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微博知名博主“王落北”爆料B站总监开裁员动员会的46分钟内部录音引发关注。28日,网上出现自称B站员工人士回应,录音是自己在内部会议所录,目的是对发言领导的不当言论向公司内部投诉,而录音的内容也只涉及该领导个人。劳动法专家表示,用人单位以“不胜任”解除劳动合同,一旦发生争议,法院将对此作出全方位的审查和考量,而有相关研究显示,此类劳动纠纷中,用人单位的败诉率颇高,败诉的理由包括劳动者对绩效考核制度、目标和考核结果不认可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联系B站,截至发稿,B站尚未对此事做出回应。网传B站内部会议录音 称设定“不可能任务”让员工离职5月27日,微博知名博主“王落北”爆料B站总监开裁员动员会的46分钟内部录音引发关注。王落北向媒体透露,多位B站员工向他投稿了相关内容,该录音为B站内部会议的录音,关于录音中的“总监”暂不确定具体属于哪一部门。录音内容中提到怎么“合理正规”裁员、“清洗”员工,从而降本增效、成本控制。其中提到诸多“裁员技巧”,如:“制定一个他完不成的PIP目标,PIP考核不过就直接离职”“一定要明确给他扣上,他就是能力不行”。5月28日,微博用户“6168632663”以当事人身份回应博主王落北,其表示:自己就在会议现场,并非裁员动员,而是年后2月绩效管理的内容,录音中说话的是在公司多年、管理着几百人的游戏平台技术的负责人,会议涉及每年绩效考核后正常的预期管理,以及如何规划年后离职潮和绩效差的人员管理。该用户表示,会议第13分钟开始,此平台负责人言语激烈,唆使组长将“不听话”的人趁机弄走,并表示自己利用1年时间去弄走一些人。该用户表示,由于自己对该负责人的言论难以接受,便在公司内部投诉了该负责人的言论,并同时附带了上述46分钟时长的录音,公司人力部门接到投诉后与该用户进行了联络,该用户于是将网上的录音删除,但没想到录音还是向外扩散了。该用户表示,为公司存在这样的品行不端的人感到难受,也请所有网友能够理解,不要去攻击公司,此负责人的品行确实是极个别现象,只代表他本人。根据公开报道,今年3月,哔哩哔哩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第四季度,总净营收为人民币57.80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1%。净亏损为人民币20.958亿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为人民币8.437亿元。今年,B站多次被传裁员,官方回应均称部分业务调整或部门业务情况很好等。专家:“不能胜任工作”情况很复杂 违法解除合同员工可依法定程序维权劳动法学专家、北京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洁律师表示,一般情况下,因绩效不能达标等情况发生劳动争议的,都适用《劳动法》26条第二款的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绩效管理考核与不能胜任工作的考量,是非常复杂的,不会是用人单位制定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任务,并且可以据此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旦对解除合同发生争议,员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来为自己维权。胡律师表示,从司法裁判的角度出发,首先要看用人单位的目标管理是否合理,比如单位对员工提出一个绩效考核,这个考核是否与同级别员工及同行业相应的员工一致,该绩效是否被员工签字认可,如果员工对绩效提出反对意见,还要审查上述绩效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其次,不能完成任务不等同于不能胜任工作。胡律师表示,单位考核是一个复杂且难度很大的工作,对于法律规定的“不能胜任工作”,可能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生劳动争议,法院与仲裁机构也会看员工是否对用人单位的考核标准是否认可。再次,怎么更全面地衡量“不能胜任工作”?胡律师认为,从目前看大概有三个维度的考量,一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属于合理要求,其次是员工对上述要求明确认可,三是员工的行为符合不能胜任工作的成立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以“不能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才具有合法性。胡律师表示,在近些年的司法实践中,因“不能胜任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纠纷存在不少,但发生争议后,公司能够胜诉的案件却很少见,公司一旦被认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就要承担违法解除的法律后果,与之相对应的,因为绩效违法降薪,也要承担补偿薪资的责任,但目前劳动合同法尚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因此,员工称自己遭遇“职场冷暴力”或者被排挤等,是无法主张要求用人单位作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记者通过查询发现,2017年,中伦律师事务所段海燕律师曾经根据公开的司法判决,发表《北京地区“不胜任”案例数据统计及败诉理由分析调研分析》中显示,调查者检索了2014年到2016年3000个劳动纠纷案例,分别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无讼、北大法宝、威科人力与万律五个平台,用人单位的胜诉率依次为1.23%、1.55%、0、1.62%与6.25%。用人单位败诉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首先是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前,未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调岗;第二是用人单位有绩效考核制度,但是员工不认可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目标或者考核结果,不认可的理由为“未签字确认”,上述理由得到法院支持;第三是用人单位提供了证据,但是法院认为用人单位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第四是用人单位未能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第五是用人单位提供了绩效考核制度,但未能证明该绩效考核在制定过程中履行了·法定的民主程序和公示程序,法院据此认定用人单位依据该考核制度得出的绩效考核结论无效。...
恒大又被执行了。5月20日,恒大传出近一个月以来的第三条被强制执行的消息。算上这一次的41.83亿,恒大的累计被执行金额已经超过了180亿。在大多数人眼里,比起去年引发震动的20000个亿的债务,这些被执行的消息甚至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对王纲来说,恒大账上的钱每减少一分,他收房的机会就要渺茫一分。他将这条消息顺手转发到几个业主群,不出意料地炸开了锅,消息不停跳出来:“这样执行对其他债权人不公平!”“谁先出手就是谁的?扯这些没用。”“不能申请破产重组吗?这样拖下去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复工?”2019年10月,王纲在西南省会城市郊区的一个恒大楼盘,以6200元每平米的价格按揭购入了一套公寓。按照购房合同,半年前,也就是2021年12月,是房屋交付的最后期限,但从去年7月起,整个项目就陷入了无限期的停工。几个地块的业主们聚在一起,堵门、讨说法、维权……但收效甚微。上个月,王纲去工地附近转了一圈:围挡将每个出口都封得严严实实,他房子所在的楼栋主体堪堪完工,门窗、水电和外粉都没有做,但脚手架却已经全部拆除。旁边的地块,有的只盖了两层,裸露在外面的水泥台阶都快被风化了;有的干脆就只有个大土坑,四周堆满了黄土与建筑垃圾,唯独不见人影。据不完全统计,恒大在全国目前共计有778个在建未竣工的房地产项目,约70万户已售房未竣工交付,覆盖范围超过200个城市。有人将房子形容为中年世界的“盲盒”——一个掏空六个钱包,却只能买到未知数的商品。而当“盲盒”再打上恒大的TAG时,能决定命运的,就只剩下历史的进程。运气好的,开出几年维权,运气不好的,盒子里只留下一个烂尾的半成品。王纲说,在省会安家是他向妻子求婚时许下的承诺,没想到最后,用光前半生的积蓄,换来的却是后半生的糟心日子。真假“复工”人潮拥挤在嵩明县政府门口的空地上。大多是30到50岁之间的中年男女,身上统一套着印有“阳光半岛”字样的白色T恤,神情愤怒得几近庄重,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复工复产,还我家园。”昆明五月正午的气温已经逼近30°,飞溅的口水和汗水一起捂在口罩里,冰凉黏腻,远处隐约能听到警笛声正在靠近,但没有人离开。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县政府能向恒大旗下的昆明阳光半岛项目施压,尽快推动复工交房。李程因为出差没能参加这一次聚集,但他一直在群里对维权的进展保持着关注。他是2020年4月在阳光半岛购入的一套合院,当时的房价已经涨到了1.55万元每平方米,但考虑到这里环境好、配套充足,适宜给父母养老,所以李程还是咬咬牙付了首付。但仅仅半年,他就发现了不对劲。当时他在阳光半岛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条消息,称他所购买的楼栋建筑主体已经100%完工,但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前两天去看现场时,那一整片的四栋建筑都尚在建中。李程本身便从事的是工程类的工作,意识到恒大虚报进展后,便有了不好的预感。此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车去项目工地上关注一下进展。好在他所在的楼栋主体修建一直在进行中,2021年5月,顺利封完顶以后又有一些小工种陆续进场,他刚松一口气,一个月后,恒大陷入兑付危机的消息就传开了。紧接着,有央媒曝出消息称恒大在昆明的两个王牌项目确已停工,原因都和商票逾期未兑付有关。而危机同样席卷了负责昆明阳光半岛项目开发的两家子公司,嵩明中稷国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嵩明中稷鼎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公开数据,后者2021年8月时,拒付的商票已经超过了58笔,总金额达2600万。嵩明中稷鼎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商票拒付记录那时,李程才反应过来,整个项目也许早在2020年底就开始停工,之后进场的小部分工种仅仅是因为还未达到施工结算点。和李程不一样的是,彼时,大多数业主对此依然保持乐观,“恒大那么大的公司,世界500强呢,怎么可能出问题”。那会儿,新闻主页里和恒大兑付危机同时上热榜的,还有许家印聚集一帮高管签署“保交楼”军令状的新闻。之后又涌出一波楼盘交付的通稿。大家倒也不是有多信任军令状,而是觉得恒大这个涉及到七十多万家庭的大盘子,不可能没人管,复工是早晚的事。2021年12月27日,距离阳光半岛一期交付的最后期限还有4天,项目工地上举行了一场复工仪式,50来个工人分作两堆站在“保交楼!保生产!保民生!做出企业担当”的横幅前面合影,几乎没有人看镜头。阳光半岛复工仪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也是那会儿,当年负责卖房的顾问开始挨个儿给业主打电话,告知阳光半岛已经复工,预计2022年6月底就能交房。但很快就有人留意到——复工仪式后,工地现场就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业主们决定聚集起来去找开发商讨个说法,先是在售楼部,无果后又去了位于市区的恒大集团云南分公司。一直折腾到今年3月,阳光半岛的项目经理终于承诺将于3月20日出具全面复工的计划。然而直到3月底,他们也没有收到任何复工的官方文件。新闻里,远在深圳的恒大总部却开起了发布会。宣布全国的771个在建项目,已有734个复工,复工率达95%,其中424个项目已恢复至正常施工水平,占比55%。阳光半岛显然属于那95%中的一个。但李程不明白:“整个项目建面超过三万平米,施工人员加起来却不到10个,这也算复工?100年能建完吗?”眼看着下一个交房日就要到了,除了勉强封顶的A地块,B、C、D地块压根还没动工,有业主开始在群里放话:6月30日再不交房就直接搬进去住。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气话。和市区那些烂尾楼不同,这里远离城市中心,周边全是状况差不多的未竣工楼盘,日常配套设施也全部只能依赖恒大,如今工地摆烂,建好的商场、影城全都大门紧锁,想买点东西必须驱车走高速进城。房子“烂尾”之后,业主们手机里都多了形形色色的微信群。一开始是互通消息,后来多了“吐槽群”或者“宣泄群”,再后来是分工明确的“维权群”,比如一群专门跑工地,负责随时监察施工进度;二群去堵开发商,追问复工安排……这些群一边不停地解散,又一边不停地重建。因为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一言不合群里就会硝烟弥漫。吵得最多的还是关于钱的问题。他们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在停工之前,昆明阳光半岛的一、二期均已开售,6000多套基本售罄,哪怕全部按照单价最低的高层户型来算,预售回款也超过了50亿。这笔钱显然已经远远能够覆盖工程款。但事实是,早在2021年5月份,就有业主在政务网站上投诉自己合法合理办理了退房手续,却迟迟没有收到当初的首付款。当时,政务网站的回复是已对情况进行了核实,但开发商表示没有退款额度了。2020年初在阳光半岛购入一套刚需高层的杨树记得,她大约是在2021年6月份恒大危机初现时,给自己的置业顾问发了条消息,询问今年的交房是否会延期,对方表示“应该会按时交”。但一个月之后,顾问的口径就变成了“不确定,现在各个项目的资金链都出了问题”。到年底快要交房的时候,杨树发现自己的置业顾问已经从恒大离职,跳槽去卖奔驰了。阳光半岛的部分工地在2021年8月就被贴上了封条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业主们在群里猜测50多个亿预售款的去向,“小道消息”在各个群之间流传,有的说是被政府冻结了,有的说是被恒大挪用了,有的说是拿去优先复工文旅城了。但没有一条传闻能够最终得到证实。虽然早在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发文要求各地完善商品住房预售资金监管机制,“商品住房预售资金要全部纳入监管账户,由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确保预售资金用于商品住房项目工程建设;预售资金可按建设进度进行核拨,但必须留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建设工程竣工交付”,一些城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昆明并不在其列,其第一份明确的监管条例直到2022年才正式开始执行。类似的问题在广州南沙的阳光半岛项目也同样出现了。该项目规划建设40栋高层住宅,共5022户,分一期和二期进行销售。而据恒大自身披露,仅2020年8月开盘当月,就有36亿元的预售款入账。但和昆明阳光半岛类似,从2021年5月起,项目就陷入停工状态,其中一期的2、3、10、12、14栋地基甚至已经出现了大量积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业主称,通过自查,发现恒大可能存在诱导业主把钱转去非监管账户的嫌疑。昆明阳光半岛的业主胡玥则透露了更具体的操作——她在购房时,全款支付了40万元,但工作人员以优惠条件说服她将40万操作成了十期的分期,并分别转入了三个不同的账户。原本她以为不过是员工想拿提成,直到后来去取购房合同时,却发现上面写着自己只支付了首期的4万元。现在,她甚至不确定复工后,自己是否可以凭借这份合同拿到房子。昆明阳光半岛的业主陈述自己在购房时遇到的异常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而即便是合规的监管账户,在广州,商品房重点监管资金可以以银行保函进行等额替换。恒大危机爆发后,银行们纷纷抽身,保函也就不再具有兑现效用。广州的烂摊子最终由政府接手,2021年9月,广州市南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通知,将恒大阳光半岛项目所有收入缴入政府维稳托管专户。次年3月,原负责开发广州恒大阳光半岛的深涛生活服务(广东)有限公司,大股东由恒大汽车产业园投资(深圳)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运气好的话,这或许也会成为昆明恒大阳光半岛未来的出路。但至少目前,昆明政府还没有介入该项目的公开信息。反倒是开发商以复工的名义,追缴起当初购房时使用分期付款的部分业主剩下的未交款项。群里又为此起了争执。有人觉得在房子还不知道能否交付之前,继续付款就是在拿血汗钱填无底洞,但另一部分已经付完全款的人觉得如果项目能回款会更有利于复工复产,双方僵持不下,群主只好将群解散,私下将两边再单独拉群。李程属于支持继续付款的那一方——他的分期早在一年前就付清了,其中有一半来自父母的存下来的养老钱。但现在,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跟他们解释付了钱却拿不到房子这件事。70万个等待的家庭胡玥还记得阳光半岛开盘时的盛况。新修的公路两边挤满了广告牌,载满了看房客的大巴车不停地在市区与售楼处之间往返。销售顾问们堵在各个高速的出口,试图拦下每一辆过路的车,一边将手里的宣传单往车窗里塞,嘴上一边一连串地蹦出诸如“学区房”“精装修”“经济副中心”“昆明首席文旅巨著”“毗邻大学城”“地铁竣工在即”之类的话术。和恒大大多数文旅盘一样,阳光半岛所在的滇中新区属于昆明的远城区,五年前周遭还是一片村庄与荒山。但由于恒大还同时在附近布局了文旅城与童世界,项目一开盘就受到了热捧。这也是恒大的老套路了:在偏远地区拿地,之后盖个健身馆、儿童中心、营销中心为消费者“规划美好生活”,再用丰富的文旅配套去宣传——比如胡玥在签合同时,对方就承诺将赠送一张业主专享卡,里头包括运动公园、亲子庄园、儿童游乐城、恒大影城、恒大酒店的一系列权益。过去,恒大能够筹集到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些文旅城名义的预售公寓,这些文旅城拿地价格低廉,经过包装后销售价格却能翻上几十倍。根据恒大自己的宣传口径,阳光半岛2019年3月开盘当日,别墅区最高卖到了1.7万元每平米,去化率100%;洋房售价也高达1万元左右每平米,去化率42%;高层价格为0.745万元,去化率74%。甚至有人从周边的省份如贵阳、成都等地赶过来排队签合同。阳光半岛的商品房购房合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当时的热闹与眼前的萧条形成的残酷对比,这让胡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接受。她原是附近的村民,前几年为了修路村子里拆迁,赔了一笔钱,当时大多数乡邻都拿着这笔钱在附近的村子里重新盖了房,但胡玥一家为了给即将出生的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选择了搬去市区。后来会看中阳光半岛也是因为孩子。销售顾问告诉她,这里已经签约了一个高端幼儿园,未来等童世界和文旅城开盘后,很有可能继续引进小初高。“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这句几乎每个楼盘销售都会的话术,让她最终在购房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因为胡玥买的这套已经不是刚需,如果走银行贷款的话,首付高、利率也高,为了省点钱,胡玥不顾丈夫反对,选择了找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借钱一次性付清了40万全款。如今,房子停工,亲友们又开始催债,她没有收入,所有压力都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夫妻俩频繁爆发争执,最后一次,丈夫直接把离婚协议书摆在了她面前。她不肯签,转身下楼自己搭车去看“房”。根据工地上的示意图指引,她看到对外宣称已经盖到16层的房子还只堪堪有两层水泥架子,施工用的脚手架却已经全部拆除,方圆百米只有几个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在挖树坑。没有人靠近她的“房子”,仿佛那已经是一具腐朽多年的尸体。那一夜胡玥几乎没有合眼,第二天早上她敲开丈夫的房门,将签好字的离婚协议书递了过去。像胡玥这样是周边拆迁户出身的业主,在阳光半岛还有很多。大多是因为年纪大了故土难离,而这里离他们曾经居住生活的地方很近,为了维系过去熟悉的关系网,有人甚至会呼朋唤友的十几户一起过来买房。比如杨树家,从阳光半岛通往市区的那条高速正好穿过了她家从前的老房子,为了给高速让路,一家子搬去了半山腰上。前几年又有消息说新盖的房子可能也要被拆了,土地局的人已经在家门口的围墙上做好了标识。她原本计划着,如果这套房子能顺利交付,就能让父母先住进去,他们在这一片生活了大半辈子,孩子都已经长大离家,如果搬到市区去,肯定会不适应,但眼下,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没钱了”。阳光半岛业主集体上呈的维权诉求书也有一小部分是为了投资。作为一个二线省会城市,2016年之前昆明的楼市都很稳定,新房单价常年在8000左右徘徊。但2016年以后,随着文旅地产的兴起和远城区大规模的跑马圈地,昆明房价年连上涨,到2021年,主城区住宅成交价相比于6年前已经接近翻倍。而阳光半岛虽然不在主城区,但自从2015年滇中新区成立后,本地新闻里隔三岔五都要提一嘴“大力发展”。20开盘时走了走关系,以6500元的单价入场的陈帆曾经留意过,自己手里的这套房,最高时候涨到了8857元每平,增值了近30万。而那时整个滇中新区的房价还在攀升,眼看着就要破万。虽然她买的是刚需房,但看到资产在升值依然很开心。但她没想到,很快,那条上扬的波浪线就回转,一路跌回了7000,然后便再也没动过——因为已经没有人愿意接盘。失落的城市化后来陈帆才知道,原来邻居们去县政府门口聚集的行为,是从隔壁另一个由云南本土地产商负责开发的项目业主那学来的。在阳光半岛的四周,还堆积着许多类似的已出售却未竣工的楼盘,它们空洞地伫立在绵延的黄泥地上,像极了近几年城市化大跃进下一个失败的缩影。而昆明特别的地方,大概就是在城市化这条路上摔倒了两次。2008年那波兴师动众的“造城运动”,野心勃勃地规划着要在5年内完成对382个城中村的改造,一大波一个盖子盖三个锅的中小地产开发商借此机会冒头。运动最后当然是失败了,只遗留下了一大片的烂尾楼,很长一段时间,昆明人民对小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都不敢轻易信任。到2015年前后,昆明本土开发商相继破产,龙头企业乘势入局。到2020年上半年,克而瑞房企排行榜上,昆明房企销售金额前20位排名,已经见不到任何一家本土房企的身影。恒大也是从那会儿开始大手笔布局昆明,但它将重心几乎都放在了远城区。毕竟昆明这些年各个片区都在拆迁重建,各区都有新建筑,也有烂尾楼,主城区的价格优势不明显。反倒是在远城区,能够大规模、主题式地拿地。而昆明政府对大手笔的龙头房企们也同样欢迎之至。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昆明土地出让共计592宗,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面积达2475.03万平米,同比上升55.4%;出让金额达1011.9亿元,同比增长约60%。对比昆明市财政局的数据,2019年昆明市土地出让金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5%,甚至远超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30.0亿元。在第一财经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昆明市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高达36.3%,超越三亚、海口,成为全国房地产最高依赖度的城市。在全国300多个城市里,昆明以超高土地财政依赖排名第二事实上,除开昆明,恒大大规模布局过文旅项目的合肥、武汉、长沙、沈阳、广州、西安……几乎都是高土地财政依赖的城市。恒大这些玲琅满目的项目也确实曾为远郊带来过活力。54岁的张爱生活的村子离恒大在昆明的文旅城项目不远,村里的很多村民都和她一样,曾在文旅里城里务过工。恒大用工要求高——就连绿化带里的落花枯枝都要拾掇干净,但开价也高,张爱作为主管到手的工资能有3000元左右,其他村民的月薪也有2000多元。每天早上,张爱会将自己的面包车一路开到村口的水泥空地上,村邻们会在那里等着,大家一起坐她的顺风车去上班。但恒大出事以后,员工几乎被遣散干净,大家又被迫重新回到从前种种菜、养养猪的生活。唯一改变的,大约是银行卡每个月2号都会按时减少一笔数额不小的钱——她们有的也成了恒大的业主。一个看起来似乎有利的消息是,五月份,房贷利率再一次下调,据贝壳研究院测算,这一次下调之后,以100万贷款、30年等额本息偿还的一笔房贷为例,总还款将减少3万元。事实上,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陆续出台一系列利好楼市的举措,而且力度也在不断加码。但李程他们群的业主算了算,减少的这3万元甚至还不够覆盖他们过去半年,因为房子无法按时交付而产生的额外支出。有业主甚至已经开始在群里低价出售自己位于海南的另一处期房房产,希望能减轻一点还贷压力。群友们都建议他去别的渠道问问,买到过烂尾楼的人应该这辈子都不会再买期房了:“风险太大了,企业犯错,坑的却是老百姓的一辈子。”前几天,因为整夜的失眠和神经紧张,胡玥被拉着去昆明医大的附属医院看一次病。没检查出什么大问题,医生只开了药嘱咐她好好休息,少操心。她回复:“我想操心操不了,我一个家庭妇女,没有办法解决,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杨树早上看到几个维权群发了新公告,称5月31日下午两点将在恒大文旅城的售楼部举行一次业主见面会,沟通复工复产的进度。她隐约记得这个见面会早几天就通知要开,没想到一直推到了今天。因为要准备见面会,在当地的几个业主上午又去工地上转了一圈,意外拍到有土方车进场,群里登时为究竟哪个地块应该优先动工吵得不可开交。有人仍然不敢置信,小心翼翼地发问:这算是好消息了吗?毕竟类似的“复工”过去半年屡屡上演,谁也不知道交房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
6年前的光棍节,大批郑州市民无视禁放规定,当街劈里啪啦放起了鞭炮。大伙不是来庆祝双十一的。当天中纪委网站挂出了一条消息,曾经担任过郑州市委书记的吴天君落马。吴书记当年主政郑州时有个外号,叫“一指没”。意思是他指点过的地方全都要拆掉。从市长到书记的五年,吴书记平均每年指100多个城中村,将近两百万人感受过书记的一指没。体验过吴书记指尖功力的,还有担保小贷行业。当时,有能力从工信厅搞来牌照的政府官员、涉黑势力、银行员工,迅速开起了近2000家担保公司,以远远超过银行存款的利率,吸纳了上千亿资金。吴书记一上任就伸出手指:快查快办快判。后来,吴书记落马,自己在中植系做财富管理的高管儿子也被带走了。可有的事儿能快,有的事儿快不了。中原大地的百姓,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被“非法集资”折腾一回。上世纪末是河南三星,10年前是遍地担保小贷。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学到到任何教训。耗腩觉得这话说得不对。起码中原百姓还是学到了教训的,大家不但老老实实把钱都放在银行里,还仔细学习了银监会郭主席的讲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宣扬“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然后今年,“银行”也来教训他们了。12020年,在深圳教物理的孙老师,在度小满上看到了互联网存款业务。孙老师算了笔账,把钱存在支付宝利息,不如存大银行的定期;大银行的定期,又不如存在腾讯微众银行,那里利息有4.2%。BAT里最地道的,是百度的度小满。虽然产品是地方小银行存款,但利息有4.6%。孙老师虽然没听过什么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新民生村镇银行,但看到产品简介上清晰写着银行存款,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小心翼翼的孙老师,还专门去查了银行存款保险的牌照名单。这几家名不见经传的银行,都在名单里。为了保证安全,多疑的他中途还支取过好几次钱款:一切都显示正常。去年春节前后,孙老师收到了一则来自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的短信。短信说,尽管互联网平台下架了相关产品,但是:用户依旧可以通过银行小程序继续存款。虽然银行违背了监管层不得异地揽储的规定,但孙老师哪里知道这些,他还是陆续在存钱。就这样,深圳孙老师全部积蓄170万,借助互联网的渠道,存进了千里之外的河南村镇银行。然后就是上个月,孙老师从新闻里看到,几家河南村镇银行的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涉嫌勾结内外,非法吸储,正在被警方调查。一名副行长已经被通缉。孙老师颤颤巍巍点开小程序,验证了新闻的说法。从那天开始,他的几个银行小程序,一直显示系统维护升级。媒体报道说,此次事件波及7家银行的40万用户,涉案资金超过:400亿。这40万人,有的是被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吸引而来。有的则是通过银行自己的小程序存入钱款。有的则是被中介介绍而来。他们的存款,莫名其妙就变成“非法”了。已经2022年了,竟然还出现了站着存钱,跪着取钱。河南许昌市的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驻马店的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商丘市的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市的新东方村镇银行,以及安徽蚌埠的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黄山市的黟县新淮河村镇银行,集体拔了网线。七家村镇银行中,四家有同一个股东,根据官方披露,非法吸储的主角,正是这个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22020年8月19号,河南南阳吕候墓遗址,来了几十个人。为首的是北京丰实投资基金总裁吕长胜,在他身旁恭恭敬敬伺候着的,是河南新财富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吕奕。《史记》里记载吕氏的祖先,是替舜帝掌管礼仪的伯夷,后来被封在南阳地区,当了吕侯。在祖先面前,京城来的吕总尽管60岁年纪了,还是三跪九叩,上了柱大腿一样粗的香,旁边的吕奕一直在小心搀扶。当天的合影里,吕长胜亲切地搂着吕奕。吕奕的红色T恤上有一句英文:I’m the King.吕长胜是在京城长袖善舞的人士,因为其颇有能量,甚至有了外号:上天入地吕长胜。相比吕长胜,吕奕的名气局限在河南的一些小圈子里。1974年出生的吕奕,国籍是塞浦路斯,他介绍自己是利比里亚驻中国商务投资代表,塞浦路斯阿芙罗赛达投资集团董事长。有传言他靠搞小贷起家。可能觉得这种生意上不了台面,所以他旗下有许多公司,都不出现他的名字。其中就包括河南新财富集团。吕奕真正的第一桶金,是来自高速公路。2003年9月26日,河南兰考到沈丘的兰尉高速正式奠基,建设方兰尉高速开发有限公司背后实控人,正是吕奕。这条61公里的高速,总投资24亿元,吕奕也获得了公路30年的收费权。国家重点高速建设项目交给一家民营企业,这在当时已经有点奇怪了。吕奕的儿子吕洋,也在项目的工程质量部任职。后来人们知道,吕奕把高速公路收费权抵押给银行,借到了修路的资金。这才叫真正的空手套白狼。此后,以兰尉高速的收费权作为质押,吕奕借到了很多钱。2017年,因为一笔贷款没有通过,吕奕向自己的合伙人林乐平提出,将林旗下50%的股份转让给兰尉高速,再以此向恒丰银行申请贷款35亿。时任恒丰银行董事长的蔡国华亲自对这笔贷款开了绿灯。直到蔡国华落马,这笔贷款也没有归还。而把股权借给吕奕的林乐平,还因职务侵占罪被送入监狱。吕奕的一生,就是搞贷款的一生。兰尉高速开工不久后,他就开始参股银行。他成立了河南新财富集团,专注入股河南的地方银行。无论是新财富集团,还是这些银行的股东名单里,都没有吕奕的名字。人们是在这些银行牵涉的案件里,在官方的披露里,才看到了吕奕的名字。比如2018年,郑州银行副行长乔均安被判刑。判决书里,吕奕为寻求贷款,向乔均安借款900多万,而后又行贿2300多万。两人还一起做起了吃息差的生意,由乔均安负责搞定银行批准,吕奕借款后再放贷给其他公司。在这份判决书里,吕奕的身份是新财富集团董事长。而吕奕的新财富集团究竟入股了多少村镇银行,目前还不能确定。3七家村镇银行集体拔网线的时候,吕奕已经逃往美国。2022年2月,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因受贿被逮捕,吕奕曾协助调查,进去了几个月。出来后,他就去了美国。几个月后,河南的村镇银行就爆雷了。吕奕或许阴差阳错躲过一劫。他在纽约有一家新媒体,号称与联合国有往来,2014年还以NGO身份得到了美国联邦税务局的免税待遇。他就以该媒体理事长的身份,混迹于华人圈子。而在河南,他是一个在北京有关系、喜欢翡翠、喜欢雇佣退伍军人的好大哥。谈生意时烟不离手,还会把客人请到一个摆满了翡翠的房间里,随手送给客人一块正阳绿。在河南村镇银行的事情曝光后,有不少人认为吕奕不可能赔不起。他号称自己有很多绝世珍宝,总价值6000亿,在饭局上说自己安排了古董在海外的展览。传言越传越神,吕奕甚至被人叫做:河南古董第一人。从其以往搞贷款的经历来看,“河南古董第一人”入股村镇银行,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搞贷款。在吸储能力上,村镇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劣势明显。但这个劣势在互联网贷款出现后,被奇迹般地抹平了。互联网存款兴起于2015年。监管层明确可以根据申请人开设的I类账户来确认信息,远程为用户开设II类银行账户。这为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敞开了口子。当年建立起来的存款保险制度,把大中小银行拉到了同一起跑线。在互联网平台上,用户没听说过小银行,大家觉得我认识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就行。可那时候最火的理财产品是P2P。互联网存款没啥优势,直到屁凸屁泡沫彻底破灭,大家才想起监管当年留下的这个口子。最先吃螃蟹的是京东。2018年,京东互联网存款业务规模达到了1500亿。一开始还不紧不慢推进业务的度小满急了,高层要求追赶京东:缩短对接时间。然后,大家都迈开了大步子,小米金融、度小满、360金融乃至中国人寿都跑步进场。这一跑,就跑出了一个金矿。地方中小银行揽储规模,是他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数字。两年时间,互联网存款规模已经发展到了上万亿元。2021年1月15日,央行下发通知,明确提出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的存款业务;还禁止银行进行跨区域的揽存。各大互联网平台开始陆续下架类似产品。但村镇银行已经领略到异地吸储的快乐,怎么可能随便停下。他们用小程序、APP,联络到了深圳孙老师这样的老客户,继续吸引他们存款。在爆雷的时候,有的银行互联网存款率已经达到了:83%。4几年前,一个在互联网平台做风控的朋友去考察一家地方农商行,银行领导说我们贷款不良率只有0.2%,而且全都有抵押。这个不良率别说村镇银行了,四大行、招商、平安都做不到。然而等他们拿到明细一看才发现,领导可能弄错了小数点。这家银行的不良率20%都不止,贷款本金还不上,连利息都在不断展期。朋友所在的互联网平台,此前非常想和村镇银行合作,因为利率高,引流效果好。此外,规模越大,佣金也就越高。等看到了明细,领导的朋友有点害怕了。村镇银行的乱象,让这些见惯风雨的互联网人,心惊胆寒。在吕奕这样的股东眼里,银行就是他们的提款机。就比如包商银行,大股东从2005年起就通过注册209家空壳公司,相互担保等形式,借出347笔贷款,长期占用资金多达1560亿,每年光利息都高达百亿。到被监管层接管时,包商银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资不抵债。如果没有公共资金接入,债务人偿债率将低于60%。这些案例虽然恶劣,但并没有伤害到一般储户对于银行业的信心。但这次,情况有点不一样。河南新财富内外勾结挪用银行资金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用户的钱到底是不是存款。4月中旬事发到现在,事件性质仍未定性。用户们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存款被定性为非法吸储或非法集资。同样提心吊胆的还有一众第三方平台,如果是非法集资,他们也要为此负责。涉案的400亿里,大约四分之一的用户资金来自中国人寿的国金所。根据当时中国人寿的宣传,只有购买了保险的老客户才能获取额度,一般人还买不到。一位人寿的老客户说,出于对人寿的信任,她通过国金所把钱存入了银行。为了能获取额度,她还额外购买了几份保险。当然,对第三方平台来说,他们也很委屈。正规的金融牌照,有银行存款保险,合法的流程和渠道。钱都是公对公转账转入银行的户头,一切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最倒霉的,还是40万储户。今年吕侯的忌日,吕奕和他的大哥恐怕不会回河南上香了。以前看《骆驼祥子》,高妈劝祥子把钱拿出来放高利贷或存进银行,让钱去生钱。但祥子无动于衷。他不相信银行:祥子觉得把钱放在银行,银行给写几个字。盖上一个小印。这钱就给人家了,他觉得这是虚无缥缈的事情。以前为祥子感到悲哀,不让钱生钱,坐等通货膨胀,白白错过了很多人生突围的机会。但现在,看着这些村镇银行发生的事,突然觉得就算做祥子,似乎也没什么问题。鲁迅曾说过,有时候百姓用汗血求来的金钱,也就够虎狼的一舐。...
5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凤凰卫视记者问:网上有声音称,接种新冠疫苗后患上了白血病,两者是否有关联?在一波“需要加强脆弱人群疫苗接种”的呼声中,疫苗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新冠疫苗致白血病的情况是否存在呢?新闻发布会上,中疾控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回应称,接种疫苗后出现的症状和疾病与疫苗接种是否有关,相关判断要遵守规范流程,并要有依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王钧告诉八点健闻,(判断二者的关联性)要看国家历年来白血病发病数据,如果这两年的白血病年发病率确实有升高,应做所有可能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但“从白血病发病机理上来看,我个人认为,它与新冠疫苗没什么关系”。多名血液病学、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专家也均对八点健闻表示,从生物基础和作用机制上看,暂时没有发现新冠灭活疫苗短期内导致接种者出现白血病的科学证据。在著名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文献搜索引擎Pubmed上,用新冠疫苗与白血病为关键词去搜索相关病例,不会搜到任何相关的病例报告,得到的大部分结果反而是关于白血病患者能否接种新冠疫苗,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篇幅在讨论新冠疫苗能否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激发出足够的保护抗体。而对于接种完新冠疫苗后被诊出的白血病,多位专家向八点健闻提到,不能排除偶合的可能。所谓偶合症(偶合反应),指的是疫苗接种过程中,受种者正好处在一个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发病前期,疫苗接种后巧合发病。因此,偶合症(偶合反应)不是疫苗接种引起的,与疫苗无关,也不属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而中国目前的新冠病毒疫苗覆盖人数已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1.22%,接种剂次已超过33亿次,年新增8.5万左右的白血病患者,按比例来看,便几乎会有7万多人在这一年中曾经接种过疫苗。如果因为时间安排凑巧,接种时间刚好在确诊时间附近,偶合反应便发生了。在科学层面,建立两个事物间的关联需要证据。而疫苗与不良反应间的因果关系,需要统计到这种严重不良反应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有升高,和发生这类不良反应的合理机理解释。这在一些经典的疫苗不良反应,类似减毒脊灰疫苗导致接种者患上脊灰的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逻辑链条。然而,本次涉事的疾病——癌症,又是一种致病机制十分复杂的疾病,大部分癌症是一果多因的。究竟是哪种或哪几种因素促使了疾病的发生,其中哪种因素占比更重要,这些都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一位研究疫苗不良反应的专家提到:“我们很多判断都是靠经验,相对有用的证据需要更大规模的流调数据分析。”科兴去年发布的巴西和智利的三期临床结果均已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1级或2级)。截至目前,已有接种剂次以亿计的南美尚未报告白血病和疫苗接种相关。然而,不管是科兴还是国药,在中国的大规模临床数据和真实世界数据,目前却还没有相关的披露。要搞清楚新冠疫苗接种与白血病的关系,多位相关专家都提到,要去收集数据,收集大样本的接种数据,或是对某个地区进行更细致的调研和统计,利用这些真实世界的数据,来搞清楚每一个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究竟是什么。这关系着我们的疫苗不良反应鉴定和赔偿体系,也是我们对该疫苗更好的认识。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唯一一次发布的COVID-19疫苗安全性监测数据,文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恶心等;例数较多的有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而“过敏性休克、喉水肿等急性严重过敏反应极其罕见,及时救治后通常无严重后果。”而白血病,目前不在列表中。一年没有公开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于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动态、透明且及时的数据公开,本身就能有助于大众建立对国产疫苗的信息。信息越公开透明,对于解除疫苗犹豫的帮助就越大。作为疫苗监管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简称AEFI系统)已经建立了十余年。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北京亿安健康免疫研究中心主任和脊灰项目研究员彭向东曾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指出,中国的AEFI系统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包括系统的灵敏度、透明度、数据公布的及时性、分析效率等多个方面。然而四年时间过去,这套系统效果如何?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数据依旧非常少,而且透明度也不够高。2021年5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的新冠疫苗安全性监测数据,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阶段性对疫苗不良反应数据进行了不甚详细的公开。当时统计接种了2.65亿剂,不良反应报告率为11.86/10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占总数的82.96%;异常反应则占总数的17.04%。异常反应中,严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为0.07/每10万剂次,不足万分之一。这份文件列举了几项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的症状,但是对于不少人最为关切的严重异常反应,除了基础数据以外没有其余信息,也无从得知 “严重异常反应”的具体解释有哪些。此后,官方再也没有关于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最新数据公布,并且公众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公开入口可以查询到这些数据。最新数据显示,新冠疫苗在中国已经接种了33.8亿剂次,而公众对全国范围内的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最新情况一无所知。距离上一次信息公开已经整整一年。美国也有类似的疫苗不良反应检测系统(简称VAERS),该系统会根据上报信息动态更新。正是依靠这套系统,2021年4月,美国报道了6例年龄位于18-48岁的女性在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后6-13天内发生了一种极其罕见的血栓,其中一例死亡。也是依靠这套系统,2021年6月25日,FDA决定对辉瑞和Moderna新冠mRNA疫苗说明书进行修订,向民众发布警告:以上两种新冠疫苗接种将增加心肌炎和心包炎(心脏周围组织炎症)的发生风险。不过,即便有这些不良反应,因为他们的发生极为罕见,FDA在关于以上两项“严重不良反应”的页面上,特意用粗体字写道:“COVID-19疫苗免疫接种后罕见出现严重反应……但它的好处仍然大于任何潜在风险。”实际上,“被动”是不良反应检测系统的“通病”,因为上报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接种者和相关医务人员的报告意识,所以可能存在较多漏报或迟报现象,致使通过监测掌握到的AEFI发生率低于实际发生水平。一位负责预防接种的社区医生告诉八点健闻,接种者接种完疫苗以后,每张接种单上都有一个叫做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点的咨询电话。接种者接种完以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如果符合相关不良反应的指征,工作人员就会将其上报给AEFI系统。“我们不会说给每一个接种者都主动打电话问,有没有什么反应?”该名医生表示,虽然会记录来电者的报告,但并不是每个都能达到上报系统的条件。在中国,上报系统只有医疗机构、药企和监测机构有权限进行报告,普通人并没有直接向系统报告的权限。这意味着,普通人如果认为自己可能出现了疫苗不良反应,需要先由疫苗接种点、医疗机构进行初判,才能由这些机构将其上报。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金冬雁表示,内地的报告系统的判断标准相对比较紧,而香港对于接种疫苗者出现的不良事件的判断标准为——只要不能完全排除不良事件与疫苗接种无关,那么出现不良事件的接种者均能获得一笔来自政府基金会的补偿。补偿机制是疫苗接种的“内功”在33亿接种剂次之下,尽管灭活疫苗成熟稳定,但由于个体差异产生的接种异常反应会随着接种铺开而逐渐增多。正如上文提到的,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5月发布的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07/10万剂次,严重异常反应一般指死亡、需采取住院治疗、持续性人体伤残/失能等。按此推算,新冠严重异常反应约2000人。在日本,合格疫苗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伤害事件被形象地称为“恶魔抽签”,尽管发生概率极低,但对于个体家庭来说亦不可承受。完备的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是提升接种信心、分担受种者经济损失与风险的双赢策略。2019年出台的《疫苗管理法》第56条规定:“实施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区别于疫苗质量的产品纠纷、接种不当的医疗侵权,这里的异常反应指合格疫苗规范接种导致的损害,并且排除疫苗特性的一般反应(如红肿、发热等)、偶合反应、心因性反应、禁忌症人群,是一种各方无过错的补偿机制。其中免疫规划内的一类疫苗由政府负担补偿经费,二类疫苗为生产企业承担。一个问题在于,新冠疫苗的补偿责任并未厘清。一位前疾控系统工作人员介绍,新冠疫苗属于应急免疫,既不是一类疫苗也不是二类。中间地带的位置令补偿工作陷入尴尬,新冠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中标明“由疫苗生产企业自主招标确定补偿保险公司”,但动辄几十亿的接种基数,实非企业可以一力担负。八点健闻了解到的新冠案例中,有人接种疫苗后因偶合反应死亡,但生产企业出于人道主义补偿了25万,还有人接种后被诊断为极重型再生型贫血障碍,鉴定结果为“不排除异常反应”,伤残等级为二级乙等,获得补助金74万。同样的新冠疫苗接种,香港地区由政府出资设立异常事件保障基金,初期拨款十亿元,接种者可在两年内提出申索。迄今申请案件共800余件,获得补偿金个案为242件,1例为死亡个案,发放补助金200万港币,其余伤害个案共发放3151万港币。在新加坡,政府亦为疫苗伤害提供经济援助。其中死亡或永久性伤残补偿22.5万美元,高度依赖重症监护、住院案例分别获得1万与2000美元补助金。“补偿金额少、不良反应说明书外异常反应认定困难是其主要问题”,京衡律师事务所医事法律师章李告诉八点健闻。在补偿金额方面,根据法律规定,补偿方案及标准是由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立法制定,全国并不统一,各地差异化的补偿方案往往会出现“同命不同价”“同伤不同价”。浙江、贵州等地区预防接种异常实行一次性补偿,只有有限的死亡补偿金或伤残补偿金,不再另行支付其它费用。而上海、北京等除了伤残补偿金或死亡补偿金,还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等其它合理损失补偿,但总体补偿金额仍低于法定赔偿金额的。以北京为例,6岁小孩由于疫苗不良反应离世,其补偿金为6年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21年的收入测算为45万元,而安全事故全责的案件中,则为20年,即150万元。章李解释称,疫苗具有公益性和行政强制性,其性质决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只有补偿,而不是赔偿,而且补偿标准与赔偿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存在明显区别。但是,其代理的一些案件中甚至存在补偿金额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用。一位结核疫苗受种者后感染了严重肺结核,医疗花费30多万,而鉴定结果显示10级伤残,补偿金额仅10余万。章李也表示,无论是县级疾控、市医学会还是省医学会,各方鉴定主要依据为疫苗说明书中列举的不良反应,其他异常情况专家组也不敢妄下结论。同时在无过错补偿事件中,第三方鉴定机构无法有效参与,其结论不具备现实效力,于是往往形成一个系统内的闭环,没有第二条道路。个案的判断无疑是困难且复杂的。在单独的“疫苗伤害表”失效的情况下,美国的经验是由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院利用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证据对其评估,并为是否补偿作出参考。接种工作、监测系统与补偿机制互为因果。北京亿安健康免疫研究中心脊灰项目研究员彭向东告诉八点健闻,良好的补偿机制是疫苗接种“内功”,大范围的群体免疫固然可以获得健康收益,但如何处理这些不幸的事件则会左右接种工作的持续性。只有拥有一个良好设计的风险补偿机制,同时进行透明公平的信息披露,在问题发生后才双方才不会陷入一轮又一轮的无效博弈中。...
据彭博社文件显示,在对小米公司处以罚款后,印度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其他中国公司,目前正在调查中兴通讯和Vivo移动通信公司在印度的子公司涉嫌财务不当的行为。文件显示,印度企业事务部(The Ministry of Corporate Affairs)将仔细审查审计报告,并已从未具名的来源收到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可能存在包括欺诈行为在内的违规行为。文件显示,印度曾在4月份对Vivo进行调查,以查明其“所有权和财务报告方面是否存在重大违规行为”,同时还要求有关部门研究中兴通讯的账簿,并“紧急”提交调查结果。自2020年以来,印度加强了对中国公司的审查。印度总理Narendra Modi领导的政府已经禁止了来自中国供应商的200多个移动应用程序,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集的购物服务、字节跳动的TikTok短视频以及小米手机上使用的应用程序。本月,印度反洗钱机构以涉嫌违反外汇法为由接管了小米科技印度公司的银行账户,这一决定在法院下令后被搁置。据知情人士透露,印度企业事务部已经启动对500多家中国公司账簿的检查程序。除了中兴通讯和vivo,还包括小米、OPPO、华为技术、阿里巴巴集团的几个印度子公司,如Alibaba.com India E-commerce Pvt。该知情人士称,由于细节是保密的,要求不具名。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某些情况下,该部已致函这些公司,要求提供有关董事、公司股东、最终受益人和所有者的详细信息,同时正在向其他公司寻求类似的详细信息。他补充说,预计将在7月发布报告。中兴通讯和Vivo的代表没有回复寻求置评的电子邮件。小米、OPPO、华为和阿里巴巴的代表也没有回复寻求置评的电子邮件。该人士表示,一旦检查报告准备就绪,该部将决定是否需要由严重欺诈办公室进行进一步调查。...
“人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被社会毒打了。”被二手闲置交易平台转转解约的校招生方明告诉燃财经,“太突然了,去年11月公司还催着签三方,今年5月就被解约了。”和方明不同,冯现去年在哈啰单车实习后成功转正。今年4月底,他突然被公司通知毁约,同部门的其他应届生无一幸免。“被毁约后,只能赶紧找新工作。”冯现直言。像方明和冯现一样被毁约的应届生不在少数,“被企业毁约的2022年应届校招生”更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5月11日,有用户在职场社交平台爆料理想汽车由于业务调整,部分2022年毕业生将被解约。一周之后,话题#小鹏汽车被曝毁约20余名应届生#登上微博热搜,截至发稿,阅读次数已高达1.7亿次。随后,在一份流传的毁约校招生的企业名单中,一些应届生心向往之的企业名字赫然在列。图/微博平台小鹏汽车毁约应届生热搜今年研究生毕业的川川告诉燃财经,2022年从秋招到春招都比较卷,好不容易拿到了offer,还被毁约,不仅没了应届生身份,大部分企业的校招也早已结束,大家都很迷茫。而被毁约固然会让人迷茫和沮丧,但还是会有大部分应届生在被毁约之后重新出发。他们选择振作精神,或选择报名入口没有关闭的企业重新开启校招,或修改简历之后疯狂刷招聘平台。为了拿到新offer,张莹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都在刷面试题,简历改了十多个版本。方明则动员了父母、朋友齐上阵,主动出击寻找着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我有个朋友,被网易毁约了,现在已经在找海外的兼职岗位了。”方明告诉燃财经,不少校招生在三方被毁后,即使伤感和失落,但还是会很快投入到下一轮海投。积极的他们或有人幸运地斩获了大厂的高薪offer,或有人重新调整职业规划,找到了理想的岗位。“也许2022年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比较残酷,但好在我们的心态很积极,仍然期待着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一份满意的工作。”方明表示。22届毕业生,挑战就业压力了解大厂动态、不断完善简历、去各大社交平台熟知心仪的岗位信息……早在去年8月,川川就已经开始为秋招做准备。“秋招开始前,作为一向高薪的技术岗,我在脉脉等平台上刷到的offer年包薪酬几乎都在50万元以上。那时不仅是我,同学们对于找工作也都抱有乐观的心态。”然而,川川与同学们信心满满地进入秋招,但很快,现实就给了她们重重的一击。脉脉平台offer分享贴/燃财经截图“第一次参与秋招笔试是去的网易,结果四道题都不会。”在好几次直接挂在笔试轮后,川川开始突击强化,可到了国庆,还是没有一个offer。此时的川川,陷入了迷茫和恐慌。随之而来的焦虑,让她开始频繁上火,嘴里也起了很多水泡。“看到大家都在晒大厂offer,我开始自我怀疑,每天都特别沮丧。”“原本还以为能进大厂,结果一个offer没拿过,SP(“Special Offer”,意为优质生源优先推荐,是更高级的offer,往上还有SSP)更是一个没有。”挫败之后的川川开始看中厂或规模还可以的上市公司。短短一个月之内,参加了20次面试、近40次笔试的川川,终于在海投之后拿到了顺丰的offer。然而,顺丰给出的薪水只能让川川将它当成保底之选。随后,川川又面试了多家规模还可以的企业,但都被过低的薪酬待遇所“劝退”。就在心态接近崩溃时,她惊喜地拿到了理想汽车的意向书,“薪酬待遇不算高,主要觉得新能源是趋势。”随后,川川拒绝了其他面试邀请,满怀期待地等待理想汽车走完offer流程。然而,一直到11月底秋招收尾,在川川第三次催促理想汽车HR发offer后,HR才电话通知川川,offer没有了。“各大公司基本都关闭了投递窗口,我还能去哪里呢?”已经开始准备租房,却猝不及防没有了offer的川川,既愤怒又委屈。和川川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Kane,“魔鬼求职季”是Kane对2022届毕业生秋招的直接评价。浙江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技能型人才专场招聘会来源/视觉中国燃财经了解到,去年4月开始找实习工作的Kane,为了拿到某知名OTA大厂的心仪岗位,可以说做足了准备。刷题、刷面经、向前辈讨教、精修简历之外,还特地买了衣服。4月13日,笔试顺利通过的Kane,在4月25日再次顺利通过了一面。然而,就在他以为这个岗位只差最后“一哆嗦”时,却折在了4月28日的二面上。Kane表示,从4月开始,跨越半年的求offer之路,让他神经紧绷且焦虑,甚至开始尝试转发锦鲤,去拿到offer的帖子下留言接offer。直到11月,Kane通过了马蜂窝的笔试。之后,为了能够顺利拿到马蜂窝的offer,K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面试演练,以至于顺利签约了还恍如梦中。“薪酬待遇确实不错,而且等疫情稳定了,旅游业市场恢复,前景还是很可观的。”经过一番思考后,Kane拒绝了其他公司的offer签了三方。然而,就在Kane开始为入职恶补岗位专业知识时,却在5月中旬,接到了马蜂窝的毁约电话。“机械地道歉后,HR说会按照合同补偿5000元,”可校招都结束了,我怎么找别的工作呢?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又怎么赔?Kane痛苦地表示,同批的应届生和实习生也有不少都被毁约。“除了接受现实,又有什么办法?”同样在等待offer中煎熬的还有方明。秋招时,大厂遥遥无期的书面offer让方明无比焦虑。此时,转转第一个向方明抛出了橄榄枝,但给出offer的同时,也只给了她三天的时间考虑。“我当时觉得,既然自己实力有限,没法进大厂,转转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让一心期待入职的方明意想不到的是,5月份,方明发现,转转应届生群突然被解散了,随后转转开始毁约。最后方明收到了8000元的赔偿款,和写明甲乙双方同意解约的解约合同。“可事实上,并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方明欲哭无泪,突然而来的毁约让她猝不及防。被毁约后,高薪加入华为被毁约后,川川短暂地陷入崩溃状态。可面对公司大多停止投递的岗位,川川心知肚明,留给她悲伤的时间不多。“我决定尽快振作起来,进入更好的公司,拿到薪酬更高的offer。”调整心态之后,川川在去年12月初迅速投入到了搜寻补录的应届生队伍当中。一份份重新投递简历。“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新补招信息。”“即使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偶尔还是忍不住想,自己会不会再也拿不到offer了。”可短暂的“丧”情绪之后,川川又继续刷新补招岗位,“只要不停下来,总会有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三周的疯狂投递后,川川意外地收到了滴滴、快手、京东等多个大厂的面试机会。“只要有面试,我都会去尝试。即便依旧充满未知,但心里也没那么慌了,面试多了总会拿到offer的。”更让她重拾信心的,是面试时谈到的年薪,都至少比理想汽车多10万元。图/浙江师范大学新开设的“网络面试直播间”来源/视觉中国最后,川川心满意足地拿到了快手的offer。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川川拿到offer还处于兴奋期时,就有网友在脉脉平台上爆料,“快手即将裁员,其中应届生正是裁员重灾区。”川川意识到,互联网平台,或许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之地。再次投递简历,川川改变求职方向,从互联网大厂转向更为稳定的制造类企业。幸运再次降临在了她的头上,在被华为的HR主动联系之后,川川经历了极其顺利的面试,并最终拿到了华为的offer。但在经历过被理想毁约和快手爆出裁员信息后,即使手握华为的offer,川川仍然非常忐忑,“从体检到证件审核,最后走完全部流程,我才彻底地安心下来。”从被理想汽车毁约到高薪进入华为,川川表示,“现在反而有点想谢谢理想的‘不录之恩’。要不是他们毁约,我也不会继续奋斗,不继续奋斗,或许就不会有机会进入华为。”这次的毁约经历,也让川川意识到,对应届生来说,在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前,不要相信公司的意向书和口头承诺,尤其是在被称为“最难毕业季”的2022年,继续投递和面试才是硬道理。最难毕业季,还好没放弃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指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博士生等)达到1076万人,同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人,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随后,#1076万毕业生的最难毕业季有多难#顺势登上微博热搜。“人多了,就卷起来了。”方晨告诉燃财经,今年春招,他发现不少大厂的岗位审核期都比较漫长,“HR说是因为面试的人太多了。”“有次群面,一起面试的不是985、211的毕业生,就是海外知名大学归来的留学生。”方晨表示,去年被他拒绝offer的某中厂,春招时同样的岗位要求早已悄悄提高,当他再次询问HR岗位招聘情况时,发现自己竟然连招聘门槛都“够不到”。图/座无虚席的考研自习室来源/视觉中国就在应届毕业生加速内卷的同时,招聘岗位的锐减,也让大批应届毕业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某高校辅导员告诉燃财经,今年校招企业的岗位数量明显少于去年,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也有了明显变化,更倾向于相对稳定的企业。实际上,“力求稳定”成为了2022年求职的“关键词”。智联研究院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44.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而选择继续在国内读博的应届硕士生占比11%,增长率高达156%。而随着北大核物理女博士、曼大海归硕士、中科院硕士考取城管岗位、协警岗位;小县城招聘70%的岗位要求为研究生等新闻的接连爆出,就业形势也似乎变得愈发严峻。“疫情之下出国不方便,就业环境又极其激烈,这也直接导致了考研考公的内卷。”但与此同时,张莹直言,尽管这届毕业生很难,但好在足够清醒。在经历某大厂裁撤业务线后,她意识到“相较于盲目迷信大厂,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更重要。”转变思路之后的张莹,从之前非大厂不投,转向关注产业链上游的集合制造型企业,并最终以小幅度降薪拿到了满意的offer。“知道我被毁三方后,学院领导和老师都在帮我联系面试机会。现在我已经拿到了两个保底offer,下周还排了四场面试。”冯现表示,“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拿到offer也不要拒绝面试机会,随时保持警惕才是关键。”被毁约的方明,选择第一时间通过朋友圈让所有的朋友为她推荐工作,并在当晚11点重新修改好了简历。第二天定好闹钟,方明早早起床在各类求职APP投了3个小时的简历。随后,方明开始通过同学的推荐陆陆续续参加面试。“最近看到一句话,只要一直在饭桌上,菜总会转到面前。就像找工作,一直找,合适的工作总会出现。”方明补充道。参考资料:《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届车企为何不爱?》,来源:虎嗅。*题图及部分内文配图来源于视觉中国。*文中川川、Kane、方明、冯现、张莹、阿墨均为化名。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二级推荐奖励,价值、值得分享!第一级直推奖励8%,第二级推荐奖励5%https://www.cjz.vip/286987889.html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半月谈记者在北方多个煤炭主产地调查发现,当前煤矿疏干水“黑市交易”猖獗,上中下游全链条违法,矿企偷逃水资源税金额巨大,导致地下水滥用与浪费,对生态环境亦造成破坏。业内呼吁,亟需对煤矿疏干水管理失序问题开展全面排查整治,拧紧矿山看不见的“水龙头”。违法交易大肆逃税疏干水是指在采煤过程中从煤层自然涌出的污水,属于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煤矿涌出的疏干水,本应按量缴纳水资源税,实际上不少矿企并未上报水利部门,而是偷偷处理了事。以北方某省份的其木矿业公司为例,通过私埋暗管、避开计量设施等方式,该公司2018年至2021年间私下处理了902万立方米疏干水,涉嫌偷逃水资源税超1800万元。这是振风矿业公司私自埋设的暗管。为逃避缴纳水资源税,该公司将大量涌出的疏干水避过计量设施私下处理 王靖 摄本应由水利部门管理调配的疏干水,也被大批量暗中售出,矿企不仅偷逃税金,还可大赚一笔。2018年至今,工贝煤焦化公司通过私下交易,从其木矿业公司、多尔电力公司分别购买未缴税的疏干水60万立方米、167万立方米,使得用水成本减少一大半。如此违法取用买卖疏干水的企业,在该省份并不鲜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费改税”改革后,该项费用调整为水资源税。其木矿业公司、工贝煤焦化公司所在地市的水利局干部表示,其木矿业公司涌出的疏干水必须上报水利部门,由该部门调配使用,少报告、不缴税、私下售卖都属违法。同时,工贝煤焦化公司未按取水许可证要求取用中水,径行购买来路不明的疏干水,也违反了相关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处理公司助力“洗白”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偷排疏干水的“黑市交易”,有的是点对点直接交易,有的则衍生出上中下游清晰可分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关键一步,就在于偷排的疏干水可经水处理公司洗白,再流向无证取水企业,这往往造成更大规模浪费。北方某县水利局局长回忆,2017年他们就对当地未办取水许可证的又新电力公司违法取用水行径立案并处以罚款,但该公司并未改过,继续从宏道疏干水综合利用公司取水超1600万立方米。他指出,宏道公司的水源就是其木矿业公司等3家煤矿偷逃水资源税的疏干水。从疏干水涌出,到最终被“利用”,水资源交易的上中下游链条步步违法。这是其木矿业公司等3家煤矿向宏道疏干水综合利用公司排放疏干水的出水口 恩浩 摄半月谈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又新电力公司之所以多年办不下来取水许可证,竟是因为发改部门批复的公司冷却工艺为风冷,公司为压降成本私自改成了湿冷。这意味着,又新电力公司本就无资格大规模使用水资源。半月谈记者注意到,疏干水违法取用倒卖及伴生的偷漏税问题,几乎成了煤炭行业公开的秘密,在全国频频发生。在北方多个煤炭主产地,半月谈记者在煤矿随机探访发现,一些煤矿连续多年产生疏干水,或者自用或者外排,却从未办理过取水许可证,偷逃水资源税自不待言。在一个北方煤炭小镇,仅7家煤企偷排、倒卖的疏干水,就涉嫌偷逃水资源税超1亿元。环境污染不可忽视一些企业为了规避缴纳水资源税,将疏干水违法外排,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破坏。一方面,不少矿企将疏干水偷偷排入河湖、草原、农田,对水体土壤均有不同程度污染。此前,北方某煤矿将疏干水等污水排入附近湖泊,导致湖面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增至6500亩,水质大为下降,生态完全破坏;东北某煤矿疏干水外排草原,造成27户牧民的5万亩草原被污染。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疯狂取用疏干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在西北一地下水超采区,众多煤矿多年不断违法取用疏干水,当地地下水位近3年来下降超20米。此外,在“以水定产”的硬性约束下,一些高耗水项目办不下来取水许可证无法落地,或获批的取水量有限,不免打起“黑市”的主意,常年低价购买来路不正的煤矿疏干水,再高耗水也都不心疼了。亟须粉碎“黑市交易”多地浮现地下水资源“黑市交易”,为疏干水管理敲响警钟。多位专家呼吁,亟须在我国煤炭主产区全面开展排查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真正管好、用好疏干水,拧紧水资源“阀门”。这是长期无证取水的又新电力公司 恩浩 摄严抓偷排疏干水专项整治。多位水务部门干部和煤企负责人建议,要盯紧煤炭主产区上中下游企业,全面排查疏干水违法交易及偷逃税问题。某水业公司总经理认为,不管是井工煤矿还是露天煤矿,甚至是非煤矿山,都应聚焦于“水”逐矿排查,只要产生疏干水,就需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纳入水利、税务部门统一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常态化监管。多名干部和业内人士建议,监管应落实企业“取用水必审批,用排水必计量,排水必利用”的原则,一方面严格要求煤企在疏干水管道源头安装电子计量表和在线监控系统,随时掌握疏干水流量;另一方面督促水处理公司办理疏干水处理行政许可手续,盯紧水处理公司的来水量和出水量,严防将处理过的疏干水销售给无证取水企业。有干部建议,可探索企业取水“预算制度”,允许合法企业将“用不了”的水指标调剂给“不够用”的企业,在监管不失效前提下,实现疏干水充分利用。加大违法行径处罚力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认为,违法取用、倒卖煤矿疏干水,不能追缴完水资源税、交点罚款就了事了,地下水是矿产资源,违法取用疏干水行为涉嫌非法采矿罪,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处罚力度。多名煤矿企业负责人还建议,应多方鼓励煤企应用保水式采煤、充填式采煤等新技术,降低疏干水涌出量,保护地下水资源。同时,地方要摸清地下水底数,对地下水年取水量有整体认识,守住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的“红线”,让取水许可管理更为精准有效。(文中所涉企业名称均为化名)...
如果你问火车站和郑大一附院哪一个人多?一个河南人“膝跳反射”般的反应—-郑大一附院。“大年二十八走廊的病床挤满了人”“24小时都能在楼梯间里看到发愁的家属”“从一楼向上看,人多的像流水一样”“这是一个超级商场”这是刘丽对郑大一附院的记忆。据官方数据报告,郑大一附院目前拥有4个院区,13个院中院,95个临床医技科室,239个病区,超1万张病床。尽管这家世界第一大医院犹如“庞然大物”,但依旧抵不住人流涌动的病人,“看病难”未见缓解。郑大一附院何以至此?围绕郑大一附院的争议、质疑和辩论从它成立之初,就没有停止过。据媒体报道,5月17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阜外华中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的近40名医生,集体跳槽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些跳槽的医生中,有的上午还在做手术,下午就去新单位上班了。平均年龄42.3岁,省内一流的心血管学科人才同时跳槽,一时间将公众的情绪拉到了顶端。这件事也把新闻中的另一个当事方——郑大一附院再次拉入人们的视线。凭借着超多的床位、科室以及迅速崛起的姿态,郑大一附院近些年在各种争议声中越来越大。同一城市兄弟医院间互相挖人,被挖的专家毫不给原单位面子,一整个团队不打招呼直接走,单看描述就像是有大瓜在背后。很快,这一跳槽事件以河南省卫健委发函叫停暂时画上句号。但在一众医疗行业从业者看来,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卫健委发函,医生们听不听是一回事,就算这次听了,也拦不住医生们下次继续往郑大一附院跳。河南是个人口大省,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超过1亿人,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不可能诞生一个标志性的地方“超级医院”。拥护者为郑大一附院委屈,在他们看来,郑大一附院急剧扩张后,河南从每年20多万人出省看病,现在每年出省看病人数不到两万人,这一促进分级诊疗的功劳,难道不该记在“超级医院”的头上?反对者则把郑大一附院看作是一个“怪胎”。他们同样历数一系列数据,河南各地市级、县级医院每年医生流失率,一附院远高于同级别医院的薪酬待遇,当地患者在郑大一花费的医保金额占比,一附院的人均治疗费用……如果说虹吸过于书面语的话,有位院长总结得既简单又直接:“郑大一附院把河南其他医院都给削平了”。而这一次,用被挖者郑州七院副院长的话来说:该院心外科一个病区一度几乎瘫痪。出省患者虽然少了十倍,但省内患者源源不绝地从基层和竞对医院,被虹吸到郑大一附院。全面辩证地看,郑大一附院对分级诊疗有着巨大的反向作用力。而促进分级诊疗、改变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局面,一直是中国医改的重中之重。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也许面临着一个二选一的艰难抉择,是选一家“超级医院”,还是打造最多人获益的行之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01 买出一个“豪门”如果说百年协和与百年湘雅凭借医疗技术底蕴站稳医疗系统“豪门俱乐部”“old money”的位置,那郑大一附院凭借近十年的院区建设和兼并下、越来越多的病人数量和逐渐靠前的学科排名,在争议声中成为了新贵。2016年6月30日,郑大四附院被郑大一附院合并,成为郑大一附院的惠济院区。其原本的强项科室眼科、口腔优势也被发挥到极致,在郑大一的支持下,一连拿下了河南省口腔医院、河南省眼科医院两个院中院招牌。2021年10月,规模远大于郑大四附院的河南省省立医院同样被郑大一附院收编,郑大一附院由港区医院、河医院区、郑东院区、惠济院区一起形成了“一院四区”的新格局。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2008年营收仅为6.8亿元,2014年就飙升至75亿元,位居河南省医疗系统第一;2016年,郑大年营收接近百亿规模。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郑大一附院年营收已经将近300亿。不止营收突飞猛进,郑大一附院在复旦大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的年度排名亦在飙升。根据公开数据可知,2011年,郑大一附院位列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百强之外,但在2021年11月发布的最新排行榜中,该院排名已经攀升至第19位,有着百年积淀的湘雅二院、北大人民医院分列第20位和21位。整个科室一起挖,成建制的挖,是郑大一附院的法宝。有从业者直言,郑大一附院给医生的待遇一度是“全国最好的”,完全可以比肩北京,而郑州的生活成本远低于北京。某些科室的学术带头人年收入能达到百万甚至千万量级。薪水只是一方面,作为河南省最高学府的第一附属医院,郑大一附院在河南省有很多优势。对资深医疗专家来说,意味着更好的平台,更强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对年轻的医生来说,郑大一附院手术量多,能上手的机会也多。无论从哪方面看,似乎都是个跳槽的好去处。一位“大三甲”医院院长表示,对资深医生而言,社会职务非常重要,其中,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各分会的职位尤为被人看重,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决定着一名医生在行业内的地位。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一家医院、一个科室,一般只能产生一名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如果郑大一附院在学科建设中,对尚属“空白”的学科,成建制挖人,辅以薪酬和项目经费的诱惑,“转会”就有很大概率发生。“豪门”自有其指标,其中之一,是CMI。郑大一附院接诊患者位居全球首位,但接诊的疑难杂症占比却不高,CMI是反应疾病复杂程度的指标。今年3月,河南省卫健委公布的《2021年度河南省三级医院基于DRG绩效分析报告》中,郑大一附院位列第一,但CMI指数却还没挤进前十。可以有效提升CMI的科室,比如此番被挖的心外科,由此进入郑大一附院的视线。历经多轮“买买买”,中国医院手术量排行榜中,郑大一附院以碾压优势位居榜首。医生跳槽其实自来有之,一个团队一起跳也是跟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有关,算是行业里大家默认的常规操作。于强在医疗系统工作了快40年,他告诉《财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就有大批的医生是“广飘”,因为他们主要来自江西和湖南,大家又把他们称为“江湖医生”。当年于强所在的医院就有这样的事。当时换工作都是举家一起走,有天晚上一帮人悄悄地装车搬家,连夜开走了,第二天医院才发现有二十多个人没来上班。之所以要偷偷走,跟当时医疗系统的环境有关,医生往往有编制有档案,想换工作得原单位批准,有本事的医生都是顶梁柱,想走并不是件容易事。于强介绍,当时南下的很多医生几乎都是到了当地再重建档案。现在医生跳槽比过去要容易了不少。北京某市属三甲医院Z姓医生介绍,一般来说,体制外的医生相对开放些,体制内的医生跳槽有两条路,一是从体制内直接跳槽至体制外;二是调职。当然,两者都不容易,前者,如果铁了心要走,双方撕破脸皮基本上是必然的,后者想走就不那么容易了,让原单位签字就是件难事。那么,这件事在行业人士中引起争议的点又在哪里?王腾飞是一家二甲医院院长,他告诉《财健道》,对郑大一附院来说,通过“挖”团队可以快速实现对这个专业技术资源的进一步垄断,同时也会进一步垄断当地相关病源。这种先例并不少,2017年,贵航贵阳医院精神科主任杨绍雷带着科室4名医生、7名护士、64名住院患者“集体出走”,去了十几公里外的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一个领域内知名专家团队的“迁移”,影响的除在院患者之外,还有长期随访、慕名就诊等隐形病源。一位“大三甲”医院资深院长表示,2008年之前,医疗资源均衡分布一直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政者的共识,但那一年5月的汶川地震改变了一切。作为超大医院,华西医院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特别是较多的ICU急救能力,为救治伤者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那时起,主政者的意见就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了。”这位院长回忆。同样在2008年,阚全程出任郑大一附院院长,“超级医院”模式开始成型并突飞猛进。后来,他官至河南省卫健委主任,还曾在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以省卫健委主任身份,兼任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这意味着,“超级医院”模式,至少在河南省内,得到了极大认可。02 挖走的是人才,失掉的是平衡王腾飞告诉《财健道》,近几年郑大一附院一直在“挖人”,高精尖和普通专家都挖,规模可能比这次还大,数量还多,只是没有引起媒体注意。一名普通的医生想成为主任,在各个医院流程都差不多,基本上都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在王腾飞看来,郑大一附院走的一向是捷径,挖一个现成能用的,直接能创造利益的团队,当然好过慢慢培养。不少当地的院长对此事显得颇为愤慨,据他们透露,近些年郑大一附院从兄弟医院挖人这种操作并不少见。因为薪资给得高,几乎一挖一个准。它挖省内其他医院的专家团队,其他医院就去挖市级医院的专家团队,在当地医疗系统内甚至隐约形成了一股风气,让很多医院失去了培养人才的信心。一位基层医院院长提起这种现象颇为痛心,他告诉《财健道》,近几年医院原本打算重点培养几位本科毕业的医生,结果他们都到郑大一附院去做了医助。在其看来,这些医生本可以在县域医疗中成为一名成熟的医生。但是去了郑大一附院后,不是为了精进医疗实力,而是助理式的写病历,县域丢了实用人才,郑大一附院多了一个“底层劳动力”。虽然工作不分贵贱,还是不免为基层人才流失和浪费感到可惜。03“卫生院”的商业算盘——病人散步的ICU,专治“阑尾炎”的科室郑大一附院追求“速成”的风格,不只体现在“挖人”这一件事上。这些年郑大一附院“有钱有人”,设备先进,为啥整体技术实力在全国还是不突出?河南省当地一家医院的院长张玮曾多次派同事到郑大一附院进行观摩学习,但提起这家省内数一数二的医院时,张玮难掩愤慨,作为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张玮更倾向于投入更多的资源去研发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快速复制项目,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张玮等业内人士看来,郑大一附院频繁“挖人”的动作背后,核心原因是其不断膨胀的病床数目,以及以利益为导向的就医KPI设置。据张玮介绍,作为一家综合三甲医院,郑大一附院简直把卫生院的活都干了,“宇宙最大的卫生院”名不虚传。举个例子,郑大一附院有疝与腹壁专科,阑尾炎也单独成组,连一些小的皮肤病都让你住院治疗。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而言,前述小手术,对“大三甲”而言并不划算,因为“大三甲”人力成本太高,做小手术“入不敷出”。特别是在DRG推行之后,小手术更多转向二级等基层医院,其性价比更为合适。但是业内人士表示,DRG之下郑大一附院选择“虹吸小手术”的商业逻辑也能跑通,在医院有赚钱的科室,也有赔钱的科室,每个科室的作用不同,心外移植可以撑门面,在如此“超级医院”之下,整个医院“平帐”不是难事。一般来说,普外科涵盖一切,一些危、难如乳腺、胸外等才单独划分专科,而郑大一附院的细分程度堪比专科医院,仅南院区的外科医学部就分了18个科室。不仅如此,此前张玮认识的一位朋友去郑大一附院看病,他无意中发现,病人化验清单中有几项没有做的也计费了。很多朋友都跟他抱怨过,郑大一附院收费存在很多分解收费、套餐收费的情况。举个例子,该用一个耗材的用三个耗材,该用普通药的用高档药,彩超和CT,1个部位也是检查,4个部位也是检查。比如说一个套餐十五项,你只化验一项,但是计费的时候15项都给你记上,里面套路颇多。制造病人,一直是中国医改痼疾,郑大一附院将其做到了极致。张玮还分享了一个令他无法理解的细节,郑大一附院ICU有ABCDE5个分区,其中E区收治的病人最重,A区病情是最轻的,A区病人每天还能出门散步,这让曾为医生的张玮对ICU的定位百思不得其解。在张玮看来,郑大一附院虽然是三甲的定位,但却从事了很多基层医院的工作。归根结底这是在它科室设置、医院KPI导向下扭曲出来的结果。04 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引起热议的“医生跳槽”事件背后,不只是医疗系统人才培养和流动的特殊性,还是当地对于医保资金的调配,整个卫生系统生态平衡的打破。5月24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出:我国要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让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更方便。基层医疗水平能否满足当地患者的需求?河南当地县级医院两位院长介绍,国家一直是在鼓励基层医院发展,着力于当地整体能力的提升,给钱给政策给资源,也会对当地医疗水平进行验收,国家级的专家不仅到当地指导过好几次,也一直通过信息化系统监控医院的数据。其中一位院长更是直言,95%的病人来我们这儿都能处理,即使是心脏开通血管放支架都能处理,少数不能处理的,我们也有绿色通道,直接就送到三级医院,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基层在改变,但是却无“用武之地”,基层在建设医共体、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提升县级医院的技术服务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县域的设备也未必落后,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五大中心正在基层医院积极落地。只是设备有了,地方有了,能力有了,人却跑了,病人跑了,医生有可能也跑了!这也造成了医疗与医保这两个关键单位之间的脱节。医疗资源本应当均衡分布,均衡布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而不是都跑到郑州去。但是郑大一附院的存在,对人才和下面医保基金的虹吸太严重了。2021年郑大一附院电梯排队景象(来源于健康界锋报)简单来说,如果一位患者选择去郑大一附院看病,不仅意味着他所在地的医疗系统流失了一位患者和收入,这位病人在郑大一附院的开销,医保报销的部分,其实是从他所在地医保基金的盘子里划出去的。张玮提到,当地17%的病人选择去外地看病,用掉了当地医保基金40%左右的份额。有些地区更离谱,14%的外地就医,花了当地医保基金一半左右的份额。以河南省原阳县为例,一座毗邻郑州的小县城,因为离郑州近,不少人会选择在郑州就医,15%的人花掉了50%的医保基金。对于外出的患者来说,不单单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对当地医疗、医保系统来说,这意味着医保基金的巨大压力,强基层成了空话!无论是采买设备,还是提高人才福利,县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遇到了不可突破的瓶颈。层层虹吸之下,分级诊疗怎么能搞好?多位河南医院院长表示,全省医疗系统苦郑大一附院久矣。05 “超级医院”陷阱对郑大一附院来说,先做大再做强,这个模式在一般工业品和消费品领域没有问题,但从当地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老百姓的利益来看,这家“超级医院”的存在难免有正反两面。作为中国医改的标杆,三明医改已经进入以健康为中心的3.0阶段。以扁鹊的话概括之: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健康中国战略的背后,是更多人健康、更少人就医,而非不断扩大再生产,制造病人。急速扩张背后,做好人才储备了?和真实的医疗需求匹配吗?如果以“超速”扩张为目的,那么虹吸兄弟医院的医生、病人、自然在所难免。长此以往发展,郑大一附院在虹吸现象的加持下越来越庞大,当地整个医疗系统必然“头重脚轻”,这跟国家力推的分级诊疗方向显然背道而驰。我国床位数量近万的大型医院并不是只有郑大一附院一家。当它们被冠以“卫生院”称谓之时,折射出郑大一附院等“超级医院”对中国医改的种种扭曲。无论是郑大一附院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在聊到对当地医疗系统改变的期待时,都毫无例外地提到了“提高医疗水平”这个观点,既朴素又实在,但却实实在在是大家对健康的诉求,也是最真实的需求所在。徐隆强调,中国医疗系统一直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医生水平的不同质化,另一个就是基层和三甲之间水平的不同质化。但有一个不变的,是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水平的渴求。如果你去过郑大一附院,到了晚上,树底下马路边,到处都是人,不少人甚至会直接睡在附近的地上,有不少山西、山东、陕西的病人过去求医。分级诊疗缘何没有良方?横亘在中国医改面前的大山,分级诊疗一直是最难撼动的那一座。基层卫生中心门可罗雀,郑大一附院人山人海,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上级医院虹吸基层病人,让“看病难”多年无解。这次的医生跳槽事件也许只是过眼云烟的一则热点新闻,如何才能治好“头种脚轻”的医疗系统发展模式,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甚至是从治已病能向前一步,去治“未病”,背后那些求医患者的诉求和期待,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天使与魔鬼的“双面人生”,这座“全球最大卫生院”将走向何方?(作者系《财经》研究员,应部分采访对象要求,于强、王腾飞、徐隆、Z姓医生等为化名)...
最近3天,北京便有金准医学和中同蓝博,共两家医学检验实验室先后因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而被警方立案侦查。据悉,前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对多管样本进行3管混管检测”;后者则是“部分扩增文件记录与实验室自述检测数量不符,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再往前一周,因“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加上5月21日,北京昌平警方通报一例伪造、购买虚假护士执业证书,骗取从事核酸采样资格的违法行为;5月22日,北京一核酸检测点因使用过期样本保存液被通报、罚款。自4月22日开始的本轮北京疫情,目前已至少出现了5起与核酸检测违规相关的案件。核酸检测乱象不只发生在北京。1月,河南禹州疫情中,郑州金域员工张某东被指控“实施了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4月,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被指控: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几次出具“假阳性”报告。5月,上海中科润达精准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出具的阳性结果遭质疑,多位上海居民在被转运隔离后经其他实验室复检,结果呈阴性。同月,福州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因“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被当地卫健委警告并罚款。八点健闻了解到,在某个爆发过疫情的城市,相关部门会频繁地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督查,“总能查出点小问题,然后督导改进”。被时间牺牲的准确率没有任何一项诊断技术的准确率是100%,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核酸检测1‰-2‰的假阳率原本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尽管我们核酸检测的特异性是100%,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可能会因试验过程以及操作造成的一些污染而导致假阳性”。理论上的100%,在实践中遇到的是从采到检全流程中无处不在的污染挑战。一位刚参与北方某地大筛的检验人员就遇到过采样污染的案例:某大学的体育馆第一天用于给学生接种疫苗,第二天给学生做核酸采样,结果核酸检测结果全是阳性。同样的采样污染并非孤例,这位检验人员感叹,“气溶胶污染造成的假阳太多了”。在检测环节,各个实验室的流程控制尤为关键。样本、扩增产物甚至质控品造成的交叉污染随时可能发生。而不论真假阳性,按照《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等相关规定,实验室要对每一个异常结果“采用另外一到两种更为灵敏且扩增不同区域的核酸检测试剂对原始标本进行复核检测”。除此之外,也有疾控部门会对阳性结果再进行一轮确认。按照规范,多重保障之下,“经过2-3轮复核后,基本可以排除假阳性”。在前述的污染事件中,复核、分析污染原因就花费了前述检验员一周的时间。对于质控相对成熟的实验室来说,在大规模筛查中,最关键的麻烦便来自时间。在地方筛查中,要求6小时出结果是常态,一位第三方机构负责人指出:“这个时间根本来不及复核”。八点健闻多方了解到,为了筛检速度,在疫情高峰期,上海部分地区取消了复核机制,由于大规模筛检多使用混检,因此对异常混检结果涉及的每个人要重新采样、检测,上海疫情中给出的时限是“6小时追阳”,“时间相当紧迫”,在追阳不及时的一段时间,容易发生一些假阳被转运的事件。在大规模筛查期间,实验室也很难维持质控强度。思路迪诊断的孟令卓博士在近期的一次分享会中透露,质控理论非常经典、清晰,但难在执行,大筛期间,采样管等耗材质量、仪器和试剂的配套、仪器校准都无法控制,“24小时连轴转的实验室,很难保证环境清洁......很多检验人员连续作战,晚上只能在实验室休息,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因为检测规模巨大,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被凸显出来了”。为了进一步缩短出结果时间,越来越多的实验室选择快检试剂。一位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快检试剂可在急诊、发热门诊等对时效要求更高的场景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比常规普通试剂节约40-60分钟,但灵敏度比要低一些,可能会造成漏检”。一位业内专家明确告诉八点健闻,在35≤Ct值≤40的灰区,相比标准试剂,部分快检试剂的漏检率可达50%。其他“多快好省的操作”还有扩增时增加酶的使用量,改变循环数,或是两管混一管、多管混一管检测。最近被通报的金准、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均有多管混检行为。有业内人士向八点健闻分析,北京朴石“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的原因大概率也是为了求快或降低成本而进行了多管混一管检。除了快检和混检带来的问题,有专家也提醒:不同厂家试剂之间的差异同样需要受到重视。若A试剂Ct值≤35为阳性,而B试剂Ct值≤40位阳性,以灰区受试者两次复核为例,先A后B那报出的结果实际是“假阴”,先B后A报出的结果实际是“假阳”。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上海的核酸假阳事件中,相关部门曾对相关涉事实验室进行了认证考核,得出的结论是:实验室本身的检验流程和质控“没有问题”。为了解决因为试剂和标准导致的各类“假阳乌龙”,一位三方检验机构负责人建议在各地核酸码查验平台的“阴性”和“阳性”之间,对混管增加“异常”一项,待单管复核后再显示阳性。另有专家建议在结果中公布所使用试剂的基本情况,保障被检者的知情权。假阴的无数种可能与假阴比起来,“假阴就意味着白测了”,一位检测行业的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居民冒着聚集感染的风险参加采样,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筛查目标。更为麻烦的是,假阳可以通过质控和复核来解决,但假阴的应对方法只能是增加检测次数。于是,当一轮检测无法把阳性全部筛出,只能再来一轮,一轮轮核酸导致的是检测量的迅速增长,汹涌而来的需求对产能和实验规范带来的新挑战,也导致了更多的假阴,甚至假阳……这一切的叠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核酸检测越来越多,假阴假阳也越来越多。而与假阳相比,因为成因多样且解释空间极大,假阴更难避免。金冬雁提示,对核酸检测效果的科学评估需考虑使用场景的变化,“一是奥密克戎病毒量载量偏低,二是感染者产生抗体时间提前、症状减弱、排毒量减少,三是大部分人都接种了疫苗,机体免疫情况已发生变化”。5月16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著名日本病毒学家河冈义裕的预印本论文,该项动物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是,PCR病毒载量检测显示,奥密克戎BA.1和BA.2株感染小鼠后,在其肺和鼻中的病毒载量均低于原始毒株。新毒株更难被检测到了。除了毒株本身的特性,疫苗接种带来的群体免疫情况的改变也会增加漏检和假阴的风险。在病毒本身的变化之外,人工采样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检测质量,然而,比起检测,采样工作缺乏有效的质控措施,采样人员的手法、部位是否到位均不可追溯。有风险较高的南方某机场使用监控对采样行为进行全程监督,但在大规模常态化筛查中,监控不具可推广性,这便导致了采样工作“是个良心活儿”。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八点健闻,香港后期对抗原采样的要求是深喉唾液,“要求居民一早起来把唾液吐14次吐到一管里头”。而内地核酸大筛多以咽拭子为主,但实际采样部位常常是口腔,口腔环境不稳定,被采者在采样前漱口、饮水、吃东西理论上都会影响采样质量。如果说排毒少,采样部位不够好,使得足量的病毒很难被捕捉到,混检则进一步稀释了病毒,加剧了检出微弱阳性的难度。混检本就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核酸的准确度,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分析称,“单采时一个采样棉签泡在3毫升采样液中,十混一混采则是十个拭子棉签泡在12毫升的采样液中,被混样稀释了的样本,如果再用相同灵敏度的试剂盒,便很容易造成假阴,这一点很难避免。”而北京金准医学实验室采取的将三管五混一、十混一再混合检测,“这么做无法保证检出效果,假阴性一定会发生”,常荣山告诉八点健闻。从检测科学的规律上来看,千万级别的检测量,无论从采集,还是实验室操作,系统误差都是难以避免的,常荣山分析,如果阳性率低于万分之一,即使是效率和单检单采一样,也必然出现假阳假阴,而假阴出现的概率更大,这或许才是采取“常态化核酸检测”方案时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病毒特性、采检规范、试剂和耗材质量、被检者个人排毒特性和依从性都与检出率息息相关,除主动造假之外,一份检测结果的失真,其原因往往是必然中的偶然,“医疗技术具有高复杂性、高风险性和局限性,变异病毒增加了检测难度,医疗机构无法保证准确无误地检测出患者的病情,一定范围内的误诊是可被接受的”, 一位头部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告诉八点健闻。金冬雁则提醒,要注意综合观测将单一核酸检测作为金标准是否已达到了方法学上的极限,比起过度关注假阴弱阳的牛角尖儿,实际更应回过头来讨论核酸阳性与传染性的相关性,“有相当一部分核酸阳性的人是没有传染性的”。而所有这些,公众并不了解,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只有一个:核酸检测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假阴假阳事件也越来越多了。常态化核酸困局常态化核酸的四个角是钱、人、时间和检测质量:企业要以低成本保质保量地快速完成检测,情况不一的各地财政要准备足够的预算,常态化检测的人员缺口也要快速配齐,在这些前提下又要尽可能地提高时效以满足常态化的居民生活。这个互相拉扯的四个角的背面,是在资金、人员不到位的地区,怎么才能高质及时地完成常态化核酸检测?大型三方医学实验室储备丰富、资金充足且此前经历过大筛的城市转化为常态化模式并不困难,但在不够富裕、常态化检测资源不足的地区又该如何解题?在以往各地的全员核酸中,采样工作由本地或区域或全国医护支援完成,在检测端,一直有两年来“14万检验人为14亿人”做核酸的现实困境。但常态化核酸后,医护力量逐步退出,志愿者部分回归常态化生活,这些缺口须有新的人员力量配齐。宣布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人口大省河南,计划在年内培养5万相关人员。八点健闻通过几家教育培训机构获悉,各地招募培训采检人员的要求不一,有“学历背景不限”的,也有“与医学相关”的,有线上培训、线上考试1500元两周拿证的,也有培训两个月线下实地考试“只需800元”的。而根据网络可查的某北方省份发布的针对卫生技术专业人员的“新冠核酸检测人员上岗培训通知”,参加培训者经过3天培训、一小时的线上考试,便可拿到核酸检测实验室操作员需要的PCR上岗证。一位培训人员告诉八点健闻,尽管部分地区上岗要求是PCR上岗证、《生物安全资格证》及其他资格证,但由于缺口大,在具体实践中已放宽要求,有PCR证即可。一位提供医护证件租赁服务的相关人士,最近也提供核酸检测相关服务了,她告诉八点健闻,护士证平均一天200元,检验全套相关证件“三个月7000元”。多位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采检工作已经非常成熟且标准化,“相当于技工”,但实验室也要提升质控强度。若两年来一直从事核酸检测工作的熟手尚无法保证检测质量,那大量匆忙上岗的新增人员势必要渡过一个相对混乱的适应期。新增成本该由谁来出呢?5月2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价格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通知》还要求,“对于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常态化检测,要充分考虑到规模效应和基层组织、志愿者对成本的分担效应,新冠病毒核酸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检测机构仅提供样本转运及检测服务的,需进一步降低计费标准”。安徽、北京等多省的混采价格是3.4元/人份。对于小通量实验室来说,成本和质量在博弈。据丁香园报道,某实验室选择“假阳率相对较高”的某种快检试剂后,出结果时间由4小时提升至1小时,公司产能提高了40% 。而“采运检一体化”需要新的投入,八点健闻从行业人士了解到,业内一个采样点两位采样员每人小时50元,辅助人员每小时是28块,提取试剂和扩增试剂成本价约4元,采样管加上咽拭子每套约三块到三块五,此外还有仪器损耗,“超低价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三方检测机构正在遭遇信任危机。5月27日,在金准医学事件发生当天,北京延庆区宣布“全区所有核酸检测样本均由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检测”。此外,多地公立医院和第三方机构都曾向八点健闻反馈,核酸检测款项结算并不及时,“县里通知做大筛就响应号召上了,但没人提给钱的事儿”。在官宣医保拒付、常态化核酸由各地政府买单后,5月28日,四川阆中宣布推行自费常态化核酸检测,其相关负责人回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称,“这个事情本来就要自费,政府承担不起,不可能一刀切,我们只是执行指令”,引起争议后,29日晚,当地发文改为居民“自愿检测”。在四个角之外,常态化核酸检测资源的时空分布还与亿万市民的生活节奏相关联, “一个新的采样点是无人问津还是会超负荷,集中工作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回归生活的志愿者匹配时间是在哪个区间,如何让采样、实验室运转情况与市民生活工作节奏相适应,这些还都还是未知”,前述三方机构负责人表示,转向常态化核酸还需要市民、采样人员、实验室、信息系统、相关部门的多方磨合。...
拥有人类肌肉组织的类人机器人再进一步....2022年5月26日,牛津大学和Devanthro公司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称首次在机器人骨架上生成弹性的人类肌腱细胞。机器人不仅能完成人类的工作,现在还能生成能使用的人类器官了。牛津大学与Devanthro开发的机器人骨架,其上生成的人造人类肌腱组织可以被拉伸、按压和扭曲,这为未来更成功的医学移植铺平了道路。挑战20年来难题:生成可用的人造韧带人工培养用于医学的人体细胞的组织制造技术,现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只有实验室培养的最简单细胞能够用于有限实验性治疗。尽管这个研究领域现在仍然是高度实验性的,但到目前为止,由人类细胞样本培育的皮肤细胞、软骨、甚至气管都已经成功植入病人体内。但事实证明,培养可用的人类肌腱细胞更为棘手。也就是说,在实验室里,做不出能被反复拉伸和扭曲的人造人类韧带。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研究者们反复探索能生成、培育被反复拉伸的人造肌腱细胞的方法。然而,到此前为止,未能产生可用于临床移植的、有完全功能的研究成果。不过研究人员称,一种新的组织制造方法有可能改变这些探索的前景:在一个可移动的人形机器人骨架上培养肌腱细胞。通常情况下,用于这种再生医学的人造人体细胞是在静态环境中生长的。一般是在培养皿和微型三维支架上。过去的一些实验表明,人造细胞可以在像铰链这样的移动结构上生长,但这些实验只在单一方向上拉伸或弯曲人造组织。不过来自牛津大学和机器人公司Devanthro的研究者们认为,如果你想制造像肌腱或肌肉一样多方向移动和弯曲的人体组织,最好是尽可能准确地重现它们的自然生长环境。当然,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培养各种供他人使用的可移植组织,会引发各种法律上、技术上、道德上的困难。因此,他们决定仿造人体的移动关节部位的肌肉-骨骼构造,制造一个能和关节同样运动的机器人骨架结构。2022年5月26日,牛津大学和机器人公司Devanthro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阐述了此项目的成果。研究者们改编了Devanthro公司出品的开源人形机器人骨架,并为细胞生成任务开发了一个特别定制的生物反应器,该生物反应器可以安装在机器人骨架上,根据需要扭转和弯曲。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领头人Pierre-Alexis Mouthuy表示:「临床需求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能在体外创造出质量足够好的移植物来用于临床,这将对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任何改进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软性反应器+升级机器人,长出能用的人类肌腱实验第一步是重新设计容纳人造细胞生成物的生物反应器,使其可以连接到一个人形机器人的肩部结构上。该机器人结构可以仿效人类肩关节移动,这样就可以用真实的方来式弯曲、拉推、抻展人造的肌腱组织。过去的生物反应器都是坚固结构的盒状物,而研究团队创造了一个弹性的生物反应器结构。反应器中,人体细胞在一个软性塑料支架上生长,而支架悬挂在两个刚性块锚点之间。直观的视觉效果是,软性塑料支架就是一串串可生物降解的细丝,在两个锚点之间伸展开,就像一束头发。整个结构被包裹在一个类似气球的外膜中,构成弹性生物反应器。然后,研究者在这些毛发状的软性塑料导管中播种了人类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中的修长细胞),并在生物反应器腔室内注入了旨在促进细胞生长的营养液。研究者将这个弹性生物反应器腔室连接到机器人肩膀上,开始培育人造细胞生长。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柔性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性能而运动软件代码升级过的机器人,会每天用半小时复制人类会做出的各种抬高、降低和旋转动作。如此持续14天,用科学的方式长出能伴随这些动作的人造肌腱组织。如此操作的效果是,研究人员发现弹性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比未被拉伸的样本繁殖得更快,而且二者表达的基因也不同,尽管供体源头是相同的。研究人员还不知道这意味着移植物的品质将会如何。研究团队打算的下一步,是观察在新型弹性生物反应器中生长的细胞,与在传统刚性生物反应器中生长的,各种生物功能表现相比如何。有望拯救过去只有6成治愈率的韧带撕裂患者如果连人类的韧带组织都能生成了...那估计像什么韧带拉伤、肌腱撕裂在未来可能都不叫事儿了。专家指出,该项技术可以用来生成人体组织来修复撕裂的肩袖肌腱,这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肩部损伤。而这种伤势产生的方式也有很多,运动时稍不注意、或是患有肌腱炎等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肩袖肌腱撕裂。在之前,外科医生都是用缝合线来将断裂的肌腱重新接回到骨骼上去。但是,因为肌腱可能会出现愈合不良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方式大概只有60%的成功率。而新技术的到来将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机器人结构上现在能长出可直接移植的肌腱组织了。在组织的培养过程中所应用的人形生物反应器系统与相应的加载机制但是,这项技术在距离完全投入临床使用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该技术还有别的应用空间。比方说,在生物反应器中生成更好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研究人员表示,机器人可以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生理机能生成各种弹性的身体组织,类似于「定制」自己的韧带。但这里存在一个隐患。那就是,虽然研究团队已经观察到了生物反应器中不断被施力运动的细胞,与在静态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细胞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并不确定这些差异究竟是好是坏。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牛津大学的Pierre-Alexis Mouthuy表示,他的团队记录了二者间存在的某些特定基因的差异。但如果想把这些观察到的结果应用在临床上,用最乐观的口吻来说,也欠明晰。细胞材料结构的生物学特性Mouthuy表示,「我们确实发现,机器人肩部的不同动作模式,会给生成的细胞带来差异。但谁也不敢保证这些差异是不是意味着带来更好的产物。我们并没有说这套系统比其它的要强,或是有一套特定的运动模式比其它的好。我们只是在展示概念的可行性。」但是,话说回来,该团队确实已经证明了在机器人骨骼中生长细胞肯定是可行的。目前的问题就是,是否值得花时间来这样做。不过,在论文中,研究人员还是对该技术的前景做了一些比较乐观的猜测。他们认为,在未来,医生可以先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详细的扫描,获得每个病人关节的详细细节。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获得更精确的关节结构,以此生成更契合的人体肌腱等组织,然后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