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维信金科(02003.HK)发布公告称,出售杭州维仕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仕金融”)及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事项已与2018年12月31日完成。目前,维仕金融工商信息尚未变更,公告也并未披露具体买方信息。公告显示,出售事项完成后,维信金科将不再经营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公司亦将保留现有线上至线下贷款,其于2018年6月30日的公允价值余额为人民币43.89亿元。同时,维信金科称已与各名买方签订不竞争协议,签订买卖协议起三年内买方及维仕金融不得从事与维信金科相同的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或其他与维信金科业务相似、相同或构成竞争的线上信贷业务,同时买方及维仕金融须优先介绍任何借款金额超过人民币3万元的信贷业务给维信金科,以换取转介费。据此前披露的公告,维信金科出售该公司的原因为:经营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所需的高昂获客成本及线下分支机构大额经营开支限制提升盈利能力的潜力;对贷款实现量的贡献微小,截至2018上半年,线上至线下业务贡献的贷款不足集团贷款总额的20%;提高对线上业务的重心,纯线上信贷产品将为维信金科未来运营的主要领域;经营环境中的调整带来潜在不明朗因素。从维信金科披露的多个公告来看,其业务重心将逐渐转移至线上及信用卡余额代偿方面。据其半年报披露的信息,其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主要为维信卡卡贷。目前,维信金科旗下卡卡贷、维信现贷等产品却仍因高利贷、暴力催收等屡被投诉。维信金科是信用卡代偿领域的头部公司之一,总部位于上海。聚投诉官网关于卡卡贷的投诉帖多达1250个,投诉内容包括暴力催收、强制收取会员费等。除被曝通讯录及威胁骚扰借款人外,还有用户投诉称欠款已结清后仍收到卡卡贷催收信息。此外,多名投诉用户称被强制收取了会员费,费用从499元至1199元不等,且未经用户允许即被扣费。疑为维仕金融关联平台的维信现贷也仍陷高利贷、暴力催收漩涡,或仍存疑似砍头息的情况。有用户投诉称贷款9.9万元,到账仅9.4万元,想提前结清欠款,因吉林门店关闭,联系长春门店仍未办理,导致还款日到期又多还几千元,疑故意拖利息。另一用户同样表示,贷款2.6万元,被扣除保证金1300元,提前还款保证金并未退还。企查查、天眼查中,维仕金融logo均显示为维信现贷,同时维仕金融分支机构多达81家,疑为其线下门店,其中16家状态已注销。维信现贷app中介绍称,维信现贷是一款集合微信集团全产品的平台级产品,其产品包括无抵押大额贷(贷款额度3-30万)、无抵押小额贷(贷款额度5千-5万)、线下房产抵押(5万-500万)。据2018半年报,截至18年6月30日,线上至线下信贷产品交易数目1.5万宗,占总交易数的1.4%;贷款实现量18.27亿元,占总贷款实现量19%。在交易数、贷款实现量方面,线上至线下信贷产品表现确实有些“拖后腿”。而在客户贷款总贷款余额和利息类收入方面,线上至线下信贷产品与其核心业务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数额十分接近,分别为45.76亿元和47.63亿元,两款产品合计占客户贷款总额贷款余额近80%,在利息类收入方面,占比分别为36.1%、36.6%。此外,线上至线下信贷产品2018上半年加权平均名义及实际年利率分别为约15.7%及26.6%,另外两款产品平均加权名义及实际年利率均高于线上至线下信贷产品。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平均加权名义及实际年利率分别为19.8%、34.2%,实际年利率接近36%的监管红线。此前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维信金科平均实际年利率则全部超过36%,分别为41%、38%、39.6%。维信金科1月2日收盘价6.69港币,较上市次日最高点22.65港币跌去超过70%。...
摘要:深受外国买家青睐的澳大利亚楼市,下行期似乎远未到头。经历了五年繁荣期的澳大利亚楼市,继续被寒意笼罩,在2017年触顶开始下跌后,2018年又跌去了不少。1月2日,CoreLogic公布了最新的澳大利亚楼市数据,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全国的住房价值2018年全年跌去了4.8%,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弱行情。大多数的澳大利亚大城市经历了比2017年更为严峻的楼市,其中跌幅最大的是悉尼,该城市的住房价值2018年下跌了8.9%,墨尔本跌幅达7%,佩斯市下跌了4.7%,达尔文市下跌了1.5%。(2018年澳大利亚房价变化 来源:CoreLogic)CoreLogic的研究部主管Tim Lawless分析称,2018年的情况说明,下跌不再局限于墨尔本和悉尼这样的大都市,而是全国性的。“尽管主要是墨尔本和悉尼的行情拖累了全国的数据,但可以看出收紧的信贷已经开始影响全国市场。可以预计的是,信贷收紧将继续影响2019年的楼市,疲软的消费者情绪将打压住房需求。”Lawless分析道。澳大利亚楼市在2017年10月份触顶,自那以来,全国的住房价值已累计下跌5.2%。其中大城市又成为这波下跌行情的重灾区。CoreLogic数据显示,目前的悉尼房价较2017年7月的高位已下跌11.1%,房价在2018年末跌回了2016年8月份的水平,尽管下跌显著,悉尼的房价仍比2012的水平高了6成;墨尔本的较2017年11月高位下跌了7.2%,房价跌回了2017年2月份的水平。据瑞银不久前发布的全球房地产泡沫指数报告显示,由于外来需求旺盛和极低的利率水平,悉尼的房价在2015年进入了泡沫风险阶段,后于2017年触顶后回落,但目前的房价仍然过高。近几年以来,澳大利亚楼市深受外国人青睐,不过由于楼市出现过热的迹象,澳大利亚曾推出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外来购房需求,自2016年上半年起,澳大利亚当地银行陆续收紧外国人购房贷款政策,海外收入的购房者几乎无法在当地银行获得贷款。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2016年上调了针对海外购房者的印花税,昆士兰州去年10月推出了针对海外购房者的转让税。在2015年12月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推出了外资住宅投资许可申请费;在2017-2018的年度预算案中,联邦政府就外国投资者拥有澳房产颁布了更严格的规定,包括使用住宅房产与新建物业中外资的占比。据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FIRB)2018年5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联邦政府在2016-2017财年批准的外资住宅投资许可的数量从2015-2016财年的40149件下跌至了13198件。目前,楼市的问题已引起了澳洲央行的担心,澳大利亚联储在2018年12月警告称,房价下行期要是过长,那么将影响消费。另外,如果当地的几大银行同时抽回信贷,那么可能会进一步放大下行空间。OECD组织在12月发布的澳大利亚报告中警告称,放眼全球,房地产市场软着陆的案例似乎并不常见,因此警告澳大利亚要做好房价显著下跌的准备。目前多数观点认为,澳大利亚楼市的下行期并未结束,未来的12-18个月还将继续下跌,全国的房价还要下跌10%左右。...
继去年大跌55%后,传媒行业曾经的千亿市值白马股分众传媒,今年第一个交易日表现仍萎靡不振。截至收盘,分众传媒收报5.02元,较昨收盘大跌4.2%。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7月份,阿里网络曾耗资150亿元,以9.92元入股分众传媒,如今仅仅4个多月过去,阿里网络账面浮亏高达49%。阿里系近年来频频入股部分A股公司,其中也不乏一些大手笔,包括百亿入股苏宁易购、分众传媒等公司。不过,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都形成了较多的账面浮亏。对于阿里系而言,账面盈亏并非其关注点,流量或许才是其入股的核心诉求。分众传媒连跌5个月去年7月18日晚,分众传媒发布公告称,由于看好传媒行业及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阿里系”将约以150亿元人民币战略入股分众传媒及其控股方。分众传媒在公告还提到,阿里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增持不多于5%分众传媒股份。然而,这个利好仅仅维持了几个交易日。去年7月19日,分众传媒一字涨停,随后几个交易日在11元附近震荡,进入8月份后便开始不断的下跌调整道路。在阿里系入股后,分众传媒已经连续下跌5个月,今天再度创出新低。按照9.92元入股价计算,阿里系入股5个多月,其股价接近腰斩,阿里系账面浮亏达到49%。阿里系频频进军流量入口除了分众传媒外,阿里系另一只重金入股的苏宁易购,近期股价也是持续回调。数据显示,自去年6月以来,苏宁易购7个月中有6个月股价是下跌的,包括两个月线三连跌。近几个交易日,其股价已经逼近上证指数5178点以来最低点。与阿里系入股价15.17元相比,苏宁易购最新价复权后已下跌近33%,这意味着阿里系账面浮亏接近三分之一。回溯公告发现,阿里系的淘宝软件于2016年入股的苏宁易购,耗资超过282亿元。据此计算,阿里系已浮亏超90亿元。阿里系投资苏宁易购暴亏,苏宁投资阿里却大赚。近期苏宁易购发布公告,拟择机出售阿里巴巴集团,实现净利润约人民币52.05亿元。此前苏宁易购已两次出售阿里巴巴股票,加上此次出售收益,累计收益有望达到141亿元。有分析师认为,阿里系巨资入股的公司,或许并不看重短期账面盈亏情况,其流量入口才是核心诉求。比如苏宁易购,看重的是万家实体店;分众传媒,触及数亿中产阶级;华数传媒、中国联通、圆通速递等也各自拥有巨大的流量。华谊兄弟成入股亏损比例最大股票分众传媒或许是阿里系入股后亏损最快的股票之一,华谊兄弟则是目前亏损比例最高的股票。2015年阿里创投完成15亿元入股华谊兄弟,价格为24.73元。该股最新价只有4.4元,复权后较入股价格大跌64.06%居首。华数传媒浮亏比例达到第二位,为63.75%。另外,分众传媒和万东医疗浮亏均超过40%。白云山成为少数几只阿里系持股赚钱的股票。上海云峰于2016年以23.56元参与白云山定增,该股最新价达34.27元,复权后溢价率超过50%。另外,石基信息和华泰证券两只股票也是溢价状态。...
·编者按·截止11月底,国内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规模为2.26万亿元,较上月减少151.07亿元。至此,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已连续缩水11个月。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缩水意味着基金产品清盘数量在增加或者出资人赎回情况在增多,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代表着私募圈正在经历一场“寒冬”。入冬以来,北方地区大面积降温,依然能够维持在0℃以上的上海也略微有些阴冷。早晨8点半,邓宸(化名)准时从家中出发,搭乘地铁9号线前往位于浦东新区的民生路上班。作为在上海生活了两年多的北方人,邓宸对于沪上冬天的湿冷没有太多的不适。相比之下,其所在的私募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寒冬”更能让他感到凉意刺骨。民生路在几年前有一个别名更为人熟知——上海私募一条街。景林资产、从容投资、尚雅投资等老牌私募此前均聚集于此,汇利资产至今仍坚守在毗邻世纪公园的民生路一端,不少中小私募更是散落其中。邓宸所在公司就是这些中小私募群体中的一员,于今年才成立。这是他第一份工作。即便拥有国内顶尖985院校经济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学历,邓宸的求职过程也实在不能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在一家大中型私募实习半年后,邓宸未能如愿转正,这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几经辗转,最终还是跌跌撞撞地挤进了私募证券投资行业的大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邓宸将这段经历归结为“运气”。“毕竟我们学校的这届毕业生当中,能找到二级市场投资和研究工作的,占比可能还不足1/3。行业洗牌将至 小私募遭募资难题私募行业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围城”,财富光环的笼罩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外人”急于涌进城中。这些人不仅包括了像邓宸这样怀揣梦想的高校毕业生,还包括了诸多公募基金的从业者——今年以来,银华基金前副总经理封树标、兴全基金前总经理杨东、南方基金前董事总经理蒋峰等大佬先后将职业生涯的下一站划定为私募行业,并在业内掀起了一轮“奔私潮”。“‘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毕竟还是少数,有的私募管理人原来只是证券公司的经纪人或客户经理,手中握有几十个高端客户,经不住诱惑进入私募行业,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差得太多。”北京一位小型私募的合伙人赵岑(化名)对《红周刊》记者表示。但一场“大洗牌”已经到来。“我经常开玩笑说,做私募和说相声一样,门槛很低,但想要做好却非常难。”北京一家中等规模私募的副总经理朱俊哲(化名)对《红周刊》记者坦言,自己对于目前很多私募所面临的窘境一点都不感到意外。“一直以来,整个私募行业都是鱼龙混杂、野蛮生长,有些私募管理人甚至只是个20多岁的小孩儿,这些私募大概率将在本轮的‘洗牌’中被淘汰出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称“中基协”)近日公布了2018年11月份私募基金备案数据。截至11月底,国内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规模为2.26万亿元,较上月减少151.07亿元,规模已经连续缩水11个月。根据格上研究中心数据,2014-2017年,整个市场私募产品清盘数量分别为782只、1824只、2288只、3572只,而在2018年前三季度(截至9月28日),私募行业已清盘产品数量就已经达到了4045只,为最近5年清盘量最高。虽然2018年四季度清盘数据目前暂未披露,但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28日,市场上净值在0.7以下的产品数量高达1116只,这些产品净值已经跌穿了公认的清盘线,四季度随时可能面临清盘(见表1)。赵岑对记者表示,北京地区4000多家私募机构,80%都是小私募,生存状况普遍不乐观。“大家都挣扎在生存线上,资金规模也是缩水严重。今年很多私募在券商系统内发产品都很困难,一只私募产品就算全网营销可能也卖不到1000万元。”恰如赵岑所言,私募基金整体规模的缩水,除了大量私募证券基金清盘和客户赎回,也因为整个行业募资难的窘境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邓宸所在的私募公司刚成立不久,目前还有产品正在发行。据邓宸透露,他们公司现在一共有3只产品,资金规模2亿元。“当然,因为我们的第3只产品正在发行,两个亿也只是我们的期望规模而已,资金的来源,基本上也都是老板的朋友。”邓宸进一步补充说。“逢八之年,收成减半。”对于一家新创立的小私募而言,能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成功募资已实属不易,更多小私募已经很难向客户募集资金。山东地区一家小型私募的基金经理刘超(化名)就向《红周刊》记者表示,他们今年新成立的产品,主要是股东的自有资金,客户的资金非常少。当然,“断粮”的情况似乎只出现在中小私募身上,一家上海地区百亿级大私募的负责人陈思平(化名)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公司的资金依然呈现净流入状态,新发行的产品也募集到了预期的规模。五亿是分水岭 一亿是生死线陈思平对《红周刊》记者表示,由于今年以来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从业人员肯定存在一定压力。“不过,总的来说我们心态还是比较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风控做得还不错,今年业绩比较平稳,回撤幅度也比较小。”面对今年A股市场的“漫漫熊途”,北京地区某百亿级私募负责人王斌(化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失望中存在着希望”。王斌对《红周刊》记者表示,虽然市场跌了很多,大家普遍都面临压力,但是一方面市场是有周期的,如果对未来国运有信心,现在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这种注重研究的私募来说,当下正是进一步扎实研究、扎实选股的时间窗口,现在应该为下一阶段的机会做好准备。”陈思平和王斌的感受在当前一部分大私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从侧面凸显出目前私募行业的现状——中小私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走,大私募却稍显“气定神闲”;寒冬之下,两极分化在私募行业愈发割裂。“如果规模达不到一定级别,新私募很难存活。”《红周刊》记者曾在半年前的一次聊天过程中问朱俊哲以后是否有出来“单干”的打算,他表示对这个问题会很慎重。“一家私募哪怕再小,每年最少也要100-200万元的支出。如果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就很难了。”朱俊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0-200万元基本上涵盖了销售、研究、场地等各种各样的费用,200万元其实是个很保守的估计。所以说,5亿规模是私募的分水岭,1亿规模是生死线。如果资金规模无法达到1亿元,生存压力就会特别大。”此外,朱俊哲向记者指出,股票多头团队的综合支出还不是最高的,量化团队的研发和设备费用支出才是最庞大的。“量化团队的投入要以千万计。”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整个市场资金规模超过5000万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9755家,其中资金规模在5亿元“分水岭”以下的共有6626家,占总家数的67.92%;资金规模在1亿元“生死线”以下共有2306家,占总家数的23.63%——换言之,目前整个市场有将近1/4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面临着生死考验。另据私募排排网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包括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四季度,美国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2997家,截至2018年11月,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4418家;与此同时,美国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为12.54万亿美元(约为87.23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为12.77万亿元——虽然中国与美国两国私募数据时差近1年,但在中国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仅为美国1/7的情况下,私募基金管理人家数却为美国的8倍(见表2)。“二八分化”将在中国私募行业逐渐上演,“良币”将在业绩为王的主导下将“劣币”逐出市场。这个过程中,部分大私募的规模优势也将得以显现。“如果一家小型私募在二级市场募资5亿元,以1.5%的管理费计算,管理费只能提取750万元,对于我们这种规模的私募来说,每年和渠道分成后的固定管理费能够达到5000万元以上。即便今年没有业绩报酬,管理费也能够让我们生存下来。”北京地区一家大中型私募的投资总监钱进(化名)对《红周刊》记者说。裁员、降薪、渠道拓展 私募的“寒冬”求生法则当然,对于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小私募来说,他们并不缺乏退出的渠道。据了解,北京地区目前对于私募注册的审核愈发严格,对注册资本和公司人员规模的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求公司相关管理人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这意味“民间派”新私募很难通过“注册”的方式置身A股市场。也正是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让很多生存不下去的小私募通过“卖壳”拥有更多的退出渠道。“买一家拥有备案资格的私募公司,大概需要70万-100万元不等。”朱俊哲对《红周刊》记者表示:“在2017年以前,市场监管还没有这么严格,随便找几个人折腾一下就能成立一家私募基金,那时候注册公司成本基本是0,现在转手100万就能卖出去。”不过,相对于“自我放逐”,很多小私募更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坚持“活下去”——裁员和降薪是他们最常采用的“自救”方式。一家曾经年度业绩排名行业前三的私募公司的副总经理刘丹丹(化名)告诉记者,投资总监已经停薪留职。“我们倒没有裁员,但是也降薪了。其实很多私募都在利用降薪的方式变相地裁员。裁员还要给一些补偿,采用大幅降薪的方式,有些员工接受不了选择自动离职,这样公司就可以少掏很多补偿费。”赵岑表示,很多私募的工资降幅基本上达到50%以上,在很多合伙制公司,合伙人基本上也都不拿工资。“我们的基本工资倒是没变,也会按照正常的薪酬制度根据工作年限进行一定比例的提升,但是奖金确实有所下降,”钱进表示,他2015年的奖金在几百万元,2017年奖金税后也在100多万元,今年只有不到20万元。“我跟公司主动表示放弃今年的奖金,把奖金分给团队的其他同事。说实话,心理落差是有的,但毕竟股票市场也有周期,牛熊交替,不是今年赚得少,而是往年赚得多。”不管是裁员还是降薪,大多只是“治标不治本”,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想要扩大资金规模,银行渠道是最快的途径。朱俊哲就对《红周刊》记者表示,直销真的不好做,找客户很难,渠道的作用就是化整为零。“如果私募能进入招商银行、中信证券这种大渠道的白名单,规模分分钟就能提上去。”刘丹丹所在的私募公司就因为曾经拿过行业年度前三名,进入过招商银行的白名单,后来因为业绩不佳,与招商银行的合作也就终止了。刘丹丹对《红周刊》表示,其所在私募业绩已经连续两年比较平稳,如果2019年表现依旧稳定,就能再次进入招行的白名单。“之前进入过白名单的私募再次入选的概率会高一些,但是对于白名单,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标准。”朱俊哲介绍说,基本上渠道会要求私募基金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过去连续3-5年业绩达到一定要求,一般渠道更加看重业绩的稳定性,同时要求业绩排名进入行业前1/3。虽然如朱俊哲所言,与渠道建立合作能够“分分钟”让资金规模上一个台阶,但银行对管理费的分成占比也非常高。“某家私募通过银行渠道很容易地募集到了数亿元的资金,但银行可能会要求私募管理人1-3年的大部分管理费都给银行,这时候私募管理人其实是比较被动的,但为了渠道资金也只能同意。”钱进对《红周刊》记者表示,渠道的高分成导致很多私募对外规模很大,但实际收入缩水严重。“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要把渠道客户变成直销客户的重要性,如果客户跳过渠道直接找到私募机构购买产品,管理费就可以不与渠道分成。通常来说,渠道销售50亿元,分成后剩下的管理费可能也就与直销5亿元产生的管理费相当。”在钱进看来,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业绩报酬很难获得,管理费规模的大小就成为私募生存状态的直接影响因素。如何将渠道客户有效转化为直销客户,是个长期的攻坚战。转变策略临近年末,在机构圈最常能到的一句互相打趣的:“如果今年年初就空仓,那在同业收益率排行榜就能位居第一了。”但谁也没有先知的能力,面对净值产品的不断缩水,刘超和钱进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清仓或轻仓操作。“基本上产品合同没有明确持股规定的产品,我们从今年4月贸易摩擦开始减仓,6月底7月初,基本上能清仓的产品就都清了,实在没办法,那就按照合同最低要求最低比例持股。”钱进表示,采取谨慎策略虽然错过了下半年创投、海南等板块的主题投资机会,但相较于市场继续下挫,部分处于清盘线边缘的产品触发清盘所带来的损失,显然清仓更为明智。钱进正在等待市场负面出清的信号,伺机而动。“从以往经验来看,从政策底开始出现,到最终市场底筑好开始反弹,期间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反复磨底的过程。我们通常会观察个股指标是否出现拐点征兆,来判断市场见底与否,如企业盈利增速是否见底,市场资金何时开始大规模进场等。目前这些信号还没有出现,我们判断,离反弹行情还是比较远,还需再等等。”钱进谈起2019年的市场颇为淡定地表示。刘超当前的股票仓位也仅有两成,与钱进不同的是,刘超现在已将投资重心从股票市场,逐步分散到相对稳定的可转债和相对保守的对冲策略,跨市场套利,“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股票、商品和债券的大方向都是做空,股票现在做空机制并不完善,商品空头是当前赚钱收益相对比较好的策略。”《红周刊》记者了解到,部分私募为度过“寒冬”,不仅跨市场,甚至跨行业开展新业务,如私募直接与上市公司合作,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帮助上市公司运作一些实体项目。不过,刘超对于明年的市场则相对乐观,“我们判断明年上半年会市场将迎来阶段性底部,我们会积极做好准备迎接市场带来的新的机会,但是在市场行情不明确之前,仓位仍以轻仓为主。”在《红周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也有部分私募当前仓位在六七成,部分老产品甚至八成仓。陈思平所在私募就是高仓运行的代表,陈思平对《红周刊》记者坦言,面对市场调整,他们还是挺淡定的,“我们对持仓的股票还是很有信心的,下跌就是捡便宜的好时机”。陈思平说,“虽然现在还不敢说明年A股有系统性的投资机会,但应该比2018年要好,存在超预期的可能。”私募“心声”在私募市场的“寒冬”中,底层小私募要求取消资本利得税和印花税的呼声再起,对基金协会收费却不服务的作为也颇有微词。从本周《红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私募人士态度来看,取消资本利得税和印花税的呼声,多数私募人士并不太在意,毕竟“买卖好坏不在税上。”刘超直言,“如果市场行情好,让我多交点税我都愿意,资本利得税和印花税在私募营收中占比其实并不特别明显,只是今年市场不好,大家才开始吐槽。”钱进则认为,相较于减税,更应呼吁基金业协会给会员提供更多服务,如连接出资人和管理人、组织会员活动增强私募之间的联络等。“这对于中大型私募而言,其实影响并不大,但对于小型私募而言,协会的辅助还是有必要的”。记者了解到,中基协很早就推行会员制,私募成为会员要面临很多严格的审核,如公司的基本资质、公司管理规模、投研能力等。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红周刊》记者,在加入会员后,除了增信背书作用外(不备案无法进入渠道做产品销售),协会并没有给予公司在宣传、渠道、销售、投研等方面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部分多数是交给各个券商和银行去操作。而券商和银行作为企业,组织活动会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所以最后很多活动都变成推销性质的会议了。此外,在钱进看来,今年券商新财富评选都已经取消了,私募还在被各方进行排名,这与监管层提倡的价值投资是相悖的。“私募如果有券商渠道,在xx证券或xx银行代销产品,该券商或银行每天都会给私募的净值做排名,然后每周私募排排网、格上理财网等第三方网站也会给我们做排名,让我们买方压力很大。为了保持净值能够维持高位,我们必须去追热点做主题投资炒作,否则如果产品净值增长连续三周在渠道里排名后10%,那渠道就可能直接就把我们产品的销售资格取消了。”钱进建议监管层重新调整私募的评价模式和评估流程,给私募产品尤其是想做长期价值投资的私募产品一定的时间宽容度。这样普遍的“声音”,是否能得到管理层的回应呢?...
摘要:祝您19年不踩雷今年是中国信用债市场历史违约高峰,简单地看一下WIND的统计,18年债券违约的个数和违约金额均大幅高于往年,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私下展期的,暴露出来的都是搂不住的主。今年,小编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各位发行人的套路。年底了,小编还是要笑着给大家做一个极简版的2018踩雷大全。祝福大家来年交易平安,永不踩雷。01永泰能源:我就试试,看违约了你们方不方?02刚泰控股:我求救了,然而并没有卵用。03大连金玛:钱被我拿去兜底我弟弟的P2P了。04宏图高科:我跟债主都说好了,不用还!05美兰机场:技术问题。06(画外)凤凰机场:我是按募集说明书办事的。07新光控股:谁说去年上调失败,今年就不能上调?08大公国际:想上调?买终端!09沪华信:我不是针对谁,在座各位都有我的持仓。10华业资本:那章是假的!11华阳经贸:都怪你们,你们要不回售,我也不会违约!12雏鹰农牧:那个…肉偿要不要?13兵团六师:意外意外,不还钱我董事长也不答应(某高墙内突然喷嚏连连)14(画外)Newbig:我比较牛,二级二十八,一级继续发!15同益:我更牛,我违约了可以不发公告!16洛娃科技:我最牛,我违约了还能得奖!...
一只小小的基金屡次违约,背后的资本大网却令人叹为观止! 2018年12月18日,80多名购买了“万方鑫润-鑫统体育建设投资基金三期”的投资人,不得不再一次面临基金违约的事实:3.895亿元本金,逾期3个多月了尚不能兑付,并且将展期到2019年8月27日,时间拉长了足足一年。 除了一名神秘的机构投资者,其他投资人中,有的投了2000多万元。然而,尽管这只基金已违约,北京万方鑫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基金)负责人宣称:仍在继续销售新的基金产品。万方基金上级公司万方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集团)及其实控人张晖,拥有千亿资本帝国,为何却让一只不到4亿元的基金屡次逾期不能兑付? 80多名投资人的钱去哪儿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到投资人报料后,经过多日调查,发现多家上市公司被万方布局在其资本大网中。 ●内心凉凉!80多名投资人多次讨债无果 投资人刘铭(化名),在2018年的秋天,没有收获高达10%的收益,却收获了内心满满的荒凉。 2017年春天的时候,刘铭拿着一大笔钱,投入到了“万方鑫润-鑫统体育建设投资基金三期”(以下简称“鑫统三期”),原本以为,这一次“春播”可以有巨大的收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与刘铭一样心中凉凉的,还有其他80多名投资人,其中还有投资了2000多万元的(数据根据万方基金负责人叶楠向投资人透露)。 鑫统三期设立于2017年2月27日,到期日为2018年8月27日。该基金由万方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财富”)参与发行、万方基金负责管理、万方集团担保,计划募资5.7亿,实际募资3.895亿,其中80多名投资人共投了约2.39亿,另外还有一名神秘的机构投资者。彼时,上市公司万方发展(万方城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638)既是万方财富的股东(持股50%),又是基金管理方万方基金的控股股东(持股70%)。 当时,鑫统三期的投资说明书令刘铭心动:投资额100万(含)至300万,业绩基准为9.5%;投资额300万(含)以上,业绩基准为10%。 而让刘铭投资这只基金的,不仅是收益,还有基金的投资标的。 投资说明书及《关于“万方鑫润-鑫统体育建设投资基金三期”延期情况说明》显示,该基金融资方为北京鑫统互动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统体育),拟用于受让香河富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河富泰)70%股权、重庆百年同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同创)87.12%股权。说明书中宣称,香河富泰开发的香河尚城国际(可售面积)项目总价约22.6亿,重庆“线外”项目存量货值测算约5.4亿。 投资说明书除了阐明担保方万方集团有千亿资产外,对这两个项目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其竞争力、价值等。 尽管鑫统体育的注册资金只有100万元,却融资5.7亿元收购接近30亿的项目,刘铭并没有认为“蛇吞象”的背后会有什么问题。最终促使刘铭下定决心购买的,是彼时万方基金的控股公司为上市公司万方发展,且有1000亿资产的万方集团加持,那还担心什么呢,买啊! 接下来就是18个月的满怀期待。 第一次违约:到期不能兑付 然而,投资到期后,刘铭开始担忧。2018年8月,80多名投资人等来的是基金违约的消息:不能如期兑付了! 万方基金《关于“万方鑫润-鑫统体育建设投资基金三期”延期情况说明》,称本金将延期3个月支付,鑫统体育承诺:于2018年11月27日前,归还全部未支付本金。将安排鑫统体育先行偿付清算日应付利息19304750元。 稍让刘铭感到安慰的是,融资方鑫统体育承诺延期期间投资人业绩基准上调2%/年,这也算是有所补偿吧。 该说明书还称,追加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夏家园1幢估值约7亿元的抵押物。如前期资产处置与万方集团无限连带责任不能按期履行,受托管理人将直接启动抵押物处置流程,以保证委托人投资本金与利息安全。而投资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即便承诺于2018年8月31日支付利息,万方鑫润都没有如期履约,而是9月3日才兑现。后来万方基金负责人(董事)叶楠与投资人的一次对话中,告诉投资人利息共支付了1700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万方基金违约的产品,还不止上述“鑫统三期”这一只基金,“鑫统二期”也违约了。 2018年10月30日,万方集团代表、万方鑫润(万方基金)代表与投资人代表,在万方集团会议室召开会议。 根据加盖了万方集团公章的会议记录,万方鑫润(万方基金)管理的鑫统二期、三期基金未按期兑付,部分投资人要求万方集团作为担保回购方履行回购责任,为此召开本次会议并达成如下决议: 如鑫统体育部分或全部不能兑付,万方集团将于2018年11月27日将鑫统二期的4580万元和鑫统三期的3.895亿元及其全部收益支付给基金托管账户。如不能代偿,万方集团将承担违约责任。 这次会议,让刘铭心中重新燃起希望。 第二次违约:延期至2019年4月20日付清本息 然后,到了2018年11月27日,刘铭心中的希望又被灭掉了。 一份加盖了万方集团公章、日期显示为2018年11月27日的《关于万方鑫润-鑫统体育建设投资私募基金三期的承诺函》显示,3.895亿本金至当日仍无法兑付,承诺按日期进行分期支付本金及利息,最晚于2019年4月20日前付清全部本息。 第三次违约:产品展期1年 但是,上述偿付日期被再一次违约刷新。受托管理人并没有像8月所承诺的那样“直接启动抵押物处置流程,以保证委托人投资本金与利息安全”,而是于12月18日召集投资人代表开会(万方集团代表参会),安排了产品展期至2019年8月27日,距离产品应兑付的2018年8月27日,足足展期了一年。 在调查万方基金违约情况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投资人身份问叶楠:你们现在还发产品么?叶楠回答说:发啊,我们还有销售。 据万方财富官网显示,一只名为“万方鑫润-不良资产收益权私募基金”的产品,也是由“总投资额逾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此次回购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钱去哪儿了?打给了项目公司,项目与万方集团有关联 刘铭等投资人最关心的,是钱去哪儿了?钱还能拿回来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鑫统三期的投资标的,香河尚城与重庆线外项目,均与担保方万方集团有关联。 香河富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现在仍是万方集团实际控制人张晖。据天眼查资料显示,万方集团旗下北京万方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曾是香河富泰的股东。 而重庆百年同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是张晖,张晖实际控制的北京万方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及其旗下上市公司万方发展为重庆百年同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东。 也就是说,万方集团担保的,由万方基金管理的这只基金,钱借给了鑫统体育,而鑫统体育拿这个钱购买了万方集团的项目。 投资人的疑问是:那钱不是打给万方集团了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投资人一起进行调查时,万方基金负责人(董事)叶楠曾告诉投资人,钱给项目公司了,而项目最开始确实是万方集团的。 那么,投资人的疑问又来了:既然是万方集团担保、万方集团收钱,那万方集团为什么不把钱拿出来还给投资人呢? 叶楠告诉投资人,香河项目最初确实是万方集团的,但现在没在万方名下,抵押在别人那里了。钱打过去了,香河的股权合同没签成功,过户没过成功。从股权上来讲是一家信托公司的,但是项目的经营和开发还是归属万方。现在就是说要追担保方(万方集团):“我们这几个月一直在追着万方。”那为什么香河项目给了其他公司呢? 叶楠对投资人说,这里面有法律瑕疵,因欠别人的钱,虽然后来钱还清了,但是逾期了,有一个多亿的罚息没付。 但投资人心中的疑惑仍难解答。即使钱打给了项目方,虽然香河项目已不在万方名下了,那万方集团不是千亿资产吗?作为担保人,从其他资金里拿钱出来兑现回购的承诺,是不是也是很容易的事呢? 叶楠的一席话,让投资人心中拔凉拔凉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和投资人一起与叶楠对话时,叶楠曾提到:万方集团旗下有银行,但是旗下的银行经营出问题了,现在监管为了防范银行出风险,锁定了万方集团的资产。“大概将近锁定了500亿吧,这个是2018年二季度的事。”在银行的问题总共是100亿多一点,但是锁定了500亿的资产。“是怕你把银行给坑了,银行是老百姓的钱啊。” ▲丹化科技和收购标的“万方”背景 ●庞大资本网络 3家上市公司入局万方资本大网 天眼查显示,万方集团实际控制人张晖持股企业达112家,资本网络十分庞大。还有几家上市公司成为其资本大网中的棋子。 上市公司万方发展,在基金违约前一个月退出了! 令刘铭等投资人想不到的是,当初他们冲着上市公司万方发展控股而购买的基金,但万方发展(股票代码:000638)“却在基金违约前一个月脚底抹油——跑了”,不知道其为什么退出了万方基金,不再是万方基金的股东。 而且购买了鑫统三期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日出东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中发现,其早在基金违约前就转让了1.5亿元基金份额。 刘铭等人不知道该怪自己后知后觉,还是怪这个行业水太深。 2018年8月9日,万方发展发布公告称,于2018年6月4日、2018年6月20日分别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和2018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同意公司以人民币4000万元的价格转让其持有的北京万方鑫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70%的股权。 实际上,在7月份,万方发展就已退出了万方基金。在2018年7月26日,万方基金公司(北京万方鑫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进行一次股权变更,原实际控股股东万方发展退出,新增股东万方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目前持股70%)。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调查发现,万方发展还于2018年10月18日以20万元的价格,将所持有的万方财富50%股份转让(认缴出资为3000万元)。目前万方发展退出了万方财富,新增万方金融为万方财富股东(持股50%)。 上市公司丹化科技,拟11亿收购万方已停产两年、有矿权纠纷的矿业。 由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政府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丹化科技(股票代码:600844)的第二大股东——北京顶尖私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同时是万方基金第二大股东。 让投资者有点搞不明白的是,丹化科技曾公告发行股票收购资产,交易对象为万方矿业等。若收购完成,张晖实际控制的万方矿业将持有丹化科技7.64%股权,或成这家上市公司的第二大法人股东。 丹化科技宣布收购万方矿业所控制的郴州饭垄堆矿业有限公司的时间,为2018年9月4日,而“万方鑫润-鑫统体育建设投资基金三期”的违约时间是在一周前的2018年8月27日。也就是基金刚刚逾期,定增入股丹化科技的资本运作方案就抛出来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收购标的已停产2年,且矿权纠纷尚无定论,但收购估价为11亿,停产两年时间里,估值上升67倍。(《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曾作报道:《多年停工牵出矿权纠纷丹化科技收购标的估值两年增67倍》)。这一收购令业界不解,丹化科技也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多次问询。 上市公司日出东方,“鑫统体育三期”违约前,早已转让1.5亿基金份额。 上市公司日出东方(股票代码:603366)曾于2017年4月13日公告购买鑫统体育三期私募基金:认购金额1亿元。公告内容称,截至2017年4月12日,日出东方出资为1亿元人民币,投资比例随着募集资金情况变化而变化。 2017年9月11日,日出东方又发布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认购了万方鑫润鑫统体育建设投资私募基金三期份额,认购金额5000万元人民币。截至2017年9月8日,日出东方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投资比例随着募集资金情况变化而变化。 而据日出东方2017年年报显示,其4月购买的1亿元鑫统三期已于3月后终止,产生收益超过170万元;其9月购买的5000万元鑫统三期,已于两月后终止,产生收益超过60万元。 一份落款日期为2017年11月10日、金额为5000万元的《基金份额转让申请表》显示,受让日出东方鑫统三期5000万元份额的北京宏伟聚鑫商贸有限公司经办签字人为1997年6月出生的陈超,当时年仅21岁。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同名,而该公司收款银行正是万方作为发起人的银行。 而在鑫统三期违约后,北京宏伟聚鑫商贸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4日申明放弃所持有的1.5亿元份额优先收益分配权。“在后续本金、利息清偿工作中,待本基金其他投资者本金及收益分配完毕后,再对我司所持有全部份额进行清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和投资人一起与万方基金负责人叶楠交谈时,叶楠曾讲道,一个机构持有鑫统三期1.5亿元,该机构“已放弃(优先收益分配权)”。投资人问为什么这家机构要放弃,叶楠回答说“靠谈”。 而北京宏伟聚鑫商贸有限公司、万方基金分别盖章的文件显示,前者确实已确认放弃优先收益分配权。 天眼查资料显示:张晖,男,1974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1995年至1998年任北京市电话局左家庄分局工程部经理;1998年至2000年任北京迅通畅达通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至2001年任北京万方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至今任万方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2008年11月至今任万方城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鑫统三期投资说明书显示,张晖掌控的万方集团资产超过1000亿,实力雄厚。根据去年统计的报表,万方集团也还有767亿元的总资产(叶楠2018年12月与投资人谈话时所透露的数据)。 但自2013年至今,千亿帝国的掌控者张晖,却有多次被限制消费记录,数次被法院强制执行记录。且张晖名下多家企业都有股权被冻结的记录。 张晖控制的北京万方龙轩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被判决给付其他公司货款28214.4元,也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上榜失信“黑名单”。...
还记得12月7日浙江省公安厅发布的24名涉网贷案件在逃犯罪嫌疑人名单吗?其中的4号嫌疑人许园园因长相清秀,一度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记者从杭州市公安局获悉,继12月17日首名悬赏逃犯辛培语归案后,近日杭州警方连续抓获两名悬赏逃犯,其中包括潜逃国外的许园园。记者了解到,许园园29岁,是浙江启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元泰金服)财务人员。12月30日,在我国驻古巴大使馆和古巴执法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下,在公安部猎狐行动办公室直接指挥下,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公安机关三级联动,将涉嫌集资诈骗犯罪的许园园从古巴缉捕回国。犯罪嫌疑人许园园被抓获(本文图均为浙青网 图)就在前一天(12月29日),在省、市、区公安机关三级联动追捕的强大攻势下,金牛聚财集资诈骗案在逃人员王宏杰被江干警方缉捕归案。据警方介绍,此次落网的悬赏在逃犯罪嫌疑人王宏杰、许园园在悬赏名单中分别位列第18位和第4位,其中许园园系被抓获归案的首位悬赏境外逃犯。犯罪嫌疑人王宏杰被抓获为最大限度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浙江杭州警方依法办案,不断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类案件侦查办案力度,深挖犯罪网络及团伙成员并深查犯罪事实,全力追赃挽损。针对潜逃境内外的网络借贷平台案件犯罪嫌疑人,组建专门的工作力量开展缉捕。2018年9月份以来,浙江杭州警方已连续将“邦邦理财”“石头理财”等多家网络借贷平台11名境外和66名境内在逃人员缉捕归案。为方便受害投资人登记报案,杭州警方已在“警察叔叔”APP和“杭州公安”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网络借贷平台投资人登记”功能,广泛发动投资人主动、如实、全面填报登记有关投资信息,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此,警方敦促在逃相关网络借贷平台案件犯罪嫌疑人,尽快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对拒不投案自首的,公安机关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缉捕归案并依法打击处理。同时,欢迎广大群众提供有关在逃犯罪嫌疑人线索,对举报重大线索、协助缉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的,依法给予奖励。...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刮奖经历:刮到"谢"字的时候,明明知道接下来是"谢谢惠顾",却总要全部刮完才舍得放手。后来的许多事都是如此。比如,明明知道2018年A股的结局已经提前写好,明明知道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散户都拿着一张与“谢谢惠顾”同样意思的投资“奖券”,但是,大爷我跟很多人一样,总心存侥幸,还不肯轻易死心,还是要在电脑前坐到下午三点,直到2018年A股市场的最后一个收盘价定格,才确认没有奇迹发生。接下来看朋友圈里各种与2018年股市的告别仪式,有写“再见!2018”的,有写“终于熬过来了,2018”,最狠的是“快滚!2018”。可见,这一年过得有多不容易。还有就是,财经媒体的各种数据统计与排名铺天盖地。都提到一件事:基金年终排名大战七年来最惨!有个说法不知道是段子还是真事,说是一只新募集的基金,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建仓,没想到,最后它竟然以零收益获得了排名大战冠军。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主动股基“一哥”竟还真是零收益,而纯债基金大赚10%却进不了前10,可见权益公募基金有多惨。对于每一位公募权益类基金经理来说,压力和煎熬都难以名状。段子手尖酸刻薄却一点情面不给:前几年靠“运气”赚钱,今年靠实力亏钱。虽然无法改变投资业绩,但是,基金经理们可以改变对待业绩的态度,至少部分基金经理可以从相对排名中找到些许安慰。即便是一哥,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还是输给了趋势。这似乎是一个客观理由:不是我们无能,是市场环境太恶劣。项羽遭遇十面埋伏,也只能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所以,你们也别逼我啊,2018年英年早逝的资管精英已经够多了。自我安慰加自我壮胆之余,这一年来,面对那些打败我们的“敌人”,我们主观上真的无法识别它们的“狡猾”之处吗?全年交易结束之后,从年头到年尾,我把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关于A股市场的有代表性的预测与策略梳理了一遍,发现误判率之高,也是史无前例的,至少有以下10个集体性误判:第一,对市场风格的误判众口一词2017年是价值投资元年,市场风格会延续蓝筹股高歌猛进的结构性牛市行情,对蓝筹股泡沫完全视而不见。由于2017年“漂亮50”空前绝后地独领风骚一整年,所以,几乎没有人怀疑2018这样的市场风格会延续,受益于蓝筹股的强劲表现和个人投资偏好相契合,大胆撸大票的公募基金整体呈现正回报突出的趋势。据2017年基金公司年报显示,120余家基金公司合计为投资者赚取收益高达5617亿元,较2016年增加了7356亿元,明显跑赢私募、保险资管及券商资管等机构,在投资者心目中树立了理财专家的高大威猛形象。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赞美之声不绝于耳。骄傲让人疯狂。结果就是一开年就把“抓大放小”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茅台干到800,恒瑞干到100,连建设银行也一口气干上去50%,上证综指走出了罕见的11连阳,逼近3600点。他们完全不理会像建行、中信银行这样的大银行股的AH股溢价竟然可以高达40%,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在沪深港股通早已开通的背景下,如此之高的溢价,无论是北上资金还是基金经理,都继续选择撸更贵的A股银行股。接下来的A股银行股“变脸”之快让人目瞪口呆,建行快速冲到接近10元后调头向下,直奔7元附近,跌掉30%跟玩儿似的,这样的价值投资,跟投机没啥两样。他们忘了,或者打死不相信这个“魔鬼规律”:A股没有一年的投资风格是上一年的简单重复!没有什么“这次不一样了”,2018,重复的是魔咒。第二,对投资主题的误判。以为喝酒吃药可以包医百病,以为“买入——持有”的躺赚模式可以永不过时,2018年年初,整个市场充斥着一股对“王国斌”式投资的痴迷。到2018年上半年收官盘点时,权益类基金已经感受到了“寒意”,但是仍有亮点,医药主题基金和食品饮料主题基金业绩不俗。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在上证综指大跌近14%的情况下,医药基金上半年平均赚得5%以上的收益,表现最好的一只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赚得了近40%。然而,好景不常。7月中旬的疫苗事件,年底一次带量采购降药价,直接使医药板块血流如注,医药主题基金被当头一棒,业绩随之大幅回吐,维持了大半年的正收益一周就被抹得干干净净。白酒主题基金也相似。茅台利润增速轻微放缓,机构投资者就受不了,翻脸比翻书还快,争相用脚表态。结果,历史上的第一个“一字跌停板”献给了2018。其实,白酒股的下跌只有一个真正的原因,那就是2017年涨得太快太猛,五粮液涨起来茅台也拦不住它,跌起来比茅台还要命。医药股下跌的逻辑还是邱国鹭四年前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中讲得比较透,也很有预见性:医改前,药费由患者买单,患者是弱势群体,药企与医院拥有无限定价权,毛利率比肩白酒豪门茅五洋,所以,医院的药房是利润中心;医改后,药费由政府买单,没有一家药企或者医院有力量跟政府抗衡,定价权转移到了买方手上了,买方为了降低成本,那一定是往死里砍价的,扛得住的独家品种只能赚取微利,扛不住的大路货大部分就得死掉,医院的药房就变成成本中心了。A股喝酒吃药这么多年,老黄历早该翻篇了。但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回到2018年年初,有哪个基金经理相信呢?第三,对A股安全边际的误判。早在年初,某著名卖方研究就做出预测: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策略将有超额收益,尤其是港股和海外市场。所以,当上证指数跌到3000点的时候,就有很多基金公司预测估值底已经出现了,A股到了安全边际足够大的区域了,特别是白酒医药家电保险,PE与PB从高位快速回落,都认为是“千金难买牛回头”的好机会。但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一大批股票的股价,跌掉一半还可以再跌一半,其中就包括了一些低估值的品种。第四,对股权质押风险的误判。2018年A股市场连绵下跌的最重要推手非股权质押莫属了。但是,整个上半年,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并没有把股权质押这颗“天雷”放在眼里,都认为风险可控,不可能会出大事,都认为最多就是融出资金的银行券商信托要倒点小霉,大霉也倒不了。所以,对股市的冲击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可控的。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美股22倍的平均市盈率为何还不跌A股12倍市盈率为何还不涨”这个“天问”上面,仿佛A股下跌都是美股惹的祸,只要美股下跌了A股才能涨,A股跟跌不跟涨,让人很不服气,耿耿于怀。其实,这个时候,A股的下跌已经跟估值没有什么关系了,股权质押造成的流动性不足和投资者信心的崩塌远远超过美股的冲击。然而,机构对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没有引起重视,出现了致命的误判。第五,对中美贸易战严峻形势的误判。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在一片美国要是敢跟中国开打贸易战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乐观氛围中,机构对于“贸易战打不起来”是成竹在胸的。A股今年出现了很多个奇特的“推特缺口”,就是每次特朗普发推特宣布一项针对中国的贸易措施之后,A股就会跳空低开,形成巨大的跳空缺口,对市场的人气打击都很大。这些缺口的形成,反映了对贸易战的影响缺乏心理准备,“推特缺口”就是负面冲击超预期的反映。第六,对美股见顶传导A股的误判。由于普遍预期中美股市会出现“跷跷板效应”,大家觉得A股下跌就是被美股上涨给气的。所以,只要美股跌了,A股肯定能涨。有位券商策略首席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美股下跌是A股的布谷鸟!但是,美股见顶对A股的冲击会不会超预期,会是怎样的传导机制与路径,预判是不充分的。还是把问题想得简单了一点,比如,山顶上的美股见顶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而A股处于山脚,处于政策底已出,情绪底夯实,市场底正在构建的过程之中,可以继续保持对A股的乐观态度。跷跷板效应可能导致从美股逃离的资金流入A股等等。结果,A股的独立行情还是没能继续下去,美股来了个黑色圣诞节,我们就来了个绿色的。见鬼!说好的布谷鸟飞哪儿去了呢?第七,对外资流入的误判。“北上资金”持续净流入一度被视为国际资本强烈看好A股的证明。加上A股被纳入MSCI和罗素指数,导致一种“外资要来A股扫货”的强烈预期,分析师所列出外资青睐标的正是2017年已经涨了一倍的消费升级板块,喝酒吃药榨菜方便面,凡是老外喜欢和老乡喜欢的,不管多贵,照撸不误。后来发现,这些价值投资的“原教旨主义者”血统并不纯正,也许就是入乡随俗,他们的投资风格同样飘忽不定,谈不上坚定不移。美国见顶,A股继续下跌,他们照样大幅流出。按理说越便宜这北上资金应该越高兴,越应该买更多,好像他们也不按价值投资的套路出牌。还有就是,这些资金是不是来自“国际”还是一个问号。这年头,换着法子玩跨境操纵的也大有人在。第八,对传统交易策略有效性的误判。过往的年份,再烂的行情,总会有一些策略能挣到钱。今年是一个例外,不管你是单纯玩阿尔法或者贝塔,还是两种策略混用,赚钱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今年也许只有一种策略是有效的,那就是自始至终严格控制仓位,空仓的做了“一哥”,说明怎么做都是错,只有什么都不做才对。第九,对系统性风险的误判也可以说是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水平的误判。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某知名卖方机构年初作出的预判就是“将至少持平或加速”,偏于乐观的情绪更多一些,对制造业和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还是估计不足。第十,对自身能力圈的误判。这个也可以说是面对2017年超乎想象的高收益,对个人能力与运气的作用孰轻孰重出现误判。搞投资的人,能客观认识自己能力圈边界的不多。赚钱的时候都认为靠的是自己独到的投资能力,而亏钱的时候则完全是运气不好。赚钱,特别是赚大钱之后,人很容易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管理几个亿的基金赚钱了,认为管理几百亿也不过是小菜一碟,“无非就是后边加两个0”而已,在他们看来,能力圈是根橡皮筋,拉多大都可以。其实按照以往基金行业发展规律,权益类基金越好卖的时候市场可能就要见顶,市场一直有这样的预期,但是,身在其中的基金经理觉得“这次不一样了”,加上年初,一年刚刚开始,蓝筹股投资正是热络之时,大家觉得也许风格会逐渐转变,但肯定会有一个过程,短期反转下跌的概率不大,还是可以继续乐观一段时间。基于这种预判,大多数基金经理的持股仓位都不低,许多基金公司制订的目标就是大力发展权益,打造网红权益产品,增厚规模。据Wind资讯统计,2017年受益于股市的上涨,当时有数据可查的6800余只基金,约有6600只实现净值上涨,占比高达97%。基金火力全开,干劲十足,大家都认为公募权益类基金从短暂的春天一头跃进夏天了。在這样的极度亢奋状态中,基金销售重现似曾相识的癫狂,基民哭着喊着要把钱塞到明星基金经理手里,这跟2007年底的情形何其相似。2018年1月,公募基金新发数量有68只,合计规模达到1208亿份,其中有三分之二为权益类基金。一时间爆款频出。比如,2018年1月23日,兴全合宜基金宣布成立,有效认购户数34.91万户,首募规模327亿元。这只基金的成立使得兴全基金主动权益类规模达到842亿元,直升6个名次在行业中位列第5位。除了兴全合宜外,当月的爆款基金还有华夏稳盛、东方红睿泽等。这些爆款后来的表现,公开信息都有,也就不用赘述了。十多年来,爆款必败已经不是个案,是一种宿命。腾讯金融科技通过调查百位基金经理后发现,7成基金经理认为2019年股票仍是最佳投资机会。平均资产管理规模在100亿以上的基金经理们对2019年的投资预测颇有价值。70%的受访基金经理仍然认为股票是大类资产中的最佳投资机会,其中,28.26%的受访者认为A股投资机会更好,21.3%认为成长股投资机会更好。另外,数据还显示,53%的基金经理比较看好科技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普遍认为在2019年科技股可能是表现最好的行业板块。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也显示相似的乐观向上,目前权益类基金经理普遍认同以下观点:2018年即将翻篇,2019年的光景应该会好些。由此看来,世界上没有绝望的股市,只有对股市绝望的人。A股永远充满希望,尽管,这年复一年冀望“明年会更好”的眼神中有苦涩的倒影。处于食物链末端的散户赚钱越来越难,但是,他们有永不言败的耐心;基金经理外表风光内心沧桑,但是,他们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其实在这个世界,没有谁比谁容易,只有谁比谁能扛!在A股市场,尤其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扛住市场非理性波动,总有一天能扛到新的机会到来。一直都记得电影《七宗罪》片尾老侦探威廉最后的那句话: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人们为此而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摘要:ABCDE的击鼓传花游戏戛然而止,独角兽们恍然间明白了过来,于是狂奔着召集投行、审计、律师赶赴上市,血脉喷张,生死时速。2018年1月美股的第一个交易日,阿里巴巴涨6.51%,百度涨3.5%,京东涨4.49%,陌陌涨5.64%,唯品会涨6.66%,微博涨了9.39%,人人网涨了19.63%。很多人以为,2018年会像2017年一样继续行大运。毕竟阿里巴巴2017全年上涨96.4%,百度上涨42.5%,新浪上涨78.8%,微博上涨154.83%。中概股势头正猛。但就在人们坚信狗年大吉大利的时候,魔幻的2018一步步露出了真面目。一边是“抢着上市,奔跑着破发”的新股。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募资环境就变得严峻起来。而今年资产管理新规出台以后,银行表外融资逐渐收紧,加之当时二级市场上涨替代效应,一级市场的募资更加困难。一级市场的钱荒传导到以烧钱为动力的大多数科技公司上。ABCDE的击鼓传花游戏戛然而止,独角兽们恍然间明白了过来,于是狂奔着召集投行、审计、律师赶赴上市,血脉喷张,生死时速。另一边则是已经上市的同学们。大家从未如此关心政治,“价值投资”的理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比起公司的战略和财务状况,关注那个“黄头发疯子”的推特可能更有实战效果。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中概股这一年,魔幻、狗血、不科学恐怕是高频关键字。哪里是流血上市,明明是断臂断头投资人不高兴,创始人假装高兴,投行短暂高兴,交易所真高兴。过去,投资机构经常用“我们的Portfolio里有n家上市公司”来夸赞自己的眼光水平。因为上市成功意味着退出,退出意味着产生回报,产生回报意味着能给LP交差啦,能拿到carry啦,基金也更容易继续募资啦。这个一级市场公认的逻辑正在被推翻。随机抽取了今年上市的五只“科技独角兽”,从最后一轮投资价格和当前价格比较来看,很多最后一轮投资人都出现了亏损,且大部分没有跑赢理财收益。投资人欲哭无泪。更悲惨的是,无论是港股还是美股,感觉今年的流动性简直还不如新三板。(此处可能夸张了,笔者并没有实际比较,只是一个直观感受)这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灾难——世界没有接盘侠。而直接的后果就是投资人的退出时间无限推后,看似上市了,但永远处于“待价而沽”的“待”。另一个后果是金钱绞肉机般的独角兽们只能强颜欢笑。破发成为常态,与此同时,没有成交量,哪里能来新资金。随便看几只今年IPO的科技股在上一个交易日的情况:触宝科技成交量9.98万股,换手率0.16%;流利说成交量5.37万股,换手率0.11%;团车网成交量4.25万股,换手率0.05%;极光数据成交量8.33万股,换手率0.07%……翻看今年的媒体报道,发现很多记者(包括我)在今年都会向创始人提出这样一个尴尬且心照不宣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上市?”恐怕大部分创始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在心里先翻一个白眼,然后又和颜悦色地告诉你“业务需要”,或者激情满满地告诉你“让公开市场来督促我们的成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但却有两拨人笑傲了江湖。一拨是投行等中介机构,另一拨是交易所。根据《棱镜》的报道,纽交所高级总监兼国际上市部总裁埃里克斯·伊布拉欣(Alex Ibrahim)参加中概股敲钟时,会特地系上红色领带,以拉近和中国企业的距离,其中一条印有小狗图案的红底领带出场次数最多。他的中国团队在年初就提醒他,今年是中国农历狗年。纽交所高级总监兼国际上市部总裁,埃里克斯·伊布拉欣Alex Ibrahim纳斯达克亚太区主席、资本市场和新挂牌业务高级副总裁麦柯奕(Bob McCooey)则是出现在了拼多多上海敲钟仪式的现场。纳斯达克开了两地同时敲钟的先例。他更厉害的行程是前一天还在上海与梁建章一同敲响携程上市15周年的开市钟,第二天就出现在纽约360金融IPO现场,给高管团队赠送纳斯达克纪念品。今年,腾讯音娱、蔚来汽车、爱奇艺、拼多多在美IPO募资超过10亿美元,占到了2018年整个全球在美IPO企业募资超10亿美元阵营中的40%。港交所更是忙到不行。之前因为制度问题错过了阿里巴巴等大公司,港交所在今年完成了上市架构改革,同股不同权的公司终获放行。2018年,港交所的IPO募资金额最终达到357亿美元,超过纽交所,位居全球交易所之首。而这样的势头还将在2019年予以延续。德勤预计,2019年将与2018年基本相同,有20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资额最多达到2300亿港元。科技、医药和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以及教育等新经济企业很可能引起最大的市场关注。毕马威(KPMG)也预测,2019年香港能吸引大约200家公司上市,集资金额超过2000亿港元,2019年香港将以中小型IPO为主导。你以为是抄底新股愁白少年头,老股的日子也不好过。看下BAT和京东网易整个2018年的走势,都是波动的。百度在陆奇离职的刹那大跌;阿里在马云退休那天低开低走;受到游戏宏观问题和企业长远发展问题的困扰,“买腾讯比买理财靠谱”的神话终于破灭……京东则最为“狗血”,明尼苏达那一夜所带来的负面涟漪效应,恐怕够京东消化很长一段时间了。这样的大背景下,做空势力变得格外活跃。根据美国金融业监管局所披露的数据显示,做空京东股票的仓位在2017年10月31日至11月15日的15天之内,就暴涨了19.9%。所以早在去年年底,京东的做空仓位就已经大幅提升。被做空的不止京东。今年6月,浑水做空好未来,称其利润涉嫌作假。9月,美国六家律师事务所向拼多多(PDD.O)提起集体诉讼,并称“拼多多发布了大量误导投资者的商业信息,我们正在准备集体诉讼,帮助投资者收回所遭受的损失。之后做空机构Blue Orca发布了42页报告对拼多多的运营数据提出质疑。11月,猎豹移动被Kochava的报告指出八款在Google Play电子商店非常受欢迎的安卓App利用用户权限,可能有数百万美元的广告收益被窃取。陌陌则是在知名沽空机构大会Kase Short-Selling Conference上,遭遇了投资咨询公司J Capital的指责,被认为可能存在“循环营收”的问题。尽管做空是机构的一贯手段,其中不乏空穴来风,但总归是“挺闹心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被做空后一蹶不振的例子。更糟糕的是,12月初,SEC(美国证监会)和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发布声明——《关于审计质量和监管获取审计和其他国际信息的重要作用声明——关于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美国上市公司当前信息获取的挑战讨论》。与该文件相对应的是,PCAOB网站详细列出遭遇审计障碍的上市公司名单及其审计机构,名单上大量中国内地和香港、比利时公司在列,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这意味着,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或面临更严厉的监管。当然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趣头条是2016年才成立的公司,810天急速赴美,打破了拼多多三年上市的纪录。其上市首日暴涨,五度触发熔断机制,收账128.14%,创下今年美国IPO规模超500万美元股票的最大首日涨幅。蔚来汽车也在IPO的第二天暴涨了76%。据华尔街见闻报道,有上百家私募基金正在美股市场“兴风作浪”。同时,由于国内政策监管的原因,数以千计的分析师群体无法直接将研究能力变现,于是他们将资金投入到中概股这个离岸市场,而他们的买方客户群体会根据分析师的观点进行一些操作。还有一种传闻是,A股游资或已转战美股。毕竟今年A股疲软,游资难以获利,转战美股是合情理的选择。记得那几天,看到趣头条的表现,有投资者不禁感叹:“多么熟悉的配方、多么熟悉的味道,A股套路重现。”今年值得关注的关键词还有回购。今年6月,百度宣布其董事会已批准一项股票回购计划,将在未来12个月内至多回购10亿美元股票。9月,阿里巴巴开始从公开市场持续回购阿里巴巴股票,以执行公司在去年制定的一项股权购买计划。11月,网易董事会批准了新的10亿美元股份回购计划。12月,京东也宣布了在未来12个月内最多回购10亿美元股票的计划。该消息公布后,京东股价急升。腾讯今年也是连续回购股票。股票回购是用现金等方式,通过从股票市场渠道中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股票回购时,公司以多余现金回购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使流通在外的股份减少,每股股利增加,从而使股价上升,相当于给股东发现金股利。这也相当于是自卫反击了。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票的方式,实际上为市场释放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积极一面,同时还会起到提振每股收益、改善公司的市场形象等效果。而今年也是美股回购的大年。美银美林指出,上半年科技股的涨幅几乎是上市企业回购潮推动的。比如今年一季度,苹果就以超过220亿美元的回购规模远超其他美股公司。虽然有税改带来的额外收入红利,但回购花费的资金,终究也是牺牲研发、设备升级等其他开支为代价的。即便是查理芒格,也曾承认,回购股票来保证股价上涨是“疯狂而不道德的”。“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那些最好的买卖,刚开始的时候,从数字上看,几乎都会告诉你不要买。”“想要在股市从事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不是人做的事。”“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出现有利可图的交易价格时,应该毫不犹豫买进它们的股票。”……巴菲特的名言在今年屡屡失效,价值投资的定义正在变得模糊。还是那句老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魔幻的2018就要过去了,你是幸存者吗?附:今年IPO的科技股表现清单——...
这几天收到一个投资人强哥发送过来的一堆材料,他投资的一个私募平台出现兑付问题,他突然慌了,并组织了一个维权群到处找人托关系希望能把钱要回来。因为私募基金理财产品门槛100万起,金额之高,让他把至少80%的身家全部押在了上面。在他跟我讲述这几年的投资经历中,踩雷的并不止这一家,还有其投资过的几家P2P平台也爆雷了,其中包括e租宝、财富中国等,但由于金额相对较少,所以维权也不那么积极,他觉得大概率是要不回来了,“都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你看我分散放在几个篮子里,却没想到篮子都被打翻了,羊毛没薅到,自己也搭进去了。”强哥边说边叹气。还是先从他投资的这个私募产品说起。据强哥介绍,他于2016年投资了一家名为深圳前海XX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金融”)的一款私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11%,之所以愿意投主要觉得这家公司品牌做得大,管理资产上百亿,比如最新的获奖荣誉:2018年9月28日,XX金融在2018博鳌企业论坛荣膺“中国金融领军品牌”,同时,XX金融总裁徐某荣获“中国金融十大年度人物”大奖。然而获奖不到一个月,XX金融对外宣布不能如期兑付投资人的投资款项,待返还到期投资款累计高达23.5亿元,据强哥回忆,在投资人的见面会上,XX金融董事长徐某仅承认汇能金融存在产品错配、经营不善的问题,但事实上公司还存在未经备案就进行募资,并虚构基金产品,挪用资金,设立资金池等违规问题。“我在里面投资了大几百万,还包括老丈人的钱,小孩以后读书的钱,不仅仅是我,其他人可能也是东拼西凑的钱用来购买他们的理财产品,但是没想到说雷就雷了,这几个月我们去找深圳经侦,他们说需要证监会那边出具公司违规证明,去证监会维权他们又说需要经侦先立案,这几个月我一直为此事奔波,我们是弱势群体,这家公司就是有问题的,却没人来管。”强哥愤愤不平。事后,强哥像一个福尔摩斯侦探一样挖出了徐某的各种八卦,包括娶了几任老婆,XX金融有哪些关联公司,这些关联公司都是做什么的,备案的基金产品募集的资金去向了哪里,他都分析的头头是道,如果他能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如此用心,抱着质疑的态度去挖掘这家公司,我想就不会发生后面维权的事情,可惜这世界没有如果。就像他之前投资的e租宝,铺天盖地的广告已经蒙蔽他的双眼,高额的理财收益直撩人心,本想薅个羊毛就走,却连本金都没要回来,加入了一个维权群,发现维权路漫漫,索性就放弃了,对他来说,10几万而已,不多。但这次不一样,这次几乎把老底放进去了,前几天他还组织受害投资者一起去深圳市政府维权,结果也是可想而知,无功而返。这一次维权,他抱着死磕的心态,他说,能争取一点回来就争取一点回来。微信上,他还在时不时的给我传送关于指控XX金融违规的大量材料。(注明:文中强哥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