设的费用是营收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冰峰饮料一再强调品牌推广对公司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广告费支出一直处于持续下降的态势。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冰峰饮料的广告费支出分别为941.72万元、613.19万元、566.64万元。此举也引来投资者对于冰峰饮料募资项目合理性的质疑。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还发现,2018年3月,冰峰饮料改制前原冰峰饮料有限责任公司向全体股东分配现金股利5060.32万元;2019年1月,分配现金股利5545.73万元;2020年7月,冰峰饮料向全体股东分配现金股利1200万元;2020年12月,分配现金股利5000万元。三年间共分红1.68亿元,占三年净利润总额的79.05%。一边高额分红,另一篇融资做品牌建设,难道真的是花别人的钱和花自己的钱不一样?瓶子竟比饮料贵据招股书介绍,冰峰饮料罐装橙味汽水出厂价为50元/箱(24*330ml),罐装酸梅汤出厂价为75元/箱(24*310ml),平均每罐出厂价分别为2.08元和3.13元。但实际上,经销商拿到的货可能还会在便宜,一位冰峰经销商对凤凰网财经《IPO观察撒》介绍,“买十送一”,算下来冰峰橙味罐装饮料为45.5元/箱(24*330ml),平均每罐为1.85元,而罐装酸梅汤出厂价为68.2元/箱(24*310ml),平均每罐2.81元。冰峰(橙味)罐装产品配料表显示,排在前三的为水、白砂糖和食品添加剂。而罐装的酸梅汤配料表前三为水、白砂糖和浓缩汁(乌梅、山楂、甘草)。招股书显示,2020年冰峰采购易拉罐一个是0.28元,一个易拉罐盖为0.09元,合计一个易拉罐成品成本0.37元,采购1KG白砂糖为5.26元,纸箱每个为1.33元。另外,招股书也显示,2018年-2020年,冰峰饮料耗用主要原材料包括易拉罐体、白砂糖、易拉罐盖、乌梅和纸箱等,能源包括水、电和天然气。2018年-2020年,冰峰的营业成本分别为1.44亿元、1.49亿元、1.77亿元,消耗易拉罐、罐盖、纸箱的金额分别为0.51亿元、0.54亿元、0.60亿元,分别占总成本的36.03%、36.62%、34.02%,而所用的白砂糖、浓缩汁、水的金额分别为0.44亿元、0.42亿元、0.44亿元,占总成本分别为30.99%、28.52%、25.05%。从消耗金额占比我们统计了下图表格:通过计算可知,无论我们是买罐装的橙味汽水还是罐装的酸梅汤,其实最值钱的是喝完要扔掉的“罐”。此外,冰峰还有瓶装饮料,不过与罐装和纸箱不同的是,瓶子和周转箱可以回收循环使用,也因此,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发现瓶装饮料毛利率要比罐装高不少。不过,随着玻璃瓶橙味汽水每年提高出厂价,玻璃瓶橙味汽水带来的收入也有所下滑,由2018年的0.97亿元到2019年的0.94亿元,到了2020年玻璃瓶橙味汽水收入降到了0.92亿元。饮料安全卫生被质疑 委外生产商因其它违反食品安全法规行为被罚与罐装不同的是瓶装饮料喝完会回收,包括周转箱在内,冰峰都会循环使用。循环使用的关键点就是安全卫生问题,据一位网友爆料称,他在2020年7月15日,喝瓶装冰峰饮料是发现玻璃瓶瓶口有污渍。该微博下附,还有网友评论称,“小时候还见过漂苍蝇的。”对此情况,冰峰饮料的工作人员称“可能是经销商存储不当导致,以后会严格要求经销商规范储存。”该工作人员还表示,瓶子回收之后会进行三道工序清洗,从机器中清洗完需要2个小时才能出来。据媒体报道,有消费者在喝罐装冰峰时居然喝出药品包装纸,包装背面已经被浸泡变色了,药品名为“瑞格列奈片”,查了一下是治疗糖尿病的药。对于该事件,时任负责处理客户投诉的刘天良说,公司的玻璃瓶装冰峰是在冰峰本部生产的,而罐装的冰峰是委托西安凤城二路上的西安富田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他们已经将相关证据送往该加工公司展开调查,但事情到最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以及答复。食品安全频频出事的另一面,则是公司合作企业屡屡被罚。冰峰饮料2019年第四大委外供应商——湖南景湘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其为冰峰加工生产花生露产品,2019年冰峰向该企业采购9.91万元。天眼查数据显示,湖南景湘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2019年5月21日因其它违反食品安全法规行为被罚5000元,该公司目前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诸如类似问题还有很多。对于食品安全风险,冰峰饮料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严格遵守国家食品安全及保健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健全。不过,对于存在的卫生安全问题,冰峰饮料仍需要引起重视。后记只靠“情怀”撑不起冰峰饮料的上市梦,冰峰80%以上的营收来自于陕西本地,想要走出去实非易事。冰峰似乎认为扩大生产规模或是提高宣传力度就能够真正走出陕西,但真正困扰企业的是产品单一与食品安全等问题。作为“卖瓶子”的冰峰,能否跃过IPO这道龙门,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将持续跟踪。参考资料:1、网友爆料罐装冰峰里喝出药片包装 记者调查真相一波三折,《第一新闻》2、“老字号”冰峰饮料主板IPO,6成募资用于营销只为“走出西安”?,洞察IPO...
周五收盘了,跟大家说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全国首例证券集体诉讼案宣判,曾经在A股造假900亿的康美药业,老板是曾经的潮汕普宁首富,连同会计师事务所,要赔给投资者损失总金额达24.59亿元!作为A股市场首单证券集体诉讼案,康美药业案标志着集体诉讼制度走向实践。另外,正式官宣了,北交所定于11月15日开市,10只新股集体上市!来看那天交易有何需要了解的重点。北京证券交易所官宣!定于11月15日开市10只新股集体上市11月12日电,北交所宣布宣布,目前,北交所开市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定于2021年11月15日开市。目前,10家已完成公开发行等程序的企业将直接在北交所上市,71家存量精选层公司平移至北交所上市的相关流程已履行完毕,届时81家公司将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截至11月12日,累计有超210万户投资者预约开通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权限,开市后合计可参与北交所交易的投资者超400万户。共有112家证券公司获得会员资格成为北交所正式会员。目前,北交所开市涉及的技术系统已完成改造升级,各证券公司、信息商和基金公司相关系统已完成配套改造。北交所内部机构配置、人员配备均已到位。 下一步,北交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中小企业这个主体,牢牢把握支持创新发展这个关键,始终聚焦打造“主阵地”这个方向,推进各项制度落地实施,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北交所交易经手费按成交金额的0.5‰双边收取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业务收费管理办法》,投资者交易经手费按成交金额的0.5‰双边收取。开市首日设30%涨跌幅单笔申购数量不小于100股,可以1股递增北交所规定,精选层挂牌公司平移为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平移当日其股票交易实施30%的涨跌幅限制,以精选层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其前收盘价。北交所指数发布前,以本所全部上市股票(剔除无价格涨跌幅限制股票及全天停牌股票)收盘价涨跌幅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基准指数涨跌幅,计算收盘价涨跌幅偏离值,并据此认定异常波动情形。精选层挂牌公司平移为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异常波动指标连续计算。根据《交易规则》,北交所可以采取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等,其中,竞价交易可以引入做市商机制。每个交易日的9:15至9:25为开盘集合竞价时间,9:30至11:30、13:00至14:57为连续竞价时间,14:57至15:00为收盘集合竞价时间。北交所对股票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涨跌幅限制比例为30%。价格涨跌幅限制以内的申报为有效申报,超过价格涨跌幅限制的申报为无效申报。其中,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交易首日,或退市整理期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北交所新股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不过次日后设立30%涨跌幅,高于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20%涨跌幅。“考虑到中小企业股票估值特点,为了有效促进价格发现,北交所竞价交易涨跌幅限制比例为前收盘价的±30%,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北交所竞价交易单笔申报应不低于100股,每笔申报可以1股为单位递增,卖出股票时余额不足100股的部分应当一次 性申报卖出。与沪深交易所一样,北交所也还是T+1的交易机制。“投资者买入的证券,买入当日不得卖出,但本所另有规定的除外。“举例来说,投资者可以101股、102股、103股……这样申报,如果剩余99股就要一次性卖出。这一规则相较于主板有很大区别,目前主板单笔申报数为100股及其整数倍。而对于科创板投资者来说并不陌生,科创板也可以1股为单位递增申报,但是申报数量最低是200股。《交易规则》明确了临时停牌的情形。无价格涨跌幅限制的股票竞价交易出现两种情形之一的,北交所可以对其实施盘中临时停牌:一是盘中交易价格较当日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的;二是盘中交易价格较当日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60%的。单次临时停牌的持续时间为10分钟,股票停牌时间跨越14:57的,于14:57复牌并对已接受的申报进行复牌集合竞价,再进行收盘集合竞价。已有10家企业公告宣布将于11月15日在北交所上市8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概貌单位:亿元总市值时点:2021/11/11全国首例证券集体诉讼案宣判康美药业被责令赔偿证券投资者损失24.59亿元11月1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证券集体诉讼案作出一审判决,责令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因年报等虚假陈述侵权赔偿证券投资者损失24.59亿元。其中,不仅是原董事长马兴田以及众多高管,连审计师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也要一起赔钱!根据广州中院的判决,各被告的赔偿责任认定如下:康美药业作为上市公司,承担24.59亿元的赔偿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马兴田夫妇及邱锡伟等4名原高管人员组织策划实施财务造假,属故意行为,承担100%的连带赔偿责任;另有13名高管人员按过错程度分别承担20%、10%、5%的连带赔偿责任。审计机构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未实施基本的审计程序,承担100%的连带赔偿责任,正中珠江合伙人和签字会计师杨文蔚在正中珠江承责范围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于原被告双方争议最大的“案涉虚假陈述行为的揭露日”,广州中院判决认定为2018年10月16日,该日期是计算投资者获赔金额的“关键”。目前,投资者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广州微法院”进入广州微法院点选页面下方“微诉讼”栏目, 选择“代表人诉讼入口”,进入代表人诉讼通过平台查询是否属于适格的原告以及具体赔偿金额。在新《证券法》修订之前,由于证监会行政处罚只能对康美药业处以“60万”顶格罚款,如此恶劣的财务造假,违法成本却极低,对违法者震慑力极为有限。而证券集体诉讼制度的建立,将成为打击财务造假,提升虚假信息披露违法成本的重要武器。在新《证券法》实施之后,按照国务院金融委要求,对典型重大、社会影响恶劣的个案依法启动集体诉讼。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作出判决答记者问1、问:近日,广州中院对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依法作出一审判决。作为监管机构,如何看待这次诉讼结果?答:康美药业证券纠纷案是我国首单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件。康美药业公司连续3年财务造假,涉案金额巨大,持续时间长,性质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投资者保护机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响应市场呼声,依法接受投资者委托,作为代表人参加康美药业代表人诉讼,为投资者争取最大权益。此次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示范意义重大,是落实新《证券法》和中办、国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的有力举措,也是资本市场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案件,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里程碑意义。证监会对此表示支持,并将依法监督投资者保护机构,配合人民法院做好后续相关工作。下一步,证监会将在全面总结首单案件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机制,支持投资者保护机构进一步优化案件评估、决策、实施流程,依法推进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开展。2、问:此次康美药业案如何实现“惩首恶”的目标?答:相关各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精神和要求,通过多种手段并举,构建了民事、行政、刑事立体化的责任追究体系,让康美药业案幕后实际操纵上市公司的为恶者付出沉重代价,实现了“惩首恶”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惩恶扬善、扶优限劣的鲜明导向,不断增强市场各方的敬畏之心,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生态。一是巨额民事赔偿让“首恶”承担应有责任。此次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诉讼,法院综合考虑案件基本事实、相关被告在虚假陈述行为中的主观过错等因素,判决马兴田夫妇及邱锡伟等4名原高管人员组织策划实施财务造假,属故意行为,依法承担100%的连带赔偿责任(24.59亿元),有利于强化对资本市场违法作恶者的惩罚和震慑。二是上市公司积极追收原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占款。在广东省及各方的协调努力下,10月30日,康美药业公告披露,经揭阳中院对公司控股股东关联方资产进行强制执行,所得款项共计16.41亿元已支付至公司管理人账户,用于冲抵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通过追收原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占用资金,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让上市公司重新轻装上阵。三是司法机关同步追究原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刑事责任。经侦查终结,佛山市检察院已于10月27日向佛山中院提起公诉,指控马兴田犯相关刑事证券犯罪。佛山中院于当日立案受理相关案件,并与前期受理的康美药业、马兴田单位行贿案合并审理,切实追究相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3、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集团诉讼或特别代表人诉讼,与普通代表人诉讼有什么区别?答:按照新《证券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0〕5号)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启动普通代表人诉讼,发布权利登记公告,投资者保护机构在公告期间受50名以上投资者的特别授权,可以依法作为代表人参加特别代表人诉讼。其与普通代表人诉讼的区别为:一是诉讼代表人不同。普通代表人诉讼的代表人是投资者,特别代表人诉讼的代表人是投资者保护机构。二是诉讼加入原则不同。相较普通代表人诉讼的“明示加入”,特别代表人诉讼是“默示加入”,能够扩大投资者保护的范围,更好发挥对违法行为的震慑作用。三是诉讼效果不同。相较普通代表人诉讼,特别代表人诉讼能够一次性解决纠纷,但也意味着相关责任人短期内面临巨额赔偿,增大了破产风险,增加获得赔偿的不确定性。两种诉讼方式各有优劣,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落实新《证券法》保护投资者、威慑违法行为人的重要举措。在具体个案中采用哪种诉讼方式更有利,需要结合个案情况具体分析。造假近900亿此前,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康美药业累计虚增货币资金逾886亿元。11月2日晚间,*ST康美公告称,10月27日,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指控马兴田犯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操纵证券市场罪,向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检察院还指控马兴田犯单位行贿罪,于同日立案审理。据起诉书,被告人马兴田等为谋求不正当利益,分别于2005年至2009年、2007年至2012年向陈某、钟某、万某行贿。据*ST康美公告,马兴田的上述违法行为均发生在10年前,2013年以后未再出现同类问题。马兴田此前已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目前*ST康美已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11月2日晚间,*ST康美披露了重整投资人招募进展。截至10月31日,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广东神农氏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神农氏”)向*ST康美重整管理人提交了《重整投资方案》。根据《重整投资方案》,参与本次重整的投资人拟向*ST康美投入不超过65亿元。后续将与投资人谈判签订《重整投资协议》。资料显示,神农氏的股东包括:广州神农氏中医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粤财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广东恒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揭阳市金叶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根据*ST康美此前的公告,最终的重整投资人确定后,将与管理人签订相应的《重整投资协议》,并且在签订后三个工作日内,向管理人支付3亿元投资保证金。重整投资人或其出资方应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进行重整投资,并能出具不低于其拟投资总额度的资信证明或其他履约能力证明。此外,重整投资人还需要就解决控股股东及关联方的资金占用问题出具承诺函,承诺遵守并执行重整程序中确定的资金占用解决方案。根据此前的公告,马兴田实际控制的普宁市康淳药业有限公司和普宁康都药业有限公司,非经营性占用*ST康美资金余额合计94.81亿元。根据最新公告,目前还有68亿元尚待归还。今年前三季度,*ST康美继续大亏:实现营业收入30.86亿元,同比下滑22.3%;亏损10.25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3.72亿元。需要一提的是,2013年,马兴田以160亿元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63名。到了2018年,马兴田家族以410亿元的财富,位居国内第52名,被称为广东省揭阳市的“普宁首富”。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ST康美合计虚增货币资金超过886亿元。2019年5月21日,康美药业被实施其它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康美药业”变更为“ST康美”。2020年5月,证监会宣布对康美药业作出行政处罚,具体包括:决定对康美药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顶格罚款,对21名责任人员处以90万元至10万元不等罚款,对6名主要责任人采取10年至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同年7月9日,ST康美公告称,马兴田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马兴田自2020年5月份已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资料显示,2001年3月19日,康美药业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剂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马兴田、许冬谨夫妇。在被立案调查前,公司市值最高达1300多亿元,为市场热议的千亿市值白马股。2018年到2019年,*ST康美的股价暴跌超九成。2021年,*ST康美股价出现了不小的涨幅,截至最新收盘,*ST康美跌停,每股4.49元,总市值仅223亿元。...
近日,渤海信托一款现金管理型产品出现逾期让市场颇感意外。11月10日,深交所上市公司德展健康公告称,公司所购信托产品出现部分逾期兑付的情况,目前剩余2.363亿元本金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该信托产品系渤海信托发行的现金管理型产品。通常而言,这类产品具有风险小、收益低、流动性好的特点,投资领域也多限制在一般的货币市场工具和固收类产品,相比传统非标类信托产品逾期概率较低。11月11日,渤海信托官网发布公告回应逾期一事称,该产品有别于市场上其他的现金管理型产品和资金池产品,渤海信托仅承担事务管理责任,目前公司正积极配合受益人进行信托财产的处置。公告中对逾期原因的解释是,“因底层借款人逾期还款,导致无法足额分配信托利益”。有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信托资金的投向已经明显超出了现金管理类范畴,甚至存在做“通道业务”的可能。针对这一质疑,第一财经记者向渤海信托方面求证,但截至发稿并为回复。此外,德展健康原控股股东曾在之前的股权转让过程中,承诺为该信托产品的收益做担保。后续是否会履行承诺?德展健康方面对第一财经表示,以公告为准。“现金宝”出现“底层借款人”?根据公告,前述信托产品全称为“渤海信托•现金宝现金管理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现金宝”),德展健康于2019年9月18日利用自有闲置资金买入4.2亿元,期限12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1%。2020年9月18日再次买入该产品。但截至今年11月10日,德展健康购买的第一期信托产品仅收到1.837亿元本金及2564.56万元投资收益,剩余2.363亿元本金和投资收益仍在协商中。到底什么叫“现金管理型信托产品”?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常来说,市场默认为,能够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主动管理型资金池产品。其主要投资的标的是,银行间和交易所各类货币市场工具以及高等级企业债券,即底层资产多为标准化债权资产。所以,在很多投资者看来,一说到现金管理型信托产品,就意味着风险低、收益稳且流动性高,模式与货币基金、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等类似。事实上,从德展健康已披露的合同内容来看,“现金宝”的名称和投资范围均符合这一范畴。其资金投向包括现金管理型资产、债券、经受托人审核通过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登记并流转的资产、认购信托业保障基金,以及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化资产。可是,从渤海信托的公告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11月11日,渤海信托发布公告称,现金宝是渤海信托成立的针对机构委托人一对一定制的资金信托产品,产品不对自然人募集且均分期独立核算,有别于市场上其他的现金管理型产品和资金池产品。公告称,根据信托文件约定,该期信托资金由委托人自行指定交易对手及投资用途,自行负责尽职调查并自愿承担投资风险,受托人仅承担事务管理责任。“现因底层借款人逾期还款,导致无法足额分配信托利益”。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光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金管理型产品投资标的清晰简单,多为各种标准化的有价证券。即使是为机构一对一定制的信托产品,在投资范围约束方面与市场上其他现金管理型产品并无本质差异。而现在信托资金的投向已经明显超出了现金管理类范畴,“底层借款人”的出现在这里是不正常的。不排除做“通道”“自融”?吊诡的是,此前在德展健康股权转换交易中,新老控股股东曾对上述信托产品的收回有过约定。原控股股东美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原实控人张湧在《股权转让协议》中承诺,“若上述理财产品到期后 30 个工作日内无法按期收回,则美林控股应在前述事项发生后 30 个工作日内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向德展健康补偿上述理财产品无法按期收回的款项。”王光泽对记者表示,为确保信托投资风险可控,找机构担保并无不妥,但美林控股作为关联方进行担保的动机值得怀疑,不排除做“通道”、“自融”的可能。按照到期日为9月24日计算,“现金宝”至今已经逾期近50天。对于逾期钱款的回款情况,以及美林控股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第一财经致电德展健康确认进展,对方称可以关注后续公告。德展健康公告中称,公司将督促相关当事人按照协议约定履行相关义务和承诺。不过,现实情况恐怕并不乐观。最新数据显示,美林控股当前持有德展健康20%股份,其中质押比例高达96.72%,同时存在被司法再冻结的情况。在监管持续趋严背景下,信托产品的刚兑被打破,非标融资类产品已经逐渐减少,标品信托成为信托公司重点布局的业务领域。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资金池产品在降低信托公司融资成本的同时,也是资管新规下投资者从预期收益转向净值型理财的过渡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没有具体项目投向,加上缺少监管细则的统一约束,该类产品也存在较大的隐性风险,要警惕资金被“挪用”。在德展健康发出公告当日,深交所就向其发出关注函,提出包括“请补充说明相关产品已于2021年9月到期,直至2021年11月才披露逾期兑付的原因,并说明在信息披露及合规性方面是否符合《股票上市规则》、《规范运作指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等要求。...
潮起潮落。传统大卖场还没有走出至暗时刻。今年三季度,多家连锁商超仍处于严重亏损中:北京京客隆净亏损403万元,同比由盈转亏;人人乐Q3净亏损2.73亿元,同比下降78.53%;永辉超市单季亏损接近10亿元,前三季度总亏损21.78亿元……谈及商超股业绩下滑的原因,无外乎“新租赁准则变化导致房租上涨、社区团购冲击导致客流下滑”等。抛开外部因素,商超业绩跌至冰点的真实原因何在?为挽回颓势,连锁商超正多线采取“自救”举措,包括推出仓储店,永辉在五个月内就开出50家仓储店;探索精选便利店业态;深化建设数字供应链……不过,无论仓储店亦或数字化供应链,这都是自传统电商及新零售时代以来,大卖场的“固有套路”;但在去年以来社区电商渠道的冲击下,连锁商超依然“招架不住”。连锁商超的“式微”不是一天形成的,这背后的商业原因何在?面对当下零售新业态的剧变,大卖场还能出何奇招?式微进入2010年代后,大卖场就在持续“下坠”。重要的时间节点出现在2012-2013年,彼时在国内扎根超过15年的沃尔玛,也掀起了一波“关店潮”,在2012-2016年期间,沃尔玛在华累计关店51家。当时更多数据都反映出商超的“式微”。贝恩发布的报告显示,快消品在大卖场渠道的销售增速,从2013年的7.9%降至2014年的3.7%,更是在2015年达到了-0.2%,首度出现负增长。上海尚益咨询的法人胡春才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3年起,一二线城市大卖场的客流明显下滑,基本每年下降5-10%,2015-2016年开始传导到四五线城市。商超“式微”源起于八年前,而硬币的背面,彼时电商业态高度繁荣。2013年,天猫双十一大促已经办到了第五年;2014年,阿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纷纷赴美上市;2015年,O2O及垂直类电商纷纷涌现;2016年,天猫双十一GMV首度破千亿……传统电商的狂飙突进背后,中国也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幕,人手一部5-6寸见方的智能手机,让网购变得更为便捷,电商sku也逐步走向多元化。“万能的淘宝”概念,正兴起于此。在消费总需求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电商渠道的崛起,势必会挤压传统大卖场的客流和销售份额;但如今再回看,线上模式对实体店的冲击,仅仅是个开始。自2016年新零售概念被提出以来,阿里、京东、苏宁等巨头纷纷进击线下场景,这让本就处于风雨飘摇的连锁商超,再遭重创。这一次,“关店潮”再次席卷各家传统大卖场。以上海的农工商超市为例,早年门店数一度超过3000家;但到2016年,农工商超市的门店数,一路缩水至约2300家。中国连锁协会的数据更是指出,在2018年,大型超市的销售额增速和门店增速,甚至低于百货业态;当年大型超市的整体坪效,平均还下降了8%。巨头以更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强劲的资本及流量优势入局实体零售,这种“全面入侵”的方式,对连锁商超带来的打击更为致命。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2017年11月20日,阿里以224亿港币收购高鑫零售31.6%的股权;1个月后,腾讯以42亿元入股永辉;再过了39天,腾讯、永辉又联手投资家乐福。传统大卖场想“抱团”互联网公司,但今时今日再看新零售战局,无论巨头还是连锁商超,在巨资投入之下,仅仅是给传统零售提供技术工具,却难以颠覆原有的供销链路,最终皆落得一地鸡毛。大卖场还未冲破“新零售骗局”的阴霾,社区团购又来了。在新业态的冲击下,连锁商超可谓走到了至暗时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连锁经营超市的客流平均减少4.9%。名创优品CEO叶国富更是“疾呼”:社区团购再干一两年,500平方以上的超市基本没戏了。潮起潮落之中,不难发现,相比于连锁商超诞生时,国内的供需结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卖场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年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那是一个零售渠道不健全和商品“供不应求”的年代,全品类大卖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1991年,上海第一家联华超市开业时,顾客多到工作人员只好在门口拉起绳子维持秩序;晚上超过营业时间,还有很多顾客在超市内购物,甚至卷帘门都关不上。有数据显示,大卖场行业到2007年的增长率已经超过50%。那是综合型商超的高光时刻,但当今是供大于求的时代,消费者选择更多,在家门口或者在网上,就能买到一切生活所需品,“大而全”的连锁超市,星光正愈发黯淡。这是时代“换轨”的信号,传统大卖场必须接受现实。轮回大卖场必须转型,但方向何在?海外企业或许能成为参照案例。美国的连锁超市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并在随后的四五十年间保持高速发展;美国的超市渠道日杂销售额占比,到1967年时就已经达到66.7%。高速发展之下,超市业态进一步细分,出现了以沃尔玛为代表的折扣超市、以Costco为代表的仓储会员超市、以全食为代表的高端有机食品超市等业态,这和今日国内“分散”的零售渠道相类似,在连锁商超外,还有菜市场、中型便利店,以及新兴的“国产”仓储店,以及前置仓、社区团购等网络渠道。不过,分散的业态最终会走向集中化。1977年时美国39家最大的折扣连锁店,占据了折扣店总数的49.3%;到20年后,这一数字增长到了94%。另有数据显示,1992年到2010年间,美国日杂食品销售的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由17升至37。大超市恒强,中小超市只得被“末尾淘汰”,这符合商业进化的逻辑,而最终挺过大浪淘沙的企业,都是个中强者,包括沃尔玛、Costco等。反观国内,连锁商超的集中度,势必会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当下,社区团购猛烈冲击实体业态,而在社会零售总需求趋于稳定的市场环境中,传统综合大卖场也将走向细分,最终进行洗牌。例如在欧洲,各类零售门店都集中在城市社区的商业区中,甚至两家超市都是“门对门”开业,但超市门店也有着明确细分:比如在德国门兴格拉巴赫市,当地的Fressnapf就是宠物相关产品店、Hornbach就属于家居建材卖场。不仅在欧洲,国内零售业态的细分早已出现,当综合超市的狗粮猫粮和大家电“卖不动”时,自然就会分化出宠物用品店、3C家电行等;垂直业态并非新鲜事。最终,超市经营的“王道”,还是性价比。在性价比方面,日本的“业务超市”是可观察学习的案例。由沼田昭二在1981年创办的“业务超市”,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最知名的食品超市之一。“业务超市”缘何被称为食品超市,因为门店内近4000种sku中,几乎全部是大包装的半成品食材,且优格优惠,而自有品牌在销售额中的占比,也超过了30%。以业务超市售卖的澳大利亚进口牛肉为例,每斤折合人民币30元,在日本全国平均最低工资为每小时900日元(约合人民币61元)的标准下,即使低收入家庭也完全消费得起。低价背后,业务超市深入到食品产业源头,与全球的食品公司和工厂合作,并且自建部分生产工厂。目前,业务超市的自有品牌与全球20家子公司、23家自有工厂、350家第三方工厂达成合作。聚焦单品类,更主打性价比,这是业务超市的成功之道。总结业务超市的“性价比”打造路径,也无外乎全球源头直采和厂家合作直供,以进一步节约从源头采购到经销、批发的流通成本,最终让利消费者。在长此以往积累选品和消费数据的基础上,连锁商超再与生产厂家合作,打造自有品牌、保障商品品质,进一步提高经营毛利,带动企业良性循环。国内商超要破局,出路也无外乎此。现阶段,永辉、人人乐和华联综超都在探索仓储会员店业态,这一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强化源头直采、建设自有品牌。不过,品牌建设从来都是项“时间工程”,Costco和山姆会员店成功的基础,也是在长年累月的“研发商品、上市试错”的循环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现在,社区电商会给连锁商超更多的机会吗?2020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除汽车以外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52566亿元,同比下降4.1%;而全国网上零售总额为117601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0.9%。社会零售总额正逐步趋于饱和,前置仓、社区团购等新渠道,又在逐步分食有限的市场份额,连锁商超能够“闪转腾挪”的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留给大卖场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