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P2P网贷平台转型,“小而美”是方向之一,但需预防变成“小而没” 网贷管理办法的“靴子”终于落地。8月24日,银监会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重申了网贷平台的“信息中介”的定位,同时提出了13条“负面清单”,网贷平台被“正名”了。 东莞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杨希表示,从总体来看,行业将加快合规化、合理化的步伐,这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同时,行业也加剧洗牌,部分平台面临着转型或者被淘汰,有潜力的网贷平台可以往“小而美”的方向转型。 A 网贷平台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卓鹏财富线下门店关闭、友贷网陷入了回款逾期危机、E租宝涉嫌非法集资……去年,P2P圈子发生“地震”。随后,整个行业出现了密集的监管,曾经一度红红火火的网贷行业也步入了“寒冬”。 在此背景下,多数的P2P平台也保持着观望的态度,静待政策细则的出台。“政策出台前那段时间,我们基本不敢有其他的大举动,生怕盲目开展一些不符合行业规定的业务。”一位P2P平台的相关负责人说道,由于缺乏标准化,行业中难免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需要政策条款去甄别。 他表示整个网贷行业有了合法的社会地位。“终于出台政策了!P2P平台被正名了!”唐军说,作为国家认可的、由银监会监管的一个行业,以后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名正言顺的,不会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各种负面舆论的影响。 他说:“我们姑且不去说它的内容完不完善,未来会不会根据行业、市场的发展有一些大的改动或者改变,单单是确立了合法的社会地位,对行业及企业而言,是非常大的利好。”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这几年,P2P平台走得有些快,行业中难以避免出现鱼龙混杂、乱象横生的现象,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改善这一格局。从长远的发展来看,P2P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积极的。 数据显示,现在,东莞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有300多家,其中本土互联网金融属性企业为60多家,本土P2P企业30家。 B 多家平台抵押业务或将暂停 新规里,备受关注的莫过于网贷平台设置了上限。政策规定,“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规定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简称“同一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不同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从《暂行办法》可看出,政策对网贷设定了限制,这必然会触动东莞很多P2P平台的“死穴”,东莞有哪些平台将受到新规的影响?又有多少家平台将面临淘汰或者调整? 从上述政策的内容可见,网贷的设限要求网贷平台遵守“小额分散”的原则,而当下优质资产稀缺的情况下,平台中涉及房地产业务、机器设备、汽车等领域被视为不错的可被质押的资产,往往是集聚了海量资金。在此次办法执行之后,这些大额的标的、业务或将退出。 面对这极具杀伤力的条款,作为被监管的主体P2P平台,又是如何看待并应对的? 业内人士席勇辉接受采访时分析道:“对于金额较大的标的,平台不会让资本的变现能力变差的,只要账算得过来,合规性操作也是很简单的事。真正对金额需求较大的客户,在收益和风险的权衡中。” “从政策来看,网贷的设限要求网贷平台遵守 小额分散 的原则。”P2P平台某品牌公关总监说,“有些大型平台的资产端的数额比较大,网贷的设限或促使平台进行业务的调整,改变原来的业务模式。” “一个平台上20万元的借款上限都太低了,”东莞一位不愿意具名的P2P平台相关负责人说道:“在东莞市区里,一套普通的房子都价值上百万元。若按照抵押成数五成来计算,20万元抵押限制太低了,要是严格执行规定的话,平台很难正常做业务的,借款人也难以正常借贷。” 上述负责人介绍,对单一平台的限额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的借款人,他们或将寻找更多的融资平台,或转向其他的民间融资渠道。这样下去,将增加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与普惠金融的初衷相违背。 业内人士介绍,他们平台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在早年已经转型小微企业业务,借款上限多数在500万以内,小微企业主也会用厂房、车子、房产等资产作为抵押。目前,有少量的借款超过500万元,这部分我们将在12个月的整改期内尽快整改完善。至于今年新增的、跟正合普惠合作的消费金融及普惠金融一块,金额就更加小了,消费金融只有几千元,普惠金融一般在4万-5万元,其金额都不大。“总体来说,政策的正式出台,对平台的影响是积极的,一方面规范行业,另一方面将增强我们的公信力。” C 网贷平台向细分领域谋转型 针对新规,杨希表示,行业里部分平台将面临着转型,部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业务将适当作出调整。“如今,协会也在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摸底工作,将不符合规定的平台或者网贷业务 摸清楚 ,并大力推进整改工作。” 杨希告诉记者,当排查整改完毕,行业也会梳理出适用于自己的发展路径。“我建议,网贷平台可以走 小而美 的发展之路,可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 这种“小而美 的平台的根本目的是锁定客户,着重横向服务留住客户。反之,则沦为“小而没”。平台要深度挖掘商业机会,为客户增加更多的附加价值。 譬如,阿里系的蚂蚁金服已经推出了小额消费领域。据悉,蚂蚁金服为方便消费者的在线购物,相继推出蚂蚁“花呗”、“借呗”等产品,淘宝、天猫大部分商户都支持“花呗”服务,而芝麻分不低于600分的用户就有机会使用“借呗”,按照分数不同,用户可以申请到金额不等、最高5万元的贷款。 目前,越来越多的莞企也开始发力布局小额消费市场。团贷网今年已将消费金融作为核心业务。团贷网总裁张林说:“今年年初,团贷网开始布局消费类市场,可满足借贷人的3C消费、技能培训费用等。” 杨希认为,目前东莞P2P平台真正深耕到细分市场的还不算多,但是这是东莞P2P平台尝试的方向,也是东莞一些小而美的P2P平台探索转型的方向。 同时,针对网贷平台的转型,资深业内人士分析,谨防这种“小而美”的平台做成“小而没”。“网贷平台要重点把关,多在增值服务上下苦功。” “有些平台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虽然花费的成本很高昂(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但是成本和效果却不成正比。”资深业内人士分析:”还有就是这些网贷平台整体网站设计花哨,却找不到想要的元素,有些平台连网页的打开速度也非常缓慢,用户体验很差。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这些平台往往是要被淘汰的。” ...
接下来的这一轮资本热潮,将重点利好小额业务平台及中小型平台。 由于P2P行业长期缺乏相关监管约束,致使整个行业的业务边界都处于模糊地带,从而造成了资产类型复杂、业务发展混乱的局面。以政府融资、供应链、票据、保理、房产等为代表的资产一定程度上扩充了P2P行业的产品品类,但从“小微金融”的初衷来看,P2P平台过度发展大额项目实际上违背了本质。 如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了“借款人借款上限”的规定,意味着从政策层面来看P2P平台的大额资产项目也不合规。 在“限额令”的推动下,小额资产自然会受到新的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来自从业者,为了顺应监管要求,业内80%以上涉及大额业务的平台均须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甚至转型,因此大额平台的目光普遍聚焦在小额资产领域内。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资本市场,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资本市场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热情有所下降,除了是宏观经济环境疲软之外,与互联网金融的无序发展也不无关系。 如今P2P首部监管细则落地,推动行业回归新秩序,资本也有望对互金行业重燃激情。接下来的这一轮资本热潮,将重点利好小额业务平台及中小型平台。 早期:大平台当道,小平台不具有竞争优势 P2P行业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爆发要数2013-2015这几年间。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P2P行业以4.31倍的速度高速增至,截至当年年底平台数量达到了800家;2014年,新平台上线速度持续加快,截至2014年年末国内平台数量达1613家,绝对增量超过2013年;到了2015年12月底,P2P平台数量已经突破4000家。 随着行业的急剧扩张,以上市公司、银行、风投为代表的大资本也开始涌入P2P。 过去几年间P2P行业一直在不间断地上演“融资潮”,资本对整个行业的热情是远超我们想象的。但也存在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即几年发生的近百起融资案例中,频频露出的多是品牌成熟、体量巨大、知名度高的“大平台”,鲜有中小平台的身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悬殊差别,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早期市场环境自由,成立较早的一批平台能够实现迅速发展,规模扩张极快,因此用户数据、产品数据和价值数据都堪称漂亮。从互联网创投领域的投融经验来看,数据即流量,流量意味着变现能力,先不论平台是否能够将庞大的用户全部转化为利润,光是这样的数据,就足够做大估值。 另一方面,P2P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中小平台生存空间被侵蚀。随着监管对行业风险的关注,P2P野蛮增长的红利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之此时大平台在流量获取和品牌积淀、资本积累等方面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行业乱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用户和资金更偏向于流入大平台,中小平台理财端交易萎缩,竞争力加速下降。 中期:大平台估值增长空间缩小,中小平台获契机 数据显示,2015年P2P行业整体融资规模超过130亿。其中,A轮融资平台数量占比超过58%,多数是位列第一梯队、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拥有绝对领先优势的平台。 2016年,由于P2P行业的风险事件持续升级,加之监管细则迟迟不落地,资本市场也变得更为保守与谨慎,但从半年172亿元的融资规模来看,P2P行业对资本的吸引力是仍然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行业的资本格局的变化。 第一,B轮及其以上融资次数和规模的不断扩增。一方面,2015年下半年开始,P2P行业就进入了更为严苛的洗牌阶段,此时相对紧张的市场环境再难以培养出新的寡头企业,资本的热情仍然集中在品牌成熟的知名平台上。反映到资本市场的表现上,即知名平台重复融资的频率高于新平台首次融资的频率,因此A轮及Pre-A轮融资的频率呈现些微下滑的趋势。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上半年B轮融资的资金规模占该时间段内融资总规模的70%。前文提到过,P2P行业存在严重的马太效应,随着资本不断加持,大平台在理财端获客、引流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体量越做越大,估值也就越来越高,个别平台一轮融几个亿也毫不稀奇。 第二,垂直细分领域P2P平台开始进入资本视线,这类型平台发生融资的频率有了明显提升。事实上,行业内第一梯队的平台基本已经完成了一轮或者多轮融资,估值增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了,再加之现阶段行业正处于存量淘汰阶段,增速有所放缓,短期之内估值翻番的可能性也不大。而随着大平台估值空间的缩小,部分资本开始尝试关注中小平台。 此外,2015年下半年之后,P2P行业就进入了以资产为核心的2.0时代,因此这一阶段资本除了关注平台的规模和品牌之外,也会从资产方面来考量平台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从竞争格局的角度来看,寡头平台多集中在一站式理财、财富管理市场,不仅竞争过于充分,业务也呈现明显的趋同化特征,导致竞争成本持续上涨。相比之下,垂直细分领域未被过度开发,想象空间较大,中小平台利用错位竞争的优势深耕细分领域,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控制竞争成本,避免卷入“烧钱混战”,显然是资本所乐见。 后期:政策推动,中小平台将迎来资本热潮 《办法》所颁发的限额令,事实上是对小额资产的间接肯定,因此也不难理解新规之后以车贷、信贷、消费金融等为代表的小额业务领域会引来如此高的关注了。在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这种关注对于主营小额业务的中小规模平台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 现阶段资本对中小平台的利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品牌背书。事实上,机构并不是中小平台的唯一融资渠道,早期果树财富、人人聚财都先后尝试过众筹融资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满足平台的资金需求。但众筹融资的局限性在于个人参与者的草根化,不像风投机构、上市公司具有背书的价值。随着行业进入合规时期,平台对品牌塑造的诉求越来越突出,引入知名机构对品牌进行背书也是大势所趋。 第二,合规。平台合规化的操作难度远比想象中要大,尤其是银行存管、ICP许可证、资产转型,已经被业内认为是成本最高的三大要求,十分考究平台的资金实力。如此看来,这一阶段中小平台引入融资的目的十分清晰。 首先,大平台对中小平台的收购潮。这里说的并购潮,除了是大平台对中小平台的并购,也是指大标平台对小额业务平台的收购。第三方测算数据显示,依据监管对个人借款的限额规定,业内约有95%以上的平台均不同程度地涉及违规,亟需进行业务转型。 但是目前大标平台普遍面临的转型难点是成本高、风险大。所谓成本高不光是指资金成本,还包括需要长期投入的人力成本、技术成本,新的业务对平台的团队、技术、系统等方面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而在转型期内原有业务的经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平台对新领域的熟悉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内外交困的平台是否能够泰然处之? 权衡之下,资金实力较强的大标平台以并购的形式进入小额业务领域或是当下成本最优的合规转型渠道。前段时间,短融网的母公司久亿科技以近亿元现金并购了华中地区最大车贷平台齐海金融,似乎也预示着以车贷、消费金融等代表的细分业务领域将迎来一波并购潮。 其次,风投机构对中小平台的投资潮。接下来主营小额业务的中小平台不仅有业务拓展的机会,更有不少融资机会。一方面,小额业务平台在业务的合规性上更优于大标平台,接下来大标平台进行内部整改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小额平台拓展业务的良好契机。 日前多家大标平台在理财端已有明显的资金量下滑趋势,中小平台若能抓住时机发展理财端,不管是用户数据还是交易规模都会有所增长,那么这些小额业务平台将能够拥有一定的估值空间,并以此来吸引风投。 另一方面,诚如前文所说,大平台经过多轮融资,估值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对于资本方来说,此时再进入大平台并不见得是一笔“好买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多家垂直细分型平台获得融资,且金额普遍较大,例如消费金融领域的米么金服、三农领域的农发贷等。 不难看出,这些处在二三级梯队的小额业务平台,尤其是在垂直细分领域已经沉淀了一段时间、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在监管对小额业务的肯定及推动下,它们的成长空间更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估值想象空间广阔,很可能会成为风投眼中香饽饽。 ...
市场一再触底,让新三板投资者开始深度思考“抄底”时机。 长期在新三板二级市场进行投资的李先生(化名)9月16日告诉记者,其维持在仓位较重的状况,等待合适时机将进行满仓操作。 “尽管目前做市指数一再下跌,但我认为当前是"观望底",可上也可下。”9月17日,南山投资执行董事周运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在2015年4月7日新三板做市指数创出2673.17点最高点后,就开始“跌跌不休”,截至今年9月14日,下半年最高指数位仅1145.34点,8月以来更是持续在1100点之下。 “从PEVC估值价值来看,市盈率约为10-15倍水平,这是一个最普通的投资价格估值,新三板目前确实可以成为风险投资的"资产配置池"。”9月13日,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对记者分析,对现阶段有融资需求的新三板企业可进行考察。 “目前私募市场确实有"抄底"的声音,但未必就是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处于底部区域,做长期价值投资可以考虑买入。”一位专注股权投资的私募人士对记者直言。 做市指数持续下跌,8月来跌至1100点之下“估计有1/4左右的做市股票价格低于定增价格,这就意味着,做市商开始受到冲击。”近日,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新三板交易持续不活跃,影响进一步市场流动性。 数据显示,2016年下半年(7月1日)以来,新三板市场做市指数创下今年新低,截至9月14日,今年下半年新三板做市最高指数位仅1145.34点,8月以来更是一直在1100点之下。记者统计发现,新三板本轮下跌持续时间已经长达17个月,下跌幅度相比于最高点时期已经超过50%。 若以PEVC估值价值来看,多位新三板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新三板被并购的市盈率约为10-15倍,与场外市场企业并购价格持平,“去年20-25倍价格都较为常见。” 安信新三板诸海滨团队研究报告称,目前新三板整体市盈率仅为中小板的53.06%、创业板的35.61%。以2012年中小创的估值作为新兴行业的估值底部区域,叠加新三板政策不明朗、流动性匮乏的不利因素,新三板估值底部区域或许还需等待一段时间,或者用积极点的看法来说,新三板正逐步走进估值底部。 不过,上述私募人士认为,目前新三板已经进入底部区域,私募市场上“抄底”声音一直不断出现。 “不能以看待A股二级市场的经验来看待新三板。”长江证券一新三板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新三板更类似一个股权投资市场,入场的主要是私募、风投等。 受限资金量、流动性,“抄底”时机难测 虽然“见底”或者“底部”的声音不断,不过,更多机构或个人持观望态度。 “一方面在新三板市场扩容过程中,该进来的资金都进来了;另一方面新的资金还未入场,市场处于暂时的流动性不足阶段。”一位专注新三板投资的私募人士直言。 “随着好的标的不断出现,私募、券商的操作是不断卖出原有的企业股权,购买新标的股权,市场整体被摊薄。” 有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投资者进入新三板的门槛较高影响了交易活跃,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资金量,限制了市场流动性。 除资金量有限之外,新三板企业也不愿过多释放股权。“卖方在观望政策,所以由原来的抛售暂时变为减少出货或者不出货。”南山投资执行董事周运南对记者介绍。 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新三板年初至9月14日成交量仅232.22亿股,成交额为1197.49亿元,其中做市转让733.35亿元,协议转让464.13亿元。而去年同期(截至2015年9月18日)成交金额为1323.90亿元,其中做市转让基本持平,协议转让则远低于去年水平,去年同期协议转让达592.51亿元。 “在二级市场"抄底"也不现实,”张弛表示,“盘子太小,新三板企业通过做市商释放的股权有限,基本上买入20万-30万元股价就上去了,再买价格就高,并不像想象中A股市场那样有"大盘",可以举牌或者甚至二级市场买入实现控股企业。新三板实际控制人的股权一般非常集中。” 散户“抄底”风险依然较大“我觉得是处于底部区域,目前新三板企业谈判价格不一,优质企业谈判价格比较高,市场上私募的活跃程度有提高,做长期投资的资金入场。”湖南正银投资创始人王正斌对记者表示。 周运南则表示,对于长期投资,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对新三板的未来坚决看多;二是对自己准备持仓的股票或企业坚决看多;第三是能忍住短线的亏损。“如果资金量大,短线操作水平高的投资者也可先抱着短线"抄底"的目的进入,投资一些优质标的和超跌价标的,但不建议重仓操作。” “目前的机会主要是寻找市场上有较急切融资需求的、市场表现好的新三板企业,可去进行定增持有,主要是通过一家家去找的方式直接跟企业负责人谈判。”一位新三板人士表示,底部市场或者有“捡漏”的情况出现。 张弛等人士认为,散户“抄底”的风险依然较大,“散户想"抄底"首先是不一定能买到,其次是标的资产是否是优质资产,是否成长性好,是否是合适的价格。” “高风险、高收益类型的新三板投资需要理性判断和专业性判断。”张弛对记者强调,“在底部价格区间,有资金的高净值客户目前可以通过买一些有业绩的私募发行的新三板产品参与市场。” 此外,不少新三板人士表示,新三板已经突破9000家,正成为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配置池”,银行、保险等已经对新三板市场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市场目前还处于规范阶段,待规范完成后,大额资金进入新三板,届时新三板市场活跃性将不会再成问题,市场调整完之后,真正的“抄底”机会或出现。 ...
违约私募债“13圣达威债券”的承销商华创证券日前遭到国联安基金起诉,这已不是国联安基金第一次踩雷违约债券。 早在今年5月市场曝出国联安基金踩雷中城建违约债券,中城建的暴跌直接拖累了持有该债券的国联安信心增益基金的净值。该基金自今年初以来一直维持着1.2元以上的净值,长期处于1.25元之上,在4月29日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5月3日,收盘1.132元,5月4日1.099元,5月13日1.069元,5月24日报收今年新低1.031元。 此外,国联安基金踩雷中城建违约债券也导致国联安信心增益债券基金收益率出现大幅下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国联安信心增益债券收益率在同类基金收益排行榜上排名垫底。数据显示,在债券型基金中,今年以来国联安基金旗下6只混合债券型基金(一级)的平均收益率为-0.64%。而市场上混合债券型基金(一级)的平均收益率为2.58%。 ...
看百度海量信息,不如听君话一席;道听途说,真话往往走小道儿!今天笔者去拜访了一个母婴类的业内牛人,闲聊中他说起一个项目挺有意思,孕妇群体和瑜伽健身进行结合,也就是现在所见的孕妇瑜伽,不过这个项目不同于其他各种孕妇瑜伽直接面向 C端用户开店,而是只做课程培训、人员培训、内容输出等软产品,自己一家店不开,却在全国形成了规模化的加盟店,而且掌控力很强,典型的2B生意。 由于该项目刚拿到投资,不方便透露,另外笔者也没有和项目方进行核实,但是由于这个玩法很有意思,给大家伙说说,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如果有更多的人有兴趣的话,笔者到时候统计一下,然后再给大家专门去拜访这个项目,给大家去取经为人民服务。 根据 L 兄对于这个项目的介绍,有几点商业的玩法值得思考: 1、这个项目选择了运动健身和孕婴的结合。从运动健身中,选择了女性参与度极高的瑜伽;从人群中,选择了特殊时期的女性——孕妇;从运动的时间中,从全时间中选择了时效性极强的孕期。所以,在用户和客户的选择中,孕期瑜伽领域切入的非常具有特殊时期的刚需型群体。 2、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群体,由于观念的改变,运动成了刚需。现在随着人们对于孕妇孕期运动的需求越来越明确,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好的发育,同时也能让孕妇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更好,那么大家都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方式。于是,瑜伽作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之一,走进了准妈妈的视野,因为人们对于瑜伽已经形成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放松效果的认知。 3、重点来了:这个项目其实强化了人们普遍的一个第一反应,那就是孕妇瑜伽是有技术含量的,有门槛的,是需要专业性的。所以它也顺势强化人们的这种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人们普遍觉得做孕妇瑜伽必须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内容体系,所以,这种潜在的人们认知,是这个“吃软饭”的公司能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用户心理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人们往往就会需要专业范的服务和产品,就能够形成品牌效应,就能够让这种产品或者品牌,成为自带流量的品牌。就像早教中的乐高、巧虎等,你的机构只有用了这样的内容或者教材教具,我才会觉得你是专业的,我把孩子送过来才放心。 所以,对于这个项目来说,本质上是2B的项目,是“吃软饭”的2B 项目,但是利用的是人们对于特殊人群、特殊时期的特别关注的心理,强化专业范。 其实,对于孕妇瑜伽来说,说到底,有没有专业性,肯定有;但是有没有多高门槛的专业性,其实并没有多高;放心,让瑜伽老师和医疗保健老师,在一起琢磨一下,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做出来的内容质量有高低,但是在安全性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更何况,瑜伽本身就已很成熟了,早就有关于孕妇如何练瑜伽的相应动作。但是怎样用恐惧心理来顺势引导,从而强化专业范,塑造专业性形象,这才是能力的真正考验。 4、既然强化用户这样的认知,那么项目就强化了自己的专业研发属性,不断地向 B端用户输出各种内容、课程、人员培训、教具等。既然大家都觉得这本来就应该是专业的事情,那么我觉在各个方面输出贴着专业性标签的东西。 同时,对于 B端来说,我需要不断的推出新的“更新包”或者软件领域的“打补丁”,不断更新教材或者教育,或者新的培训内容,这样不断强化对于 B 端客户的掌控力,当然了自我产品增值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这种对于用户心理的利用和强化,不仅仅是在孕妇瑜伽领域,延展到婴儿推拿(比如促进婴儿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等)、产后恢复等领域,其实都有相通性。利用好用户心理,把握好用户真实需求,很多新玩法都可以被你跨界借鉴。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说起智能家居,大家都感觉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也正是基于这种想象,无论传统家电制造商还是小米、乐视、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涉足这个领域,并期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生态链。这其中,尤以对电视屏幕的争夺最为激烈。 在对电视屏幕的争夺中,内容、硬件(包括屏幕和盒子)已成为两大关键入口。其中,传统硬件生产商们把持了“屏幕”市场,互联网公司则占尽内容端优势。同时,在立足既有市场的同时,双方都对对方领土心怀觊觎并有所侵染。目前看来,以乐视、爱奇艺、小米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势头尤为猛烈,都推出了各自品牌的互联网电视,甚至进入到电视盒子领域(虽然后来被监管层叫停)。 未来,这两者谁更有可能统领电视乃至整个智能家居市场呢? 前不久刚研究过一个正在融资中的智能遥控项目。其中就第三方切入这个市场的可行性和方式进行了论述,基本观点是:对于想进入这个市场的第三方来说,内容嵌入式的智能遥控不是一个最优选:首先它动了硬件生产商的奶酪,会遭受来自他们的强烈排斥甚至围追堵截;其次,内容平台方对其需求并不强烈,基本可有可无;最后,虽然站在用户角度,带内容推荐搜索功能的智能遥控可能是个好东西,却也可能止步于不够便捷的操作体验,譬如与智能电视系统的兼容性,观看时需重复下载多个播放平台等。总体来说,这样的项目能在迅速聚集起一定量级的用户后立刻用其他方式变现(譬如做做游戏分发、广告投放等),但很难成为入口。 文中对互联网公司、传统家电生产商各自在智能家居市场的竞争优劣势以及市场策略也做了简单描述,但并没有就未来市场走向做更深入的剖析。本文,我们重点来捋一捋这个问题。 先把结论摆上来,本文观点认为:传统家电厂商玩不转智能家居,这个市场注定要被互联网企业收割! 原因一:各自为战导致“只联网不智能” 严格说起来,智能家居应当是一个服务于家庭的物联网体系,并不局限于家用电器,其他所有能通过通信模块联网的设备,比如照明、门禁、安防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都属于智能家居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智能家居的市场环境并不算太好:由于缺乏统一的家用设备接入标准,各家电器厂商谁都不想受制于人,于是纷纷各自打造体系,推行自家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家电制造行业早已是一片红海,这样的做法只会加重企业开发成本,浪费人力财力。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厂商开发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分为两类:初级版本采用的是“终端+设备+WiFi”方案,本质上就是最初级的设备联网,除了玩下智能概念提提价外,别无他用;高级一点的智能家居方案,走的是“终端+设备+云”的组合线路。比如美的的智能家居方案,用手机APP作为终端控制联网电器设备,其中设备是美的生产的各种家用电器,云则采用阿里云的数据处理解决方案。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说,这个组合已经算是目前传统电器厂商里最优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了。 即便如此,“终端+设备+云”的组合方案也有两点非常致命的弊端: 1、仅供自家产品接入,扼杀智能化。 现在的家电生产品牌基本都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竞争敌对关系浓重,不会也不可能接入别家产品。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不可能各种电器都购买同一个牌子,这就使得整个家居智能化打大打折扣,甚至根本称不上智能。 2、手机终端操控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家电生产商在控制处理上也陷入了一个巨大误区,那就是,认为所谓的家居“智能化”就是由传统的遥控器操作变成手机遥控。归根到底,智能家居是为了解放人们的双手,在设计控制处理时为什么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呢?放眼全球,无论是亚马逊的echo还是谷歌Google Home,全部都是采用语音控制。可以肯定,未来国内智能家居的控制方向也一定会是语音为主,手机为辅。 原因二:造机器的拼不过玩数据的 然而,即便传统家电厂商解决了以上两大问题,它们还是无法完成智能家居的愿景,因为以上描述的只是部分基础问题,除此之外,后面的障碍还一拨接一拨。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家居的智能化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家庭设备的联网协同,更在于全方位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举个具体场景:未来你需要的是,它能替你订好机票以及改签航班,呼叫快递上门取件,镜子联网后能根据场景和天气给你推荐衣物,床上的传感器通过探测你的体温,自动调节空调温度。这一切,都需要后台有强劲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做保障,而这显然不是传统家电企业能完成的。 悲观一点,不管当前家电厂商对智能家居做出多大动作和多少努力,这个市场可能最后都会被互联网背景公司收割。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牌照管制的逐步放松,拥有多个金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数量不断增加。央企金控、地方金控、民营金控、互联网类金融混业经营机构加速“跑马圈地”,金融混业经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成为重要趋势。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成立了26家金控平台。其中,以地方政府为主要推手建立的金控平台成长迅猛,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亦纷纷布局金融,积极吸纳多个金融领域牌照。 “金控集团”正成为多家传统行业类上市公司开启转型的“利器”,迅速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各类金控平台逐鹿天下 根据权威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因此金融控股公司的特征包括:混业经营;由一家母公司控股,母公司至多从事一种金融业务,也可以只是纯粹的控股公司;各项金融业务由子公司独立经营。 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将国内金融控股集团分成以下四大类: 第一大类是以央企为代表的全牌照金控。 除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三家最早的综合金控集团,还包括银行系(工农中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央企产业资本(国家电网、中石油、招商局集团等),这些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规模庞大、金融牌照基本齐全,并掌握核心产业和金融资源。 第二大类是以地方国资委整合地方资源成立的金控。 如上海国际集团、天津泰达控股、山西金控、广州金控等,这类金控公司借助地方政府力量,通过证券化形成上市金融控股集团后,金控集团可以直接控制地方核心金融企业,掌握齐全的金融牌照。 地方政府的金控平台证券化进程刚刚开始。刘欣琦分析,地方政府之所以力推金控平台,能提升国有金融资产的资本水平,提高区域金融业竞争力,也能实现地方上市平台的“保壳”;供给侧改革强调去产能、去库存,改革过程中,传统行业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从而转型开展金融业务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三大类是民营企业自发建立的金控集团。 目前布局较为领先的民营金控集团有泛海控股、万向系、复星系等。民营企业通过建立金控平台达到壮大集团实力,最终落实产融结合的战略。 第四大类是互联网巨头涉足金融领域形成的小金控。 目前阿里和腾讯已经走在金融业务布局前端。金融业务牌照逐步放开,凭借着自身在账户、流量、数据、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金融,落地对金融账户体系和数据信息的掌控,最终形成自身的“金融生态圈”。 “金融领域将会成为BAT三家手中亿级账户变现的决胜之地。”刘欣琦分析称。 上市公司转型“利器”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记者调查发现,“金控集团”成为了多家传统行业类上市公司开启转型的“利器”,迅速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以原家用空调连接器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的上市公司广东华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自8月17日起,正式更名为“广东国盛金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华声股份”变更为“国盛金控”后,正发力打造全面金控平台。 今年5月份完成国盛证券股权收购后,国盛金控近日宣布拟收购互联网金融公司“北京快乐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超过6%股权,通过外联方式扩大金融业务模块,积极参与消费金融领域。 无独有偶,另一家上市公司蓉胜超微也在迈向“金控”转型之路。 今年上半年,蓉胜超微拟与香港亚美集团共同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公司持股75%;拟在前海新区设立商业保理全资子公司;拟与香港尚乘集团和深圳创盛资管设立合资全牌照券商,公司持股31%。蓉胜超微拟对粤港合资证券公司的出资由人民币1.5亿元增加至人民币4.5亿元。 刘欣琦判断称,在现有监管制度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以设立或控股子公司获取金融牌照完善市场布局将是混业金融行业内部扩张与互渗的主要方式,综合金融牌照精细运营的时代已来临。 ...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网贷尽管满足了不少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个人征信及相关社会问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讲,对这一领域的监管尚不够完善。 专家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国内的校园贷平台进行抽查监督,学生个人也应理性消费,培养增强自己的信用意识。 造成信用污点房贷都很难办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各大校园贷公司为了强占市场,基本上在省城各高校都设有代理人。其中,分期购物平台“乐花花”的一名高校主管就表示,他们在省城高校基本都有代理,每个学校一个月大概有三万的业绩。据他介绍,他所在的高校,一个月可接10单左右的贷款。 校园贷款确实为大学生带来了资金上的便利,但这个群体往往忽视了逾期不还所造成的后果。如果学生选择的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一旦逾期就会造成信用污点,直接影响其后期购房时的房贷申请,而且会被收取高昂的滞纳金。 一些公司或网络平台,本身没有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为了逃避监管,他们往往是以业务员的个人身份和借款大学生签订合同,这就把贷款业务变成了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这种公司放款容易,但在催款时就不那么客气了,有些大学生因为贷款走向极端,就是因为在催款压力下,没有了其他选择。 有的校园贷为了扩张,设置两级以上的代理人,由此产生的高昂中介费也是由大学生“买单”。此前有媒体就报道,一个学生通过校园贷贷款一万元,实际到手只有五千多元。到手的钱少了却还要支付高额利息,俨然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针对网贷平台的问题,记者咨询了山东省金融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网贷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不是一个概念,属于P2P网贷平台,归银监部门监管。记者咨询了山东省银监局,该局答复称,“趣分期”、“名校贷”、“爱学贷”等大学生贷款平台,未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过相关申请,不是银监部门审批设立及监管的机构。 关于P2P网贷平台监管问题,2015年末,银监会下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规定,网贷机构均应在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后向注册地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并进行分类评估管理,明确了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提供担保或承诺保本保息等12项禁止性行为。 不过,该办法作出了18个月过渡期的安排,在过渡期内先是通过网贷机构规范自身行为、行业自查自纠、清理整顿等净化市场,所以现阶段对网贷的监管还未落地。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邢乐成表示,目前上述网贷公司暂时还不需要特殊的资质。“这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同,它们大部分属于民间借贷,由借贷双方约定。”他表示,大学生网贷行业处在野蛮生长阶段,比较混乱,“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监管”。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自己要有信用意识 如何对大学生网贷形成真正有效的监管?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唐震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学生通过贷款购物,欠债还钱无可厚非。作 为成年人,大学生应该尊重契约精神,对自己签署的合同负责。但一部分贷款平台盲目放贷、纵容学生消费的行为也不可取,其商业模式值得反思。因此,他呼吁金融监管部门,对国内的校园贷平台进行监管和抽查,使这一贷款模式能健康发展。 “除了消费等,现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也缺乏健康的信贷环境。”邢乐成说,“这也给网贷平台提供了空间和市场。”邢乐成认为,现在很多网贷平台起的是信用中介作用,形成了自己的资金池,挂着羊头卖狗肉,把整个行业都葬送了。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是信息中介平台,这才是国家应该大力提倡促进的。 此外,有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大学生消费信贷平台所从事的具体业务不局限于电子商务和网络借贷,一些平台还存在欺诈、缺乏风险提示、消费信息不安全等问题。校园网贷看中的是大学生旺盛的购买能力,却忽略了他们有限的资金来源。为了避免校园贷款引发悲剧,不仅政府要加强监管、打击不法平台,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关键是大学生自己也要提高信用意识。“要学会理性消费,培养自己的信用意识,还应借助实用的金融课程,了解相关法律常识。” ...
曾经高调投放形象广告的北京人人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人投”)最近遇到了麻烦:这个国内第一家实体店铺私募股权融资平台前人人投西南站分站CEO高锋被曝在微博发炫富图,称“投资人傻”,虽然人人投方面随后澄清不属实,但却陷入了与这位CEO的互撕中。事实上,由于采用自负盈亏的加盟模式,人人投的风控一直备受质疑,而在八成分站不盈利的情况下,人人投月初宣布将平台定位从实体众筹向“大众消费类股权众筹平台”转型,究竟其中的问题是什么?人人投的算盘又是什么? 与分站CEO互撕 日前,一个名为 “铁虎高锋tony”的微博用户发布了关于人人投西南站CEO高锋卷钱跑路南非,且发微博炫富,称“投资者人傻”。微博发布后,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关于人人投对于分站管控不严的质疑声不断。 对此,人人投方面发布公告称,该文章内所提及的微博,涉嫌冒充人人投重庆分站前员工并蓄意抹黑公司。人人投已于2015年与高锋全面解除了合作关系。北京商报记者昨日也联系到了高锋本人,高锋表示,他和人人投于去年解约,微博的内容为竞争对手抹黑他的行为,而且该微博号也并非他本人。记者注意到,原来发布高锋照片的微博已经更名,而且此前发布的微博已经全部删除。 对于和人人投解约的原因,高锋表示,主要因为人人投部分高管排挤他。不过,人人投方面则表示,与高锋解约的原因在于,高锋被投诉存在着多项违规行为。例如,据投资者投诉,其存在着未经过人人投同意,自行招募分站并且收取高额的加盟费,以及拖欠员工工资等行为。另外,高锋存在着以人人投为名义在线下操作项目融资,滥收项目方费用的现象。 另外对于线下募集资金的指责,高锋直言不讳地说道,“我确实通过线下募集了很多项目,因为人人投对于项目审核很严格,很多项目成功融资的比例不到1%,我不忍心这些好的项目流产,因此帮着做了几个线下融资,规模有几千万元。但我不会向投资人承诺收益,钱也不会经过我的手里,公司会派一个财务直接将资金打到项目方”。他还表示,“我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线下融资,并将事实告诉了我的投资人,并非冒充人人投名义”。 业内人士表示,分站线下操作项目融资、自行招募分站的行为也属于欺诈的一种,平台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负盈亏的分站“高锋事件”只是揭开了人人投分站管理模式的冰山一角,由于这一分站模式引发的纠纷并非个例。 在今年7月29日,人人投在其官网发布的《警惕不法人员以人人投名义展开的违法行为》公告中称,从重庆市渝北法院处获悉,在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中,自称人人投重庆分站的毛某涉嫌强占抵押房屋、妨碍房屋交付,目前已被当地法院强制迁出。据调查,毛某及同伙常以人人投重庆分站、盛之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名义实施强占房屋、阻碍交付、恐吓威胁等活动。在今年8月1日,《敬请投资者警惕线下融资风险》公告中提到,个别曾与人人投合作过的项目方,正在采取线下方式进行众筹融资,并向人人投平台投资者频繁推送广告,给投资者带来很大困扰。 事实上,人人投频现的原分站人员冒充、线下融资等事件与其分站模式不无关系。人人投与重庆分站的《解约函》显示,人人投与高锋解除合同的原因包括多次接到投资人投诉说融后工作无人管理;以人人投的名义在线下操作项目融资、滥收项目费用等事宜;没有经过人人投同意自行招募分站并收取高额加盟费;拖欠员工工资致使重庆市场一直处于搁置状态。 主打分站加盟模式的人人投,对于分站如何进行管理?分站的生存状况又是怎样?对此,人人投相关负责人表示,分站的盈利来源包含佣金和多种收益。人人投会定期进行分站实地考察,如发现违规行为,会根据管理规则和合作协议进行处理。人人投的众筹项目均为线上融资,如果出现类似于线下融资、自行招募等情形,会按照与分站签署的合作协议进行妥善处理,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 记者从人人投客服人员处了解到,想要成为人人投分站,需要有一定的项目资源和资金,加盟费15万元加上保证金40万元,盈利收入是融资金额的2.5%。客服人员称,对分站人员没什么要求,公司总部除了可以提供培训,没有别的帮助,完全靠自己去拿项目。当记者问到是否对分站有约束时,该客服人士表示,并没有太多约束。 据了解,人人投分站实际上相当于自负盈亏。在这种模式下,分站极易引发线下融资、自行招募等行为。投壶网CEO赵妍昱表示,关于众筹平台以加盟模式开展业务的方式并不看好。在她看来,利用品牌影响力而开展分站加盟性质的业务模式,背离了互联网平台发展初衷,加盟模式无法精准识别各加盟机构的真实业务情况与水平,也就无法识别局部风险。这种加盟模式无非是品牌持有人以线下模式发展业务的个体思路,不属于互联网商业业态趋势,无法评论其是否长远可期。 加盟模式注定风险难控 对于备受争议的分站模式,业界也呼吁早日出台监管细则进行整治。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全国正在实施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股权众筹平台设定了几条红线:不得发布虚假标的、不得自筹、不得“明股实债”或变相乱募集资金,应强化对融资者、股权众筹平台的信息披露义务和股东权益保护要求,不得进行虚假陈述和误导性宣传。不过,对于分站模式暂时并未涉及。 赵妍昱表示,由于目前众筹行业均未明文出台相关的行业监管规范与政策,所以难以确认其分站模式的责任划归问题。网贷财经分析师认为,平台方面如果无法对分站人员进行有效的管控,那么是存在一定责任的,但由于众筹行业目前监管缺失,国内监管层并没有出台众筹相关的具体监管政策,所以平台是否存在法律责任可能还需等待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出台。众筹线下门店或者分站,包括自身直营或者授权的第三方,所有分站布局、保证金收入、业务开展情况在及时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备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性地进行项目开发、路演,但以电子渠道外的物理场所为主的募资行为应予以完全制止,安全性不易保证,也与监管方向相违背。 调整定位背后的算盘 官网资料显示,截至昨日,人人投累计众筹资金8.07亿元,成功众筹项目325个。虽然人人投方面表示,目前人人投平台项目融资成功率超过90%,但项目融资成功并不代表项目成功。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经济低迷,实体店铺项目并不好做,这也导致靠募集项目盈利的分站经营情况不佳。高锋透露,人人投有200多个分站,其中80%的分站都没有实现盈利。另外,由于项目失败导致投资者维权风波不断。 颇具玩味的是,人人投近期却突然宣布转型,进行定位调整,并称调整后的模式和之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人人投在今年9月初发布公告称,人人投将由实体众筹向“大消费类股权众筹平台”进行调整。人人投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人人投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大消费类”领域,定位的调整主要基于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新的定位更为精准,模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有分析人士认为,可能为了模糊众筹项目的性质与类别,规避风险。赵妍昱认为,所谓“实体众筹”,首先明确了标的物是实体店铺或机构,是具有法人资质和工商营业许可的实际存在的经营机构,这样的界定利于用户与平台间的权责利划分,但随着这方面纠纷的不断出现,包括近期人人投曝出的《人人投被投资者起诉 30%年回报率未兑现》一事中,关于众筹实体经营门店所涉及的不动产产权纠纷一事可见,此类众筹也暗含许多风险。若为更好地保全平台方利益,实体众筹改为更时髦的热词“大消费类股权众筹”,不仅更模糊了众筹项目的性质与类别,同时也可能将众筹所涉及的项目权益做出改变,这方面变化,应当引起参与项目的用户注意和确认。至于监管方面,正因为监管的利剑还未出鞘,所以才难以明确定性是否存在监管方面的障碍。 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人人投的项目仍是实体店铺的非公开股权融资项目。实体店铺众筹模式的主要风险可能有平台前期审核和投后管理机制不完善,实体店铺的回报周期较长、分红不稳定,甚至会出现店铺持续亏损,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情况。实体店铺股权众筹主要是对身边的吃喝玩乐等实体店铺项目进行投资,前景还是一片明朗的,但平台是否有严格的项目审核及准入制度、完善的投后管理机制,成为实体店铺众筹平台能否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
悄无声息的,一个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奇点正在出现。公司线性发展的规律将被扭曲,被失效。 这一次,狂风吹拂的,是互联网保险这个市场。 回顾发达国家的保险发展史,往往会有一个规律,当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之后,保险业就会出现快速发展。而在2014年,我国城镇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表明中国的保险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国务院明确指示:2020年,我国的保险深度要达到5%(保险深度=一国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目前我国的保险深度在3%左右,而欧美国家一般为10%左右,可以说增长潜力巨大。 在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共同影响下,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确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65%,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4.97%。总体而言,保险这个万亿级的市场,已经迎来了它的黄金发展时期。 互联网保险风口已至 保险业蓬勃发展,传统保险公司却无法高枕无忧,互联网保险的进场让他们时刻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虽说传统保险业凭借多年的线下耕耘根基深厚,短时间内被“颠覆”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它们正逐渐“斩下”一块块本属于传统保险公司的“肥肉”。 2015年全年,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险收入高达2223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互联网保费在总保费收入中占比上升至9.2%,曲速资本发布的《2016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预测,2016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将翻一番。 真正让人感受到互联网保险风口已至的是资本的疯狂进场,市场迅猛发展的背后是资本的强大力量。包括BAT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众多上市公司、私募股权基金集体热捧互联网保险行业,催生了一大批互联网保险公司。有2B模式、为特定企业的提供保险服务的,如订单保、悟空保、豆包网等;有做第三方保险平台,提供中介、比价等服务的,如人人保险、慧择网;有基于自身行业做垂直类保险的,比如携程去哪的旅游险,车车车险、OK车险等。 数据统计,在有明确融资意向的互联网保险平台中超过半数都得到了融资,2016年各类互联网保险平台所获融资已超70亿元。 资本疯狂热捧,是泡沫的堆叠还是确有前景?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标杆——众安保险的运营情况中找到答案。众安保险成立于2013年,由“三驾马车”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联合组建,依托豪华的投资阵容和背后腾讯、阿里、平安的资源,不到两年就实现盈利,成立仅17个月,估值就达到了500亿,可以说众安保险之于互联网保险,就如同余额宝之于互联网金融。 细看众安保险近两年的运营数据,截至2015年末,众安保险赔付支出共计11.9亿元,同比增加142%。总资产达到80.99亿元,同比增长559%;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530%截至2016年3月31日,众安保险累计服务用户数达到3.91亿元;保单数达到41.69亿元。从众安保险经营情况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确前景可期。 残酷竞争下,谁将脱颖而出? 虽说互联网保险行业是个万亿级的市场,很难出现能将市场一口吞下的寡头企业,但是随着监管的趋紧和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优胜劣汰、行业整合在所难免。面对激烈的竞争,到底谁能掌握竞争主动权? 保险市场互联网销售渠道对比 从渠道到场景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渠道,互联网也只是作为一个渠道的补充而存在,传统保险公司的整个产品和服务流程都是基于传统的线下分销的模式设计的,基于这样的模式,客户的消费往往是高价、低频的。 而在如今互联网保险的时代,渠道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力,取而代之的是“场景”,谁拥有的“场景”,谁就掌握了用户。互联网保险公司已经创造出许多新型场景下的嵌入式的保险和类保险产品,比如发生在购物、支付、消费、旅行、交通等各类场景下的险种。众安保险利用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场景推出了退货运费险,携程去哪儿针对旅游场景推出的旅游险,谁掌握了场景,谁就拥有的该场景下开发的高频的垂直保险市场。所以说,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保险的竞争将是“场景”的竞争。 从场景到服务 当场景构建完毕,同一场景内用户将选择谁?可以预见的是,在布局初期的场景红利被消耗完之后,互联网保险的竞争将回归到产品和服务,谁的服务更完善,谁将能得到用户的青睐。这里的服务不仅仅指产品、或者售后等某一个环节,而是指患前、售前、购买、售后、患后的整个服务流程,以及与客户体验相关的产品研发、风控、管理等整个环节。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服务的提升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基于对所处行业的深刻理解,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独特产品;第二是基于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用户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在“场景”之后,互联网保险的竞争将是基于用户体验的服务创新能力的竞争。保险公司卖的将不是保险产品,而是一种“服务模式”。 “互联网保险”的概念还会存在么? 从“渠道”到“场景”再到“服务”,互联保险的竞争还会走向哪里?随着行业的深入发展,传统保险不断触网,互联网保险和传统保险的边界一定会逐渐地模糊。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将是“互联网保险”公司,而“互联网保险”这个概念也许会渐渐失去意义。那时候是技术至上,还是跨界整合能力为先?未来的互联网保险留给我们无限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