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人银行家”尤努斯创办格莱珉银行,到Zopa、Prosper、Lending Club在欧美声名鹊起,再到本土互金平台遍地开花,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新金融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在中华大地呈燎原之势。作为国内互金主力军的网贷行业,毅然扛起了普惠金融的实践大旗,在监管、自律与投融资两端面临深刻变革的当下,终于走到了自我探索和救赎的十字路口,“下一步该如何走”成为悬在整个行业心头的思索与拷问。 笔者认为,理财需求多样化、资产类型综合化、全球资产配置风生水起等多种因素推动下,一站式综合理财平台将成网贷行业转型的方向,在用户、品牌、资产、风控等方面拥有过硬实力的平台或将实现华丽转身。 路向何方 综合理财引领变革 若从第一家网贷平台在中国落地生根算起,互联网金融在中华大地已走过了第九个年头。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甫一面世便引发无数镁光灯的聚焦,历经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行业自律、投资者壮大成熟等一系列事件后,脱胎于民间借贷的网贷行业,在当下急剧变革的国内外理财市场中迎来了关键的转型机遇。 一方面,历经数轮互联网理财教育与风险洗礼,投资群体已日渐壮大成熟,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P2P产品与服务,理财需求更为多样化,全方位的资产配置和增值服务成为众多人的需求所在,对多层次产品体系的呼声也日趋高涨; 另一方面,国内大资管时代已经来临,财富管理市场勃然兴起,P2P、银行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各类产品争芬斗艳,资产类型更加丰富,天然带着理财基因的网贷平台,也必然在这股浪潮中有所动作; 再者,全球资产配置风生水起,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及资产配置的需求日益强大且多样化,他们更希望参与到全球资本和金融市场的投资浪潮中,这客观上为众多互金平台和财富管理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监管风向也是一大考量因素。中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经济金融化”和“金融信息化”的叠加发展,互联网金融则深化了金融综合化经营趋势,在统筹协调监管已成金融改革重要方向的大背景下,网贷平台顺势而为,朝一站式综合型理财平台转型也成必然。 谁主沉浮 大型平台或成功突围 目前来看,国内涉足普惠金融的主要有四类。一是电商系平台,如阿里、京东、苏宁等,具备流量和场景优势;二是银行系平台,专业背景较深,但门槛较高,将不少群体拒之门外;三是其它传统金融机构转型而来的平台,以陆金所、PPmoney万惠为代表,通过合理运作资本,进行精益化的资产布局,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贷,发力速度或许不如互联网公司,但金融从业经历丰富,在品牌影响力、用户基础等方面也打下了坚实基础,核心竞争力较强;四是实业系平台,拥有商业场景和用户基础,但金融背景较弱。 一站式综合型理财已站上风口,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网贷平台都能实现华丽转身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唯有在品牌、用户、流量、风控等方面拥有深厚积累和先发优势的网贷平台,方能在转型的当下从容拥抱机遇与挑战,从硝烟弥漫的金融战场中突围而出。 首先是用户规模。投资群体庞大而多样化的理财需求,是网贷转型为一站式综合平台的关键推动力,因此,唯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基础,方能产生巨量的理财需求,消化平台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一个用户基础薄弱、流量较少的平台,连基础的产品都无法消化,谈何开展综合理财业务? 其次是品牌影响力。品牌的知名度与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平台在资金端与资产端能否获得足够多的用户和资产,带来可观的流量与规模。 再次是资产种类。一站式综合理财要求平台产品和资产种类必须丰富多样,可包括P2P产品、基金、信托、资管计划以及海外资产,乃至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在教育、财富传承、人文关怀、税收规划等方面的增值服务,打造更为全面的理财平台。 最后是风控能力。一切的资产配置和投资,均要以扎实的风险控制为前提,平台必须在做好风控的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在投资品种、期限、预期收益率等方面更为灵活和多样的产品,与广大投资者分享国内外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成果。 事实上,海外也早已有了成功转型的案例。如美国第一家P2P公司Prosper,平台仅有20%的资金来自个人投资者,其余80%来自银行、家庭办公室、对冲基金等,此外还有来自欧洲、亚洲和拉美的投资机构。Prosper还拥有一个名叫Prosper Daily的手机端金融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包括信用分数查询、个人资产负债表生成、信用卡支付、识别可疑交易等增值服务。在Prosper创始人RonSuber看来,这是P2P转型的重要方向,因为它可以将客户牢牢黏住。 回到国内,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群雄逐鹿的普惠金融领域,一批在用户、品牌、资产类型、风控能力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的平台已脱颖而出,引领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其中,陆金所注册用户已超两千万,正打造一站式理财服务平台;PPmoney万惠则已上线了基金超市,并提出“产品分类、用户分层、智能推送、全球配置”十六字方针,将目光对准了海外市场。未来,这类平台的发展与转型值得期待。 ...
两者原本在不同的领域各自精彩,有一天突然发力同一领域并且还各有千秋,是竞争还是合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2016年,消费金融的大潮汹涌而来,这其中电商与网贷是两个举足轻重的派系,前者拥有消费场景,后者拥有信贷审核及风控体系,显然这些都是消费金融不可或缺的元素,若各自自行补足缺少的元素则成本不菲,若双方联姻又存在如何磨合和谁主导的问题。因此,在消费金融面前,电商与网贷的关系何去何从非常值得业界来探讨。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近期宣布已进军消费金融领域的某平台。 在采访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已经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的电商企业和网贷企业,一般存在以下几种状态:一,少数电商巨头因为实在“不差钱”,所以选择自己研发信审风控体系,然后与其现有的消费场景结合,从而十分顺利地开展了消费金融业务,但它们存在一个瓶颈——与外部平台合作的可能性较低;二,部分网贷企业选择自建分期商城,这种模式看似是网贷一方在战斗,但其实背后是与以电商为主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合作,当用户在分期商城下了订单,由网贷平台为其提供分期服务,由电商平台提供商品;三,一些电商平台为用户提供消费分期服务,并且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但它们将信审、风控全部交给网贷企业来做,不过在其界面上网贷品牌往往不能露出,此时网贷扮演的角色是电商背后的消费分期管理专家。 从这几种状态来看,好像电商在消费金融领域的话语权略高于网贷,那是不是意味着电商的竞争力更强呢?此前,另一家网贷公司的创始人曾对此作了分析。一方面,网贷比电商更早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只不过之前是以消费场景之外的信贷形式存在的,对此姚亮也表示认同,因为他们在对手机贷用户的调研中发现有约80%的人是用于消费。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借贷需求都依赖电商的消费场景,在电商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个人消费场景需求,如线下购物、读书学习、买房装修、结婚养孩子等,因此,部分网贷公司选择了在线下提供消费信贷服务。 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能否对个人用户精准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电商主要通过其体系里的用户消费数据来进行风险决策,上述创始人指出,消费数据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如果要和还款意愿、还款能力、逾期概率建立起逻辑关系,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而在姚亮看来,对传统金融体系未覆盖人群的信用风险评估也是网贷的一大优势,在电商平台上经常购物的用户通常都是有信用卡的,他们只是消费金融产品目标用户的一部分,还有数亿潜在用户是“未被银行照顾好”的人群,需要通过搜集其它各类数据以及建立相应的信贷审批模型才能为他们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在消费金融面前,电商与网贷究竟谁更占优势目前尚难定论,但业内普遍认为两者合作能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据业内人士介绍,截至2015年12月,“应花分期”用户达到50万,成交金额累计超过15亿元,对品牌不能露出的问题,他的看法是:“只要产品足够好,在业界的知名度自然而然就会上升,而且,为B端服务主要依靠的是口碑营销。”...
红岭创投成立之时还是P2P概念刚在国内登陆的时候,当时它就凭借“兜底”举动获得了大量的投资人气;在之后的几年内,红岭创投的“大单”模式又挑战了网贷行业的神经,也发生过诸如“广州纸业”等坏账案例,着实让投资人捏了一把冷汗。一路走来红岭创投的任何新闻从来都是网贷行业的焦点,业内或外界对红岭创投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本篇文章谈到的几点问题,也可能是之前已经有过讨论的,在此结合当下的新环境新形势,拿出二三点来与读者共享探讨。 一、专接“大单”,风控难把关 在运营上,红岭很突出的一个特色模式是专接“大单”。所谓“大单”,在网贷行业内,就是指对单一企业放款金额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业务。从红岭的论坛上,找到了论坛网友统计的红岭目前待还的企业借款统计,详见下图: 图1. 红岭创投论坛统计待还情况帖子截图 来源:红岭创投论坛 根据该帖内容,整理如下:红岭待还标的数为172单,待还余额总金额达120.27亿元,其中对单一企业借款金额达到1亿元及以上的待还标的有30单,这部分标的待还余额占整体待还的比例达52.75%,而其他标的即使是较小的金额,最低也达到了1000万元。 这种全部经营大单的模式,尤其是单个企业借款金额达到上亿级别的借贷情况在网贷平台中非常少见。一般来讲,在银行体系外,涉足此类较大金额借款的类金融机构也通常会借用银行放款的流程和模式。但从网贷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网贷平台的风控制度和人员配备也很难达到银行的标准,在风控流程执行中难以保障风控水准和相关人员的操守。近期红岭主动披露的关于内部腐败的问题也暴露了其在风控和内控方面的难题。另外借款企业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在贷后跟踪上也较为困难。 二、逾期若集中,资金垫付压力大 根据上述论坛披露的信息,融360网贷评级课题组对近一年的待还到期时间统计如下: 图2. 红岭创投每月待还到期金额统计(2016.4-2017.3) 数据来源:红岭创投论坛,融360整理 上图显示,最近一个项目集中到期的时间将发生在6-7月,随后年底11月开始,有连续4个月的单月待还金额超过6亿,单月待还压力非常大。这里面还不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借款会增加待还金额的影响。 之前数据中,提到“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期间,大额标的到期较多,需要考虑平台的垫付能力,重点关注平台的大额标的项目的进度和回款情况”,已经对红岭这批项目集中到期的问题和可能发生逾期集中的情况有过分析和关注。值得关注的是,红岭创投于去年10月27日发布公告,从2015年11月1日起,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将由原1.2%提高至2%,应该是跟彼时增加的逾期和坏账风险有关。 红岭创投的借款项目大多有抵押模式,据红岭方面介绍,抵押率一般在6成以下,能够对借款逾期和坏账实现覆盖。但从最近几笔坏账处理情况来看,抵押物一般是和房地产挂钩,即使实现了抵押物处置,抵押物的资质、抵押物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最终是否能满足贷款覆盖是个疑问。加上这类抵押物的处置期大多较为漫长,万一这类贷款逾期在某一阶段集中爆发,对承诺垫付的红岭来讲,将极大地考验其资金实力。 三、净值标虚抬的成交量 了解红岭借贷规则的投资者们可能知道,红岭有一类借款标的称为“净值标”,是指投资人以个人在P2P平台的净投资作为担保,在一定净值额度内发布的借款标。简单说就是投资人在平台投资,然后用投资的钱作担保来借钱。 净值标这一玩法的出现,使得红岭借款体系内一部分借款人以旧投资借新款,实现了杠杆投资,赚取收益率的息差。 考虑净值标的存在,平台的成交金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位于行业前几位,体量惊人,以2016年1季度数据为例: 图3. 红岭创投论坛2016年1季度季报(成交量和借款标的类型) 由上图可见,2016年1季度红岭的成交量达到了242.62亿元,而净值标成交223.87亿元,净值标比例达到了92.27%。而事实上净值标只是平台体系内的资金周转杠杆,考虑真实借款标的的体量,以及红岭对净值标借款也垫付的规则,无疑给投资人架上了大比例的资金杠杆。 目前的情况来看,净值标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投资人资金流动性,也确实对红岭的投资氛围有极大的推动,但处在当前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净值标的模式未来是否具有合规性和可持续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导读:打开网络,搜索投资、理财相关新闻,随手可见P2P投资理财平台躺枪的新闻,但点进去细读之后发现,其实和P2P投资理财平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可为什么就能牵连到P2P网贷呢?如果要把线下理财平台与P2P投资理财平台划等号,这黑锅P2P投资理财平台坚决不背。一时间,别让线下理财坏了P2P投资理财平台名声的呼声高涨。 线下理财≠P2P投资理财平台 线下理财平台,是指非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在线下以高收益吸引人投资的理财机构,即不能等同于第三方理财机构,更不是P2P投资理财平台。而P2P投资理财平台指的是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信息中介机构。开展线下业务活动理财平台绝对不是P2P投资理财平台 P2P投资理财平台和所谓的线下理财平台有着天壤之别,是完全两类的机构。真正的P2P投资理财平台,其交易过程,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必须同时在线上完成,而且也只能在线上完成。两者在交易模式、支付方式、客户群、资产项目额度、分散度、信息披露度、风险及监管可操作性上都是不同的。 是线下坏了P2P 有些平台实质上是线下理财平台,但自称是P2P投资理财平台,打着P2P网贷的旗号干着与P2P网贷毫不相关的事情,爆出问题后,社会舆论几乎本能的选择P2P网贷作为背锅侠。还有些出问题的线下理财平台即没有从事P2P网贷相关业务,也没有打着P2P网贷旗号,甚至和互联网金融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不少媒体和舆论依然将这口黑锅扣向了P2P网贷,这个对P2P网贷来说实在是太冤了。 小编认为:监管和自律只是其一,最根本的还是要让社会正确认知P2P投资理财平台,而媒体机构更应起到带头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经研究或者是仅为博取眼球、骗取点击率的想当然新闻报道,即是对投资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P2P投资理财平台行业规范发展的一种无形损害。...
P2P网贷平台还款方式直接影响收益 作为一名P2P投资人,刚刚入门的时候一定以为P2P理财收益的计算方式就是简单的:利息=本金×(期限/12)×年化收益率。但事实上,因为不同的还款方式,会导致投资人最后到手的收益有所差异。目前P2P平台主流的还款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次性还本付息;先息后本;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不同的还款方式对P2P投资人有什么影响? 【一次性还本付息】 一次性还本付息是最容易理解的,即在借款周期开始时,出借本金,周期结束时,回收本金和利息。 【先息后本】 先息后本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先还利息后还本金,其实应该加上“按月”两个字,因为所谓先息的意思是指按月先息,即按月还息,到期还本。先息后本一般在贷款发放时,先扣除第一期利息,即非足额放款,以后每一期只还贷款利息,最后一期偿还本金。 【等额本息】 等额本息是指,将借款本金和利息总额之和等月拆分,借款人每月偿还相同数额的本息部分。这种计算本息还款的方式中,借款人每月还款额中的本金比重逐月递增、利息比重逐月递减。 【等额本金】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类似,不同的是等额本金只是将借款本金平均到每个月,利息也是需要付清上次还款日和此次还款日之间的利息。 以“融资金额1万元,年化利率12%,借款期限4个月”为例,到期还本和先息后本的还款方式到期都可以获得400元收益,而等额本息到期一共只有251.24元的收益,等额本金几乎和等额本息的收益相同,为250元。后两者最终产生的收益相比前两者差距颇大,最终收益将近少了40%。 总结 对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投资的本金和收益到最后才能获取,中途无法通过再投资获取额外收益。 先息后本的投资人获取的收益和平台公开披露的项目年化收益相同,可以定期拿到收益,并且还可以将每个月的利息进行“再投资”获取额外收益; 等额本息可以让投资人每个月都拿到一笔回款,提高了资金流动性,并可将回款进行再投资,但收益无法从平台披露的年化收益中直观地显示出来,且收益较低。 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刚刚入门的投资新手。...
在线P2P跑路,线下理财平台挤兑,风险事件接二连三,每一个事件大同小异,投资者的故事也几近雷同——从轻信,到喜悦,再到疑虑、恐慌和悲怆。 “中晋系”——又一个e租宝 4月15日,接到当地派出所警察的电话之后,陈菲(化名)有些害怕。 陈菲说,警察没有说明具体会谈什么,但她猜测可能和中晋维权的事情有关。“可我是个良民呀,我只是想要回自己的钱。”她电话中的声音有些发抖。 陈菲今年四十多岁,曾在上海一家知名外企工作20来年。两年前,她通过技术移民搬到加拿大,拿到永久居留权,去年下半年刚刚因工作原因又回到国内。 她的麻烦开始于3月中旬,朋友带她去了中晋位于外滩百年建筑里的营业厅,广东路94-102号,原三菱洋行大楼。 中晋用以包装的一切——豪华的装修、耀眼的地段、知名电视节目《相约星期六》的广告,确实都让陈菲看在眼里;那位陈菲口中“精明”的上海朋友亲历推荐,也让她觉得动心。但陈菲说,最打动她的是,资料里中晋关于与晋商的关系的宣传,“给人很有历史渊源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陈菲回忆说。 当天,陈菲就在其中投了十万块钱。 随后,每日利息的流入,更让陈菲觉得放心。于是,10万,10万,10万,紧接着最后有“5%额外收益奖励”的30万,陈菲一共在中晋投资了70万元。陈菲有些心疼地说,这70万是她这么多年,扛着和华为竞争的巨大工作压力,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挣下来的。 “你内心里曾质疑过中晋他们项目的真实性吗?” 财新记者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客户经理那套“股权包装上市”的介绍,完全说服了她。 一些中晋系的投资者却无法相信这是一个问题平台。与e租宝的一些投资者一样,他们在公安出手之前并没有觉察到危害行为。但是财新记者走访发现,中晋系宣称以旗下PE基金投资的创新孵化园企业,现已人去楼空。 这是陈菲四十多年里为数不多的几次投资经历,大多数时候,她的现金都像这70万之前的去处那样,“存在银行里”。 陈菲在加拿大的这两年一直都在读书,进修了好几门IT相关的课程。她说这段经历也蛮辛苦的,“课程非常紧张,然后每天回来还要买菜做饭、操持家务也挺累的。”在陈菲原本的计划里,而这笔投资能够让回加拿大继续进修时,财务上能更自由一些,“有时候也多想出去吃吃饭”。 相较于财务上的损失,更让陈菲难过的是情感上的打击。混杂着怕被担心和埋怨的心情,中晋的事情陈菲没有告诉身边任何人,儿子、父母、同学都没有。 但她不明白出事之后,为什么没有任何人能给投资人知情权,或者哪怕是一点安抚,她感到心里委屈。 4月21日,部分“中晋系”投资人与上海公安局经侦部门沟通了案情侦查进展。 有投资人表示,上海公安局经侦部门在沟通中称,中晋案件登记投资人人数约为1万多人,金额有50多亿,但目前查封的“中晋系”全部资产仅约为五亿余元。前述投资人称,他们投资人对此数据感到难以置信,他们也希望警方能够对案情进展有更多信息披露。财新记者没有联系到上海经侦部门对此进行回应。 对于很多事情的信任基础没了,陈菲说,“你看我在中国还能相信谁?”此前一直存有的是否移民的犹豫,现在不存在了。 她现在对这里唯一牵挂的,似乎只剩这笔钱还能回来多少?但在某个失望的瞬间,陈菲也摇着头说,“应该也回不来多少了。” 融宜宝——伪P2P原罪 王丽梅(化名)出发去维权的那天早上,并不知道这一次,她将让融宜宝登上新闻头条。 这次行动缘起于维权群中几声提议——“这段时间太安静了……要闹一闹了”。距离上一次维权行动刚刚过去一个来月,4月11日王丽梅和七八名投资人又一起来到上海市招商局大楼。融宜宝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静安财富中心在此办公。他们都通过融宜宝投资了几十万到百万不等的理财产品,而现在钱到期但无法兑付。 之后两天,几张办公室一片混乱、墙上被喷“骗子”油漆以及经侦立案回执的照片,配以“又一个百亿级P2P平台融宜宝倒了”的标题,开始在网上流传。 融宜宝自称是一家P2P平台公司,根据官网上的介绍,“仅提供信息咨询与服务,撮合借款人和出借人,属于非金融机构。” 但财新记者从投资人处获得的合同显示,融宜宝的“线下P2P”模式实际上就是“影子银行”——通过债权转让的形式,一边出借资金,获得债权和更高的利息;另一边销售理财产品,聚扰投资人资金。债权转让的中间人则是融宜宝公司内部的法人代表或者其他高管,投资人的资金也都在这些高管的个人账户上流转。 这种处于合规边缘的“P2P”模式之下,隐藏的巨大风险随时可能爆发。融宜宝这波兑付风险爆发的导火索,是因为其代销的两款基金产品开始于2014年10月的兑付延期。 投资人提供的多份文件显示,融宜宝先后于2013年10-12月、2014年5-6月代销中成鑫融(北京)投资有限公司的两款有限合伙私募基金,到目前仅上海地区仍有千万级别的金额尚未兑付。上海融宜宝浦东财富中心的两名团队经理都承认此事。 2015年年初,基金产品兑付问题加上骨干离职、股市红火等系列原因,使得融宜宝旗下债权转让产品的兑付也出现困难。融宜宝的一名团队经理称,融宜宝产品的债权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目前期限错配的问题使他们现在的兑付遇到了一些困难。 截止到目前,融宜宝公司的经营仍在继续运转。前述融宜宝的一位大区团队经理表示,公司正在尽力想办法进行兑付。王丽梅称,融宜宝公司新任总裁将会到上海与投资人协商解决方案。她希望能获得一个清楚的答复。 类似融宜宝这样,以P2P平台为噱头的民间借贷中介不在少数。 采访快结束时,王丽梅向财新记者谈起另一家去年发生“老板跑路”的公司“百银财富”。 这家公司全名为上海百银金融信息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冠以P2P的名号,在线上及线下推进类似的借贷中介业务。但到2015年1月,百银财富的实际控制人赖昌丰卷款2亿元跑路,千余投资人血本无归。 百银财富随后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查处。根据法院的判决书显示,多名销售员工已被定罪,被判以3到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王丽梅说,其中的多名员工都是才从融宜宝带着客户资源跳槽过去的。在他们刚刚获得更高的职级和提成没几个月,牢狱之灾便就降临。 回忆起这个案子时,王丽梅说她当时的内心也非常恐惧。她害怕有一天同样的境遇落到自己头上。“这个行业生来就带有非法集资的原罪。”王丽梅说,“不像其他行业,失败了可以重来,这个行业是不容许失败的,一旦失败你就是非法集资罪。” 易乾财富——值得庆幸吗? 4月19日,易乾财富南京总部办公室的4楼会议室里,几位投资人围着新任总裁曹健荣询问疑问。 “债权是不是真的?”这是很多投资人,直到此时才会想起来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同一笔小额债务,会在几个月之内还在转让出去,是不是存在重复转让的问题?”一位投资人疑问道。曹健荣称,可能是短暂技术故障导致。 4月18日,易乾财富位于南京中山南路上的公司总部仍在经营。而门口多名安保人员的驻守,显露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据安保工作人员由透露,他们是由大楼物业方聘请维持秩序。易乾财富的员工称,自公司账户被警方冻结公告发布之后,有投资者上门打砸,“甚至有些投资人把公司电脑都搬走了”。 总部现场的情况目前已趋平静,偶有零星投资人上门询问。但是财新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有较多员工因担忧公司现状而正在准备离职。 易乾财富的一名中层员工表示,目前公司高层正在积极应对兑付危机,“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希望警方能够尽快解冻账户”。易乾财富关联公司江苏易乾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易乾资产”)的总裁薛秀丽已从美国返回处理危机,4月18日前往桐乡与当地经侦部门进行沟通。 有消息传言,包括易乾财富董事长刘丹在内的多名高管已潜逃国外。前述易乾财富中层员工表示,4月初时当时公司一众高管确实前往国外,但实为度假旅行,并非“跑路”。但他没有解释多名高管目前仍未返回国内的原因。 前述易乾财富中层员工还表示,易乾财富的业务模式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对借贷双方进行匹配,部分债权由关联公司易乾资产提供。 财新记者获得的一份投资合同显示,易乾财富也是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对贷款段和资金端进行匹配。几乎所有合同转让的中间人都是郑环,他也是易乾资产的法定代表人。易乾资产的官网上也介绍自己称是易乾集团的贷款部门。 融宜宝和易乾财富的业务模式十分类似,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连接贷款端和理财端,用公司“内部人”作为转让中介。财新记者获得的合同显示,为了匹配合适,拆标、期限错配的合规问题十分普遍。 4月21日晚间,南京易乾宁金融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易乾财富)在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发布公告称,从4月22日起,全国范围内恢复合同到期客户投资本金、投资收益的兑付工作。当日早间,部分此前已到期的易乾财富投资人账户开始收到汇款。部分投资人历经此事后,情绪喜悦,更有人开始在微信维权群中发红包以示庆贺,但仍有较多投资人在焦急的等待之中。...
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宣称自己拥有“智能投顾”功能的理财平台,至少已有十数家。然而,名不副实的平台随处可见。 随着Wealthfront,Betterment等公司融资额和估值节节高升,加上高盛、花旗等传统金融巨头的布局,Robo-Advisor(机器人投顾或智能投顾)在过去一年多里频频曝光。引来大批国内理财机构跟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宣称自己拥有“智能投顾”功能的理财平台,至少已有十数家。然而,名不副实的平台随处可见。 “国内市场主要的问题是,不少平台配置的产品,可能表面上看起来产品种类较多,但归类后会发现,真正投资的大类资产只有一两种,并没有真正做到分散风险。”北京某不愿具名的“智能投顾”研究人士告诉记者。 但更需注意的是,“智能投顾”成为部分P2P平台吸引投资者的“外衣”,实际应用上关联并不大。 “智能投顾”外衣下的P2P “真正的智能投顾,一般会将投资分散到众多的产品中,且不会在同一大类资产中。”某金融界人士这样表述。 某家曾拿自己与Betterment对比的在线理财平台,其主打的服务卖点为“固定+浮动”双收益,用户的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投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一部分用于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高风险类产品,比如期货、大宗商品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该平台上的产品投资期限分为1天、10天、3个月、半年四档。其中1天的短期产品,配置的固定收益产品为货币基金,另加2个看涨期权与1个看空期权产品。3个月和半年期产品,则根据可承受风险的不同,在固定收益产品部分使用艺术品抵押或是房屋抵押贷款债权做为基础资产,期权部分则与1天期产品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风险偏好几何,几乎所有的产品组合里,固定收益类品种占比均超过90%,最高可达近99%。 “本质上就是1个P2P产品加上几个期货产品,而从比例来看,期货产品只是‘陪太子读书’角色。”一位看过该理财平台产品组合的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在这种产品组合模式下,“平台的真实目的是销售P2P产品,其资产配置原理与‘智能投顾’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 若前述案例还算较易辨别,有些平台的做法则较具迷惑性。 一家自称“智能理财平台”的平台,在其宣传语中,亦有“智能化投资”的字眼,其网站上目前仅一款活期产品可供购买,起购金额100元,最高可投5万元。 据其官网宣传页面,该产品的资金投向为货币基金、消费金融、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分级基金、开放式基金等10类金融产品。其中,仅货币基金、消费金融、分级基金、公募基金有一定投资比例,其余类型金融产品,投资比例均为0%。 值得注意的是,资金投向中,消费金融产品的占比高达72%,其对应的资产为某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信贷产品。而更有意思的是,投资比例仅占约11%的分级基金,投向竟达25个之多。 “多数分级A级产品雷同,2-3只足矣,超过5只就没有任何分散的意义了。”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平台“以近80%的篇幅罗列有名基金公司的指数分级A”,颇有“掩耳盗铃的意思,应该是为了让投资者觉得这个投资很分散”。 “消费信贷产品投资占比都快四分之三了,可以说又是挂‘智能投顾’的羊头,卖P2P的‘狗肉’。”该金融业人士说。 牌照限制成行业发展难点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Wealthfront、Betterment等智能投顾均投资于ETF、基金等标准化产品,以保证流动性和产品的安全。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ETF数量有限,而国外发达市场ETF数量高达上千只,可投标的不足,成为国内“智能投顾”的发展障碍。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人民币资产投资的ETF数量,实际足以满足智能投顾公司的配置需求。 “国内投资标的不丰富”阻碍“智能投顾”发展的观点并不成立,“国内主要的问题是乱象太多,信托、P2P等产品承诺的回报太高,并隐瞒风险,随着投资者的成熟,这块市场就能逐渐发展起来。”某主打美元资产配置的智能投顾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国内人民币投资标的包括博时标普500,国泰的纳斯达克100等,其实已经很多了,完全可以配比一个全球投资的组合,投资的效果也不错。” 此外,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也成为影响智能投顾业务发展的原因之一。 “国外投资顾问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混合。”国内某理财平台业务人士告诉本报记者:“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均持有RIA(RegisteredInvestmentAdvisor,注册投资顾问)牌照,在RIA牌照下,平台的资金受到监管和托管以后,可以根据用户的委托进行投资,而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牌照。” 因而国内智能投顾公司一般通过ETF联接基金投资ETF。 “我们暂时不碰股票,很大的原因也是从监管的层面考虑,因为如果做股票,就涉及到去控制客户的股票证券账户代替客户下指令,我觉得有点碰红线,因为我们还没有证券牌照。”上述理财平台业务人士说,因其平台目前持有公募基金牌照,主要通过公募的ETF联接基金投资ETF,“虽然交易所有很多的ETF正在被交易,交易速度快,费用也比较低,是很理想的智能投顾投资对象,但是我们目前不会碰。”...
“我们下一步会对本地网贷平台逐一排查,摸底的内容很细,除了股东和法定代表人,还要看实际控制人,也看平台的产品情况、标的真实性、资金来去,涉及资金池、自融、虚假标的的平台,基本上要被严打了。”某地方金融管理机构高层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网贷平台将实现“一户一档”。 上述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人士4月22日下午参加了该地区的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部署培训工作相关会议。多地地方方银监派出机构在同日展开部署,内容包括动员加培训,参加部署并将在后期整治过程中协调工作的还有地方金融办、法院、检察院、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住建委、工商局、法制办、信访办等。 实现“一户一档”后,网贷机构将依据其是否满足“信息中介”的定性以及在业务过程中是否踩“红线”、是否有非法集资等违法情结等,而被分为三个档次:合规类、整改类、取缔类。 而对于产品投资人反复纠结的谁来托底的问题,会议精神也明确,对于涉嫌从事非法集资的取缔类平台,相关部门将给予行政处罚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但同时,有关部门也会做好合适平台资本和财务状况的工作,妥善处理债权债务关系,以此最大程度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名广东地区参加内部会议的人士预计,一方面,当排查推进,由于非法平台将无处遁形,因此问题平台还会陆续爆出,但他表示,这恰恰是对投资人负责,因防止了债务漏洞越来越大;而另一方,谁是合规的优质平台也将同时水落石出,行业洗牌恰恰有利于好平台发展,同时有利于投资人做出适合的投资选择。 “这次可是‘高度重视’的,我们天天都为专项整治的事情加班。”有某地方银监相关部门人士说。为扭转行业机构异化趋势,以整顿问题平台的方式来为真正的金融创新保驾护航,也引导投资人理性出资,管理部门不遗余力。 “本月内将完成部署培训,7月底前将完成行业摸底排查,11月底前分类处置就要做完,明年1月前银监会将赴各地督导,各地进行情况汇总并由银监会形成最后的报告。”上述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人士根据当日会议主要精神相关的《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了一份时间表。 《实施方案》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已经国务院同意,正式下发。 从整个部署上的三大培训议程来看,整个整治将分摸底排查、分类处置、验收规范三个阶段。而所涉规则则包括网贷办法及第三方存管、备案管理、信息披露三大配套制度。 就在近半年,网贷风险事件爆发频率增高且涉案金额增加,泛亚、e租宝等百亿级平台接连出事。 时间紧任务重,但行业行将正本清源。 “红线”何在? 网贷平台将被分为“合规类、整改类、取缔类”三类,具体依据什么而划分?上述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人士称:一看定性,二看业务,三看踩不踩“线”。 定性方面,“主要看平台是‘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的性质了”。一名与会消息人士称:“我们是要促使平台回归信息中介本质,他们是不可以为客户提供增信的。” 尤其是,如果业务中涉及资金归集、发放贷款、自融自保、期限错配等行为,则该平台很可能被归类为“信用中介”,也将成为整治的重点对象。 业务方面,则看是否是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直接借贷。此外,据悉,平台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则也要看合作是否违反法律规定,以及互联网跨界过程中是否有监管套利。 “好的平台,业务应该是‘小额分散’的,为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架起桥梁,但近期快速扩张的机构,放出来的标的金额很大、期限又长,值得注意。”上述消息人士并称。 “红线”方面,即网贷平台不得设立资金池、自融、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大规模线下营销、误导性宣传、虚构借款人及标的、发放贷款、期限拆分、发售银行理财和券商资管等产品、违规债权转让、参与高风险证券市场融资或利用类HOMS等系统从事股票市场场外配资行为、从事股权众筹或实物众筹等。 在排查和整治中,上述参与内部培训的消息人士还表示,银监会的要求已经细化到要看平台的“定价机制”和“专注主业”。 定价机制方面,对的做法是为借贷双方撮合并提供信息收集服务,借贷与否应当是借贷双方自愿的、并且风险自担的,并据此形成资金价格;错误或有隐患的做法,是平台以不正当高回报诱导出资,虚构、夸大项目真实性并隐瞒项目风险。 专注主业方面,对的做法是平台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错误或有隐患的做法,是平台混业经营,从事资产管理、债权或股权转让及房地产及金融市场配资等,这样做风险难以隔离。 “线下”平台问题多发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此次专项整治从字面上看针对的是“P2P网络借贷”,在很多细分表述中,线下理财平台似不归于P2P网贷一类,但实施上,据上述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整治推进中不但是“线上线下一起抓”,而且更需要注意线下平台的“大规模营销”。 从近两个月发生资金链断裂或涉嫌非法集资的多个大型问题平台来看,其均有线下门店,且部分为纯线下销售模式。而在本报记者此前对某平台的调查中亦从平台内部财务人士处获悉,走线下豪华门店销售路线的平台,如果标的真实对应,则在门店及人力成本覆盖上就会出现趔趄。 上述参与内部培训的消息人士则称,监管鼓励的做法是平台定位线上经营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寄托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不良做法则是以设立线下门店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营销。 谁将被重点排查? 除了“大规模线下营销”的平台很可能引起监管警惕外,谁有哪些平台值得注意的主要问题?在回答本报记者此提问时,上述参与内部培训的消息人士称,主要还是上述“红线”范围,比如设立资金池、自融自保、向借款人承诺保本保息、虚构标的、发放贷款、期限拆分、违规转让债权等。 此外,在各种问题里,最值得“重点排查”的是“业务扩张过快”、“承诺高额回报”、“涉及房地产配资”、“涉及校园网贷”者。 据与会人士转述《实施方案》,发售银行理财产品和券商资管等产品、参与高风险证券市场融资或利用类HOMS等系统从事股票场外配资,从事股权众筹或事物众筹等也被视为“主要问题”。 此外,“第三方存款”和“信息披露”也将作为两大配套制度,将被嵌入到对平台的分类识别中,换句话说,信披不完整、不及时、不客观的平台,和未实行出借人资金第三方存款的平台,也将被被纠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大批投资人所秉持的“有媒体大规模宣传就说明平台可靠”,或许恰恰是偏颇的。根据内部培训精神,“在媒体过度宣传”的平台也将进入“重点排查”名单。 后续排查的内容,监管将会“火眼金睛”。据上述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人士称,细致程度是,不但看股东或法定代表人,还看实际控制人、注册资本、借贷余额、出借人总数、分支机构等;不但看整体运营情况,还会关注所有产品的标的、期限、综合收益率(不只是表面利息本身)、逾期率等。 并且过程中,还将形成行业工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及第三方统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等,利用各自掌握的大数据、工商注册信息等,加上民众举报信息,汇总成为统计数据。各地政府还将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再行现场调查或约谈,核实信息真实性,以此全面摸底行业各户。 怎么“分类处置”? 在情况摸底和“一户一档”建立之后,本次专项整治将进入分类处置阶段,而处置的标准则是“扶优抑劣”。 据上述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对于进入“合规类”的平台,监管会继续支持甚至鼓励其发展,过程中做好督促。 “我们的宗旨是‘防范风险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他说。 对于进入“整改类”的平台,或为“大约异化成信用中介”,有些触“红线”但并未涉嫌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则监管态度为“限期整改”,如果到期后仍然整改效果不明显,就有可能面临淘汰或整合。 对于涉嫌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的“取缔类”的平台,有关部门将进行严厉打击,这些平台除了将退出市场外,还将面临行政处罚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这其中,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 除此之外,网贷平台的风险程度、违法违规性质和情节轻重、社会危害程度大小等,也将成为整治处置的考量因素。 过程中,各管理部门间、以及区域间将协作配合、纵横联合。“这次整治后,行业将正本清源,还将形成不少长效新机制。”某地方金融管理机构高层人士预计。...
今年初以来,P2P问题平台继续处于增加态势,数据显示,一季度问题平台共258家,其中跑路129家、停业96家、提现困难29家、经侦介入4家。此外,除了P2P之外,各类线下理财公司也频频出事,大大集团、中晋资产相继“爆雷”,大批投资者踩雷损失惨重。 1,“他们不是真正的P2P”,那你是吗? 近期,一面是老百姓和媒体的负面发声,一谈P2P就联想跑路、诈骗,就能一口气说好几个暴雷的平台名字,而另外一面是P2P从业者的嘶声呐喊,一再声明他们不是一伙,他们是假、伪、劣平台,是带了顶“P2P大帽子”招摇撞骗,导致行业没有了春天,成了“背锅侠”。 不管怎么说,请问这个行业,当前有真正的P2P吗? 你设想下:平台先找借款者,等一切抵押手续都办好了,再去找投资者,投资者对借款者认可,ok,双方交易完成,大家都高兴;要是投资者不买账,没有投满,我们只好抱歉地对借款者说:您改天再来吧!同时抱歉地对已经投标的投资者说:您的钱太少了,借款者不要,您等下一个借款者吧! 虽然P2P本土化后我们有了宜信这样债权转让的模式来先处置资产端,但对于小微还行,动辄几千万、上亿的项目,请问哪里来的个人资产?金融+互联网,没有规模经济和用户体量,这如何做大?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国内大部分的平台都不是真正的P2P,P2P纯粹的定义是信息中介平台,但国内几乎全都做了信用中介的事,也没有甚至无法做到借款人和投资人的对应,而这种无法对应的现状就一定导致了资金池现象,也就是往往先有资金端,再有资产端,资金流优先于信息流。 2,资金池是P2P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吗? 银行的核心就是资金池,低吸揽储,高息放贷。而p2p发展到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那就是存款,而且是极高息的存款。银行不出问题,P2P频繁出问题,仅仅是因为平台做不做资金池或者碰不碰钱的问题吗? P2P网贷主要有三大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 (1)道德风险 2014年的“跑跑”现象就尤为明显,比如上午上线下午就跑路的事情,这是明显的骗子行为,捞一票走人,这是创始人的道德风险,明摆着就骗钱的嘛; (2)法律风险 P2P网贷是不是都是骗子?其实真正的骗子是有限的,但不专业、不敬业的网贷平台比例是极高的,2015年和2016年将尤为明显的是法律风险,这里就是资金池模式,我们先来分清几个定义: 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 资金池会导致非法集资的出现,一方面是资金池直接类似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关键是吸收资金的时候是不存在真实的借款项目的,这个时间节点,平台没有真实的借款人主体导致其无法解释居间信息中介的特性,因此资金池易导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行为,也就是目前99%的平台其实是先有资金再有项目或项目不够投的情况; 另一方面资金池直接导致自融,进而引发集资诈骗罪,特别是发假标的情况下,平台不断吸收了大量无真正投向资金,并随意触碰资金导致非法占有,例如抽逃投资人资金、用于挥霍自用、逃避返还资金等行为。 (3)经营风险 P2P乱象很直接的导致了获客成本奇高,而资产端压力大的情况。如果真如诸多P2P所说以会员年费或居间服务费为盈利的话,真是贻笑大方了。 P2P网贷不盈利原因大家很清楚,一是投资者要求零风险高回报,二是平台本身的运营成本过高且没有规模优势。这种情况下,似乎我们需要获得更高的利差,才能保持盈亏平衡。但是,更高利差意味着你的借款人需要承担更高的利率成本,而我们常规的理解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能力是相对的。随着利率绝对值的增加,贷款不良率增加的速度往往要比利率增加的幅度更快,你的借款人一定会出现大面积的不良。 2016年,都寓意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越来越多不正规平台倒闭、清查、逐出场外是必然的,这其实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因为在当前行业仍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引来一波政策红利期,但显然越来越多的P2P平台都会因经营风险而倒闭。 3,P2P网贷的“原罪“谁来还?四类安全保障真忽悠! P2P如果是中介平台,是否项目可以有风险?有坏账?是否让投资人来背!当前,存款居民的业态下,打破刚兑无疑是火中取栗了。而我国金融监管职责的划分遵循“谁发牌照谁监管”的原则,以机构监管为主线,而在可能弥补监管真空的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制度的建设方面,却出现明显的漏洞,导致P2P平台出事之前,竟然无一个部门有权力、有义务提前介入。 于是,P2P这个舶来品在国内本土化后开始寻求背书和征信,而典型的四类安全保障堪称比马云还能忽悠,那是真忽悠!心知肚明,只是行业从业者不说罢了! (1)银行资金监管 所谓的银行资金监管实际上就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坑,接上一个第三方支付也说呗监管,特别是平台把监管和托管混为一谈,如果按照私募的标准,那平台真是碰不到钱的,而目前实际上全国也仅有七八家真正接入了银行系统,还是托管的方式。 目前,这已经不是能不能接、怎么接的问题,仍然还是银行愿不愿意的问题。 (2)风险保证金制度 风险保证金制度一是与之合作的担保公司按照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这个比例一般在10%左右,二是平台自己提取,一般为投资金额的1%-3%。如果项目出现了违约,将首先用风险准备金账户中的资金进行垫付。 如果是担保公司来提取风险准备金,P2P平台债权项目不算太差的话,尚且能弥补不良资产造成的漏洞,如果是平台来提取风险准备金,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只有少数平台会公布风险准备金计提规则,很多平台对于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方式、比例、金额、余额都没有提及,投资者也无法进行查证。再次,即使有相应的风险准备金措施,一旦平台出现了较大项目的逾期或坏账,投资人能得到多少垫付、多久才能拿到欠款都是很难说的。 所以说,风险准备金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漏洞,即使把风险准备金交给银行托管,平台碰不到这笔资金,那么意义又有多大呢? 但事实上,有几个平台又愿意把几千万的资金趴在银行账上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只吃可怜的利息呢。 (3)担保公司担保 P2P为了给投资人项目安全树立信心,往往用第三方担保的方式来为项目提供担保,但仔细深究这个行业,其实就是自担保或关联担保居多了,很多也其实并无实质意义,所以2015年下半年,其实去担保化趋势尤为明显了。这里另外一个不存在的根本条件就是,本来P2P网贷的价值就是去中介化,而引入担保公司不仅仅分摊了利润,还使得资产端的更加不受控,试问哪个平台,敢把资产端完全放手给第三方呢? (4)资金安全险 这个完全就是欺负老百姓了,玩文字游戏,当然3月中旬,保监会要求暂停P2P资金安全险并撤销在平台上的宣传,终于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一些P2P平台宣称自己有“资金安全险”,表面上看是给投资人的资金保驾护航,实际上大部分对对此产生误解了。 所谓的资金安全险指的是资金交易险,是用户在平台进行充值、提现、投资、赎回交易中出现资金被盗转、盗用等情况,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对你的账户给予保障;项目履约险是指项目出现违约情况将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本息,大家千万要把这两种概念区分开来。 那么,p2p究竟做错了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把客户对象搞错了。我们的客户对象是投资人吗?是广大老百姓吗?我们通过大量的宣传来获取社会公众的存款那不是必然导致资金池吗?本末倒置,作为互联网平台,产品才是核心。 P2P网贷的产品就是多元化、标准化或个性化的资产端,所以打造平台核心产品才是稳健发展的核心,如果单纯在刚性兑付的情况下,比利率、比期限、比安全,必然导致同质化竞争,导致获客成本高,进而由资金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都将必然出现。 当前行业现状仍然严峻,在新一轮监管红利下,P2P网贷谋求转型或产品真正价值点仍然举步维艰,且行且珍惜吧! 贷者说:网贷财经 wdcj.cn 专栏作者...
信托项目风险事件成因 风险信托项目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从造成风险的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三个时间段的原因,一是信托计划成立前的因素造成,二是信托计划后续管理期间的因素造成,三是外部系统性风险和突发因素造成。 信托计划成立前的因素 此类情况区分为信托公司自身因素与交易对手因素两种情况。信托公司自身因素主要表现为尽职调查不充分,交易结构设计不合理。尽职调查是信托项目事前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且随着风险管理关口的前移,尽职调查已经成为信托项目前期论证的重要步骤,以达到消除信托公司与交易对手信息不对称的目的。因而,前期尽职调查不充分,会对信托成立后的后续日常管理、信托受托人履职、后续问题资产的风险处置工作造成困难。从一些暴露的信托项目风险事件看,正因为前期尽职调查存在漏洞,才导致后续违约事件的发生。 一是对交易对手的财务及债务信息了解不充分。尽职调查需要搜集交易对手的各方面信息,特别是民营企业,借款人的债务结构、整体债务规模,其中,隐性债务负担、或有负债和法律诉讼等方面的信息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此类重要的信息无法直接获取,需要尽调人员通过不同的来源渠道反复分析与核实,相互印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做到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交易对手和项目的风险状况。然而,从行业中部分公开的案例来看,出现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信托项目的前期调查存在一定疏漏,尽职调查过于程序化、简单化。 二是对交易对手的经营水平和团队能力分析不充分。当前,信托公司集合类产品主要有投资类与融资类两种类型。其中,投资类的核心要素在于投研团队,融资类项目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交易对手的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而直接决定了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以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项目的运营管理、成本控制、市场定位、营销手段十分关键。所以,在尽职调查中,既要关注交易对手过往的经验业绩,也要关注整个管理团队的经营能力和稳定性,以及管理层对于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 三是抵押物估值出现瑕疵。抵、质押物是信托项目的第二还款来源,也是出现风险后与交易对手、第三方接盘方进行商业谈判的重要筹码。对抵押物的审查工作除了普通关注的合理估值具有流程性以外,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估值的稳定性,信托的存续期相对较长,抵押物在信托存续期间的估值稳定性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商业物业的抵押物,其估值会受出租率、商业氛围、周边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 二是抵押物产权是否清晰,此情况在司法环境不成熟的区域比较容易出现,一方面,地产商将土地或在建工程抵押给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又向当地民众私售房屋,以缴纳保证金、订金的名义进行私下出售,一旦项目后续出现风险,银行需要处置抵押物时,因当前司法体系对维稳的考虑,普通群众对预售房款优先于抵押权的诉求往往会得到当地法院的支持,从而直接影响金融机构通过处置抵押物收回的资金金额。 除来源于融资企业的因素外,信托公司与融资企业展开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合作,但从实际出现风险项目的风险成因来看,部分项目的交易对手存在不诚信、恶意蓄意隐瞒信息、不让信托公司充分了解企业信息,部分甚至存在私刻公章、伪造资产证明等违法行为。而信托公司在发现项目风险后,针对企业犯罪行为申请刑事立案时,因缺乏刑事侦查手段,难以获取相关举证证据,加上受当地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掣肘,很难推动对相关案件的追查。这种降低违法行为违规成本的行为,进一步刺激了部分企业的不法动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托风险的出现。 信托成立后的因素 从项目的“融投管退”整体环节来看,“管”是保证项目正常结束的重要因素,但当前部分信托公司依然存在重审批、轻后续的问题。一方面,尽管信托用款中信托公司设计了较为严格的放款、账户监管等条件,融资方仍会通过不合理的用款项目或金额挪用信托资金。另一方面,借款企业在信托存续期间出现的风险苗头,信托公司没有发现或是发现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都会造成信托项目最终出现风险。 来源于宏观经济或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交易对手在一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经营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宏观政策的调控等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因而有必要对系统性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充分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走势的预判。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欧债危机尚未彻底解决,美国经济也只是温和复苏。国内经济则随着潜在经济增速的下降,出现了较明显的下滑,同时市场需求下降,前些年大规模扩张产能的行业面临需求不足的困境,光伏、钢铁、煤炭等行业出现全行业性亏损或者经营恶化。与此同时,具有强周期特点的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也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这些,势必给上述行业的企业带来偿债压力。 当前风险处置的主流方式 随着信托公司处置问题项目日益规范化,行业中就问题资产的处置已经形成相对常见的方式。 一是时间换空间,通过延期解决流动性问题。大部分信托项目都在合同中约定了6个月的处置期,项目一旦出现风险时,受托人会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安排延期。此段时期内,受托人会与借款人另行协商分期或分批归还信托本息的方案。此类项目仅适用于出现轻微性流动性风险的项目。 另外,信托公司在发现信托项目出现风险隐患,可能导致未来出现违约风险,或者对于未来信托项目按期兑付的预期不高,又或者交易对手触犯信托合同相关条款时,可以在信托项目尚未到期时就终止信托项目,在风险尚未完全暴露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扩大化。 二是腾笼换鸟,通过变更交易主体解决问题。此类项目的处置思路是通过借款人与其他第三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三方协商,为第三方重新设计新的信托计划,资金最终用于解决归还原信托计划的本息。整体思路类似于解决三角债的方式。 此类方式完成后,可彻底与原信托计划进行切割,无论是借款人资质,还是担保措施,还款来源均可与原借款人进行风险隔离。此类方式的优势在于风险隔离与操作时间相对快捷,但困难在于第三方的寻找、协商过程。 三是越俎代庖,通过协调第三方解决问题。此类项目的处置思路是通过掌握抵押物或借款人的其他优质资产,寻找对资产感兴趣的第三方,或收购、或重组、或再融资,通过股、债工具,为借款人筹集资金,解决信托项目到期的本息兑付。此类项目的优势在于不需要付出冗长的诉讼时间而尽快解决问题,但困难在于对借款人的把控能力、资产的优质稀缺性与寻找第三方的能力。 四是按部就班,通过司法流程处置问题资产。此类项目的处置思路是通过司法手段处置抵押物或查封借款人、担保人的其他有效资产,以法院拍卖的方式解决问题项目。此类项目的优势在于操作流程合法合规,受托人履职明确,但困难在于司法流程冗长且此类方式受当地司法环境与条件的影响而不可控。 信托风险处置的难点与思考 风险处置的机构与人员 当前信托行业普遍采用信托经理负责制,信托经理既是风险项目的第一责任人,也是项目风险处置的实际操作者。实际工作中,如何用好信托经理的风险化解能力,既要发挥他们的行业资源与主观能动性,又要对项目的风险处置进程进行动态掌握,对风险处置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公司决策,需要完美解决授权与监控的矛盾。虽然部分公司也设立了资产保全部,但保全部同样需明确其职能定位、与信托经理的职责分工等。 我们的建议是设立资产保全部等相关部门牵头负责问题项目的处置工作流程,同时建立保全经理A、B角制度,对风险项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大或复杂的风险项目由保全经理担任A角,信托经理担任B角,相对简单的风险项目由信托经理担任A角,保全经理担任B角。必要时,可将问题项目的信托经理调入保全部,让其专职解决问题项目,以便于内部工作的分工与协调。 此类方式一方面可发挥信托经理的个人资源,另一方面针对重大项目也可加强公司对项目问题资产处置过程的整体把握能力。 问题资产处置手段的灵活性与规范性 问题项目出现风险的表象往往比较类似,项目销售乏力、项目运营不善造成亏损、企业资金链断裂等,但化解风险的手段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处置手段能取得完全不同的处置效果,甚至同一处置手段在不同的时间开始实施,其取得的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这里既需要保证处置手段的灵活性,一切以实际处置效果为最终目标,也需要考虑处置的规范性。选择何种处置手段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对症下药,每个风险项目形成的原因不一样,解决手段必须针对具体项目设计个性化的处置方案,处置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坚持风险处置的标准流程的推进。部分项目在信托存续期间就开始出现风险苗头,此时信托仍在正常存续期内,多数信托公司对此类问题多以加强现场走访、加强跟踪、督促借款企业安排其他备选还款方案的手段为主,此时容易出现未按风险处置的标准流程推进的情况,如企业未按合同约定达到销售进度,销售资金未按合同约定进行归集等,但信托公司考虑企业已开始寻找资金,也就对企业已违约事项的标准流程放松了要求,如发出律师函催促债务人,履行债权人告知等相关义务。这样会存在几方面的风险隐患:一是未履行受托人职责,为尽职管理留下隐患;二是一旦借款人其他筹款努力失败,将对后续法律诉讼举证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助长了借款人违约的心理预期,不利于对借款人施压,也让信托公司在今后的催收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坚持软硬两种方式不放松。风险处置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很少能实现一帆风顺、没有经历任何波折就完成的项目风险处置工作。所以,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应坚持“打中谈、谈中打”的处理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催收谈判中交易对手过于配合,前期过于顺利,后期反而容易出现波折。此外,出现风险的项目已不能再用正常项目的商业逻辑来推论,借款企业对外虚假陈述的机率大大增加,违约成本也相应降低。对此类项目及交易对手,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分析,一味强硬或一味软弱均不利于推进风险化解,同时谈判小组中人员的分工应有不同侧重,以便共同协作。 三是充分收集信息,找到突破口。风险处置的过程也是双方的博弈过程,项目一旦出现风险苗头,就要立即充分收集交易对手信息,包括公司、个人、家庭成员、家族企业、个人群体小圈子、同行商会等综合信息,对其进行充分分析,找到交易对手的薄弱环节。收集过程中,交易对手关注什么、看重什么,个人有无其他资产,借款企业、担保企业有无其他资产都是必须收集的内容。同时,信托是持牌金融机构,信息收集过程中应注意合法合规性,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第三方完成相关工作,并做好风险隔离工作。 四是刑事立案的利与弊。如部分项目中交易对手的相关行为已经涉及刑事犯罪范畴,此时是否提交刑事立案就成为信托公司面临的问题。从刑事立案的优势看,一方面,可以带给交易对手更大的压力,同时刑事立案前的案件走访、数据调取可以借助公安力量,直接获取借款人资金挪用、转移资产等证据,为后续执行阶段做好证据和提供信息工作;另一方面,按照当前先刑后民的原则,一旦推进刑案,民事立案就会被暂停,这会延长项目整体处置时间。同时刑案立案最终能否正式立案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受当地政府、公安机构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总体来说,刑事立案更多是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标。 未来展望 目前信托项目风险处置的压力主要集中于信托公司,其内在逻辑在于行业“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信托公司为投资人提供的集合类项目除约定的风控措施外,其实还附加了隐性的机构信用与信托牌照的价值贴水,这一切被社会和投资人逐步接受、认识,最终异化成一种商业逻辑。放开刚性兑付,不仅有利于信托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具体项目的风险处置工作。 今后,随着投资人教育的逐步完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将被社会与投资人逐步接受、认可,如同当年接受刚性兑付的理念一般,信托公司的风险处置工作也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通过信托产品的风险分层化管理,真正体现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基本理念,从而带动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信托大人:网贷财经 wdcj.cn 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