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苹果公司一直深谙向上推销的艺术。随着全球通胀高企,供应链面临挑战,iPhone 14可能会成为苹果阻止消费者降级消费的的最大考验。在周三的发布会上,苹果还推出了一批新款Apple Watch,并更新了期待已久的AirPod Pro耳机。这些产品将成为苹果可穿戴设备业务的支柱,目前该业务的年收入超过400亿美元。但是,iPhone仍是发布会的焦点。目前,苹果仍有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智能手机,因此它无法承受让自己的招牌产品陷入那种困扰智能手机行业其他公司的困境。知名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苹果的表现比大多数公司都要好。但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和经济的放缓,iPhone的购买者可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挑剔,因为他们要花掉上千美元。加码Pro系列现在,消费者有很多选择。针对最新发布的iPhone 14系列手机,苹果现在正销售26种不同配置,而五年前它的新款手机只有16种配置。iPhone 14系列的售价从420美元到近1600美元之间不等,最贵的甚至比苹果的一些Mac电脑还要贵。苹果的解决方案是把更强的功能留给最受欢迎的机型。iPhone 14系列打破了苹果为其最新款手机配备最新自研芯片的长期模式,只有iPhone 14 Pro机型能用上最新A16处理器。基础版iPhone 14将搭载苹果去年在iPhone 13系列中推出的A15芯片。苹果还为基础版增加了大屏选项,推出了iPhone 14 Plus,实际上淘汰了前两代手机的Mini机型。研究公司Canalys估计,在所有iPhone 13用户中,选择Mini机型的只有9%。iPhone平均销售价格创下新高对于苹果来说,推出Plus机型,砍掉Mini,能够让iPhone整体产品线的平均售价提高大约3%。同时,把最新芯片专供Pro系列可能会为这条产品线增添更多销售动力。苹果在2019年首次推出Pro机型,为它配备了更强大的摄像头和更高级的机身设计。Pro系列已经在果粉中流行起来。Canalys的数据显示,自去年iPhone 13系列发布以来,Pro机型占到了iPhone 13系列出货量的41%。相比之下,两年前,Pro机型占iPhone 11总出货量的31%。加个存储空间利润高达90%这一策略帮助苹果从每笔手机销售中获得了更多收入。数据分析平台Visible Alpha提供的数据显示,根据分析师们的一致预期,自iPhone 13发布以来的三个季度里,苹果共售出了1.892亿部iPhone。iPhone的同期收入约为1630亿美元,平均售价约为861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比首款Pro机型推出前的2019财年的平均售价高出12%。iPhone Pro机型还可能有助于苹果实施其最古老的向上推销方法:存储空间。Pro机型更强大的摄像头可能会促使一些买家选择存储空间更高的配置。消费者购买更昂贵的产品对苹果来说是有利可图的。iPhone 14 Pro的存储空间价格根据苹果的配置设计,同一款机型拥有多个存储空间选择,容量越大价格越高。以iPhone 14 Pro为例,从128GB升级到256GB需要加价900元,从128GB升级到最高的1TB需要加价4500元。投行伯恩斯坦的分析师托尼·萨克纳吉(Toni Sacconaghi)估计,苹果在同一机型的存储空间差价上能够获得90%的毛利率。苹果本财年前9个月的产品毛利率达到近37%,创下该公司自2018年开始公布产品和服务利润率以来可比时期的历史新高。从这一点上来说,苹果规避经济衰退的方法可以归结为让更多的消费者购买额外的存储空间。...
如果你在外卖平台上点了一份餐,从下单到接到骑手的取餐电话仅仅用了十多分钟,那你大概率是点了一份预制菜。近两年,在疫情的催化下,预制菜发展迅速,已由速冻米面等少数品类,拓展至酸菜鱼、佛跳墙等多种菜品,有些只需简单加热几分钟即可食用。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外卖,甚至在餐厅堂食中也能看到预制菜的身影。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部分餐厅八成以上的菜品都是预制菜。这些知名连锁餐厅八成以上是预制菜?预制菜定义宽泛,半成品菜、方便菜、料理包等都被称为预制菜。近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华兴资本联合发布的《2022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中国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于餐饮行业,销售渠道 85% 以上集中于 B 端,小吃快餐店、连锁餐饮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团餐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上述报告提到,第三方机构估计全国 70% 的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连锁餐饮店使用预制菜也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其中乡村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高达 80% 以上。" 餐饮连锁背后都是中央厨房在支撑,即在中央厨房 / 工厂里把菜做好,再以料理包的形式配送到各大门店。"▲来源:《2022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截图正在冲刺 A 股 " 中式连锁快餐第一股 " 老娘舅也是如此。据招股书,老娘舅根据不同餐品烹饪制作的难易程度、时间长度以及食材保鲜度,采取 " 预备预制 " 与 " 现场制作 " 相结合等制作供应方式。招股书显示,老娘舅采取自主生产为主,委外加工生产为辅的生产加工模式,一方面建立标准化中央厨房,为公司旗下的所有直营店、加盟店供应标准化的食材;另一方面委托加工厂商承担梅干菜烧肉、茶树菇老鸭、鱼香肉丝等技术稳定、品质易控预制菜的加工任务。招股书显示,2021 年,该公司一共销售 838.40 万份(含套餐销量)鱼香肉丝,是老娘舅当年销量最佳的菜品。▲来源:老娘舅招股书截图在前述报告中,另一头部中式连锁快餐企业乡村基也被指使用了预制菜,且预制菜占比高达 90%。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村基招股书中,该公司曾称 " 致力为顾客提供现炒现制、源自品质食材的美食 "。9 月 5 日,中新经纬致电乡村基官方客服,相关工作人员称乡村基应该是没有预制菜的,但具体情况其并不清楚。此外,中新经纬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也有不少预制菜商家公示了自己的一些客户以及合作伙伴,除吉野家、李先生、永和豆浆、如意馄饨、吉祥馄饨等常见的连锁快餐店外,还包括三米粥铺、费大厨、遇见小面等网红餐厅。其中网红湘菜品牌费大厨,曾对外宣称 " 只用大厨炒 "。需要注意的是,费大厨也是海底捞产业生态链企业蜀海的客户之一,据悉,蜀海已在 B 端服务领域形成了成熟的预制菜供应模式,标准化产品基本上已经涵盖中餐、西餐、类火锅、团餐、酒饮、快餐、粉面等多领域。9 月 7 日,费大厨总部客服人员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费大厨没有预制菜,并提到,尽管费大厨是蜀海的客户,但蜀海并不为其提供预制菜相关服务。▲老娘舅资料图 中新经纬闫淑鑫摄是不是预制菜,消费者有权知道吗?餐饮店之所以爱用预制菜,是因为预制菜可以有效减少食材成本、人工成本和后厨面积,帮助其提升利润率水平。上述报告举例,在某外卖平台上,一份售价 17.5 元的卤肉饭,商家在使用预制菜前的净利润为 0.5 元,使用后的净利润则能达到 3 元。但消费者能接受吗?" 我主要看重菜品的品质,对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并不太介意。我觉得新不新鲜主要看餐厅的品控,跟预制菜没多大关系。只要菜的味道可以、价钱合适,用什么方式做出来的对我来说不重要。" 武汉一 90 后消费者对中新经纬表示。不过,也有消费者称,除非是赶时间,否则接受不了餐厅使用预制菜," 预制菜给我的感觉还是没有现做的新鲜、健康。"在社交媒体上,也有网友表示," 预制菜真的不如现炒出来的菜,缺了锅气 "" 下馆子不就是冲厨子去的嘛 "。还有消费者建议," 用预制菜可以,那就别把广告做得好像是新鲜现做的样子,也把菜品价格调整到预制菜的价格 "" 希望餐厅能标注出来哪些菜是预制菜,吃不吃让我们自己选择 "。事实上,几乎没有餐厅会主动告诉消费者,自己使用的是预制菜。" 我之前点过一份外卖,配送距离并不算近,也是订餐高峰,但很快就送到了。我怀疑他们用的是料理包,就打电话询问商家,不过餐厅坚称是现做的。" 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向中新经纬表示。不过,也有部分餐厅会在消费者询问时告知所点菜品是否是预制菜。"(店里菜)有些是半成品,有些不是。炒菜、儿童套餐基本上都是现做的,像鸡翅、大盘鸡等是提前腌制好的半成品。"9 月 6 日,中新经纬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北京某西贝门店时,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称。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2022 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热点分析》中,预制菜就曾被点名,称 " 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对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享有知情权、选择权,有权知悉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真实情况,有权选择商品或服务的种类,有权决定是否接受该种类的商品或服务。餐厅使用预制菜需要告知消费者,若未告知的,则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涉嫌消费欺诈。" 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律师、知名法律博主雷家茂向中新经纬表示。雷家茂称,若经营者构成欺诈的,即便预制菜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仍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经营者主张三倍赔偿,若三倍赔偿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即 " 退一赔三,最低赔五百"。对此,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有企业卖预制菜半年收入超 5 亿随着预制菜行业的兴起,上下游企业纷纷入局,市场上的玩家既有味知香等专业预制菜企业,也有国联水产、安井食品、西贝、海底捞、盒马、叮咚买菜等农牧水产类企业、速冻食品企业、餐饮企业、零售企业等参与其中。据 Wind 数据,目前,沪深两市共有 30 只预制菜概念股,中新经纬梳理发现,在 2022 年半年报中,味知香、国联水产、安井食品、千味央厨、得利斯、龙大美食、春雪食品、大湖股份等企业披露了报告期内预制菜及相关产品的收入情况。其中安井食品表现较为亮眼,2022 年上半年,该公司包括预制菜在内的菜肴制品实现收入 13.90 亿元,同比增长 185.33%,在营收中的占比由上年同期的 12.51% 增至 26.36%,推动公司整体营收同比增长 35.47%。安井食品称,报告期内,公司预制菜板块快速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初见规模,其中子公司新宏业速冻调味小龙虾产品、安井冻品先生菜肴均有较高增长,主要依靠自研自产的安井小厨预制菜事业部也在二季度陆续推出小酥肉等新品,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产品线。据安井食品披露,预制菜作为公司提前重点布局的重要板块,目前通过 " 自产 + 贴牌 + 并购 " 的模式快速提量。今年 5 月,安井食品成立 " 安井小厨 " 预制菜事业部,主要聚焦调理类菜肴和点心类菜肴,产品和渠道定位上以 B 端为主,B 端、C 端兼顾。此外,2022 年上半年,大湖股份冰冻产品(含预制菜)的营收同比增长 68.75%;得利斯预制菜类产品收入 3.05 亿元,同比增长 44.86%,收入占比由上年同期的 13.15% 增至 21.75%;千味央厨预制菜销售收入 1190 万元,同比增长 42.23%;国联水产实现预制菜营业收入 5.61 亿元,同比增长 36.17%;春雪食品调理品(预制菜)连续三年在全部食品营收销售占比达 50% 以上,今年上半年达到 61%。▲数据来源:上市公司 2022 年半年报中新经纬注意到,得利斯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 12.45% 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却大幅增加 122.25%。该公司在半年报中提到,业绩驱动的主要因素是,报告期内公司 10 万吨 / 年肉制品加工(预制菜)项目逐步投产运营,产能逐步释放。借助行业发展机会,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发力预制菜相关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市场开发力度,持续拓展 B 端客户,实现业绩增长。不过,作为 A 股 " 预制菜第一股 ",味知香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并不算理想,营收较上年同期大幅放缓。数据显示,2022 年 1-6 月,味知香实现营业收入 3.78 亿元,同比增长 3.47%;实现归母净利润 7037.79 万元,同比增长 14.58%。而上年同期,味知香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曾分别增长 31.39%、17.37%。2022 年上半年预制菜业务表现不佳的还有龙大美食,报告期内预制菜产品收入 5.08 亿元,同比下滑 12.41%,不过该部分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则由上年同期的 5.47% 提升至 7.45%。行业亟需统一标准规范据兴业证券研报,从餐饮原材料占比、渗透率两个维度测算,预计 2021 年预制菜规模约为 3000 亿左右,其中 B 端占比 80%,预计 2026 年预制菜规模有望达到近万亿,5 年 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24%,其中 B 端占比 70%。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提到,国内预制菜产业虽然火热,但从幕后到台前,其实也就短短几年,目前预制菜行业基本上没有全国性的品牌,行业发展仍存在销售区域小、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等问题。朱丹蓬认为,当前国内预制菜行业还存在两个关键的痛点,一是消费端对预制菜的认可度、接受度还不够高;二是行业缺乏统一国家标准规范。" 尽管 2022 年以来,多个关于预制菜的团体标准发布,也有预制菜相关产业联盟成立,但从目前来看,制定的标准至多属于行业标准,而不是国家标准,这对预制菜行业发展或许能起指导作用,但却没有唯一性和强制性。" 朱丹蓬称。值得买科技集团战略合作部 VP 张艾潮也提到,目前国内尚没有明确的预制菜概念,半成品、预制菜、冻品、方便食品等几个产品的概念以及国家标准都不相同,导致相关企业在标准化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阻碍,且难以实现创新。" 比如预制菜产品在配料、组装的过程中难实现统一标准,大量的订单加上过多的代工厂和供应商,产品生产品质难以保证,可能会出现料包发霉、存在异物等问题。最终致使产品线扩展过程中,一直向着初级的同质化产品方向发展,这种现象尤其多发于经营预制菜时间更久的企业当中,以此来保证产品的稳定和安全。" 张艾潮表示。艾媒咨询今年 3 月发布的《2022 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61.8% 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改进,另有 47.8% 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改进。朱丹蓬认为,国家应当加快制定预制菜行业统一国家标准规范,解决预制菜行业小、散、乱的现状以及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踩雷”民生信托资金池业务,花1500万购买信托产品却只收回7%的本金,投资者韩女士遂将民生信托告上法庭。 近日,北京金融法院对该案作出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结果:民生信托需赔付投资者剩余本金1394.21万元,以及相应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损失。 大额投资“石沉大海” 投资人韩女士于2021年将1500万元投进中国民生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信托”)的一款信托产品,然而产品到期后却无法兑付,韩女士只拿到了105.79万元。于是,韩女士将民生信托诉至法庭,北京东城区法院受理了这一案件。 经法院审理查明,韩女士和民生信托在2020年12月31日签订了《信托合同》,受托人为民生信托。合同载明,韩女士所购买的信托产品名称为中国民生信托·中民汇丰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汇丰2号”),是非公开发行的私募产品、固收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风险等级为中风险,资金规模不超过4亿元,预计存续期限为120个月。 合同签订完毕,韩女士于2021年1月5日向民生信托公司信托专户分两次转账共计1500万元,随即收到信托计划成立公告。公告显示,中国民生信托-中民汇丰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45(191天),产品代码ZMHF-2-1230,期限191日,于2021年1月5日成立,预计到期日2021年5月14日。 然而在2021年的前两个季度,该信托计划就出现了延期兑付。民生信托在汇丰2号管理报告中表示,本报告期内该信托计划部分客户资金出现延期兑付,后续将加快推动资产变现和处置。2021年的第三季度,韩女士共计收到民生信托转入的105.79万元,之后便再无收益入账。 民生信托资金池业务浮出水面 本案中民生信托的相关行为,也使其资金池业务浮出水面。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法院认为,涉案信托合同明确约定信托计划为非公开发行的私募产品、固定收益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民生信托公司在一审法院释明后拒绝提供产品的投资指向,随后法院依据在案证据,查明其投资存款、债券等债权类比例明显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的80%。 不仅如此,民生信托还多次向自行设立并管理的永丰1号、永丰2号信托计划进行投资,而上述信托计划又投向了该公司的汇丰3号、汇丰2好等8个信托计划。民生信托此举被法院认定具有典型的资金池业务特征,是以TOT为主要投资形式,通过设立开放式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滚动发行信托单元,采取多层嵌套投资方式,使其设立并管理的不同信托计划进行循环互相交易的资产管理产品。 这样一来,民生信托公司在对信托财产的管理及运用上,不仅违背监管部门的上述刚性要求,更增加信托财产的投资风险,违反了受托人有效管理的原则。 拒绝提供资产投资情况 侵害投资人知情权 民生信托在信息披露方面也侵害了投资人的知情权。合同明确约定了信息披露的事项,但民生信托发布的涉案信托产品季度管理报告仅载明了整体资金运用情况,并没有对各信托单位的资金运用进行充分披露。 同时,民生信托也未按照合同约定,披露发生重大事项的具体情形,以及是否符合信托合同关于重大事项的类型,而且未披露针对部分客户资金出现延期兑付时采取的明确、具体的应对措施,使得投资人并不清楚具体资金运营等投资情况。 对于拒绝投资人赎回申请的情况,民生信托表示因信托计划存在流动性风险,且大量投资人要求兑付,目前无法满足全部的兑付申请。然而在民生信托与韩女士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认定韩女士所购买的信托产品系单个独立的信托单位,在约定的封闭期结束后应自动赎回。 因此,法院认定民生信托无权拒绝赎回,应该在封闭期满日向投资者提供信托单位的净值,以确定损益情况。而民生信托未及时与韩女士对信托财产收益的相关事项进行沟通、操作,使得韩女士所投资款项及收益处于是否可收回、可收回金额、可收回时间均无法确定的状态。 法院一审判决民生信托承担违约责任,赔偿韩女士投资损失,即剩余本金1394.21万元,以及相应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损失。 2022年3月,民生信托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北京金融法院。金融法院认为,一审法院依据已查实证据,判决并无不当,维持一审信托公司赔付的判决结果。民生信托已在8月17日被北京东城区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约783.36万元。...
9月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正式公布。《通知》明确,口腔种植体将进行集采,牙冠进行竞价挂网,种植牙医疗服务进行价格调控,例如,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为一颗牙4500元。附: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医保发〔2022〕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保障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障人民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缺牙修复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口腔种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按照九部委联合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要求,开展全面覆盖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口腔种植价格专项治理工作。现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一、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方式(一)有序推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主要采取“服务项目+专用耗材”分开计价的收费方式。即种植体植入费与种植体耗材系统价格分开计价;牙冠置入费与牙冠产品价格分开计价;植骨手术费与骨粉、骨膜价格分开计价。对于目前耗材合并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收费的情况,实行“技耗分离”时,应按照扣减相关耗材线上采购均价的方式,同步下调项目价格。(二)完善种植牙牙冠价格形成机制。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在省内对临床主流的全瓷牙冠组织竞价,按照竞争形成的阳光透明价格挂网,其他材质参照全瓷冠的价格挂网。国家医疗保障局指导其他省份实施价格联动。公立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自主选择,按挂网价格“零差率”销售。第三方工厂生产的牙冠,价格包含种植过程中返厂调改的费用,不得额外向患者收费。公立医疗机构自行加工制作种植牙牙冠的,采取“产品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由医疗机构以物料成本、加工服务等为基础,按照适当的成本回收率自主确定价格并挂网,与竞价挂网牙冠的比价关系保持在合理区间,牙冠制作的翻模精修、扫描设计、打印切削、烧结上釉、上色调改等具体操作作为成本要素计入种植牙牙冠价格,不再将具体操作步骤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额外向患者收费。(三)规范整合口腔种植价格项目。按照“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整合口腔种植涉及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其中,一期植入手术(种植体植入)和二期手术(放置愈合基台)的设计、准备和操作等合并为种植体植入项目;牙冠置入服务,包括印模制取、颌位关系记录与转移、基台和牙冠安装、调试修改等,合并为种植体的牙冠置入项目;种植牙配套实施的植骨手术、软组织修复、植入体的修理和拆除等服务,设置独立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对于全牙弓修复种植、颅颌面种植等复杂种植手术,可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上体现差异。医疗机构为确保缺牙修复精准度,利用医学影像等各类检查手段和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构建虚拟3D模型、制作病灶模型或手术导板的,按照服务产出分别设立相应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具体的口腔种植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由国家医疗保障局另行发布。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应于2022年11月底前发文规范整合本地区价格项目。二、强化口腔种植等医疗服务价格调控(四)围绕种植牙全流程做好价格调控工作。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要以单颗常规种植牙的医疗服务价格为重点,按照“诊查检查+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的医疗服务价格实施整体调控(详见附件),目前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完成全流程种植,医疗服务价格整体普遍高于4500元每颗的地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导入至整体不超过4500元每颗的新区间,三级以下公立医疗机构的调控目标参照当地医疗服务分级定价的政策相应递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调控目标范围内进一步采取谈判协商、成本监审等措施降价,进一步扩大调控效果惠及群众。当前医疗服务价格整体已普遍低于4500元每颗的地区,鼓励维持现行低价。允许经济发达、人力等成本高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放宽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放宽比例不超过20%;鼓励地方对于口腔种植成功率高等特定情形的医疗机构,探索定向宽松的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整体调控政策(详见附件)。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结合医疗服务价格整体调控要求,以及种植体集采、牙冠竞价的结果,合并制定并公开本地区种植牙全流程价格调控目标(含种植体、牙冠、医疗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落实举措。(五)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口腔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指导。群众反映强烈、费用负担重的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植骨手术费以降为主。其中,公立医疗机构政府指导价显著高于本地区民营医疗机构平均价格的,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专题论证、重点降价;公立医疗机构自主定价院际差异大的,要督促价格次序排位靠前、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的医疗机构主动回调,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价格对市场的参照和锚定作用。全牙弓修复种植、颅颌面种植、复杂植骨等技术难度大、风险程度高的项目,允许与常规种植牙手术价格拉开适当差距。固定义齿、可摘义齿等其他缺牙修复方式的医疗服务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缺牙修复服务。拔牙、牙周洁治、补牙等以技术劳务为主的项目,历史价格偏低的可适当提高价格。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种植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地区,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要在2022年12月底前重新制定公布政府指导价。实行自主定价的地区,医疗保障部门应按照全流程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组织各医疗机构在当地发布实施新价格项目的1个月内重新公布价格,促使价格水平与医院等级、专业地位、功能定位相匹配,定期发布本地区公立医疗机构自主定价的平均水平。(六)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口腔种植价格监管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口腔种植牙等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定价应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和质价相符的原则,对比本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制定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和群众预期的合理价格,主动在明显区域按规定进行价格公示,并保障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民营医疗机构应严格规范自身价格行为,不得以虚假的或具有误导性的“补贴”“低价”等价格手段,诱导欺诈患者。对于区域内种植牙集采报量率高、中选产品使用率高、主动承诺接受价格全流程调控、口腔种植费用经济性优势突出、评价排名靠前的民营医疗机构,由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在官方网站上展示价格和费用情况,为患者就医提供指引,对价格高、采用“介绍费”“好处费”买卖客源引流的予以公开曝光。三、精心组织开展种植牙耗材集中采购(七)组建种植牙耗材省际采购联盟。由四川省医疗保障局牵头组建种植牙耗材省际采购联盟,各省份均应参加。种植牙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以成套的种植体系统为单元(包含种植体、修复基台,以及覆盖螺丝、愈合基台、转移杆、替代体等配件),充分考虑种植牙耗材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等方面的特点,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具体采购方案由四川省医疗保障局会同各联盟省份医疗保障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八)广泛发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加。原则上各统筹地区参加本次集采的医疗机构数(含民营)占开展种植牙服务医疗机构的比例应达40%以上,或本区域报送需求总量占上年度实际使用总量的比例达50%以上。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对辖区内具备种植牙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广泛动员,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含军队医疗机构)全部参加种植牙耗材集中采购,全力动员民营医疗机构主动参加,大型牙科医疗服务连锁集团总部所在地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要主动作为,重点协调其集团各连锁(控股、分支)医疗机构参与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执行中选结果。要向医疗机构讲清政策要求、群众期盼和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分析集采后行业格局和患者就医行为的变化趋势,强调相关配套和监管措施等,引导医疗机构在与国家倡导和人民群众期盼同频共振中获得发展机遇。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在民营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并作为负责人或业务骨干的,该公立医疗机构应督促其规范参与集采。请医疗机构以书面形式确认参加或不参加本次集采。(九)如实准确填报种植体采购需求量。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分别组织省内参加本次集采的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填报种植牙耗材的采购需求。填报内容包括本单位种植牙耗材的上一年度实际采购量、采购需求量、提供种植牙服务的牙椅数量。填报需求量原则上不低于上一年度实际采购量,同时前瞻性考虑种植牙需求增长的因素,确保报量准确合理,促进更好实现以量换价,便于中选企业保障供应。联盟地区可以适当方式公开本地区各医疗机构报量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并对开展种植牙服务但拒不报量或报量率不足上年度实际使用量80%的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价格政策,其中,种植体植入和牙冠置入手术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地区,上述公立医疗机构实际收费不得超过政府指导价的80%;实行自主定价管理的地区,上述公立医疗机构实际收费不得超过本地区公立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平均水平的80%。四、实施口腔种植收费综合治理(十)探索建立口腔种植的价格异常警示制度。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要以地市为单位建立口腔种植的价格异常警示制度,将价格投诉举报较多、定价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拒绝或消极参与种植牙集采、虚构事实贬损参与集中采购的单位和中选产品、不配合调控工作维护虚高价格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列入价格异常警示名单,并每季度在当地医疗保障部门官方网站公开。年内多次进入警示名单的医疗机构,由省级医疗保障部门集中通报。情节恶劣的,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统一曝光。对于列入价格异常警示名单的医疗机构,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函询约谈、提醒告诫、成本调查、信息披露、公开曝光等监管手段,促进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属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审慎对待其提出的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等申报事项,必要时采取约束措施。(十一)以省为单位开展口腔种植价格调查检查。专项治理启动阶段(2022年8月),按照“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的原则,全面开展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为规范项目和价格、实施集中带量采购奠定坚实基础。调查登记期间发现的违规收费线索,及时查处纠正。专项治理实施阶段(2022年12月-2023年3月),各级医疗保障部门重点做好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和种植体等耗材的实际采购情况,以及种植牙耗材、种植牙手术价格、患者次均费用等重点指标变化,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实落细,省级医疗保障部门以省为单位形成报告报国家医疗保障局。专项治理“回头看”阶段(由各省择2023年下半年的适当时间段部署),各级医疗保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以区域内价格排名靠前、群众投诉举报较多、拒绝参加种植牙集采或隐瞒报量的医疗机构为检查重点,检查过程中发现医疗机构重复收费、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线索,以及提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合理不规范的检查诊疗行为,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通报。国家医疗保障局将适时组织督导和交叉检查。(十二)切实履行全行业医药价格管理职责。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口腔种植等缺牙修复类医疗服务价格和耗材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履行全行业医药价格管理职责,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推进落实各项措施,实现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全覆盖,形成长效治理效果。要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加强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调控与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协同配合,切实降低种植牙医疗服务和耗材虚高价格,减轻人民群众费用负担,引导医疗机构通过透明价格、优质服务、规范管理、良好口碑等有序竞争健康发展。特此通知。附件:允许放宽医疗服务价格整体调控目标的若干情形国家医疗保障局2022年9月6日...
9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追逃追赃“天网”愈织愈密》,公布党的十九大以来反腐败国际合作成绩单。连续五年开展“天网行动”,共追回外逃人员6900人,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962人,追回赃款327.86亿元,“百名红通人员”已有61人归案。上官河注意到,文章披露,逃美厅官、红通人员彭旭峰通过受贿款项在国外购置的房产,已被依法没收。彭旭峰为湖南省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受贿超2.3亿,曾在多国购买房产国债。文章同时披露,中国中铁原党委副书记周孟波外逃前曾制造“自杀”假象,“新中国最大银行资金盗窃案”中国银行开平支行案三名主犯的跨国追逃长达20年。逃美厅官受贿超2.3亿,在境外多处购房首起外国承认和执行我国违法所得没收裁定案外逃贪腐人员在境内的房产被没收,此前有过多个案例,如外逃金融“蛀虫”白静用赃款1.4亿元购买的9套房产被依法没收。红通人员、湖北武汉市发改委原主任徐进的8套房产,也被法院裁定没收。而对于境外房产被没收,彭旭峰一案是首起外国承认和执行我国违法所得没收裁定案。中纪委文章披露,2020年,“红通人员”彭旭峰受贿及其妻子贾斯语受贿、洗钱违法所得没收申请一案公开宣判,裁定没收犯罪嫌疑人彭旭峰、贾斯语在境内的违法所得及境外多处房产。岳阳市中院作出的冻结、没收裁定,在多个国家得到承认和执行,开创了我国司法实践先例。彭旭峰,出生于1966年5月,湖南省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2017年出逃。2021年12月9日,最高检曾披露这起“彭旭峰受贿,贾斯语受贿、洗钱违法所得没收案”。2010至2017年,彭旭峰利用担任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或个人在承揽工程、承租土地及设备采购等事项上谋取利益,单独或者伙同妻子贾斯语及妻子弟弟彭某一等人非法收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3亿余元和美元12万元。其中,彭旭峰伙同妻子贾斯语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31万余元、美元2万元。2014年至2017年,彭旭峰、贾斯语先后安排彭某一等人将彭旭峰受贿款兑换成外币后,转至贾斯语在其他国家开设的银行账户,先后用于在4个国家购买房产、国债及办理移民事宜等。2017年4月1日,湖南省岳阳市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对彭旭峰立案侦查,查明彭旭峰已于同年3月24日逃匿境外。媒体报道了其外逃细节:在其弟被纪委调查后,彭旭峰由长沙黄花机场乘坐飞往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国际航班仓皇出逃,后逃往美国。2017年4月25日,湖南省检察院对彭旭峰决定逮捕,同年5月10日,国际刑警组织对彭旭峰、贾斯语发布红色通报。2020年1月3日,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违法所得没收裁定,依法没收彭旭峰实施受贿犯罪,贾斯语实施受贿、洗钱犯罪境内违法所得共计人民币1亿余元、黄金制品以及境外违法所得共计5处房产、250万欧元国债及孳息、50余万美元及孳息。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厅副厅长张希靖此前表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犯罪后逃匿到境外的犯罪人,及时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没收其违法犯罪所得,切断其经济来源,也是追逃劝返的重要措施。有的犯罪分子逃匿境外、逍遥法外,靠着巨额犯罪所得,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追逃劝返的难度很大。及时适用这一程序,对其在境内境外的违法所得予以没收,就会断绝其经济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因伙同其兄等人受贿超2亿元,彭旭峰的弟弟彭耀峰在2020年一审被判无期徒刑。彭旭峰的妹夫贺小龙因伙同彭旭峰兄弟受贿,被判刑5年。此外,2018年,彭旭峰司机雷铁山利用影响力受贿已获刑。假装自杀实则外逃,周孟波案详情公开“新中国最大银行资金盗窃案”20年追逃《追逃追赃“天网”愈织愈密》还披露,从境外缉捕的腐败分子——中国中铁原党委副书记周孟波,外逃前曾制造“自杀”假象。而辽阳农商行原行长姜冬梅等人的落网经过,也获得进一步公开。周孟波出生于1965年2月,河南新野人。2006年9月起,周孟波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相继担任副总经理、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等职。2017年底公司改制后,他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并兼任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2019年6月,中国中铁发布公告称,收到周孟波的书面辞职报告,后者是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职务。令人诧异的是,就在周孟波辞职的同时,有自媒体发布消息称,网络流传着周孟波的一首诗,里面含有“别了家人和兄弟姐妹们”等字样。而后又有传闻称,周已跳桥身亡。事实却是,他已于辞职前,即2019年5月外逃。周孟波突然辞职并制造了“自杀”的假象,实际上是为外逃放出的烟幕弹。2021年上半年,周孟波在境外落网并被遣返回中国。中央追逃办从接到外逃报告到组织将周孟波缉捕遣返回国,仅仅用了两个多月。《追逃追赃“天网”愈织愈密》还披露了曾外逃他国的中国银行开平支行案重要犯罪嫌疑人许国俊,中国农业银行江阴要塞支行原行长孙锋,辽宁省辽阳农村商业银行原党委副书记、行长姜冬梅如何被追逃遣返回国细节。中国银行开平支行案三名主犯被遣返回国源于中方办案人员的“一追到底”和“锲而不舍”。其中,2021年11月14日,中国银行开平支行案重要犯罪嫌疑人许国俊在外逃20年后,被强制遣返回国。他的归案,也意味着涉案资金高达40亿元、被称为“新中国最大银行资金盗窃案”的中国银行开平支行案三名主犯全部落网。2001年,许国俊伙同开平支行前两任行长许超凡、余振东外逃美国。从那一刻起,一场持续20年的跨国追逃就此展开。20年来,中方多次同外方锲而不舍地进行交涉,促成余振东和许超凡相继被遣返回国。2021年,许国俊的归案为开平支行案划下句号。从500多万张照片中发现蛛丝马迹,是找到中国农业银行江阴要塞支行原行长孙锋的关键。2011年12月,孙锋因涉嫌利用职务便利骗取他人巨额资金畏罪外逃。一场长达10年的追逃就此开启。2012年以来,中央追逃办先后12次组团赴境外开展国际执法合作,即使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未能迟滞猎手们的追踪步伐。但孙锋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见踪影。2021年底,江苏办案机关从500多万张照片中发现一张疑点照片,咬住这条线索不放,经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研判孙锋一家在境外的藏匿地址。中央追逃办克服疫情影响果断出击,在外方执法机关协助下一举将孙锋缉捕归案。2022年5月19日,孙锋在境外落网并被遣返回国,成为开展“天网行动”以来,第61名归案的“百名红通人员”。姜冬梅,女,1969年12月生,辽宁省辽阳农村商业银行原党委副书记、行长,涉嫌受贿罪、违法发放贷款罪,2021年3月偷渡出逃,而后切断了与国内的所有联系,销声匿迹。然而,在边境消失的一个电话信号最终还是让她露出了马脚。从海量数据中,追逃工作组捕捉到这一关键线索,层层剥茧、深挖细查,最终锁定姜冬梅的藏匿地点。在中方和外方执法人员面前,被缉捕的姜冬梅双腿止不住地颤抖。2021年10月,她被遣返回国。资料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长安街知事、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红星新闻...
几年前,一张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手拿保温杯的照片在网上流传,这让“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为中年危机的代名词,逐渐演化成互联网长盛不衰的梗。在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们抱着保温杯喝热水,让中国保温杯成了各国眼中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中国人爱喝热水是刻在基因里的。世界上第一个保温瓶19世纪末在英国诞生,而如今,远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保温杯最大的生产国。数据显示,中国保温杯的年产量达到8亿只,六成以上贴牌出口。“中国口杯之都”浙江永康贡献了我国80%的保温杯产量,在2011年也诞生了中国保温杯第一股哈尔斯(SZ002615,股价7.83元,市值32.39亿元)。十年后,在毗邻永康的武义县,嘉益股份(SZ301004,股价31.7元,市值31.7亿元)追上了哈尔斯的上市步伐;今年7月初,另一家位于江浙地区的杯壶企业希诺股份也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通过三个已上市或筹划上市的企业财务数据,我们可以洞察中国这个世界最大保温杯工厂的“折叠”江湖——在中国保温杯市场的金字塔,底部是成百上千的小作坊小厂,再往上是代工厂,最顶端是知名高端品牌,三个阶层鸿沟明显。当小厂打起价格战、利润薄到每个产品仅赚2元时,大厂的贴牌出口订单已经暴涨,但仍面临低附加值难题。而最顶端的高端保温杯品牌的“宝座”,属于膳魔师、象印、虎牌、斯坦利等国际品牌,至今还没有中国企业的席位。产业集聚:从五金之乡到中国口杯之都永康,位于浙江中部,是由金华市代管的县级市,拥有全国著名的五金产业基地。上个世纪90年代,海外杯壶生产技术被引入中国,借助不锈钢等五金产业基础,保温杯行业在永康开始起步,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型产业。2010年,永康还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口杯之都”的称号。“永康最早是做五金生意的,卖锅碗瓢盆、机械零配件,后面慢慢延伸到了保温杯。”来自浙江聚贤圈杯业有限公司的周先生与合伙人在浙江金华办了一个保温杯工厂,占地面积1万多平米。他谈到,做一个保温杯需要30多道工序,包括制管、水胀、焊接、抽真空、抛光、喷涂等多个环节。浙江聚贤圈杯业的保温杯生产设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道,在永康周边一带,保温杯工厂十分密集,规模不一。“永康估计有上百家保温杯工厂,还有很多小作坊。”周先生表示。永康日报2020年1月报道援引的当地杯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永康市拥有保温杯生产企业300多家,配套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余名。另据中国质量报2020年7月报道,国内保温杯壶约8亿只的年产量中有6亿只在永康。目前永康杯壶行业产值超过400亿元,占全国的60%,出口量更是占全国的80%以上。一个有意思的动作是,2020年,永康市不锈钢制品行业协会更名为永康市杯壶行业协会,彼时的报道称此举是“基于更好协调统筹保温杯行业发展的目的”,可见保温杯产业脱胎于当地五金产业,如今已经独当一面。近几年,金华市出台了多项促进保温杯壶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发布《金华市保温杯(壶)产业培育方案》,成立金华市保温杯(壶)产业联盟,投入10.36亿元建设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等。资本化道路:保温杯能撑起一个IPO吗?除永康之外,同属金华市管辖的的武义县也是保温杯壶产业的主产区,而A股目前两大保温杯上市公司正来自于这两个地方。2011年,位于永康的哈尔斯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中国保温杯第一股”;时隔十年,2021年,位于武义的嘉益股份也成功上市。这两家上市企业,很大程度上也能代表了国内保温杯产业的产业特点——以贴牌外销为主。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在家居、办公、学校、育儿、户外等场合会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分别使用不同样式或功能的不锈钢真空保温器皿,已经发展成为保温器皿的成熟市场。而考虑到劳动力、土地等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温器皿生产已逐步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年报显示,哈尔斯和嘉益股份的客户有一定重合,均为国际知名品牌,包括了美国PMI(星巴克、STANLEY)、美国S’well、日本Takeya等。2021年,哈尔斯实现营业收入23.89亿元,其中国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9.54亿元,占比为83.34%;嘉益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86亿元,其中境外销售达到5.11亿元,占比为87.34%。今年7月,又有一家保温杯企业希诺股份冲击上市,它位于永康以北400公里的江苏南通,同属江浙制造业聚集圈。这次,希诺股份显然不想成为“老三”,而是将自己与前两家主要从事代工业务的上市公司区别开来,打的是“保温杯自主品牌第一股”的旗号。在招股书中,希诺股份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与同行上市公司的差异——“公司一直从事自主品牌杯壶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拥有“希诺”品牌……目前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还没有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杯壶产品上市公司”。在行业普遍贴牌代工的情况下,来了一家专做自主品牌的企业,自主品牌带来的高附加值能否让希诺股份获得投资者青睐?保温杯的自主品牌赛道,到底“性不性感”?代工之痛:出厂价30元人民币,到国外卖30美元翻开这三家杯壶企业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保温杯自主品牌与代工生产的显著差异。首先,在销售单价上,2021年希诺股份产品的平均单价为65.19元/只。再看两家同行上市企业,哈尔斯2021年销售量为6511.98万只,营业收入为22.47亿元,计算可知销售单价为34.51元/只;嘉益股份2021年销售量为1944.52万只,营业收入为5.71亿元,计算可知销售单价为29.38元/只。由上可见,希诺股份保温杯的销售单价超过60元,而哈尔斯和嘉益股份的销售单价仅为30元左右,前者是后两者的近2倍。以上述同样方法计算单位成本可知,希诺股份、哈尔斯、嘉益股份的保温杯单位成本分别为29.05元/只、25.39元/只、21.15元/只。相比于售价2倍的差距,三家公司的单位成本并没有太大差距。这意味着,希诺股份在成本之上的售价溢价幅度更高,每卖出一只保温杯可获得毛利约36元,有更加显著的定价权,这体现了品牌带来的附加值。三大杯壶企业的产品单价、单位成本和单位毛利对比 数据来源:财报、招股书,记者计算第二,在毛利率方面,希诺股份、哈尔斯、嘉益股份2021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6.01%、26.13%、28.73%,希诺股份的毛利率均是是后两者的两倍左右。第三,在利润水平上,希诺股份2021年营业收入为7亿元,净利润为1.96亿元。同期哈尔斯实现营业收入23.89亿元,净利润为1.48亿元。这意味着希诺股份以远低于哈尔斯的营收规模,达到了比其更大的利润额。嘉益股份则不管是收入还是利润都低于希诺股份。三大杯壶企业的收入和净利润对比 数据来源:财报、招股书不过,做自主品牌就一定高枕无忧吗?答案是否定的。希诺股份要面对的,是更高的存货滞销风险,还有比同行更高的销售费用率。首先,在存货方面,招股书显示,希诺股份、哈尔斯、嘉益股份2021年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56、3.47、4.71,希诺股份明显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公司解释称主要系公司自设立以来经营的是自有品牌业务,且公司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以自主生产为主,随着公司营收规模的增长,公司的原材料、产成品的备货逐年增加所致。此外,2019年-2021年,希诺股份存货账面价值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4.55%、38.31%和41.50%,处于较高水平。其次,在销售费用上,自主品牌的宣传推广需要花费大量资金。2021年希诺股份的销售费用率为10.19%。《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计算另外两家企业哈尔斯、嘉益股份同期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32%、2.49%,低于希诺股份。上述财务数据的对比,揭开了保温杯行业的代工之痛。保温杯贴牌出口潮背后,是定价权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无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9月初走访了定位高端的广州友谊商店,商场的保温杯品类专柜中,未见国产品牌,仅可见德国的膳魔师、日本的象印和虎牌等国际品牌,这些品牌均有百年发展历史,售价基本超200元,少量高端保温杯价格可达到500-600元。德国膳魔师售价超过300元的保温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帆 摄记者还在亚马逊官方查询了哈尔斯和嘉益股份的主要客户美国STANLEY、S’well、日本Takeya面向美国、日本当地消费者的售价,大部分售价在30美元。而根据前述数据,哈尔斯和嘉益股份的保温杯出厂均价不过30元人民币左右,前后价格差距悬殊。亚马逊平台的国际知名品牌售价大部分为30美元左右 图片来源:平台截图马太效应:小厂利润微薄,大厂订单暴涨中国保温杯行业市场较为分散,除了江浙地区之外,我国保温杯产能还分布在广东、安徽和山东等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以艾瑞咨询统计的2021年我国杯壶市场326.03亿元的总规模,以及希诺股份同期7亿元的营业收入计算,希诺股份的市场占有率也仅为2.15%。而另外两家上市企业以出口为主,内销份额也较小。那么,撑起国内市场的,除了金字塔顶端的国际知名品牌和看得见的上市和拟上市公司,还有分散在各个角落、数以千计的中小厂家。“我们这个行业门槛比较低,只要有设备就能做,工厂越来越多,模仿很快,同质化严重。”浙江聚贤圈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先生向记者说道,“国内消费水平在中端以下的客户居多,市场上又有很多看起来一样的保温杯,他们买也不知道怎么辨别好与坏。这导致几十块钱的杯子价格一压再压,利润很薄。”浙江聚贤圈杯业的机械臂生产线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尽管工厂占地一万多平米,有机械臂智能化生产,年产值几千万,在浙江一带属于中等规模,但周先生仍表示逃不过“价格内卷”——“我们的产品出厂价大概是10-30元的区间,在过去2018年-2019年行情比较好的时候,一个杯子能赚5-6元,现在只能赚2元。”小作坊多、竞争激烈、质量参差、跟风严重,这是摆在中国保温杯行业面前待解的难题。你可能有印象,过去十年里,黑色子弹头的经典款流转于各大生活用品批发市场,成了养活小厂们的“经典款”,但背后是创新研发的不足,导致行业大而不强。一个来自广州的水杯厂家也对行业内卷印象深刻:“现在做杯子的太多了,行业竞争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中国保温杯行业的底座,尽管有中小厂家也尝试做品牌,但本质上仍是围绕生产线和设备为核心,缺乏品牌的持续投入,难以形成品牌力。在互联网浪潮下,中小厂家更愿意接受国内电商客户的贴牌订单。“互联网、电商这边销量会稍微大一点,我们给很多电商客户供货,淘宝、京东、天猫、拼多多、抖音、快手都有,终端零售价大概是69-79元。”创新力和品牌力的缺乏,也让保温杯行业逐渐两极化。周先生说道:“自主品牌的价格,他们不会被压得很多,利润会比较高,但像我们这种大众化的产品,利润就会越来越薄。”而在国内中小厂还在打价格战的时候,国外品牌已经开始增加向中国的大型代工厂下单。哈尔斯和嘉益股份的半年报显示,哈尔斯营业收入增长20.71%,归母净利润增长124.29%。嘉益股份则是营收利润双双翻倍,分别增长109.50%、162.21%,公司称变动主要系境外客户订单增加所致。周先生认为,保温杯行业技术没有太大差异,不同品牌和工厂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工艺精细度和款式图案的设计,而能否实现升级发展,还是要看品牌和研发投入。“我们就算生产出了像膳魔师那样工艺的产品,我们也卖不出去,因为没有品牌。”他说道。不过,对于保温杯品牌升级之路,中小厂家也有顾虑。“因为行业抄袭比较快,所以目前我们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专门去开新款。如果说自己去培养一个团队的话,需要投入很多资金。品牌投入时间周期也要长一点。市场的认可度还要去培养。”那么,中国保温杯行业会诞生一个中国的“膳魔师”吗?可以看到,国内保温杯消费需求高端化的进程已经开启,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1年国内高端杯壶产品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1.50%,高于整体杯壶市场11.61%的增长速度,保温杯逐渐从一个耐用品变成快消品。回过头看,正在筹划上市的希诺股份能否给予市场国产杯壶品牌升级的希望?不过,以其目前的7亿元的年营收规模,希诺股份要成为响当当的国产高端保温杯品牌,尚需时日考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就应对市场竞争、未来布局等问题采访希诺股份,向公司发去采访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9月7日,据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于近日印发了《郑州市“大干30天,确保全市停工楼盘全面复工”保交楼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10月6日前,实现郑州全市所有停工问题楼盘项目全面持续实质性复工,并提出五方面具体实施方案。另外,通知还提出,各开发区、区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带头,亲自分包1-2个重大停工问题楼盘项目。同时,严禁出现弄虚作假、进行表演式复工或者阶段式象征性复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业内人士认为,郑州方案是全国首个系统的、务实的复工文件,值得行业和各城市的关注。复工和交楼取决于主体责任能否落实,此次郑州方案在各方主体责任落实方面非常到位。此类文件进一步说明,复工工作必须踏实推进,是当前稳楼市稳预期稳秩序的重要保障。郑州开展保交楼专项行动9月7日,据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于近日印发了《郑州市“大干30天,确保全市停工楼盘全面复工”保交楼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10月6日前,实现郑州全市所有停工问题楼盘项目全面持续实质性复工。具体实施方案包括:1、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出险房地产企业要切实承担自救主体责任,千方百计承担或配合“保交楼”任务,通过处置未开发土地、在建项目和资产、公司股权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资金回笼进度,降低杠杆率,归还挪用资金,回归主业。2、政府全力纾困。要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使用安全,凡使用专项借款的房地产企业须将有效资产抵押给辖区平台公司;各开发区、区县(市)要会同相关单位,积极争取商业银行资金,做好专项借款配套融资、纾困资金配套融资以及购买公寓作为人才房的配套融资;各开发区、区县(市)要用好“4+1”模式,并积极动员停工问题楼盘项目或开发企业梳理提供更多优质资产,与纾困基金和并购贷银行做好对接。3、做好破产重整。各开发区、区县(市)要本着应破尽破的原则,成立破产清算协调专班,引进破产重整投资人,鼓励开发企业尽快向法院申请破产,确保尽快完成资不抵债的楼盘项目处置;市区两级法院要加大破产重整案件办理进度,利用府院联动机制,积极配合属地政府,采取短、平、快等办法快速处置。4、严肃追究责任。各开发区、区县(市)要组织审计、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对停工逾期问题楼盘原有预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制定处置方案。同时,审计、税务等部门要积极将问题线索移送公安机关,进行打击处理。对突出犯罪行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按照整体风险处置需要和步骤安排,坚决打击查处。5、确保全面复工。对有实力可以自主复工的企业,要督促其尽快全面复工;对资产大于负债、资金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各开发区、区县(市)要迅速行动,通过纾困基金、并购贷等形式,由政府平台公司果断接手,采取“新老划断”的办法,先复工,再清算;对资产小于负债的企业,各开发区、区县(市)平台公司可采取代建方式,立即复工,并由审计部门介入对其资产、负债,特别是资金抽逃情况、资金监管情况、未列入监管资金情况等进行全面审计,相关线索要及时移交至公安部门。此外,通知还提出,领导分包,主官兜底。各开发区、区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带头,亲自分包1-2个重大停工问题楼盘项目;对于其他较为复杂的停工楼盘,明确分包领导后,属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履行兜底责任。对10月6日前未完成所有停工楼盘项目全面持续实质性复工任务的项目分包领导及辖区主要领导,要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通知还要求,严禁出现弄虚作假、进行表演式复工或者阶段式象征性复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分类处理,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对于郑州的保交楼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这是全国首个系统的、务实的复工文件,值得行业和各城市的关注。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进一步指出,郑州方案采取了分类处理的原则:一是对专项借款的项目,必须要重视资金的平衡、回流、安全性,因此由地方城投平台对接,项目抵押转到平台公司,确保专项借款安全。二是对于资产大于负债,暂时困难的项目,各区、开发区推动下,由政府平台接收,对接纾困基金、并购贷款介入,以“新老划断”的方式,盘活资产来解决。三是对于资产小于负债的项目,先由代建公司启动复工、完成保交楼,然后审计部门介入,追查抽逃的资金,覆盖代建公司的投入。四是对资不抵债的项目,鼓励破产,意味着政府不会兜底,要严厉追究责任,杜绝开发商、银行、监管部门躺平、等待救援。五是各区、开发区在专项借款的“引子资金”扶持下,多方筹措资金,包括纾困资金、银行资金、追讨资金等,落实本地项目复工和交楼。“郑州方案中,对于各方的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在市和区以及各级政府领导之间的分解非常细致。”李宇嘉说,首先是压实房地产企业的责任,归还挪用的资金,处置资产或股权,多渠道筹集资金;其次明确了严肃追责的责任,审计、财政、住建等部门要对原预售资金使用进行审计,能追回的追回,不能追回的,开发商、预售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各负各的责任,并移送公安机关,彰显保交楼不是救市,而是保民生的同时,肃清房地产市场的乱象。李宇嘉认为,复工和交楼取决于主体责任能否落实,之前之所以存在假复工,保交楼迟迟得不到进展,主要还在于主体责任未落实、未细化,导致各方观望,期待政府救市,谁也不想承担责任或损失。郑州这次主体责任落实非常到位。严跃进也表示,郑州方案明确了责任制度,尤其是把责任分解到了区一级的领导手上,也要求在最近一个月内真抓实干。同时,严打表演式复工,这也说明当前复工不是形象工程,而是要从保护购房者权益角度出发积极落实工作。“此次郑州方案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学习,郑州模式为后续其他一些地方制定文件提供了非常好的版本。此类文件进一步说明,复工工作必须踏实推进,是当前稳楼市稳预期稳秩序的重要保障。”严跃进说。...
在新冠病毒的蝴蝶翅膀扇动下,全球经济经历了一次大动荡,实体企业停工停产困境重重,坏账风险急剧攀升,对银行业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根据2020年全球1000家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1000家银行平均ROC和ROA分别下降3.02%和0.34%,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9.2%,全球银行业由于疫情的冲击经营情况普遍不佳,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评级机构标普曾在2020年报告中警告,2021年可能是全球金融危机余波以来银行经历的最艰难一年。这句警告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身上似乎并没有太多体现。2021年,工行营收9428亿元,同比增长6.81%,归属净利润3483亿元,同比增长10.27%,都创下新高。进入2022年,工行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据8月30日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工行上半年实现营收4873亿元,同比增长4.1%;净利润1726亿元,同比增长4.9%,达到了历年中期最高水平,平均每天进账高达9.47亿元。然而,高增长的业绩并没有拉动工行的股价。事实上,工行自2018年起股价一直在4-5元的区间内徘徊。而且,目前1.5万亿元的总市值也较2.6万亿的历史高位缩水了将近一半,4.5倍的市盈率、0.53倍的市净率也都处于上市以来的最低水平。有媒体观点认为,银行自2018年起的经营上升周期遭到打断,信用卡和房地产的坏账爆发迫使大环境入冬,这样的前提下,工商银行的业务或已经触及天花板。事实真是如此吗?财报数据与资本市场如此割裂,工行到底还是不是一支绩优股呢?巨无霸触及天花板全球银行这么多,为什么工商银行能被称作“宇宙行”?首先体现在它的大体量上。据最新财报,截至2022年上半年,工行表内外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超过41万亿元,表内总资产达37.4万亿元。加上超4800亿元的营业收入和超1700亿元的净利润,这三项指标都稳居全球银行业首位。据智研咨询,2014-2021年,工商银行托管资产规模以及占全国市场的比例一直都位列全国第一,2021年托管规模达11.36万亿元,市占比达到11.50%。半年报显示,工行的保险资产托管规模达6.2万亿元,公募基金托管规模达3.7万亿元,养老金托管规模达2.5万亿元,外包业务规模达2.5万亿元,也均保持行业第一。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工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22.3万亿元,客户存款达29.3万亿元。工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0万亿元,增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1.61万亿元,不仅增量再创新高,也居市场首位。截至2022年六月末,工行个人客户达到7.12亿户,几乎达到了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比上年末增加866万户;个人金融资产总额达17.93万亿元。同比增加3286亿元。工行副行长郑国雨表示,上半年工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业贡献超过50%,较好地发挥了全行经营“压舱石”的作用。此外,工行是行业内首家突破公司客户1000万户的银行,达到1028.7万户,比年初增加59.6万户,增幅6.2%。不仅如此,工行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全球。截至6月末,工行已在4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21家境外机构,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集团间接覆盖非洲20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拥有125家分支机构,与1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34家外资银行建立了业务关系,服务网络覆盖五大洲和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据悉,工行已经连续十年位列英国《银行家》评定的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榜首以及美国《财富》杂志的500强榜单全球商业银行首位,还连续六年位列英国Brand 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 500 强榜单榜首。经济观察员江瀚表示,各家商业银行拥有着同等的存贷利率水平,而存贷利差又是银行的主要市场优势,那么体量越大,利润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工行作为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规模优势就会非常突出。而且,长期来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国有背景越强的商业银行,往往越容易获得市场信任,工行的强势地位未来会继续巩固。工商银行看似无敌的业绩也有隐忧,市场上已经有观点认为工行这个巨无霸正在触及增长天花板。据财报显示,2019年,工行营收8554.28亿元,同比增幅10.52%,国有六大行中排名第一。2020年,工行的营收同比增幅仅有3.18%,从上一年的第一名直接落到了倒数第二。2021年,工行营收同比增幅为6.81%,在国有六大行中垫底。2022年上半年,工行的营收同比增幅4.16%,仅略高于中国银行。金融分析师翟天凌分析指出,工行虽然目前在国有六大行中规模稳居第一位,但是今年上半年银行板块不容乐观,信 用卡和房地产的坏账爆发迫使大环境入冬,这样的前提下,工商银行的业务或已经触及天花板,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随着增速逐步放缓“宇宙行”的名号或会易主也未可知。暴利背面的信贷风险“全社会的利润,被银行虹吸了。”金融行业分析师杨江凯表示,当工行在创造“宇宙行”的辉煌时,其背面是在为生存而债台高筑的受困企业和个人。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各项贷款2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万亿元,增长8.1%。公司类贷款达13.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1亿元,增长9.1%,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88.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768.86亿元。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中部及成渝经济圈等重点战略区域公司类贷款持续增长。个人贷款则有8.1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46.16亿元,增长2.4%。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1189.89亿元,增长16.9%。细分行业来看,工行的信贷投向明显在向制造业、科创、普惠、民营、绿色、涉农等领域倾斜。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2.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量是上年同期的3.5倍,余额和增量都保持同业首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两项指标均突破一万亿大关。科创方面,工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为1.4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将近4000亿元,增长38.7%;其中,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贷款余额1.17亿元,增加1417.40亿元,增长13.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速70%以上。在疫情反复的特殊时期,工行今年上半年还针对餐饮、物流、批发零售等行业推出“用工贷”融资产品。截至6月末,“用工贷”已经达到155亿元。此外,工行还发行了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万亿元,达34999亿元,同比增长23%;普惠贷款户数较年初增加12.3万户,余额年初增长27.4%;;基础设施贷款比年初增加4600亿元;涉农贷款已经突破了3万亿元,增速16%以上。当然,工行通过信贷向社会释放巨量资金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相应的风险。据半年报,截至6月末,工行不良贷款为3159.6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1%,较2021年年底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率1.87%,较2021年下降0.1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20%,较2021年下降0.0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间的剪刀差-473亿元,已经连续9个季度为负。其中,公司类不良贷款2703.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4.88亿元;不良贷款率2.03%,下降0.06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455.87亿元,增加70.45亿元;不良贷款率0.56%,上升 0.07个百分点。从项目和行业划分来看,会发现今年上半年个人客户信用卡透支、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上升。其中,信用卡透支从2021年底的1.9%扩大到2.24%,房地产业则从2021年底的4.79%上升至5.47%。对此,工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一些行业和客户经营比较困难,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压力和挑战。不过,对于个别房地产开发商暴雷、楼盘延期交付的情况,截至6月末,停工项目涉及工行的按揭不良贷款余额为6.37亿元,占全行按揭贷款余额的0.01%,风险可控。据悉,今年上半年,工行清收处置不良贷款近1000亿元,同比多处置105亿元,正在加快风险出清。金融行业分析师杨江凯认为,银行股的估值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对于其的不良贷款率长期处在一个不信任的状态,“工行财报中的不良率为1.4%左右,但资本市场认为这个数字肯定低估了。但具体是多少,不清楚不知道,总之是低估了。”在这种认知下,银行股的股价往往很难出现高的增长。资本市场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9月6日,工行杭州分行、银川东城支行就收到了两张来自监管局的罚单,因其贷款管理不慎或未按规定进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分别被罚款45万元和80万元。这只是最近的新闻,翻阅历年报道,会发现工行不良贷款暴雷的事件屡屡发生。信贷风险也成为工行发展过程中难以摆脱的阴影。“宇宙行”的科技未来回归到一家企业的身份来看,资产、资本全球第一,市值和分红总额国内同业第一,“宇宙行”工行真的触及到天花板了吗?工商银行肯定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数字化转型是工行近年来一直想要发力的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起,工行就在引领国内银行业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数字化1.0时代。2011年,工行推出“工行移动银行”,涵盖了短信手机银行、WAP手机银行、iPhone/Android手机银行、iPad个人网银等一系列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全面整合并推出整体移动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2014年后,工行开始了从工具向平台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尝试,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平台“e-ICBC”,包括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直销银行“融e行”三大平台。但是,电商平台和即时通讯平台的跨界尝试并不成功。“融e购”最初上线时发展势头很猛,开业近一年注册用户超1200万人,交易额突破700亿元,都能跻身国内电商第二梯队了。2017年,“融e购”交易额突破一万亿元;2019年,用户达到1.46亿。但想要从京东、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中抢夺用户并不容易,2020年工行不再披露“融e购”的相关情况。今年6月30日,应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的监管指导,“融e购”服务正式关停。“融e联”的初衷是便于客户与客户经理在线联络,同时还能办理转账汇款、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并可免去短信余额变动提醒资费。当时,将原本手机银行的部分功能分流到另一款App上,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用户不便。不过,工行手机银行APP发展还算良好。根据易观数据,2021年7月工行手机银行月活突破1亿户,成为首家移动端 MAU破亿的单一银行App。截至2022年6月末,工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规模达到4.88亿户,移动端月活(MAU)超1.6亿户。2022年,工行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2月正式推出了集团数字化品牌“数字工行(D-ICBC)”。据悉,在政务端,工行目前已与全国29个省区市开展政务数据合作,落地了300多个政务合作场景,如“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金融服务、助力征拆迁工程建设的“安心付”资金管理产品等;产业端,工行上线了20余个“金融+行业”的云服务生态圈,对外输出2600余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服务种类、场景覆盖数量均居同业首位;消费端,工行打造了“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服务4亿多用户。数字化将助力银行构建金融新生态,G(政务)+B(产业)+C(消费)的金融生态圈布局成为银行发展重点,也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主战场。对此,工行也是加大了投入力度。据悉,2021年全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259.87亿元,较2019年新增接近10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则提升至2.76%;2020年末,工行金融科技投入238.19亿元,金融科技人员3.5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1%。截至2022年 6 月末,工行新增和累计专利授权数均居国内银行业首位,专利授权已累计超1300项。随着工行构建的金融科技生态圈走向纵深,数字化基因深度融合业务,这家全球最大的银行,有望继续称霸。只是不知道这层金融科技的润色,未来能否带飞工行的股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近日,针对理想ONE停产以及降价促销一事,理想官方正式回应传闻属实,并且表示基于人文关怀可以为2022年7月、8月提车的车主,申请3000元的加油卡补贴。对于这一结果,理想ONE车主们显然不能够接受。公开信息显示,有车主8月中旬订车、下旬提车,而理想ONE在9月1日就传出降价2万并且停产的消息。不到一周时间,刚提的新车就贬值2万,而3000元加油卡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显然不够诚意。事实上,新款上市旧款降价、停产的情况在传统汽车行业并不少见,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同样的换代升级时,却引发了消费者空前激烈的反应。这其中,除了有个别品牌自身的问题外,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开始触发新的挑战。直营是把双刃剑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汽车市场带来了许多颠覆性的挑战。除了因为响应“双碳”政策和智能化市场需求,逐步蚕食了大量传统燃油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也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模式。不同于传统汽车市场从整车厂商到经销商或4S店,再到消费者组成的销售网络,新能源汽车厂商大多采用的是直营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直接预订车。对于消费者来说,直营模式的好处是整车的价格全网统一,不存在经销商等中间环节造成的价格不透明问题。另外,直接从厂商手里提车也保证了售后服务的完整性。但是,在面对换代升级时,这种缺乏经销商网络的经营模式反而表现出了特有的劣势。传统经营模式中,整车厂商通过与经销商合作能够快速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因此市场上的整车货源有相当一部分在经销商的手里,而厂商进行的调价、停产等一系列操作,会对经销商的利益造成直接影响。所以,考虑到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每当整车厂商想要推出新车或对旧款车型进行升级换代时,都会提前与经销商进行沟通,再反馈到市场终端,这也让消费者对于降价或停产有了一定的心理缓冲期。按照汽车行业惯例,多数厂商的新车上市或车型换代,都会提前一年左右放出消息。在全新车型或换代车型正式上市前,厂商会提前一个月进行预售,而老款车型在新车上市前半年到两个月的时候也会给出明确的降价折扣,由此形成一个月到近半年的缓冲期,足够消费者重新思考是继续购买旧款车型,还是改变选择购买新款。所以,对比传统汽车行业的惯例,理想ONE的降价停产显得格外粗暴,完全没有为消费者留出足够的缓冲期。并且在提前获得降价停产的内部消息后,直营门店的销售人员还有可能出于销售业绩的考虑,催促已经下订的用户尽快提车,也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这次理想ONE的车主们才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被当成了“韭菜”。被抛弃的新能源车主其实在理想ONE之前,多家新能源汽车厂商已经发生过数次因为降价和换代升级引发的车主维权事件,但各厂家之间所遭遇的车主市场反响也不相同。2019年7月10,小鹏汽车时隔半年正式推出2020款G3车型,相较于旧款,改款车型的续航里程得到大幅提升,还增加了部分L2.5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更重要的是,改款车型的价格和旧款不相上下,甚至个别配置下的新款G3起售价比旧款还要便宜。小鹏汽车“降价提质”的行为很快引发了车主维权,为了平息众怒,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不仅在微博道歉,还接连推出补偿方案,包括最初提供3年6折回购或1万元礼金两种补偿方案,对于已经订购老车型的用户,还可以视用户情况更换改款后的长续航版本。2020年前后,“降价狂魔”特斯拉因为自研电池技术获得突破,以及国内产线实现稳定量产,使得造车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为了在新能源汽车窗口期快速打开国内市场,特斯拉采取了一连串的降价策略,导致其中部分车型的价格差距甚至达到了30万以上,巨大的差价也引发了特斯拉车主们的集体维权。但是除了在“挨骂”后提供优惠购买辅助驾驶功能的“补偿方案”外,特斯拉在市场上并未遭到强烈抵制,销量也未受到明显影响。对比理想、小鹏以及特斯拉三者的不同遭遇会发现,同样的降价策略以及补偿方案之所以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是因为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和市场需求存在阶段性的差异有关。大多数消费者在购车时,除了考虑车辆性能、外观这些产品参数外,还会特别考虑保值率的问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厂商对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的资产贬值问题,是许多首次购车的消费者们不得不面对的潜在风险。小鹏的“降价提质”以及理想ONE的降价停产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将更高配置的产品推向主流市场,同时减少旧车型的库存。但对于已经订购特别是在新车型不久前才刚刚提车的车主的来说,旧款降价意味着自己的新车,在二手市场的价值已经遭遇了直接损失。值得一提的是,小鹏和理想相比,前者是针对旧有车型的一次升级,而后者则是选择停产旧款车型,转而主打全新车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小鹏可以通过回购或是升级配置的方式,使旧款车主获得和新款车主相同的产品体验和服务待遇,但停产意味着旧款车型绝迹,后续厂商是否能够提供同样的产品质保、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存在一定的变数。所以,资产贬值、对售后服务的担忧,以及降价停产沟通过程中出现信任流失,是理想遭遇空前危机的真正原因。像卖手机一样卖车?同样存在降价的情况,但特斯拉却能强硬到不提供任何实质性的价值补偿方案,这是因为特斯拉作为行业头部品牌,仍然拥有足够的市场号召力作为底气。当时,国产特斯拉的预计交付时间长达6到10个月,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仍有大量消费者在开启预售当天涌进特斯拉官网,导致网页短暂瘫痪,甚至有人专门倒卖特斯拉的购买资格从中获利。所以这一阶段的特斯拉处于供少于求的市场环境,潜在特斯拉车主们在购车前对保值率不需要有太多的担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头部品牌的特斯拉进行的是全系降价,并非是为了推出新款而对旧款进行打折促销。这就类似于苹果在海外市场首发了iPhone14后,又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国产版的iPhone14,同时全线产品的价格都进行了下调。这种情形下,之前在海外购买了iPhone14的消费者自然会有微辞,但看到专卖店门口排队的长龙后,他们对价差带来的损失的感知也被削弱了。其实,无论是传统汽车行业还是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赛道,产品换代都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特别是作为后起之秀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了在车辆性能和驾驶体验上达到甚至是超过传统燃油车,就必须在电池技术以及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快速突破。而每一次的技术提升,又需要通过消费市场的用户反馈来引导技术革新,所以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必然面临频繁的换代升级。而且,由于当前许多新能源厂商在车型、定价、品牌定位方面都集中在一两款车型上,同纬度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倒逼新能源汽车厂商们,需要像手机企业一样频繁更新配置,以更新换代的方式提高品牌竞争力。但是以新能源汽车动辄数十万的售价而言,消费者们能否像之前一年换一部手机一样,为新能源厂商们的成长踊跃接盘,恐怕还得打上一个问号。此前,有业内人士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形容为“产品概念和智能化体验的比拼”。这是因为,多数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厂商,自身并没有整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和经验,而是从传统车企采购相关的技术和配件进行“方案整合”。对此,甚至有网友调侃国产新能源厂商的造车方式就和组装四驱车一样:不过是在外面买了个底盘,然后装上电池。所以相对于依靠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厂商更像是在用过去卖智能手机的方式,摸索新能源汽车的成功之路。同时,因为过于在意对产品概念和智能化体验的打造,新能源汽车厂商也有可能因此忽略了技术安全和用户需求等方面的洞察,而这些被忽略的问题也会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一暴露出来。在理想ONE被曝降价停产后,有用户反映,自己每月工资只有4800元,这意味着购买一辆理想ONE要付出4到5年的工资,而理想官方一句话就让他亏掉了4个多月的工资,这种换代方式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要想避免这一问题,也只有依靠厂商来解决。要么厂商进行事后补偿,要么是在直营模式下提前做好有关换代升级和价格变动的主动沟通,为消费者留出足够的缓冲期。但是对于厂商来说,站在利益的角度这样做是否有必要?因为换代导致的库存又该如何处理?在为这些问题找到解答前,新能源汽车与成熟行业以及消费者之间仍有很远的距离。...
在楼市面临不小的销售压力的当下,国企平台出资购买商品房备受关注。9月5日,济南市国资委官网发布《收购存量房源 助力租赁市场——集团公开采购社会优质存量房作为租赁储备房源》。从同时发布的三份招标公告来看,济南城市发展集团所属济南城市发展集团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将在全市收购数千套商品房,用于租赁储备住房,项目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国企进场购买3000套商品房据济南城市发展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9月3日发布的文章显示,按照济南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8月31日,济南城市发展集团所属济南城市发展集团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发布招标公告,在济南市区(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高新区)范围内收购存量房源用于租赁储备住房,房源要求“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手续齐全、保障品质”。在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上,济南城市发展集团针对此次采购共发布了三则招标公告,发布日期显示为8月30日。三则招标公告分别对应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高新区范围,各招标公告均表示招标规模为3000套商品房,分批实施。而据大众报业·齐鲁壹点报道,记者了解到,招标房源应为市内六区共3000套房。招标公告显示,项目房源要布局合理,贴近中心城区,充分结合区位、产业基础、发展优势等因素,以支持产业、便于就业为重要前提;要配套完善,周边交通便利,临近地铁口、公交站,基础设施、生活配套等设施完善,可满足交通出行、休闲购物、教育、医疗等生活需求;房源性质原则上须为整栋未出售的商品住宅或公寓,可实现封闭管理,整院优先。招标公告中还提到要保障品质,优先收购知名房企的高质量项目,重点把控项目设计水平、房屋质量、园林景观、物业服务品质等因素,确保拟收购项目的房屋品质。同时,招标信息对投标人明确要求有独立法人资格、有效的营业执照及房地产开发资质,不接受联合体参与。同时要求拟收购项目手续齐全,即四证齐全,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从招标公告中明确在市内六区范围采购,项目资金100%自筹,并对房源区位、配套、品质等提出相应要求能看出,此次采购为“精挑细选”整栋优质房源,同时方便未来的租房人,实现职住平衡。而为何由济南城市发展集团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展开收购,则与该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有关。2020年11月3日,济南市国资委注资50亿元成立济南城发集团,经营范围包括土地整治服务、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园区管理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住房租赁、土地使用权租赁、物业管理等一般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矿产资源勘察开采等许可项目。据启信宝显示,济南城市发展集团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为济南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济南市国资委。济南已多次调整楼市政策今年以来,济南已经进行了多轮楼市“松绑”。5月23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即日起实施涉及限购范围、限售条件和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三项调整政策。三项调整政策具体包括:不再将长清区、章丘区列入限购范围;将上市交易的限售条件,由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年调整为限购区域内住房网签满2年可持证交易;在济南市行政区域内购买首套普通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一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款额度由30万元提高至35万元,两人及以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款额度由60万元提高至70万元。8月,济南住房公积金中心发布公告,自2022年8月15日起,济南市将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60%调整至40%,以此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保障作用。8月26日济南市住建局再发新政,济南市将“非本市户籍家庭需在我市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近2年内连续1年,大学学历以上购房者,缴纳社保满3个月购房”调整为“非本市户籍家庭在限购区域内购房的,需满足在本市累计缴纳6个月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的条件;大专(高职)及以上学历购房者,需累计缴纳社保满3个月”而这背后或许是济南房地产市场长期的不景气。图片来源:摄图网-ID:5004139987个月住宅交易量下滑26.1%待售面积增长31.2%据证券时报·e公司今年5月时报道,近一年来,济南楼市交易量下滑,其中二手房市场交易惨淡,二手房交易量仅占总体交易量的2成左右。记者在一家全国连锁的大型房屋中介机构了解到,在该机构系统中,济南在售二手房有近6万套,比2018年楼市行情火热时番近一倍,但当前看房人数极少。而这一趋势在近日发布的数据中也可看见。据山东商报,9月2日,济南市房地产业协会发布《济南市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济南新建商品房销售9.61万套,面积710.72万平方米、金额834.57亿元。其中,住宅销售3.53万套,面积467.36万平方米,均价为13705.5元/平方米,金额640.54亿元。截至6月底,济南新建商品住宅可售9.25万套,面积1250.23万平方米,去化周期约13.8个月。二手房方面,今年上半年交易2.82万套,成交面积212.21万平方米。其中二手住宅交易1.83万套、成交面积184.39万平方米。8月24日,据济南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7月济南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减缓。 1-7月,济南全市房地产投资1062.1亿元,同比下降7.2%,较上月回落8.6个百分点。 其中,住宅751.4亿元,同 比下降6.9%。同期济南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8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6.1%,较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 其中,住宅470.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5%; 办公楼2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6%; 商业营业用房41.9万平方米,增长45.3%; 其他4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7%。而与销售面积大幅下滑形成对比的是,截至7月底,济南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22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8%。其中,住宅待售面积14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2%。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7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其中,济南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1.4%;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3.0%,连续11个月下降。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也波及到了济南的土拍市场。据《济南市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土地出让情况方面,2022年上半年,济南市供地373宗,供地面积29306.84亩。其中出让191宗,出让面积14923.72亩,出让价款204.2077亿元。按土地用途分类来看:商业用地26宗,面积852.87亩,出让价款26.1411亿元;住宅用地44宗,面积2669.79 亩,出让价款139.10亿元。今年5月,济南首批集中供地土拍落幕,推出的35宗地块有14宗流拍,溢价成交3宗,其余18宗地块全部底价成交,成交金额共计90.14亿元。8月1日,济南第二批次集中供地收官,18宗土地中溢价成交2宗,其余均为底价成交。据济南报业全媒体7月时报道,济南市财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份,济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408899万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3.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9.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599691万元,同口径下降2.7%,自然口径下降20.2%;非税收入完成1809208万元,增长21.2%。同口径税收比重71.4%,自然口径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