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先进更奢华的邮轮,仍在陆续进入中国。这个市场正在告别曾经的“直销公司包船”、“中老年团”,想方设法开发更多中产新客户。今年九月份,作家丁丁张决定进行一次家庭旅行,从告知父母到落实时间稍显仓促。便捷的护照流程,相对封闭环境下的安全特性,使得他最终选择了邮轮出行。年初,丁丁张从青春光线总裁位置离职创业,更加紧凑的工作节奏让他格外珍惜同父母的相处机会,“邮轮让我们有了集中待在一起的时间”,这是他最为看中的。以丁丁张为代表的客群或许是邮轮公司最想锁定的受众。事实上,这部分新中产阶层也最接近欧美邮轮消费者,他们极具消费能力,试图在日常工作的重压下短时间逃离和“放空”自己,邮轮开始成为他们旅行的重要选择。中国的邮轮游客流量连续十年增长速度在40%-50%以上,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但这种行情在今年被按下了“暂停键”——2017年,邮轮旅客量增长仅为8%。今年7月,诺唯真邮轮旗下的喜悦号宣布将于明年离开中国,更被视为是一个悲观的信号。有网友发布文章称“中国大爷大妈们将邮轮吃垮了”,认为这就是诺唯真邮轮旗下喜悦号离开中国的原因。消息发布不久后随即得到了各维度的辟谣。皇家加勒比北亚太及中国区总裁刘淄楠表示,免费餐厅食物占据邮轮运营成本的很小比例,“喜悦号”2018年第二季度食物成本只占总运营成本的6.3%,“吃垮”属于无稽之谈。有往有来,市场并不悲观。更先进更奢华的邮轮,仍在陆续进入中国。这个市场正在告别曾经的“直销公司包船”、“中老年团”,想方设法开发更多中产新客户。数据的放缓,或许只意味着前十年粗放式的发展宣告终结。中国邮轮行业正在期待第二个“黄金十年”。豪华邮轮的中国“出逃记”这一轮大众对邮轮市场的关注起源于一则颇带情绪的“社会”新闻。专门为中国游客打造的喜悦号豪华游轮,被网友爆出船上的游客“糟吃糟喝,浪费惊人”,“每个桌上都有大量遗弃的食物,整盘虾仁、鸡腿、牛排等等……看着令人心塞”。随后不久,喜悦号离开中国的消息传出,并被舆论放大。“喜悦号”是诺唯真邮轮公司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豪华游轮,其于2017年6月自上海展开首航,从首航到离开不到一年时间。喜悦号的“出逃”揭开了一个残酷真相。中国邮轮消费市场并非十足性感,在经过十年快速发展之后,盈利弱等问题渐渐显示出来。诺唯真CEO弗兰克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漏,喜悦号转航阿拉斯加航线,是因为公司更加看重欧美游客船上的二次消费能力,“而这一切都是中国游客所不具备的”。2018年,中国母港邮轮数量为16艘,一艘邮轮的离开也会对市场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何业内对喜悦号的离开颇为关注。事实上在喜悦号之前,已有多艘邮轮选择离开中国市场。去年年初,在中国运营长达3年之久的蓝宝石公主号被派往欧洲市场;9月,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水手号宣布离开中国市场;2018年2月,歌诗达邮轮旗下维多利亚号也离开中国市场,转投欧洲市场。2013年,曹伟应聘成为了一名豪华邮轮服务生,歌诗达旗下邮轮,走日韩航线。船上他接受了来自西方高管之于邮轮文化的普及,“邮轮文化的本质是邮轮本身就是旅行目的地,游客在上面进行深度休闲体验”。但曹伟表示,西方邮轮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文化理念与现实差距较大。这首先体现在客群结构上。《中国在线邮轮旅游消费分析报告2018》显示,2017年年龄在30-59岁的游客是邮轮游的主力军,占比达48.5%,其次为60岁及以上的游客,占比达27.5%。这意味着在豪华邮轮的中国生意中,中老年游客的比重过高。曹伟表示,这意味着他们在邮轮上的二次消费意愿并不强,“所以也无从谈起建构在消费之上邮轮文化”。2017年,世界各地游客在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累计二次消费达到100亿美元,这占到嘉年华邮轮全年收入的7.3%。而有数据显示,85%以上的中国游客并不会在邮轮上进行二次消费,这也正是喜悦号离开中国前往阿拉斯加航线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舶来品旅行方式,邮轮文化在西方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在将探索精神奉为历史驱动力以及有着海洋地缘优势的欧美国家,邮轮早已从交通工具演变为重要的社交场合。例如《泰坦尼克号》中贵族便有着一整套邮轮礼仪,这也是西方邮轮文化建构后的诸多表现之一。欧美邮轮文化形成具有地理、历史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内地游客在邮轮上表现出的非积极性消费欲望,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同内地整体旅游文化相同步。相反,海外邮轮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在过去十几年内,并没有很好地对邮轮所代表的更深度体验式的旅行文化进行培育。曹伟在船上工作了八个月。其邮轮的一个固定客户是公司,他还记得当时一家叫做绿源的电动车公司,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请到了船上,一共3000人左右,“但整个消费氛围和环境并不好”。这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曹伟只是觉得当类似行为频繁之后,豪华邮轮在社交媒体场上无法树立起高端、奢华以及其所代表的深度体验式的旅行消费方式。2017年3月,一艘载有3400位游客的“赛琳娜”号邮轮抵达济州岛,时值“萨德”危机引爆的民间情绪高潮点,游客们拒绝下船。在经媒体调查后,这一爱国行动背后是一家叫做之韵集团的直销公司所为,而其屡次被质疑涉嫌非法传销。“大量游客过分看重邮轮产品的性价比,将豪华邮轮仅仅作为一种较为廉价舒适的海洋交通工具而已”,叶欣梁对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文旅说。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邮轮在中国是一个旅游产品,而非“文化”。在邮轮上的五天,丁丁张说自己作为年轻人还是觉得邮轮上过于拘谨了。他所理解的邮轮文化是包括邮轮体验本身、旅行目的地、大海和天气等等所有旅行要素综合构成的。“毕竟我们不是一个海边民族”,丁丁张认为这是本土和欧美邮轮市场的根本区别,内地邮轮文化并没有天然的形成土壤。内地特有的邮轮文化建构需要一个具像化塑造的过程。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迪士尼用所有要素构建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但邮轮却无法被归类,“现在没有准确的词汇描述它,但它决不应该是一个吃吃睡睡的世界”,丁丁张表示到。价格战、包船模式、直销比例过低,行业三宗罪?“国际邮轮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收益有所下降”,对邮轮市场有着多年研究,现担任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叶欣梁对河豚文旅表示,这部分来源于此前邮轮公司们的价格战。“邮轮价格折扣使得游客相比于过去变得对价格更加敏感”,叶欣梁表示,经销商为扩大市场份额而采用低价渗透,邮轮消费者因期望低价而产生购买观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数据显示,2018年6月份以来国内邮轮平均售价仅为北美同级的66%-72%,为地中海的72%-78%。“在中国市场收益降低之后,部分邮轮公司的全球总部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有所下降”,叶欣梁表示。粗放的“包船模式”即是如今“恶果”形成的原因之一。包船是指旅行社与邮轮公司签订买断协议,旅行社支付全额费用后自主定价寻找客户。以中美母港邮轮分销销售渠道对比,中国直销、零售商和批发商占比分别为3%、22%和75%,美国则为36%、31%和33%。中国过高的批发商包船模式,在早期极大释放了市场供需,供应商们调动了最大的营销能量去抵达消费者,这促进了早期的市场培育和发展。但这一模式的B面则是,粗放的分销系统,批发商和邮轮公司各自为战,中间商赚差价等导致了价格的混乱,邮轮公司对市场感受力不足,从而陷入到邮轮价格下降以及消费者体验不好的恶性循环体系中。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邮轮旅游客流量增长比仅为8%,远低于2006年开始年增速保持在40%-50%的年份上。历经十年快速发展,中国邮轮生意迎来了阵痛期。销售渠道的固化、市场渗透率低以及短暂性的供需失衡(大邮轮公司快速进入市场导致的供给大于需求),是业内普遍认为当下邮轮市场面临的痛点和问题,这个市场急需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思路。“中国邮轮经济将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高品位发展转变”,这是叶欣梁向我们给出的他的答案。“第二个消费潮”经过朋友推介丁丁张选择的是MSC地中海邮轮旗下的辉煌号。这是一艘今年5月份前往中国航线的邮轮,专门为更高端消费者设计的奢华邮轮,其也被业界称之为“船中船”。以丁丁张为代表的高消费人群,正是海外邮轮最愿意亲近的目标用户。马蜂窝平台显示辉煌号的人均单价在3.5万。截至目前为止,辉煌号乘客已超过了15万人次,达到了企业预期。据悉2020年一艘17万吨级的地中海荣耀号也将进入中国市场。皇家加勒比中国区副总经理贲靖很早就看到了市场的分化,在高端人群旺盛的需求之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邮轮作为旅行选择。贲靖告诉河豚文旅,皇家加勒比将在明年推出“超凡周末航线”,“为千禧一代打造的12条4晚的周末航线,满足年轻白领和情侣寻求周末短暂逃离都市的喧嚣和压力的需求”。2017年年末中国以210万人邮轮旅客数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途牛邮轮事业部总经理刘建斌表示,“整个中国的出境游市场是上亿的市场,(邮轮)至少在5000万左右的市场”,邮轮市场的渗透率低同时意味着前景广阔。从各大邮轮公司的计划中也可看到,将有新船将在未来投入中国市场。皇家加勒比旗下的最新邮轮“海洋光谱号”将在2019年进入中国,嘉年华将在19、20年推出两艘邮轮,而从2023年开始,中船集团和嘉年华的合资公司,将会陆续推出六条邮轮。截止2018年4月,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丽星三大集团在国内的载客量占比达到82.7%,而前两家巨头的持续投入即说明了市场对于中国市场的看好。事实上,近两年几艘邮轮离开中国市场更像是一种“升级换代”。这类似于消费端,“在2-3线城市,第一波消费大潮仍是方兴未艾,而一线城市将会逐渐出现第二波消费大潮”,刘淄楠在接受界面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邮轮市场将出现消费1.0和2.0大潮的叠加现象。途牛网预定数据表示,很多二三线城市消费者采取的就是高铁+邮轮的出行方式。2017年中国以邮轮出境游客年总量210万人次超越德国,距离榜首美国的1152万人次仍有较大距离,但这距离也恰好是内地邮轮市场的广阔发展空间。过去几年,中国邮轮市场占比最多的是日韩航线,但受到地缘政治影响,这条航线极易受到时局影响。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化,邮轮航向也正在往多元化方向发展。过去国内母港多以4-5晚的短途航线为主,皇家加勒比将陆续推出6晚及以上的长航线,停靠日本东京、俄罗斯的海参崴,菲律宾北部的伊洛格斯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亚洲目的地。贲靖对河豚文旅表示,已推出的长航线颇受游客欢迎。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挪威邮轮海达路德,其专门做极地旅行。2017年其将8200人运到了南极洲同企鹅进行了亲密接触,中国区总经理刘结表示这一数字在今年将会破万。“我们是彼此有误解的”,在六天五夜的航程中,丁丁张最大的收获是,127个小时的相处让他试着去找到爱父母的方法。旅程中,丁丁张母亲的邮轮旅行经过了从最初的紧张到结尾的完全从容。收拾行李时,母亲更是显得恋恋不舍,并将游艇会的手环珍藏了起来。丁丁张问母亲“还来吗?”,回答同样是一个问句:“什么时候?”...
今年3月刚离开我们的科学家霍金,曾经在生前留下多条预言和警告,其中一条就是未来会有人通过基因手段制造出“超级人类”,甚至可以摧毁其余人类。而就在11月26日,霍金预言走向验证第一步。根据人民网披露, 来自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成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贺建奎展示了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他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此次“基因编辑婴儿”消息一出,立刻引爆各界,针对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伦理讨论持续升温。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针对该事件发声:有媒体就“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报道。我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消息11月26日深夜发布声明称:我委从未立项资助“CCR5基因编辑”、“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自由探索项目,亦未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该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该研究的临床注册信息上登载“经费或物资来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不属实。真假基因编辑婴儿尽管此次研究成果的发布贺建奎选择了以科学家和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的身份公布,但是他商人的身份仍备受关注。贺建奎为瀚海基因董事长兼创始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贺建奎持有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7.42%的股份,另外两名核心团队成员为CEO颜钦以及联合创始人葛良进。就在今年的4月19日,瀚海基因进行了A轮融资,金额为2.18亿人民币,由同晟资本领投,希夷资产等五家机构参与跟投,据称融资的目的是用于建设全亚洲第一条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生产线。而此次事件爆出之后瀚海基因和涉及的美妇儿科医院都对此予以否认,称并不了解所谓“基因编辑婴儿”一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致电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深圳和美方面表示,“这一事件还在进一步的调查当中,可以肯定的是,这对双胞胎不是在我们这边出生的,实验也不是在我们这边做的。”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6日下午曾尝试致电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程珍,但是电话始终处于忙碌状态,再次致电便被拒接。程珍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未见过贺建奎,医院与其也没有过合作,他的实验和医院没有关系。有传闻称,该研究已经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注册号为,ChiCTR1800019378,研究课题的名称为“基因编辑人类胚胎CCR5基因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并且该项目的经费或物资来自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下的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但深圳市科创委11月26日夜间否认了该传闻。目前我国医院开展临床试验项目都要经过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且即便是一个全国性的临床项目,参与的医院都要经过各自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才能够开展试验。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南方科技大学发表声明称,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一事,学校并不知情,且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一位曾与贺建奎接触过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目前情形来看,婴儿已经诞生了的几率很大。”新技术魔咒“单就这个实验本身来说没必要,这甚至不算是治疗,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人体实验。事件从早上爆出,部分同学心存困惑,到下午持续受到关注,大家内心很复杂。伦理上来说,这和让健康人试新药没区别。”一位曾与贺建奎有过接触的南方科技大学学生26日晚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贺老板平时给大家的感觉是一个有野心和执行力,也很懂得营销的学者。”26日晚间传出的贺建奎英文视频回复,据了解,其实是26日上午即已发出。贺在视频里称:“我们坚信历史(伦理)终将站在我们这边(原文:We believe ethics are on our side of history)。”南方科技大学官网晚间发布声明,称贺建奎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其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是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并且对于此项研究,学校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学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看到以后很震惊,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国际伦理委员会作出制裁,所有相关方向SCI不得接受,对于学习相关领域科研进展来说是会受到打击。”一位基因组学方面在读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我国对于基因组学的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目前来看在基因组数据整合方面,同生物医学、临床结合的研究方面跟国际差距仍较大。而对基因的探索,则大体可分为读、写、译三个阶段。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可以随时随地动态地改变遗传信息,并利用基因组DNA的大容量在活细胞中进行信息处理和储存。在体内动态写入DNA技术为工程学和其他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基因的变化是必然的,基因的变异绝大多数是中性的,有一部分是不好的。实际上基因发生突变之后,原则上是生不下来,因此国外一般是不做保胎。硬保胎诞生下的婴儿往往会有缺陷。”针对基因编辑的实际应用,他分析道:“现阶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基因本身存在问题,例如有遗传病,利用现有技术可以将突变变成正常。而另一方面,针对所谓的不够好,想把他做得更好,首先现阶段技术上不太可能,第二在伦理上是备受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纳粹优生学的思想,现在也不允许这么做。回顾1990年代初,全中国很多大型医院几乎每半个小时就有一个人因肝癌而死亡,但现在这一情况得以大大的缓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基因组的研究,但光靠基因组的研究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政策和法规和监管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一定需要,越规范越清晰最好。如果不规范就无法孵化出领军企业,大家都做不大。既需要成体系的监管,又不能过度。需要结构性的调整,为技术的发展划定合理的赛道。”一位基因行业创业公司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互金公司吸金能力依旧。近期,在美上市互金公司三季报陆续出炉,季度盈利动辄几个亿的情况并不鲜见。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互金中概股股价的萎靡不振,股价被腰斩已算是稀松平常之事。“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压得互金中概股几乎喘不过气来。”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合伙人梅童(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些互金公司始终难有驱动股价持续上涨的新动力,投资者避险情绪会愈加高企。股价承压从第三季度来看,趣店实现净利润6.8亿元;乐信实现净利润3.16亿元;拍拍贷实现净利润6.5亿元;宜人贷实现净利润1.5亿元;小赢科技实现净利润1.98亿元。“这些互金公司几个亿的盈利,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以及大型金融集团无法比拟。但是,就这些互金公司本身的规模和发展时间来看,这样的盈利水平是令人咋舌的,至少是同量级的实体企业所难以企及的。”梅童指出。然而,动辄单季盈利上亿元的表现并未支撑起股价。截至11月21日美股收盘时间,趣店股价报收5.87美元/股,已仅剩发行价(24美元/股)的24%;拍拍贷股价报收于6.19美元/股,较其13美元/股的发行价,已是“腰斩”状态;尽管宜人贷的股价报收于16.4美元/股,较其当初10美元/股的发行价上涨了不少,但与最高价时的53.5美元/股相比,差距甚远。而信而富、简普科技这两家目前仍旧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股价自然也不会太好看。截至11月21日收盘,信而富报收于1.96美元/股、简普科技报收于4.53美元/股。根据财报,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下,信而富第三季度净亏损为1100万美元,较2018年第二季度的1060万美元净亏损扩大;简普科技第三季度净亏损约0.54亿元,相较于第二季度净亏损0.61亿元有所改善。“环比数据表现差劲是近期互金中概股股价承压的主要原因。”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影响股价的主要是对未来的预期,尤其是增长的潜力,环比数据下滑反映的是未来的增长空间问题。”从上述互金公司三季报来看,多数公司的总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环比下滑态势,有的甚至出现同比下降的状况。其中,趣店第三季度总营收达到19.289亿元,同比增长32.9%,但环比下降14%。乐信第三季度总营业收入为17亿元,同比增长13.3%,但环比下滑5.6%;净利润3.16亿元,同比增长363%,环比下滑32%。拍拍贷第三季度报营收、贷款规模都出现同比下滑,其中营收为11.04亿元,同比下降11.7%。宜人贷第三季度总净营收为11.212亿元,同比减少26%;净利润为1.516亿元,同比下降50%。“‘141号文’对利率定价、杠杆率、现金贷的限制,对上市互金平台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空间带来很大的影响,直接改变了市场的预期。此外,消费金融行业自身的周期性变动、逾期率和规模增速等财务指标的恶化也会直接影响股价变动。”薛洪言指出。比拼风控如今,网贷备案的进程正在有序推进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到今年底就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态势,到明年年中备案的基本成果将成型。不过,在梅童看来:“行业合规整改只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互金中概股未来能否提振萎靡的股价,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其实,互金企业也明白这一点,于是各家公司都在谋求转变。只是,有些转型难言成功。以趣店为例,三季报显示,趣店第三季度总营收19.289亿元,增长主要来自大白汽车销售。趣店第三季度大白汽车销售收入达到5.861亿元。毫无疑问,大白汽车业务是趣店未来转型的方向。然而,此前有消息称,趣店旗下的大白汽车正在大规模关闭门店。对此,趣店官方回应称,就是正常的门店优化和调整。与此同时,趣店也不断调低对大白汽车的销售预估。年初,该产品负责人许龙豪言要在一年内卖掉10万辆车,达到100亿元的交易规模。但在第二季度财报中,大白汽车的年销量目标变成了2.5万到3万辆。“趣店的转型究竟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这样大动作的转型在互金中概股公司中还不多见,多数公司所谋求的转变是采取开拓更多的衍生业务,尽可能降低撮合借贷业务收入的占比。”在梅童看来,“未来的竞争力还是要看运营能力和风控能力。”薛洪言同样认为:“不同公司的转型效果不同。整体上来说,公司层面的转型很难完全对冲行业性、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应顺应趋势,适当降低对规模的追求,强化业务安全性和风控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互金公司还面临逾期率、坏账率凸显的问题。比如,截至9月30日,宜人贷15-29天、30-56天及60-89天逾期率分别为1.1%、1.8%及1.5%,而2018年6月30日分别为0.8%、1.2%及1.3%;拍拍贷逾期率在第二季度下降后,第三季度再度小幅上升。截至9月30日,其15-29天、30-59天、60-89天借款的逾期率分别为1.03%、1.77%和1.49%,而2018年6月30日为0.83%、1.21%和1.05%。...
近日,一个名为《香港保险支票在内地无法兑换,也无法收香港转入保险款,你们有这样的情况吗?》的帖子火了。发帖网友称:“退保后收到的支票无法在内地银行兑换”。目前,该贴已被浏览2.7万次以上,知乎网友纷纷留言发表看法。真的如该发帖人所说,内地银行无法兑换香港保险支票吗?即便是通过直接银行转账的方式也不行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致电中行、交行等几大国有银行,其客服人员均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境外保险(除旅游意外险等少数情形外)相关资金均不能通过支票兑付、电汇等任何方式在本行提现。”记者试图联系该发帖人了解投保渠道、理赔过程等详细信息,但截至发稿时对方未予以答复。如支票、电汇都不能将保险理赔、分红等资金汇回内地,那么内地顾客购买了香港保单的钱还能回来吗?外管局:允许境外购买人身保险内地银行无法取现香港保险支票,是真的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通了中行徐汇支行电话,该行客服人员表示:“境外的保险类业务一般不能提取(资金),只有在旅游等情形下的意外险、医疗险发生赔付是可以的。”该客服人员还表示,目前国有大行都不能做相关业务。交行肇嘉浜路支行的客服人员也是同样口径,称“香港保险支票兑付在交行是不允许的,票据业务需没有保险字样的光票。”农行、工行客服人员表示,总行对于业务限制规定不明确,相关票据需要到当地业务网点了解信息。由于时值周末,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未能确认到上述银行的相关规定。不过,从上述反馈的银行网点信息来看,不仅仅是支票兑付,只要是涉及境外保险相关的收支业务,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部分银行网点均不予办理。事实上,上述银行网点对于香港保单的收支限制实则有章可循。近日,外管局相关人员对新浪外汇回应称:“根据现行外汇政策法规,境内居民个人到境外旅行、商务活动、以及留学等,购买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属于服务贸易类交易,在外汇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许和支持的。”“对于居民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交易,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3号)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汇发〔2007〕1号)等现行个人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尚未开放。”“如果网传帖子中所述保险符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规定的业务,将不存在任何收支障碍。”也就是说,像现在一些内地居民去香港购买年金保险、终身寿险这些储蓄类品种的保险均不在外汇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即便是重疾险这类健康保险,在香港保单保额还包括分红等性质的情况下,能否算服务贸易类交易也不好说。内地居民可开设香港银行账户不过,以上种种并不意味着投保香港保险完全受限。一位香港保诚保险代理人A小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在香港银行开户,从你本人的香港银行汇去内地自己的户口(账户),不存在大额支票内地提现的问题。”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第19条,“境内个人向境内经批准经营外汇保险业务的保险经营机构支付外汇保费,应持保险合同、保险经营机构付款通知书办理购付汇手续。境内个人作为保险受益人所获外汇保险项下赔偿或给付的保险金,可以存入本人外汇储蓄账户,也可以结汇。”当然,结汇是有每人每年5万美元上限约定的。此外,这位知乎网友的帖子称,“开立银行账户的审核非常严格,根本开不了户口。”但对此说法,香港保诚保险代理人A小姐表示不认同,她称,“目前内地居民在香港开户只需要内地居住证明和香港保单等材料,开立的过程并不算太复杂。”记者了解到,目前香港银行对于内地居民前往开户类型有不同规定,大银行更倾向于开立更高资产客户的账户,中资和小银行对于门槛的要求较低,需要提供保单和家庭住址证明,比如信用卡流水证明材料等。实际上,“香港保险支票在内地无法兑换”这个话题并不新鲜。2016年4月份,原保监会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从法律、汇率和外汇政策、保单收益、现金价值等方面进行风险提示。同年10月,为进一步规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银联国际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以下简称《合规指引》),规定境内居民在境外购买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可以使用银联卡支付,其他保险项目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我国香港地区保险业监管局近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香港保险业实现了毛保费2537亿港元,同比上涨了7.2%。其中,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223亿港元,同比下降了26.6%,显示香港保单热度正呈现降温态势。...
老揭语音,重出江湖:同样是大跌60点左右,上周五的大跌,和上周二的近60点大跌,市场反应完全不同。据传,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游资大佬,收到了来自交易所的交易异常提示函,主要是参与市北高新的炒作。于是,市北高新在周五开盘,直接被一字板封死跌停,其他跟随的科创板概念,也集体扑街了。龙头倒,对市场自然有影响。根据提示函的附件,此次被提醒的相关账户有四个,其中,章建平在上海的席位,传说中的海通证券上海建国西路被曝光坐实。我一直以为,章建平的席位在杭州,如今看来是转战上海了,上海真是游资的福地,以前总舵主也是从宁波,转战上海。在此之前,江湖传闻,章建平的席位最早是在国信证券杭州保俶路、随后转战至新疆证券杭州庆春路,在新疆杭州庆春路期间,由于一件突发性时间,导致章建平对其总经理信任度降低,转战东吴证券杭州湖墅南路,也就是现在的东吴证券杭州文晖路。此外,中信杭州延安路、中信杭州定安路、海通证券杭州解放路,也是传说中,老章的席位。我估计是上面觉得,此次的炒作,有点过火了,直接来个窗口指导,控制控制火势。/////////////////////////////////////////上周调整有点大,很多朋友在问下跌原因,要是以往,我还会不成熟地,马后炮找找原因,现在我要说,跌都跌下来了,还要找什么原因。老揭观点如下,依然简单直白,不模棱两可:1、上周跌得确实狠,有媒体开始找原因,归结于控股股东的减持潮,但有些数据值得重视。首先就是一份灾后清单,本周披露,今年到现在,4500多只基金清盘。再看看公募基金的收益,不看最好最坏的,累计三年,收益的中位数是-14.5%。这还不算这段时间如果去存银行理财能赚多少,里外里差了30%。面对这种数据,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比散户急多了,散户是盈亏问题,他们是生死问题。这几天陈光明到处在路演,300万的门槛,我感觉有点高,今年这种逢8的年份,能立即拿出300万现金,而且还要锁定3年,不多的。2、再深挖一下,看看最近的政策,有没有打压基金的意思?显然扶持都来不及,哪有可能打压。如果没有大大小小的公募、私募配合,什么质押危机,什么上市融资,什么价值发现,都无法实现。接下来市场是没办法走回头路的,行情一切是显然的,既然跌下来了,无论是公募、私募,各路机构为了自己的生存,必然得凭自己的本事来折腾,争气的机构,赚钱;不争气的,淘汰。/////////////////////////////////////////上个周末,在公开征求意见7个月后,日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上市公司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此次对上市公司高送转的规范堪称史上最严。此次高送转,对业绩的要求是非常高,也就是说,能高送转的公司,成为年报盈利预期的重要信号。高送转每年有两次炒作时间,一次就是当下,10月至12月,一次就是第二年的春季,3月至5月,预告越早,越会吸引炒作资金。这里老揭给大家收集了两家券商对高送转公司潜力名单总结,仅供参考,不作为买卖依据。一份是天风证券的:还有一份是广发证券的:...
随着网贷行业监管趋严,曾被资本疯狂追逐的P2P概念已经黯然褪色,投资人也不再买账,一些上市公司纷纷退出P2P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12月底,共有79家上市公司参与投资了98家P2P平台。而截至今年11月20日,共计上市系P2P平台34家出现问题,问题类型包括清盘或停止运营、转型、提现困难、展期、警方介入等。这也意味着目前仅有64家上市系P2P平台正常运营,10个月间平台数量降幅超过34%。 一些拥有上市公司背景的平台,实力与背景均有限,除了逾期、展期、警方介入外,还有一些业务停滞、无标可投、数据长期不更新的“僵尸平台”数量不在少数。以上爆出问题的34家“上市系”网贷平台中,其中19家提现困难或逾期,另外9家平台退出或停业转型,6家被警方介入。 实际上,当初上市公司与P2P平台“联姻”也各怀心思。在网贷行业发展前期,P2P平台引入上市公司背景作为股东,一是为了增信,也有助于推广。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除了当时布局P2P拓展公司业务外,为自己“输血”则成为他们蜂拥而入的驱动力。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随着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内企业并购需求的增加,杠杆收购作为成熟资本市场中常用的资本运作工具,也受到愈来愈广泛的关注。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为美国市场原创的投资交易结构,也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常用的架构,一般指通过举债筹集资金以收购目标公司,通过资金杠杆撬动更大额交易。杠杆收购作为一种商业安排,并不是一个法定的概念,原则上使用杠杆资金(即债权性融资)进行收购的交易都可以归为或类似于杠杆收购。2015年1月21日,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冬季达沃斯论坛发言:“央行有信心地认为,中国经济仍然是非常稳定的,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乐观的心态与这位白净爱笑的技术型官员很配。峰回路转,不到三年时间,2017年10月19日,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即将卸任的周行长却是另外一番心境。他在介绍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时强调:“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过多,会导致市场过于乐观并造成矛盾的积累,从而到一定时候出现‘明斯基时刻’。这种情况的剧烈调整,是我们重点防止的。”周行长语重心长,而绝大多数人仍沉浸在美梦中,话中透露出的寒意,只让当时的各界人士玩味了七秒。一年后,各类事件叠加,经济遇冷。上证指数更是击穿2500点心理支撑,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开始给股民打气:“春天已经不远了。”那现在是冬天还是秋天呢?反正不是夏天。秋江水冷庙堂也会先知,周行长在达沃斯发言的时候,他就觉得有些冷了。因为,他穿上了秋裤。01什么是杠杆收购?杠杆收购(LeverageBuy-Out,简称LBO)是一种企业并购方式,是企业资本运作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实质在于举债收购,即通过信贷融通资本,运用财务杠杆加大负债比例,以较少的股本投入(约占并购资金10%-30%)融得数倍的资金,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重组,并以目标企业未来的利润现金流作为偿债来源。这是一种以小博大、高风险、高收益、高技巧的企业并购方式,也有人称其为“蛇吞象”、“小鱼吃大鱼”等。02杠杆收购与管理层收购的联系?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简称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在大多数杠杆收购案例中,这些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参与了收购活动, 所以大多数杠杆收购同时也是管理人员收购(MBO)。杠杆收购使处在边缘中的MBO成为公司治理的主流工具。在MBO中,由于收购活动的发生,使得管理人员的管理动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股东价值的增加,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优化公司治理结构。03什么样的企业符合杠杆收购的标准?除上述标准外,还会特别强调收购方案必须被目标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接受,且必须说服管理层入股,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激励激发管理团队的创造力与战斗力。04杠杆收购的融资结构有什么特点?1、收购方(基金)自有资金占总收购资金的10%——20%,以股权投资方式设立平台公司;未来平台公司获得目标公司股权,并基于股东权益实现获利。2、银行资金占总收购资金的40%——50%,通常以银行贷款方式提供给平台公司;目标公司资产作为银行资金的抵押,目标公司的经营利润作为偿还贷款利息的保障;银行贷款的本金,通常用退出时转让目标公司股权(股票)获得收入偿还。3、夹层资金占总收购资金的30%——40%,以发行债券方式提供给平台公司使用;目标公司抵押权益之外的资产或权益提供担保,目标公司的经营利润作为支付债券利息的保障;债券的本金,通常用退出时转让目标公司股权(股票)获得收入偿还。4、为提高重组、整合的成功率,一般会要求管理层对目标公司持股,优化股权结构。在这种资金结构安排中,收购方自有资金占比为10%-20%,但却获得了全部收购资金带来的股权权益,自有资金收益率被放大5-10倍。05杠杆收购的步骤?在具体应用杠杆收购一般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完成收购后,通过目标公司管理层,削减经营成本、改变市场战略,力图增加利润和现金流量。他们将整顿和重组生产设备、改变产品的质量定价,甚至是改变生产线和经营方向。经过3-5年整合,使目标公司更加强大,将目标公司重新推向资本市场,有计划退出或继续持有。06经典案例-KKR收购霸电池KKR收购霸电池就是运用管理层收购方式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收购前,劲霸电池仅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的一个事业部。经过众多买家5个月的角逐,KKR于1988年5月得到了劲霸电池。当时的分析普遍认为劲霸总值不超过12亿美元,但KKR出价18亿美元,至少高出竞争对手5亿美元。KKR的方案也十分有利于劲霸的管理层,公司的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而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让他们拥有公司9.85%的股权。这大大出乎管理层的意料。买断后劲霸的第一年现金流就提高了50%,以后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在这基础上,KKR把CEO坎德的资本投资权限从收购前的25万美元提高到5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把管理下级经理报酬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1991年5月,劲霸的3450万股票公开上市,IPO价格是15美元,KKR销售了它投在公司的3.5亿美元资本金的股票。1993年和1995年,劲霸又进行了二次配售股票,加上两年分红,KKR在1996年的投资收益达13亿美元,并将收购劲霸时借贷的6亿美元债务偿清。1996年9月,KKR把劲霸卖给了吉列公司,每1股劲霸股票可得到1.8股吉列股票,总价值相当于72亿美元。交易结束时,KKR仍拥有劲霸34%的股权。一、研究杠杆的专家人们对明斯基的熟识源于次贷危机后。2011年4月,08年后新成立的美国新经济思维研究所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场会议。67年前,奠定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也在这举行。美帝的经济学公知,俄勒冈大学的马克-托马在听完一些成员的讲话后,讽刺道:“新经济思想意味着要读旧书”。因为大家都在翻来覆去的讲明斯基[1]。早在2008年的危机前二十年,在华盛顿大学任教的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就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断言金融危机肯定会发生,提醒人们要多穿秋裤。那时他人微言轻,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喜欢不停散播耸人言论的老学究。终其职业生涯,直至1996年去世,他仍是一个社会边缘人。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应证了明斯基的理论,美国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保罗-麦卡利把崩溃的时刻称之为“明斯基时刻”,这位故去的经济学家才被世人熟知。到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他才算真正名扬天下。明斯基把债务积累到崩溃前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对冲融资:债务人从融资中获得的现金流能够覆盖本金利息;(2)投机融资:现金流刚够支付利息;(3)庞氏融资:现金流还不上利息,借旧还新。整个过程其实符合一般投资人的心理。在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开始举债、加杠杆。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开始盲目自信,债务越来越高、杠杆越来越大,直到超过现金流和债务利息的不平衡点而崩溃。虽然明斯基的理论得到了应证,但具体到如何去杠杆、解决债务危机,人们经常提起的却是另外一个名字——雷。达里奥(Ray.Dalio)。1949年出生的达里奥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这支基金目前管理着1600亿美元的资产,7年前超过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达里奥也不是一路顺风顺水。在80年代初,由于对债务的研究认识不足,年轻的达里奥栽了大跟头,公司险些关门。后来他潜心研究宏观经济和债务危机的本质,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模型。其后30多年,他带领桥水顺利度过了每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为投资人盈利近500亿美元。2018年9月10日,达里奥出版了他的新书《理解债务危机的模板》[2]。书中沿袭他之前在其他论著中的理论,结合100年来48次债务危机的例子,全面阐述了关于债务和去杠杆的研究和理解。书中针对债务危机,提出了一套去杠杆的方法,包括减少债务负担的四大类政策:(1)紧缩政策,(2)债务违约/重组,(3)债务货币化/货币供给,(4)财富转移。四种方法需要调和使用,不同的搭配会产生“好的去杠杆”,让危机平稳着陆并逐渐回暖,如次贷危机后的美国;也会产生“糟糕的去杠杆”,陷入长期的萧条,如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由于对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处理,最近几年,达里奥在国内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人。上到庙堂,下到各类投资人,都是他的读者。他的《原则》一书,自年初发布以来,长期霸占畅销书排行榜。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投资圈的人不引用两句原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投资的。而达里奥对中国的了解其实更早也更深。1984年,创业不到10年的达里奥就通过中信公司的介绍来到中国。他看到黑压压的胡同,断言未来必将成为摩天大楼,这些话连当时的中国朋友都觉得是笑话。1989年,王明波、高西庆、周小川等中国金融业的先驱成立了“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达里奥随即就捐了一笔钱,以后便经常与这些大佬谈笑风生。1995年,他将只有11岁的小儿子马修。达里奥(Matthew.Dalio)孤身一人送到中国,受中信一位领导的监护。马修就读于史家胡同小学,成了当时年龄最小的外国留学生。如果放到今年,小达里奥就可以和同学们在奥体中心参加运动会,听国家奥委会主席宣布开幕,宋世雄解说,和周洋、陈一冰、武大靖等奥运冠军一起比赛了。后来,达里奥一家同中国的缘分仍通过慈善延续。2000年,16岁的马修。达里奥在中国成立“中国关爱基金会”,旨在募集资金救治中国残障孤儿并资助美国家庭领养。1995年,达里奥和儿子在北京即便如此了解中国,且与高层交好,达里奥在中国的主业却开展得很慢。在马修还在史家胡同读书的时候,达里奥就成立了一支基金,但没有做什么具体工作就关闭了。这几年他开始频繁出入中国,除了政策原因,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中国的债务和杠杆情况进行审慎的评估。二、杠杆的过去2014年底,A股股指一路上行,开启了久违的大牛市。一时间,压抑了多年的亢奋情绪迸发出来,各路人马杀进股市,人人都成了股神。另一边,专家学者们纷纷挺起胸膛,一脸认真地给大家科普这是真正的“改革牛”。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创出5178点的新高后,随即开始调头向下,进入了“股灾1.0、2.0、3.0”。“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和“熔断”成为了广大股民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漆黑的夜里,品尝着清汤挂面、酱油泡饭的股民们终于认识到,这趟过山车,原来是结结实实的“杠杆牛”。可以说,那次震荡,给了国人上了一次堂生动的杠杆课。但其实,早在多年以前,杠杆就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部门中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评估,截止2017年末,中国目前的非金融部门杠杆率达到了255.7%,不仅显著高于新兴经济体杠杆率的平均水平(193.6%),甚至已经超过美国(251.2%)等一些发达经济体。从2008年开始,以企业、政府、居民等非金融机构为主体,分别进行了三次明显的加杠杆,将杠杆率从当时的141.3%提高了近一倍。第一次是2008年到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国内启动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其实“四万亿”只是一个象征性说法,真正的投放量数倍于此。企业和政府开始大规模借钱投资扩产。仅企业部门每年的总融资就从2万亿直接飙升到7万亿。到了2011年,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持续降低,并引起了经济下滑。第二次是2011年到2013年。为了对冲经济下滑的影响,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大搞基建。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影子银行源源不断地把资金注入到众多非标项目中。同时本应淘汰的国有和重工业企业的落后产能,却通过债务展期,借新还旧维持生存,债务并没有出清,反而扩大。2015年,经济又开始走低。第三次是2016年到2018年初。2016年,轰轰烈烈的房产去库存开始。年初,周行长说:“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再加上货币化安置及15年连续降准降息带来的充沛弹药,全民抢房。中国居民部门总贷款3年多翻了一倍,占GDP的比重接近50%。房价节节高升,从一线一直蔓延到三四线,很多地方直接跳涨一倍。这可能是广大群众扔掉手中的瓜,挺身参与最直接的一次加杠杆了。中国非金融实体分部门杠杆率经过三次加杠杆,到了今年,经济下行的声音又开始不绝于耳。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举债是拿明天的钱供养今天的繁荣,它只会制造波动,并不能创造增长。可惜举债会上瘾,一旦使用,每次遇到经济下滑都会忍不住借债刺激经济,经过短暂的好转后又会掉头向下。如此往复,泡沫越吹越大。三、杠杆的现在达里奥的债务危机理论告诉我们,当债务发展到其创造的财富不足以偿还其本身时,债务危机就有爆发的可能,这也是明斯基指出的庞氏融资。经过十年来的三次加杠杆,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分别为48.4%、160.3%和47%,都已达到巨量。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看似不高,实际上地方融资平台的账是算在了企业头上,而居民部门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更是高达93%,很快收不抵债。高杠杆的债务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居民部门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幸运的是,从2016年底开始,国家就已经注意到了高杠杆率的危险,监管层明确提出需要“去杠杆”,主动降低宏观杠杆率。2017年的“金融去杠杆”、2018年4月的资管新规实际上已经关闭了影子银行的大门,让表外业务、同业理财、期限错配等金融乱像得到了有效控制,空转创造出来的货币开始大幅下降。最新的数据显示,10月的M2增速已跌至8%,触及历史低点。以前的企业、机构等部门由于存在刚兑的惯性思维,企业拼命借钱、机构拼命给钱,大家一起推高了杠杆。而经过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规范,刚兑预期逐渐被打破,银根开始收紧。从去年开始,在海外疯狂举债并购的万达、海航们就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开始断臂求生,至今也没有缓过劲来。到了今年,情况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在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今年债务违约层出不穷。年初上市公司违约频发,董事长们开始跑路、跳楼。6-9月的p2p爆雷潮,让众多中产积蓄一夜归零。其实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很多p2p要么是在空转,要么就是名副其实的垃圾债。在增加货币供给方面,今年以来央行已经通过逆回购增加短期流动性,并4次降准,释放了约2.3万亿的长期流动性。在6月,央行宣布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7月,央行直接要求银行购买低评级(AA+)信用债,并配给相应规模的MLF。这些措施,都相当向市场提供了一定的货币。结合达里奥去杠杆的四个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开始容忍大范围债务违约的发生,并通过多种货币政策组合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这些都是去杠杆的有效措施。允许违约的发生其实是巨大的进步。投资需谨慎,不能光撑死胆大的,饿死踏实做事的。但经济运行有惯性,加上资金的传导不通畅,释放的流动性不能及时流到各实体企业部门,情况仍不乐观。从最新的10月社会融资数据来看,增量仅为7288亿元,同比减少4716亿元,创27个月以来的新低。实体企业得到的金融支持进一步降低,日子更加难过。在我国,GDP的增长目标一直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任务。今年的GDP增速目标为6.5%,由于事实上的紧缩,再与当前的毛衣战叠加在一起,到年底是否能完成,考验着各大衙门的功力。于是,这才有了今年7月份的央妈和财政部的互怼。央行认为,规范影子银行、流动性收紧,经济下行压力过大,财政政策就该更加积极。而财政部认为,不能所有锅都由财政来背。最终,从行动上来看,财政还是听了妈妈的话,没让她受伤。只不过,选择的方式是重启大基建。8月15日,财政部发文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9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量为6713.23亿元,环比增长2265.51亿元,超过了今年前8月累计6094.03亿元的发行量。专项债放量推动新增地方债规模持续增长。今年第三季度地方债发行总额接近2.4万亿元,较上个季度直接翻番。举债的目的很简单,各地停下的高铁、高速、路桥和地铁又开工了。达里奥总结的“漂亮的去杠杆”是在适度通胀情况下的去杠杆,即有足够刺激(通过印钞/债务货币化/货币贬值)来抵销去杠杆的的紧缩效应(紧缩/债务违约)。这样收入增速能够高于名义利率,且刺激不至于导致通胀加速、货币贬值和新的债务泡沫。从宏观杠杆的公式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去杠杆,就应该减小分子,做大分母。而在目前紧缩的情况下,GDP增速降低,地方债务增加,反而不利于去杠杆(这里顺便指出一下,之前海通证券姜超博士的文章《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3]中,将达里奥去杠杆方法的第一条(1)紧缩政策认为是货币紧缩,进而认为目前m2增速的降低有利于去杠杆。虽然我很喜欢姜博士,但从理论的角度讲,达里奥的紧缩政策应该指的是财政紧缩,是减分子而不是分母)。看着各界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宽松的预期开始加强。中金前几天的报告称,如果趋势继续,“降息的必要性也随之上升”。四、杠杆的出路战国时,苏秦的弟弟苏代告诉魏王:“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过去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放水,各部门又会自觉不自觉的走上加杠杆的老路,让债务问题更加严重。因此货币政策绝不能再次宽松,绝不能大水漫灌。但是目前企业融资的困境又摆在面前,那如何在货币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做大分母,解决目前的流动性和去杠杆的矛盾呢从7月底开始,国家的基调已经从去杠杆转为稳杠杆,就是需要用中性的货币政策,既不搞大水漫灌、加大杠杆,又能给市场提供适当的流动性。让造血的企业直接受惠,激发企业活力,创造更多价值和增长。结合达里奥的理论,更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和务实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首先需要控制地方债务,规范地方融资平台。从非金融实体部门杠杆率的构成来看,企业杠杆处在高位。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其实划在了企业杠杆中,如果把这部分债务去掉,企业杠杆率能够下降到大约130%左右。重启的基建虽然可以短期刺激GDP,但长期来看只增加了债务。因为还需要考虑收益问题。拿情况不错的铁总为例,2018年一季度总资产已达7.7万亿,但过去两年的税后利润连20亿都不到。其他地方上的项目更不用说,一条路像拉链一样挖了铺、铺了挖,一年能往复好几次,浪费严重,谈何收益与偿债。其次,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让释放的流动性直接进入实体企业。虽然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认为,央行提供的流动性并没有“淤积”在银行体系内,都流向了实体经济。但身体是诚实的,实体的感受还是缺钱。另一方面,国企和民企像是活在两个世界,有些国企领导融资利率超过4.5%就压力山大,根本不知中小企业动辄十几甚至几十的融资成本。现实版的何不食肉糜的后果就是国企在过去不断加杠杆,民企凄风苦雨。好在现在从上到下都注意到民企的困境,都在想法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郭树清主席前阵子的要求更直接:大银行最起码1/3贷款要流向民营经济。中小银行2/3贷款必须流向民营经济,五年后达到50%流向民营经济。最后,也是呼声最高的一条,就是要减税降费。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要让经济增长,激发企业活力是重中之重。加大直接融资只是减轻了杠杆的分子,减税降费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提供持续的增长,能够优质且有效地做大分母。今年起,国家已经把最高增值税率从17%降至16%,同时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门限,并增加了多个抵扣项。但是这些力度显然还不够,我国企业的税负和社保费率目前仍然偏高,而且减税仍有空间。根据测算,增值税降低1%能够直接减税5000多亿元;如果把16%档并入10%,同时把6%档降至5%,则可以直接减税近万亿元。随着2019年1月1日临近,社保将由税务局征缴。对于之前按最低标准申报给社保局的中小企业来说,这项政策犹如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以月薪1万来计算,这类企业的用人成本会因此暴涨3倍左右。规范化征缴是对的,但需要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来抵消这政策带来的影响。于是从10月起,从上到下都明确提出要给企业减负、减税降费。如果能够把减税降费落到实处,并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减税降费力度。既给相关企业降低了负担,变相提高了利润,增加活力;又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补齐短板。减税降费不单单是提高造血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给予广大企业以信心,解决企业家的心病。其实,稳杠杆就是要稳人心。扩展阅读:杠杆并购的资金来源:美国经验和中国实践2015年以来,宝能集团意图通过杠杆并购控股万科地产的“万宝之争”备受关注,引起了各方注意和思考。杠杆并购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盛行,到 1989年进入低谷,是美国历史上又一次典型的并购浪潮。1 美国杠杆并购浪潮的实践(一) 杠杆并购的实质所谓杠杆并购,实质上是举债并购,即通过财务杠杆加大负债比例,以较少的股本投入融得数倍的资金,对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并以并购重组企业的未来利润和现金流偿还负债。简言之,杠杆并购就是借别人的钱来购买目标公司,购买的目的是以更高的价格将其卖出,然后从中获利。杠杆并购与战略并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一般不关心某种行业或特定产品和服务,更多关心公司价值,即以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为目标,并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赚取被低估的价值,而后者主要是长期持有某种特定行业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断实现最大化的市场份额。因而,杠杆并购在美国市场上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掠夺和投机的手段,受到非议。值得说明的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借助杠杆来完成战略并购的案例,实现了杠杆并购和战略并购的结合。(二) 杠杆并购兴起的历史背景美国并购潮始于1974年,标志性事件是国际镍公司成功并购ESB公司。1980年美国杠杆收购的累计交易额达到了17亿美元,1988年达到了1880亿美元,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市场环境、监管环境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共同促成了并购浪潮的兴起:一是市场环境。20世纪70-80年代是美国利率管制逐渐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完成的重要时期。银行失去了大部分低成本的存款,向公司提供短期贷款的利润空间也变小,因而开始发展并购贷款业务。同时,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放松管制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授权联邦特许储蓄机构发放商业贷款,并可以投资公司债券。投资银行为了应对盈利压力而逐步放弃作为被动顾问的传统角色,开始主动招揽生意,其并购部门到1983年前后就成为主要的利润中心。此外,投资于长期限、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债券、国债和公司债以及普通股的传统投资表现欠佳,迫使投资者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二是税制和会计制度。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出台,允许公司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增长,使得美国的税制更加向杠杆收购中的负债部分倾斜。加速折旧的会计处理制度提高了最近会计年度的折旧费用支出,相应地减少会计利润,进而降低了以此为基础的税务现金流支出。这就使得在公司的实际运营中,现金流量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账面会计盈余的增长速度。因此,股价并没有因为收入的增长而上涨。相反,增加的现金流却增强了公司利用债务杠杆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作为收购目标的吸引力。三是监管环境。在里根政府时代,反垄断的限制几乎作废。由于里根政府曾表示将否决任何一个限制公司并购的法案,1984-1985年期间意图限制并购的约30个法案无一通过。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不支持任何一个反并购的法案。正是里根政府对并购的支持态度,推动了80年代早期的并购业务开展。(三) 杠杆并购的资金来源起初,资金来源是制约杠杆并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杠杆并购被视为掠夺、投机工具,面临的负面舆论环境,许多贷款人不愿参与杠杆并购;另一方面,杠杆并购多属于恶意并购,因而不能提早透露恶意并购意向,同时,并购的不确定性也导致无法确定是否急需钱以及需要多少钱(因为可能需要提高并购出价)。高收益债券的兴起为杠杆并购资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绝佳的工具。高收益债券是比投资级债券信用等级更低、违约率更高的公司债券。米尔肯和其所供职的德崇证券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源,造就了高收益债券在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消除了资金规模对并购活动的阻碍,并加强了被收购威胁的可信度。从1982年起,德崇证券就开始承销高收益债,募集杠杆并购所需的“夹层资本”。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杠杆并购以及为并购所产生的负债成为高收益债券融资的两大用途。同时,高收益债券的市场蓬勃发展和次级特点也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银行的顾虑,进而为杠杆并购提供贷款。因而,杠杆并购的资金来源大体呈现出“倒金字塔”的结构:最顶层是对公司资产有最高求偿权的银行贷款,约占收购资金的60%;中间层是被称为高收入债券的夹层债券,约占收购资金的30%;底部为收购者的自有资金,约占收购资金的10%。上述比例并不稳定,它随着夹层债券市场景气度、经济和信贷的繁荣、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改变而改变。同时,并购方使用目标公司的未来盈利和现金流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四) 杠杆并购的低谷杠杆并购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1989年前后落入低谷:一是市场投机增强,债券违约频发。从1986年秋天开始,美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贷款违约、公司破产、银行倒闭以及储贷协会停业等事件,越来越多的分析师齐声对美国国内的大量债务以及由此引起的紧张迹象表示忧虑。从1988年开始,由于过度投机,发行方对因杠杆并购而发行的高收益债券无法偿付高额利息的情况屡有发生。高收益债券陷入了“高风险-高利率-高负担-高拖欠-更高风险……”的阶梯式恶性循环,信用水平日益下降,违约概率明显上升。二是针对杠杆并购的监管得到强化。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公开反对高负债的融资收购,并于1985年12月提出议案,意图限制杠杆并购融资。随后,对杠杆并购进行限制的呼声越来越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开始实施严格的监管规则,意图提高并购融资的成本,主要包括: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对杠杆并购中债务利息支出抵扣做出限制,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对公司债券引入更为严格的评级分类标准,对高收益债券执行远高于其他投资的风险权重;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案》对储蓄银行可持有的高收益债券比例做出限制。此外,美国有37个州也相继通过了反收购法案。三是杠杆并购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1989年夏天,违约事件频发和监管规则强化,共同导致杠杆交易贷款和高收益债券市场出现了“挤兑”的现象。对银行业而言,一是美国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对银行的限制性法规,用于限制高杠杆交易(HLT)贷款;二是巴塞尔协议开始执行按风险加权的资本测量体系,这迫使银行收回向私人部门的放贷,转而购买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以满足资本要求[1]。对保险业而言,高收益债券风险权重的提高使得大多数公司逐渐不再参与高收益债券投资。此外,投资者从高收益共同基金和年金计划大举撤资,储贷机构也因储蓄法规形成大规模的高收益债券抛售潮。四是相关市场和舆论环境发生变化。一方面,连续5年不断上涨的美国股市在1987年10月19日遭遇崩盘,使得并购方通过股市实现并购收益的途径和机会丧失;另一方面,1989年,德崇证券因内幕交易而接受调查,来自美国大公司的精英们为了抵制杠杆并购、维护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不断推波助澜。最终,德崇证券被迫申请破产。2 “万宝之争”与美国杠杆并购的比较(一) 相同点一是都发生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期。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管制逐渐放松的关键时期;1986年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在我国,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加速,2015年10月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上限,彻底取消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放开,都标志着中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完成。中美杠杆并购兴起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在时间上的重合,与该时期金融管制放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逐渐失去低廉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原本所依赖的存贷利差空间也不断缩窄,必须寻找新增利润点来覆盖成本。杠杆并购的高回报率自然就引发了投资兴趣:在美国市场上,商业银行为杠杆并购提供贷款,保险、共同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杠杆并购相关的高收益债券投资;在我国市场上,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大资管”时代中和“资产荒”背景下也通过理财计划、资管计划积极参与以“万宝之争”为代表的杠杆并购交易。二是杠杆并购的标的公司选取标准类似。在美国,杠杆并购的标的公司应该符合以下标准:一是目标公司处于盈利期,有稳定的和可预期的现金流;二是公司存在管理效率提高的空间,并具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三是公司债务比例比较低,有举债空间;四是公司资产变现能力强,一旦出现支付危机,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出售这些资产而迅速地获得偿债资金。在我国,房地产、银行、商业贸易、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为险资举牌的偏好所在。其中,被举牌的房地产公司有6家,银行有4家。同时,被保险公司举牌的公司多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股息率较高、资产质量较高、现金流较为稳定等特点。此外,“宝能系”在购并万科地产的过程中,明确表示将保留万科地产的原有高管团队,也是维持管理团队稳定的举措。三是股市运行环境与杠杆并购密切相关。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道琼斯工业指数一直在800点上下震荡。经济的增长和蓝筹公司的发展并未在股价上明显反映出来,这就使得投资者认为蓝筹股价值被低估,为通过并购发现价值提供了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末股市崩盘前夕,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度突破2700点,在近十年间暴涨了超过230%,这与杠杆并购和投机盛行不无关系;随后,股市崩盘使得杠杆并购方无法通过公开市场实现并购收益,也是抑制杠杆并购潮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2015年下半年“股灾”之后,部分蓝筹股价值严重低估,这就给并购者提供了低价买入的条件。二级市场上,险资举牌渐成风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险资举牌数量为过去5年来举牌总数的2倍还多。其中,2015七八月间,“宝能系”的钜盛华和前海人寿联手三度举牌万科。“万宝之争”也造成万科股价从年中低点约13元涨至停牌前的超过24元。如果任由险资举牌持续,很难说不会鼓励投机、推动股市再次暴涨。(二) 不同点一是融资工具不同。在美国的杠杆并购中,高收益债券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融资工具。然而,在我国,“万宝之争”中所使用的融资工具包括万能险[2]、投连险[3]和层层嵌套加杠杆的资管计划等。对于“万宝之争”中涉及的资金来源而言,“宝能系”首先使用其销售万能险所获得的保费收入买入万科股票约106亿元;随后,“宝能系”实际控制人质押宝能股权、“宝能系”质押其子公司钜盛华股权、钜盛华质押其持有的前海人寿股权和万科股票进行股权融资获得约200亿元资金;随后,“宝能系”将其质押融资中所获得的约67亿元资金进行资管计划配资获得约133亿元资金。根据公开信息,目前至少有7个资管计划涉及“万宝之争”,其资金分别来自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等。上述资管计划层层嵌套[4],为“宝能系”提供并购资金来源。复杂的资金来源造成至少以下两方面重大问题,一是不同金融市场风险穿透,一旦一环发生风险,保险市场、银行市场、同业市场都连环受损;二是杠杆比例过高,通过循环抵押、“名股实债”规避监管,真实杠杆累加超过十倍。二是投资主体不同。高收益债券是美国杠杆并购潮中除银行贷款外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从高收益债券投资者的市场占比来看,机构投资者占高收益债券的绝大多数份额,并且随时间的推移几乎持有了所有高收益债券。其中,1989年底,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这三类机构持有高收益债券的比重达到75%。然而,我国与之不同,举牌险资的资金来源多为保险公司所发售的“万能险”等类理财的保险产品,而这些保险产品的持有人却是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并不了解、单纯相信保险资金安全的普通公众;“万宝之争”中“宝能系”的资金来源除上述保险产品外,还有大量来自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和资管产品,层层穿透后就会发现这些资金同样来自普通的社会公众。三是资金期限不同。美国杠杆并购潮流中债务期限相对较长。从高收益债券的发行期限来看,一半以上的债券发行期限在6-10年,其次是1-5年期的债券,占17%;11-15年、16-20年、21-30年,以及30年以上的分别占到4%、13%、13%和1%。然而,我国此次杠杆并购的资金期限与美国不同。传统的万能险产品,一般为10年以上的中长期险种,但近年来中国一些中小险企推出的万能险,虽然保障期也是5年、10年或20年,但却强调1-2年后就可无手续费或低手续费退保,而网络销售的万能险,甚至短至3个月、6个月就可将钱取出。使用短期资金错配于期限并不确定、风险较大的杠杆并购项目,万一遇到并购障碍、集中退保、监管政策强化等,而投资端又不能立即变现,则面临着现金流断裂的危险,造成传统意义上最安全的保险资金无法偿付,就很可能影响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3 启示企业并购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明确指出“兼并重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并购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来源。使用债务资金来支付并购价款和费用的并购活动被称之为“杠杆并购”。债务杠杆的使用不仅可帮助优秀的市场主体和管理层获得并购资金,还可提高并购效率、放大潜在收益。然而,杠杆并购的顺利开展,尚需做好以下工作:(一) 控制杠杆水平杠杆具有放大收益和亏损的特点。金融市场中债务杠杆的无序采用,一方面易造成市场泡沫,另一方面也易形成浓厚的投机氛围,妨碍市场健康发展。在“万宝之争”的并购总价中,自有资金占比不足10%,万一并购失败可能会引起一系列无法偿还本息的连锁反应。因而,有效控制杠杆水平很有必要,建议内外并举,充分发挥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的作用:一是强化外部监管。从美国市场杠杆并购实践来看,债务资金在并购总价中占比约为90%,由银行贷款和以高收益债为代表的夹层资金组成,二者与自有资金的规模大体呈现为6:3:1的结构关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杠杆并购也处于起步阶段,为防范风险,应加强对杠杆并购的审慎管理:可考虑直接对杠杆率做出要求。金融管理部门可规定金融机构向并购企业提供的债务资金在并购总价中占比不得高于一定比例,比如80%;同时,也应强化信息披露,为防止并购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加杠杆。金融机构不仅要披露融资工具,还要披露底层资金来源;在涉及到跨市场债务融资时应该明确披露在所有其他市场的融资情况,以确保杠杆率要求的落实。此外,还可考虑通过经济手段间接控制杠杆水平。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并购贷款和参与杠杆并购的理财资金和保险资金设定适当的风险权重,提高资本要求。二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为根据市场情况规范并购贷款业务,银监会修订并印发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5〕5号,以下简称《银监会指引》),要求并购交易价款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60%、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等,不再对担保等提出实质要求,也提出了其他相应的风控要求。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健全性和有效性,将杠杆并购融资中所可能涉及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纳入统一内控体系,并使用合适的内外部模型综合评估风险水平。(二) 规范融资工具由于缺乏规范化的并购融资工具,并购主体使用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层层嵌套资管计划等方式来筹集并购资金。因而,要“开正门、堵邪路”,规范杠杆并购交易的融资工具。一是发展规范的融资工具。未来,在刚性兑付完全打破后,可考虑充分发挥并购债和并购基金等工具的作用。例如,可借鉴美国经验,并购主体为杠杆并购项目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允许其发行专项并购债,并以并购标的的利润和现金流作为偿债资金来源。二是规范现有的融资工具。在我国,来自社会公众的银行理财资金和保险资金都参与了杠杆并购,变相发挥了类似于美国市场中“高收益债券”的作用,却并没有切实执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期限错配现象。因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杠杆并购中资金来源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来自社会公众的银行理财资金、保险资金和银行贷款等只能作为优先级资金,并限定比例;仅有合格投资人才能投资于杠杆并购融资的夹层部分。同时,金融管理部门应执行穿透式监管,不仅要重视“工具”的合规,更要重视“实质”的合规,防止监管套利。[1] 根据米尔肯研究所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数据,美国商业银行的高杠杆交易贷款总量从1989年超过9000万美元的峰值开始回落。[2] “万能险”是指同时包含投资和保障两大功能的人身险产品,分别设置保障账户和投资账户,在提供保险职能的同时,客户还可以直接参与投资账户内的投资活动,在收益上具有较强竞争力。[3] “投连险”即为“投资连接险”,集保障和投资于一体。投资方面是指保险公司使用投保人支付的保费进行投资,获得收益。[4] 以浙商银行资金为例,浙商银行理财资金认购五矿信托所发起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又持有浙银资本股权,浙银资本与“宝能系”联合设立浙商宝能资本,浙商宝能资本则是浙商宝能基金的一般合伙人(GP),浙商宝能基金参与华福证券发起的资管计划,最终实现了浙商银行为“宝能系”提供并购资金来源。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曝光多家高端酒店卫生问题的花总前几天接受采访,解释这些酒店为什么会出现卫生问题时说:主要是中国现在商业地产发展速度很快,不停盖新的酒店,世界级酒店在中国的扩张都是全球最快的,这么快的扩张,人员储备不一定跟得上。为什么高端酒店这几年扩张的这么快,花总没有接着说下去。按理说,扩张快的直接原因一般都跟利润率高有关,但过去几年,国内高端酒店,尤其是五星级酒店的疯狂扩张,却是在利润率节节走低的状态下出现的。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0年五星级酒店有接近10个点的净利润率,之后年年走低,平均每年往下掉0.5的百分点,到了2013和2014年,更是腰斩式缩水,分别比前一年掉了3个多点,2014年行业的净利润率低到0.74%。而净利润率走低,没有阻止五星级酒店的扩张。2010年到2016年,国内五星级酒店的数量自500多家增加到超过800家,部分一线城市,一度以超过200%的速度增长。甚至在2013年,将近95%的星级酒店亏损的情况下,五星级酒店的扩容速度仍然超过15%,远高于当年GDP增速。极速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挤压了高端酒店的投资回报。近10年来,单个五星级酒店平均利润总额最低的年份只有70多万元,相较于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投资,收益率不仅不如一些理财产品,连通胀都没跑赢。2015年,德勤中国合伙人曾宣称:投资高星级酒店的回报年限已经从25年提高到62年。显然,不管是从收益率,还是回报年限看,五星级酒店都已经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品类了。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回报率不高,却仍然吸引了大量投资涌入?2015年《羊城晚报》在报道中国高端酒店业绩下滑的文章中,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大多数高端酒店诞生于房地产的泡沫下,并非客源市场驱动。社科院前几年公布的旅游绿皮书似乎也证实了这个说法:2013年和2014年全国在建和待建的500家五星级酒店项目中,有八成是房地产开放商配套捆绑的项目。而房地产商不顾投资回报给五星级酒店砸钱,除了高端酒店持续的现金流可以在后期成为融资工具外,还得益于很多地方政府把星级酒店作为门面,以拿地优惠来鼓励投资。比如100亩土地,酒店占30亩,还有70亩可以开发,半买半送。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曾评论说:这些二三线城市建五星级酒店缺少‘在商言商’的精神,更多的非商业因素搅和进来,比如城市形象的打造、房地产的包装、大型国有企业的地方性产业扩张。《重庆日报》几年前就报道过主城区周边几个县市争建五星级酒店的事,一个叫永川县的地方的旅游局局长在采访中说:“2007年初,一家规模较大的台资笔电配套企业,在选择落户璧山还是永川犹豫不决之际,公司的副总亲自带队延长了两个月考察期,最后他们敲定选择入驻永川,原因就是考虑到永川拥有当时区县唯一的五星级酒店。”但这个总投资约3亿元建成的地标性五星级酒店,虽然名声在外,实际上在永川县旅游局长接受采访的时候,却是亏损500万、多次更换经营管理团队的状态。今年年初《南方周末》在“五星级酒店的中国生意”一文中,总结说:“地方五星级酒店的投资大部分是政府从产业定位或旅游接待方面考虑要做”,“引进大牌酒店是地方性配套能力的体现,做大牌五星级酒店比较好看”。为“需要”而不是为“盈利”存在的高端酒店,在2013年底国八条出台后,曾一度出现断崖式经营跳水。国八条终结了政府公务人员定点出差制度,之后多个省份跟随下令五星级酒店不能作为政府会议场所,导致当年有50多家酒店主动降星或取消星级评定求生存。压力还把高高在上的五星级酒店也逼到了价格战的绝境。从2010年到2016年,央行放了两次水,全国大部分行业加了两次杠杆,官方数据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六成多,五星级酒店的平均房价却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从664元降到了612元。而2006年鼎盛时期,上海26家五星级酒店的平均房价是1700多。价格厮杀中,很多五星级酒店最终不得不走上死抠成本的“节流”之路。去年秋天,五星级酒店不换床单的丑闻出来后,就曾有酒店专家以华住集团为例算过一笔账:华住集团去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是3.9亿元,客房总数近36万间,以一个季度92天计算,大概得出华住集团平均每间客房每天的净利润是不到12元。而洗一个床单的费用1.5元,被套2.6元,枕套0.6元,浴巾1元……单项都不高,可加起来跟每间房的单天净利润一比较,就挺可观了。这个算法有点粗糙,没有区分新开酒店的“培育期”和不同酒店的入住率,也没有剔除掉由于装修等暂时无法入住的房间数,不过还是基本能说明五星级酒店过去几年的经营情况。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五星级酒店每间可供房收入(RevPAR)从401元降到了366元,酒店收入下降明显。而与此同时,同期五星级酒店员工的月薪却平均上涨了45%。这也导致,除了在床单被罩浴巾枕巾的洗涤上五星级酒店要精打细算,有各种“省钱”冲动,在员工数量上也得精打细算。按照国际惯例,星级酒店的员工配比一般在1:1.2-1.5,即一个房间需要1.2-1.5个人,星级越高、越豪华,配比越高。而从旅游局数据看,国内五星级酒店平均每间客房的员工数量逐年减少减少,从2010年的1.31人,降到了2016年的0.91人。人少了,活儿还是那么多,就只能牺牲品质求效率。中国酒店业元老级人物、旅游协会秘书长张润钢曾发文感慨:现在很多饭店客房员工每天所承担的清洁房间数量已经在16-17间,有的甚至达到或者超过20间,35年前在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学习时,老师讲每人13-14间的清洁量是上限,上限是什么?我理解的一是指员工身体的承受能力,二是指清理出的房间的质量保证。不过,尽管过剩和压力可能会导致高端酒店,尤其是五星级酒店在卫生问题上降低标准,但卫生纰漏并不能完全用“过剩”和经营压力来洗地。事实上,去年五星级酒店不换床单的丑闻,和这次花总曝光清洁问题的时候,整个高端酒店的经营已经走出困境,去年利润总额还创了历史记录,比前一年上升近50%。这和国内高端白酒的消费颇有相似之处,过去依赖公务消费驱动的高端产品被“斩首”了,现在的增长主要由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来接盘了。但是五星级酒店利润恢复了,卫生标准却没有随之恢复。这也算是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一大痛点,客单价上去了,安全却仍然不让人放心。从这一点来说,五星级酒店的丑闻和上海国际学校的食堂丑闻一样,都教育了中产阶级,不要想仅仅通过支付更高溢价和糟糕的空气、水,食品切割开来,还是要像花总一样参与到监督中来的。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早起打卡、积极锻炼、管理碎片时间,你活得这么努力,生活却随手把你丢给骗子。打卡赚钱的初衷,是以金钱方式激励用户培养良好习惯,做到自觉、自律。从微信群,到QQ运动和微博早起打卡,打卡活动总能吸引很多人参与。一元投入即可参与挑战,打卡成功钱自动返还至账户,打卡失败则被他人瓜分。打卡,很多人用它培养习惯,但无孔不入的骗子,把它变成赚钱的工具。骗局的成功,不全是靠骗子的智慧,还有帮手的助力。01有一天,你一直阅读的公众号发出这样一篇文章《最近抖音很火的早起打卡挑战,竟然很多人还不知道》,或者《早起打卡还能赚钱,你确定你能做到吗?》,这些公众号告诉你,自律不仅能带来自由,还能带来金钱。大面积的广告投放帮助打卡赚钱平台快速获得种子用户。接着,利用邀请好友参与等营销手段快速进行粉丝“裂变”,平台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用户的快速增长。打卡赚钱平台一般利用网赚自媒体、薅羊毛放单平台、微博大V等渠道进行推广拉新。这类公众号的受众对赚钱更加敏感,对各种网赚形式如数家珍。贪小便宜和薅一把羊毛就走的侥幸心理,让他们更容易进入骗局。在打卡赚钱平台被盯上之后,这些公众号平台也纷纷删掉这些原本放在头条的文章,以示清白与无辜。用户很快就会忘记这些,毕竟互联网用户的记忆只有7秒。就是在公众号上看到这样的推广软文之后,小琪交了钱。从小琪的角度来看,打卡赚钱是一个薅羊毛的机会,也是一种投资方式,顺便还能帮助自己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一箭三雕。与前面提到的微博早起打卡平台不同,在牛轩打卡平台上,最少需要存入50元挑战金,第二天早上6点~9点在平台成功打卡,连续5天即可瓜分打卡失败用户的挑战金。存入的挑战金越多,能够瓜分的份额也就越大。200元投入,很快就能变成202元甚至更多。平台最多可以一次支付10000元参与打卡,而且后续还可以不断追加挑战金。远远高于余额宝等平台的收益,让更多人把这当作投资平台。高收益,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吸纳用户的主要方式。这些用户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高收益从何而来吗?当然知道,他们只是心存侥幸,觉得自己能够在炸雷之前及时找到接盘侠。当然,最终结果是,投入越多损失也就越大。0210月25日,牛轩App打卡平台终止运营。用户联系不上平台人员,客服通道也持续关闭。投资者的投资金额共超过500万元,在平台经营者手里无法收回。2018年10月25号前,App用户数量激增,19号时曾发生服务器故障停机约4小时,后恢复正常,但快速提现通道关闭。19号~23号,平台仅通过私人转账,选择性满足少部分用户低额度出账申请。24号中午开始,平台客服通道间歇性关闭,25号完全关闭,App平台自25号实际无运作,所有用户均无法正常提现。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该类打卡赚钱平台表面上的积极向上,以及投资的噱头,难掩其网络赌博的本质。一群人,将金额不等的资金放入资金池,由平台按照准入资格进行资金的重新分配。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用户无法与其他人联系,也就是说,用户不得不无条件相信平台提供的一切信息,包括今日可瓜的现金金额,目前平台用户数目等等。以牛轩打卡平台为例:页面显示平台当前有8026人参与打卡挑战,7629人成功,397人失败。至于是否确实是397人失败,用户无法获得确切信息。真实数据与平台出示的数据之间的差额就是平台盈利。平台数据显示有397人打卡失败,真实数字则可能是500、600,甚至更多,这之间的差额就被平台吞入。想想赌徒在网络博彩是怎样破产的?无规律的开奖,后台操控中奖号,赌徒处于必败之地。即便一个看似绝对公平的猜单双号,一旦有后台操控,用户也无法从中获利。打卡赚钱平台也是一样的道理。薅羊毛只能是赚钱方法,你见过薅羊毛还自带资金的吗?03牛轩打卡平台的投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期的广告投入以及平台搭建。前期粉丝导入完成之后,后期投入几乎为0,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在爆料者发来的受害者信息中,我们看到受害人范围遍及全国,包括贵溪本地人夏某某,受骗金额14万7千。一开始,平台通过合理设置扣点比例,让用户尤其是早期用户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甜头,以留住早期用户,并不断吸引新用户。用户越多,平台能够赚取的利润也就越多。按照平台说法,能瓜分多少奖励金需要看两个条件:1.当天未打卡金额;2.你所投入的金额。当天你的收入就是:未打卡金额/已打卡金额X自己的投入。食髓知味,小琪一开始的投入很快就获得回报,他也开始尝试投入更多资金。据爆料人称,更有用户通过透支信用卡等方式贷款,共投入23万元。渐渐地,平台会不断降低扣点比例,用户能够获得的收益也就越来越少。但是,大部分用户不会马上离开,他们会归因为运气,并且相信自己一定会时来运转。在这一阶段,平台每日坐收巨额营利,他们是不会跑路的。但是,利用微信生态进行推广,并依赖其支付,该类打卡平台难免要接受微信监管,而且活动页面很容易被微信以“诱导分享”为由被屏蔽。这时,想要继续赚钱,平台就会选择不断更换名称,爆料者称:牛轩打卡首先利用公众号:牛轩电子产品 ;账号:niuxuan1234,10月19号系统故障,该账号因用户举报被封。后新增公众号:“达飞商行” ,账号:niuxuan55 ,继续进行诈骗。另外,牛轩也选择更换平台名称,从“牛轩”到“滕海”,再到“东方红”等等。利用多个企业服务号骗过微信后台,继续利用平台赚钱。很快,牛轩打卡被微信平台屏蔽,网页无法登陆,提现失败,引起用户的质疑。此时的用户开始意识到这是个骗局,试图维权。但有一些旧用户不甘心投入作废,甚至在贴吧中提出不要举报平台,因为一旦举报平台,平台中止,他们的钱就再也拿不到了。因为涉嫌金额过大,以及平台涉嫌网络赌博的性质,该类平台在后期也很可能被监管部门拿掉。这时,平台就很可能被迫自动跑路,用户们投入的钱也就真的拿不回来了。牛轩打卡的幕后公司到底是谁也一直是个问号。从贴吧用户公开的信息来看,牛轩打卡的收款账户也不断变动。唐河县瑞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汗牛轩电子产品销售中心,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家公司。其中汗牛轩电子产品销售中心这家公司目前显示已注销。同时也有网友反映,牛轩打卡的客服说他们是位于深圳的一家科技公司。04正如受害者所言,不需要什么公司,他就弄一个微信端接口,去网上买几个收款账户,然后坐等鱼上钩就好了。当下,该平台已经停止。受害者想要拿回自己的损失,但事实上的可能性不大。我们试图找老师傅碰碰运气。晚上12点,老师傅发来消息,这个团伙不简单啊。时间有限,团伙反侦察意识很强,该域名并未解析到服务器,但跟踪服务器域名记录,老师傅发现该团伙的业务不仅有打卡赚钱,网络博彩、压涨跌等网络诈骗业务也均有涉及。为什么类似的骗局屡屡得逞?在打卡赚钱平台上,有的人亏了7万之多,在最高一次支付一万元的平台上,很难说他的损失跟自己的贪婪无关。直到今天,更换过无数次名字的平台仍在运营,仍有无数新用户加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即便知道所有骗子的套路,还是会有人陷入骗局。因为工作需要,我加了几个维权群。虽然名为维权,但一开始的义愤填膺一过,群里讨论最多的仍然是怎样赚钱。在这些QQ群里,同样的骗局持续出现。一样的噱头,甚至一样的手段,但经历过骗局的人并不从中吸取教训。是不是很眼熟?一样是从注册送钱吸引用户,一样是多投多赚。尽管在最后还要提醒你一句, 不要投入自己的钱,但真的能忍得住?仍然有人询问,怎样加入?从哪登录?下一次被骗已然在望。总有人觉得自己能够全身而退,以为总会有后来者给自己接盘。骗局的成功,是骗子和我们的合谋。骗子是有意设局,我们也难以用无意的借口为自己推脱。下一次,当有人说有一个赚钱的机会的时候,不妨想清楚,你们能赚到的钱到底是谁的。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原标题:警方提醒:这条“10086”短信千万别信!已有多人被骗! 10086这个号码 好像一个操心的老母亲 天天发来关怀的短信 尊敬的客户您好,本月账单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点击xxxxxx查看。 尊敬的客户您好,您本月话费余额还剩0.9元,欠费将影响您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充值。 尊敬的客户您好,根据您的流量使用情况,建议您升级为xx元的套餐,请点击办理。 很多人收到这些短信一般直接删除了事 当然,也有人会点击一下链接查看详情 但是! 如果收到“10086” “充100送200,充200送500”的充值活动短信 别信! 充值诈骗短信 充100送200,充200送500! 有这种好事? 让人忍不住有点心动呢! 但是!等会! 如果你足够细心应该可以发现 虽然该短信由“10086”发出 但其结尾处的[中国移动] 与一般官方短信结尾处的[中国移动] 还是有所明显不同的诈骗短信截图官方短信截图 经与中国移动公司核实 此类显示由“10086”发出的短信 并非是由中国移动公司发出的 而是诈骗分子利用伪基站和改号软件 发出的诈骗短信! 短信内链接的网页也并非中国移动官方网站 而是诈骗分子制作的木马链接 如果你点击了,会怎么样? 如果你被这些优惠诱惑了 点击连接后会进到一个充值界面 填写完手机号码等信息后 页面中居然还有 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支付密码的选项! 这些信息千万不能随便交给别人! 而通过正规页面进行手机充值 页面则应该是这样的 在正规页面填写银行卡号后 预留手机号码也会自动生成 如果在电脑上选择银行卡充值 会直接跳转到银行官方支付页面 不需要填写完整卡号和身份证号 警方表示 骗子利用基站冒充10086发短信 迷惑性极强! 这里提醒大家 所有要填写银行密码 银行短信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也不要点击手机信息内所谓的充值链接 如确需充值 请至营业厅或登录运营商官网营业厅办理 同时有网友表示 一些“10086发送的积分兑换”也是诈骗信息 这条短信也是类似的伪基站短信诈骗 点进去也是要填写一系列的个人信息 根据中国移动的说法 关于移动积分兑换 目前只有通过官网积分商城一种方式 并且一般是话费、礼品等 极少以现金形式发放 更不会要求用户提供银行账号 身份证、密码等个人信息 类似网址尽量不要点击 以防中毒后个人信息泄露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