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这是超哥围绕运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21个问题开始的第一篇连载文章! 运营工作碎片化,运营没章法,同时处理各种事情,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工作不明确。经常感觉自己忙的飞起,但是最终依然没能达成运营目标!明明工作很努力却还是受到领导批评! 今天这篇文章将进行详细阐述,并谈谈自己的解决之道,希望能够给给位小伙伴们带来帮助! 大家可以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阅读这篇文章: a、在运营工作中,有没有想过做每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哪怕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儿!这项工作对运营目标达成有多大帮助?这件事做的好坏怎么来衡量? b、运营工作中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该如何平衡? c、你能否用一句话说出你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d、你在运营工作中,是否经常出现事情太多,太杂导致自己分身乏术?事情太难根本推不动情况? e、当你在做周工作汇报时,领导更关注的是你的目标达成情况?还是你本周做了多少件事儿? 上面问的5个问题,其实贯穿了我们运营工作的整个周期,分别对应了运营五个方面的问题:目的——目标——规划——推行——评估。这篇文章会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工作规划和统筹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瞎忙”问题! 1、让你的工作目的更加明确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是我们做运营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没想明白请不要开始做,否则只能是瞎忙!目的是为了明确你做事的方向,因为一旦目的确定,你后续的所有工作都将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目的错了,那么后面的所有工作都会全部错掉。而且,这个目的的明确不仅仅是你在进行一个运营项目、做一个运营活动或产品功能改进等大的运营工作需要明确的,小到我们跟单个用户聊天,在做一个课程PPT的每一页都是要明确目的。 比如,今天要跟一个用户进行一次聊天,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这次聊天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户情感的加深?还是用户需求的挖掘?不同的目的我们接下来的举措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用户情感的加深,你在聊天的时候就不能不断的去问用户问题或者深挖某个问题,你要考虑的是:你在跟用户聊天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话题能够拉近用户与你的距离,增进用户对你或者对产品的好感; 而如果你的目的是用户某方面的需求的挖掘,那么你就不能用太多的时间跟用户闲聊,在跟用户聊天前,你需要明确你需要用户了解哪方面的需求,通过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快速的从用户那里获取相应的需求反馈,否则就会出现跟用户聊了一两个小时发现什么都没聊到。 我们再以撰写PPT为例,假如我们要撰写一份关于培训演讲的课件。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目的是: a、整个课件你希望给听众分享什么内容? b、课件分为几大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划分?每一部分希望讲解的重点内容? c、课件的每一页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展示什么样的内容? 所以,做这个分享课件一定不是先把各种内容堆积上去,然后再去梳理框架!而是你先梳理出框架目的再去填充相应的内容。 很多人在做运营过程中对一项工作的时候目的列了一大堆,想什么都达到,结果什么都没达到!所以,在这里大家必须明确的是,无论做任何事情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我们需要集中精力促进主要目的的达成。 2、你的动力其实很大程度来源于你定下的目标 目的和目标最大的区别在于,目的是明确工作的方向,而目标是衡量工作的效果,目标是阶段性的,需要尽可能的量化。 前段时间传播比较火的《张小龙最新内部演讲:警惕KPI和流程》,我并不完全赞同里面的观点,对于KPI和流程一定不是去纠结应该应该有和没有的问题,而是KPI和流程设定的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不合理的KPI和流程当然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做运营小伙伴都知道,无论是我们的一个推广工作、单次活动、周工作总结、例会汇报或者是我们运营绩效的考核都是以我们量化的目标达成情况作为衡量的依据。 举个栗子:“我们举行了一场活动,参与人数10000人”,如果我们在活动前没有任何目标的设定,那么在活动复盘总结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写?这场活动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我们针对活动中的一些努力工作是有效还是无效? 如果我们在活动前制定的目标:5天时间参与人数达到10000人,这里还需要对这个目标进行分解。假设这里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平均分解每天的目标,即每天2000人参与。如果第一天活动参与人数只有1500,说明我们第一天的努力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就会分析原因,并且在第二天的时候加大我们的努力程度,针对第一天存在的问题,尝试更多有效的推广促进手段争取在第二天能够完成2500的参与人数目标,这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活动整体目标的达成。如果我们不设定阶段性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管控,我们可能在第四天时候参与人数只有5000人,试问如何能够在最后一天完成5000人参与的目标? 设定阶段性目标的目的是有两个: a、我们对一项运营工作有较强的掌控能力 b、我们能够通过分解的目标达成情况来衡量运营手段的效果并为此进行调优 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我们需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如何平衡的问题。比如我们定了运营的周目标,但是运营工作中很多工作是长期性的或者说很多工作是在目标周期内很难明显见效的。对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矛盾问题,我们可以将工作分为围以下三个部分: a、常规性工作:也就是围绕目标达成所需要做的一些基础性运营工作 b、规划性工作:运营中需要一定期限的,对运营的终极目标达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工作,比如用户激励机制的完善,社群的搭建,运营流程和规范,产品品牌体系的梳理和某个较大的产品需求的实现等相关的工作。 c、事务性工作:就是对运营目标影响不大,但需要做的一些工作,比如行政命令性的工作,跨部门支持的工作,部门内行政性的工作等。 我们在做周工作计划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对于常规性工作,要将其标准化和流程化,在工作的主次优先级划排序上,规划性工作优先级最高,常规性运营工作其次,事务性工作最低。 3、运营工作就是不断地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 相信很多人在做运营的过程中会被各种事情压得喘不过气,感觉分身乏术,有时候会忍不住跟领导抱怨,而这个时候领导也常会对你说工作要有规划,要能够明确主次,要学会做时间管理。 其实这不是领导在敷衍,因为领导通常都比较忙,没办法手把手指导你如何做工作规划,如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梳理,如何明确工作的主次,也不会亲自指导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这些工作需要你自己来进行安排和协调,运营工作就是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能的过程! 运营工作看起来会比较琐碎,繁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a、多线程的处理多种工作 b、各种跨部门的沟通对接 c、计划外的突发性工作 在做运营过程中,主要会有以下五个方面会大大影响你的工作效率: a、工作分不清主次和优先级,想到哪件做哪件,或者一件事情做到一半又去做另一件事,甚至是同时做多件事情; b、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比如处理用户的问题反馈,给其他部门提供一些资料,处理某个表格,解答其他部门同事的疑问,整理用户需求等,这些东西,看似很简单每一项都能很快完成,但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不断的转换思路,每处理完一件事情之间会有一个停歇和转换,甚至会出现错乱,所以会影响你的整体工作效率; c、被运营工作中某个问题或者在某个节点卡住,没有思路,或者尝试多种方法也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很多工作都延后,得不到完成; d、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比如视频剪辑,图文处理等; e、过于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这是影响效率的关键。比如经常有小伙伴在做一个数据报表时,会纠结于对这个表格的边框和底纹的优化处理,总希望让表格看着美观漂亮上档次。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是在做PPT的时候,过于纠结于形式,总是想去网上找到精美的模板来套用,明显的颠倒了主次。 对于运营工作的统筹和协调我们需要做的一点:能够用一句话说出你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的重点工作! 我相信很多觉得自己工作太杂、太繁琐,感觉自己分身乏术的小伙伴,都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明确阶段性重点工作很重要,每个阶段重点工作只有一项,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项重点工作来进行,其他工作的优先级全部靠后(行政命令性工作除外)。 比如你这周的重点工作是全新改版APP上线宣传推广工作,那么你的所有工作都会围绕这个宣传推广来进行。而且你这周的工作成果的衡量以及工作汇报主要看你的宣传推广目标完成情况,而不是看你为了这个推广做了多少工作;除了全新改版APP宣传推广之外的工作都的优先级和投入精力的多少都要次于新版APP的宣传推广。 当我们的运营工作出现分身乏术时,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考虑解决: (1)要分清事情的主次优先级 要考虑哪些事情是可以剥离出去的,跟领导沟通由其他同事来协助,但一定得明确剥离出去的理由。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该自己做的,这些对于中高阶运营或者管理者尤为重要,我们要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价值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是不是什么都做,大包大揽。我们做所有工作的都应该最大化的促进我们的目标达成,不做无用功。 另外,主次不仅仅表现在工作内容上,还表现在工作方式上。比如在做用户维护的时候,我们一定优先维护那些高粘性用户或者重点用户。再比如,我们在做渠道维护的时候,如果你手上有30多家渠道需要进行维护,你的精力一定不是平均分配给这30家渠道,实际上在我们维护的渠道, 80%效果是由其中的4-5家渠道带来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重点精力一定是放在这4-5家渠道,其他渠道只做简单的维持即可,甚至有些无或者低产出渠道可以直接放弃。 (2)常规性工作一定标准化 比如我们运营工作的日常性运营工作,还有我们在工作中可能涉及到各种渠道的资料对接,涉及到给部门提供一些产品文案资料,对于这些常规性的工作需要做好标准化梳理。 涉及到资料对接的工作,不能等需要的时候再临时进行整理,提前可以整理出针对不同场景下所需的资料,另外在对接流程上也可以做到标准化。 (3)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做 比如视频剪辑,图文设计这些琐碎的事情尽可能的交给专业人来做。 运营中的很多复杂工作就是最大限度的去发掘运营人员的潜力,一般一项工作无法推进原因无非是事、人、预算和资源四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a、策略和方式上出现了问题 b、能力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思维上的局限 c、预算问题 d、资源支持问题 所以,一旦我的们的工作出现问题或者阻碍,首先要做的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原因,找相应的解决办法。运营本身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如果是策略和方式不对,那就针对性的调整策略和方式;如果是没思路,那么就做思路梳理,思路不确定找leader沟通确认(一定要多跟领导沟通,防止走偏)。一般情况下领导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都会有所不同,经验比你丰富,能够想到你想不到的点。如果在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出现瓶颈,实在想不出解决办法的时候一定不能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死磕。 在工作中一定要加强与leader的沟通,阶段性的对你的工作进行反馈,让leader知道你的工作具体推进情况,是否有方向和思路上的偏差,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协助等。 4、打破常规思维,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一定要打破常规思路,要考虑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处理表面工作。 对于这点超哥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之前在一家在线教育公司,我们有一款企业大学产品,我们的目标用户是传统中小企业,针对这些企业用户有一个在线企业班级的功能系统,也就是说企业用户在购买了我们的企业大学产品,我们会给这些用户开通企业班级并且协助企业的员工全部加入到这个班级(这个班级承担的是一些管理功能,比如学习课程的权限、课程管理、学习激励等),然后可以免费学习平台上的所有课程。但是由于产品属性的问题,很多企业在付费之后在班级功能开通上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整个产品的交付周期特别长,甚至出现了几个周甚至一个多月产品都得不到交付。 这里涉及到企业老板的时间问题、对接人的配合度问题以及员工的意愿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老板和对接人。 在开始的时候很多客户迟迟未能配合我们开通班级,我们采用的了常规的解决思路:加大跟老板和对接人的电话沟通频次。这样方式效果肯定是有的,但这个大大加大了我们运营人员的工作量:要不断的跟客户进行沟通,效率不高不说还影响到其他工作进度。 一开始的时候只是考虑到加强与客户的沟通频次和改变沟通方式,所以不断的让运营人员跟客户死磕,不断的跟老板强调要督促对接人配合开通班级的工作。但这种方式指治标不治本,在下一个客户时候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后来解决办法是: 在产品功能完善的同时,在客户购买产品时把所有的流程,权益和责任全部产品订购协议里进行明确(因为涉及到产品客单价比较高,所以会跟客户签订产品订购协议),并且把前期的交付流程全部规范化,各类给客户的介绍资料全部标准化,以此在源头上解决交付周期过长的问题。 我相信大家会遇到以上类似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在工作问题的处理中,一定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一个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时候一定要跳出思维上的局限,快速跟团队其他同事或者跟领导进行沟通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5、让你的工作总结变得丰满 对于这一点,超哥不想再过多赘述,当你弄清楚了前面几个问题时,工作总结一定是运营过程中最容易且是最能够体现成就感的事情。 思路无非是在数据层面总结指标完成情况;在工作内容层面明确主要工作推进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的解决方案等。工作总结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尽可能量化,写工作周报和总结也同样需要明确目标,主要目标就是要展现我们阶段性的工作成果。 第二篇: 如果第一篇目的是让大家了解牛逼的运营是如何统筹规划自己的工作的思路的话,那么第二篇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提升自己运营工作效率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在跟很多运营小伙伴的沟通过程中发现80%的运营人员在平时运营工作中不仅花费的时间长,而且产出也不高,也就意味着我们很多运营工作的投入产出比是极低的。 运营每天工作都很忙? 恰好,最近听到一位做社区版块运营的小伙伴抱怨说每天工作很忙,我相信很多运营小伙伴都有这种感觉,对此我进行了以下提问: 问:是不是感觉自己每周忙的飞起,但每周结束时候又不知道你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写周报时候总感觉没啥可写? 答:是这样的,感觉很忙,做了很多事情,但对运营结果没显著提升,感觉做了很多事情,但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做! 问:那么请仔细想一下并有条理的列出每周的工作内容? 答:1)出话题贴;2)社区回贴互动;3)用户情感维系;4)其他一些沟通对接工作。5)在有的周会有一些方案、规划和总结性的工作。 其实通过以上所列举的工作我们发现,其实这个工作量并不大,方案规划、总结或者项目性的工作并不是每周都会有,一周的安排是绰绰有余,但是为什么还是每天都在忙而且还会出现加班情况呢? 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追问: 问:那么请列出每天全部工作内容和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对日均发帖量的贡献? 得到的反馈是: a、出话题贴,用时30分钟,能带来日均100的发帖量,频次每周1个话题贴(这个频次只是一周一次) b、回帖互动,每天花费2个小时,日均发帖量贡献30条左右 c、UGC帖子管理编辑:主要是对帖子的标题进行优化和内容的排版优化,需要花费40分钟时间,带来发帖量贡献无法预测,实际效果应该不太高 d、每天用户沟通30分钟,目的用户情感维系,带来发帖量效果无法评估 e、每天数据记录30分钟(无需太多思考性的工作) f、其他沟通事项和琐碎工作,对发帖量目标几乎无贡献 通过这个分析发现,对运营的主要目标发帖量有贡献的工作所用的时间总和为4个小时10分钟,加上不同工作之间的休息转换时间,预计50分钟,也就是5个小时。而沟通了解到该小伙伴每天预计会有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是在加班。 所以可以推测,其他对主要工作目标无贡献或者贡献不大的工作,如一些沟通事项和琐碎工作占了6小时左右。 当然除了上述列举的工作之外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临时性的工作,行政命令性工作和突然性工作,但这些工作一定不是日常性工作,占比整个运营工作的比例觉不会超过20%,如果超过这个比例,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通过以上工作事项列举,所花的时间以及对运营目标的效果可以得出结论: a、话题帖ROI最高,效果最明显。那么要想提升日均发帖量能否提高话题贴频次?但随着话题贴数增加,边际效应是递减的,所以需要进行测试,可以用两到三周时间进行测试,测试话题贴频次与日均发帖量提升的最佳匹配点。 b、互动回帖用时太长,产出远远不如话题帖,时间是否可以缩短? c、其他沟通事项和琐碎工作,对发帖量目标几乎无贡献,但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工作时间。 d、很多工作是具有可替代性的,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做更度有利于达成我们运营目标的其他工作。 所以总的结论是:并不是工作太忙,也并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在工作的统筹规划,主要工作的安排和工作效率上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 运营工作的原则以运营目标为导向,围绕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运营工作,我们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集中主要精力最大化的促进我们的运营目标的达成,在单位时间内做最有效率事情。 当然上面的例子并不具备普遍代表性,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有相通的,每个运营人的工作都是可以进行优化的,在对自己的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的优化思路上都是大同小异的。 提高运营工作的投入产出比 要想提高自己运营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的话,从现在起你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a、从现在开始把每周运营工作列举出来,然后评估每项目工作对活跃度带来的影响预估,衡量工作的ROI(投入产出比)。 b、把每天的工作全部列举出来细化到每个节点,然后评估每项工作的时间,并用一到两个周的时间来做记录这些工作实际完成所花费的时间。 仅仅做到这两点还不够,你需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测试后,然后后进行数据分析对比,看我们那些工作是可以优化的?每周最浪费时间的事儿是在哪里?来看看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项工作可能对你来说比较细,也比较麻烦,但是很有必要,而这本身也是运营需要精细化的一个方面。 一切皆运营。对于我们工作本身的优化就是一项运营工作。 我们以运营的思路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我们将自己的运营工作效率优化,作为一个运营项目。 a、项目背景:运营工作杂乱无章,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用,结果产出不高 b、项目目的:对自己的运营工作进行优化,提升运营效率 c、项目目标:通过两个周时间将自己的运营工作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100% d、运营策略: e、具体思路:工作梳理记录(发现问题)——数据对比分析(分析问题)——结果优化提升(解决问题) 第一阶段 在特定周期(两周)对自己的运营工作梳理和记录(具体按照前面提到的两点来做)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a、每项工作的预计完成时间 b、每项工作实际完成时间 c、每项工作对活跃度目标带来的影响(主要针对常规性运营工作) d、每项工作的ROI(活跃度/花费时间)(在确定的资源和预算的投入的前提下) 需要用到的运营工具 周日常规性主要工作投入产出记录表 每日运营工作优化源表 工作性质说明:包含运营规划类、常规促活类、事务类和沟通类工作 第二阶段 数据分析验证:通过对两周也可以是更长周期的工作事项的记录对比,来找出影响工作效率,影响运营工作投入产出比的原因。 通过分析对比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我们每天的时间都去哪了? b、我们的时间是否花在了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c、无意义的工作占用了我们多长时间? d、哪些工作是可以通过顺序或者组合上的调整来缩短所需花费的时间?(比如在煮鸡蛋的同事我们可以用来听音乐、读书等;做饭在等水开的时间我们可以去切菜,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时间优化的高手,那为什么不能应用于工作中呢? e、日常工作的取舍?(摈弃意义不大的工作) 第三阶段 结果优化提升。针对上面的数据对比分析以及相应的思考,做出相应的优化安排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行实践。 提升运营工作效率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a、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每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项 b、明确做每件事的目的,多问为什么?具体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老司机分享:如何高效地处理杂乱无章的运营工作》 c、以运营目标为导向,围绕运营目标来进行策略拆解并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多项工作内容之间的联系,具体思路可以参考往期文章《思路+步骤+方法,三步教你如何快速构建用户画像》 d、日常运营工作流程化和规范化,也就是明确每天都必须要做的运营工作,将具体的工作方式,顺序和时间节点固定和明确下来 e、集中时间来进行琐碎事情的处理,工作时保持专注,排除其他干扰 f、非重要事项不要过于追求形上的完美,比如不要过于关注表格的美化,PPT的美化。 如果我们通过运营的思路来对我们的运营工作通过以上提供的两个工具表格进行记录并做到尽可能的量化,当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分析我们就能发现我们自己的工作还可以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而这个思路跟我们的运营分析的思路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超哥要用两篇文章来写运营工作统筹和规划的问题。 从每个运营人对自己的工作安排和优化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运营水平。所以运营的小伙伴,要想提升自己的运营水平,那么请先将自己的运营工作效率优化作为一个运营项目来把它运营好。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4月27日,中航信托、交银信托、国元信托、中融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发布2016年度报告。 在2016年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规模增幅达23.93%的大背景下,多家公司这一指标均呈现上涨态势。交银信托管理信托资产规模达7319.61亿元,同比增长44.18%;中航信托为4747.9亿元,同比增长42.71%。 中融信托虽管理信托资产规模增幅不大,但其子公司2016年末受托资产1498.54亿,相比上年同期增长63.3%。笔者获悉,中信信托子公司资管规模3634亿元,和2015年基本持平。 业内人士认为,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与通道业务回流有关。数据显示,交银信托新增3585.27亿规模中,被动管理占比超9成。 资管规模高速增长背景下,中航信托、交银信托业绩较快增长。年报显示,中航信托2016年净利润13.02亿元,同比增21%。交银信托净利润8.41亿,同比增18.11%。 不过高速增长并非常态,业绩分化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当日披露年报的国元信托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8.76亿,净利润5.84亿,同比下滑幅度均在三成左右。主要原因在于固有业务下滑,2016年国元信托持股国元证券投资收益为2.17亿,而2015年为4.31亿元。 收入结构来看,多数公司均以信托业务为主。中航信托、交银信托、中融信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分别为85.41%、71.96%、56.92%。不过在2016年一轮增资以后,固有业务占比或会提高。 需要注意,部分公司自营资产不良现抬升趋势。2016年中航信托不良率为0.93%;国元信托不良率由0.82%升至2%;西藏信托不良率由6.53%升至8.56%。 2016年末,国元信托固有业务中信用不良资产期末数为1.25亿元,较期初增加7711万元,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8881.28万元。国元信托年报称,报告期末存续风险信托项目6个,其中银信合作类项目4个。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教授提示通道业务风险,“所谓 ‘通道业务’ 并非可以高枕无忧,而很可能是 ‘名利’ 双失的赔本生意。” 2016年末信托业不良出现回落,不良率为0.58%,风险资产规模1175.39亿元,其中单一类占比47.38%。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信托业保障基金有效运行、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揭牌,加上之前已经成立的履行行业自律职能的中国信托业协会,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托业风险防控体系。信托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高收入使得金融行业一直被认为是应届生的理想行业之一,但年轻的金融毕业生们也同样意识到,学习金融和从事金融并不是一回事。 现实状况是,随着金融行业的岗位细分,这个看似笼统的专业对应的就业选择却比较复杂,毕业生想要进入金融行业,入口似乎总是银行的柜面操作、信托或证券公司里的文职助理,又或是直接卖产品,这与想象中的专业感相距甚远,职业规划也不知从何做起。 从雇主的角度来说,因为不同职能的岗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们不再刻意只招收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而是希望能有更多复合型人才,懂金融、会运算,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总号称要求国际视野。 另一个现下的趋势是,虽然招聘市场上金融机构的岗位发布仍然很活跃,但针对应届生的招聘规模却未必扩大。 中智人力资本调研与数据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周晶告诉我们,在国际金融行业裁员风暴的影响下,国内股市低迷,券商、投行、基金机构的业绩下滑。受其影响,国内金融行业也开始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少招聘岗位。从目前的行情来看,金融企业一边裁减低效的员工,一边大力招聘经验型的人才,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应届毕业生求职者而言,招聘需求将放缓。在中智最近发布的《2013年金融应届毕业生招聘与求职热点调研》中,30%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2014年可能招少量的,或是不招应届生。 这意味着,对于想要从事金融行业的金融毕业生来说,他们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本期记者将与金融行业的人力资源顾问专家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一起,梳理近两年各大金融机构对应届生招聘规模、人才要求、热门岗位的变化趋势,帮助应届生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做出最适合他们的职场规划。 A 招聘规模的总体变化 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近几年来,金融行业始终保持在求职热门行业的前列,但竞争压力也同样严峻。“仅毕业生而言,2014年第一季度银行和证券平均一个岗位的竞争比例是180:1。”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邹莉介绍。 银行依然是整个金融业里职位需求量最大的方向,但周晶提到,“从去年的经济环境来看,由于钱荒因素,加之传统银行受新兴互联网金融冲击较大,业绩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获得的银行反馈是保持现有状况就好,不会扩大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规模。”周晶同时认为,由于应届生的培养成本高,因此金融行业在招聘时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域上的变化。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宏表示,就清华经管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已从原来的以一线城市为主,到2013年后向新一线城市辐射,很多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工作。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就业热度持续增高,杭州、西安、苏州等城市的金融行业热门程度已不亚于传统一线城市。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金丽华也表示,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外,渣打银行近年来开始在西安、成都、重庆、青岛等快速发展的二线城市加强了对管理培训生的招聘力度。 B 人才需求上的变化趋势 从对人才的硬性要求来看,金融行业一直是个高门槛行业。“整个金融行业的特性是学历和证书都重要。” 邹莉欣对我们说。 名校是这个行业很好的敲门砖。“有些公司招管理培训生时只考虑清华北大。这两年这种情况会更厉害。” 中智上海外企服务公司招聘服务中心经理朱诗勃说。而周晶也发现,一些顶级金融机构,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更看重名校背景,专业是否对口反倒不是首要考虑因素。 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成为一些金融机构招聘毕业生时的趋势。尤其对于研究分析、风险控制一类的岗位,硕士毕业是基本要求,这点在券商类行业中的表现更加明显。“因为券商、基金都是靠管理风险吃饭。” 邹莉欣解释说。 而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根据朱诗勃的介绍,前两年金融业雇主还把目光集中在金融或经济类专业上,但最近两年,对人才的要求已经放松,反倒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以金融业目前比较缺乏的风险管理人才和金融工程人才来说,一方面需要有财务和金融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写金融计算程序的能力,并且要熟悉金融产品及这些产品的各种风险等等,要求非常高。 C 四大方向的岗位需求及职业发展空间 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在金融行业,面向应届生的多以初级岗位为主。我们以银行、信托证券、投行和基金风投四大方向为基础,讨论四大方向的岗位需求及职业发展路径。 银行 中国银行人力资源部招聘与用工管理主管竺丰平介绍,银行针对应届生的岗位主要分为两大类:基础服务类如客户服务,以及专业类岗位如金融研究等。毕业生要先做这类基础专业性储备,大部分都需要轮岗积累经验。“银行的压力比以往大家想象的要大得多。”竺丰平说。而在中国银行,大部分的高管都来自一线,“这完全是一个战略性考虑,总行虽然舒服,但真正要成长到那样的阶段,我们要学会放弃很多东西,并且要付出更多。” 外资银行则更侧重于通过自己的管理培训生体系来训练应届生。以渣打银行为例,它们每年会招收100名管理培训生,入职后,他们将有一个月的时间与全球其他数百名管培生一同接受培训。“在培训期间,学员将系统地就例如风险控制、结算及产品开发等银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演练。”金丽华告诉我们。 而从职业发展路径来看,外资银行和股份制中资银行相对更加清晰。Kelly Services顾问经理王晓蓝介绍说,在外资银行,负责个人银行业务的投资理财经理一般会依照:理财助理、理财高级助理、高级理财经理的方向晋升,之后可根据个人意愿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管理类如理财总经理或行长,另一个是偏向产品方面的产品设计。而股份制中资银行的职业道路在他看来也相对清晰,尤其理财岗位一般都会有定向培养,未来成为高管的几率很大。 信托、证券 信托、证券相对门槛较高,普遍更倾向于有经验的求职者,但每年也会有一些公司开放一定数量的应届生招聘名额,例如中融信托,去年招收140个应届生,岗位集中在前台业务部门的信托经理助理;中后台的风控、法务、产品支持等。 信托人员入行一般都要先从助理做起,然后按照信托经理、高级信托经理的路径晋升,之后可能做到总监级别并负责业务工作。王晓蓝告诉我们,由于近几年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此前信托公司工作半年到1年就能获得晋升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控制,规范之后,每一级的晋升速度大约为2到3年。证券与其类似。 投行 投行类方向的入职门槛非常高。以摩根士丹利为例,目前它们在中国针对应届生的招聘主要面向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且必须从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在摩根士丹利里实习。根据摩根士丹利中国执行董事、人力资源总监白文杰的介绍,这类方向的人才招聘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之外,对职业技能与文化维度等也有很高要求,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另外有国际化视野也是它们看重的素养之一,“可能在一开始选择人才的时候不太起作用,但对这个员工能否长期留在企业发展,这方面就显得非常重要。” 王晓蓝以毕业生最热衷于加入的投资银行部(IBD)的职业晋升路径来说,可以依次分为分析员(Analyst)、经理(Associate)、副总裁(VP)、董事(Director)、董事总经理(MD)等。当然,从董事升至最高级别必须花很长时间,毕竟其中涉及到利益分成的问题,要保证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 基金风投 相对而言,基金风投类的公司则更看重综合性素质及实际操作的经验,因此对应届生的招聘数量较少。根据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建庆的介绍,基金风投行业有一个特点,需要非常强的对技术、商业模式、商业逻辑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基金风投公司在招聘应届生时大多希望求职者在本科期间具有理工科背景。王晓蓝也认为,由于行业对于综合素养要求很高,而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一般一年只招一两个大学生,而他们的职位发展路径也同投行一样。 D 八个热门岗位 银行客户服务 对于毕业生来说,银行的基础服务类仍是主要投递方向,招聘数量每年都在一万基数以上。工作内容即对个人业务、对公业务的处理,工作强度较大。这个职位门槛较低,绝大部分只需要本科毕业,同时一线城市增量需求减少,更多需求跟随网点布局下沉。 客户经理 根据邹莉欣介绍,证券、银行、信托等机构永远是销售岗位的需求量较多,分别对应的职位是券商经纪人、客户经理、信托经理。这类岗位要求能够维护客户关系、建立客户资源,对沟通及客户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并有绩效考核的压力。 外资行的管理培训生 外资行的校招项目以管培生为主,职位起点也相对较高。管培生的轮岗周期通常为1年半到2年,他们需要进入银行各部门的前线业务、核心项目、中后台岗位、职能部门等不同的业务模块参与实际工作,全面了解业务后再确定定岗方向,这类职位多以国内和国际名校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为主。 证券经纪人 证券业的招聘需求与投资市场的热度有关,比如股市行情好的时候,证券的招聘需求就会更活跃。证券经纪人也是属于营销性质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是客户开发和服务、证券投资理财产品及业务的推广,有佣金比例提成。这个岗位会优先考虑那些拿到CFA证书、从业资格或证券经纪人专项资格的人。 证券分析员/金融研究员 主要工作是就证券市场、证券价值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向投资者或机构发布研究报告。这类职位要求系统学习过证券分析、金融学等知识的硕士生,最好还了解会计财务、审计知识,且有良好的客户沟通表达和专业文字能力。而CFA之类的专业证书会加分不少。 风险管理/控制 金融行业即经营风险,风险控制是核心环节。这点在证券业中的表现更明显,因为券商、基金、期货等都靠管理风险吃饭。风险管理和证券研究的学历门槛较高,倾向于金融数学、金融工程、数理统计等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了解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和模型。由于涉及产品设计、流程管理控制,法律知识也最好有所覆盖。FRM之类的专业证书会加分不少。 证券/投资项目管理 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分析、立项、尽职调查、方案设计、谈判等。王建庆认为做投资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一般会考虑从MBA里找。“本科有理工科背景或某行业背景的MBA学生是最理想的。”CFA之类的专业证书会加分不少。 投资银行业务 整体上投资银行已经离开了暴利时代,业务上需要找到新的盈利点,以大摩为例,它们的战略是向资产管理方面转型。同时这也意味着成本的控制需要加强,投行的薪资可能不如之前。而国内受IPO暂停等影响,投行部门的招人需求会有所降低。这类职位对于应届生的基本要求是国际化视野及英语沟通能力。CFA之类的专业证书会加分不少。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历经一年,曾因 “仲裁式买壳” 引发争议的小牛仍未完成同洲电子(002052:SZ)实控人的全部股份过户,却已浮亏超6亿。 4月26日晚间,同洲电子披露了2016年年度报告与2017年一季报,2016年营业收入为5.63亿元,比2015年减少45.19%;净亏损达6.1亿元,同比锐减10009.17%。2017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88亿元,同比增加43%;净亏损为76万元,亏损同比收窄97.33%。 报告均指出,同洲电子实际控制人袁明个人全部股份1.23亿股去年4月被裁决抵偿给小牛龙行后,截止报告提出日,该股份尚未过户。4月27日,同洲电子收盘价为7.11元,其实控人袁明股份现市值8.75亿,而小牛曾花15亿的价格换取袁明所持股份,小牛浮亏达6.25亿。 值得一提的是,袁明已于去年6月卸任同洲电子董事长一职,目前同洲电子尚未有新董事长上任。 仲裁式曲线上市 一家是金融公司,一家是数字电视龙头,小牛与同洲电子的 “缘分” 源于同洲电子实控人袁明所持股票爆仓。 2015年5月6日,袁明曾将1.21亿股质押给国元证券以融资7.4亿元,彼时,同洲电子20日均收盘价为13.46元。此后,A股开始下跌行情,同洲电子也一路跌到10元。2016年1月12日,同洲电子停牌,因袁明质押的股票接近160%-150%的警戒线。 袁明为解决质押股票被强行平仓的风险,转向小牛寻求资金支持。2016年3月10日,小牛资本旗下小牛龙行与袁明签署《借款协议》,约定小牛龙行向袁明提供借款 8.7 亿元,主要用于偿还对国元证券的借款及其他借款。 按照《借款协议》袁明将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123107038股质押给小牛龙行,并承诺促使其控股的 “同舟共创” 为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并在发放借款之日起两日内签署担保协议。 而随后事情的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 小牛龙行如期放款后,袁明只办理了股票质押登记手续,却未按照让 “同舟共创” 提供担保。为此,小牛龙行向深圳市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2016年4月9日,同洲电子发布公告称,4月1日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深圳市仲裁委员会根据和解协议裁定,袁明以其所持有的1.23亿股同洲电子股份抵偿小牛龙行8.7亿元欠款,自裁决作出之日起十日内将该股份过户登记至申请人名下。 值得玩味的是,双方还签订了另一份协议,约定除了偿还原先的8.7亿元借款以外,作为对袁明出让全部持股的补偿和奖励,小牛龙行将另行支付3.3亿元的补偿。此外,在袁明满足本协议条款与条件约定的特定情形后,小牛龙行愿意另行支付3亿元的奖励金。这意味着,小牛为获得袁明所持股票总共支付了15亿元。 互利的买卖 小牛却浮亏超6亿 根据上述报告,目前,该股份尚未过户,仍在推进中。4月27日,同洲电子收盘价为7.11元,其实控人袁明股份现市值8.75亿,而小牛曾花15亿的价格换取袁明所持股份,小牛浮亏达6.25亿。 在质押股份之前,袁明曾于2014年9月25日至2014年12月26日,三次共计减持超过5471万股,占总股本的8.017%,套现大约4.5亿元。而之后,2016年6月,袁明辞去同洲电子董事长职务,根据2016年年报,该职务目前仍为空缺。 袁明辞职时承诺,自辞职生效之日(2016年6月16日)起6个月内不会办理股权过户;6个月后,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办理股权过户手续。 借款方小牛龙行全称为深圳市小牛龙行量化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于2014年8月成立,股东包括深圳市小牛商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盛世启航实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及自然人彭铁。而小牛商置和盛世启航的股东均为彭铁和张军,且彭铁均占股90%。小牛资本的董事长与控股股东便是彭铁。 据腾讯科技,有分析认为,同洲电子近年来业务转型不顺,一边疯狂质押,一边遇到股灾等外因,袁明将有可能被从自己创始公司扫地走人。最后找到小牛龙行作为接盘侠,仲裁不过是 “走过场”。 另一边,小牛资本董事长彭铁曾公开表示有上市计划。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金融企业上市不顺,借壳受阻的环境下,小牛资本通过仲裁方式迅速的实现了股权转让的目的,程序简单,效率高,有利用法律规避监管的可能。 此外,深交所也发文要求同洲电子说明双方达成借款协议时具体动机、目的,达成和履行协议实际步骤,双方达成协议前对限售股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并说明该借款协议是否存在法律瑕疵。 小牛资本旗下有小牛普惠、小牛金服、小牛新财富、小牛分期、小牛投资等多项业务。小牛金服总裁王洁凤曾向笔者表示,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小牛在线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向纽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查询年报发现,同洲电子在去年两次分别向小牛资本旗下两家公司借款。 2016年4月15日—2016年5月27日,同洲电子向深圳市小牛华信投资有限公司借款7000万元,利率为4.35%。 2016年5月27日—2017年5月18日,向深圳市小牛慧赢十二号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借款1.3亿元,利率为5%。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从去年10月底,私募里程碑式的超越公募总规模之后,其规模仍在逐步攀升。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2017年3月底,已备案私募基金认缴规模达11.90亿元,和2月底认缴规模11.35万亿元相比再创新高。整个一季度私募基金规模增加了1.66万亿。 在监管政策、市场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私募基金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值得关注的是,股权投资依然是贡献规模的主力,私募证券基金在管理人、产品数量、规模上均有一定幅度下降。 私募基金增速加快 从规模来看,3月份私募基金的规模继续创了新高,已备案私募基金认缴规模11.90万亿元,实缴规模8.75万亿元。相比上个季度末,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实缴规模7.89万亿元,季度增幅明显。 和2月份相比,其规模增速也有所增加。3月份,备案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增长0.55万亿,实缴规模增长0.2万亿,增速分别为4.85%、2.34%,相比2月份认缴规模增速3.37%,实缴规模增速1.79%,增长速度明显提升。 从私募基金产品备案情况看,3月份新增备案私募基金1798只,远超2月份新增数量。协会数据显示,2月份新增备案私募基金1103只,1月份则为1018只。 在产品数量增多的同时,私募管理人也相应增加,3月份新增私募管理人290家,而2月份该数据为258家。不过,尽管私募管理人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却有着巨幅的下降。2月份,私募从业人员增加1800人左右,到了3月份,私募从业人员却从28.23万人,下降至22.64万人,减少了5.59万人。对此,有私募人士猜测,从业人员下降或和中基协新的征集规定有关,未经登记则不计入从业人员名单。 私募证券基金缩水明显 从以往数据来看,私募股权基金往往在私募基金规模中占据较高的比例,3月份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私募总规模的猛增,私募证券基金的缩水幅度较为明显。 3月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将股权私募和创投私募合并计算。数据显示,股权与创业私募管理人增加336家,管理基金数量增加1327,管理基金实缴规模增加2125亿元。 同时,证券私募管理人减少131家,管理基金数量减少605只,管理基金实缴规模下降1681亿元。而在2月份,证券私募管理人增加70家,证券私募基金增加572只,管理规模增长180亿元,相比1月份尚有增加。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前契约型基金这一新模式也计入私募类型,扩充了私募规模,但监管新规之后,成立契约型基金门槛增加,部分地方性政府机构的契约型基金也被监管严格要求,改换了模式。此外,或有部分私募基金因未能按时发行产品被取消资格。另一方面,私募新规在基金销售上也有严格的规定,被淘汰的私募也不少。 尽管管理人、产品数量均有下降,但大型私募的数量增加情况有所改善。截至2017年3月底,按正在运行的私募基金产品实缴规模划分,管理规模在20-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492家,管理规模在50-100亿元的有177家,管理规模大于100亿元的有154家。 和2月底相比,3月份百亿私募增加了9家,50-100亿规模增加了4家。而在此之前,百亿私募的数量增长一度停滞不前,2月份甚至百亿以上私募机构数量减少了2家。 附表: 1、私募证券基金(自主发行) 2、私募证券基金(顾问管理)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从侦探获得的一份 “打非行动清理名单” 看,里面共涉及196家公司,其中包括善林金融的2个分公司。分别为:善林(上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武汉民族大道分公司(注册号420111000417245,地址:洪山区民族大道159号紫菘枫尚国际广场1-02-02号商铺)、善林(上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武汉欢乐大道分公司(注册号420111000428309地址:洪山区欢乐大道46号岳家嘴小区职工住宅1栋1层4-1室)。 在这份包含了196家公司的名单中,除了善林金融,京金联也名列其中。 在3月底的时候,侦探有推送过一篇关于武汉京金联维权人在上访时被身穿特勤服的人殴打,进入了重症监护室的文章。 据悉,这次打非行动持续到在本月完成,武汉的金融公司几乎都在排查范围。 侦探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相关部分已经向上述名单里的196家公司送达了关闭函,要求关闭这些公司。 最近,又一轮打非行动来袭的节奏。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相关部门将于5月至7月组织各省(区、市)政府开展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活动,对投资咨询、财富管理、第三方理财、担保等投融资中介机构,网络借贷平台、第三方支付、众筹平台等互联网金融行业企业,私募股权投资、电子商务、租赁、房地产、地方交易场所等行业企业及关联企业,各类涉农互助合作组织、养老机构、民办院校等重点领域、主体,开展一次全面风险排查,有效减少存量风险、控制增量风险。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非法集资属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其中规定了“因参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 根据《湖北省非法集资案件线索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对市民举报的线索,经核查属实的,举报人应在接到奖励通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凭奖励通知及有效身份证件领取奖金,最高奖励20000元。 根据媒体的报道,去年公安机关针对非法集资共立案1万余起,涉案金额近1400亿元。去年此类案件平均案值达1365万元,亿元以上案件逾百起。发案数量前十位的省份合计新发案件3562起,涉案金额1887亿元,分别占全国新发案件总数和总金额的69%和75%。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相信你也知道了,美国的零售业此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百货商店和其他实体商店关店不断,裁员不断……但你千万不要相信什么电商摧毁了实体店这种鬼话,至少在服装时尚领域,绝对不是这样的! 鉴于美国零售业的今天,就是中国零售业的明天,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咱们的明天会发生点什么。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谁是美国现在最重要的服装零售商?也就是说,在美国能打败ZARA们的,究竟是谁? 答案可能会有点出乎你的意料: 一个是沃尔玛,另一个是亚马逊。前者现在一年的服装销售额达到240亿美元,主要依靠销售供应商产品和自有品牌,市场份额占全美第一; 后者的服装销售达到163亿美元,几乎是其五大在线对手梅西百货(Macy's)、Nordstrom、Kohl's、Gap和L Brands网上服饰销售额的总和。 某种意义上,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京东之类的中国电商,要在服装时尚领域发力了。而在淘宝上,服装本来就是销售额最大的两大品类之一。 这几年,沃尔玛和亚马逊这两大零售巨头(以后是不是也可以被同时称为时尚行业巨头了?)一直都在暗暗较劲: 看着亚马逊在服装电子商务上搅得风生水起——2016年,亚马逊网站上的服装和配饰数量较前一年增加了87%,沃尔玛坐不住了,最近一连买了好多家服装电商公司,买了专卖男装的电商Bonobos,买了专卖复古风女装的Modcloth,花了5100万美元收了专卖户外装备的Moosejaw,另外还花了7000万美元收购了鞋类电商Shoebuy。 被收购的这几家服装电商公司都什么来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1、Bonobos 这是一家专做男装的电商公司,由两个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安迪·邓恩(Andy Dunn)和布莱恩·斯帕里(Brian Spaly)成立。2007年刚刚创立的时候,Bonobos只做线上销售。2012年,Bonobos和美国百货巨头Nordstorm合作,开设了第一家线下体验店。截止到现在,这个男装电商品牌已经获得超过1.28亿美元的融资,在美国各大城市开设了21家线下体验店,并拥有两个副线品牌。 2、Modcloth 这个电商平台是由两个高中生Susan Gregg Koger和Eric Koger在2012年成立的,卖的东西受欢迎后,很快就扩展到在三藩市、洛杉矶、匹兹堡都设有办公室的350人的公司。 3、Moosejaw 这家公司是由两位好友Robert Wolfe和David Jaffe在1992年创办的,从公司网站上看到,Moosejaw主要按照户外运动的种类来划分:登山、野营、自行车、水上运动、滑雪等等。2007年的时候,两位创始人把公司大部分股权卖给了一家私募基金。 4、Shoebuy Shoebuy成立于1999年,由后来去做风险投资的Scott Savitz创办,是最早开始在网上卖鞋子的网站之一,平台上大概有超过800个品牌,超过100万件产品。2006年的时候,Shoebuy被拥有好多电商平台的公司IACI收购了。 年轻人重新爱上了大型超市 有营销专家是这么评价沃尔玛大手笔买买买的: “沃尔玛这可不仅仅是在夯实它的线上营销战略,也是通过持续收购这些各自领域里站稳脚跟的电商品牌,来获取新的顾客。” 定制化在决定购买的因素里变得越来越重要。用大白话说,每个人都挺渴望被了解的,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特别合自己心意的产品或者服务;背后是不需要你再花费过多的时间、金钱来获得自己的心水。 最近有一份关于美国消费者的报告说,大概有61%的千禧一代消费者(大概相当于我们这里的80、90后),以及52%的X时代消费者(年纪在37-51岁的人群)愿意分享他们的消费数据,以换取更有个性化的、更针对他们特征的线上线下消费体验。 通过收购Modcloth、Moosejaw这样的公司,沃尔玛就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捕捉细分人群的产品和服务了;毕竟,在沃尔玛出售的所有产品品类中,服装(包括配饰、鞋类)是展现个性化最合适的品类。当然,毛利率也更高。 其实吧,正面临增长瓶颈、2016年的销售增长只有不到1%的沃尔玛,最近在一项调查统计结果里,居然成为千禧一代最受欢迎的零售商之一了—— 在咨询公司InfoScout针对24岁以下年轻人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沃尔玛打败了Target,Kroger,Whole Foods,Costco这些竞争对手,成为最受欢迎的零售商;而在25-34岁的调查对象中,Target排在第一位,沃尔玛是受欢迎程度位居第二的零售商。 这个调查结果真是惊倒了一大片分析师,这些分析师曾经口口声声说,千禧一代喜欢的是那种方便、小规模的商店,当然还有他们父母会去的那些大型零售商店的网上商店。 但仔细想来,对于很多银根吃紧的美国80、90后来说,喜欢沃尔玛也挺正常的,毕竟,有些美国年轻人面临着工作不稳定的局面,而有些人,还打着几份工,忙着还清助学贷款。 大而全哪来的个性化 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当然是好事一桩!对于要在时尚领域大展拳脚的零售商来说,年轻人就是命脉啊! 但是,对沃尔玛来说,挑战是: 时尚这玩意儿似乎从来都是八杆子打不着边的概念。沃尔玛深入人心的形象是“卖着便宜东西的大型超市”,而不是一个可以获得独特商品、个性化消费体验的场所。 沃尔玛的诞生,本身就是零售业的一种创新,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引进了一种新的购物秩序,将消费者从当地商人的狭隘选择和昂贵的价格中解放了出来。 在沃尔玛诞生之前,大部分人都会去当地的小店铺买东西,品牌的选择很少,基本上只限于本地品牌,沃尔玛的诞生让品牌的选择增加了,但与此同时,它也让商店的空间显得更加一致了。 这个改变,让大部分人走进商店的时候,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哪里可以找到。而且,随着各种商品的加工逐渐集中到几家大工厂手里,季节性与地区性的差异也越来越少。 制造商将同样的商品运送到全国各地,在报纸、杂志、广播中做同样的广告,在路边的广告牌上出现的是同一个画面。 所以,商品的标准化、一致性几乎就是沃尔玛赖以成功的基因之一,让它改变基因,培养个性化,这也太难了——产品的大而全代表了消费的理性,而产品的个性化,映射的是一个人消费的浪漫。理性与浪漫,本来就难以兼得。 因此,沃尔玛在商品的个性化、定制化变得前所未有重要的时候,必须买下一个又一个分属不同细分人群、“个性化”电商平台。 看看沃尔玛收购的这些品牌,Modcloth和Moosejaw在目标顾客上,几乎没有重叠的部分,但这正是沃尔玛看重的!这些平台能让沃尔玛提供更丰富多彩的选择,吸引更多的新顾客。 当然,收购之后的关键还在于,如何让这些被收购的品牌保持独立。亚马逊收购了Shopbop之后,就让它维持独立运营。 在时尚界厮杀 说起来,沃尔玛现在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亚马逊很早就显露了自己的时尚野心。2006年的时候,亚马逊收购了很受欢迎的时尚电商Shopbop;2009年,又收了专门买鞋的电商平台Zappos。2012年的时候,亚马逊还推出了Amazon Fashion的专门频道,将品牌形象、产品品类,都重新整合、提升;还跟美国时尚设计师协会有过合作。 不过,跟沃尔玛一样,亚马逊也有着相似的挑战,要同时树立“价格便宜”和“时尚权威”的形象,实在是太难了。 事实上,亚马逊根本说服不了那些高端奢侈品牌,或者是有名望的设计师与之合作,他们都嫌弃亚马逊上卖的东西“太大众化”了,同时还有假货问题。 意识到这一点后,亚马逊就把介绍时尚和lookbook的页面放到收购的电商平台Shopbop上去了。 平台上有Calvin Klein、BCBG Max Azria这样的品牌,不过大部分的品牌价格更低一点,都是一些类似于French Connection、MinkPink这样的中端定位品牌。 跟沃尔玛上面的品牌相比,比如Hanes、Jordache,还有一些压根都没怎么听说过的牌子,亚马逊还是在品牌上占了上风,高端一些。 但是,要是你认为沃尔玛和亚马逊根本不可能时尚起来,高大上起来,那你就真的太短视了。 买东西的时候,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除了好的购物体验之外,“这东西我买值了” 也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来看一份来自Kibo的消费者调研报告:70%的消费者说,买东西的时候,价格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有12%的消费者选择了品牌,认为品牌是最重要的;而只有6%的消费者认为渠道是他们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这也代表了,即便是时尚消费者,也会将价格看得比渠道是否高大上重要,只要他们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而且送货及时。 亚马逊的强势渠道地位,外加上送货迅速,从长期看,都比它自身的弱点——有吸引力的品牌还不够多,要更为重要。 而且,亚马逊和沃尔玛这两家公司,都在通过收购、或者是垂直整合,慢慢淡化自身的弱点。 这两家公司都可以用最合理的价格,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购物体验,或者是提供足够丰富的选择;他们的送货效率还比Net-a-Porter、Matches这样的专业时尚电商要高。 亚马逊还能有大数据支持,可以很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让他们小范围地做做实验,看看他们理解的消费者行为是不是正确。 而且,虽然亚马逊的页面上,商品陈列不一定个性化,毕竟要兼顾普罗大众的审美,但是,亚马逊的大数据算法,却可以保证每个人看到的产品都是对他们来所最具有吸引力的。 个性化,再加上更多商品的选择,价格和物流还有优势,亚马逊算是无敌了。根据彭博社的报道,亚马逊的目标是要在接下来的3年里,将它在美国服装销售的份额中翻三倍。 当然,有了新收购的服装电商平台,沃尔玛就有底气跟亚马逊火拼了。 奢侈品牌来不来 现在当然还不清楚亚马逊或者沃尔玛能不能吸引到那些大牌奢侈品,或者是时尚潮牌的进驻。我们随机问了一位奢侈品牌的管理层,他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因为这和奢侈品“奢侈的形象”不符。LVMH之前就明确表态了,他们不想要在亚马逊这样的平台上出售。 但是,你也看到了,年轻人喜欢沃尔玛,沃尔玛、亚马逊上的服装销售规模也足够大,任何一个品牌都没有办法忽略这一点。 美国的一位营销专家认为,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奢侈品牌和时尚大牌肯定会进入这两个渠道,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如果沃尔玛和亚马逊真的通过收购时尚电商网站,博得细分人群、年轻人的喜欢,这些网站又相对独立,没有给人相对廉价的印象,奢侈品牌和潮牌们,确实有可能在这些网站上做营销展示,甚至直接销售。 这么想是有依据的,如果美国的百货商店还是不景气,奢侈品牌们也不可能全仰赖自营渠道——毕竟,在过去,批发给百货商店、买手店的销售额有时候高达奢侈品牌总体销售的60%。如果百货业继续萎缩,奢侈品大牌和时尚品牌找不到什么别的替代方案,沃尔玛、亚马逊(所收购的网站)可能就是他们会选择进驻的平台了。 毕竟,在所有的决定性购买因素中,最重要的三大样——价格、服务和便利程度,是永远最难被替代的,即便是奢侈品牌和时尚品牌,有时候也不得不放弃品牌光芒,来达成那后两个目标。 况且,你又怎么能保证,奢侈品不会再做进一步下沉的“民主化”呢?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消费者的大肆购买,已经让奢侈品从欧洲贵族的温室圈内跑了出来,很难说生意增长越来越缓慢的奢侈品会不会进行再一次的“快速消费品化”。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整个网贷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巨变,大量投机平台倒闭,老平台集体降息,政策陆续出台,投资人如同坐过山车,有得意也有失意。经过这一轮大洗牌后,一部分人损失惨重,一部分人侥幸存活,还有一部分人通过正确的投资策略和平台选择全身而退。相比于每次爆雷后网上铺天盖地的曝光、预警、马后炮和一群自己不投资却天天指指点点的评论,大家更希望了解的是一些真正成功的经验,一些正能量,有哪些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开了雷,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这次通过征稿的形式,鼓励从去年至今成功投资,零雷的投资人分享自己的投资经历,并在本文中公开,供大家参考。 注:以下内容部分为投稿人亲自撰写,部分为一对一简单口述后由笔者重新整理,都是真实投资人的真实经历,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特别提示,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淡淡:投资策略随行情调整 该收手时就收手 淡淡是较活跃的知名百万级大户之一,曾主打投机平台,投资策略相对激进,2016年上半年的投资平台均为风险性较大的高返羊毛平台。淡淡的主要策略是在行情好的时候适当投机,行情回落的时候龟缩到低收益的正常投资平台,这也是他通过多年的投资经历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往年的倒闭潮都集中在年底爆发,往往造成上半年闭着眼睛投都不会雷,下半年投哪雷哪的奇怪景象。淡淡每年都会强行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撤退时间,清仓投机性质的平台,加仓稳健投资的平台,往年的撤退时间大多都定在11月份,2016年淡淡觉得行情还算不错,所以决定推迟一个月撤退,定在了12月份。 但这次他却没能严格执行自己的策略,部分平台到了1月初才到期,这也成了他噩梦的开始。2016年12月中下旬开始,一大批打着高返旗号的投机平台接连爆雷,2017年元旦过后更是愈演愈烈,引发连锁 挤兑潮,淡淡之前投资的 蓝金所和 乐行理财等平台在 提现后不久都陆续爆雷,行情急转直下,而淡淡手头还有部分投机平台未到期,只能在惶恐中度日,不敢看群聊,不敢看第三方信息,直到1月10号左右最后一个投机平台成功提现到账后,才长舒一口气。接下来1月份发生了什么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年前那一波大洗牌,引无数投机者竞折腰,淡淡虽然侥幸存活了下来,但是对于自己的投资策略开始产生动摇,根据往年经验选择及时撤资,让他躲过一劫,但这种过于投机的策略,又让他后怕无穷,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庙,当行情变的不可预测,新的风险突然出现的时候,下一次还能全身而退吗? 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淡淡决定彻底转型,年后只投资相对稳健的平台,彻底抛弃投机思想,年收益也从年前的30%+变成如今的15%左右。淡淡坦言,投机者的问题在于,就算之前的投资如何成功,避开了再多雷,也不得不继续寻找新的平台,从而面临新的风险,在这种风险居高不下的过程中,总有一天会马失前蹄,最好的选择就是急流勇退,才能保住之前胜利的果实。但转型稳健投资之后,巨大的收益差会让人一时觉得很失落,特别是对于之前赚取利息不多,甚至还有一定损失的投资人而言,转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收益变的太低,回本变的更慢,宁愿继续去冒险投机,直到完全被炸残才会醒悟,意识到本金才是更重要的。 在稳健投资方面。淡淡愿意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淡淡自己相对偏爱的是2014年一批进入P2P行业的真稳健平台,前几年年底也都会选择去这些平台避难一段时间,同时也比较关注一些新老平台的活动,适当的会参与一下,拉升点收益,但对于具体活动内容会严格筛选,奖励太夸张,额度太大,周期太长,单号可以无限 复投的都不予考虑。淡淡坦言,年后这几个月的投资安逸了许多,再也不必为寻找新平台发愁,为平台出现负面而担忧, 收益率看似降低了不少,但实际赚取的利息比前几年冒着高风险去投机时还要多出不少,所以说保住胜利的果实是很重要的。最近高返近两年的大平台 绿能宝突然爆出 逾期,让淡淡更加庆幸,自己年后做出的转型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问题平台到了一定的时间点都会自然爆炸,与行情无关,而雷也会开始成为常态,不再是简单的控制撤退时间就能躲避的,要想不 踩雷,选择稳健投资是唯一的途径。 翱翔e:在投资交流学习中自成风控标准 从一年多以前初涉网贷,走到如今一直不曾中过本金雷、出现过一例亏本事故,真的是非常感谢上天给小女子的好运气,同时也更加感谢每一位愿意耐心帮我解答问题、跟我分享投资经验及心得的投友,还要特别感 谢平台方面业务熟练又帮过我的官方人员。是投友们的热心和平台职员的尽职解疑释惑,帮助小女子在网贷的路上越走越顺利,也越走越稳当!尽管如今的我,跟那些传说中的网贷大神们仍有超越光年的差距,但却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稀里糊涂随便注册投资试水的小白,而是在跟投友们不断学习交流中,不断总结分析前辈们跟自己的投资经历以及平台相关讯息,逐渐形成初级自身风控标准。 凡是投资都存在风险,但风险控制的第一关完全可由自己掌控。 自身风控第一步:认清自己,正确定位。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同的人对于风险承受能力都不一样,投资者分型一般有谨慎型、稳健型、平衡型、冒进型等分类,通常通过证券公司开户后进行风险测评,或通过某些银行购买 理财产品时的先行风险测评都能得到比较中肯的初步定位,测评结果也会显示测试人适合的投资种类,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相应结果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例如国债、银行存款、基金、网贷、贵金属、期货、炒股…… 自身风控第二步:不断学习,加强交流沟通,坚持活学活用。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太多无师自通的天才,能将好运持续一生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通过不断跟资深人士交流学习并用于实践,还是可以很快地入门进阶的。 在坚持跟每个投资平台的投友们互相学习、积极交流的过程中,小女子发现:每进入一个运营模式不同的平台互动Q群,都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成长机会。 企业贷、房贷、车贷、信用贷、起息时间、按天/月/季计息到期还本、 等额本息、提现到账时间T+0/1/N、 风险准备金、企业工商注册/实缴资金、 债权回购、 债权转让、 资产端、 资金端、监管、 托管、存管、 上市系、国资系、 银行系、 风投系……一个又一个曾经陌生而抽象的术语行话,都在一边投资一边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变得具象且能套用到不同的平台中,让自己能更清晰地判断这些平台是否值得投资、增资或应该撤资、避开。 自身风控第三步:选择符合自己基础投资标准的平台,宁缺毋滥。 据说从网络时代飞速发展,国内的民间借贷业务从线下转到线上,出现第一家网贷平台开始,各种传言风声甚至谣言从未平息。 网贷行业就这样在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中,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同时慢慢引起国家行政部门的关注。网贷行业也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合规洗牌等过程中一步一步升级进化,往更加标准合规的道路上发展。小女子也在一边投资,一边跟投友们互相交流学习,一边关注国家经济相关法律动态的过程中,调整我现今对适合长期稳定平台的选择标准: 1、项目真实。 一个可靠的正规平台,应该做到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做到信息高度透明,经得起实地考察或远程实时鉴标。 2、风控到位。 世事无常,平台在运营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状况,比如天灾人祸什么的,但若是能做好全程的风险控制工作,风险冲动肯定能大幅降低。(前期:平台有能力确认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且信用良好,用于借款的质押物或抵押物是足值押件,借款协议合同无异常疏漏,具有真实的法律效力;中期:平台有能力确保借款人的质押或抵押资产在借款期间完好无损,且在掌控范围内;后期:平台确保一定借款项目出现逾期,有能力实现有效催收,当借款人实在无法及时偿还,平台有渠道将借款人押件资产高效处理变现,避免形成坏账。) 3、资产端与资金端相对平衡。 无论平台标少钱多还是标多钱少,都会影响借款人或投资人的用户体验。国家将网贷平台定义为 网络金融服务信息中介,网贷平台是连接资产端与资金端的桥梁,只有两方相对平衡才能保证平台良性发展,长期失衡不利于平台平稳扩张。 4、不存在严重的法律或诈骗风险。 国家明文禁止的资金池、借新还旧、期限错配、拆标、伪造虚假、发标、设立皮包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进行 自融甚至卷款潜逃…… 这些情况都存在非常巨大的风险,收益再大都不可能覆盖本金损失,所以一发现平台有以上异状,务必第一时间远离。 以上4点都是我心中最基础的评判标准,正常情况下,平台缺失任何一点都不可能长期稳定存活发展。 接下来说说别的情况,不一定能决定平台生死或者正规与否,但是值得参考给平台加减分数。 5、不会莫名其妙的频繁出现大量圈钱活动。 除了个别一直以来都按固定时间开展福利活动,又能长期平稳运营至少3年以上的少数平台,或者在传统、法定节日、周年庆等特别日子推出的平台投资活动。小女子认为一开始活动很少,突然莫名其妙的出现各种五花八门主题投资活动的平台,尤其奖励丰厚得简直没道理的平台,都很有圈钱跑路的嫌疑,例如当初名动一时的 “ 三农资本”,就在雷之前套了一堆利令智昏的人。 6、平台服务好。 除了官网说明详尽到位,使用容易上手操作,系统运行流畅,客服也是投资人进一步了解平台的重要渠道。小女子认为:如果一个平台的客服,本身熟悉平台业务,且能及时有效帮助投资人解决问题,足以从侧面说明平台客服是经过用心培训,且平台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的。起码遇上那种一问三不知,问了也白问的平台客服时,我会感觉这平台就是个滥竽充数的,最严重的情况——平台高层全部卷款潜逃了,客服或有跟投资人接触的平台职员自己还被蒙在鼓里,只会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家平台多好多安全,自己也是有投资了不少的,然后坑了投资人也坑了自己(这个可以参考E租宝内部一被坑小管理的自白文章)…… 7、债权转让轻松快捷。 谁也保证不了自己没有急需用钱的时候,那些可以进行债权转让且能快速有人承接转让项目的平台,说明平台真实投资人多且对平台信心较高。这种平台有利于提高用户资金 流动性。 8、平台有盈利能力,已经实现盈利的更好。 尽管当前全行业实现盈利的网贷平台不多,但有能力实现盈利的平台,至少是很严格控制平台开支的,坏账也可能是比较少的。能赚钱的平台通常也不太可能整天想着圈钱跑路。 9、积极跟进合规进展,并逐步实现。 银行存管、ICP等等没停过,尽管法不责众,实现这些也不能保证平台绝对安全,但当整体大势都往一个方向走的时候,尽快实现合规还是必要的,前路再艰难,只要平台肯努力,总会有希望。 自身风控第四步:分散风险的前提——准备放鸡蛋的篮子都是结实稳固的好篮子。 虽说不该把鸡蛋全放进一个篮子里,使风险高度集中,但分装的篮子如果是假冒伪劣的劣质篮子,那也是找雷的节奏。不要想着雷了这个平台还有别的,凡是用血汗钱来投资的,割了肉就没有不疼的。要分散就先找好靠谱的平台再分配资金过去,不能只看高息不顾安全,当然高息未必危险,低息未必安全,严格执行文中描述的第三步肯定会好一些。 自身风控第五步:只要仍然在投资,都不能偷懒大意。 只要投出去的资金一天没有回到自己的银行卡里,都是数字游戏进行时,没走完全程都不能盖棺定论。就算做过实地考察,也不能放松,世界一直都在变,随时关注在投重仓平台动态,多跟投友交流,多跟平台员工互动有利于及时掌握相关资讯,及时作出调整安排。 redal:P2P无规矩不成方圆 随着今年最后一笔网贷投资到期,今年我的投资也画上了一个句号,我想谈谈投资网贷这一年的感想。2016年是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年,前年年底 e租宝的倒下给这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国家政策层面也开始重视起这个行业,8月份多个部委联合出台了《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了未来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指出了明令禁止的十三条“红线”,主要包括不得自融、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提供担保、不得期限错配、不得混业经营、不得造假欺诈等,同时给出了平台一年的缓冲整改期,可以说,《暂行办法》的出台是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也正是这一年,我开始涉足投资互联网金融。 虽然错过了早几年疯狂收益率的时期,但也庆幸没有踩上e租宝这些大雷,毕竟他们高额的回报和靠前的排名真的很容易诱惑网贷小白。 随着投资的深入,也开启了自己从一个稀里糊涂误入网贷小白的进阶路,开始在网贷财经学习知识,了解这个行业,解读政策,发掘其他优质平台。后来随着一大笔银行定存资金的解禁,开始在其他几个平台投资,都是自己投资新手标,也并没有走投资渠道,整体收益也保持在10%左右,同时自己也养成了做投资笔记的习惯,每一个平台都制作了Excel表格,期限收益一目了然,看着这些收益数字心里美滋滋的。 挥别2016年,布局2017年,可以说2017年注定是互联网金融大清洗的一年,随着到2017年8月份《暂行办法》的到期,更加明确的《管理办法》正文也即将出台,许多平台将面临 良性退出或者直接倒闭的风险,作为一名投资人更应该擦亮自己的双眼,防止踩雷,我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些规矩,改掉一些投资中容易犯的毛病: 1、仔细甄别平台信息,了解平台注册资本、实缴资本、股东信息、高管信息、标的真实性信息等内容。 2、做好个人信息安全性防护,经常修改密码,不浏览危险网页,经常清除手机缓存,经常杀毒。 3、做好投资信息的备份与分类,比如投资项目的截图、借款方的身份信息等内容,防止平台数据丢失。 4、合理组合投资,做到期投资限长短分配,按照风险性高低分配投资额,不盲目追求高收益,稳健投资为核心。 5、关注行业新闻动态,拥抱政策,围绕政策投资。 6、平台的真实收益需要大于成本。 7、平台的信息披露需要做到真正透明。不盲目关注平台背景,重点关注平台的项目标的真实性、投入资金的真实走向、风控、信披情况等。 总结: 在列举了这么多成功投资零踩雷的案例之后,相信很多人已经看出了一些共同点,零踩雷体现了这些投资人的努力和自律,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几个关键点: 1、信息量,这些投资人都有固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对第三方(网贷财经)和网贷群出现的关键信息都掌握的比较及时,通过信息判断出当前的整体行情如何,哪些类型的平台风险较大。 2、选平台,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套选择平台的具体标准,而这个标准都是在平时的投资中慢慢总结出来的,面对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平台,即使之前成功赚到了收益,也会坚决舍弃。 3、风险意识,很多人一开始都是通过高收益平台入门,但在了解了其风险程度后都果断考虑转型稳健投资,另外对于一些倒闭平台关注的也比较多,了解清楚一些平台倒闭的原因,能更好的掌控风险,举一反三。 4、投资计划,拥有详细投资计划的人,在回款后就可以马上决定 续投还是提现,投什么类型的平台,投多长周期的标,如果该平台发生临时变动或行情出现动荡,是先站岗,放到活期过渡,还是马上找出一些备用的平台继续投。没有投资计划的人,很容易因一时的头脑发热或原定的平台投不上标,导致病急乱投医,造成风险。 5、投资风格,投资的选择没有最正确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别人的标准和成功案例如果照搬到自己身上,还不一定能成功。所以找准并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才会使自己投的安心,才不至于轻易动摇导致被忽悠到问题平台去。 了解好行情,选好平台,并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多关注网贷信息,拒绝短期投机,排除风险,才能让自己的投资更稳健。 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继去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 (下简称 “央行” ) 提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后,目前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最新态度转为相对负面和谨慎。 2017年4月27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 “人民币全球城市对话” 上介绍了央行开展数字货币,尤其是法定数字货币研究的情况。 范一飞指出,目前的研究表明,未来的法定数字货币有多种不同的发行流通方式可供选择。法定数字货币可能对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包括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潜在负面影响,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对民间数字货币的观察及监管。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可能推出的法定数字货币毕竟和运营至今的法币系统相比是两套差别很大的系统。想要推出法定数字货币版会很大影响到原有法币系统,甚至影响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监管的态度极其谨慎也是可以理解。 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方式,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兼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在近日的《清华金融评论》上有较为详细的撰文描述。 姚前表示,从发行方式上来说,发钞行可以是央行,也可以是央行授权的发钞机构(例如港币发行模式)。仅作学术探讨。 在中央银行集中统一发行数字货币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银行库中的数字货币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客户账户中的数字货币则属于客户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客户之间点对点交易数字货币,由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系统进行交易确认和管理,央行承担交易责任;交易电子货币,则和现有流程一致,通过央行跨行支付系统、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完成。 在央行授权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银行库中的数字货币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发钞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客户账户中的数字货币则属于客户的资产,发钞行的负债(发钞行不见得就是账户行)。客户之间点对点交易数字货币,由法定数字货币发钞行进行交易确认与管理(谁发行谁管理),央行承担监管责任;交易电子货币,则和现有流程一致,通过央行跨行支付系统、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完成。 央行早在2014年成立了专门的数字货币研究团队。 央行在2016年1月曾公开宣布尽快推出数字货币,随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又通过财新对数字货币进行了详细阐述。周小川指出,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这也就说,Q币之类肯定不行。 随后在2017年3月央行科技工作会议上,范一飞强调,今后一段时期,央行科技工作应以建设数字央行为目标,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央行决策平台、以分布式系统为核心的央行服务平台、以数字货币探索为龙头的央行创新平台。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2017年制度政策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完善分层和交易制度。最可能的方向是推出精选层或完善创新层,但是 “新三板发展需要系统性改革,不能指望某个制度创新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业内人士桂浩明表示,最新《证券法》第一次从法律意义上,将新三板作为全国性交易场所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之中。“这对于新三板来说,应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然而,就目前的新三板,市场确实有所疑虑。桂浩明坦言,2016年年底以来,新三板市场开始活跃起来,但这种活跃本身并非来自新三板自身,因为最活跃的股票,反而是那些要离开新三板市场的。 这给市场带来疑惑:新三板市场会否发展为类似台湾兴柜市场那样的,只是单纯为主板市场提供股票预备队? 对此,上述分析人士认为,至少按照《证券法》修改版所描述的,恐怕未必如此。“但新三板本身已经面临不得不变革的境况了,甚至严重点是 ‘生死时刻’。” 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新三板市场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新三板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另外一件则是沪深市场IPO悄然提速。 IPO审核常态化,符合IPO标准的企业将大量转板。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IPO辅导公司和IPO申报公司均比上季度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摘牌和公告拟摘牌公司也在2017年一季度大幅增加。 而2017年一季度,新三板新挂牌公司数量同比下降近三成,排队挂牌公司数量同比下降四成。4月27日,新三板挂牌总家数11112家,暂停维持了3天的 “光棍状态” 11111家。 “对2017年新三板市场的判断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稳中求变。” 申万宏源分析师解释称,稳主要代表着监管层对市场维稳的意愿;变则代表了监管层、投资者、挂牌公司、中介方对新三板一致的期望。 其中,强监管将成为一段时期内新三板市场的常态。监管对象囊括挂牌公司、投资者以及其他市场参与方,监管内容也包含信息披露违规、占用公司资金、违规买卖股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我们认为,新三板的制度创新将在今年提速。” 申万宏源认为,2017年,新三板已经到了变革的风口,接下来一定会看到制度政策上发生的变化,“这些制度政策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完善分层和交易制度”。 当前,新三板已经迫切需要制度质变。一方面,这是现阶段经济形势当中,资本市场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同时,制度质变也是新三板发展的内在需求。经过2014年-2016年三年的大发展,新三板不论从挂牌公司数量上,还是从制度框架上,都已初具规模。“2015年底开始加强监管已一年有余,也为制度优化夯实了基础。” 鉴于目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等各方面现状,业内人士认为,制度质变很有可能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推出有关分层的制度革新;二是大宗交易、竞价交易和私募做市等交易制度的变革。 “完善分层大势所趋,方向可能是推出精选层或完善创新层。” 具体看来,相关分析师认为,应该有两个方向,首先,推测精选层将从流动性入手,选择满足标准一或标准二,且股权分散度较高,交易较活跃的创新层公司。 其次,完善创新层,则可能先从实施一次审批、分期实施的储架发行制度和挂牌公司股东大会一次审议、董事会分期实施的授权发行制度入手,并探索在创新层优先引入公募基金。 申万宏源指出,如今创新层推出将近一年,针对创新层的差异化制度供给仍未落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推出精选层及其配套制度的条件似乎并不成熟。 “我们倾向于认为将首先推出针对创新层的差异化制度供给。” 该团队认为,考虑到制度作用对象的稳定性,最早也会在创新层公司重新调整之后,即5月29日之后择机推出。 此外,近期已经有报道,券商做市部门已经在测试大宗交易和集合竞价,它们也都是市场期待已久的交易制度改进措施。上述分析人士进一步分析称,“私募做市实施只等一声令下。但要发挥其作用,需要如完善分层、竞价交易等配套制度。” 业内人士指出,新三板发展需要系统性改革,不能指望某个制度创新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既对制度创新充满希望,但又不得不停止幻想。”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