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三令五申之下,延期三个多月后,宝能系旗下钜盛华的2021年年报终于姗姗来迟。然而,这份迟来的年度报告,对外传达的业绩讯息和经营状况却怎一个“惨”字了得!根据报告,钜盛华已然处于内外交困的窘迫境地。内有超过百亿元的业绩亏损;外则是债台高筑,且375亿已发生逾期,不幸“踩雷”的金融机构多达37家。其中,平安系首当其冲,平安信托以高达53.12亿元的逾期金额居于37位债权人之首。巨亏今年7月,来自深圳证监局的两份行政监管决定书,让钜盛华和旗下的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业物流)引起外界关注。作为公司债券发行人,“年报季”已经结束月余时间,但仍迟迟不见钜盛华和深业物流的2021年年报。由于不及时披露年度报告违反了有关规定,两家公司被深圳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在监管责令之下,7月26日,钜盛华和深圳深业的2021年年度报告终于对外披露。只是,这份迟迟不愿与外界“打照面”的年报,让一向自称“实力雄厚、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钜盛华非常尴尬。报告显示,2021年,钜盛华录得营业总收入743.9亿元,同比下滑22.8%;实现净利润为-115.2亿元,而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为81.4亿元,净利润同比骤降241.6%。和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钜盛华2021年的营业总成本竟高达960.7亿元,这还是相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3%的数字。钜盛华已然入不敷出!作为姚振华实际控制、宝能集团旗下的重要投资平台,钜盛华主要从事综合金融、综合现代物流、战略投资等三大业务。深圳深业是钜盛华在综合现代物流业务上的核心骨干公司。然而,在高达百亿元的亏损额当中,钜盛华本部亏损了61亿,而深业物流则亏损了56亿元。另外,作为姚振华在金融领域里的重要落子,钜盛华持股51%的前海人寿保险,在报告期内主营业务的利润也亏损高达118.88亿元。今年一季度,前海人寿保险的业绩依旧不甚理想。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大降近80%至109.55亿元,净亏损为23.23亿元。面对如此惨淡不堪的业绩,钜盛华将原因归咎于公司经营环境恶化,并解释其2021年度受整体经济环境、疫情、控股股东暂时流动性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司收入出现了大幅下降。踩雷一边是巨额亏损,而另一边则是债台高筑。巨额亏损的业绩,导致钜盛华偿债能力急转直下,大量逾期、违约及诉讼情况接踵而至。钜盛华年报显示,2021年末,合并报表范围内公司有息债务总额达822.91亿元;已发生逾期的债务金额超375亿元;融资及对外担保等诉讼事项的涉诉金额达550.02亿元,公司还存在多则失信被执行信息。纵观已发生逾期的债务,涉及银行贷款、信托借款、可转债、非银金融机构借款等多个债务类型。值得一提的是,钜盛华在报告中披露了1000万元以上逾期债务的债权人主体,37家金融机构不幸“踩雷”。其中包括12家信托公司、10家银行、3家证券公司以及12家非银金融机构。通过梳理发现,37家金融机构被逾期的债务合计金额达375.04亿元。其中,平安信托被逾期的债务金额无疑最多,高达53.12亿元。此外,在被逾期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中,平安银行和平安证券也居于首位。“平安系”被钜盛华逾期的债务金额合计达到92.63亿元。占资欠下金融机构这么多钱,钜盛华的钱都去了哪里?报告显示,在钜盛华非经营性往来占款和资金拆借的债务方中,控股股东宝能集团无疑是最大的占资债务方,占资金额高达520.7亿元。此外,在其他关联方处,还有178.65亿元的占资未被收回。对于这些债务形成的原因,钜盛华表示,这些钱借给控股股东及关联方,主要是为关联方补充流动资金、支持关联方经营发展和股权转让。这些借给控股股东和关联方的钱最终能否还上?暂不得而知。不过,目前宝能集团自身也是债务缠身,已被法院多次列为被执行人。截至2021年末,宝能集团直接持有钜盛华109.89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67.4%。然而,在这些股份中,宝能集团持有钜盛华的67.35%股份已被质押。如果宝能集团在债务履行期满时没有清偿自身债务,那么当对方依法行使质权时,钜盛华或将面临控股股东“易主”的风险。另外,除了现有的八百多亿有息债务,钜盛华2022年内还将有360.44亿元的有息债务到期。如果钜盛华2022年经营状况得不到改善,面对前后千亿元的债务压顶,不知钜盛华和其背后的宝能系能否撑得住。...
7月29日,财政部通报了8起融资平台公司违法违规融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这是继5月18日后,再次就类似内容进行公开通报。那么两次问责通报有何异同,再次通报传递了什么信号,对城投债投资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两次问责通报有两点不同 从通报文稿的前后内容来看,729问责通报的措辞力度相对518通报更强。如518问责通报中“为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在729问责通报中调整为“为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同时,729问责通报提到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在案例总结上,729问责通报对涉事平台和相关领导干部的批评更为具体,指导性更强。 在通报的具体案例方面,两次问责通报均针对违规融资新增隐性债务的情况,涉事企业以城投平台为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729问责通报主要针对政府违规提供偿债承诺,518问责通报在问责违规融资的同时,还对化债不实进行了问责。 二、继续强调严控新增隐债,城投融资政策并未实质放松 729问责通报中涉及案例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15年末-2018年初,时间区间要早于518问责通报中的8个案例。本次问责通报在于用过去的违规例子,再次强调严控地方新增隐性债务的意图。本次再次发出问责通报并强调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对地方违规融资行为进行“预警”的意味较浓。 虽然今年重申要“满足城投平台合理融资需求”,但这主要针对的是借新还旧。城投融资实质上并未出现放松,6月以来城投平台净融资规模同比持续减少。 三、城投债供需格局依然友好,短久期下沉和强省拉长久期依然适用 资金面宽松,市场对短久期城投债的“追捧”趋于白热化。6M AA城投债收益率已经由年初的3%下行至7月末的2.1%,AA与AAA城投债之间的利差也从年初的30BP收窄至目前的16BP。供需关系失衡导致的“资产荒”仍然在持续,下半年城投债利率将继续在低位震荡。短久期下沉策略和强省适当拉长久期策略,依然适用。配置层面上,中部省份的县城城镇化120示范县平台仍然具有挖掘价值。 风险提示:城投政策超预期发展,宏观经济超预期变化,数据提取和处理存在误差。...
有网友表示,目前人已经离开民权身处郑州,但也被赋了红码。已经静态管理超过9天的河南商丘民权县正迎来更加严厉的管控措施。8月3日晚间,商丘市民权县发出“全域人员赋码管理通知”,决定对全域人员赋码管理,其中绿洲街道、南华街道、北关镇、王桥镇、老颜集乡、白云寺镇、野岗镇等7个高风险区人员赋红码管理,伯党乡、花园乡、胡集乡、人和镇、双塔镇、孙六镇、王庄寨镇、林七乡、褚庙乡、庄子镇、程庄镇、龙塘镇等12个中风险区人员赋黄码管理。此前,第一财经日报刚刚报道过,自7月25日以来,民权县已经静态管理超过9天,并提出“对7月20日以来进入民权县域停留4小时以上,目前已离开民权县域人员赋黄码管理”。8月3日晚间,民权县管控措施进一步升级后,有网友表示,目前人已经离开民权身处郑州,但也被赋了红码。此前,民权县12345热线工作人员解释称,赋码主要是为了防止疫情外溢采取的措施,如果人在河南省内,可以找当前所在地的社区开“转码证明”后提交转码申请。在此外,黄码目前只会影响到“豫康码”的颜色,不会影响到外省市的健康码颜色。【相关阅读:河南商丘感染者破百:对外地人赋黄码+静态管理+48小时核酸】商丘市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下辖17个乡镇和2个街道。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显示,截至8月4日0时,民权县共有高风险区18个,中风险区8个,而且都是以村和小区的单位来划分。而按照商丘市民权县发出的最新“全域人员赋码管理通知”,全县的19个乡镇街道中,7个被划为了高风险区,12个被划为了中风险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发生本土疫情后,根据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和疫情传播风险大小划定高、中、低风险区域。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民权县在此次赋码调整时所述的风险区域划分并不符合第九版的规定,与其之前上报给国务院的风险区域也有较大的差异。...
“除了手机行业,包括家电制造、工业制造等其他领域的中资企业都遇到了印度方面的审查。”一位在印度当地做风险投资业务的人士向南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在印度审查名单的中资企业超过500家。半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手机品牌,都在印度接连遭遇到了相关审查。2022年1月,印度财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税65.3亿卢比(约5.5亿元人民币)。印度财政部称,小米印度公司从海外进口小米手机和手机零配件,在申报关税时未上报包含在进口产品中的专利版税和授权费,违反了印度的关税法。7月,印度执法局以“洗钱嫌疑”为由,突击搜查了vivo和相关企业在印度的生产经营场所,并封锁了vivo在印度的119个相关银行账号,约3.9亿元人民币资金被冻结。之后,印度税收情报局调查认为,OPPO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5.51亿美元),“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其缴纳税款”。同时,作为逃税调查的一部分,印度税务部门7月15日对华为在印度的多个场所进行了搜查,并查看了华为印度公司的财务文件、账簿和公司记录。7月21日晚,荣耀CEO赵明表示,荣耀团队已撤出印度,未来将采取“非常稳妥的方式”在印度市场开展业务。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印度作为曾经国产手机品牌出海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现在正在发生变化。“除了手机行业,包括家电制造、工业制造等其他领域的中资企业都遇到了印度方面的审查。”一位在印度当地做风险投资业务的人士向南(化名)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在印度审查名单的中资企业超过500家。风波中心的关税争议税务问题,是此次国产手机品牌共同遭遇的问题。其中,小米与OPPO涉及到的“逃避关税”,核心争议点在于:特许使用权费用,是否应该纳入关税申报范围。智能手机作为一个新行业兴起的过程中,也诞生了大量的技术标准。比如,目前手机行业所使用的主要通讯技术标准(4G/5G标准),其知识产权归属于高通、爱立信等通讯技术服务商。当手机品牌在使用这些标准时,需得到后者的许可才能使用,因此就形成了智能手机专利的特许使用权。据印度财政部1月5日公告,印度税收情报总局(DRI)从小米印度高管等多名“关键人物”处证实,小米印度公司依据合同要求,曾向美国高通和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支付专利版税和授权费,即特许使用权费用。按照印度财政部的指控,小米印度从海外进口小米手机和手机零件的时候,特许使用权费也应纳入关税申报,但小米没有申报,因此应该补缴税款。税款从2017年4月1日算到2020年6月30日,总计65.3亿卢比(约5.5亿元)。与小米相同,OPPO也因为没有申报这部分费用,遭到印度偷逃关税439亿卢比的指控。4月27日,印度执法局发布公告称,扣押了小米印度公司银行账户中555.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7.9亿元)的资产。随后,小米将印度执法局告上印度当地法庭,而OPPO印度公司则自愿缴纳了45亿卢比的关税差额。“印度执法局相当于就是中国的经侦部门。”向南对钛媒体App表示,印度执法局冻结资产理由就是,这些公司在申报关税时没有把专利费计入到产品进口价格当中,所以造成了偷税。不过,在小米起诉印度执法局之后,负责审理案件的法官宣布暂缓冻结小米资产。印度卡纳塔克邦最高法院也在7月5日要求,印度中央政府指定官员重审小米的申诉,并在60天内决定是否维持对小米的处罚。这意味着,双方针对于特许使用权费用是否应该纳入关税申报范围的问题,仍将继续博弈下去。小米方面曾对财新回应称,对包括专利许可费在内的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该计入进口商品的价格,这在各国都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性难题。对这一问题,小米会继续与印度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不过,根据目前国际主流的《WTO估价协定》,进口货物的价格应该是为进口该货物支付(或可支付)的所有费用。同时,该协定第八条规定满足如下主要情形,特许使用权费用就应被征关税:这笔费用与进口货物相关;进口者须直接或间接支付这笔费用;如要出售货物,必须支付这笔费用等。而在中国,根据2004年1月起施行的《中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19条规定,进口货物应计入完税价格的费用包括“买方必须支付的,与该货物有关的特许权使用费”。中资企业遭遇全面审查事实上,除了小米、OPPO遇到的关税风波外,印度此次对于国产手机品牌的税务审查几乎是全方位。以vivo为例,印度执法局在7月5日,以涉嫌违反《防止洗钱法案》(PMLA)有关规定,搜查了vivo印度公司和23个相关公司的48处地点。7月7日,vivo印度公司相关的119个银行账户遭到冻结,总额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86亿元),其中包括vivo印度的6.6亿卢比定期存款、2公斤金条和约73万卢比的现金。“印度方面对于vivo的指控,主要有两点,一是vivo旗下的分销商伪造身份证明文件和公司地址;二是vivo印度公司通过关联公司虚增成本,转移定价。”向南表示,在针对于中国手机品牌的调查中,印度相当于出动了工商、经侦、海关等多个部门,从不同的角度找问题。按照印度的执法局的公告,vivo印度公司的关联公司——GPICPL公司主管提供的地址与实际不符,这些地址实际上是印度的政府大楼和高级官员的住宅。同时,印度执法局指控,vivo印度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将一半的利润转移到中国,把印度业务做成“亏损”,以避免缴税。在印度政府冻结银行账户后,vivo也随即发起了对于印度执法局的起诉。vivo表示,公司正在配合印度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所有信息。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vivo在印度严格遵守当地的所有法律法规。7月13日,印度当地法院解除了vivo 银行账户的冻结,但责令vivo 提供1.19 亿美元(约8.01 亿元)的银行担保而手机行业之外,电器、基建、通讯网络等领域的中资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审查风险。按照向南的说法,在印度审查名单里有超过500家中资企业。除了手机制造外,通讯行业、家电制造业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基本都已经查过一遍。“对于一家中资公司的搜查,印度方面一般都会出动五六百号警察,有些甚至会持枪。”向南表示,这些审查人员会对于这家企业的关键人员、上下游分销商等进行同时搜查,有些企业高管会被连续盘问五、六天。审查期间,所有的电子设备以及员工家里的现金、贵重金属等都会被暂扣。同时,审查机构还会聘请第三方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搜集公司前端的各种资料。根据钛媒体App的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8月以来除前述的手机品牌外,包括富士康、中车永济电机深圳振华数据、中兴、华为等中资公司均遭遇了印度方面的审查。部分公司被审查的共性原因,均与税务相关。“印度的相关税务部门(一直)都非常活跃,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和个人收到税收要求。”印度大恒竺成(Link Legal)律师事务所德里分所合伙人白大山(Santosh Pai)对钛媒体App表示,政府是印度最大的诉讼当事人,这意味着许多公司和个人需要与政府进行法律斗争,包括税收问题。这是在印度开展业务的常见部分。按照白大山的说法,在印度成功的中国公司很少,等这些中国公司的业务发展起来,成为印度商业环境的一部分,他们自然会产生税务纠纷。“许多类似规模的印度国内大型公司都有一个庞大的内部法律部门,并聘请数名外部律师定期处理案件。所以,中国企业需要习惯于处理(类似的)法律问题。”为了“印度制造”“印方频繁调查中国企业的做法不仅扰乱了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企业商誉,更阻碍了印营商环境改善,挫伤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市场主体在印投资经营的信心与意愿。”在vivo遭遇了一系列审查之后,中国驻印度使馆发言人王小剑参赞就vivo印度公司遭印度执法局反洗钱调查答记者问。王小剑表示,中方正在密切关注此事。中国政府一贯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合法合规经营,同时坚定支持中国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方希望印方依法合规调查执法,切实为中国企业在印投资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印度执法局则表示不对调查置评。但对于是否存在一种特意针对中国公司的模式,其他印度官员予以否认。根据vivo 2021印度影响报告,vivo在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并在2015年响应“印度制造”的政策号召在印度建厂,厂址位于在印度北部的大诺伊达地区,且于2018年再次买地扩建工厂。报告显示,vivo的印度工厂有一万名雇员,年生产力将在2022年达到6000万部,并从印度向海外出口手机。同时,目前vivo电池的供应链有95%来自印度本地;2023年,预计显示器的当地供应链占比将达60%;2024年,预计充电器的当地供应链占比从目前的60%上升到75%。“对于此次国产手机遭遇的集体审查,我认为核心的原因还是为了‘印度制造’。”向南对钛媒体App表示,“印度制造”属于是印度的国家战略,主要分为两个策略来执行。一个是分阶段制造计划。比如针对手机行业前期,印度政府通过各种政策优惠吸引到了小米、OPPO、vivo等这样的中国手机品牌进入到印度市场。当品牌进入之后,印度就会逐渐提高手机零部件的关税比例,让国外的手机供应链逐步迁移到印度本土。这样经过几年的发展,印度就拥有完整的手机供应链。据印度中国商会和印度中资手机企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工厂已经超过200家,贸易公司500多家,投资额达到30多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同时,印度手机及零部件制造厂达到268家,印度国内销售的手机95%以上均产自本国工厂。根据Canalys的数据,印度2021年手机出货量1.62亿部,小米在印出货量为4050万部,市占率约25%,排名第一;韩国三星和中国vivo排名第二、第三,市占率分别为19%和16%。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中,中国厂商出货量占比近三年一直超过75%。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分析师Shilpi Jain则表示,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市面上销售的手机中约98%是在印度国内生产的。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销售的手机几乎100%都是在印度生产的。三星电子的这一比例为97%,苹果公司为近60%。另一个则是行业生产激励计划。印度目前对包括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模块和白色家电等在内十多个行业,均出台了相关的经济激励计划。比如,针对半导体产业链,印度政府在去年12月15日批准的一项价值约合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吸引全球大型半导体制造商将印度作为生产基地。实际上,早在2019年,印度政府就修订了2012年出台的《国家电子政策》,旨在促进印度电子系统设计和制造产业发展,鼓励和推动核心部件开发能力,并促进印度成为该产业的全球中心。印度莫迪政府提出,争取在2025年实现电子系统设计和制造价值链产值(turnover)达到4000亿美元,通过进一步提高电子产品制造的附加值,使印度成为电子制造服务业的全球领导者。“当印度在手机产业链上拥有了越来越强的话语权之后,为了扶持本土品牌,势必就会打压海外手机公司。”向南表示,甚至在5G网络业务上,如华为、中兴这样的公司也被排除在外。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向钛媒体透露,任正非曾在内部会议上提到——“华为会战略放弃几个市场,印度就是其中一个。”该人士还表示,印度手机市场的客单价偏低,华为跟小米相比也没有竞争优势,不值得投入。目前,华为的终端产品以及相关销售人员已经彻底退出市场,售后服务部门也在逐渐撤离。据商务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企业对印度直接投资为2.1亿美元,同比下降61.6%;2021年对印度直接投资为6318万美元,同比再降68.3%。“与前几年相比,中资企业现在面对的印度市场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向南表示,从宏观角度来看,印度与中国经济往来的几个口子,比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工程项目等基本都关闭了。现在唯一还算正常的,几乎只剩下服务贸易。...
在看到一键转存三方协议的甲方为湖南一家科技公司后,王曦蕊(化名)决定放弃红包诱惑,不再参与吉林亿联银行(以下简称“亿联银行”)推出的一键转存活动。“我暂时不想转了,总觉得协议怪怪的。”王曦蕊说道。遇到相似疑惑的还有许多曾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买入亿联银行存款的储户。近期,在贴吧上,不少网友交流着亿联银行推出的一键转存活动,指定用户可将所持亿联银行合作的第三方平台资产转存至该行自营平台,转存后可获得红包奖励。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曦蕊在亿联银行App进行了尝试,经过平台测算她的转存金额可拿到200元奖励红包,不过转存的“代价”是,她需要签署《一键转存三方协议》(现已更名为《奖励发放服务协议》),而协议的甲方并非亿联银行,而是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为何参与亿联银行的转存活动,甲方却是湖南的公司;转入后红包能不能按时到账;资产转过去会不会有风险,成为横亘在用户心中的谜题。令人生疑的转存协议时间倒回到2019年,彼时,王曦蕊在京东金融App银行精选页面购买了亿联银行的智能存款,合计金额超30万元。按照当时产品的“靠档计息”规则,她购买的亿联银行智能存款前三年存款利率并不高,三年后利率才能达到5%以上。2021年1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明确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存款业务,应当严格执行存款计结息规则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相关规定,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自此,“靠档计息”、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存款按下“终止键”。不过,《通知》印发前,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存量业务可到期自然结清。因此,“靠档计息”叫停后,作为存量储户的王曦蕊并未选择提现。“当时我的存款还不到两年,提现肯定不划算,亿联银行也没出清退存量用户靠档计息产品的公告,就想着等五年到期再提现。”王曦蕊说道。今年7月19日,王曦蕊无意之间在贴吧上看到了网友分享的亿联银行一键转存送红包活动。根据活动内容,7月11日-8月31日,亿联银行指定用户可将所持该行合作的三方平台资产转存至该行自营平台,转存后可获得10-500元不等的奖励红包。一键转存活动介绍页面看到这一消息后,王曦蕊立马将消息分享给了老公肖勇(化名),他同样在京东金融App购买了亿联银行的智能存款。同时,在7月19日当晚,王曦蕊打开亿联银行App进行尝试,在主页右下角中她发现了转存送红包的小窗口,点开就可跳转至一键转存界面。经过平台测算,若将所持超30万元的资产全部转存,她可拿到200元奖励红包。不过,确认转存前的服务授权相关协议,让王曦蕊产生了迟疑,她在阅读这份名为《一键转存三方协议》的文件后发现,协议的甲方并非亿联银行,而是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当王曦蕊问老公肖勇是否注意到《一键转存三方协议》时,才发现心急的肖勇已经完成了转存,而且根本没注意到协议的甲方不是亿联银行。“原先协议的字体太小了,他就没认真看。”肖勇的着急转存让本就有些迟疑的王曦蕊更为谨慎,最终她决定放弃红包诱惑,不再参与亿联银行推出的一键转存活动。“我暂时不想转,不在乎那几百块钱,总觉得协议怪怪的,放京东金融这个平台更放心吧。”王曦蕊说道。协议背后的科技公司在贴吧上,有不少储户像肖勇一样进行了转存,有的储户也如期拿到了一键转存的奖励红包,不过,更多储户则像王曦蕊一样选择放弃或犹豫不决:亿联银行推出一键转存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一键转存三方协议》的甲方为何是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部分网友对一键转存活动相关协议内容存疑对此,8月2日,亿联银行相关负责人回应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受前段时间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影响,该行持有外部平台存款的客户,对自身资金安全感到担忧。近期该行接到客户存款咨询量明显增加,要求开立存款证明的客户数也明显增多。为进一步保障客户权益,稳定客户信心,亿联银行特推出了一键转存活动,客户可自主将平台存款转至银行自营渠道,在该行App可直接进行查询及操作。而从银行角度来看,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亿联银行存款从第三方平台转入银行自己的App,原因可能是银行希望通过这一举动来吸引用户使用自营App渠道,在提升客户活跃度的同时,也能够为后续在自营渠道上展示、销售其他类型产品打下根基。对于亿联银行与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的关系,上述亿联银行相关负责人仅表示,“我行委托湖南诚盛德为我行提供红包发放等相关服务”。根据王曦蕊提供的协议内容,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活动进行不久后,亿联银行已将《一键转存三方协议》的名称改为《奖励发放服务协议》,不过协议甲方仍为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一键转存协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等业务,其唯一股东为湖南公因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成立于2021年,且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为冯鸿雨。北京商报记者拨通了天眼查App上该公司留存的电话,对方表示,其确为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与亿联银行有合作,但由于其不负责具体业务,不清楚一键转存相关情况,具体可以问亿联银行。亿联银行的活动为何会找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来进行红包发放?对此,亿联银行并未作出正面回应。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一键转存送红包活动中,奖励金发放由第三方完成,亿联银行向第三方采购了此活动的相关服务,可能是为了规避相关合规风险,按照《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银行不得违规返利吸存,不得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面对市场的疑问,亿联银行应做好解释工作,避免误解。暗藏的双重隐忧亿联银行的一键转存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中。8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亿联银行客服人员处获悉,现阶段是活动开展的初期,仅有部分收到短信或在亿联银行App上收到邀请的客户才能参与,暂未收到一键转存通知的储户可以耐心等待,后期会全面开展。对于确认转存后资金的流向,亿联银行App显示,确认转存后,储户的资产金额、利率及期限均保持不变,资产查看及管理位置迁移至该行自营App及微信银行,原平台无法进行资金支取。王曦蕊也证实,丈夫肖勇在完成一键转存后,他在京东金融App上购买的亿联银行存款已转至亿联银行App中,相关存款金额和日期等信息均未发生改变,而在京东金融App上已无法查到相关的存款信息。红包则转到了肖勇之前绑定的一类账户银行卡中。在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存款平台叫停前,亿联银行与京东金融、小米金融、美团、陆金所等都有存款业务合作。一位与亿联银行合作的三方平台知情人士透露,自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存款叫停之后,该平台与亿联银行已无存款新增合作,现有的存款业务都是之前的存量客户。对于亿联银行此次推出的一键转存活动,该平台知情人士认为,这属于违背监管规定的行为,也打破了市场秩序,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让部分储户知晓一键转存活动,涉及到违规高息揽储、有奖吸存。对此,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认为,亿联银行此举有高息揽储的嫌疑,单从一键转存来看,没有要求储户去存储更多的存款,不过,亿联银行通过发红包奖励的方式吸引储户将此前第三方平台资金转移至自营平台,进而也可能由此带动部分储户在亿联银行的其他业务需求。“无论是《一键转存三方协议》还是《奖励发放服务协议》,由于协议中并无亿联银行的名字,根据合同的相对性,若因该《协议》发生争议,储户很难根据《协议》去追究银行的责任。”王德悦提示,储户若需转存,必须认真阅读理解《协议》中的每一个细节,仔细核对转入资金的收款方,避免出现因对协议约定条款理解不到位而盲目操作,产生不必要的风险。虽然老公肖勇一键转存后存款未减少,红包也如期拿到,不过,王曦蕊还是因为担心第三方协议的问题没有转存。“要是第三方协议甲方是亿联银行,我是肯定会转存的。”王曦蕊坦言。而像王曦蕊一样未参与一键转存的储户还有一层隐忧,负责发红包的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其权限都有哪些?是否会有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对此,亿联银行仅回应称,客户在参与活动时,已提供《服务授权相关协议》,要求客户阅读,确认并勾选,才能完成后续操作,在该协议中,已就相关权责进行明确。某银行业分析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银行一般不会将储户信息主动提供给第三方机构,不过作为服务链条的第三方机构需要储户授权后可能才会获得信息进而发放红包,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一部分信息会被湖南诚盛德科技有限公司获取。如何摆脱揽储外部来源依赖症亿联银行官网显示,该行成立于2017年5月,由中发金控、吉林三快科技(美团)等7家企业发起设立,是东北首家民营银行,也是继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之后第四家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线上存、贷款业务的互联网银行。第三方互联网存款曾一度成为亿联银行存款业务的主要增长点。吉林亿联银行2020年三季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存款总额为274.64亿元,其中线上平台存款为210亿元,自营线上存款仅为70.75亿元,外部平台存款则达到139.32亿元。联合资信在亿联银行2021年主体长期信用评级报告中指出,2020年以来,亿联银行存款业务保持快速发展,但第三方平台存款业务受限对其未来存款业务拓展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三方平台的互联网存款叫停后,如何提升存款稳定性?上述亿联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存款停止以后,我行大力发展自营渠道,优化自营App、微信银行等自营网络,布局存款、理财等多种产品,搭建互联网运营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一年多以来效果显著,目前存款规模整体保持稳定”。从吸收存款来看,2021年,亿联银行确有增长,报告期内,各项存款余额为346.31亿元,同比增长11%,不过,2022年一季度却较年初略微下滑5.82%至326.14亿元。而在盈利能力方面,亿联银行的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2021年,亿联银行实现营收14.35亿元,同比减少8.47%,其中,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12.72%至13.57亿元;实现净利润5171.7万元,同比减少76.54%。2022年一季度,亿联银行继续延续营收净利双降的趋势,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88亿元,同比减少79.89%,其中,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65.57%至4.67亿元;实现净利润2530.94万元,同比减少51.06%。对于亿联银行提升盈利能力以及存款稳定性的建议,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首先要加大对自营渠道的建设和推广力度,提升产品便捷性,先把运营和技术能力短板补齐;其次,要从产品多样性上下功夫,打造够吸引储户转移的爆款产品;另外对于资金来源不能仅仅依靠吸收存款,还可依靠金融市场和同业业务等多方面来增加资金来源,缓解资金压力,多渠道补充资本。苏筱芮建议,民营银行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多样化的资本来源,优化资本结构;同时需要强化客户的精细化运营,通过修炼获客、运营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独立性。此外,还要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的经营策略,做好各类线上化业务的功能设计及用户体验。...
回想2018年春天,投资界从一家成立近5年的VC机构内部获悉,当时除了前台,全员募资。如今四年过去,全员募资这一幕已经在越来越多人民币基金中上演。“不瞒你说,我们现在所有人都在找钱。”聊起近况,任职于国内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李晴如是感慨。她的本职工作是PR总监,但今年合伙人跟李晴认真聊了一次职业规划,最后鼓励她试试募资,“提成大约是1%,但类似政府引导基金这类机构LP的奖励会低一些,毕竟金额体量大。”直至半年过去,她才发现原来公司内部已经几乎全员募资——投资经理、分析师都可以拉LP资源。起初想着高额的提成奖励心动了好长一段时间,但尝试一段时间后李晴发现,让从未募资过的人去找钱,效果尚待观察。最近老板还想给李晴明确一下募资KPI,她想了想还是婉拒了。回想2018年春天,投资界从一家成立近5年的VC机构内部获悉,当时除了前台,全员募资。如今四年过去,全员募资这一幕已经在越来越多人民币基金中上演。今年全员募资席卷招聘投资经理,有LP资源优先罗文回忆,一切都是从那场HR谈话开始的。他原是华南一家本土VC的投资经理,2022上半年,罗文所在的机构来了一场大刹车,随之而来便是募资不顺的小道消息在公司内部流传。但投资放缓后,几乎全体人员只有一个任务——找钱。最初,公司说得还算委婉,直到HR出手:“HR直接摊牌,说公司募资不顺,所以养不了这么多人。”罗文对此感到委屈,没想到募资寒冬下第一个牺牲品竟然是平日奔走在一线的投资人。7月,罗文走完所有流程,加入了今年被裁的VC队伍。大半个月过去了,罗文依然想不通:前东家在本土创投机构里还算知名,上半年也有几个IPO,向来口碑尚佳,为何人民币募资还会如此困难?他从其他同样被“毕业”的中后台同事中打听到,公司年初定下的募资规模目标,如今半年过去才完成零头,所以管理层才未雨绸缪,从优化团队开始节约成本。罗文的遭遇,只是当下千千万万募资困境的一隅。殊不知,今年人民币基金几乎都进入了全员募资时代。投资界今年最早是从一家知名VC基金了解到全员募资的最新情况,此前该机构曾官宣完成新一期美元基金首轮关账,原本今年美元募资已经岌岌可危,没想到人民币募资更为艰难。为此,机构老大发起了募资总动员——在内部宣布全员募资,提成奖励1%。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找到LP出资个1000万,不管是投资经理还是PR、前台,都能拿到税前10万的奖金。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让从未募资过的人去找钱,谈何容易?但形势比人强,只有一丝机会还是想试试。由于很多人此前并没有足够的募资经验,也缺乏相应的LP资源,人民币IR群体现在特别抢手——一位不愿具名的IR向投资界吐槽,“我不过是在朋友圈点评一句,募资要下沉,结果多家人民币、美元基金的朋友都找来问我能不能介绍一些区县政府的国资LP,太夸张了。”其中关系比较近的投资经理,直接向这位IR透露了募资有“返点”:只要对接上一些政府LP资源,宁愿把奖金都给她。细聊之下才知道,原来该投资经理内部也是全员募资,虽然不是硬性要求人人募资,但完成一定募资额度的员工可以优先晋升。从前,募资往往是机构创始人、合伙人以及IR来挑大梁,靠机构知名度、基金过往收益率以及合伙人的人格魅力加分。但在人民币募资愈发艰难的今天,靠投资经理、PR甚至分析师募资的大有人在,“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于是,现在很多VC/PE的招聘中,一个隐形的条件往往是:拥有LP资源的人优先。即便是招聘投资经理、投资总监,面试也会被重点问到家庭背景,聊起LP的话题。用业内的话来说,这就是VC圈之怪现象——“带资进组”。“我的候选人里,有一个简历写着独立完成过20亿募资的85后,别提多抢手了。”一位行业猎头透露。眼下大家各有各的苦恼,都是为着同一个灵魂拷问:钱呢?VC/PE集体下县城,找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是今年募资圈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头部美元基金依然活跃。7月以来,红杉中国、启明创投、光速中国、凯辉基金等接连宣布完成大规模的美元(外币)“弹药”补给,其中红杉中国和启明创投甚至是超募完成。这种集中官宣,给沉寂许久的募资圈带来震撼,但也让更多的人着急起来。在目睹圈内接二连三的募资喜讯后,吴茜有点坐不住了,“看到别人逆势募资、接连close的消息,更焦虑了。市场上钱就这么多,大家现在都知道二八效应早就变成一九效应了,拼一拼还是想做那10%能募完的人。”吴茜在华东一家投资机构任职IR,基金整体规模几十亿规模并不算大,从2021年初他们就开始筹划募集一支新基金,因为之前押中了几个还不错的消费项目,原本信心满满。但没想到的是,新消费寒冬来的这么快,更难的是,募资的冬天也悄然而至。另一方面,募资结构严重分化——国资产业基金成为主力军,民营投资机构举步维艰。这也可以从LP层面略窥一二:政府机构出资金额超千亿,以引导金、国企/央企为代表的国资LP出资活跃,成为人民币基金的重要募资方。2022年上半年国资LP的披露出资金额占比已超过7成。今年以来,各区县级母基金热闹非常,例如合肥市肥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杭州市富阳区引导金、金华市百亿母基金、永康市碳中和基金、江西永丰县10亿母基金、1500亿元规模的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50亿元规模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等,纷至沓来。于是,VC/PE开始去县城。一家北京人民币基金刚刚拿到了安徽某地国资的出资,为了募资,他们还为当地接连引进了另外两支重要的专项基金;越来越多头部美元基金的投资人也奔走在区县之间——这是以往不可想象的一幕。今年4月,联手杭州资本,红杉中国的人民币科创基金成功落地杭州。但想要打动国资LP并非易事。仔细梳理便不难发现,过去半年间,几乎很少见到美元基金募资人民币成功的案例;就本土创投的募资也陷入困顿,裁员优化时有发生。在众多头部市场化机构眼中,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资金更像是“带着镣铐的钱”,他们更看重产业效应,于是返投要求成为GP心中的一道坎。LP资源已经成为圈内的“香饽饽”。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久前,我去到华南一家机构面试募资岗位,HR把简历里募资经历事无巨细地聊了一遍,详细打听了以往的客户资源类型和投资偏好特征。结果最后一幕——“HR让我列出客户名单,最好打印出来,理由是看看我的资源跟她的需求是否匹配,明摆着是要撬机构LP资源。”最后,这一场面试不欢而散。VC/PE等待:长线资金入场社保基金刚做了LP这个行业每一次淘汰赛,都从募资开始。北京一家GP合伙人感慨,“其实募资根本没有捷径,关键因素从来都不是你有多么知名、团队多么精英、投到过什么知名的独角兽——至少现在不是了,现在的关键是:LP还愿不愿意信任你?”GP/LP的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信任是建立在负责任的基础之上,GP的本质就是为LP赚钱,要能够站在LP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什么,对LP的钱负责,而不是拿到钱就挥手再见,一次次消耗掉LP的信任。过去,基金在募资时靠IRR和明星项目加持,甚至在DPI还未出结果时就开启了下一轮的募资;但现在,LP更愿意通过DPI来判断是否继续出资,走过一个基金周期,LP们发现靠IRR吹起的“纸面财富”实则最难兑现。一位个人LP曾向投资界诉苦:这些年见了不少GP,都有魄力和雄心,却很少有与之匹配的沉下去扎实研究底层资产和底层逻辑的责任心。“这年头找到一个好的GP,比投到好的项目难多了,魄力和雄心是他们的,资金是我们出的,项目出了问题还要我们LP去帮忙解决,更别说回来钱了。”他从自身遭遇得出一个感悟:一些不负责任的GP,正在硬生生把LP逼成了GP。那么,人民币募资何去何从?今年两会期间,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在提案中着重谈到人民币募资难困境。在他看来,人民币募资市场目前仍然缺少真正的“长钱”,“募资难”是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的资金属性与私募股权投资产品最为契合,但目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活水”仍未能充分流入市场。张懿宸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是研究将私募股权基金逐步纳入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二是对保险机构现行考核机制进行调整,对险资投资股权投资基金适用更符合市场特性的考核办法,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级市场投资收益会计核算标准;三是期限错配问题目前仍是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难以逾越的障碍,建议结合《商业银行法》修订,研究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通过产品创新等方式,逐步扩大对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选择范围,建立可持续出资机制。无独有偶,这几年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也一直在强调中国创投行业缺少长钱,“全球主流创投市场,LP都以长线资金为主,养老金、保险资金、退休基金、慈善基金等,而我国是以引导基金为主的LP结构。”可以说所有VC/PE都在翘首以盼以社保基金为代表的长线资金开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久前,全国社保基金一笔出资振奋圈内——7月20日,全国社保基金会完成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出资,通过市场化运作支持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尖端领域发展,加快传统企业升级改造,助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根据官网表述,这一举动是全国社保基金会贯彻落实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而全国社保基金会投资先进制造,可以视为一个风向标。须知道,当下人民币最热闹的募资方向便是智能制造。大家都在观望:超级LP大举入场吗?覆上了厚厚时代感的募资故事,下半年会如何?*文中罗文、李晴、吴茜为化名...
导读:7月30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具有刚兑性质的保本理财清零。 信托行业的隐性 “刚兑”什么时候清零? 7月30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刚兑性质保本理财已清零。 截至2021年末,理财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刚兑性质的保本理财清零,需整改保险资管产品累计压降96%,通道类信托和融资类信托较峰值分别压降80%和43%,少量处置比较困难的资产已经依规纳入个案处置,将尽快清零。 资管业务池化运作、多层嵌套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行业乱象根本扭转,金融体系韧性明显增强。 我国资管行业已跨过乱象纠治期,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01 信托“刚兑”什么时候清零? 信托产品一直都是预期收益,没有那一条规定要刚兑。但是信托业一直有着的隐性 “刚兑”的潜规则,那么信托“刚兑”什么时候清零? 提起“刚兑”,信托圈同业都会想起有着“刚兑王”称号的某央企信托,该信托资产规模一直不降反升,规模已经超越了信托一哥,中信信托规模都从2万压降到万亿以内,这家央企信托却从千亿增长至万亿规模。业务规模逆势狂飙的同时,业绩却在大幅下滑。 这些年,房地产一直是这家信托公司发展的一大支撑点。 其中,恒大、融创、阳光城、佳兆业、奥园、正荣、卓越、鸿坤等等众多地产公司都在其朋友圈之内。 令人称奇的是,在多家头部信托都曝出地产业务“踩雷”的时候,这家央企信托却都兑付了。 据投资人透露,其购买的恒大项目直接与该央企信托签署转让协议,就很快拿到兑付款了。 据了解,这家央企信托常年发行XXXX系列的TOT产品,资金用途为“投资于该公司设立的其他信托计划项下信托受益权(投资标的),各期信托资金的投资标的可不相同。 而且这款TOT产品的收益率奇高,收益率可以给到8%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正常销售的其他产品收益率普遍在6-7左右,都比这款TOT产品的收益低很多。 业内普遍很好奇,TOT既然是投资自己公司设立的信托计划,为何收益还要给到8%?为何不像其他正常销售的产品一样,单独募集资金呢?这样收益率只要给6-7%就好了,还能为公司创造利润,为何非要8%的高收益去募集资金? 另外,对比同业其他信托公司产品,多数收益率只有6%左右,不少收益率已经破6%了,而这家央企信托TOT收益率高达8%就显得很特别! 目前,很多地方ZF平台严格限制融资成本,要求融资总成本都不要超过8%,那么就说明TOT的底层基本不是优质的政信项目,基本都是高风险的地产项目。 据了解,该TOT系列也曾发生过兑付风险,某期的TOT底层投了自己公司发行的佳兆业项目,公告称融资人佳兆业商业集团无法按期履行还款义务,导致信托计划无法按时退出。 上海信托圈内人士透露,TOT产品经常被信托公司拿来隐蔽风险资产、运用TOT产品逃避监管要求,这种产品风险在于流动性,一旦被叫停,信托公司会出现很大的风险。 另有业内人士称,TOT最大的坏处是它隐形的“绑架”了信托公司,信托使用TOT本意是在拿时间换空间,逐步化解风险,但问题是如果TOT的底层资产不能得到有效化解,那么信托公司就要持续发行TOT产品,所以一般使用了TOT的信托公司基本都是在“刚兑”,如果打破刚兑后,它就没有这个时间和空间了! 另外,业内很多人争论XXXX系列是TOT,不是资金池?这个争论好比天蓬元帅,净坛使者,二师兄,猪刚鬣这4位不是猪八戒? 玩这些文字游戏就没意思了。凡是买前不说清楚底层资产的资金信托都是“资金池”信托。 所以,投资人未来购买信托时一定要看清信托的底层资产是什么? 02 “刚兑”好与坏 关于,信托“刚兑王”呢?业内评论分化,有人鼓掌称赞,有人觉得是另一个泡沫。 鼓掌称赞的是投资人,投资人觉得在这轮地产雷中能拿回本息就是好信托公司。 觉得是另一个泡沫的人认为,他这是在拿一个投资人的钱去兑付另外一个投资人的钱,这不就又回到了四川信托TOT的老路上了吗? 试想,你是后面购买TOT的投资人,你并不知道你的钱是用来帮前面投资人解套的,如果后面购买的投资人是你家人或亲戚,你会作何感想,还会称赞鼓掌吗?(不了解TOT的,就去百度下川信) 近日,另外一家信托公司关于业务转型及风险化解的一段话,在信托圈交流群里引起了热议!(简称X信托) X信托公司称:坚守合规经营,没有非标资金池、没有TOT业务乱象、没有违规刚兑留下的风险隐患、没有假股真债“包装式”转型,让公司在转型过程中能够掌握足够的主动。 在上海信托圈交流群里,很多同业表示,这段话就是在影射业内某些刚兑的信托公司。 有人表示,这段话完美的诠释了信托“刚兑王”的特征! 目前,“资管新规”发布后,要求打破刚兑、禁设资金池的要求,使得各信托公司都经历了变革阵痛和业务调整,甚至不少信托公司发生了多个产品“爆雷”。 面对产品“爆雷”,大多数信托公司都选择了打破刚兑,市场化处理风险,不会再像之前藏着掖着,选择了长痛不如短痛,为后续的转型留下足够的掌握权。 某信托公司的同业人员称:他们公司近期多个地产项目也出现了问题,出问题之初他们公司也曾经想过“刚兑”。但后面公司商议后,还是选择了顺应监管要求,摸排风险,市场化处理。 但在化解风险时受到投资人的压力,投资人经常拿“刚兑王”做案例,称他们都刚兑了,为何你们公司不能刚兑等要求?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只能跟投资者讲项目的底层逻辑和抵押物足额风险可控等道理。 不过,该同业人员表示:近期他们压力小了一些,他们公司有几个项目因区域位置比较优质,再加上抵押物足额,很快转让出售给了第三方,已经安排给投资人兑付了。 另外,某信托年中会议上,曾有高管表示:监管对信托公司的要求是不能刚兑,市场上某些信托公司还在继续搞兑付,这些信托公司都是不合规的,我们不能效仿,我们不能违规刚兑。 对于如何解决存量的风险项目,另一家信托公司同业人士直言:“花时间磨,没捷径。” 未来的信托公司是走专业化、差异化之路,专而精、小而美将成为信托业主流趋势。 面对行业的调整,投资者对信托要有全新认识! 未来,信托业的“刚性兑付”也要清零!!!...
“截至2021年末,理财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刚兑性质的保本理财清零。”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上周末召开的“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银行理财刚兑已成过去式,但投资者的刚兑预期却并未消除。近期,理财产品因到期兑付收益频频不达标而引发业内关注。此前界面新闻曾报道,首家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到期理财产品中近八成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与此同时,诸多在工银理财、兴银理财、交银理财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纷纷反映,其购买的产品到期收益并不理想。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封闭式产品中12380只产品披露了业绩比较基准,有9.42%的产品到期收益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中枢。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到期的产品中,业绩未达标的产品数量接近1200只。为何业绩不达标?值得注意的是,业绩比较基准为数值型的理财产品是业绩不达标的重灾区,尤其是部分封闭式理财设置了相对较高的业绩基准,但客户到手收益却与基准偏离较大。针对理财产品业绩不达标的原因,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上海冠苕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毅钦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主要是权益投资显著拉低了产品收益所致,由此引发了一些舆情事件。“今天年三月中旬后,理财产品净值有所反弹,总体企稳,但是对于将要到期的产品来说,债息安全垫尚不足以化解,因此也就会在现在时点曝出这些‘问题’。”周毅钦表示。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净值化整改后,银行理财给客户的收益,主要取决于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情况,但是投资收益既与股市和债市走势相关,也同投资经理的投资策略息息相关。“综合来说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场因素,另一方面是理财公司。”廖志明表示,如果市场行情很好,但理财公司的投研很糟糕,比如投资经理的投资策略是完全错的,或者完全踩错了节奏,可能也会导致业绩不佳。而如果市场都是跌的,的确很难有所作为。“如果是固收类理财,则可能主要取决于债券的收益。而目前债券收益都很低,如果当初产品在销售的时候给了一个比较高的业绩比较基准,但实际上要达到基准的难度是很大的。”廖志明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理财公司已着手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中银理财7月29日发布公告称,根据市场情况变化,公司拟于8月3日起对“中银理财-稳富(月月开)0102”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由 2.50%- 3.80%(年化)调整至 2.30%-3.60%(年化),即在原业绩基准基础上下调20个bp。还有将单一业绩比较基准调整为区间业绩基准。例如,中银理财公告称,自8月1日起,将中银理财-稳富固收增强(9个月滚续)的业绩比较基准由3.85%(年化)调整至3.40%-4.40%(年化)。综合来看,近期,全市场银行理财的业绩比较基准也呈下降趋势。兴业证券陈绍兴团队在研报中指出,7月第一周全市场理财产品各期限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1个月 3.13%,3个月 3.41%,6个月 3.77%,1年4.12%。相较于前一周,3个月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降 0.23%,6个月理财产品下降 0.18%,1年期理财产品下降 0.03%。监管漏洞待补尽管已有理财公司根据市场情况下调部分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但仍有理财公司在业绩未达基准的情况下新发产品仍沿用较高的业绩比较基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排除是以较高的业绩基准来吸引客户,而这种做法其实是“钻了监管的空子”。业绩比较基准如何设定?设定依据是什么?其实具有非常大的主观性,亦缺乏明确的政策监管。廖志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部分业绩比较基准设定缺乏科学性。“如果设定了一个业绩比较基准,但实际业绩达不到,那它就不具备参考意义,尤其有些产品销售的时候经常设定一个很高的数字,最终客户到手收益是很低的,无异于是在欺骗客户。”周毅钦表示,业绩比较基准使用不当是银行理财的老问题,不少银行都倾向于使用数值法且标记相对较高的业绩标准,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预期收益率这一隐性刚兑承诺对投资者的销售引导仍然较明显,各家机构之间的定价机制互相“参照”,最后也就水涨船高。这一方面说明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对投资者的教育仍然不到位,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未强制规范业绩比较基准要求。去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的《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办法明确强调,“不得使用未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业绩比较基准,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同时明确“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但这仅仅是理财产品销售层面的规范条例。办法出台后,多数理财公司仅在产品说明书或展示页面中增加了一行“业绩比较基准的计算说明”。“目前来看,各家理财公司可能都在规避销售新规中的禁止性规定,说了一些毫无作用的话。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业绩比较基准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廖志明建议,业绩比较基准达标率应该纳入监管考核,比如某只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若4次有3次都是严重偏离,或者说偏离达50%以上,说明业绩比较基准在当初设定的时候就有很大的问题。“像公募基金这种问题就很少,即便它跟业绩基准也存在偏离的情况,这是因为公募基金的业绩基准不是具体的数值。”廖志明认为,银行理财应该全面摈弃具体数值或区间数值的业绩比较基准,转向以指数为基础的业绩比较基准体系指数为基础的业绩比较基准体系。“比如如果投资收益跟债券市场相关,业绩基准可以设置为某类债券指数。”“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短期内扭转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刚兑预期并不现实,需要监管部门、市场主体、媒体、投资者多方一同努力。”周毅钦也认为,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建议监管部门要发布明确的业绩比较基准规范,引导理财机构采用相对收益目标刻画业绩基准,逐渐淡化绝对数值的使用。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目前的环境下如何挑选到合适的理财产品,避免遭遇“理财刺客”的袭击?廖志明表示,真净值时代,普通老百姓买理财的难度也是上升的。“以前买理财,就看预期收益多少,最终可能获得收益就是多少,但现在不是了。我建议投资者要提升对银行理财的认知,了解理财产品采用的投资策略,底层资产是什么,看过往业绩判断理财公司投研能力,综合这些因素来选择。”普益标准研究员苟海川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可以充分了解此类产品的历史业绩表现,如向理财经理咨询、通过官网查询等。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风险偏好选择产品,如风险偏好较低可以选择中低风险产品,风险偏好较高,可以选择中高风险产品。...
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和“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目标,8月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共有产权”方式销售商品房,购房人可以先期购买不低于50%的产权,剩余产权继续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持有,由购房人租赁使用,再按双方合同约定购买剩余产权。商品房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的县市、大理经开区,首套购房人在办理不动产权登记后可按照所缴纳契税金额给予补贴或直接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鼓励购房,拉动住房消费,缩短去化周期。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大理推出了一种创新的房屋销售模式,即“半买半租”模式。传统的共有产权是购房者和地方政府共有产权,大理此次的共有产权概念是购房者和开发商共有产权。严跃进认为,这是一种“半购半租”的模式,可使购房的资金压力减少一半,激活购房市场和需求。严跃进进一步表示,这也是今年花式营销中的一种。从省份的角度看,云南当前的各类销售压力普遍大,大理属于房地产供应规模偏大的城市。房企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各类配套做法,比如说在房贷办理方面,购房款如何计算;后续剩余产权的总价如何计算等。从监管部门角度看,要适当关注下此类物业交易的金融风险和违约风险,以更好促进此类物业的交易和模式的推进。《通知》称,辖区内各商业银行要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执行好贷款集中度管理、差别化住房信贷等金融政策,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贷款需求。同时,加大住房公积金支持力度,房地产项目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即可申请与住房公积金合作,取消项目形象进度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贷款合作、符合条件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实现“两个全覆盖”。根据市场调节需要适时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及二套房首付比例。与房地产开发项目协同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规划引领,供地前置,同步设计,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原则,在房地产用地供应前提出配建及建成后资产移交和运营管理要求,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予以明确,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不得再向房地产项目开发企业提出附加配建要求。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通知》要求,各级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舆情监控,提前应对处置,强化正面宣传和引导,依法查处散布谣言、恶意炒作等严重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发布虚假违法广告,不得发布未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房销售广告。公开宣传预售商品房价格的,宣传价格不得低于楼盘表备案价的85%或高于115%,宣传最低售价的房源套数不得低于楼盘表内待售套数的50%。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经纪机构代理销售商品房的,受委托的经纪机构须在当地住建部门登记备案。经纪机构代理销售商品房时,应向购房人出示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和商品房销售委托书原件。经纪机构不得自行销售商品房,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购房人收取涉及购房的任何资金,购房人交付的所有购房款必须直接打入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上载明的预售资金监管账户,并按规定开具收款凭据。存在未批先售行为的项目须完成退款及处罚后方可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证。《通知》还提到要高度重视洱海周边停工、停批项目,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积极作为,依法依规加快处置进度,化解风险。洱海流域城市规划区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城镇单一住宅用地供应;城市规划区内除文旅康养配套、城市更新类项目外,谨慎新增城镇单一住宅用地供应,存量用地主要用于商业、文化旅游、康养、会展、科技创新等产业发展及公共服务项目,享受有关支持政策。...
今年的7月无疑是游戏行业的重要节点,《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的意见》中扩大网络游戏审核试点的消息,使A股整个游戏板块四天里涨逾10%,市场对游戏行业似乎又重新注入了信心。然而就在7月12日的第三批游戏版号发布之后不久,一则关于疑似存在游戏版号买卖的消息,掀开了游戏行业近几年潜藏的“灰色地带”。有媒体爆料称,一家公司三年前与国内某游戏公司签署了某游戏授权协议,实际为购买游戏版号,花费40万元。但在游戏即将上线、需要版号方协助时,这家游戏公司对接人却表示版号源头方出现问题,只能从旁协助,更多问题无法解决。对此,国内某游戏公司发布声明表示,尽管本公司拥有该游戏授权,但该游戏运营单位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将游戏转授权第三方运营,相关媒体报道不实,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游戏版号”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但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手机游戏还是电脑游戏,在游戏加载画面的底部都会有一排小字显示审批文号,这就是“游戏版号”。某手游加载页面游戏版号是相关监管部门同意游戏出版运营的批准文件,简单来说,没有游戏版号的游戏便无法上线运行,也无法开通买断制或内购制等变现渠道。而对于行业监管来说,游戏版号具有以下三个作用:1、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2、对游戏的内容与质量进行审查3、宏观调控市场的游戏发行总量由此可见,游戏版号对于游戏制作厂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在之前政策趋严的环境下,版号交易成为了不少游戏厂商突破监管限制的行业潜规则。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灰色交易市场,带着疑问,我们体验了一把游戏版号的交易场景。1游戏版号交易地下暗涌如今在各大搜索引擎、百度贴吧甚至闲鱼等平台搜索关键字“版号授权”,仍能找到各类从事版号买卖业务的中介机构信息。 我们搜索发现,在平台上投放了广告的机构网站中,部分网站虽注册公司及网页信息不同,但实际运营人员则为同一批人。 而在他们的网站底部 合作伙伴中,赫然列着多家知名游戏企业。平台搜索结果在我们加上某中介机构联系方式后,中介机构的业务经理随即给我们发了一份游戏版号的正规申请流程。流程文件中提到,机构方协助正规游戏版号申请的价格为3.5-4.5 万人民币,视游戏情况确定;申请周期为120-150 工作日(总署受理后 60 工作日),加急另议。“三四万还需要半年的周期?”我们向业务经理小玲表达了疑问。“半年也不一定出的来...现在排队可费时间了,总署的排队时间不确定”,小玲我们解释说,“即使是通过我们的加急处理,或是为一些游戏公司提供的走渠道包过服务,这申请周期也是不能保证的。”我们了解到,若是游戏公司对自己的产品能否通过申请没有把握,机构方可以通过一些运作来解决过审问题。“如果时间上等不急,咱们可以先收个版号授权,收购公司、永久买断、或者短期1-2年这种”,小玲继续介绍说,“由于版号现在审批时间比较长,还有些同质化比较严重类型的游戏不给审批,所以很多做游戏的公司都会找与自己游戏类似的版号授权来用。”小玲向我们解释,收购公司就是做股权变更,公司名下所有资质都是一起。而授权就是运营方给游戏公司提供软件著作权,游戏版号和批文材料,并向游戏公司出具授权书。被授权的游戏公司便可以拿着材料,用自己公司的营业执照和游戏包上线运营,但游戏名一定要使用游戏版号所列具的名称,并且游戏公司要具备ICP(网络内容服务商)许可证。游戏授权价格表(单位:万)我们以卡牌类游戏的运营商身份向小玲询问了价格,“授权价格也是根据游戏类型来,名称的话好点就贵一些,若是博彩性质棋牌类的版号,价格浮动会比较大,几十万几百万的都会有。上面那些是永久授权的价格,所以说先问下您预算,说实话这些版号价格也不是我们能定的,都需要跟卖家协商。”至于这些游戏版号的来源,小玲回答说,“我们公司平时也收购一些濒临破产的公司来囤积版号,价格上几百万上千万都会有。而跟我们对接授权的这些游戏公司,有很多都是版号办下来没用过,那个灵魂**就是版号下来之后只做过测试,没咋运营过。”2游戏版号的“灰色地带”目前,游戏版号的并不合法,相关交易都游走在灰色地带。根据《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等法规的规定,购买、套用游戏版号,将被视为游戏内容发生根本变化,应当重新申请版号,否则,将被相关出版行政执法部门按非法出版物查处。然而小玲这样告诉我们他们的规避方法,“正常版号是允许联合运营的”。面对此问题,小玲随即给我们发了一份永久授权协议的模板。协议中显示,甲方(被授权方)在推广标的游戏过程中,不得违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游戏运营法律法规,如若发现甲方游戏内容涉嫌违规(包括但不限于色情、暴力、赌博等行为),则乙方(授权方)有权建议修改违规内容,因违规内容产生的处罚,由甲方自行承担责任。协议中同样列有保密条款,也就是说,被授权方只要是正经经营,不涉嫌违规内容,两者之间的交易将不为人知。法律目前在违法的套用版号与合法的版号授权之间界定模糊,这就给了版号中介机构可乘之机。授权协议截图(共9页)在游戏业内很多人的认知里“版号到手,积金至斗”,只要做好足够的材料准备,游戏公司们是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审批获得的。那么为何却有公司选择花高价并顶着法律风险去购买他人的版号?想要理解此事就要回到四年前游戏行业的“冬天”。3持续了四年的游戏寒冬2018年以前,国内游戏行业发展正处在一个烈火烹油的“战国时期”。 虽然飞速发展,同时也乱象从生,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粗制乱造的产品。 几百万就能做一款手游,两三个月就能研发一款游戏的行业现状,扰乱了游戏市场正常秩序。 甚至法律禁止的“博彩“领域也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总有公司能够采取诸多方法绕过限制,或是打擦边球。在2016年中国数字娱乐产业年度高峰会上,时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网络出版监管处处长张怀海在致辞时,提到对游戏行业观点:“精品力作缺乏,业内重数量,轻质量的经营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因此从2018年年初,国家开始了对游戏行业大刀阔斧的改革。2018年3月7日,新华社发布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稿件。方案中提到,将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并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8年4月-11月,版号审批暂停。据统计,暂停的268天内有超5000款游戏的申请被搁置。待版号再度发放后,月均版号发放数量就从此前的700个下降至2019年的约250个,此后审核数量不断减少。这一次的版号停发,瞄准整治游戏行业乱象。2018年12月21日,游戏版号重发。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宣布:“首批部分游戏已经完成版号审核,我们正在抓紧核发版号。”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网络游戏指数上涨26.47%。2021年4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将对报送的游戏审批、重大选题备案、出版单位年检等材料提出统一要求。2021年4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五部门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方案中提到,将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2021年4月至2021年7月,网络游戏指数下跌12.29%。2021.08.30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被称为向游戏企业投下的一枚“核弹”。《通知》中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仅可在周末和节假日晚上8-9点为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的游戏时间;且要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同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而后,国家新闻出版署除游戏审批类信息关于游戏类的信息发布大量增加,体现出对游戏行业的重视。2021年8月,监管对于游戏政策收紧的信号明确。对应此前2018年3月至9月的阶段,机构改革开启监管收紧以整治游戏行业的内乱,此次则为宏观调控游戏总量,并推崇精品游戏的文化价值、鼓励游戏产品出海。直到2022年4月份版号的重新发布,才让游戏厂商们看到了新的转机。 但在今年披露的四次审批信息中,单次发放版号的数量,相比18年之后的月均250个,已下降至月均60个。政策变更时间线在理解了政策不断趋紧的行业背景后,游戏版号变为稀缺资源也就不足为奇。据天眼查数据做过统计,仅在2021年7月到2021年年底的五个月里,共有1.4万家游戏相关公司注销,而2020年全年的游戏公司注销数量是1.8万家。“穷则生变”,游戏厂商们也曾试图找到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在2021年的游戏行业中,几乎所有的游戏公司的重点方向都转向了海外市场。在国外,游戏上线通常不需要经过版号申请过程,更多的审核要求集中在游戏分级上。不过,监管相对宽松并不意味着就能赚到钱。一位曾负责某大型游戏公司海外市场的人士就曾表示,海外市场也已经是一片红海,对于那些没有资金,没有渠道,没有经验,也没有团队的小游戏公司来说,无异于飞蛾扑火。既然海外道路对于中小游戏公司来说行不通,部分游戏厂商又将目光转向了版号监管不严的应用市场。然而自2021年上半年以后,苹果中国区也选择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开始要求在中国大陆发布的付费游戏或可提供App内购项目游戏提交批准文号。来自多个数据平台的信息显示,自2021年8月以来,苹果应用商店中国区的应用下架数量明显增长。如在2021年8月1日,苹果应用商店中国区下架应用多达31388款,其中游戏类应用达26961款;2021年8月4日再度下架了5589款游戏应用,两天里合计下架的游戏应用超过3万款。眼看两条绕过监管的道路都行不通,走投无路的游戏公司们只好开始在危险的边缘试探,直接购买或套用版号。一个游戏版号的地下灰色交易市场,也就此发展起来。4写在最后未来,游戏版号买卖这样的危险游戏,可能会越来越少。2022年7月21号二十七部门联合发表了《意见》后,扩大游戏审批试点已是近在眼前。一位游戏从业者王象对此表示,“目前放开审批后,对于游戏行业是利好,不管是市场跟投资,都会重新对游戏行业充满信心。”游戏精品化已是行业发展大趋势,经过了四年政策高压的磨练,也在腾讯和网易这两家游戏巨头之外,倒逼出一批诸如米哈游这样有实力的游戏公司。随着版号放开,越来越多的精品游戏,将有望出现在游戏迷面前,游戏版号交易的市场也可能会就此消失在行业发展的长河里。*文中张青、小玲、王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