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保监会网站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行业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工作,强化各保险公司在风险防控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一线责任,切实加强保险业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防控 《通知》明确指出了当前保险业风险较为突出的九个重点领域,并对保险公司提出了39条风险防控措施要求,涉及10个方面。 保监会首先提出应进一步加强保险业流动性风险防控,并要求保险公司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机制,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强化股东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责任。 《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审慎稳健的投资运作机制,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加强信息报送和披露,严禁通过投资多层嵌套金融产品、采用 “抽屉协议” “阴阳合同”等形式绕开监管要求变相向股东或关联方输送利益。 保监会指出,保险公司要严格执行资金运用信息报告制度,严格落实资金运用信息披露监管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股权、重大投资、关联交易等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 此外,要求保险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加强股东管理和关联交易管理,科学制定战略规划,防范公司战略失偏、失控。 严控与问题网贷平台合作 保监会明确,严防互联网保险风险。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保险风险,认清其风险聚集和扩散的可能性。要防范互联网跨界业务风险,不得与不具备经营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要严控与存在提供增信服务、设立资金池、非法集资等情形的网贷平台合作,避免风险向保险领域传递。要进一步完善风控手段,提高风险识别和监测水平,审慎开展网贷平台信用保证保险业务。 同时,保监会强调,严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风险。保险公司要对信用保证保险开展穿透式排查,重点关注承保不能直接穿透底层风险的金融产品、各类收益权或债权转让质押变现、网贷平台融资等行为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全面摸清风险底数,合理估算风险敞口。 《通知》要求,加强新业务风险研判。要认真研判新业务领域、新业务种类的性质、经营模式和风险,确保既风险可控,又符合监管导向和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 此外,《通知》明确,着力摸清风险底数,切实防范底数不清风险。 保监会将在2017年开展偿付能力、财务、业务等数据真实性的大检查,对于报送虚假报告、虚假数据的机构和责任人员,依法顶格处理,严肃追责。 附全文: 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 保监发〔2017〕35号 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进一步增强保险业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有效性、针对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维护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将保险业风险防控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切实防范流动性风险 (一)健全流动性管理制度机制。保险公司要根据偿二代流动性监管规则,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协调有序。要建立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具体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 (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测。保险公司要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充分考虑产品停售、业务规模下降、退保和满期给付等因素对公司流动性的影响。要跟踪分析宏观经济、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密切关注舆论报道,及早识别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重大风险因素,监测评估其对流动性水平的影响,提早采取措施做好应对。 (三)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保险公司要制定有效的流动性应急计划,特别是对于业务下降、退保和满期给付等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做好资金备付。保险公司要按照偿二代要求定期开展现金流压力测试,做好现金流预测,提早制定应对预案。 (四)风险防范关口前移。保险公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发展计划和资金运用计划,充分考虑各项经营活动对公司当前和未来流动性水平的影响,建立与公司业务特点和负债结构相匹配的资产结构,从源头上防范流动性风险。 (五)强化股东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责任。保险公司要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责任和监管要求传导至股东,定期向股东通报公司流动性风险状况,明确股东对公司流动性风险的责任。保险公司股东要密切关注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及时了解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变化,在保险公司发生流动性风险时,及时采取合理方式化解。 二、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切实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六)切实加强资金运用依法合规管理。保险公司要严格执行保险资金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确保依法合规开展资金运用业务。要建立健全投资制度和内控管理,认真梳理公司现行制度规定,查找制度漏洞、短板和缺陷,并开展全面整改,确保各项制度切实落地。要加强投资能力建设和风险责任人管理,严禁在未取得相应投资能力备案的情况下违规开展投资。 (七)建立审慎稳健的投资运作机制。保险公司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切实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系及机制建设。要制定长期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设定合理的投资风险偏好,避免激进投资策略。要将风险偏好落实到投资决策流程中,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从风险、收益、期限、资本等方面综合评估,不能仅以收益率作为投资目标和考核依据。 (八)严禁违规开展资金运用关联交易。保险公司要严格遵守保险资金关联交易各项监管要求,在资金用途、投资比例、事项报送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切实依法合规,不得通过投资多层嵌套金融产品等手段隐匿或转移资金去向,不得通过“抽屉协议”“阴阳合同”等形式绕开监管要求,不得通过各类资金运用形式变相向股东或关联方输送利益。 (九)防范重点领域的投资风险。保险公司要切实防范股权投资风险,完善股票、未上市股权等权益类投资的决策流程,评估公司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要防范房地产投资的风险,跟踪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投资情况;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跟踪研究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谨慎开展境外投资,做到风险可控。 (十)加强资金运用信息报送和披露。保险公司要严格执行资金运用信息报告制度,严格落实资金运用信息披露监管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股权、重大投资、关联交易等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 三、完善公司治理管理体系,切实防范战略风险 (十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保险公司要围绕“保险业姓保”制定战略规划,避免偏离保险主业引发的战略风险。要制定符合公司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平衡好公司资本、业务规模、价值发展、风险承受力等因素,确保战略科学合理。要滚动修订公司战略,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对战略规划进行持续评估,并做好修订和调整。 (十二)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保险公司要健全“三会一层”的治理体系,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与权利,完善治理架构。要对“三会一层”运行情况开展全面自查,重点关注治理制度不合规、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完整、治理机制运行失效等情况,并进行严格整改。 (十三)加强股东管理。保险公司要加强与股东的沟通,通过董事会、股东会等方式把监管理念、监管要求和监管导向传递给股东,确保股东理解和落实监管的各项规定。要对股东通过公司向保监会报送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材料真实准确。要按照保监会要求加强对公司股权关系和实际控制人的披露,做到不欺骗、不隐瞒。 (十四)加强关联交易的管理。保险公司要健全关联交易的相关制度,明确董事会、管理层的权限范围,确保关联交易风险可控。要开展关联交易的全面自查,对关联交易的对手类型、金额大小、资产类别、交易方式以及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等进行自查。要严格落实保监会关于关联交易的相关披露要求,及时披露关联交易的有关情况。 四、密切跟踪关注各类新型保险业务,切实防范新业务风险 (十五)加强新业务风险研判。保险公司要按照“保险业姓保”的理念和要求,认真研判新业务领域、新业务种类的性质、经营模式和风险,确保既风险可控,又符合监管导向和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要谨防对新业务、新领域一哄而上,确保业务创新与公司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专业人员配备等相适应。 (十六)严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风险。保险公司要对信用保证保险开展穿透式排查,重点关注承保不能直接穿透底层风险的金融产品、各类收益权或债权转让质押变现、网贷平台融资等行为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全面摸清风险底数,合理估算风险敞口。要完善信用保证保险内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操作标准、合规有效。要坚持小额分散经营原则,坚决停办底层资产复杂、风险不可控、风险敞口过大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并做好存续业务风险监测和化解工作。 (十七)严防互联网保险风险。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保险风险,认清其风险聚集和扩散的可能性。要防范互联网跨界业务风险,不得与不具备经营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要严控与存在提供增信服务、设立资金池、非法集资等情形的网贷平台合作,避免风险向保险领域传递。要进一步完善风控手段,提高风险识别和监测水平,审慎开展网贷平台信用保证保险业务。 五、加强外部风险摸排和管理,切实防范外部传递性风险 (十八)加强外部环境研判。保险公司要加强研究,重点跟踪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汇率利率等宏观形势和监管政策的变化,研判其对保险业和公司自身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风险。要通过压力测试、敏感性测试等工具,掌握重点外部传递性风险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应对。 (十九)建立风险缓释和衰减机制。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外部环境传递性风险的研判,分析风险传递的链条和环节,研究建立风险缓释和衰减机制,尽可能降低外部风险对公司的冲击和影响,守住风险底线。 (二十)防范重点领域的外部传递性风险。要加强对公司客户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谨防经营困难企业的风险通过承保业务传递到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债券市场运行情况的跟踪研究,防范由于信用风险的爆发,造成公司债券投资的重大损失。要加强对股票市场的跟踪判断,防范由于股市波动、“黑天鹅”事件等造成公司重大投资损失。 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切实防范群体性事件风险 (二十一)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保险公司要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完善销售回访、赔付管理、投诉处理等相关制度,确保关键环节服务到位。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让保险消费者满意。 (二十二)加强人身保险产品销售行为管理。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要完善相关制度,不对从业人员进行不当激励,要求其客观地向客户介绍保险产品。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销售误导、违法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等问题,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遏制非法集资等案件风险。 (二十三)严查违规套取费用。保险公司要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优化信息系统,从制度、机制和系统等方面加强违规套费行为的识别和管控,坚决杜绝套费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重点关注商业车险、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等业务,防范相关人员利用虚假发票、虚假业务、虚假人员等违规套取费用的风险。保险中介机构要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的意识,完善内控制度,不得为保险公司套取费用提供通道和便利。 (二十四)提高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险公司要加强识别和研判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隐患,提早制定处理预案,对风险抓早、抓小。要切实落实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风险的主体责任,做好应急预案,妥善处置非法集资重大案件及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风险。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对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要及早报告监管部门,不得瞒报迟报。 七、着力摸清风险底数,切实防范底数不清风险 (二十五)摸清风险底数。保险公司要对财务、承保、理赔、投资、信息系统等开展全面清查,摸清公司的主要风险点和风险隐患,真正做到对公司的风险底数心中有数。要把公司的风险状况客观地向股东(大)会、董事会报告,公司的股东、董事和管理层应当重视风险防控工作,并提早制定应对预案。 (二十六)防范数据不真实风险。保险公司要对偿付能力数据、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开展自查自纠,确保公司数据真实、客观。保监会将在2017年开展偿付能力、财务、业务等数据真实性的大检查,对于报送虚假报告、虚假数据的机构和责任人员,依法顶格处理,严肃追责。 (二十七)加强监管报告和数据的报送管理。保险公司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信息系统,确保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相关报告和数据。要建立公司内部的数据稽查机制,确保向监管部门报送报告和数据真实客观,不得报送虚假报告和数据,隐瞒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 八、加强资本管理,切实防范资本不实风险 (二十八)防范公司资本被抽逃占用的风险。保险公司要对资本的真实性负责,重点防范公司的资本被股东或关联方恶意抽逃占用。对于股东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保险公司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二十九)切实防范增资来源不合法的风险。保险公司股东不得通过关联交易、多层嵌套金融产品、增加股权层级等方式从保险公司非法获取保险资金,用于向保险公司注资或购买保险公司发行的次级债,切实防范资本不实的风险。 (三十)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资本规划。保险公司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保险业发展情况以及自身业务发展规划,滚动制定未来三年的资本规划,强化资本管理和资本约束的意识,及时补充资本。 (三十一)严防利用不当创新、不当工具虚增资本。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合法合规经营的意识,不得利用远期再保险合同等不当创新、不当工具虚增资本。 九、加强声誉风险防范,切实增强舆情应对能力 (三十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保险公司要按照保监会相关规定,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防范和识别声誉风险,应对和处置声誉事件。强化声誉风险管理主体责任,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 (三十三)加强风险排查和监测。保险公司要建立声誉风险事前评估机制,主动发现和化解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风险隐患,视评估结果制定相应声誉风险管理预案。进一步加强对负面和敏感舆情的监测、识别和报告,强化研判与核查。将声誉事件处置与对外信息发布同安排、同部署。 (三十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保险公司要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的声誉事件处置机制,在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实现快速响应和协同应对。建立健全与新闻媒体、保险消费者等相关方的沟通机制,积极主动做好沟通联络,增进社会各方对公司和行业的全方位了解。 (三十五)加强新闻统一发布和归口管理。保险公司要建全声誉风险归口管理机制,注重职能部门的响应与协作,提高声誉风险防范和处置的能力和效率。加强组织协调,严格执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统一对外发布信息渠道和口径,提高舆情回应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十、健全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切实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 (三十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工作,切实承担起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提高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风险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风险防控工作格局,确保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三十七)强化责任分工。保险公司要把风险防控任务分解到各级机构、有关部门和具体人员,压实责任、细化分工、层层落实,确保不留漏洞、不留死角。 (三十八)完善信息报告机制。保险公司要严密监测、高度警惕各类风险隐患,着力把风险化解在未发阶段、萌芽阶段。要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对于出现的苗头性、突发性、趋势性风险,要及时向公司股东、董事会以及监管部门报告,不得隐瞒、掩盖风险。 (三十九)严格责任追究。保险公司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对于风险防控工作中责任落实不到位、应对处置不当的机构和人员,要严肃处理。保险公司对违法经营造成损失和风险的人员,要严格追责,涉嫌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不可护短遮丑。 各保险公司要深刻认识当前加强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抓好贯彻落实,扎实开展风险防控各项工作。对于在风险防控工作中失责失当、出现重大风险的公司,保监会和各保监局将严肃追究公司“一把手”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有案必查,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依法严肃处理。 中国保监会 2017年4月21日 ...
前段时间跟部门同事和很多其他做运营的小伙伴做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发现大家在做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了一一总结和列举,以便大家结合自身来进行对照看是否存在相应的问题,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出针对性的改变。 总结了21个问题,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有哪些问题你中招了~ 1、做了一段时间运营总发现没有什么沉淀,没有可总结的经验,同样的问题在下一个运营阶段中会再次出现。 2、运营工作碎片化,运营没章法,同时处理各种事情,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工作不明确。经常感觉自己忙的飞起,但是写周报和月报的时候发现没啥可写。 3、在拿到一个新项目的时候,一开始就直接想具体的运营策略,对项目无全局性的掌控和系统化的思路梳理。 4、做很多事情经常出现结果偏离预期,想A变B,无法掌控事情的发展。 5、感觉很努力在工作,但是一直出不了成果,经常在一件事情上耗费太长时间,导致原计划的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推进。 6、对每天和每周周要做的事情没有时间预估,实际完成时间和预估时间没对比。 7、做了一段时间运营发现电脑存下来的文档没多少,没有留存的运营工具表格。 8、写运营方案经常在思路上绞尽脑汁,追求各种模板套用,或者写到一半发现不知道如何往下写,思路全无,然后开始纠结于前半部分内容,方案从开始撰写到最终确定可能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9、在运营策略和活动创意上经常无头绪,但是领导或者其他人总能够头脑清晰的,头条有理快速的给出诸多可行性策略,每到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 10、把运营工作做成了抗震救灾,总是陷入被动的去处理各种运营问题。 11、做了十几次活动,发起几十个话题讨论,依然没形成系统化的流程和思路。 12、发了100多条PGC帖子,几十篇公众号文章,依然还是每天到处找素材、为出什么类型的帖子或者文章绞尽脑汁。 13、跟用户沟通依然停留在与用户的瞎聊上,跟很多人都聊过但又感觉什么都没聊到! 14、一提到用户需求调研就只想到问卷和访谈,对产品的最核心用户,没浏览过他们的朋友圈或者QQ空间,没跟踪过他们的产品使用行为,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兴趣、偏好、需求依然不明确,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基本资料。 15、一个活动上线后或者做推广把渠道铺开后,就认为工作完成了一大半,没有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和过程管控,运营工作变成了运行工作。 16、做了一年多运营没详细了解过竞品情况或者对竞品的了解只停留在产品名称上。 17、到了写周报的时候才去看数据,打开后台数据报表一脸懵逼,看不出什么门道?数据分析不知道从何入手? 18、做运营总结时,面对异常数据经常出现“好像做了什么?好像发生了什么?所以可能造成了影响”的主观臆测。 19、消息PUSH只关注单次效果的评估,而未能对历史消息PUSH做完整记录和纵向的分析总结。 20、整个运营状态是运营驱动数据,而不是数据驱动运营。 21、运营工作总是事务导向型,而不是目标导向型,所以基本上每周都是重复的去完成看似一件件独立的事情。 在超哥把这共性问题做了列举之后,又重新发给了其他小伙伴进行了测试,结果很多人都反馈大部分中招,甚至有全部中招。 不知道大家在看了这篇文章是否有相同的感觉,如果看完之后发现上面的问题你都没中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迈入了高阶运营行列,你一定是一名有经验的老司机了。但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尤其是刚接触运营工作或者运营经验不超过三年的小伙伴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上述的问题。 读到这里,我估计很多小伙伴急迫的往下看有没有针对这21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的问题又增加了一条,那就是缺乏对问题的归纳、总结、分析和分类能力。面对这21个问题你第一要务不是急于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对这21个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因为上面的问题我只是罗列并且完全没考虑问题的顺序、主次和重要紧急程度。 其实,大家看完上面21个问题后,即使全部中招也没必要担心,因为上面21个问题只反映了三类问题,那就是思维层面(目标导向意识、思路拆解、逻辑梳理、归纳总结、推理演绎),运营的节奏感层面(目标、工作统筹和过程管控)和精细化层面(数据化、工具化、表格化、规范化),我们可以对上面21个问题重新分类如下: 第一类:思维层面(目标导向意识、思路拆解、逻辑梳理、归纳总结、推理演绎) 做了一段时间运营总发现没有什么沉淀,没有可总结的经验,同样的问题在下一个运营阶段中会再次出现(总结) 做了十几次活动,发起几十个话题讨论,依然没形成系统化的流程和思路,(总结归纳,方法论沉淀) 在拿到一个新项目的时候,一开始就直接想具体的运营策略,对项目无全局性的掌控和系统化的思路梳理(系统化思维) 感觉很努力在工作,但是一直出不了成果,所以会在一件事情上耗费太长时间,导致原计划的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推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 写运营方案经常在思路上绞尽脑汁,追求各种模板套用,或者写到一半发现不知道如何往下写,思路全无,然后开始怀疑前半部分内容,方案从开始撰写到最终确定可能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基于目标的思路拆解) 在运营策略和活动创意上经常无头绪,开怀疑自己的思维敏捷度,但是领导或者其他人总能够头脑清晰的,有条有理快速的给出诸多可行性策略,每到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逻辑推理能力、思维推演方式) 跟用户沟通依然停留在跟用户的瞎聊上,感觉跟很多人都聊过但又感觉什么都没聊到!(目的和目标不明确,沟通技巧) 一提到用户需求调研就只想到问卷和访谈,对产品的最核心用户,没浏览过他们的朋友圈或者QQ空间,没跟踪过他们的产品使用行为,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兴趣、偏好、需求依然不明确,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基本资料。(思维认知层面、系统化思维) 做了一年多运营没详细了解过竞品情况或者对竞品的了解只停留在产品名称上(思维意识层面) 事务导向型,而不是目标导向型,所以基本上每周都是重复的去完成看似一件件独立的事情。(思维意识层面) 第二类:运营的节奏感层面(目标、工作统筹和过程管控) 运营工作碎片化,运营没章法,同时处理各种事情,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工作不明确。经常感觉自己忙的飞起,但是写周报和月报的时候发现没啥可写。(工作统筹,主次紧急,运营的节奏化) 对每天和每周要做的事情没有时间预估,实际完成时间和预估时间没对比(工作的统筹安排) 做很多事情经常出现结果偏离预期,想A变B,无法掌控事情的发展(目标设定和管控) 把运营工作做成了抗震救灾,总是陷入被动的去处理各种运营问题。 一个活动上线后或者做推广把渠道铺开后,就认为工作完成了一大半,没有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和过程管控,运营工作变成了运行工作。(目标设置和阶段目标的拆解、实时效果的管控、评估和优化) 第三类:精细化层面(数据化、工具化、表格化、规范化) 发了100多条PGC帖子,几十篇公众号文章,依然还是每天到处找素材、为出什么类型的帖子或者文章绞尽脑汁(优化源表) 到了写周报的时候才想起去看数据,打开后台数据报表一脸懵逼,看不出什么门道?数据分析不知道从何入手?(数据分析意识和分析思路) 做运营总结时,面对异常数据经常出现“好像做了什么?好像发生了什么?所以可能造成了影响”的主观臆测。 消息PUSH只关注单次效果的评估,而未能对历史消息PUSH做完整记录和纵向的分析总结。 整个运营状态是运营驱动数据,而不是数据驱动运营 做了一段时间运营发现电脑存下来的文档没多少,没有留存的运营工具表格。 这三类正式普通运营和高级运营的差距所在,所以对于很多刚迈入运营或者运营经验相对缺乏的小伙伴来说,要想成为高级运营的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三类问题(21项小问题)。上面所列举的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在思维层面,大家在运营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的自己的运营思维意识和习惯。 运营思维思维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意识的进行思维的培养: 1、培养目标导向意识:做任何事首先要想到的这件事处于什么背景、有什么样的目的,围绕目的我们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做目标拆解。后续的所有工作一定是围绕这个目标达成来进行的,能够有效促进目标达成的工作一定要作为重点工作(行政命令性的工作除外)。 2、多阅读:阅读是培养思维最好的方式,读了0本书和读了30以上的书的人思维方式肯定会有很大不同的。多读一些思维策略方面的书籍,比如《金字塔原理》《麦肯锡方法》。 3、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和工具:如5W2H、SOWT分析、PDCA循环、AARRR模型、WBS工作结构分解法等,多使用类似Xmind思维导图工具和Visio流程工具。 4、总结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学会总结和思考,对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复盘总结和方法论沉淀,多去思考生活中的运营逻辑。 5、多跟优秀的人一起交流:抓住跟领导的学习机会,学会经常性的寻找自己的思维方式跟领导的思维方式的区别,多跟同行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去揣摩别人的思维方式,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远在天边,借你一千” 的现金贷本是今年的新 “风口”、火得要命,然而在被冠以高利贷恶名、被骗贷所困、被监管快速管控的重重压力下,这个迅速遭遇劫难的风口还剩下多大机会? “现金贷火得一塌糊涂”,去年年底时就有知名投资人如此总结现金贷的火热局面,“超过几十家公司在做Pay day loan(发薪日贷款),未来厮杀格局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积极地在看。” 投资案例从岁末年初就开始频频出现。今年2月,“现金卡”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3月,用钱宝拿到C轮4.66亿元融资;4月,明特量化完成1亿元B轮融资。 业内共识是,现金贷就是今年Fintech的新“风口”。 狭义的现金贷是指小额、短期、不限用途的现金借贷,满足数亿低收入人群的短期应急需求——过去常由“寄卖行”来满足这种需求——民工抵押手机获得一两千现金,事后再加钱赎回手机,而现有现金贷产品以移动APP为放款载体,无需抵押和线下获客,相比传统业态,效率已大大提高。 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分享了他看现金贷的“30字口诀”:“胆子大,高定价;小金额,短周期;反欺诈,重催收;高复借,狂买新(用户);资金足,可速成。”——一语道尽了现金贷生意的本质。 短短三个月内,资本急速向这个细分的信贷市场涌入,融资金额一家比一家大。创新工厂、华创、晨兴等多家一线风投机构都已出手投资现金贷企业,金融科技俨然已重回资本追逐的中心。 现金贷实际业务规模也出现爆炸式增长。 以“2345贷款王”这款产品为例,其在2016年度放贷总金额62.7亿元,较2015年度增长了20多倍。据网贷之家估测,原P2P公司所做的现金贷业务在过去一年增幅为12倍。而安卓市场现金贷APP下载量超过一千万的已有20家,论现金贷行业的规模,现在约在六千亿到一万亿元。 现金贷生意为何如此受到追捧?答案藏在上市公司的财报中。 主打现金贷的中银消费金融,2016年度净利润为5.37亿元,财务数字非常可观,而招商银行子公司招联消费金融2016年营收15.33亿元,净利润3.24亿元。 招联自成立以来,就主营纯线上的现金贷业务,团队规模仅600人,其获客主要依靠支付宝和招行两大流量入口,一个隐藏在手机APP页面里不起眼的推荐位,通向的是美妙的财报数字。 导航网站起家的2345同样凭借现金贷大发其财。2016年,“二三四五”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双高,净利润中有占比17%、总额为1.13亿元净利润都来自其现金贷子公司。 这样的业绩吸引了股票市场买方们的注意,3月份中旬它在短短一周内,就接待了公募基金等87家买方机构的调研,位居同期所有上市公司之首。 人员少、利润高、赚钱快,这种借贷生意可比投资实业性感得多。如果拿它跟工业企业比较,以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徐工为例,其2015年全年营收为166.58亿元,净利润却仅为5059万元,这还是依靠一万五千名员工、调动厂房设施和供应链去实现的。 借贷生意,看起来就是这么轻松又赚钱。 监管不期而至 然而,看好现金贷的众多风投和互联网金融公司可能没有料到,就在数项融资消息刚公布不久,一个坏消息传来了。 4月10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把“现金贷”纳入整治范围,并提出严格执行最高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有关规定,不得违法高利放贷及暴力催收。 4月17日和18日,京深沪均下发“现金贷”排查方案。19日,广州互金协会要求会员单位自查自纠。短短数天内,北上广深四大互联网金融重镇,均已开始对“现金贷”业务展开行动。 “分类处置,立即叫停,存量业务逐步压降至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是监管行动中出现的关键词。 银监会认为,现金贷最大罪状就是利率畸高,据统计,市面上78家比较知名的现金贷平台,平均利率158%,有47家平台的年化利率超过100%,高于最高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为36%的规定。 更有不少企业还会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等不同名目的“砍头息”,使得借款人实收金额少于合同约定金额,变相提高借款利率。 一位投资了现金贷的业内人士分析,监管很可能会要求把利率降低至年化36%。这将大大压缩现金贷企业的利润空间,整体市场规模“腰斩”可能性也不小。 银监会的通知,无疑给火热现金贷行业当头泼来一盆冷水。 一位业内从业人士算了一笔账: 1000元的贷款,年化利率36%封顶的情况下,一个月利息为29元; 征信风控费用按照1%来算,需扣除10元风控费用; 在100%通过率、无坏账的情况下,实际年化利率已降为22.8%; 而如果考虑到现金贷机构获得资金的利率原就要11%,利率空间就只剩下11.8%; 再考虑获取用户要花费不少的营销成本,此外还有20+%的坏账率,所有系数加起来,现金贷已经基本毫无利润空间可言。 就像是在盛宴刚刚开始之时就收走了装酒的高脚杯,现金贷的风口才刚刚生成,一向滞后而迟钝的监管,却一反常态地提前出手了——过去,P2P野蛮生长了长达两年才引起监管动手,这一次,现金贷企业却并没有享受到太久的放养状态。 赶在监管动手之前融到钱的现金贷企业还在暗自庆幸,而极度渴求资金的初创公司很可能面临更差的融资环境,这直接阻拦了大量的新入场者。 监管阴霾笼罩之下,已经有一家大型互金企业选择了放弃。这家刚刚融完数亿元B轮的借贷企业介绍,“我们原本最后悔的是没有在2016年上线现金贷业务,结果就在我们正要上线现金贷产品的当天,监管文件就下发了,我们当天就停掉了这个筹备了数个月的项目。” 如果熟悉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历史就不难发现,监管所到之处,要么行业丧失合法性,要么整体利润被压缩,要么出现牌照准入制度——总之门槛被大大抬高、弱者被加快淘汰的情形将不可避免。只需看看P2P和校园贷的遭遇——P2P中一大半平台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而校园贷直接转入地下,就不难想象现金贷的前景。 一个远在日本的案例也可能预示着中国现金贷企业一个更糟糕的结局:一家名叫武富士的小额短期贷款公司,不仅涉嫌高利贷,还会上门向借贷人父母催收,却一度让其创始人武井保雄以78亿美元身家登顶“日本首富”。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最高法院2006年发布的《利息限制法》规定消费贷款公司年利率不得超过20%,且此前多收的利息要退还给借贷者——武富士须退还200万名借贷者共计约240亿美元。 很快,武富士就因为巨大的资金缺口而申请破产保护。至今,倒闭后的武富士网站依然保留着一条热线,等待借贷人致电并拿回曾经多付的利息。 而中国最高法的司法解释也规定,超过年化36%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且法院支持借款人追回。“出来混,迟早要还”,不知会不会是中国现金贷行业的终局。 更何况,除了监管,借贷行业的生存环境因为骗贷群体的存在而依然危机四伏。 不仅短期现金借贷会被坏账拖垮,即使是针对商品服务进行分期的信贷业务,同样也逃不掉用户变卖实物套现不还的局面。不少现金贷公司会介入分期购物业务,一些做分期购物的玩家也会进入现金贷市场,现金贷与分期业务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却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恶意欺诈。 一位借贷公司创始人感叹,“你想赚的是一点利息,可这些团伙却想吞掉你的本钱。巨大的利益不平衡,驱使了很多人不顾信用、铤而走险。” 即将赴美上市的现金贷企业信而富在招股书中,把欺诈列为仅次于监管的风险,并提醒股市投资者:“虽然信而富采用欺诈预防措施,包括通过107个数据验证中心预防欺诈,但就目前能力来看,可能不足以准确检测和防止欺诈。” 黑产凶猛 “无论你是黑户、还是无业游民;无论你是想买电脑、还是想买手机!只需要简单填写资料,五分钟填写,半小时审核,最低三千,最高五万,直接下款!黑户实测下款两万!!骗贷技术已更新到内部群。别等口子废了再来问我有没有黑户业务。今日推荐“口子”:火分期。” 这样的内容充斥在中国互联网的阴暗角落,它们是骗贷者们洗劫借贷类创业公司之前发出的信号。 “口子”是对借贷公司的“风控漏洞”的业内俗称,几乎每家借贷公司在用户筛查机制中都存在漏洞,让骗子趁机套取贷款——这种刻意寻找漏洞的畸形生意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大批骗贷团伙和贷款中介侵蚀着整个行业,让大量借贷类创业公司血本无归。 “中国的信用欺诈、黑产极其发达,做消费金融的第一要务是防欺诈,因为信用风险可忽略不计,而中国有500万人黑产从业者,就跟蝗虫过街一样”,乐信集团CEO肖文杰介绍,“曾经我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借款创业项目,上月开门,下月关门,坏账率80%,全是被那些黑产的人吸干净了。” 存活下来的借贷类公司,必然都经历过惊心动魄的反欺诈战争,也免不了付出巨大代价。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十年前从捷克入华,据其一位离职高管透露,入华第一年,就亏损了3亿多。不过,现金贷业务占比过半的捷信在交了五年学费后,越过扭亏为盈的临界点,坏账曲线变得平稳,盈利越发可观,2016年,捷信中国盈利14.36亿。 用钱宝创始人焦可介绍,用钱宝上线第二天,在未做任何推广的情况下,突然涌进来两万笔借款申请,还来不及欣喜,就引起了焦可的警觉。“我们没有要求用户提交手持身份证照片,结果发现两万笔都是特别标准的手持身份证照片,这说明背后一定是有团伙参与的,他们持有几千张身份证和对应的手机号。” 就连中国网贷赴美上市“第一股”宜人贷也曾在黑产面前遭遇重挫。其在财报中披露,因为一款极速贷款产品遭遇“有组织欺诈”,2016年第三季度,计提了约8126万人民币的特殊风险准备。 一位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在宜人贷这个案例中,欺诈团伙摸清了宜人贷会根据信用卡账单来决定是否批准放贷,因而批量化地制造假邮箱与假账单,冒充高质量用户,来欺骗风控系统,从而顺利套取了贷款。 “我推测是被了解信用审核的内部人员泄露了风控策略。如果按人均5万的额度,其实风控也只放了一千多个坏人进来——然而,损失掉的数千万,得靠以后再放出几十亿的贷款,才能填平。” 无论线上线下,很少有哪家借贷公司不曾被洗劫过。现金巴士创始人唐阳介绍,他创业初期“就被15万坏人只借不还,按笔均千元来算,大概交了一亿多的学费。”数额巨大的学费,就是大多数创业公司面临的入门难题。 稍有不慎就是亏损。唐阳算了一笔账,如果一百人在现金巴士借了1000元为期14天的短期借款(期满后按合同应还1100元)——现金巴士借出的本金共计10万元,但这一百人中哪怕只有10个人不还款,实收本息之和仅为9.9万元(1100×90)——最后的结果还是亏损。 而且,在欺诈与反欺诈的战争中,创业公司会在成长,但骗贷团伙同样见招拆招,甚至针对线上借贷的风控模型开发出了机器玩法——搜集大量手机号,每部手机再搭配一个身份证号,申请一个支付账号,去十几家机构同时注册账户,慢慢养好信用,从小额度开始慢慢提额,等额度变大后突然有一天提款跑路。 骗贷者甚至会让不同手机号以一定频次互相打电话发短信,从而编织出一张虚拟关系网,欺骗风控系统,几乎以假乱真。 一家独角兽互金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也对笔者表示,欺诈的中小案件很多,每个公司都会遇到。尤其是做线下的,没有哪家跑得掉。而且只要是冲量,都要交不少学费,哪怕挖了很牛的CRO(首席风控官),也无法完全杜绝欺诈事件。 越是着急冲量的公司,越危险。“凭本事借来的钱,为什么要还” 是百度“戒赌吧”的一句名言。可一些信贷类创业公司为了做大业务量,甚至把目光投向了这样一个理直气壮高喊不还钱口号的贴吧,希望在这里完成获客——这里恰恰聚集着大量高风险客户。 上述联合创始人举例称,“比如2345现金贷依托于母公司的2345导航,有互联网入口,还能慢慢地调试风控系统,待成熟后才开始买流量,做大放贷量。而纯靠融资的创业公司,往往没耐心慢慢测试系统,一上来就着急冲量,最后就容易出事。” 内外勾结 比骗贷团伙猜中风控策略更可怕的是内外勾结,上述独角兽公司联合创始人介绍,“宜人贷那种情形应该是属于作业端的勾结了,销售人员跟审核部门人员搞好关系,约个饭套点信息,再去制作假材料骗贷。内外勾结是所有借贷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销售人员连入职的资料都是假的,你怎么抓啊?” 如果一家信贷公司以线下方式从事分期业务,则更需注意防止业务员的操作风险。一家从事农机分期业务的创业公司为此煞费苦心。 其创始人李安庆(化名)介绍,他规定前端营销人员只获取用户购买意向,由中台人员去现场收集用户材料,再交给掌握审批权限的后端风控,后端的绩效考核与成单率无关。并且会为整个部门设置安全奖金池,会从中扣钱去覆盖逾期,让收益滞后,让一整个团队共担风险,也加强他们的互相监督。 李安庆在创业初期同样交过“学费”——他曾招聘了几个来自于某家大型借贷机构的资深从业人员——最后结论是——“全是人渣” 。 李安庆说,“我们现在规定了,民间放贷机构从业者一律不招。为了印证这个结论,我还派人去那家大型借贷机构卧底了半年,发现清一色地帮客户造假流水来骗贷,这些人一旦跑偏了一次,他们再跳槽就一定是一直走歪路。” 李安庆发现,这些人和其他正常的业务员不同,一来就做出了五十万的业绩,结果第二月还款就发现出问题了,最后一共骗走了六七十万。“因为他们上家的绩效统计标准是只要前三个月还款就算是全还,就可以拿到全部绩效奖金。所以这种利益机制设计下,业务员会教客户怎么骗钱,好人在那里是呆不住的。” 上述独角兽联合创始人介绍,“我听说捷信的信用审核人员跟销售人员在年会上打起来了。获客不容易,风控一句话就能毙掉一笔生意,但销售人员的利益机制决定他们一定会帮用户做假资料。” 所以,在李安庆看来,后端人员一定得是刚毕业的学生,人际关系单纯,不会有道德风险。诀窍就是“不能让他们过早熟悉一个地方,一个县城只能呆两三年,时间太久风险就会增加”。操作人员不停留在固定场地,而是基于系统派单,被随机安排到哪个县城,从而避免与相熟的经销商合谋骗贷。这颇有点类似北宋年间皇帝随意对调将领换防,制造“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效果。 “骗贷教程”和“陈老师” 除了内外勾结,还有大量贷款掮客会搜罗风控体系相对薄弱的平台,编成骗贷教程,帮助走入穷途末路的劣质用户群,找到代价高昂的资金,并收取不菲的中介费。 在微信中检索“黑户”(信用不良者),就有众多教黑户骗贷不还的公众号,在公众号“黑户网上小额贷款”、“黑户贷款”的底部导航栏可以看到,小花钱包、现金白卡、花无缺、信而富、平安普惠等产品均在列。 初级的掮客会建立多个QQ大群,采用“会员制”运营模式,借贷者缴纳数百元会费方可进群,成为会员,从而获得大量贷款平台的“口子”攻略;高阶一点的掮客则会帮会员定制假的身份材料,骗贷成功后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笔者检索到了一个名为“黑户贷款1”的微信号,该公号还推送了一个“陈老师”的个人微信号。陈老师在朋友圈中介绍了自己的服务:放款方恒昌信贷,费用:前期付200元资料包装费,下款后再扣5%服务费(包装材料包括:一份假的征信报告,假流水,假工作单位)。在“陈老师”晒出的截图中,一笔八万元的贷款,陈老师收取了四千元的“教学费”。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黑户当中还有一种“法人贷”,仅需要提供一张带磁的身份证,6张一英寸的蓝底照片。中介公司负责包装客户到南京或者上海某地去做法人,要往返两至三次。下款在20万到150万之间。中介公司收35%的服务费。下款以后会强制扣款三个月,然后客户再申请破产。 不仅骗贷群体的存在,让现金贷企业坏账居高不下,客群下沉同样也会,二者都是现金贷的魔怔。 蓝领借贷生意的难言之隐 针对高利率排山倒海的责难,让业界纷纷叫冤,认为年化高利率是一种误读。代表性的观点由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提出,她曾表示,对低收入人群来说,融资机会比融资价格更重要,尽管年化利率高,但是因为借款期限短,实际利息的绝对额很低——用孙海涛的话来说,“不过一杯咖啡的价钱”。 想赚这一杯“咖啡的钱”,却要承受高利贷的指责,现金贷这门生意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因为缺乏信用记录和特定数据,蓝领、农村人群这样的低收入人群原本从来不是金融机构的理想生意。焦可介绍:“在银行办理贷款或信用卡,都会被要求提供工资流水、工作证明、社保、征信报告等刚性材料。但国内很多人没有这些强特征数据,这是为什么传统金融只能服务到15%的人。” 但低收入人群的小额短期应急需求确实真实存在,而银行留出的市场空白,成为创业公司眼中的金矿,但悖论在于,若是优质人群,除了银行,还有蚂蚁金服这样互联网巨头,以相对低的利率去提供贷款,而低收入人群本身就是高风险的——信用意识淡薄,收入不稳定,征信数据不齐全——与生俱来就伴随着高坏账。 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不良率被媒体曝光达10.37%,而这样的数字在业内已是相当“温和”。显然,低利率无法覆盖这个人群的整体风险和服务成本。 不仅如此,小额现金借贷是一门“远在天边,借你一千”的生意,借款公司无从识别借款人的真实意图,也给了无数骗贷团伙可乘之机。 如果没有技术壁垒,无法预先筛掉骗贷群体,就更加只能去用高利率去填窟窿了。飞贷网一位高管表示,很多几千块钱的小微贷,没有严格风控,纯粹就是用价格去覆盖成本,久而久之会有逆向选择,因为高利息吸引来的就是高风险人群,都是走投无路才会借这种钱,这也是现金贷毁谤缠身的根本原因。 厦门一位大二在校女生,因做微商生意亏了钱,频频从现金贷借入资金,反复拆解后,本息越滚越大,终被高额利息和恶意催债压垮而选择自杀。这样的恶性案例败坏了行业的整体名声,也是吸引监管注意的重要原因。 因此,这个行业除了饱受争议却又情有可原的高利率,应用新型风控技术挖掘出庞大低收入人群的真实需求并规避风险,才是借贷类创业公司的生存法则。 一些技术驱动型现金贷公司的思路是,既然没有信用记录这类强特征数据,那围绕每个用户搜集与其有关的一千多组弱特征数据,进行建模,比对不同特征用户的逾期表现,最终筛查出欺诈用户。 比如,用钱宝的焦可甚至搜集了用户们的星座数据,来判断不同星座与逾期率的相关度,发现相关度不高之后,焦可转而尝试寻找用其他数据来建模。“好几个模型同时放款,来验证哪个的表现更好,一周的模型的优化是二十多次”。 还有团队发现,电池电量是和风控是相关。电量比较低的,说明不太担心失联——通常意味着这样的用户并不优质,并且,如果通讯录里的通话都是单向性的,这种用户逾期率也会变高。诸如此类的数据,还有几百上千种,都是评价借款人的变量。 一般来说,数据来源分为四种,有些是用户直接提交的,其次是用户填写过程中的行为数据,欺诈用户的行为一定会和正常人不同,比如填写速度会不同。 第三种是设备数据,比如GPS位置、通讯录。第四种是从一些第三方平台获取的数据,包括运营商数据和银联数据、身份数据以及黑名单数据。正因此,一位创始人告诉笔者,他们不通过微信来放贷,因为通过微信App拿到的数据远没有自有app采集到的多。 这也让买卖数据本身成了现金贷行业的一门衍生的好生意,要么花钱买数据,要么花钱买坏账,成为创业公司面临的两难选择。在骗贷团伙和监管双重夹击之下,没有技术和资本壁垒的企业会被加快淘汰。 骗贷团伙眼中的肥肉,监管部门眼中的“嗜血高利贷”,投资机构眼中的新风口,在经历了数月的狂飙突进之后,灭顶之灾几近降临。现金贷速生速死的100天,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金融创业史。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监管下发的执行细则。现金贷的市场潜力究竟是大是小,是兴是衰,取决于监管机构的另一只靴子最终怎样落下地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当前的中国风投与Cross point所处的时点何其相似,然而,中国却没有一家机构有Cross point的勇气,在利益及光环面前,没有人敢于捅破这层窗户纸。 近期GPLP君无意中浏览到一篇关于《一支顶级VC自杀》的文章,关于Cross Point终止这个基金是否正确呢? GPLP君也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顶级VC的止步与风险投资的本质 事情追溯到2000年底,一支回报率曾高达 33.7倍的“神话”VC—— Cross point Venture Partners,决定取消一项10亿美元的基金,尽管其款项均来自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如哈佛大学和洛克菲勒基金会。 那么,这到底是否明智呢? 了解这个对与错,红与黑的话题,就必须了解风险投资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我们才能做出一个准确回答。 那么,风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以James的故事为例。 James想成立一只风投基金。然后很顺利的他找到了合伙人及LP,然后从自己积蓄中出资100-500万一同入股。 然后,基金开始运营了——他们每年按照总金额的2%-2.5%收取基金管理费,用于支付工资、办公费用、差旅费用等,比如投资人所住的五星级酒店的费用,就是从这个管理费提取的。 如果这十年基金业绩运营良好,那么GP还将获得退出收益的20%,也就是所谓的二八分成。 我们按照硅谷的规则来说James的运营方式,他的整个基金运营周期是10年,通常在前五年或六年属于投入期,俗称承诺期,用于投资新项目。 然后在第五年或第六年他们的投资行为将被限制在跟投所投资过的企业。当然,如果在第三年或者第四年创投没有找到足够多的好项目,那么他们可能就会非常焦虑。 那么这些基金的业绩如何? 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老派创投的实际运营经验显示,在硅谷,在他们投资组合当中,大概有1/3的投资项目会失败。换句话说,假如他们有1亿美元的基金,他们首先会损失3000万美元。 而另外1/3的投资,大概属于普通项目的范围,项目不会死,但是也不会给投资人提供成百上千倍回报,这个数字,通常而言,据这家老派创投的统计,大概会给他们提供1倍的现金回报,也就是6000万美元的现金,但是前提是他们的合伙人道德规范,大家认真投资,且付出了一定时间与努力才能拿到这笔钱。 最后那1/3的投资,则是整个投资当中最亮眼的那些项目,也就是所谓的独角兽的项目。这个项目保守估计会给投资人赚回9000万美元或者更高的收益,相当于给投资人带来40%的回报。 总体而言,按照美元基金的规则,经过8+1+1的时间周期,也就十年投资,投资人的1亿美元获得了1.5亿美元的收益,算是非常不错的情况。 当然这是十分理想的情况,而且他们踩对了投资的时间点。但是即便1亿美元收回了2亿美元的现金,然后分给LP1亿美元或者1.06亿美元,然后双方在清算收益分成,创投开心拿到退出收益的20%,也就是剩余9400万美元的20%,计算为1880万美元。 听起来非常诱人,然而,我们还有计算一下获得1880万美元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1、必须耐心等待十年不能退出; 2、他们每年赚了180万美元+250万美元的管理费——LP他们需要为GP支付在旧金山湾区、纽约及伦敦的房租及其他运营成本。假如该基金有三四位合伙人共同需要分享这些收益分成和费用,那么每人可以分到626万美元,10年平均的话,每年的费用为62.6万美元,看起来非常可观。 然而,这是投资圈5%—10%基金的业绩,90%-95%的基金的业绩达不到这个标准。 那么,GP该怎么办呢? 有经验的GP并不傻,他们通常每年或者每三年都会募集一只基金,然后累计管理费,如果他们募集多只基金且交叉管理存在的话,管理费一年就可以达到1000多万美元。 怎么样,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基金拼命的募集基金,而不是专注做好手头的基金的原因了吧,因为按照正常业绩投资方法,前三年的基金会亏损甚至他们会过苦日子,然而精明的GP不会让自己这样过日子的,他们可不会那么奉献爱心,过多年不拿奖金的苦行憎。 Cross point给投资圈扔下了一个炸弹 毫无疑问,Cross point算是有良心的基金,因为投资圈还有一句话,没有不好的项目,只是看你什么时间进入,换话话说,投资的时候踩点很重要。 事实证明,一段时间内,Cross point证明自己做对了——根据Venture Economics的统计,当时的美国风险投资行业正如火如荼,风险投资公司的数量一度从1980年的95家增至1989年的387家,到1999年已有620家之多。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资本的数额,也从1980年的29亿美元增至1989年的295亿美元,到1999年底竟猛增至1345亿美元。VC火爆发展的背后却很少有公司意识到背后的泡沫。 直到2000年,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跌去了一半,各家精英VC的投资组合在二级市场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Cross point的做法则显得异常明智,将新一期基金融资所得全部还给LP之后,并且无限期地暂停基金的募集,从此淡出市场,从而保全了自己。 让大家记住自己最美的时刻,Cross point做到了。 然而,他们为什么要怎么做? Cross point有自己的考虑,当然,业界人士也在揣测其背后的原因: 1、从专业角度考虑,连续取得高回报很难。 对此,一些人士猜测Cross point此举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无法获得令投资者满意的回报,作为顶级投资人的Cross point内心一直焦虑而傲慢,这就如同一次投资成功可能很容易,但是连续获得高回报非常难。 2、基金的运营模式有两种,到底是管理费还是回报? Cross point让投资圈的业务模式别揭开了冰山一角,到底是靠管理费过好日子还是靠高质量的投资为LP创造回报过好日子,这取决于选择,更是考验GP的良心及道德。 3、投资行业到底怎么了? 从行业哗然的变现来看,Cross point的这种担心比取消基金本身更令风险投资界感到不安,因为这证明投资交易的质量和数量确实下降了。 显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是Cross point作出此次决定的立足点。也许有人会说,风险投资公司不冒风险,那还叫风险投资吗?可是,冒风险的前提不是理性判断吗?资本狂热下须有一个冷静的头脑,看得清形势,理得清方向。 不管最终结局如何,他们的举动最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此后,风险投资开始向制度化的迈进。 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怎么了? 从1985年9月,中国第一家官方性的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成立至今,中国的风险投资走过了32年的风雨。 由早期的艰难、骗子到如今遍地都是风投人,中国的风投行业经历了典型的十年之痒,“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中国证券业基金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投资机构数量为2万家,可谓空前火热,而对各个行业的投资也汹涌而来的海啸,每个人都想捞金。 以互联网行业的投资为例: 2014-2015年,伴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国的VC投资互联网行业达到一个巅峰——大量的80后、90后创业者,只要有一个什么想法,就能有天使投资给多达数百万,到所谓A轮投资时,还会有出让5%股权得到1000万投资的故事。 2016年以后,在风投领域,出现了急躁化、加速争抢热点的趋势,其中以2016年下半年的共享单车为典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风投行业的“晚期”特征,即诸轮融资的时间间隔急速缩短。每一轮融资之间的时间间隔甚至压缩到不到一个月。 综合起来,在非理性、追逐风险及盲目乐观方面,中国的风投过之而无不及。 “90%的司机都相信自己的车技要高于平均水平”,无论是VC的从业者还是创业各类人群,大家高度自信,然而,这个世界是残酷的,在规律面前,没有任何侥幸及如果。 与此同时,读史而知今。 当前的中国风投与Cross point所处的时点何其相似,然而,中国却没有一家机构有Cross point的勇气,在利益及光环面前,没有人敢于捅破这层窗户纸。 理性投资,成熟创业,GPLP君再一次老生常谈。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从持续督导到IPO辅导,券商机构与其所服务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之间的关系正越来越微妙,分分合合、另觅新欢渐成常态。特别是在A股IPO全面提速的背景下,新三板公司备战IPO的热度空前,截至4月中旬,一年之内已有400余家新三板公司加入了接受IPO辅导的行列。而这些公司选择IPO辅导机构的原则也很直白:“IPO对企业来说是大事,自然要选择实力强的投行。” 由此,券商机构的 “新三板蛋糕” 也正被快速地重新划分。 “分分合合” 成常态 总体来看,近期,新三板企业除了不断与主办券商曝出 “分分合合” 之事,进入IPO辅导阶段后更换辅导机构的现象也多了起来。 如2月15日,正和生态发布公告称,将更换IPO辅导机构,由原来的国信证券(002736)变更为招商证券(600999)。早在2012年7月,正和生态就与国信证券就公司IPO事宜签署辅导协议,聘请国信证券。然而,尽管双方 “结合” 已长达近五年之久,但仍以分手告终。 又如,3月30日,帝联科技发布了一则关于平安证券终止担任公司IPO辅导机构的公告。据公告,帝联科技与平安证券于2015年12月25日签署IPO辅导协议,但在2017年1月12日,双方又签署了解除该上市辅导协议的新协议,理由是:“(出于)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双方充分沟通、友好协商并一致同意后,作出这一终止上市辅导的决定。 记者查阅帝联科技此前公告发现,该公司自2014年12月2日挂牌新三板后,还曾屡屡与主办券商 “闹分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更换过申万宏源(000166)、国信证券、平安证券、国金证券(600109)等四家持续督导主办券商,还将这种 “习惯性分手” 行为复制到了IPO辅导中,其披露的公开理由皆为 “公司发展需要”。 相比帝联科技的 “极端案例”,挂牌新三板已达十年之久的指南针(2007年1月23日挂牌),则是在2014年与“原配”主办券商申银万国(现“申万宏源”)出现“七年之痒”时,提出了“分手”要求,其原因是:由于指南针当时“正在积极筹备与天一星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重组,负责公司重组业务的财务顾问为中信证券(600030),公司变更主办券商后,能够为业务重组提供便利。” 在“分手”公告中,申银万国方面也曾强调:“指南针出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原因向我公司提出解除持续督导协议的申请,与我公司履行的持续督导职责无直接关联”。申银万国还就其持续督导期间发生的问题予以澄清,称2010年至2011年期间,指南针曾发生公司内部股权纠纷,导致其他矛盾并引发诉讼,后经包括申银万国等各方努力调停,使指南针得以最终解决矛盾,确保业务正常开展,除上述期间外,指南针的公司治理情况基本良好。 自去年6月起,指南针申报在创业板上市的材料获得证监会受理,其IPO辅导机构为“第二任”主办券商中信证券。然而,今年1月26日,指南针公告宣布,解除与中信证券的持续督导协议,又换成了国泰君安,理由则是“公司战略发展需要”,但IPO辅导机构不变,依旧为中信证券。 Choice终端统计:目前共有大承医疗、盛景网联、芯能科技、扬子地板等11家拟IPO的新三板公司更换过上市辅导机构;而类似指南针,即所聘持续督导主办券商与IPO辅导机构不一样的新三板公司,则多达135家,占比超过新三板接受IPO辅导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另觅新欢”为哪般? 据Choice终端统计,自2015年4月5日到2017年4月5日的两年期间,共有73家券商参与新三板企业的IPO辅导。其中,辅导IPO对象超过20家的券商有7家,分别为国元证券(000728)25家、海通证券(600837)23家、光大证券(601788)22家、招商证券22家、国金证券22家、广发证券(000776)21家、中信建投20家;辅导对象数量在10家至20家之间的6家券商分别为长江证券(000783)15家、申万宏源13家、天风证券12家、安信证券11家、东北证券(000686)11家、中泰证券11家。上述13家券商辅导的新三板拟IPO企业的数量,占了整个新三板拟IPO集群的“半壁江山”。 此外,在国元证券辅导的25家企业中,仅有5家企业的主办券商并非国元证券;在海通证券辅导的23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也是由海通证券持续督导的,占比近一半;而申万宏源持续督导企业数量超过600家,但其IPO辅导企业数量仅为13家。 由上述数据可见,主办券商持续督导的企业数量,与其在新三板IPO辅导中的“市场份额”并不成正比。那么,新三板企业上市辅导为何不选择比较熟悉的主办券商,转而“另觅新欢”呢? 机构的IPO辅导能力当然是第一位因素。 某新三板拟IPO公司董秘告诉记者:“我们的主办券商投行业务不行,团队配备、业务能力都有待提高。IPO对企业来说是大事,自然要选择实力强的投行。” 海通证券某投行部人士认为:“谁的行动力强,谁服务到位,企业就选择谁。当然,有些券商的新三板部门并未配备保荐人,而其投行部门又有自身项目做,因此新三板企业的IPO辅导项目被别的券商拿走,也是情理之中。” 由于保荐代表人离职或更换所就职投行而导致企业更换辅导机构或中止IPO审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如捷昌驱动4月11日公告称,公司近日接到IPO保荐机构兴业证券(601377)关于更换保荐代表人的通知,兴业证券原委派的保荐代表人因离职不再负责公司的保荐工作,根据相关规定需要向证监会递交更换保荐代表人的申请,在此期间,公司IPO进程将进入中止审核状态,待更换程序完成后,恢复正常待审状态。 又如去年年末,在投行圈赫赫有名的国信证券投行部董事总经理魏其芳离职,其身份在2017年年初突然转变为盛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在IPO即将井喷之际拉开架势、招兵买马。王牌保代的出走,无疑让国信证券IPO辅导项目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新三板企业更换IPO辅导机构的名单中,时代凌宇、正和生态即是于2016年年末到2017年年初从国信证券“流出”的IPO辅导项目。 还有部分企业更换IPO辅导机构颇为无奈。2016年6月,兴业证券因欣泰电气(300372)欺诈上市遭受证监会立案调查,其20个IPO项目全部被暂停受理。接受兴业证券IPO辅导的三家新三板企业——扬子地板、古城香业、捷昌驱动均受影响,其中,自2016年3月始接受兴业证券IPO辅导的扬子地板,在当年7月份更换IPO辅导机构,由国元证券接替辅导。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研报要点】 1、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在新三板市场,由于挂牌企业标的良莠不齐,以及交易涨跌幅度较大,风险更甚于A股。公准股份股价单日下跌51.78%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2、个股股价“闪崩”前夕往往有迹可循。一般而言,主办券商会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如遇到重大重组风险提示和持续经营能力的风险提示公告,就要高度警惕。所以要提前识别风险,认真阅读券商发布的风险提示尤为重要。 3、在做出投资决策前重点参考相关公司的审计报告,严格规避不出审计报告的公司。 一、主办券商提示风险 公准股份股价单日下跌51.78% 4月10日,华安证券一份关于公准股份风险提示的公告,引发了第二天(11日)该公司股价暴跌“血案”。 choice数据显示,公准股份早盘受风险提示公告的利空影响,股价直接低开近20%,以2.5元的股价开盘。随后股价急速下跌,时至中午最低探至0.98元/股,折合跌幅68.28%。午后股价有所企稳,但截至下午3点收盘,股价报收1.49元/股,跌幅仍达51.78%。 公准股份的股价经历“惊魂一刻”后,市值蒸发将近3.7亿元。根据2016年半年报和2015年年报的净利润测算,这次下跌共跌去了约三年半的净利润,惨烈程度不可谓不大。 另外,根据网贷财经研究,公准股份主要经营猪肉冷鲜肉和冻猪分割肉,如果按照目前约3,000元一头猪的价格计算,3.7亿元相当于12万头猪,由此可见,本次“黑天鹅”对于公准股份和投资人来说压力非常大。 二、“黑天鹅” 缘起收购 既然本次“黑天鹅”带给公司和投资人如此大的损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呢? 网贷财经研究中心通过查阅相关公告,发现本次风险事件主要有三: (1)原审计机构不再对2016年年度报告进行审计; (2)募资收购黑龙江省七合畜牧集团有限公司的事项未经审计和评估; (3)华安证券持续督导人员近日对公准股份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现场核查发现公准股份的经营情况存在不确定性。 据从事过多年审计人士透露,公司一般不会随意更换审计机构,特别是如新三板这类公众公司在选择审计机构时更是倍加谨慎,原因是频繁变更审计机构容易给投资者留下不良印象。 而本次原审计机构“弃审”公准股份,可能是由于审计机构和公司管理层在某些重大事项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所致,同时某些重大事项又是审计机构无法回避的重点之一。因此为了避免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故双方极有可能各让一步,并解除审计合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审计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可以从上述公告的第二条风险提示得到启发。针对此项收购事宜,华安证券早在2016年9月9日和2016年9月23日就分别做出了风险提示。 根据华安证券的风险提示公告,被收购对象黑龙江省七合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尚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尚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本次收购黑龙江省七合畜牧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审计、评估。 虽然被收购对象存在那么多的不确定性,但公司方面仍然坚持收购事宜。而一旦收购成功后,就面临着被收购公司的并表问题,通过表面线索来看,我们有理由猜测审计机构与公司管理层主要矛盾点应该就是,并表中如何处理被收购公司在合并报表中相关公允价值的列示问题。 根据查阅相关工商信息可知,黑龙江省七合畜牧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已经显示为公准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本次公准股份顶着被屡次风险提示的压力继续完成了收购,是否还有利益输送等问题,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从股价表现来看,多数投资者已经用脚投票来表示抗议了。 三、股价“闪崩”前夕有迹可循 公准股份的股价“闪崩”对于部分后知后觉的投资者来说,其损失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了。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提前半步识别风险,从而减小这类损失的概率呢? 网贷财经研究中心通过梳理发现,公准股份在遭遇4月11日股价急跌之前,其主办券商就已经连续发出风险提示警告,而部分投资者却充耳不闻,这才导致了股价闪崩中遭受了巨大损失。 下文网贷财经研究中心将从如何识别风险以及风险发生后怎样补救,这两个角度来阐述我们的观点。 四、风险的识别 1、重大资产重组风险 从上文公准股份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在股价发生“闪崩”前,券商已经屡次发布风险提示,只是投资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才导致了后面的损失。 所以提前识别风险,认真阅读券商发布的风险提示也比较重要。 根据网贷财经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4月13日涉及风险提示的公告共有818份。其中按照风险类别,可以分为重大资产重组类、资金占用、信披、担保等。 从数量分析,重大资产重组类风险公告共有383份,占所有风险公告的47%,紧随其后的是资金占用风险、持续经营风险、信披和对外担保风险等。 此外,网贷财经研究中心还梳理了2017年以来被出具风险警告五次以上的公司,发现被提示次数最多的10家公司中最少的为13次,最多的为15次,平均一个月3次以上,频率相当高。 就其风险性质而言,风险警示次数前10的公司,全部属于重大资产重组类风险,由于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的报表问题以及合规问题,往往导致公司价值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无论从数量和性质上来说都属于重点关注对象。 2、持续经营能力风险 生存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如果一家企业面临着随时倒闭的威胁,那么其他展望和规划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对于风险性质的严重程度而言,持续经营能力存疑的企业,其投资风险也将高于其他企业。 根据choice数据,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17日,共有45家公司被出具了持续经营能力的风险提示公告。 连续亏损和资金链紧张是导致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问的主要原因。同时,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后,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风险因素: (1)产品不适销 例如,盈美软装的风险提示公告中就提到:原库存家具产品未实现销售,造成公司现金流严重不足;且因行业环境和市场开拓力度的影响,公司当期订单量急剧减少,导致2016年度预计营业收入约为20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90%。 同样,爱科赛的风险提示公告中也提到:公司产品中变电站辅助系及火灾系统未能继续满足最新招标要求,因而影响了公司的销售业绩。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公司业绩下滑最大的因素是产品不再适合市场需求,从而业绩变差。如果公司没有发掘出新的赢利点,则很可能对公司生存造成重大危机。 (2)现金储备低 被风险警示的公司中,某些公司所持有的货币资金均不超过50万元。比如宏安翔(833381.OC)2016年报中显示的货币资金仅122.12元,按照2016年11,232.87元的日平均资金消耗量来说,122.12元资金连一天也坚持不到。 之所以资金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与该公司所在行业有很大关系。据悉,宏安翔主要是为煤矿提供顶板安全监测设备的,而最近几年中小煤矿纷纷陷入危机,导致了公司业务减少,并且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直接导致了宏安翔陷入困境。 (3)资金被占用无法收回 根据金洋新材的风险提示公告,公司存在750万元银行借款逾期未还,而同时公司董事、总经理桂贤友却占用公司资金1,913.71万元未予归还。 公司高管占用资金导致对银行借款违约,这不仅影响了公司诚信度还对公司的发展构成影响。通过查阅公司2016年中报,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只有91万元,而其他应收款却高达4,031万元,这些极大的影响了公司正常经营。以上种种都体现出公司管理上的不规范。 五、防范和补救措施 (1)不出审计报告的不能投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因此,审计报告不仅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是否公允恰当的证明,还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审计报告是一项高保证度的鉴证业务,这是审计报告的性质和所需承担法律责任决定的。 一般来说,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如果发生虚假陈述或误导性的记载,会计师事务所也可能会承担不同程度的赔偿责任。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会计师事务所不会对风险过高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这可以与公准股份原审计机构“弃审”相关联起来思考。 所以,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可以重点参考相关公司的审计报告,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2)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 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新三板挂牌公司原则上不属于上市公司,但是由于许多新三板公司已经处于股东人数大于200人的情况,在法律上已经具备公众公司的范畴特征。 早在2015年5月,新三板公司中海阳(430065)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之时,国内即有在A股市场颇具投资者索赔代理经验的律师表示,公开征集投资者向中海阳发起集体索赔,后续因为并没有看到证监会对中海阳的立案调查进展,也就没有索赔事宜了。 根据相关规定,投资者针对新三板公司的索赔,必须以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或者法院有关信披犯罪的生效刑事判决作为前置程序。不管怎么说,只要公司的违法事实能够坐实,投资者还是可以得到法律救济的。 最后,网贷财经研究中心提醒投资者,防范措施也好、法律救济也好,都是最后不得已的办法。最好还是投资前擦亮眼睛,做足前期研究功课。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观点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本研究中心不保证该等信息及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本报告所载的信息、资料、建议及推测仅反映本研究中心于本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 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中心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研究中心对本声明条款具有惟一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21日在杭州成立。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表示,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旨在通过建立行业内外部多元、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促进新业务的规范与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钟蓉萨表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持续关注新技术对行业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外溢、系统关联和监管套利等不良影响。成立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就是期待行业客观和理性地探讨如何应用新的IT技术改变提升传统的金融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促进新业务的规范和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新一届金融科技委员会是在原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基础上合并成立的,成员包括互联网企业、基金公司、资管公司、商业银行、基金销售机构等各类主体。该委员会将拟定与金融科技有关的业务规则和标准,组织业内外、境内外业务交流、经验推广和培训,协助解决行业金融科技领域的共性问题等。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证监会4月21日正式发布《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将期货公司最低净资本要从15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并按变现能力调整净资产扣减比例。新规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部分期货公司面临增加净资本的压力。 证监会表示,随着期货市场规模扩大,期货公司用于防范结算风险的资本规模也应随之增加。本次修订,将最低净资本要求由1500万元提高至3000万元。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期货公司财务信息,目前149家期货公司中,仅有上海东方、山西三立、天鸿期货、时代期货的净资本少于3000万元。 《办法》还规定,期货公司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由现行的 “不得低于40%” 调整为 “不得低于20%”,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这意味着资本金充足的期货公司能够盘活更多资金用于发展业务。 关于资产的扣减比例,《办法》按照净资本反映期货公司流动性水平的原则也作了调整:一是按市场风险进一步细化标准化金融资产的调整比例,按照市场风险大小对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进一步细分,市场风险越大,金融资产调整比例越高;二是将自用房产、土地使用权等长期资产全额扣除,房产、土地使用权在内的长期资产流动性较差,全额扣减净资本。 针对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一同下发的《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报表编制与报送指引》 (下称《指引》),也将此块业务规模纳入风险资本准备计提范 围,计提标准为资管业务收入的 15%。《指引》按规模计提风险资本准备比例,定向资管业务1%、非结构化集合资管业务1%、结构化集合资管业务2%。 《指引》还明确了期货公司次级债计入净资本的具体规则,规定剩余到期期限在 5 年、3 年、2 年、1 年以上的长期 次级债务原则上分别按 100%、90%、70%、50%的比例计入净资本 ,并要求次级债务计入净资本的数额不得超过净资本(不含次级债务累计计入净资本的数额)的30%。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去年发布《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时表示,期货市场与期货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现行净资本监管制度逐渐呈现出一些不适应的状况:一是部分期货公司建立起期货及衍生品综合服务体系,但现行制度对期货公司风险覆盖不够全面,部分关键监管环节把控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的需要;二是期货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放开后,期货资管产品种类增多,风险特征各异,现行风险计算方式不能准确反映期货资管业务风险状况;三是部分监管指标标准与当前市场容量及行业实际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不能充分满足现阶段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需要。 邓舸称,《办法》的修订主要是针对上述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相关规定,从而更好地引导期货公司稳健经营,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证监会表示,期货公司应根据自身资本结构与业务发展需要,建立与风险监管指标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和资本补足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全面提升风险能力。证监会将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原则,加强对期货公司的监管,促进期货行业健康发展。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现今自称在做 “征信业务” 的机构层出不穷,然而真正符合 “征信” 定义实际上并不多。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征信只与资金借贷、延迟支付等有关,要把征信与普通数据收集区分开。 “社会诚信与征信是两回事,与钱有关的才叫征信。” 吴晓灵在4月21日 “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 国际研讨会间隙对记者表示,征信是对信贷客户还款意愿的评估,来自信用历史的积累。“征信市场其实是个很小的市场。” 吴晓灵在上述场合发言中指出,要解决中国征信市场面临的问题,就要明确个人征信机构的独立第三方地位。她认为,独立第三方地位的特征是指机构的股权独立、公司治理独立、征信业务独立和风险分析模型与数据源独立。其中,风险分析模型与数据源独立是指,征信机构不能自己也是数据源,征信与数据服务无关。 “大数据的行为分析与还款意愿的关联性还有待验证。” 吴晓灵表示,要对相关活动有所区分,对个人征信市场建立分类监管框架。 具体而言,就是对从事基础的消费者信贷信用服务的机构采用征信业务全牌照监管;对利用消费者数据进行信贷信用风险分析服务的机构采用征信业专项牌照;而对于从事个人数据服务的机构,且规模较大的,建议采用事后备案管理,积极推动行业自律。 吴晓灵指出,尽管 “十三五” 规划中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但中国个人数据保护仍处于初步阶段。目前来看,国内个人数据保护面临缺乏个人信息保护顶层设计,个人数据保护专项立法滞后,数据保护无明确的监管机构,尚无个人数据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以及数据保护制度体系不完善的五大问题。 因此,吴晓灵提议要构建个人数据保护体系。即要在民法体系中确立个人信息权,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设立数据保护监管机构,简历数据保护国际合作制度,以及健全数据运转保护制度体系。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4月21日,山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在其官网发布“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办法》的通知”(下文简称“分类评级办法”),对省内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分类评级,评级结果作为监管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管的依据。 分类评级办法称,其出台的目的是促进全省小额贷款公司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使监管机构识别、判断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及严重程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实施分类监管,为评价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情况提供依据。 根据该分类评级办法,评级依据计算得分共分为五个等级,包括I级(得分≥90)、Ⅱ级(80≤得分<90)、Ⅲ级(70≤得分<80)、Ⅳ级(60≤得分<70)、Ⅴ级(得分<60)。在全面了解小额贷款公司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评级将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每年进行一次。 评级依据包括公司治理情况(10分)、业务开展情况(35分)、风险防范情况(35分)、合规经营情况(20分)。 值得一提的是,当小额贷款公司出现非法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抽逃注册资本;使用非法手段催债或者指使他人非法催债;洗钱行为;非法经营;其他违法行为等行为时,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分类评级直接评为 Ⅴ⑵ 级,这也意味着,小贷公司越过红线即会被淘汰。3月份,山东聊城市冠县爆出因高利贷引发的“辱母杀人案”,再度引发全国舆论对高利贷及民间小贷的关注。 有惩当然也有奖,办法中提出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下列情形的,可提出申请,经监管机构确认后,酌情予以加分。 (一) 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的 。( 5 分) (二)当年受到 地市(厅)级 以上文件表彰的。( 5 分) ( 三 )专门经营 50 万元以下贷款的(贷款单户余额均不超过 50 万元且贷款比例不低于 70% 的)。( 5 分) 分类评级办法规定,分类评级周期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附通知全文: 鲁金监字〔2017〕15号 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办法》的通知 各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现将《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尽快传达至县级监管机构和辖内小额贷款公司。 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17年3月30日 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确保其依法经营、合规运作,促进全省小额贷款公司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使监管机构识别、判断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及严重程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实施分类监管,为评价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情况提供依据,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8〕4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82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18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金融办等部门〈关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2〕2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有关事宜的通知》(鲁政办发〔2013〕34号)、《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鲁金监字〔2016〕9号)、《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鲁金监字〔2016〕30号)等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监管机构每年对上一年度1月1日之前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分类评级。本办法所称小额贷款公司是指以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宗旨、主要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地方金融组织。 第四条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监管局)制定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办法。市级监管机构依照分类评级有关规定,根据日常监管情况,结合小额贷款公司实际运营和合规经营情况,每年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提出初步分类评级结果,报省监管局评定,由省监管局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五条分类评级应坚持以下原则: 全面性原则。全面了解小额贷款公司相关信息,整体分析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及风险状况。 持续性原则。分类评级根据评级周期,每年进行一次。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定量因素与定性因素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评级。 第六条分类评级原则上按照第二章分类评级依据计算得分确定,共分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得分90(含)分以上为Ⅰ级,80(含)-90分的为Ⅱ级,70(含)-80分的为Ⅲ级,60(含)-70分的为Ⅳ级,60分以下为Ⅴ级。其中,Ⅴ级又分为Ⅴ⑴级和Ⅴ⑵级,40(含)-60分的为Ⅴ⑴级,40分以下为Ⅴ⑵级。 第二章分类评级依据 第七条公司治理情况(10分) (一)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确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明晰职责边界、履职要求等治理制衡制度的,得4分。股东、董事长、总经理不按公司章程规定履职的,该项得0分。(4分) (二)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的,得6分。不按章程规定召开的,每次扣2分;召开会议未留存会议记录,无法反映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的,每次扣2分;股东、董事、监事无故缺席且不派出授权代表参会的,每次扣1分。(6分) 第八条业务开展情况(35分) (一)围绕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情况(10分) 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占贷款余额的比例(扣除交叉的贷款数值)达到80%的,得10分,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0.5分。其中: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均按各个季度末平均值计算。 本办法所称涉农贷款是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口径统计的以下贷款:农林牧渔业贷款、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及其他贷款。 本办法所称小微企业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划分标准执行。小微企业贷款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向小型、微型企业发放的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以及小微企业主贷款。 (二)坚持“小额、分散”原则情况(15分) 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200万元的占比达到60%的,得15分;占比介于50%(含)-60%的,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0.5分;低于50%的,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1分,扣至0分为止。 贷款余额按照各个季度末平均值计算。 小额贷款公司单户贷款余额超过注册资本5%的,每发生1笔扣3分,扣分上限15分。 (三)资本周转情况(4分) 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周转倍数(本年贷款累计额/注册资本)达到2的,得4分;介于1.5(含)-2的,得3分;介于1(含)-1.5的,得2分;介于0.5(含)-1的,得1分;小于0.5的,得0分。 (四)放贷比例情况(3分) 小额贷款公司放贷比例(各个季度末贷款余额平均值/各个季度末注册资本与融入资金余额之和的平均值)达到70%的,得3分;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0.2分,扣至0分为止。 (五)资本收益情况(3分) 小额贷款公司资本收益率(净利润/注册资本)达到6%的,得3分;3%(含)-6%的,得2分;0-3%的,得1分;小于0(含)的,得0分。 第九条风险防范情况(35分) (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20分) 及时向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系统报送经营情况、融资情况、变更事项信息的,得10分。未接入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系统,或接入后不及时准确完整报送数据的,直接评为Ⅴ⑴级。(10分) 按时向监管机构报送月度报表和具有法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的,得5分。(5分) 按照监管要求使用行业统一标识,将省金融办批复成立的文件、营业执照、自律承诺内容、县级监管机构的监督电话及主监管员联系方式等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进行公示的,得5分。(5分) 向监管机构报送的材料、数据有严重错误,或故意瞒报错报虚报的,本项得0分。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5分) 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管理制度、贷款损失追偿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激励约束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内部部室职责清晰,运作流程规范,实施审贷分离制度的,得5分,每缺一项扣1分。 (三)严控贷款风险(10分) 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和拨备制度,准确进行资产分类,充分计提减值准备金,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的,得5分;低于100%的,本项得0分。(5分) 小额贷款公司年末不良贷款占比(不良贷款余额/净资产)小于3%的,得5分;介于3%(含)-5%的,得3分;5%(含)-10%的,得1分;超过10%(含)的,得0分。超过30%的,最高可评为Ⅳ级,超过50%的,最高可评为Ⅴ⑴级。(5分)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超越经批准的经营区域经营。违反此规定的,倒扣5分。未在规定时间内按监管机构要求整改的,最高评为Ⅴ⑴级。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股东直接或变相发放贷款。违反此规定的,倒扣5分,未在规定时间内按监管机构要求整改的,最高评为Ⅴ⑴级。 第十条合规经营情况(20分) (一)小额贷款公司与借款人自主协商确定贷款利率和综合有效利率,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应当在贷款合同中明示贷款种类、期限、利率水平、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计)息收费方式,严禁利用各种不合理的计息、收息方式变相提高贷款利率。符合上述规定的,得6分。违反上述规定,发现一笔扣3分,此项扣分不设上限。(6分) (二)小额贷款公司严格执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得6分。未按规定执行的,每违规一项扣2分,在规定时间内未按监管机构要求整改的,直接评为Ⅴ⑴级。(6分) (三)小额贷款公司有效规范公司注册、变更登记等事项的,得4分。每违规一次扣2分,在规定时间内未按监管机构要求整改的,直接评为Ⅴ⑴级。(4分) (四)小额贷款公司注重客户的权益保护,规范债务催收行为,在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时,尽到明确的告知义务的,得4分。小额贷款公司侵犯客户权益,每违规一次扣2分,在规定时间内未按监管机构要求整改的,直接评为Ⅴ⑴级。(4分) (五)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创新业务不符合监管规定,每违规1次扣5分。在规定时间内未按监管机构要求整改的,直接评为Ⅴ⑴级。 第十一条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最高只可评为Ⅴ⑴级: (一)经批准开业后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间内开展业务,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 (二)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或没有在岗履职的从业人员; (三)未按有关规定申请或备案,擅自变更重大事项; (四)拒绝或阻碍监管机构监督检查和调研; (五)高级管理人员拒绝监管机构约见会谈; (六)无故不参加行业年审和分类评级; (七)未按照监管机构要求进行整改; (八)虚假广告宣传等不当行为。 第十二条小额贷款公司凡是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分类评级直接评为Ⅴ⑵级: (一)非法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 (二)抽逃注册资本; (三)使用非法手段催债或者指使他人非法催债; (四)洗钱行为; (五)非法经营; (六)其他违法行为。 第十三条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下列情形的,可提出申请,经监管机构确认后,酌情予以加分。 (一)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的。(5分) (二)当年受到地市(厅)级以上文件表彰的。(5分) (三)专门经营50万元以下贷款的(贷款单户余额均不超过50万元且贷款比例不低于70%的)。(5分) 第十四条各市级监管机构可综合小额贷款公司接受停业整顿、通报批评、高管约谈等情况及其他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扣分,扣分上限为10分。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分类评级数据依据:监管机构应从小额贷款公司报表、账簿等有关会计资料中获取经营数据,有关会计资料须经过中介机构审计认定;定性指标涉及的公司情况须经市级监管机构认定;涉及违法行为的须经有关部门认定。 第十六条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周期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十七条市级监管机构每年按照要求组织市、县两级人员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初评。在综合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切实发挥主监管员的作用,提出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初步意见,及时将初评意见及工作底稿报送至省监管局。市级可以组织县(市、区)开展交叉评级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市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第十八条省监管局根据监管检查情况,参照第三方中介机构审计结果,对初评意见进行评定,必要时,省监管局可以对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抽查。 第十九条评级结果由省监管局向各级监管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反馈。如有异议,小额贷款公司在10个工作日内对评级结果提出意见,并提交相应证明材料、依据。 第二十条评级结果由省监管局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 第二十一条评级工作结束后,省监管局做好评级工作底稿、评级结果、评级结果反馈材料等文件、资料的存档工作。 第四章结果运用 第二十二条评级结果作为监管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管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对达到Ⅰ级的小额贷款公司,由省监管局对其进行表彰,并优先享受扶持政策、进行新业务试点等。 第二十四条对列入Ⅱ、Ⅲ级的小额贷款公司,各级监管机构督促公司自主采取改善性措施并努力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十五条对列入Ⅳ级的小额贷款公司,各级监管机构给予监管关注,适当提高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深度,关注其经营态势变化,督促其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降低经营风险。 第二十六条对列入Ⅴ⑴级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机构予以重点监管,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达到要求的降入Ⅴ⑵级。 第二十七条对列入Ⅴ⑵级和连续2个年度Ⅴ⑴级的小额贷款公司,责令限期改正直至撤销经营许可。有违法行为的,由监管机构移交相关部门处置。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省监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5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