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P2P+保险,一般都会理解为保险和P2P借贷平台的合作。但其实,连接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的P2P(Peer to Peer)运营思路,也可以影响保险运营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呈现去中心化、对等个人之间约定风险分担的P2P保险模式,已经在国外发展得风生水起。 P2P保险是一种将互助保险和传统保险结合的模式,主要利用熟人间的互相了解,取代保险公司的部分风险管理工作,用户间通过自主选择形成互助小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共享保费资金池。小额出险将从资金池里提取资金,大额出险则会由保险公司赔付,如果保险期间内未出险,资金池的保费基金将返还给用户,而保险公司也会降低运营成本。 P2P保险有两层架构 近日,《2016中国P2P安全大地图》的数据图被广泛传播,数据图显示,目前全国P2P平台与险企合作的有90多家,合作的险种包括保单质押险、抵押物保险、风险准备金保险、意外伤害险、履约保证保险、账户安全险等。不过,P2P+保险,除了以上合作之外,还有着另一种形态——P2P保险。 用P2P平台模式定义的P2P保险,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对等个人之间约定风险分担的一种保险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不存在一个组织(或机构、法人)与对等个人产生对赌行为。 P2P保险平台类似P2P借贷平台,为对等个人提供服务的平台,当把P2P平台移除后,对等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因此而消失。P2P保险平台运用两层架构来运营保险业务。上层为对等个人/个体组成的社区,对等个人之间风险分摊由民事合同约定。下层为提供服务的P2P保险平台,由平台和对等个人之间进行服务协议约定。这两层架构或许可以作为判定P2P保险模式的一个标准。 有别于互助保险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外的P2P保险发展已经风生水起。 曲速资本创始合伙人杨轩向记者介绍了6种国外的P2P保险形式。全球第一家做P2P保险的是德国的Friendsurance公司,而将P2P保险推到台前的则是美国Lemonade获得的那一笔红杉最大的种子轮投资。不久前,Friendsuranc获得B轮1500万美元的融资,又一次引起了业内对于P2P保险的关注。除上述两家外,P2P保险公司还有美国的Uvamo、Gather、英国的Guevara和新西兰的PeerCover等公司。部分公司的创始团队来自于P2P借贷平台,创始之初就致力于探索如何将借贷市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保险业。 记者统计发现,这些公司主要面向财产险,主要的经营模式为:首先将所有投保人的保险单进行分类(分成小组),组合成不同的保险资产池,即保费基金。如果小组中有人出险,金额较小的部分由保费基金理赔,超出部分则由保险公司理赔。如果保险期间内未出险,将会返还保费基金。根据Friendsurance数据统计,大约有94%的用户获得了现金回馈。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技术的发展是促进P2P保险的一大助力,发达的社交网络为保险互助网络打下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从现有的P2P保险模式来看,大多基于熟人关系。具体来说,利用熟人间的互相了解可取代保险公司的部分风险管理工作,用户间通过自主选择形成互助小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共享保费资金池。熟人小组的好处在于,可以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再加上情感因素的存在,可以减少保险欺诈发生的概率,降低风控成本;同时,各投保人保费降低。 不过,P2P保险似乎和目前十分火爆的互助保险有些相似。对此,杨轩表示,“有人将P2P保险等同于互助保险,但从现有主要的P2P保险公司的操作模式看,并不能将其看作是完全意义上的互助保险。” 虽然投保团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助关系,出现风险、分摊损失,但是其中参与的传统保险公司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别。出现大额赔付时,传统保险公司会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传统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时也让P2P保险有底气来做保费返还。因此,保费返还也是P2P保险和互助保险的一大区别,“在一定意义上,P2P保险可以看作是互助保险和传统保险的结合。”杨轩说。 P2P保险尚属于新鲜事物,但有业内人士表示,P2P保险在财险业,尤其是车险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据了解,英国Guevara公司的P2P保险就专注于车险经营。就国内而言,P2P保险主要是在摸索阶段,但现在资本对这个领域比较看好。 ...
8月初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最严”信息披露规范———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P2P网贷(征求意见稿)》。在短时间内,深圳业界开始做出动作与反应。在信息披露、标准化、优质资产构建、银行资金存管等方面举措频频。 毫无疑问,合规成为2016年P 2P平台发展最重要的事。业内预测,新规来袭,势必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带来合规的大潮,深圳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信息披露 “明镜”系统启动,深圳平台先“吃螃蟹” 对于日趋规范化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信息披露是平台合规的关键一步。记者从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获悉,本周该协会的网络借贷平台综合管理系统———“明镜”系统宣布启动,开始试运行。 该协会秘书长朱明春透露,“明镜”系统将对接网贷平台的各类信息和数据,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推动互金机构去芜存菁,在阳光下合规运营。据悉,这个系统将会从公司信息、治理信息、业务信息、项目信息、风控审核五个维度做好信息跟踪,实现监管部门和协会对于网贷会员的信息披露、风险跟踪等功能。 朱明春昨日向南都记者透露,目前18家理事单位会首先接入,下一步是推向所有会员单位。目前18家理事单位中,深圳平台超过一半,这意味着深圳P2P运营平台会率先吃螃蟹,成为信息披露的“尝鲜者”。而在其会员单位中,深圳也多达45家。不过,由于处于落地阶段,协会方面并未给出“明镜”系统真正启用的时间表。 实际上,P2P平台的定位是借贷的“信息中介”,因此尽可能披露相关的信息是平台的本职工作。在业内看来,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互金行业道德风险和欺诈行为的产生,这严重削弱了投资人对行业的信任。如果系统可以及时披露交易中借款人的资质、风控流程、资金去向、相关风险和收益等,就可以减少大众对行业抱有的不确定性。 优质资产 标准化+有抵押,深圳网金转战优质资产端 构建标准化的优质资产,也是网贷平台走向合规的重要基因。深圳人人聚财首席执行官许建文日前在其“百家门店”达成暨资产战略发布会上告诉南都记者,为了真正达成风控实现“合规”,他一直在尝试资产端模式的创新。“今后几年,判断抵押类P2P平台资产的优质性,标准化、有抵押、直营等,将是关键要素。”据许建文介绍,截至2016年6月,其车抵贷直营线下门店数量已突破100家,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91个地级市,拥有4000名门店员工。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的线下资产开拓平台,人人聚财发布了直营门店下沉与深耕策略,预计2018年门店数量是500家。 记者注意到,这是深圳网贷平台首次公开其线下资产模型化、标准化的探索与思考。广东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朱明春认为,资产是血液,但如何使其标准化、可复制,让坏账率降低,让风险处在可控范围是关键。 “随着行业监管的愈发收紧,行业需要出现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在小牛投资负责人方志超看来,P2P行业需要优质资产,标准化、直营目前成了资金方判断P2P资产是否优质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之上,有抵押的资产坏账率更低、风险更加可控,只有这样,才是合规、才能真正落地。 资金存管 背靠银行“好乘凉”?P 2P平台寻求资金存管 找银行系来背书,进行资金存管,也是深圳P2P平台最近在忙碌的事。8月10日,总部在深圳的珠宝贷宣布与浙商银行合作上线银行资金存管,向合规经营迈出实质一步。据珠宝贷总裁李敬姿的解释,其资金存管采用合作门槛与安全性较高的银行直接存管模式,上线后实现用户资金与平台自有资金分账管理。用户开通存管账户后,相关信息及资金走向都将受到银行监管,这也意味着珠宝贷的规范化发展再度升级。 不过,南都记者梳理注意到,能顺利傍上大树、完成银行存管的P2P的平台依然不多。来自盈灿咨询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有全国149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只有6.34%的比例,其中与银行真正完成资金存管系统对接的平台只有49家,仅占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2.14%。 深圳的情况同样不乐观,截至7月初,在深圳310多家正常平台中,与银行签约的只有为31家,真正完成对接的只有5家。有网贷平台内部人士坦言,银行对网贷平台审核要求十分严苛,倾向与国资或者有上市背景的平台合作,较高的门槛让很多平台望而却步,以至于银行资金存管迟迟不能实现。 当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兴起“拼爹”,“国资系”、“银行系”、“上市系”、“风投系”增强了在投资者心中的信用。实际上,各路资本在2016年抓紧对于P 2P网贷行业的布局。据统计,截至6月历史累计获得风投的平台数量已经达到88家、国资系平台数量达到了90家、上市公司系背景的平台数量达到了82家。 业内人士认为,整个网贷行业已经进入成长期,谋求合规与逐步盈利将成为行业的主题,第三季度投资人可以开始遴选“过冬”平台,拒绝高息诱惑,重视合规程度与平台背景。 业内表态 科技对金融行业的重塑和升级愈发明显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充分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未来我们可以预见,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重塑和升级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PPmoney董事长陈宝国看好信披系统的重要性。尤其在资产端,他认为借款人的详细情况、资金的最终用途、风控的具体措施等信息都很重要,这些是互金行业在信披方面必须加强的,这也是金融业在监管方面一直强调的“穿透原则”。 优质资产才是互联网金融的生命线 在监管趋严,资本遇冷等环境下,“P2P平台发展生命线在哪里?人人聚财CEO许建文抛出的答案是“优质资产即生命线”。但是何谓优质资产?在他看来,以车以及房产金融为代表的个人抵押贷款是非常优质的资产类型,尤其是车抵贷,标准化程度高、产权清晰、坏账率低,必将成为今后几年互金资产建设的焦点,有抵押更可靠也将成为理财用户的共识。目前投资方、行业、用户关注点转向线下资产,线下资产发展是互联网金融未来数年的必然趋势。 经营不善、资信不佳者将逐渐谢幕 业内人士认为,制度出台及落地执行将加速网贷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能够让投资人获取更高质量供投资决策的参考信息,便于投资人自行选择平台和投资标的。长远来看,因投资人基于获取的披露信息独立作出投资决策,将有助于投资人理性对待投资风险,有助于行业刚性兑付的破冰。另一方面,也将加速经营不善、资信不佳网贷平台的退出。 ...
地产大佬热衷互联网金融 部分平台却存在自融嫌疑 时下,地产公司最时髦的玩法莫过于玩互联网金融。自去年以来,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几乎成为不少地产商的标配动作。 对于地产商蜂拥进入互金行业,有市场声音认为,主要是看中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前景。不过,南都记者发现,部分由地产商背景发起成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项目上存在自融嫌疑。 “尽管互金整顿方案明确对地产商从事互金行业有所要求,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目前尚无可以依据执行的具体措施。”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指出,这将导致地产商从事互金存在监管空白。 50多家地产公司进入互金行业 在今年互金行业进入整顿期之时,各类资本进入互金行业态度转为观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产商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本月,总部位于深圳的地产商佳兆业宣布上线。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涉足互联网金融的房地产开发商数目已超过50家,其中包括万达、绿地、碧桂园、金地、佳兆业等知名地产商。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排名前50的房企中,已有近50%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资金投入超过200亿元。 从地产商进入互金行业的路径上看,各有不同。其中较早进入互金行业的万达,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布局互金行业;而更多的平台主要通过自建平台的方式布局互金行业。 南都记者发现,从成交规模看,地产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表现出了较强吸金能力。佳兆业金服现已上线277个项目,交易规模达1.4亿元。 从具体项目看,尽管操作略有不同,但所谓的P2B式的金融服务成为地产商玩转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其中不少平台所提供的投资项目,不少为定向委托投资项目,即投资人所投资金最终投向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由投资管理公司进行资金管理。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地产公司因为具有庞大上下游企业,进入互金行业在资产端上具有很大优势,可以提供充足资金。”一名曾短暂操盘过一家地产公司互金平台的相关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从地产公司互金平台的项目上看,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较为普遍。“针对开发商的应收账类资产是很大一部分项目来源。”广东南方创新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徐北也指出,为关联交易方进行融资是地产系平台的一大特点。 南都记者观察,以碧桂园的互金平台“碧有信”上的碧有信1号160627001期为例,原债权人为福建省三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方),碧桂园控股有 限 公司 旗 下建瓯市碧桂园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签署建瓯碧桂园一期总承包工程施工合同,涉及新增应收账款共计582万元。而该投资项目是,原债权人在平台转让以上应收账款的部分剩余价值,在“碧有信”融资390万元,用于解决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银行融资受限,地产商转向互金 除了为关联交易公司进行融资外,部分公司的融资主体甚至为关联企业。部分地产公司在类似项目上存在自融嫌疑。 南都记者观察,以绿城集团旗下的互金平台绿城财富为例,提供了包括固定收益类、私募基金、保险等投资项目。而其中,固定收益类项目中,名为融通宝系列的产品投资期限两年,预计年华收益率7.5%,根据官网显示为“资产支持受益权产品”,为“发行人以其持有的政信类金融产品(简称‘底层资产’)收益权通过温金中心交易平台发行资产支持受益权产品,且发行人到期提供回购”。从官网提供的材料看,其发行主体和回购主体均为杭州九乘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九乘合伙”)。 不过,南都记者发现,九乘合伙两大股东中,就包括杭州绿城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杭州千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绿城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由云桂投资、丹桂投资以及肯阳投资(有限合伙)三个股东投资组成。其中,云桂投资唯一自然人股东为与绿城控股集团法定代表人一致,均为夏一波。绿城资本控股正是绿城财富的股东。 “这等于绿城财富的融通宝系列中,部分产品是绿城控股集团的关联公司进行发行和回购的,存在较大的自融嫌疑。”广州经天纬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凯彬认为。 “开发商将互金平台当作一个融资渠道在业内已是公开的。”前述曾短暂操盘过一家地产公司互金平台的相关人士对南都记者透露,当前开发商从银行渠道的融资受到较大影响 ,互金平台可为地产商提供资金来源。 地产互金平台合规性待考 “这个价值远大于互金平台盈利对于开发商的价值。”前述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现在很多开发商已经很难拿到银行的新增开发贷,即便拿到成本亦不低,而通过互金平台的融资成本甚至要比银行渠道更低。 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地产部相关人士昨日对南都记者表示,不同银行对开发商贷款的利率不一样,根据地区竞争程度不一,该行的开发贷利率是按照基准利率上浮10 %-30%。徐北表示,由于开发贷受到限制,部分开发商目前从银行获得贷款主要为经营性贷款,融资成本至少上浮50%-80%,大部分在年利率10%左右。而目前不少平台给到投资人的利率均不少超过10%。 洪凯彬认为,将互金作为融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表外融资方式,让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看起来更优质,让其在通过公开发债和银行端的融资上更加容易,成本更低。“类似方式,以前地产商普遍通过信托通道,但信托通道融资成本约15%-18%。”洪凯彬认为,自建互金平台正在取代信托通道成为融资新渠道。徐北亦提到,互金平台扩大融资渠道,对于开发商而言,降低其他渠道的融资成本亦有一定意义,如华南某地产商互金平台上线后,其在民间金融圈的汇票贴现利率一度从26%降到了16%。 “表外杠杆加大将导致一定金融风险。”徐北认为,原来银行可以监控到表内的杠杆,但互金平台加大表外杠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机构防范地产商信用风险的难度。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对开发商涉足互金行业的风险有所警惕。在今年国务院牵头制定的互金专项整治方案中就提到,“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等未取得相关金融资质,不得利用P2P网络借贷平台和股权众筹平台从事房地产金融业务;取得相关金融资质的,不得违规开展房地产金融相关业务。”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认为,管理层此举正是为了防范金融和地产互相传导带来的风险。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合规开展业务,应该取得哪些相关金融资质,方案并未具体说明。就此,南都记者咨询了多个地方监管部门,对方均表示目前没有统一要求和答案。 广州一位互金平台人士指出,当前不少平台为了巧妙规避合规问题,玩了把文字游戏,将公司定位“P2B”而非监管明文规定的“P2P”以化解合规风险 ...
2015年,我国P2P借贷行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年度总体成交额是2014年的3倍左右。在经济下行导致行业面临优质资产荒的同时,专注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垂直平台密集涌现,在资产端寻求突破口;传统金融机构逐渐融入P2P借贷生态圈,银行、保险、地方交易所、资产证券化等传统金融工具和渠道被引入;风险资本向成熟平台的后轮融资倾斜,行业发展的马太效应初步呈现。 与此同时,行业多年高速发展所累积的问题在2015年也表现的愈加明显,风险事件持续发生,每月新增问题平台数量一度超过新上线平台数量,平台诈骗跑路事件有增无减,至年底的e租宝事件达到顶峰,给行业造成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投资人信心遭受打击;另一方面监管方持续收紧相关政策,引起连锁反应。 基于对2015年P2P借贷行业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得到以下阶段性结论: 一、监管整治力度加大,行业规范度提高 借助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2016年大量非法经营平台将面临取缔,释放行业诈骗风险;依据负面清单引导"整改类"平台厘清业务边界、加强合规运营,有效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和信息安全,有序释放行业其他风险,通过验收和评估将业务能力差的平台出清,预计P2P借贷服务将在行业层面、平台层面和业务层面更为规范。 二、平台合规成本提升 整体来看,2016年平台合规成本在增速节奏上将会经历快速上涨至逐步趋缓的过程:平台在早期主要面临的是显性合规成本的提升,主要用于寻求银行资金存管、各类系统和信息安全服务、审计服务等较为直接的成本支出,这些成本将由行业生态圈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收取;隐性合规成本的提升则相对隐蔽和缓慢,尤其是专项整治工作的到来,平台将面临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更为严苛的宣传推广限制,为此将消耗更多的人力成本用于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人保护工作,可能还需要提平台的营销投入以获取更高的转化率。平台合规成本的提升将在整体上为行业建立隐形门槛,大量弱小平台会因为过高的合规成本而选择退出。 三、市场规模增速放缓,新增平台数量继续下滑 2015年11月e租宝事件爆发后的3个月中,行业月度交易额基本维持在1200~1400亿元之间,2016年2月交易额跌破1200亿元,受春节影响3月有所回升,但4月再次下跌至1400亿元以下,市场规模平均环比增速有明显的放缓趋势,预计2016年这一态势将继续保持。虽然资金端受到风险事件频发的影响,但从数据来看所受影响并不构成致命性,2016年市场规模增速的放缓将主要来自于监管政策和平台自身的影响。 与此同时,2016年1月至4月行业新增平台仅209家,占2015年全年新增平台数量的12.8%,预计2016年下半年新增平台的数量将会持续下滑,主要源于合规成本的高企,行业监管套利的空间已经几近消失。 四、行业集中度上升 在资产与资金端的匹配上,在资金端逐步建立优势的成熟平台,同样会面临一定的资产增速萎缩。但相比于弱小平台,有实力的平台在外部资源拓展能力、内部管理能力、资金及技术实力均已较为成熟,在捕捉到新型资产的背景之下可采用对外合作、自行扩展、收购入股等方式快速布局,规模优势初步显现。随着大型平台的稳步发展,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五、投资热度下降,企业兼并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P2P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10起左右,且其数量逐季度呈增长态势;但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P2P行业内获得融资的平台数量则首次出现回落,共有24家平台获得了投资,其中仅有两家平台的融资轮次处于早期天使轮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平台风险和政策风险凸显。行业格局初步形成,窗口期关闭。 此外,一些较具规模的P2P平台基于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扩张动力也必然会对一些融资困难的平台进行收购。2015年9月发生了国内首例P2P行业兼并案例,即团贷网对融金所的收购。值得注意的是,团贷网对融金所的收购是建立在融金所在垂直车贷领域的资源和规模优势,因此未来P2P平台的兼并对象也更多是基于有一定业务基础的优质平台,力求实现强强联合后的协同效应。 六、民间金融控股集团出现 不少有实力的P2P借贷平台已经率先成长为金融控股集团,以直接入股或自行设立公司的方式布局了多个金融服务机构,涵盖了除券商、保险、信托等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多类领域,与P2P借贷服务相关的公司仅为其中一部分。伴随行业风险的逐步释放,资金端的集中度也将明显上升,会有越来越多P2P平台或其母公司顺应综合财富管理和基础资产多元化趋势,选择拓展金融版图。此外,越来越多的实业集团、上市公司甚至金融机构逐步认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中介风险管理技术的替代作用,其参与将加剧上述行业趋势,甚至会有越来越多牌照稀缺型机构被收入囊中。 七、科技应用加深,行业逐渐告别粗放式发展 随着2015年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中介业务模式的定型,提高借贷效率、降低业务成本成为P2P平台提升盈利空间的关键点,因此已有部分平台开始积极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类科技应用于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互联网征信、风险定价、交易处理等多个环节,力求摆脱原有借助大量线下资源投入的粗放式模式,为平台用户提供便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八、非主流资产的热度进一步上升,行业整体收益下降趋缓 相比于2015年,2016年非主流资产的热度将不仅体现在挖掘新型垂直资产,还包括如下两个层面: 在平台层面,新兴平台将主要专注于非主流资产(如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不良资产、农村金融等),越来越多的早期平台将向非主流资产扩展,加速已有垂直资产的规模增长速度; 在业务层面,一方面非主流资产将会进一步细分至更多人群、场景或行业,依赖人群特点、场景特征和行业经验建立新型的风控方式,另一方面非主流资产的风控手段和定价数据将会逐步丰富,更为注重细分资产征信数据收集或线上实时定价,通过互联网征信分或业务相关数据逐步建立定价模型,增强金融大数据处理和应用技术,核心环节的专业化程度将得以大幅提升,风险定价逐步精细化。 九、寒冬已至,窗口期基本关闭,更多平台退出或转型 经历近十年的行业发展,行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在资金端的窗口期已过,部分具备品牌优势的平台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新平台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竞争壁垒已经构建;而资产端留给弱小平台的空白市场并不多,可获取市场增量的新型资产短期内更为倚重资金实力或线下资源,长期内则以自动审贷技术和精确定价能力为核心优势,马太效应将愈加明显。 因此,过去几年新老平台并进发展的情况将不再出现,P2P借贷行业给予草根创业者的窗口机会已经基本关闭,大量弱小平台会选择主动退出,部分位于行业中下游的不得不被迫转型,彻底放弃P2P借贷业务转型其他业务或仅作为上游平台的资产提供方。 十、与传统金融的合作先抑后扬,P2P成为金融网络的重要结点 以P2P借贷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在渠道线上化、产品互联网化、业务数据标准化和大数据征信等多个方面的经验得以快速积累,甚至建立起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比较优势。2016年行业欺诈风险和累积业务风险逐步释放之前,部分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的各项合作可能会趋于谨慎,但是长期来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之势不可遏制,P2P将成为金融网络的重要结点。 整体来看,领先的P2P借贷平台有望凭借线上渠道、定价技术、产品设计等多个环节的优势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标准化工具,甚至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从营销获客直至风险定价的系列服务模块。 ...
财经贷眼:网贷财经 wdcj.cn 专栏作者 最近,有个投资者问我,怎么去辨别一个平台是否有自融?又如何才能杜绝自融? 第一个问题,努力一下,可以提供一点经验。第二个问题,是个很大的课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可以留待以后慢慢讨论。 一、什么是自融? 因为怕不准确,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对自融,都只有比较粗略的描述,还缺少严格的定义。 但是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利用本机构互联网平台为自身或具有关联关系的借款人融资”,这是对自融一个最好的官方定义。 关于自融的定义,有几个关键点: 1、特指P2P平台。这个术语,普遍地认为是限定在网贷这个行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线下销售网点来进行融资的行为。 2、为自身或者具有关联关系的借款人融资。互联网平台上的借款人,是平台自己,或者是平台的股东,或者是股东实际控制的其他企业。即使名义上不具有股权上的关联,但是有实际控制关系的,仍属于自融。比如平台股东出资设立的借款企业,但股份是他人代持,此种仍是自融。 例如最近谈论比较多的巴铁,主要的资金来自某线下财富公司销售的理财产品,但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是同一人,这也符合自融的定义。 3、项目真实,通常不存在欺诈。自融,仍是以真实的资金需求出发,通常借款项目也是真实的,主观上并不是为了非法占有资金用于挥霍等。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有时候民众对自融并不是一味反对,甚至有人觉得,自融反而更安全,钱投到平台股东的企业,风险更加可控。 二、自融有哪些危害? 不管如何为自融进行辩护,如何寻找正当理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排除诈骗的因素外,导致网贷平台包括线下财富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融。 其危害包括: 1、平台偏离中介定位,无法形成专业能力。 自己为自己融资,必然要求项目产生回报,否则无法支付利息,那平台的主业,到底是投资还是信贷撮合中介? 如果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向股东关联企业,那也不需要特别的风控,长期依赖股东的项目,必然无法建立一支完善、强大的信贷团队。 2、期限错配,导致平台兑付困难。 近期某财富公司被员工举报,其线下数百家门店,投资者通过刷POS机的方式,将投资款全部直接打给了董事长的个人账户。然后董事长再将这些资金,转移到名下的另外一个投资公司,对外投资一些高科技项目。 此类高科技项目,投资回报不确定,并且回收周期至少2年-5年,甚至更长;但线下和网站销售出去的理财产品,期限则多为3个月、6个月、1年。 那问题就来了,1年后,产品到期,从哪里出这个钱来兑付? 万一投资的项目失败,这个本金谁来还? 3、风控走过场,事后追偿极为困难。 自己的项目,风控就不可能按照正常的流程审核和办理,即使有问题,也都刻意忽视了。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的资金很难得到追索,抵押和担保会发现都是表面文章,没有任何作用。 甚至平台的股东,通过这种方式,来坑害投资人的资金。 三、为什么会有自融? 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我觉得还是商业层次的逐利需求所驱使。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角色是信息中介,通过平台作借款人信息展示,表述借款人的融资需求,最后由出借人凭自己的出借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作出是否出借的决定。 只要平台持续性地推出融资项目,就能从中获取融资服务费等收入,就能维持平台的运营。这一点对大平台比较容易实现,也即所谓的“马太效应”,而对小平台或新创平台,则有可能会出现融资项目小、融资项目少等困境。 在行业竞争程度加剧下,部分平台就有可能出现“自融”。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自融平台当初设立的目的不纯,就是为了坑骗投资人,然后脚底抹油跑路的,这情况就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了。 其实如果互金平台能安守本分,充分发挥信息中介职责,在缺少项目的情况下,他们只是会减少收入来源,不至于会导致平台无法运营下去,而且这情况一般也只是阶段性,非持续性,除非是平台自身经营出现问题,或外部经济环境出现衰退现象。 对于为什么会有自融,我把诱因归结为如下3点: 1、本身从事实业,对资金有渴求。 前段时间广东有个平台的股东被判了刑,其原来还是知名企业家,是某个城市的商会会长,这样一个人,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就是自融。因为原来从事制造业,投资不顺,资金紧张,看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潮,于是也搞起了P2P,请了网贷名人来帮忙运营,利息很高,活动奖励也丰厚,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最后实体企业经营不顺利,根本无法归还本息,导致崩盘。 这是自融比较常见的一种原因,多见于本身有实业的企业设立的平台。 最近,有很多房地产公司,号称大举进军互联网金融,有商业地产大鳄被人反复质疑自融,说明了有实业的网贷平台,其设立的初衷,或多或少,都是为自身的体系服务的。这既有他的优势,比如说实力强劲的企业集团,资金投向集团体系内的企业,信息掌握充分,还款更有保障。但潜在的风险也是有的,假如这整个过程,缺乏监管、缺乏透明度,规模急遽扩大,那可能会失控! 2、期望通过投资赚取息差。 区别于庞氏骗局,这种动机下的自融,其主观上,是认为可以通过先吸收资金,再以自己的投资能力,去运用这些资金,投资于股票、房产、电影等等,获得高于利息的收益,并用这个收益,来支付投资者的利息。 许多爆雷的平台,往往是这种情况。上海闹得沸沸扬扬的某集团,100亿的兑付缺口,通过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些投资者的资金被集团用来购买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股份以及投资影视。这些投资,一旦进入,都是无法随意变现的,如果理财端的资金持续流出大于流入,到期的理财产品就会无法兑付,直接演变成危机。 3、无资产端的开发能力。 有些平台,可能一开始是正经地做信贷中介的。但是由于本身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能力和经验,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坏账很厉害,于是就不敢继续往外放贷了。 但广告烧了那么多钱,投资人的投资需求那么强烈,没项目怎么行? 于是就搞起来了自融,并一发不可收拾。 以上是常见的三种自融动机。 四、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识别自融? 作为投资者,绝大部分都不希望,也不应该去投资有严重自融行为的平台。自融是比较隐蔽的,即使做了银行存管或者第三方的资金托管,也无法避免自融。 这里,提供一些实用的判断方法: 1、注意考察有实体企业的平台。 一个卖酒的企业,突然搞起了网贷,两者差异很大、能力也不相关、资源也不存在共享,投资者就要引起警惕。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信贷、金融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是具有极高要求的,假如不专业,那风险相差不是1点半点。所以在投这种平台之前,投资者都要问问对方,凭什么来获取项目、靠什么做好风控? 当然,并不是说有实体企业,做P2P,就一定自融,也要看企业的背景、实力以及具体借款人的信息,来进行综合判断。 2、查询借款企业的股东与平台股东是否有重合。 这是比较有效的一个验证方式。 查询后,一种情况是股东之间有重合,那可以初步判断涉嫌自融。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股东没有重合,但是这个借款企业比较异常,例如注册资本只有100万,但是借款金额却高达1000万,或者借款前,注册资本突然发生了变更。有些为了掩盖自融的事实,会以很多企业的名义来借款,这种方式,成本不低,而且比较容易露出破绽。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借款企业的股东或者平台的股东,历史上都做过变更,现有的股东不重合,但是历史上的股东,存在重合,这种也是有自融的嫌疑的。 3、观察是否存在反复借款的企业。 如果缺乏合理的解释,某个企业反复在平台进行借款,那也要注意看看,这个企业是不是平台的关联企业? 这里不是说借款人只能借一次款,如果出现反复申请借款就断定有问题,这未免过于表面化和极端化了。 因为企业的借款需求一般是为了满足一段时间经营周转,当采购、生产到销售完成后,借款需求就暂时结束了。当下一轮经营周期开始时,或有额外增加的生产订单时,企业就会有新的借款需求。这就是为什么银行会给借款人批一个授信额度,限定额度有效期,只要在这个有效期内,借款人都可以随时提出借款申请。 实际工作中,只借一次款的企业是少数,多次借款的企业才是多数,只要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就会有潜在的借款需求。 4、项目信息的披露是否含糊不清。 凡是不披露具体借款人的产品,均不建议投资者购买。作为出借方,提供了资金后,借款协议中理应披露借款人的名称,不能有任何含糊。如果连借款企业的名称都不完整显示,项目信息简短,表述模糊,没有现场图片,这可能亦会有自融嫌疑,因为这种情况可能就是凭空杜撰的虚构项目,既然是虚构的,就无法罗列详细的项目信息,更甭提什么现场图片了。 ...
今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持续震荡以及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加强,国内投资者开始对海外投资产生浓厚兴趣,投资于海外市场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备受关注。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8月以来,中加基金、国寿安保基金两家基金公司相继获得从事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资格,不过从去年3月起,国家外管局就暂停了QDII审批额度,而去年至今已有9家基金公司相继获得从事QDII业务资格,但却面临着有资格没额度的尴尬。 有数据显示,目前获得QDII基金资格的基金公司共计42家,其中,33家公募基金公司已获得了QDII额度,不过,外管局从去年3月至今尚未审批新的QDII额度,基金公司QDII额度紧缺,因此市场大部分基金公司旗下QDII出现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的状况。而去年以来至今最新获得境外证券投资资格的9家基金公司,由于外管局没有新批QDII额度,也无法展开相应的投资业务。 数据显示,国内155只QDII基金中,如今多达45只暂停申购,还有29只暂停大额申购,也就是说近三成QDII基金向投资者关上大门。证监会信息披露显示,嘉实海外型证券投资基金、嘉实全球房地产证券投资基金、广发全球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等,均于8月陆续暂停大额申购。 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7日,QDII额度仍没有新增,较上月末持平,为899.93亿美元。 QDII已近一年半没有新增,外管局公示的QDII额度申请表显示,最后一笔获批的额度是在2015年3月26日。 对于QDII额度紧缺的状况,业内人士表示,外管局对QDII的审批情况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而国内资金的流出又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为规避因汇率贬值带来的损失,国内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因此外管局严格限制资金流出, QDII额度审批被迟迟延缓。南方的一家基金公司也认为,外管局延缓新增QDII额度主要是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大造成的,然而对于目前这种有资格没额度的情况,基金公司也无法采取措施应对,只得暂停大额申购。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有QDII额度的基金公司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尤其是新发QDII销售火爆,7月25日开始发行的华夏大中华信用精选债券基金(QDII),发行首日即遭遇投资者疯抢,当日售罄,首募规模高达19.33亿元。此外,Wind数据显示,在今年新成立的11只QDII基金中,平均规模达到3.89亿元,规模最大的一只QDII基金为华夏大中华信用精选,发行规模高达14.05亿元。 ...
人工智能(AI)领域前所未有的动力让2015年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年份。Google、Facebook、IBM、Microsoft 和Amazon 等科技巨头不仅宣布把人工智能纳入企业未来的战略重点,同时还成功地发布了几项在里程碑式的新项目。这些项目的伟大之处在于: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地让新进展来影响产品,而是推广给其他机构,以供其使用或是集合成它们各自的产品。这就是为什么2016年的发展会持续加速,而AI也将成为每个企业策略的核心要素。 一切从“深蓝”开始 人工智能科学在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冬眠期之后,终于在1997年被大量的媒体报道所唤醒:IBM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打败了当届的国际象棋冠军Gary Kasparov。 在取得人类与机器之间的胜利之前,人工智能曾经历了一段摇摆于欢愉与失落之间的冰川时期。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支持的语言翻译第一次取得了成功,于是人们相信,用不了几年计算机就能够完全取代人类的能力。然而,对语言的理解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简单,人们开始理智处理对人工智能的期待。80年代,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也随之减少。 80年代见证了所谓专家系统给人们带来的振奋。然而,这种系统仍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并且成本高昂。AI的发展又一次紧缩。 鉴于这段历史,AI的研究处境艰难,还遭到了许多质疑。在媒体报道了“深蓝”的胜利之后,人们的情绪才有了大的转变。AI技术的发展持续加速,并且囊括了许多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指数级加速度的进展 为了促进无人驾驶车辆的发展,美国军方提供了一百万美元的奖金,用于奖励开发出能够自主完成预定行程汽车的团队。第一次场竞赛于2004年举行,结果非常糟糕:没有一辆车能够完成240 km的行程。当时最成功的汽车也只开了11 km就撞在了石头上。 仅仅一年之后,就有5辆汽车完成了当年的行程,其间还经过了一段狭窄的隧道和弯曲的山路。 如今,仅在此事10年之后,谷歌的无人驾驶车辆就已经累积了320万km的里程。 2011年,IBM超级计算机“深蓝”的继承者“沃森”在Jeopardy(CBS益智问答游戏节目《危险边缘》,问题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流行文化、科技、体育、地理、文字游戏等各个领域)中打败了数名选手,至此成为人工智能所取得的又一里程碑。为了这次的成功,计算机必须通过在选项范围中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来破译当时计算机无法攻破的难题——“语言歧义现象”。 同年,Apple设计的个人助手Siri问世,当时这只作为手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在人声的指导下,Siri能够接收指令并回答问题。尽管Siri的能力还有上升的空间,它理解人类语言的性能还是进入到了一个几年前都还无法想象的层面。 这样的助手决不只是一个小小的科技玩意儿:通过屏幕操作计算机的需求不仅限制了产品的设计,还会带来复杂和无效的交互。 智能手表一类的可穿戴科技品,以及“谷歌巢”(Google Nest) 一类的家庭自动化系统等都表明:图形用户接口对越来越小的计算机来说是一种限制性因素。 所有的科技巨头都随着Apple推出了自己的声控助手,其中囊括了一系列的人工智能部件,这让去年的“主动体验”趋势成为了可能:Google Now, Microsoft Cortana, Facebook M, Amazon Echo,甚至还有芭比娃娃——可以用自然语言来与人类互动,并且能够实施越来越多的指令。 计算机超越人类 AI还在谷歌的核心产品搜索引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虽然2015年春天还尚未与谷歌搜索融合,谷歌人工智能算法RankBrain如今已成为搜索结果呈现的第三重要排名因素,并能够用比人类专家还要高的正确率来回答一些罕见问题。 过去,识别图像对计算机来说是一个难题,而如今,Facebook 能够以与人类相同的精确度(正确率98%)来识别人脸,并能够在用户上传的照片中识别出他们的朋友,即使在有所遮挡的情况下仍然适用(正确率83%)。不仅如此,计算机的这种识别能力已经比人类快了太多。现在计算机能在5秒内从8亿张图像中识别出目标面容。 准确地解码口头语言对于计算机来说曾是一种挑战,而现在计算机已经赶上了人类的能力,并且在识别书面符号(文字)方面比我们更胜一筹。 如今,为企业撰写季报的新闻稿已经交由计算机来完成,诸如此类可以被机器代替的工作:回复邮件、医疗诊断或通过面部表情来鉴别抑郁症等等。 早在60年前研究人员就已经宣称人工智能即将到来,而在过去五年间以AI技术为基础的变革如此之迅速,影响又如此深远,足以证明,这一次AI的到来将不仅仅是噱头而已。 AI革命的三大促因 1.价格实惠的并行处理系统的可用性。传统处理器在计算神经网络的选项范围上需要好几个星期,而现代化的图形处理器(GPUs)能够在24小时内完成这一任务。多亏了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原本被开发出来显示计算机游戏复杂图像的芯片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价格也随之猛跌。 2.大数据。“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对庞大数据的获取。只有当计算机能够进行这种输入时,它的能力才会有所增强。20世纪60年代,金额巨大的投资流入了数据系统的开发,并用于将人类的知识灌入计算机。这样的系统当今仍然适用,Watson也正是以这种方式承载了维基百科的数据,并以此在2011年的Jeopardy中打败了人类对手。通过浏览大量不同语种的书籍和将数百万人类的译本作为基础,谷歌会显著提升自动翻译的质量。只有当计算机获取了数百万张猫咪的照片时,它才能在各种各样的记号之间,从任何一个方向准确地识别出猫咪的图像。 3.优化的算法/深度学习。 每个人都适用的服务 可能上述发展就已经让你晕头转向,然而剩下的这些足以证明,以上只是在未来的一年里人工智能预期所取得的发展的预演而已。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所有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将自己的AI系统推介给了大众,那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布角逐:不仅企业自身无需对研究进行投资,而且每个公司都能使用IBM的Watson 和 SystemML、Google的TensorFlow、Microsoft的DMLT、Facebook的Big Sur 或Sound Hound的 Houndify的所有功能。 这场角逐的原因十分明显:AI系统的使用率越高,系统能够用来训练和提升的数据也就越多;反之系统性能越好,使用率也就越高。 在指数级增长的发展情况之下,即使是稍微抢占先机在将来也会难以赶超。 Microsoft开发出了自己的AI助手,也就是在广泛操作系统上适用的Cortana,这也是出于同样一个原因:AI助手只有在能适用于任何地方,并且能够因此从大量丰富的内容中习得主人的个人喜好和日常活动时,才显得有用。人们更愿意使用了解自己的,与自己有情感联系的助手。 底线 过去五年里AI指数级的发展向我们证明,与先前AI所经历的欢愉不同,如今的发展和持续的进步所需求的三大支柱正处于适当的位置:网络化的高性能系统、大数据以及复杂算法。 众多科技巨头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一项可转移潜力横跨所有领域发展的的科技。仅在谷歌就有1000名专注于此领域的研究员,他们占据着有利位置,重新审视着企业的每一个决策。Facebook、 Microsoft、 IBM、Amazon、Tesla和Uber,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同样将AI纳入了策略重点,不惜一切代价地寻求在此领域的发展。 人们习惯于按照线性关系来思考,因而这样指数级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AI所带来的变化将比想象中更迅速也更深远:10年以后,任何一个产业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以后,AI将会取代当今大多数的岗位。 在此以保险行业为例。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将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每年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而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累积了320万km里程,且没有造成任何事故。这将对保险公司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事故不再出现,针对风险的保险项目将毫无意义。 如果谷歌和Uber在取代人类驾驶员上所做的努力能够在未来10到15年的时间里取得成功,就不仅是出租车司机需要寻找新的工作了:鉴于现有车辆96%的时间里都处于闲置状态,都市的移动需求能够通过远比现在更少的汽车来满足。普华永道国际会计事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预计,车辆总数将会锐减99%。不难看清,这种进展将会对汽车大国带来怎样的影响,譬如德国。 AI对所有行业产生的影响,将会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企业和机构对这场指数级加速度的变迁显得准备不足。 AI专家,谷歌的技术总监Ray Kurzweil认为,2029年,计算机的智能程度将与单个人类的智力不相伯仲。到2040年,在指数级进展的基础上,计算机的能力将是人类的十亿倍。 不管现在的人工智能会成为一种广泛的智能(强人工智能AGI),即于人类智能无异;还是会专注于某些不同的专业能力(人工智能AI),所有的专家都一致认为,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不会比对人类未来的研究更加重要。 Kurzweil 相信,这样的发展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人类大脑能够从AI的能力中获利,同时还能够与AI产生一些联系。但其他一些像Elon Musk, Bill Gates和Stephen Hawking一类的业界大咖与科学家,都将AI视为人类巨大的威胁之一。 然而,AI于Musk在无人驾驶车辆领域的重要性就如同Bill Gates对微软的重要性。Elon Musk、Peter Thiel、 Infosys与Amazon对OpenAI所投资的10亿美元再一次强调了其重要性。 靠谱众投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你以为的那个“商业模式”已经变了: 1、我们处于技术爆炸、转换迭代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3D打印等风起云涌,这些技术跟商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二十年前,创业是“一门好买卖”;十年前,创业是“一门好生意”;而现在,创业是一群高知识分子用技术改变世界。 2、商业理解走向“顶层设计导向”。我们对商业、企业的理解从“试错导向”,开始走向“顶层设计导向”。因此,很多创业和企业变革,都是谋定而后动的。不是不再需要试错了,而是由于有了顶层设计的思想,试错的次数大大下降了。 3、边界被不断地打破和重构。各种边界、壁垒、门槛、围墙,都在被不断地打破和重构。跨界学习、互动、连接,成了所有人的需求。 因为以上这些变化,商业模式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趋势。我们纵观这几年的商业世界,做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未来商业模式的趋势解读。如果想从商业模式的视角,对自己的公司、项目和生意进行重构或调整时,必须要注意这几个趋势,而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认知里。 趋势一:商业生态,要么构造,要么加入,要么狗带。 企业想要长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只有两种选择:构建具备未来巨大价值空间的商业生态,或者加入这类商业生态并在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商业模式设计视角需从“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不断扩展到“商业生态”。企业之间在商业模式上越来越不存在秘密,所以一个企业长期在市场上存在的原因只能是:你为这个世界商业生态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观测最近几年的明星企业,它们都属于生态型企业,比如小米、乐视、恒大,更不用讲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苹果、Google等互联网巨头。他们都是基于整个生态设计商业模式。比如乐视,不管进入哪一个生态,本身的内容积累都可以提升那个生态原有利益相关者的生活、体验水平或者资源变现效率,这就是乐视的存在对于那个商业生态的价值。 而中小企业也可以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入某一个生态,在那个生态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出品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比如加入阿里的菜鸟物流。 趋势二: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和商业模式擦出新火花。 广义的“互联网+”将成为一个核心的商业模式设计维度。 每一次商业变革时代的大转换,背后都有技术的巨大拉动。技术的变革,使很多原本不可能或者效率低下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 广义的“互联网+”将同时作用于“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时代。很多原本我们认为是“隐性”的关系,都将逐渐“显性化”。 例如,唱吧麦颂KTV。由于唱吧已经有了多年的线上用户,这些用户都有地点属性,只要打开地点热图,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是用户密集的地方,在相应地点开KTV,定向客户引流,KTV一定门庭若市。 例如,百货商场。由于百货商场内存在多种业态(便利店、购物商场、商超百货、电商等),可以了解任何一个客户在其不同业态的消费习惯,经过大数据和用户画像分析,就可以了解客户的喜好,对其微信服务号可以进行精准营销,转化率提高了好几倍。 以上两个都是通过“隐性信息显性化”所带来的新商业模式设计。这些显性的信息将因此而改变企业的研发流程、实时财务、智能制造等环节,对企业整体商业模式都是颠覆性的。 趋势三:内生金融,肥水尽量不流外人田 内生金融将成为另外一个核心的商业模式设计维度。 内生金融,是指基于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现金流结构,设计金融结构。在外在形式上,体现为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轮驱动。 未来企业的商业模式,都需要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产品市场上,获得用户的认可;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追捧。资本市场上的设计,和内生金融结构的设计很有关系。 对此星巴克做了很好的示范。其借助“实物期权”的金融设计,实现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同时扩张。 星巴克对新兴市场采取的方式是: 首先,由加盟商投入,同时设定几条增持股份的业绩线。 其次,当达到参股业绩线时,星巴克可以溢价(一般6-8倍)参股。 最后,当达到控股业绩线时,星巴克可以溢价控股,合并报表,直到最终全资控股。 通过这种交易结构的设计,加盟企业达到业绩线时,星巴克可以收获门店业绩上涨的溢价空间,并将之体现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如果没有达到业绩线,则不用参股、控股,门店的业绩并不反映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因此可以有效控制资本风险。 另外,由于有大批加盟门店在未来有可能转换为由星巴克参股、控股,或者被星巴克合并到自己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因此星巴克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就有很好的升值想象空间。星巴克因此可以通过股票换股、收购,来降低收购成本,减少现金流支出。 趋势四:集权与分权,一夫把关,万夫“侧”开 产业层面的商业模式将分离为超级集权和超级分权。集权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分权是连上这个生态网络的资格。 这股浪潮其实已经开始了好几年了,苹果公司“iProduct+APP Store”就是典型:苹果公司构建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基础,然后开放接口,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可以在上面发布软件应用并获得回报。 对于整个平台的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而言,苹果在这里面的规则设置、环境净化等方面很严格,是属于超级集权的。而在具体的软件应用上,苹果则控制好接口,剩下的事情交给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属于超级分权。 趋势五:谨慎参股,不参股也能愉快玩耍 企业的边界沿着业务交易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两个范畴展开,彼此独立。 “业务交易关系”主要面向交易过程,是针对每一笔交易而言的。可按照交易是否通过市场化定价,将其划分为市场交易、非市场交易,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状态。 “治理交易关系”主要是面向组织,是针对组织的剩余权利(包括收益权和控制权)而言的。按照是否有所有权关系,可划分为所有权交易、非所有权交易,以及处于这两者之间的状态。 传统做法经常是用治理交易关系控制业务交易关系(特别是频次高、资产专用性高的交易)。很多企业一谈到长期合作,就不假思索地想到参股、控股、合资。 其实很多原本要用治理交易关系(控股、参股等)的设计,都有可能用交易成本更低的业务交易关系来替代。 香港利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自己参股、控股(本质上是治理交易关系) 的工厂,都是没有股权关系的代工厂。然而其长期经营效率却保持在市场高水平,原因是采取了一种叫做 30 / 70 的方案(本质上是业务交易关系)。 利丰要占到代工厂 30 – 70% 的产能。高于 30%,是因为利丰必须成为代工厂的单一大客户,把握主导权;低于 70%,则是让代工厂留出部分产能去市场上获取订单,从而保持市场竞争力。 这种通过资源进行控制的做法,就是扩大了业务交易关系的边界,同时缩小了治理交易关系的边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靠谱众投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在蚂蚁金服开放平台上,口碑将会开放开店接口,商家能够据此快速开设线上门店;芝麻信用的征信体系将帮助商家甄别诚信用户;蚁盾将帮助识别机器注册、黄牛刷单、虚假交易等;网商银行能为商家推出余利宝;钉钉则能帮助企业协作和沟通。 开放平台成为巨头们的“标配”后,草根创业者或将迎来新的春天。 8月10日,蚂蚁金服宣布将其平台上的支付、数据、安全、信用、理财、小贷,以及开店、营销、会员等全部开放给合作伙伴,以降低后者的成本。该公司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十亿元现金,至少扶持百万开发者和千万中小商户及机构,构建开放的生活服务生态。 同时,蚂蚁金服还计划建立产业基金,重点投资创新服务体验、提升商业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公司。不难发现,同为阿里巴巴旗下公司,淘宝生态体系内孵化出的淘品牌和商家已经渐成体系,而蚂蚁金服的开放战略才刚刚开始。 蚂蚁金服开放平台负责人宋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支付宝、口碑、芝麻信用已经是单独的开放平台了,但各自的能力比较分散。在泛金融的体系里,这些平台必须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我们在推进支付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个性化需求很多,这不是蚂蚁金服一家能完全解决的。生活服务行业现在正是风生水起,这个市场比电商销售大得多,现在来做是最好的时机。” 目前,国内网络消费正在从实物型向服务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消费者向多样化业态的餐饮、生活服务、教育等行业消费倾斜。分析人士认为,移动支付互联网都在走共享经济之路, 蚂蚁金服此举正是为了再造一个服务平台,这也正是阿里巴巴的一贯思路。 从支付到全面开放 相对于之前的支付宝开放平台,这次推出的蚂蚁金服开放平台,从单一的支付开放升级到了覆盖数据、技术、市场的全面的开放。 据宋洁介绍,这些能力的背后依托的是蚂蚁金服多年以来孵化的支付宝、口碑、芝麻信用、网商银行、蚁盾等不同产品线,以及阿里巴巴集团下的阿里云、钉钉等其他产品。 举例来说,口碑将会开放开店接口,商家能够据此快速开设线上门店;芝麻信用的征信体系将帮助商家甄别诚信用户;蚁盾将帮助识别机器注册、黄牛刷单、虚假交易等;网商银行能为商家推出余利宝;钉钉则能帮助企业协作和沟通。 其中,针对支付这一基础服务,蚂蚁金服开放平台将向包括餐饮、快消、泛行业、医疗、教育在内的全行业商户进行让利。对单个ISV接入线下商户月日均小于1000笔、月日均大于等于1000笔两种情况,分别设定了0.3%和0.2%的保底费率,保底之外的费率则全部免费,如果让利少于万五,则统一返0.05%。 不过,对于用户的数据和信息问题是否安全,亦有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宋洁解释称,该平台开放的不是单个数据,而是基于这个数据的一组计算、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商户看到的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相关的一群人。所以不存在数据安全性的问题。“比如一个餐饮老板要开店,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帮它分析,这个地点附近都是什么人,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相应地告诉你,应该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才能吸引到客人。” 此外,他对记者坦言,自己的KPI以及衡量这个平台是否成功,并不在于有多少开发者进来了,或者达成一定量级的成交额,而是看平台参与者通过平台服务了多少客户。 社交化场景拓展 8月10日,支付宝9.9新版也正式推出。如果认真对比,从细节处不难发现支付宝仍有一颗追逐社交的野心。其首页中加入了“可能认识的人”卡片,向用户推荐其可能认识的人。 毋庸置疑,社交是争夺存量市场流量的关键,支付宝也希望通过社交来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那么支付宝此番大幅度改版强推社交,是否剑指微信? 蚂蚁金服开放平台另一位负责人俞峰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做社交,我们更关注的是社区圈子这么一些概念,我们接下来会去做社区做圈子,它既不是私人社交也不是公开的社交。至于放在首页,这只是一个方式。” 眼下,互联网巨头正在从单一的业务竞争走向生态圈地的竞争。今年4月,微信支付团队也宣布启动“星火计划”。作为微信支付开放战略里面又一重大举措,该计划将累计投入1亿元营销经费,全力扶持平台服务商。目前,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在内的腾讯移动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过5亿。对于支付宝来说,来自微信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认为,共享开放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千千万万的及时性、小型化、丰富化的生产和服务,具备大企业的效率和能力。未来的互联网应该是裂变共生、互为生态的开放。 而支付宝正试图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活服务平台,以应对微信对移动支付领域的渗透。未来一段时间内,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可见蚂蚁金服和腾讯两大巨头的对峙。或许,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的印记也会逐渐淡化。 ...
日前,德邦花呗消费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该计划挂牌总额为300亿元,原始资产池内容为蚂蚁花呗消费分期债权,德邦证券作为管理人,宁波银行作为托管人,发行期数不超过20期,首期期限1年。这不仅是上交所首单储架模式发行产品,也是国内市场规模最大的储架发行产品。 以小额信用贷款的债权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巨头一致关注的焦点。除了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之外,京东白条、宜人贷、分期乐、中银消费金融等主体也发行了其各自资产证券化项目。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即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债权、企业的应收帐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让投资人认购。 在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始权益人,也就是蚂蚁金服、京东白条等企业,可以将没有流动性的债权转化为现金,能够较为容易、成本较低的实现融资,以促进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而作为投资人一方,相较于期限封闭的债权,证券化后无疑在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极大的加强了资金流动性。 那么这样看似双赢的模式,为何只有几家巨头在作尝试性探索呢?原因很简单,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资产证券化运作存在着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简要进行分析。 第一,政策性因素 政策性因素是我国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当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影响这一交易的不仅有证券发行和管理的相关规定,更有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相关规定。按照目前政策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息中介”角色要求,平台自身是不能放贷的,无论是在2015年底订立的《P2P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还是之后各个地方的监管要求都明确了信息中介地位。这就产生了资产证券化的第一个问题,即债权人是谁。 按照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模式而言,其原始权益人毫无疑问不可能是投资P2P的每一个个体理财人。按照以上几个项目来看,平台毫无疑问的充当着其原始权益人角色。从上表中可以直观看到,不论是以“应收账款”进行包装,还是直接以小额贷款本身作为资产池的内容,其核心仍然是对“债权属于平台”的默认。有的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有门槛、受监管、高度透明的资金池合法化过程,从某些角度说这种论调是相对准确的。 退一步来讲,即使不从互联网金融债权的政策去剖析,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度本身也正处于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不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市场管理者的工作机制,对于ABS及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适应都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 第二,资产质量 讨论资产证券化问题,无法脱离资产。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当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对于小额非银行信贷的打分和风控机制都还有很大完善空间。对于资产的有效评级、归类,对于违约率的有效判别和控制,是发行ABS的基础。抛开SPV不谈,甚至很多“原始权益人”都不能对手中债权的履约可能性进行有效评估。对于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逾期和坏账仍然是大面积存在且难以把握其趋势的不利因素。 而从国际角度看,这个趋势一样明显。随着FICO分约束力逐渐下降,Prosper等主流P2P平台坏账率一度抬升,穆迪在今年年初对其发布了评级下调警告。这对于其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相当大打击。 如上文所言,在受托机构对债权打包发行过程中,定价这一关键性因素就会变得模糊,而相对稳健的处理方式往往是降低收益以覆盖可能的坏账波动,提高风险成本。同时,对于打包的债权评级的三方机构,也很难准确的划分其等级。 第三,模式和结构 将视野集中到资产证券化结构和模式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债权期限长短错落是一个明显的现象。阿里小贷是国内最早发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平台,数据显示,阿里小贷小微企业客户2012年平均占用资金时长是123天,而以淘宝、天猫卖家使用最为频繁的订单贷款为例,2012年订单贷款所有客户平均每次贷款时长仅4天。而资产支持证券往往以一年或几年为期限,这种期限不匹配现象非常明显。如果在一笔债权到期后不进行复投,其闲置期过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而循环池结构成为目前互金平台解决这一问题相对标准的方案,即在债权到期后将投资人的资本向其他债权进行复投。从整个项目来看,需要维持投资人的出资额和债务的总额度大致相同。这个过程中就额外引入了非结构性的管理运营风险与成本。京东白条发行的ABS则将收益分配分成循环期、分配期两个大周期进行,循环期内,每季度先向优先级付息,待优先级利息偿付完毕后,再向次优级付息,而次级在循环期不参与收益分配;在分配期,按月按照优先级-次优级的顺序支付利息,在利息偿付完毕后按照优先级-次优的顺序兑付本金,待所有期优先、次优的本金都偿付完毕后,剩余的收益全部流向次级。回扣上文,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无异于互金平台资金池模式所存在的风险。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我们不难发现资产证券化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趋之若鹜,却不是人人都能玩儿,都会玩儿的游戏。这几家之所以成功挂牌,其自身相对规范的运作模式、相对深厚的行业背景和总运营体量、相对有效的风控体系,都成为了促成因素。但完善机制,让准入标准和操作模式流程化,无疑是当前我们所最应当期待和呼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