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更加剧了商业模式的革新与企业效率的优化。市场份额稳定、储备多项领先技术、大而不能倒、全球最大代工厂商、新兴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拥有这些特点的企业看似江山稳固,但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一旦未能跟上脚步,都极有可能在一夕间被颠覆者撂倒。倒下的它们,成为了独角兽前进中的炮灰。历史用不断更新的轰然倒塌证明着:创新是唯一的使命,也是唯一的命门。 在养料充分资本饥渴的年代,好的创意可以迅速落地推向市场,而借由互联网+铺垫出的全球大一统的无边疆域里,它们甚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市场,从而取代那些陈旧的产品或者服务,如优步、微信和Airbnb。今天,一家独角兽公司从诞生到擒获10亿美元市值,比过往缩短了不少时间。而在大批独角兽公司涌现的背后,是大批企业衰落的命运。那些本以为此生无忧基业长青的公司,所自恃拥有的垄断优势或者行业壁垒可以在瞬间化为乌有。 历史就是这样,碾压着过气的大鳄无情前行。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源泉地,却拥有着极短的寿命和极高的淘汰率。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不管是百年老店还是商界新秀,不管是资产过万亿元的巨无霸企业还是杂货小店,无时无刻都面临生存或是死亡的拷问。 过去15年中,市场的波动更为剧烈,互联网引发的模式变革和效率提升摧毁了众多大象级企业的竞争力。挑选了过去15年中那些曾经辉煌至极却最终坠落崖底的代表性公司,足见企业生存之不易。两年就达到10亿美元估值的拉手网,在模式褪色后匆忙谢幕,更让人唏嘘的是百年企业如柯达、诺基亚、雷曼兄弟等用足够的创新变革支撑穿越了整个20世纪,最后却依然有一天会因为跟不上时代变化而轰然倒地(表1)。 时代变迁 无力回天 21世纪的科技大爆炸中,电子商务、新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这些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颠覆因子彻底改变过去15年的商业生态,大部分传统行业都面临生存或是死亡的拷问,直面无处不在的逆袭者的挑战。众多传统行业的知名品牌在新经济的冲击下,无奈退出历史的舞台。 去书店买书、在报刊看新闻曾是人们多年保持的习惯,不过在电商和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下,这两个行业的生态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可以说是新经济冲击传统行业的典型代表。1995年,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网络书店开始兴起,由于书籍的标准化程度高,加上电商的价格优势,经过短短数年时间,亚马逊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书店,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有40年历史的美国第二大书店Borders不敌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的竞争,于2011年申请破产。 另一个受到此股潮流冲击的是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纷纷陷入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广告收入锐减等恶性循环的困扰。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10家日报和23家广播电视台的论坛报业集团在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的背景下,同样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而处于强周期的能源企业常常在鼎盛时期埋下产能过剩的炸弹。从2002年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钢铁产能持续攀升,在高峰期占全球钢铁产能的一半。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加上全球经济放缓,钢铁行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处于严重的供过于求状态。大量过剩产能导致钢铁行业利润长期低迷,中国钢铁行业2015年产能利用率仅67%,龙头宝钢股份的净利润同比下滑82%,而武钢股份则净亏损75.15亿元。2016年9月,在政府主导下,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以重组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 周期性行业往往会陷入宿命,就像马车被轿车替代,邮差被Email替代一样,只是自然进化的必然选择。在富士康,劳动力已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人取代,而当阿尔法狗赢了李昌镐,人工智能的威力初显,放眼未来,恐怕一大批今天仍需要的工种或企业形态会消失,如机器人记者、银行柜员、机器人投顾、机器人医生之类。 危机到来 无可倚仗 15年前,中国正式加入WTO,人口红利、外资涌入叠加成本优势推动了中国制造的红火,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仅在东莞一地,就诞生了无数的世界级代工企业,成立于1996年的合俊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合俊集团曾是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厂,其主要按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制造和销售玩具,代工的知名品牌包括美泰、孩之宝、迪士尼等,全球五大玩具品牌中有3家都是其客户,产品70%以上销往美国,是为数不多的上市玩具厂商之一。破产前1年,合俊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9100名员工、年销售额7.09亿港元的大型玩具厂商。 然而,繁华背后合俊集团已藏隐忧。一方面,合俊的经营成本逐年增加,且行业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国内玩具商的海外订单价不升反降,行业利润率由10年前的40%大幅缩水至不足10%。据悉,为了扩大销售规模,合俊几乎不计盈利,2006年和2007年,合俊订单基本不赚钱,2007年,合俊的盈利仅为540万港元,毛利率较上年大幅减少4.9%。 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延伸,全球贸易保持多年的高增长渐渐消退,危机之下,国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上涨,伴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资金链紧张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中国众多加工型企业破产倒闭,玩具龙头老大的合俊集团也于2008年10月宣告破产。 在破产前夕,合俊曾尝试力挽颓势,跟合俊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也曾施予援手,为合俊垫付货款,但都无济于事。随着资金链的断裂,发不出工资的合俊最终只能破灭。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放缓、欧洲尚未彻底走出债务危机、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大国衰退严重,全球贸易增速已连续5年放缓,为过去30年来最糟糕的表现。中国出口增速减缓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全球海运能力过剩,让海运价格跌至冰点。雪上加霜的是,行业龙头马士基错误评估形势,带头订造大船,羊群效应充分发酵,全球新集装箱船订造大潮涌动,在极度低迷的需求下更是促使全球海运能力严重过剩。进入到2016年,马士基、中国远洋、中海集运、韩进海运等企业一改一年前的盈利状态,一季度集体陷入亏损,行业生存环境加剧恶化。在此背景下,韩国最大、世界第七大船运公司的韩进海运,其母公司韩进集团是韩国前十大财团公司之一,却也在2016年8月底宣告破产,而同时日本航运巨头川崎汽船也传出破产传闻。 所谓船大难调头,看似规模庞大的传统制造类企业,在遭遇外部局势恶化时,才惊觉自身既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也缺乏在产业链中稳定的话语权,而此时转型或是另谋出路已来不及。毛利水平急速下跌之后,脆弱的现金流就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本轮经济衰退的源头则始于2008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华尔街巨无霸之一雷曼兄弟的倒塌。 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在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务上曾连续40年独占鳌头,破产前总资产高达6390亿美元,一度被视为大而不倒的存在。然而在2002-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巨量泡沫形成期间,雷曼兄弟大量发行房屋抵押等债券,对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没有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在雷曼兄弟命悬一线之际,华尔街的空头大规模做空雷曼兄弟的股票致其股价暴跌,进一步导致雷曼兄弟融资成本飙升。陷入恶性循环的雷曼兄弟无力支撑,而美国政府拒绝施加援手,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同时放弃收购计划,背负6130亿美元负债的雷曼兄弟轰然倒下,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案,继而引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雷曼兄弟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它对利润的过分贪婪,从而忘记了主营业务的杠杆倍数过高,导致风险敞口过大,对外界环境变得格外敏感。倒下后的雷曼兄弟立马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依靠全球贸易走向全球的“中国制造”成为其中的牺牲者之一。如今,德意志银行又被金融机构议论,会不会成为雷曼第二。 创新火花 转瞬即逝 如果未来已至,你却视而不见,再成熟、再领先的企业都有可能被时代的巨轮所淘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技术升级、产业更迭还是商业模式革新,都被时代赋予了加速度。 世纪之交,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和雅虎都是各自行业的引领者,拥有看似稳固的行业地位,兼具技术壁垒,亦不缺前沿创新,在行业改朝换代之前,它们甚至储存了不少最领先的技术。但当创新的火花迸发时,大企业臃肿的管理效率使其对可能引发的巨大变化视而不见,出于各种愚蠢的理由无视市场趋势的扭转,最终无奈走向消亡。 把无数人的美好时光变成永恒的柯达,不仅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更是胶卷的代名词。然而,正是这样拥有百年历史的巨无霸,却在2012年1月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鼎盛时期的柯达曾创造了很多神话,一度占据全球2/3的胶卷市场,拥有14.5万名员工,特约经营店遍布全球各地。随着数码成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码产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传统胶卷市场迅速萎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死于数码时代的柯达,其实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然而,缺乏前瞻性的柯达为了不让数码相机冲击其蒸蒸日上的胶卷业务,竟选择雪藏这一新技术,并坚持固守传统市场。 早在1998年柯达已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但它依然沉醉于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到2003年,柯达的传统影像部门销售利润已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41.8亿美元,柯达这才下定决心进行战略转型,放弃胶卷业务并全面进军数码产品。此时,距离柯达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已过去整整28年。最终,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固步自封的柯达原本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龙头地位拱手让于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忽视技术进步,无法追上竞争对手步伐的柯达,没落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说柯达是胶卷的代名词,那么诺基亚一度也是手机的代名词。历史更为悠久的诺基亚最初是芬兰的一家造纸公司,后于1960年开始手机的生产制造,此时的手机仅仅是其众多业务之一。此后,预计到移动通信行业的爆发,诺基亚开始集中精力投入到移动通讯器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凭借多年的未雨绸缪以及充满灵感的设计,诺基亚迅速从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夺得市场,从1996年开始,连续15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巅峰时期更是拥有超过38.6%的市场份额(附图)。据统计,2005年上市的诺基亚1110是有史以来最热销的手机,全球累计销量高达2.5亿部,此外诺基亚还有7款手机的全球销量超过1亿部。 2007年,横空出世的iPhone与后来崛起的安卓系统,带领行业进入到智能手机时代,彼时诺基亚依然占有全球38.2%的市场份额,净利润亦高达80亿欧元。到2012年,三星首次取代诺基亚成为全球手机销量最高的企业,后者市场份额降至19.6%,此后便开始一泄千里。2013年,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54.4亿欧元的价格不及辉煌时诺基亚1年的净利润,更不及其巅峰时期2500亿美元市值的零头。 其实,称霸功能机的诺基亚并没有安于现状,它对研发不吝投入,在破产前10年累计投入400亿美元,是同期苹果研发投入的4倍。在智能手机降临前,诺基亚是第一个研发出手机触摸屏技术的企业,还曾演示出一款拥有彩色触摸屏、屏幕下方有个单独按键的手机,这比iPhone的出现整整早了7年,可惜的是这款产品最终没有推出市面,为随后的覆灭埋下伏笔。 在诺基亚称霸前,摩托罗拉是通信行业的引领者,更是手机业的旗手,从发明无线电应答器到全球第一款商用手机、第一款GSM数字手机、第一款双向式寻呼机、第一款智能手机等。与诺基亚与柯达都不同的是,其覆灭更多在于押错了宝。先是加入到铱星计划的研发,付出26亿美元的代价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一无所获,这成为它走向衰败的分水岭。为了挽救不断丢失的市场份额,摩托罗拉又做出一个致命的错误选择,跟苹果合作推出一款摩托罗拉iTunes手机。这款手机没有给摩托罗拉带来多大好处,但它却教会了苹果如何制造手机。两年后,深谙消费者需求的苹果独立研发出iPhone手机,并一举晋升为新的霸主。每况愈下的摩托罗拉最终在2011年8月将它的手机业务以125亿美元出售给谷歌,此后还分别被分拆卖给Arris和联想集团。 与上述这些“旧时代”的霸主相比,1994年创立的雅虎不仅崛起于互联网时代,而且是互联网1.0时代的绝对统治者,但在门户网站业务衰退后,其并未找到足够有竞争力的创新点。反之,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企业则后来居上,以搜索引擎、社交及电商等精准定位崛起于江湖。雅虎在繁盛时期积累的大量现金也未能挽救其衰退,自1997年以来,雅虎收购超过120家初创公司,耗资170亿美元,但却因价格问题错过早期的谷歌和Facebook,大规模低效的并购不仅未能如愿提升雅虎的估值,反而使其陷入更深的泥泞中去。2016年7月,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以48.3亿美元收购雅虎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箱在内的核心网络资产,一代标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一朝兴起,风却停了 传统行业公司的消亡,概是由于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辉煌后或由于经营不善、技术落后、或行业变等原因而被市场淘汰,而拉手网、Jawbone和摇摇招车这些公司踏准了时代脉搏,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但在成为行业领头羊后又快速消失。它们抓住了机遇,却错过了成长。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团购网站兴起于2010年初,但它扩张之快远超市场想象,由于较低的准入门槛和市场资金的疯狂投入,仅1年多时间中国的团购网站数量就超过5000多家,整个行业异常躁动。 在团购网站的第一波发展中,拉手网的成长速度惊人:2010年3月上线,1个月后便获得泰山创投的天使投资,并迅速在1年时间完成三轮融资,估值顶峰时高达11亿美元(表2)。此后拉手网以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来抢占市场,成立仅1年半就举起了赴美IPO的大旗。资本市场的宠儿、消费者的本地化生活助手、商户的救命稻草等一系列的标签都是市场冠予拉手网的头衔。 此后,虽然拉手网从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但随着资本对团购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顾虑,拉手网IPO之梦破灭引发管理层大动荡,其根基开始动摇,估值也从11亿美元迅速缩减至6亿美元。祸不单行的是,在行业越发激烈的竞争中,由于管理混乱和扩张过度,依然高举高打的拉手网没有寻找到切合自身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渐跌出团购网站第一梯队的行列。比较之下,竞争对手美团网以团购横向扩张,并逐渐将触角延伸至电影、酒店等垂直细分领域,而大众点评借助其口碑属性,依靠广告模式作为盈利支撑,团购业务作为口碑平台延伸稳扎稳打,双双取代拉手网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此后,随着BAT的入局,美团网加入到阿里巴巴的阵营,大众点评投入腾讯的怀抱,糯米网委身百度,而孤身奋战的拉手网弹尽粮绝已无力回天,被迫转卖给三胞集团。在行业尚未成熟之际,行业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急速的融资扩张给拉手网带来的是只赚吆喝不赚钱的虚假繁荣,为他人徒做嫁衣,黯然出局。 同样的,当Uber兴起,国内众多打车软件一哄而上,作为最早的打车App,摇摇招车一度在北京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却漠视了资本的作用,最终死于滴滴和快的大规模烧钱圈市场的夹缝中。曾是可穿戴设备鼻祖的Jawbone,可谓占据智能设备第一风口,却因多次跳票和产品质量问题彻底伤害了消费者的期待。风还在,根据IDC公布的数据,2016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的销量为197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67%。Fitbit、小米、苹果在智能手环上占据前三甲,而Jawbone则彻底淡出,并靠清理库存获取收入以维持运转。对于创新企业,站在风口,虽然融资易,却要面对蓝海变红海的激烈厮杀。 每天都有企业诞生和消亡,正是在这种生存与毁灭的游戏中,企业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和福祉。社会整体福利增加,游戏本身却格外残酷,一家企业无论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都有可能遭遇不测。 新能源行业的泡沫曾经也是看起来很美,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受到政策扶持的光伏产业在2009到2010年都处于高速扩张期,不过仅两年时间整个行业就进入到产能过剩的窘况,全行业集体亏损。祸不单行的是,欧美等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加上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等打击,昔日全球最大光伏企业无锡尚德饱受成本费用高企、产能利用不足、负债率大幅攀升等困扰,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颠覆到覆灭的云泥之旅。 从结果来看,这些倒下的企业都非胜者。但即使柯达今天已不存在,它们在历史上曾经留下的痕迹也不会泯灭。就像如果有一天,苹果倒下,我们不会忘记它开拓的时代。时代往前迈步,没有谁会永远笑到最后,但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宗旨。 对于初创企业,如果有幸站到了风口,要么加快寻找盈利模式,要么去极致满足市场上真正空缺的需求——资本耐性有限,在烧钱的游戏结束之前必须找到生存的理由。 对于成长期企业,则必须在做大做强与有序管理、强健的财务安全之间达成平衡,为了提快节奏而不顾市场需求做大做强,极有可能遭遇虚胖后的现金流危机。 而对于成熟期企业,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强化对上下游的可拓展空间,一旦遭遇外界危机方能有充分转圜的余地。 对于周期性较强的企业,可能保持差异化的发展是条好路,在特色产品而非市场份额上寻找立足点,会在潮水退去时获得更多生机。 对于那些本已站在行业最高峰的企业,市场生存无忧稳定之时,切记创新是唯一的使命,也是唯一的命门,要么前行,要么倒下。这最后一条,其实也适用于所有的企业。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如果你运营着一家企业,那你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哪里呢?企业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企业未来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之前在 Product Hunt LIVE Chat 中,曾向 10 个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提过这一问题,询问他们企业创始人在初期阶段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问题。Product Hunt 的本篇文章就这些企业家所给出的建议内容做了整理。 首先关注收入,其次是融资 分享者: Laila Shabir,Girls Make Games 和 LearnDistrict 的 CEO 我提倡首先关注收入,然后才是融资。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保持自力更生,虽然很难,但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迫使我们: 1)让客户开心,保持客户高满意度,然后他们会源源不断的带来新客户 2)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犯错 3)学会如何领导 我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人(虽然认识我的人可能不会同意我的这一说法),所以在整个团队上投入精力,与他们进行互动,对于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只是希望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努力工作,推进项目顺利进行。我的联合创始人 Ish 与我不同,他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能够非常真诚得将精力投入给周围的人。一方面通过耳濡目染得向他学习,一方面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也慢慢的开始突破性格的束缚,开始意识到不同观点以及不同工作风格的力量所在。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正是我们最开始所做的自力更生这一决定让我们受益匪浅,推出了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过早的开始融资,重心可能就会发生偏移,不再专注于深化本质服务资源,而是转向外部的同比增长指标以及媒体宣传等。如果那样做,后期随着公司发展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先确保用户喜欢你的产品,然后再去执行 分享者:Parker Thompson,股权众筹平台 AngelList 合伙人 我的产品能够提供给客户什么价值?怎样改进? 我的团队表现如何?如何能够让团队做的更好? 我们的银行账户还有多少钱?大约什么时间用完? 那些最终关停的初创企业,绝大多数是由于没有人想要他们的产品,这一问题是初创企业在初期面临的一个主要的威胁。如果他们成功渡过了这一关,那应该就是由于后续执行出现了问题,所以团队力量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我在上述问题中特意列举了一个资金问题,主要是因为频频发生创始人由于资金耗尽而搞砸的例子。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咎由自取,本质上是创始人不理性的乐观所导致的结果。对于早期阶段的初创企业来说,资金问题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其实很容易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你所创建的这些东西对你或者其他人来说重要吗? 分享者:Micah Baldwin,连续创业者,创办了 8 家企业,TechStars 和 500 Startups 的创业导师 1. 我做的事情为什么重要?对我来说重要还是对其他人重要? 2. 整个团队是否仍然还坚守使命,还是他们只是在糊弄我? 3. 我今天想做什么?是睡觉还是起床?如果是想睡觉,那开始改变你的生活吧。 了解你的服务社群 分享者:Anil Dash,Makerbase、数据挖掘应用 ThinkUp 和 Activate 联合创始人 首先,你需要思考一下这些基本问题,例如通过创立公司,提供产品,你想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这是首要的一个问题。 其次,你服务社群(无论是用户社群、潜在用户社群还是其它更广泛的社群)的效果怎样? 最后是一些长期可持续关注的问题。如果成功了会怎样?你如何确保事情能按照你当初设想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既保持初心,又不至于入不敷出?在我看来,银行账户余额是创始人每天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无需再赘言。 挺住,企业家之路是一段疲惫的旅程。 分享者:Amanda Kahlow,智能预测 B2B 分析公司 6Sense 创始人兼 CEO;Girl Rising 的顾问 做好疲倦的心理准备。做好放弃生活的准备。要有打鸡血的精神,我的生活非常美好,因为我真的对它充满热爱。如果想成功,我认为你需要的就是超快的决策以及向前看,绝不后退的能力。 重点是招募到最棒、最聪明的人才 分享者:Craig Shapiro,Collaborative Fund 创始人 1. 知道如何来整合最有价值的成分(即用户、客户、投资者和员工等)利益。 2. 知道如何来招募到最棒、最聪明的人来推进工作项目。 3. 知道怎样才能避免耗尽资金。 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要求即时投资回报率 分享者: Sarah Kunst,Proday Fitness 创始人 用户、产品和资金耗尽前的关键时期,这是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其他都无足轻重。如果你要做的事情对这三点没有影响,那就不必去做。但前提是你要确保你了解你做的事情与这三点的联系。我之前曾飞到全国各地参加会议,这些行为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之后会慢慢的带来投资,让专业运动员加入我们的产品。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期待即时带来投资回报。因为许多时候,最富成果的这些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往往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形成,所以慢慢培养,但是不要被这三点之外的事情分心。 记住,如果资金耗尽,你的用户和产品都会随之遭殃。不缺钱的人可能才会自负到认为钱无关紧要。相对于缺乏用户来说,缺乏资金这一要素才是扼杀更多初创企业的主要原因,而收入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一开始最重要的是要产品/市场匹配 分享者:David Skok,Matrix Partners 普通合伙人 创始人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会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但在早期阶段,应该是重点关注如何实现产品/市场匹配。对我来说,这意味着要尽可能多的与客户交流,询问他们是否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同类产品他们会如何按优先级进行顺序排列,以此来找准我们的产品定位。在这过程中,我想要弄清楚我们是否拥有足够强大的价值主张,我们的产品在他们的优先列表中是否足够靠前,是他们会去买的一样东西。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资金:“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到下一轮融资?企业要达到什么发展程度才能获得下一轮融资并实现估值溢价?” 第三个问题是管理团队:“现在是否已经将合适的团队成员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如果不是,那关键是要招聘哪一职位或者做哪些调整?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合这个岗位的人?” 知道怎样推销你的公司 分享者: Byron Deeter,Bessemer Ventures 合伙人 我在这里先列举以下几点: 知道你们的“超能力”或者是你们相较于其他企业的明显优势所在。你为何会比同一市场领域内的其他企业更加成功?当然,可能是因为你们有一个更好的团队,那你们的业务以及产品有什么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呢? 知道应该如何去推销自己的公司,你为什么创立这家企业?是什么驱使你开始创业?为什么你对这一市场领域充满激情?通常来说,如果创始人没有一种激情所铸就的强烈信念,或者一家企业没有一个背后想要解决的痛点问题,就无法坚持走过初创企业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之路。 一旦企业走到颠簸路段,创始人应亲自来抓好你最关心的那些指标。对于成长阶段的初创企业来说, CEO 将这些交给“运营团队”来处理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一种行为。我们之前合作过的那些知名 CEO(LinkedIn CEO Jeff Weiner、Pinterest CEO Ben Silbermann 以及 Twilio CEO Jeff Lawson 等)都能够做到事无巨细,了解他们的核心指标。所以,你可以,并且也需要既熟知产品,同时又能够了解关键绩效指标和运营规模信息。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800万年薪+股权!一家以房地产开发起家、现正高调转型金融领域的企业,最近在金融圈广发“英雄帖”,为旗下网络集团招募一位金融方向、分管网络信贷、征信等业务的副总裁。 与不菲的挖角价码相比,这家企业设定的人选圈子更引人注目。这位未来的副总裁必须来自以下三个领域:银行、央行和银监会,年龄在38岁至53岁之间,且必须带有一定“身份”——银行:五大行和三大商业银行的总行部门总(电子银行)、省分行行长或副行长;央行:业务司的副司长级别;银监会:总部副主任、各省分局副局长。 野蛮又直接的高薪挖角,已是金融领域新进入者们开疆拓土、寻路突围的常态化手段。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一场声势浩大的高管更迭潮,就这样席卷金融业。 在拥抱“综合金融+”和“互联网+”的金融3.0时代,高管跨机构、跨行业的加速流动,监管者弃政从商的下海弄潮,折射出的正是我国金融业政策藩篱渐次被击破、牌照向社会资本放开、互联网金融一夜崛起的时代新动态,更是金融业从“黄金时代”向“后黄金时代”变迁的鲜活注脚。 而在这场无形的“高管争夺战”中,传统金融机构并未消极等待,为留住人才也是尽其所能谋求转型与创新;而对于不惜成本大肆“挖墙脚”的新兴金融机构而言,如何让这些跨界高管在短时间内适应他们的“狼性文化”,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 传统金融闹起“高管荒”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名银行高管出现工作变动,其中不乏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监事长等高级别人物,还有更多的则是来自一线城市分行的行长、副行长等核心骨干。 保险业老大哥“人保系”近日被曝出:一众高管在短短几个月内,以各类理由挂冠而去,上至集团副总级高管,下至子公司一把手,其中不乏公司元老级人物。他们中,或另觅高枝、或白手创业,出走低调,却震撼到同业。曾几何时,人保的高管流失率之低,令多少竞争对手艳羡。 高级别管理人员相继出走、成批倒戈,也正发生在其他老牌险企身上。“我们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最近刚刚离职,具体去向有两个版本的传闻:一是去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任总经理,二是协助前集团某位高管筹建新的保险公司。”一家大型寿险公司内部人士私下告诉记者。 来自传统中资银行的从业者们,或许更能感同身受。 “又是秋雁南飞日,却到依依话别时。”邵平留下一封充满诗意的道别信,卸任了任职4年的平安银行行长一职,一如4年前他初到深圳,也是同样的季节。邵平辞别之际,又一批带着阶段性使命的金融界大佬,行将空降“平安系”。 残酷而现实的高管更迭,已是这家金融巨头激发企业活力的常态化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名银行高管出现工作变动,其中不乏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监事长等高级别人物,还有更多的则来自一线城市分行的行长、副行长等核心骨干。 他们中的大部分流向了互联网金融或民营银行等新兴领域。比如原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原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以及原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现分别任职于厦门国金、乐视金融以及百度。今年10月,原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加盟万达金融任董事长兼总裁,成为银行系统出走到互联网金融的第一个董事长级高管。 原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则被马明哲相中,就任中国平安旗下大陆金所(陆金所的最终控制公司)董事长,并担任旗下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与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新近被马明哲力邀加盟的还有原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原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分别负责牵头筹建中国平安拟设于东南亚地区的海外资产交易所以及拟设于国内的并购投资基金。 首批试点开业的5家民营银行行长则清一色来自传统金融机构。其中上海华瑞银行行长朱韬原为中国银行苏州分行行长、温州民商银行行长侯念东原为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原为杭州银行行长、天津金城银行行长吴小平原为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原为平安银行董秘。 蜂拥新兴金融领域的,又何止传统金融机构高管。上至部委、下至地方金融监管系统,不少监管者近年来选择弃政从商。比如在富德生命人寿、恒大人寿、前海人寿、天安人寿等新锐险企中,不少高管都曾是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深圳、重庆等保监局主要负责人。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还将有多位保监系统的官员即将“下海”投身中小险企。 民营银行中也有不少高管来自监管部门,比如华瑞银行董事长凌涛原任职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凌涛历任央行多个重要岗位,包括央行上海分行副行长,首任央行反洗钱局局长,上海总部金融稳定部、调查审计研究部主任等职。 体制困局与市场化的较量 传统金融领导高管们纷纷“出走”,被市场一度解读为与央企“限薪令”有关。其实并不尽然,对于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在新机构突破传统金融机构的制度束缚,同时,新技术、新机构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也极具诱惑力。 曾先后任职中信银行、进出口银行副行长的曹彤在接受上证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当时决定加入微众银行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对其颇有吸引力,而在传统金融机构,因为制度等问题很难有所突破。微众银行是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同时又是典型的互联网银行运行模式,被外界寄予厚望。 “传统银行设立一个支行要求第一年就差不多要盈利,如果第二年还没盈利,支行长就得辞任,但互联网金融投入和盈利模式完全不一样。”曹彤说。不过曹彤在任职微众银行不足一年内,又因个中原因毅然离任,创办了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方向依然是依托互联网,打造互联网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 何止是银行,承担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等,也是很多传统保险机构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肺腑之言。随着今年以来保监部门对声誉风险的重视,一系列旨在加强保险机构高管追责、问责机制的监管举措正在酝酿。“保险公司的违法违规成本在逐步提高,而往往管理层就是第一责任人,一旦出了事儿,不仅职务没了,还很可能被列入行业黑名单。”谈及此,一位中资保险公司高管直叹气。 晋升通道狭窄,则是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少壮派”高管选择“出去看一看”的主因。“在国企,高管流失率相对较低,你要提职,主要靠论资排辈,但编制有限。如果没有职位空出来,你干得再好,有可能等到退休时,都没等来提拔机会。”在而立之年就已坐上老牌险企省级分公司“一把手”之位的某高管说,他不想听天由命,“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去走一走?” 无论是制度突破、升迁机制还是技术革命,新兴金融机构所释放出的市场化气息扑面而来。今年6月加入百度,任职副总裁、主管百度金融业务的张旭阳,正是嗅到了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变革信号。他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直言,离开传统金融机构并不是因为传统金融机构僵化,而是觉得未来技术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百度会有很多技术优势。 “可能在传统金融机构我也被局限住了,到百度可以触发我的新灵感。”张旭阳举例说,银行理财产品通常会设立几个月的固定期限,但在百度,则在思考有没有可能通过背后的计算或数据处理能力为客户定义一个期限,38天、56天或者139天,再或者明年9月30号到期的产品。 金融业的“后黄金时代” 高管跨机构、跨行业的加速流动,监管者弃政从商的下海弄潮,折射出的正是我国金融业政策藩篱被渐次击破、牌照向社会资本放开、互联网金融一夜崛起的时代新动态,更是金融业从“黄金时代”向“后黄金时代”变迁的鲜活注脚。 以金融之首的银行为例,过去十多年,受益于高速增长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准入管制、利差锁定等政策环境,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十年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长近5倍,利润飙升超过50倍,盈利水平远超其他行业。 但近年来,国内外经济下行导致需求疲软、利率市场化挤压盈利空间、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银行变革等因素相互叠加,银行业不良贷款连续十多个季度攀升,利润增速持续下行。 银监会近期公布的2016年三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环比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至1.76%,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加566亿元至14939亿元。同期,商业银行利润增速继续趋缓,前三季实现净利润13290亿元,同比增长仅有2.83%。 身处一线的银行高管们,更早感受到这丝丝寒意。一位商业银行副行长直言:“过去支撑银行高增长、低不良的有利因素几乎都在发生变化,这势必会对银行的经营环境带来全面挑战。” 相比银行业“黄金时代”的渐逝,保险业正处于保费、利润双丰收的鼎盛时期。但在耀眼的光环之下,保险业一直存在的同质化竞争、高度依赖利差、风险管理粗放等问题却被无意中掩盖,后遗症开始日渐显现。 与此同时,BAT的来势汹汹,也让传统保险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过去的保险产品,因为无法获取动态的、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只能基于特定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的累积概率来进行计算和产品开发,无法做到精准定价。如今,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可以丰富保险产品的涉及领域,并且可以直接革新保险产品的形态。在这方面,BAT显然具备天然优势。 在专家看来,金融业将从“黄金时代”步入“后黄金时代”,即拥抱“综合金融+”和“互联网+”的金融3.0时代。传统金融机构必然要由“重规模”、“重个别财务指标”向“重价值”、“重核心竞争力”转型,这是谋生存下的必然结果,更是求发展中的大势所趋。 “与狼共舞”还是水土不服 在这场无形的“高管争夺战”中,传统金融机构并未消极等待,为留住人才也在尽其所能谋求转型与创新;而对于不惜成本大肆挖角的新兴金融机构而言,如何让这些跨界高管在短时间内适应他们的“狼性文化”,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 泰康人寿、中国平安、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近年来豪掷重金启动了管理层及骨干员工持股计划。随着混合制改革在金融业的推进,预计传统金融机构的股权激励计划也将渐次出炉。 从人力资源专家的角度来看,通过股权激励,高管、核心骨干与股东及公司的长期利益得以捆绑,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吸引精英人才,留住核心团队。 事实上,股权激励也是新兴金融机构挖角的利器。有望于近期正式开业的四川希望银行实际控制人之一的刘永好就曾公开表态称,希望银行给团队提供相较四川同业而言最好的待遇和激励。此前多个民营银行高层及其股东方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也均表示,将会给予管理人员一定的股权激励,不过由于相关制度约束,仍待落地。 相对于诱人的股权激励,从传统金融机构跨界至新兴金融领域的这些高管们,眼下所面临的挑战更为紧迫。 一位前后任职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传统金融行业的企业文化通常较为严谨,更多的是授权、责任、流程,对风险避而远之,没有太多试错空间,以规模、市场份额为导向。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机构的企业文化则是将客户体验放在首位,敢于尝试与创新,更加具有狼性,谁能干谁就上。” 两种文化大相径庭。但也有不少很快适应并融入这种“狼性文化”的案例,张旭阳便是一例。在光大银行工作19年之久的张旭阳,是银行理财市场的领军人物之一。接近百度金融的知情人士对上证报记者称,张旭阳就任以后,百度金融在业务建设上方向更明确,产品创新上也非常有信心,而且在外部合作上,张旭阳也有很多专业资源,百度金融在业界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 当然也有“水土不服”的。在投身于新金融的传统金融机构高管中,有这样一批人在无法适应“狼性文化”或完成阶段性使命后选择再度转身。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掌门人直言:“没有历史积累的新兴金融领域的竞争极为惨烈,不进则退,公司亦然,个人亦然,很残酷也很现实。” ...
近日,滴滴、海尔等巨头加紧布局融资租赁市场,截止去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总数约为4508家,总增幅达104.7%。今年第一季度末,再次增至5022家。与此同时,以融资租赁为基础资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金融为何傍上融资租赁的大腿呢? 任何一种金融产品都离不开三个要素端——资产端、用户端和运营端,而资产端相当于大楼的地基,地基坏了,整个大楼都会塌陷。近几年,频频跑路的P2P平台,多是对资产端风控不严,导致资金链断裂。因此,对优质资产端的追逐,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融资租赁以大型有价资产的所有权为基础资产端,具备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特性;其本质又可理解为有抵押物的债权,风控水平较好。绝对不失为一份优质的资产,正合互联网金融的胃口。 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资本金和银行贷款。除了金融租赁公司有银行股东做靠山,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其他中小型融资租赁公司仍在资金上吃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拓宽融资通道呢?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让租赁公司看到新的希望,尽管资金成本高了一些,但低门槛、快捷的融资方式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郎有情,妾有意,互联网金融与融资租赁就这样结亲了! 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两大婚配模式 自从互联网金融与融资租赁结亲后,市场上又多了不少新名词,如A2P(个人对资产,所谓的去中介、垂直化模式),后来e租宝出事后,这一模式被黑了很久。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笔者将其划分为两类模式——债权转让模式和收益权转让模式。 债权转让模式,说到底还是借贷、借钱。大致流程是这样,融资租赁公司没有足够的项目资金,于是在互金平台上发起项目融资。平台针对融资租赁公司、承租方及租赁物进行尽职调查,并将尽职调查的信息向投资者公开。项目成立后,融资租赁公司将其与承租人之前的债权转让给投资人。这样,投资人就成为真正的债权人,承租公司定期将租金偿还给投资人。 收益权转让模式则是融资租赁公司将承租人应收账款的收益权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互金平台的投资者。这与债权转让模式看起来很类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收益权转让并没有将基础资产转移出去,融资租赁公司仍然是债权人,债权人和收益人发生分离,通常情况,融资租赁公司要对收益权做出回购承诺或差额补足承诺。而债权转让可以认为是对基础资产的真正转移,即融资租赁公司与原始债权实现了破产隔离,大大降低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不过在实操过程中,这种模式仍然游离在“真实转移”的界限中。 创新模式背后的风险雷区 尽管融资租赁是一类难得的优质资产,但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以融资租赁为资产端且正常运营的互金平台仅有49家,e租宝事件也让业内重新审视这一创新模式背后的风险: 1、从融资租赁和互联网金融的借贷周期特性来看,融资租赁多以长期借贷为主,标的物价值高,如飞机、轮船、医用影像及工业设备等。而互联网金融的投资群体则倾向于短期投资,单笔额度较低,部分投资者抱着尝试的心态,1~3个月居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抢占客户资源,烧钱做返现推广,投资者更换投资平台的频率颇高。因此,资金期限错配成为影响两种金融模式结合的重大不稳定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融资租赁公司只能将小型设备的租赁行为放到互金平台上,或者将长期项目拆分成多个短期项目,这反而增加了操作成本和风险程度。 2、从资金成本上看,过去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几乎来源于银行,依据租赁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关系,能够拿到5%—7%左右的贷款。而互联网金融给投资者的回报率在10%~13%的比比皆是,平台还要收取佣金、手续费等。这么高的融资成本,承租企业压力山大,一旦生产经营偏离预期,违约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虽说有标的物余值兜底,但余值变现能力也受多重不可控因素影响,难免会有价无市。 3、从企业关联程度上看,部分互金平台是融资租赁公司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对外两家撇得干干净净,各自营生。背地里可能做着一条利益输送的通道,即互金平台成为融资租赁公司自融的通道。社会资本如此易得,租赁公司难免会放松风控警惕,投资一些高风险的项目。这些风险通过互金平台直接传递给中小投资者乃至社会各界。 “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的未来走向 P2P跑路事件频频发生,监管部门不得不出“重锤”镇压,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发展。以融资租赁为资产端的互金平台虽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但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并非要遏制此类金融创新的发展,相反,融资租赁作为优质资产,理应鼓励其与更多的创新模式结合。只是在当前混沌的市场业态下,监管层尚不能对细分领域做出明确的支持或限制的政策。 以融资租赁为资产端的互金平台与市面上的P2P有很大区别,P2P把钱借给贷款人或贷款企业,即使在网站信息公开说明贷款资金用途,但在贷后管理上很难验证真实性。而融资租赁不一样,它实实在在买了设备或其他标的物,如果互金平台与其长期合作,会延伸涉及到几条主要的租赁产业链,形成大量的数据积累。 结语 融资租赁经过30年的发展,已跃居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工具,但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仍然很陌生。数据显示,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渗透率仅有5.23%,与发达国家15%—30%的渗透率相距甚远。截止去年年底,以融资租赁为主且正常运营的互金平台仅有49家。由此可见,“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发展初期,但未来掘金的空间巨大。 ...
你可以跑不过刘翔博尔特,但不能跑不过CPI ! 如果你是一个爱美的人,最怕的一定是衰老。 如果你是一个爱财的人,最怕的一定是通胀。 这里说的通胀,更准确地说是货币的贬值。它不仅包括每年不断上涨的CPI,还包括房价等其它资产的快速上涨。 你现在攒下的100万,在未来的10年可能不值100万,简单说就是,即使你的资产每年都在增加,可是资产增加的速度如果赶不上贬值的速度,你的实际购买力是在下降的。 来看一些真实的物价: 大米 七八十年代:0.12元/斤 现在:4.4元/斤 价格是30年前的36倍 大白菜 七八十年代:0.02元/斤 现在:1.8元/斤 价格是30年前的90倍 房价 七八十年代:福利分房 现在:随随便便百万起 价格是30年前的倍 到底什么在侵蚀你的财富? 每年CPI的上涨是我们最容易感知到的。前几天,小编去超市买鸡蛋,都涨到6块多一斤了,还是那种散称的普通鸡蛋,隐隐感觉上次买鸡蛋还3块多呢。 CPI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有很多价格并没有包含在CPI里面,却是涨幅惊人的,比如房子。2008年,小编的一个朋友参与了一场激烈的抢房大战,8年过去了,抢房大战依然在继续,价格却已经涨了400%。 你现在的钱未来值多少钱?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通胀有多高,货币贬值的速度会有多快,那我们看下过去。有一个高校的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测算,按照这30多年的通货膨胀和货币发行数据,现在的255万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 那时候米价一毛四,大白菜才两分钱,过年的压岁钱才五毛,1万元简直可以几年不愁吃穿了。现在呢,1万元只够一个一二线城市普通家庭一个月的开销。 如果我们假设经济相对平稳增长,按照购买能力计算,现在的100万元,在10年之后的真实购买力,可能相当于今天的32万元到62万元之间;在20年后的真实购买力,可能相当于今天的11万元到45万元之间。 你有应对的方法吗? 就当下经济的发展速度,通货膨胀每天都在发生,可以说你的货币每天都在贬值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坐以待毙吗?当然不是!看了上面悲观的数据,我们再来看一些乐观的数据。 1978年,全国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只有615元;2015年,这个数据变成了61240元。37年间,工资上涨了98倍。所以,要想不让自己的财富缩水,最大的保值增值方式是投资自己。一切都会改变,唯有增加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不会改变,通过学习,通过投资自己让实力提升,才是应对未来一切变化的有效手段。 除了主动积累财富,被动增加收入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增加理财收入,这也是规划君一直向大家传达的观念。随着负利率时代的到来,把钱放银行定存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理财的方法完全跑不赢通胀。最有效的办法是优选理财产品,然后做好资产配置,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尽量降低风险。 收益和风险永远都是要同时考虑的,万不可盲目追求貌似很高的预期收益,而不顾本金的安全。推荐一个不错的投资组合吧,每月可以将可理财的钱分成两部分:70%放在攒钱助手里,最高享受8.3%的年收益;30%的钱放在微笑定投里,通过长期积累降低基金投资风险,同时享受经济增长、股市上涨带来的丰厚收益。 当然了,比例并不是唯一的,大家可以根据资金量大小和实际情况调整哦~~~ ...
长期以来,重复借贷、虚假借贷等情况对于当前处于风口浪尖的P2P网贷平台已是无法回避的话题。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专项整治全面推进之际,各地纷纷出台“史上最严”网贷平台信披要求,P2P平台也在各自出绝招,通过花式信披给自己增信。 记者注意到,除了北京、上海等地区性互金协会组建的信息披露系统外,近期已有包括拍拍贷、麻袋理财等部分P2P网贷平台通过自有或公开渠道“直播”平台内交易信息。 其中,拍拍贷宣布在其官网上进行实时信息披露,即公众可在信息披露页看到每笔交易的资金流向和借款信息。 据了解,该信息披露页能看出每笔成功借款背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资金流,即将有多少位投资者、具体投了多少钱给借款人等信息,并用箭头在地图上进行标示,充分体现了P2P在线借贷分散的属性。 而另一家中信系互联网金融平台麻袋理财日前在映客APP上进行一场信息披露直播,据悉这也是P2P网贷首次信息披露直播,共计11037人在线观看,不亚于直播平台网红的观看人数。 据介绍,此次信息披露直播向网友展示了办公环境,有多位高管现场回答网友提问,客服为网友演示官网和APP信息披露如何查询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P2P问题平台的风险类型来看,大部分风险事件的根源都是发假标、自融,而这些情况之所以在行业中盛行,还得归结于严重信息壁垒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去年年底颁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亦明文规定了P2P平台应当实时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出借人充分披露信息。 5月19日,上海互金行业协会发布P2P平台信息披露工作指引,并建立了披露工作方案与定期工作机制。据悉,协会将对P2P会员单位落实《披露指引》情况进行统计,并每月在其官网向社会公示,信息披露具体内容将包含主体信息、产品信息、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五大类共49项。 今年上半年,由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发起的网贷产品等级及信息披露系统正式上线, 可任意选择一家网贷平台点击进入,用户可以选择公司信息、平台信息、股东信息、团队信息、产品信息等多方面信息披露内容查阅。 网贷财经分析师表示,互金专项整治全面推进之际,部分平台开辟信息披露专区展示交易资金流向和借款信息,对于投资者互动和教育均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整个行业跟进。但也需警惕别有用心平台通过花式包装披露一些虚假信息或者夸大一些信息对投资者造成伤害。未雨绸缪,需要警惕此类陷阱出现。信息真实性很重要,过度包装则有误导之嫌。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平台本身并没有加强信披指引,只是单纯搞直播,对于信息披露而言,更类似于一种营销行为。” ...
近日,京东金融爆发诚信危机,旗下小金库私自篡改客户个人金融账户信息、私自修改客户已经领到的小金库支付优惠劵品类和使用时间,并把原因归于“小编手抖”,堪称“京东手抖门”。而诸多受害用户也非常愤怒,纷纷投诉维权。 程先生便是其中的受害用户之一。 11月11日,程先生通过京东商城的活动链接,开通了京东旗下的金融账户,即京东小金库,按照已经发布的活动说明,程先生随即存钱进账户,领取了价值50元、100元、150元的三张京东全品类消费支付券,共计价值300元,有效期为2016年11月11日至2016年11月26日。 11日当晚十点,程先生发现,三张优惠券的使用范围由全品类变更为某个滑雪品牌的单一类,有效期没变,对此京东并未告知程先生。 又过了一个小时,程先生发现优惠券信息又有了变动,优惠券又变回了原来的全品类,日期没变。 12日凌晨两点,当程先生挑选好了所需商品准备支付时,发现优惠券信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三次发生了变动,优惠券的有效期更改为2016年11月11日0时至2016年11月11日24时,也就是11日当日有效,同时使用范围加上了全球购节能订单除外,导致程先生金融账户中的卡券被过期清零,未支付的订单也相应要多支出300元,无奈程先生只好取消了订单。 这一日三变让程先生觉得莫名其妙。事后程先生向京东客服投诉此事,京东客服竟以程序员手抖导致出错为由予以搪塞,拖延至今未给说法。 而京东客服将此归咎于小编手抖。 程先生觉得这简直是侮辱用户。程先生想问问哪个程序员手抖动了三次?建议京东为这名员工购买医疗保险,手经常抖动应该是健康出问题了,但是这名员工在半夜依然在为京东加班工作,可歌可泣。 像程先生这样遭遇“京东手抖门”的用户还有很多,大家纷纷在投诉维权。 根据《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 》第十七条规定:“网络集中促销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赠送消费积分或者发放优惠券的,应当标明消费积分或者优惠券的使用条件、方法和期限。网络集中促销经营者改变消费积分或者优惠券使用条件、方法和期限的,应当征得消费者同意。增加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由此可见,京东的做法显然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优惠券被用户领取,就是用户的资产,而优惠券本身并没有多少损失,让用户担心的是,京东金融对用户的账户随意下手,随意操控用户金融账户的资产,这里面存在安全问题,在安全问题面前谁都不能用一个公司的道德或者京东手抖小编的道德做担保。 京东小金库并不是消费者的普通账户,而是涉及用户私人财产数据的账户,京东悍然私自修改账户内的信息,用户肯定感到不安全。 此前,就有消费者关于京东私自修改京东小金库货到付款优惠券使用日期的投诉,这次又发生类似事件,不禁引发用户对于京东金融安全性的担忧。有的网友表示,“是不是今天擅自修改了小金库优惠券的使用日期,明天就敢改我京东理财的收益率,后天就直接改我小金库的余额了?”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犀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京东金融本来用这种发放优惠券的方式,可以让从不把钱放在小金库的人都往小金库里存钱,赚个盆满钵满,怎奈其出尔反尔的行为让用户失去了安全感与对企业的信任。 希望京东能妥善处理“手抖门”,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金融稳定。 ...
在刚过去的双十一,在南京务工的安徽小伙张琦(化名)也忍不住剁手了一把,他给女朋友置办了一部手机,给自己和家里人添置了几件过年的新衣。买买买是痛快了,可一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也全用光了,眼瞅着下个月发工资还有二十几天,张琦顿时陷入现金捉襟见肘的状态。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用上了某平台的现金借贷服务,“在手机上借了2000元现金,确实很方便,审核不像信用卡那么严格,只需要几样资料就有授信额度了,提交申请后一分钟就下款了。等下个月工资一发,直接还上就可以了,一个月也就百来块的利息。”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现金贷悄然兴起,这种贷款额度低、贷款周期短、审核门槛低的消费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不过专家表示,虽然现金借贷产品在生活中发挥着信用卡所不能提供的作用,但其受众多为一些信用危险人群,或恶意欠款普遍,或多头共债严重,或根本没有足够的薪水来及时还款,此外,高息贷款还可能产生借款人违约、暴力催还等事件。 现金贷悄然兴起 和张琦一样,在南京某技校读书的徐玉泽(化名)也是现金贷的拥趸者,“爸妈给我一个月2000元生活费,感觉根本不够用,稍微买买钱就不够花了,再问大人要钱也不现实,可学生办不了信用卡,我看到朋友圈有同学在用这个,所以尝试了下,感觉很棒,花钱不求人,而且分分钟到账,一个月几十元的利息还是可以承受的。” 数据显示,我国信用卡的持卡人群只有2亿,但在借贷征信库里的人数约6-8亿,剩下的4-6亿人都是所谓的白户人群。这类被传统金融排除在信贷供给之外的群体,其实也有非常大的消费需求。今年以来,国内涌现出大批现金贷公司,专门服务于这部分中低收入人群,他们的目标客户大多是收入在2000到3000元,平均借款金额在500到5000元不等,客户多为蓝领、学生或刚步入社会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的年轻人。由于比银行借款手续简单,快速实时审批,移动端申请按日计息,现金贷锁住了不少用户。据了解,当前的现金贷平台中,上线最长的不过两三年时间,但月交易规模已经能够达到三到五亿左右。 潜在的信用危险人群 记者发现,这种看似便捷的消费方式,实际暗藏风险。互联网金融研究人士张琼(化名)对记者表示,“小额现金贷款本身就是为了相对低端的客群而存在的,相对而言,其受众就是一些潜在的信用危险人群。” 此前对市面上几家较大的现金贷公司的调研发现,国内的现金贷人群非常年轻,基本都在30岁以下,喜爱一个月以内的产品,多为男性,大部分有多头负债的情况。 此外,“一人多贷”已经成为小额现金贷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根本没有足够的薪水来及时还款,不少用户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持续不断地陷入债务漩涡, “现金贷犹如潘多拉魔盒,诱使人们陷入更深的泥沼。”张琼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小额现金类贷款的共债比例已经超过60%,部分平台已达到80%。客户在不同的借款渠道不断借新还旧,用以偿还此前的借款账单。上述徐玉泽也对记者称,有过从多个平台借款的经历,“有个月买了台手机,一下子还不上,于是又到另一个平台继续贷款,打了一个月的零工,才勉强把钱还上。” 此外,现金贷的高息也是惊人的,“由于数额小,大家对利息的概念并不很清晰,其实利率定价普遍较高”,张琼对记者表示。以某手机贷款产品为例,借1000元,30天,费用为90元,“每天3元”削弱了大家对利率的感知,其实日息0.3%是非常高的水平。 按照目前现金贷平台普遍的借款利率计,一旦借款人疏忽忘记还款,产生的逾期利息有可能远超借款本金,高息贷款很可能产生借款人违约、暴力催还等事件。 ...
当前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个人理财业务已经遇到瓶颈,竞争激烈,获客成本高企,而企业理财凭借着发展空间大、单一投资金额高等优势获得了一些网贷平台的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13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事企业理财业务(平台需要专门提供企业理财频道),其中10家为P2P网贷平台。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平台进军企业理财,是因为看好潜在市场。 企业理财需求大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最新数据显示,近几年银行业理财规模逐渐增大,但参与主体的份额却发生了些许变化。截至2015年底,机构专属类理财资金金额达到7.2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理财市场资金余额的比例为30.64%,相比2014年年底的比例有所增大,而个人类产品资金余额的比例2015年底为49.53%,占比相比2014年出现了下降。 数据显示,2012年,A股认购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仅为25家,认购金额为62.34亿元。到了2015年,认购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达到了615家,认购金额5358.94亿元,约为2012年的86倍。2016年上半年,共有500多家上市公司认购金额总计约为3000亿元,预计全年总额将超过6000亿元。 “除了市场潜力的因素之外,还因为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个人理财业务已经遇到瓶颈,获客成本高企,在相等人力物力情况下,多位个人投资者不及一家企业投资金额高等诸多原因也是平台开拓企业理财业务的出发点。”业内人士表示。同时,低风险资产的借款人愿意承担的借款成本相对较低,而大多数投资人对于投资收益率需求普遍较高,这就存在着一块未能充分匹配的市场,以企业为主的机构资金对于收益率的要求并不高,更加看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机遇与风险并存 互联网企业理财克服了传统企业理财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起息到账周期长,企业理财效率不高等痛点。与此同时,与个人理财大多是小额资金匹配小额资产相比,大额的企业理财做到完全适配资产在技术上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因为企业对于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极高,这就对于平台资产、平台运营、平台风控、合规性、知名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企业理财市场相较于个人理财市场的进入门槛会要高许多。 从风险来看,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由于企业理财可能涉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放贷,而这在法律上一直以来有所争议。早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通则》第61条就指出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不过2015年8月6日,最高院正式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企业间借贷效力略有放松,规定了企业间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而相互拆借资金,司法应当予以保护。 “可见,法律承认企业之间的借贷合法有效是有条件的,最高院的态度仅仅是针对生产经营所进行有限度的放开。因此,仍然存在把握不准出现的法律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企业资金对于流动性的高要求不言而喻,不少平台会采用活期理财的方式提高流动性,且有企业理财项目采用投资计划的形式,将期限分为多期,这也涉嫌代客理财,可能存在监管风险。 可行性路径待寻 业内专家表示,企业理财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企业理财额度大并且对于流动性有高要求,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资产、风控、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大量平台尚不具备这方面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企业理财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首先,通过金融资产交易所整笔转让或者进行类证券化操作资产进行转让,规避《暂行办法》借款限额的冲击,解决大标资产的困局,对于企业大额资金也可以做到很好的匹配,而且可以规避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放贷所产生的法律风险。典型平台模式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合作,提供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交易撮合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理财服务。 其次,可通过成立私募基金的模式进行资金募集,不过需要对私募基金产品进行备案、发行私募基金的机构需要拥有私募基金牌照、投资人必须为合格投资人,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再次,企业以自然人的身份进行投资理财行为,这也直接规避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放贷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不过这样做会导致企业风险大幅增加,借贷市场的秩序受到挑战。 ...
近日,由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张某挪用资金一案,经新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被告人张某因犯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责令将所挪用的资金予以退赔后,发还给被害单位中国工商银行韩森寨支行。 据悉,被告人张某自2009年6月至2014年12月案发担任某银行支行客户经理。2012年至2014年12月期间,张某为将储户在银行的存款高息贷给某担保公司使用,谋取高额利息收益,向储户谎称其所在的银行有年息为6.6%至7.2%的理财产品。但该理财产品仅针对银行的大客户,购买数额起点较高,故需要统一购买。在这期间,张某利用其担任客户经理经手及转账储户资金之便,让48名储户或在其办公室内电脑上或在银行柜台上将存在银行的存款转账至其指定的账户上。随后,张某以个人名义和担保公司及实际借款公司签订了借款担保合同,将储户的存款按1.5%-1.6%的月息进行借贷。截至2014年12月,张某挪用的数额共计人民币3500余万元。48名银行的大客户本以为自己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当2014年年底借款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支付给张某利息时,张某的资金链也随之断裂,客户此时才得知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已被张某挪作他用。 此案侦查机关是以张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移送该院进行审查起诉,随案件而来的还有40多名情绪激动的银行客户。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此案承办人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审查研判案件的证据和定性、协调公安补充侦查外,还要不时接访劝说银行客户,安抚他们的情绪。最终本着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此案以挪用资金罪提起公诉,新城区人民法院也支持了本院的定性并判决,银行客户近3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也有了得到赔偿的希望。 银行是广大群众投资理财所信任的金融机构,但投资也需理性及审慎,在办理业务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银行办理业务,是与银行交易,而非和银行员工交易。银行值得信赖,但不代表所有的银行员工都值得信赖,故莫要无条件的信任工作人员。第二,要保护银行存款安全,首先要保证银行卡、存折、手机银行等密码安全,不要为了省事将密码告知工作人员,办理业务莫要他人“代劳”。第三,不要轻信银行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办理任何业务均须有正式的凭证,合同,任何个人所给的保本承诺、利息承诺均是无效的。第四,在不懂业务流程时,多询问,切勿在有些人员的诱导下办理一些莫名其妙的业务,在不清楚业务详细内容的情况下不轻易签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