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A股上市后,狂揽10个一字板涨停;王家渡食品、三餐有料、寻味狮等预制菜企业接连获得融资,金额基本都在千万元以上,多则在近亿元;珍味小梅园更是在半年内三获融资;思念旗下“爱烧饭”三餐生活超市开业,店内预制菜、懒人菜、快捷菜占了一半排面;西贝主打半成品菜的“贾国龙功夫菜”开出了200多家店……从2020年开始,预制菜的“波及面”从后端生产商到前端餐企,再发展到创业型企业,各类预制菜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来到了C端消费者的面前,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一边是资本、市场对这个蓝海市场的强烈反响,另一边伴随出现的,是预制菜市场如何、预制菜是不是下个风口、预制菜产业要怎么做、预制菜到底是否营养安全等诸多现实问题和讨论的声音。我们不妨就从这些问题出发,去探索当前的预制菜市场,以及它可能对整个餐饮生态带来的影响。一、疫情,让预制菜风口提前到来关于预制菜,目前业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划分,一些定义则较为学术,看上去很难与市面产品挂钩,我们且根据需加工程度,将预制菜简略概括为四大类: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四类,其中即食食品开封可直接食用,即配食品则需要自行配菜、调味、烹饪。按这样的划分不难看出,目前不管是餐饮门店、商超,还是线上电商平台,预制菜的身影已经无处不在。在刚过去不久的双11,预制菜就已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爆款”。天猫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约2倍,跻身天猫新生活研究所发布“10大趋势单品”,叮咚买菜的快手菜火锅则创下单日售出20万锅的记录。回溯到2020年以前,预制菜大多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得最多的也不过是不甚成功的餐饮食品化,为什么好像一夜之间,预制菜就成为了香饽饽呢?从时间节点来看,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疫情。诸多餐企正是从疫情后开始了频繁的无接触、线上操作,净菜、生包外卖一时间成为餐饮主流,海底捞、西贝等实力餐企更是快速反应,产业链迅速适配,推出自热火锅、快手菜等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消费者需求,抵消堂食损失。但随着疫情平缓,即使有零星散发,对餐饮整体影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预制菜仍保持了较强的发展势头,并愈演愈烈。2020年以来,诸多预制菜相关企业获得融资,投资方不乏诸多大牌,而且金额多在千万以上,上亿的也不在少数。都知道资本投的是未来,众多资本携大额资金涌向预制菜赛道,看中的就不是疫情带来的有限红利,而是预制菜更长远的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根本,或许更多的是在于当下都市人生活态度、习惯的改变。一方面是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让他们更倾向于在家就餐。无论是统计数据、市场表现,还是在大家的认知中,90后、00后对健康生活有着更高要求,也就是说,他们对菜品、营养的搭配,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化需求,标准化餐饮正在“限制”他们的发挥。疫情更是加速了这种思想、生活态度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主力更为关注健康餐品。加上很多餐饮门店重油重盐,以及对在外就餐的食品安全考量,在家就餐就成了他们更优的选择。另一方面是情感需求,让他们希望自己做饭。艾媒咨询《2021中国单身群体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中国单身时长以年为单位的单身人士高达73.01%,其中43.60%单身3年以上。随着单身人群快速扩大,2021年我国独居人口也预计将突破9200万人。而他们,又与都市人群高度重合,有关统计显示,预制菜用户中,有45.7%的用户分布在一线城市,19.8%的用户在二线城市,16.4%的用户分布在三线城市,22-40岁用户占比高达81.3%。工作、经济、社会压力,内卷的愈加残酷,都让他们更注重饮食的品质,也更需要一种仪式告诉自己,在看似冰冷的城市、工作之间,这间不大的房子,哪怕是合租的房间,是“家”。而显然,外卖,难以让“房子”变成“家”,但做饭和做饭的烟火气可以,将喜欢的食物装在自己的杯盘碗盏,加上温馨的灯光,能赋予“房子”以“家”的意义,让都市人找到归属感。同时,随着一些已婚青年生育意愿逐渐走低,以及不愿与老人同住的倾向渐多,家庭小型化正成为社会难以扭转的趋势,他们也面临着单身人士同样的境遇。困扰他们的是现实选择——要时间还是要品质,要便捷还是要治愈。早在2018年,雀巢联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报告》就显示,35%的人不能做到天天吃早餐,55%的人早餐摄入食物种类不足3种,42%的人在10分钟以内用完早餐,49%不吃早餐的原因都是“时间紧”。所以,在此前很长的时间内,大家都会在上面的选择题中选择前者,而随着预制菜菜品、便捷程度的升级,品种、购买渠道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能够选择后者。不用买菜、洗菜、切配,不用考虑如何调味,在网上、超市买好半成品甚至是成品,回到家撕开包装按说明书简单地下锅烹制或加热,最短只需几分钟,土豆牛腩、扬州狮子头、徽州鳜鱼,甚至花胶鸡、佛跳墙等看起来颇为复杂的菜式就能装盘上桌,慰藉一天的辛劳。方便、快捷、品类多、味道不赖,这些预制菜的特点,几乎都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特别是繁忙都市人的痛点,有效地大幅降低了这个成本,解决了小型都市家庭美味、营养、快速的就餐需求,并在某些层面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能方便、快捷地感受到做饭的治愈和小确幸,找到家的幸福感、归属感。这或许才是预制菜崛起的根本原因,而疫情,将这个本需要多年演进的时间轴,飞速向前拨动,生生撬开了预制菜蓝海市场的大门,让相关企业迅速崛起。有机构预测,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约3459亿元,未来6-7年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二、预制菜并非新兴事物,而是“翻红”而这“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其实并非新兴事物。预制菜的4种分类中,包括了即食食品、即热食品,也就包括了早就在市场普及的饺子、包子、丸子等速冻食品,方便面这样的即热食品,以及泡椒凤爪等开袋即食食品。这些我们姑且称之为“旧预制菜”。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 2020 年,我国预制菜市场的主要品类仍是面点、水饺、八宝粥等,速冻大佬三全、思念,粥品(罐头)头部银鹭、哇哈哈等品牌,此前主营火锅类冻品等的安井食品、海霸王,仍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而此次掀起高潮的,更多在于升级版“旧预制菜”和“新预制菜”,即即烹食品、即配食品。今年10月的天猫战略发布会,发布了29个趋势赛道,其中出现了一个新赛道——“新中式速冻点心”(下文统称为“速冻点心”,指面点、米点等速冻米面制品)。不同于此前大众印象中的包点、饺子、汤圆等产品,近些年,速冻产品等产品线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手抓饼、豆包等地方小吃,虾饺、豉汁凤爪、肠粉等广式点心,米糕、桂花糕等各类糕点都出现在了线上、商超。而这里面,除了三全、湾仔码头、思念等传统的速冻食品企业,靠经典粤菜起家的广州酒家,通过多年“卖月饼”的经验、渠道,以广式点心为核心,大力推新速冻点心、预制菜;老牌方便面企业白象在2020年4月通过新成立的福喜品牌进入速冻市场,仅5个月,便一口气推出蒸煎饺、粒粒红豆包、广式甜包等50多款速冻新品;“中国包子第一股”巴比馒头也凭借供应全国门店的30天短保锁鲜速冻面点技术、成熟物流,将市场向线上、商超拓展,与传统速冻食品企业竞技;今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的思念旗下品牌千味央厨,专注速冻米面快餐赛道……此外,一些新品牌、小众品牌也正在崛起,做雪糕的钟薛高,也推出了速冻品牌理象国,定位高端,希望给予消费者“犹如现包,不像速冻”的体验;船歌鱼则把海鲜水饺做到极致,开创了海鲜水饺这一细分品类,并在今年荣获“2021中国饺子馄饨十大品牌”。其他如春风酒家、一旬一味、乐肴居等新品牌,也通过年轻化的产品品类、食材搭配、营销等,牢牢抓住新一代年轻人而备受市场关注。披萨饺、四方包、芋圆汤圆、米汉堡等诸多创新点心俘获了年轻人的芳心,加上各大社交平台美食博主对速冻产品的各种“改造”,或蒸或煮或炸或煎或做馅,配上各式自制蘸料,可以简餐,也可以成为正餐。丰富的产品线+新口味、新配方+营销概念大变样,让速冻点心迅速升温。数据显示,去年以来,三全、湾仔码头等速冻食品巨头营业额、净利润全部暴涨,理象国、乐肴居、一旬一味、福迪宝等新品牌也迅速崛起,融资事件频出,速冻食品线上渗透率低的瓶颈也被打破——去年2-11月,天猫上的部分速冻食品,平均销售额同比增长431%,平均销量同比增长332%。“旧预制菜”正在完全地升级、蜕变。三、餐饮标准化推动的预制菜发展而在这些升级中,不无餐饮标准化、餐饮食品化的功劳。标准化需求推动中央工厂、冷链、半成品菜发展从餐饮连锁化成为餐饮主流以来,为了实现标准化、提高效率、稳定品质,中央工厂、冷链、调料包等餐饮后端产业蓬勃发展,从技术到产能、配送都得到了长足进步,足以支撑大量多批次的小分装产品,为预制菜的C端供给提供了充分的后端保障。从2013-2018年,有数据显示仅冷库库容就几乎翻倍,冷链运输车辆翻了4倍多,2018年之后必然还有更大增长。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餐饮品类,即使复杂如中餐小炒,都已经能被切割成荤/素食材、半成品、预调味食材、冻品、调味包等诸多细小板块,分别进行模块化生产,在门店进行“组装”,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能单独衍生出直接向C端供给的产品。随着餐饮标准化的推进,去厨师化成为必然,这背后就是操作的简化和流程化,既然不需要专业厨师,那很多人都能完成最后的烹饪工序,将餐饮门店转移到消费者自己的家,也就成了这两年迅速蹿红的即烹、即配的“新预制菜”。荤/素食材面向C端就是净菜;预调味食材就是商超中诸多腌制肉类;半成品对应预切配产品;调味包就是各种火锅底料、炒菜料包;供给快餐类门店的菜包换个包装就是现在的方便米饭、自热火锅……这自然让占有生产、渠道优势的食品企业按捺不住,双汇、新希望、安井、王家渡等企业纷纷出手。作为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近两年双汇一直在预制菜领域十分活跃,相继推出“双汇快厨”“双汇尚菜馆”等预制菜产品上市招商,并和湖南新聪厨食品签订战略合作,号称发力预制菜市场;新希望则通过“小酥肉”这一个单品,在预制菜领域风生水起,并开始加码新预制菜;速冻火锅料龙头的安井食品也在2020年11月推出“冻品先生”品牌,定位餐饮市场中央厨房,以轻资产模式整合上游中小食材厂家,研发生产预制菜和火锅周边食材……餐企仍是预制菜主要供给方向但总体而言,刚起步的预制菜C端市场还较小,餐企仍是主要的预制菜供给方向。对现在的餐企而言,对预制菜的需求不仅来源于标准化的要求,还在于跟随社会不断提升的效率要求。以目前几乎是餐企标配的外卖这一个板块为例,大部分外卖平台已在效率压力下,将送餐时间压缩到30分钟以内,留给餐企的时间也就只有十几分钟,要在这个超短时间内出餐,预制菜就成为越来越多商户的选择。同时,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也让餐企开始倾向节省时间、人力、空间成本的预制菜,一方面多元化的预制菜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菜品组合,并保证口味稳定,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后厨人员、空间需求,提高出菜速度,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食材、人力成本在餐饮成本结构中占比超过60%。四、预制菜覆盖面、流通渠道持续扩大无论B端还是C端,整个消费趋势都在推动预制菜的发展。巨大的市场需求,也让预制菜和预制菜上下游企业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首先是占有品牌影响力优势的餐企,开始借预制菜,充分实践餐饮食品化,走向大流通,拥抱新零售。从海底捞、小龙坎到九毛九、西贝,从眉州东坡、广州酒家到肯德基,从火锅到快餐,从传统中餐到西餐,各大品类、各大菜系的头部餐企,都推出了自己的半成品菜,强势进入战局。小龙坎从疫情后不久就推出了自热火锅;海底捞则在自热火锅之外,通过旗下“开饭了”品牌推出只需烹饪5分钟的十余款方便菜肴,北京地区24小时配送到家;西贝不仅有加热即食的蒙古大骨头、羊蝎子等,还有“贾国龙功夫菜”的200余家门店,消费者既可以在店内购买后加热食用,也可通过线上渠道购买配送到家;肯德基也有螺蛳粉、炒饭等10个半成品菜,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广州酒家则凭借多年月饼销售的生产、渠道经验,在最初盆菜、年夜饭的基础上,推出“大厨驾到”系列预制菜品;思念通过旗下主营预制菜、快手菜的“爱烧饭”三餐生活超市,从速冻市场进军到了线下、餐饮战场……这得益于头部品牌自身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更不用说海底捞还有自己的颐海国际,不仅能生产,还能把物流的活也干了,门店是它们的第一手销售渠道,商超则是它们要攻陷的阵地。盒马鲜生这样的多业态新零售渠道,便是它们的首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有线上渠道又有实体店的盒马鲜生,不仅从业态形式,其中高端、年轻化、有一定品质要求的受众,也与预制菜受众相匹配。其他的线上渠道预制菜也有了迅速增长,除了前文提到的销售成绩迅速增长的天猫,叮咚买菜从今年1月开始,快手菜成交总额在其大盘的占比翻了3倍,如今已达到10%,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类之一。其次这些销售渠道也开始凭借平台优势,创建自己的自有品牌进行预制菜制作、销售,就像7-11、罗森、全家等便利店此前做的那样。据悉,快手菜在盒马鲜生线上的销售占比已经超过60%,其中不乏盒马自有品牌的产品。另一方面,创业型预制菜企业也在这波浪潮中,快速成长。比如半年内三获融资的珍味小梅园。珍味小梅园CEO浦文明认为,当前很多食品加工厂和中央厨房的产能其实是富余的,而且传统预制菜品牌多是卖方思维,工厂能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但珍味小梅园更多的是买方思维,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组织工厂生产什么。所以珍味小梅园不在一开始就建自己的工厂,而是选择轻资产模式,整合产能,把生产交给第三方工厂,自己则集中精力打造品牌、了解消费者需求、研发更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开拓市场,“这就和小米一样,只要抓住了消费者,其他都不是问题”。凭借这样的模式和线上线下的双线出击,去年8月才正式启动的珍味小梅园极速狂奔,不到半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五、TO B企业开始通过预制菜直面C端消费者除了前端餐企向大流通拓展、创业企业的新产品、新思维,拥有技术、生产优势的后端产业链企业也开始向C端业务进发。如果说此前这些企业大多是默默的幕后工作者,那现在,它们正通过预制菜一步步走向台前。由国内冷链食材供应链B2B平台“冻品在线”集团孵化的三餐有料,通过自建社区连锁专营店,基于半成品食材和“店+仓一体化”的零售模型,希望搭建起以数据驱动的预制菜新零售平台,直接面向中国亿万家庭用户,试图将半成品食材品牌化。成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三餐有料便完成了两轮融资,6月再次获得A+轮数千万元投资,不仅完成半年三融,而且由与阿里渊源颇深的众海投资领投。孵化股东赋能完整供应链、冷链物流,投资人赋能本地生活和销售渠道,让三餐有料一出道便备受瞩目。前身是眉州东坡旗下2008年便投资建立的中央厨房子公司的王家渡食品,围绕川味推出了王家渡低温肉制品,川味复合调味料和预制菜肴,其低温午餐肉肠、低温川味香肠等产品,已经成为爆款预制菜,在今年完成了近亿元的A轮融资,并宣布了上市计划。而其披露的此次A轮融资主要的资金用途之一,便是零售市场的开拓,目前已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线,并进入物美、永辉、全家、罗森等零售超市和便利店。而作为我国预制菜领域先行者,并成功拿下“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从其披露的资料看,此前主要依靠加盟店实现业绩增长,作为其经销渠道的菜市场、农贸市场业主、加盟店和冷冻食品批发公司,业绩占比约为20%、50%、30%。而其选取的经销模式和自有品牌、包装呈现方式,比其他贴牌、更注重突出产品而非品牌的预制菜生产企业更接近C端,这也让它尽管2021年才开始布局线上业务,但快速打开了线上C端市场,有机构测算其天猫旗舰店总销售额约1500~2000万,占比4%左右。据悉,味知香产品丰富,包括肉禽、水产、汤煲、小食等四大类,超过200个SKU,既有咕噜肉、鱼香肉丝、松鼠桂鱼等经典中餐,铁板鱿鱼、红糖糍粑等小吃、零食,也有披萨等西餐。通常提到供应链企业,大家的概念都是TO B,跟C端消费者关系不大,但登上央视的锅圈食汇,用TO B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凭借“到家火锅”的概念,以烧烤、火锅食材超市的形式,在短短几年内深入社区光速开店。截至今年10月,其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8000家,预计年内将开出超万家门店,并且从2019年开始,锅圈累计完成了10亿元融资,并积极筹备上市。2020年锅圈在火锅、烧烤食材外,增加了螺蛳粉、自热小火锅等半成品、快手菜产品,2021年更围绕一日三餐将sku扩充至全品类,目前拥有从底料、小吃,到肉类蔬菜、酒品、用品用具等十二大系列产品的500余SKU。同时,有消息显示,新雅轩等餐饮后端生产企业,也开始大力布局预制菜,准备B端、C端两手抓。六、前方“拦路虎”甚多,餐企、产业链联手或将重构餐饮生态目前看来,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冷链物流布局,预制菜在B、C两端将同时加速发展,有机构预测,之后其市场规模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片欣欣向荣背后,预制菜在中国仍属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C端市场,前方的“拦路虎”还有很多,首当其冲的便是口味,以及营养、健康问题。口味参差,对营养、健康的担忧仍让消费者如鲠在喉就口味来说,目前大部分餐企出品的预制菜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复购,特别是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不需要再次烹饪的产品。但更多新式速冻点心,以及不少通过低温、真空保存进行复热即可食用的产品,比如一些年夜饭菜、糕点,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一些能做到和现制差距不大,一些却在口感、味道上相去甚远,也让很多消费者不敢对复热类预制菜轻易下手。此外,消费者更大的担忧仍来自营养、食品安全。早在餐饮标准化之初,这一问题便一直困扰着消费者,国人对酱料包、半成品预制菜包,或者说是生产线上的产品,总会觉得充满了工业味道。并且因为技术问题,最初的预制菜会通过高盐高油来延长保质期,与很多消费者的健康饮食理念相悖。时至今日,因为餐饮标准化的发展,无论生产还是冷链技术都有了长足进步,加上连锁餐企对预制菜的普遍使用,消费者已经体验到预制菜在不断升级,但我们仍很难去界定,是消费者逐渐相信了预制菜品、调料的品质,还是不得不接受了这些产品的普及。尽管有从业者表示,现在的预制菜基本都由专业人员通过食品工业知识,针对不同食材的不同特点进行制作,要求严格控制油、盐、糖及各类营养成分的含量与配比。同时,预制菜企业也具备了较高的跨地域运转能力,能在保障食材新鲜度的基础下,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供给,以满足消费者对多场景、多口味的用餐需求。但当这些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从改变国人的在外就餐,到试图进一步深入到国人居家饮食,营养、健康问题必然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毕竟消费者本身很难去鉴定买回来的产品,是否真的没有问题。比如蔬菜是否真的干净没有农残;使用的肉类是否新鲜、合格;油盐成分是否真如商家标注的那样;包装是否安全;亚硝酸盐等成分是否在到家的时候仍在标准范围内;预制菜市场的快速繁荣,是否导致相关监管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日前就有媒体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市面上10款自热火锅,结果全部检出亚硝酸盐,部分检出可疑致癌物等食安隐患。不少消费者购买预制菜的初衷,就是希望吃得更健康,如果预制菜不能满足这一点,或者说有一些预制菜企业不按常规出牌,导致问题的出现,那么整个预制菜市场,就很可能被全部拖下水,甚至让这个市场的繁盛昙花一现。毫无疑问,预制菜的未来是光明的,但若要持续发展下去,无论是上下游企业,还是市场监管部门,都还有很多事要做。餐饮生态或许正在被重构如果当这些不再是问题,预制菜市场“兑现”人们对它的预期,那么,预制菜便极有可能影响整个餐饮生态,甚至影响到零售业生态。产品、生产是原本TO B生产企业的优势,但如何与C端消费者进行对话(包括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沟通),如何经营零售业务,恐怕是他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天生就要与C端消费者“亲密接触”的餐企可谓经验丰富,无论是对消费者口味喜好,菜品品质与便捷度的平衡,还是营销等板块,餐企可能都是中国商业中TOP 3 的存在。这些各类型的企业,可能单打独斗,也可能发挥各自优势破圈联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餐企将不仅是餐企,而可能成为多业态综合企业,曾经阿里描绘的新零售蓝图,或许正在被勾勒。前端的餐企走向大流通,跨界零售、百货,喜茶、文和友等企业已经在尝试多业态、多生态IP化发展,餐饮界已经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拥有技术、生产优势的后端产业企业向C端进发,他们也可能同餐企或零售企业联手,专业板块边界愈加模糊;创新型企业则可能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产品、品类、思维上的跨界创新。未来的预制菜市场、商超,甚至整个零售格局,都可能因此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逻辑,餐饮生态或许正在被重构。而一切才刚刚开始,随着市场、受众的不断扩大,这个市场可能还会发现更多问题需要不断去解决。这些成立的前提在于,中央厨房安全生产能力、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合理而严格的监管等保障机制,只有做好这些,才能让预制菜迎来更广阔市场,餐饮+零售的重构,才会有现实意义。...
SPAC作为一种上市方式,引发了亚洲证券交易所的新一轮竞争。2021年临近尾声,金融市场的运行方式变化为市场参与者留下了太多思考,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俗称“空白支票”公司)就是其中之一。SPAC作为一种上市方式,近来逐渐为美国资本市场追捧,并引发了亚洲证券交易所的新一轮竞争。除了新加坡,香港市场也排上日程。12月17日,港交所宣布,旗下的联交所公布引入新规则,将在香港设立全新SPAC上市机制,并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SPAC于2020年爆红,今年热度进一步上升。据SPAC Insider,截至2021年12月21日,有610家SPAC公司上市。另据Dealogic数据,截至2021年11月26日,375家企业通过传统IPO模式上市交易,融资额达1465.3亿美元;另有542家企业通过SPAC上市,融资额达1469.3亿美元。由于在上市时间、过程、定价、成本、高层管理和退出机制等方面的优势,SPAC模式再次完胜传统的IPO模式。美国证监会今年4月就开始关注SPAC发展态势。12月9日,美国证监会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民主党人)表示,SPAC没有向普通投资者提供全部信息,也没有采取充分措施以防止利益冲突和欺诈。换句话说,金斯勒认为SPAC需要加强投资者保护力度,希望为SPAC和传统IPO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据报道,美国证监会已着手起草有关SPAC信息披露、市场操作、发起人和职能机构责任(财务顾问、会计师、审计师、公司董事和负责人)的政策建议,以填补监管空白。许多人一直质疑SPAC模式,不少市场参与者担忧完成并购交易的大多数SPAC股价表现弱于大市。截至2021年12月21日,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5.63%,SPAC ETF和IPO ETF却分别下跌了21.05%、9.29%。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比,SPAC ETF(Defiance Next Gen SPAC Derived ETF)和复兴IPO ETF指数表现较差,因此美国证监会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美国证监会调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Lucid(豪华电动车制造商)和数字世界并购公司(DWAC)的交易也就不奇怪了。SPAC股价表现不如意,监管机构意在强化监管措施,但资本市场的热情并没有减退,SPAC模式在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市场包揽了全球97%的SPAC业务,越来越多的创投公司主动拥抱SPAC上市模式,包括卫星服务公司Planet Labs、制药公司23andMe、电动车制造公司Voltus、天然消费品公司Grove Collaborative、消费金融公司Dave、全球顶级摩托车制造公司Harley-Davison旗下的电动车公司EV、度假出租公司Vacasa、海洋科技软件公司Nauticus、废品处理公司Rubicon、旅游科技公司Mondee、移动商务公司Rezolve等创投企业。香港市场打造“SPAC 2.0”SPAC模式自然引起了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亚太地区正式进入SPAC模式实施阶段。亚太地区金融中心众多,竞争十分激烈。据Long Finance等多家公司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依次为纽约(762)、伦敦(740)、香港(716)、新加坡(715)、旧金山(714)、上海(713)、洛杉矶(712)、北京(711)、东京(706)和巴黎(706)。亚洲占了其中的五席,但彼此分差很小,难分伯仲。据Dealogic统计,2011-2021年(9月30日)间由亚洲投资者发起的、在美国上市的SPAC融资额分别为1.26亿、0亿、2.9亿、0.7亿、1亿、1.5亿、2.7亿、7.8亿、4.4亿、24.9亿和42.9亿美元;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发起的SPAC数量分别为20、7、5、2和1个。香港市场国际化程度很高,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变化反应相当敏捷。2021年9月17日,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联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就建议在香港推行SPAC上市机制征询市场意见,并于12月17日正式公布了《特殊目的并购公司上市新规定》(New Listing Regime for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将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香港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监管质量,特别是对投资者保护措施严密。香港的SPAC规则之所以被国际金融市场视为“SPAC2.0”,是因为它弥补了国际SPAC规则中的一些空白。首先,机构投资者的最低数量不低于20。SPAC的最大卖点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投资者,而非影视界、体育界或政治明星,对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规定可确保SPAC管理的专业水准和投资的可行性。第二,有关SPAC董事会的组成规定要求至少2名第六类和第九类专业人士进入董事会,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管理能力。按香港证券期货事务委员会分类,第六类和第九类持牌人分别指公司财务顾问类(企业并购与上市)和资产管理类专业人士。可见,第二条规定是对第一条规定的补充。第三,为了在规定时间窗口内完成并购交易(De-SPAC),独立的投资上市股票的私募基金(PIPE,Private Investments in Public Equity)受邀参与交易,可以较低价格买入股票,这可能损害其他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香港新规定强化了对SPAC并购交易的条款与估值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其他投资者的利益。第四,新规对独立的(第三方)PIPE的最低投资比例进行了分级量化管理。对于低于2亿港元、2亿至5亿港元、5亿至7亿港元、等于或大于7亿港元的SPAC交易,PIPE最低投资比例分别为25%、15%、10%、7.5%;对于大于10亿港元的SPAC交易,PIPE投资比例可酌情处理,一事一议。最后,为了激发发起人完成SPAC并购交易的积极性,新规定将奖励期权的比例(与发行额度相比)提高至50%,但SPAC需要明确披露期权对股权的稀释作用。香港联交所公布的SPAC新规定与2019年生效的企业并购交易的基本理念一致,后者要求逆向并购(reverse takeover)交易进行主体测试(Principle-test)和亮线(Bright lines)测试,并要求由此而产生的新公司必须按照新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新加坡的SPAC规则出台快,但内容似乎缺乏新意。新加坡希望SPAC能够吸引优质公司来新交所上市,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选择与机会。新加坡交易所于2021年3月31日发布了SPAC上市的征求意见稿,在听取投资公司、银行、律师事务所等人士的反馈意见后于9月2日正式公布了SPAC上市新规定。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新规对SPAC的最低市值确定为1.5亿新加坡元(约等于1.116亿美元),与美国纳斯达克和纽约证交所规定较为一致。新加坡新规照搬了美国做法,例如,新规要求SPAC在上市后两年内完成并购交易,在某些情况下可延期一年;新规对被收购企业的财务预测和期权的会计处理做了细致规定,信息披露标准与IPO一样。亚太股票交易所竞争激烈亚太股票交易所竞争十分激烈,但国际化程度差距较大。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0月末,按市值计算,世界前十大交易所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上海证券交易所、欧洲交易所、日本交易所集团、香港联合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德意志证券交易所,其市值分别为28.24万亿、24.07万亿、7.77万亿、7.38万亿、6.68万亿、5.82万亿、5.76万亿、3.79万亿、3.43万亿、2.52万亿美元。亚太主要交易所规模相当,未来发展取决于差异化发展战略。就开放程度而言,2019年香港股票成交量中境外投资者占比43.3%,其中亚洲投资者占42.3%,欧洲投资者占28.6%,美国投资者占23.8%,其他国家和地区占5.3%。2021年12月6日至10日,日本交易所集团的外国投资者交易占比为34.75%。亚洲证券交易所如何突围?从上市证券、流动性、投资者、风险管理、监管五方面来看,首先,交易所能否争取到优质上市公司是未来发展关键。2018年10月末,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市值为22.58万亿美元,纳斯达克为10.82万亿元,如今市值仅差4万亿美元。原因显而易见,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大放异彩,当今市值最高的五大巨头公司——苹果(2.8万亿美元)、微软(2.43万亿美元)、谷歌(1.9万亿美元)、亚马逊(1.71万亿美元)、脸书(0.92万亿美元)均在纳斯达克上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昔日的传统行业巨头正在走下坡路,不被看好的科创企业取而代之。交易所与上市公司同步发展,即交易所必须下功夫培养自己的核心优质资产。SPAC上市模式主要针对科创企业和有前途的创投企业,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交易所尝试SPAC模式是明智选择。第二,流动性代表交易处理速度和成本,既可指交易技术体系(目前区块链是主流应用技术),也可指国内外投资群体数量。这也是越来越多公司愿意去美国市场上市的重要原因:以较低成本募集到所需资金。第三,优质资产本身带来优质客户。如果市场高度开放,境外上市公司必然带来更多的投资机构客户,也必然扩大交易所的国际影响力和每日成交量,从而提高交易所的经济效益。第四,证券投资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因此交易所必须向投资者提供交易数据、人工智能服务、大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全套工具。数字化是交易所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就不难理解伦敦证交所斥巨资并购路孚特数据公司,谷歌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合作搭建云计算架构。最后,监管质量决定了交易所质量,但监管机构需要在过度监管和过松监管之间寻找平衡,因为过度监管会扼杀创新,而过松监管会导致市场混乱。香港交易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中国内地公司上市无疑使得香港交易所在区域交易所业务竞争中拔得头筹。目前中概股回归是港交所发展的绝好时机。中概股回归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私有化退市后再上市;二是双重上市,即境外不退市同时在港二次上市(仍以海外上市地为主,面临一定风险);三是红筹股回归A股上市。Wind数据显示,自2018年8月起至2021年7月,在回归的29家中概股中回归港股的多达20家。由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资本市场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并不一样,部分公司会考虑先到香港上市,时机成熟后再回归A股。港交所于今年11月宣布新规,放宽第二次上市要求,降低第二次上市企业的行业和市值门槛,还允许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香港交易所在积极争取大体量的中概股优质资产流入,因为以ADR形式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的162家中国公司中不乏有着光明前途的信息技术、金融、通信服务行业股票。SPAC前景看好但面临洗牌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美国SPAC上市模式仍会得到金融市场的青睐。SPAC模式是一种创新,相当于交钥匙工程,具有普惠金融性质,同时砍掉了私人公司和金融市场之间的中间环节,会促使市场更富有创造性地思考IPO模式。从短期看,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和经济形势恶化会冲击全球股票市场,2022年市场对SPAC的热情可能会降温。从长远看,传统的IPO模式几乎没有变化,SPAC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适应能力很强,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会变得更加成熟。SPAC市场前景看好,但行业会重新洗牌,专业化机构入场,而低素质的发起人会被淘汰出局。SPAC优点在于帮助目标企业做好上市准备,指导它们了解金融市场,以及寻找长期的、目标一致的资本合伙人加入董事会并提供经营方面(开拓产品与服务市场)的专业意见。...
即将过去的2021年,在注册制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监管层对券商投行业务,尤其是IPO业务高度关注。“我们始终强调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核要求,必须对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今年10月,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公开强调。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写入工作部署。在此背景下,把好“入口关”,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为后续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积极创造条件,也成为资本市场监管的应有之意。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结合证监会官网公布的行政监管措施来看,截至12月21日,证监会系统共针对券商投行业务下发了52张罚单,涉及28家券商,其中关于IPO业务的罚单就有27张,充分显示了注册制下监管的高压态势。而以各家券商被罚次数来统计,52张罚单中,传统投行业务头部券商海通证券及旗下保代独领16张,位居行业第一。在剔除同一处罚事件、不同处罚主体的罚单后,海通证券及旗下保代仍然被罚8次。此外,中信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华西证券、民生证券也各被处罚了两次。剑指信披核查问题注册制改革之下,信息披露更加受到关注。2021年以来,A股IPO审核延续了2020年12月底收紧的风向。1月29日《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正式发布,监管层强化了对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要求;7月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11月19日,证监会拟对《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工作底稿指引》和《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进行修订。一切的矛头均指向了注册制下IPO过程中的信息披露问题。具体来看,年内的52张券商投行业务罚单中,多数因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对拟上市公司招股书内容等信息披露核查不到位所引起。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如部分券商对应收款项、固定资产、股权变动等情况核查不充分;部分券商对发行人环保、收入确认政策、第三方回款等事项核查不充分;部分券商对发行人关联交易和关联方资金占用等情况核查不充分;部分券商对发行人商誉减值、关联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核查不充分。在剔除同一事件、不同主体的罚单后,41起处罚事项中,又有9起与关联交易、关联方资金占用、银行账户核查等与发行人银行流水有关。对此,有头部券商投行人员表示,资金流水核查的最终目的是防范发行人造假,防止通过自我交易的方式进行收入和利润的造假;防止发行人在体外支付成本费用,从而虚构利润;防止发行人通过虚假交易侵占公司的资金,据为己有。“年内很多证券公司都要求补充发行人银行流水,很多是以5万为界限,5万以下流水可适当放松。但实际上,大家都是看企业的体量跟具体情况,发现异常还是要追查,查不清自己就要担责。”该头部券商投行人员表示。除招股书信息披露问题外,工作底稿和现场检查也成为监管层考核投行业务质量的重要抓手。如新时代证券推荐挂牌项目小组负责人就在推荐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过程中未按规定开展现场检查,在持续督导过程中未按规定制作工作底稿。其余三起涉及工作底稿的罚单则均涉及投行债券承销和财务顾问业务。部分券商存在工作底稿中证实募集资金用途相关资料收集不完整、或工作底稿整理不规范等情况。在现场检查工作方面,则出现了投行业务人员未按规定履行现场检查等程序、出具存在虚假记载的现场检查报告等问题。如海通证券在2017年度对奥瑞德持续督导过程中未勤勉尽责,出具的《2017年度持续督导意见》《2017年度现场检查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中泰证券连续五任财务顾问均未发现*ST明珠存在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未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情况,签署了持续督导现场检查报告。值得一提的是,或正因为部分券商投行业务核查不到位,其保荐的部分项目在发债或配股后出现了业绩“变脸”的情况,相关券商也均受到了监管层处罚。今年4月19日,老牌A股上市企业永鼎股份(600105)发布了2020年年报,当期因商誉减值准备拖累,净利润亏损5.77亿元,出现了上市后首次亏损。而就在2020年7月,由华西证券保荐并主承销的“永鼎转债”发行,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规模达人民币9.8亿元。刚刚获得近十亿再融资资金,永鼎股份业绩即告变脸。由此,负责永鼎股份可转债项目的华西证券两位保荐代表人被监管层采取了暂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文件3个月的处罚措施。无独有偶,财富证券保荐的凌云股份(600480)配股项目,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当年营业利润也出现了较上年下滑50%以上的情形。两名保代同样被采取了暂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文件3个月的措施。内控不完善也遭罚除各类在执业过程中未勤勉尽责引发的处罚外,2021年还有部分券商直接被打上了投行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内部控制不完善”的烙印。如在IPO项目上,东方证券在保荐之江生物(688317)上市过程中,对公司收入确认政策、固定资产、关联交易和关联方资金占用等情况的核查不充分,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中信建投在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时,对公司商誉减值、关联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等情况的核查不充分,未按规定对发行人转贷事项发表专业意见,同样被监管层认定为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投行债券项目执业质量也同样受到关注。华西证券、中山证券年内投行债券业务均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而被监管处罚。“监管一严,环环都严。之前因为监管层对IPO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收紧,内核部门就格外重视IPO项目的申报,怕出现撤回的情况。”有头部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内核部门要求已“伸向”辅导备案环节企业,“内核要先于监管审核,先过内核内审,才能申报项目上市,这也是注册制下监管审核压力前移的表现。”“注册制试点以来,证券公司内控水平和投行业务执业质量总体有所提升,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些证券公司尚未真正具备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内部控制不完善,项目遴选不审慎,核查把关不严格,影响上市公司质量和行业形象。”证监会机构部副主任任少雄此前即指出。另外,在IPO审核阶段,保荐券商内核质量也越来越被监管层关注。年内就有国力科技、盛诺基、欣巴科技、孩子王、明月镜片、三维天地等数十家拟上市公司,被要求说明保荐机构内核及质控部门已履行的质量把关工作及相关结论。券商内核内控已成为企业申报上市的第一道关口。值得一提的是,对券商内核内控的严监管,还在今年引发了监管层对券商投行业务薪酬的处罚。华福证券就在今年收到福建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证监局在认定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存在内部控制不完善,对投资银行类业务承做集中统一管理不够到位的同时,也指出华福证券业务人员绩效奖金主要与承做项目收入挂钩,未考虑专业胜任能力、合规等情况。这也是国内券商首次因投行薪酬激励机制不合规而受到处罚。早年间,证监会已陆续发布《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和《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明确证券公司不得将投资银行类业务人员薪酬收入与其承做的项目收入直接挂钩,应当综合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执业质量、合规情况、业务收入等各项因素。2021年,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将改进投行业务内部激励机制,“严禁将业务人员薪酬收入与其承做的项目收入直接挂钩”。“多数券商已经在改革薪资机制,过去的包干制,按保荐项目拿提成再递延发薪在多数券商中已经很少见了。目前各家券商都有复杂的考核计算方式,保荐项目应该是里面比较大的因子,执业质量也是考核的标准之一,我理解这就是投行发薪与项目间所谓的‘间接挂钩’。”有沪上地区头部券商投行人员表示。“过去券商有些承揽承销项目,拉来资源的人可以拿到总收入的70%以上。这种比较激进的打法是有潜在风险的。”有北京地区资深投行人士称,针对华福证券投行人员薪酬的处罚,更多旨在避免因为单纯的项目激励机制,导致从业人员为博高收入盲目的承揽项目,进而影响IPO拟上市公司的质量。...
在众人的印象中,便利蜂是一家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连锁便利店,很多上班族在这里购买早午餐和零食。但消费者难以意识到的是,便利蜂店里密布的摄像头充当着一双双眼睛,为其背后的“系统”正在收集顾客的一举一动。根据南方周末的一篇调查报道,在便利蜂,这样的摄像头不仅盯紧顾客和员工,还从店内延伸到了店外。为了选址,便利蜂采取“贴拍”方式,在居民小区、写字楼甚至到国家机关门口进行拍摄,在后台积累了数十万条拍摄数据。对此,新京报评论称,疯狂采集路人信息,便利蜂突破了商业边界。今年6月份,便利蜂被传赴美上市。对此公司给予否认。天眼查显示,公司至今公开过三轮融资,投资方里有斑马投资、腾讯投资和高领投资等机构,最新估值超百亿。有分析认为,数据安全问题,可能会影响便利蜂上市。“疯狂采集”公共图像信息便利蜂的创始人庄辰超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其最近一个创业项目是斑马投资,之前创立的去哪儿网出售给了携程。2016年12月,庄辰超拿出3亿美元投入便利蜂,创始团队还有原7-11和邻家的员工。这次创业,庄辰超研究了很久才出手,他要找到“一个在中国还没有被人做成的,带有实验性质的事。”但在当时,便利店并不在风口上,在北京开便利店更不被外界看好,7-11在北京十几年也就只开出两百多家店。对于选中便利蜂这个项目的原因,庄辰超在2017年9月份对媒体称,便利店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驱动,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形成“千店千面”,从选址、选品、货价陈列等都能给出指导意见。2017年2月,便利蜂第一家门店在北京中关村开业。至2017年年底,门店总数只有60家;2018年年底,这个数字是570家;到2020年年底,它已经开出2000家店铺。如此快速扩张,得益于便利蜂的数据收集能力和手段的进化。创业初期,公司通过做App、共享单车来了解用户性别、年龄等数据。但很快摸索出一套摄像头捕捉信息的方式,公司专门成立了信息采集部,雇佣专职的信息采集员来收集所有具有价值的数据。据南方周末报道,便利蜂信息采集的方式是拍摄视频,内部称之为“贴拍”。庄辰超曾公开表示,公司70-80%的数通过视觉采集,极少量用电的设备会用IoT采集,比如温度、声音等。他甚至将数据收集作为便利蜂的“核心优势”,“我们签约实际上是没有人工判断的,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工判断,也没有经验一说”。据前述报道,以新店选址为例,贴拍对象包括目标店铺一平方公里内的的小区、学校、写字楼、培训机构、竞争对手、医院以及政府机关。便利蜂采集主管称,包括商务部、交通部、环保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等一些北京政府机构,也在贴拍范围内。针对北京五环以内所有办公楼的数据总量高达4.3万条,上海约有2万条。对于媒体的求证,便利蜂回复称,公司成立至今绝不存在“偷拍”行为,同时否认对住宅小区、商圈和国家部委的拍摄。回复表示,公司信息来源为购买第三方数据。但上述报道提及,登陆便利蜂的“黄金店铺管理后台”系统,确认了信息采集的存在。而且报道公开后,便利蜂至今未澄清声明。由算法驱动的“系统”有了数据,进而由机器学习的算法处理形成自动化决策,替代店长和店员的判断,这是庄辰超引以为豪的创新,这样的系统也一直是便利蜂专注做的事情。2020年12月,青藤大学(现改名青藤)出品的一档节目中,庄辰超介绍了如何搭建起适合便利店零售的数字化模型。便利蜂最先切入的部分,是底层的ERP系统。接着进入到订货,优化选品、排班、人力的环节,最后陈列、物流的优化都交给系统自动化来处理。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让数据采集是来自于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交互,让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保障。当系统具备赋能效果时,算法会给出一个最优解决方案。为解决人的决策平衡感强但应变能力弱的问题,便利蜂又在所有环节放弃人工干预,从工厂、物流、陈列甚至打扫卫生都交由系统快速决策,模型得以跑通。与此同时,便利蜂投入了大量IT人员,一位日系连锁便利店的副总裁称,便利蜂IT人员可能是他们的四至五倍。便利蜂官方曾在知乎上作答:“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连锁便利店,其实我们是一家数据科技公司。”全链条自动化,让数据驱动的系统来发号施令,对便利蜂的店员似乎不是好消息。因为员工要面对的,是全方位无死角覆盖的摄像头,和他们背后的大脑。系统通过人工和AI自动识别店内的画面,一旦不符合要求,便会自动报警。在北京街头的一家便利蜂中,雷达财经注意到,算上前后门口上方两个探头,该店足足有12个摄像头,不论是顾客还是员工,进门那一刻起就无所遁形。工作时,店员整理货架、打扫卫生、加热快餐和废弃过期品时都要拍照上传,后台会有专人调取监控对比检查。为应对这份工作,便利蜂的店员们需要背熟多达300到400个标准作业程序。有了这种强大的系统和算法,在便利蜂6个月就能培养一名店长,5天就能培训一名店员。顾客们进店后的一举一动也会被收集起来,成为系统的决策依据。除此之外,在知乎问答中,该公司官方账号曾描述,“区别于一般便利店,便利蜂通过抓取当地消费者在相关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在各个社交平台的点评数据、在其他店铺的过往销售数据……放进公式,算收益排名,然后来选品。”凭借着这样的算法模型,便利蜂不但有了快速复制的能力,还实现了经营效率的提升。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曾公开宣布,到2021年年底,便利蜂将开出4000家门店,到2023年预计开设1万家门店。相比同样有着“万店计划”的罗森有加盟模式,便利蜂全部店铺都是直营。上万家直营店在业里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便利蜂的底气来自于数据优势。“过去的三、四年时间里,便利蜂在‘便利店的荒漠’北京开了接近700家门店,而且是盈利的。”庄辰超说,机器学习的算法不断迭代后变得越来越准,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越是新开的店销量越高,房租占比越低。当然,也有人不认为数据驱动就一定能低成本。上述日系连锁店副总就表示,像气候、温度、水、周围环境变化,可能需要几十个维度的参数,全自动非常困难。异化的便利蜂能飞多远?以数据公司自居的便利蜂,估值已超过百亿元,并两度传出上市的消息。2020年5月,便利蜂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获得数亿美元C轮投资,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5亿美元(约合107.04亿元),投资方包括全球顶级私募股权基金、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高校投资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联网公司。在此之前,2018年10月15日,便利蜂获得腾讯投资及高瓴资本的2.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7亿元)战略融资,该轮融资后估值来到16亿美元(约合114.18亿元)。今年以来,便利蜂两度传出上市的消息,但均被公司否认。6月23日,有消息称便利蜂近期启动赴美IPO,拟募资5亿至10亿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等作为主承销商,最快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赴美上市。便利蜂方面回应称“此消息不属实”。7月8日,彭博社报道,便利蜂已秘密提交了赴美IPO申请,或筹集5亿美元资金。有知情人士表示,便利蜂正在与顾问合作出售股票,最快可能在2021年进行。此后,又被便利蜂否认。一年多来没有融资,对于急速扩张的便利蜂而言,缓解资金压力或是上市的主要原因。但根据当下的监管环境变化,赴美上市显然已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在上市之前,便利蜂的数据安全问题仍待理清。《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不得采集本单位范围以外的公共区域的图像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该区域设置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不少分析观点也指出,便利蜂在公共区域的大规模视频采集存在侵犯公众隐私的嫌疑。因为自然人出现在公共场合不等于放弃隐私权,例如其不想在某些场合被人看到,或者暴露行踪,未经允许对其进行拍摄记录,属于侵权行为。此外,企业对大量公民的肖像和行动轨迹采集,如何管理和使用,也存在较大风险。如果把这些数据用于经营之外的目的,或者泄露出去,都会让公众的隐私数据处于裸奔状态。...
(原标题:上海、浙江要求明星艺人、网络主播抓紧自查并主动报告和纠正涉税问题)12月22日消息,上海市税务局、浙江省税务局相继发布通告称,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明星艺人、网络主播等社会公众人物,更要严格遵守税法规定。一直以来,税务部门坚持依法依规,持续加强税收服务和监管工作。今年9月份,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印发有关通知后,许多明星艺人、网络主播纳税人主动联系税务部门进行了自查补税。对个别存在涉嫌重大偷逃税问题,且经提醒、督促、警告后仍拒不配合整改的,税务部门依法开展税务稽查,选择部分情节严重的重点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为进一步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环境,请此前尚未关注自身涉税问题或自查整改不到位的明星艺人、网络主播等,抓紧对照税法及有关通知要求进行自查,并于2021年底前向税务部门主动报告和纠正涉税问题,税务部门将依通知要求从轻、减轻或者免予税务处罚。对仍拒不自查自纠或者自查自纠不彻底的,税务部门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原标题:辟谣)近日,网络流传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陈耀明涉嫌严重违法违纪、主动投案,“疑似因私印‘同号钞’2万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为谣言,性质恶劣。人民币印制发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标准,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依法依规开展相关工作。我行对造谣、传谣行为严厉谴责,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此前报道:突发!上任不到1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董事陈耀明主动投案出任党委委员、董事仅11个多月,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称“印钞总公司”)陈耀明被查!图片来源:南京造币微信号陈耀明主动投案12月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河北省监委消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党委委员、董事陈耀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图片来源:南京造币微信号值得关注的是,陈耀明担任印钞总公司党委委员、董事还不到一年。公开信息显示,陈耀明今年57岁,湖南衡阳人,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业生涯的前17年,陈耀明历任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综合计划处干部、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防伪印刷公司筹备组成员,海南华森实业公司(印制公司下属企业)副总经理、总经理,上海印钞厂副厂长等职。2001年8月进入印钞总公司,出任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在该岗位上任职长达10年之后,陈耀明于2021年1月正式就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在任职印钞总公司副总经理期间,陈耀明曾在《金融电子化》期刊上发表过《 以“标准化”引领规范化 扎实做好人民币流通环境保障工作》的文章。文章指出,要求公司标准化工作紧密围绕“现金制造、现金服务、货币文化、货币信息化、货币资本运营”等五个业务板块,利用技术标准化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为将公司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印钞造币企业的愿景奠定坚实的基础。近2年来已有多人被查印钞总公司成立于1984年7月,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之初,其名称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制总公司”,1992年更名为印钞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从事印钞、造币、造纸、专用设备、防伪油墨、银行机具、银行卡、增值税发票、有价证券、防伪票据、防伪证件、贵金属提炼加工等生产经营和营销活动,开展与以上业务相关的技术、服务和产品进出口以及经核准的其他业务。值得一提的是近2年来,已有多人已被查。今年7月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官网显示,贺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北京市东城区监委监察调查。今年63岁的贺林,曾任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长达10年之久,2013年12月调任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中心主任,2018年8月免职退休,至此次落马,已退休近三年。印钞总公司的职责主要是安全生产以及纸币的防伪。据财新网,一位接近央行人士透露,贺林可能是在在印钞总公司担任总经理期间在采购方面涉及腐败问题。他介绍,印钞总公司的印钞纸、油墨各种机器设备等,都是特制的,属于特种采购产品。“由于其价格在市场上没有参照价格,很容易说不清楚。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之前,政府集中采购的程序还没有完全规范,让哪个产品哪家厂商进采购名册,是有寻租空间的。”前述人士分析,相较于证监会、银保监会、发改委体系的腐败干部大多是涉及审批方面的腐败,央行作为宏观部门,审批权限比较少,“央行下属公司出事的腐败干部就是手上有一点采购权。”今年,6月8日,中央纪委网站还曾公告称,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党委委员、技术总监陈光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天津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现年48岁的陈光权,自2000年至今一直任职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历任软件开发中心干部、开发一部干部、开发一部副总经理、总经理、软件开发中心副主任、技术总监、党委委员(副司局级)。2020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PBC清廉金融”公号披露,中钞金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威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接受监察调查。 杜威简历显示,杜威,男,汉族,1970年1月出生,黑龙江海伦人,1991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现任 中钞金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钞金服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都印钞有限公司、沈阳中钞信达金融设备有限公司、成都银协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人银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四家银行系统内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金融外包服务企业。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月15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另一家下属企业负责人也被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披露,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龚士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审查调查。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官网显示,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人民币,直属于国家法定货币生产企业——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南京造币有限公司和中钞长城贵金属有限公司五大国有企业控股。揭开印钞厂的神秘面纱在公众的印象中,印钞厂是个神秘的地方。作为曾执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10年的老总(于今年7月被查),贺林曾接受媒体采访时揭开了印钞厂的神秘面纱。据南方都市报,贺林表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多年以来一直是个很神秘的单位。过去社会上常常把这个行业叫做“三特”行业,指的是“生产特殊产品的、实行特殊管理的特殊行业”。1983年我参加工作来到印钞造币行业时,对行业也不了解。人们对印钞造币行业抱有很多的神秘感。贺林解释,实际上,我们行业与一般的印刷制造企业相比,确实存在着管理上的许多特殊性。比如说我们的职工是国有企业的正式工人,但长期以来,职工坚守行业的保密制度,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甚至于很多职工的亲友都不知道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比如说数字管理。任何一个企业对于产品数字的精确度都不像我们行业这样要求严格,以至于到苛刻的地步。不但产品要数字绝对准确,连生产的边角料、废品都同样有严格的数字管控要求。所以我们行业管理中有一些典型做法,是其他行业闻所未闻的。另外,对于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性的高度警惕,也是一般企业很难比拟的。据官网介绍,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是集人民币设计、研发、印制并服务于现金全生命周期管理,致力于货币文化产业发展和货币信息化研究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设计者、制造者和维护者,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先后设计、印制了五套人民币。在全球印钞造币领域,中国印钞造币拥有最大的产业规模、最齐全的专业门类和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总公司下辖23家大中型企业(含1家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中钞研究院)。包括7家印钞公司、3家造币公司、2家钞票纸生产企业,3家特种防伪、特种油墨、雕刻制版等专业公司和7家市场型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石家庄、南昌、广州、沈阳、南京、海口、深圳、保定、昆山等城市。“钱积如山,德立千仞;钱流如川,心如止水。”这是对印钞公司员工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然而,陈耀明作为曾执掌中国最大印钞造币企业的负责人,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将难逃法网。...
据外媒报道,美国当地时间周二,SpaceX进行了今年的第31次发射任务,利用可重复使用货运龙飞船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并实现了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的第100次着陆回收。这枚首次发射的全新助推器代号为B1069,它从美国宇航局下属肯尼迪航天中心第39A发射台升空,执行第24次空间站再补给任务。货运龙飞船上装载着超过6500磅(2949公斤)的补给、科学实验器材和硬件,供空间站驻留宇航员使用。升空约8分钟后,助推器返回地球,平稳着陆在大西洋上的SpaceX无人回收船上。SpaceX生产主管安迪·特雷恩(Andy Train)称:“这是轨道级火箭的第100次成功着陆,并以这样的方式结束2021年。”SpaceX龙飞船任务经理莎拉·沃克(Sarah Walker)表示:“对于SpaceX来说,这是破纪录的一年。这是我们在2021年进行的第31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射,而去年完成了26次发射。”SpaceX从2015年开始回收火箭,巧合的是,第100次着陆回收发生在该公司第一次回收火箭的周年纪念日当天。财经钻CZ,真正的价值币,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客服QQ:318059325 微信:wdcjcne 邮箱:kefu@cjz.vip一:财经钻CZ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868369.pdf二:财经钻CZ相关介绍:https://www.cjz.vip/99989216.html...
上个月初创投圈里出了个还算重磅的新闻,内容大概是深圳天使母基金——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设立了首支天使直投基金,基金规模为3亿元人民币。这里面最大的信息点无外乎是,LP抢GP的活儿,开始自己投项目了。这也是本文最想围绕讨论的现象:为什么LP越来越所谓的“GP”?LP自己做直投或者跟投,终结了什么?又预示着什么?这届LP想做跟投深圳天使母基金对外宣布直投的那篇通稿里,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并分类六点来详细对外分析了他们做直投有多么靠谱。我们简单概括一下,主要信息有两点:1)他们旗下汇聚了圈里优秀的GP们,而这些GP又拥有好的项目池。相当于,GP已经天然帮忙筛过了一遍项目,加大了他们投中好项目的概率。2)这支直投基金是一支跟投基金,只投资GP投过或者想投的项目。这一点通稿里的话术十分直接——为了有效地过滤风险。也就是说,虽然拎出来两点信息,但其实是一点——GP的项目池可以为直投基金所用,但似乎也并不太必要,因为后者主要跟投的还是GP的项目。回到文首初始的问题上,深圳天使母基金做直投这件事释放了一个讯号,如其通稿中所说,这代表中国的LP们开始或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了。用更直白的话来讲就是,这届LP不再只停留于单单出钱给GP上。他们在学着做投后——虽然还是以投钱跟投的方式。这显然掀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史中极崭新的一页。首先,LP选择跟投,务必会了解更多的了解项目本身,凭借于此,LP们自然加深了对风险投资行业的了解,这是一种良性发展。第二,他们在用跟投GP被投企业的方式,为自己降低项目失败、回报减少的可能性。在曾经一次与某头部投资人的聊天中,这位投资人就表示过他的LP跟投了他的一家被投企业,当时这个项目因为并不被看好而拿不到其它投资,LP的这笔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活下去。现在这家企业在所处的领域里成为佼佼者。简单来说,这届LP正在以各种方法让自己越来越聪明,而亲自下场只是渠道之一,赚取更多的回报也只是目的之一。LP做直投不只是为了赚更多钱市场上有很多种类的LP在做直投,并且他们的宏观目标并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认知,做直投这件事是一件极其专业的事,它需要一系列的标配,比如一个真的能看得懂项目的团队,比如深耕行业的专业人士。这个门槛,已经可以过滤绝大多数LP。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下场做直投呢?投中研究院的一位同事则告诉我,不同的LP对直投/跟投有不同的诉求。比如,政府引导基金做直投,更大的诉求是想要扩大在投资中的话语权,或者为了招商引资等。对很多产业方来说,他们做直投的思路有别于GP做直投的思路。产业方做直投,更多是为了产业链上的布局,把潜在的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在目前的创投市场里,越来越多的GP会希望更多的产业方作为跟投,这便于他们在日后的投资中获得更高的筹码。同时,目前市场上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产业方准备的融资轮次,产业方作为战略投资方的角色入局,前者拿到的价格也会比纯财务投资方低一些。“这是发展的必然。”我的研究院同事这样说,“产业方一定是想做直投的,做子基金只是需要更多的触手。”而对许多家办来说,要求直投已经是一条很明确的条款。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透露,他聊过的家办中,有直接要求GP分享某具体被投企业的跟投份额——“这极大的考验了GP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事实的确如此,“no fee, no carry”或者“half fee, half carry”事件已经很频繁,LP跟投的要求会使得GP不仅失去一部分收入,也牺牲了自己对基金的部分控制;而这不是所有GP都愿意接受的,一些GP对优秀项目的把控非常严格。投中研究院还提到了券商和金融机构做直投的诉求。前者,更希望接触早期的项目,这有利于投行业务的补充,也是他们做母基金的动因。后者做直投则更多是资产配置的需求,专投与自己相关的项目标的,不太会跟市场化GP抢项目。“人傻钱多”的时代终结了对LP来说,跟投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现在这个选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万方家族办公室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关志敏表示,LP直投主要是为了追求透明度和参与权。他们出具的一份报告则显示,在76个亚太家办(合计财富约为1220亿美元)中,80% 的家族办公室投资于私募股权,占比相当高。在其私募股权投资组合内,直接投资占比(57%) 略高于基金式投资(43%)。对于直接投资,亚太家族办公室更倾向于采取主动管理(32%)。对于赛道的话,近85% 的亚太家族办公室目前投资于医疗行业,半数(53%) 家族办公室2022 年计划增加对医疗行业的投资。至于为何寻求增加对医疗行业的投资,一位家族办公室高管这样解释:“疫情暴露出亚太医疗基础设施普遍不足。中产阶层和低收入群体没有合适的设施,这些群体占人口的90%,他们几乎没有渠道获得良好医疗服务。因此这个领域存在广阔机会,我们应当有所作为,扭转局面。这也是传承家族财富的绝佳方式。”科勒资本投资主管杨战分享了一个信息点:在人民币市场中,越来越多的LP以文本的形式要求GP提供给他们跟投机会;而当GP要满足各个LP的跟投需求时,这在某种程度上“倒逼”他们寻找更大的案子,从而获得足够多的跟投额度。在科勒资本最近发布的《全球私募股权晴雨表》中,有明确的数据支撑了LP对跟投的浓烈兴趣。比如89%的LP是为了参与投资的机会——追求更高的收益;45%的LP表示参与直投,更能了解GP是怎么投资的,这增加了他们对GP的了解;37%的LP表示参与直投是为了对某个细分领域增加权重。此外,在人民币市场中,盲池的募资开始紧俏,更多的LP要求先通过项目跟投/直投和项目基金一起参与投资,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GP,进而再决定是否投资GP。以上信息或许产生了一种直观阅读感:LP越来越GP化,GP市场越来越卷。但如果置身宏观视角,LP下场直投,一部分来讲,这是LP和GP之间的博弈,双方在对待控制权上将会进行更多的较量。同时,以深圳天使母基金做直投为例,LP在更多的分担GP的风险,跟投的方法也能更有效地支持项目标的。“在一个已投项目中,GP和LP真正地绑在了一条船上。”上述投资人朋友这样感叹。...
“救市”新政,没能挽救土耳其的股市。刚刚,土耳其股市再度上演崩盘、熔断。当地时间12月21日开盘后,土耳其伊斯坦堡100指数直接崩跌,盘中一度暴跌超7%,日内二次触发熔断,近三个交易日已上演6次熔断。而在前一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一系列“救市”新政,政府承诺,一旦里拉兑硬通货币的汇率超过银行承诺的利率水平,政府就会给持有里拉存款的人补偿贬值损失。以此来缓解居民抛售里拉,兑换美元的需求。这直接刺激里拉汇率大幅飙涨,一度涨超30%。但土耳其股市并不买账,业内分析人士质疑,“救市”新政治标不治本,土耳其问题的根源是,通货膨胀爆表的背景下,该国央行仍在疯狂“放水”、降息。土耳其股市再崩盘最魔幻的一幕,正在土耳其上演。当地时间12月21日,土耳其股市开盘后,再度上演了新一轮的闪崩、暴跌,直接重挫5%,首次触发熔断,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交易日触发熔断机制。在恢复交易后,跌势仍再继续,盘中一度暴跌超7%,触发了日内的二次熔断。截至21:30,土耳其基准指数——土耳其伊斯坦堡100指数跌幅仍超7.5%,报1901.39点,相比12月17日的高点累计跌幅已高达21%。最诡异的是,在股市再度崩盘的同时,土耳其的汇率却在狂飙。12月21日,土耳其里拉兑美元继续延续拉升走势,当日一度大涨超2.3%。而在前一天,里拉兑美元走势更为惊人,短短数小时内,从低位直接暴涨超30%,收复本月的所有跌幅。股市崩盘、汇率飙升的强烈反差走势背后的推手是,饱受市场争议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救市”新政。复盘行情走势,12月20日晚间,在纽约交易时段,土耳其汇率继续上演暴跌行情,里拉兑美元一度重挫逾10%,逼近纪录最低点18.36里拉。随后,埃尔多安在内阁会议结束后,直接宣布了多项新措施,以遏制里拉暴跌的势头,里拉兑美元的汇率上演“绝地大反攻”,在短短3个小时内,飙升超30%,一度升至12.27里拉,录得历史上单日最大波幅。据彭博数据显示,12月20日当天,里拉兑美元的涨幅居全球首位,更是创出土耳其近四十年来的最大单日涨幅。新政是救命稻草?还是毒药?要解释土耳其股市、汇率的魔幻走势,需要回到土耳其总统宣布的一系列“救市”新政。单纯从汇率市场的表现来看,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新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投资者抛售里拉,兑换美元的需求。据当地媒体的报道,面对持续遭遇的“股债汇三杀”窘急,埃尔多安周一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同时强调,土耳其将继续推行低利率政策。而在“救市”新政中,最直接的一项是,政府承诺保护储户的存款免受本币波动的影响,一旦里拉兑硬通货币的汇率超过银行承诺的利率水平,政府就会给持有里拉存款的人补偿因为里拉贬值而蒙受的损失。新政发布后,埃尔多安表示,从现在起,任何一位土耳其国民都不需要因为担心汇率“波动可能抹去所有利息收入”而将里拉存款兑换成外币。除了政府可补偿存款者损失的新政之外,埃尔多安的新政还包括:1、政府提供提供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这一衍生品工具,帮助出口商缓和汇率波动高带来的风险;2、政府发行的里拉债券的预扣税将从目前的10%降至0%;3、政府将把为私营部门员工缴纳的可选养老金比例,从之前的25%升至30%。当地时间周二,土耳其财政部介绍了新政的具体细节,如果汇率变动高于利率,将以里拉的形式向个人投资者支付差额。最低利率将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期限可能为3个月、6个月、9个月或12个月,任何银行都可以加入新的经济措施。在颁布一系列新政后,市场有声音表示,土耳其是否将改变当前的货币政策。对此,埃尔多安强调,无意改变土耳其现在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土耳其既无意也不需要采取哪怕最小的措施偏离自由市场经济和外汇机制的轨道。随着利率下调,将看到土耳其的通胀在几个月内开始下降。但市场似乎对新政的信心并不乐观。当前,土耳其五年期信用违约互换(CDs)利率仍在624个基点左右,接近去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表明投资者仍对土耳其政府的偿债能力心存担忧。土耳其的股票市场也不买账,在新政公布后,土耳其伊斯坦堡100指数再度崩盘,盘中二度触及熔断,一度暴跌近8%。业内分析人士对土耳其总统的新政质疑不断,认为一系列举措“治标不治本”。富国银行认为,尽管此举可能对里拉有帮助,但最终取决于土耳其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储户是否认为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政策。目前,土耳其的政府机构在民间并没有太多信誉,所以要博得储户的信任可能并非易事。股市崩盘的根源土耳其的资本市场动荡始于12月17日,就在前一日,土耳其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100个基点至14%。自今年9月以来,土耳其央行已经累计下调基准利率500个基点。连续大幅降息令土耳其的实际利率进一步跌至负值,令该国居民对持有土耳其里拉的信心大幅下降,疯狂抛售里拉,并兑换硬通货币,市场愈发担心,可能会导致土耳其金融体系陷入崩溃。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的通货膨胀已经处于高位,并不具备连续降息的基础。据12月初土耳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1月土耳其消费价格指数(CPI)较去年同期上涨21.31%,创下自2018年底以来的新高。这一数字也远高于目前土耳其的政策利率。有分析称,土耳其的整体消费者价格通胀预计将最大被推高10个百分点,明年通胀可能超过30%。标普公司上周五下调土耳其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理由是土耳其央行在通胀加速飙升时仍选择降息。标普称,目前的货币宽松和土耳其里拉大幅贬值将进一步拖累通货膨胀,在2022年初可能达到同比上升25%-30%的峰值。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Steve Hanke的模型估算,该国的实际通胀率很可能已高达137%。其实,2014年以来,土耳其政府便一直在不断印钞,每年货币供应量都是以20%的速度增长;同时,在高负债的情况下,土耳其还大搞基建和房地产,截至2020年年底,该国外债达到4500亿美元,占其GDP的62%。不断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一手主导,其坚信,降息是降低通胀的途径,而不是加息。长期以来,他一直呼吁采取货币刺激措施,以促进信贷、出口和就业,并在不到2年半的时间里解雇了三任央行总裁,又在10月罢免了数名反对降息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今年12月初,埃尔多安再度“解雇”了财政部长,并任命其信任的奈巴提为新任财政部长。而奈巴提是其坚定的维护者,曾多次为埃尔多安的降息政策公开辩护。这也使得埃尔多安坚持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得以继续顺利实施。...
名义上设定招标资质,实际上是量身定做;台上90多家企业投标竞争,竟是台下4人联手“导演”的;顶着评标专家的名头,干的是坐收渔利的生意……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工程招投标领域滋生假招标、假投标、假评标乱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公平。工程招投标领域资源密集、投资集中,长期以来存在围标串标、违法转包等顽瘴痼疾。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力度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一些违法行为改头换面、经过层层包装披上看似“合法”的外衣,极具隐蔽性、迷惑性,尤其需要引起警惕。一、假招标招投标是腐败问题易发高发领域,近年来各地严查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项目招投标行为。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更为隐蔽的招标腐败值得警惕。一是“量身定制”。“表面上看,什么事都走了程序,但招标过程中却设定了明显倾向性条件。”说起招标“潜规则”,南方某地一位办案人员举例介绍,当地公开招标的一个外墙粉刷项目,要求参加招标的企业曾获“鲁班奖”,不少原本有意向的企业看到这一条件后“心领神会”。梳理今年以来各地通报的违规招标案例发现,在招标条件上“搞小动作”的并不少见,有的在企业资质上做文章,有的在投标履约保证金上大幅提高门槛,其目的都是为了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从而为意向投标人大开方便之门。二是“找人代理”。近年来,一些官员选择通过招标代理公司承担招投标工作,看似客观中立,实则暗藏猫腻。11月底,四川省纪委监委公开曝光的一起案例中,乐山市井研县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县长朱万春、县自然资源局原局长但雄伟在一项目招投标期间,串通多个公司多名人员,通过安排招标代理机构、泄露招标信息等方式,帮助一公司以最低价中标。“项目建设单位在招投标中处于强势地位,控制着招投标的主动权。”一位市场从业人员分析说,当前招标代理公司竞争异常激烈,为了争抢市场,有的招标代理公司甘当建设单位的“白手套”。三是“化整为零”。《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实际工作中,一些项目建设单位却故意将不宜拆分的工程项目肢解为若干小项目,以此降低标的,变公开招标为内部运作。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湖南省城步县农综办负责人没有按照县政府对该项目“应统一实施,不能拆分”的要求,组织县农综办班子成员及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将县奶业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拆分为7个标段进行邀请招标,规避公开招标。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彭迪云说,这样违规插手干预工程招投标,严重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扭曲资源配置。要进一步提高招投标管理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特别要管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入查找紧盯其在招投标各环节的廉政风险点。二、假投标招标的目的是要通过公开发布信息,获得多家投标者参与竞争,以择优中标。然而,在招投标市场上,少数违法分子却大肆围标串标牟取利益。2020年3月,江西吉安市井开区银庐陵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发布一项目招标公告,92家公司参与项目投标。有关部门调查后发现,这背后是4人一手“导演”,以每家公司2万元至3万元的价格邀请来的。中标后,项目施工权被以中标金额的7%即980万元出售。4人犯串通投标罪,被依法查处。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具有施工资质的企业出卖“资质”供他人投标,为围标串标提供了生存土壤。除了雇人假投标,也出现了标书靠复制、业绩靠拼凑的现象。在江西省住建厅最近通报的一起案例中,江西正华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西省江信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江西省建筑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在参与南昌高新区中节能国际中心2号楼工程监理等27个项目投标中,其投标文件制作机器码和上传IP地址都是相同的,涉嫌相互串通投标。专家认为,我国刑法规定,串通投标罪的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些大项目围标串标获利高达千万元,一些人为利所驱,心存侥幸,不惜铤而走险。因此,应考虑加大对这一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对不法分子形成强大震慑。三、假评标评标专家是招投标过程中对提交的资格预审申请文件和投标文件进行审查或评审的专业人员。而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围猎”评标专家,少数评标专家底线失守,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反而坐收渔利。一位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打点关系、“勾兑专家”是工程招投标的潜规则。目前采取评标前随机抽选专家的方式,但是在一些地方,数据库的专家人数有限,获得专家名单并不难。评标专家一旦收受贿赂,招投标结果也就少了悬念。江西省抚州市建筑综合管理站原副站长夏某,近年来在参与上饶市德兴市农贸市场项目、吉安市永丰二中项目等多个项目监理标评审期间,非法收受贿赂共计23.5万元。作为回报,夏某为有关公司成功中标提供帮助。相比于被动围猎,个别评标专家主动钻空子的破坏力更大。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水利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王斌,曾是单位唯一具有水利工程技术资格的专家。然而,这位“行家”却并未将其专业优势用在正道上,而是与投标单位结成利益同盟,对经手的水利工程雁过拔毛,多次导演了串标让标、违法分包、虚报工程量的肮脏交易,干扰市场秩序。今年8月,王斌一审获刑三年零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5万元。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颜三忠说,当前一些地方在评标专家管理上存在着抽选程序流于形式、管理考评不严,对违规专家处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评标专家行为监督,严格招投标过程中专家的抽取、通知和进场程序,同时建立健全违规违纪取消资格的清出机制,对职业道德差的专家要严肃处理,确保评标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