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点出现在疫情后,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意外“井喷式”发展,冷链需求被引爆。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20年,共有68家冷链物流及相关企业发生78笔投融资事件,26起已公开融资中有5起达到10亿元及以上。2021年冷链行业共发生33起投融资事件,已公开融资的20笔融资均超过亿元,其中11起超10亿元。近5000亿的冷链市场,最大个的顺丰也只有78亿。行业高度分散,前百强企业的市占率总计不过18%。资本市场似乎对冷链物流的终局也有了新共识:和快递行业相似,冷链的终局必然是寡头竞争。目前的冷链形态还是千奇百怪,有擅长全网运营的快递企业拉起一张全国冷链网,有自带销售渠道的电商物流一边卖货一边配送、有从大型食材企业的物流部门独立发展,还有深耕冷链快20年的合同物流企业实践前沿技术。可以预料的是,头部企业相继进场,冷链物流“布局”阶段接近尾声,即将进入比拼硬实力的“中盘战":不同出身的冷链企业,资源禀赋与能力结构各异,但都在寻找经济可行性和战略必要性之间的平衡。冷链物流看起来不像是可以大快朵颐的肥肉,更像是一块别具美味的腔骨:耐得住性子,又掌握窍门儿的人才可能成为赢家。01高增长、高投入,冷链企业中盘战2022年8月19日,中物联冷链委发布《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榜》(评选标准为申报企业的年营业额),顺丰继续领跑行业,京东冷链从第二退至第八,运荔枝从第九升至第二。回看近五年冷链物流排行榜:曾排名第七的安鲜达2020年破产重组;曾排名第三的鲜易供应链2020年破产重组;曾拿过五连冠的希杰荣庆2021年被方源资本收购;前十里的常客夏晖物流2018年被顺丰收购;实力雄厚的顺丰重注冷链8年,营收78亿,持续亏损;京东物流也连亏14年——城头变幻大王旗,没有一家企业是高枕无忧的。过去三十年,冷链物流发展受传统的多级分销流通模式制约,客观上造成了分段、散乱、区域性、小规模等特点。“冷链物流企业缺乏话语权,利润空间被无限压制,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中通冷链总裁孟峰指出,这样的冷链企业处在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很多冷藏车靠二手改装维持低温。加之冷链物流重资产、重运营的属性,投资周期长,发展风险大。有从业者算了一笔账,自营的冷链物流企业需要趟过3个周期,经历5-10年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第一个周期是资产投入的静默期。需要买地、建仓、买车等前置性投入。第二个周期是市场的反应期。资产投入后,等待B端客户原有的合同到期,加之营销、下单、执行、回款,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第三个周期是资产回报期。这个时候有可能已经过去了5年-10年。2020年中通和韵达都推出独立的冷链品牌。企查查数据显示,这一年,新成立的冷链企业数量暴涨到11938家,2021年新注册的冷链企业也有9005家。本轮冷链物流的发展与生鲜电商的爆发息息相关。“对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来说,冷链物流就是那块压舱石。”五源资本周晓分析。种种迹象表明,整个流通变革还在进行当中。“上游的农业生产集中化还在继续,预制菜、生鲜电商等业态还不稳定,商品流通也在结构性调整中出现震荡。”在北京跑了5年冷链运输的刘威认为,“流通模式不变,物流不会有新模式。反之,消费需求变了,肯定会带动供给结构的变化,甚至是行业结构的变化。”在一位经历过快递大战的中通冷链负责人看来,冷链物流的终局和快递的终局也有不同。“你会发现,在快递的终局里是没有仓的。冷链有仓,快递没仓,我们做的是转运中心,快进快出,所以快递里没有谁专门做仓。但是冷链需要冷库来加工和储存。”他指出,“未来我们自己也会有仓网,但它只可能是我们的一个子品牌,因为物流地产太贵,大国企太多。做仓的冷链企业也会有巨头,但会相对分散很多。”“冷链发展三十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仓配体系;但冷链零担还在发育中,至今没有全国网;近两年的社区团购促进了冷链城配的快速发展,只不过,城配起来了,客户没了。”有从业者这样形容当前的发展局面。02四方争霸,谁得头筹?如果冷链物流也有小组赛和半决赛,那么现在,头部企业已经拿到各小组的出线权。从业超10年,瑞云冷链CSO李秀强认为,所谓的小组分类,源自冷链企业各自的资源禀赋、客户类型和能力结构:“毕竟大家背后都有一个母公司,母公司带来资源优势的不同,导致各家的发展路径也不一样。”纵观多年来榜单前十的物流企业,可以分为四类:A、快递系:顺丰冷运、中通冷链、韵达冷链等;B、电商系:京东物流、苏宁物流、安鲜达等;C、生产企业:鲜生活冷链、光明领鲜、双汇物流等;D、第三方冷链企业:郑明现代,荣庆物流等。我国冷链市场需求多元,让冷链企业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快递系企业长于全网运营,生产系企业深耕KA客户,电商系企业侧重产销一体,第三方冷链则行业资源深厚。从业务形态来看,全网型企业早期投入重,集货难度大,收支难平衡;仓配型企业则短于全网运营,侧重于大客户服务,目前都在向供应链服务转型。从发展路径来看,对于出身生产系和电商系的冷链企业来说,宇宙的尽头是卖货;对于顺丰和通达系来说,发展方向是综合物流集团。顺丰多条业务线同时扩展,图来自华创证券(1)快递系:打破冷链零担的诅咒?顺丰冷运、中通冷链是快递系冷链的急先锋。快递系企业长于全网运营。早在2014年,一线快递企业已经完成全国布局——全国快递服务网点达到13.2万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覆盖率超90%,省转市网点覆盖率超80%;农村网点近5万个,乡镇覆盖率超过60%。单纯从做网的角度来看,冷链网没有快递网复杂。一位中通冷链负责人表示:快递是全国发全国,是c to c逻辑;冷链是局部发全国,订单主要来自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口岸,还是b to b逻辑。从仓储和配送的角度看,分拣到仓和分拣到店的难度远远小于分拣到消费者。但是冷链物流需要的高标仓、冷藏车和特殊的收派操作,与快递网的协同性不强 。同时,快递系企业对于冷链的行业认知、客户资源和品牌力均有待提升。从成本的角度看,冷链网投入多,集货难度大,且有很强的供给半径。快递系企业在传统冷链企业的优势领域抢客户并不占优,顺丰、中通多选择老牌企业薄弱的零担环节立足。(点击查看:《进账944亿!今年最赚钱的冷门生意竟然是它……》)冷链零担是传统冷链企业最不愿碰的业务。几乎所有冷链老兵提起冷链零担的反应都很一致:“谁碰谁亏钱”、“这门生意为什么这么多年做不起来,因为它就不成立”、“冷链零担空间当然很大,如果能够标准化对行业意义巨大,但很多人都尝试过,也都失败了。”原因在于:A、冷链零担集货难度大。订单小而分散,发货频率难保障。B、货主意愿不强。中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更愿意选择棉被车而非冷藏车;C、前期投入大。自建一个五千平方米的冷库,且具备六大温区,仅硬件成本就超两千万元。在更多从业者眼中,跨界而来的快递企业也许是构建冷链零担网的最佳选手。首先,小票零担的逻辑接近to C快递,操作流程相似,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卸下、分散等。其次,对于冷链零担网来说,快递系企业的全网运营能力是传统冷链企业所不具备的。相比于合同物流点对点的运输方式,快递企业熟悉的枢纽结构+轴辐式运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同时有效提升装载率。同时,顺丰、中通、韵达等企业都先后参与过快递和快运等赛道的数轮血战,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在冷链物流领域,顺丰2014年推出冷链业务,2018年登顶冷链百强榜榜首;中通则在2020年发力冷链零担,2021年对外投资25起,基本覆盖全国25个省及直辖市。顺丰冷运的超前布局,已取得四连冠的阶段性领先;中通冷链一年起网,来势汹汹。快递系企业能否打破冷链零担的诅咒,在冷链物流中延续辉煌?或许在接下来的三年就能见分晓。(2)电商系:冷链的尽头是卖货?电商系物流原本是电商平台的履约工具,业务逻辑与快递公司恰好相反。比如,京东物流长于仓配,短于运输。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京东物流仓库超1300个,云仓超1700个,总面积2400万平方米。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顺丰的仓储面积为1000多万平方米。京东物流的干线运输是短板,主要依赖外包。从车队规模看,2020年末,京东物流拥有各类车辆7500台;同年,京东收购跨越速运55%股权,京东物流招股书显示,此时车队规模达到1.8万台。而截至2020年末,顺丰拥有干线车辆5.8万台,末端收派车辆10.5万台。在冷链领域,京东冷链更侧重于仓储优势和电商平台,在农产品产地开设产地仓,提供“产地仓直发+冷链干线+末端配送”的全供应链服务,同时整合京喜、京东生鲜、七鲜超市等商流与营销资源进行产地直销,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农产品上行。在平谷大桃的主产区,京东物流增设产地仓,新开直发航空线路等高时效运力资源;在云南,京东冷链联合京东零售设立京东自有鲜花品牌、种植园合作及与花拍合作代采等模式。2021年,京东物流为1000多个农特产地和产业带打造专属供应链,包括赣南脐橙、云南鲜花、内蒙牛羊肉、平谷大桃、烟台樱桃、岭南荔枝等。除了食品冷链,京东还提供医药冷链。2021年,京东冷链曾负责北京地区疫苗配送业务,并逐步展开多个疫苗运输合作项目。京东物流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100个针对生鲜、冷冻和冷藏的温控冷链仓库,运营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此外还运营28个药品和医疗器械专用仓库,运营面积超20万平方米。(3)生产系:从物流执行到供应链服务?鲜生活冷链、双汇物流、光明领鲜开辟了生产系冷链的赛道。生产系的冷链企业出身大型食材企业物流部门,深谙大型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流程与业务场景,且有母公司大笔订单支撑。但从企业物流转型物流企业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系统底层架构、运营能力都要调整。规模上不去,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过分依赖集团内部,向外开拓能力不足也是常见问题。生产系企业以合同物流为主。合同物流是指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从供应链设计到仓储、配送等基础物流产品交付的端对端服务。浙商证券将第三方物流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仅仅为客户提供基础的运力、仓储外包服务;第二阶段能针对供应链某环节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即传统合同物流阶段;第三阶段则是能提供端对端、一体化服务,帮助客户优化供应链全链路成本,即供应链物流。比如鲜生活冷链(点击查看:《估值100亿,这家食材冷链企业有何独到之处?》),2015年前,作为新希望的内部职能部门,打牢物流基础。2016年-2019年,从企业物流转型物流企业,从冷链仓配入手,通过自建+并购,实现全国范围的冷链仓配服务,第三方客户订单占比大幅上升。2019年,鲜生活冷链成立智慧物流部门运荔枝,将服务经验沉淀为众多数字化产品,通过数字技术驱动资源协作,实现供应链优化。作为背靠鲜生活和新希望的冷链物流企业,运荔枝诞生三年,2019年独立运营,2020年排名第九,2021年排名第二。谈到运荔枝如何成为行业第二,运荔枝CEO黄博曾对亿邦动力表示,这归功于运荔枝在科技能力、履约能力上的快速迭代,核心是实现“冷链升维”,也就是通过不断增加数据维度,实现服务质变。“比如,如果冷链企业只有运输数据,那就只能做运输配送;如果有运输数据+货品数据,就可以做车辆排线;如果有运输数据+货品数据+仓库数据,那就可以提供云仓布局服务。每增加一个纬度的数据,服务就会发生一次质变。”黄博总结。目前,运荔枝服务超2800家商超零售、食品工贸等大B客户,积累订单、车辆、司机、仓库、站点等冷链核心要素的数据300亿+,100+算法模型、1000+画像标签、2000+数据指标等大数据资产,还推出了“动态订存、仓网优化、仓可视化、干线组网、货翼云”等数智产品,实现从仓干配服务延伸到供应链服务,从物流执行延伸到供应链决策。(4)传统合同物流参与者:自动驾驶率先落地?老牌合同物流企业拥有长期积累的仓配优势与客户资源,只不过背后没有母公司的订单支持。荣庆物流和郑明现代物流是长居榜单前十的冷链企业。荣庆物流从2004年开始服务食品冷链类客户,2014深耕婴幼儿奶粉,加入高端冰淇淋业务,2018年进入咖啡茶饮行业,拥有冷库仓储面积超30万平,冷藏车400多辆。郑明现代则拥有29条省级干线,600+自由车辆,3000+外协车辆,在全国设有50+子公司,进驻80+城市,运营86个仓库,超130万平。在向供应链转型的过程中,老牌合同物流企业都在积极进行业务创新——荣庆物流选择了无人驾驶技术,郑明现代选择了金融科技、集采分销等模式创新。2022年8月中旬,荣庆物流开通国内首条量产智能重卡运营专线,探索自动驾驶卡车在干线物流领域的实践。智加科技+挚途科技+一汽解放打造的100辆自动驾驶重卡交付荣庆物流,负责京沪、沈海两条交通线的双向运输。智加科技与荣庆物流同为方源资本的入股公司,挚途科技为一汽解放发起成立的自动驾驶公司。智加科技与挚途科技联合提供自动驾驶系统。数据显示,截至7月,自动驾驶重卡的联合运营里程数已突破90000公里,自动驾驶比例为96.7%,减少油耗10%。03三十年一梦,冷链终局在何方?很多行业的演进变迁历程,可以贴上1.0、2.0、3.0的标签。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曾发表过题为《迎接冷链3.0时代》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将我国冷链物流分为1.0的萌芽期、2.0的蒙眼狂奔期和3.0的升维蝶变期。秦玉鸣指出,冷链物流的1.0时代是90年代-2007年。该阶段冷链物流刚刚萌芽,资源非常匮乏。冷库设施陈旧且大部分在国营企业手里,城市配送都在经销商手里,多数企业仅依靠几台二手改装的冷藏车跑运输起家。1992年夏晖物流进入国内市场,想找一辆冷藏车也比较费劲。这是一个资源极度短缺,但利润异常丰厚的阶段。冷链物流2.0时代,有几大标志性事件。秦玉鸣指出,2007年,荣庆物流拿到今日资本投资;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为满足运动员食材需求,冷链物流开始组织化、规模化运营;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一个10年(2008-2017年),冷冻食品产业也开始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冷链一体化服务开始形成,合同物流的崛起,行业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中外运、招商局等央企布局冷链;全球知名的美冷、普菲斯、太古等外资冷链公司相继进入;双汇、光明等食品企业的物流部门独立;麦德龙、沃尔玛、永辉等连锁超市陆续建立生鲜配送中心;连锁餐厅也带动中央厨房遍地开花;京东、易果、天猫都试水生鲜电商。进入2018年以来,冷链市场进一步蜕变。全民冷链需求爆发、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新技术对产业驱动强劲。2020年疫情爆发后,新注册的冷链企业和冷藏车数量激增,东部地区的冷链物流从匮乏走向过剩。2021年,《“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这些都是进入冷链物流3.0时代的印证,行业也将迎来新格局。在北京跑了5年冷链物流的陈超对亿邦动力回忆称,冷藏车最吃香是在2018年以前,一单从草桥到四季青的业务,2015年-2016年,可能需要1000块钱,2017年-2018年最少要800块钱,但是今天,只有350元。“以前是10个客户去抢三五辆车,现在恨不得50辆车去抢两三个客户,供需关系发生很大的转变,冷链生生干成了普货。”他说。中冷联盟数据显示,我国一二线城市的冷藏车数量已经逐步从稀缺过渡到相对过剩,2021年我国冷藏车累计销售79895辆,同比(2020年冷藏车终端销量为67205辆)增长19%。2021年我国冷藏车保有量超30万,灼识咨询预计,到2025年,我国冷藏车将增长至接近60万辆。当前,冷链物流的上下游依旧分散,非标和断链依旧是行业痼疾。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所有人都知道冷链物流在朝着标准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没有人能够清晰地知道中国冷链发展会如何一步一步演变过去。“各家企业的业务发展都是根据既有优势和成熟能力在走。”运荔枝黄博认为,“比如我们的优势是冷链城配,做着做着,客户需要冷库,我们就做仓配,再做着做着,客户需要采购,我们就开始卖货。”“冷链企业的角色不同、做的品类不同、跑的路段不同,需要整合硬件搭建的体系就会很不一样。”一位前京东冷链负责人表示,“比如说,同样是仓配企业,冷库的密度是多少,冷库内的分拣、冷藏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是to B还是to C,都很不一样。所以每个玩家应该清楚自身的定位角色,有哪些硬件资源,需要搭出什么样的体系。”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年的疫情是个引子,疫情常态化一定会带动直接的或间接的带动整个冷链的结构性变化。”中通冷链黎冰指出,“生鲜电商和冷链物流叠加起来,通过规模优势,不断降低运输成本,这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一定要规模化才可以实现。我们今天的时机就是这种需求已经开始从规模化的出现了。”但对冷链物流的主要参与者来说,除了资源禀赋,更大的难题是在经济可行性和战略必要性之间的平衡。“对不同企业来说,可以在微亏的情况下去做,还是只能营收平衡才能做,还是说必须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做,各家的区别主要在这里。”黎冰补充。(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威、陈超均为化名。)...
2022上半年,奈雪的茶营收下降、持续亏损,茶颜悦色关店求变,引发市场对新式茶饮商业模式的广泛讨论。与此同时,新消费日报盘点之下,一直以来为各类新茶饮品牌服务的供应商,不少已赶在茶饮品牌之前排队递表IPO。从财报数据来看,受终端消费需求影响,新茶饮“卖铲人”的业绩、净利润表现普遍不错,尤其是净利润增速普遍高于下游消费品牌。在稳健投资的思路影响下,不论是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机构,或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目光开始转向“旱涝保收”的供应链企业。截至8月末,A股各大公司年中报已披露完毕,已上市的供应链企业也纷纷晒出年中“成绩单”。整体而言,供应商们忧愁多于欢喜,有人全力承压,有人谨慎乐观,还有人宣称下半年将迎来转折。新消费日报选取了其中9家新茶饮供应商,针对其营收及净利润变化原因进行盘点。添加剂、小料,在承压中谨慎乐观与奶茶结合最为紧密的添加剂、小料以及果汁等食材来看,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态势明显,仅有保龄宝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在健康饮食观念上的转变,低糖、代糖话题热度持续走高。据保龄宝财报透露,公司在21年底和今年一季度对玉米等主要原材料进行战略储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玉米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去年有所下降,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均同比下降,也为利润增长提供了支撑。另一头,三元生物主营赤藓糖醇生产、作为元气森林主要供应商,在上市之初备受瞩目,如今却出现了业绩、利润双双跳水的窘境。资料显示,三元生物2018年至2021年平均营收、净利润增速普遍超100%的“惊艳”业绩,一度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分析讨论。在近期的投资者调研中,三元生物高管透露,从技术上看,生产赤藓糖醇产品并不难,前期赤藓糖醇的利润空间刺激了业内企业,上半年国内涌现出很多生产赤藓糖醇的厂商,形成供大于求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此前赤藓糖醇涨价客户普遍囤货,以及上半年欧美通胀率走高,下游消费积极性并不高,最终使得国内各大厂商陷入“恶性竞争”,纷纷压价出售消耗库存和产能。为了不失去客户,三元生物的营收、利润也遭挤压。不过三元生物方面对此并不担心,并认为“是市场自然规律”,而保龄宝高管也持相似态度。“赤藓糖醇是甜味剂,不能当作原料用,只能由消费者消化,如果销量不佳,就会倒逼他们不再盲目组织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市场会进入比较理性的状态,利润、市场稳定,供需基本平衡。”此外,三元生物认为,自身的优势在于得到消费者认可、有市场信誉度、质量优异和成本优势;未来将通过提高服务、稳住客户期望值,度过这一较为艰难的时期。上半年,新茶饮品牌们必不可少的脂末、咖啡供应商佳禾食品营收、净利润也明显下滑。财报显示,佳禾食品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粮油、乳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影响;同时,上半年国内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也影响了公司作为供应商的销量。在近期的投资者调研中,佳禾食品透露,此前扩产的12万吨粉末油脂生产基地已达到投产状态,本季度将积极抓住“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契机,持续研发更健康、更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佳禾食品上半年的咖啡业务营收0.38亿元,同比增长105.89%,主要受益于B端连锁咖啡品牌客户需求增长。公司上市募资规划的2160吨冻干咖啡工厂正在建设中,而咖啡已成为公司第二大业务,业务占比由2021年的3.54%提升至7.96%。与咖啡需求同时增长的还有制作精品咖啡所需的燕麦奶,佳禾食品该部分业务营收也收获了同比69.38%的增长。侧面说明了上半年新茶饮消费、投资热度转向精品咖啡的发展趋势。在众多营收、净利润承压的供应链企业中,主营魔芋种植、加工的一致魔芋较为特殊,上半年其营收同比下降3.27%,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猛增55.88%。这一“反常”情况引来监管关注。在一致魔芋拟转板北交所的第二轮问询函中,专门就以上业绩的合理性进行提问。显然,公司在财报中给出的“原材料价格下降”并不能让人信服。该问题的答案,将在20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食品包装袋利润与大客户挂钩在食品包装袋赛道,有的企业“增收不增利”,而有的则“盆满钵满”。不同于上市数年的家联科技、嘉美包装,新巨丰于今年9月2日上市。据公司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新巨丰的营收从9.35亿元增长至12.4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5.24%;净利润从1.16亿元增长1.5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6.64%。据悉,新巨丰主营无菌包装,来自乳业巨头伊利的订单占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70.29%。自2015年就获得伊利投资,开启“抱大腿”绑定模式后,公司营收、净利润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1年,新巨丰的产销量率更是达到了100.03%。而2022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10.72%,主要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原材料成本上升所致。由于“偏科”严重,新巨丰未来最大的挑战将是能否在伊利之外,开拓新的客户及包装生产线。家联科技与此前冲击创业板IPO的恒鑫生活类似,在低碳、限塑令以及消费者环保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公司着力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据半年报介绍,在国内餐饮、新茶饮行业,吸管和外卖袋都由传统塑料向全降解材料转换,新茶饮行业部分龙头企业品牌,在吸管、餐勺、餐叉、外卖包装袋,都实现了产品全降解化,并受到C端用户好评。在未来,高端塑料制品及全降解产品行业增速将显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略显不同的是,家联科技主要营收来源并非国内,而在海外市场,上半年外销渠道收入8.1亿元,占比达81.37%。外国餐饮消费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的堂食外卖变化、限塑政策、汇率变化均会给公司带来明显影响。就饮料包装赛道而言,主流产品和非主流产品的生产规模差距在上亿和几十万数量级之间,即使是大品牌的小众产品与其主流产品差距也很大。嘉美包装为三家供应商中营收规模最大的企业,据其在近期的投资者调研中透露,近几年较火的饮料品牌公司基本均有参与提供包装服务,“没有覆盖到的品牌不多”。上半年,嘉美包装产生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可转债财务支出超2000万元,拖累利润。此外,因订单减少,公司中秋旺季正常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为了更加灵活地适应新旧品牌的产品变化,嘉美包装表示,公司的可转债募投项目未来将面向燕麦奶、厚椰乳、咖啡、豆奶以及含气饮料等都有一定的增长趋势的饮品及品牌,期望在这里走出下一个共同成长的客户品牌。...
51岁的护理员裴丽华在下午1点前准时敲开了位于一楼金阿姨家的大门。一边用苏州话和金阿姨熟络交谈着今日周老伯的状况,一边麻利地放下包、打开手机APP操作长护服务报时签到、到卫生间准备脸盆和热水,准备开始今日的照护工作。卧室里,着一件灰色恤衫、平躺在床上的便是周老伯。他今年84岁,略宽的双鬓花白,一双眼睛还锐利有神,稍稍侧过头去和裴丽华示意。20年前突发脑梗做了手术,去年7月脑梗复发,如今除了不能说话、自己无法做大幅动作,他面色红润,看上去和普通的80岁老年人无异。“周伯!今天怎么样啊?”裴丽华面带笑意,大声向床上的周伯打招呼。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她将独自把老人移动到轮椅上,细致为他擦身、按摩,每周洗两次澡、剪一次指甲。金阿姨在旁,不时搭把手,和裴丽华唠完家常,也便自己回屋读书看报、炒炒股票。虽然到金阿姨家服务才两个月,但隔天来一次,有三年长护经验的裴丽华早已熟悉照顾周伯的细枝末节:他有点害怕从床上到轮椅的过程,所以动作一定要稳定、小心;不爱喝白水,爱喝带甜味的饮料,下午茶常吃剁碎的果味蒟蒻;擦脸、擦脖颈时知道配合着侧过头去,有时脸上还带着笑意,要多和他说话、聊天,他爱听。金阿姨也早已习惯家中有这个身着玫红色工服的熟人到来。她也快80了,20年前照顾丈夫还绰绰有余,如今扶老人上轮椅“他抖,我也抖”。周伯脑梗复发后,在儿子、邻居的帮助下,她勉强照顾了老伯近一年,自己身心俱疲,还眼看着老伯状态越来越差。长护险申请下来后,她长长松了一口气。如今,她每个月仅需花费75元,政府出额外的1000多元,便可为丈夫购得隔天一次、规范、细致的专业照护。“有了小裴,我们家一个难关又渡过了。”“我常和老周说,现在有人能帮着我好好照顾你了,你好好的,能陪我两三年,就再陪我两三年吧。”根据经验,部分患有多重基础病的老年人一旦达到失能状态后(指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即使悉心照料,也会在5-8年内去世。因此,长护险又被称为“护送老人最后一程”的保险,它带给失能者专业的照护与继续生活的尊严,也给带给失能者家属喘息的机会与最后的宽慰。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而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自2016年首次展开试点以来,截至2022年3月底,长护险试点覆盖49个城市,累计172万人享受待遇。2.64亿60岁以上老人,4500万失能人口,这两个庞大的数字提示着当下中国人最迫切需要的一种保险——长期护理险。有学者做过测算,中国长期护理费用2030年将突破一万亿,如果没有长期护理险分担风险,这一大笔费用将压垮无数个家庭。但眼下,只有不到4%的失能老人享受到它。而我国的长护险试点扩围,仍面临筹资、人力、经办等方面的系统压力。这也是一项生不逢时的保险。闻长护险试点而动的银发经济人生的“最后一程”并不好走。截至2021年8月底,江苏苏州大市范围累计符合享受长护险待遇7.5万人次,累计支付长护险待遇8.25亿元;100公里外的“长寿之乡”南通则累计7.3万人享受待遇,基金累计支出12.59亿元。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曾在2013年走访南通,发现南通766万人里,10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1031人,80-89岁有31万人,90-99岁有4万人,“百岁寿星后备军力量充足,具有普遍的长寿持续性”。长寿是福气。但同时,离“活得久”这个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病痛、失能、失智等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他人的帮助。老龄化,让需要照护的人群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六七十岁的低龄老人,照顾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将成为老龄社会最典型的场景。常蓓蓓是南通人,前年,她90多岁的爷爷骨折,家中排行老二的60多岁的父亲,要负责把爷爷从家里带到医院、再带回家中,“这一件事情就把他‘弄倒’了,他要把爷爷从轮椅移到汽车上,到了医院,再从汽车移到轮椅上,然后在医院里推着轮椅找各个科室排队。”“一次两次可能还能应付过去。等到有一天,爷爷要24小时躺在床上,吃饭、大小便、翻身,没有一样动作是能够自己完成的时候,去护理院,可能是对老人家最好的做法。”常蓓蓓说。尽管居家是中国主流的养老理念,也是失能者主要的生活场所,但上门服务,在一些情况下确实无法满足需求。而养老机构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照护者的压力。自2020年将时年96岁的老母亲送进南通银城康养护理院,吴叔觉得放心多了。他今年61岁,仍在工作。母亲在93岁时中风,为了照顾老母亲,他曾花尽了心思:将她送进职工医院,请保姆24小时看护,住所从二楼洋房换成电梯房……都无法很好地同时满足母亲膳食营养、日常照护、医疗等方面的需求。2019年,当听说银城康养护理院要开在南通CBD、自己工作的地点附近,吴叔很高兴。2020年疫情有所缓和后,他马上把母亲接到了护理院,护理院配有花园、药房、康复大厅等,有专业的医疗和照护队伍,“房颤、带状疱疹、高血压这些情况,都不用太担心了”。并且,有了长护险政策,被评估为半失能状态的老母亲可享受40元/天的补助,省下了在护理院中近1/4的费用。实际上,国家层面很早就认识到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视之为一项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此后数年,上到全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下到各地出台的养老服务条例,机构作为兜底性的保障方式,从未缺席,但始终是“政策不落地、企业不愿进”。多年来,政府一直试图解决支付壁垒,尝试了各种手段,一会儿补供方、补需方,一会儿补床位、补人头,最后确定了长护险这样一种两头补的方案,作为最重要的支付渠道,让曾经观望、不敢向前一步的企业,如今闻风而动、纷纷押注银发经济。尽管为失能人员提供长护服务的同时,南通银城康养护理院也发展出了许多非失能的、自费的客户,但这个护理院确实是长护险政策催生的产物:银城康养总部在南京,当南通成为全国第一批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2019年,来到南通考察一年后,银城康养决定在这里设立南京之外的第一家分院,并在试运营几个月后成为长护险定点机构。效果比预想中更好。有长护险政策加持,银城康养护理院的280张床位很快住满了200多张,同时为当地提供了100多个医护、护理员等工作岗位。目前,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客户在南通银城康养护理院占比超过50%。而位于主场的南京银城康养本以开设养老院为主,南京成为长护险试点后,银城康养开设的护理院增至20多家。“有了长护险,我们国企、本地企业、连锁化机构,都愿意来投资这个产业,愿意到南通来布局。”常蓓蓓表示,长护险政策助力打破了“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培育了市场;且友商多了、规范有了,能共同促进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与机构的高质量发展。事实上,南通早在2015年就开始探索长护险,成为在2016年展开全国试点之前,少数几个率先实践长护险的城市。对于实践7年来的成果,南通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涛提供了一组数据:南通市照护定点服务机构从2016年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351家,投资总额超25亿元,吸收就业人员超10000人,制度实施以来累计7.3万人享受待遇。“很多90多岁的老人就像运转了很多年后的机器,部分功能已经缺失,那我们就负责再给它’滴点油’,让它能更好地再多运转一会儿。”常蓓蓓说,“而长护险就是让失能的老人们获得这点‘油’的门槛低一点,再低一点。”在全国49个长护险试点城市,因政策而起的机构还有很多。成都三益康养成立于2018年,成立之初员工仅45人,业务收入月均7万余元。2020年成为长护险居家上门服务试点机构后,两年内,公司已在成都市五个区(市)县成立了分公司,员工已增加至141人,服务量也增至月均3000余人,业务收入月均近70万元,增长10倍。广州远海健康经理贺明介绍,成为长护险定点机构后,如今,远海健康两家有百张床位的颐养中心入住率分别达到80%、100%,通过长护险,每月长者能减免护理费用2300到2800元不等。“长者会优先选择有长护险的养老机构入住。如果没有长护险,对负责上门服务的护理站来说更是无米之炊。”贺明说。上亿老人的居家养老需求单靠长护险支撑?“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是苏州居家乐总督导路忠从事养老行业近20年后体察的感悟。作为一家居家养老服务公司,2007年成立的居家乐服务着苏州十多万户老年家庭。而在2017年长护险政策在苏州落地前,居家乐的服务限于高龄居家老人家庭的生活照料、社区日间照料等。面对家中已难以正常活动的失能老人,与老人熟悉的员工们也只能尽量帮忙做做家庭清洁、购物买药之类的活,无法进行他们最需要的近身照护。居家上门的服务一度进入瓶颈期。对于照护失能老人这块“硬骨头”,他们一度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啃”:近身照护有一定技术性和风险,专业要求高;行业规范严,项目开发难度大;民政养老服务清单并不覆盖,也进不了医保,缺乏市场培育,百姓接受程度低。对于任何一种养老模式来说,成熟稳定的支付方是前提,甚至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如早期布局上海静安的福寿康,就是步步紧跟上海长护险政策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居家照护公司,营业额逾6亿元,实现盈利4年,净利润7%。10年前刚刚成立福寿康时,创始人张军在营业范围里甚至无法注册为养老护理,只好挂着家庭服务的牌子“打擦边球”,医疗人员只能挂靠在其他医疗机构。创业起步时,福寿康瞄准了术后老人的照护和康复需求,尤其在远离医疗资源的郊区,绝对的刚需会让家庭愿意为之自掏腰包。在上海“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和“长护险试点”两次政策红利下,解决了张军一直头疼的两道难题——医疗资质和医保支付,稳定的客源随之带来稳定的需求。福寿康从静安复制到全市及江浙,失能半失能家庭获得支付能力提升是业务加速的核心驱动力。反过来,长护险规范了养老护理团队的专业性,催化了居家养老行业的发展。2016年6月,当有关部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宣布在上海、苏州、南通等15个城市进行试点时,路忠知道,机会来了。他的电脑里很快多了两个文件夹,一个是“居家护理”,另一个是“长护险”,此外还组织了大量照护专业培训,迅速嵌入了苏州长护险发展中。在发展长护险的前提下,长护服务有流程、有规范、有监督,财政和医保同付,企业有保障、百姓能放心。在政策助力下,四年来,居家乐培养出1000多名持证照护员,累计为1万多名失能参保对象提供服务,长护服务从零一跃成为核心业务,并在政府买单方之外撬动了自费市场。试点5年,苏州长护险已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17年—2019年,居家护理服务项目20项,重度失能人员保障额度30元/天、每月上门服务12次;中度失能人员25元/天,每月上门服务10次。2020年4月以后,苏州长护险进入了试点期的第二阶段,居家护理上门服务时长由每月20—24小时提高至26—30小时,重度失能人员每月服务15次,中度失能人员每月服务13次,并新增了居家失能医疗护理试行项目。试点后,苏州住院护理机构已从25家增至近150家,居家护理机构也从零扩增至100多家,居家护理服务站点达400多个,覆盖全市5.4万名参保的失能者。“从流程设计、经办到人员培训考核,苏州长护险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升。”路忠说。未来,他希望长护服务能和医疗领域的医保目录内药品、自费药一样,也有保险项目、自费项目可供灵活选择搭配,进一步促进长护市场发展。一条典型的中国式居家养老公司的发展路径往往是这样:50%以上的业务量来自G端的政府购买长护险或者居家养老服务,余下来自B端的医院和C端的老人上门服务。由此可见,G端的政府购买长护险和C端的老人上门服务,两者服务内容上重叠,但仅仅因为支付方的问题,最终形成了养老市场的不同格局。因此,长护险落地的城市必然是最优选择。除此之外,居家照护企业倾向于从省会城市切入,用同样的路径复制渗透市场——到医院里面去,找到最精准的客户,挖掘最刚的性需求,找到愿意为之自费的人。生不逢时的社保第六险对于一项要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而言,最紧迫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2016年6月,原人社部出台了第一份有关长期护理险的重磅文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的重要性在于,一个是明确了15个试点城市,一个是给出了试点探索的时间,一个是参与人群首先从职工医保参保人群铺开。也就是说,这些试点城市要在1-2年的时间形成各自的探索经验,为在全国推开长期护理险提供可复制的模式。6年过去,长护险试点已覆盖全国49个城市、1.45亿人。累计待遇享受人数约172万人,人均报销水平约每年1.6万元,基金支付占到个人基本护理费用负担的70%左右,不少试点城市已经在覆盖职工医保参保人的基础上,推广至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作为一项社会保险,长护险制度一旦建立,将是一件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而这种在医保基金夹缝中生长的筹资模式显然极具挑战。2020年9月,当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宣布增加14个长护险试点城市,并明确它的独立险种地位后,立马冲上热搜,被舆论冠以“社保第六险”的称谓。“长护险已经明确要作为一个独立筹资的险种,但在各地试点中,从医保基金划转的比例仍然较高,待遇水平也没有统一的制度。”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说。张盈华认为,要做到独立筹资,长护险基金就不应再从医保基金划转,而是职工单位缴一部分、财政为居民缴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也就是医保基金在筹资端调剂出一定的比例,向长护险筹集资金。张盈华表示,然而目前,各方缴纳的比例、职工和居民的待遇水平尚未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制度框架,因此,医保部门对于试点扩围的态度也相当审慎。“地方对于展开长护险试点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职工端的筹资不存在困难,许多地方一年人均几十、一百多块钱,但释放出来的社会效益很大。”张盈华说,“而居民端的筹资问题较为明显,这也是制度推进时会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接下来财政要考虑如何介入进去,而后将居民也纳入长护险的保障范畴。”长护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单的难题,但真正吸引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是服务质量,即养老护理员的素质水平。如果养老护理员不够,不仅机构服务质量堪忧,不断上涨的人员成本,也让从业者面对分散的居家市场望而却步。这些机构面临着共同的招人难题:护理员年纪偏大、学历偏低、社会地位低。而在服务老年人居多、技术门槛更高的失能者护理行业,人力资源的短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宁愿去做超市收银员、做清洁工,每个月赚2000多块,不愿意来护理行业‘做伺候人的工作’,尽管可以赚5000多块。”居家乐胥江服务站站长刘文艳说。也因为人力资源紧缺,护理员们文化水平不高、多从家政阿姨中挑选而来,居家乐这样的机构往往需要在人员培训上下大工夫、花大成本。如今,居家乐的长护持证护理员能够胜任长护险的全部22项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但能够拿到医疗护理员证、进行医疗护理项目的护理员凤毛麟角。“居家乐1000多位一线长护险护理员中,有医疗护理员证的仅34位个,占比只有3.4%。”路忠介绍,虽然有医疗护理需求的服务对象不多,但当这种需求发生时,他们就需要预约医疗护理员、选择其他自费服务,或是寻求社区医生的帮助。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养老机构不雇那些年轻力壮有专业技能的护工呢?并不是养老机构不愿雇,而是雇不到人。护工短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长期广泛存在的问题:“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长护险护理员”等职业尚未得到认证,从业者无法拿出全国通用的资格证书、无法以专业资格被正式认可。而这除了直接影响到养老行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医院中护士与护工的分工、护理质量与患者获益;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孱弱,职业学校本来就少,有意愿且有能力开办养老服务专业的职业学校更少。培养层次低,中专为主,大专其次,本科、硕士非常罕见。所学知识与现实从业存在脱节情况;对包括护工在内,轻视所有近身服务、体力劳动工作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尽管这些工作往往也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并且在社会分工中不可或缺;老年人支付意愿和能力有限、养老机构用人成本有限,护理员薪资低。而以上几个问题,又彼此交织、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当护理员,不仅是养老行业发展的最大症结,在老龄化的显势下,更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长护险正是试图从支付端,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问题。而其配套政策,又试图从社会地位、资格认证等方面,试图撬动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扭转这长期存在的恶性循环,实现养老行业的正向发展。但这注定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在前期建设成本已经投入完成后,以护理员为主的人员成本就成为养老机构运营成本的最大挑战。没有养老护工的养老机构又如何提供服务呢?如若不能尽快解决支付瓶颈,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大背景下,一旦他们丧失了自理能力,收入又不足以用来购买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未来谁来照顾他们呢?...
对于国内千亿市场规模的游戏行业而言,游戏版号依旧“供不应求”,业内曾流传“做游戏的可能没有倒卖版号赚钱”的说法。倒卖版号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游戏,还有玩家专靠举报赚钱。“您想要什么类型的游戏版号?收购还是转让?现在仙侠传奇类的游戏版号,永久授权大概100万。您发个需求简介,我给您匹配版号的名称。”微信那一头,游戏版号买卖中介商李好积极地向以买家身份询问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介绍着。今年4月,在暂停发放8个多月后,游戏版号恢复发放。彼时,心动公司(HK02400,股价19.46港元,市值93.49亿港元)CEO黄一孟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句“喜极而泣”说出了无数游戏人的心声,也道出了游戏市场的“版号焦虑”[1]。作为游戏上市的“身份证”,版号一直是游戏产业各方的关注焦点。一批新版号的审核下发意味着一批新游戏的上市,也意味着游戏公司拿到市场变现的“入场券”。版号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本身是不允许交易贩卖的,但游戏版号变得“稀缺”时,为了让手中游戏能尽快上市变现,不少游戏公司便选择铤而走险私下买卖版号。被交易的游戏版号动辄上百万元,且不同的渠道、类型、名称有着不同的价位。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采访,每经记者辗转多方渠道,对话多位从事游戏版号交易的中介商、熟知游戏“套版号”乱象的行业亲历者、资深业内人士、投资者、律师、产业主管部门等,试图揭开“套版号”灰产生意的危险游戏。“这个现象很多,主管部门近年来也一直在加大监管处罚力度。长远来看,市场肯定是向好的,但规范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市场、企业、协会、从业者等多方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位接近音数协游戏工委的行业人士向每经记者强调。危险游戏:一个游戏版号转手可卖上百万每经记者在百度贴吧、闲鱼等平台搜索关键字“版号授权”,发现有不少从事版号买卖业务的中介机构信息,不过大多行事谨慎,有的中介商表示“如果不提供公司名称和游戏简介,就没法继续聊了。”打开李好的微信朋友圈,大多都是“出:仙侠版号授权,可短期,可拆分。”“出:游戏版号,微信渠道”等介绍信息。在业内,李好做的游戏版号交易生意,也被称为“套版号”。图片来源:李好微信朋友圈截图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批文,游戏版号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核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通过私下交易获得版号。但没有版号,游戏就无法在国内正式上线盈利。但并非所有的游戏都能取得版号,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共审核发放4批、累计241个版号,对于国内千亿市场规模的游戏行业而言,游戏版号依旧“供不应求”。面对极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游戏公司便瞄准了“套版号”“版号交易”生意。按照李好介绍,目前市面上“套版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收购版号,分为永久授权和短期授权;另一种是转让,即连带公司和版号一起收购。进入灰色交易市场的都是哪些游戏版号?“一部分版号来源是原厂商暂时不用,就会考虑授权给别人赚些钱。还有一些是因为公司在版号批下来之前就黄了,所以就会卖出去。”李好告诉每经记者。交谈中,每经记者了解到,收购是当前版号买卖更主流的交易方式。而其价格的高低则主要由游戏的名字、分发渠道(安卓、苹果、抖音、微信等渠道)和类型决定。其中,全渠道的永久授权又称独家授权,价格也相对较高。“单看全渠道的永久授权,非手游仙剑类的价格在50万元左右、类似《情缘》的手游仙侠传大概60万元~65万元、二次元的30万元~40万元、休闲类20万元之内,软著(软件著作权)可以变更。”做版号交易8年的中介商张丽向每经记者报价。某游戏版号交易中介报价(微信截图)为了打消记者疑虑,张丽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也有十几个版号,版号材料和授权手续都齐全,只要有游戏包和公司,买完版号后就可以直接上线运营。虽然套版号是违法行为,但一旦步入,冒险者就想“物尽其用”。通常,一款被交易的游戏版号并非只给一款游戏借皮,而是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以被嵌套多个游戏。“休闲益智类的《镜像空间》价格特别优惠,微信渠道一年五万,就是名字一般。2017年拿到的版号,之前套过别的游戏,其他渠道已经授权出去了。”李好举例。除了做“套版号”交易的中间商,有的中介公司也为不了解游戏版号申请流程的小公司提供游戏版号代申请业务。任嘉在一家公司做游戏版号代申请工作,据他介绍,当前仙侠类游戏版号的协助申请价格为4.5万元,申请周期在12个月以上。“12个月只是受理通过的时间,版号具体的发放时间没办法确定。也有后续加急的服务,可以争取排在前面,但是费用非常高,可能得需要几十万,操作性不大。”隐秘游戏:游走钢丝多年,地下交易水涨船高一个多月前,某游戏行业从业者爆料称其所在的公司3年前花费40万元与中青宝(SZ300052,股价20.48元,总市值53.66亿元)签署了一份名为“游戏授权”实为“游戏版号转让”的协议,游戏名称为《飞吧西游》,事件随之引发热议。虽然随后中青宝声明称,个别媒体报道《飞吧西游》版号与中青宝相关的内容严重失实,但有关“套版号”的乱象也再度出现于大众视野[2]。中青宝关于“飞吧西游事件”的申明图片来源:中青宝官方微博多位资深行业人士、投资人、游戏从业者、中介商均告诉每经记者,游戏“套版号”现象是游走钢丝多年的擦边球生意。在2018年游戏行业扩张的时期,“买卖版号”“套版号”等灰产曾一度泛滥。2016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从当年7月1日起,未经其批准的手游产品不得上线运营;对已批准出版的移动游戏的升级作品及新资料片,视为新作品,需重新审批。同时规定,截至当年10月1日还未办理手续的游戏将不得继续运营。“当时新规在行业引发很大的震动。一方面是因为游戏版号的数量相对固定,而开发者和游戏产品数量非常多,尤其手游迭代非常快;另一方面很多独立的开发者和小公司,完全不懂审批。所以游戏版号一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深耕游戏产业多年的赵力告诉每经记者。据赵力回忆,2017、2018年不少人靠倒卖版号发家致富,“版号一转手就能赚几十万”,当时业内还有“做游戏的可能没有倒卖版号赚钱”的说法。事实上,“套版号”的交易大多都在钻游戏授权联合运营的空子。“假装是代理或联运,签一份合同,但实际上就是套皮游戏。游戏名字可能是一样的,但游戏内容完全不一样。”某知名基金管理公司、长期关注游戏产业的资深分析师杨勇坦言。任嘉告诉每经记者,“买版号的费用需要一次性付清。双方还需要签一个联合运营的协议,协议里会注明之后游戏的运营收益就都归买方。”随着2018年以来游戏版号发放持续收紧,以及各项针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措施逐步落地,行业愈发规范,“套版号”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收窄,使得游戏版号地下交易价格一度大涨。据李好观察,2021年仙侠类游戏版号的一年期全渠道授权价格大约在十几万到二十万之间,到今年,单是微信渠道一年期的授权费就近20万,“所以现在很多游戏版号都开始按单个渠道交易了”。暴利游戏:日赚2万的超级玩家是他们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所写的“资本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一样,版号交易背后,归根结底绕不开“赚快钱”的诱惑。“一天赚2万块,我玩过他那个游戏,太拉胯了,居然还有人充钱玩。”李好告诉每经记者,这位买家买下这款游戏版号一年微信渠道的花费仅为15万元。游戏版号买卖中介商举例某客户“套版号”游戏的收入 图片来源:微信截图据杨勇回忆,2017年广州好多小游戏公司都在搞套版号,毕竟“快钱赚得爽”。“因游戏买量价格变贵,2020年和2021年做的人相对少一点。今年上半年买量市场好做一些后,又冒出来一些。”在互联网不断切分受众群的当下,获取用户注意力是所有内容产品的必修课。游戏公司的买量主要就是做广告、营销。例如买量市场的成功代表《贪玩蓝月》,依靠狂轰滥炸的投放以及一句“是兄弟就来砍我”的洗脑广告词,创造单月流水破10亿元的成绩[3]。图片来源:贪玩蓝月官方微博在杨勇看来,很多铤而走险“套版号”上线游戏的大多都是小厂商。其赚钱模式就是先通过买量获得一批玩家,然后诱导玩家氪金赚取一波快钱,“能赚多少是多少,整个周期可能就一两个月。”赵力也向每经记者证实了这块灰色地带的玩家多为小公司。他表示,越是大公司越不敢做版号交易,他们可能会用“马甲包”。即同一款游戏,通过更换不同的名字和宣传素材去做推广。用户乍一看是不同的游戏,但点进去发现都一样。“这是一种营销策略,不算套版号,这种做法蛮多。”“当然如果非要细究大公司有没有参与,可能也有。比如他们把有版号的游戏分流到关联小公司,由小公司来做。”赵力说。在游戏大厂大走“精品化”内卷道路的当下,套版号上线的游戏品质很难称得上有竞争力。但杨勇认为,“套版号”游戏的目标群体本身就主要为三四线城市用户。“这类用户不太在乎游戏出品方是谁,就是追求玩得爽。比如在短视频刷到游戏的广告推荐,就玩一玩。”在收割快钱的镰刀挥毕之前,有人被监管网住,也有人栽在了更大的利益链条中。据赵力观察,当前针对套版号的监管主要依赖于企业自律、平台核查和举报机制。其中举报也有不同的类型:玩家举报,目的是拿回充值的钱;竞争对手举报,目的是赢得市场竞争。“我之前听说一个游戏公司的保安举报他们公司老板‘套版号’,老板就给他封口费。在广州,这一行有人专门靠勒索赚钱。勒索的人是贪得无厌的,但某种程度也在倒逼行业更自律。”每经记者注意到,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公示的2020年和2021年游戏审批撤销信息中,共有20款游戏因存在违规行为被撤销了版号。2020年游戏审批撤销信息部分名单 图片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首席公司法律师王光英表示:“游戏套版号是违法的,签订的版号交易协议也是无效的。国家对出售版号、套用版号、以联营为名违法使用版号的行为一直是零容忍,打击力度也越来越大。游戏行业的行政处罚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理性游戏:行业靠“卷”难赢“随着近年来版权保护的提升、以及加强管理和遵规自律,整体上是向着好的市场发展。但规范当前游戏市场的版号乱象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且这些事情也变得更加复杂,已经不单是版号问题。这就需要多方持续不断的努力,比如未来加强从业者培训教育、加强管理体制、协调机制,从监管部门到协会、企业都要联动起来。”上述接近音数协游戏工委的行业人士表示。2018年之前,国内游戏行业是“战火纷飞”的疯狂时代,增长迅猛的同时也乱象丛生。2018年开始,监管的大手开始规整游戏行业。当年4月至11月,版号审批暂停。据不完全统计,待版号恢复发放后,月均版号发放数量从700个降至2019年的250个左右,并在此后进一步收缩。2021年4月到8月,从游戏审批到未成年人保护,相关部门接连发布多项针对游戏的监管措施。同年7月,版号也再度暂停审批。待今年4月再度恢复版号审批后,目前月均通过数量为60个左右。版号的有限发放也直接导致了游戏行业的自我“换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注销、吊销的游戏公司数量仅为9705家;而2019年,这一数字达到18710家,近乎翻倍。李旋是某知名游戏公司总监,也知道版号地下交易的存在,不过,他认为,“套版号”的游戏很容易分辨。“另外,这种行为就是纯粹的铤而走险,不可能形成趋势。但一些游戏企业在明知不可为的前提下还要冒险,除了追逐利益,有的也是因为等不到版号,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销售端未有明显的好转,整体来看,经历6月的小幅回暖之后,7、8月的市场出现回落。进入9月,值此传统的销售旺季,“造节”送优惠、线上卖房、举办艺术展获客等成为房企发力销售的方式。不过,对于“金九银十”,也有一些房企并未有明显的动作,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债务重组等方面。过去两年,房地产行业均未迎来真正的“金九银十”旺季,今年,市场又将如何?寒冷市场下的分化过去的8月,房地产市场的成交依旧未能摆脱“寒冷”之势。克而瑞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TOP100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环比基本持平,同比降幅为30.9%,同比降幅较7月略有收窄;不过,累计前8个月来看,百强房企的同比降幅仍保持在47.4%的较高水平。不过,“寒冷”的市场中,也有房企表现不错,市场呈现分化的特点。9月5日晚间,金地集团发布公告显示,8月,金地集团单月实现签约面积102.4万平方米,同比及环比分别上升14.45%、38.2%;单月销售金额212.3亿元,同比上升11.56%,环比增长14.5%。除了金地,保利、中海、金茂、滨江、建发房产、绿地控股、龙湖的销售成绩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根据克而瑞统计的数据,8月,上述房企的全口径销售金额环比分别上涨26.6%、39.3%、57.4%、16%、56.8%、26.6%、22.7%。不过,多数房企的销售同比仍处于较大的下降态势。8月末的中期业绩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三大调控目标——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前两个目标基本已经实现,稳预期则出现了比较大的挑战,稳预期即是“信心”的问题。备战“金九银十”在市场信心急需重建的当下,房企迎来了“金九银十”的促销节点,那么,今年“金九银十”会呈现什么特点?众房企有哪些促进销售的安排和计划,销售业绩会在上一台阶吗?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房企会通过一些优惠策略来吸引购房者,今年也不例外。中海地产方面对第一财经表示,公司营销线会做一场9.9购房节,全国范围联动,主要内容与去年相似,涉及相关购房福利,优惠房源,家电赠礼等。也有房企发力线上营销。招商蛇口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一直都对项目所在城市的市场趋势、所处板块的库存等进行动态研究,结合项目流速、资金情况,制订“一项目一策略”的分级定价政策。针对不同项目,接下来招商蛇口也会在其官方线上售楼处“招商好房”小程序会推出有吸引力的优惠折扣。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房企就开始想办法抓回款促销售,在此期间,“以价换量”是最常见的方式。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的房企销售数据,第一财经计算发现,2022年上半年,销售额排名前20的房企中,有12家的销售均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另外8家的销售均价上涨,销售价格降低的房企多于上涨的房企。具体来看,销售均价下跌的12家房企包括碧桂园、保利发展、中海地产、绿城中国、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绿地控股、新城控股、旭辉集团、越秀地产、金科集团、世茂集团。销售均价上涨的8家房企包括万科、华润置地、招商蛇口、金地集团、中国金茂、滨江集团、华发股份、远洋集团。降价幅度超过10%的房企有四家,分别是碧桂园下跌15.6%,绿城中国下跌10.2%,绿地控股下跌11.7%,金科集团跌幅最大,为21.9%。金科地产在业绩预告中表示,行业销售整体大幅下挫,公司为刺激销售回款,采取降价促销及专项去库存等措施,导致毛利率降低、销售费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上半年降幅度较大的碧桂园和金科集团,销售均价分别为8127元/平、7781元/平,都低于1万元/平。反观销售均价上涨的8家房企,销售均价都大于1.6万元/平。金地集团公告显示,下半公司可售货值比较充足,公司将围绕“销售提速,回款为先,压实责任,抓细抓实”的经营主题,坚定经营目标,创新营销动作,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和变化,以创新方式坚决执行操盘动作,提高销售去化水平。金地集团表示,“以价换量”是企业促进库存消化、保障自身现金流平衡的有效举措之一。金地一直坚持随行就市的量价经营策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2022年上半年金地集团的销售均价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至24000元/平方米。“未来如果有合适的阶段性窗口期,我们也会通过灵活的定价策略迅速实现销售目标,将资金从项目上置换出来,补充更优质的货源。”另外,也有房企想要通过在销售项目上举办活动和艺术展览来吸引顾客。花样年对记者表示,传统的地产营销把很多钱花在销售杀客上,最近一年以来,花样年在销售投入上逐步转变为以客户为出发点,主要行动包括对展示区进行焕新,增加公共区域功能,在项目样板房举办小型展,让客户体验更美好、更丰富、更艺术。花样年还对记者表示,现在的市场不是简单的客户信心问题,而是客户对行业失去了期待和信任,花样年希望与行业、城市、客户一起创造更多可能性,让客户恢复对地产行业的期待和信任。第一财经了解到,也有房企并未对“金九银十”做过多的准备。一出险房企对记者表示,“金九银十”期间,公司没有特别的营销计划,“正常销售”。另一名出险房企人士对也表示,现在是公司海外债务展期的关键博弈时刻,涉及公司国内外的传播都很谨慎,关于销售的情况也不太方对外透露。“金九”缺席将是大概率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金九”已连续两年缺席。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9月,百城成交面积降至4859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同比涨幅收窄至7%。2021年9月,百城成交持续下滑至3378万平方米,环比下降7%,同比跌幅扩至30%。房企发力“金九银十”的营销,预计会有怎样的效果?克而瑞研究中心表示,展望9月,房地产市场依旧难言乐观,“金九”缺席将是大概率事件,即便供应放量增长,成交也难显著反弹。一方面,行业大周期拐点真正到来,随着市场下行趋势不断强化,传统销售旺季也难出现大幅上涨行情。另一方面,稳地产政策威力尚未显现,叠加市场信心不稳,较难扭转市场下行预期。不过,克而瑞也表示,城市将继续分化。北京、合肥等市场更具弹性,随着供应放量,成交有望明显反弹;广州、南京等市场或将持续修复但区域分化加剧,主城区需求坚挺,远郊区域去化仍困难;重庆、青岛等市场或将走出谷底,成交有望筑底回升;南宁、长春及多数三四线市场持续承压,成交或将持续低位运行,部分城市价格战或将愈加激烈。不过,也有观点对未来的预期持乐观态度。中期业绩会上,龙湖集团首席执行官陈序平表示,6月起,市场出现了持续筑底并反弹的迹象,预判今年是低开-触底-向好的态势,全年的房地产成交规模同比去年预计会出现30%左右的降幅,但整体市场往向好的方向走。另外,除了房企发力销售端,也有观点认为,政策端也应进一步发力。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分析师孟新增表示,9月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对当前市场情绪的修复、宏观经济的稳定恢复等均较为关键,在传统“金九”到来之际,各项稳市场的举措积极出台和落地,有利于购房者置业意愿和市场信心好转,有利于9月市场活跃度提升,特别是热点一二线城市。...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告诫本国审计机构,要谨慎接纳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为新客户。据彭博社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代理总会计师蒙特(Paul Munter)发表声明说,审计机构在接纳客户前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审查,包括确保能够从外国公司的管理团队及前审计机构处获取所需的所有信息。他说:“这种安排带来了特殊的挑战,使得新聘的注册公众会计师事务所(无论在美国还是其它地方)能否履行其作为首席审计师的职责存疑。”根据中美上个月达成的初步协议,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人员计划在未来几周内前往香港开始检查审计底稿。...
今年来私募基金负面消息似乎尤其多,百亿私募明毅基金更是两度遭遇实名举报。南通中南新世界中心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新世界)的一封实名举报信引发关注。作为明毅基金旗下产品的投资人,中南新世界直指明毅基金违反勤勉尽责、诚实信用原则,涉嫌非法利益输送,恶意高价买入违约债券,从而导致中南新世界无法正常赎回,投资亏损严重。在举报信中,中南新世界列举明毅基金“五宗罪”:一是高价买入华夏幸福等违约债券,涉嫌非法利益输送;二是使用“成本法”对产品中违约债进行估值,掩盖亏损事实;三是杠杆化持有华夏幸福债券,隐藏和传染风险;四是杠杆化持有华夏幸福债券,隐藏和传染风险;五是没有切实履行重要信息披露义务,提供伪造估值表。基于以上,中南新世界通过实名举报,以期监管部门展开对明毅基金调查,从而保障该公司的基金财产安全以及委托资金的正常赎回。中南建设集团融资管理中心副总陈吴峰在接受财联记者采访时提到,明毅基金找到公司希望撤掉举报信,但仍不愿意提供估值信息。对于提供估值信息的要求,明毅基金予以拒绝。由此,中南建设集团更坚定希望监管介入调查。这一则由于投资引发的举报,中南建设集团所阐述是否全部为事实,还是明毅基金另有不得已隐情?记者将持续关注。实际上,私募明毅基金遭遇投资者实名举报并非头一遭。早在今年1月,旗下产品“明毅固盛五号”投资人联合实名举报明毅基金存在多项违法违规行为,更是在举报信开篇直指明毅基金恶意侵占投资款,为其结构化发行某地产公司债券的产品融资,导致投资4年无法赎回。事件发酵的第二天,明毅基金便发表公开声明,指出上述消息纯属故意捏造。与此同时,明毅基金也表示已与投资人沟通赎回事项。耐人寻味的是,明毅固盛五号”的投资人仅为两家建筑公司,而当媒体就实名举报一事了解情况时,这两家公司均表示未曾撰写过举报信,且已经收到赎回款项。在举报信中,确实没有两家公司的签章。高价买入违约债或裹挟利益输送?根据举报信,中南新世界是明毅基金旗下“明毅固盛二号”产品的投资人。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17年12月。成立次年,中南新世界便与明毅基金签署了《明毅固盛二号私募基金合同》,另外还签署了《明毅固盛二号私募基金补充协议》。该补充协议明确约定基金购买的资产须经过中南新世界确认并同意。面向北京证监局,中南新世界在7月11日递交的举报信中重点阐述明毅基金存在的五大违法违规行为。其一是高价买入华夏幸福等违约债券,涉嫌非法利益输送。在中南新世界不知情的情况下,明毅基金恶意以100元左右的高价买入大量已经违约的“华夏幸福”、“阳光城”债券。截至2022年6月1日,中南新世界在“明毅固盛二号”的委托本金为8.36亿元,该私募基金共买入华夏幸福、阳光城等违约暴雷的债券共计3.2亿元,成本从93元至106不等,而此时华夏幸福和阳光城的债券价格均为10-20元。举报信中指出,在明毅基金买入该违约债券时,并未征得中南新世界同意,举报信中提到,双方曾签定补充协议,约定“基金购买的资产须经过我司确认并同意”。而明毅基金究竟从何处何时买入,中南新世界也不得而知。此外,“明毅固盛二号”还投资“五矿期货固盛二号”资管计划5.7亿元,因无法获得该资管计划估值表,中南新世界不知该资管计划中还持有多少违约债券。中南新世界认为,明毅基金该等做法恶意损害和不公平对待投资人利益,涉嫌存在非法利益输送,未能履行管理人勤勉尽责和诚实信用的责任。其二是使用“成本法”对产品中违约债进行估值,掩盖亏损事实。中南新世界指出“明毅固盛二号”虽然持有大量违约债,但2022年6月1日净值仍为1.0697,主要是因为明毅基金对产品中持有的违约债券,都按照买入成本法进行估值,掩盖了基金产品已然亏损的事实。在中南新世界看来,该做法违背了监管对资管产品估值的相关规定,也成为了明毅基金解释产品并没有亏钱的借口。但该做法实质是通过不合理的估值方法掩盖产品面临的实际巨大风险。其三杠杆化持有华夏幸福债券,隐藏和传染风险。中南新世界介绍,“明毅固盛二号”目前还对外负债4.35亿元,主要是通过交易所债券质押式协议回购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做的融资。明毅基金通过质押华夏幸福债券融资,继续买入华夏幸福的债券,实现了杠杆化持有违约债券。中南新世界认为,目前能给华夏幸福违约债券回购融资的,只可能是明毅基金实际控制的其他账户。明毅基金该做法表面上使得逆回购的账户获得一个稳定的收益,实际上隐藏了风险,传染了风险,同时加重了“明毅固盛二号”受损失的风险。明毅被指是“庞氏骗局”举报信中还指出明毅通过下嵌期货资管计划,实现“庞氏骗局”,向社会传导风险。信中提到,“明毅固盛二号”下嵌了“五矿期货固盛二号”资产管理计划,而中南新世界根据仅有的“五矿固盛二号”2021年估值表得知,该资管计划也是大量持有华夏幸福、阳光城等违约债券,买入成本也是100元左右。明毅基金同时被指是通过该资管计划,进行名目繁多的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实质都是左手倒右手,通过其可控制的账户来实现各违约暴雷债券的藏匿。中南新世界直言,该做法本质上就是一种“庞氏骗局”,通过其控制的不同账户给杠杆化持有违约债券的产品出资金。中南新世界在举报信中指出,为了维持该“庞氏骗局”,明毅基金需要同时做到两点:一是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给其持有的违约债券出资金:二是得有产品允许其杠杆化持有违约债券。而一旦逆回购资金断裂,或是没有账户能允许其杠杆化持有违约债券,该“庞氏骗局”均宣告终结。该做法更为严重的是向社会传导了风险,将引发众多投资人的利益损失和维权。举报信中再指明毅没有切实履行重要信息披露义务,提供伪造估值表。“明毅固盛二号”成立以来,明毅基金没有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没有按照基金合同约定,向中南新世界提供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以及重大事项临时报告。中南新世界在了解到“明毅固盛二号”持有华夏幸福、阳光城等违约债券后,多次要求明毅基金提供产品估值表,明毅基金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迟拖延。通过仅获的两份估值表,即2022年6月1日“明毅固盛二号”私募基金估值表和2021年4月22日“五矿期货固盛二号”资管计划估值表,中南新世界就发现两点问题:两处不同科目,均为“深交所”,明显存在问题,上面应为“上交所”,估计为明毅基金篡改时忽略所致。中南新世界更指“明毅固盛二号”下嵌的“五矿期货固盛二号”估值表的伪造粗劣,各债券的市价直接删除。中南新世界判断,后面的市值列应该就是直接拷贝的前面成本列。同时,中南新世界也怀疑明毅基金篡改了单位净值。中南新世界直言,明毅基金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恶意拖延提供估值表,以及提供其伪造的估值表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严重违反管理人去勤勉尽责、诚实信用等原则。被实名举报并非头一遭今年1月12日,明毅基金被投资人联合实名举报的信件在市场流传,并引发市场热议。该举报信,开篇直指明毅基金恶意侵占投资款,为其结构化发行某地产公司债券的产品融资,导致投资4年无法赎回。关于无法赎回投资款的原因,上述投资人认为“皆因明毅基金将全部的基金财产投资于交易所债券协议回购,质押标的为华夏幸福相关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举报信还指出明毅基金存在恶意侵占基金财产、挪用投资人资金为暴雷债券融资、存在不合规的关联交易、不同产品之间利益输送、信披违规、恶意诱导等违法违规行为。另外,举报信披露了在地产债暴雷后,明毅基金通过占用或挪用其他投资人资金为暴雷债券融资。同时指出,“明毅固盛五号”持有的协议回购的质押品折扣率均为80%以上,这与目前该地产债券20元左右的市场价格偏离巨大,质押品严重不足值。此外,协议回购利率大致在5%左右,严重偏离质押品为暴雷债券的风险暴露水平。投资者还认为明毅基金存在通过嵌套规避关联交易、规避监管抑或是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举报信指出,2021年3月以来明毅基金每月会给投资人发送一封信息披露及风险揭示函,函中所涉及的“处置方式”颇令人费解,即试图让投资人同意将质押债券过户至基金名下。“如同意过户,则意味着明毅固盛五号将由承担回购的交易对手风险变成了承担质押债券的信用风险。”1月13日,明毅基金便发表公开声明,正式回应该消息纯属故意捏造。在声明中,明毅基金指出有个别不明身份者通过匿名群发表了关于公司管理的产品的不实信息。经过公司和投资机构确认,该信息纯属故意捏造。并且谴责冒名者的不实信息,坚决抵制其侵权行为,公司也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明毅基金还公开回应称:“明毅基金所有产品包括“明毅固盛五号”均按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进行合格投资者认定,签署基金合同及风险揭示书,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框架下进行投资运作,不存在未征得投资人同意实施投资的情况”。明毅基金表示已经开始与投资人沟通赎回事项,并将在近日完成投资人本金及收益赎回。据悉,“明毅固盛五号”只有两个机构投资者,分别为成都领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宏盛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此前,这两家房屋建筑公司共认购“明毅固盛五号”约3亿元。2021年3月份曾有过一次赎回,剩余1.4亿元。紧接着,有媒体开始向这两家公司了解情况。然而,两者均表示未曾撰写过举报信,且已经收到赎回款项。而在举报信中,确实没有两家公司的签章。...
前有苹果AirDrop功能被当成地铁“搭讪神器”,今有苹果AirTag正在成为跟踪狂的犯罪工具。从去年到今年,国外网络上陆续出现了许多帖子,发帖人称在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不属于自己的AirTag。很快,这些帖子立刻引起恐慌。不少网友表示,由于AirTag很小且不起眼,极易被忽视,也许自己早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跟踪。2021年4月21日凌晨,苹果公司在2021苹果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一款蓝牙跟踪设备AirTag。这一小小的硬币大小的圆形设备可以附在手提包、钥匙、背包或是其他物品上。和AirPods一样,AirTag靠近 iPhone后,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了手机的配对。打开手机蓝牙,即可追踪AirTag的具体位置。针对这一产品,苹果公司为它量身定做了一条广告标语:丢三落四这门“绝技”,要失传了。虽然这一新品解决了不少“健忘怪”的麻烦,但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今年6月某个夜晚,凌晨两点,爱尔兰演员汉娜·罗斯·梅刚结束一个迪士尼乐园的活动,她突然接到了一条通知,有人已通过AirTag跟踪她两个小时,她甚至不知道跟踪者是何时将AirTag放置在她身上的。《体育画报》模特布鲁克·纳德拥有近百万粉丝,她在Instagram上也分享了类似的经历。当时她正在纽约的一家餐厅吃饭,中途去了洗手间,有人趁机把AirTag塞进了她的外套口袋。四个小时后,她形容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时刻”,布鲁克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接到手机通知,有人在跟踪她。布鲁克迅速检查口袋,发现了一枚完全不属于自己的 AirTag,她感到非常后怕,如果她回到自己的真实住址,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恶劣事件。这一黑科技也不止给陌生人提供了犯罪的机会,更可怕的则是身边人。美国《纽约时报》采访过7名认为自己遭到AirTag跟踪的女性。其中一名17岁的女孩的母亲偷偷在车上放了一个AirTag,以掌握女儿的下落。英国一位网友劳拉开车时,手机出现了一个通知,提醒她在附近检测到了AirTag。“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感到很害怕。”劳拉把车停在路边,检查手机内容,发现屏幕显示了一张她所在位置的地图,上面有一串红点,标明了劳拉刚刚走过的路线。她迅速开车去寻找朋友帮助,他们清空了汽车仪表板上的储物箱,打开引擎盖,检查了引擎盖下面和车牌号后面。最终在后备箱的地毯下发现了一枚 AirTag。对劳拉来说,她明白是谁放的。劳拉最近刚和伴侣分开,就在一天前,劳拉的前任伴侣和他们的小儿子一起出去玩,顺便把儿童座椅从车里挪到了劳拉的后座上。这个月的斯旺西刑事法庭上,41岁的克里斯托弗·保罗·特罗特曼承认了跟踪前女友的罪行。他把AirTag粘在她的保险杠下。在跟踪受害者组织Refuge和Suzy Lamplugh Trust看到的大多数案例中,受害者都清楚知道是谁安放了这个装置——通常是现任或前任。Suzy Lamplugh信托基金会的Violet Alvarez表示,“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AirTag这么小,不会引人注意。它不需要任何技术技能而且它的价格相对较低(折合人民币约230元)。”劳拉现在有五年的跟踪保护令。虽然她的前任最初被指控跟踪,但后来被降级为公共秩序罪。他声称AirTag一定是从他的口袋里掉出来的,他并不是刻意要跟踪。一项关于男性暴力导致的女性凶杀案的研究发现,94%的案件存在跟踪行为,63%存在监视活动。而禁用AirTag的访问权限会通知跟踪者——受害者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一个正在失去控制的跟踪者可能会做出更加过激的行为。2022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提出立法,明确规定基于AirTag等产品的跟踪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2月,纽约州总检察长发布了有关AirTag跟踪的消费者警报,警报称:在全美国范围内,苹果AirTag 被滥用于跟踪人和他们的物品,造成伤害。在人们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跟踪,是一项重罪,我的办公室不会容忍。我敦促所有纽约人密切关注自身财物,并遵循我们的提示以保证安全。4月7日,美国警方记录显示,美国各地都有使用苹果AirTag跟踪女性的情况发生。对此,苹果公司表示,公司有24小时的支持热线,AirTag的支持网站建议任何人,如果觉得自己可能有危险,请前往公共场所,并联系警方,他们可以与苹果合作保护受害者。每一个AirTag都有一个独特的序列号,可以通过购买者的Apple ID识别。同时,苹果也积极对AirTag做出了改进。他们设计了一个警报系统,如果看到一个未注册的AirTag随手机移动,该未知AirTag就会出现在iPhone上。不止iPhone,AirTag 用户可以在任何支持NFC的智能手机(包括Android)上查看相关消息。苹果还做了其他改动,AirTag会在一段时间后发出警告音,提醒附近的所有人注意它的存在。最初的提示音在3天后响起,后来被缩短为8到24小时之间的随机时间。与此同时,苹果公司也在努力提高铃声的音量,因为在喧嚣的街道上或藏在汽车下面时,铃声可能特别难听到。但是,Positive Security的安全研究员Fabian Braunlein认为,苹果对AirTag的保护措施仍有漏洞。虽然设置了提示音,但利用一些技术,能够断开手机的扬声器,让它无法发出声音。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DIY了一个 AirTag。在征得测试者同意后,这个AirTag悄无声息地跟踪了一位iPhone用户超过5天。...
央行对外汇存款准备金“降准”后,人民币仍小幅走贬。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快速贬值并逼近7关口,9月5日下午,中国央行表示,自2022年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从8%下调至6%)。当日,离岸人民币短线走升100点。6日,人民币仍小幅走贬。当日,人民币中间价报6.9096,下调98基点。北京时间9月6日16:30,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报6.9485,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跌119点,较上日夜盘收盘跌155点;同日16:41,在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6.95,续刷两年新低;截至北京时间17:21,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9773,日内跌近350点。美元指数维持在109.75附近。9月5日午间,美元指数一举突破110大关,创20年新高。同日,美元/离岸人民币最高攀升至6.954。5日傍晚,央行意外“降准”意在放松美元流动性,为强美元降温,提振人民币。今年5月,央行已经“降准”过一次(外汇存准率从9%下调至8%)。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对记者表示,这是年内第二次“降准”,都发生在贬值背景下。“降准”意在增加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给,提高金融机构的售汇意愿和能力,从而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本次调整,将释放外汇流动性约190亿美元,力度大于5月那次。央行稳汇率的工具众多,汇率贬值失控的局面很难出现。尽管如此,多位外资行外汇策略师对记者表示,就短期来看,与日均390亿美元的在岸市场美元/人民币交易量相比,近200亿美元的外汇流动性释放仍然相对较小。由于中美利差不断扩大(超过40BP)、强美元持续,短期人民币贬值压力仍然存在。某外资行策略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事实上,过去两周,中国央行连续多日通过调强人民币中间价以释放稳定信号。上周五,人民币中间价的调整(人民币升值方向)幅度超出了240个点。本周二,在外汇存款准备金“降准”消息发布后,央行继续调强中间价,幅度逼近150个点。上述策略师告诉记者,这并不能算是“逆周期因子”重出江湖,因为根据该因子的计算公式,央行调整的幅度应该要小于150个点。“交易员明显看到了央行释放的稳定信号,不过,近期在日元、欧元极度弱势的衬托下,美元指数上涨动能较强。”9月6日,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人民币长期的趋势应该是明确的,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这是长期趋势。但是短期内应该是这样的,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有双向波动,不会出现“单边市”。“但是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某个点。合理均衡、基本稳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也有实力支撑,我觉得不会出事,也不允许出事。”目前,多家外资行认为年内人民币可能短暂“破7”,但不排除年内又会回到7以内。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日前对记者表示,预测今年美元对人民币有可能突破7,但是预计在年底还是会回到6.9左右。她认为,不必过度担心贬值会失控,因为中国贸易顺差仍非常可观,而且在资本外流方面也有相当的把控能力。汪涛称,虽然人民币最近对美元贬值,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都是升值的,人民币本身并不弱,“而且在目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人民币在可控的范围内适当贬值,对于整个出口也有好处。”由于亚洲货币都在跌,因而从一篮子汇率来看,人民币目前的水平和今年年初相差无几,比去年的平均水平仍有比较明显的升值。数据显示,年初CFETS一篮子指数在103附近,最高一度在3月逼近108,目前为102.02,而2021年大多数时间维持在90区间。...
智能手机的潮起潮落,带动着一批光学厂商的命运。曾经,手机出货量狂奔,以及搭载的摄像头数量增加、方案升级,让光学厂商赚得盆满钵满。一度,大立光的毛利高达70% ,让苹果都不得不出手打压,引入玉晶光和Kantatsu与之抗衡;安卓系,一边联手果链厂商进击高端市场,一边,造福了舜宇光学、联创电子等后起之秀。然而,好时光不再。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持续低迷,光学厂商们也要寻求新的增长天地了,简单来说,兵分三路:强如大立光、舜宇光学等,在手机市场极度内卷,分食存量市场;近两年火爆的元宇宙内,歌尔十年布局、一家独大,奋斗成VR赛道的百亿赢家;后面紧跟一众后来者,跟着手机时代绑定的“大腿们”转向AR/VR,虎视眈眈;车载市场为光学厂商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但在这个需要提前卡位的市场,有人缺乏耐力在爆发黎明前退出,还有人头铁直接发力智能驾驶,但奈何资金不够被迫转向……反倒是,手机时代的安卓系光学龙头舜宇光学和名不见经传的联创电子,在运气和实力加持下,坐上了车载光学的头两把交椅。从智能手机到VR再到车载,光学厂商们在寻求新市场的路途中,考验的是战略眼光、选择时机及耐力,但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迁徙已经开始。01手机市场:极度内卷,流血或离场后智能手机时代,随着手机增量见顶,手机光学市场蛋糕缩水,厂商们的日子相当难过。为了在存量市场抢肉吃,各大光学厂商也顾不得颜面,价格战、专利战、高端厂商降维抢低端市场等手段轮番上演。扒开苹果和安卓系手机光学供货商名单,大立光都是当之无愧的首席供应商——2017年数据显示,大立光在苹果、安卓镜头中分别占据68%、42%的市场份额,这之后,历代iPhone主力机中,都少不了大立光的身影。大立光本想稳坐高端局,干最少的活,赚最多的钱。2020年10月份的发布会上,哪怕在手机疲软、丢失大客户华为、大立光产能已经出现空缺时,董事长林恩平仍坚定地表示——价格与镜头规格联动,公司在意的是镜头规格的高低,接单也是由高端往下,毛利率不合理就不会接。言下之意,不会因为现在产能不满,去接不赚钱的单子。甚至,大立光新建厂的计划仍在持续。毕竟大哥得有大哥的骄傲,然而打脸来得太快——2020 年第四季度大立光合并营业收入 152.9 亿元新台币,同比减少17%。2021年初,在市场不景气及后进者的技术追赶下(大立光率先实现8P量产及9P研发,但是大陆厂商舜宇光学实现了7P量产,大立光技术边际效应递减),大立光破天荒加入了价格战阵营,针对新项目的招标,ASP直接下降30%左右。降价还不算,为了拿到更多订单,大立光还在大陆安卓系市场祭出“专利战”大刀,挟专利以令手机品牌商,顺利与荣耀、OPPO、vivo、小米等签订LTA,取得高阶7P(七片塑胶镜片)、8P镜头全数订单,以及50%的6P镜头订单。要知道,大立光只在苹果恶意打压它,引入玉晶光时,用过这一招。然而,尽管光学一哥放下身段,但仍然难掩颓势。今年二季度,其税后净利润新台币49.46亿元,季减10.3%,为四个季度以来的低点。同时,林恩平也表示“现在库存比较严重,而且看起来会越来越严重,因为手机卖得不好。”大立光尚且如此,“大陆光学厂商的希望”舜宇光学不得不加速内卷,比如,将价格打到极致低。郭明錤指出,舜宇光学用于两款iPhone14 Pro的高阶广角7P镜头与用于两款iPhone 14的较低阶广角7P镜头,出货比重分别为50%~60%、55%~65%,大立光与玉晶光的供应比重略相同。也就是说,舜宇拿下了下半年苹果手机的订单大头,但是,舜宇的广角7P镜头ASP(平均销售价格),却比大立光足足低了15%~25%。如果说,大立光、舜宇等主攻高端市场的厂商还能通过手段在存量市场分得一杯羹的话,其他中小厂的命运就更悲惨了:时隔一年半,欧菲光还未从“去果链”的阵痛中走出,于8月底交出一份相当难看的半年报: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3.78%和2677.73%,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8.74亿元;瑞声科技,受塑胶镜头及模组出货拉动,上半年光学业务营收同比+24.7%至18.5亿,但,价格战及存货减值下,二季度光学板块毛利润下降4.8%,也就是说,卖货更多了,赚钱更少了;联创电子,华为、vivo的光学供应商之一,在手机需求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客户削减订单、延迟提货、产能过剩现象频出,最新半年报中,光学产品的营收占比微乎其微,毛利润也从2017年的巅峰一路下滑……(图源:联创电子2015-2022H1业务数据)总之,后智能手机时代下,大厂全力内卷厮杀,小厂连汤都喝不着。手机市场没有梦想,光学厂商们纷纷迁移,寻求另一片广阔的天地。02元宇宙:不大的市场,先占坑要紧回顾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历程,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12~2014年,起步阶段,谷歌推出智能眼镜产品,开启大众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关注度热点;2015年~2017年,风潮阶段实现AR/VR商业化,索尼 PS VR、HTC Vive、Oculus Rift 三大典型产品推出,但是由于硬件体验及产品生态都不完善,大小公司的AR/VR 项目都遇冷;2018~2019年,市场调整(大浪淘沙)阶段,微软 、谷歌、华为等大公司VR产品上市,但也有英特尔、ODG等VR项目解散;2020年至今,起飞发展阶段,2020年 Meta Quest 2销售突破千万量级;同时,2023年,苹果入局,点燃行业和大众热情,有望推动AR/VR行业高速成长。短短八年时间,AR/VR 产业就迎来了快速商业化,而,光学成像系统作为为AR/VR设备提供沉浸感及提升佩戴、视觉舒适度的关键,理论上,也应该迎来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大爆发,但,事实上还差得远。我们盘点了当下国内光学厂商布局AR/VR 的相关情况,在国内外一众布局AR/VR的光学厂商中,我们发现: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正好将厂商划分为三梯队:歌尔2012年最早入局,独占第一梯队;2015年,第二波风口期,舜宇光学进入,成了二梯队选手;2020年开始,Meta放量,立讯精密、瑞声科技等随风而动,努力追赶。三梯队彼此间规模差距很大:歌尔股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AR/VR成为第一大主营业务,今年上半年相关营收248.1亿,同比翻倍;而于上一波VR浪潮布局的舜宇光学,2021年AR/VR相关营收13.4亿,同比增长123.3% ;第三梯队选手,虽声称自己早就布局AR/VR产业,甚至,和不少客户(但不便透露)达成合作,还未在营收上看到业务体现。那么,光学厂商为何在AR/VR行业呈现如此大方差?答案藏在历史战略选择中。在AR/VR行业沉寂的前十年,多数厂商并未像歌尔那样在行业起步阶段就布局,以及投入较多精力和成本,甚至,直到今天,光学厂商对于AR/VR的布局还建立在大客户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比如,立讯精密的AR/VR/MR 业务伴随苹果而生,甚至还多次在投资者交流中强调,尽管公司目前还没有量产相关产品,但是不会缺席,公司的大客户绑定策略也决定了公司相关业务只会伴随着苹果成长;又比如,台湾光学双雄之一的玉晶光,尽管其近年也拿下索尼、脸书Oculus等VR设备镜头订单,但是,去年年底传出其拿下苹果AR/VR 订单后,才专门在厦门购地百亩扩产,同时,今年4月,其董事长陈天庆表态“预计三、五年后,非手机镜头(AR/VR及车载镜头等产品)的营收占比可以拉高至三至四成。”如果说,玉晶光等光学厂商是等到有大客户苹果订单保底才开始有所动作的话,那么,歌尔十年前入局VR的战略选择,多少有点“一枝独秀”了。当然,能成功做起来也有一些运气的加成。众所周知,歌尔最初是通过声学部件切入果链的,甚至,在成为苹果供应商短短两年时间,在2012年扬声器出货量就力压恩智浦等对手,仅次于扬声器霸主AAC。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歌尔切入果链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光学第二曲线。比如,为主动式3D眼镜厂商提供光学代工方案,又为精密模具行业龙头台湾古崧精密提供镜头。巧的是,2015年,索尼大厂找上门。一是索尼这边,VR刚起步,无论是行业关注度还是出货量都不太景气,索尼寻求厂商代工VR设备,但被一些台资大厂,如富士康、和硕等以体量小、成本大为由拒绝;二是歌尔这边,正值全力开辟第二曲线之时——其光学方案在部分小众领域,如3D眼镜已经市占率第一,但在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大众化领域,还没有立稳,迫切需要绑定大客户,更何况索尼是自己3D眼镜的老客户。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歌尔为了索尼下足了功夫:与索尼以JDM模式联合开发,索尼画图、歌尔负责实现;投入与收购,2014年,歌尔合作投资的歌菘光学正式成立,专注于相机、手机及VR用镜片的研发和制造。2015年收购丹麦音频技术公司AM3D,获得了3D音效增强和3D环绕音效算法能力;2015年3月成立专门的VR公司PICO(2021年9月正式被字节收购)……直到今天,尽管歌尔的VR业务获得了可观的营收,但背后的心酸也是真的——干最累的话,拿很少的钱。毛利率数据最能说明现实:今年上半年,歌尔以AirPods为代表的的智能声学整机业务,毛利率为9.12%,而歌尔给Meta代工quest 2的净利率大概5%左右,这个是指包括了歌尔自供的一些零部件,比如声学,光学部件和机器外壳等,如果只考虑纯代工的话,净利率肯定不到5%。另一方面,投入产出差距巨大。比如,在和Meta的合作中,歌尔为Meta配备了3000人规模工程师,Meta方仅1000人,但从对设计价值的贡献而言,歌尔与Meta二八开,设计专利归Meta,歌尔仅有制造专利。最后,技术壁垒也非牢不可破。据雪球调研纪要披露,选中VR光学供应商后,品牌方只需要教其3个月,VR产品的良率就能达到60%,也即,行业潜在竞争者威胁不小;同时,歌尔自己花了一年时间实现良率从60%到90%的提升,意味着后进者也不是不行。总得来说,在VR领域十年磨一剑的歌尔付出了很多,才有了2022年上半年VR相关业务的248亿营收。其与后来者拉开差距,固然有实力因素,也有行业需求加成——据调研纪要披露,在VR单产品销量1000万台以内,品牌方不太有动力找二供,找的话也最多分10%-20%份额出去。也就是说,市场还不大,先占坑为王。而后来者们,迟迟入局,除了行业还没爆发,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歌尔全身心发力VR之时,他们选择了站队车载光学,一个体量更大、确定性更强的市场。而这也正是公司战略选择的成本与代价——在舜宇光学、联创电子、欧菲光等厂商纷纷发声布局VR产业,或者拿出数十亿的小成就时,歌尔VR产业已转化为第一大产业;而当前者纷纷高调宣布成为车载光学市场第一,ADAS市场龙头时,歌尔似乎也只能弱弱地表示一句“正在大力布局车载市场”。03车载市场:除了实力,运气也很重要智能手机之后,光学厂商的第二春——AR/VR与车载存在极强的“二选一”现象:无论是“VR派”歌尔股份,还是在车载突围、但VR市场没啥存在感的联创电子,亦或是“中间派”舜宇光学,尽管横跨两大领域,甚至在车载市场做到了市场第一,但两大领域营收不过四五十亿,体量不及歌尔VR营收的零头。在打江山阶段,选定一个,就很难兼顾另一领域的发展了。然而,在选择哪一春时,都是一场极具运气的选择和竞赛。首先,要认识到的是,与VR产业相比,手机光学厂商进入车载光学市场跨度更大。因为,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打造一款 VR/AR (特别是VR)产品并非难事——智能手机与 VR/AR 产品原本供应链重合度就高,如处理器、显示屏(VR)、RAM、ROM、IC 电源管理等核心零配件。一般只要资金到位,代工厂商可以做一整套方案,品牌商贴牌即可使用。而当上游手机厂商开始做VR产品时,光学供应链们自然而然就顺势迁移,而且不愁订单,比如玉晶光、立讯精密等,随着苹果MR产品的发布,将迎来一波确定的投资与收入。但是,车载光学则是一个跨界领域,从最早的汽车倒车影像和行车记录仪,到如今的自动驾驶浪潮下,各种摄像头及激光雷达的爆发,从技术到客户都是全新的尝试和体验。有多新呢?新到现在全球车载摄像头镜头市占率第一的舜宇光学进入车载领域纯属偶然。2004年时,德国一家企业找到舜宇集团,想要合作一批装在汽车上的镜头,还处于创业期的舜宇满口答应,毕竟自身就是做镜头的,但公司内部没有人想过用在手机和汽车上的镜头完全是两回事。结果自然是,产品不行——各项测试都不合格,镜头出现了破损、图像变模糊、表面出现腐蚀等问题,为了履行合约,舜宇集中力量,克服技术难题,甚至用“笨办法”来解决镜头的稳定性,即将好的镜头拆装三遍,只有连续三次检测都是好的镜头,才允许出货。随后两年,在各项技术问题和品质安定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2006年舜宇光学首款装在高端豪华车上的车载镜头终于进入量产。正如,舜宇进入车载的故事揭示的一个现实是——车载镜头和手机镜头有着天壤之别:智能手机要求的是低成本、快速迭代,而安装在车身四周,长期日晒风吹雨雪淋的车载镜头,则要求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正因如此,车载镜头厂商进入需要长达3~4年的车规认证,自然就易形成先发优势。老二联创电子进场,也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这种运气一是来自对手的“白给”。从2014年至2019年,特斯拉车载镜头首席供应商始终是大立光。但自动驾驶不火、出货量不高,大立光苦熬5年,没赚到大钱。于是宣布,2019年7月起,现有订单生产完后就不再供货汽车厂商,就连特斯拉下单也遭婉谢。历史弄人,谁能想到,大立光宣布退出车载还不到一年,2020年9月智能驾驶汽车渗透率就突破了5%,进入行业拐点,量价齐升。所谓“神仙打架,凡人捡漏”。大立光退出车载市场,集中力量和舜宇在手机市场厮杀。联创电子趁机捡了漏。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二大运气——技术路径的选择。前文提到车载对于镜头的技术要求,而当时在手机市场打不过的联创电子,只能选择运动相机领域发展,多年为GoPro、大疆等公司供货,而巧的是,公司原有的运动相机高清广角镜头与车载主要用的是高清广角镜头,技术相仿,况且联创还在模造玻璃行业,一口气干到了全球老二;入局次年,和台企拒绝索尼一样,因体量小而频频被拒的特斯拉,遇到了有技术基础找新蓝海的联创,两者火速合作,甚至将上车时间从三年以上压缩到两年。至2021年,在抱上Mobileye、华为等大腿后,联创甚至变更募投资金使用计划,将原来计划投资高端手机镜头的3.88亿元全部用于车载光学镜头影像模组。此时回过头的大立光于2021年宣布重新进入车载市场;2015年开始,早早布局智能驾驶的欧菲光,在手机业务被踢出果链后,造血能力不足,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向车载光学,试图拼一个“造血业务”,可谓是“起大早赶晚集”;玉晶光仍在苹果的照拂下,一句“非手机镜头业务发展突破三到四成”扑朔迷离……总之,回头看这场后智能手机光学标的的大迁徙,让人不禁唏嘘,在这场战略定力与运气成分更多的竞赛中,光学领域已形成大洗牌。如果说前半段比赛中,运气成分占30%,那么下半场,起跑线已难改,一场耐力与实力的角逐赛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