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消息,媒体从多个信源获悉,目前大大集团因涉嫌非法集资已被立案侦查。从接近经侦大队的人士透露,目前集团已有四名高管被羁押,警方暂时冻结了被查实的集团账户,发现其账面上仅剩1亿多元资金,但如果要实现完全兑付,可能需要40亿元左右。一旦进入清查程序,部分投资者只能拿回少量资金。 四高管被羁押 账面仅剩1亿多 今天大大集团于官网发出一封“奇葩”声明,直言上海申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后改为上海梦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三证和公章于2015年12月19日已遗失,再度引起热议。 而早前,大大集团涉嫌非法集资被警方调查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12月17日晚间大大集团于官网发布声明也承认,大大集团及其母集团申彤集团正在积极配合经侦,不过用词为“开展例行检查工作”。但媒体最新从多个信源处获悉,大大集团因涉嫌非法集资已被立案侦查。 媒体拿到的一份《大大公司案件调查表》填表说明显示,公安机关制作本《调查表》针对“大大公司案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取证内容包括:首次投资、收息返本、实际损失等多项情况。 除此之外,目前大大集团承认公司账号账户已被暂时封停,资金暂不能往来。这一情况也得到了上述多位知情人士的印证,他们还补充称,警方初步调查发现,目前被冻结账户中仅剩1亿多元资金。 “现在已经冻结了的账户几乎没有希望兑付了,只有东金所和万象和还未被冻结,购买这两款产品的投资者可带好相关文件复印件到相应的经侦支队备案。CTC和 西藏矿业 已经被冻结,只能等清算了,估计能拿20%~30%,现在漏洞有40个亿左右,但是账户上只有1个多亿。”其中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说道。 媒体21日晚间从投资者处获悉,购买大大集团旗下东金所产品的部分客户还能获得兑付,但未能核实到此消息。 大大集团声明还称,集团下属27家省级公司、280余家市级公司及分公司皆正常营业,并未出现网传所谓的跑路事件。不过,媒体查询大大集团官网上发现,其旗下理财产品“大大宝”的页面已经崩溃,无法打开。 大大集团旗下大大宝还涉嫌为关联公司融资。公开资料显示,大大集团多个项目的债权转让人属于大大集团母公司申彤集团旗下,为迎智教育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大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后两者与大大集团属关联公司。 不过,创创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媒体,2015年8月21日,上海大大建设工程的独资股东上海申彤创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被创创集团总裁刘彪,上海大大建设工程与申彤集团、大大集团已不存在直间接关联。 另外,媒体于21日目睹,位于长泰广场的大大集团总部公司已经停止运营,一楼的电梯口被封,现场数十名保安维持秩序,众多投资者集聚在一楼大厅填写客户登记表,包括产品名称、合同编号、购买及到期日期、客户姓名等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接近经侦大队的人士对媒体表示,大大集团四位高管已经被警方带走调查并羁押。除了大大集团总裁马申科以外,还包括首席市场官徐英义、上海市总经理刘文俊以及近日被免去职务的前首席执行官单坤。 媒体咨询上海杰赛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获悉,警方立案侦查之后,有可能带走并羁押犯罪嫌疑人;如果查到确切证据,他们可以变更强制措施为逮捕,但这一措施需要向检察院申请批捕才能实施;然后继续侦查,侦查结束之后,将相关起诉意见书或公诉意见书转交给检察院,检察院审查公安机关侦查意见书、相关证据,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就向法院提起公诉,然后法院审理判决等。 央行等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集资 e租宝、大大集团相继出事。大大集团遇到资金兑付方面的困难,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希望通过内部众筹的方式度过危机,目前因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侦查;此前同月,国内互联网金融平台“e租宝”就因涉嫌违法经营活动接受了有关部门调查。 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问题平台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在11月被打破,而且问题平台以跑路居多。截至2015年11月底,正常运营平台为2612家,环比上涨3.65%,增长速度创了近期的新低。其中,新上线平台数量为171家,新增问题平台79家。截至2015年11月底,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157家,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3769家(含问题平台)。 但是网贷行业成交量不断增长,网贷之家统计,2015年11月P2P网贷行业整体成交量达到了1331.24亿元,环比10月上升了11.26%,今年1-11月累计成交量达到8485.56亿元。 而就在e租宝、大大集团出事不久之后,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央行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扶贫办七部门召开的全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中表示,要规范民间融资,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业务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维护地方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 而今年也是业界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国家层面、监管部门多次喊话行业创新基础上合规发展;银监会架构改革,成立普惠金融部,并明确P2P监管归属;央行联合十部委出台《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 “人民银行正式出台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统计体系,这也是十部委发布之后意见之后的一大新进展。”中投公司原副总经理谢平在2015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互联网金融今年准备正式纳入统计,将来它就会有一个标准,这样整个监管的基础就开始建立了。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着力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任务。金融领域的风险点在哪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多大?怎样才能守住“底线”,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金融业不良资产规模扩大,新兴金融业态鱼龙混杂,出现非法集资等风险苗头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已超过2000家,累计成交量达到上万亿元。互联网金融企业鱼龙混杂,一些非法集资、庞氏骗局趁机披上了互联网金融的“外衣”,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面向社会大量募集资金,然后靠扩大客户规模借新还旧。一旦资金链断裂,这些公司就会跑路消失,使百姓理财变成“破财”,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非法集资、庞氏骗局涉及面广,被骗群众人数众多,带来的风险和危害远远大于传统线下业务,风险的外溢性凸显。”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建议,未来应加强对新兴金融业态的监管,尽快推出P2P等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并严格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同时,还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增强百姓投资理财的风险意识和甄别能力。 明年要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力度,在产能过剩行业和高风险行业,一些企业会加快退出,实现兼并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企业逃废债现象,一些地方已经隐现这样的苗头。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下,金融业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信用风险上升。尤其是银行业不良率有可能持续上升,需要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银行业资产质量事关金融业稳健,未来要控制这种现象的蔓延,在处置过剩产能过程中,对企业债务要规范化管理,加大对逃废债的司法处置力度。同时也要加快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增强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金融业务跨界交叉,市场关联度上升,需加强综合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银行、证券、保险交叉经营,不同市场之间的关联度上升,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也会随之上升,局部市场风险有可能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今年以来,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豪气尽显。而一些保险资金的背后,隐约可以看到银行资金的影子。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因素增多:参与实体经济的潜在债务违约风险在增加。特别是“长钱短用、短钱长用”的资产负债匹配不当,可能会导致投资风险上升。 “整体看,目前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不过,部分领域、个别机构,一些风险因素仍在积聚。防风险这根弦,时刻松不得。”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日前保监会已出台规定,明确要求保险机构在资本市场举牌,必须在2日内公告资金来源明细,包括来自哪些险种、账户的收入等信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保险业下一步将针对五大类风险,做好风险识别、预警和排查,对可能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同时加强对国际金融形势、重大金融事件对我国保险业影响的研判,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跨境传递。”这位负责人说。 曾刚认为,目前在金融业不同市场之间还存在着监管“真空”。未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创新,交叉经营的情况会更加普遍,金融监管要顺应市场混业发展趋势,更加关注金融系统性风险,弥补“漏洞”,加强跨行业监管。 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率86%,风险总体可控,但个别地区存在局部风险 日前,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据初步测算,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6%,风险总体可控。但一些地区债务规模较大,个别地区存在发生局部风险的可能性。 “受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形势严峻,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特别是一些地方偿债压力较大,风险防范不容忽视。” 上海财大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地方偿债能力下降;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违规举债、变相举债的情况,监管难度较大。 如何着力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今年以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措施,化解存量债务风险,防范新增债务风险。 2015年,财政部向地方下达置换债券额度3.2万亿元,被置换的存量债务成本从平均约10%降至3.5%左右,预计将为地方每年节省利息2000亿元。对于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分配原则是对低风险地区多分配,对高风险地区少分配或不分配,激励地方化解债务风险。同时,明确新增债券资金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优先用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坚决杜绝用于楼堂馆所等中央明令禁止的项目支出。 “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需要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胡怡建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各项风险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全面反映地方政府整体债务情况,切实防控财政风险,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近期理财领域风险事件频频爆发、投资者人心惶惶。这其中,不免有一些违法违规的第三方理财公司搭起了线上平台,披上“P2P理财”的外衣高息揽客,忽悠了没有太多理财常识的老年人,最终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出身于互联网金融的P2P平台,在经历了早期的野蛮生长与试错探索之后,也出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趋势。不少业内人士直言,平台通过疯狂建立线下销售网点的方式来抢占投资人背后暗藏不小风险,这种线下模式透明度低、模式复杂、缺乏监管、问题重重、风险较高。 揭开假面:理财公司披P2P外衣高息揽客 12月25日,互联网金融公司大大集团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正在接受上海经侦调查取证,案件还未定性。声明称,因上海经侦调查需要,大大集团相关账户被依法冻结,目前所有客户兑付工作停止。据了解,大大集团自称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采用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且为各类金融产品提供服务平台。 大大集团于2013年在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成立,是申彤集团旗下子集团之一,主营业务是资本运作、项目投资。据大大集团官网的招聘页面显示,业务经理/理财经理任职要求为“学历不限”,“1年以上销售工作经验”,开出的薪资在“8000-9999元/月”。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其在线理财平台“大大宝”只向内部员工开放。大大集团通过高薪招聘的方式,名为招聘员工,实为招揽投资人。 其实,不仅是大大集团,近来还有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被经侦调查,而不少平台的模式都是线上+线下的模式。更严重的是,市场有传言称一些被监管层重点监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多为线上+线下模式。 除此之外,不少传统的第三方理财公司除了使用地推术外,也在线上搭建了平台,披上了P2P理财的外衣。这些平台多采用业务员大规模地推、高息揽客的方式,在各个商场门口、菜市场等地发放宣传页,且大多将目光锁定在年纪较大的人群身上。北京商报记者仔细了解了几份宣传单发现,“×万元起投”、“保本保息”等宣传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北京商报记者还走访了宣传单中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线下营销网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产品,3万元起投,投资期限从1个月、 3个月、6个月到12个月不等,并称公司的项目都是和政府合作的PPP模式。按照工作人员介绍,理财产品的担保方即是项目来源方,且这家资产管理公司和担保方的董事长都为同一人。而该资产管理公司旗下有一家线上平台,号称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金融P2G+O2O模式开创者。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注册该平台发现,平台的月标、季度标和年标等标的项目主体均是山东省某置业有限公司。易观智库分析师沈中祥认为,该平台借款集中度过高,风险很大,有可能涉嫌自融。 平台线下疯狂扩张暗藏风险 随着P2P行业竞争加剧,各个平台都在跑马圈地。出于业绩和交易规模的压力,不少平台通过疯狂建立线下销售网点的方式来抢占投资人。专家警示,这种盲目扩张的方式危机重重。业内人士认为,线下理财方式在获客方面会有优势,容易取得投资人信任。沈中祥表示,从拓展借款人的角度分析,线下的模式也利于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查。 但线下理财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上述人士分析道,线下理财模式的问题在于门店扩张,基础设施及人力成本会较高,另外随着线下团队规模的扩大,易出现组织冗余及管理涣散情况,其风险表现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与人员道德风险两处。 沈中祥也认为,这种急速扩张的线下理财方式,通过大批业务员大面积地推,不仅面临不断高企的人力成本,而且业务员水平参差不齐,为平台的风险控制埋下了隐患。一方面,放贷人员为了业绩考虑,不顾借款人的资质,有的甚至会帮借款人美化其信用情况,从而导致平台违约率上升;另一方面,一些销售人员为了招揽投资者,进行虚假宣传,“100%保本保息”、“××银行信用担保”等一些虚假宣传脱口而出,也使得很多投资者放松了警惕,对投资风险认识不充分,不能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把全部身家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平台遇到问题,会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 而在网贷行业研究员看来,P2P就应该是线上的,线下理财的这种模式根本不是P2P。所以很多线下的公司打着P2P的名义去揽客理财,特别是诓骗大爷大妈,这样的模式是非常危险的,涉嫌诈骗。 一些传统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建立了既有线上又有线下的模式,他认为,第三方理财公司以前卖的是信托和私募,有合格投资人限制,如果在线上继续卖之前的产品,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像一些线下卖理财产品的,1万元或5万元起,号称保本保息,这些公司就比较危险。“街上发小广告吸引投资人的方式,涉嫌非法集资”,沈中祥直言,一般P2P是先有项目,但是先吸引投资者的这种做法有自融嫌疑。这样的做法是类银行模式,我国的相关法规是不允许这样做的。沈中祥进一步分析道,线下理财平台普遍采用“债权转让”模式,这种操作复杂,透明度极低,还涉及到资产证券化等问题,风险较大。 线下理财前景堪忧 吴逸然表示,“其实之所以看到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风险,其实跟他们采用传销式的、地面推广式的模式有很大关系,因为往往这种用户对象都没有互联网的使用习惯,教育程度普遍不足,所以很容易面对一种理财产品的时候,把它认为存款的等价物,大量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压到理财当中去”。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专家对于线下理财的方式并不看好。 某行业人士更是直言,监管层以后应该会彻底严查这类型公司,这种模式是没有未来的。因为这种模式的成本包括线下公司的人员成本、场地费用等,高昂的成本不是一般的借贷所能覆盖的。此外,线下模式的资金去向不是特别明确,网上没有太多的信息披露,所以这样的公司一般涉嫌自融或者庞氏骗局。 沈中祥认为,线下理财模式是现阶段我国P2P行业过渡时期的一种选择,以后还是要回归纯线上的运作模式。对于平台来讲,风控才是其生命线,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风险把控上,而不是一味地扩大规模。 对于此类模式,业内人士建议,监管层应在企业业务范围方面做出限制,对企业资金流向做出审计指导;对于平台来讲,应该合理考虑自身资金能力,勿激进扩张,同时建设合格投资人制度;对于投资人要了解投资本质,勿受情感营销误导,理性做出投资决策。 有业内人士提醒道,从个人投资者角度讲,首先提高识别传销式理财的能力。对于营业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要求投资者拉人头赚高息的理财,极有可能是违法的,要避而远之。此外,线下理财的很多客户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互联网知识比较匮乏,应警惕以下项目推广活动:以开展养老讲坛、免费旅游、体检活动为名义进行的投资宣传。在没有明确行业监管背景下,线上和线下理财在摸索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偏,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终究会淘汰一批剑走偏锋的理财机构和业务模式。 ...
2015年的12月,注定是一个特别的12月。 行业风波不止,近日又爆出北京安昊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昊控股”)回款出现问题以及拖欠员工工资。 随后,安昊控股在12月18日发出的10亿元大标,又被项目融资方发声否认没有进行合作。安昊控股紧随其后便将标的信息删除。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调查一位前员工提供的内部资料,其中显示为已融资成功的地坑院项目似乎也存在猫腻。 记者致电该项目融资方,一位付姓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尽管确实签署了《委托融资协议》,但实际上却没有进一步落实,直到如今仍未收到融资款。基于此,记者曾多次致电安昊控股前台和客服,却无人接听。 公司兑付遇困难 要求员工续投 12月17日,安昊控股发布公告,称“关于工资和客户回款问题,因目前公司高管及部分人员变动,需进行业务交接和梳理,同时,公司财务需进行审计及核算,故出现工资、回款不及时的现象,但请您放心,公司所有人员正加班加点全力解决。”此外,公司还发布了董事会做出的方案,“董事长已采用应急预案,将公司资产抵押变现,客户回款与员工工资将陆续处理,但仍需要5个工作日支付。” 既是投资者又是员工的小张对记者表示,公司出现回款问题和拖欠工资后,开了一个会,但是没有见到董事长,只是告诉他们要自救,也就是到期后未回款就继续签合同投资。 谈及当初的投资经历,小张表示,“知道安昊控股主要还是朋友介绍的,考虑到比银行利润高很多,又在央视打广告,而且朋友说他的钱都回款了,所以我也投资了30万元。刚开始,确实也按时回款,按时发工资,但是突然到这个月,我们北京分公司的老总就不见了,工资也没发,回款也没回,目前一分钱都没有拿回来。” 小张告诉记者,安昊控股的员工工资没有任何底薪,直接与所拉的业绩挂钩。“不管是自己拉人投资还是自己投资,存进公司的钱越多,工资拿的也就越多。” 当记者继续询问投资资金是如何流向融资方,是否有第三方进行资金的托管时,对方表示,所有投资的资金都是全部直接打到公司的银行总账户。由于公司宣称有很多项目,自己也并不清楚自己投资的具体项目,而借款合同中也并没有披露任何关于融资项目的信息。 资料显示,安昊控股主要有五个投资理财产品,分别是:月赢通,投资期限1个月,收益率7%;单季赢,投资期限3个月,收益率11%;双季赢,投资期限6个月,收益率12%;安鑫定,投资期限12个月,收益率14%,以上四个产品最低投资额度均为5万元,收益方式均为到期一次返本付息。此外,还有一款产品安昊金宝,投资期限12个月,收益率14%,最低投资额度10万元,收益方式为签约到账三个工作日内返还3%,2~12月每月返还1%,到期一次性返本。 据公司官方资料显示,安昊控股成立于2015年1月21日,注册资本金1亿元,法人代表郑见智,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金融服务、商贸服务等相关业务。截至2015年9月,安昊控股北京子公司已达12家。不过,记者查询这12家工商信息后发现,均成立于2015年9月。 在回款和员工工资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安昊控股于12月18日在其官方微信号“安昊控股”中发布名为“安昊控股精选项目,保障资金安全”的消息。该消息显示,安昊控股与福建江阴港银河国际汽车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国际”)达成合作。银河国际融资10亿元,期限2年,此外还详尽的描述了关于债权、项目背景、风控保障等内容。 然而,就在12月21日下午,网上流传出一张带有福建江阴港银河国际汽车园有限公司公章的声明,该声明明确表示“我司未与文章中所指‘安昊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有过任何业务合作或往来。鉴于此,我司将依法维护本公司的合法权益,保留进一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权利。” 当日,安昊控股也在其官网发布《关于不要轻信某个个人微信账号传播不良信息的公告》,表示“ 近日,某个人微信账号发布关于安昊控股不良信息,其内容虚假夸大、与事实严重不符,请大家不要轻信”,并表示“安昊控股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编写、发布以及传播恶意诋毁诽谤我公司名誉的相关账号平台和个人,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值得玩味的是,该公告中,安昊控股并没有对微信账号中提出的质疑点进行正面回复,仅以“其内容虚假夸大、与事实严重不符”作为回应。此外,记者12月22日再次查看安昊控股微信号关于银河国际融资项目内容时,却发现该条信息已被删除。 此后,记者致电银河国际。一位融资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网上流出带有公章的声明书确实系公司发布,目前已由公司法务向安昊控股发出律师函。 投资项目或存猫腻 记者曾多次致电安昊控股,希望进一步了解事情进展,却一直没有人接听。 一位目前已离职,至今仍未拿到工资的前员工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内部资料。其中有一份名为“公司展业资料”的资料显示,安昊控股的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地坑院”和“安徽金寨扶贫”。其中,地坑院项目显示为已融资成功项目,融资方是三门峡嘉润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门峡嘉润”)。记者获得的一份签订于2015年2月的项目《委托融资协议》显示,融资主要用于陕州地坑院景区景观工程建设项目流动资金,融资总额5000万元,借款期限12个月。 根据工商信息查询,三门峡嘉润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刘福禄。经营范围包括,农业生态技术的研发、应用及培训;园林花卉、草皮、果蔬种植与推广;园林绿化、园林景观、农副产品销售。 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联系上该公司的一位付姓负责人,即今年2月代表三门峡嘉润与安昊控股签订《委托融资协议》的负责人。付先生表示,当初确实是签订了这份《委托融资协议》,不过,仅仅只是签订了协议书,并没有向下执行。“虽然当时说了放款时间,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收到他们任何的钱过来。” 另一个项目,安徽金寨扶贫——林兰药业显示为正在考察中。此外,根据投资者提供的宣传资料内容显示,“目前,安昊控股与金寨安民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工业园、养老地产等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县。” 资料显示,与安昊控股进行项目合作的金寨安民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寨扶贫”)正式成立于2015年9月6日,该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2015年10月29日,法定代表人由陈玉叶变更为寇贵捷,不过,陈玉叶仍占100%股权的自然人股东。记者在联系到陈玉叶并向其询问是否与安昊控股进行合作,对方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并同时表示自己在公司不担任任何职位,早已离职,随即挂断电话。此后,记者多次致电,并通过短信表明身份以及提出采访要求,对方却再没有接通电话,亦未回复短信。 而记者致电安昊控股与金寨扶贫考察的项目——林兰药业后,一位桂姓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初安昊控股确实来公司进行过参观,但并未提及任何关于投资的事情,此后双方也再没有任何的联系。 12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6号诺德中心11号楼19层,此时公司仍在正常办公。不过,记者进出并无任何人问询,开放的办公区只有少数员工在岗。 年关将至,互联网金融行业负面消息却频频爆出。截至2015年11月底,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157家,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3769家(含问题平台)。中投公司原副总经理谢平在2015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网贷行业发生了多起风险事件,主要暴露的问题就是非法集资、涉嫌资金池、自担保、关联担保等,打着互联网金融名义的非法集资等违规行为,使行业信誉受到了影响。 他还进一步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出台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统计体系,这也是十部委发布指导意见之后的一大新进展互联网金融今年准备正式纳入统计,将来会有一个标准,整个监管的基础就此开始建立。 ...
又一个P2P投资平台陷入风波之中。 12月23日,安徽金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安徽金实公司”)旗下的“三农资本”发布公告称,投资人大量申请赎回投资款,因此决定暂停新业务。此举,换来的是更多投资者的恐慌。24日,三四百名投资者赶到安徽金实公司总部。同一天,合肥警方介入调查,并对公司进行了查封。 [意外] P2P平台暂停新业务 12月23日13时26分,P2P融资平台“三农资本”发布了一个名为《关于暂停新业务的公告》称,因为“某宝”事件的爆发,引起市场恐慌,“我们的投资人大量申请赎回自己的投资款!”三农资本表示,“本着对投资人负责任的坚定态度,我们决定暂停新业务,相关投资人的本金安全,我们将随后根据借款企业的实际回款,尽快进行兑付!” [维权] 大量投资者赶到总部 25日,江西的徐先生告诉安徽商报记者,他是一个多月前从网上关注到“三农资本”的。客服人员告诉徐先生,“三农资本”的产品较多,“年化利率超过10%”。于是,徐先生一番思量,投资了约10万元。一个月后,他顺利收到第一笔利息。 可是,23日下午,徐先生吃惊地看到了“三农资本”的公告。当天晚上,他连夜赶到合肥。24日上午,徐先生急匆匆地前往安徽金实公司总部,现场的情景更是让他焦灼不已,“全国各地的很多投资者看到公告后都来了,希望把本金提出来”。不过,他们都未能如愿。 至今,徐先生等投资者还难以接受“三农资本”面临的境况。仅仅在几天前,他和很多大客户一起,专程到安徽金实公司参加过答谢会,并考察过多家借款的实体企业。 [探访] 合肥总部已贴上封条 12月25日,安徽商报记者接到读者的热线投诉后,立即前往天鹅湖万达广场的“三农资本”政务分公司。当时,该公司玻璃门紧锁,透明玻璃上张贴着圣诞老人的画像。透过玻璃窗,记者看到办公室内摆放着圣诞树等物品,圣诞节的气氛很浓烈。可是,办公室内空无一人,前台接待室的桌子上还摆放着一个尚未拆开的包裹。 记者又来到位于滨湖新区一栋写字楼内的安徽金实公司总部。在玻璃大门上,张贴着一张滨湖派出所发出的通知,称公安机关已对这家公司进行查封。在公司前台的墙壁上,“三农资本”的字样旁边同样张贴着一份通知。公司前台的办公桌上,散落着各种资料。其中一份宣传册记载,“三农资本”的“新手标”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19.9%。不远处,所有的办公室大门上,均已贴上了公安机关的封条。 [进展] 经侦大队已全面介入 滨湖派出所的通知称,该户因公司业务变故,公安机关查封,如有需求请到自己投资区域公司的辖区派出所或到合肥市滨湖派出所咨询。 目前,合肥市包河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已经全面介入,正在对此事进行初步调查,“下一步会不会立案,还需要看调查的情况。如果是单纯的经济纠纷,可能达不到立案标准。如果涉嫌犯罪,警方肯定要立案做进一步深入调查”。 12月24日,在“三农资本”的网站上,紧急应对小组发文称,要对客户资金负责到底,“直面挤兑,坚决不跑路”。“我们的高管已经主动在公安部门说明情况并配合调查”。“三农资本”呼吁投资者保持理性,如果引发企业破产,“广大投资人的利益就更无法保障了!” [调查] “三农资本”被质疑自我投资 很多投资者提出质疑,称“三农资本”昔日的风投是自我投资。 工商资料显示,安徽金实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30日,由林峰100%控股。今年4月16日,公司股东变更为林峰、王杰、安徽省风险投资研究院和安徽省太平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在2月份一份材料中,“三农资本”称,获得的首轮风投基金就是来自于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金额为3000万元。而工商资料显示,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成立于去年9月19日,注册资本也恰好是3000万元。 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的原始股东是安徽金实公司和另外一家公司。今年7月30日,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的股东进行了变更。如今,安徽金实公司已不再是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的股东,但安徽金实公司的股东和法定代表人林峰仍是在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担任监事。 安徽证监局曾监管谈话 今年5月27日,安徽证监局发布了《关于对安徽太平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取监管谈话措施的决定》。《决定》称,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利用基金业协会名义宣传,可能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公司未经当事人许可,虚假宣传专家学者为公司顾问;同时,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在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中登记的管理团队名单、实际控制人信息、股权信息与公司自己的宣传以及检查中掌握的情况存在不一样。《决定》要求安徽省太平洋基金公司董事长汪腾蛟、股东安徽金实公司总经理林峰于5月28日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接受监管谈话。 事件 12月23日,“三农资本”发布公告称,投资人大量申请赎回投资款,决定暂停新业务。 12月24日,三四百名投资者赶到安徽金实公司总部。 12月24日,合肥警方介入调查,并对公司进行了查封。 声音 “我们决定暂停新业务,相关投资人的本金安全,我们将随后根据借款企业的实际回款,尽快进行兑付! ” ——三农资本 “全国各地的很多投资者看到公告后都来了,希望把本金提出来。 ” ——投资者徐先生 “P2P平台‘三农资本’在公司管理团队知情的情况下,借用基金会名义夸大宣传。 ——安徽证监局 处置 “该户因公司业务变故,现被公安机关查封,如有需求请到自己投资区域公司的辖区派出所或到合肥市滨湖派出所咨询。咨询电话:0551-63350020。 ”——滨湖派出所 简介 “三农资本”是安徽金实公司旗下的P2P网贷平台,于2015年1月上线运营,自称是专注三农、中小微企业互联网新锐金融平台,所有的项目都是真实投资到借款企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三农资本”累计交易金额22.16亿元,注册会员数72万余人。 ...
2015年第一个工作日,国家总理首度造访互联网金融企业微众银行,国内舆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整体看好。后期随着《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的发布,P2P在一片看好之中突破万亿大关。但是,随着近期多起互联网理财公司违规经营问题的发酵,上千亿资金出现问题,波及数百万人,外界舆论对互联网理财更是嗤之以鼻。互联网理财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那么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互联网金融将迎来最严寒冬,行业负面事件加速行业淘汰 年底将至,以P2P为例,多数P2P平台公司都将面临资金瓶颈。从融资端来说,年底将会迎来一个资金外流的高峰期,不少投资人会选择在年前进行提现,这一定程度上会使平台的资金减少。同时,这个阶段平台也会面临一个兑付的高峰期。从资产端来说,年底不少借款人也将要面临一个还款的高峰期,不管是民间借贷也好还是从机构借款也好,往往这个阶段资产端也比较容易因为现金流问题出现问题,导致逾期或者坏账率有所上升。往往这个阶段对于一些运营不善或者实力不强的平台往往都比较容易在年底出现各种问题。 同时,因为行业负面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普通的投资人不得不开始从新审视整个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理财开始陷入有史以来最大的舆论漩涡。来自各方面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批判也随之而来。行业口碑将成为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 受负面信息影响,行业政策或将缩紧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一再延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政策在监管层面的忧虑。彻底的监管还是一定程度上的放宽行业的政策,这样的考虑,相信在监管层面来说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是随着泛亚、E租宝、大大等大型互联网理财公司相继出现问题,这也将迫使监管层面在接下来的政策制定时进一步缩紧行业的发展规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个人观点,监管层面,极有可能在接下来对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实行牌照化管理,这对于多数网贷企业来说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牌照化管理之后,首先是很大程度上能够抬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降低行业系统性问题发生的概率。通过牌照化管理直接淘汰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一刀切的方式似乎更为高效。同有实力的企业就直接竞争拿牌照,没有实力的企业干脆就直接淘汰。无疑,在目前的情况之下,从监管层面来说,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很有可能实施这一政策。 趋势不可挡,行业终将爆发 虽然,从目前的社会舆论来看,对于整个互联网理财来说,带来了极其负面的舆论环境,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互联网理财的需求仍然是巨量的。其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从2007年拍拍贷引入了P2P理财,到2013年阿里推出余额宝引爆整个互联网理财需求,截止目前,互联网似乎已经嫁接到各种理财产品之中。从信托到基金再到股票,互联网的高效一旦与金融产品相结合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理财市场。那么接下来互联网金融领域哪些细分行业会迎来爆发呢? 互联网资管风口将至 私人订制时代来临 从人人贷顾崇伦离职创立人人操盘开始,一种连接职业操盘手和普通投资人的互联网理财方式开始盛行。当然,国内涉足这块市场的企业也开始逐渐增多,除了人人操盘以外,还有牛牛宝等互联网资产管理理财平台。这类型的理财相比P2P和其他的互联网理财平台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收益多是浮动收益类型。“对于这类平台而言,操盘手质量无疑是资管类理财平台的护城河”,这在股灾期间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表现。 而建立在这样资管能力下,通过互联网金融让大量小额投资人定制明星操盘手为期理财的方式,随着大家理财意识的增强,相信更多的个体会选择利用这类型的平台和优秀的操盘手合作进入股市或者期货市场。互联网资管这块市场潜力将是巨大的。 消费金融领域将成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市场 从阿里到腾讯再到京东,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已涉足了消费金融领域,这块市场未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将会占据极大的比例。国内的消费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大数据征信的日渐完善,给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以芝麻信用为例,通过芝麻信用分的不同等级,就可以享受到对应的金融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因为消费领域的额度往往都是不大的,通过大数据对个体进行信用评估之后,进行额度授权。这就使得消费金融的服务面更广,特别是与电商结合之后。未来,在消费金融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优秀企业出现,在细分市场我也看到了这样的优秀企业,大学生分期市场的分期,还有专注于租房分期的金融企业等等。 互联网理财超市,一站式理财服务开始兴起 国内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目前都已经开始在进行平台化转型,陆金所的人民公社号称要做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天猫,提供一站式理财服务。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流量巨头开始平台化转型,但是,国内涉足互联网理财超市的公司远不止这几家。拿到创东方投资的高搜易,拿到红杉资本投资的金斧子都是互联网金融理财超市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这种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的参与门槛,比如高搜易的10元买信托等等。之前普通人接触不大的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开始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这些理财项目,并获得更高的收益。面对国内巨大的理财需求,这块的市场潜力也将是巨大的。 虽然,短期内整个互联网理财陷入了舆论漩涡,但是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于国内的整个金融领域产生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相信随着后期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未来整个行业将会迎来真正的爆发。 本文作者冻柠七,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网贷财经立场。 ...
互联网金融刀锋起舞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行业年年的关键词无外乎“监管”“融资”和“跑路”,那么今年的关键词应该是“监管”“上市”和“e租宝”。 回顾这一年,舆论有太多时候都是围绕这三者在进行。监管,似乎已经不会再有意外;上市,P2P终于走出了第一步;e租宝,则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被谁蒙住了眼 “用不着监管,城管就够了。” 这是一位P2P平台负责人讲起年末一次理财展会时用到的描述。他说,场馆内营销出奇,以美女、名人博眼球,热闹不亚于车展。场外,“有些就在路边的小面包车上拉个横幅,打出理财、贷款收益,掀开后备箱,就拉人扫码送杯子了”。他认为,这些都是怪圈。 确实,理财的火热虽不是近年才出现,但现在这般高调却也不常有。 高调如e租宝,从4月开始重金推广,盈灿咨询数据显示,其月成交额迅速从15亿逐步攀升至160多亿。截至今年12月2日“被调查”,e租宝总成交量约726亿元,待收总额695亿元。 一位e租宝的投资人表示,自己并不了解e租宝到底是什么,投资只是出于对理财经理个人的信任,于是才在这位理财经理跳槽e租宝后跟到新平台来投资。在理财人群中,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 事实上,不少理财经理也算得上受害者。 据他了解,不少e租宝员工虽然工资很高,但都投入购买自己公司的产品。每日拉客户,业务考核的压力也很大。直到有关部门在12月初介入,还有相当多的理财经理们坚信不会出大事,主动出面安抚投资人情绪,驳斥他们眼中的谣言,试图降低影响。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简单地抬出这样的解释,就太事后诸葛亮了。但究竟是什么蒙住了我们的眼睛?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反思。 还有一件小事:在“e租宝被调查”之后的几天,笔者曾到过北京某个区的经侦队了解进展。接近中午时分,在报案处被几张桌子围出的狭小空间里,挤满了人。玻璃门上张贴着至少7宗涉嫌非法集资案件的进展公告或报案说明。虽然在场的报案人至少分属三个不同案件,意外地,竟没有一个是e租宝案的报案人。 简单搜索了一下,与通常所说的非法集资相对应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最早在1995年时就被吸收进入单行刑法。这20年中间,我们有没有变得更聪明呢? P2P不能承受之重 “现在不太想提自己是P2P,主要还是出于PR方面的考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业务都是点对点。但P2P这个词在国内被玩坏了。” 这是另一家P2P公司负责人回应是否在刻意摆脱P2P定位时所做的解释。 在e租宝事发之后,行业一片“e租宝不是P2P”的划线自清。竟然有人开始追问,究竟什么才是P2P?行业在国内发展多年的知识普及,似乎一夜归零。 直接点说,从e租宝捏造虚假标的,将从投资者那里融来的钱挪作他用的那一刻,就已经无法划归于任何一种商业类别,而是有可能涉嫌违法了。 但如果e租宝是一家正常经营的公司,它又是不是P2P?这首先可能还要回归到几年前对线上模式与线下模式的争论。e租宝所包装出的一些特点更倾向于所谓的线下模式,主要在于理财端和借款端都大量倚重线下门店的地推,人员成本极高。据称其遍布全国的线下销售人员有四五万人。有投资人表示,自己是到业务员家里,直接从POS机上刷卡投资的。 此前曾有第三方行业门户提出,线下模式缺少互联网的内涵,信息透明度较差,容易隐藏违规操作,因而不应把这类业务归入所谓P2P之列。 也因为容易受到非议、触及监管红线,许多以线下业务起家的大平台后来也纷纷带着前期积累而来的大规模客户迁移线上。 为了迎合监管,一个普遍的做法是,将线下部门与线上平台分别成立独立法人。线上平台叫P2P,是信息中介,借款人与投资人都是来自互联网;线下部门有自己的理财门店,也负责寻找和开发贷款项目。 线上平台合法合规,又符合创新概念,可以高调宣传,但投资人看不见摸不着,流动性较大,债权端开发也会遇到“靠天吃饭”的年景;而线下部门低调、不透明,却有稳定的大额投资客户、稳定的债权渠道,无法全部消化的债权也可以转给线上平台或对接信托等机构,佣金返点更可观。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隐含的逻辑是:在一个信用薄弱的环境中,投资人总觉得有实体门店、面对面的交流更可靠。 而这时,P2P公司已经无法完全说自己是纯线上了。 即便对于没有线下网点的公司,目前的贷款审批大多时候也需要有面对面的尽调、实地的走访,银行审贷的那一套都不能落下。以线下考查而来的贷款项目对接线上资金,对于这种模式也出现一个词叫O2O。 就这样,在擅长创新的国内企业面前,P2P已经与诞生之初有了太多差异。因为没有明确的界定,谁都不好说,别人不是P2P,只有自己才是。 虽然行业极力想要为P2P正名,却架不住线下理财机构自己打出P2P的招牌,想在风口分一杯羹。到了投资人那里,不同的理财机构其实已经没有什么辨识度了,只能听牌子响不响。 在e租宝之后,越来越多的线下理财机构接连被质疑,或遭遇集中检查。如果说线下理财一定存在违法违规,也不尽准确。但P2P行业确实因为一些违法违规的机构消耗着信用。 也有P2P公司负责人回应,在e租宝被调查消息出来的当天,自己的平台上确实出现过部分投资人的集中赎回,但几天之后就几乎没什么影响。 究其原因,他猜测,可能因为行业还是比较小,“圈子里认为很严重的风险事件,在旁人并没有太多关注”。他同时给出的数据,“虽然现在常说P2P行业的交易规模累计过万亿,但实际的贷款余额也就2000亿,可能还抵不上一家城商行。” 但他没有提到的是,P2P这家“城商行”,得到了很多的偏爱。 遭遇资本寒冬尴尬 “现在国内创投资金很多,但有能力、有实力介入B轮之后的资金并不多;境外资金虽然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观察还是限于表面,看不到也体会不到P2P公司在具体业务中的风险点与创新点。” 这又是一位P2P公司负责人在解释行业是否遇到资本寒冬时所做的解释。 如他所言,国内的资本跟不上B轮之后平台的需求,而国外的资本并不真的了解中国的P2P。无论在中国香港还是美国,资本喜欢的概念是所谓“Fin Tech”,通常被译为科技金融,指利用科技手段提供金融服务。 在科技金融与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之间是否能画等号,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成立于2006年的Lending Club在2014年12月上市。同样成立于2006年的宜信终于在今年12月赶上了美国年内最后一次IPO。 虽然Lending Club股价拆半,宜人贷自上线首日下跌后一直还没有回到10美元的发行定价,大多数人还是为宜人贷的上市而感到兴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负面消息频发的冬天。 以宜信的实力来看,此次募集总额7500万美元算不上是不可想象的数字。抢得IPO首发,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似乎要比募资本身更有价值。但国外市场是否真的理解国内P2P,仍有待市场的长期表现。 在美国那样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上,所谓的科技金融切实在做细分又细分的市场,体现长尾效应。Lending Club的借款几乎都用于还信用卡;Zest Finance以大数据没有信用评分的人群提供信用分数。这样的人群尚且达不到整体的1%。一位知名评分机构的人士向笔者解释。 而在中国,整体而言,P2P与其说是信贷科技手段的创新,不如说越来越倾向于又一个资金通道。 近年在监管要求之下,银行对原有的非标业务的清理及通道业务有意识地收缩,是P2P让机构看到了新的希望。不仅过桥贷款一开始就被视作优质债权,小贷、融资租赁、保理等债权的类证券化也很早就出现。现在信托、资管项目,包装一下拿到P2P上募资已经不算秘密,而P2P以投行业务的思路进行权益类投资也在出现……股灾前后配资业务的火热想必许多人也都历历在目。 笔者不止听到一位平台负责人在谈到业务发展方向时描述,银行能做的,P2P都能做(他们所指的当然不包括吸收存款)。 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如果正规金融机构忌惮于风险继续压缩业务,P2P是否会由此成为银行、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一级级通道、“垃圾债”的接盘侠?对此,行业已经有担忧的声音出现。 当然,也有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在以各种方式对标海外资本眼中的科技金融。 成立两年之后,京东金融在今年的多个场合提及定位时,反复强调自己是一家轻资产的科技金融公司;完成C轮融资的积木盒子也在12月正式确立了智能综合理财平台的定位,在上线了美股交易业务的同时提出“科技连接金融”的口号。 比起P2P或互联网金融的帽子,科技金融是否会给海外资本提供更多想象,谁知道呢?可以肯定的是,P2P已经无法准确描述大部分平台的业务了。 监管是关键吗 “所有投资人在进入这一领域之前都清楚政策风险的不确定性,我们在投资之前都已经知晓。如果从引导的逻辑来看,政策的规划还是比较好的。” 这是一位P2P平台的投资方在回应如何评价政策风险时的描述。 在经过两年的讨论、猜测之后,即将出台的政策似乎已经不会有太大的意外。行业对政策的期盼也没有了一开始的焦灼与急迫。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7月,央行、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网信办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总算是监管对行业有了一些回应。 各部委对被划分到自己管辖范围的业务具体打算,短期内似乎仍难有定论。 监管慎言,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猜想: 首先,这个行业太小了,尚不足以引起监管过多的关注。如果细数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下辖机构的数量,再对比其工作人员数量,“规模比不上一家城商行”的P2P是否值得占据监管过多的注意力,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其次,被称作互联网金融业务差异太大,一方面是分业监管难以同步;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足以解释和覆盖大部分的问题。 没有牌照的P2P说自己属于民间借贷,不仅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在8月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也将网络借贷首次纳入其中;有牌照的网贷小额贷款,按照小贷公司来规范;宝宝类产品按基金行业来规范;互联网保险按保险行业来规范;网络支付相关的草案征求意见稿也在推进;股权众筹较为复杂,划分了公募与私募,私募按私募基金来规范,公募牌照制也在酝酿中……至于跑路、恶意诈骗,刑法中早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的罪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监管落后行业发展才是常态,才符合一般逻辑。 此外,可能出现的舆论绑架也会让监管有所顾虑。此前也曾有多位平台负责人都谈到,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又要防范系统性风险,不发生群体性事件。是紧是松,多紧多松,如何把握,需要智慧。 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是被扣上阻碍创新还是纵容违规的帽子,都是不公平,都是太大的责任。 至于监管出台后是否能立竿见影,或许看看银行理财、信托计划违约后投资人的反应就能想象。监管不应该成为所有投资行为的最后兜底人。 正如有平台解释为什么提供兜底时所言,“银行、信托都无法解决的刚性兑付问题,寄希望于P2P来解决,现实吗?” 同样,对于监管细则能够将非法机构清洗出去的说法,笔者也并不乐观。集资诈骗行为如果不用P2P的名义,不叫众筹了,难道就会销声匿迹吗? 特写:众筹 与热火朝天的P2P相比,众筹显得相对小众,却更被监管所看重。 今年6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创新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9月时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以众筹促融资,发展实物、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有效拓宽金融体系服务创业创新的新渠道新功能”。 这里提到的实物众筹与股权众筹算是被普遍认可的两种模式。 年内参加了几次众筹的大型会议,明显体现为两种风格:一种科技范儿突出,打创投融资和创业生态的牌;一种“接地气”,众筹概念被融入各个不同行业,简直无所不为。共同点在于两者的场面都异常火爆。 然而普通投资人是否能区分自己的投资属哪一类?是否了解创投有极高的失败率?众筹平台是如何对合格投资人设定准入的?如何监督执行? 这一系列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好在众筹虽然形态多样,但监管的逻辑相对简单明确。 最早在去年12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就曾针对当时发布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回应,以是否采取公开发行方式为划分标准,股权众筹可分为面向合格投资者的私募(非公开发行方式)、股权众筹和面向普通大众投资者的公募(公开发行方式)股权众筹两类。 今年7月的《指导意见》发布之后,张晓军再次回应“股权众筹融资”与“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私募股权融资”的区别。前者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具有“公开、小额、大众”的特征;后者虽冠以“股权众筹”的名义,但不属于《指导意见》规定的范围。 “公私”分开的说法已然确定。私募股权融资有征求意见稿,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的监管规则也在推进。 也正因为“股权众筹”牌照尚未发放,现在能看到的股权众筹都属于“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私募股权融资”范畴,也就必须要符合《公司法》《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未经批准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不得超过200人。 至于那些无法划归这两类,又自称是众筹的行为要怎么办?谁知道呢? 在今年的众筹行业,不得不提的还有来自金融、互联网巨头的加入。 3月,京东私募股权融资平台——东家正式上线;6月,36氪上线股权投资平台,并在10月拿到蚂蚁金服的战略投资;平安旗下的“平台众+”8月开始公测,将非公开股权融资作为业务之一;蚂蚁金服自己的股权融资平台蚂蚁达客也在11月进入测试阶段。另外京东、阿里、苏宁也都分别有各自的产品众筹平台。 原本以创业公司为主的众筹市场,格局一下就被巨头主导,而这仅仅是互联网金融的冰山一角,另一个佐证是,此前盛极一时的支付之争,早已被支付宝和财付通把持。已经收尾的2015,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无疑是爆发性增长的一年,同时又是问题百出的一年,即将到来的2016,经过大浪淘沙,谁将消失,谁将留下? ...
E租宝遭遇查抄,让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压力倍增。如何增加投资人的安全感?这个问题似乎愈来愈被业界重视。而与保险公司实现跨界合作,参保相关险种,可以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可信度增加浓重一笔。 目前,互联网金融和保险的合作并不罕见,主要包括投资人账户资金安全险、借款人履约信用保证保险、借款人人身意外险和风险准备金管理保险。四种模式限于资金账户风险和借款人信用风险等范畴,为其提供非常规性的风险保障。但是对平台的信审操作和风控管理等运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尚未有明确的保险保障模式,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与投资人资金安全直接相关的风险点。 本周,中国人寿财险推出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平台标准化信贷审核责任保险”,这是业内首个将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的核心问题纳入保障范围的险种,主要保障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时,在为投资人或其相关主体提供标准化信贷审核服务的过程中,因疏忽或过失,而需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该险种将保险模式关注的重点放在网络借贷平台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会引发投资人财产损失的风险问题上,而这取决于平台对借贷项目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以及在信息审核环节时,平台的操作行为和技术水平。业内人士认为,责任保险产品模式的本质是对互联网借贷信息中介服务平台“中介服务”的职能进行保障。 今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了“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让金融回归本质,而该险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从混业金融的角度来说,这一保险模式符合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趋势。” 为了该险种的设计,中国人寿财险于今年1月开始调研,调研小组走过了北京、上海、南京三地,走访了财路通、有利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此同时,今年5月新产品研发、备案开始推进,目前已经全部结束,并且向保监会报告完毕。作为首批接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成员中之一,财路通因其在风控方面的专业能力,成为中国人寿财险的首选合作平台。经过与中国人寿财险一年多的磨合与创新,参保了信贷审核责任险。 其实,财路通在去年5月就与中国人寿财险北京市分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筹谋跨界合作。对于此次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签署保险合同,财路通CEO王崇羽表示,互联网金融与保险的合作刚刚开始,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合作案例。据王崇羽透露,有了责任保险的助力,财路通2016年会做产品结构调整,将重点发展汽车金融领域和消费金融流域。 ...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P2P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最快将在两周内下发,而在这之前,记者对P2P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目前,P2P问题繁多,并且爆发了一系列风险事件,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中介”变身为“信用中介”,刚性兑付普遍化、多重业务交叉以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等,这些因素导致风险积累。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P2P监管提出六条建议,希望行业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李维 北京报道 导读 “如果P2P能兼营理财产品销售,他的信息中介的定位就会出现问题,反而会成为一个代销平台。” 东北地区一位地方银监人士称,“在同一平台下,债权标的和其所代销的金融产品在概念上一旦发生混淆,很容易对投资人形成误导;如果平台有意为之,那么还会衍生道德风险。” P2P行业的“监管时代”正在迎来倒计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了解到,有关P2P(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的监管办法最快有望于两周内征求意见,而监管层对P2P行业所拟定的监管边界也将随之浮出水面。 “最快的话,两周内就会征求意见,意见稿释放的监管思路和之前预期的没有特别大的出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P2P负责人透露,“比如仍然要坚持信息中介定位,实施一些禁止调控,同时采取地方行业协会等组织来配合监管。” 一边是监管规则的步步靠近,P2P的行业规模不断增长,据零壹财经统计,2015年前11月的P2P规模已突破1.25万亿;另一边则是部分问题平台违约跑路、涉嫌违规被调查等现象仍在层出不穷。 记者日前调查发现,目前P2P行业仍然存在本息兜底普遍化、多重业务交叉化以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多重问题,而以上现象能否在监管规则落地后得以化解,无疑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 刚兑乱象背离“信息中介”定位 目前,P2P行业走向合规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其信息中介的实质定位仍然无法实现,由于行业性的刚性兑付无法打破,其背后潜藏的风险积聚、转移等问题尚不得化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多家P2P平台了解到,目前P2P行业性的刚性兑付“潜规则”仍然普遍适用。 由于《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禁止平台提供担保、增信,多数平台目前已放弃“自兜底”的担保模式,转而将“刚性兑付”的期望寄托于风险备付金机制或第三方担保、投保等渠道。 上述外部增信措施下的刚性兑付现象,仍然是阻碍P2P摆脱信用中介身份的直接障碍。 “P2P的资产都是正规金融机构不要的,属于次级资产,坏账率必然高于银行,现在平台刚性兑付的做法是将这些坏账自我消化。”一家国有大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指出,“自我兜底的规则下,如果平台的利润无法弥补坏账,那么平台就会出现亏损。” “在引入外部增信的情况下,平台的风险还将会向这些增信机构转移;反过来讲,外部机构的风险也将导致平台出现风险暴露。”前述负责人称。 自利式兜底的“囚徒困境” 为何刚性兑付无法被打破? 21世纪经济报道调研采访多家P2P人士发现,多数平台之所以要保证平台债权的本息兑付,一方面是为了顾及其平台的资产信誉,另一方面则将其解释推脱为“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动机。 一位P2P高管就辩称,“去担保化”也是平台方的诉求,但之所以实施保障本息,实际上是为了照顾投资者的诉求。 “担保、不担保其实都说了两三年了。区别无非就是没有能力的就算愿意担保也没有那个实力,风险爆发就困难了。”北京一家P2P负责人的罗某就如此评论,“反正行情就是大家都不想担保,只是为了让投资人心里稍微舒服一些,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本息保障。” 事实上,该高管有关“照顾投资者心理”的解释看似“高尚”,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也暴露出P2P公司自利式兜底的普遍性以及背后的行业问题。 一方面,多数P2P的刚性兑付虽然在部分期限内保障了投资者利益,但其背后动机仍然在于增加平台资产的信用商誉,以扩大其资产规模与盈利;另一方面,多数P2P以保障投资者本息之名义采取刚性兑付策略时,已让P2P背离了信息中介的定位,并异化为准信用中介。 若监管层持放任态度,绝大多数P2P将出于前述动机,争先恐后地为平台引入各类增信措施,并陷入恶性竞争的囚徒困境,并催化行业风险的进一步积聚与扩散。 此外,仅强化平台信用,而不培养投资者风险意识的行业惯性,将导致P2P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强者驱逐弱者”的现象,而部分强势平台依托信用兜底实现野蛮扩张后,其风险势能也将放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能衍生出“大而不能倒”的道德危机。 “担保、兜底的问题大家都清楚,但不会有人捅破这层窗户纸。”西部地区一家P2P平台运营负责人坦言,“因为你给客户违约了,那么客户就会转投别的平台,行业竞争太激烈,这是劣币驱逐良币, 敢于打破刚兑的平台反而不仅不会被监管层鼓励,而且会被追究责任。” 创新业务交叉暴露监管盲区 摆在P2P行业合规性面前的第二道障碍,则是诸多P2P同时存在基金销售、自动债权投资、定向委托投资理财等其他业务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多家P2P平台发现,P2P在经营债权信息中介业务的同时,还在同时经营其他业务。 该现象在行业主流平台中并不鲜见。例如人人贷在其网站开设债权业务的同时,其还存在公募基金代销、薪计划(现金流归集自动投标)、U计划(债权自动投标)三大类业务;而网信理财在经营网贷业务的同时也在经营着专项理财(定向委托投资)和为私募基金提供认购入口的业务。 事实上,P2P在经营债权信息中介的同时兼营基金销售、理财产品发行等业务,将导致其平台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和产品定位风险。 “如果P2P能兼营理财产品销售,他的信息中介的定位就会出现问题,反而会成为一个代销平台。” 东北地区一位地方银监人士称,“在同一平台下,债权标的和其所代销的金融产品在概念上一旦发生混淆,很容易对投资人形成误导;如果平台有意为之,那么还会衍生道德风险。” 而在P2P平台多元化经营风险中,部分“创新”业务还存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例如陆金所、你财富、网信金融等平台下设的“定向委托投资”业务就存在缺乏对口监管约束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所谓“定向委托投资”业务,是P2P平台及其关联公司以“委托定向投资”的名义,引导平台资金投向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发行的资管计划份额收益权; 事实上,此类创新业务的监管空白,也给相关P2P平台的合规性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资管产品在定位上属于私募类产品,对其拆分并在互联网等公募渠道进行变相引导投资或销售已涉嫌违规;另一方面,此类带有“互联网资管”特质的互金模式并未被此前的《意见》所提及,而由于该类业务未被分配对口的监管部门,其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监管空白。 信披之殇:风险利差的寄生温床 多数P2P热衷于宣传自身“风控完善”,而却又善于在债权标的的相关信息披露上有所保留,则是该行业走向阳光化的第三类问题。 截至记者截稿前,针对P2P行业尚未出现有关的信息披露标准;而一些基于借贷双方权利义务等本应被披露的信息,却被多数P2P所保留。 事实上,阻碍出借人(债权人)与借款人(债务人)的沟通与互联,正是多数P2P在债权信息披露上有所遮掩的鲜明脚注;与此同时,多数P2P也并不披露其从投资者的资金出借中获得了怎样比例的“信息中介费用”以及借款人的真实融资成本及可能出现的坏账率。 而在P2P人士看来,阻隔借贷双方在借贷业务全程中的信息沟通,在该行业内已属“天经地义”之事。 “怎么可能让借贷双方彼此联络,真这样中间的利差空间就没有了。”上海地区一家P2P平台负责人反驳称,“你也要保护借款人隐私不是。” 事实上,平台也正是借助这一信息不对称,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赚取“利差”,并将该收入冠以“信息服务费”。整个过程中,中介费的定价对于借贷双方来说并不透明,而这才构成了P2P的核心盈利模式。 平台方的刚性兑付冲动,加之对借贷双方详细信息、真实收益、成本以及彼此联络渠道的隐瞒,也进一步让部分P2P平台向“信用中介”的深渊滑去,其表现形式则表现为三点: 一是当投资者所投标的出现违约时,投资者将无法预先或在第一时间知情,而P2P平台方存在一定概率为保护平台信誉而隐瞒坏账事实,并对标的债权采取刚性兑付“了事”。 二是在P2P平台向出借人隐瞒借款人的真实融资成本的情况下,平台方收取的 “信息中介费”将具有较强的操作空间与弹性;平台方很容易在借、贷两方间开展收益、成本的双边报价,而刚性兑付的运作模式,刚好让名义上的“信息中介费”成为业务实质上的风险利差。 三是当投资者发现所投标的出现违约后,在无法联络借款方的情况下,P2P平台将成为其索偿本息的第一被追责主体,而平台的刚性兑付压力也将明显抬升;这一现象将进一步导致债权风险堆积于平台方本身,让平台异化为货真价实的信用中介。 ...
网贷行业迅猛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12月15日,2015年新增1827家新平台,行业规模在过去两年也呈现了几何式增长。截至上半年,网贷贷款余额在5亿元以上的平台已经达到73家,与2014年年底相比数量翻倍。 但另一方面,问题平台数量不断刷新。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15日,问题平台数量已达843家,其中过半平台寿命不超过半年。P2P网贷行业的零监管、低门槛也让非法集资戴上“美丽光环”。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资本和资金正涌向P2P金融(person to person,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需借助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交易手续)。南都记者统计,截至11月,今年新增P2P平台1827家,投资人数一路高升,11月投资人数已是今年1月份的3倍多。 快速膨胀的同时,P2P平台跑路、倒闭等问题不断。日前,e租宝遭公安部门调查犹如给行业投下一枚深水炸弹。截至12月15日,今年问题平台已达843家。南都记者统计发现,过半问题平台寿命都不超半年,山东和广东数量最多。 无监管是P2P“快生快死”的根源之一。没有监管,P2P让非法集资戴上美丽的光环。无监管之下,遭遇问题平台,投资人维权困难重重。 2015年新增1827家平台 是去年两倍 两年前,P2P还是一种新潮乃至小众的投资渠道。如今,P2P已成为一种日渐主流的投资方式。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P2P投资人数达300 .62万人,仅与今年年初相比,投资人数就增长了3倍多。从待收金额看,2013年底,网贷行业待收余额15亿元左右,而截至11月30日,网贷行业的待款余额为4005.43亿元,行业规模在过去两年呈现了几何式增长。 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对南都记者表示,快速增长原因除P2P为新生投资渠道、基数低外,在当前国内投资渠道匮乏情况下,P2P确实迎合了大众需求。 据悉,今年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基本低于5%,即便是投资门槛较高的信托产品,收益率亦基本低于10%。 投资人的激情刺激了市场的创业热情,资本快速涌入行业。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新增P2P平台1827家,累计在运营平台2612家。民资成为创业的最热情者外,过去一年来,国资、银行系资本、上市公司、风投对行业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相继涌入布局。P2P几乎是互联网金融各领域中风投最劲的风口。 资本的快速涌入,让更多平台成交易规模高歌猛进。截至上半年,网贷贷款余额在5亿元以上的平台已经达到73家,与2014年年底相比数量翻倍。 过半问题平台寿命都不超半年 但风险也始终伴随。近期,一家名为e租宝的平台遭遇监管调查,其上线不到两年,待收余额竟已超700亿元。 数据统计,今年截至12月15日,出现跑路、提现困难、遭遇监管调查等情况的问题平台已达843家,平均每天超过两家平台出现问题,且主要集中在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平台,过半问题平台寿命都不超半年。P2P已成为一个“快生快死”的行业。 方颂认为,P2P行业问题平台不断,主因系行业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做,良莠不齐。“P2P让非法集资戴上一个美丽的光环。”“监管是零的状态,投资者只知经侦,不知银监。”方颂认为,日常监管缺位之下,行业只能通过自律进行约束,但这非常脆弱。而无监管的状态对行业的影响是劣币驱逐良币。此外,类似e租宝的典型案件,也说明当前我国老百姓对金融知识缺乏判断,容易被广告推广以及高收益所蒙骗。 年末大额提现到来 P2P行业承压 从区域上看,山东及广东两地成为问题平台高发区。前11个月,山东及广东问题平台多达228以及204家。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对南都记者表示,上述两地P2P较为活跃,同时草根平台也较多,是问题平台高发的主因。 从时间上看,连续三年来,年底几乎是P2P行业风险高发期。今年11月跑路类型平台数量相比10月出现了大幅上升。方颂表示,主要是因为年底投资人资金需求大,市场上普遍存在资金紧张情况,且今年平台大额提现提前到来,P2P行业整体还款压力较大,加之年关借款催收较为艰难等原因,导致年底P2P迎年末生死劫现象。 “成熟投资者通常是大额投资者,P2P投资也比较有经验,风险意识强。”方颂认为,对于这些人而言,往往安全起见,会先将资金赎回,也会造成平台年底的资金压力。除上述原因,方颂认为,年末银行贷款紧张,融资也更困难,这一点客观上加剧了市场资金的紧张,这直接导致年底成为平台出现问题的高发期。 P2P案件梳理:五成案件金额在1000万~5000万 南都记者梳理了2014年至今网上公开的21起P2P相关刑事案件,发现18起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此外还有少量涉嫌集资诈骗的案件。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广东人民时代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玉良表示,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集资过程中往往会虚构一些投资项目,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具有这些特征。 根据统计,这些平台负责人的融资目的,有不少是用于自己原有的企业经营,比如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或扩大企业规模。李玉良说,由于目前市场上的投资与融资渠道都不太畅通,一方面投资者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相对困难,所以部分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民间私募方式“可以快速来钱”,结果触犯法律。 P2P网贷平台相关的刑事案件,涉案数额普遍较大,超五成案件的涉案金额在1000万至5000万元之间。涉案金额最低的约两百万元,该案中当事人只是提供网上借贷服务,从中收取中介费,最终被法院认定为无罪。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类案件,最低的涉案金额也超过了700万元。 李玉良说,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比,集资诈骗罪的刑期和财产刑相对更重。在本次统计中,单个案件的罚金最高达到了50万元,刑期最高达14年。 从判决书来看,虽然媒体报道中P2P平台负责人卷款潜逃案例不少,但最终进入到审判程序的很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嫌疑人潜逃后不易抓到”,李玉良认为,和平台负责人相比,投资者们属于弱势群体,能够提供的有效线索与证据有限,即便能够抓到嫌疑人,在定性上也存在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