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宣布将推出富中富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有不少加工企业为富士康提供代工服务,融资渠道拓宽,对这些代工企业而言是利好消息。 据悉,富士康目前已获得贷款、金融担保与设备租赁与保理等营运许可资格。富中富计划年内开始运营,为供应链伙伴管理钱包外,也将涉及P2P网贷领域。不过,不同于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是,富士康金融服务是面向电子产品供应链,而非普通消费者。 东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单位团贷网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林认为,富士康进军互联网金融,要克服两个难点:一是金融人才不足。富士康是传统制造业,在科技研发、制造、销售、品牌等方面有非常优秀的人才储备,但现在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来服务于富士康供应链上的金融需求,这比较难快速达到目标;第二,富士康是传统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也都是比较传统的零配件制造商或贸易商,所以富士康要做自己供应链条上的金融服务,还是属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很难实现线上化。 张林解释称,以团贷网合作伙伴俊拓供应链金融为例,俊拓金融选取的行业是B2B、B2C等轻资产的线上销售型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去获取借款人的交易数据、分析并最后得出结论。平台只需要不停地完善数据获取及分析工具,以及风险定价模型等,可以利用技术代替很多传统金融审核的动作,所以经营成本、人工成本等不会因为资产规模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富士康从事的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很难做到这点,所以其未来的作业方式及风险管理方式的升级和转型,也将是难点之一。 但是,张林认为,富士康布局金融是必要的。现在不管是传统行业巨头还是互联网大鳄,金融板块都是很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而供应链金融刚好是富士康布局金融板块的最佳切入点。因为富士康在全球范围内都集聚了庞大的上下游商户,供应链条上的金融需求自然很旺盛,已经具备非常庞大的需求和完善的供应链链条基础。所以富士康这么多年来积累的天然金融资源和属性,也是其布局金融最大的资源优势。 今年以来,虽然问题平台不断,行业监管趋严,但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较快。据公开统计数据,截止5月31日,5月单月,P2P网贷行业成交量达1480多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交易额环比上升3.44%,是去年同期的2.43倍。而累计成交量达20361.35亿元,强势突破2万亿大关。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正配合传统金融,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根本的重要力量。 ...
互金行业从来不缺热点,也不缺新进入者。 地产公司拓展互金业务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趋势。比如7月12日,深圳佳兆业地产宣布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佳兆业金服正式上线,该平台专注于产业金融和社区金融,通过整合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上下游资产和客户资源,为用户提供投融资服务。 在此之前,恒大、万达、绿地、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均已成立金服公司,进军互联网金融。 那么,房地产公司做金融是出于什么考虑,将带来什么影响? 地产系互金公司都在做什么 目前成立金服公司的大型房地产公司主要包括恒大、万达、绿地、碧桂园、佳兆业等。 地产系互金平台目前的业务开展情况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万达入局较早,再加上并购了快钱,已经形成较大规模。2016年万达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收入目标是44.6亿元,其中快钱收入40.1亿元。恒大金服上线将近4个月,有宣传资料称其首月注册用户突破260万,平台交易额超40亿。 绿地金服旗下理财业务平台“绿地广财”于2015年8月25日上线,截至2015年11月底注册用户超过23万,平台交易额逾20亿。其他两家则目前还未有业务数据发布。从发布的数据看,依托母公司的实力,三家金服公司发展都比较迅猛。当然,前提是三家企业发布的数据真实。 目前万达金融业务板块较为丰富,快钱、飞凡卡已经达到一定量级,小贷、征信等业务也在逐步展开。快钱除了支付业务,还提供理财服务,包括活期理财、定期理财、保险理财等。万达与快钱在2015年6月曾推出“稳赚1号”,以万达商业广场2016年开业的只租不售的5个城市商业广场为项目标的,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向普通投资者开放。 其它四家房地产公司旗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则较为类似,都是提供P2B式的金融服务,项目方在平台上发布借贷需求,平台将这些债权打包成理财产品,向用户销售。但操作模式略有不同。 绿地发布了地产宝产品,面向普通投资者,通过第三方渠道即陆金所、蚂蚁金服和绿地金融旗下的吉客网发售,获得资金后,一方面投到自有项目(一二线城市绿地优质项目),另一方面作为中小房企的融资平台,收取平台费用5%-20%。此外绿地金融还推出了指数宝、置业宝等产品。 碧桂园旗下碧有信主要提供投资理财和债权转让服务,目前的融资方主要是建筑企业、汽车贸易企业等。 佳兆业金服目前推出的理财产品挂钩的资产端主要包括保理、票据、赎楼等。 恒大金服官网显示,现在其理财产品主要是定期理财,另外根据恒大的足球场景推出了与足球挂钩的理财产品,即恒大大赢家系列,投资恒大大赢家活动且选对恒大进球数的用户,可平分恒大金服额外派送的现金奖励。 地产巨头纷纷进军互金原因何在 第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房地产市场是周期性较强的行业,虽然最近楼市普遍火爆,但在前期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去库存压力较大,对房地产企业业绩影响很大。 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销售额增长19.4%,但行业利润率普遍下滑,百强房企普遍“增收不增利”。百强企业2015年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5.2%、17.7%,分别较上年下降0.1、0.6个百分点,盈利质量有所下降;全年净利润率均值为11.6%,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逐渐逼近10%红线,企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 利润下滑的局面下,房地产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火爆的互联网金融则可以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第二,通过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企业可以为房地产项目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实现产融结合。 房地产企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当面临政策调控时,资金压力会陡然增加。而目前楼市火爆带来的楼市泡沫隐忧,也使部分银行收紧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互联网金融平台则可以吸收民间普通用户的闲散资金,帮助企业融资。 通过互金平台为地产项目以及上下游的建筑企业、设计企业、建筑材料企业、家居企业、工程机械企业等提供融资,房地产企业还可以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把控和整合。 第三,通过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市值管理。 在利润增长不够快的背景下,开拓互联网金融这块新业务、热门业务,对于提振股价有一定价值。 地产巨头做互金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优势在于,大型房地产企业既有项目资源又有业主资源,可以转化为融资方和投资方,提供投融资对接。大型房企一般在上下游有大量的供应商,在地方上进行地产项目开发时也会有很多中小房企作为合作伙伴,这些企业都有融资需求,都可以作为互金平台的融资项目方,而大型房企在用户端还有大量的业主资源,可以开发成为互金平台的用户。 例如绿地控股目前覆盖业主数量为350万,而且每年住宅合同销售面积近1,500万平米,年新增业主约10万。这类客户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优质客户,对于互金平台的用户开发非常有帮助。 此外,大型房企年销售额都在千亿元以上,可以给人实力雄厚的感觉,增强用户对于其互金平台的信任感。 大型房企在房地产项目的风控方面也会有一定经验。大型房企多年从事房产项目开发以及项目收购,对于项目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等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实际运作经验,在房地产融资项目的判断及风控上有一定优势。 地产巨头做互金劣势也比较明显,即在整个房地产链条的开发上有优势,但脱离了这个场景和环境,则缺乏足够的优势与互联网系互金平台竞争。 与互联网系互金平台相比,地产系互金平台缺乏技术积累,在创新产品开发、大数据资源、大数据运用等方面,难以与互联网系互金平台竞争,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上,更谈不上优势。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资产端与资金端被大量开发,行业的竞争也将更趋向于技术的竞争。地产系互金平台要想更进一步,难度不小。 地产系互金平台前景几何? 综合来看,大型房企进军互联网金融,具备很好的资源优势,可以说是互金领域的一股新势力。之前的互金领域主要是互联网系与传统金融系,大型房企的进入,则代表着有实力的产业界巨头进入互金圈,对于丰富互金的业务模式有积极意义,也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增量用户。 此外,作为具备一定实力的玩家,地产系互金平台也有可能挤压一部分劣质互金平台的生存空间。 随着地产巨头的逐步发力,地产系互金平台有可能逐步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第二、第三集团。如万达金融、绿地金融目前基本已经处在互联网金融第二集团的位置,但要冲击领先集团的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等平台的地位,则存在很大难度。地产系互金平台要想更进一步,在丰富业务板块、加强风控能力的同时,需要增强在金融业务运作、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
政策出台、网贷规范、监管红利将至,互联网金融诱人蛋糕,大量实力企业将纷至沓来,万科即是其中一例。 继万达、恒大、碧桂园等地产巨头布局互联网金融之后,又一家房企大佬“衔枚而进”,它就是刚刚跻身《财富》“世界五百强”的万科。 日前,记者获悉,万科拟通过入股P2P平台鹏金所进军互联网金融。据鹏金所内部人士透露,此次万科是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入股鹏金所,投资金额约3亿元。而万科在此次入股后,将成为鹏金所第一大股东,并没有形成绝对控股,不存在万科对鹏金所的绝对掌控。 万科成鹏金所第一大股东 目前国内排名前50名的房企中,已有近50%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包括万达、恒大、碧桂园、绿地等房地产巨头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房地产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为房地产项目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提供融资,实现产融结合。更重要的房企占据了庞大的社区的资源,做“互联网+社区金融”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
不断“剧透”出来的网贷监管要求一项比一项更严苛。昨日,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除了近期透露出来的对网贷借款人进行限额的具体要求外,对于网贷是否采取牌照制管理在监管内部仍存在较大争议。“不排除采取牌照制”,一名参与过网贷监管细则讨论的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一旦采取牌照制监管,注册资本等具体要求势必成为获得牌照的具体要求。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对照近期“剧透”出来的各项监管要求,无论大小平台都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对于网贷而言,这是一轮严重的洗牌。 限额:单个平台借款不超20万 近日,有媒体报道《网贷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即将发布。其中对于现有平台运营具有杀伤力的是对于借款要求提出“限额”要求———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2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借款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10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500万元。 事实上,在此之前,监管对于借款就有限额要求。去年十部委联合起草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就基于风险控制曾提出,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并写道:“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本机构的单笔借款上限和借款余额上限,防范信贷集中风险。”但彼时,并未对额度提出具体要求。 对于上述具体限额要求,一名知情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上述要求系监管在与业内召开的一次沟通会上提出,但非最终版本。“还有修改的空间”,上述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上述文件近期发布的可能性不大,最快也要专项整顿完成后才会最终发布。可以肯定的是,会对限额提出具体要求。 对于限额的要求,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方颂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监管主要基于三点对网贷平台提出限额要求。一是强调网贷的定位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小额信贷提供服务,与传统金融形成补充而不是竞争;二是从保护投资人的角度看,借款人的小额分散有利于平台进行风险控制;第三,当前对于网贷平台并非采取事先审批原则,在强监管的金融行业,这属于高度豁免,因此对于借款提出限额也比较合理。 神仙有财CEO惠轶表示,小额借款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优质资产的要素之一,可以规避资金集中度过高而导致风险集中爆发。监管层对网贷借款人设置借款上限的考量应该是引导行业回归小微融资和普惠金融,用以破解目前行业资产集中度过高的难题,可以缓解借款人的过度借贷风险。 影响:标准严苛,短期很难落地 不过,参照这一标准,大多数的平台很难符合要求。投之家CEO黄诗樵对南都记者表示,特别是涉及房贷、车贷、中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的平台,几乎都会受到影响,平台面临较大的业务模式转型压力。惠轶认为,划定借款限额的规定一旦颁布,将对不少P2P平台的项目标的造成影响,资产端业务方向调整势在必行,但习惯做大额融资项目的平台,恐怕很难转型去做小微业务。强制性的借款额度规定,可能促使这些平台通过去P2P化来规避监管。 不过,上述要求尽管看起来严苛,但要落地却并非那么容易。如要求提到,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借款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500万元。 但现实情况是,当前多头授信的问题在互金行业普遍存在。芝麻信用近期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11%的P2P类消费金融用户最近6个月在互联网渠道向10家及10家以上的机构申请过贷款。“如果上述要求严格执行必须要求网贷平台打通交易数据”,盈灿咨询高级分析师张叶霞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要求落地仍需很多基础配套措施的出台和平台共享的搭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从这个角度看,很难在短期内落地。 风向:牌照式监管被重提 据悉,去年12月底,十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但随后由于互金行业进入整顿期,上述规定迟迟未落地。就在业内静待监管细则落地之时,近期从监管内部透露出来的,包括资金存管指引以及借款限额等各项具体要求却让行业感到寒意。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对照近期“剧透”出来的各项监管要求,无论大小平台无一不受到影响。以南都最早报道的资金存管指引为例,对于平台的存管资质提出了包括获得ICP经营性许可证。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已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130家P2P网贷平台中,仅有31家获得ICP经营性许可证。虽然目前绝大部分平台都进行了ICP备案,但仅有少数平台获得ICP经营性许可证。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于P2P的准入,监管或采取以资金存管等高门槛方式“隐形”进行。不过,据昨日记者从业内得到的独家信息显示,尽管去年底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备案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对于P2P已经排除使用牌照式的监管方式。 “目前牌照式监管并未在监管内部被完全否定,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和可能性”,一名与监管部门有过沟通的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整顿的结果对于最终采取备案制监管还是牌照式监管将有较大影响。而一旦采取牌照式监管,注册资本等具体要求势必成为获得牌照的具体要求 ...
小编发现,近期易乾财富发布多个公告,涉及90岁以上客户特兑完成金额(你猜多少?)、百亿债权登记进度(真的是百亿!)、投资人“非法”维权信息截图(非法扣押、泼niao)、前高管们涉嫌挪用9亿多公款并悬赏捉拿等等(是不是似曾相识)。 90岁以上客户的特兑公告 8月21日,易乾财富官微发布《关于90岁以上客户兑付情况公告》,称截止至2016年8月19日,已完成90周岁以上客户的兑付工作,共50人次,兑付总额为4577221元。随后,公司将在9月10日及9月30日分两次进行85周岁以上客户的兑付工作。 和快鹿集团(快鹿启动特殊兑付绿色通道:只兑付利息 不兑付到期本金》)和炳恒集团(上海炳恒集团发布兑付公告:80岁以上老年人、重大疾病客户优先兑付)相同,易乾财富也是尊敬老人的典范,老年人优先对付。 但是,据快鹿集团最新消息,截至8月22日,已兑付金额2740余万,涉及9490人。457万和2700万,好像还是差一些。 百亿债权登记进度 8月11日,易乾财富官微发布《江苏天瑞兑付工作最新进展》,称截止8月10日,通过天瑞丹佛网站进行登记的客户已达4万余人,登记债权金额已达61亿元,两项指标完成进度均达到70%左右。 如果按照70%左右的进度反推,易乾财富需兑付的金额大约为87亿元。 此外,易乾财富还公布了另外一家关联平台的登记进度:易乾海天兑付项目目前预约登记人数已近8000人,预约兑付金额已达15亿元,现在客户还可充分预约此板块。 两个平台的兑付金额相加,已超过百亿,与此前网传的百亿对付危机相差无几。 投资人暴力维权 易乾财富多次在官方微博发布投资人“非法”维权的微信聊天记录,呼吁投资人理性维权。 8月19日,易乾财富官微发布《关于合法维权的呼吁》,称“南京易乾宁金融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第二管理中心区域总虞月芳女士家中突然闯入百余名社会闲散人员,并与其妹夫发生肢体冲突。虞月芳女士随即报警。 但仍遭到这些人员限制人身自由,除吃饭、上卫生间之外,全程有陌生人在身旁监视。他们不仅抢夺了虞女士的手机,更有人在其卧室床上进行泼水、泼尿等严重侮辱人格的过激行为,严重影响到了虞月芳女士的正常生活。” 易乾财富称,虞月芳女士已经被监视扣留了接近40小时。 此外,易乾财富还上传了多张投资人暴力维权的对话截图,对话内容十分暴力: 自爆前高管挪用9亿公款 快鹿集团曾两次自爆家丑,高管携巨款逃匿、涉嫌诈骗等,涉及35亿元。易乾财富除了兑付方案与快鹿如出一辙,这自曝家丑上,也雷同。 8月18日,易乾财富官微发布《天瑞财务核查公示》,称对之前易乾部分前高管及相关人员非法侵占公司资产等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同时,也集中展开易乾资管端未收款项的催收工作,并对提供线索的给予奖金。 其中,易乾前代理总裁曹健荣,在任职期间合计支付各项支出近9亿元,但在后期核查期间发现其有个人挪用公款,私下收购客户合同,收取回扣等渎职现象。情节恶劣,易乾会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还望知情人士提供相关线索凭证。 易乾前任高管宋雪颖,涉嫌伪造客户信息,侵占公司资产近300余万。蒋朝议伙同公司其他高管非法占有公司资产800万元。 此外,部分前任易乾管理人员,涉嫌恶意拖欠公司资金。其中姚立麟欠款20万元、刘仲欠款45万元、王颖刚欠款60万元。 易乾财富还挂出了部分拖欠公司贷款的客户名单,呼吁广大客户及相关知情人士,积极协助催收欠款或向我司提供有效线索。并称“所有追回的欠款和赃款,将用于未来客户投资的兑付。对为公司直接挽回损失,追回欠款和赃款的投资客户,将第一时间用予以兑付投资;将从追回的款项中提取一定金额作为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提供有效线索的相关人员。” 易乾财富兑付危机爆发于今年4月。4月初,易乾财富公告称,绍兴多个分公司被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了例行检查,随后资金账户被冻结,投资人兑付无法正常进行。 在今年4月14日,易乾财富就发布公告称,公司将被天瑞丹佛并购,并表示客户投资款无法正常兑付是由于员工个人问题导致投资人账户和公司对公账户被警方冻结,江苏天瑞承诺全部兑付将在2018年3月31日前完毕。 6月6日,易乾财富下发关于员工工资暂缓发放的通知,通知表示为了全力兑付客户本息,暂缓工资发放,社保正常缴纳。 6月30日,易乾财富官微公告称,江苏天瑞丹佛商贸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天瑞”)正式通过对易乾全面并购和重组的决议。天瑞丹佛即将全面展开对易乾全部资产和人力资源的并购,并承担易乾的全部债务并在未来全面展开对易乾投资者的兑付工作。 8月1日,江苏天瑞(易乾财富说这家公司收购了他们)正式发布了兑付公告,称将由三个主体负责偿还债务,投资者自己选。其中,易乾海天的兑付进度最明确!五年!只要五年你就能拿回你的本金利息!易乾方盾的兑付保证第一年回款不低于10%,具体兑付条款将会后续推出;易乾资管的兑付保证第一年回款不低于10%,具体兑付条款将会后续推出 ...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处在围城中。一方面,近日央行正式公布首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续展结果,其他支付机构仍在翘首以待。另一方面,央行正加紧开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清查风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被央行开过罚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有18家。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未来除了要整顿现有业务外,还需要寻找创新点以破解利润微薄难题,比如重视对用户数据的挖掘使其变现。 日前,支付宝等最早一批的支付牌照在到期逾3个月之后,终于获得续期。紧接着,第二批牌照也正面临即将到期的问题。 支付,作为连接整个生态系统最终要的一环,不少企业都渴望拥有这个牌照,以便盘活整个系统。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央行共发放了8批270张支付牌照,减去因违规被撤销的3张,目前市场上还有267张。 事实上,2015年3月广物电子商务公司获得支付牌照至今,央行尚未新增一张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处于实质性的停止状态,但目前在排队申请的有80多家。 物以稀为贵。一位中介人士告诉记者,“你也知道,人民银行现在已经不发放新的牌照,但是可以续牌。”据记者了解,一个“全牌照”经营范围为全国的“裸牌照”目前报价已经达到5亿元,而2015年的售价在2亿~3亿元,一年时间几乎翻倍。 存量牌照只见减不见增 近日,恒大集团已经完成了对广西集付通的收购,间接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收购价格在5.7亿元左右。 在新牌照暂停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通过股权收购等办法来获得支付牌照。 业内律师告诉记者,牌照不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物,它是法律上的一种许可,这种许可是不能被买卖的,但通过资产收购、重组等方式来实现股权变更是允许的。 此前的8月12日,在到期逾3个月后,央行公布了对支付宝、银联、财付通等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的续展结果。27家机构牌照续展有效期为五年,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2日。 央行方面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重点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防范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为底线;健全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专项治理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 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的支付牌照因违规先后被注销。这三家的业务范围主要是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挪用客户备付金。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其中,网络支付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全牌照”价格更高 上述中介人士表示,支付牌照的价格是主要按照其业务范围来定。如果涉及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业务范围比较多的,价格肯定要贵一点。 据其介绍,目前手上有两个“全牌照”,一个报价4.6亿元,一个报价5亿元,而仅为网络支付的牌照价格相对便宜,其中一个报价为3亿元(其中备付金有1亿元)。 而在2015年,业务范围仅为网络支付的牌照,一般售价在1亿~2亿元;经营范围为全国、业务范围又是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的“全牌照”售价为2亿~3亿元。 “两三亿元的话,现在‘全牌照’是不可能的,估计只有互联网支付这一项业务的。”上述中介人士表示,“不同公司报价各有不同,有些高、有些低,但基本上是啥都剥离的,没有债务,就是一个‘壳’。” 据记者了解,该中介手上拥有几十个这样的“壳”。至于转让的原因,有的公司是“不想做了,想改行”,也有的公司是“拿了牌照再转出去”。 一位曾经想要入手支付牌照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除了业务范围,因牌照需要年检也有时间限制,期限越长的估值越高。另外,要看支付公司有没有实际业务,有没有成熟团队,有没有完备的系统,对接的银行渠道是自己直连的,还是通过其他支付公司间接连接的等等。 对于当下支付牌照价格“水涨船高”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行情,可能还会继续发烧一段时间。” 上述资深人士也提醒,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需要的团队能力越来越强,收购牌照后需要追加的投入非常大。一般机构即便买得起,也不见得能持续投入,把这个牌照真正做起来 ...
这一次,徐琪不会再回来了。 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快鹿投资集团(下称“快鹿”)高层的人事变动仿如过山车,令媒体和投资者眼花缭乱。高层个人的感情生活也屡屡被扒,“活生生”地将财经新闻挪到了娱乐新闻版面。 8月9日的一则《上海快鹿投资集团关于对金鹿当天等公司成立投资人兑付工作小组的通知》指出,撤销董事局,成立总裁办,建立总裁负责制,并确立了张蕾(施建祥“后宫团”之一,曾任上海东虹桥小额贷款总经理)集团总裁身份,原董事局主席徐琪已不在名单之列。8月14日,快鹿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律师已查实了徐琪侵吞公司6000万元财产的事实,将起诉徐琪,并追讨。此外,这位负责人称,不会因为徐琪的原因影响兑付进程,眼下正在处置此前发布的追讨名单中对现任大中华金融(00431.HK)执行董事、行政总裁、董事会主席刘克泉及大中华金融的起诉案,香港方面已走完流程。 将起诉徐琪追讨6000万元 有快鹿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徐琪此次选择离开是因为其无法释怀外界对其侵吞公司6000万元的怀疑,这位人士表示:“其实那篇自媒体文章还是徐琪自己转到我们工作群里的,当时徐总表示要起诉造谣的人。施建祥(快鹿实际控制人)还安慰他,不用在意。在此之后,徐琪就不大在公司露面了。” 记者注意到,在徐琪8月11日公布的声明中,他回忆起 “临危受命”的120天,让他骄傲的是“没有一起恶性伤害事件,没有一起群体事件,没有一条关联人命案,平和地解决了10000多名员工的辞退工作” 。 同时,徐琪指出,“关于谣传我收受了6000万利益,从神开股份(002278.SZ)的股东撤诉公告,相信明白人就知道事实真相了。确实有集团内人员承诺过给我好处,但是我当场回绝了,也有微信为证。我没有利用过一次任职期的权力来获取任何经济利益,造谣诽谤者有板有眼地描述两个账户的打款,那就拿出证据来!我会在适当的时候,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护我爱的人。” 不过戏剧性的是,8月14日,有快鹿高层向记者透露,律师已经掌握了徐琪侵吞公司财产的事实,将对他起诉并追讨6000万元,“真的不相信这是真的,我一直以为传言都不是真的,今天下午3点开会一直开到5点半,我才知道的这个消息。”此外,该位人士还称,公司也已掌握徐琪学历造假的证据,“但这个已不是重点。” 回顾徐琪的120天任期,快鹿系的兑付剧情一直与其去留联系在一起。 6月15日,网曝东虹桥担保阻挠快鹿兑付进程,不履行担保协议。同日,徐琪在辞职信中公开了快鹿不良资产细节以及快鹿及相关子公司负责人阻挠兑付工作。6月21日,徐琪确认重回快鹿,快鹿债券转让平台正式开始运作。6月22日,快鹿举行投资人见面会,成立快鹿投资事件管理处置委员会,徐琪宣布快鹿对神开股份的11亿元处置款到账。 6月29日,快鹿公布,免去徐琪在集团的一切职务,韦炎平接任快鹿董事长一职。7月3日,快鹿实际控制人施建祥宣布授权徐琪担任董事长一职。 7月6日,徐琪在社交媒体称部分快鹿高管侵吞公司资产50亿元。7月26日,快鹿发布公告,免除徐琪上海快鹿投资事件管理处置委员会代表一职。 8月2日,网络上有文章爆料称徐琪涉侵吞6000万资产,爆料人同时称徐琪给自己开120万工资。 8月11日,徐琪在其微信朋友圈内宣布离开快鹿。 8月14日,快鹿方面向记者表示,网传6000万属实,近期将发公告,并起诉徐琪,“徐琪说的要归还120万元工资,目前快鹿没有收到。” 与大中华金融对簿公堂 徐琪离职后,快鹿公布了领导班子的成员名单及联系方式,原东虹桥金融在线董事长张蕾接任快鹿总裁一职。快鹿有关人士8月14日告诉记者,张蕾主要负责运营和资产处置,目前公司正在对前段时间发布的追讨名单做追踪,重新设立机制将不会出现“一言堂”的局面。 据了解,当时快鹿为了更好地开拓境外及海外市场,计划战略投资20亿,由邵永华及陈宁迪等人以借款及担保的形式,借出18.3亿港币,负责在香港购买及设立大中华金融等三家上市公司。 而基于境内公司的付款流程,因而款项以个人借款的形式拨出,借款方为业务开展者,出借方为集团关联公司。以大中华金融来说,当时的大股东是龙图控股,龙图控股由丰光有限公司(邵永华的BVI公司)、华丰创投有限公司(快鹿集团朱文靖的BVI公司)及博亚资本(陈宁迪的HK公司)共同设立。这三家公司也分别与快鹿签订了代持协议,代表快鹿持股龙图股份,并且作为大股东,间接持股大中华金融,并由邵任大中华金融董事会主席,陈为董事和CEO。 快鹿方面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材料中写道:“自兑付危机以来,快鹿一边要筹划还款,一边要支付东方证券融资的利息,花了约一亿港币,维护到现在。而邵永华和陈宁迪却在快鹿不知情的情况下,签了借款协议又不归还协议,快鹿多次索要无果。邵永华和陈宁迪将龙图及可转债(CB)的股份都抵押给第三方刘克泉,临时召开了董事会,提名刘克泉为非执行董事。当快鹿知情后,第一时间联系刘克泉,并告知将还款赎回股份,却一路遭遇各种还款阻碍。同时,东方证券在二级市场上,以最低价抛售了快鹿2.4亿股的股份,造成快鹿直接的资金损失。” 今年6月30日,大中华金融宣布,刘克泉已由非执董,调任为执董及获委任为公司行政总裁、董事会主席及授权代表。此外,6月28日,龙图65.80%已发行股本,已由丰光转让予刘克泉。目前龙图直接持有约5.39亿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之约16.65%;股份转让后,刘克泉持有龙图65.80%股权。大中华金融同时宣布,“陈宁迪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及授权代表。” 7月4日,刘克泉将快鹿持有的可转债转到自己名下,并在7月6日配发和发行498990258股股份,进一步摊薄快鹿持有的股份。7月11日,快鹿发布第一批追讨名单,邵永华、陈宁迪、刘克泉的名字赫然在列。 7月25日,大中华金融发表公告称,已指示法律顾问向快鹿发出两份函件,未收到回馈,将聘请法律顾问对快鹿采取法律行动。 8月13日,快鹿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正在进行反诉流程。“目前在香港的司法刑事诉讼已走完流程,因为大中华金融半年报审计需有快鹿方面的配合,但施建祥明确表示不会配合,如果这般拖延,大中华金融恐要停牌。” ...
记者注意到,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美国市场,欠缺专业经验的散户尚且闯出了属于本群体的投资之路,反观散户占主导地位的A股市场,不禁引人思考,高收益低费率、跟踪效果好、交易便利的被动投资是否会更加合适? 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A股去年6月暴跌后,一直在震荡中前行。相比过去两年概念股、黑马股层出不穷,散户们“闭着眼睛都可以选股赚钱”的行情,今年投资者选股难度不小。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也许此时,追踪指数或某些大类资产的被动型投资,不失为当下散户们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之一。 客户青睐被动理财产品 “今年行情不好,选股日益成为大家的难题。”一位在A股摸爬滚打十多年的投资者向每经投资宝诉苦。在她看来,由于散户是A股主体,短期追涨杀跌反而不容易赚钱。普通散户更是无法像某些牛散一样,能掐准买入卖出的时点,甚至以大量资金博弈。“长期投资指数基金和大类资产基金,是积极选股的另一种补充方式,”上述投资者向每经投资宝解释了自己的投资之道。 中信建投证券北京分公司的一位理财规划师也向每经投资宝笑称,最近几月,向他咨询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理财产品的客户明显增多。原因或在于:一方面,今年的行情不温不火。截至8月22日,沪指仍下跌12.84%,深成指下跌15.27%,中小板指下跌17.34%,位列全球股市指数统计网站StockQ统计的年内全球十大最差表现股指之列;另一方面,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也比较吸引人。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的、基金份额可变的开放式基金。这种基金具有投资分散程度高、信息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它给希望被动地投资于某一市场或者某一类资产的投资者提供了极其有竞争力的投资渠道。上述理财规划师也表示,今年公募基金公司确实加大了ETF市场的开发力度,基金公司申报的热情持续升温。 主题ETF成资金新宠 记者查询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基金募集核准进度显示,截至7月底,基金公司今年一共上报了22只ETF,涵盖了军工、证券、国企改革、环保、大宗商品等行业或主题。 投资者也对ETF的申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长江证券(000783,股吧)《A股投资者行为追踪》周报显示,7月29日当周,ETF申购成为A股投资者最主要行为标志。当周,上市ETF总份额增加158.8亿份。其中,中证上海国企ETF净申购152.2亿份,成为今年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权益类基金。自7月28日上市以来到8月19日,广受关注的中证上海国企ETF基金净值上涨1.79%至1.0436元,累计收益增加4.36%。 今年6~7月,国内首只证券行业ETF和首只军工行业ETF——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和国泰中证军工ETF也开始发行。长江证券《A股投资者行为追踪》周报显示,证券ETF首日份额为4.29亿份、国泰中证军工ETF首日份额为5.89亿份。上述两只产品的发行,不仅填补了国内证券、军工行业ETF产品的空白,同时也为投资者进行上述两大行业资产配置布局提供了新的选择。 从8月8日上市首日表现看,两只行业ETF均获市场追捧。截至收盘,军工ETF大涨3.04%,证券ETF小幅收涨0.4%。其中,军工ETF受到的关注度更高,全天成交量达230.01万手,成交金额约2.30亿元,换手率约为四成;证券ETF首日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分别为153.49万手和1.53亿元,换手率也达到了35%。 每经投资宝研究发现,军工和证券是近年最热门的两个板块。从其跟踪的指数看,中证军工指数自基准日2004年12月31日起至今年8月5日,累计涨幅为1004.32%,在约11年半的时间中,军工行业的涨幅达到了10倍,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仅为133.7%。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军工特殊的行业属性,未来仍将呈现高景气特征,其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证券ETF以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为跟踪标的,该指数包含了市场上所有的券商股,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行业发展情况。万得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自2014年以来,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累计涨幅达52.80%,跑赢同期大盘35.36%的涨幅。 商品、黄金ETF规模快速翻倍 得益于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市场的火爆,基金公司高调布局商品类基金。每经投资宝查询证监会官网了解到,从去年10月到今年7月,证监会受理的商品类ETF达11只,涵盖了黄金、原油、铜等交投活跃的主要大宗商品品种及综合商品指数。目前基金公司上报的商品型基金主要分为LOF(基金中基金)和ETF(开放式交易型指数基金)两种类型。其中,涉及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的新ETF就多达8只。值得一提的是,7月22日南方基金上报的铜ETF于7月底获得受理,如若获批,这将是国内第一只铜ETF。 易方达黄金ETF及其联接基金经理林伟斌表示,今年贵金属类商品ETF申报火热,得益于价格因素刺激下,投资者对贵金属类产品高涨的需求。今年上半年,国内外盘黄金、白银齐涨。截至8月22日,上期所沪金主力期货1612上涨25.3%至286.7元/克。同时段的沪银主力期货也上涨了24.9%至4204元/克。 此外,黄金、白银价格的暴涨也刺激了国内相关ETF规模的快速上涨。彭博社此前报道称,截至8月,亚洲规模排名前十的黄金基金中,来自中国的易方达黄金ETF、华安易黄金ETF、博时黄金ETF、国泰黄金ETF就占据了四席。 从基金公司公布的2016年半年报来看,国泰黄金ETF基金和易方达黄金ETF扩张步伐最快,前者规模从去年末的0.39亿元快速增长到了今年年中的4.32亿元,增幅达到1008%;后者资产净值由同期的1.077亿元迅速扩张至9.62亿元,增幅达到793%。此外,7月1日~8月16日,易方达黄金ETF(159934)的规模又增加了近一倍,上升到19亿元. ...
国内专注于眼镜行业的电商,基本做的都是品牌商的门户导购,却没有一家做自己品牌有独特故事背景和真正商品生命力的电商。 Warby Parker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它对眼镜行业发起了挑战,并真正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对该行业形成了巨大的颠覆。今天变革家就跟您分享一下Warby Parker对眼镜行业改造的几个核心点。 我一直对Warby Parker这家才成立两年就已经市值1亿美元的线上初创公司念念不忘,不仅仅是因为它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依靠互联网敢于向传统垄断行业发起挑战,再加上非常新颖有效的品牌塑造和营销策略,才让它重新塑造了传统眼镜行业这个暴利垄断的市场。 品牌塑造 与传统垄断行业竞争,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成功塑造自己的品牌。传统品牌在衡量自身竞争力时一般会考虑三个要素,cost leadership(价格优势)、product differentiation(产品区别)和niche market(垂直市场)。可以说Warby Parker在这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再加上它的理念与最近很火的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非常吻合,都是先推出市场试用原型,之后再慢慢根据市场客户的回馈进行及时的更新迭代。 每副售价95美元,在传统大型眼镜连锁店最普通的一副眼镜也要300美元的衬托下,看似价格低到不靠谱,但当客户在Warby Parker简约精致时尚感十足的主页上四处浏览的时候,当客户看到Warby Parker“rebellious spirit(反抗精神)”的自我定位以及“buy a pair, give a pair(买一副,捐一副)”的慈善主题时,很难不为之一震。这种“讲故事”形式的策略不仅仅为Warby Parker这个品牌注入了 新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它在顾客心中的正面形象,甚至我觉得这时候价格其实已经无关痛痒。 Warby Parker品牌的生命力更体现在它的名字上,之所以取名为“Warby Parker“,是因为创始人对于作家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作者)的崇敬,在这位引领了后现代“亚文化”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的日记里,曾出现了两个人名,Zagg Parker和Warby Pepper......我想对于美国人,特别是经历了60、70年代的美国人,语言是无力描述出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感情的。 营销推广 在Warby Parker成立之前,美国市场仅有1%的眼镜是通过线上销售出去的,因为眼镜行业的特殊性,顾客更愿意选择在实体店试用选择并购买眼镜。Warby Parker的第一招,顾客可以网上选择5副眼镜,免费送上门,并且可以在5天之类任意试戴直到顾客做出选择,最后网上订单,再次免费送上门。看似简单的模式其实与平时我们接触的电商大不一样,这种对顾客来说零风险的承诺,无疑大大增加了彼此的好感和信任度,而且在试戴期间,顾客向自己社交圈资讯意见无形中就又给Warby Parker做了推广,这种“word of mouth(口碑营销)”的策略实属精彩。 Warby Parker尝试了所有传统公司的营销方法,只不过它凭借互联网更加有创意地达到了效果。初创公司涉足慈善领域的并不多,更何况是眼镜行业,Warby Parker第一个做到了。根据它的调查,全世界有将近10亿的人需要眼镜却没有办法得到,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通过Warby Parker的慈善合伙人,以“buy a pair,give a pair(买一副,捐一副)”的方式将眼镜送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中。这是一个绝佳的品牌营销的方式,以一种行善的身份。 总体来说,Warby Parker因为对自己准确的垂直品牌定位和有效的营销方式,成功在短短两年时间就成为第一家估值1亿美元的线上眼镜品牌。但是为何,在有如此之多涉及眼镜行业的电商的大背景下,Warby Parker的知名度远远将其他品牌甩在身后?传统电商跟随的潮流是不是已经在慢慢改变? 垂直化+线上品牌 10年前eBay亚马逊阿里巴巴掀起门户型电子商务的浪潮之时,受益的不仅仅是传统的零售行业,整个从生产加工到售后服务的传统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销售商开始通过网络试图跳过过多的中间商环节,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顾客的购买模式以及消费习惯,这种双赢的结果看似美妙,但不知道有多少门户电商企业死在了三大巨头的巴掌下。 反观近几年出现并存活甚至大放光彩的一些电商,它们的模式都逐渐在发生变化,但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以限时闪购艺术品为主的Fab、只出售剃须刀的线上品牌的Harry's、专注在线上男鞋的Beckett Simonon、衬衫领域的Warby Parker VASTRM等等,与eBay亚马逊等巨头不同的是,这些企业都将自身的顾客定位在某一特定商品的范畴,并加入自身品牌的元素设计,试图绕开与门户电商巨头的正面竞争,而的确它们很好做到了。这就是电商的垂直化发展,垂直到某一类别的商品,从自己设计自己生产到网上直销,有人说电商领域过去两年的创新多过过去十年,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类似Warby Parker模式的垂直电商了。 此类垂直化的商业模式通过自身创意十足的商品设计(product differentiation),让自己的产品线变得独一无二,加上自身线上品牌故事背景的生命力注入,无疑大大培育了顾客的忠诚度。这绝不是一种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破坏,相反是一种进步,特别是在中国市场,随着人们审美观点的改变和时尚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逐个性化饱满的商品,开始强调品牌对商品的重要性,这样的大环境,对于垂直化的电商品牌,再好不过。更何况它们普遍具有相对于传统电商来说很强的价格优势。 题外话,其实我很奇怪为何中国的眼镜线下线上公司没有一家去模仿Warby Parker的商业模式,国内专注于眼镜行业的电商,基本做的都是品牌商的门户导购,却没有一家做自己品牌有独特故事背景和真正商品生命力的电商,要知道Warby Parker最初找到的生产厂家就在中国,而我们,似乎离这些资源更近。 靠谱众投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可能很多人都在关心的话题:如果提高跨界模仿的成功率。 首先,优秀样本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多,尽可能的贴近。 这一点说起来非常容易理解,但在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你同样的想做电商就有好几个样本可选。淘宝模式的核心是品类最全、价格最低;而京东模式的核心是质量保证、运货极快;唯品会模式的核心是限时折扣,爆款策略;当然了还有社交电商,比方说微商模式就是典型。这些样本你必须要放在自己面前反复研究,发现其中的不同,然后细细研究。如果你确定玩淘宝模式,那你除了淘宝之外,可能还需要去看更多的这种撮合型中介结构,比如天猫、58同城等。 其中,区分天猫和淘宝会让你更好的理解(大B)2C和(小B)2C或者C2C之间的区别,而对比淘宝和58同城会让更让你理解这种(小B)2C的收费模式。如果你要是拿淘宝模式和线下的婚姻介绍所来进行一番对比,你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因为线下的婚姻介绍所的玩法会更丰富你对C2C模式的认识,以及服务、效果和收费之间的关系。你把跨界借鉴的样本做的越多,样本的玩法越接近你要做的事,你对一个模式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同时自己在本行业做事的时候就越容易避开那些不必要的风险。 其次,跨界借鉴要特别注意“新鲜”模式,对于老旧模式要慎之又慎。 抄“应季”产品,不要抄过时产品。如果本行业的发展阶段,已经高于了希望移植产品的所在行业阶段,移植这样的经验到本行业,压力会非常的大,恐怕只有死路一条。比如我们之前在看到的有些项目中,到了现在的2016年,依然在讲一个希望做一个某垂直行业的京东的故事。比方说有人要做一个教育行业的京东,把各种学校的各种课程放到网上卖,这可行吗?听起来似乎有需求,但依然不可行,因为那是京东兴起的事,现在也早已过了那个阶段。现在是2016年,在线的用户获取成本已经非常高了,直接上电商的用户获取成本更高,为学校课程导流已经没有太多利润空间甚至面临亏损。 而且在课程形式上,线上课程兴起,而线下需要体验和重度决策等障碍对于转化成功率的挑战也让这种模式面临巨大不确定性。遇到这样的项目,我们建议投资人直接绕着走。所以,如果有人想在本行业里移植2005年其他行业的模式,甚至是2015年其他行业的模式,你都要努力想想了。那个行业里的模式是不是在本行业里已经跑不通了。 除了要借鉴“应季”模式外,跨界抄袭要趁早。如果不能较早的把别的行业的经验移植到本行业的话,那也就机会渺茫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聚美优品把团购模式引入了美妆领域,河狸家把外卖模式引入了美业领域,滴滴打车把共享经济引入了出行交通领域,这也都是发生在跨行业的经验移植的典型案例,而且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趁早”。 所以,从过往的经验看,在跨界的抄袭中一定要趁早,一定要在早期从别的被验证行业把经验移植到本行业。所以,我们之前在课堂上就提醒投资人,像现在大量出现的上门美容、上门按摩、社区O2O之类的项目,你需要看它有没有在第一波里出现就可以了,如果它不是第一波做的,可以直接排除掉。如果是第一波做的,也要看第一波一共有多少家出来,如果同时出来很多家,那就要非常谨慎的看“市场规模”和“团队”两项指标了。 第三,怎样界定巨头的势力范围?不要掉进巨头的有效射程范围。 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有个前提问题你要搞清楚。你需要先判断需求是怎样更替的。因为需求是决定产品的核心。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其实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这就决定了产品也不需要太多的变化。 比如现在很多找投资的项目中,有不少还是打着再造某个细分领域的京东或者淘宝的口号,很多创业者相信巨头都是用来被颠覆的,很多投资人也希望找到这样的颠覆者。巨头是需要被颠覆的,但是你真的觉得淘宝和京东有那么容易攻破吗?如果你不是革命的浪漫主义者的话,那就只能是自我陶醉或集体做梦。 我们回个头来看已经成立了多年的阿里巴巴和京东,他们要解决的商品交易信息平台以及“多快好省”的商品采购平台的需求。更具体的是淘宝解决的是“多和省”的需求,京东解决的是“快和好”的需求。这是电商里的最核心的四个基础需求,也是用户最看重的四个需求。二者各占其二,所以是用户需求的刚性程度决定了二者在电商江湖中的地位。而且阿里巴巴的天猫还在不断的向“快和好”进攻,而京东的物流在“快”上继续加码之外,在POP在“多”上也是不遗余力。可以说,阿里和京东在多年里核心竞争力不但没有衰减,它们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规模还在不断增加。而这个品牌和用户规模在它所辐射的领域里已经构建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不管多么强大的竞争对手进入它们的“射杀区域”看看他们的下场你就知道有多可怕了,垂直的卖包包的“麦包包”、卖鞋的“乐淘”等团队都很彪悍、风险投资也都是顶级巨头,但在阿里和京东的射杀区域里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所以,不要在巨头的头上动土,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不能做到“颠覆性创新”,找到巨头的“反关节”,这样的创业项目多半下场不太好。所以,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对于这类虽然看起来抄袭很可行,但却是在巨头头上动土的项目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第四,注意事项: (1)不要复合借鉴,很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在写商业计划说的时候往往会说自己是某个领域的“某某+某某”,这样的项目就是我说的复合借鉴类项目了,这样的项目一定要千万注意。大家常听变革家拆解学院的朋友都会知道变革家“投资画布”,我们认为“用户/客户定位+需求排序”决定成败,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最好是上来只解决需求排序第一的问题,一定不要解决第三、第四位的问题,第二位的问题要看能不能融合在一个产品里,并且有明确借鉴对象。 但“某某+某某”的模式背后是至少两种“需求”甚至多种需求的“复杂叠加”,贸然抄袭但没有想清楚这些产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需求排序就会非常容易出大问题,到最后会发现这并不是用户需要的。凡是那些“蘑菇街+淘宝”模式的玩法其实都是又导给商家导流还给商家开店,这本身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凡是要打造“YouTube+Netflix”的视频网站都意味着需要不计其数的带宽投入和人员投入,虽然流量上会非常可观,但处于两线作战两个战线都非常的艰难,这就远不如讲一个实实在在挣钱的Netflix故事来的容易。 (2)抄神不要抄形,核心一直是抄神。 如果逻辑在没有想得特别通之前,同业之间选择的都是“像素级”抄袭。比如人人网、比如美团、比如饭否等,这样的好处在于省心,通过外国人的行为习惯去思考中国人是否适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去观察,然后针对性的修改。在同业之间的抄袭上,这种从像素级抄袭开始的玩法屡屡得手。这在跨界借鉴的时候也同样适用,比如很多人直接照搬唯品会或者京东的设计放到自己行业里来,这从刚开始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跨界的难度比同业抄袭在需求的把握上要难得多的多,所以即便你抄了一个“形”,背后的的“神”也始终应该停留在你的脑袋里。你应该每天都扑在从形到神的路径上,而不只是想着“形”该怎么完善和改进。这是一个比同业抄袭挑战要大很多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成功的跨界借鉴都是提炼出了“神”,然后直接照着“神”来借鉴的,至于“形”并不是这些成功者所关心的,而且从一开始他们就不关心。投资人看一个产品是否有创新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创始人思考深度的体现,也是事能否做成的一个重要保障。 3)有网络效应的,第一个抄更容易成功。没有网络效应的,前几个抄不一定就能成为第一。 关于抄的时间点问题,这其实跟你的获客速度和获客能力有关系,或者叫“用户转化规模”。如果是一个指数级增长的市场,那抄的越早更容易成功,因为指数级增长会迅速形成规模壁垒,规模壁垒又会造成马太效应,最后无可匹敌。典型的就是最早抄袭国外ICQ的QQ、最早抄袭国外Facebook的人人网、最早抄袭国外团购网站Groupon的美团、最早抄袭国外点评网站Yelp的大众点评。 大家通过网络效应快速建立起很高的门槛,让后来者再也追不上了。而网络效应不明显的行业,比如重度垂直的社区O2O项目,比如美容、美发、家政等做的早的并不一定能获取竞争优势,因为跨地域、以及当地资源整合都是非常重的事,很难快速形成规模形成壁垒,所以只要资源优势配合得当,很容易后来者居上,而越早抄的更像是在试错。在物联网、大零售、教育等缺乏网络效应的市场,前几个抄的往往也并不一定成为第一。 靠谱众投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