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360第二期网贷评级报告中,我们曾统计并披露,部分P2P平台坏账率高达20%以上。在第三期评级期间,经融360评级课题组调研了解,行业坏账率普遍有增无减,信用类贷款逾期率更是惊人:部分以无抵押信用贷款为主的平台的M1逾期率甚至超过60%,个别知名平台的个人信用贷坏账率近期已超30%。有曾经涉及信用贷业务的平台已完全放弃此项业务。 信用类贷款较其他类别的贷款逾期率偏高,从事该类业务需要平台有合理的风控制度基础和有效的风控执行。与抵押类、担保类贷款偏重“贷后“的保障方式不同,信用贷款的风控集中于“贷前“,风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有线下风控团队进行审核下户,主要是针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经营周转类贷款;另一种是纯线上个人信用贷款,依赖网贷平台的“大数据”风控,对网贷平台的风控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目前行业内具备完备风控体系的平台相当有限,虽然很多以信用贷款为主营业务的平台都声称搭建了“大数据”风控体系,但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当前网贷行业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所谓的“大数据”其实仅依赖于平台自身已有的信息数据基础,借款人的逾期记录或失信行为很难在其他平台反映出来。信用贷款网贷平台的逾期率居高不下,主要还是因为目前行业风控手段尚不完备。 尽管信用贷款风控难度大,但仍有部分网贷平台对信用贷款的前景看好,从线下加强风控,例如宜人贷、人人贷、信而富、你我贷等平台,也有一些平台把信用贷作为未来公司发展的战略重点。融360网贷评级课题组认为,信用类贷款需求不可忽视,该类业务的市场潜力还有待开发,未来网贷平台的在信用数据收集和风控体系搭建等方面还有较多的发挥空间。 ...
本周,P2P平台与上市公司联姻消息频频传来。10月27日晚间,上市公司西藏珠峰深圳拟向P2P平台今日捷财投资3000万。无独有偶,深圳也有两家P2P平台与上市公司联姻。深圳平台恒富在线与上市公司中瀛鑫完成签约,该上市公司以1900万元收购平台19%的股权;另一家深圳平台蜜蜂金服也于日前宣布获得3000万元融资,领投方为上市公司中国新电信集团。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涉足P2P平台的上市公司已超70家。有业内人士表示,已经有很多上市公司牵手P2P,这种趋势短期内还会有很多,但是真正成功实现转型的将是少数。 “上市公司青睐互联网金融业务,首先不能否认有些是基于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布局,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营涉及很多投融资业务,这是一种趋势。但也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纯粹为了炒概念、做市值,浑水摸鱼。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它们与上市公司合作从某种程度上也为后者提供了炒作的题材,当然这种影响力已经日渐式微。现在与互联网金融合作的上市公司与此前相比,还是能够看出少了短期逐利的功利心,而确实也想做点事情。”投之家CEO黄诗樵分析称。 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目前,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额已突破万亿大关。业内人士认为,P2P进入“万亿时代”后,整个行业发展格局也将重塑,强强联合成为趋势。从市场目前情形来看,P2P行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国企、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为背景的“国资系”、“银行系”、“上市系”等几大阵营。 上市公司等背景无疑会为平台增信。上市系P2P平台表现抢眼的同时,投资者在投资前,仍需要注意其业务模式、上市公司参股方式、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及平台运作是否规范等问题。最核心的是,要鉴别上市公司旗下的P2P是否倾心助力实业,而不是玩概念。 ...
日前,红岭创投董事长披露,红岭创投的坏账率约在2%——3%之间,坏账总额约为5亿。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部分实体企业面对生存问题,银行坏账也在不断暴露,P2P坏账攀升之忧也开始笼罩行业。 业内人士指出,P2P大部分资产还是放在实体企业,未来6-8个月的数据会特别关键。为了防止坏账升高,将倒逼风控进行创新。 P2P遇坏账攀升之忧或因风控不专业性 P2P的坏账到底有多少?有业内人士认为整体行业坏账率至少在6%左右,最高的平台或高达20%。P2P作为金融中介信息机构,但最终拼的同样是风控能力。据悉,一些平台已着手防范风险,有的转型深耕微型贷分散风险,有的做消费贷争取还款率,有的对借款人审核比银行更严格。但有业内人士认为,P2P风控还是要创新地使用大数据分析,不过大数据风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款能力也就是有没有这么多钱还,通过大数据就能判断;但是还款意愿,大数据不那么容易判断,是一个非结构化的数据。” 起步发展才几年时间的P2P,客户数仍然有限,如何获取更多的大数据呢?除了P2P平台本身沉淀的数据以及少部分平台相互提供借贷“黑名单”,实际上更多的大数据掌握在百度、阿里和腾讯手里,P2P面临自身建立大数据库的局限。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更多的是P2P平台与外部合作获取征信数据,真正要建立行业自身庞大的大数据还任重道远。 坏账上增势不可避免 呼唤风控创新 10月19日,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这是近六年来首次跌破7%。近年GDP处于不断下行通道之中,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9.2%、7.8%、7.7%、 7.4%,而今已经滑至7%以下。 经济为银行坏账的“晴雨表”,银行坏账正处于增加之势,而P2P坏账增势也不可避免,关键是各家平台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成为坏账潮袭击之下的不倒翁。 “如果没有好的风控,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业务做得再大,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业内人士如是说。经过近年的发展,互联网对风控有了改变和提升,尤其是那些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的平台,比如一些互联网巨头,还有P2P公司也开始收集互联网交易数据。 此前,P2P往往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请来风控人员,他们的经验更多来自传统的风控模型,对于互联网上数据的挖掘也还是处于新尝试阶段。但是对于P2P来说,减少坏账的发生,传统的风控模式加上大数据才是完美组合,将更加有效地防止坏账的发生。 业内人士介绍,P2P防范风险大数据分析将是方向,核心是控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因为通过大数据分析很容易得出借款人是否有还款能力,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之后,需要大脑进行最终的风险判断,至于什么样的判断更有价值,这就涉及到风控创新其他问题。 大数据防范风控成为方向,目前P2P还通过资产端、规模调整来防范当下风险集中性出现。“最近这半年多,我们一直在做产品创新,通过商业模式、规划来实现第一道风控。”某P2P平台董事长徐东亚介绍说,风控上首先要识别用户借款用途的真实性,基于此,公司将进入消费金融领域,钱到不了客户手里,只能到商家,从而从商业模式出发,打造相关的创新风控体系。 除了商业模式规避风险, 一些P2P开始重质量轻规模。一位P2P平台CEO黄俊鹏认为经济环境下行肯定会对资产质量产生影响,“如果找不到优质投资机会给投资者,我们宁愿让业务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要保护好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其认为经济下行环境中,仍存在结构性的机会,比如房地产不景气,但是一线城市的房价今年却在上涨,所以P2P要在经济转型当中寻找更加优质的项目。 坏账率最高达20% 风控专业队伍没跟上 P2P整个行业的坏账到底有多少?此前陆金所曾公布P2P业务坏账率为5%至6%,多个行业人士都称,陆金所坏账在行业处于中等,那么整个行业坏账至少在此左右,而有些风险高的平台坏账甚至高达20%以上。 P2P行业的坏账至今没有一致的标准统计,目前各家平台坏账都是自己说了算,为了使坏账数据降低,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比如坏账的时点选取,有的是三个月,有的是六个月,有的是一年,更多的平台为了将坏账平抑会选择9个月以上的时段统计。此外,选择代收还是总额作为“分母”来计算,也是坏账自我调节的手段之一。 P2P风控除了面对坏账增长趋势,同时还面对风控人才压力。苏宁金融集团常务副总裁黄金老分析称,如果中国P2P有5000家,假设一个P2P有两个风险专业人员,那么行业就要一万个风险专业人员。“中国怎么可能有一万个风险专业人员进入P2P,没有那么多!银行体系真正搞风险的,可能也就是五六万人,不可能分出一部分人干你这个活,P2P急速发展但是专业队伍并没有跟上。” 哪些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可以用来做风控?比如电商大数据、信用卡大数据、社交网站大数据、小额贷款大数据、第三方支付大数据以及生活服务类信息数据等等。可见对于P2P来说,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数据需要借助外部来解决。 未来是纯互联网技术平台的P2P公司依赖大数据,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还是那些具有专业的金融人才,借助互联网数据的平台会发展得更快? 网贷之家专栏作者张辉认为,大数据可以提高平台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但存在很多问题。如行业数据积累不够,应用场景不够多样化,平台自身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不足等。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你的业务要快速发展,但你发现技术其实是滞后的。互联网金融同样经营的是风险,所以最终拼的是专业性。最后只有当专业加技术同时运作使用,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
网贷评级从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各种争议与质疑,甚至屡屡对簿公堂。 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支持具备资质的信用中介组织开展互联网企业信用评级,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首次明确了互联网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目前已发布P2P网贷评级报告的机构大概可分为四类:一是传统的商业评级机构,如大公国际;二是科研、学术机构,如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三是第三方平台,如网贷之家;四是媒体,如新浪。 但遗憾的是,目前行业内的评级报告并未形成统一普遍认可的标准,而投资者对于网贷评级报告的认识也需提高。 网贷评级未形成统一标准 评级报告的争议焦点之一在于评级标准的公允度、透明度和准确度。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市面上的网贷评级报告基本分为根据公开信息测算的指标法、行业调研和专家打分法,或者几种结合的方式。最终呈现方式主要有负面清单式,如大公国际;也有划分等级。 此外,包括网贷之家、社科院、新浪等发布的网贷评级报告都披露了各自的评级方式和标准,但由于P2P网贷行业本身业务的复杂性和定位的模糊性导致网贷评级标准并未形成一个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版本。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研究部总经理张英杰认为,传统评级的标准、对象和报告的用途都非常清晰。但在网贷评级中,不但涉及平台本身,还有项目、借款人等,这就使得这种评价的对象和功能上不是唯一,所以这给评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处,也使得评级的结果争议较多。 乐钱CEO王炜认为,目前市面上的各类评级报告难以令人信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评级对象,即网贷平台的模式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更核心的原因在于网贷平台的基本定位未明确。 在他看来,尽管监管已经表明P2P网贷平台是信息中介,那么现有的评级体系就应该用信用中介的评级体系去评价一家平台是否有偿债能力、是否有偿还意愿、标的安全度等,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显然并不是这样。 王炜表示,从目前不少评级报告披露的信息来看,其实大部分评级方式把网贷平台当做了银行在对待。那么如果对照银行,核心的考量就应该在于杠杆率和管理能力,而目前行业内所有网贷平台的杠杆率都远超过银行的标准。 在张英杰看来,从实际操作来看,网贷评级应该采用动态指标和动态评级,这样比较准确和灵活。但如此一来又与传统评级本身形成了冲突,因为评级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中,不可能今天是A明天是B。 需正确认识网贷评级 评级报告不是指南 上海某P2P借贷平台CEO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大部分网贷平台的用户黏性都极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造成用户流失,因此业内对于网贷评级的反应才会如此激烈,甚至不惜对簿公堂。 “硬币的另一面是,不少P2P借贷平台也利用网贷评级报告发布机构的影响力来为自己增信,因此,不乏一些机构利用评级的机会来获取商业利益。由于网贷评级行业鱼龙混杂,所以评级报告的公信力也经常受到质疑。”上述上海某P2P平台CEO称。 网贷之家9月月报显示,2015年9月底正常运营平台为2417家,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031家,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3448家(含问题平台)。问题平台淘汰率接近三成。而进入下半年以来,问题平台的数量突然暴增,2015年6月单月已达125家。 问题平台集中爆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背景资金实力较弱、风控能力较差的平台,因高额坏账累积而清盘退出;另一方面行业监管从紧,一些业务不合规的平台已无生存空间。而在监管细则落地之后,行业洗牌将会更加猛烈。 在张英杰看来,从评级公司角度来讲,评级报告不是一个投资的指南,也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回归信用评级的本质是要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大家会通过报告揭露的信息和符号做出一个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但在当下的网贷行业,要用一个标准化或者用一套符号体系、语言来满足所有不同的模式、需求,确实还有很大的难度。这需要对整个市场的培养,起码要当人们对评级体系、对这个符号的理解达成共识以后才有可能形成一套标准。”张英杰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P2P投资者理应抱着“它是纯扯淡”的心态理性看待每一份网贷评级报告,不论它来自第三方资讯平台、来自学权威媒体门户还是专业的评级机构。 ...
专家认为,网贷行业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核心风控能力的不足,欺诈风险已经占到网贷行业整体风险的60%以上,由此导致的坏账、欺诈、跑路事件频频出现,使普通投资者权益受损。 一系列降息之后,很多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P2P理财。然而,随着网贷行业监管政策趋严,行业风险的积聚和爆发,P2P网贷行业淘汰率已经超过34%。激烈的洗牌和去泡沫化正在进行,整个行业进入高风险的下半场模式。这是融360和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风险实验室刚刚发布的网贷评级报告所展示的行业现状。 问题平台集中出现 根据融360统计,截至2015年8月底,网贷行业累计问题平台966家,正常运营1867家,行业淘汰率达34.1%。 今年6月份更是问题平台的高发月,出事儿的高达101家,环比增长83.6%。这种窘境目前仍未改观,连一些经营时间较长的老平台亦未能幸免:成立时间达2年的帮可贷公布称,其自6月12日起不再发布借款标的,实现逐步清盘、彻底转型,而此前帮可贷已完成A轮融资,这也是首家已获得融资的平台出现问题。另一家2012年上线的工商贷,在今年6月15日就出现提现困难。 七成出现“债权荒”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加上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网贷行业的整体利率水平逐渐走低。对238家网贷平台收益率的统计发现,今年1月到8月,238家平台平均收益率由16.59%降至14.66%,较1月份下降了193个基点。在调研中,超七成的受调研平台表示近期借款项目来源相对缺乏,一些平台不得不放缓了标的发布频率,而这些平台投资人资金“站岗”已成普遍现象,个别平台的阶段性站岗资金甚至达到上亿元。 融360网贷评级课题组分析,“债权荒”现象的产生主要与网贷市场供需变动有关。首先,目前经济处于下行期,为了避免逾期率或坏账率上升,大多数网贷平台在运营中对债权来源和借款项目越来越谨慎,能达到上线发布要求的标的数量越来越少;其次,近期股市大幅震荡、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持续下降,对比之下网贷投资收益较高且近期相对稳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以至于平台借款项目增长速度赶不上资金的流入速度,导致平台“债权荒”。 投资人翻倍 坏账率增加 公开数据显示,至2015年8月底,网贷行业有效投资人数首超200万。2014年底,这个数字约为110万。业内预计投资人增长态势在未来几个月还将持续下去。原因是目前主流P2P平台的平均年化收益可达9%—13%,对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有较高的吸引力。 进一步的调查还发现,P2P行业的坏账率普遍有增无减,信用类贷款逾期率更是惊人。个别知名平台的个人信用贷坏账率近期已超30%。业内专家叶大清认为,网贷行业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核心风控能力的不足,欺诈风险已经占到网贷行业整体风险的60%以上,由此导致的坏账、欺诈、跑路事件频频出现,使普通投资者权益受损,“在监管细则出台的前夜,互联网金融行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
网贷平台(P2P)资金银行存管这项业务带来的直接利润不多,却迅速成为银行竞争的红海。自作为市场开拓者的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后,目前,已超过15家银行高调杀入此项业务。 银行涉足P2P业务的方式不一而足,主导部门有资产托管部、直销银行部、电子银行部,甚至有分行层面。推出的业务模式亦五花八门,比如浙商银行便一口气推出了银行存管、联合存管以及账户管理三种合作模式。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虽然各银行主导P2P业务的部门不一,但直销银行部或电子银行部一般都参与了账户体系建设。目前各种存托管模式混乱,甚至有些方案很难在未来得到监管层首肯。 蓝海迅速变红海 去年6月份,平安银行就与多家P2P签署合作协议,提供资金存管服务。今年2月份,民生银行宣布与4家平台对接,正式进入资金托管领域,同时推出“网络交易平台资金托管系统”。 今年8月份,网贷资金存管市场首现国有大行身影,上海富友支付分别与建行上海分行以及中行上海分行推出P2P资金联合存管方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5家银行布局网贷资金存管业务,城商银行热情度逐渐走高。”网贷**行业研究组长张叶霞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有27家P2P平台已经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其中民生银行市场份额最大。” 银行的蜂拥介入,令P2P资金存管市场从蓝海迅速变成红海。在现有涉足此项业务的银行中,民生银行由资产托管部主导此项业务,浦发银行由贸易与现金管理部主导,而徽商银行、广东南粤银行等则由直销银行部门主导。 “哪个部门主导并不重要,但账户体系一般都是由直销银行、电子银行部或者科技部开发。” 徽商银行直销银行部负责人王涛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上述银行推出的网贷平台资金存托管方案亦是五花八门,未来监管细则出台后,是否都能合规尚无定论。 真假存托管? “从存管参与方角度划分,可以分为银行直接存管和联合存管两种模式。联合存管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支付通道,扮演技术辅助角色,而银行则提供资金存管服务。”有业内研究员分析道。 10月中旬,浙商银行推出网络借贷资金存管全面服务方案,其中包括银行存管、联合存管以及账户管理三种合作模式。按照浙商银行的官方解释,“银行存管”提供银行级的资金存管服务,适用于对资金存管要求严格的P2P平台;“联合存管”适用于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共同对P2P平台交易资金实行监管,助力现有第三方支付P2P资金监管进一步符合监管要求;为新设立的P2P平台提供最基本的资金监管服务,也适用第三方支付就此方式与浙商银行开展合作,共同为P2P平台提供资金监管服务。 “依照我对监管思路的理解,判断目前银行提供的网贷资金存托管方案是否合规很简单,即投资人的交易账户是不是在银行的信息技术(IT)系统之内。”徽商银行直销银行部负责人王涛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如果做到这一点,不管是银行自己做,还是联合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出,基本都能满足监管层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的要求。 多位业内人士亦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部分涉足此项业务的银行目的并不单纯,“目前这块业务监管细则仍未出台,有些银行考虑抢占市场,方案并不完全合规。部分银行的分行过分积极推动,则有扩大存款规模之嫌。”一家城商行直销银行市场营销部副经理说。 第三方支付的角色 目前,P2P资金存托管市场上最大的参与方仍是第三方支付,其中又以汇付天下和富友支付市场占有率最大。公开数据显示,汇付天下的第三方托管系统有800多家P2P平台接入,富友支付则有500多家平台接入。 不过,根据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第三方支付公司仅能从事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收单和央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并无资金托管资质。 “按照央行颁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第三方支付尚需将客户备付金在银行存管,按要求是没有资格给其他机构做存托管的。”一家股份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不少第三方支付存在给网贷公司做资金池的问题,而有部分第三方支付运行虽然规范一些,比如为平台搭建了支付账户的分账户,但管理也很不规范,调账、串账等行为时有发生。而第三方支付将备付金用作协议存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相关规定已明确未来网贷平台资金必须直接由银行存管,而目前还有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出“联合存管”,让人看不懂。 对此问题,率先推出联合存管方案的富友支付总裁吴伟曾表示,现有的支付公司同银行的合作中,基本都签署三方协议:P2P公司是甲方;银行是乙方,提供存管服务,也是资金存管的主体;第三方支付是丙方,提供系统及支付通道的服务。 “银行是资金存管的主体,所以‘联合存管’只是一个第三方支付企业寻找存在感的提法,本质还是银行存管,支付公司干了些支付和辅助银行的杂活而已。”吴伟坦言道。 上述股份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未来银行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做这项业务,“和三方支付合作,一次性把对方符合我们准入标准的平台拉进来。如果一家一家地谈合作,太耗费精力。” ...
备受关注的P2P监管细则一直悬而未定,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细则在征求了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三部委意见并呈报国务院审批时,被要求扩大征求意见范围。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细则要增加协调多个部委的意见,估计得几个月才能落实,年底恐难出台。 知情人士透露,P2P的监管细则初稿数月前便早已制定完成,但是在征求部委意见时,只主要征求了央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意见,对此,国务院认为,7月18日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尚且征求了十部委意见,P2P监管细则虽由银监会牵头制定,但仍应扩大征求意见范围。 据透露,目前,银监会已在积极协调更多部委加入征求意见范围,并向超过十个部委征求意见,但是由于P2P网贷行业尚属于新生事物,各部委对其了解度与接受度参差不齐,监管细则要将各方意见进行协调统一恐怕还要花费更多时间。 对于行业监管细则,此前监管层就频频在P2P公司进行调研,并向业内人士征求意见。据记者了解,业内人士的建议也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建议细则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将不符合规定的平台清除出市场。金信网首席运营官安丹方表示,P2P需设立准入门槛,避免仅有小规模资金的创业者都来从事P2P,避免缺乏基本金融风控能力的平台快起快倒。而准入门槛应具体从从业人员资质门槛、资金门槛、安全技术门槛等多方面进行要求。具体到比如监管层可考虑提高P2P平台注册资金,实缴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等。 其次应确保P2P信息中介的性质。拍拍贷CEO张俊认为,此前央行牵头出台的《指导意见》就已经明确了P2P的信息中介定位,因此细则中应该对此部分加以明确,可以通过不得设立资金池、严把产品风控、不得自融等具体手段进行规范。 第三建议细化P2P资金银行存管要求。紫马财行创始人唐学庆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目前的痛点在于,在缺乏银行资金托管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资金池,造成平台用户资金的错配和滥用,危害平台用户的资金安全,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本身急需银行的监管与支持。无论是银行+第三方支付的方式还是银行直接存管的方式,希望可以明确界定灰色地带的定义,规避触线风险。 最后建议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安丹方建议在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时,可以从对监管层披露和对投资者披露两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合规报数体系。由普惠金融办和金融局牵头,建立针对P2P平台的报数体系,制定报数规则,设计电子报数系统,并成立统一数据库。第二,引入年报监督,平台定期向投资人公开平台成交金额、贷款数据、社会责任等信息和数据,方便投资人及时了解平台的经营动向。 ...
P2P跑路事件不断上演,问题平台持续增加。看似与保险无关的一个热门领域,让保险业不断“躺枪”。近期,北京商报《P2P渗透保险营销乱象丛生》刊发后,引起了热议。P2P自认只是交易平台,营销员则辩解只是个销售,保险公司大声喊冤,究竟谁该为投资者的损失担责? P2P平台成元凶 就在北京商报对P2P渗透保险营销乱象报道之时,保险业内人员爆料,又有销售者以某保险公司的名义邀请该公司老客户聚集,谋划着到酒店搞讲座并现场推介第三方理财产品,而聚集的地方就是该保险公司办公楼下。 P2P平台为了吸引客户,将产品收益率调至银行理财的数倍,而作为平台,一味销售产品,而对投资项目不做把关,当投资项目公司到期难以兑付之时,自然会找平台理论。无奈,P2P平台无钱支付,为了逃避投资者,只能以“消失”对待。 一位金融专家指出,面对迅速膨胀的P2P产业,监管政策并没有明确化,只是引导P2P只做平台,不留资金池,对资金进行及时第三方托管,并无法做到对数万个投资项目进行净值调查。在这一过程中,P2P有责任对投资项目把好关。 一位从保险公司离职从事P2P销售的人员解释,销售的产品是真实的,销售并不违规,自己并不应该负责,负责任的应该是P2P公司。随着第三方理财市场相关风险频频被揭,投资者遭遇投诉无门的尴尬境遇屡屡上演。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却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离职转投P2P平台门下,在销售时首先对自己的保险客户“下手”,这样很容易给客户一种假象,那就是以为代表保险公司在销售产品。上述爆料人士称:“如果没有出现大的群访群诉事件,就算抓到这些人,我们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所担心的,不过是公司荣誉罢了。” 营销员打擦边球 虽然互联网兴起,对保险营销渠道形成很大的冲击,但这部分销售队伍多已有了固定的客户,对于老客户再开发、转介绍以及顾问式营销等方式仍在拉动行业发展。正是因为营销员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才被P2P平台盯上,P2P平台聚拢保险营销员代销产品,这些产品在收益方面优势明确,有利于拓展客源,对保险营销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对于保险营销员兼卖P2P产品,保险公司虽然态度明确,不得在职场销售,但由于公司与营销员只是代理销售关系,而非劳动合同关系,禁令很难收效,尤其营销员习惯于外出展业,这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于保险公司的态度,诸多代销多种金融理财产品的营销员也忿忿不平道,“我们又不是保险公司正式员工”。因此,部分保险营销员在多方兼卖产品,打起了擦边球。 的确,由于保险公司与保险营销员签订的只是代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而又要严格管理庞大的保险营销队伍,双方的关系较为尴尬。有保险公司高管指出,如果双方关系不理清,未来的管理难度会更大,因为营销员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自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取消以后,保险营销员数量猛增,这对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对此,一位保险专家认为,独立代理人制能够化解营销员身份尴尬,从而也能有效解决代销乱象问题。据介绍,北京保监局在今年3月首次提出要探索独立代理人制度,明确营销员可代理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今年9月,保监会也首次公开提出鼓励独立代理人制度试点,自主创业、独立发展。一旦独立代理人再代销P2P产品,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虚假销售或不实销售。 险企难独善其身 当P2P大肆向保险营销渗透之时,相当于将保险公司捆绑。一位保险公司银保负责人解释,由于保险营销人员管理难度大,很多时间都是在保险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保险营销员与P2P建立起代理销售的关系,而在销售过程中,投资者并不知情,仍以为所卖产品属于保险公司。因此,当P2P兑付危机祸及保险公司时,保险公司只是大声喊冤,认为躺着中枪。 事实上,在保险营销员销售P2P时,保险公司也总难脱干系。上述保险专家表示,由于P2P出现问题,保险公司也是受害者,但是从管理角度,保险公司也应该对此类事件负责,既然公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那么就应当采取措施去杜绝客户上当受骗。 事实上,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自查,山东某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负责人介绍,公司在自查的同时,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营销员不得在公司职场销售非保险类金融产品,更不能搞产售会,不能打着保险公司的名义销售此类产品。不过,保险公司所能做的,只能是发现营销员不守规矩以解除代理合同来应对。 上述机构负责人解释,“在公司职场销售的产品出了任何问题,保险公司自然有义务承担相应的关联责任。但是否打着保险公司名义却是属于个人行为很难管理,公司只能内部发文明令禁止职场不能出现任何非公司的宣传资料,同时要求所有代理人签署承诺书,公司一旦发现代理人销售任何非保险类金融产品,我们将做出解除代理合同,甚至开除的决定”。 正因为保险公司对营销员销售P2P行为难脱干系,因此有保险公司在某地因P2P跑路被迫为投资者垫付资金近千万元。 监管重拳难出 面对P2P渗透保险营销乱象,维护保险市场秩序的监管部门是否应当重拳出击?去年10月,保监会曾经发布《关于严格规范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不得销售未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非保险金融产品;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对分支机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进行统一授权和集中管理,禁止分支机构擅自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 《通知》特别指出,对保险销售(经纪)从业人员越权或者假借所属机构名义私自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要及时制止,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北京商报的子微信平台保险秘闻还曾对粉丝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3%的网友认为监管应该为这种现象负责,而营销员、保险公司、冒充者均得到19%的选票。 不过,面对大量非保险从业人员借保险公司名义来销售P2P产品,一位监管人士解释,监管的是行业内市场主体、营销人员以及市场行为,而对行业外人士的销售行为,只能从提醒的角度来提示风险。 为此,面对P2P销售乱象,保监会还曾两次发文提醒消费者警示P2P销售员诱导用户退保。据介绍,常见非法手段主要有两类:一是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销售P2P产品,借口送礼品或进行保单升级骗取消费者信任,进而获取保险消费者保单号、身份证号和***号等个人信息,引诱消费者退保后“升级”购买P2P产品;二是承诺P2P产品高收益,诱导保险消费者进行保单质押。 ...
2015年,争议不断的P2P网贷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监管正名,行业趋向规范,越来越多的资本巨头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网贷成交额不断刷出新高,令其他行业望尘莫及。 毫无疑问,被喻为一片蓝海的P2P如今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但这个时期显然并不是针对所有平台。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9月底,行业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031家,仅今年就新增663家。按照P2P网贷行业平台总量3448家来测算,投资者的触雷概率高达30.4%,几乎每三家平台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平台。 可以看出,伴随着监管逐渐落地,鱼龙混杂的P2P网贷行业正在迎来一场大洗牌,目前平台死亡率是30%,未来这一比例或将持续上升。在过滤了大量问题平台后,网贷行业的发展环境将趋于健康,真正有价值的平台将在洗牌过程中沉淀下来,为投融资双方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拼爹时代:资本围猎游戏频频上演 草根平台注定出局 P2P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俨然已进入“拼爹”时代,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家平台背后的背景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大型机构就频频加速其进入网贷业的步伐,上市公司、银行、国资等是其中的代表。 正如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在去年初时预测:“P2P行业未来一定会进入资金博弈时代。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模式已经显现,大机构、财团、PE、风投、保险都要进入,互联网大佬也在跃跃欲试。P2P是整个社会关注的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市场的焦点。未来的竞争一定不是平台之间的竞争,一定是后台资本之间的竞争和博弈。” 去年11月3日,联想控股“大手笔”战略投资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翼龙贷,以9亿元的价格收购翼龙贷64%的股权。翼龙贷方面透露,已启动独立上市计划,最快今年年底借壳上市。 类似的资本围猎游戏还在持续上演,就在前不久,在港上市的公司太平洋实业完成了对P2P平台财加96%的股权收购,成为了继翼龙贷之后第二个曲线登陆香港主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而在A股市场上,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截至2015年6月,涉及P2P网贷概念的A股上市公司已经超过60家。 “大佬纷纷进场,新进的屌丝已经玩不起了”似乎正在成为业内共识。在投资者看来,雄厚的资本和品牌背书对其有着致命的诱惑力。而从透明度来看,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特殊要求,上市系P2P平台需将自身详细运营情况作为合并报表的一部分呈现给公众,因此赢得了更多公信力。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资本持续涌入P2P领域,网贷行业被分为“蓝海”和“红海”,未来,“红海”中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可能全军覆没,各平台要尽快找到出路,为资本博弈增添筹码,从“红海”进入到“蓝海”中。 可以预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洗牌中,P2P行业将被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中来,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终将到来,届时,只有实力雄厚的中大型平台才能获得持续存活,而草根平台则注定出局。 收益率下滑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除了问题平台,同样吸引人们关注的还有持续下滑的网贷收益率。 数据显示,2015年9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为12.63%,环比8月下降了35个基点,再次刷新了近期的综合收益率新低。网贷收益率下滑一是因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二是由于网贷行业自身供需平衡正在发生变化。 现在,不少P2P平台正在为“标荒”发愁,有平台负责人表示,风险可控,收益可观的标现在是越来越难找。事实上,收益下滑的投资标的并非只有P2P网贷。随着市场利率下行,不少货币类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也全面下滑,一度火爆的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水平节节下降,进入10月份,余额宝收益率首次跌破3%。从这个角度来看,P2P网贷收益率即便下滑,也远远跑赢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P2P行业的综合收益率下滑是行业发展回归理性和普惠金融的必然结果。市场资金面的宽松有利于改善实体经济,降低借款人融资成本,提高资产质量,坏账率也会随之降低。如果从安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投资人会发现收益率下滑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日前,央行再次启动“双降”利器,这也将迅速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行业,P2P平台产品收益或将持续下滑。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P2P产品收益率走低将成趋势,平台未来的争夺重心或将从高收益竞争转向安全大战。 ...
业内人士认为,社交金融平台仍然是民间信贷互联网化,目前业内对风险有严控的共识,但仍缺乏有效措施消除风险;而律师则认为社交金融或存在证据链上的瑕疵,用户使用需谨慎。 缺乏权威信用认证体系的社交金融平台,提出了一系列资金安全保障措施,其中不乏“全方位追债系统”这样的产品,更以“让借贷逾期未还者在朋友圈信用破产”为“大招”,引来诸多争议。 P2P网贷行业门户网站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P2P网贷行业累积平台数量达到3448家,其中累积问题平台数量达1031家,几乎占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社交金融平台的风险更添几许。 河南青年江峰(化名)在一个商场门口看到了“借贷宝”的推广,由于有礼物相送,他凑了上去,经工作人员简单介绍,江峰大概知道这是一款和金融有关的手机应用,只要注册,便可以获得一件小礼品,拉上朋友,还有20元现金返现,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小小的诱惑,“我扫了二维码,也要注册,但是要我***卡号和密码,想想有点担心,就没注册。” 以让借贷逾期未还者在朋友圈信用破产为大招这样的社交式催款行不行. 推广陷“传销”疑云,律师称或涉非法经营问题 和江峰的谨慎不同,更多的用户则选择了注册,并成功获得了20元的返现,并证实了20元可以提现到***里。 这种拉人即奖现金的方式,在极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用户,记者获得某市一天之内的注册明细,一天新注册用户数量将近2000人。 在前端,利用用户“拉人即奖现金”的方式推广,采取分级方式:邀请10名新用户,每人再邀请10人,可以获得超过1000元的奖励;而如果邀请500位新用户,每人再邀请200人,则可以获得超过100万元的奖励。 而在记者获得一份公司内部培训文件上,有这样的表述: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有助于战略合作商不断向下发展新用户,获取最大收益。 8月8日,该公司回应这种行为“是正规且常见的营销活动,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都会选择的营销模式” 事实上,“拉好友获奖励”的推广方式普遍存在,有平台推出活动,只要成功邀请一位用户,就可以获得抽奖机会,中奖率100%;更有平台声称如果邀请用户入伙,可以获得相应代金券,甚至可以折现。 一名互联网金融平台人士告诉记者,根本上,这种方式“属于抢入口,培养用户习惯,但如果要持久,还要靠此后的产品和服务。” 而在湖南联合创业律师事务所律师、湖南大学经济法学博士周晨曦看来,“客户的黏性和数量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生存是很有影响的,但拉人头的行为确确实实又搭上了传销的边,如此常态下去,还可能涉及非法经营、不正当竞争的问题。” “社交式催款”行不行?追债承诺是在舍本逐末 在另一个社交金融平台“友信宝”中,同样支持好友之间的信贷业务,自称“呵护友情神器”,甚至将用户关系分朋友、亲戚、同学、同事四类,根据不同类别,提供不同催款信息版本,以朋友为例,其中一则催款版本为:“之前跟我借过钱还记得吗?知道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希望还钱的时候你也能当我是朋友!” 在另一个平台借贷宝中,更推出“立体追债系统”功能,如向熟人借款逾期未还,第一天起总部呼叫中心会进行多轮电话催收;如果逾期超过30天,违约记录将会被上传到应用平台,好友均可查询到。某种程度上,此举意在让违约者在朋友圈信用破产。 此外,公司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合作催收团队”,可以进行历时180天的电话及“地面催收”。这名员工解释,由于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地址信息等注册在案,因此地面催收很容易找到这个人。 广东正大联合律师事务所许瀚律师分析认为,立体追债方式无疑十分严厉,但平台将违约信息推送其全体好友的做法,在法律上,涉嫌侵犯借款人的隐私。 在私募基金操作员李先生看来,这种追债承诺,是在舍本逐末,“这些平台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都是各提各的做法,而且更多是在承诺一旦出现违约,如何做,面对系统性信用评价体系缺失,这种办法只是心理安慰。” 目前社交金融平台多数仍然处在推广阶段,违约事例并不多见,近段时间出现了一个特别事例。 10月12日,浙江临安一名用户通过某互联网金融平台借出一笔钱,借出后发现借款人逾期未还,遂将借款人个人照片、姓名等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进行“公开追债”。在公开信息中可见,该用户借出1300元款项,利率高达36%。 该用户表示,他亲自与借贷人取得联系,但是多次沟通,对方以种种理由拖延。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彭小姐认为,银行信用卡的发放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但即便如此,银行仍然要承担信用卡逾期带来的风险,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在完备的准入和额度限制保证下,这个风险对机构来说不算大,但对于个人来说,这个风险就太高了,“用户那么多,借款目的复杂多样,其中风险因素有很多,叠加起来,借出人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隐患:盗刷屡见不鲜,输入***密码安全吗? 社交金融平台大肆推广,同样深陷信息安全质疑漩涡,质疑之所以难消,或许部分原因在于新用户注册时需要提供***号和密码。借贷宝的客服人员向记者解释表示,密码只是一个验证手段,“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保证账户的安全性,但我们绝对不会记录密码,就像你去取款,取款机不会记录密码。” 周晨曦认为,***密码是用户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非正规网络交易页面输入密码将会给资金安全造成极大风险。 记者梳理发现,包括社交金融在内的P2P金融平台,大多数都会首先获取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及姓名,而进一步,会绑定用户的借记卡账户。 “谁都清楚,***号和密码,有这两个就可以取款,所以无论怎么解释,我都觉得不太安全。”江峰说。近几年,伪造借记卡盗刷的相关案件屡见不鲜,在一些不法分子手中,只需要一套所谓的“复制器”,就可以伪造借记卡,获取账户密码,实现盗刷。江峰说,现在黑客技术这么发达,“怎么能保证我们输入数据的时候是百分之百安全?” 现状:高息诱人、风险太大 在上述“公开追债”的事例中,记者从其公布的信息中发现,借出1300元的一笔款项,双方约定的利率高达36%。 在多款社交金融平台中,都有“利息自定义”的选项,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变成非法集资,而且,如果最后借款人没有还款,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风险了。”李先生表示。 周晨曦认为,实名借款,匿名出借,通过这一模式实施的民间借贷,一旦债务人拖欠债务,债权人行使权利救济时,很可能因为证据上的瑕疵得不到法律保护,存在维权救济风险。 在许瀚看来,关于利率的约定,根据最高法院最新的司法解释,年利率未超过24%的,法院予以支持;超过36%的,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24%以上到36%以下的部分,已付利息不得要求返还;未付利息法院也不予支持,“利率虽可以自由约定,但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如果作为一种理财手段,利率自定义的确非常有诱惑力;但是由于属于民间信贷范畴,需要承担相应的高风险。”彭小姐表示,目前的一些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7%以上,“已经背离市场正常的利率弹性范围,如果出于保本考虑,这种风险显然太大。民间借贷是一样道理。” 目前,包括社交金融在内的金融平台市场,局面混乱。据P2P网贷行业门户网站网贷之家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P2P网贷行业累积平台数量达到3448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达到1031家,占总数约三分之一。 “问题平台”所出的问题,包括“跑路”、“提现困难”、“诈骗”、“停运”等。从今年8月以来,深圳市多家P2P互联网金融平台遭到有关部门调查,据公开报道,今年9月,深圳知名P2P平台“融金所”疑涉嫌非法集资,被深圳警方联合经侦大队调查,包括总裁在内多名员工被带走调查。 监管未能有效遏制风险 7月18日,央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释放出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信号,在业内人士看来,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但相应发展规范可能随之而来。 上述意见指出,网络借贷业务,分为个体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在个体网络借贷平台上发生的直接借贷行为属于民间借贷范畴,受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范。” 由此可见,虽然在功能上、宣传策略上推陈出新,但本质上,包括社交金融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仍然改变不了风险属性,在李先生看来,这甚至可以理解为“传统的金融业务搬到网上,不过多了一些社交、大数据的操作空间”。 近日,北京一名用户表示自己的身份证从未丢失,却发现在支付宝中以其身份证号注册有6个账户,这名用户并未申诉便将支付宝告上法庭。而除了类似事件,各种指名道姓发到用户手机上的金融信息,更是陷阱不断。这种谨慎,并非过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