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的考生们,如果在某些学科有特别的兴趣、才能,愿不愿意最大程度“才尽其用”?77所知名大学的288个基地已蓄势待发,准备迎接那些对基础学科感兴趣、有特长的偏才怪才。从2019年到2021年,这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分三批从全国几千所高校中进行遴选,最终,77所大学的288个基地入围,覆盖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历史学等20个学科类别。这其中,既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也包括沈阳药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非“双一流”高校。今年高考,288个拔尖基地就将全面开始招生,培养具备成为未来科学领军人才潜质的优秀学子。拔尖基地采取招生与培养一体化设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各高校已设立了几十所荣誉学院,采取书院制人才培养方式,承接这些未来精英的培养任务。拔尖基地涉及哪些学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为了回应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启动,在20所知名大学的5个基础学科选拔、培养有研究天赋的本科生。这种精英项目普遍存在于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比如美国面向高校优等生开展荣誉教育。在我国,精英教育也历时较久。在拔尖计划之前,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了“少年班”。1991年开始,国内分5批共建立了10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拔尖计划实行10周年之际,拔尖计划升级为拔尖计划2.0,覆盖学科扩大至17个,计划3年内在国内遴选260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2020年6月举行的拔尖计划2.0基地遴选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拔尖计划2.0在人才选择上要把握4个字:选、寻、留、创。“选,要选出天才、鬼才。寻,要寻找偏才和怪才。留,要给天才、鬼才留成长的空间。创,要给偏才、怪才创机会。”在今年5月1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吴岩介绍,拔尖计划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梯队网络”。经过3批遴选,拔尖基地从最初的2所大学扩展到77所,覆盖学科从最初的5个扩展到20个。在学科方面,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地数量最多,分别为33个,其次分别为物理学、化学、数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是基地数量排名前三的文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专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2004年到清华大学任职,2005年创办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这个实验班又被称为姚班,如今是清华大学的拔尖基地之一。姚期智2011年时曾撰文称,“国内计算机教育有其优势,即工程能力非常强,且为国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缺点是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对它的基础缺乏培养;在教学方面,对于学生的深度思考训练不够重视。”姚期智当时就认为,要培养一流的本科生,给予他们世界最一流的教育,中国若干高校在3-5年内可以实现。“第一,已经有例子证明,中国高校能够培养和MIT、Stanford同样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第二,要做这件事情,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中国已有不少的高校有这个能力,但需要决心。”他写道。虽然同为基础学科,但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是热门学科,办学历史长,开设高校多,受考生关注度高,此次入围的基地数量也较多。相比之下,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天文学、中药学等是小众学科,入围的基地数量分别只有2-4个。“药学横跨理学和医学,以生物学、化学为支撑,是一个典型的基础交叉型学科。因此,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生物、化学以及药学和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做大量的实验,学习过程非常艰苦。”一所知名大学药学院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所以,学生和家长普遍对药学专业存在畏难心理,与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相比,药学专业招生难,以至于北大、复旦等名校的药学院,为了保护和支持药学招生,也是将药学放在提前批招生。”他说。哪些高校表现突出在高校层面,北京大学的基地数量最多,为19个,其次分别为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占有优势,前20名高校中有12所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覆盖学科最多,在生物科学建设了双基地,分别为未名学者生态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未名学者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全部20个学科领域里,北大只有海洋科学和中药学没有基地。清华大学共入围了8个拔尖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11位,这与其工科特色明显有关。拔尖计划2.0的20个学科全部是基础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只有计算机科学、力学等少数学科涉及工学领域。师范类高校在名单中格外突出,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基地数量进入前10名,此外还有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入围。师范类大学的基地里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的数量最多。在一众名校之外,拔尖基地涌现了几匹黑马。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是今年2月新晋级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3所大学也分别入选了拔尖基地。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医科大学的拔尖基地是基础医学,而不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还有几所非“双一流”高校也入围了基地,包括北京语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为何并非名校的地方高校也要开展拔尖人才培养?这是因为,基础学科的偏才、怪才不一定只存在于名校之中,他们可能因为偏科,高考总成绩不高,没能考入名校,因此需要建立让他们“发光”的普遍机制。国际高等教育同样如此,美国的荣誉教育覆盖全美所有州,参与的不仅有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还包括社区学院。对于地方高校,可谓是举全校之力建设拔尖基地。山西大学成立了三立学院,作为拔尖基地的专门管理机构,由校长任拔尖计划领导小组组长,对拔尖计划学生单独编班,按人才培养特区制定专门的管理体系。今年,拔尖计划依然是高校招生中的亮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邓怡介绍,今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升级,招生规模扩大,在计算机拔尖计划、华罗庚数学拔尖计划、空天力学拔尖计划之外,新增物理和化学拔尖计划。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学(基础拔尖)今年首次招生,全国招生计划为30人,单独招生。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徐帅介绍,学校在政策保障、师资配备、毕业保研等方面向拔尖班倾斜。书院制人才培养被拔尖计划录取的学生,将体会到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我们住在同一个楼,元培学院有自己专门的地下室和其他设施,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活上一个重要的活动空间,使我们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熟悉度,在内部形成了一种亲密感。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同学们因专业不同导致兴趣不同的缺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李植(化名)说。元培学院是北京大学拔尖计划的管理机构,这又被称为荣誉学院。据不完全统计,自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3年成立英才学院以来,已有70余所大学设立了80余个荣誉学院。荣誉学院的命名很多来自学校的功勋校长或学者,如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命名的元培学院,以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命名的伯礼书院。这些专门学院又大多采取书院制。书院制借鉴了中国传统书院和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度,不同学科的学生集中住宿,建立公共学习和生活社区,推行通识教育。李植介绍,元培学院位于北大35楼,这里的地下一层和二层有图书馆、讨论室、学生电影院、健身房、琴房等各种公共空间,方便学生交流思想,鼓励发展各种兴趣团体。“书院制可以让不同学科背景,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在一起论学,但在国内最早实行书院制的香港,书院更多是一个生活单元,内地大学的书院则更多是一个学习单元,定位和功能不一样,内地大学更多是为了让不同学科的学生相互交流,克服学科分割的弊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过逐渐发展完善,拔尖基地更多采取“高考报名+二次选拔”的方式招生。“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年左右的通识教育之后,对自己想学习、研究的专业更清晰了,拔尖基地因此也能招收到更合适的学生。”上述某知名大学药学院工作人员说。比如,复旦大学今年在高考中首次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人才试验班),采用“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PPE)则已于今年3-4月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与校内转专业工作同步展开。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在这轮艰难的“猪周期”尾声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之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猪价似乎已经熬过最低点,开始渐渐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下旬全国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5.7元/公斤,比上期价格上涨1.3%。至此,今年3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实现“7连涨”,从11.9元/公斤涨至15.7元/公斤,涨幅为32%。得益于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业内人纷纷持乐观态度,认为新一轮猪周期正在开启,后期猪价大幅下跌可能性非常小。然而,在新一轮猪周期真正开启之前,谁也无法保证能坚持多久,去年大批大批养猪场、养殖户亏到深不见底,以泪洗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头部猪企也难逃一劫。风暴已然席卷而来。猪企没“肉”吃,员工难喝“汤”每年的互联网大厂年会,争相斗艳,壕气冲天,最为打工人津津乐道,可是在头部猪企面前,互联网大厂似乎也不敢称自己“壕”。2017年年尾,牧原集团召开2017年终总结暨表彰大会,会上共评选出优秀员工4609名,其中集团级特别表彰奖139人,颁发金质奖章43枚,银质奖章166枚,豪华轿车61辆,表彰模范夫妻约380对。没过几个月,温氏股份和通威也开始“论功行赏”,前者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授予股数超过1亿股,后者狂撒1.7亿元年终奖,激励优秀员工和优秀团队。据悉,通威当年最高的团队年终奖为6300万元,最少的也拿了876万元。到了2019年,头部猪企仍旧赚得盆满钵满,正邦集团开总结表彰大会时,一辆辆崭新的保时捷卡宴、宝马X5…整齐地停在门口。但是近两年行情大变,猪企打工人的心理落差有些大。南方某上市企业员工表示,去年同期年终奖最高的同事可以拿到80万,今年却没有了,另外一家上市猪企的员工也称,“前两年公司利润高的时候,平均每个季度奖金能到5、6万元,今年几乎什么都没有”。2021年农牧企业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51%的行业人士表示,今年没有年终奖,25%的投票者表示今年的年终奖比往年少了,还有10%的人表示今年年终奖与往年持平,仅13%的行业人士表示今年年终奖有所增加。其实,现在打工人最关心的不是年底能拿多少年终奖,而是每月的薪酬会不会被降,又或者能不能正常发。今年年初,一则网友披露的消息在行业内流传,有网友发帖称,“股权激励的同时,牧原集团降薪了,除养殖技工外,后勤、干部不同程度下降,最高降幅达到40%”。一石激起千层浪,牧原集团不得不出面否认,但似乎外界仍旧存疑。无独有偶,正邦也出现了“员工自愿降薪”的新闻,有媒体从正邦员工口中得知,公司内部确实开始降薪10%。头部巨头尚且能够通过降薪、减少年终奖等方式来开源节流,可大量分散的中小型养殖场在去年的行情之下只能把员工工资一拖再拖。何楚是一位养殖场的打工人,去年离职后他先去了一家私人场,没过半年,场子效益不好,连着四五个月没发工资。随后他又进了一家大企业做饲养员,可仍然逃不过被拖欠工资的命运。一位从事十多年养猪行业的人坦言,“之前做分场长的时候,月薪1.5k,现在?难了”,他还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轻易辞职”。“磨刀霍霍”向员工前几日,深圳有家公司推出了“竞标式”降薪。何为“竞标式”降薪?即要求每位员工分别填写理想降薪表,由员工与员工之间进行竞标,谁填写的工资降得最多,谁就能留下。进入2022年,互联网大厂开启的裁员潮逐渐席卷了整个互联网经济,各种“花式裁员”一次次把打工人的焦虑暴露在舆论之下,同时也扯下了曾经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公司的最后体面。而且似乎正是受互联网大厂裁员的影响,各行各业的老板们一面以越来越离谱的方式无情地裁掉“不合心意”的员工,一面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导留下的人,称其要知道感恩。“毕业式”裁员让互联网公司成为众矢之的,但其实裁员的远不止互联网公司,畜牧业早已悄悄上演了裁员风暴。去年6月,一位名为“雅致飘逸”的雪球用户发帖,称牧原裁员6万,一时引发热议,虽然后来牧原出面否认,可业内关于牧原裁员的传闻依然甚嚣尘上。差不多同一时间,正邦科技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也传播开来。一位网友投诉,表示重庆正邦养殖有限公司6月计划裁员全片区40%以上的员工,共906人,明确称不会给经济补偿。而对不接受无偿被优化的员工,直接下文安排去猪场饲养员轮岗学习,三天不到,视为旷工并开除。对于裁员,正邦始终没有正面回应,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公司内部进行“开源节流”。据知情人士透露,前两年正邦狼性发展的时候,租赁了不少中小型的养殖场,一个养殖场差不多配置十来个工作人员。现在这些小场基本清退了,规模稍大的场子开始合并,一波下来,人员必然减少。东方财富choice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A股共有4650家企业公布了员工变动人数,其中有1697家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数为909993人。其中,农牧行业有三家裁员人数进入前20,分别是正邦裁员30234人、新希望裁员15825人、温氏裁员8844人,正邦的裁员比例高达57.78%,新希望和温氏分别为16.49%和16.75%。前几年,猪肉价格飞涨,头部猪企纷纷趁机扩张。以正邦为例,仅在2019—2020年期间,正邦科技共新布局29个生猪养殖项目,在全国成立近160家养猪子公司(含分子公司),投入的资金高达43亿多元。但是,持续下跌的猪价使本就受挫的生猪养殖利润锐减,甚至猪价低于行业成本线时,养一头猪起码要亏五六百元。养得越多,亏得就越多,从头部猪企的财报可看,五大头部猪企中,仅牧原股份去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9.04亿元,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和天邦股份去年分别亏损达188.2亿元、134.亿元、95.91亿元和44.62亿元。亏损严重、资金重压,很多养猪人都感慨前两年赚的钱,去年全亏完了,行业巨头不外如是。当猪不赚钱了,他们只能朝自家员工“举刀”。中小养殖场可能等不到曙光来临新一轮的猪周期,从2018年持续至今。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我国生猪产能大幅锐减,生猪出栏量锐减,由此推高了猪肉价格,带来了一轮上行猪周期。记得2019年,猪肉价格一度高达56元/公斤,与2018年猪周期开始时相比,大涨了220%。而随着行业进行产能扩充,供过于求下,猪肉价格开始下跌。由近两个月的价格趋势来看,很多人都认为最低点已经过去,新一轮猪周期正在开启,但是,现在是不是拐点其实并不能确定。从2021年10月上旬到2022年3月下旬,生猪价格已经演绎了一次“W”形的二次探底,当前或许处于上一轮周期的尾部,价格变化仍可能较大。这对于头部猪企及中小型养殖场或家庭养猪场来讲,都不是好消息。广州一位从事生猪养殖多年的养殖户,称“猪价最低的时候才卖6块多一斤,我们成本价要8元一斤,一头猪起码亏500块”。他去年养了500头猪左右,算下来,一年下来亏了20多万,如今只能苦苦等着新一轮猪周期的到来。不是所有的养猪人都能坚持下去。头部猪企尚能通过大规模裁员节省成本,很多中小养殖户在看不见行情转好的情况下,都选择了退场。江西赣州一家生猪养殖户表示,一面是猪肉价格接连下跌,另一面是养猪的成本越来越高,“去年实在亏得太厉害,以后再也不想养猪了”。一般来讲,饲料成本约占到生猪养殖成本的五成至七成,尤其是豆粕价格涨幅较大,无论是养殖散户还是规模化养殖企业都面临不小的成本压力。今年开年以来,豆粕一度升至5500元/吨,4月原料价格终于迎来回落,而到了5月下旬,原料价格再次开启上涨,豆粕回到4500元/吨以上,玉米也来到3100元每吨。“现在买饲料一个月差不多要三万元,猪饲料又涨得很厉害,一吨差不多涨了一百元”,很多养殖户普遍表示生存压力更大了。头部猪企今年也致力于降低养猪成本。从部分养殖企业公开的完全成本来看,2022年一季度,各大养殖企业成本在16-18元/公斤之间,以全国平均猪价来看,即便猪价向好,这样的成本水平依然处在盈亏线下,没有来到盈利区间。由此可见,除非猪肉价格有明显上升,不然饲料上涨这一因素依然会严重影响养猪场的利润。《农财宝典》新牧网曾在4月中下旬对猪价上升后的养殖意愿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依然有30%的人表示养猪风险太大,不打算继续,只有37%的人看好未来猪价。苦苦等待还是及时止损?是当前所有养殖户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上市猪企的打工人则担心降薪、担心变相裁员、担心有没有补偿。在这轮艰难的猪周期尾声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之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今年来市场分化加剧,截至6月8日,只有三分之一的基金实现正收益。大面积亏损背后,是不少基金经理今年来的最大回撤也在不断变大。通联数据显示,有120只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年内最大回撤超过40%,买在高点的投资者要想回本要等待市场更大和更久的反弹。自4月27日以来,A股探底反弹,这120只基金的区间回报也迎来不同程度的上涨。但由于前期的“窟窿”太大,他们“收复失地”需要更久的时间。三只基金回撤超45%股票投资都会面临回撤,如何将回撤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是对于基金经理更高的挑战。在120只回撤超过40%的基金中,以主动权益基金为主。其中三只基金的回撤超过45%。诺安创新驱动回撤市场最高,为-47.49%。管理诺安创新驱动的基金经理是被称“最锋利的茅”蔡嵩松。他从2021年5月接管诺安创新,一开始的投资风格与诺安成长类似,主要押注半导体、新能源赛道。但今年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被大换血,蔡嵩松将该基金的半导体持仓改为了投资计算机、传媒行业。今年有不少知名基金经理折戟,调仓后的诺安创新驱动混合收益也并不好,排名在全市场基金中垫底。除了业绩不佳、回撤非常大之外,蔡嵩松被基民们诟病的一点是他换手率太高,去年四季度交易费占费用合计的比例达80.03%。南方科创板定开年内回撤为-46.57%,排名第二。该基金成立于2020年7月,是投资科创板的主题基金,封闭期为三年,至今已运行近两年,但累计收益率为-16.67%。银华VRETF年内最大回撤-46.13%,也是回撤最大的指数基金。该基金在2021年7月成立时,主打的是VR赛道首只ETF,然而,随着元宇宙板块的降温,基金的净值也在不断下跌,今年来跌幅为32.87%。在120只回撤超过40%的基金中,有4只基金的规模超过百亿,三只是ETF,国泰军工、华夏恒生互联网和易方达中概互联网;唯一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是交银中概互联网LOF,由交银施罗德的基金经理邵文婷管理,是一只QDII产品。两只基金继续下跌某大型券商分析师王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基金近一年的最大回撤,简单来说就是近一年来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跌幅,考量的是基金经理对安全风险的把控能力。从基金的最大回撤上,可以判断一只基金的收益稳定性高低,对投资者的幸福感很重要。如果回撤超过50%,需要100%的上涨才能回到高点,基金一旦回撤过于巨大,市场行情到来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填补之前的大跌的“窟窿”。自从上证指数在4月27日盘中走低至2863点后,三大指数已经持续反弹一个多月。除上证50外,其他各大指数都已经向上突破了60天均线,上证综指也收复了3200点。同一时间,在上述回撤超过40%的120只基金中,有6只基金上涨超过40%,但这6只基金今年来的收益率全部低于-17%。即使是涨幅最高的招商电池ETF,上涨43.42%,但由于回撤高达41.37%,年内收益率还是为负,为-18.36%。在经过这轮反弹后,仍有7只基金今年来的收益率仍然低于-30%,收益率垫底的是蔡嵩松的诺安创新驱动,可见前期回撤对基金净值的影响。仍有两只QDII基金在这轮反弹中继续下跌,分别为华泰柏瑞亚洲企业和国泰境外高收益,两只基金年内收益率均为-32%。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市场不好时应该特别注重回撤幅度,回撤幅度过大,或者远高于同期市场的回调幅度,那么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形象受损,用户信任与粘性骤降;另一方面是基金回撤较大,容易造成用户流失,投资者对基金信心不足,容易引发大额赎回或集中赎回压力,对基金的应对赎回压力产生较大考验。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高瓴到底怎么了?”——似乎已成为近期投资圈的一个“寒暄”话题,彼此见面总要聊上几句。一些风声流传出来。有媒体报道“高瓴正进行无差别裁员”,还有人放出高瓴资本创始人或合伙人“出走”的传闻,随即都被高瓴官方以“辟谣”的方式否认了,但这家机构的真实状况却愈发淹没在更多的猜测之中——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不管是处于声名的顶端,还是跌落神坛之下,高瓴资本始终给外界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不同的是,之前笼罩它的是光环,而现在则是迷雾。迷雾让高瓴资本的交易伙伴也心生疑窦。《中国企业家》接触到的多个独立信源证实,高瓴资本近期频繁就旗下一些项目寻找买家接盘。“规模还挺大的。”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王鑫(化名)透露。而让他困惑的一点是,同一个项目,高瓴甚至会有不同的团队分头对接,而各方之间却又似乎毫不知情。“这么大规模的资产处置,高瓴为什么不进行内部统筹?”高瓴到底怎么了?从买方到卖方王鑫就职于一家美元S基金。业内俗称的S基金,即Secondary Fund(二级市场交易基金),也有人称之为存量资产交易,后一种叫法或许更直观一些,即针对一级市场投资的存量项目进行的资产交易,通过买入二手投资份额或投资项目组合,在实现溢价后出售获利。作为VC/PE退出方式中的一种,S基金在海外已有30多年的发展。而在国内,近两年S基金才步入发展窗口期,原因就在于,中国的VC投资热潮自2010年开始,在2015年的“双创期”形成又一个发展高峰,按照基金7~10年的存续期来看,两个高峰时段的存量投资如今陆续进入退出期,但又普遍受阻于传统退出路径,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正好卡在了S基金的交易点上。“顶级GP(普通合伙人,泛指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机构或管理者)过往不轻易寻求外部基金接盘,因为他们规模资源够,一般都选择自体消化。”王鑫说。但最近,诸如高瓴这样的顶级GP项目开始主动找上门来。一位S基金的合伙人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据他透露,这段时间高瓴交易存量资产的需求很频繁。不同的是,此前高瓴是买方,现在变成了卖方。“以前经济持续增长,资金多,投资标的也多,都投资增量市场,大家也没有那么在乎退出。现在都在琢磨存量市场,GP不得不亲自下场。原因也很简单,如果资产好卖,GP可以借助S基金撬动更多的新募资;如果之前基金做的不好,GP更要保证交易信息的保密性。”一般来说,S基金可以进行LP(有限合伙人,泛指出资人)投资份额收购,也可以对整体项目进行重组性收购,不论哪一种方式,GP都同样可以获得管理费,因此从收益上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同时,S基金的进入可以撬动GP的内部管理,比如调整项目管理人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协助GP进行人员优化。这或许是高瓴考虑S基金接盘的有利理由,但当前却并非一个好的交易时机。对比两年前,S基金已经从卖方市场转换到了买方市场——一方面大量的存量资产集中而至,卖方需求猛增,资产价格随之下降,疫情期间大量资产甩卖进一步打压了资产价格;与此同时,从资金端来看,美元基金当前出手更为谨慎,也抑制了买方的资产购入冲动。再具体到高瓴的项目,一位VC业内人士就指出,高瓴的很多项目交易价格都很高,这会给有意接盘的S基金构成压力。一般而言,S基金是从投资尾盘中筛选相对较好的资产——要么是在被投企业中投资占比较大的;要么是项目退出前景较好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合适,基于这些原因,王鑫坦言当前接触到的高瓴资产包对于他所任职的机构来说,吸引力并不大。信心易碎?对高瓴而言,这或许是不得不做出的一个决定。在中国投资圈,高瓴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它是唯一一家从二级市场起步、而后又在一级市场风生水起的投资基金;《高瓴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对比了与高瓴在影响力和活跃度都等量齐观的红杉资本,其中写到:红杉的胜利是在所有赛道做全和做对的胜利,而高瓴是一种基于“象征性事件”和super deal(超级交易)的跨越式成长,如同用几个大踏步快进到了如今的体量。很多LP对高瓴的认知也是来自于其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比如在二级市场,高瓴对洋河的逆势抄底,最后获得翻倍的收益;而在一级市场,高瓴以3亿美元入股京东,这个数字在后者上市后膨胀到39亿美元,3年十几倍的造富故事让高瓴一战成名,这些将高瓴推向神坛的“象征性事件”就像熠熠发光的勋章,吸引着投资人纷至沓来。2018年,高瓴募集规模高达106亿美元的PE基金,成为当时亚洲史上最大的一只私募股权基金。2021年,专注于VC投资的高瓴创投在成立一年后,就完成美元和人民币合计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独立募资。而在二级市场,“高瓴概念股”被竞相追逐,一个定增消息就能让一只股票涨停的市场戏码不断上演。而王鑫所在的机构在做尽职调查时,就曾惊讶地发现几乎他们接触的每一家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配置中,都有高瓴的项目。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被“象征性事件”激发而起的市场信心,也很容易因“象征性事件”而遭到挫伤。其中之一是高瓴资本对格力的投资,截至6月8日收盘,格力电器报31.81元/股,如果不考虑分红所得,高瓴资本投资浮亏超过百亿元。更近的一笔是对用友网的定增,高瓴资本浮亏近4亿元。虽然不能就此否定高瓴的投资能力,但其令人炫目的光环效应已经不复存在了。“融资和募资不同,公司融资有固定资产,有员工、有市场,这些都可以帮出资方做出判断;而募资更多就是一个想法,最重要的就是基金keyman(关键人物)。”上述合伙人对比说,所以GP的工作更像是社会活动家,赢得信心,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杠杆效应。而从过去投资者的趋之若鹜到如今流传的似是而非的“满城风雨”,高瓴逐渐失去的,可能正是那份信心。张磊在2020年出版的《价值》一书中曾提醒,每一个投资人都要搞清楚的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加深护城河的,才是“资产”,时间越久对生意越不利的,则是“费用”。“许多秘密藏在时间里,时间会孕育一切。”而经过17年时间孕育的高瓴资本,管理资产从2000万美元到600亿美元,从最早对消费、医疗和互联网企业的有限参与,到先进制造、硬科技、企业服务、前沿科技、新消费、碳中和等领域投资的一应俱全,从二级市场再跨越到一级市场,经过经济周期和大势的洗礼,又有哪些是真正的“资产”,哪些是禁不起推敲的“费用”?在上述VC业内人士看来,高瓴一向是“大力出奇迹”的打法——高价抢项目,迅速把产业链拉起来;就算挖人的阔绰也是让同行叹为观止的,“直接就是三倍薪酬”。另一方面,为了支撑这样的成长模式,就需要募更多的资金,以获得更多的管理费收入,然后更大手笔地投入到下一轮,如此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飞轮。只不过,遭遇经济下行,信心匮乏,支撑这个飞轮运转的动力已经不复当初了,而作为一家投资机构来说,盘子越大,支出越多,日常现金流有限,短期内又没有carry(激励分成),运营压力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高瓴资本寻求S基金的接盘,引发了外界更多的猜测。不过一位投资机构业内人士也强调,“S基金在海外是很普遍的退出渠道,国内很多头部GP最近两年也都进行了很多资产包交易,对于高瓴来说,应该也是一种正常的退出尝试。”但当前处在风口浪尖下的高瓴,即便是常规性的操作,也需要慎之又慎。“找基金接盘对GP来说不一定是好消息,所以很多头部GP都不会特别声张,限定在小范围内询价交易。”上述合伙人认为高瓴目前多方出击询价,让一个本该私密的交易变成一个半公开的信息,“肯定会影响资产出售和资产价格,做成一两单不是问题,但对于声誉的损伤可能就无法估量了。”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连续5年财务造假,累计虚增收入615亿元,累计虚增利润119亿元”,胜通集团的惊天财务造假案数额巨大、手法拙劣、牵扯多方、余震不断……而曾经轰动一时的康美药业造假案,虚增营收甚至不及胜通的一半。一手策划这场骗局的胜通董事长王秀生,很长时间以来都与“踏实稳重”“勇于创新”“慷慨仗义”这些正面标签相伴。无论是全国五百强企业、“轮胎钢帘线大王”的名号,还是山东省劳动模范的个人荣誉,这些承载着王秀生三十余年心血的成果,都被他亲手写下破产转卖、失信违法的终局。短短五年间,从“劳动模范”到诈骗惯犯的堕落,王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从包工头到企业家胜通集团的从无到有,源自王秀生极为朴素的一个想法——挣大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1966年,王秀生出生于山东东营垦利。家境十分清寒,王秀生从小就很孝顺懂事。毕业后,王秀生按部就班地参加了工作,他每天勤勤恳恳,同事们对他也多有好评,但是平淡生活不起波澜,微薄的工资也未能让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改观。偶然的一次,王秀生发现建筑行业利润惊人,他创业当老板的想法就再也按不住了。1987年,胜通集团的前身——垦利县胜通建筑安装公司正式成立。王秀生从这个乡镇小作坊开始进军建筑业,一片接一片地拾起他的商业拼图。在辛苦创业八年后,手里攒下些钱的王秀生等来了把小工厂进行大升级的时机。他当时的一个判断是:建筑材料想翻身,必须靠技术。于是,1995年,王秀生找到山东建筑材料大学,由他出资支持实验室研究,在学校和工厂二者的通力合作下,一种新型中高压复合玻璃管道一次性试车成功。这种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受到国内各大油田的欢迎,王秀生自己摸索出的这条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帮助他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王秀生没有满足于此,他认为产学研结合的路要继续走,但是要想企业真正做大,还需要一个拳头产品。当时,胜通玻璃管道和无磷洗涤剂等化工项目都效益不错,王秀生不顾反对声音,决意开发钢帘线项目。因为经过对市场细致地观察和调研,他认定轮胎行业对于钢帘线的需求巨大。2003年,胜通暂缓了化工项目扩建,转而投入12亿元的资金,引进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上马了子午线轮胎钢帘线项目。事后证明,王秀生赌对了。钢帘线项目一经问世便在市场上大出风头,此后王秀生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胜通一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产商,被称为“黄河三角洲的明珠”,连续九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巅峰时期年营收超过400亿,市值一度超过两百亿元。企业办得好,各种荣誉也开始如雪片般向王秀生飞来:“全国优秀诚信企业家”“中国十大科技创新经济新闻人物”“山东省劳动模范”……他被当地政府奉为座上宾,加入企业家咨询顾问团。2010年前后,名利双收的王秀生,正是春风得意。义薄云天,火烧连营客观地讲,在当年,无论是胜通集团还是王秀生本人,其实还算是配得上那些荣誉和嘉奖。支援边疆、救灾捐款、助学助残……处处都有胜通集团和王秀生的身影。那么,是什么拖垮了如此“讲情义”的胜通?首当其冲的便是山东东营当地有名的地炼“担保圈”。背靠着胜利油田和黄河入海口的双重区位优势,山东东营接连涌现了一大批民营地方性炼化企业,成为了我国北方的民营经济重镇。巅峰时期,仅此一地就有18家民营企业入选全国500强,且全部集中在石化、纺织以及轮胎生产等行业。东营的这批企业家大多跟王秀生一样,在经济大转型的年代勇敢地抓住机会,拉扯起一家家庞大的家族企业。这些人年龄相仿、个性相近,行事低调,办的企业又都集中在炼化的上下游,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产品,彼此之间也不免相互照应。为了能够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民营企业首先要跨过资金关。借债需要担保,而本地恰好有这么多同样需要解决资金问题的民企。于是,东营的地炼企业们抱团取暖,以一种“你保我,我保他,他保你”循环互相担保的方式发债借款。在东营,七成以上的民营企业都需要依靠互保圈的担保获取银行贷款。内外嵌套,错综复杂的担保圈,为了“金钱”和“义气”聚合在一起,担保链上的企业们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很快,地炼的苦日子就来了。2014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成品油市场整体持续低迷,加上燃油税费管理趋严、环保政策收紧,地炼利润被大幅压缩,当地企业开工率骤降至不足四成。举债的小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迅速出现资金危机,而这层危机顺着担保链,在东营地炼民企之间形成了“火烧连营”之势。在银行催债的敲门声中,东营担保圈昔日的繁荣如同大梦一场。天信集团、大海集团、金茂集团,永泰集团倒了,东辰集团也倒了,经营状况不佳的胜通,不但要维持自己的运转,还要替东辰承担债务。而东辰作为东营的明星企业,还为其他企业担保了约40亿元。被互保“铁链”套住的王秀生,此刻也看得到自己未来的命运了。2018年10月国际油价突然暴跌,给东营地炼行业带来致命的最后一击,10月26日,胜通集团的主体评级直接被调低4个等级,由AA+调整至A,评级展望为负面。胜通集团账面的现金流仅剩0.53亿元,同比骤降91.57%。2019年3月7日,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确认无力偿还相关债务,并且无法与债权方达成协议,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从银行公布的资料来看,胜通集团的资产总额为86.11亿元,但债务高达156.14亿元。盛极一时的胜通与东营担保圈就此熔断,王秀生的心血与梦想,已不复存在。铤而走险,跌入深渊接受注定悲剧的结局是件难事,对于一手把胜通拉扯为五百强企业的王秀生来说,是难上加难。当地炼圈已经显出颓势,胜通自己的业绩也陷入挣扎。不愿意接受失败的王秀生,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在创业之初,大胆踏足建筑业、投资新材料大获成功的王秀生,试图在其他行业也如法炮制来为企业资金开源。他不再固守传统行业,转而带领胜通四处出击,从房地产到国际贸易、从机械制造到建筑工程,胜通的产业触手“遍地开花”。多线作战的胜通此时发现,新业务非但不能造血,还需要公司持续不断地融资、发债、借款来输血。开源不成,王秀生又在节流上想办法,研发支出成为这场危机之下的第一个牺牲品。外债高筑的胜通,选择连年削减科研投入。然而,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守着过时技术的胜通,市场竞争力一落千丈,经营表现进一步恶化。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制造了更多的问题。事情到了这一步,曾经的劳模、慈善家、身经百战的企业家王秀生,终于选择铤而走险,企图以违规造假的方式最后一搏。胜通集团以三家子公司为造假实体,通过复制真实账套后增加虚假记账凭证生成虚假账套及虚构购销业务等方式实施财务造假。还将虚假账套数据提供给审计机构、直接修改经审计后的胜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在修改后的财务报表上加盖虚假的印章后将报表对外披露。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胜通集团2013年度至2017年度累计虚增主营业务收入615.40亿元,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19.11亿元。2021年8月,证监会依法对胜通集团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该案也是证监会横跨交易所和银行间两个债券市场开展执法的一起典型案例。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写道:“当事人王秀生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造假,在胜通集团案涉违法行为中起到核心作用。”向胜通集团提供审计服务的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在申辩书中也斥责“胜通集团属于有组织、有策划、有分工的系统财务造假”。随着2021年12月21日,大业股份公告拟以现金收购的方式,收购胜通集团旗下的4家子公司,王秀生的胜通时代永远地过去了。王秀生和他的胜通集团的结局,毫无疑问是民营企业的一个悲剧。寻找到致富之道,却在行业周期的浮沉中迷失自我;繁荣时期抱团取暖,下行时期却如鸟兽散;想把好人做到底,却只得忿忿地空饮下回天乏力的苦涩。如果胜通和东营地炼的企业们,能够未雨绸缪地化解业务单一、担保脆弱的风险,如果中介机构能够认真地担当起“看门人”职责,或许,王秀生和胜通集团还有可能拥有那么一线机会,继续民营企业之光的形态,延续着中国五百强的雄风,也让那些年轻时代报答家人成就自我的梦想不至于太早地化为泡影。...
“后疫情时代”的餐饮业近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和近6000万人的就业,这是餐饮业之于中国的巨大价值,其景气与否不仅关系到GDP增长,还关系到无数家庭的生计。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行业顿时陷入停滞和瘫痪。然而三年过后,餐饮业的危机仍在持续。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4月,全国餐饮收入13262亿元,同比下滑5.1%;其中,4月全国餐饮收入2609亿元,同比下滑22.7%。疫情无疑是餐饮业惨淡的最直接原因。作为接触性、聚集性行业的代表,共同就餐被认为是疫情传播的主要风险之一。因此疫情一有风吹草动,关闭堂食就几乎成为必选项。今年以来,上海、深圳、东莞、广州、长春、北京等地部分区域相继宣布暂停堂食,对缓慢回血中的餐饮业再次造成打击。但在疫情封控的表面原因之下,餐饮寒冬还有更深层的缘由:难以压缩的租金、原材料、人工等成本,让餐饮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2021年,百万家餐饮企业倒闭,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还是30万。餐饮业“失血”从事餐饮生意30余年,宣建军从未如此焦虑。他焦虑的不是工作有多忙,而是从哪儿能筹到钱周转。他所经营的餐馆是西安知名的餐饮老字号,在当地共有12家门店,100多名员工,每个月仅房租和人工支出就高达130多万元。然而疫情以来的两年多,企业经营持续亏损,早已入不敷出,目前资金缺口高达300余万元。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维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餐饮业是个现金流行业,人员工资、房租、食材采购都是固定支出,而堂食是最大的现金流入。“换句话说,不卖餐就没有收入,而且还有一堆固定支出,很难长期维持。”2020年初,新冠疫情导致全国餐饮业停摆,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一个月工资支出就在1.5亿元左右,贷款发工资也撑不过三个月。在李维华看来,疫情影响更大的还是中小餐饮企业,其利润更加微薄,现金流储备更加不足。宣建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疫情前公司每个月的收入差不多在400多万元,好的时候能过500万元,资金周转基本没有问题。但2020年后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去年的收入相比2019年直接腰斩,从7000万元跌到了3500万元。“这种情况下资金怎么可能周转的过来?”在他看来,收入大幅下滑,与门店经营频繁被叫停分不开。他算了一下,从去年下半年至今,自己的门店因为疫情先后被封控了6次,少则15天多则一个月。“去年8月,公司投资60万元在西安大雁塔附近新开了一个店,原本指望靠游客带动生意,结果开业不到一个月就遭遇疫情,年底又赶上西安封城32天。”到今年3月,这家店已经亏损了130万元之多,实在坚持不住了,只能关店止损。宣建军的情况并非个例。虽然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在多项文件中明确要求,低风险地区原则上不得限制餐饮堂食,但很多地方因一例感染者而暂停全域堂食的案例并不罕见。济南在3月30日至5月10日间暂停堂食41天;沈阳于3月17日宣布暂停堂食,4月25日提出按照50%限流有序开放;北京从五一起暂停堂食,直到6月6日放开大部分地区堂食,共计36天。极光《2021餐饮外卖商户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线上外卖收入在餐饮收入中占比达到了历史新高的 16.6%。但仅靠这不足两成的收入,显然解决不了餐饮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据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的报告,仅今年3月省内新一轮疫情暴发后的一周内,参与调研的417家企业累计损失已达6.08亿元。其中,近七成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门店经营困难问题,17.51%的餐饮企业考虑大面积裁员,超过80%的餐饮企业取消本年度开店计划。5月22日,江苏苏州市,苏州金鸡湖街道和爱心达人公益慈善基金会设立的“风火轮外卖骑士志愿服务队”成立,18位“外卖小哥”首批加入该服务组织。图/IC“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首先需要的是现金流,其次是利润。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而利润是脂肪,没有了利润,还可以撑一段时间,但是没有了现金流,企业就会倒闭。”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解释道。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餐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于疫情影响下,餐饮企业面临的现金流紧张、融资压力大等困难,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将“引导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文化、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行业,在市场化原则下主动做好贷款授信、保险理赔等服务,加大对困难行业的金融资源倾斜力度”。然而《中国新闻周刊》在走访中发现,上述政策落地存在一定困难。宣建军表示,政府和协会曾经组织过座谈会,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还帮忙对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但还是贷不到款。一位银行系统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常来说,银行贷款采取抵押放款方式,即银行要求借款企业提供一定的抵押品作为贷款的担保,以保证贷款的到期偿还。贷款期满后,如果借款方不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有权将抵押品拍卖,用拍卖所得款偿还贷款。“但餐饮企业能提供的抵押物一般不值钱。房子是租来的,装修前期投入虽然巨大,可一旦关门价值归零;锅碗瓢盆等厨具设备由于折旧率,回收残值也非常低;至于食材,考虑到质保期问题,更难以进行资产处置。”那么,信用贷款有没有可能?上述人士表示,信用贷款是指无须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但信用贷款有个前提,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依靠贷前数据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可达到放贷标准,同时通过对贷中贷后数据来判断是否具备正常还款能力。然而餐饮企业普遍集中化程度低,小而散,数据难以收集。”对于宣建军来说,餐饮企业就属于这类情况,而且自己也没有东西可以抵押了。最难的时候,他甚至动过向高利贷借钱的打算,但是当听到3分的利息,他赶紧打消了这一念头。“3分利是什么概念?1万块钱1个月的利息就高达300块钱。如果真的这么干就是死路一条。”“三高”问题凸显疫情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收入下滑,还进一步凸显成本压力。众所周知,房租、人力、原材料才是最终能压垮餐饮行业商家的“三座大山”。原本商家的收入可以平衡房租、原材料、人力、外卖佣金等成本支出,疫情之下,收入锐减,硬性成本又集体上涨,使得商家也难以为继,“三高”问题进一步凸显。“三高”之中,房租压力是餐饮企业感受最深的。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77.5%的餐饮商户表示在门店租金上存在经营压力,绝大多数餐饮老板无法与业主达成减租协议,背负着巨大的租金压力。即便是大型连锁品牌海底捞,也深受高房租成本的困扰。从其上一份财报能看出,海底捞的三项硬成本,原材料、人力成本和租金都有大幅上涨,尤其是租金成本,同比增长125.2%。大品牌依靠品牌效应,对商业地产具有一定的话语权,相比之下,小微餐饮老板要面对的情况更甚。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去年6月,北上广深平均商铺租金已超1000元/平方米·月。位于中关村大恒科技大厦地下一层,距离楼梯20多米的一个档口,每个月租金就要两万元,并且还在以每年5%的幅度递增。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餐饮业纾困扶持的措施,多达7条。比如,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今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各地政府随后响应了这个政策,也推出多个“降租”规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中,房租减免政策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可现实却是,大批餐饮企业租赁的是商业综合体、非国有房产房屋,减免租金或允许延长经营租期的可能性并不高。张鑫(化名)对此深有感触。2015年,张鑫的餐馆在北京通州正式开业,餐厅主打云南菜,曾经一度排名通州云南菜口碑榜第一名。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餐厅的房租是18万元,此后房东每年必涨1万元,雷打不动。到疫情前的2019年,不到300平方米的餐厅,房租已经涨到了23万。“2020年发生疫情后,房东本来还要涨价,后来不断求情才勉强同意维持2019年的房租,也就是23万元。”5月30日,湖北襄阳市,人们在闸口露天大排档吃夜宵。图/IC然而面对收入的断崖式下跌,持平的房租依旧令张鑫压力山大。于是他恳请房东将原本一年一付,放宽到一年两付,到今年进一步延缓到一年三付。餐饮企业在人力成本上的承压也日渐明显。《2020年中国餐饮年度报告》显示,调研企业中人力成本营收占比均值为21.35%,并以3.69%的涨幅持续增长,是三大成本中涨幅最大的。秦伟伟兰州牛肉面品牌创始人秦伟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餐饮业的诸多岗位如“厨师”“服务员”等职业,劳动强度大,且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餐饮,因此长期面临“招工难、用工荒”的窘境。据《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餐饮行业的直接从业人员在2000万左右,预计2024年餐饮从业人员可能需要2800万。在这种背景下,餐饮企业也不得不提升待遇来留住以及吸纳人才,由此导致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攀升,进一步蚕食利润。据秦伟介绍,如今餐饮企业招人必须包吃包住。以上海为例,租一间能容纳8人的套间,每个月的房租就达1万多元。此外,店长的工资2021年已经涨到了1万多元,厨师长也接近1万元,这还不包括奖金、提成。相比房租还有商量和转圜的余地,食材的涨价却几乎是压倒餐饮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疫情期间,餐饮商家的部分原材料成本不降反升,成为商家经营难的另一大痛点。根据《2021年疫情背景下餐饮企业调研》的数据显示,约有81.7%的受访餐企认为原材料成本对比疫情前上涨了,其中接近五成的受访餐企认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近一年来,在全球大宗商品普遍涨价的背景下,蔬菜肉类价格普遍上涨。临近去年年底,海天味业宣布对部分产品的出厂价上调3%~7%不等,随后,李锦记、加加食品、恒顺醋业等调味品企业也纷纷宣布涨价。一轮接一轮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就像“车轮战”一样,更使得餐饮商家“雪上加霜”。2021年年底,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郭浩与另外三个朋友相约开餐馆创业。今年4月9日,他们的餐厅在南锣鼓巷附近正式开业。从来没做过餐饮的郭浩,在目睹食材涨幅之快后直呼“这简直是抢钱”。“我们店对食材的品质要求比较高,用的牛肉都是M9,4月份的价格还是220元/公斤,然而到了5月份价格就涨到了290元/公斤。三文鱼也是如此,4月份价格是130元/斤,5月份就涨到了190元/斤。”餐饮企业的负担还不止如此。张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以为餐饮经营成本就是人工、原料和租金这些固定成本,其实在实际的餐饮经营成本中还有很多变动成本,比如产品折旧、获客成本、营销成本等。“这两年来,为了招揽顾客,我们在线上平台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比如大众点评的‘霸王餐’活动,即免费邀请消费者到店体验,这些成本其实都是我们担负。”5月27日,浙江兰溪市游埠镇老街上,许多顾客吃早点、喝早茶。图/中新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固定成本是餐饮经营者每月固定支付的成本,决定着门店经营的稳定性;变动成本是除固定成本外可变动的成本,影响着店铺经营的持续性。“但不管哪一项支出,都可能是压垮餐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多重压力下,餐饮业从去年开始迎来倒闭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有超过100万家餐饮门店关闭,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为30万家。倒闭的餐饮企业中也不乏一些知名品牌,如甜品品牌许留山、轻食品牌新元素、亲子餐厅连锁金牛角王等。如何寻找新增量6月6日,在时隔36天后,北京终于重新放开线下堂食。然而对于张鑫来说,黎明仍旧没有到来。在他看来,比疫情阵痛更严重的,是顾客消费意愿和消费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下滑。“对大部分餐厅来说,酒水是重要的盈利点之一。我们也是如此,过去酒水业务能占到利润的一半甚至更多。比如我们的大理啤酒都是从云南空运过来的,此外还有一些精酿啤酒,都很受消费者喜爱。”但疫情过后,张鑫发现客人到店消费不再点酒水,都是拎着酒进来,即便消费也就是点个雪花。表现在价格上,就是客单价从原来的100元出头降到80多块钱。“而且出门就餐的客人少了,来的基本上都是老客户,新面孔不多见。”文志宏分析指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一方面,餐饮业作为接触性、聚集性行业的代表,出于安全考虑,消费者在外消费堂食的意愿被严重削弱。另一方面,除了疫情造成的“静态管理”、无法堂食等严重影响外,疫情大背景下,宏观经济出现一定的下行趋势,使得消费者消费预期出现下降。其直接表现为,居民对于未来的收入增长并不具备很强信心,因而储蓄率快速增长,而餐饮消费则受到抑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居民存款总金额为102.5万亿元,今年一季度迅速增长到110万亿元,而在2019年,这一数字为82万亿元。与之相反的是,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尤其餐饮业,叠加了人员流动受限的影响,多个月份呈现出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4月份,餐饮收入13262亿元,下降5.1%;4月份餐饮收入2609亿元,下降22.7%。顾客消费力下降,也导致餐饮人对行业发展预期的明显下滑、信心的逐渐丧失。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在今年一季度的调研中发现,超过80%的餐饮企业认为短时间内疫情难以结束,线下客流难以短时间内恢复。事实上,抛开2021年的反弹,中国餐饮行业自2017年以来,市场增速就跌破10%,至今下降已超过4年。由此也引发了新增餐饮公司注册数量增速的下调,从2015年暴涨88%,下降到2020年的25.5%。同时,从2019年年初开始,餐饮行业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逐步下降,从最高点17%回落到12%,餐饮行业在整个中国消费增长中速度趋于缓慢。6月6日,北京市部分餐厅恢复堂食,一些顾客排队等待用餐。图/人民视觉大众消费预期下降,去哪里找新客人成为餐饮人的新问题。番茄资本创始合伙人卿永表示,吃的刚需不会随着疫情而改变,改变的是围绕吃的场景。疫情之下,外出不再是消费者就餐的唯一途径,消费与用餐场景随之丰富,许多餐饮企业开始加码堂食之外的业务,其中外卖市场的井喷尤为亮眼。卿永认为,疫情期间,一些过去外卖占比相对较高,特别是有食品零售板块的品牌,整体来说可以通过零售和外卖一定程度上补偿堂食的损失。如“鱼你在一起”和“熊大爷现包水饺”,都是更加重视外卖、外带的商业模型,且以加盟为主,疫情期间,反而实现逆势增长,“熊大爷”45天开出160多家加盟店;“鱼你在一起”开出了40多家加盟店。此外,不少连锁餐饮企业依靠自身品牌优势推出了零售产品,覆盖了从火锅底料、蘸料、面点、即饮咖啡,到自热食品、速食菜、速食汤等多个品类,成为部分餐饮企业重要的创收来源。除了海底捞、呷哺呷哺、广州酒家、星巴克等老玩家外,霸蛮米粉、和府捞面、眉州东坡、西贝莜面村、船歌鱼水饺等品牌都已入局。消费场景的变化还给餐饮企业扩张提供了新的方向。卿永表示,过去由于客流量和品牌影响力等原因,连锁餐饮企业往往首选在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开店。但在疫情之下,购物中心客流急剧下降,在容许堂食情况下影响面都可能高达50%~70%。但社区商业都有很大不同,有一些社区的门店营业额还在上升,或者在疫情影响很严重的情况下,也仅影响20%~30%的营业额。相比之下,社区商业则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逆势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中国城市社区大概超过10万个,而50家以上商铺的中大型购物中心数量约有5000个。卿永认为,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连锁品牌进入社区商业。社区商业的优势不仅仅是规模更大,还包括租期时间可以更长,特别是对于小品牌,一般购物中心给小品牌的签约时间是一两年,而社区可以通过更长的租期让小品牌更加稳定地经营。此外,社区的租金稳定性也更高,租赁成本更低。文志宏认为,餐饮收入下降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趋势性下行。民以食为天,餐饮是一个永不落幕的永恒产业,且会随着经济增长持续发展壮大。这也是近两年餐饮企业在一级市场炙手可热的关键原因之一。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去年在一次演讲曾公开表示,“我们相信十年以后中国线下餐饮(市场规模)达到十万亿是毫无问题的。要是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连锁化率,至少五万亿是线下连锁品牌能够分享的蛋糕。要是品牌能够达到五百个,就说明每个品牌就能够达到一百亿的销售额,这也是中国线下连锁餐饮的机会。”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却是曲折的。李维华表示,目前疫情的反复仍然是悬在企业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只有做好疫情长期的准备,争取先活下来,才能谈未来更好的发展。...
工信部旗下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推出“一键查询”和“一键解绑”功能,其中“一键查询”可以查到该手机号注册绑定的互联网账号情况,而“一键解绑”提供解除本人持有号码前(即号码注销重启前)号码注册绑定的互联网账号关联关系(本人持有号码期间绑定的互联网账号不受影响)...
“一把手”冯鹤年被查消息快速发酵,民生证券一时也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财联社记者6月8日上午获悉,民生证券董事长、总裁冯鹤年已于6月7日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目前处于失联状态。记者致电冯鹤年,其手机已处于关机状态。尽管董事长失联传闻已在业内炸开了锅,但截至发稿,民生证券并未进行回应,有公司内部人员称,7日上午还在电话中向冯鹤年汇报工作。目前,冯鹤年涉案原因尚未披露,但多条线索指向数日前证监会会计部原主任王宗成被查一案。6月2日,证监会会计部原主任王宗成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王宗成与冯鹤年均为证监会的老人,两人都曾在创业板发行监管部任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失联传闻的前一周,冯鹤年还在证券业协会发表民生证券党建工作相关署名文章,谈及党建引领公司发展方向、业务发展、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作为投行黑马,民生证券在IPO过会数量、承销保荐收入和在审项目数量等方面位居行业前列,2021年完成31个IPO 项目,18个再融资项目。从在会项目来看,民生投行的储备力量也较为丰厚,共有39个IPO项目排队待审,其中创业板有24家,沪主板和深主板分别为3家和9家,科创板也有3家。证监系统从业长达18年冯鹤年为60后,是典型的具备监管背景的券商掌门人,在民生证券已属到龄退休的年纪。1997年,冯鹤年入职证监会工作,工作长达18年,先后担任法律部处长、副主任兼法务总监、副部长,非上市公众公司部主任等职务。2012年7月,冯鹤年接替张思宁成为证监会创业板部主任——而这也是冯鹤年与王宗成的交集所在。2012年4月至2016年7月,王宗成任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发行监管部巡视员兼副主任;彼时,与王宗成同任副主任的还有去年10月被查的曾长虹,而王宗成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于6月2日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13年12月,冯鹤年任山东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兼济南稽查局局长。2015年7月,冯鹤年辞去山东证监局局长一职。2016年12月,出任民生证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完成了一次职业生涯的大转身。...
越南当地时间周二早晨7点,越南国会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报告,并投票开除了越南卫生部长Nguyen Thanh Long(阮青龙)的职务,这也标志着该国卫生、科技部门与上市公司串谋通过核酸检测谋取利益,还“碰瓷”世卫组织的闹剧告一段落。(来源:越南国会官网)根据会议声明,在周二举行的一系列投票中,越南国会499名代表中,有473人投票赞成中止阮青龙的国会代表资格,还有471人投票赞成免去阮青龙的卫生部长职务。而在周二凌晨,越共中央纪委官网也发布声明称,在周一举行的特别会议上,也做出开除阮青龙党籍的决定。(来源:越共中央纪委)缘起:越南核酸检测丑闻这起被称为迄今为止越南最大的涉疫案件,可以从2020年2月开始说起。当时越南科技部批准了一项价值83万美元的新冠检测套装先导项目。中标的除了越南军事医学院外,还有医疗科技公司Viet A Technology。最初,这还是一个科学技术拯救越南人民的故事。在先导项目批准后仅一个月内,Viet A科技就成功交付了可供量产使用的新冠核酸检测套装。越南卫生部大开绿灯,迅速批准了这款检测套装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参考价格为47万越南盾(约等于20美元)一件。由于抗疫有功,Viet A科技还在当年获颁三等劳动奖章。更蹊跷的是,越南科技部还在当年四月公开鼓吹Viet A科技的新冠检测套装获得了世卫组织的紧急使用许可。这一“越南速度”也获得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赞扬。当然,最终的事实证明,Viet A科技确实向世卫组织提交过认证申请,但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批准。但直到去年越南公安部正式介入调查后,世卫组织的驻越南代表才公开确认,早在2020年相关申请就已经被驳回。(来源:世卫组织文件)当然,事情至此,越南卫生部才刚刚出场,并成为这场丑闻中最终完成收割的关键一环。在卫生部门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下,价格虚高的核酸检测套装被大规模使用。根据统计,在案发前Viet A科技总共通过出售价格虚高的核酸检测试剂获得营收超过4万亿越南盾(约合1.75亿美元)。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末越南总共进行7300万次新冠核酸检测,预计总花销超过10亿美元,比该国花在疫苗上的费用高出四倍。2021年12月,越南公安部宣布逮捕Viet A科技创始人Phan Quoc Viet等多名公司高管,当时一同被捕的还有越南海阳省的疾控中心主任Pham Duy Tuyen,他被指控在该省采购五个批次的Viet A科技核酸检测套装中收受300亿越南盾的回扣,这些合同的总价值为1510亿越南盾。事发后引起举国震动,并推动最高层级的调查。越南中央纪委在三月底的公告中明确指出,越南卫生部、科技部一众官员对监管、审批、采购Viet A科技核酸检测套装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和不足共同承担责任。在周一的政府文件中,越南政府进一步指出这些官员违反党纪国法并造成“巨大损失”,浪费了国家预算资源并影响抗击疫情大局。除了阮青龙外,在Viet A科技事件期间担任科技部长的Chu Ngoc Anh(后担任河内市长)同样被开除党籍。上周科技部副部长Pham Cong Tac已经被开除党籍,而据当地媒体报道,卫生部副部长Nguyen Truong Son在被党内触发后已经以“工作压力”为由递交辞呈。...
近日,国开泰富基金易主之事终于敲定。在创立国开泰富基金近9年后,国开证券正式退出股东名单,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为新东家。 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高速发展,规模直逼26万亿元,但也有一批小型基金公司始终未能找到突围之路,在多年苦苦挣扎之后,因经营无果几乎沦为“空壳”公司。近日,《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为“空壳”基金公司的市场化退出提供了新的路径。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各路资本的入局,竞争越发激烈的公募行业,其牌照红利在逐渐消逝。那些“空壳”基金公司亟须寻找出路,借力新股东、并购重组而焕发新的生机。此外,受访的业内人士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强制退出机制,从保护投资者根本利益出发,对提供低劣投资服务的基金公司予以强制退出。 尘埃落定 国开泰富迎来新东家 2013年7月,国开泰富基金正式成立。彼时,公募基金总规模还不到3万亿元。近年来公募基金高速发展,总规模直逼26万亿元。但对于国开泰富基金而言,却错失了行业发展的风口。 自去年8月以来,国开泰富基金旗下已无公募基金产品可管。究竟是哪些原因,让国开泰富基金沦落到这般困境?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员频繁变动、公司缺乏风控、债券基金“踩雷”等,都是国开泰富基金沦为“空壳”公司的原因。 2018年5月4日,国开泰富基金发布《关于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国开泰富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国开泰富岁月鎏金定期开放信用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诉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债券交易纠纷一案的公告》,显示所购债券“踩雷”对旗下债券产品造成较大冲击。 公司发展不佳,基金经理便纷纷出走。 2018年11月,林聪因个人原因离职。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国开泰富基金对林聪寄予厚望,国开泰富旗下首只权益基金——国开泰富开航混合即由林聪担任基金经理。林聪走后不久,2019年10月,梁雪丹、何玄文等基金经理也相继离职。 颓势难挽。2021年8月,国开泰富基金旗下最后一只基金国开泰富货币发布清算报告。9月,昔日创始股东国开证券便有了退出之意。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官网显示,国开证券拟转让所持国开泰富基金66.7%股权,转让价格为37394.05万元。 今年4月,针对国开泰富基金股权转让情况,证监会提出五点意见,主要涉及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自身参股情况以及后续如何管理国开泰富基金等事宜。今年6月,国开泰富基金新东家终于尘埃落定。 警报拉响 多家小公司几近“空壳” 国开泰富的此番易主,再度引发了市场对小基金公司的忧虑。 虽然行业近年来高速发展,但头部化趋势明显,龙头公司如易方达基金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元,而部分小基金公司艰难摸索,始终找不到出路,濒临“空壳”的边缘。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有9家基金公司基金管理规模低于6亿元,其中有7家管理规模不足3亿元。 以2017年成立的国融基金为例,截至3月底,旗下共有7只基金,规模合计不足2亿元。 原始注册资本金早已不够烧,大股东不得不再次增资。2022年1月29日国融基金发布公告称,国融证券、上海谷若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向国融基金同比例增资2000万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至1.7亿元,股东及股东出资比例均保持不变。 比国融基金早成立5年的华宸未来基金,近况也颇为艰难。截至今年3月底,华宸未来旗下共有3只基金,规模合计1.31亿元。 上述濒临“空壳”边缘的基金公司都有相似的“痛点”,即因人员频繁流动与公司经营不善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今年5月,达诚基金核心投研人物王超伟宣布离职,蔡霖成为接任者。不过,从公开资料来看,蔡霖此前或缺乏资金管理经验,曾任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研究员,目前管理达诚基金旗下全部权益基金。 合煦智远基金的高管变动更是频繁。2021年7月,赵新宇离任总经理。2个月后,副总经理梁涛也因个人原因离职。今年3月,林琦同样因个人原因从督察长的职位离任。 优胜劣汰 行业生态亟待净化 新东家的到来能否让国开泰富基金焕发新的生机,仍需时间的检验。不过,此事引发了行业对小基金公司的思考,未来它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基金管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来自科学、系统的投研体系建立和优秀的投资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投资管理能力,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品牌便无立足之本,也就失去了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池云飞的看法也较为相似:“基金管理公司要获得长久发展,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投研建设、人才储备、公司治理,还要根据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服务,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的获得感。” 在业内人士看来,优胜劣汰是每个行业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公募基金行业也不例外。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近日发布,这为公募基金管理人的市场化退出提供了路径参考。具体来看,允许经营失败的基金管理公司主动申请注销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或者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化退出。 池云飞表示,基金公司退出主要涉及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保护和由此引发的托管人、基金募集机构之间权利义务的变化,涉及相关人员较多,申请注销或并购重组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退出的各个流程都必须充分考虑各相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障持有人利益,因此基金公司的退出较为复杂。 从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或是发展艰难的基金公司谋求重生的一个有效方式。“由于公募基金牌照较容易获取,因此海外市场多为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发展不好的基金公司便自然淘汰。海外市场也发生了较多行业并购案例,通常为大型公募基金并购具有在某些领域有显著发展特色的公募机构,以壮大自身发展实力。例如,贝莱德并购ishare以增强其在ETF和指数基金领域能力。”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市场,市场机制也相对较为成熟,发展不好的基金公司通常以被收购、合并、转让资产管理业务等方式退出。不仅是发展不好的基金公司,很多大型资产管理巨头之间的合并、收购也非常普遍。”不过,池云飞提醒,发展好的公司并购发展不好的公司有一定的价值,但价值能否发挥出来还得看并购后的整合能力,尤其是两家公司的文化、管理、投研、业务资源等方面在并购后能否实现更大化,整合能力不强反而可能带来负面结果。 沪上某基金研究员对此较为赞同。在他看来,虽然当前公募牌照红利在逐渐消逝,但依旧具备一定价值,寻找新股东、并购重组或是行业资源整合的较佳方式,但其中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公募基金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股权估值相对较高。大基金公司如果选择并购,要支付牌照溢价,但其本身已拥有牌照,小基金公司要有足够的特色才具备吸引力。此外,建议监管层进一步明确强制退出机制,从保护投资者根本利益出发,对那些提供低劣投资服务的基金公司予以强制退出。” 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 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 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 财经贝EHZ简介系列: 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 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 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 财经贝EHZ客服: 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