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业内期盼已久的监管政策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正式落地。那么业界是如何看待这份指导意见的,有哪些亮点,对行业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盈灿集团副总裁、网贷之家CEO石鹏峰针对指导意见给出了一番解读。 一、指导意见以鼓励为基调 利好行业 首先,大的方面,这个意见整体以鼓励为基调,内容覆盖全面,对行业是一个大的利好。其次,强调了市场的作用,明确了监管的定位:坚持简政放权,提供优质服务。各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在意见第二条就提出了: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个说明意见充分认识到了行业的庞大与复杂,需要各类机构以市场化的形式进行协作,强调了行业生态的意义和作用。 二、关注行业征信发展 提出多方参与协作的解决方式 而对于行业基础的征信,意见中特别提出: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并且强调了支持具备资质的信用中介组织开展互联网企业信用评级,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 这其实也是对于行业生态体系中的基础重要环节征信,提出了以多方参与协作的方式来解决。以中介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传统的垄断、集中化的解决思路,这一点与盈灿集团旗下蜜蜂数据的征信解决方案思路非常一致。 三、明确P2P的信息中介性质 但对网贷界定略失偏颇 意见中专门针对P2P行业的第八条,将网贷用个体网络借贷来界定略有偏颇,peer to peer并不一定指个体。其强调的是借贷两端直接对接的关系。不过,意见明确指出网贷行业并非无法可依,明确其受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范。并再次强调了信息中介的性质,也是为所有从业者再次划清了监管的底线。 关于行业监管,意见指出除了相对应的金融监管部门外,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属性也要求其接受工信部和网信办的内容监管。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ICP证指日可待。 四、要求客户资金与从业自身资金分账管理 关于此前讨论火热的资金托管问题,意见也给出了明确意见:客户资金与从业机构自身资金分账管理。客户资金存管账户应接受独立审计并向客户公开审计结果。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管,并制定相关监管细则。但具体实施细则和实施时间还并未明确,但在意见中明确提出,相信相关细则年内可期。 五、重视风险教育及信息披露 从业机构应当向各参与方详细说明交易模式、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要研究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合格投资者制度,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互联网金融重要的本质特点,在意见中特别强调支出,同时也对合格投资者概念再次提及。其实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希望未来明确的信息披露细则和合格投资者细则的出台,可以扭转原先行业大量存在的因为投资者不成熟而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六、强调自律 将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意见的最后也提出了监管不仅仅靠政府相关部门,更需要行业协会推动行业的规范和自律。意见明确了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并且明确了协会的职业和作用。 七、支持设立专业化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 关于行业的研究与数据监控,意见特别强调支持设立专业化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鼓励建设互联网金融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研究。并且在最后指出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数据统计监测体系。 盈灿咨询(网贷之家研究院)经过四年对网贷行业的数据及研究积累,近年来与各类研究机构合作,不断配合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大量深度的行业数据与研究报告。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得到包括监管层在内的广泛和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就是因为互联网公开透明的特点,可量化的数据监测,通过市场化的参与方式,大大降低了监管的门槛与难度。(网贷之家 文/牧青言) ...
重庆严格控制P2P公司发展是不是意味着保守?重庆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将怎样推进?坊间冠以“金融市长”头衔的重庆市长黄奇帆近期在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上线仪式上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释疑。黄奇帆表示,严格控制P2P的野蛮生长并不意味着保守。重庆将把互联网金融当作一件很大的事情、但又一定是符合金融原理的、规范的业务来健康的推进。以下为根据黄奇帆市长讲话录音的整理稿,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本文稿未经黄奇帆本人审阅。 以下为讲话实录(根据录音整理)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一个主导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对于经济的拉动在70%左右。我们国家目前还相对较低,大约是40%,投资的比重较大,以前出口的比重也比较大,这几年逐渐下滑。所以我们国家大的一块还是靠投资拉动,消费仅占40%。我们国家的消费有个特征:口袋里有多少钱就买多少货,现货买卖,基本不透支。消费透支、透支消费在全球、全世界这100年只有金融才允许透支,所以这个透支型的消费金融一共有三类: 1、个人贷款 比如说我买房子,按揭贷款,支付30万、按揭70万。这是20年前中国才刚刚开始普遍的推开按揭贷款,这是个人贷款型。再比如:买汽车透支。这是10年以前在中国推出的,比如买一辆汽车要10万,自付2万、贷款8万等等的方式,于是汽车金融公司开始产生。总之,个人贷款按揭性质的金融是一种性质的消费金融。 2、信用卡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张信用卡,你可以在里面存钱并且可以透支,但它有一个透支额度。这一块中国的发展不算很好,从2000年到2015年这15年间,中国唯一的银行卡清算组织只有银联。银联发展了近20年,整个发了4亿多张卡。中国有13-14亿人口,按美国的概念:他们2亿左右的人差不多有10亿张卡。如果按此推算,中国13亿人口应该有50亿张卡。我们姑且不按美国的标准计算,即使每个人仅有3-4张信用卡,我们现在的信用卡也还有3-4倍的空间,这个情况也是方兴未艾。 3、线上线下的消费金融公司 这个在我国目前基本是一片空白,其实它和信用卡消费、个人贷款性质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又不同于信用卡和按揭贷款,按揭贷款是个大街,这个消费鸡零狗碎,每天消费买小东西涉及方方面面,不固定、不定时。这是明显不同之处,只是它是允许透支的。与信用卡的相同在于它们都可以透支,但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像信用卡一样每个月都要清欠。当然他也有一定的额度,一般在20万元以内。也它不需要你用房子、车子作为抵押而变成一种抵押贷款模式,它是根据你在线上消费的大数据记录、线下的家庭背景调查来给你一个透支的额度。总体而言,我们这个业务的展开对所有投资股东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我们以前做过这样的比喻:金融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就好比一家银行装了电话,通了电话的银行肯定是比没有通电话的银行业务发展快;率先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金融行业的单位肯定是比那些技术相对落后的单位发展快。 把互联网进入到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一定会发展更快,这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互联网+传统金融机构性质又有所不同,它改变了一定的商务模式、营销模式、经营的模式。但改变归改变,金融业务本质就是“讲信用、讲杠杆比、讲整个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三个概念是不能颠覆的,因为金融就是信用、信用、信用。信用就有杠杆比,没有杠杆比用不着信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需要太多的信用。有杠杆了、有透支了有1:3、1:5杠杆比了才需要有信用,有了信用当然就有抵押。抵押物如果泡汤,那就有风险了。所以“信用、杠杆、风险”是搞金融不能违背的。 无论是线上金融、线下金融、还是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总之,这三个要件“讲信用、控制风险、有一定的杠杆比”都是必须遵守的,管好三个概念。总之这是互联网+金融必须掌握的原则,这个原则跟传统金融掌握的原则是一样的。 我经常会把P2P给批判一通,原因是什么呢?P2P本身不该被批判,因为它也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一个新生事物。一个“P”指千千万万各方面的网民,另一个”P”就是想要融资的、借钱的网民。P2P这样的平台它自己本身不做任何交易,它只是一个通道,就像开了一个赌场,里面是赌民和赌民自己在打扑克牌,它只提供一副牌和一个桌子。 通过网络,想在网上借钱的网民与手里有钱并且愿意借钱的人沟通好了,但缺一个交易的平台,于是P2P出现了。因为是这样一种原理,所以它还是很稳健的。英国在90年代最先成立P2P公司,然而20年过去了,英国的P2P公司没超过10家。10年以后美国也应用了这个技术,然而到现在美国的公司也没有超过10家。我讲这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东西有概念、可以运转,但市场规模也不大,有它内在的约束性。而我们国家为什么一年多两年时间全国范围有2000个P2P公司呢?它们都是些什么性质的P2P呢?那就是形似而神不似。 真正意义上的P2P公司是这样的:比如说这家P2P公司向20位网民集资2000万,那么这些网民不是直接把钱借给其他网民而是交给P2P公司,由P2P自己打点寻找到三个五个公司,把2000万借走了。这个时候的P2P公司就和一家金融机构银行差不多。但是金融机构借钱,万一借钱的人坏帐了怎么办,那就要有坏帐准备金;万一借钱给你的人现在突然要用钱,你怎么样把已经借给客户的钱拿回来还给他,这个时候你要有存款准备金。如果你没有这些概念,只是把钱借出去,顺风顺水的时候好像大家都要发财了,而且放出去的是高利贷。如果一倒霉稍微出点问题就可能引发破产。客户这边贷款者坏帐也会出问题、借你钱的人要钱也会出问题、管理者如果心存歹意卷钱而走,变成跑路公司也会出问题。 谁在监管、谁能监管、怎么监管?工商局就这么随意登记让他们像蝗虫一样生长,对老百姓极度的不负责。所以在重庆我一讲到这个事就强调,必须严格控制、不许搞砸。但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是保守的呢?不是,我们全身心的、全力的支持互联网+金融,也支持金融机构互联网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这个线上、线下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就是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支持。因为它是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游戏规则、银监会批准的创新的金融机构。 ...
2015年7月11、12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联合全球顶级网贷行业会议主办方——美国朗迪(LendIt)召开了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会议主题为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与监管。此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业界、学界专家百余位,参会嘉宾近五百位。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在会上,首次公开提及陆金所过去几年所研究的中国个人财富数据:中国整体个人的财产,加起来大概超过了100万亿。他提出,如果把个人财产分成三段,高端客户可以投50万以上,这个人口可能只有1200万人,但控制的整体财产有40万亿。从可以投1万到50万间,这个人口接近7000万,但控制的整体财产可能接近10万亿。再下去,可以投1万以下的大众客户,代表大部分的人口,13亿。控制财产大概是45万亿。这是中国现在的状况。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计葵生:今天我和大家分享我们对互联网金融一些机会的认识,和风险管理的重点。 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机会来自四个方面,你也可以把它认知是一个“互联网+”的概念。 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来自四个“跨”:1、跨群,结合有钱、没钱。2、跨地,怎么把不同需求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联合在一起。3、跨业,很多的发展过去是在一个行业之间的,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更多机会是在跨业的。4、跨境。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和机会点一定是跨境的。“四跨”的价值就在三方面,和范主任讲得差不多。第一个价值是透明,你做“跨”的时候怎么让风险和机会点变得更透明?第二,让很多原来没有流通性的资产、资金变成可以流通的。如果这两个可以做到,第三个价值是很多融资成本可以降低,还有很多系统风险也可以降低。所以,我们觉得既是整体的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主要机会在这几个方面。 这些数字,我之前没有对外说。这是陆金所过去几年发展到今天的结果。跨群是什么概念?如果看中国整体个人的财产,加起来大概超过了100万亿。如果把个人财产分成三段,高端客户可以投50万以上,这个人口可能只有1200万人,但控制的整体财产有40万亿。从可以投1万到50万间,这个人口接近7000万,但控制的整体财产可能接近10万亿。再下去,可以投1万以下的大众客户,代表大部分的人口,13亿。控制财产大概是45万亿。这是中国现在的状况。 我们和一般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太一样,我们一开始是从金融的背景、从风控的背景来看事情,是高端往下走,陆金所的平台,过去一年多我们50万以上的客户投资在平台上的,占整个客户数的11%,是整个交易量的74%。整体投资量到今年第一季度超过1000亿。如果中间1到50万,占我们比例的47%,交易量25%,占300亿。下面占我们投资人数的42%,交易量是0.4%。我们一开始把中高端的客户,投到需要钱的那里去。慢慢未来的发展,一定会一直往下走。你做互联网金融,一开始你做的领域是新的,你要把它的标准提高、透明度提高,这个事情做好你就可以在更低端的市场做发展。我们的基本概念,我后面也会讲,互联网金融的风控概念,一个是看好资产的风险,二是想好匹配给谁。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在中国我们自己进行了观察。资产端的风险比较高,可是卖是都卖给比较低端的客户,这个其实应该有更好的逻辑存在。但我们觉得机会点,一定是和跨群有关。 第二个比较明显的机会和价值是跨地。这张图把陆金所过去1、2年做P2P的数字,投资人是图中蓝色的标记。可以看到2/3的投资人来自一级城市,只有1/3来自二、三级城市。借款方4/5来自二、三、四线城市。这告诉我们,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资源分配的平台,是跨地的资源分配平台,是提供一个效率,从需要钱的人到有钱的人,做一个桥梁。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历史上要解决一个过去20、30年的问题。过去的20、30年有什么问题?很多银行的存款可能来自二、三级城市,然后东边用。P2P是倒过来,东边的资金、资源移到二、三级城市。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一定是跨地的概念。 第三个是跨业,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关现在整体国内市场发展结构的问题。美国很大的市场来源是OTC市场,OTC在美国基本是一个跨业的市场。美国的P2P、F2F,机构间的交易资产大部分来自银行,最大的买方是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养老金。我们看到很多的市场,其实一定是一个跨业的市场,同样的时间,在一个行业内,它的需求是一样的。比方说我们看银行,任何的时间所有的银行是缺资金,或者同样的时间缺资产。很多市场的概念都是行业内,可能需求无法满足。一个市场同样的时间需要买方和卖方。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发展,除了我们讲的P2P市场,B2C的市场,未来一个很大的市场是机构间跨业的需求。中国的发展,很多资本市场和平台的发展,可能是银行间的交易市场或者是保险资管计划见得交易市场。我们觉得,行业内的市场是基础,未来几年很大的一个机会,创造很多的流动性,也可以降低很多融资成本的机会,应该是把跨业的平台和交易联通。我们觉得跨业,不管是信托还是保险,或者是银行、私募基金间的市场,未来都会有更多的互联网技术和更低的成本来把它打通。这个,我们觉得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未来发展空间。 第四个是跨境,应该1、2年可以看到。用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网络和好处,可以打通跨境的机会。其实,我们常常谈到人民币国际化。一般我们会谈到怎么让人民币占更多贸易业务清算结算?我个人觉得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最大的机会和资产有关,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海外有大量的海外人民币一直在找投资机会。国内未来几年资产端会有一个很大的出表需求。我自己认为未来1、2年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很多国内资产会到国外出表。整个过程里面,整体的交易会有一大块是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做。第二,国内的钱、国内的人想投到国外去。这个我觉得也有很大的一块,会经过互联网的渠道来做。因为可以解决很多支付结算、清算、透明度和方便性的问题。我们如果要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在哪里,我们按照过去几年的经验,我们觉得如果你就是要看一个领域,把原来的领域搬到网上去,那是不够的。真正的机会点,要找到跨的地方,不管是跨群、跨地、跨业、跨境,我们觉得这方面是未来整个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价值。 讲到风险,刚刚范主任也讲了怎么解决信用的问题、信用风险的问题、流动性问题、欺诈风险的问题等等。其实昨天会议当中我们也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平台是不是一个简单的、中介的定位?我们自己的认识,因为互联网金融里面有金融的特质,我们觉得一个平台要做得好、能够带来价值,刚刚讲的这些“跨”的地方带来价值,其实要解决两端的风险问题。一端是从左边看,资产本身是怎样的风险。有融资需求的,不管是个人、小贷公司、大企业、银行出表的资产等等,资产本身的状况是什么?我们觉得一个平台要把一个资产放上来,第一个要看真实性,它是不是真的?融资方是不是真的?如果我们今天到淘宝买一瓶水,发现它是假的,可能问题不那么大。如果在一个平台上,放了很多融资需求、资产是假的,这个问题就很大了。所以,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第一个要确保资产是真的。第二,确保风险真正的状况怎么透露给投资方看。第三,确保交易本身的合同,在法律上有执行的能力。如果资产方和资金方的交易本身合同没有安排好,其实后面有任何问题都很难处理。 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第一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资产的真实性和合同法律结构的处理,后面如果需要的话,一些第三方,就放在资产端,这是不够的。另外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风险问题是资金端,资金的来源是否真实?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人今天有一笔钱,不等于他可以去买所有的资产。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匹配的问题。不同资产的风险,给卖方是不一样的。有的客户很有钱,今天投了一个比较高风险的资产可以承担。如果我们把很多的资产分拆,然后卖给大众客户,他本来就只有几千、几万块,把所有的钱放在一笔投资中,如果这个投资出了问题怎么办?我们觉得,一个平台在互联网金融中要考虑两边的风险,一个是资产端的风险,第二是资金端的来源和风险。这两个之间的匹配,我们觉得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未来1、2年,哪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把两边,很多要靠数据、大数据,更多的分析、更多的方法来了解清楚这个资产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一定要慢慢的给它一个更明确的类似评级,让很多投资人可以看清楚他面对的资产和融资需求是怎样的风险。这在互联网金融过去1、2年,尤其是在美国,这一端做了很多的突破点。 另外我想强调,最近我们谈互联网金融比较少,还是回到资金端。其实,按道理客户群有保守客户群,也有积极的进取的客户群。互联网金融里面,可以按照不同的资产风险做不同的匹配,到不同的客户区。一个客户到一个平台,一开始不那么了解,给他看的产品比较简单。按照他了解很多非标的资产状况,有投资的经验,慢慢的扩大可以投资的范围,短期内先投资比较简单的资产,如果投资经验越来越丰富,有一天可能让他直接能够投资到国外的、不同的产品。我们觉得风控的概念,应该是从这两个概念一起看。 如果考虑到投资方面,我们发现要花很多时间。我们作为互联网平台,花时间就是两块,一个是确保资产的品质和状况,二是确保投资人的状况如何。而且要花很多时间确保它进来到平台时的真实性,有很多手段,要一直去发展。比如未来几年我们觉得私募基金的发展,很多会依赖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谁这个人是合格的投资人吗?这里面有很多的手段,也可以有很多数据和互联网的力量来识别、解决类似的问题。 今天,我就分享一个概念,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有四个机会、两个主要的风险点。跨群、跨地、跨业、跨境。两个风险点,一定要同时看资产端和资金端的风险,谢谢! ...
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在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P2P平台风险管理上表示,在中国要进一步开展P2P业务,除了信用风险的管理,可能还面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我们也面对隐性刚性兑付造成的风险的问题,还有投资人资金安全的风险问题。 以下为文字实录: 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关于P2P的风险管理,大家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很多可能比较聚焦到P2P具体的风险怎么控制、管理的话题上。我觉得话题可以谈得更广更大。 P2P风险管理涉及到哪些方面?信用风险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但不仅仅是这些。在中国要进一步开展P2P业务,除了信用风险的管理,可能还面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我们也面对隐性刚性兑付造成的风险的问题,还有投资人资金安全的风险问题。我分开简单地谈一下。 在信用风险的管理上来说,其实国内这么多的P2P机构大家的业务是非常宽的一个频谱,有的做小的业务,有的做中等的,有的做巨大额度的业务。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做法,本来就应该是非常不同的,因为业务类型、业务本质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我觉得如果回归到真正的P2P,也就是说出借人和借款人以合理方式达成交易,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对P2P信用风险管理来说,还是应该以主要面对小额客户群体为主,风险分散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控制手段去开展这个业务。如果是以小额分散的理念开展业务,可能面对个人小微企业主,在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上来说,有很多的数据化的量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去开展风险评估和判断。同时面对中国实际情况,可能需要加很多对欺诈风险防范的控制,操作风险防范的控制。这个对做好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基于量化、数据化的基础上来做信用风险管理,大数据确实是一个很热的词。大数据对做信用风险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很多平台来说,自己内部产生的数据如果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其实已经能带来很大的价值。对平台的风险控制来说,已经可以有很大的好处,不一定都说非要大数据才能怎么样。其实很多业务过程产生的数据带来的价值,可能大于你从外部获得的某些数据带来的价值。 第二就是流动性风险。大家提到P2P流动性风险,可能会提到期限错配。没有期限错配的情况下其实平台仍然有平台流动性风险,就是平台供需不平衡。当借款人来到你平台上,你花精力找到借款人,给他做审批,但是你这边如果没有更充分的资金匹配他的需求,这对平台的品牌、声誉、未来的业务发展各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其实也是流动性风险。今天早上闭门会议嘉宾也谈到,你控制这中间两端的平衡,预测两端的需求的情况,控制量的增长,本身其实也是需要技术能力去保障的一项工作。 所以我觉得首先对平台来说,要控制流动性风险。不做期限错配,首先是一个前提。但是这个前提下,也需要做很多供需平衡流动性控制的方式。 对投资人资金安全风险来说,现在行业内已经达成基本的共识,就是把投资人资金和平台资金进行完全的隔离。这也是国际上成功的机构的做法。国内以第三方支付的托管为主,但我觉得未来的趋势很有可能也是往银行托管的放走。宜信今年和中信、广发分别在不同的业务上做投资人资金的托管,行业往资金安全上走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另外,隐形刚性兑付的风险。大家谈到P2P这个行业,谈到监管问题,首先就是怎样定位的问题。其实如果一个平台坚持做小额分散,其实是非常具备条件打破刚性兑付的。美国Lending Club是让投资人完全承担风险的。其中一份研究报告可以看到,如果一个投资人在Lending Club超过100个债权,而且占比不超过1%,只有0.1%的客户在Lending Club上的投资曾经出现过亏损。也就是其他的所有客户,要做到保本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事情。只要在平台上做到足够分散的投资,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其实也是P2P平台投资一个非常有趣的,而且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面,分散投资的理念我觉得也是有助于促进打破刚性兑付。未来行业肯定会这样发展,但是需要整体宏观环境的支持,但是这个方向我们可以去做。从我们宜信本身来说,也有规划会陆续往这个方向发展。只有打破刚性兑付,对行业、机构来说才会有一个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
2015年7月11、12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联合全球顶级网贷行业会议主办方——美国朗迪(LendIt)召开了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会议主题为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与监管。此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业界、学界专家百余位,参会嘉宾近五百位。 人人贷创始人杨一夫在专题会场——P2P平台风险管理上表示,所谓的大数据技术,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能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由于我们通过远程、更便捷效率更高的方式获取足够的强数据的环境还不足够支撑,所以现在做个人的小额的信用贷款,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线下的信息搜集跟服务团队。 以下是文字实录: 首先关于大数据这个事,其实在今年开始逐渐降温了,之前一直非常火,大家强调好像有了一个特别神奇的事情,好像远远看一下,就知道你风险情况怎么回事,从各个渠道搜集到零碎的数据合在一起,可能对你的风险就可以有很好的判断。其实我们目前真正在业内看,这件事情还没有大家想象的或者理解的这么理想。因为实际上对信用这件事情来讲,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的强数据,还是能够显著解决问题的。这种强结构化的数据,也十几个。不会比这个更多了。用传统的数据使用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无非是现在我们可能不太具备任何一个平台能够很轻松低成本的找到十多个这样的传统的强的结构化数据。所以导致我们会用一些新数据,但是这些新数据往往力量比较弱,而且尤其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你并不能很好地把它给直接输出一个正向的结果,可能只能反向用,带着问题看。 所谓的大数据技术,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能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由于我们通过远程、更便捷效率更高的方式获取足够的强数据的环境还不足够支撑,所以现在做个人的小额的信用贷款,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线下的信息搜集跟服务团队。管理这样的一个团队,也是很辛苦的一个事情。所以其实真正在管理借款人的风险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你怎样管理这支服务团队。所以不是说一个很理想的事情,说我积累了多少个借款人、多少条数据,然后我直接出个模型,所有人进来之后就可以直接给结果,然后不断演进模型就OK了。其实是更全面的一个事情。可能从业务操作系统的开发、从外部内部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上,都要做很多的事情。包括你的作业系统,是不是能非常清晰、直观地调取每个信贷员最近的业务表现?还是只能看到门店、小组,包括组织架构的设计,整个决策流程设计,其实最后都跟风险结果息息相关。所以没有那么阳春白雪,这还是一个很累的事情。 这是关于风险这一块的实际的管理办法。说得可能比较实在,没有听起来那么漂亮。 还有就是关于P2P本身。 P2P之所以在中国能有很快、爆发式的成长,最大一个动力其实还是在于民营资本希望进入金融行业有所作为。实际P2P是模式上的一个创新,让民营资本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加上时间点也非常好。其实现在这个行业机构都算很幸运,因为中国可能一些政府层面的诉求跟我们做的事情有一定程度的契合,也导致这个行业还是有一个很宽松的发展环境。所以在这里是不是一定要强调P2P这样一个形式,还是说我们可以继续在这个模式上,只要不触及红线、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继续做一些模式、业务上的创新跟突破?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好我们金融消费者。只要你不踩红线,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我觉得模式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 ...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创意经营的特质、特征很明显,既有竞争也有互补。但互联网并没有改变金融业的本质,两者共生共存、相互促进,正在推动金融业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广大客户。”7月9日,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在出席新浪财经2015银行业发展论坛时如是评价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五个不同 在刘信义看来,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定位、驱动因素、模式、治理机制、优势五个方面: 第一,定位不同。互联网金融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业服务不到的或者是重视不够的长尾客户,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较低的边际成本,使长尾客户在小额交易、细分市场等领域能够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目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客户交叉还比较少,但是未来相向而行、交叉渗透一定会逐渐增加。 第二,驱动的因素不同。传统金融业是过程驱动的,注重与客户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在此过程中搜集信息、建立管控风险、交付服务,互联网金融是数据驱动需求,客户的各种结构化的信息都可以成为营销的来源和风控的依据。 第三,模式不同。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积极的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但是模式设计上是有差别的。前者具有深厚的实体服务的基础,线下向线上进行拓展,努力把原有的基础更充分的利用起来,提升服务的便捷度。而互联网金融多数是以线上服务为主,同时也注重从线上向线下进行拓展,利用便捷的服务手段,努力把业务做深和做实。 第四,治理机制不同。传统金融机构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需要担保抵押登记、贷后管理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通过制定透明的规则,建立公众监督的机制来赢得信任,不需要担保和抵押。这种机制的治理成本较低,但缺乏统一的监管体系和规范的业务标准。 第五,优势不同。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资金、资本、风险管理、客户与网点方面的显著优势,资金来源与运用可直接对接体量大、成本低,同时资本实力雄厚,风险管理体系成熟,网点服务也是互联网在很多情况下所无法替代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具有获客渠道不同,客户体验好,业务推广快,边际成本低,规模效益显著等优势。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交叉渗透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错位竞争,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丰富了服务的方式,有助于金融业越做越大,更好地发挥经济枢纽的作用。”刘信义表示,这两者相向而行、持续发展,交叉渗透和业务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互补与竞争并存的局面,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要拥抱新形势,不断创新自己的服务,重塑自己的经营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一,在存量的领域应积极实施互联网化、集约化和智能化,把传统的线下业务尽可能的通过线上进行,提升原有业务的便捷度,降低成本支出。针对客户下沉的趋势,加强集中经营、集约化管理,提升规模的效应,重视数据的采集、管理和挖掘,采取更多模型化的手段,开展营销和风控,将网络手段、数据、传感器更紧密的嵌入到供应链、产业链等金融服务当中去,积极的打造各种合作的平台,充分利用第三方合作伙伴,快速的扩大经营的覆盖面。 第二,在与互联网交叉渗透的领域应该做好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一方面,商业环境积极的向互联网企业学习,拓展思路,构建新的业务模式。另外一方面,在应用新模式的基础上,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在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当前,浦发银行从自身出发,正在推进实施有浦发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概括起来是打造一个平台、服务三类客群、构建三种服务模式,形成三个产业化特色。 一是打造集团统一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整合集团内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信托、租赁、货币经济等各类资源,使客户能够一站式的发展各个领域。 二是服务相对重点客群。在个人和小微客户方面,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种现实的场景,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在线视频、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全程在线的金融服务。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通,对产业链获取和挖掘,提供主动性更强、综合化程度更高的金融服务。在金融同业方面,银行在系统开发、业务运营、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能力,开放给有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的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构建同业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三是构建三种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包括全程在线的客户服务体系,实现PC和移动端统一的在线服务。线上、线下相贯通的O2O服务,实现线上虚拟渠道与线下实体渠道在服务范围内全面协同,以跨界合作为基础的生态化合同,实现各种业态的一站式服务。 四是打造三个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色。在消费方面,打造融入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在投融资方面打造贯穿企业和个人两端的互联网直接投融资。在产业链方面,打造信息为驱动的产业链金融服务。 ...
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我们几代银行家的梦想,那么是否意味着真正的普惠金融的到来,金融就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为穷人服务? 国务院近日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包括创业创新、普惠金融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计划。这一顶层设计,将大大加快“互联网+”的普及与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其实普惠金融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很多银行家都把普惠金融作为自己职业的梦想和理想,但是普惠金融这个概念在中国却一直很难落地。有很多人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比如小额贷款公司等等。 但是,真正能够做成像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那样的穷人银行,在中国恐怕一家都没有。包括尤努斯本人,他在去年来到中国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问尤努斯说,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就没有出现像孟加拉一样的穷人银行呢?当时尤努斯的回答是,因为在你们中国,没有专门的法案来保障像格莱珉银行这样的穷人银行的声誉。 根据我国的监管政策规定,小贷公司“只贷不存”,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放贷,如果发生吸储行为,相当于就是非法集资。正因为所以没有法律的基础,各大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努力,却始终就没有办法做到像尤努斯先生的格莱珉银行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穷人银行。 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我们几代银行家的梦想,那么是否意味着真正的普惠金融的到来,金融就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为穷人服务? 其实从字面的意思来看的话,普惠金融就是一个惠及普罗大众的金融。这其实是代表着一种社会的进步。我们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谓社会进步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有越来越多的可能和自由。 比如说,以往一些社会资源只是属于很少部分人,这是由于制度的限制以及生产力、技术不够进步等等因素导致的结果。而互联网正是一种工具和技术,像是蒸汽机、电力一样的一种通用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会产生非常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而互联网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在逐渐成为一种渠道,在眼前这个阶段,互联网将能够很好地为实现普惠金融目标提供帮助。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新技术的应用肯定是要有风险,甚至是要挑战传统的,一个技术的成熟运用以及推广过程是要跟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的。 当电力刚刚被发明的时候,电还会电死人,但是,后来我们把电力安全相关的制度建设,包括建立人们对于电力安全的意识,以及正确用电的习惯的时候,电力就已经完成了他的普及过程。对于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普惠金融的未来,也将会是如此。 ...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与改革进入攻坚期的特定背景下,围绕农村改革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济转型升级倒逼金融改革 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与经济转型趋势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总的看,2020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也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定时期,需要客观估计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特定需求。总的看法是,农村互联网金融正处在大发展的“风口”。 第一,农村金融存在巨大的供求。农村金融一直是金融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农民贷款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供不应求,竞争不充分的局面并没有打破,农村金融供需缺口较大。 第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在农村大市场。目前,一线城市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主战场,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估计未来5年,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步健全,广大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逐步提高,将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普惠程度,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需求潜力。 第三,以互联网金融释放农村消费大市场。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亮点,但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真正释放,重要的依托之一是加快互联网金融向农村拓展。近年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将业务向农村加快拓展,正是看到了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 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金融结构性改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时间、空间、成本约束,对创新金融模式和服务、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在农村金融前面加上“互联网”的要素,更是对原有农村金融模式的重构。 第一,农村信息化正在加快。当前我们的信息化社会建设,不仅在城镇中初步实现,而且在农村中也在加快推进。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28.8%,相比2013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尤其是农村移动端网民增速更快,2013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到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 第二,农村经济正走向互联网化。首先,过去几年,农村居民对网购模式接受度达到84.41%,人均网购消费金额在500至2000元之间,并且仍有增长空间。一些地方的淘宝村、淘宝镇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形态。其次,全国电商巨头正在布局农村电商,有许多地方正在加快打造互联网小镇。由此看来,农村经济的电商化将会持续加速,并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 第三,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兴未艾。估计未来几年,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适应了农村非标准化的金融需求。依托大数据,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增信服务,为解决农村市场主体贷款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方案。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低成本地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以手机为金融基础设施,覆盖同样规模的农村人群,边际成本较低。 加快形成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保障 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除了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外,更需要加快“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体制改革。 第一,加快市场导向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最为重要的是市场开放。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开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为农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务;鼓励传统电商在为农村提供商品服务的同时,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等。 第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制。这个监管是以市场开放为基础,以事中、事后为主。这就需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实施统一监管。 第三,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立法。通过立法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厘清互联网金融发展涉及的主体地位、业务范畴、发展方向、监管体制机制等基本问题,系统构建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 ...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Uber了, Uber烤面包,Uber学摄影……Uber组了队天天刷爆朋友圈,逼出了鹅厂的小马哥放狠话:“过江龙再强,也打不过地头蛇”。 不过,如果Uber要优雅地进军P2P,那么,中国的P2P界可能就是这样的:进入Uber的主界面,会看到基于你当前地理位置周边的高帅富和穷屌丝。 如果你是高帅富,你看到的界面是这样的:一键呼叫王思聪。 如果你是穷屌丝,你看到的界面是这样的:一键当上CEO。 作为高帅富的你,是有钱的金主儿,哥今儿高兴,哥看看“附近的人”,有谁缺钱,神马10%预期年化收益,神马财神宝,余额宝的,哥就看“附近的人”,一键投资,一键撒钱,这才是壕的感脚,有木有? 作为穷屌丝的你,也不必灰心,咱除了差钱,啥也不差,这不还有人民优步P2P版么?神马手机贷,神马去分期,既然有“附近的人”,何不一键借钱,一键成为CEO,一键迎娶白富美。 噢耶,这不是共享经济时代的P2P么?绝对的peer to peer,不用平台担保,没有资金池,不期限错配,绝对完爆各种宝,各种贷,有木有? 在这个“无分享,不P2P”的时代,答案却并不那么让人惊喜,Uber没有出人意外地直接进军P2P,而是选择牵手全球最老的P2P平台ZOPA,为司机发放购车贷款。 用Uber的话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就算你叫我跑龙套的,那请你把那个死字去掉”,也就是说,如果Uber真要优雅进军中国P2P,还真的像中国诸多杀出来的P2P一样,迈过这三道坎: 第一道坎:建立信任 话说前不久,宜信宜人贷总经理方以涵用Uber叫车,居然来了一辆BMW 7系,司机还是一位年轻美妈,这一体验让这家中国“P2P界的Uber”思考良多。 方以涵认为,和衣食住行的共享经济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独特的共享经济,其本质还是金融,而金融是严肃的事情。因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与用户产生的每一笔交易,都牵扯到用户切身的经济利益。 因此,作为共享经济的P2P,首先需要解决信任问题,“信任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找到有信用的优质借款人,释放借款人的信用,建立借款人和理财人之间的信任;另一层含义是指,做有信用的平台,建立理财人和平台之间的信任”。 在叫车行业,这个信任的代价并不是很大,大不了本来幻想年轻辣妈开着BMW 7,结果来的是李莫愁的小奥拓,然而,信贷行业则完全不同,信任的代价则有可能是多年血汗钱毁之一旦。 那么,信贷行业如何建立信任,多家P2P平台的做法并不相同,比如,阿里巴巴的小微信贷,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支付宝多年的“知托付”基础之上,京东的供应链金融,也是建立在电商平台与供应商多年的信任关系之上,宜人贷的信任则是先将目标借款用户群体定位为有互联网行为的、收入稳定的、信用良好的城市白领,专注优质资产。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做金融,通过调取解析互联网用户的网络足迹,勾勒出借款人画像,用互联网效率满足用户需求。 第二道坎:用户体验 在叫车界,Uber的用户体验算不上是让用户每一步都很爽,但结果是给用户惊喜了。那么,在信贷领域,如何让用户爽的时候还给用户惊喜? 从用户体验而言,目前在P2P,用户更好的体验则是在理财领域,比如余额宝,当之前你的存款的利息收入一个月不够买一个煎饼果子时,余额宝让你的收入可以每天买一个煎饼果子,这就叫做用户体验的惊喜! 但在信贷领域,要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则比如在审核时效上更快,在放款速度上更及时,比如腾讯的微粒贷,虽然额度不高,但用户几乎不需要非常繁琐的申请步骤,就能在快速获得一笔贷款。 至于腾讯是如何做到这么快的速度,则是由于腾讯万亿的用户数据,其他P2P平台也在用户体验上下了不少功夫,宜人贷的做法是通过大数据征信,推出极速模式,用户简单三步操作,无需上传任何纸质资料,快速解析用户授权的在网上可以实时抓取的大数据,结合反欺诈数据库和智能决策引擎,实时进行信用审核,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批核。 第三道坎:资金安全 和叫车的需求不同,信贷的需求暗含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则是资金必须安全。 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宜人贷联合广发银行共同宣布达成P2P资金托管业务合作,并业界首发P2P资金托管账户——宜信安享账户。目前双方合作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其合作模式被业界公认为是P2P银行资金托管全球最严标准。 当然,有了这层银行的背书,无论对投资人,还是借款人,在目前国家征信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无疑是为安全加上了一道防盗锁,那么,迈过了这三道坎,Uber也许就能优雅进入P2P行业,将“共享经济”演绎的更加有趣。 ...
互联网金融平台自2007年进入中国,如今已走过近8个年头。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野蛮生长,到即将在监管政策下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互联网金融展现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对于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界的“大佬”们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在2015年中国投资峰会(北京)上,普惠金融及爱钱进创始合伙人杨帆谈道,“金融创新是不断在发生的一件事,只有不断金融创新,才能使得一家公司、一家机构在这个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更好地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在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看来,在中国进行金融创新,则需要在理念、模式、技术上有所突破。 互联网金融再创新 聚焦“跨界” 随着互联网金融与中国市场的深入结合,“跨界”已经不是稀罕事。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行业;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早在去年,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顺丰就开始低调布局金融领域,今年又将触角伸向互联网金融,推出“顺手赚”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因此对于金融创新,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金融服务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舒明有着深深的体会。“创新,首先有一个创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某种(东西)结合起来做,做成目前大家觉得有点意思的东西。新和不新,新得是否有意义,是否是创新,最终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舒明坦言。 在2015年中国投资峰会(北京)上,人人贷创始合伙人杨一夫也从微观角度谈论了他所理解的金融创新,“不管从监管层面、法规层面,还是从风险控制来讲,金融创新跟很多其他的创新有区别——它的试错成本高。“所以我们一直比较坚持两个原则:第一,稳健。不管在产品设计还是在资产质量控制上,需要投入甚至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加大的努力;第二,专注。金融服务不是一家机构能做完的,所以没有必要什么都想做,还是应该专注在一点。” “互联网针对金融服务带来的是用户体验,最终也是归根到用户体验的改变”,积木盒子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董骏认为,“用户体验的改进要基于扎扎实实的基础服务,还基于不断形成的数据库,这个大数据通过金融服务和消费,或者和交易不断互动,形成不断增加不断强化的整个体系。” 差异化定位 保持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如何发展,互联网金融公司如何成为互联网金融浪潮中的磐石也是业内不停思考的问题。 对此,杨帆认为去中心化会是未来一个巨大的趋势。“我们认为去中心化会是整个金融创新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金融服务未来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现在改变金融服务其实更多是改变服务的形态,当然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风控的方式,当然他没有颠覆掉金融本质的逻辑”,杨一夫认为,未来当互联网跟金融结合的更紧密,金融服务会反过来改变互联网很多服务的方式。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数据,包括获得数据的能力,以及服务本身沉淀下来管理的能力,“最终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把这些能力拼在一起的企业,谁拼在一起的东西更重要,谁的话语权更大。” 对于如何保持竞争力,唐宁认为,一定要有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如果都是一样的,已经一万个人做这个事,我是第一万零一个人做这个事的,那么一定会有问题。”他表示,只有建立了差异化才会拥有自己的优势,“金融行业差距非常大,每一个细分领域仍有非常大的细分市场,仍然可以打造令人尊重的企业。并不是人群细分、市场细分就非常非常小了”。同时,他谈道,未来互联网金融或创新金融的机构至少要拥有两类人才——金融人才以及科技人才,“要很好地处理好他们跨界的场景,一定要有一个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