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清盘进行时:新华财富金30天拟清盘 (消失公募基金名单汇总) 一方面基金市场化发行浪潮急速推进大量新基金呱呱坠地,另一方面基础市场剧烈波动货币市场基金之外的其他类型基金规模停滞不前,造成基金平均规模持续下降,迷你基金数量急剧增加,清盘压力日增。这不,又有基金公司顶不住了,还是清盘吧。 新华财富金30天理财债券基金拟终止合同 新华基金(博客,微博)今日发布公告,决定以以通讯方式召开新华财富金理财债券型基金持有人大会,对《关于终止新华财富金30天理财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的议案》进行表决。会议投票表决起止时间为自2016年4月1日起至2016年4月20日17:00止。如果议案获得通过,新华财富金30天将成为又一只清盘基金。 公开信息显示,新华财富金30天理财债基于2014年9月26日成立,成立规模刚过2亿份,而成立之后该基金规模持续缩水,去年二季末到去年底,规模稳定在5700万份以上。但作为一只现金管理类基金,这样的规模并不能为新华基金带来多少管理费收入。果断清盘应该是理智选择。 汇添富中证能源ETF清盘遇阻 实际上,新华财富金30天并不是2016年第一只开会表决清盘的公募基金。在本月4日,汇添富基金在上海以现场会议形式召开了旗下汇添富中证能源ETF持有人大会,对该基金终止合同事宜进行表决。 不过,这次会议没有开成。根据汇添富基金公告,此次出席大会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代表份额不足基金合同约定的权益登记日基金总份额的50%以上(含50%),不满足法定开会条件。因此会议未就《关于汇添富中证能源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终止上市并终止基金合同有关事项的议案》进行审议与决议。 由于会议没开成,汇添富中证能源ETF清盘遇阻,没能成为今年第一只清盘的公募基金。如果下定决心要清盘,汇添富基金需要和持有人进行充分沟通并二次召集持有人大会。 华夏基金两ETF是否清盘 9天后见分晓 而短期内最可能清盘的基金则来自华夏基金旗下上证能源ETF和上证材料ETF,而到底是否清盘9天后即3月28日晚间即可见分晓。今日华夏基金发布了旗下上证能源行业ETF和上证材料ETF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这两只ETF基金合同自2013年3月28日起生效,至2016年3月28日将届满三年。根据合同约定,在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3年后的对应日,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根据基金的资产规模状况和近期市场情况,华夏基金表示两只ETF有可能触发上述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如果截至2016年3月28日日终,上证能源ETF、上证材料ETF的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将自动终止。自2016年3月29日起,上述两只基金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不再办理申购、赎回、二级市场交易等业务。 来自上交所披露的规模信息显示,截至3月18日,上证能源ETF规模为0.43亿份,上证材料ETF规模为0.25亿份,净值规模分别为0.34亿元和0.25亿元,均远低于2亿元清盘线。如果华夏基金不采取措施增加规模,两只ETF大概率将会到期清盘。而如果要避免清盘,华夏基金必须分别为两只基金至少增加1.66亿元和1.75亿元资金,合计资金规模需达3.41亿元,对华夏基金及其大股东中信证券(600030,股吧)来说,如果要保住两只基金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并不算太大。问题是,两只ETF有没有保壳的必要。而在基金君看来,多数ETF都已边缘化,沦为僵尸基金,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存在。 非货币基金平均规模下滑 清盘压力加剧 今年以来股市总体下跌,基金规模明显缩水,基金清盘压力加剧。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本周公布的2月底基金规模统计显示,除了货币市场基金平均规模较大之外,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和QDII基金平均规模均在下降,其中股票型基金平均规模只有9.71亿元,混合型基金中的打新基金不断遭到资金撤资,前景堪忧。可以预计,今年仍会有一定数量的迷你基金走上清盘道路。而一些大型基金公司近期向记者表示,今年会加大小基金关停并转的速度。 那些年,已经消失的公募基金 近年来,伴随基金市场化发行浪潮,公募基金数量大爆发,仅去年一年便成立新基金逾800只,但市场竞争激烈,多数新基金成立后规模下降,大量基金规模跌破2亿元成立门槛,甚至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在壳资源价值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公募基金清盘速度不断加快。根据基金君统计,从2014年9月首只主动清盘基金以来,累计有36只公募基金终止合同,仅去年便有31只基金清盘。这些基金均为迷你基金,或召开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或直接触发合同中的清盘条款清盘(如持有人数量不足200人,规模跌破5000万元等)。 一些公司对迷你基金清盘比较积极,富国、长盛等公司已经有多只基金清盘。 ...
投解析:如何不让风投变“疯投”?告诉你如何躲开餐饮投资风险 餐饮行业作为我国GDP 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其高速的增长态势及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众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关注的焦点。但餐饮行业面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管理亟待提升等现状,而随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用工荒浪潮席卷全国等问题的出现,餐饮企业,特别是中小餐饮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还需把控好以下五大风险,不要让风投变成“疯投”。 一、原材料成本上升的风险 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较大,原材料的价格对餐饮企业盈利有重要的影响。而原材料由于受动物疫情和自然灾害、养殖成本、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很大。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餐饮企业不能及时将材料成本的上升消化或转移出去,餐饮企业毛利和净利润会大幅降低。 目前众多B2B 食材供应平台主要对下游餐厅提供配货服务,为多家餐厅集中采购来获得议价权,并提供物流服务,从而为下游降低成本。知名平台有美菜、链农、大厨网、小农女、优配良品、菜筐子、饭店联盟等,在降低餐饮企业食材成本的同时也存在价格不透明,食材难以标准化、规模化的困局。 二、动物疫情风险 2003 年非典事件导致北京餐饮门店关门歇业率达到了70%,中国吃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 年的禽流感爆发后70.31%的人因为禽流感而放弃到餐厅吃饭,餐饮行业遭遇强大冲击。 肉品是餐饮企业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猪肉、鸡肉等畜类农产品(000061,股吧)是餐饮企业生产所需的重要原材料。若我国主要家禽、家畜养殖地区发生大规模的疫情或自然灾害,畜禽养殖行业可能难以及时、充足地向餐饮企业供应符合要求的原材料,餐饮企业从而面临原材料供应中断或供应数量不足的风险。此外,畜禽类动物疫情的发生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对于肉制品的消费预期,导致市场需求总量减少,从而对包括餐饮企业在内的行业整体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三、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下图为2015 年1 月1 日至2015 年12 月31 日一线城市的餐厅增量图,由图可见,增量最高的城市为北京:68842 家,广州以96.3%的增长比例成为增幅最高的城市,统计得出一线城市的餐厅增幅均在50%以上。数据来源为:大众点评网。 中国的餐饮业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目前仍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低,整个市场竞争尚处于低级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仍围绕着价格和质量;但是以树立品牌、通过整合产业链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餐饮行业的竞争在逐步向高阶发展。 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西方大型餐饮餐饮企业已经进入国内,他们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资金实力、经营理念还是技术研发能力上都远胜国内企业;同时,西方大型餐饮企业的管理层逐渐本土化,越来越了解中国的市场和文化,开发的产品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口味,为更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随着他们市场占有率的逐渐提高,包括本餐饮企业在内的中资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餐饮企业短期内仍然面临着议价能力较弱、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 四、人力资源风险 百度搜索“餐饮服务员难找”出现1 亿余条信息。 从经营特点上看,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相应人员与之匹配。如何使人力资源跟上业务快速发展的步伐是餐饮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餐饮企业通过提高一线员工福利待遇吸引新员工的加入,使用自助点餐机、自动洗碗机等自动设备代替人工。但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影响餐饮企业业务拓展的风险。 左图为麦当劳富力广场店,右图为缤谷科技自助点餐机在U 鼎冒菜的使用场景。 五、食品安全风险 自2005 年“孔雀石绿”事件开始,我们经过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毒奶、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镉大米、毒豆芽、福喜问题肉……主食副食、鱼肉蔬菜,吃喝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苍蝇小馆还是国际连锁品牌都被爆出各种安全问题。 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四品一械”的监管,即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的审批、审查、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问题至此上升至药品同等高度。产品质量、产品安全是食品加工企业生存之道,餐饮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消费者直接食用,产品的质量、卫生状况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如果餐饮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配送等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的规定或消费者的需求,将可能对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虽说2015年餐饮收入全年已达3 万亿元,但是从总的营业额来评估市场是很片面的,应该结合成本与营业额两个层面才更为精准。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5 年12 月,全国共有5074852 家餐厅,500 多万家餐厅平均每天每家1640 多元。 套用一句一位老银行家的名言:“任何一个傻瓜都能把钱放出去,而收回它却需要相当大的本事”。 投解析:网贷财经 wdcj.cn 专栏作者 ...
“我们深处阴沟,但依然仰望星空。”有人喜欢平淡,有人却喜欢繁华。不是每个人都会仰望星空,因为星空不见得有多美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在哪里,以及我们要去哪里。 互金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但当前,乱象丛生。 关于操盘手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统帅,而绝不是士兵。 很遗憾,大多互金平台的操盘手远达不到统帅资格。 传统企业招聘操盘手一般要求年龄35左右,并有同类知名企业高管经历或成功案例;互联网企业招聘操盘手对年龄要求低一些,但往往需要BAT中高管经验。对于互金行业来说,操盘手偏互联网或传统取决于公司的战略,即依靠互联网还是金融优势来取胜。 无论是资金或资产端的构建,都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发挥优势。 一方面,许多互金公司采用传统的金融人才来操盘,导致公司的技术、产品、市场运营等效率低下,技术和产品没有专门的规范文档,市场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企划思路,媒体发稿,线下异业合作等,运营效率低下,甚至没有自动化的运营工具,全靠人工。另一方面,为了快速冲量,从一些平台高薪挖人,空降操盘手。由于互金与电商的相似性,往往招揽电商高级人才。但由于用户更偏好收益率,互金平台不如传统电商在产品定价,产品质量,摆放、描述技巧方面存在较大的灵活与差异性,使得运营难度加大,从而给市场为导向的模式留下更多想象空间。于是一批擅长网络营销的操盘手,包括一些乙方常年给客户做PPT的销售总监也粉墨登场,一时之间,互金卖水盛行。广告之后,一地鸡毛。 互金当前的困局在于,缺少优质的资产,而资金端运营效率低下。要解决这种难题,互联网技术是关键。一方面,依靠大数据完善风控系统,提升资产的稳健。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个体验更佳的理财平台,提升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同时建立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运营策略,以移动互联网方式连接用户,以创新活动提升用户参与感,帮助用户获取优秀的服务和产品体验,从而建立可持续的口碑,并全面提升资金端运营效率。 总的来说,互金行业的操盘手大多无法胜任为一个平台的掌舵手。 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互金公司过于草根,属于没想清楚就一窝蜂进场的,相反的,巨头都在观望。由于草根,即便给出高薪也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相比一些对外宣称做出了多少辉煌成绩的草莽人物,其优势在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以及丰富的高端人脉,国际化的前瞻视野,以及对主流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熟悉,其专业水平和人才体系建设亦不在话下,是一位比较优秀的操盘手。 优秀的操盘手,一定是坚定看好行业而来,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看好,比如有人进来是因为这个行业钱好赚,光是拿卖水的好处费都能手软。 但是很不幸,大多数操盘手,只是打一份工。 关于新员工年薪10万起 近期,一篇标题为“互金人才85%跨界而来,新员工起薪年薪10万”的文章由于被各大媒体转载而上了头条,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说BAT的薪资比较高,原因在于其利润高,人均产值高。老板之所以给员工发的工资高,那是因为赚得多,或是你的价值高。但互金行业的新员工年薪10万起,显然不符合这个逻辑。 首先,互金公司普遍不赚钱。一般来说,不赚钱还能发高工资的,往往是新兴的独角兽,比如京东年年亏,工资还是可以的。亏钱的背后,正在赢得用户和行业地位。但对于互金,即便做到成交额200亿乃至500亿,依然无法赢得用户和行业地位。 要赢得用户,必须具备品牌竞争力,即停掉广告后依然有大量的用户进来,同时对于老用户有强大的粘性。但目前的互金平台大多停掉广告后就没有用户进来,由于差异化不明显,亦少有平台占据用户心智。对于老用户也无法黏住,许多老用户在各大理财平台之间迁徙,喜好短期理财,害怕风险。不完全统计,全国4000家理财平台,但仅有投资用户300万左右,其中还有近十万的羊毛党(专门参加各平台活动免费赚收益),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平台月流失用户几乎大于新增用户,运营的越久,用户越少。 要赢得行业地位,显然更难。一位投资界的大佬告诉我,中国的银行很大,美国有一千多家上市银行,但clendingclub的市值超越了97%的上市银行,相比而言,中国的P2P空间更大,但是也很危险。我们知道现在国企和银行都在改革,现在方案制定下来了,但离落地执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旦他们进场,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会退场,不在一个量级,没法竞争。既无法赢得用户,亦无法赢得行业地位,也就无法预估未来的前景,也就无法给出高薪。(当然,也有部分互金是赚钱,一类是有流量的公司,其实赚的钱也就是流量钱,毕竟流量也能广告变现,如百度金融,搜狗金融;另一类是背景雄厚的公司,如开鑫贷,资产端稳健,而资金端获取成本极低,赚取稳定差价。) 其次,互金员工普遍价值不算高。BAT员工工资高,除了说BAT本身盈利外,关键还在于其员工自身的竞争力较高。大多来自于TOP院校的TOP专业,且个人综合素质较高。还有一点就是,BAT加班极多,干活多,按照上班时长来算工资,当然也该高一些。但是互金员工(这里排除传统金融销售)大多参差不齐,如上文提到的,大多是草根平台,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职级体系与企业文化,很难说有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即便是优秀的人才加入,以互金普遍存在的企业文化缺失,短平快的运作模式,亦很难有长足的发展和优秀的表现。 综上所述,互金新员工起薪10万起,只是媒体博眼球之说。相反的,一位专做互金行业高端人才的猎头对我说,现阶段的互金人才,大多会在一两年内遇到职业瓶颈。一方面,随着行业大浪淘沙,去伪求真,一大部分表面聪明而勤奋的人会被淘汰,包括一些行业的草莽人物,留下的将会是真金。另一方面,行业巨变之后,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本就鱼龙混杂的互金行业,人才将何去何从? 关于市场 就当前来看,互金的打法主要还是局限于以效果为主的数字营销,原因在于局势不明,加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效益,导致各平台采用短平快的模式。可以部分参考国内的多个行业,比如医疗行业的莆田系,还有教育行业的北大青鸟,都是以搜索引擎营销结合各类展示广告为主的短平快模式,只注重点对点的效果互动,对于与如何用户之间建立有限关联漠不关心,而行业之乱使得差异化营销成为口号与自嗨。 网络营销在国内几乎接近于贬义词,被多个行业搞臭了。随便打开门户,卖假钱包的,假药的,甚至于卖教小学生写字的,广告铺天盖地。为何?高利润是一方面,数字营销的隐蔽性也很关键,点对点的传播,几乎无法判断真实性。即便你打开百科,官网,知道,亦无法辨别真伪。 互金繁荣之后,卖水的春天到了。有人断言,一个可以媲美医疗,教育,旅游,电商等四大网络营销的市场迟早到来。到时候,光是广告代理,第三方代运营,媒体公关,事件营销等需求每年就高达数百亿,考虑到互金与电商的共性,更早的时候,有人效仿淘宝返利网做了理财返利网站,掘到第一桶金。一切宛如电商兴盛的时代,各类培训机构亦如雨后春笋冒出,像李善友开创的混沌研习社,还有原金山副总裁王欣创办的馒头商学院,请的讲师确实含金量不菲。但互金行业培训,请的讲师许多虚有其名,数据造假,理论抄袭等,不一而足。大约是互金这个行业太年轻,而真正的人才大多不屑于走穴赚钱吧。 2015年,互金行业掀起“中原大战”,尤其在百度上的流量争夺,达到白热化阶段。同样一个关键词,要维持相同的点击,需要提升20%甚至一倍多。部分平台的有效用户获取成本高达2000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早之前,百度就开发了百度财富专区,以便于对理财流量更好变现。虽然成本很高,但对于排名靠前的平台,别人做了,你不做,输了黑锅谁来背?广州某平台春节期间和腾讯QQ空间合作,日注册用户达到45万,但实际投资用户仅有1000左右,转化率极低,成本高的吓人。并非QQ空间流量不好,只是用户属性不匹配,如果是投放游戏,就会好很多。像ASO刷榜,应用市场CPT/CPD,一天烧一辆宝马也是有的。 不止是百度和腾讯,各类微信大号的报价也水涨船高,从几千涨到几万甚至十几万,e租宝事件后,部分知名KOL对互金平台开始拒绝投放,但是一些营销公司做的草根号,来者不拒。 更严重的是,这些号大多存在严重的刷阅读和点赞数,其粉丝真实性和用户互动数水分能占到90%。其他的比如锁屏软件,撸羊毛网,各类CPA/CPS就更不用提,基本就是平台给第三方送钱,或者说是为了刷数据应付老板或投资人。 总的来看,整个市场就是苦了平台,甜了卖水的。但实际也不尽然,很多人非常艳羡第三方,恨不得自己也去开个卖水的公司,其实卖水的也只是给媒介资源方打工的,如百度、腾讯、搜狗、360、四大门户等,(像一些作假的CPS和CPA,还有撸羊毛网,不在此讨论范围)。原因很简单,传统卖水的可以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差价,比如央视电视广告代理,但是互联网本身就是消除中介的,像腾讯广点通给到的返点最多也才8%,代理能赚多少钱?何况其直销已经做了很好了。未来卖水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市场不应该只是依靠各类数字广告来获取用户,更不应该只是发稿,搞异业合作,参加行业会议,玩虚假式自嗨式PR,应该立足于建立完善的传播体系,通过活动和内容传递价值,与用户之间建立某种情感或利益上的关联。更高的层次是,思考如何占据用户心智,如何与行业巨头合作,提升用户体验和使用价值,乃至打造成开放平台,实现产品创新和平台升级。很多公司做新媒体,既没有优秀的内容塑造能力,也没有强大的渠道运营能力,最终既没有形成对用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没有获取一定的用户数。 关于运营 互金和电商有一些差异,电商的逻辑是,流量为王,体验为皇。先砸钱带流量,把用户规模做大,形成商业效应。买家多,卖家才多。商品够丰富,才能满足买家需求。体验表现在,用户不以价格高低为唯一选择因素,购买体验,情感体验,平台品牌都是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重大因素。 互金就不同了,我们先谈商品丰富性与买家的关系,金融产品不像实体商品,存在款式,质地,风格等差异,由于刚性兑付的前提存在,用户无所谓考虑产品风险差异性,更多的是在时间周期与收益率上做权衡,考虑每个人财务状况的不同,有的人只能选择短期,有的人愿意选择长期,收益更高。从体验上看,用户更在乎的是收益率,情感因素或许不如电商那般,收益率成为了唯一的制约因素。 当收益率成为了唯一因素时,平台的操作性大大降低,由于优质标的物越来越少,当平台金融产品规模越大时,风险越大,无论你的风控多完美。这就形成了矛盾,为了实现平台交易规模更大,必须提供更多,收益率较好的金融产品,而这样又会风险更大,由于刚性兑付存在,一旦发生大规模违约,没有流动性的平台,除了自有资金池垫底,谁来垫这个底?我愿意相信,将来倒闭的平台,不是老板故意的,是我拿不出这个钱,就像经济学家说,经济下行时,银行也会倒霉,不是企业主不想还,没钱还怎么办? 在刚性兑付的承诺下,用户只关注收益率和期限。由于先天的理财教育不足,加上目前的在线理财用户小白用户较多,真正的主流用户进场的少。结果就是,用户只care短期产品,且收益越高越好。 发现用户喜欢短期后,各类活期宝就轰轰烈烈的诞生了。很快各家都有了活期,形成差异化是关键。这世界不缺聪明的人,于是逐月加息成为首创。随后的新手标,新手红包,活动加息都是在这样的时刻应运而生。激励的竞争环境,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对于大部分平台而言,别人有加息,你不加息,如何生存? 加息越多,息差空间就越少,逐步形成恶性循环。E租宝收益那么高,而广告却砸的这么猛,如何实现收支平衡?其许诺给投资人的年化收益高达20%,加上其广告成本和人力成本,最终的资产收益必须在30%左右。很显然,这就是庞氏骗局。 也不是所有的平台只做加息和活动,也有一些平台在用户关怀,内容营销方面做的很细。但在用户只关注收益率,大部分平台乐于加息的大势下,用户流失严重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大改善,在信任危机面前,中小平台运营举步维艰。 出路在哪里? 监管在即,而市场维艰。唯有做到合法合规,严控成本,稳健经营,不断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收支平衡和微盈利,成为了绝大多数平台的当前目标。论做一家小而美得互金平台是怎样的体验? 很多平台产品不合规,假标,拆标,错配,资金池的情况很普遍。自e租宝事件后,监管政策逐步明朗,一些大平台纷纷整改,合规成为2016的互金流行词。在营销方面,各平台亦趋保守,广告预算大幅缩减,公关传播低调慎行,主流平台一再降低收益率,并逐步取消各类红包和加息活动,严控成本成为行业趋势。 去年一位投资人对我说,互联网金融是星辰大海,因为主流金融机构只服务了极少数用户,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借款人,他们的需求都非常旺盛。而P2P将服务于普通大众,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当前的P2P太过简单,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层面,还没有发挥相应的优势。如果能通过技术,实现借款与贷款的一对一匹配,降低风险,提高贷款效率,那么P2P的威力就会巨大无比。 所以P2P的出路依然在资产端,并且玩法要更加复杂,而不是当前引入不良资产的做法,这不是创新,这是玩火。 互金校尉:网贷财经 wdcj.cn 专栏作者 ...
尽管大可乐的出局和小牛的“烂尾”项目,不能代表众筹模式的失败,但有关众筹项目跳票、失败、产品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而且,它们偏偏发生在成功率约九成的京东众筹平台上。那,只是一种偶然吗?315刚过,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之际,无助的投资者可以找谁追索权益? 李一男还是站在了审判席上。 这位传奇的技术奇才自离开华为后,鲜受社会关注。上一次备受关注时,是他作为CEO的小牛电动车在2015年6月15日京东众筹筹得7200万,一举成为国内筹资额最大的产品众筹项目。此前,京东众筹创纪录项目是大可乐3手机,2014年12月9日历时25分钟,众筹1600万,皆打破了之前所有产品众筹的纪录。 然而,这两大创纪录的项目目前都已遭遇大麻烦。 3月15日,牛电科技CEO李一男因涉嫌内幕交易罪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就在一周前的3月8日,大可乐手机创始人丁秀洪宣布暂停大可乐全系列手机硬件研发、软件研发、市场运营和商务合作。“项目成败暂且不论,我倒是非常关心众筹项目的信息披露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众筹投资者权益。”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则向经济观察报称。 众筹成功,然后呢? 2014年末,大可乐手机登陆京东众筹平台,打出“一次众筹,终身每年免费换新”的口号,亦即投资者只要花千余元参与众筹项目,就可以免费获得一台高配置的大可乐3手机,同时每一年还可以将旧手机更换成新手机,这一营销思路引发了投资者的追捧,不到25分钟就已吸引1650万元的投资。 然而正当投资者还在为自己精明的打算沾沾自喜之时,大可乐手机的问题却频频被曝光。2015年1月,据中国之声报道,大可乐3手机在众筹结束后更改手机配置,此前宣传的16核GPU,在结束之后的两天就更改为双核,涉嫌虚假宣传。同年10月,又有消息称,大可乐手机的母公司北京云辰科技有限公司已面临破产清算。直至今年3月份,丁秀洪正式发博宣告大可乐手机的失败,投资者已无法享受当初众筹之时的美好承诺。 不仅大可乐“被打翻”,2015年的众筹之王,曾吸金7200万元的小牛电动车也麻烦不断。去年11月,多位使用小牛电动车的用户因轮毂质量频出事故,今年3月15日,小牛CEO因李一男涉内幕交易获利700万罪在深圳受审,整个公司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中。 在两大创纪录众筹问题频现之时,参与众筹的投资者却有苦说不出,没有任何权利能和利用他们资金所组建的公司去讨价还价。 经济观察报记者在京东众筹平台上看到,每一位支持者在选择不同众筹项目后,京东需要支持者勾选一份《支持者协议》,协议中明确提到,有关众筹的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变化,发起人可能根据该变化依法调整众筹的内容,届时支持者须与发起人友好协商解决,发起人应尽最大可能处理纠纷。只有支持者在勾选并且同意该项协议时,才能进入下一个页面。而后就是进入付款环节,其中并没有任何的和之间发起人的协议。按照京东的说法,对于大可乐手机的支持者应当和大可乐方面沟通协商,但是其中沟通起来并不容易。 同时,在京东上发起众筹项目时,发起人也需要和京东签订《京东众筹支持者服务协议》以及《京东众筹发起人协议》,其中多次强调京东作为居间方,仅为发起人与支持者之间的众筹提供平台网络空间、技术服务和支持等中介服务,并不是发起人或支持者中的任何一方。众筹仅存在于发起人和支持者之间,使用京东众筹平台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发起人与支持者自行承担。除了以上两个协议,发起众筹时仅需提供众筹项目和银行卡号等相关信息,最后经过京东审核就可以登上其众筹平台。 据大可乐众筹支持人李先生对记者表示,众筹的时候,自己并没有与发起人方签订任何协议,这导致用户维权十分困难。因为参与众筹的大多是经常接触互联网的年轻人或者从事与网络有关工作的人群,所以大可乐出事后参与维权的大有人在。有人向京东客服咨询,得到的答案是让其联系大可乐公司,用户转而拨打大可乐委托的第三方律师电话却难以接通。有人向工商局投诉,结果是调解失败。更有甚者,将天津云辰科技有限公司状告到法院,但最后因为手续的繁琐和对结果预期的不对等而不了了之。“支持者与发起人之间应该有协议。但是该协议没有公示到使任何第三方都能看到的程度。一般而言,支持者与发起人的协议是不公开的。平台、发起人也没有公开的法定义务。”大成律师事务所肖飒指出。 肖飒告诉记者,京东众筹作为平台应该履行居间法律义务,即向委托人报告订立众筹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众筹合同的媒介服务,并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不得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京东众筹平台不是说保证项目的创业成功,京东只是提供筹资的平台而已。”京东金融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产品众筹和股权众筹作为金融投资,一定有风险,承诺并不代表最后的结果,现在许多投资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小牛电动车和大可乐手机项目已经在平台上成功筹集到资金,平台已经尽到责任。而有些企业众筹成功,但是创业失败,那是企业自身对用户承诺没有做到,平台方、企业方、项目方和用户的权责、利益和风险需要区分明确。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或者孵化器能保证项目一定能成功。如果有这个把握,平台就会更多的去做PE、VC,而不是众筹了。“我国目前并无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京东众筹目前来看符合合同法规定,难以说其违法。”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称。 监管缺失 “项目成败暂且不论,我倒是非常关心众筹项目的信息披露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众筹投资者权益。”黄嵩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众筹平台应该对项目进展和风险性事件要及时掌握,及时向投资者披露。 然而,在这两起项目中,投资者远未能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程度。 大可乐3手机项目在2016年3月8日发布的《关于暂停大可乐手机业务的公告》,落款时间是2015年12月15日。 在小牛电动车项目中,2015年底媒体上即传出李一男遭证监会调查的消息,但牛电科技对此予以否认,并称其“在美国养病”。而根据财新披露:早在2015年6月3日,李一男就因涉嫌内幕交易罪被深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作为一种投资产品,无论是股权众筹还是产品众筹,我们一般要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比例,如果大都是个人投资者,则话语权相对较小。”一位众筹行业人士说道。 实际上,众筹在国内快速发展于2014年,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产品众筹累计筹款金额达到30.7亿元,其中,2015年筹款金额高达27.0亿元,是2014年(2.7亿元)的10倍。2015年,我国产品众筹累计支持人次约为1367万,考虑到失败的项目,这个数据保守可以修正到1400万以上。如果按每人支持6-8次来估算,参与人数在175-235万之间,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但是,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固然很快,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风险正逐渐暴露。截至2015年底,至少已有84家平台停运、倒闭或转型,约占整体数量的23.0%。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范围,目前只纳入股权众筹,尚未纳入产品众筹,这存在很大风险。”黄嵩称。 无论是2015年7月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是后来陆续出台的各类互联网金融监管草案和细则,均未对产品众筹进行明确阐述。 “国外非股权众筹由合同法约束,没有特别的法律规范;股权众筹则由证券业监管机构制定规则规范。”肖飒称,目前股权众筹已明确规定由证监会负责监管。 并非孤例 小牛电动车、大可乐事件并非个例,关于众筹项目跳票、失败、产品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对比国外众筹,众筹行业“鼻祖”美国Kickstarter不久前发布了2015年的游戏行业众筹数据:整体成功率仅为30.3%,其风险可想而知。“行业平均的成功率在60%左右。”京东金融人士表示,京东众筹作为行业最大的产品众筹平台,成功率大约为90%。 大可乐的出局和小牛的“烂尾”项目,并不能代表众筹模式的失败。京东众筹负责人表示,股权众筹和产品众筹的风险程度不一样,相对于产品众筹,进行股权众筹投资的更多的是一些专业的投资人,能意识到相应的风险,而产品众筹的回报是实物或者服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投资,只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项目总有成功失败,而且众筹项目失败率高也不意外,毕竟平台上的都以初创项目为主。所以投资者在投资众筹项目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一点,众筹平台也应该充分告知投资者这一点。”黄嵩称。 2015年,整个众筹行业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大平台依托自身或合作方的优质资源,开始构建闭环生态,树立竞争壁垒,其影响力和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形成马太效应,导致很多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甚至出局。“预计今年末将集中爆发众筹行业的风险,无论是产品众筹还是股权众筹。”一位股权众筹平台CEO向经济观察报称。 然而,目前仍无有效的监管落地。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艰难,筚路蓝缕;对于投资者而言,行业乱象和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规范发展”产品众筹行业,平台需要及时披露信息,政府也应该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众筹投资者也应该理性投资。要明白,众筹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兴起,让不少中小型餐饮企业和餐饮创业项目看到了破解融资难的希望,也给手里有些闲钱的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圆餐饮老板梦的机会。近两年,包括咖啡馆、火锅店、茶馆、休闲餐厅、酒楼等众筹项目不断涌现,显示出旺盛的市场需求。 众筹的常见类型 通常说的“众筹”包括七种类型:公益众筹、微梦想众筹、产品众筹、会籍式众筹、债权众筹、股权众筹、收益权众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众筹的效率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对餐饮业而言,产品众筹、会籍众筹、收益众筹这些工具都可能被用到,但最为适宜、能解决行业痛点的还是股权众筹。 产品众筹,某种意义来说相当于预售产品,是一种先付钱再生产的概念。对于项目方它可以满足资金需求以外,还可以达到产品测试、获得第一批天使用户、实现提前宣传的价值。 在美国最大的众筹平台上有一款成功的智能手表众筹,用了37天,募集到1000多万美元,采取的形式是花1美元可以了解相关资讯,花99美金可以获得一款黑色手表等等。通过设置不同级别的回报,最终完成了接近7万人的众筹。在餐饮企业,产品众筹也可以被借鉴和参考。 会籍式众筹类似于股权众筹,但又区别于它。 会籍式众筹以社交为导向,进入一个圈子获得某种资质。而股权众筹是以投资股权之后获得回报为导向。 由北大人发起的1898咖啡就是最早的会籍式式众筹,但投资者获得的回报不是以股权的分红为导向的,这一群人会变成一个社交圈,可以通过这个人脉圈子而获益。一些餐饮会所也采用了类似的众筹形式。 股权众筹会是餐饮企业采用最多的众筹,投资门店获得相应股权,以股权的增值转让回报为导向。 用众筹激活精益餐饮业 股权众筹的出现为餐饮业提供了新的出路,让餐饮品牌实现消费、资金、管理上整合。 外部众筹,相当于一种不放弃管理和运营权的加盟,内部众筹是对人才团队和员工稳定性和能动性的绑定。 外部社会投资人众筹,不仅可以帮餐饮企业找到钱,也是找到了共同承担风险的合伙人。 众筹本身也是营销事件,众筹到的投资人必然是对该品牌信任、喜爱,愿意陪品牌成长的支持者和传播者。 募集众筹投资人的过程本身也是宣传、梳理品牌价值、获得用户关注的过程。 与资本公司不同,社会众筹投资人的主要目标不是上市获利,所以不会给餐饮企业设定众多高速发展的严苛条款,餐饮企业战略的自主权利更强,资本化则会限制你的权利。 然而,众筹餐厅“暴毙”的噩耗也接连不断。业内专家指出,除了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之外,优质项目少、财务不透明、缺乏第三方监管、行业利润率低、缺乏投资者教育等,都是导致当前餐饮众筹项目快生快死的重要原因。 餐饮众筹项目快生快死的原因 1,优质项目少。 目前,尚处于抽芽阶段的餐饮众筹,由于缺乏完整的游戏规则,导致隐患重重,投资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担保。是否对众筹项目进行投资,应该建立在投资者对项目充分相识的基本上。当前,充当中介角色的众筹平台对众筹项目的信息披露相当随意。以洪七公众筹平台为例。目前该平台上的众筹项目仅限于成都及邻近区域。同时,各项目只是简单介绍了众筹筹划,并未涉及怎样运作等投资者关心的相关内容。而在另一家众筹平台靠谱投上面,各个项目会把过往经营数据、股东特权、选拔标准等相关情况枚举出来供人们参考。 2,财务不透明。 餐饮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不规范问题,也是餐饮众筹的死穴。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资深专家陈文博就并不看好餐饮众筹。在他看来,财务不规范、行业利润率低等痛点,会令餐饮众筹在社会各行业对众筹资源的比拼中处于下风。“如果不能解决众筹后投资人对财务透明的要求,以及餐饮行业的利润率不高导致的投资回报不会有超额溢价的空间等问题,众筹未来仍然不太可能成为餐饮行业的主要融资途径。” 3,缺乏第三方监管。 北京志起未来营销集团董事长李志表示,目前众筹市场还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监管,股份计算缺少规范,股权架构不清晰。“如果能把众筹做好,对于餐企的宣传推广有一定影响。不过就目前来看,发起众筹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一旦众筹失败,投资者的钱就打水漂了。所以,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是众筹行业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4,行业利润低。 影响餐饮行业利润越来越低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房租高,在一家餐饮的收支占比中,物业成本高占营业额的10%~25%,这才算是一个正常的区间,但很多商家的房租成本已然高出了这个区间。日益上涨的房租,不断拉低商家的利润比,迫使越来越多的餐饮老板辛苦一年全交给了房东。 第二,高消耗,很多餐企老板,只能看见一些明显的开支,像房租、人工、食材成本的这些开支需要白纸黑字记在明面上,殊不知水、电、气等无形的能源消耗也是不小的漏洞。餐饮人会不重视对能源的控制,其实能源的开支也会占到餐厅营业额的10%左右。这种忽视往往表现在一些小的事情上,比如客人走了,空调会一直运行着;洗完蔬菜了,可没关水龙头。这种日积月累的消耗,给餐厅累积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三,人工成本高,都说餐厅在给房东打工,有时候也得给服务员打工。人工成本的不断升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员工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但客户对服务的要求,用餐体验等也在日益上升,点菜的便捷度,上菜的时间、支付方式等都会成为顾客的选择因素。 第四,食材成本高,采购估计是餐饮老板最头疼的事情。一些大型的餐企还是比较好解决采购的问题,但对很多单点或者小店来说,哪怕是自己人甚至亲戚,同样会有吃回扣、原材料以次充好、赚差价的现象。 5,缺乏投资者。 由于当前出现众多众筹开餐厅失败的案例,投资者开始对这种模式下的投资持谨慎态度,再加上,投资者越来越理性和餐饮好项目的紧缺。因此,要想获得投资者参与投资将越来越难。 餐饮众筹的正确姿势 餐饮行业如何做众筹,餐饮行业做众筹要想成功有三个要点。 1,菜品要有创新,价格定位必须精准 现在大众餐饮的发展比较好,但是高端餐饮就不太理想。研究发现,在一线城市如果餐饮业想快速获得客户,餐厅单个菜品的人均消费不能特别贵。以广州为例,最好一个人的消费在20元上下,两个人的消费在50元上下。单人消费跟多人消费都不贵,客户才可能回头。另外餐厅的菜品绝对不能够太普普通通,一定要做创新。 现在餐饮行业的趋势叫做“好吃不贵,真的实惠”,客户才愿意回头, 做口碑转介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2,目标客户人群的定位 高端餐饮之所以做得很辛苦,就是因为他的人群定位太窄了。一旦高端人群的消费受阻,餐饮店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也是像俏江南、湘鄂情这些高端餐饮为什么举步维艰的关键原因。所以你的目标人群一定要清晰,一定要定位到大众化,而且重点要向年轻人靠拢,为什么要靠拢年轻人呢?比如说你服务的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或者老年人,即使他的消费力比较强,但是他尝鲜的兴趣不一定很高。而年轻人则往往比较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事物。任何一个生意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往往都会被时代淘汰。所以一定要向年轻人的喜好看齐,经常做一些创新,这点一定要当作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去经营它。 事实上,众筹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成功的原因。他只是放大你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工具。 只有“好吃不贵,真的实惠”,而且菜品不断有创新的餐饮做众筹才会水到渠成,这是核心中的核心。 3,回报机制 既然要利用社会的资金来做新店的拓展,我们就必须为投资人的回报做深度的一个思考,回报的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比如A投资了两万块,我们可以给A对应的两万块钱的额度。这是第一种,把饭店的消费当成融资,这是相对安全的一种方法,产品直接交付给客户。 第二种:承诺一定的固定回报,比如,A购买某店5000元会员储值卡满1年奖励300元现金。这种相当于债权融资,有一点点的风险。 第三种:相对风险比较高的,就是即没有消费者额度,也没有固定的回报。纯粹靠饭店经营好之后的一个分红,这种模式可不可行呢?是可行的,但由于有很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果饭店经营特别的好,给分红绝对没有问题。 如果饭店稍微出现一点波折,之前承诺的分红没兑现,可能这些人就会有很大的异议。因此我们在设计众筹分红机制的时候,最好是把以上三种形式组合一下。比如,给一个消费的额度,让别人感觉投资你的店,首先他自己感觉可以稳赚回来,他不会有太多的风险考量。同时也给他一个稳定回报的承诺。假如今年分红没有超过15%,我保底10%的回报给你。这样也对投资人相当于吃了个定心丸,相当于一个股转债的一个处理。 当然,做众筹成功的核心是你产品本身有竞争力。 如果是很普通的产品,无论众筹如何设计,都很难取得成功。 餐饮众筹的四句“丑话” 餐饮众筹项目成功的秘技各有不同,但失败的原因却都雷同。作为餐饮众筹项目的发起者,要把下面四句“丑话”说在众筹开始之前,否则,你们很可能是在抱着理想集体“去死”。 1,“你不是来凑份子的,这心态请给我闪开” 这句话一定要最先抛给你未来的伙伴,告诉他:“我需要的是你的人,不是你的钱;我不是找你凑份子,是开启一种新商业模式。” 为什么先说这句?因为,他对众筹概念的认知很可能与你不同,理念的分歧将影响他对项目介入的“度”: 要么表现的过度热情,产生过度干预,要么就是不闻不问,完全贡献不出价值。 他要非让你解释这句啥意思,可以解释一遍,如果还不懂,就得考虑换人了。 2,“想当甩手掌柜,只坐等分钱?也请退下” 这句话别以为可有可无,或者你觉得对方肯当“甩手掌柜”更好,心中搞不好还暗爽一下。告诉你,这绝对是给自己挖坑。 这个年头,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脉、资源、外脑……这些都是比钱更难搞的东西。 你要碰到那种平时甩手,分红时也不太热衷的,算你幸运,怕的是,遇上平时甩手,分红时“当仁不让”的伙伴,有你烦的。所以,你要旗帜鲜明地告诉他:“不以投入小或者生性懒散而不闻不问,我不是你的管家,请不时体现下责任感和存在价值。”在他试图解释或者掩饰的时候,你“戳穿”他:“别拿怕众口难调、影响决策当幌子,如果怕这怕那,或者不想出力就白拿钱,别在江湖混。” 众筹,筹的啥?可不只是钱,不体现金钱之外的价值的人,轻易不要让他成为你的伙伴。 哪怕除了钱,就剩高颜值,也比除了钱,什么附加值都提供不出的合作对象有价值。因为,有时候,刷脸也很重要,这个能力不是谁都具备的。 3,“听谁的?听我的!咱先民主再集中” “甩手掌柜”太多是众筹失败的原因之一,“过度干预”的合伙人不少,也是项目难成功的主力因素。 所以,拿出魄力,讲出这句话,“民主集中制”绝对是适合咱们国情的法宝,体现和锻炼你领导能力的时刻到了。在众筹项目中,不讲民主和太讲民主都不行。不讲民主,人家会觉得我也掏钱了,凭什么不听我的,但太民主,谁的都想采纳,矛盾更多。你以为只有“大事”才会引发争论?“小事”也会受到质疑,比如菜买贵了,服务员工资给得太高。所以,民主之后,一定集中,否则里外难讨好。 4,“开始就想赚大钱?指着这个赚大钱?不送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众筹模式付出小、回报稳定,但众筹模式本身的投入少、利益分享等特征,决定了众筹项目短期内难有高回报,抱着赚大钱态度参与的同志,还是要慎重。 众筹项目更大、更实际的意义是平台作用和长线收益。所以,面对“一本万利”心态的合作伙伴, 你一定要告诉他:“事物都有发展过程和阶段,靠参与众筹迅速致富有点难,能耐住寂寞咱们再一起玩儿。” 看到这儿如果您还发蒙呢,劝您凡是涉及投资的事情都要慎入,有风险。 食,民以为天,筹,众以为力!以众筹之所力,食民生之所望!餐饮业与互联网新营销模式的一场联姻,打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又卓有成效的新领域,也为众口难调的餐饮业带来了一次新的机遇!但是,做众筹前必须明白一点,众筹不是简单的募集资金就完事了,而是筹的是投资者的人脉、资源以及智慧等一系列东西,“一人计短多人计长”的名句是在中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验证的道理。因此, 众筹之前计划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
短短数年,众筹已经迅速兴起与发展,正在成为国内一种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如今,席卷整个社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也为众筹勾勒出了一幅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个在众筹领域的95后愤青,经历了最初有情怀的众筹,到现在逐渐成为预售团购代名词的众筹。写过几篇抨击众筹在国内发展扭曲的文章,但依然走在了众筹这个行业中,是因为看好它未来的发展。就来聊聊众筹在公益、社交、金融、消费、创新这几个领域可能存在的颠覆。 公益属性 公益众筹的方向具有多样性,公益项目类别包括助学、助老、助残、重病求助、关爱留守儿童等。从目前来看,重大疾病类众筹的资金远比其他类别的公益众筹高。 现在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大家转发一些公益众筹项目,更多的是得了重大疾病的求助信息,相对比起其他社交众筹项目,这类项目更受到转发。以往这类伤病想筹集资金很难,必须要有传统媒体的报道作为背书才容易筹资成功。但是现在是移动信息化时代,以社交传播作为载体,大大降低了筹资门槛,增强了曝光率,筹资成功率也随之上升。这个社会多数人秉持爱心、善心。彰显爱心的公益众筹,如今已经成为帮助困境中的人找到希望的渠道之一。 对于许多本身就底子薄的家庭,高昂的治疗费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份噩耗。但可以用真实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去引导。社交化公益众筹的出现,不仅能够让人们便捷地伸出援助之手,力所能及地献出这份爱心,而且也能够切实让受助者解困。未来各平台应该严格审核项目的真实情况,解决掉众筹善款如何监管的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公益众筹的发展。目前公益众筹也在向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社会性实验,公众事业等多方面公益事业发展。 社交属性 网络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而且也提供了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提供了一种拓宽社会关系的新的交互性的空间。 社交化众筹基于朋友家人、广泛的社交网络与媒体引发公众对该项目的兴趣。也许众筹是打破传统网络社交行为的一种突破性模式。 支持者一般是基于以下三个纬度来进行参与的:想得到物质回报;欣赏你、想帮你;跟你的价值观一定程度相同,觉得你做这事有意义。最后两条因素会大大激活互动化环节。众筹平台为这种社交强关系提供互动的便利。发起者和支持者对项目的情感投入,能大大增强彼此之间的关系链。 众筹对社交领域带来的影响充满了想象,有助于人们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这样说来,拥有强大社交基于的腾讯如果也来做众筹,想象空间是很大的。众筹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可能会成为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冲击人类社会传统的交往,也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金融属性 在中国,融资难是不少创业者面临的难题,股权众筹的出现缓解了资金筹备的问题,这样新的投融资渠道的出现完善了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股权众筹是一种双赢,对小企业而言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投资者而言能够享受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以及投资资金获得增值的可能性。建立众筹金融生态圈,从而聚集资源,共享资源。 近期政策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股权众筹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从传统的融资方式向股权众筹融资方式的改变中,股权众筹拉低了投资门槛,使得普通的个体投资者能够更广泛地参与进去,实现了企业融资更加草根化、大众化。目前股权众筹虽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门槛,但是未来草根大众也能参与进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趋势,发现并投资潜力巨大的创业公司,因此获得较为客观的收益。 消费属性 数据统计,2015年全年,全国众筹行业共成功筹资114.24亿元。其中,奖励众筹筹资最多,为56.03亿元。淘宝众筹2015年总共成功筹集了107032万元。京东奖励类众筹总成功筹资额超13亿元,历史累计成功筹资金额超14亿元 团购是一种把认识或不认识的消费者联合起来,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求得最优价格的购物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更优惠的团购商品,让不相识的消费者共同享受物美价廉的服务。预售是指在产品还没正式进入市场前进行的销售行为。众筹这两点都有所包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团购和预售归属于众筹。众筹的特色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过程化定制,并且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当中。项目方可以基于参与者的反馈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预售达到一定量后才可以投入生产,有效规避了生产存在的风险。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开放性强、门槛低,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以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因为它还可以筹人、筹智、筹渠道;收获客户反馈、进行市场验证和数据分析 ;增加产品曝光,提高品牌知名度。 关注众筹消费者的想法,打造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在消费主义时代,众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创新属性 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但是在中国,一些年轻人光有想法也是不行的,他们缺乏资金、缺乏资源、缺乏一个展现他们才华的平台。 众筹的初衷是为那些有梦想、有创意但缺乏资金支持的人们提供一个筹资的渠道。众筹最初刚进入中国时,其实是蛮有情怀的,在那段期间内确实帮助了不少有想法的朋友实现了他们的idea,但目前众筹初衷有所背离。 最近,18岁的在校高中生,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高佳奇、金昊锋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合伙在学校创办了一个“诚信供销社”。所有商品全部摆放在学校门口的货柜里,学生自由拿取,付款时依据价格标签,自己将货款放置在货柜旁边的零钱罐中。表示希望培养大家的一种诚信意识。此举收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青年,用现代方式,解决了现代问题。这里的创新不是指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而是指那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做平常人想做却不去做的事情。有了众筹这种模式,通过众筹的社交粘度,未来一些年轻人更容易做成此类彰显社会正能量的事情。 “15岁的Hannah Herbst发明了仅用12美元就能利用海洋洋流发电的装置”、“19岁科技鬼才少年为7岁女孩安装隐形翅膀”、“美国14岁少年建成核反应堆,10岁时曾制造炸弹”、“少年17岁时决定把海洋洗干净,现在21岁的他改变了这个世界”。中国青年不仅需要开放思维,更需要一个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有了众筹这种模式,未来我们不必羡慕这些国外的“天才少年”,中国青年更容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便于为社会创造价值,或去专研一些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科技。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不断探索新事物,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目前众筹在国内的发展不容乐观,更多是以预售团购为主,更多的是使其成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营销的手段。但我相信这只是众筹在国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过程,未来众筹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还是很令人期待的。“我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别人的生活,或者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点。”希望因为众筹,这句话更容易实现。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个好汉三个帮,但是股权怎么分? 股权架构和相关问题,可能是创业里最重要、最基础,但又在初期最不被重视的问题。正是如此,才导致了众多创业项目在未来隐患难除,发展遇阻。 什么样的股权架构是合理的股权架构?一个拥有13年经验的股权法务律师对此有怎样的建议?在新浪创业训练营的股权法务课程中,米律创始人郑明龙分享了股权架构、控制权和激励机制的经验和建议。这是第一部分的内容,关于股权架构。 如果你准备创业,正在创业,或者即将加入某个创业组织,或许对你来说恰逢其会。 以下为郑明龙在新浪创业训练营分享实录整理: 大家好,我是郑明龙,米律的创始人,有13年的律师经验。今天和大家分享两个主题:一个是互联网创业的股权架构,包括控制权的安排。另外一个股权激励。 股权架构在法律意义上来讲,重要性类似建筑的地基。有些创业项目挂掉,并不是因为模式不好、团队不行、产品不行,或是用户不买单,而是在基础架构上没做好。然而,关于这部分架构,很多人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先把事情做起来再去考虑,最后埋下隐患,具体相关的案例我们接下来会讲到。 一、股权架构 股权架构来讲,可以分为六大方面。分别是:1)谁能成为合伙人;2)股权的理解和分类;3)股权架构原则;4)股权蛋糕怎么切;5)创始合伙人的份额分配;6)股权架构的法律设计。 1)谁能成为合格的合伙人? 实际上,这个话题本身可能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一些创始团队来说,可能有必要说明合伙人和股东的区别。 今天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家都讲合伙人,但其实法律的合伙人和法律上的股东是有差别的。合伙人在法律上针对的是合伙企业,包括有限合伙企业和普通有限合伙企业,股东相对应的是公司,所以合伙人和股东在法律上是不一样的。 法律上来讲,公司合伙人对外承担的是一种无限连带责任,比如说外面有债务,他需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搭上,这叫普通合伙人。 另外一种情况的合伙人在基金里,现在有很多基金,PE、VC中的LP是有限合伙人,LP类似于股东。但不同于公司里的股东,这些基金里的合伙人对外承担的是有限连带责任,比如说公司注册资金100万,我认缴60%,那我只要按时地履行我的60万的出资义务,哪怕公司欠一个亿,都跟我没关系,这叫有限责任。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合伙人是一种俗称,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伙人,实际上是有限公司里的股东,但因为现在创业火热,大家有点约定俗成,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中国合伙人》里的合伙人,讲的是俞敏洪他们那样的创业案例。 先说下现在创业大潮下的合伙方式。可能就是大家咖啡馆一聊,有一个新的想法和项目,就开始挂出各种“O”,这种现象挺普遍但很不正常。任何一个创业项目,它的领袖和灵魂应该是它的CEO,所以这个项目也好、CEO也好不应该为了找合伙人而找合伙人。 俞敏洪老师也分享过他的合伙人观点。大意是如果你钟爱一个事业,那么自己先把这个事情做起来,把自己想要的基因植入进去,当它开始成为一个Demo以后,或者有了萌芽的状态,并且确保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了初心,那就可以找新的合伙人进来了。 总结一下,这么做有两个用意,一是保证我的创业项目“原汁原味”,有初心。另一个是可以树立自己在这个项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比如说新东方的情况,大家知道后来有很多纷争,但俞敏洪一直都在,新东方离不开他这个创始人。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赞成俞老师的观点。现在创业大潮里,很多人为了找合伙人而找合伙人,需要几个人一起做事,就各自安一个“O”,你是CEO,他懂技术就是CTO,另外一个人在媒体工作过就CMO,这是不太恰当的。另外,虽然在早期融资的时候,投资人会看你的团队情况,但主要在乎的是你这个CEO。 那你的各种“O”,什么时候找呢?一定要在合适的时候。比如去年36Kr一直在找联合创始人,完成新的吸纳;还比如滴滴,跑出来之后才引进柳青,都差不多是这种理念下的行动。 合伙人意味着什么呢?举个我自己的例子,现在创业的我基本凌晨1、2点下班,那下班之前的时间里,我都是和自己的合伙人待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起自己的先生\太太、男友\女友,作为创业者,你和合伙人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合伙人的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不仅仅是工作时间在一起,时间长了心也要在一起的。 所以关于合伙人适合的标准,我看了很多案例之后,自己也总结了一下,认为有3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要有创业的能力。换句话说,创业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满足一种需求,那这种要求就需要团队里一定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专长的人,他是你这个事业里重要的一环。 第二个标准,要有创业的心态。创业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创业里有的为了改变现状,反正公司里没奔头了,就改变一下,反正还年轻没关系,可以折腾一下;另一种心态是被周边环境氛围影响,因为大家都在创业所以我也创业,不创业都不好意思;第三种心态是,感觉这个事情反正可以搏一搏,当做一种概率事件。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创业心态,它们不会让你的创业变得更加顺利。 第三个标准,要找到一起吃苦坚持的人。只有创业了,你才会知道过程中有很多苦逼的事情,而且事先完全预料不到,什么困难都会遇到,换种思路来讲,容易的事情也轮不到我们去做,所以这个过程里你需要同甘共苦的人。虽然我们今天讲的是股权,涉及利益,更多是同甘的部分,但实际上更重要的问题是你需要找一个或者多个能够共同去克服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的人。 以上几个标准是大方向上的,涉及到具体的还有以下5个标准: 一是理念要认同,要同舟共济,在我接触辅导过的近200个项目里,至少有20%以上都是因为觉得不好玩,或者玩不下去,或者一时赚不到钱看不到奔头就离开了。 二是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我会的你不会,你会的我做得可能没有你好,这一点是根本原则。之前在我辅导的一个项目里,合伙人清一色的IT、清一色市场之类的都出现过,这种不是非常健康的结构,一定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是各自能独当一面,在某方面能撑起来。 四是需要背靠背的信任,相互之间没有什么顾忌,可以相互托付。 五是共同出资。这个有必要跟大家重点说一下,现在创业注册公司一般不要注册资本,但是公司成立以后,可能为了拉某个技术入伙,又因为公司现在没钱,就以股份的形式,而不要求出资。比如为了先把Demo或者App做起来,不要求技术出资,直接给15%,甚至30%的股份,让他以技术入股。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让技术先在原先公司待着,等到公司成长、融到资后再辞职,我认为都不可取。 很多事实案例证明,只要没有共同出资,那么在后续的付出和投入,以及坚持上,都会不一样。只有真金白银投进去,哪怕只有5万——也许5万就是他上半年的积蓄,他也会有更深的感受,创业起来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好要在他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共同出资。 如果是后续加入的合伙人、中途加入的合伙人,那一定要坚持“先恋爱再结婚”的原则。 因为现在的情况是,有时候为了吸引到各种各样的联合创始人,或者为了挖人,比如创业里市场方面的合伙人的需求是相对滞后一些的,这个时候如果你找到了认为合适的人,简历各方面都不错,也千万别掉以轻心,一旦一段时间后发现磨合上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了。 所以从法律上来讲,你可以通过法律文件的方式跟他说清楚,如果做我的联合创始人,我可以给你什么样的待遇,但是这个条件目前还不生效,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给你生效。这个时间也就三个月左右,差不多也能完成真正的了解和磨合,这就是所谓的“先恋爱再结婚”。 2)股权的理解和分类 股权有两种理解,一种比较通俗,就是10%、70%、90%,这是法律登记上的股权。你占有公司多少法律上的股权,就代表这个公司里有多少比例是属于你的,这个很好理解。 第二种理解叫创业股权。这个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这种股权举个例子,你我他三个人按照721模式合伙,虽然都有出资,占有20%的股权,但是对不起,这个20%,还只是在你名下而已。它是一种企业成长的股权,这20%是你的没错,但不是说你前期投入了,这个公司就必然成长到什么阶段,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都有它的成熟期,也就是企业只有在成熟阶段以后,这个20%才真正是你的。 这中间要干什么呢?从0到企业真正成长起来之间,作为合伙人一定要不断去付出,这样在接下来的股权分配里,你才有发言权。这个是很重要的,跟我们理解的刚开始到工商局一设定,股权就随着企业自然发展不是一回事儿,企业的发展,除了资金,你需要付出心血,这是创业上的股权。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建议和理解。 具体法律上的股权分类 ,有三种。 第一种是实打实的股权,在工商局登记的30%、60%等股权。 第二种是限制性股权,顾名思义,有限制性,就是你一开始就出资了或享有了,但可能需要在付出多少年之后,才能达到兑现机制。或者企业发展过程中,你转让、质押和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这是限制性股权。 第三种是期权,就是期待性的权利。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做一个激励核心员工、高管,各种VP的方案。这是股权的基本分类。 3)股权架构的基本原则 涉及到股权架构的基本原则,主要有5点。 第一个原则是公平,贡献和股比要有正向相关。直白来讲就是,没有两个人对一个创业项目的贡献是一样的,既然贡献不一样,他们的股比、经济利益肯定不一样,所以需要正相关。比如一个运营人员在产品开发前期作用不是很大,但你已经加入了这个团队,只能先做一些市场布局营销的工作,等到产品开发之后,你的真正作用就会凸显,所以对于CEO来说,你需要清晰知道每个人每个岗位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对于贡献和股权架构设置也就不能一刀切。 第二个原则是效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资源,比如人的资源,产品、技术、运营和PR,甚至是融资,我之前辅导过一个项目,团队里有一个融资能力超强的人,因为本身就是干投资出身后来加入这个团队的,这样的人会有独特的优势。所以举这个例子是说明股权架构要和资源进行挂钩。 其次是这个架构要便于公司治理,特别是涉及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能够在议事规则下迅速做出比较高效、正确的判断。最后结合第二点,这个股权分配架构需要考虑决策,就是要有一个老大,能让任何事情决策更加高效。 第三个原则是便于创始团队对公司的控制,是控制权,一会儿还会详细谈到。这里是从原则层面告诉你,需要从创业初期开始,就让团队对公司发展有一个控制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我经历里,公司控制权是股权架构里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但我的核心观点是:早期不用太多去关注,但在法律上一定要有思考。 原因也很简单,成熟的机构根本不会想去控制你,因为没有好处。如果真正出现纠纷,你这个CEO能力够强,是这个项目的核心的话,所有的投资人都会帮你,根本不会想去抢夺你的控制权。所以说不用太在意控制权,但是法律上来讲,做一些基础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个原则是有利于资本运作。这个主要涉及两个层面:融资和挂牌IPO。我们现在有至少三个以上的项目,各方面都很好,也获得了资本的认可,投资机构那边的投委会也过了,但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调整下股权结构,调好了就投,调不好不投。为什么呢?就因为都是333,或者343、433之类的,没有一个人能拍板,这个在未来比较麻烦。 另外一层资本运作是挂牌IPO,到时候审核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行业市场,二是法律合规、财务规范,所以在法律架构方面做一些基础性的合理方式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五个原则是避免均等,很简单,避免55开,或者333之类的,这种结构非常糟糕。之前有一个项目有四个合伙人,各25%,然后未来发展方向都搞不定,没有一个人说了算,后来过了A轮,大家之间真正实力也体现清楚了,问题就出现了,都后悔当时为什么要均等。其实这不是个例,很多创业团队一开始没钱,没想到以后有钱了就会有利益纠纷,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开始就设定好。 西少爷股权架构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值得所有创业者都一读再读的经典案例——西少爷。这家现在卖肉夹馍知名的企业,经过了各种创始成员间的纠纷,然后发展成现在这样,本来可能可以更好的,但现状来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股权架构有问题。 西少爷几乎就是334结构。一开始,西少爷他们是做计算机、销售等相关的,后来才转到做肉夹馍,做肉夹馍火了以后,涉及到融资和投票权,所以创始人之一的孟兵就说,要融资就要搭一个VIE结构,VIE结构简单讲就是到国外上市后分AB股,具体AB股区别接下来会详细讲到。那当时孟兵提出搭VIE架构,自己的投票权要放大到三倍,其他人就觉得凭什么你要放大到三倍?我们按表决权就行了,于是就僵持,僵持之后形成了僵局,最后引发了散伙。这时候的散伙只是形式上的散伙,法律上还没散,于是导致他们现在很多决策做不了,新一轮融资也遇到困难,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人能说了算。假使其中某个人超过51%,那后面的进展都会被改写。 西少爷后续的进展是,创始人之一的宋鑫去告公司要求行使股东执行权,不过后来撤诉了。再后来孟兵起诉宋鑫,要求以12万元的价格过户估值2400万元的期权,这都是创业一开始就埋下的苦果。 海底捞股权架构 另一个经典但正面的案例是海底捞,这家著名的火锅连锁店曾经也是均等结构,但后来成功做了调整。刚开始,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占股各50%,后来引进了融资后,两方各47%左右,但也是没有哪一方能说了算。所以后来张勇就让施永宏让出了18%的股权,相当于占有了三分之二以上的股权,后面再进行相应的融资,实现了企业内的投票权。 可以参考的是,海底捞在股份内部转让后,资本进入就方便得多,并且借助资本的力量成就了现在这样的一个海底捞,内部发展非常健康。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他们内部的一个比例,后来PE的份额没有在这里扣除。 4)股权蛋糕怎么切 实际上,这才是今天的重点,前面的内容基本是都是为了这部分做铺垫。 很多人来找我们律师的时候,大都会问合伙人份额怎么分。我的回答都是标准的,任何一个事业不可能靠几个合伙人、几个“O”做起来,一定要靠很多伙伴、VP和高管,包含全体兄弟姐妹。 360和华为的股权分配 所以基于共同打拼这一点,考虑问题的思路就不再是怎么分,而是分给谁。一般来讲,我们律师都会根据你的行业,给你一个建议,应该拿多少的期权值出来,比如数据统计,现在一般是10%到16%,或者到20%都有,而奇虎360拿出40%,应该说是比较慷慨的,换个直观的说法就是,他们公司现在随便一个高管或者部门主管都是千万级富翁。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是华为,他们说自己是全员持股,不过法律上讲的话只能叫全员激励。华为是用现金价值的方式来激励,而不是实打实将所有的公司员工都作为股东。但这个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考虑股权这个蛋糕怎么切的时候,首先要照顾的是员工份额,留多少才能持续吸引后续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是需要提前分出来的,那作为律师来讲,我们建议10%到20%都正常,15%、12%,在资本市场比较认可的是12%,但比较折中的方式有15%。 第二个需要考虑给新的合伙人预留。刚才说了,不是所有团队都能从刚开始的时候就找到齐整合适的创业团队,中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联合创始人需要引进,这些联合创始人才是你以后真正的各种“O”,而不是刚开始用来说给投资人听的CTO、CMO等。所以对于这些可能在不同融资阶段才会引进的联合创始人,预留多少的股权合适呢?一般我们会根据测算建议你先预留15%,会相对合理一些。 也有些人问,为什么要预留?因为股权的问题在于,企业没成长起来之前,它是负债,企业做起来之后,它的价值就会无比大,所以如果不预留,一旦出去的肉,再拿回来就很难了,所以一定要预留。 所以扣除了以上预留的两部分,才是创始合伙人的股权份额。 5)创始合伙人股权份额分配 创始合伙人股权份额分配,传统观点会比较简单粗暴,直接按出资计算。比如这个公司注册资本100万,我出30万,哪怕我干不了很大的事儿,但30万我就占30%,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公司成长一方面需要各种资源,比如资金、技术和人力等,但是技术和人力的投入没法用金额或者转换为可评估的比例。所以按出资来算,不是很合理。 怎么解决呢?从企业刚创立就给它估值,哪怕是通过资本市场去估值。比如一个互联网项目,注册资本是100万,刚开始的估值是500万,去融天使的时候估值1200万,这种情况下你出资30万,就只能占6个点。这是第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要有一个老大,即CEO,对公司有更多担当和责任,特别在前期是为了决策效率。企业的发展与CEO的能力直接挂钩,所以CEO在一个创业项目一定要大股,始终能够控制住这家企业。 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合伙人了,这个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因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有优势,有资金、资源、专利、创意、技术、运营和个人品牌等。 实际上,刚才说的几个方面排序是经过思考的。比如很多人讲BP的时候会把创意放在第一位,但是从我们接触的众多成功的项目来说,创意的重要性没有那么高。而资源的话,包括融资的资源、数据的资源等,在前期会很重要。 此外,还有一点是权衡各方面在各个阶段的作用,来平衡创始团队的股权分配。 真功夫股权纷争 比如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真功夫。真功夫现在机场、火车站、各种商铺都有,做得挺好的,但是它本来可以更好。为什么造成目前的僵局?事实上是因为资本运作方面的原因。 真功夫刚开始是一家小门店,就是姐夫和小舅子开的,刚开始是小舅子在做,后来姐夫姐姐加入,就一起开小店。反正大家都是亲戚,于是股权上也不计较,就55开,小舅子和姐夫各一半。 其后生意不错,每个人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小舅子潘宇海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中式快餐标准化的问题,于是觉得还是和姐夫55开太吃亏,而姐夫蔡达标在市场拓展时非常厉害,市场布局能力强,所以姐夫觉得标准化有什么了不起,市场拓展才牛X,这种情况下也开始觉得55开吃亏,就不断排挤小舅子,那小舅子就不干了,两人相互争斗的过程中,小舅子就行使股东知情权,开始查账。一查查出问题,于是就把姐夫蔡达标给送进去了,还判了刑,导致现在真功夫发展不如预期,本来可以更好的。 所以我们认为每个阶段大家都要科学地评估,有个全面的认识,现在的互联网创业跟以前的创业确实不一样,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在合伙人问题上,在项目规划里,平衡了各种资源、人才和发展阶段之后的科学评估,会比较适合。 那么在以上三点之后,第四个方面就是要在合伙人股权分配上有一个明显的梯次。在刚才讲过的不要均等的基础上,实现梯次,这种梯次不是CEO60%,剩下的40%,还有三个人,每个人13.33%,这也不行。比如CEO老大、CTO是老二,然后依次各种“O”,按照20、15、10,或者15、12、8、5这种梯次,会在以后方便很多。 合理的股权结构 现在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一个问题:郑律师,我们项目融资现在已经A轮了,需要吸纳一个联合创始人、一个非常厉害的CTO进来,那该给多少股份合适? 这样的问题,我一般都会先问这个人进来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能不能用钱来解决,接着才会看轮次。在北京,产品还没有就引起CTO,给人15%-20%是正常的;天使轮之后,产品已经有Demo了,那这个CTO可能要在股份上打五折了,原来15%,现在只能是8%、6%,或者5%;在A轮以后,就可能只给3%-5%了;如果到了B轮,可能就只给期权了。所以这就是刚才讲到的,股权都是动态分配的,你要根据你的阶段不断做评估,因为你的融资阶段不一样,企业的估值也是不一样的。 那这其中参考了一些量化的标准,而且还是硅谷发明的一个标准,有点像数豆子。 A、B、C三个人初始阶段都是站在一条线上的,面前各有100个豆子,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计算:初始阶段A做了很多事情,可能是把这个项目的产品线搭起来了,于是加5%,所以这个时候A就获得100乘以105%——面前多了5个豆子;接下来B是这个项目的CEO,一直负责执行,付出最多,加15%,面前就会有100乘以115%,多15个豆子……以此类推,最后大家就来数豆子,看每个人最后又多少豆子,可能A是130,B是200,C是160,然后根据这个比例大概估算一个数据化的结果。 这其中还能总结或者可以给建议的只有一条,CEO给50%-60%都是正常的,但是联合创始人,不管有多少个人,一定不要加起来超过30%,你还需要预留10%-20%的职权期,这算比较科学的股权架构结构安排。 Facebook股权结构 也可以看一下国内外的一些企业是怎么做的。Apple和Facebook,还有一开始对半的Google,这里说明一下,对半的股权不是一定会出问题,也有类似Google这样的个例,一开始看起来不是非常科学,但后续处理得非常好。 另外是联合创始人的问题,不是说一个事业一定要有联合创始人,刘强东、姚劲波和一嗨租车等创业的时候都是单枪匹马。当然也有两位创始人的,包括猎豹、途牛、唯品会等,三到四个创始人的,兰亭集势、乐逗、淘米等……可能大家也发现了,就中国的这些公司而言,只有一位创始人的霸道总裁型企业发展都不错,不过这事没有绝对,只是一种感觉。 2位创始人股权分配举例 6)股权架构的法律设计 这是今天这个主题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之前详细地讲了股权架构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后,法律设计就意味着要落实到书面了。在座有多少人签过股东协议的?股东协议就是这个比较专业的法律书面的内容,一般这个时候就会轮到我们专业律师出场了。 需要说明的是,股东协议不是一个必备的法律文件,我们在工商注册的时候会要求提交公司章程,由股东发起协议,但股东协议是比较关键的,意义在于这个项目开始奠基的时候,就已经把游戏规则做了明确化说明。 就互联网创业来讲,股东协议应该有这么几个机制:第一个机制叫股权兑现机制,也叫股权成熟机制。比如刚才讲到,我这个项目成熟期是4年左右,我在里面占20%的股权,但是在这过程中我认为太辛苦,无法再坚持下去,无论是迫于生活压力、失去兴趣还是什么原因,反正我不再跟着一起玩了。这个时候出现的问题是:我要走了,但工商局登记里,我的名下还有20%的股权,这如果一直到上市IPO,对于其他人是不公平的。 你可以强行要求我撤下来吗?不能,因为法律上不具备可行性。所以刚开始如果做好游戏规则的规定,有一个双方之间的约定,做一个股权兑现的规定,明确兑现期限和条件,那就好办了。我一直同甘苦共患难,20%就会得到兑现,我中途走了,就可能是其他的安排了。 所以股东协议的法律价值在于:首先能让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其次是确保股权结构的稳定,确保每一个人现有的股权和未来可以兑现的股权,是与实际付出相匹配的。至于具体的兑现模式,刚才提到是按年,比如按四年,每年兑现25%,然后干满两年就兑现两年的。另外一种兑现模式是按照融资阶段,或者按照业绩。 总结一下,对于股权兑现机制,它的核心就是:登记在工商局的股权是你的,但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按照时间和阶段的发展,你个人对公司的付出来不断评估兑现。 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回收股权的协议条款,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大家可以看米律在2015年10月公布的一个合伙人协议范本,其实就是创业股东协议,大家可以自己去生成一下。 不过这其中有几个条款可以重点讲讲,比如第七条,关于股权兑现,特别是限制性股权的权利。这是为了保证创始团队项目稳定,在工商局登记的注册资本股权就是限制性股权分期兑现。正常来讲,有几种模式,一种是按年兑现。比如干满多少年才能给你,但一般如果没满1年就不给你也不合理,所以我们律师一般会建议你按月兑现,通常是48个月,因为现在互联网创业发展速度很快,一季度相当于一年,一个月相当于四个月。然后无论是否兑现,都能享有相应股东的基本的权利,分红表决等,这是做一个约定。 还需要考虑的情况是中途退出。退出分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后一种情况可能涉及到去世、丧失行为能力、工作能力等。那中途退出的股权怎么处理呢?分两部分,一是已兑现的股权,那就是已兑现的,比如A干满1年,确定给5%,那这5%就是他的,剩下的部分就按照协议里的内容去兑现或者处理。 另一种情况是不给A了,需要启动回购。因为既然你都不在了,我就行使条款把给你的回购回来,这其中就会涉及到事先约定的价格,比如按照不同阶段的融资估值等,估值的十分之一、十五分之一,乃至最多的五分之一来进行回购。 比如项目估值1亿,那要回购他占有的20%的股份,是不可能付出2000万来回购的。这其中的基本道理就是估值是虚的,估值不是财富,就好像流水也不是收入一样。所以如果你们约定好这个阶段是按照十分之一的价格回购,那按照估值的2000万,可能你回购20%的股份实际付出就是200万了。 那未兑现的股权怎么办呢?无论未兑现的股权占75%,还是15%,创始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最低价格回购回来,有时候是一块钱,或者是注册资本的价格完成回购。这样做都是为了保证公平,保证你的团队里没有人会不劳而获,另外还能分配给新引进的人,激励新加入者的积极性。 不过这里还涉及到一种因为过错产生的回购,就是说有人违法了公司的章程,给公司造成损失,要强制回购这个人的股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可以选择由公司出钱回购,也可以由其他股东来回购。但公司回购涉及到减资、变更工商登记等,所以尽量不要用公司的回购。 以上是第一个机制:涉及回购。另外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机制是股权的动态调整。比如公司未来是要往云计算、大数据方向发展的,但现在还不会到那个层次,相关的人需要成长,那就可能涉及到我给技术本来是10%,但是现在先给5%,等到你也能达到再给5%,或者你达不到就用这5%来给别人。所以这个是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机制。 第三种情况是离婚,股东里有夫妻离婚,因为夫妻离婚涉及到共同财产的分割,就会导致公司相应变动,所以关于离婚可能要有提前的约定,一种是谁创业归谁,你这个项目与配偶无关。不过这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不太合情理,但是事先约定或者有个适当的改造会比较好,不会发生土豆网的情况。另一种是适当的改造,事先有针对性的条款,比如夫妻存续期间的股权归谁所有,或者离婚以后可以有什么样的变现或者分割处理等。 第四种情况是继承,这个一般不会被关注,但是又很常见,比如股东去世之类的,他的继承人就会成为股东,但是如果继承人和这个项目不对路,聊不来,那可能就会影响公司的决策和发展。所以对于继承相关的情况,协议里也应该有一些权益可以清算的条款,这样会比较科学,不至于因为某个股东的去世和继承造成公司发展停滞。 第五种情况是犯罪,就是创业项目中的创始人因为各种工作的原因或者个人的原因犯罪,如果这些犯罪可能影响到项目后续的资本运作,或者是因为被关押导致公司决策受限,那也要在股东协议中考虑到。大家不要以为离犯罪很遥远,其实酒驾也算犯罪,所以就股东协议来讲,考虑详尽没有坏处。 ...
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鼓励措施出台,消费金融成为新的“风口”行业,而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创新玩法更是层出不穷。BAT及京东等新兴巨头利用线上优势捷足先登,早早推出诸如“白条”“花呗”等消费金融产品,而传统行业巨头国美、海尔等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自己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消费金融业务征信体系仍待完善,风险控制是消费金融发展的最大难点。 消费金融产品也玩O2O 去年下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降低消费金融市场准入,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消费金融站上政策风口。BAT及京东等新兴巨头早早布局,如蚂蚁金服推出“花呗”,京东推出京东“白条”等,产品线覆盖购物、租房、旅游、装修、教育等各式消费场景。 传统行业巨头利用线下优势,也纷纷开始发力。3月11日,国美电器在广州门店全线推出“0元购”,打出“投资有赚,电器白拿”口号。所谓“0元购”,是一款创新的消费金融理财产品,由国美控股旗下华人金融提供,与传统的固定期限理财产品不同,消费者在购买0元购理财产品时,既可获得投资收益,又能获得“免费”电器。华人金融常务副总裁张翰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0元购”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不用把自己计划内一笔开支实际用出去,而只需要把他原有的存款或闲散资金投到一些优质理财项目上,把收益前置换得电器同时又能获得银行同期利息。 此前,海尔也成立了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了海尔家电“零首付、零利息、零手续费”的消费金融新模式。整个2015年,海尔消费金融都不断进行跨产业战略合作,扩展消费场景,将分期业务全面覆盖了家电、家装、家居、教育、健康、旅游、数码3C等领域。 而2月29日,国内知名品牌男装、上市公司卡奴迪路旗下的互联网平台协众金融上线,并接入其去年底上线的轻奢电商平台,主打消费分期业务。“协众金融”运营总监黄胜佳对记者表示,新平台致力于将时尚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结合,平台将根据客户的资质给予3000-30000元的额度,实现消费领域与金融领域,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风控成消费金融最大难题 网贷之家高级研究员张叶霞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美、海尔这些传统企业因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布局消费金融可以说顺理成章,同时像国美拥有大量线下门店,可以形成很好的场景消费,使购物消费与金融消费相互促进。 消费金融在释放巨大消费潜力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有业内人士指出,做好消费金融,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有效控制贷款的风险,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这种风险也会积聚。 张叶霞也指出,“消费金融的风控是个难题”。张叶霞称,目前诸如P2P消费金融借贷、分期购物、车贷和装修贷等消费金融业务的征信体系都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大范围接入官方或者民间的征信系统,主要审查点集中在申请人的身份核实、工作核实和资产核实的阶段,没有涉及申请人过往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和社交关系等深层次个人信用模型的构造。 ...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为主题,围绕“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对外开放布局、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议题进行探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答记者问时曾表示,随着形势的变化,需要改革和完善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要实现全覆盖,因为现在金融创新的产品很多,不能留下监管空白。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只有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中国才能有更足的底气来继续推动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陆磊建议,金融市场要进行穿透式和功能性监管。他解释说:“所谓穿透式监管,指的是当资金进入市场时,我们要明确是自有资金还是带杠杆的资金,以防金融市场的杠杆越加越高,从而加剧不稳定性。而功能监管指的是,无论是否是金融企业,只要在做某一种金融业务,就要对其进行监控,这要求监管机构可以有效对其进行识别。” 同时,他还补充说,互联网金融尽管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一刀切式的遏制是粗放式的监管。 他表示,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提升和改造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趋势,它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同样,他强调称:“要注意有效甄别其中浑水摸鱼的企业,以防其打着高技术和普惠金融的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 ...
跨境电商、P2P等行业是资本涌入的风口,发展前景广阔,但在传统产业极其牢固的香港,却是创业中少见的领域。如今,想在这些行业有所作为的香港年轻人,纷纷选择“北上”前海来开拓市场。 前海为香港创业者深耕内地打开新窗口 与Stanley一样,来到前海打拼的香港人傅家豪也关注着内地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他所选择的创业方向是互联网金融。 2006年,傅家豪从香港大学毕业,与很多香港年轻人一样,进入了资金流通快的金融行业,很快赚取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不甘于打工生活的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2013年,傅家豪和朋友一起,在香港创建了一家线上借贷及理财平台,主要提供物业抵押贷款服务。 在创业的过程中,傅家豪发现不少客户都在内地有物业,但客户往往在需要抵押这些物业时,由于货币兑换问题,赎楼等手续办理非常不方便,不少财务公司都不愿意做内地贷款业务。而随着内地物业升值,需要办理相关业务的客户又越来越多。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傅家豪做出选择,在深圳开一家分公司,通过线上平台,为内地与香港客户处理物业资产抵押业务。 “内地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很快,比起喜欢传统金融业务的香港,很多人更愿意在网上进行操作,这是我们想做互联网平台的初衷。” 傅家豪说。不过,创业之初还是碰到了很多困难,尤其在政策方面,内地P2P金融监管不断出现变化,许多东西都不熟悉。 2015年6月,通过一次聚会,傅家豪接触到了前海梦工场,用傅家豪的话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前海的香港人很多,各种创业聚会也多,很多人都在内地工作了很久,非常熟悉相关情况,不管是在业务上,还是政策上,都能找到很多指导。” 傅家豪说,目前已经有不少投资人对团队表达了投资意向,跨境和内地借贷也占到了公司近一半的业务。 在前海,还有同样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寻求突破的香港创业团队“步步联贷”。其创始人张郑芬告诉记者,香港拥有连接中西方的独特定位和健全的金融体制,但重视金融体系的稳定远远大于创新,目前仅有2家P2P平台。而内地气氛则非常不同,包括政府在内,各行业都支持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也热衷。 在她看来,互联网金融意味着低成本融资,是金融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但香港本土目前对互联网金融需求不强烈,想要有所作为,只能到内地来创业,希望在内地与香港的跨境业务中寻求突破,由此来带动香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将会反哺香港相关产业发展 在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紫荆厚德商学院执行院长陈立文的眼中,这些香港创业者选择的创业方向很值得关注,“非常明智,同时也是必然的选择。” “比如跨境电商领域,在香港就没有土壤。香港购物很方便,用户基础也小,电商的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陈立文说,但内地不一样,消费市场庞大,同时香港包括国外一大批好的品牌和产品都没有进入内地市场。“谁有能力代理这些品牌,利用地缘优势抓住内地市场?当然是香港。” 同样,陈立文表示,互联网发展也是一样,香港经济太依附于传统行业,大量的优秀年轻人都服务于金融或者地产行业,这让充满创新理念的互联网产品很难出头。 “因此,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些想要去尝试创新的年轻人在前海冒了出来。一批香港的新生代人通过创业自愿地走进内地,了解内地的商业形势、市场包括社会,而前海对他们表示了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形成了一种很良性的互动。” 陈立文说,现在来看这些项目都还在探索期,不一定能够成功,但这种意义和姿态非常重要,慢慢地一定会能带动更多的香港人了解内地,同时反哺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为前海紫荆厚德孵化器的负责人之一,陈立文也欣喜地看到,随着第一批香港创业者在前海尝到甜头,前海也逐渐成为了香港创业者首选的内地孵化平台。“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能明显感到来报名的香港创业者越来越多。” 不过,在陈立文看来,前海梦工场对于香港创业者的服务,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 一个本土的香港团队,到前海还是会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他们完全不了解内地法律、市场、政府运作,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但一般而言创业团队的孵化期就在半年左右,往往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就要迁出,有些团队会反映有些无所适从。另外包括交通和住宿问题,现在都还是需要创业者自己解决。 最近,陈立文与珠海高新区创客空间一道,正在探索研究一种新的跨境联动孵化方式:团队聘请内地相关负责人或者创业大咖,在香港先“上课”,通过导师梳理、了解内地的政策、市场以及有可能碰到的方方面面的障碍后,做好充分准备再到内地来进行“孵化”。 “这种‘预孵化’的过程能够提高成功率,有些团队可能在学习了解后发现在香港本土创业更合适也未可知。”陈立文说,下一步他们将会和珠海方面做出落地实践,如果模式成功,也希望能够复制到前海来,毕竟作为孵化机构而言,在资本萧条期,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服务,为团队提供更多价值。(记者 曹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