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部分网贷平台公告称,此前被关闭的银行支付通道已经恢复。这一度被市场解读为部分银行对P2P平台的态度有所缓和。 而据记者采访了解,实际上并不存在谁为P2P平台开放了支付通道,问题或出在P2P公司或收单机构在提交商户属性时,进行了篡改。 5月19日,2记者从农业银行获悉,该行仍并未恢复对P2P平台的支付接口。上述平台使用的是农业银行提供给银联的支付通道。 这一消息被市场误读为银联为P2P开通了支付通道,但银联公司也表示很“委屈”。 实际上,银联给各家银行开通了支付通道,而是否同意交易的决定权在银行手中。也就是说,可能有收单机构对P2P机构的属性进行了伪造,给P2P平台穿了“马甲”,银行在不掌握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同意了该项交易。 对此,银联方面向记者回复称,根据监管要求和业务规范,银联会要求所有收单机构报送交易信息时明确交易场景和商户信息等,以便于各家发卡机构根据风险情况和自身风控政策评估是否授权完成交易。 事实上,银联方面对于近年来,部分商户和收单成员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编造商户名称、交易信息等违规行为,也有所察觉。 “对于违规操作,现在主要依托线下现场检查。”有银联内部人士介绍,若要确认一家收单机构违规,操作起来并不简单,可能需要现场检查其网络配置、IP地址连接,对各个系统接口进行核实等。 “这个其实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收单机构,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并没有真实的上报商户的属性,银联近些年一直在强调合规问题,但核查力度其实是不够的,有很多也是事后才去追查,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另一方面其实银联也没有行政执法权。”有支付业内人士表示。 银联方面表示,正根据国家的监管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收单市场违规行为的核查和整顿:同时也欢迎持卡人就发现的收单违规行为,向银联微信晒单平台进行投诉和提供线索。 今年1月22日,农行发布《关于立即停止与违规违约支付机构合作的通知》,要求各直属分行电子银行部等立即关闭全部涉P2P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接口。农行文件显示,“近期,P2P网贷平台风险事件频发,涉及客户群体及资金损失金额较大,引起社会和舆论广泛关注。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向P2P平台提供了农行卡支付通道,导致风险蔓延至我行,给我行声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此后,包括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跟进该政策,暂停P2P支付充值等。 不过,亦有P2P平台负责人同样表示很“委屈”:前几年P2P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代表,部分平台发布虚假融资标、涉嫌非法集资,或者就是为了卷款跑路进行诈骗,这些都是打着P2P的名义在进行诈骗或非法集资,对行业声誉破坏极大。呼吁银行等业务机构尽量避免“一刀切”政策。...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5月19日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处理的互联网支付业务金额共计2042.39万亿元。分析认为,支付业务持续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 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363.71亿笔,业务金额为2018.20万亿,分别比上年增长27.29%和46.67%。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333.99亿笔,业务金额24.1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13%和41.88%。 报告称,银行网上支付客户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支付账户规模庞大。不过分析认为,行业存在很多风险及问题。比如,部分市场主体未严格履行对特约商户的审核责任,导致客户银行账户资金通过代扣接口被非法扣划。交易监测和风险预警功能不完备,变相成为一些违法活动的销赃渠道。...
5月19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当天上午,为听取地方性互联网金融协会有关工作意见和建议,加强协调,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引导地方协会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相关工作,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称互金协会)召开了与部分地方协会负责人的座谈会。 据介绍,当天出席会议的人员分别包括协会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部分地方协会负责人。 “出席当天会议的地方协会负责人主要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互联网金融发达地区,分别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苏、浙江6个地区的地方互金协会负责人。同时,包括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在内的部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也出席了当天的会议。”该人士表示。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当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通报国务院专题会议和4月14日全国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部署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协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安排意见,听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地方协会有关工作意见,提出如何发挥地方协会自律组织作用的工作建议。 据了解,互金协会会长李东荣对此十分重视,全程出席了当天上午的会议。此外,互金协会主要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亦列席了会议。 “会议除了通报中央有关精神以外,也把近期互金协会所做的工作进行了通报。总之,希望地方协会能够一起联动起来,形成合力。”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当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亦了解到,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促进从业机构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自律管理规范,防范和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互金协会将于5月29日在北京举办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高管系列培训(第一期)。 据悉,该期培训将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协办,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政策法规、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互联网金融刑事法律责任、互联网金融自律管理规范。 此外,该期培训还将邀请有关政府部门、高校学者和专家进行授课。培训规模约100人,每家从业机构限一名高级管理人员参加。 落实专项整治 在专项整治中,第三方资金存管是监管的重要一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当中了解到,针对监管意见明确要求P2P需要接入银行的资金存、托管这一硬指标,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也希望信誉度高的银行能介入P2P的资金管理,帮投资者排除平台自融这个大“雷区”。 不过,最新进展表明,银行的P2P资金存、托管业务并不及市场预期。5月19日,民生银行(600016,股吧)行长助理林云山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民生银行托管部在P2P资金存管方面的技术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会比较慎重。 林云山还表示,民生银行的资金存管系统主要是为了防止P2P平台挪用资金方面的风险。在选择客户合作方面还是比较审慎的,目前只有与3家平台合作,包括积木盒子、人人贷、首金网。此前,民生银行与20余家平台相继签订了托管协议。 实际上,尽管有很多P2P平台都已经跟银行签订了资金存、托管合约,但要真正实现系统对接还要经过漫长的等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涉及存管的银行达30家,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的网贷平台达90家左右。但实际上,只有15家左右的平台正式上线了存管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资金存管。 广州e贷联合创始人朱青山直言,由于银行存管的推进受限于多方,不是P2P平台单方面决定,确实目前还是有不少平台暂时无法做到资金托管。 壹佰金融创始人兼CEO洪建荣表示,“壹佰金融是在去年8月底完成与民生银行的签约,签约至今已经过去了近9个月时间,但双方系统对接进程推进缓慢。公司决定在推进民生银行的资金托管业务的同时,与广东华兴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合作协议,将先接入华兴银行的资金存管系统。”预计平台将在2~3个月内完成与华兴银行的资金存管系统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接P2P业务方面,城商行表现得更加积极,在目前已经实现资金存管的平台中,有超过半数的平台是与城商行进行合作的。即便如此,城商行的对接门槛依然很高,如徽商银行会对合作机构的注册资本、股东背景、高管从业经历、客户量、交易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可以预见,未来商业银行介入P2P领域进行存管、托管等业务操作将成为主流趋势,能否成功对接银行存管或托管完成合规化调整将成为18个月整改过渡期后网贷平台能否留存的分水岭。” 洪建荣预计。 平台转型去“P2P”化 神仙有财CEO惠轶称,在风险爆发与监管升级的大环境下,P2P网贷经历了一场信任危机,整个行业进入到必要的调整期。为了规避风险,部分P2P平台开始弱化P2P业务,甚至走上了“去P2P化”的转型之路。 捷越联合创始人王晓婷称,对于企业来说,平台应根据监管的要求和指导意见,主动进行内部整改、产品完善,推出更多合法合规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我们已在原有信贷基础上进行了业务转型拓展,主要包括消费金融、房产金融以及汽车融资租赁等方面。” 惠轶认为,高昂的运营推广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台的持续发展,为此,不少平台选择多元化的战略,弱化P2P业务,打造线上综合理财平台成为一种趋势。惠轶介绍,目前来看,P2P平台的转型方向大致分为“平台化”、“资管化”和“投行化”等几类。 除了“平台化”,部分P2P平台还在朝着“资管化”方向迈进,简单来说,就是平台发行理财产品、资管产品,本质上是委托投资,而不是借贷;募集的资金用于资产交易,而不是放贷。 此外,一些网贷平台还推出了以P2P资金对接新三板公司股转债、定增、员工持股计划等结构性产品,网贷“投行化”趋势也在显现。 惠轶指出,以上三种方向对平台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的要求皆不相同。比如,“平台化”要求有优质的流量资源,“资管化”要求比较强的投资组合管理能力和投顾能力,“投行化”则要求更多的券商、基金资源以及较强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具体平台会走向哪个方向,取决于自身的优势,以及对市场的判断。 “在没有实现盈利或者规模化之前,网贷平台还处于模式探索期,无论是平台化、资管化还是投行化,都是综合服务的尝试。”惠轶说,基于网贷业务发力全产业链的综合金融服务,是P2P网贷今年的主要方向之一。不过,综合金融服务的前方将是BAT等强劲对手,P2P平台能否走远还需市场检验。 对于行业转型以及相应的监管变化,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方颂则认为,“穿透式监管的核心是打破‘身份’的标签,从业务的本质入手。不管一家创新金融机构的名称、标签是什么,模式有多创新,按照穿透式监管原则,它的每一步行为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监管条例去约束。” 他认为,无论如何转型,在穿透式监管的趋势下,监管都是重业务实质而非身份。最终还是要合法合规,去P2P化转型做其他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或者资产管理业务的前提还是要取得相应的牌照。 不过,拍拍贷CEO张俊认为,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各类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小贷公司、高利贷公司,他们的存在造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被误解、被污名化,更大的危害是影响广大用户利益和金融的稳定。实际上,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做到监管要求并没有那么困难。...
当前,宏观经济L型走势成为新的热词,L型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GDP增速将在6.5%附近窄幅波动,难回高增长态势。 宏观上的L型走势,必然在行业端和企业端出现分化:一些行业尽享经济转型的好处,成为新的支柱;更多的行业将经历转型之痛,然后再次分化,要么消亡、要么回归稳态增速。 对P2P行业而言,当前正经历着转型之痛,L型走势的确立,将加速行业的风险暴露和个体分化。在笔者看来,P2P行业将面对四道坎,趟过去的海阔天空,趟不过去的则会成为被“分化”的大多数。对大多数投资人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成为最头痛的问题。 借款人还款意愿降低 一些P2P平台致力于为小额借款人提供服务,单人借款金额3000元左右,上限基本不超过1万元,以确保借款人具有还款能力,但问题恰恰出在还款意愿上。 当前,P2P网贷产生的资信数据并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P2P平台之间也未实现信息共享,同时,P2P平台讨债的手段相对有限,以电话催收为主,实际上,对于小金额的逾期,P2P平台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催款也不经济。以上种种,导致网贷借款人还款意愿普遍较低。 当前,P2P平台并无有效手段来监测和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因借款人还款意愿低下导致的借款项目高风险将持续存在。 借款人还款能力减弱 为追求规模的快速提升,很多P2P平台选择了“垒大户”的发展模式。但由于贷款利率较高,P2P平台难以找到能承担高利率的优质项目,多不同程度介入地产、融资平台等调控类行业以及资质较差的借款人,极大地提高了P2P行业的项目风险度。 通常,P2P平台对于1年期借款项目,收费在6-8%(包括借款审核费、认证费、提现费、担保费、管理费、风险金、调研费及其他费用等,各家P2P收费项目不同,且部分由合作机构收取)左右,考虑到借款项目为等额本息还款,各项收费对应的年化利率即网贷平台的项目利差在12%至16%之间, 再加上平台给予投资者的10%左右的年化收益,借款人年化借款成本高达25%左右。 然而,高利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平台覆盖风险,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逆向选择,把真正优质的借款者吓跑,留下的都是高风险借款者,进一步推高坏账率。 经济的L型走势,意味着竞争力差的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企业持续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偿债能力大大减弱,并通过担保链、产业链等的影响在经济中呈链式传染态势,社会信用环境健康度下降,P2P前期拓展的高风险领域风险开始加速暴露。 行业负面新闻不断,资金向龙头平台集聚 以E租宝出事为标志,P2P行业就一直负面信息不断。尤其是最近几个月,中晋系、首付贷、校园信贷、互联网金融规范、跑路潮等金融热点中都有P2P的影子。在此情景下,一面是监管机构加大了整顿力度,多地暂停P2P平台注册;一面是更多的P2P平台陷入困境,跑路公告一个比一个绝,不少投资人开始谈P2P色变,诱发资金向龙头平台集聚。 对于资金实力较差的P2P平台,一面是不良率高企,一面是资金流出,破产倒闭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国内先后有75家P2P平台出现问题;2014年,有275家P2P平台出现问题;2015年,这一数值快速攀升至896家;2016年前3个月,共有260家平台出现问题,且呈现逐月上升态势。 问题平台的兑付危机会在投资者中间产生恐慌效应,尤其当媒体大范围报道时,会加速行业的资金流出速度。自2015年6月以来,当月P2P问题平台数量持续处于高位,在行业负面信息刺激下,P2P贷款余额环比增速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尤其是2015年底以来e租宝、中晋系等诈骗平台事件的持续发酵,资金流出加速,2016年3月,贷款余额环比增速已经降至0.67%的低点。截止3月末,P2P运营平台数量仍然高达2461家,行业的洗牌与整合仍在加速进行中,中小平台面临的资金流出压力将持续增大。 经营模式转型的两难境地 银监会在2015年底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P2P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并提出了“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非法集资……承担借贷违约风险”等要求。转型信息中介模式成为了当前P2P行业合规发展必经的一道坎。 之所以称之为坎,是因为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投资者对信息中介模式认可度降低,没人会在信用风险环境恶化的情形下把钱交给不承担信用风险的平台。面对市场和监管的双面夹击,P2P不转型则不合规,是死;转型得罪客户,也是死。 转型与否的两难境地,P2P行业面临的无外乎三个选择:要么是以投资者为代表的市场妥协,要么是监管方面适当进行政策调整,要么从此不再有P2P这个行业。...
如今的P2P平台五花八门,层次不齐,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从事金融行业的资质,几张桌子加几台电脑就堂而皇之地开始做业务,互联网金融又是通过虚拟的平台去实现交易,如何能够确切了解这些网贷的平台背景呢?今天带你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深扒网贷平台背景。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址是http://gsxt.saic.gov.cn/。这个网站是政府主办的,可以查询全国企业的详细信息,有些小型的家庭旅馆也可以查到,根据工商部门的要求,每年都需要通过这个网站提报年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个系统查询要先确定网贷平台的公司名称。(以下皆以陆金所为例) 1、确定网贷平台的公司名称 陆金所的公司名称是“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 这个名称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三种方法。 (1)在网贷平台的官方网站最下面,会有一行字“版权所有。。。。。。”。这个拥有版权的名称就是该网贷平台的全称。 (2)在平台的官方网站查找“关于我们”之类的介绍。 (3)通过百度搜索该平台的公司名称是什么。 2、开始查询 (1)登录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一般公司名称前面会有公司所在省、市,甚至是区,这是工商注册的一般要求。一般冠以省名的对注册资金都有要求(北上广深等城市除外),例如山东某市一家公司想要公司名称是“山东省×××市。。。。有限公司”这是需要去山东省工商管理局去进行核名申请的,申请的时间比较长,而且要求也比较严格一些。 (2)点击“上海”进入系统。“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很明显在上海。 (3)在“请输入。。。。”方框里输入陆金所平台的公司名称,点击搜索。出现以下页面。 这个系统的验证码不狗血,一般就是成语和计算题,12306那种狗血验证码,也只有神人能够想到吧。^_^ (4)输入验证码进入后,一目了然可以看到 网贷平台的公司名称,负责人,登记机关及成立日期。咦,陆金所的负责人“GIBB GREGORY DEAN”这是个什么???百度一下,原来是计葵生,差点误会了。。。 (5)点击公司名称进入,可以看到该公司的一些信息,比如登记信息、备案信息、股权出质登记信息。。。。 具体查询的信息。 (1)网贷平台所属企业的基本信息,比如企业地址、成立时间、股东及其出资、董监高成员、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等。 (2)了解了基本信息之后,进一步再详细查询一下发起人信息、公司的重大变更情况、股权出质登记等等。 (3)查询其他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公司实缴资本是多少(注意,不是认缴哈),企业有无被行政处罚、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等等。 很多网贷平台都标榜自己有国资背景、海外风投背景、上市公司背景,但经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一查,就露馅了。比如前段时间米拉踩雷的三农资本的风投公司,还有中融首信的国企背景都是假的。 3、快速过滤P2P高风险平台: A、过滤掉利率较高的平台 P2P行业的高利率是在投资理财界出了名的,正是因为它的高利息才使得众多投资人把目光转向了P2P这个新生儿,但高利率总意味着高风险,当前P2P行业的综合利率水平大概是在8%—20%之间,不过,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业内预测,P2P的综合收益率将在2016年有大幅下降。因此,如若是利率过高的P2P平台,建议谨慎投资,因为极有可能存在资金池和非法集资的风险。 B、过滤短标较多的平台 短标具有时间短收益快的特点,一般来说较为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投资新手,虽然如此,但如果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平台,则是不会过多发短标的,因为成熟平台会从其实际运营和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发标,过多的短标是不利于平台稳健发展的,所以,如果一个P2P平台大部分的项目都是短标,如月标、天标,甚至秒标,那么,投资者要引起高度注意,不要因平台一时的哄抢氛围而被蒙蔽双眼,因为这正是那些居心叵测的P2P平台专门为投资者设计的陷阱。 C、过滤无第三方资金存管的平台 近日出台的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了客户资金存管制度,也就是说,P2P平台、借款人、出借人、资金存管机构等都应该需要签订资金存管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既然明确的细则已经落地,那么,若是进入2016年,在选择P2P平台时还遇到那些没有资金存管的平台的话,那就果断放弃吧! D、过滤风控体系差的平台 除了上面提及的要点之外,平台的信息透明程度也是投资人应当着重关注的细节,如果说,P2P平台的借款项目信息透明度较差、信息披露不全,则平台很有可能故意隐瞒借款项目细节或是风控水平较低,那么这样的平台就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4、需要注意的清单,如下: A.了解投资理财途径非常重要 现在除了叫得上名字的途径,想了解其他途径去哪找呢?能够多在工作门户网站如网贷财经阅读,看看业界评估好或曝光出来的途径,一起也看看那些在门户网站打广告的途径是什么样——就当时而言,短期内安全仍是有一定确保的。不要轻信搜索引擎上的那些推行、弹窗联接,也别随意承受陌生人“你知道XXX吗”相似的聘请,了解途径标准是有必要的。 B.看平台 1).查证平台是否是正规公司,基本信息披露是否标准,其信息是否可以在政府权威网页查到; 2).查证主要股东、法人、高管团队等的背景资料和从业经历; 3).了解项目拆标情况,看借款合同和担保函是否一一对应; 4).了解融资杠杆使用情况,例如是否存在信用卡套现,是否有净值标、配资业务等; 5).了解法务人员配置以及与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合作情况。 C.看平台的标 1).看标的类型 P2P途径里的标的根柢分为担保标(担)、净值标(净)、诺言标(信)、秒还标(秒)、典当标,不过不必记太多,看不懂的跳过就行了,由于标的无非都是“我拿什么证实你能够借钱给我”。 要格外提示的是诺言标和典当标。通常来说诺言标都是面向医师、老师、公务员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最高授信也就5万的姿态。假定诺言标均匀标的都是10多万,那仍是算了,有阅历人士标明,高利贷商场都达不到这个数。而车辆和房子典当要注意核实信息的实在性,别被随意找来的图画忽悠了,而且了解典当物估值几许。 2) .发标时刻及类型 这个能够从红岭创投的两次坏账记载中得出阅历,业界人士对红岭创投频出大标很置疑,且两次坏账距离也不过半年。所以看途径发标类型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看出一个途径的状况,而假定一个途径给你一种“持久有标”的感受,这个时分你或许就得多个心眼了。 3).途径安全性 这其实是一项对比难以查询的内容,有些途径仅仅买个服务器买个模板就开工了,很简略被黑客盯上。从用户角度思考,网站软件应用、问题解决的速度等能够看出途径解决问题的才干,且能够经过注重论坛发现问题途径,通常都是第一时刻的。 4).半年内的途径尽量别碰 这是专门关于没有出资阅历的小白而言的,并不是悉数途径都不好,而是咱资格尚浅,区别起来没那么简略,所以留心为上。 D、看托管要求 隔离资金、杜绝资金池、确保规范运营。 1).托管机构是否有实力,资质是否合格、规范; 2).认真核实真假托管,最好通过实际注册来检验。例如,先看注册平台和托管时的两个账号是否存在两次不同注册,再看充值渠道是否唯一,还看充值时网页是否跳转等; 3).查看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网站的网页信息,甚至可以打电话直接去托管机构进行核实; 4).正确看待债权转让对于托管作用的抑制。可以通过借款合同来分辨专业放款人的归属,尽量选择那些投标资金远离平台而更靠近线下资产端的公司。 E、看担保要求 防止假标、审核业务、刚性垫付、确保独立运营。 1).先要了解担保公司的类型及不同之处。普担、融担、小贷、典当、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资产管理、实业公司等等各种类型,必须认真搞清楚弄明白; 2).查担保公司的企业资质、网站信息、兜底实力、公信力,看是否存在各种违规失信和不良记录; 3).仔细核实融资方、担保方与平台方这三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包括这三方企业的主要股东和高管人员; 4).是否存在超额担保。可以仔细搜索网页对平台抽查统计,但可能不够准确且费时劳力; 5).是否出具正规担保函。认真且清楚的区分框架担保、普通担保、连带责任担保这三者间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法律效力; F、了解风控要求 降低风险频率,减轻坏账损失,确保安全运营。 1).平台的风控体系是否搭建完备,是否能够形成合理闭环; 2).看融资标地的资料信息展示是否详尽(文字信息是否重复单调,图片资料是否清晰透明,拍摄图片最好能够实地取景); 3).借款单位是否是高危行业或落后产能; 4).反担保措施是否为强担保,担保率是否足额,风控手段是否到位,处置变现的途径是否通畅等等。 备注: 风控的核心目的是降低风险发生的破坏力和频率,而不可能完全杜绝坏账的发生。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民间借贷纠纷是一件及其繁琐,中间的变量太多,且耗时费力的事情。在极端情况下,任何风控都会显得无能为力。所以,风控就是用来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频率,以及极端情况发生下的风险应对措施。 但是,任何风控措施都要考虑风控成本。不能为了减少一万元的损失而投入十万元的人力物力,那就不是风控而是“疯控”。风控体系的建立,与平台的运营模式、业务来源、利润息差、业务规模、资金体量等等息息相关。具体的风控措施应该对应具体的风控体系,而风控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保障平台正常运营所设立的,是为企业赚钱所服务的。不能为了风控而风控,风控要具体业务具体研究,要具体平台具体分析,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财经贷眼:网贷财经 wdcj.cn 专栏作者...
1任何不赚钱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有很多创业者为了追求高大上的概念,作为融资的噱头,不惜把自己一些很赚钱的项目砍掉,虽然融到了大笔的钱,却失去了自身的造血能力,终究难逃因烧钱而死。 创业根本的目的是让项目盈利,而不是制造数据让创业者虚胖。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总讲数据,就是因为他没有利润,那就只能用数据来表示他很成功。真正好的创业者应该是把市场做好、利润做好,毕竟不赚钱的商业模式都难以持久。 2不是所有的“空间”都能让你成长 在如今这个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遍地开花的时代,创业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不是每一个创业空间都能让你成长。 孵化器划分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按照运营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政府主导型孵化器、事业企业型孵化器和企业型孵化器。虽然很多创业孵化器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关注方向,但随着数量不断增多,孵化器模式也逐渐趋同,创业者也成为孵化器激烈竞争的对象,有媒体调侃道:孵化器太多,创业者不够用了! 3创业要找到不作恶的“善钱” 有一些投资人就着“资本寒冬”玩起洗钱的黑金游戏。当然也有个别投资人和“聪明”的创始人合谋起来洗钱分赃。某些心怀叵测的投资人利用“资本寒冬”逼创业者签下种种苛刻的不平等条款,实际上花钱的话语权归投资人,他们来决定怎么花钱,把创始人当成摆在台面上的傀儡。 所以对于一个成熟清醒的创业者,你要清楚哪个投资人的钱对你有钱以外的附加价值,这很重要。不是所有的钱都是“不作恶的善钱”,要找适合自己的VC融资,争取得到除了钱以外的资源支持,而且这种资源必须是你需要的,如果不是你需要的却强塞给你,可能成为累赘甚至反受其害。 4与合伙人对撕,才是创业人最大的悲哀!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概率,挫折与失败几乎难以避免,而在低谷期只能依靠你的团队,只有相信你的团队永远是最可靠的。许多创业者所面临的两难抉择:是功成身退享受生活,还是和团队一起再去冒险实现使命?残酷的现实是,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为利益不顾道义与尊严,公开对撕。 不少创业者的朋友圈都曾经多次被合伙人间的对撕大战刷屏,某娱乐自媒体由于运营团队内部出现股权重大纠纷,导致公司走入解散程序,微信公众平台暂停更新。某政商自媒体两位男创始人在巨额融资即将成功的时刻,居然为了争夺股权利益毫无尊严地在办公室地板上挥拳相向打成一团。这样的团队即使融资成功,也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有长远的发展。 5一个科学家去研究送快递,就是创业? 创业,做一些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解决用户痛点。创业者应该人尽其用,做一些对社会、对未来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老弄一些如送水果的创业,从东边送到西边,一帮科学人才围绕怎么送快递去创业,从内心来说,我是反感这种创业的。 一个科学家去研究快递,这个方向就是错的,我不认为这种模式就是好的,表面上看是在提高效率,但是过度的提高效率是无效的。 有的时候,我们创业是因为情怀、因为理想;有的时候,我们的创业项目本身就需要那么一点儿情怀。所以,我们要思考痛点跟什么结合才更值钱? 6所谓找到了“痛点”,不过只是“自嗨” 什么叫痛点?我觉得可以持续的有价值的东西才叫痛点,而不是掐你一下胳膊让你疼了的地方,那叫疼点。现在很多创业项目做的就是掐你胳膊的事情,让你疼了,就以为抓住用户痛点了。 现在很多创投圈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言必称“痛点”、“一招捅破天”等潮流名词,几乎每一个投资人在见创业者时,都会问一句话:“你目标用户的痛点是什么?”好像不问这句话就显得自己不够专业一样,其实很多人都对“痛点”一知半解。 与痛点相比,现在很多创业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可悲的是,这些创业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认为这也是人们的刚需。 7一谈创业就想改变世界 创业者不能把问题想得太大,每天想着怎么去改变世界,而应该静下心来,找到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先满足小范围用户的真正需求,专注于解决眼前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试图解决一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 对社会来说,少一个创业项目没有什么问题,而创业者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所以创业者不能把问题想得太大,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宏伟,毕竟另一个叫“马克”的年轻人创立Facebook的初衷也不是想造福全人类。 8成了创业者,已经不会“说人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数据、“互联网+”、O2O,这些时髦的名词风靡全社会,充斥创投圈。随便走进一个咖啡厅,总能听到这些关键词,创业项目里面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你都不好意思跟投资人开头。 网上流行的段子调侃说放高利贷的改叫P2P,乞讨改叫众筹,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叫穿戴设备,看场子收保护费的叫平台战略,搅局的叫颠覆性创新,借钱给靠谱的朋友叫天使投资,借给不靠谱的人叫风险投资。 创业者要懂得说“人话”,很多人弄出一堆模式,套用一堆术语,想单纯依靠这些打动投资人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勤奋的投资人天天跟创业者打交道,自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很容易分辨究竟是实干还是忽悠。 9一路演,就想把自己项目说得十全十美 一个项目,有缺点是不怕的,怕的是你弄不清楚定位,怕的是你说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谁都知道你的项目会有问题,因为模式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调整。 你的项目要是没有问题,你为什么找投资人呢?你的项目要是没有问题,投资人也不会投你。投资人投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到你有一个好的点能赚钱,看到你有九个点还没做到,有缺点,投资人才投你,投资人通过投你这一个点的钱,来赚取剩下九个点的钱。 如果你一上来十个点都做得很好了,那你也不需要投资人了。一是你项目估值也高了,二是投资人从你的项目看不到未来,没有提升空间了,为什么要投你。 10创业者们,其实并没有风口! “风口”是一种充满投机的思维方式,如果大家都想找捷径而不是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这种思维方式,那是很危险的。所以当创业者问我下一个“风口”是什么的时候,我只能告诉他们我不知道下一个“风口”是什么,也许“风口”根本就不曾存在,猪不应该飞在天上,应该在地上快跑。 ...
数据显示,2016年4月P2P问题平台共73家,环比3月减少27家。其中,跑路平台36家,提现困难9家,停业28家,跑路平台数量占到所有问题平台的半壁江山。为何每个月都有那么多P2P平台跑路?这些跑路的平台都有什么特征呢? 过去我们说过很多P2P平台跑路之前都有哪些征兆,比如平台突然出现了很多超短期标、大量发放各类优惠券及加息券、突然降低员工考核或大幅提高员工待遇、突然变更法人和主要责任人、限制提现或出现负面新闻等等。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已经跑路的问题平台都有哪些特征? 一、成立时间在2年以上的平台比较靠谱 在4月份跑路的P2P平台中,成立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有9家,其中包括2家上线不到1个月的平台,成立时间在6个月-1年之间的有11家,成立时间在1年-2年之间的有10家,成立时间在2年以上的仅4家,个别平台无相关数据。 从跑路平台的成立时间分布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无论成立时间多久,都有跑路的可能; 2、大部分跑路平台的成立时间都在1年以内; 3、成立时间在2年以上的平台跑路的概率非常低。 随着网贷行业监管趋紧,今年以来新增P2P平台逐渐减少,未来成立时间在半年以内的P2P平台跑路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成立时间越久,说明平台经过的考验越多,建议投资者尽量选择成立时间在2年以上的P2P平台。 二、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实力较强 在4月跑路的36家P2P平台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不含)以下的有4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5000万元(不含)之间的有21家,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1亿元(不含)之间的有8家,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有3家。 从跑路平台的注册资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注册资本不能完全代表平台的实力,超过1亿元也有跑路的可能; 2、注册资本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的P2P平台跑路最多; 3、随着准入门槛的提高,未来无论是新成立还是跑路的P2P平台,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下的都会越来越少; 4、虽然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平台也有跑路的可能,但是概率要小很多。 前两年想要成立一个P2P平台的门槛很低,随便几个人凑个几十万就可以成立一个平台,不过今年初以来,各个地方逐渐提高了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而且接入银行资金存管对注册资本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因此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注册资本都在1000万元以上。但是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P2P平台,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元还是少数,超过1亿元的更为罕见。注册资本并非实缴资本,并不能完全说明平台的背景与实力,但是超过1亿元的平台还是相对靠谱的 三、广东、浙江为跑路平台高发地区 在4月份的跑路平台中,广东和浙江高居榜首,均有6家,江苏、北京、浙江、河南在第二梯队,均有3家,重庆、河北、四川则均有2家,其它地区分别有1家。 从跑路平台的地区分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广东、山东历来都是问题平台及跑路平台的高发地区; 2、经济及金融越发达,P2P平台数量越多,跑路平台也越多。 并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的P2P平台跑路概率越大,而是经济越发达,金融发展得也越好,P2P平台的总体数量也越多,跑路的概率自然也越大。不过,在经济发达地区,广东及山东地区平台跑路的现象更加严重。 四、在行业内知名度很小 在跑路的36家P2P平台中,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平台,别说普通投资者,就连网贷行业的专家及资深投资者都没有听过。网上对这些平台的曝光量也都非常低,在网页上搜索好几页有可能都找不到相关信息。此外,在各大网贷评级名单中,更是不可能出现这些跑路P2P平台的身影。 那么有人要问,这些P2P平台如何运营并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呢?融360分析师认为,很多跑路P2P平台运营模式类似线下理财公司,虽然投资者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投资,但实际上平台的“吸储”目标人群局限在当地或周边地区,这些平台通过线下熟人拉客的模式去招揽投资者,因此网络上很少能找到平台的相关报道。那些一开始就带着恶意欺诈目的的P2P平台,一旦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或是平台无法持续运营下去,或是眼见东窗事发,就会卷款而逃。 总结 大量P2P平台不断跑路给网贷行业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导致一些投资者认为P2P行业风险太大,平台跑路的概率很高。但实际上,跑路的平台只是极少数,只要我们在投资之前仔细研究、审慎判断,选择在行业内背景实力较强的优质P2P平台,踩雷的概率其实并不大。...
智能感应行车记录仪、手工版桃木芯电风扇、表达爱的数字香水、撩妹神器VR一体机、提示妈妈换纸尿裤的响铃贴……近年来,你会发现这些创意独特、新潮fashion的物品成为身边小伙伴们逢人必秀的神器,而在苦苦翻遍downtown几条街仍一无所获后,你会发现这些能够提升B格的神器都来自于一个“星球“?那就是——众筹。 然而,众筹是个什么卵? 上周隔壁老王还向我专门请教过众筹是何方神器?为何新奇炫酷吊炸天又不扑街的东东总是以众筹的形式才能买到?众筹靠谱么?我觉得隔壁老王的疑问也代表了大家的疑问,今天我就给大家科普一下现在都在炫的众筹究竟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众筹? 众筹——说直白点,就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起对产品的募资行为。举个栗子,你的牛逼童鞋小明和一群有志青年一起创业,研发一款产品推向市场,但初创团队都是屌丝,一无经费,无法让产品投产;二无经验,没有类似产品可以借鉴,无法判断产品是否真的符合大众需求。怎么破?这时候众筹就派上了用场。把这款产品的创意、用途、创始团队等资料放在众筹平台进行推广,当然最好是京东众筹、淘宝众筹这样的大平台。有对产品需求的小伙伴们就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支持项目,支持此款产品,支持产品的金额就是支持此项目众筹的金额。如果这个项目众筹的总金额高于生产和研发产品的启动资金,那就意味着众筹成功,小伙伴们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拿到这款绝无仅有的产品;如果项目众筹总金额低于产品生产的启动资金,那就意味着众筹失败,平台将在一定时间内将支持款项退还给小伙伴们。而对于刚才提到的你的牛逼童鞋小明,众筹失败则意味着他们团队研发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可怜的小明也将继续着他的屌丝生活。 因此,小伙伴们可以把众筹理解为超前的炫酷消费投资行为,因为你既拿到了心仪的产品,又帮助了创业狗实现梦想,解决了他们的资金难题,瞬间有木有觉得自己所做的事很伟大?但是作为投资行为,也要注意的是,产品生产无借鉴经验,生产出来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是小瑕疵,小伙伴们也要充分的理解,因为你是在支持创业嘛。 怎么玩众筹? 我接着回答大家第二个问题,这众筹怎么玩?刚才提到,你喜欢的众筹产品可能由于项目众筹金额低于生产启动资金而失败,无法满足你人见人晒的虚荣心。那么怎么玩众筹才能成为“潮流达人”呢? 首先,选择靠谱的平台。众筹网站多如雨后春笋,让人眼花缭乱,那么选择靠谱的平台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目前,国内大型的众筹平台有京东众筹、淘宝众筹、苏宁众筹、点名时间等。众筹产品也是分门别类,涵盖科技、食品、艺术等各个领域。而我们在选择众筹产品时,要“货比三家”,即是在这几个大平台里选择有没有相似的众筹项目进行比较。 第二步,众筹金额不重要,创业团队才重要。在对相似产品进行比较之后,我们要选择众筹项目达成率高的产品,以免项目失败退回资金。其次,众筹产品的价格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生产产品的初创团队是否是一个优秀靠谱的团队,因为一个好的团队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因此,小伙伴们要着重留意企业和团队介绍,选择靠谱的企业和创始人。有人要问:都是在互联网平台,又没有见过创始人难道只凭网站介绍YY么?这就是我为何刚才良心推荐靠谱平台的原因了。像京东这种大型众筹平台,在项目上线前会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和把关,并且在众筹前中后阶段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扶持企业成长,最大力度帮用户把关。因此,小伙伴们虽然只是看到一个简单的网站页面,但背后都凝聚着专业人士对项目风险的把控和对用户的责任。就像现在正在众筹的小牛电动车M1系列,我就立马众筹了一台,因为小牛电动车是第二次登陆京东众筹,这次上线的M1系列是经过第一次上线的N1系列改良而来,项目众筹达成率高达1000%,现在只坐等着京东快递给送到家,想想都鸡冻。 众筹是否靠谱? 其实以上,我也阐述了,只要小伙伴们选择好的平台,选择众筹达成率高的项目产品,如果该项目剩余的众筹时间在一周以上,就可以99%的放心啦,另外那1%就当做支持创业者经验不足产生意外的小激励。但也有人问到我,创业企业是否靠谱、产品是否靠谱都由众筹平台来把关,说明平台才是达成众筹项目成功的关键,可万一众筹成功后产品不给寄怎么办? e租宝事件再度附体到众筹行业怎么办?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直接给满分,多一分都不怕你骄傲。没错,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绝不是帮助企业和用户搭线促成销售的中介而是一个能够为初创企业提供渠道、人脉等各种资源扶持的创业创新孵化平台,除了对项目进行审核把控的基本责任外,更能够运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帮助企业成长,陪伴初创企业度过艰难的瓶颈期,这样产品才能不断更新改良迎合市场需求。 众筹到底是什么?在我眼里它不是low到底俗到爆的预售或团购,它是梦想达成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帮助初创企业成长同时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新兴消费投资方式,我相信不久之后,众筹会深入到每一个生活应用场景,成为我们日常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消费行为习惯。...
张海云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物理博士,亲身参与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历史性大发展和大动荡,44岁时候回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金融学院教授。 在金融实务领域,国内外金融产品有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趣的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应用尚未形成一门学科,也缺乏系统研究的书籍。 “但随着中国金融创新的加速,对金融产品在功能和设计方面的分析能力越发重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教授张海云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产品设计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但由于目前诸多环节难以量化,尚未形成学科。” 张海云一直对于产品设计很感兴趣,尤其是,他自己在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早期已从事相关投资交易、产品开发、定量分析,所以归国后对于国内的信用衍生品市场也非常关注。进入学界以来,恰逢国内金融产品创新突飞猛进,张海云认为,从研究金融产品具体案例的设计得失入手,可梳理出一套可行的分析框架与方法论。 一位物理博士的管理咨询之路 张海云1983年考入北大物理系,后赴美求学,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物理博士学位。他供职于华尔街的十四年正是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发展的时代。 在他人生前三十年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中有两次跨界:从物理到金融,从业界到学界。 1988年张海云开始在美国攻读硕士、博士的求学之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发现我开始对商业感兴趣。我渴望参与社会,渴望能有近距离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希望能够有团队的合作,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我发现物理学离现实社会太远了,它可能并不适合我。” 他开始对管理咨询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他很快就发现一个缺乏商业经验的物理学博士,在商业领域谋职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张海云第一份工作在法赛金融研究系统公司(FactSetResearchSystems)对证券投资组合进行建模和数学优化。一年后,他进入路透(Reuters)从事金融衍生品及相关资产组合的风险模型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应邀加入美林证券,率领团队构建了以在险价值为核心、包含多种风险监控指标的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负责对于市场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的量化分析。 华尔街金融格局的迅速演变也反映在对于管理咨询的需求上。2000年,一个专注于金融业的管理咨询公司——资本市场公司(TheCapitalMarketsCompany,简称Capco)在创办两年内已发展到超过800人规模,其发展战略是为华尔街提供深度的咨询服务。 张海云应邀担任高级管理顾问,为全球大型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终于圆了我的管理咨询之梦,”他说,“有了几年的金融从业经验,希望完成从专才向通才的拓展。咨询行业视野宽广,每天面对的都是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对行业全景可以有广泛的了解。非常有趣。” 金融宽客: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者 2004年,金融工程领域开拓者,前高盛数量金融团队创始人,现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学系主任伊曼纽尔·德曼出版了影响巨大的自传体著作《宽客人生——华尔街的数量金融大师》,首次提到并定义了一个群体——宽客(Quant)。 即:“受过严格系统的科学训练的数量金融师。正是这些模型的创建者,他们是华尔街舞台上未来的明星。”很快,宽客就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固定词汇。它代表的是现代金融市场的基础——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者,指一群靠数学模型分析金融市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没有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华尔街,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金融衍生品。 与德曼一样,张海云也是物理学博士出身,不同的是,他进入华尔街的时间,比德曼晚了将近10年。但是1995年,当张海云到达纽约,先后在美国法赛金融研究系统公司(FactSetResearchSystems)和著名的财经机构路透(Reuters)从事资产组合和金融衍生品风险模型工作时,刚好赶上了衍生品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爆发的前夜。 2001年开始,当时35岁的张海云成为多伦多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部的总经理,主持产品研发定价及定量交易策略。在多伦多银行,他的工作广泛地涉及了资产证券化、信用交易、资本结构套利等等前沿投资策略和产品设计与推广。 2003年至2005年,张海云又担任美国国际资产交易公司(InternationalAssetTransactions)研究部总经理,主持ABCP资产证券化的定量研究和风险管理。 2005至2009年四年间,他再次转任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全球市场部董事,先后在全球市场部纽约总部主持信用交易业务的定量分析和相关系统及在北京拓展在华投资,活跃于中国私募股权、不良资产和亚洲高收益债券市场。 在2010年张海云回归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他除了是金融学院的教授,还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全球风险协会(GlobalAssociationofRiskProfessionals,简称GARP)北京分会共同主席。...
日前,ST华泽(000693.SZ)包括公司副董事长王应虎在内的15名董、监、高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中还包括两名已离职人员,而在此之前,其董事长王涛、财务总监郭立红已双双收到了调查通知书。 公司15位董监高以及2位离职高管同时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这是近年来极为罕见的案例。 而此时,ST华泽已经深陷关联方违规占用资金以及收购标的资产业绩不达标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显然,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高管立案,ST华泽所涉问题或许并非违法占款那么简单。 “ST华泽涉嫌虚假陈述行为,具体表现为虚假记载。”上海天铭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告诉记者。 这意味着,ST华泽大股东在违法占用资金的同时,公司本身亦存在财务造假的嫌疑,这或许正是公司高管集体被查的主要原因之一。 疑涉财务造假 ST华泽违规占款问题的曝光,源于会计师对公司年报出具的“非标意见”。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显示,ST华泽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陕西星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陕西星王”),2015年占用ST华泽子公司陕西华泽镍钴金属有限公司(下称“陕西华泽”)资金14.97亿元,2013年、2014年则分别为10.18亿元和14.15亿元。 在大股东违法占款事件曝光的同时,ST华泽也相应对前期财报追溯调整。 公告显示,陕西华泽对2014年财报的20项数据进行调整,范围囊括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在其对数据的调整中,又以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两项涉及金额最大,分别调减了应收票据13.6亿元,调增其他应收款14.29亿元。 也就是说,ST华泽大股东通过虚报交易,将上市公司部分资金转移至陕西星王,顺理成章地这部分资金被计入到了应收票据中。直至公司大股东违法占款行为曝光后,ST华泽才将上述占款修正至其他应收款项目中。 “虚报交易并以此制订年报,公司此举涉嫌财务造假,具体表现为财报的虚假记载。”宋一欣律师告诉记者。 四川本土一位资本市场人士则指出,上市公司造假主要是对资产、利润两项做出调整,目的便是为了扮靓业绩。相比之下,ST华泽大股东则是为了掩盖占用资金的行为。 数据显示,经过会计追溯后,陕西华泽2014年利润总额增加769万,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减少6.76亿元。 如今“东窗事发”,ST华泽大股东亦开始谋求补救措施。 陕西星王拟以其持有的广西华汇新材料有限公司股权的资产评估作价置入上市公司,以及转让其拥有的陕西太白山假日小镇收益权的方式,通过转让项目价款冲抵占用资金。 需要指出的是,ST华泽大股东王涛、王应虎承诺于2016年12月31日前完成资金占用的还款事宜,并优先采用现金的方式偿还占用的ST华泽资金。 31机构集中出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15年三季度,随着证金公司跻身ST华泽第三大股东后,四季度多家基金公司曾组团进驻ST华泽。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33家基金公司持有ST华泽股票,合计持股数量为651.51万股。其中,华商基金、南方基金分别持有公司259万股和124万股。 基金公司的介入,或许正是看中了公司即将到手的定增批文。 2015年4月,ST华泽便曾公布定增计划,拟募资50亿进军新材料领域。按照规划,募资净额将用于合金新材料项目、年产2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偿还银行借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可是,戏剧的是,预期中的利好并未按期出现,反而却等来了一纸立案通知书。 2015年11月24日,ST华泽因涉嫌信息披露不实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龙虎榜数据显示,2015年11月24日、12月1日,以及2016年2月16日,ST华泽分别遭净卖出1.38亿元、1.59亿元和0.63亿元。以2015年12月1日为例,当天三家机构席位合计卖出ST华泽近2亿元。 祸不单行,1月9日ST华泽控股股东王辉、王涛再次被四川证监局采取取监管谈话措施。同时,A股市场继续下跌寻底,ST华泽股价一路向南。 至今年3月底,仍坚守在ST华泽的基金公司仅剩下2家,而其持股数量也较去年四季度有不同幅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