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间,更多反映国际投资者预期的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跌破“7.0”关口,最低贬至7.0183。自2020年8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离岸市场首次破“7”。同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逼近“7.0”关口,最低贬至6.9998。当日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人民币中间价报6.9101,上调15点。面对人民币汇率不断下跌,央行曾在9月5日果断出手,决定自2022年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8%下调至6%。这也是央行年内第二度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快递保价又出问题了。据《钱江晚报》报道,9月10日,杭州萧山的消费者小刘通过顺丰的同城寄送下了订单,要把20克黄金送到住在拱墅区的一位客户住处。小刘表示,20克黄金目前的市场价值约8000元,所以他特意进行了保价,保价金额8000元。但在快递员取件一个多小时之后,小刘接到对方的电话,黄金丢了。9月11日,顺丰客服提出了赔偿方案“愿意赔付2000元”,而不是小刘投保的8000元,对此小刘很不满。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后,顺丰同城回应媒体称,9月10日发生此事之后,顺丰同城已第一时间协助客户报警,同时进入客服理赔流程,9月13日已按照8000元的保价金额全额先行赔付到账。目前,客户遗失的黄金也已经找到。小刘的保额全额赔付,黄金也找到了,但快递保价理赔难并不是孤例。黑猫投诉上,关于快递保价的投诉有一万多条,问题基本都是快递丢失或损坏后,快递公司未能按照原保价金额赔付。这让消费者怀疑,发件时的保价金额,难道是形同虚设?按照快递公司的规定,如果发件人未保价,快递出现遗失或损坏,快递公司会给予3~8倍运费的补偿,具体数目每家快递公司都不一样。如果进行了保价,出现问题,快递公司是会按照保价金额进行赔偿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也做出了规定:“在快递服务过程中,快件(邮件)发生延误、丢失、损毁和内件不符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按照与用户的约定,依法予以赔偿。企业与用户之间未对赔偿事项进行约定的,对于购买保价的快件(邮件),应当按照保价金额赔偿。”但实际情况中,赔付始终是老大难。快递保价的“灰色地带”到底在哪?一、快递保价理赔有多难?简单来说,快递保价就是给快递上个“保险”,投保金额即用户自己对快件的估价,也就是所谓的“声明价值”。如若快递丢失或损坏,用户可按照自己的投保金额要求赔付。如果没有投保,则按运费的数倍进行赔偿,具体数目各快递公司的标准不一,顺丰最高赔7倍,德邦最高赔3倍。不少用户并不清楚具体的赔付条目,经常有不知道需要购买保价服务的用户,遇到快递丢失或损坏,只能默默吃下哑巴亏。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用户购买了保价服务,遇到快件损坏或丢失,却也很难得到与当初自己投保金额相等的赔付款,甚至很多赔付款远远低于投保金额。而且,不止顺丰一家,据消费者反映,德邦、京东等快递公司也存在保价理赔难的情况。湖北用户曹俊向深燃讲述,今年6月中旬,他使用德邦快递从上海发了6个大件到武汉。东西太多,而且都是自己的行李,属于重要的私人物品,他下意识地买了保价服务,“保了一万,保费大概60元,最后加上保费支付了运费366元。”结果,6个快递中,有一个丢失了,曹俊联系德邦,对方的回应是,上海揽收之后到达浦东转运中心之后就没有下文了,“他们告诉我,可能是快递单没贴牢,转运的时候掉了,所以他们也没办法追踪这个件。”“我第一时间打了客服电话,对方说7个工作日货物没有送达就可以开始展开理赔程序。”曹俊按照流程,在德邦小程序找到在线理赔入口,填写信息之后,理赔专员添加了他的微信,给他发了一张名为索赔申请书的word文档要求他打印出来填写。“我当时也想快点得到理赔方案,就手写拍照给对方了。后来对方给我的答复就是只能赔1666元。”投保了一万,最后却只能拿到十分之一的赔付款,曹俊不能接受。“我寄的大多是冬装、床上用品这些,一件羽绒服就一千多了,我那个行李里面羽绒服大概有5件,总价值肯定是超过一万的。”曹俊表示,比起赔付,他也要求快递公司帮他找到遗失的快件,“因为我要是重新买,那也是原价买。”目前,他仍在和德邦方面协商。从消费者端来看,涉及快递理赔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即丢失和损坏。对于收件人来说,快件丢失代表全部利益受损,尚且不能保证顺利获得理赔,更别说出现难以定性和规则的损坏情况。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位消费者表示,今年8月初他通过京东快递邮寄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保价8000元,发走的时候外观和功能都没有问题。隔天客户收到快递,发现外壳磕碰、屏幕边框开封,盒子还有二次打包的痕迹。该消费者称,和京东理赔沟通之后得到的答复是赔付1500元,而不是保价金额8000元。“但是我这个笔记本的维修费远远超过1500元。”值得注意的是,“损坏”也包括外观损坏和功能损坏。今年8月,一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投诉,自己用顺丰快递邮寄了平板电脑和智能笔,发货前快递员拍照检查物品完好并且能正常使用,购买了顺丰快递盒,并用气泡袋包裹起来,还购买了保价服务,保额4500元。等收件人打开快递检查才发现智能笔不能正常使用,这名消费者称,客服以智能笔外观完好为由拒绝赔偿,并表示功能损坏不在理赔范围内。不过,以上说法来自用户自述,尚未得到这几家快递公司方面的证实。然而,不管是快件丢失,还是外观损坏、功能损坏,用户在选择保价服务并支付保费后,却不能按照实际保价金额获得赔偿的情况确实存在。据CCTV13报道,今年6月,消费者范先生通过德邦快递从天津寄了一台音响设备至上海,选择2000元保价。快递物品送达后,收件人发现有损坏,无法使用。范先生联系德邦快递客服,要求依保价进行理赔,德邦快递给出的赔付金额为500元。范先生投诉至天津消协,天津市消协认为, 德邦快递单“保价声明:2000”是双方有效的合同约定,快递物品损坏后积极向消费者依约赔付是德邦快递应负的责任。德邦快递单方告知消费者赔偿500元且不做任何解释,涉嫌利用自身强势地位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等合法权益。天津消协多次向德邦发函,均未收到实质性回复。最后,范先生无奈接受了协商后的800元赔付款。二、快递保价有哪些坑?快递保价服务类似“保险”,但不是保险。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圣告诉深燃,快递保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保险,而是一种用于货物运输情境下的增值服务。“寄件人在缴纳保价费后,快递公司就有义务保证货物的完整性,一旦出现货物损毁的情况,快递公司就必须在一定数额范围内承担赔偿义务。”也就是说,快递保价的目的是由快递公司收费并承担理赔义务,而我们所说的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收费并承担理赔义务。快递保价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服务,因此各快递公司也有不同的细则。我们以中国内地寄快递的保价服务为例,顺丰的规定是,物品声明价值500元以下保价费1元;声明价值501~1000元,保价费2元;千元以上按保价费率千分之五收取。京东的规定与顺丰一样。三通一达的保价标准也相似。中通是1000元以下保费1元,1000~2000元保费2元,2000~10000元保费千分之三,10000~30000保费千分之五。圆通的规定与中通大体一致,区别只有第一档位的保额要求是100~1000元。申通快递保价费按所保价额的千分之二计收。韵达相对便宜一些。1000元以下保价费0.9元,1000~2000元保价费1.8元,2000~10000元保价费2.7‰,大于10000元的保价费是4.5‰。德邦是保价声明价值2000元及以内免费,超出保价声明价值2000元部分,保价费为千分之六。2000元的保额算是个分水岭。2000元以下的保价费只有一两块钱,2000元以上就相对贵一些。假如用户为自己的快递保额5000元,保费大概在10元~25元之间,保额10000元,保费大概在50块钱左右。对不提供保价的物品范围,快递公司们也有各自的标准。举个例子,韵达快递对金银珠宝不提供保价,但顺丰的不保价条款中就不含金银珠宝。既然是增值服务,各家快递公司就各有各的标准,各有各的道理。这其中,也存在漏洞。第一,投保金额是一回事,要是真的丢了,具体的赔付金额是另一回事。在消费者看来,如果自己确定好保额,并按照条款支付相应的保费,那最后也应该得到与保额一致的赔付款。但实际上,最后赔多少要看快递公司的判定。曹俊说,德邦对于1666元的赔付额的解释是,“因为我寄了6个快递,总共保一万,除以6,平均一件就是1666元。”但曹俊认为这么算极其不合理,每一件快递的价值是不相同的,不能平均来计算。第二,不少用户在理赔时都被要求出具价值证明。理论上来讲,价值证明是衡量具体赔付金额的足够公平和客观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物品都能被估价,例如学生证、学位证。而且也存在一些影响价值的因素,例如寄送的物品市场价很低,但属于绝版或对于用户有特殊意义等。曹俊在表示不同意赔付金额之后,德邦方面也要求他出具价值证明。“但是这个很难,我只能尽量找订单截图。”而且,在填写索赔申请书的时候,理赔专员要求他把索赔项目(货物名称、数量、总价值)尽量写清楚,曹俊对此也表示无奈,行李里的东西又多又杂,很难写。第三,拿上述智能笔受损的案例来说,确实很难有证据证明功能损坏是由运输不当导致的,消费者也是通过发件前完好,收到却损坏来推断过程可能出现了问题。但这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损坏”的标准不甚明确。顺丰小程序中显示,会结合物品的声明价值、实际价值和物品损坏程度进行赔偿,最高赔偿额不得超过保价金额,如快件发生损坏,会有专人沟通具体的赔偿事宜。但也有用户认为,如果保价后的具体赔付金额要重新评估,也就是快递公司有“最终解释权”,那么当初的声明价值似乎是形同虚设。三、保价这笔账,应该怎么算?快递保价是笔“糊涂账”,是因为目前来看,保价服务在消费者端和快递公司端都不太讨巧。先说消费者端。购买保价服务时,消费者不需要出具任何价值证明,而是对自己的物品进行估价。“也就是说,取决于我觉得我的快递值多少钱,我愿意为我的快递投多少钱的保险。”有消费者表示。所以,消费者对自己的快递进行投保,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自觉和诚信的行为,快递公司并不知道这个保额是否虚高。如果真的存在虚高的情况,快件又真的出了问题,高额的赔付费用也会增加快递公司的压力。再说快递公司端。快递寄出时,快递公司以增值服务为由,向自愿购买保价服务的消费者收取保费。几家快递公司都在条款中建议用户,超过500元或1000元的物品最好进行保价。超过该价值,快递公司每票要收取一两块钱的保费,如果保额高,保费会更高。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是增值服务的一部分,所以如果快件没有出现问题,保费自然也进了快递公司腰包。总的来看,快递公司很难确认消费者设定的保费是否合理,消费者又担心自己花了钱投保却得不到原保额的赔付,这笔“糊涂账”很难算清。更何况,快递、物流运输涉及揽收、中转、派件等诸多环节,快件出现问题,具体的追责也是一件麻烦事。有经历过保价的消费者表示,如果问题出在对保额的异议上,快递公司应该将具体保多少、能赔多少这件事前置,而不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协商,“毕竟消费者花钱交了保费,说明契约已经达成。”另外,赔付流程上也需要更规范。曹俊告诉深燃,一开始和他对接,收走他的索赔申请书的那位专员,后面就消失了,他的微信也被删除。“我跟有关部门投诉之后,另一位德邦专员给我打电话,我问之前的那个人去哪儿了,对方告诉我那个人离职了。我打客服查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离职,客服告诉我没有。”目前,曹俊没有稳定的联系专员,快件没有找到,赔付款也还没有敲定。“对方跟我对接用的是私人微信,也让我觉得流程不太正规。我还是希望能走企业邮箱等相对正规的渠道理赔。”曹俊补充。快递保价,确实是快递服务中相对小众的一部分,快递丢件也是概率性事件,很难完全杜绝。但是,未来中国快递单量很可能是只增不减,快递服务中的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演化成大问题。“快递保价服务中时常发生无法估计货物价格的情况,所以更应该针对这类货物运输出台规范,有些快递公司甚至不承保发票、票据、文件等无法核实真实价值的物品。”李圣分析,如果消费者有寄件的刚需,那么对文件等快递运输的保价及理赔费用只能完全遵从快递公司的规定,即使消费者认为价格设置不合理,也对此无可奈何,且目前的保价条款都是由企业以格式条款的方式预先制定好,并以服务协议的方式“要求”寄件人确认同意才能进行投寄。“消费者在交寄时只能默许签字,没有协商的话语权。这也导致消费者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也可以理解成快递服务的‘灰色地带’。”一头雾水的消费者,条款不一的快递公司,不知踪影的快递,出现如此“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根本上来说还是缺少统一的标准。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快递企业计划联合设立保险公司,但没有获批。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法规、企业方、用户、商业保险各方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为快递保价时,尽量留好价值证明,以及做好寄收检查的留证。...
“直播带盘产业链”的一般运作流程 主播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人气,让更多的人在直播平台上看到他,由此圈定“目标客户” 利用话术或者送福利等方式,让平台用户加入粉丝团、VIP会员或直接买课,由此进一步圈定“兴趣客户” 将“兴趣客户”引流至其他社交平台以规避监管,忽悠用户付费加入更高级的炒股群或者高价买课送带盘指导,由此带领众多散户一起买卖股票 知名游资“溧阳路孙哥”(注:假冒)在直播间卖力吆喝,鼓动用户加入粉丝团,并保证付费成为VIP会员就送牛股; 依靠“打首板”策略名声大噪的游资“北京炒家”(注:假冒)主动给粉丝发私信,承诺“带你炒股带你飞”; 声音青涩的主播“佛系复利666”大肆吹嘘“提前五天预判了‘炒股养家’(知名游资)的打板标的,大赚特赚”,叫嚷着加入VIP有“大肉”吃; 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有一些“股神”每天都在进行极具煽动性的“表演”,直播间充斥着“心领神会”的网络暗语…… “假的!”“忽悠!”尽管稍有专业知识的人一眼就能识破骗局,但在人气高、流量大的直播平台上,大量经验欠缺的投资者很容易成为上钩的“猎物”。“市场上,大量散户对所谓知名游资有着非理性的膜拜,自身经验的缺乏让急于赚钱的他们,热衷于寻找身边触手可及的‘股神’。”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说,“股民对专业投资能力的焦虑,在另一群人眼里,就是一门生意。” 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对公众号、微博等传统自媒体领域非法荐股、忽悠式荐股行为的持续严打,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已大幅减少。但上海证券报记者经过长期调查发现,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部分投顾公司或个人已转场:更频繁的互动、天花乱坠的话术、花样翻新的招数,叠加直播平台基于算法的精准推荐,使这一商业链条更具煽动性、迷惑性、隐蔽性和针对性,热度居高不下。 “为什么今年妖股特别多?天地板也特别多?与财经主播的兴起有一定关系。”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直播平台日活高且借助算法精准推送,相关主播源源不断地高效吸粉,并快速引流至其他社交聊天平台后,主播团队带领小散集中交易短线热门题材股,造成了相关标的急涨急跌,也称作“直播带盘产业链”。 “通过人工方式实现财经主播监管全覆盖不太现实。一些财经主播会利用机器读不出来,但是用户能看懂的暗语、文字来传递违规信息或引流,达到其自身目的。希望监管部门能够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财经主播的相关规定。”某直播平台相关人士对记者说。 假冒知名游资送“致富代码”新主播几天赚4万元 短视频平台推荐的新主播“沧海横流”,假冒知名游资,开播一周多时间收获1.7万个粉丝,付费VIP会员(铁粉)数量达到400人。搜索可见,直播平台上存在大量以“溧阳路”“方新侠”等知名游资注册的账号,且很多主播粉丝过万。 8月19日晚11点半,短视频平台用户“沧海横流”兴奋地在他的语音直播间鼓起了掌,同时要求粉丝在聊天栏“扣666”共同庆祝。仅开播一周多(8月10日晚开播)时间,他已收获了1.7万个粉丝,付费VIP会员(铁粉)数量达到400人,以980抖币/月计算,短短几天仅VIP会员便为其贡献了约4万元的“收成”(与平台分成比例未知)。 “沧海横流”吸粉的关键,是打着知名游资“溧阳路孙哥”的名号。 在个人简介上,“沧海横流”自称是“上海溧阳路本尊”,和很多知名柚子(即游资)都是好朋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其简介声称“不加V”“不推荐古(股)票”,但当他语音直播时,屏幕上直接诱导用户付费加入VIP会员送牛股,后又改为“送ZFDM(致富代码)”。 记者注意到,进入直播间的用户,对他的真实身份也将信将疑,每当用户抛出“是孙哥么”的问题时,他都会第一时间给予肯定的回答,并引诱用户关注、付费加VIP,同时还会有其他会员帮助澄清。不过,也有用户直接点出了疑点:“他只是在溧阳路,也姓孙,那就是孙哥么?” 记者观察数天发现,“沧海横流”在直播过程中很少有专业知识输出,“主业”就是鼓动进来的用户加关注、加VIP。 “沧海横流”在直播中还曾多次露馅,年龄、口音等基本信息都与真正的“溧阳路孙哥”相差很远。然而,依托平台流量,如此低级的套路依旧在短期内吸粉过万,并建立了数百人的“铁粉群”。 不知是被平台警告还是其他原因,“沧海横流”最近在直播中已将个人简介和直播间中的诱导加群、自称实力游资等内容删除,但直播中还是对用户坚称是“溧阳路本尊”,同时仍大力鼓动进粉丝团、买会员。 “沧海横流”并非记者刻意寻找的财经主播,而是记者随意浏览短视频平台时,系统自动推荐的主播。作为新主播,“沧海横流”短期内积攒大量粉丝,依托的就是平台的算法精准推荐。 类似“沧海横流”的财经主播究竟还有多少?难以估量。记者在直播平台上搜索发现,直播平台上有着大量以“溧阳路”“方新侠”等知名游资的名字注册的账号,且很多主播粉丝过万。 一位长期关注此类主播的用户告诉记者,为了包装,这些财经主播往往会学习一些话术。比如“沧海横流”就能熟练地说出其他一些知名游资的基本信息,并吹嘘“一起喝过茶、聊过天”,从而获取粉丝的信任。“退一步说,这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即便这个账号被平台封禁,他也能快速设立新账号继续‘套路’平台用户。” 也有手法更低级的主播。即注册名称直接冒充知名游资或知名财经主播(或其小助理),并蹲守在相关主播的直播间中,或在直播财经主播所发短视频的评论栏中,逢人便加,通过撒网方式招揽客户。 深扒直播带盘产业链:大V引流,层层诱导,精准“收割” 相较于通过假冒知名游资等方式吸粉、诱导入群的新主播,已拥有巨大粉丝流量的财经主播则是另一种运作模式,他们往往就是私募口中的“直播带盘产业链”的引流入口。 今年6月的一天,在某直播平台上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新晋游资陈小群在与朋友语音直播聊天时,拥有20多万粉丝的财经主播“财品新亿”突然冲进直播间,快速给陈小群送出了两个嘉年华(每个价值3000元),瞬间引发轰动。然而,面对“财品新亿”的阔气出手,陈小群直播间的众多粉丝非但没表达感谢,反而纷纷打字称:“财品新亿”是“产业链老师”。 对于“财品新亿”的主动示好,陈小群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谢谢”,同时呼吁粉丝不要再刷屏“产业链”三个字,并坚称自己并不认识“财品新亿”。当有人提议让陈小群跟“财品新亿”连麦时,他回复:“他们(指粉丝)不是说他是产业链么,我连他干嘛呀?” 这些粉丝口中的“产业链”在圈内并非新生事物。最近一两年,通过直播平台的强大引流能力,“产业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位熟悉相关套路的私募人士介绍,“直播带盘产业链”的运作一般流程是:主播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人气,让更多的人在直播平台上看到他,由此圈定“目标客户”;随后再利用话术或者送福利等方式,让平台用户加入粉丝团、VIP会员或直接买课,由此进一步圈定“兴趣客户”;后续则一步步将“兴趣客户”引流至其他社交平台以规避监管,忽悠用户付费加入更高级的炒股群或者高价买课送带盘指导,由此带领众多散户一起买卖股票(基本都是市场人气高的短线投机票)。 “作为领头的主播相关团队,会通过‘提前买再向客户推、提前卖再让客户砸’等方式来反复牟利,既赚了高额的入群费、卖课费,又在股票买卖中占得了先机。通过直播互动的形式,平台巨大的流量则可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客户。”该私募人士说。 出手阔绰的“财品新亿”在相关直播平台粉丝数已超过20万。据记者观察,他在平台直播过程中,主要围绕超短线炒作来讲述投资逻辑,偶尔还通过短视频方式晒晒豪车或与一些名人的合照。 记者在平台上搜索有关“财品新亿”相关信息发现,外界对他的质疑不断,除称其为“产业链”之外,还有很多网友描述了他们被骗的经历,多数情形是:花费数万元加入高端群或买了课,结果炒股仍是亏的,有的人在高级会员群里略有微词就被踢出群、拉黑。 “由于粉丝量巨大,每个客户支付了几千元、几万元,汇聚到主播那里就是千万元以上的大数字了。”私募人士称。 在直播平台上搜索“产业链”三个字,很容易找到被粉丝“曝光”的一些财经主播的名字,主播“佛系复利666”就是遭到质疑较多的一位。 “佛系复利666”经常向粉丝吹嘘过去几天的判断有多么正确,又带着付费用户赚了几十个点等等,鼓动观众加入其粉丝团或VIP会员(980抖币/月),同时还提供付费连线服务(跟主播对话),但却很少讲一些投资干货,常常教育粉丝跟他赚了一波后就要立马卖出空仓,等待下一个机会。 据“佛系复利666”在直播中自述,他同时还在做一级市场投资项目。之前他曾在短视频中声称“一个400亿的项目黄掉了”,还表示差点入股宁德时代旗下的公司,以此彰显自身实力与投资经验。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网络上还找到了“佛系复利666”与“财品新亿”共同喝茶的视频,两人颇有“交情”。记者注意到,粉丝数超过13万的“佛系复利666”,在某直播平台公开建立的粉丝群就有7个,其中有两个群已满500人,每个群都有较高的进入门槛。 “其实,只要了解运作套路,很容易分辨主播是不是‘产业链’。你在直播平台上随便浏览下,就可以看到上面的确有很多‘产业链’主播,背后还可能是同一个公司孵化的。”前述私募人士称,之所以称之为“产业链”,因其从头到尾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并实施的。 为什么只推荐热点题材股?因为这类股关注度高且热点转换快,踩雷的风险相对较低,可以天天出来讲,持续吸粉。主播有时还会“善意”提醒粉丝,无论盈亏都要卖出。“客户可能还觉得是在关心他,其实主播是以这种方式来增强客户黏性。”该私募人士说,“总之,判断对了就封神,判断错了找理由,有人异议就拉黑,就是这么简单地维持‘股神’形象来吸粉。” “卖课链接”的生意:低价引流,进阶消费,利益分成 直播卖课,是财经主播最主要的知识变现方式之一,这其中也存在很多猫腻,往往是“产业链”吸粉的手法之一。一些人气流量小的主播,采取超低价或免费送的方式来卖课或卖软件,以此作为引流入口。 财经主播是如何推销卖课的呢?根据记者近期的参与体验,此类财经主播一般都是在直播中不断强调某个选股指标如何准确、课程如何有价值,选中了牛股,同时告诉观众只要点击下方小风车就可以低价买或者免费送。当观众去点击相关链接时,则会弹出企业微信的二维码让你加小助理,或输入电话号码等方式,来联系你加指定聊天工具。至此,引流步骤便告完成。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利用财经大V吸粉还是卖课吸粉,‘产业链’的营销套路,较几年前又有所翻新升级。”一位财经观察人士表示,他们会进行信息轰炸,卖力引诱,层层导入,让客户“进阶消费”。 记者付费成为目标客户后,小助理每天都会点对点地发布一些财经资讯或依靠课程、软件买到牛股的案例,不断地诱惑客户去购买高级软件、高级课程,或者付费加入高级群“带盘操作”。 一些投顾公司或个人还打起了粉丝量较多的其他知名财经主播的“主意”。 某财经主播透露,曾有人私信联系他进行商务合作,只要有客户加到对方体系内(企业微信等社交工具),就会给该财经主播220元/人。具体操作方法是,让该财经主播直播时挂个卖课链接。在客户与投顾公司方面的人对接上后,对方就开始按照套路忽悠客户付费成为会员加群炒股。“他们收会员一个季度18800元,引流过去的每30个人会有1个人买,剔除给财经主播的费用后,可以赚12000元每人。付费加进去后,绝大部分人跟着操作炒股都是亏损的。” 对方的一句话,让这名财经主播印象深刻——“你不做,别人会做,韭菜就那么多,你不割,别人也会割,那些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监管难题:网络暗语躲过机器识别 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不断强化投资者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醒投资者警惕互联网非法荐股风险。但现实中,由于泛财经直播偏小众、主播“钻空子”手段多样、跨平台产业链运作等因素,监管难度较大。 “其实,通过直播平台买软件、买课程的,大多是炒股亏钱的散户,他们没有持续、稳定的投资模式,亏太多了就将买课、买软件视为救命稻草,但他们加入那些‘飞机大炮群’,反而会亏得更惨,这样的案例我见过太多。我不带你们起飞,至少我不会害你们。”在某次直播中,知名游资“北京炒家”说。 “理性想一想,哪有这样稳赚不赔的好事?在短线热点炒作领域,游资之间都是互相从对方兜里掏钱,小散怎么可能赢?”一位主打短线投资的私募人士称。 不可否认,直播平台上的确也有少数有实力的游资,基于爱好或尝鲜心态开设账号,但都是玩票的性质。“他们已经在股票市场实现了稳定盈利,不会通过直播平台来赚这样的钱,否则容易因小失大。反之,他们对于平台上的‘产业链’也都敬而远之。”上述私募人士说。 记者观察到,与陈小群主动规避“产业链”财经主播的态度类似,“北京炒家”也多次提醒粉丝不要相信平台上注册的“方新侠”“赵老哥”等游资,“都是假的”。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强化投资者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醒投资者警惕互联网非法荐股风险,告知投资者合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名单可在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查询。同时,提醒各网络直播平台,未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不得从事任何直播荐股活动;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不得为无资格机构和个人从事直播荐股提供便利。 近一年来,由于监管部门的要求,相关直播平台也在努力规范财经直播,打击非法荐股,强化主播的资质认证,直播过程若出现说股票简称、打股票代码等情形,相关直播间会被警告或封禁。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平台监管的趋严,财经主播找到了对抗技术监管的方法:他们会在发言过程中玩“文字游戏”,逃避机器人的监管,比如在股票简称之间加个“某”字或说一些机器识别不出来但听众能懂的暗语。 更重要的是,此类主播违规成本极低。即便相关财经主播因违规被某个平台封禁,他也可以换个马甲或者换个平台继续运作。多位私募人士认为,大量财经主播的背后,很可能有团队筹划运作,建立了完整的链条和矩阵,其隐蔽性和再生能力,给监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从记者的调查及体验结果也可以看到,即便平台加大监管,财经直播领域仍有诸多乱象亟待整治。对于财经直播背后的种种不合规情形,及可能引发的非法荐股、忽悠式荐股等行为,直播平台方也充满了无力感。 “国家有关部门此前已出台了规范网络主播行为的相关规定,我们会及时按照规定去落实、去监管,发现违规行为也会第一时间给出处罚。”某大型直播平台相关人士称,但客观来讲,泛财经直播仅占直播内容的很小一部分,平台通过人工方式实现财经主播监管全覆盖也不太现实,于是给了一些财经主播钻空子的机会,他们会利用机器读不出来,但用户能看懂的暗语、文字来传递违规信息或引流,达到其目的。如果监管部门能够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财经主播的相关管理规定,我们按照细化规定来具体执行,相信能进一步减少相关违规行为的发生,促进财经直播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中国某些机构的“垒仓”现象,根源还是利益输送。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垒仓”现象也日益受到市场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在A股上市公司中报披露季结束的前后,热门赛道龙头股的股价迎来了一轮大幅震荡。在新能车赛道上,宁德时代(300750.SZ)在8月24日到9月6日的10个交易日内,股价从575元/股下跌至443.88元/股,期间最大跌幅达22.8%;而在同一时间段内,比亚迪(002594.SZ)的股价则从322.96元/股跌至261.1元/股,期间最大跌幅亦达19.15%;在光伏赛道上,隆基绿能(601012.SH)则在8月19日到9月5日的12个交易日里,股价从60.88元/股下跌至49.8元/股,期间最大跌幅达18.2%;而在8月24日到9月2日的8个交易日里,阳光电源(300274.SZ)则从146.8元/股下跌至104.55元/股,期间跌幅则高达28.78%。同样,在8月24日到9月2日,短短8个交易日之内,另一只光伏逆变器龙头股固德威(688390.SH)则从459.95元/股下跌至288.08元/股,期间跌幅更是高达37.37%。而且,在“中报业绩、机构行为、市场情绪”的综合作用下,这些热门赛道股期间均出现了单日的放量暴跌。尤其是,伴随着相关公司中报数据的“透明”及股价的剧烈波动,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投资机构在热门赛道股中“垒仓”的现象,及其严重程度,也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并进而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今年来,显著的市场风格使得部分基金公司存在‘下大注’的现象,会选择将多只基金集中持仓在某些行业或其中龙头个股。这样一旦符合市场风格,将可能使得业绩和规模迎来快速增长。”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向记者表示。但其亦同时指出:“基金产品本应属于分散投资,‘扎堆’投资的情况会使得基金在某种风格上过度暴露,一旦此种风格在市场上处于不利情形,将使得基金净值大幅波动,这既影响投资者的体验,也可能让基金规模发生剧烈变化,不利于后续投资运作。”一、“垒仓”8月31日,上市公司“中报季”顺利收官,与各家上市公司中报业绩表现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手握数十万亿资金的公募管理人最新的持仓动向。比如,有投资者就发现,在4月下旬才刚登陆科创板的纳芯微(688052.SH),其中报信息显示,前十大流通股东竟然全部都是公募基金产品。以持股量从高到低列示,其中包括:华夏创新未来18个月封闭运作混合、诺安和鑫保本混合、金信稳健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工银瑞信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汇添富数字生活主题六个月持有期混合、汇添富数字未来混合、易方达科创板两年期开放混合、华夏复兴混合、汇添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三年持有期混合、泰信中小盘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等。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机构“抱团”的例子:多家机构在同一只股票上“集合”。事实上,“机构抱团”在A股市场上已成常态。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1日,在A股4905家上市公司中,持股基金数量超过500只的上市公司就有227家,其中持股基金数量超过1000只的上市公司有96家。与“抱团”相伴而生的,则是“垒仓”,即同一家机构旗下的多只产品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逐渐”汇集在同一只股票上。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垒仓”现象也日益受到市场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不满。比如,根据网络截图,8月27日,就有一个微博账号“淘沙博士”在微博上发文称:“广发一共30只产品联合坐庄阳光电源,持股超100亿,有5只产品进了阳光电源前十大流通股东,此外还有5只产品进了晶澳科技前十大流通股东。”这则博文内同时亦有“狗庄”等谩骂性词语出现。该微博账号的身份显示信息为“北京江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私募基金经理”。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截止2022年中报,广发基金旗下共有44只产品持仓阳光电源,其中包括广发高端制造、广发科技先锋及广发双擎升级等“网红”基金,持股数量均超千万股。虽然广发基金因“激进持仓”阳光电源而受到市场人士的批评甚至“炮轰”,但记者发现,基金公司长时间以旗下多只产品大举押注个股的现象远非孤例,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有易方达基金在隆基绿能这只股票上长达两年的持续“深耕”。8月31日,基金中报披露结束后,光伏组件龙头隆基绿能(601012.SH)取代“老面孔”药明康德(603259.SH)成为公募基金第三大重仓股。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募基金合计“抱团”持有隆基绿能15.03亿股,其中,“公募一哥”易方达基金旗下有95只基金产品“垒仓”持有隆基绿能2.04亿股,若以9月8日的收盘价计算,易方达基金持仓市值约为106亿元,占隆基绿能流通A股之比达2.7%。此外,还有广发基金旗下72只基金合计持有1.57亿股,中欧基金52只产品合计持有9736.35万股,华夏基金59只产品合计持有8191.84万股。若以9月8日的收盘价计算,上述基金公司的各自持仓市值均超过40亿元。而回溯2020年一季度末,隆基绿能在二级市场还远没有如今这么受欢迎。彼时,经历疫情冲击的光伏板块迎来集体回调,各家重仓隆基绿能的基金竞相撤出,其中也包括易方达基金。据记者查阅的公开信息,在2019年末,隆基绿能的基金持股数为5.96亿股,持股占比为15.81%,其中,易方达旗下49只基金持有6648万股,为隆基绿能彼时的第4大持仓机构。仅仅一个季度后,到了2020年一季报披露时,隆基绿能的基金持股数就骤降至4.03亿股,在上一报告期末持仓隆基绿能的49只易方达基金,只剩20只指数及固收+产品坚守其中,其余产品均已撤出。但就在各家公募基金陆续撤出后不久,在2020年3月至9月间,多项有关新能源及风电光伏的重磅政策陆续发布。或许是嗅到了市场风向的变化,刚清仓没多久的一众公募,又迅速掉头回转,开始下注重新拥抱隆基绿能,易方达基金在隆基绿能的百亿持仓大厦也就此拔地而起。从K线图上看,隆基绿能的股价在2020年3月24日收出11元左右开始启动之后,迅速进入上行区间,截至当年12月31日,隆基绿能股价收报46.78元,行情的演绎被推向极致。而与股价一同达到高点的,还有基金公司的仓位。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易方达基金旗下55只基金共计持有隆基绿能8648.5万股,相比当年初,增加了35只基金,增持了2000余万股。除此以外,记者还注意到,广发基金旗下43只基金、南方基金旗下46只基金及华夏基金旗下32只基金也均在彼时“集合”在隆基绿能这棵大树之下,“抱团垒仓”的局面一时可称蔚为大观。对此,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向记者表示:“热门股所处行业往往都是处于景气周期或得到产业政策倾斜,因此本身也是整个市场追逐的热点,公募基金也不例外;众多投资者对热门股的‘众人拾柴’也会强化热门股的上涨,存在越买越赚的情况。”天相投顾同时提醒称,如果投资标的短期大幅上涨,超过其合理的业绩预期,其估值水平将快速提高。而从长期来看,股票终将回归到其合理估值区间,因此就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业绩兑现来“消化”前期增长的估值,“在‘消化’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利因素,则可能出现股价的大幅下跌。”“估值被透支的标的需要时间去消化估值,已经垒仓至高位的基金,想要在这时离场很难,如果在叠加公司基本面不及预期,大规模资金的出逃很容易造成‘戴维斯双杀’。”资深投资者胡先生亦向记者如此表示。同时,记者亦注意到,除了阳光电源、隆基绿能外,在晶澳科技(002459.SZ)、容百科技(688005.SH)及纳芯微(688052.SH)等热门股中,也均出现了典型的机构“抱团垒仓”的现象。其中,根据中报披露的信息,在晶澳科技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就有六个是广发基金旗下产品,以9月8日71.09元的收盘价计算,广发基金当前在晶澳科技的持仓市值约为120亿元。同时,根据今年中报数据,晶澳科技的基金持股数量达4.6亿股,占其流通股之比为42.88%。而在锂电巨头容百科技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则有六个是基金产品,分别来自广发、华夏、兴全等头部公募。其年中披露的基金持股数量为1.09亿股,占流通股之比为39.64%。在上半年刚刚上市的纳芯微,中报披露的基金持有其流通股比例高达60.94%,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席位均由各家公募基金的产品占据,其中华夏基金36只产品持有258.97万股位列榜首。对于旗下基金产品在单只个股上的“抱团垒仓”现象,记者曾向多家大型基金公司表达了采访意向,但均被以问题较为敏感为由婉拒。二、争议那么,对于大型投资机构的“抱团+垒仓”行为,业内人士又是怎么看的呢?沪上一家大型公募的研究员易辰首先向记者表示,公募机构内部的投研决策有着十分严谨的流程,并不存在“无脑”扎堆到热门个股中的情况。“通常是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先去调研并向基金经理做推荐,然后再由公司内部的投决会集体讨论,将该股纳入到股票池当中,然后就会对股票池中的个股进行动态跟踪与调研,再由基金经理从股票池当中选出一些标的构建投资组合。”他如是向记者解释其所在公司的投资流程。易辰表示,对于能够进入股票池的标的,其公司的基金经理们都能看到并跟踪,对于池中的优质标的,自然会出现多只基金同时段买入并持续“垒仓”的现象。“股票池的管理十分严格,像是有一些重大基本面问题的公司都会直接被纳入‘黑名单’,这两年公募行业内也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权做了许多限制,加大了审查力度。”易辰称。深圳一家小型公募机构的基金经理李超也向记者表示,出现“抱团持股、趋同持股”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能够进入基金公司股票池的标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公司全体投研人员的看法,而且,即使是不同主题风格的基金,也都会在统一的股票池内筛选标的。李超直言,在A股机构化后,趋同持股的现象将无法避免。“机构抱团的都是各赛道中的‘佼佼者’,这种现象在海外市场上更常见,如果我们不抱团‘龙头’,不抱团确定性高的股票,反而去买不确定的股票,那岂不是更有问题?”李超向记者如是反问。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以美国资管机构13F披露信息为例,在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6月30日四个季度报告期中,机构持股平均最多的三个与国内相对应的行业为软件与服务业、技术硬件与设备以及零售业,其中机构持有包含互联网行业如微软(MICROSOFT)、谷歌(ALPHABET)和脸书(META PLATFORMS)等公司的软件与服务业股票平均市值是排名第二的行业约2倍。天相投顾认为,这表明美国的市场机构也存在持仓集中度较高的现象。李超同时向记者表示,所谓的“差异化投资”,并不像许多投资者想象当中的那样容易,市场上投资工具的丰富程度、好公司的多寡、以及相关的政策规定等,都限制了公募基金的投资灵活性。他认为,公募机构的抱团股在基本面上所具备的确定性并不存在争议,其抱团的公司都符合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当下,公募投资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好标的较少。”“都说机构抱团重仓龙头,那龙头之所以为龙头,就是因为其有着过硬的基本面,我觉得这点不会存在争议。只是在大家扎堆的过程中,股价过快的上涨,透支了这些公司未来数年的业绩增长,让许多基金,尤其是大规模基金难以再现净值高速增长的情况了。”李超分析称,站在长期投资的视角下,只要投资标的基本面不出问题,景气度确定性依然高企,那么基金经理就不会过于关注股价的短期波动。“被认定的‘好公司’如果股价在短期出现剧烈波动,基金经理还会视为加仓的宝贵机会,这也是公募在个别热门赛道股中持续垒仓的原因之一。”李超说。华南一家公募机构的投研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机构抱团也能对市场带来有利的意义,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好股票有了好估值、好价格,这也有助于引导企业和大股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上面。”但是,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则告诉记者,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认识到基金持股集中度较高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集中度较高,如果要减少此类风险,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投资较为分散、风控能力较强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选择在某些主题行业集中持仓,也可能是因为经过研究看好这一类标的选择并重仓持有。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还应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与过往业绩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基金经理选择集中持仓的原因,并判断这种风格是否适合自己。”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进一步解释称。在走访公募从业人士的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在业绩确定性及行业景气度方面的考量,公募基金的双十原则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公募“抱团垒仓”赛道龙头股的情况。“所谓双十原则,即指2014年生效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财产进行证券投资,不得有下列情形: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其市值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超过该证券的百分之十。”北京观韬中茂(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平律师告诉记者。李超亦就此表示,对于当下一些规模动辄四五百亿乃至更高的基金产品来说,小市值个股承接不了其资金体量,“有些超大规模基金买入一些小盘股百分之十的流通股,最后占其基金资产净值可能还不到百分之一,这对其业绩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李超认为,双十限制的存在,让很多大规模的基金呈现出“船大难掉头”的情况,也逼使它们不得不在大市值个股中继续垒仓。那么,从法规角度看,当前公募基金在个股上“抱团垒仓”的现象是否符合监管规定呢?对此,刘平律师表示,现行法规中针对公募基金的投资比例所做的规定,除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外,还有在2017年生效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其中第十五条指出:“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开放式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可流通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投资组合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可流通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如果公募在垒仓个股的过程中,没有超出上述比例的限制,那自然是合规的。”刘平说。而对于公募在“抱团垒仓”个股的过程中,司法上如何认定基金公司是否存在坐庄、操纵市场等行为,刘平认为,要具体看该公募垒仓个股的行为是否符合《证券法》第五十五条和《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如果说在公募扎堆抱团的过程中,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基金公司抱团的目的是影响或者意图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利用自身庞大的资金优势,通过连续买卖,自买自卖等方式来拉抬股价,然后获利,这种手法就涉嫌操纵证券市场了。”他说。刘平分析称,如果被证实了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那么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和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对应的基金管理人可能会受到包括警告、罚款、责令改正、暂停或者撤销基金从业资格在内的行政处罚,如果达到刑事追诉标准的,还需要承担相关刑事责任。但在刘平眼里,这种扎堆抱团的行为,其目的从司法角度上很难判断。“如果扎堆抱团的目的纯粹只是看好某只股票,几只基金同时买入,长期持有,这是无可厚非的,也符合现行法规规定。”刘平说。站在过往具体的司法案例上来看,刘平认为,公募基金操纵市场的案件一般是基金经理的个人行为,对于以收管理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基金公司来说,这种行为得不偿失。“基金产品本应属于分散投资,‘扎堆’投资的情况会使得基金在某种风格上过度暴露,一旦此种风格在市场上处于不利行情,将使得基金净值大幅波动,这既影响投资者的体验,也可能让基金规模发生变化剧烈,不利于后续投资运作。”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进一步指出。而在资深投资者胡先生看来,公募行业在过去几年间,依靠抱团炒高热门赛道股,拉动基金净值增长,随后辅以营销跟进,打造了一大批“投资明星”,但实际上没什么技术含量。“更像是饮鸩止渴。”胡先生说。(应受访者要求,李超为化名)...
下面公告的意思,基金君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控股股东质押的股份“爆仓”了(第三轮爆仓),将从10月13日到明年的4月10日期间,在二级市场上抛售7827.4万股。截至14日收盘,华夏幸福报收2.89元。也就是说,被抛售(第三轮爆仓)的股票市值约在1.5亿元左右。14日晚间,曾经的千亿房企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因相关金融机构执行处置程序,控股股东 华夏幸福 基业控股股份公司计划于2022年10月13日至2023年4月10日减持不超7827.4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前, 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 持有 华夏幸福 6.3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32%。近70%股份已“爆仓”根据公告显示,华夏幸福的控股股东在过去12个月中遭遇了两次大手笔被动减持,即爆仓。2021年7月31日公告称,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将被动减持1.31亿股;2022年2月22日,在上一轮减持期满之后,又开始了新一波的减持,这一次是1.46亿股。没想到,第二轮被动减持刚刚结束,第三轮被动减持即将开始,这一次是7827.4万股。三轮减持下来,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被动减持了3.55亿股,总市值超过10亿元。更要命的是,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按照14.83元的平均质押参考价计算,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4.7亿股被质押的股份均已经到达了平仓线。据公告显示,这部分被质押的股份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的68.28%。也就是说,大股东近70%的股份已经“爆仓”。不过,各位看官也无需为大股东感到惋惜。据此前报道,早在2019年,控股股东王文学就已经通过减持A股上市公司华夏幸福、ST宏盛部分股权以及通过获得上市公司华夏幸福过去一年的分红累计套现131亿元,位列今年胡润套现企业家榜第一位。股价暴跌近95%中国平安亏惨了2021年初, 平安银行 代销的120亿 华夏幸福 信托产品违约,由此拉开 华夏幸福 暴雷的序幕。据公开资料显示, 中国平安 在 华夏幸福 上敞口高达540亿,包括股权投资180亿元和表内债券投资360亿元。根据中国平安的财报,2021年, 中国平安 对 华夏幸福 进行资产减值计提合计432亿元,其中股权类159亿元,债权类273亿元,对 净利润 影响金额达243亿元,这也导致 中国平安 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的 净利润 同比下降29.0%。与此同时,由于华夏幸福控股股东质押的股份爆仓,在2021年9月,原第二大股东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被动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而如今,华夏幸福的股价从中国平安2018年首次获得其股份以来,较相对高位下跌近95%。虽然,中国平安在华夏幸福上的亏损超过了400亿,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减持计划。根据华夏幸福2021年年报显示,华夏幸福实现营业收入 431.81 亿元,同比下降 57.33%;净亏损 390.3 亿元,同比下降 1164.79%,成为A股房地产企业中的 "亏损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四季度,公司压降管理费用已经初见成效。今年一季度管理费用同比下降 35%,其中职工薪酬同比下降 41%。2022 年第一季度,华夏幸福业绩开始回正。实现营业收入 41.82 亿元,同比减少 47.39%;净利润 27.75 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12 亿元。2022年上半年, 华夏幸福 实现 营业收入 143.6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1.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 -5.38亿元,上年同期为-94.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 净利润 -74.83亿元,上年同期为-95.2亿元。亏损大幅缩窄,引来了中信证券的青睐。根据财报显示,截至6月底,中信证券持股3.36%,这是中信证券首次出现在华夏幸福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
日前,上海证监局发布公告,爱建证券因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被采取监管措施。 爱建证券董事长、董秘、总经理等高管均同步被监管警示。 爱建证券近年经营业绩不佳。2022年上半年,爱建证券营业收入为9689.74万元,同比下降16.05%;净利润为-2404.64万元,在行业整体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出现亏损。 多重违规遭遇处罚 根据上海证监局的公告,爱建证券存在不少违规问题。 一是董事会、监事会未完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运作,不符合《证券公司治理准则》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 二是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均不符合从事会计工作5年以上的条件,不符合《证券公司治理准则》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三是未按照穿透原则将股东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作为自身的关联方进行管理,违反了《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 四是自2021年9月1日至今,董事长代行合规总监职务时间已超过六个月,违反了《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 上海证监局指出,上述问题反映出爱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并对其采取出具监管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 同时遭遇监管措施的爱建证券的高管。上海证监局指出,祝某作为爱建证券董事、相关专门委员会成员和总经理,对前三项问题负有管理责任。黎某强作为爱建证券董事长,冯某作为董事会秘书,对前述四项违规问题负有管理责任。三位高管因此均被监管警示。 上半年业绩亏损 事实上,爱建证券拥有很好的业务禀赋。爱建证券在公司官网介绍,公司于2002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注册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公司主要股东为上海陆家嘴(10.18 -0.10%,诊股)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爱建集团(5.83 +0.87%,诊股)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注册资本14亿元人民币。 同时,爱建证券是拥有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和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基金代销、融资融券、代销金融产品等业务资格的全牌照、综合类证券公司。 爱建证券介绍,公司办公地址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全国设有11家分公司和30家营业部,业务辐射全国。公司依托“国资+民资”的股东背景及地域优势,坚持从客户投融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为客户财富保值增值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公司以秉承“诚信、稳健、合规、开拓”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多元化发展为方向,努力发展成为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优秀证券公司。 然而,爱建证券的经营业绩和其自身期待有不小的差距。陆家嘴中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爱建证券营业收入为9689.74万元,同比下降16.05%;净利润为-2404.64万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爱建证券总资产为46.03亿元,净资产为16.63亿元。 根据中证协数据,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140家证券公司2022年上半年度实现净利润811.95亿元,115家证券公司实现盈利,爱建证券为没有盈利的25家证券公司之一。 2021年,爱建证券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实现净利润6063.78万元。其中,包含经纪业务在内的财富管理业务是重要收入来源,2021年,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实现收入 2.8亿元,同比增长8.79%, 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1亿元,同比下降4.84%,利息净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 31.40%。 值得注意的是,爱建证券目前还持续受到富贵鸟破产的影响。2016年8月,富贵鸟发行了债券“16富贵01”,发行规模人民币13亿元,票面利率 6.5%。爱建证券为该债券主承销商和受托管理人。 2018年5月8日,因富贵鸟未能按期支付“14 富贵鸟”的到期本息,导致“16 富贵01”提前到期。于2019年8月23日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终止富贵鸟重整程序,宣告富贵鸟破产。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共有“16富贵01”的12名机构投资人以富贵鸟为第一被申请人,爱建证券为第二被申请人,先后向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裁决爱建证券对其未获兑付的本息、违约金及律师费等合计人民币 8.59亿元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根据陆家嘴中报披露的信息,截至2022年6月30日,该案尚未有仲裁结果或判决结果。...
中国证券报记者9月15日了解到,工农中建四大行存款利率即日起下调。这是继今年4月个人存款利率下调以来的又一次调降。不同期限存款利率均有下调建设银行APP公布的挂牌年利率显示,9月15日,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0%,下调15个基点。另据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相关信息显示,9月15日,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下调15个基点。图片来源:工商银行网站市场人士认为,考虑到1年期LPR近期已下调5个基点以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有一定程度下行,各期限定期存款及大额存单年利率下调有必要也有空间。今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人民银行明确,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给予适当激励。”人民银行称。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今年4月以来银行存款利率的又一次调降。今年4月,记者调研了解到,多家银行2年期、3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调10个基点。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存款利率不应该脱离央票利率、基准利率以及银行间拆借利率等广谱利率的运行趋势。“在广谱利率总体向下的过程中,存款利率也应该呈现趋势性向下的特点。”他说。对银行板块构成实质性利好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行业净息差整体处于下行通道。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商业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不断下降,负债端利率走低也是必然趋势。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缓解息差收窄压力。也有专家表示,存款利率下调将利好银行板块。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存款利率下调对银行板块构成实质性利好,也释放了息差不会继续大幅单边压缩的信号,有利于稳定银行盈利能力。就稳住息差而言,多位银行高管指出,要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同时入手,在负债端关键是要控制和降低成本。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在负债方面要继续推进负债成本下降,特别是要提高活期占比,加大财富管理的考核牵引力度,通过财富管理来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同时继续压降中长期存款规模和利率。光大银行行长付万军称,一方面要严格管控高成本负债,另一方面要通过做大客群、做强交易、做多结算吸收更多活期或低成本负债。“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性作用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到贷款端,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的成本。”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称。...
楼市低迷之下,广州楼市传出备案价格调整范围变大的消息。近日,有消息称,广州市已对新项目备案价进行动态调整,“一房一价”由原来按楼栋均价正负6%调整为可上浮10%、下浮20%。对于上述消息,某房企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这个政策已经在准备,但还没有真正的执行,涉及区域为广州市黄埔区,其他区域的情况还未知。广州一房产中介也对第一财经表示,上述消息是真的,但是还没有落地执行。另外,其表示,开发商拿地的价格也不便宜,即使楼盘降价,开发商也得有利润才行。也有房产中介对记者表示,上述消息属实,范围涉及整个广州市,其表示,整个政策让开发商有了较大的调价空间,但并不是每个楼盘都会降价20%,例如位于黄埔区知识城片区的大平层,属于稀缺的产品,其降价幅度就不会有20%那么大。广东省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一房一价”的本质作用是限制房价上涨,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和市场预期。而目前,市场发生很大变化,高价改善盘卖的好,甚至供不应求,低价刚需盘却去化难,因此,需要实时调整限价政策,部分盘可以实时涨价,部分盘可以降价促销。李宇嘉表示,针对不同购买力,差异化的定价政策,可以达到精准营销,加速去化,既能实现销售规模,还能稳定市场预期,也能降低普通购房者的购房门槛。对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来说,包括黄埔在内的中心城区,房屋供求矛盾大,供求匹配难度大,通过价格引导以稳定预期和购买力是长期策略。自2021年4月开始,广州楼市进入密集的调控期,加之房企暴雷等因素影响,广州楼市随之下行。中原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广州新房成交量快速下滑,成交套数同比下降28%。由于未有限购、限售等实质性楼市松绑政策出台,广州楼市低迷的情绪持续发酵。2022年上半年,广州新房成交39618宗,同比下跌35%,近5年中排名第三,低于2019、2021年同期水平;二手房共成交42002宗,同比大幅下降44.2%。过去的8月份,广州新房网签6125宗,环比下跌3%,比去年同期成交下跌9%;二手住宅成交量为7890宗,环比微涨6.0%,同比减少7.6%,成交未能突破8000宗大关,整体仍处相对低位。中秋假期,广州楼市销售情况也不乐观。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广州新建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积为4万平,日均成交面积同比减少56%。从价格来看,增城等外围区域的降价幅度比较明显。记者了解到,与2020年比起来,广州增城区有新建商品住宅的降价幅度达20%,另外,也有业主降价超100万亏本甩卖二手房。...
历时五个月,苏州对限购、限售、限贷进行了大幅放松。层层放松、层层递进,苏州对限购政策的松绑终于来到了核心圈。近日有市场消息称,苏州市工业园区、高新区对限购政策予以放松,非本地户籍的购房者可直接购买首套住房,无需社保。9月14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从上述两个片区的相关部门确认了限购放松的消息。高新区房地产市场和交易管理中心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苏州大市(含四县市)范围内,非本市户籍的购房者,以家庭为单位,名下无房的,可正常提供材料,审核通过可购买一套住房,无需社保;购房者名下在外地的房产不在考察范围内。工业园区房地产市场和交易管理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非本地户籍的购房者可以在园区内购可购买首套住房;而关于是否需要缴纳社保的问题,“可以到现场或找中介咨询。”记者从苏州当地中介处了解到,苏州对非本市户籍的购房者全面放松限购。“比如在外地上班,在苏州没有社保和个税,无需落户等要求,苏州任何一个区域的房子都可以直接买,但只能买一套。”该中介表示,虽然没有官宣,但确定是可以直接购买的。事实上,苏州对非本市户籍购房者的限购放松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先是环沪的太仓、昆山进行松绑,进入9月份,以吴江区为起始,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再轮番予以松绑,对非本地户籍购房者,各区域取消了6个月的社保缴纳要求,可直接在当地购买一套住房。再加上原本就不限购的张家港、常熟,至此,苏州从代管的县级市、到主城的外围区域、再到核心区,苏州的松绑层层递进。回顾过去的5个月,苏州已经从限购、限售、限贷等多个方面,推动了多轮楼市松绑政策。从今年4月份起,苏州先是将二手房限售时间由5年改为3年,同月上调公积金贷款额;5月,二手房限售直接取消,新房限售由3年缩短至2年,非本地户籍购房者的社保要求也从24个月缩短至6个月。进入8月份,苏州对过去的“认房又认贷”政策进行调整,即房贷结清后,再购房时,首付比例从此前的5成降低至3成;贷款未结清的,首付比例也从此前的8成降低至6成。购房门槛由此大大降低。此外,上述中介亦提及,当前苏州首套房的房贷利率最低可至4.1%,处于历史低位。如此高密度、高强度的松绑的背后是仍显低迷的楼市。克而瑞数据显示,苏州的新房市场在6月份有明显复苏,环比出现了超5成的涨幅;但7月份随即进入传统淡季,叠加停贷风波的影响,当月成交环比下降超37%;8月环比再略有下降,同期,新房成交均价约为24600元/平方米,同环比均有6%左右的降幅。近期,随着传统销售旺季“金九银十”的到来,为冲刺销售,苏州不少项目再开启降价促销。上述中介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的楼盘都有优惠,不同楼层、不同户型、不同地段的项目,优惠力度会有些差别,“但优惠都是有的”。例如,位于姑苏区的一个项目高层限价约在3.2万元/平方米,优惠之后的价格降至3万元/平方米,而楼层位置稍差的房源价格则不到3万元/平方米。不过,从中秋节期间的成交数据来看,促销带来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中指院数据显示,中秋节的三天假期中,苏州新房成交规模约为1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超25%。不只是开发商为了加速销售回款而降价,二手房市场也出现降价。受到此前二手房限售取消的影响,市场挂牌量明显增加,叠加购房门槛降低及购房者对现房的偏好,克而瑞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苏州的二手房成交量均保持在5000套以上,但也由于挂牌量大增,购房者的选择机会增多,具有价格优势的房源更有竞争力,不少房东被迫降价来加速卖房,苏州市区某小区的挂牌均价较上年同期下跌了近2000元/平方米。有2020年在苏州落户并购房的人士告诉记者,她在高新区买了一套二手的两居室,总价不到200万元,但如今小区二手房价格降得厉害,“当时再稍微多拿出来一点,现在都能买一套三房了。”此轮限购政策放开后的效用几何,亿翰智库研究总监于小雨认为,这一政策会有一定效果,但可能不会太明显。“苏州已经多次取消限购了,先是四县市取消限购,之后吴江取消,项目来访量确实增加了,但实际成交并没有明显起色。其次,房住不炒在近年来一直贯彻执行,投资性需求几乎不存在了,外地人来苏州买房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于小雨分析认为,“其实苏州落户门槛也相对较低,这次限购放开,购房基数再扩大,对于刚到苏州工作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可能有刺激作用,但这类购房者的收入预期往往较差,所以出现明显起色的可能性较小。”不过,苏州内部市场可能仍会有所分化。于小雨称,之前去化较好的奥体、狮山板块的项目,楼盘可能会取消折扣,变相提价,但去化难的项目或许依旧不好卖。...
一家慈善机构,在抖音、微信、百度等等互联网平台发布铺天盖地的广告,而备受诟病。这家慈善机构,是西安市善行公益慈善基金会(下称“西安善行基金会”)。它的广告内容,无一例外是以主人公“化名”的案例,筹集善款。此前媒体曾报道,西安善行基金会所发广告风格被指“吃相难看”。在广告争议之外,清流工作室调查显示,这家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投放广告筹集善款的基金会,可能还藏着其他疑点:比如,西安善行基金会曾连续两年向浙江的一家公司购买大额“基金”理财产品,后者既没有发行基金的资质,其理财产品也没有任何可查询的公开信息;而这家浙江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则可被查证曾为西安善行基金会的前任理事。资金从西安善行基金会这家慈善机构,流入浙江公司,只是两者之间的其中一个联系。清流工作室查询发现,西安善行基金会年报披露的募捐项目收入,和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备案的多个募捐项目金额,亦出现了较大的出入——这些“金额对不上”的募捐项目,又是怎么回事?更鲜为人知的是,清流工作室的调查显示,西安善行基金会背后相关联的人士,可能还运作有其他两家慈善基金会。三家慈善基金会不仅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募捐广告信息彼此频繁出现交集,就连募捐项目名称、人员也出现了重合的情形。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出现了与关系密切的“自己人”存在资金往来的异常现象。通过大规模互联网广告筹集善款的西安善行基金会们,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善款流向假基金?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西安善行基金会的募捐广告铺天盖地。据清流工作室不完全统计,仅微信公众号,西安善行基金会就注册了15个。在另一个主要传播平台抖音,西安善行基金会也注册了3个账号,粉丝合约49万。在这些募捐广告中,西安善行基金会无一例外地在案例中引用主人公的“化名”。例如,在近期发布的募捐案例中,西安善行基金会把一位90岁独居老人称呼为“洪奶奶”,把一位10岁的父母离异的小女孩称呼为“小雨”,把一位家庭状况不好、智力低下的初中少年称呼为“小辉”。用这样的“化名”讲述的募捐故事,当事人却并非募捐项目的一对一主体。点击这些募捐案例下方的文字“我要捐款”,无论是“洪奶奶”、“小雨”还是“小辉”,都会跳转到同一个捐款页面。这个捐款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爱助弱势群体”几个黑体大字,并且下方又讲述了两个新的“化名”案例,然后是项目简介——“为困境人群筹集生活帮扶金,为其提供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资助,项目总预算是500万元”。类似上述的募捐项目还有很多,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显示,西安善行基金会备案的募捐项目一共有127个。源源不断的善款,为西安善行基金会提供了丰厚的捐赠收入。西安善行基金会至今未发布2021年年报,但根据历年年报,2018年至2020年,西安善行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分别是0元、5915.59万元和6792.12万元。捐赠收入至少连续两年在6000万元上下,西安善行基金会的支出却显得令人费解。2019年、2020年,西安善行基金会连续两年分别购买了1200万、997.4万元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都是同一个名称——“崇茂·富盈一号货币市场基金”,而这个产品的受托机构则是浙江崇茂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崇茂公司”)。按照民政部下发的《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慈善组织开展投资活动可以直接购买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进行直接买卖股票、直接购买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人身保险产品等8类投资活动,该规定自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蹊跷出在浙江崇茂公司的资质,以及产品资质上——西安善行基金会累计购买了至少2197.4万元的可能是个假基金。清流工作室未能查到,浙江崇茂公司具备公募或私募基金的牌照。该公司的经营范围为“服务:非证券业务的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除证券、期货)”。网上也没有关于“崇茂·富盈一号货币市场基金”任何的信息。浙江崇茂公司的工作人员自称,公司是一家投资公司,从未发行过理财产品。至于西安善行基金会在年报里所称的委托浙江崇茂公司,购买“崇茂·富盈一号货币市场基金”相关情况,该人士称“你应该问善行,我没有义务来讲这个事”。北京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纪雨律师表示,普通企业没有发行理财产品的资质。这家公司的名称,只可能是私募基金,需要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如果查不到备案资质,就说明它没有发行产品的资格。清流工作室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上,无法查询到相关备案信息。但浙江崇茂公司,与西安善行基金会之间的关系,却是可查询到的。根据工商信息,该公司实控人为卢凡。而根据西安善行基金会2018年的年报,卢凡,正是西安善行基金会的前任理事。除了连续两年购买大额理财资金,西安善行基金会2020年报还显示,该基金会曾支付预付款37.91万给杭州崇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后者由浙江崇茂公司全资持股。这意味着,作为一家向社会爱心人士募集善款的基金会,西安善行基金会存在大笔资金,流向了疑似“自己人”。这还不是全部。清流工作室查询发现,西安善行基金会还出现了年报披露信息,与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备案的募捐项目金额对不上的情形。例如,西安善行基金会募捐的“白血病患儿救助”项目,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显示募捐金额为零,然而,根据西安善行基金会2019年和2020年的年报,该项目两年合计收入1114.16万。又例如,西安善行基金会发起的“做孩子的前进阶梯”项目,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同样显示募捐金额为零,而2019年和2020年年报中合计收入是47.4万元。而在西安善行基金会发起的“我们的朋友需要帮助”项目中,不仅金额对不上,就连项目描述也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在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该项目筹款金额合约32.81万元,但年报却显示该项目2019年和2020年合计收入273.94万元。清流工作室注意到,“我们的朋友需要帮助”项目在西安善行基金会2019年年报的介绍是“帮助流浪动物生存,传播动物福利理念,让更多人学会用正确方式关爱动物”,在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也备注了募捐用途是“用于流浪动物的救助及安置”。但到了西安善行基金会2020年年报,该项目介绍突然变成了“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助其自助,更好的回归社会”。也就是说,项目从帮助流浪动物,摇身一变成了帮助“弱势群体”?“复制”慈善基金会?关于西安善行基金会的疑团,并没有止步于上述的资金流向异常、项目信息异常。清流工作室调查发现,市面上还存在着至少两家慈善基金会,与西安善行基金会项目关联、人员重叠。两家基金会,分别为西安蚂蚁基金会和无锡横山基金会。表面上,西安善行基金会、西安蚂蚁基金会、无锡横山基金会,这三家慈善基金会彼此独立,但蛛丝马迹显示,三家慈善基金会有诸多交集。首先,三家基金会均出现了人员重叠的现象。例如,西安善行基金会2020年的项目部项目专员“严璐”,同时也是西安蚂蚁基金会2019年年报的“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西安蚂蚁基金会2019年的监事“汪花花”(现已改名“汪晴玥”),同样也是西安善行基金会2018年年报的“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西安善行基金会的监事尹欢欢,同时也是无锡横山基金会的项目专员;另外,西安蚂蚁基金会理事长钱旭星、副理事长贺行林、秘书长杨慧、理事蔡雨洋,以及西安善行基金会秘书长董敏花等人,均曾出现在无锡横山基金会早期的人员名单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三家慈善基金会也经常有关联。点进西安蚂蚁基金会、无锡横山基金会的官方抖音号,可以发现其发布的多条募捐广告实际上链接的是西安善行基金会发起的项目。不仅如此,在这三家慈善基金会的微信公众号上,三家基金会也频繁出现“联动”。例如,无锡横山基金会微信公众号2019年一次征集视频素材的活动,却蹊跷地标明“审核通过的素材将全部上传至西安善行基金会的抖音官方号”。就连募捐项目的名称,这三家慈善基金会也出奇地“同步”。根据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信息,西安善行基金会的“莘莘学子下乡记”、“善行涓流计划”、“山里娃娃的学习包”、“垃圾分类新时尚”、“垃圾分类改变塑命”等项目,均与西安蚂蚁基金会的部分募捐项目同名;又比如,西安善行基金会与无锡横山基金会均有名称为“乡村孩子的礼物”、“阳光守护计划”的项目。更为蹊跷的是,西安善行基金会和西安蚂蚁基金会虽然注册地都在陕西西安,但其自媒体平台的IP属地却显示在浙江或江苏。种种巧合背后,可能暗藏着一个关键的信息:三家慈善基金会幕后操盘手,可能指向了同一批人。例如,据西安善行基金会年报,该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贺小娟,曾经在上海善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任职。而在今年1月份之前,上海善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历史股东之一,正是同时出现过在西安蚂蚁基金会和无锡横山基金会的贺行林。西安善行基金会和西安蚂蚁基金会,则均能找到与杭州益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杭州益仓公司”)的联系。杭州益仓公司不是别人,它的股东就是前述西安善行基金会资金流向的浙江崇茂公司,及其实控人卢凡。与此同时,西安蚂蚁基金会的理事长钱旭星,显示是上海朴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而上海朴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持有杭州益仓公司85%的股份,并与卢凡实控的浙江崇茂公司共同投资了该公司。另外,出现过在杭州益仓公司的,还有一位叫“袁波”的人士,“袁波”显示曾是西安蚂蚁基金会的理事。除此之外,钱旭星、袁波、贺行林、无锡横山基金会的项目专员丁徐柯以及无锡横山基金会的员工钱旭胜,均在同一家公司——无锡雪浪显云文化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发生过交集。值得注意的是,无锡雪浪显云文化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同样是杭州益仓公司的历史股东。此外,西安善行基金会监事蒋永杰,显示曾在无锡益朴服饰有限公司任职,后者是无锡雪浪显云文化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股的公司。资金往来腾挪三家基金会,除了项目关联、人员重叠外,更为重要的是,与西安善行基金会相似的资金流向异常剧情,同样在另外两家基金会发生。清流工作室调查发现,西安蚂蚁基金会与无锡横山基金会均与“关联方”发生了资金往来。例如,2019年至2020年,西安蚂蚁基金会曾委托“杭州趣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进行过投资,金额均为250万。杭州趣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浙江崇茂公司工商联系方式相同,由卢凡的合伙人之一方惠等人持股。此外,西安蚂蚁基金会2021年报显示,浙江崇茂公司全资持股的杭州关爱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安蚂蚁基金会的“预付账款”客户,当年账面余额为24.6万,欠款原由是“预付项目款”。与西安蚂蚁基金会同样有业务往来,并且与该基金关联方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还有芮莱博(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芮莱博(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西安蚂蚁基金会2021年的“应收账款客户”,显示账面余额为10万元,欠款原因是“项目款”。工商信息显示,芮莱博(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监事王茂宇,此前在贺行林旗下的全资持股公司担任监事。类似地,无锡横山基金会同样与关联方有交易往来。根据无锡横山基金会2020年年报,杭州关爱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当年对其捐赠了120.74万。与此同时,西安蚂蚁基金会的“应收账款客户”——芮莱博(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同样出现在无锡横山基金会的“预付款项客户”名单上。无锡横山基金会的“预付款项客户”还有张家港业鼎服饰有限公司,该公司股东之一徐跃正是无锡益朴服饰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二股东。无锡横山基金会的2018年、2019年的“应收账款客户”之一是宁波黑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后者是上海朴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史投资的公司。与此同时,清流工作室发现,西安蚂蚁基金会、无锡横山基金会均接受过来自西安善行基金会的大额捐赠,此外,无锡横山基金会也向西安蚂蚁基金会提供过捐赠。三家慈善基金会的频频业务资金往来的人士,都是什么来头?据清流工作室不完全统计,与上述人士相关联的公司业务包括:自媒体运营、金融投资、保健品饮料、移民业务、汽车配件、软件开发、餐饮、服饰、金属制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与卢凡关系密切的一家公司,此前还曾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杭州六道虹科技有限公司”由卢凡合伙人周佳荣控股。根据公开资料,2018年浙江证监局接到投诉举报,反映辖区杭州六道虹科技有限公司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并提供场外非法配资,导致举报人投资亏损。浙江证监局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没有证券期货经营资质,已责令该公司停止上述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