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位银行渠道经理一个月赚了100万!原因竟是——基金实在太难卖,渠道经理要天天跑银行,结果把腿跑折了保险公司赔了100万! 类似的吐槽段子,也折射出当前基金发行所面临的“极度深寒”。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23日,今年以来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共有26只,平均发行规模仅为3.88亿元,创下国内公募基金行业有史以来最惨记录!即便是在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的2005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也有6.9亿元。 基金发行遭遇史上最冷“寒冬”,与目前a股市场总体环境不无关联,毕竟今年股市波动剧烈,缺乏赚钱效应,成交也在持续萎缩。在追涨杀跌的固有思维下,基金不受待见也在情理之中。 但换个角度来看,公募基金近年来遇到的发展困境,特别是首发规模不断创出新低,与行业自身或者说基金公司的发展思路也有一定关系。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跟风热点、一哄而上是国内基金行业的一个特点。不管是早些年的qdii,还是后来的短期理财基金,再到这两年的分级、打新基金,以及今年一度被“窗口指导”的保本基金。在最高峰时期,这些热门基金贡献了行业绝大部分新发规模。 然而,从退潮后的结果来看,很多时候,这些卖得最火的基金带给持有人的却是最深的伤害,比如最早的qdii,比如最近的分级基金。刚刚过去的2015年,尽管a股大盘以及公募行业整体都有盈利,但不少基金公司给持有人交出的却是亏损的成绩单,这背后的一大“祸首”就是分级基金。 另一方面,营销主导的基金经营文化,也在不经意间慢慢侵蚀着投资人对基金的热情和信心。正应了那句老话“好发难做,难发好做”,投资人在牛市狂热之际追过的那些“巨无霸”基金,往往留下的是不堪的回忆。根据wind统计,截至5月23日,去年上半年成立的7只超百亿的基金(剔除一只打新基金),成立至今的平均亏损达到31%,亏损最多的一只跌幅超过50%! 根据营销学的研究,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仅有四成是理性成分,其余高达六成是情绪因素。对应到基金的投资上也一样,很多投资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而只是凭一时的冲动。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让投资人充分认识到基金作为专业投资工具的优势,要引导更为理性的投资,基金公司和监管部门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
有了众筹,创业会更容易吗? 表面上看,只要有精美的产品包装海报和听上去不错的创意,就可以借助一些众筹平台开展产品或股权众筹,创业似乎变得更简单了。 但是,如果创业者真的觉得仅靠一个想法或创意,就能通过众筹方式起家或致富,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不可否认,众筹平台以及众筹模式的兴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只要有好想法或创意,即使还没投入生产就可以拿出来众筹,通过观察或分析参与众筹人数的多寡,来判断该创意或想法是否有市场价值或发展潜力,既节约成本又预热了品牌,似乎是个多赢的选择。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创业者参与众筹,还是要警惕和注意很多风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提交众筹过程中,如果未能提前做好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的话,众筹也可能会成为创业或创新的“绞肉机”——产品众筹尚未结束,一些抄袭山寨产品已经大量充斥市场,待众筹的产品上市时,发现市场可能已饱和。 那么,创业众筹该如何在众筹过程中做好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保护呢? 前车之鉴:众筹未完 同类商品已上市 曾经一度火爆的“手机智能按键”(小米叫“米键”,360叫“智键”),已知的创意出现最早可能出现在2013年。 有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8月,一个叫“Pressy”的产品就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发起了一个“手机智能按键”的项目或产品众筹。 Pressy的想法非常巧妙,在耳机插孔上装一个按钮,从手机的耳机电路取得驱动电流,再驱动麦克风电路产生简单的按钮电平。最终通过手机上的应用采集麦克风电平,来识别按钮是否被按下,并根据按下的次数和长短做相应的动作(类似于莫尔斯电码)。 由于该众筹项目的想法和介绍都非常精彩吸引人,再加上价格不过十几美元,两位项目发起者在众筹平台迅速募集到了超过预期近20倍约400万人民币的资金! 欣喜若狂的项目发起者原本计划2014年上半年正式发布产品,结果,还未等其产品正式发布,效仿者们的产品已经蜂拥上市,仅国内就有小米推出的“米键”,360推出的“智键”等。 事实上,在众筹发起者Pressy的计划中,其众筹的资金中原计划花2000美元撰写专利申请保护,结果专利尚未提交申请、产品未真正做出来,市场已经完全被其他厂商“包抄”和“抢占”。 而在国内,关于小米与魅族曾经的“恩怨”,魅族创始人黄章曾一度表示小米是投资魅族未果后,剽窃了魅族创意另起炉灶自己干了。 创业众筹:保护创意要做好知识产权功课 显然,不论是“手机智能按键”项目众筹,还是魅族与小米曾经的恩怨情仇。其实已经暴露出创业融资或众筹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筹时对项目原理及实现方式,描述过于全面。这种全面描述的结果是,使得同行业从业者按照其描述即可设计、制造出相应的产品。 以“手机智能按键”为例,其在众筹平台上对产品原理或技术方面的“全面描述”,其细致程度堪比专利申请书中的专利内容描述。 换句话说,参与众筹的项目在众筹描述或介绍中,要谨慎把握介绍内容的详略,尤其对于技术原理或是实现方式不要做太过细致的描述,尽量将描述或介绍的内容集中在提交众筹项目的创造性价值以及效果提升、应用场景等优势,否则,很容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其次,项目众筹前应提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规划和布局。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创业或创意项目在通过各类众筹平台发起产品众筹或股权众筹。 其中,产品众筹模式因为兼具品牌推广、商品预售以及“以购定产”等优势和价值,不仅吸引了很多创业团队的参与,也吸引了类似魅族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厂商参与。 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厂商而言,由于经营多年,内部已基本建立了一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得其新产品参与众筹时,营销推广的价值远大于众筹本身。而厂商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也能最大限度降低新品众筹可能面临的山寨或抄袭风险。 反倒是对于创业团队而言,参与产品众筹的同时,应该提前做好一些知识产权部署或商业秘密保护。 其一,提前做好商标保护。大多数参与众筹的产品或项目,创业团队都会取个名字。如果没有单独命名,则尽量使用公司名称。如果已单独命名,则需要提前做好商标申请保护,至少做到未提交申请商标保护的名称暂不公开使用,以免被有心之人提前抢注。 类似的情形也适用域名等商业标识领域的布局和保护,创业团队参与众筹尽量对公司或产品域名也提前做一些布局。 其二,适当做好专利布局。根据当前众筹平台的需要,大多数参与众筹产品都需要设计精美的产品介绍海报。一方面,创业团队应对产品的外观或样式,提前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另一方面,对于产品的核心技术或是实现方式,也要提前做好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保护。 如果创业团队因资金有限,暂时无暇投入精力,做相应的专利申请保护,则在参与众筹时,要考虑采取多种方式或手段确保核心技术或是技术原理不被外泄或抄袭。 此外,也要适当做好介绍海报图片、样式及文字等著作权保护。 其三,做好商业秘密保护。所谓商业秘密,一般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通常而言,因此商业秘密包括两部分: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如管理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经营信息;生产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诀窍、设计图纸等技术信息。 创业团队参与项目或产品众筹,如果无精力或财力申请专利保护,就要想办法采取保密措施,对提交众筹产品核心技术或原理加以保护。 如果创业团队在众筹时,未能提前做好相应的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保护,其结果可能是为别人做嫁衣。 正所谓“众筹虽好,可不要裸泳;优衣库便宜,但不要乱搞”。 ...
张维迎教授曾表示:“如今排名前20位的最富有的企业家,20年前可能什么都不是。80年代出现的企业家在当时往往处于社会最底层(我们现在称之为弱势群体或是边缘人),他们找不到工作:不能当兵,进不了政府,也不能去工厂。创新就是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来否定过去,新的企业家替代老的企业家。” 普通人很难判定颠覆性科技会如何发展,将往何处去。互联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学者和研究人员手上,它是科学;当各类数字公司卷入“纷争”、大量应用呈井喷之势时,它成为了技术。 政府监管和科技应用也经常上演“猫捉老鼠”你追我赶的游戏。创新的、具有颠覆性的科技往往在上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被大众接受,被监管层接纳,丢掉“灰色地带”的帽子。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银行与初创公司、土豪权贵与知识精英之间的关系地位正在发生变革。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可被视为金融科技的十年。从比特币到区块链的革命,包括众筹和P2P的创新——这一领域不断变化、迭代。 P2P存在于印度的DNA中 P2P萌芽于科技较为发达西方,但这一模式很快就被印度所吸纳。印度拥有全球最大的线下P2P市场规模,没有之一。 对于个人信贷,印度的普通民众往往很难获得。被拒绝的原因往往是:信用记录缺失、风险无法量化、不在业务覆盖范围内,等等。只有不到15%的人口能够从正规银行部门获得信贷服务;其余人则通过亲朋好友、商业伙伴或放贷人那里取得非正式信贷。而此类交易主要以现金的形式发生,没有可靠的文件证据。一旦产生逾期或是陷入纠纷,借贷双方几乎没有追索权。 对于企业借贷,又存在这样的矛盾:银行贷款大部分属于抵押驱动型,非常依赖资产;而印度是服务型经济,这意味着轻资产型企业占大多数。迫于较短资金周转期,人们开始寻求6到7个月期限的这类借贷产品。P2P模式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事实上,企业借贷已经成为印度P2P平台上最为常见的产品。譬如在 Faircent 平台上,30%的交易都属企业借贷。 监管博弈 由于P2P交易数量激增,为防止皮包公司泛滥,4月底,印度央行——印度储备银行(RBI) ——提出将对P2P借贷发布新规,以规范行业。 印度储备银行在文件中提到:“P2P借贷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形式,可以为传统金融尚未覆盖到的人群服务,并可促进传统借贷渠道竞争,使利率市场化从而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辅以适度的监管,P2P平台能够更加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如果监管缺位,不健康的模式将被更多企业复制,造成更大的风险和危害。以中国目前业内的状况为鉴,此阶段印度央行也将力图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印度是唯一拥有10亿手机用户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国家,目前有约3.5亿公民使用互联网。预测到2020年和2023年之间,印度将有10亿互联网用户。随着产品和服务正在向线上迁移,整个国家正在变为一个“村庄”,网络借贷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印度的P2P平台中,有些专注于个人信贷、有些同时涉及个人和企业信贷、有些做B to C;另外还有些致力于为小本创业企业或是社会边缘人提供服务。无论哪种类型,这些平台的主要目的之一都是为个体降低融资成本。 目前无法找到可靠的印度P2P平台借款数据,因为这个国家的 30多家P2P公司并没有将自身数据公布于众,甚至没有对监管层公开。相对容易的是,我们可以同个别公司对话,了解它是如何运营,这将有望获得一些粗略的细节或者数据。 当然,可以大胆推断,印度整体P2P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价值。今年1月,当时创立仅6个月的 Faircent 获得风投,估值400万美元;刚刚过去的5月,印度最大的在线平台 Capital Float 完成总额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高盛也将大举进军印度金融科技市场。 经过三年左右的蛮荒生长,印度政府正在准备对P2P借贷领域加以适当的监管。对于这些P2P平台来说,如何更好地保证交易借贷双方的利益并顺应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印度政府计划于7月份通过议案,打击庞氏骗局。监管框架目前尚未出台,印度储备银行是否会采取强硬手段,又是否会因此遏制金融创新,唯有拭目以待。 ...
据某业内人士传出相关通告图显示,今日(6月10日)下午,四达投资公布了平台兑付方案。图片显示,“根据大多数投资者的意见”,四达投资决定“最终解决方案为清盘方案”,“投资人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投监会)资产组已驻四达创投”,将“变现金额将在投监会监督下按待收本金比例返还打入投资者银行卡。” 这一消息目前还没有得到四达投资官网确认www.sidatz.com。但四达投资6月8日曾发出公告,表示已经成立全部由投资人组成的投监会,公布了投监会的名单,并称,公司资产已经封存,由投监会监管,将“竭力保障资产安全和投资人利益”。 昨日(6月9日),四达投资与投监会商议,提出4套解决方案,并表示将由投资人决定采用何种方案。而今日流传出的公告显示,四达投资将采用清盘方案解决危局。 ...
在生态学中,当某一种群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生长,同时不受到任何外部刺激时,其生长曲线就会随着时间变化自然形成“S”形。而刺激的作用时间,往往是在最大增速K值出现之前。巧合的是,同样的S型曲线也存在于经管领域,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便是最好的例子。 一方面,近日e租宝、e速贷、中晋等平台因违规问题被彻查的新闻沸沸扬扬;另一方面,由中央发起的“加大监管”终于从一句口号推进到具体条例的落地。我们暂且不论这几个连续“刺激”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相互的作用力让互联网金融有了一次“停顿再发力”的机会。 作用于红利K值前的刺激 2000年后,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衣食住行的互联网布局,让普通民众开始接受并依赖于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日常生活。而同时,也为传统行业的最后堡垒——“金融领域”,打下了“群众基础”。 历经了短暂的“互金元年”,互联网金融便顺利地迎来了为时两年的爆发式“野蛮增长”。截止至2016年3月,互金平台已从2012年的40家增长到3984家的惊人数量,2016年3月份全国总成交量为1380.95亿元,环比上月增长了26.5%。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已达17292.33亿元。 但行业的“狂欢”在K值前的刺激下退去了激情。自2016年后,行业红利逐渐消失,市场本身已趋于理性。佐之以BAT为首的行业大佬,纷纷入驻互联网金融,同时加剧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兼并与淘汰。而考虑到金融本身的外溢性和业务交叉性,作为市场环境外部刺激的政府部门又下令监管整改,三力合一,最终推进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大洗牌。于是许多低质量平台的问题开始显现,不仅是不合规的中小平台纷纷“出局”,甚至不乏一些运营多时、拥有投资“铁粉”的老牌平台的身影。 拐点的抉择,互金重构信任 从表面看,互联网金融似乎在一时间快速掉落。来自于少数不正规平台的影响,甚至撼动了大行业的信任危机。 不难否认,互金行业确实为某些不合规的平台“背了锅”,但反过来看,如果一个行业机制足够完善,“背锅”情况也就自然不会出现。换句话说:互联网金融还需要更清澈。 从去年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始,到今年两会官方多次发声鼓励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实现“新经济”转型;3月的“一行三会”牵头成立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使得互联网金融业无疑多了一位除尘涤垢的“大管家”。监管动作频频出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黑名单的设定、会员培训紧密展开、以及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行动,吹响了互联网金融业大洗牌最后的号角。 在这个重要的拐点,互联网金融行业选择了用行动重构信任价值。虽然表面是一次大强度的整改,实则是互金行业“蓄力再发力”的过程。 逆势回升,互金坚行“转型之策” 在一系列的调整后,回到市场本身对政策刺激的反应来看,行业整体面已经开始出现逆势中回升的趋势。三月和四月行业整体增速环比分别为20.70%和4.90%,同比更是增长了2.59倍。而行业内部、监管部门和市场走势的三大影响,正如监管文件所明示的从起到了从“促进”到“规范”转变的作用。 无论如何,从现有政策走势和市场动向来看,互联网金融驶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已是必然。而在迈入规范发展后,互金平台的转型走向,也将成为新时期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其一,正本清源,回归平台的信息中介属性 早期行业红利的爆发,为互金行业带来巨大流量,也“养肥了”了众多靠野蛮式增长低质量平台。风控门槛的提高和征信系统的完善,在帮助清理“浊流”同时,也为正规专业的平台打开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一批以国企背景为代表的平台逐渐成长为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力军。国企浙江光大金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此表示:“一旦行业趋向理性和稳定,行业整体面就会迅速回暖上升。光大金盛支持监管决策,也期待行业早日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由于有强大的实力支持,国资系平台与其他平台相比,能够更专注于安全体系的建设。通过优秀的金融服务团队、优质的信息技术支持、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精细的资产筛选流程全面保障投资人的收益安全。相信以国企背景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久后将会真正回归到金融本质层面。 其二,布局生态,缔造互联网金融综合交易平台。 正规化后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更趋向于成为互联网金融交易综合服务商。以自身为中心形成一个完整闭环,联结资产、资金、支付、征信、风控和法律等环节,以此来确保平台的高效和安全,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前不久发布的资产管理行业统计简报(2015年)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资产管理规模已达38万亿元,而与之相比目前国内P2P网贷的累计成交量总计约2万亿元。可见,互金行业离真正的S型曲线峰值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所以只要走对方向,互金未来的市场价值仍然无可限量。 K值之前的监管刺激,其效应已慢慢渗透到行业生态的各个角落。去粗取精,挤尽泡沫后所迎来的互金发展的春天,也必将孕育行业下一轮的S型增长。 ...
笔者整天跟创业者泡在一起,听到创始人关于股权分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主要是对合伙创业所做的事感兴趣,股权怎么分无所谓。” 所以,很多合伙人之间都是靠着 “兄弟仗义” 或 “姐妹情深” 而意气用事,不会 “斤斤计较”,股权划分时干脆拍脑袋,“二人五五对等(如51%-49%或50%-50%)”,或是 “三人平分天下(如34%-33%-33%)”,以上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接下来,创业小伙伴们开始火热地开干,设计Logo、注册域名、租场地、设立公司、埋头开发产品……大家一起义无反顾地开启了共同创业的历程。 投资人关于股权结构的 “神点评” 幸运的是,创业似乎一切进展得相当顺利,直到最终拿到了有兴趣的投资人对于公司股权结构的反馈,“公司(产品或想法)不错,但是股权结构不太理想!” 比较冒进的投资人甚至直接给小白创始团队提出了类似于70%-30%(两位合伙人)或者70%-20%-10%、50%-30%-20%及60%-30%-10%(三位合伙人)之类的具体股比建议。创业合伙人迷茫了,这该怎么办? 尽管对于这样的投资人反馈,我们不敢盲目苟同,但是投资人背后的逻辑却可以理解: 1、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需要合伙人,公司的创始合伙人决定着公司未来,联合创始人的股比通常不低于10%,才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合伙人; 2、 创业公司需要有高效的决策机制,在国内,股权是决策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公司需要拥有明确的灵魂人物,也就是常说的 “老大”; 3、 “股权对半分” 或者 “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的股权结构容易造成创始人之间的对峙,从而导致公司决策的僵局。 除了少部分连续创业者之外,大多数创始人没有融资经验,对于股权划分问题也是门外汉,现在,投资人指出了 “股权结构” 的问题,那该怎么办?调整吧,可是调整谁的股权呢?如果合伙人默契的话还好办,否则,就很可能在融资喜讯成为现实之际同室操戈,创业小船很容易因为股权调整的争议说翻就翻了。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媒体报道的 “泡面吧”、“西少爷” 及 “首席娱乐官” 等案例,其中,泡面吧这个项目据报道是在签署融资文件前夜,由于合伙人之间股权调整未果而陨落的明星。 创始人该如何应对投资人的 “神点评”? 在根据投资人的建议调整股权比例之前,创始人必须明白股权分配有两大原则:第一,公平。也就是说,各创始人的股权比例应当公平地反映各自对公司的综合贡献;第二,动态的公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公司应当预留股权调整的空间,根据各创始人的长期贡献适当地调整股权比例,力争实现动态的公平,保持创业公司的生命力。合伙创业究竟应如何分配公司股权,以及如何通过动态调整避免中国合伙人的股权战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文末参考阅读。 总之,市场实践证明,什么样的股权分配都有成功的案例,投资人的点评也并非金科玉律。投资人不是总说 “股权平均分配对创业公司来说是大忌” 吗?那你可以告诉投资人,谷歌和苹果这两家当今世界上最知名的科技公司创始人早期就是平分股权。我们的观点是,只要是创业合伙人真心认为公平合理的股权分配方案,就是当时最好的方案。 当然,除了这种驳斥的方式之外,我们在这里也想分享一些在实际操作中应对投资人要求的有效、迂回的方式: 1、 确定公司的灵魂人物 每个成功的创业公司几乎都有一个领军的灵魂人物,尤其是在创业公司早期的时候。无论是提到美国的苹果、Facebook、微软还是中国的BAT,大家都能很快地对应上一个灵魂人物,也就是公司的老大。尤其是在国内,创始人通常兼任公司大股东和运营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因为国内创业公司暂时还没有聘任职业经理人(CEO/COO)管理公司的传统,所以,创业公司老大对公司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 因此,国内的创业公司往往需要一位创始人领袖担任公司CEO,从公司创立伊始,持续领导公司前行,经历融资、发展壮大一直到最终上市,即使这位领袖的人选可能会变化,但这个角色往往被视为国内创业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位创始人发挥早期领军功能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其大股东地位,即使没有股权上的控制地位,也需要通过超级投票权或者投票权委托等情形来实现投票权上的控制地位。 本文要为创始人着重介绍的是应如何妥善调整股权比例,才能既满足投资人的要求,又避免导致创始人之间的不满,维护公司创始团队的稳定。 2、 股权调整方案 如果创始人要基于投资人的要求进行公司股权比例调整,那么,在提出股权调整方案之前,就必须确定创始人团队已经认可了一位创始人领袖,譬如担任公司CEO的创始人。简单来讲,就是将公司需要预留用来招募后续加盟合伙人的股权以及作为员工激励的股权,暂时放到创始人老大的名下。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创始人已经开始通过签署创始股东之间的股东协议做股权预留,用于:(1)招募后续加盟合伙人;(2)员工激励的股权;(3)在创始股东之间根据贡献进行动态的股权调整。在创业之初我们就建议创业者在股东协议中预留上文三个部分的股权。如果已经做了股权预留,投资人问题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即使有这样的问题,那么,通过预留股权进行调整也比较容易操作。 如果创始人之间事先没有签署协议预留股权怎么办呢?同理如上,创始人可以商量股权预留方案,用于这三种目的中的一项或多项:(1)招募后续加盟合伙人;(2)员工激励的股权;(3)在创始股东之间根据贡献进行动态的股权调整。这里的核心问题是确定预留股权的额度,以及由哪些创始人让出对应的预留股权。 举例说,三人均分股权的公司,创始股东甲(老大兼任CEO)、乙和丙的股权比例为:34%- 33%-33%,三人等比例预留18%的股权用来招募后续加盟合伙人,15%的股权用来做员工激励以及18%的股权用来做动态股权调整。预留股权全部放到创始人老大名下,预留股权调整完成前后的股权结构如下图。这样,是不是就解决了投资人关于股权结构的 “神点评” 问题呢? 当然,上图只是一个示例,创始人团队完全可以根据公司具体需要,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股权预留和调整方案。 3、 股权调整的具体实施 (1) 代持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股权代持。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肯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代持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第二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实践过程中,除代持违反了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如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资的情况)的,以及以代持方式掩盖非法目的(如行贿)等情形之外,法院也通常都支持股权代持协议有效。 实践中,采用代持方式将员工激励股权等预留股权放在创业公司核心创始股东名下,有利于保持创始人领袖在股权上的控制地位,尤其是投票权的控制地位。代持的股权可以通过代持协议的约定,将经济权益之外的投票权、管理权以及知情权等非经济权利委托给代持人股东行使。 与以下讲到的持股实体方式不同的是,代持方式相当于隐名,不需要到工商登记备案。出现变动时,通过协议或者协商就能够解决,而无需每次都去办理工商变更等官方的登记手续,所以,这也是实践中最常用的股权架构方式。 (2) 持股实体 另外一种股权调整的方式是,通过持股实体(公司或者有限合伙企业)来持有预留的股权,甚至是部分股权比例较小的、其他股东的股权。创始股东通过担任持股实体的法人或者有限合伙企业的管理合伙人,能够在持有实体很少份额的情况下控制持股实体的决策权,也就是间接地控制了持股实体在公司中的这一部分股权。鉴于有限合伙企业自身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以及内部管理制度比较灵活等特点,持股实体往往采用有限合伙企业。 按照上文中的案例,如果原本由甲代持的34%预留股权就由一个有限合伙企业持有,甲通过担任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而控制了预留股权,实现公司投票权上的相对控制权。 给创始人的忠告 针对股权分配和调整,笔者还是要重复一下给创业者的忠告:第一,公平。股比必须公平地反映贡献;第二,动态的公平。通过预留股权等方式根据贡献适当调整股比,力争实现动态的公平。创业合伙人之间的股权分配和调整是一门艺术,而非精准科学! 投资人关于股权分配的建议并非金科玉律,如果违反了创始人之间的公平原则,无论听起来多么有道理,对于团队来说都只是外人的意见,只有创始人团队自己才最适合找到股权比例最恰当的平衡点,让创始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公司走到最远。 最后,提醒创业者不要将一切希望寄托在投资人身上,就像朋友圈热传的 “药给力暂停服务” 的文章中介绍,即使签署了投资协议,被投资人放了鸽子,再完美的股权架构也无济于事。创业者需要力争做到,即使投资人不给力,创业者也要力保创始人团队给力,团队同心协力把业务发展起来。事实上,哪怕是谷歌和苹果当初那样的 “定时炸弹型” 的股权结构,他们同样也能够融资、发展壮大。 ...
今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好影视这个行业,影视众筹也成为了热门投资方式。根据易观智库研究报告显示,以中影、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等传统的影视公司立足于影视作品的制发,不断地尝试新的领域,占得先机;后入局的乐视影业、阿里影业以及万达影业利用其不同优势,在创新领域进行了积极尝试。但电影市场格局远未定型。 影视众筹更是为影视投资开辟了低门槛、有标准的便捷投资渠道。靠谱众投立足众筹行业,分析影视众筹和平台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操作,以及参与影视众筹要注意些什么。 图一是国内这几年电影票房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到从2010年100亿规模到2015年已经达到了450亿,每年递增。2013年、2014年、2015年成长率还越来越高。 图二是观看影片的人次,人次从2010年到2015年也是快速地增长。特别是2014、2015年,增长率更是大幅度提升!可以看出,影视行业及相关产业是一个风口,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也是很多人掘金的领域。也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之下,爱奇艺、百度影视、腾讯、万达、乐视等都在大踏步地涉足影视领域。投资人参与这个领域也是把握住这样一个时机。 IT技术对影视产业的影响:从运作模式到投资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这个IT技术的时代,对影视产业有很大的影响,包括电影的制作技术、网络电影和影视众筹。云筹,主要涉及影视众筹。据统计,国内目前有三十七家众筹平台参与影视众筹。 影视行业本身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的行业。过去我们圈外人很少涉足,无论是投资方、专业公司,还是从业人员,外面的人都不太了解。普通民众,就是去买票看电影。最多选择看哪一场、坐什么位置、看几遍,我们就是一个看客。现在互联网众筹时代的到来,给大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参与影视行业的机会,有很多种参与的方式。 因此影视众筹,有两个特别点。第一点是影视众筹带给这个行业的变化,并不是说有人要拍一部影片,钱不够,向大家来凑。而是通过影视众筹,将会带动行业运作模式的变化,对制作、营销、发行带来变化,也带来影视相关专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治理机制的变化、经营思路的变化,可以说是行业经营的互联网化。 第二点是影视众筹带给大家的参与机会。通过影视众筹,把影视的生产者、投资者、消费者、传播者融为一体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先选题、然后拍片、制作、发行、最后观众才看得到。而是在最初大家就已经开始有参与了。互联网众筹不仅仅是传播、观看的平台,也是把大家利益捆绑的机制。 影视与众筹的结合:凸显六大特征 因为这两个特点,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面,有多部成功的影片是通过众筹的方式生产、发行出来的,也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也让参与方获得比较好的回报。这其中有很多的影视专业团队,转变经营方法、转变经营思路。这次跟我们合作的《隐之爱人》团队,包括刚才演讲的车总,就是其中的代表。 也正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大众来参与众筹电影的机会,我们就有机会分享影视行业成长的收益。 靠谱众投经过充分地研究和评估,也认可电影是非常适合开展权益众筹的领域,我们觉得影视众筹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会带给投资人很好回报的一个领域。为什么? 第一,影视的财务指标比较易于统计和归口。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主要是票房的收入,或者是卖版权给电视台、网络播放平台,归口比较单一,统计比较简单,数据也容易获取。对于投资人来说易于监督,公平公开,权益受保障。 第二,影视制作周期可以预期、计划,是可见的。不像有些科技创业型项目,什么时候开始现金流为正、什么时候开始过盈亏平衡点,不确定性高,很难预见。但是一部影视剧,不管是什么阶段开始众筹,它什么时候上线,什么时候产生票房收入,什么时候整个生命周期结束,都是可以计划,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一般来说一部影片,生命周期结束,产生回报,是不超过两年的。投资人参与这样的项目,他的退出时间和退出方式比较确定。 第三个特点是影视项目可参与的人群比较广泛,几乎每个人都会看电影,我们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去理解电影,都有可能对他产生兴趣。相对于一些科技创新类的项目,往往它的价值就是因为它的创新,而创新往往是别人所不知道的。电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理解的,它的剧情无论多么深刻,无论他制作的技术多么复杂,无论他所反映的主题有多么高深,最终他都是要让每一个民众可以看,每一个民众可以理解,每一个民众可以受教育和引导,因此每一个民众都可以来参与影视的众筹。 第四个特点就是影视众筹提供了给大家不同体验的机会。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本来就是粉丝。以前的粉丝,我们只能关注到他最后的出品,现在大家可以通过这种众筹的方式去支持拥护的名人,把对明星的关注和热情,通过众筹平台进一步转化为参与。 第五个特点就是影视众筹回报设计是多样的。一般来说像影视众筹隐之爱人这样的电影,你可能有机会获得明星的海报签名、有机会参加他的首映的典礼,参与股东还有专场的电影。有很多的方式,投资达到一定额度,还会在鸣谢、客串演员、明星见面会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获得福利,这种回报的方式在我们以前的生活当中往往都是很难获得的。 最后,第六个特点是影视众筹的项目,采用项目化管理,用协议来约定权益。项目是有周期的,而且是有阶段性的,就没有必要为最多不超过两年的一次投资行为活动,来注册一个法人的公司,公司都是一个权益实体,都是要持续经营的。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是为某一部影片开展众筹的话,是不需要注册公司的,他都是用协议来约定权益。它不会受工商注册人数的限制,我们可以更多一些人参与。隐之爱人这个项目,可以提供一百个人甚至一百多人一起参与的机会。这种方式的流动性也会更方便一些。投资后当你想用其他的方式来转让权益时,很方便,这些都是很大的优势。 分辨股权型和消费型影视众筹:关键在于回报的形式 影视众筹现在也有多家平台在开展,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项目。比较典型一点的就是大圣归来,还有最近新闻关注度比较高的叶问3。关于影视众筹的概念其实也有很多类型的模式和产品设计。有些影视众筹项目说是影视众筹,我觉得他其实是消费众筹,或者理财。 消费众筹的特征在于给你的回报是电影票,比如说你出一百块钱,到时候我让你看电影,让你一家人都去看,让你的亲朋好友都可以去看。这就是典型的消费众筹,参与人的回报就是看电影。另外就是理财特征。比如说给一个固定的回报,在这个期间半年或者一年时间,百分之几的回报。这种给固定回报的这种影视众筹,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借贷,也可以说是P2P。作为影视制作公司而言,他反正是要到银行去借钱的,通过这种影视众筹概念,通过P2P来借,借了一千个人、一万个人,这一万人都知道了我这部电影,这一万人都会成为未来的票房和传播者。 影视参与人数更多,从资金角度而言参与的门槛更低一些,其实参与人专业性门槛也更低一些。影视众筹不需要太专业的判断。甚至,只要判断这部电影是不是你喜欢看就足够做出投资的判断。如果你自己喜欢看,那别人应该也会喜欢看,那么它的票房就有可能高。影视类的项目,也未必一定需要一个领投机构,制片方就是领投机构,按照财务预算核算来做开支管理,也没有估值和溢价,募的钱不够,也要想办法把电影发行出来,钱多了省下来也是大家的。 影视项目,现在靠谱众投也在接触多部,只要在靠谱众投上众筹的项目,他们都会来群和大家交流、探讨,让大家了解、认知他们的作品。大家认可,一起来投资。 影视众筹投资注意事项:注重风控、项目精选 既然影视众筹,对影视行业,对投资人来说都是不错的机会,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方向。参与影视众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呢? 就平台而言,我们自身要提高专业性,最重要的就是风险控制方案。靠谱众投在影视众筹的风险控制上,我们是只和有经验的影视公司合作,我们不会跟这种太新的公司合作,因为有经验的专业的团队会更加能够把握好这个市场的机会。另外,在靠谱众投众筹的项目都会是由影视公司投入相当比例的前提之下,我们才会拿一部分份额在云筹上众筹。我们不会做2000万投入,众筹1800万的项目。都是影视公司投入了大部分的情况之下,我们才会开展众筹。制片方在云筹发布项目,还要求承诺这个片子能够发行。我们知道在片审这种问题上,大家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人,包括云筹平台,我们不可控制。假如因为片审不能通过、不能发行,那这个片子的整个价值就很低了。发行了以后票房到底怎么样?这个我认为这种风险是每一个投资人都应该来承担的。但是片子本身没有发行的话,这种风险是应该由制片方承担的。 ...
5月初Lending Club创始人出走危机发生以后,其实说到底,风控也是模式的重要方面,一个风控做不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你很难说它的模式是好的。 而Lending Club危机发生后,其股价连续暴跌,近日却来个峰回路转:伴随陈天桥创办的盛大集团持有Lending Club 11.7%股份的消息传开,其股价在周一开始后又迅速上涨6.6%。 对此,小编也是不懂,P2P一片乱象,你又何必趟浑水? 不过,乱象中看出趋势,那才是硬功夫,现在小编就带各位看官扒一扒,“贵圈”虽然很乱,那也是有“章法”的,也有前景。 一:别人恐惧的时候我抄底?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份,陈天桥就已在公开市场陆续购入Lending Club股票,所以此时传出盛大集团持有Lending Club股份的消息,自然是为了提振后者股价。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相对于中国P2P平台,Lending Club依然属于相对优质标的——至少这次危机的爆发,就源自于其相对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从而避免了更大程度的损失。 而在国内,尽管P2P“风声鹤唳”,也依然有几笔大的融资,在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这个行业的积极信号:5月20日,专注汽车抵押债务的微贷网在北京高调举行C轮融资暨银行存管签约仪式发布会;5月30日,互联网金融平台米么金服宣布获得数千万B轮融资;6月初,搜狐旗下的搜易贷也宣布将实缴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人民币增至3亿元。 不过,考虑到国内融资新闻的浮夸作风,这些个例的信号意义有限。而且P2P企业在国内主板和创业板向来不受“待见”,新三板新政明确后,也基本堵死了P2P企业,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不利于融资的。 而在北美,依靠风险投资发展的金融科技今年下降了10%,CB Insights和KPMG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在过去几年中,高盛,花旗和他们的风险投资部门对金融科技公司投资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但是今年随着行业中紧张气息的蔓延,“投资缩水、企业合并都是可能的趋势。”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KPMG风险投资集团主管Conor Moore在报告中同时指出:“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份报告是否会影响投资人的兴趣也不清楚行业的风向是否会转向传统金融业,这些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二:一秒钟变Fintech 其实呢,伴随P2P被污名化,不仅监管部门不允许企业注册名称里出现P2P、股权众筹、网贷等字眼,P2P平台自身,也不太好意思直接说自己是P2P,现在它们换了一个更洋气的名字“Fintech”,Finance + Technology = Fintech, 中文叫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现在火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京东金融自称是国内第一家定位为金融科技的企业,蚂蚁金服研究院时不时地出一些关于金融科技的研究报告,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也将自己归类为金融科技公司。 由于金融科技公司行业集中在借贷和财富管理,在野马财经5月初主办的2016 FinTech 2016峰会上,业内人士也认为,金融科技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转型方向,而数据和技术将成为金融科技的两大利器。 但是从目前叫得最起劲的公司来看,大多是互联网公司转型做金融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拥有丰富的数据和场景。对于“一穷二白”的P2P平台来说,在没有技术和资源的支撑下,还不老老实实做个信息中介平台,改什么名也扭转不了跑路的命。 三:合并以及全球化 数据统计,自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累计平台数量从2607家,上升到4029家,但累计平台增长率,已从6.45%降低至0.69%,与此同时,新增平台增长率,也从最初的79.22%,跌落至-54.24%。P2P行业面临洗牌之际,标杆企业早已开始布局转型: 近日,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中国2000多家P2P网贷平台将缩减至200家左右。P2P借贷市场的动力并未消失,但由于市场动荡和监管问题,陆金所IPO可能将推迟到明年。 5月26日,一份宜信唐宁公开信显示,宜信的战略目标已经悄然从P2P转型为财富管理。唐宁透露,由于风险定价的原因,部分宜信的借款人的借款成本高达20%-30%。而宜人贷的ABCD四个信用级别,现在仍以D类借款为主,但ABC类借款逐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宜信的全球扩张之路也已展开,来自外媒报道称,宜信已经从其财富管理客户手中筹集了8000万美元资金,用于投资国际市场的网络借贷平台,并已将目标锁定在Avant和Prosper两家公司,计划对这两家平台进行5000万美元的平台贷款购买计划。 而蚂蚁金服副总裁,国际事业部彭翼捷,日前在接受彭博社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我们去年开始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我们的策略是在各个市场寻找当地伙伴,输出经验,帮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从资源和人才配置的维度,全球化是我们的战略重点。” 四:回归信息中介平台 当然,不是谁都有实力走全球化之路,或者向财富管理转型,对于大部分P2P平台来说,放在眼前的无非三条路:第一,努力做大;第二,继续打擦边球;第三,回归信息中介平台本质。 对于第一个方向,其实可遇不可求,毕竟不是每家平台背后都有个国资系或者大靠山;第二个方向,虽然深8君从“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那些跑路的P2P平台,但深8君也相信,大部分P2P平台的成立,并不是冲着跑路去的。但恰恰是“模棱两可”助长了P2P的风险系数:比如由于国内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为了让投资人放心投资,平台大部分都承诺保本保息,但是能否做到,其实并不由P2P平台说了算——遑论那些恶意骗贷的平台。 P2P平台也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虽然针对网络借贷业务的保证保险风险高,保费也比较可观,但多数保险公司担心引火烧身,不愿意承保借贷业务。近期保监会更是有通报,称“保险公司在互联网借贷平台保证保险业务发展中相继发生两起典型赔付事件,显示出保险公司在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第三个方向,目前看来也是政策倾向。今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政策作为“看不见的手”,一旦出手,就能让你明白谁才是大boss。而政策之所以迟迟不出手,是为了“让子弹飞一会儿”。 日前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授权微信公众号《央行观察》发表文章称,央行将尽快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取得对所有互联网企业采集数据的合法权利。 他在文章中认为,P2P等网贷的优势在于其信息中介职能方面,但在信用中介职能方面,P2P目前还远远不如传统金融,这种劣势表现在风险信息的不完备、风险控制手段单一、风险补偿能力严重不足等方面。就政府监管来说,要有效监测P2P风险,就应重点监测平台风险和借款人及借款项目风险。 小编觉得潜台词就是:不是我不让你发展,实在是P2P平台在信用中介职能方面,与银行还隔着好几个支付宝、陆金所呀!还是乖乖做你的信息中介平台吧。 ...
谈及p2p的推广渠道和方法,我们可以随口列举出一大堆渠道和方法。就推广渠道而言:SEM、导航、网盟、社交媒体、门户、社区、纸媒、电视等等;就推广方法而言:广告投放、商务合作、线上活动、话题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线下地推等等。但是,这些答案,我想并非大家所关心,所列举的这些渠道和方法,肯定都会有效果,但达成相同效果的代价和成本是相差迥异的。大家心中所关心的问题或许是:如何在控制获客成本的前提下,找到效果最好的推广渠道和方法。如今,很多新平台的获客成本均已经超过3000元/人,我们能否把获客成本降到2000元/人,甚至1000元以内呢? 任何一个平台的推广和运营工作,一定是一套组合拳。在用户拉新、用户转化、用户留存、用户活跃等多环节采取措施。我今天不能全面铺开的谈,仅仅从某些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为什么我们的广告成本降不下来,这不仅仅是p2p行业面临的困境。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对广告的免疫力,自动广告过滤,我们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我们能记得的地铁广告有多少呢?最近,某P2P平台在报纸、楼宇LED大屏、地铁广告等渠道投放了大量的广告,公开发声“真的,不跑路”,广告本身,缺乏吸引力,这些广告只能被自带广告屏蔽功能的大众消费所忽略,如此大规模的广告,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这家平台的名字呢?相反,某自媒体地域类大号和某自媒体联盟联合承包了5月25日《深圳晚报》的头版广告:“不懂为什么,就是突然想打个广告”;“我也不懂为什么,见楼上打了我也想打一个”,广告形式新颖,自然而活泼。随后通过社会化媒体,该广告获得了大量的自传播,甚至,大量企业自媒体跟风营销,纷纷模仿,在这个过程中,该自媒体地域类大号和自媒体联盟得到极大的品牌曝光。一个低成本高成效,一个高成本低成效,渠道依然是一样的渠道,差别在于广告本身。 说完广告投放,再聊聊活动运营,p2p行业活动运营同质化问题特别严重,p2p平台所推出的活动,大概都有类似基调:“我给你各种好处和利益,你来我们平台投资”,有的活动是给线下给利益,有些活动是在线上给好处;有些给积分,有些给红包,有些给实物奖励等等,但基本大同小异。当一部分平台如此玩的时候,这是获取投资者的有效方式,当所有平台都如此玩的时候,就变成了不做不行,做了也没太大意义的工作。相反,某p2p平台曾经与Uber在浙江地区4个城市联合推出了“一键呼叫一个亿”营销活动。当天,这4个城市的Uber用户,打开UberAPP,会看到“一个亿”专属按钮。点击该按钮后,成功打到专属“一个亿运钞车”,即可在上车后获得该p2p平台1亿元理财体验金。体验金在1天内的收益将自动打入用户账户中,可随时提现。活动的本质依然是给予投资者奖励,但这个活动,有效利用商务合作双方的特点,打造出“一键呼叫一个亿”、“运钞车”的概念,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参与度。同时,“一键呼叫一个亿”、“运钞车”、“优步”具有极强的话题性,在社会化媒体平台具有比较强的自传播力,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一举两得。 说完了活动运营,我们谈谈整合传播。我们不用去讨论陆家嘴不雅视频事件,是否是曲美等品牌制造的事件营销,但客观事实,此次事件之后,大量网友认识了陆家嘴四季酒店,甚至有大批网友特意前往陆家嘴四季酒店住上一晚。这样的品牌曝光效果是投入数千万广告费,也未必可以达成的传播效果。事件的热度带动事件相关的品牌的传播:创造事件,制造争议,引导舆论,捆绑p2p平台,抓取大众消费者的注意力,最终,以相对低的成本投入,实现品牌极大范围和数量的曝光。 p2p推广过程中,如何实现品牌曝光?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让大众消费者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平台?如何获取潜在投资者的信任?如何把获客成本降下来?这一切需要p2p从业者,先认清行业现状,把握问题根源,创新性的制定解决方案,而非盲目模仿和尝试。我们都可以搞出一套《p2p推广方法和渠道大全》,我们可以列出少则几十种推广方法,但这些套路性方案解决不了p2p推广难题。拿到做菜教程,并不等于自己就成了大厨。...
6月8日上午,上海快鹿投资集团官网发布《关于正式启动特殊客户兑付工作的公告》。 快鹿总额约100亿元兑付工作终于有了新进展。 6月8日上午,上海快鹿投资集团官网发布《关于正式启动特殊客户兑付工作的公告》,称即日起开始对老、弱、病、残及有紧急特殊情况需求的客户恢复兑付。 澎湃新闻从快鹿方面获悉,这次快鹿兑付的对象以孤、老、病、残,以及买房需要付首付的特殊人群为主,虽然目前已经接收到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近5000份,但第一阶段审核后只有600人合格。 快鹿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于今年3月底发生兑付困难,目前涉及投资者达20万人,未兑付资金达100亿。4月,快鹿集团宣称对此兜底。 对于兑付资金的来源,快鹿称来自华瑞银行解冻股权中的3000万,再加上公司高层以借款形式发动员工筹集的资金,现在筹集到1亿的特殊兑付基金。但快鹿方面也提到,这1亿元并不是用于一次性兑付,而是会分期、分批兑付,一直维系到恢复全面兑付之前。根据快鹿董事局主席徐琪此前给出的兑付时间表,恢复兑付具体时间将会在不早于7月1日,不晚于10月1日。 当澎湃新闻询问具体这次兑付金额占本金的比例时,快鹿方表示从8日开始,由特殊兑付小组与通过审核的客户一对一沟通协商,没有统一标准。 此前徐琪表示,苏宁通过南京鼓楼人民法院冻结了其在华瑞银行1.2亿的股份,苏宁在上周从中扣去快鹿在其众筹平台上欠款4000多万,剩下的7000万元还没有收到。苏宁众筹则向澎湃新闻表示,依法扣款和解冻都属实,但是剩下7000万没到账与苏宁无关。今天快鹿则表示,目前用于兑付的华瑞银行股权中的3000万来自股权受让方骋宇实业,剩余部分双方还在沟通打款时间。 苏宁与快鹿集团的纠纷还并未结束,除了《叶问3》的合作外,苏宁众筹平台还曾为快鹿集团制作的电影《大轰炸》融资3000万元,于6月5日已经到期,但目前快鹿方声称还没有收到苏宁的还款要求。 至于快鹿最早7月1日开启的全面兑付资金来源,此前徐琪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已经与一家规模千亿的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通过资产包质押的方式获取现金流,未来该公司将为快鹿提供百亿流动资金。此外,快鹿也联系了3-4家大公司商谈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