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化商誉减值监管的大背景下,有上市公司选择了主动“爆雷”,本意或许是与过去告别,不想却成了新年的第一个意外。 2018年12月29日,当年的交易日全部结束后,科达洁能发布关于沈阳项目长期停产并预计子公司资产减值的提示性公告,决定对已拖累公司多年的沈阳项目实施资产减值,同时附带解决近年来收购的两个“小炸弹”,合计将影响公司净利润6.5亿元至8.5亿元。 与其他公司的商誉减值不同,科达洁能此次“爆雷”有着明显的操控痕迹:沈阳项目已亏损多年,早已资不抵债,然而面对监管问询公司曾坚持不减值;科达东大、科行环保两家收购的资产刚刚完成业绩承诺,变脸来得如此迅猛? “强化商誉减值监管,是为了信息披露更加真实有效,不能成为财务洗澡的借口。”有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券商人士认为,公众公司理应加强内控建设,玩弄财务数字游戏也许可以蒙混过关,但损失的是信誉以及众多股东的利益。 沈阳项目多年累计亏损7亿元 沈阳科达洁能燃气有限公司(简称“沈阳项目”)是此次资产减值的主体。据披露,根据科达洁能财务部门初步估算,预计将对沈阳项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4.9亿元至5.9亿元,同时,科达洁能将对公司为沈阳项目提供的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7.7亿元至8.7亿元。 简单回溯,沈阳项目为科达洁能全资子公司安徽科达的控股子公司(持股82.5%),该项目于2010年启动,注册资本4亿元,共建设20台10kNm3/h 清洁燃煤气化发生炉系统及相关配套装置,于2014年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财务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沈阳项目的经营状况。自2013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沈阳项目的净利润分别为-7150万元,-1.5亿元、-1.17亿元、-1.79亿元、-1.24亿元和-5172万元,近6个报告期累计亏损约7亿元。公告称,亏损系该项目客户需求一直未达预期,年均产能利用率仅30%左右。 持续的巨额亏损早已引起投资者的不满,并曾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2016年底,上交所曾对科达洁能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解释沈阳项目亏损的原因,以及为何长期亏损但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据查询,至2016年沈阳项目的净资产已经为负,且上市公司对其有8.86亿元借款。 科达洁能当时回复称,如果产能利用情况得以改善,沈阳项目的财务状况有可能扭转不利局面。 2018年3月31日,在披露2017年年报时,科达洁能对沈阳项目做了一次资产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023万元。然而,据公司最新公告,自2018年4月起,沈阳项目就已停止运营。 真实情况似乎比公告中的描述要恶劣得多。公司在此次减值公告中披露,考虑到当地天然气供应增加等因素,公司认为沈阳项目难以摆脱经营困境,资产盘活存在较大难度,公司决定长期停止沈阳项目的生产运营活动。 业绩承诺期结束就“变脸”? 如果说沈阳法库项目的减值在预期内,那么科达洁能对另两家子公司的减值则属于重大意外:两家子公司此前都刚刚完成了业绩承诺,且上市公司一直强调有产业链上的协同性。 据披露,由于受到宏观信用政策收紧、下游产业环保政策趋严的影响,科达东大、科行环保整体经营状况未达预期,存在资产减值迹象。根据公司财务部门的初步估算,预计将对科达东大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1亿元至1.8亿元、对江苏科行环保计提商誉减值准备0.5亿元至0.8亿元。 据查询,科达洁能于2014年2月完成了对科达东大的收购,标的公司原股东承诺2013年度至2017年度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实现净利润1.8亿元,超过承诺数1031万元。 进一步查询,科达东大2017年实现净利润2409万元,较2016年的5672万元下滑了58%。如今2018年刚结束,公司计划对科达东大计提1.1亿元至1.8亿元的商誉减值损失,科达东大目前商誉总值为2.33亿元。 科行环保系上市公司于2015年8月收购,当时公司以1.8亿元收购了科行环保72%的股权,标的公司原股东承诺2015年至201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200万元、3500万元和4200万元,且扣非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60万元、2800万元和3400万元。 令人困惑的是财务数据混乱且出现“打架”的情况。据查询年报中重要非全资子公司的主要财务信息,科行环保2015年至2017年实际净利润分别为3265万元、3094万元和2740万元,呈逐年下滑的态势。然而,在最新的减值提示公告中,科行环保2017年净利润为4269万元,2018年1月至9月则仅有41万元。 另从最新披露的情况来看,科达洁能对科行环保的持股比例已由2017年底的72%下降至67.92%。回查公告,当初收购时曾有过业绩全部达标管理团队可以增资的条款,股权比例的变化是由于对高管团队实施激励吗?如今的业绩变脸又该如何解释? 据披露,科达洁能此次拟对科行环保计提商誉减值损失0.5亿元至0.8亿元,科行环保的全部商誉为7560万元。...
(原标题:还要比惨吗?3428名证券业中的金领竟然“待业”一年!)保荐人数量达到历史高峰,但开工率显得严重不足。2018年全市场3659个保荐人,仅有231人的IPO成绩单没有挂零,且只完成了105单IPO。由于投行收入中,占绝对大多数的来源是新股发行,因此,这一市场变化基本决定了投行的全年收成。不过,在大面积交白卷的情况下,2018年有9位保荐人完成2单IPO项目,成为少数的幸运儿。优等生产地集中在华泰联合和中信建投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1日,全市场注册的保代人数为3659人。这一数字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在2016年年初,保荐人的数量为2781人,短短两年时间增加了878人,扩容幅度超过30%。但是2018年能够在IPO项目上签字的只有231个保代,这个人数仅仅只占总保代人数的6%左右,大量的保荐人无缘新股发行这一肥差。少数能逆势取得2单IPO的无疑就是幸运儿了。相比2017年不少人一年完成3单的辉煌业绩,2018年仅有9位保代取得了2单IPO的过会业绩。这些保代分别来自于6家券商,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长城证券、华泰联合、银河证券、中信证券。其中华泰联合有3人取得了2单IPO业绩,中信建投则有2人取得了2单IPO的保荐业绩。可见优等生也是产生在最优秀的投行团队中。9位取得了2单IPO业绩的保荐人谁家人少贡献大?谁家人多交白卷?从数量来看,头部券商人数比较多。约有10家券商的保荐人数量超过100人,其中中信建投的人数最多为200人,其次是广发证券192人,国信证券166人,中信证券154人。中小券商中,国金证券有136人,民生证券105人,属于保荐人数量比较多的。虽然去年业绩不佳,但是2016、2017两年券商都在大肆招聘保荐人,其中不乏小券商,甚至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券商号称要招600人的投行团队。而在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加快上市步伐的省份,区域性小券商投行人数也在2年间实现了翻番。保荐人数量是否和收入成正比呢?从结果来看并非如此。根据东方财富数据统计。去年收入前10名的分别为中金、华泰联合、中信。其中收入排名第一的中金公司保荐人数量为99人,可见其数不多,但是收入贡献巨大,但是国信人数较多,在收入上排名却未能跻身前十。这主要得益于项目规模大小,虽然中金公司保荐家数不多,但是收入令同行羡慕。今年前十大IPO中,中金公司独揽三单,凭借承销工业富联、美凯龙、中国人保这三大项目,收获5.9亿元的承销收入。但是也有家承销保荐公司,人数也有90人,IPO却遗憾挂零。成为去年新股承销交白卷的一员。IPO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注册制后“金领”会不会褪色?保代总人数是否过剩了?北京地区一券商保代人士向记者表示,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如果将保代确定是作为IPO项目签字人的职责角色去定位的话,那确实是有一定程度的过剩,毕竟市场上项目有限;但另一方面,换个角度看,如果保代就是投行人员,除了IPO之外,还有其它很多中介业务可以做,这样的话保代并不过剩,他们仅仅是更优秀的投行人员而已。“实话实说,目前的保代趋于饱和,所以一些大券商招聘已经不看应聘者是否是保代了,更多的是看中个人能力、资源”,该人士说。未来如何抉择,成了小公司保代当下的难题。去年以来,项目都向头部券商集中,而行业监管的方向也是优先扶持和鼓励大券商做大项目和创新项目,那么在小券商可拿到的项目很有限,但是跳槽又面临上下游的选择少了,过去可以向上游的PE/VC去转行,或者向下游的上市公司去做高管,但如今这两方面的职位需求都较为有限。“虽然科创板可能是投行未来的机会,但是其中的风险也是比较大,保荐人需要承担的职责估计也是更大了。”受访几位保荐人对于明年的前景并没有太过乐观。在他们看来,注册制之后行业格局变化会很大,审批制下,新股通常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水平基本上由监管者设定。而未来,注册制下,对保荐人来说最为核心的是定价能力和销售能力,而这种能力目前的很多从业者并不具备。...
私募因操纵股价被罚的案件又多两例。 近日,证监会公布的2份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两家私募因操纵股价被罚,其中2016年的私募冠军苏思通榜上有名。 根据处罚书,苏思通与2015年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连续交易、对倒、尾盘拉抬等方式影响“云煤能源”等5只股票价格和交易量,构成操纵证券市场行为,被罚没超1700万。 无独有偶,同时期还有一家私募也通过相关账户操纵股价,被罚没130万元。 私募冠军操纵股价,罚没超1700万 人称“快刀八郎”的前私募冠军苏思通,近日挨罚了。原因是操纵股价。 根据近日证监会下发的政处罚决定书,蓝海思通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连续交易、对倒、尾盘拉抬等方式影响“云煤能源”等5只股票价格和交易量,其行为违反了关于禁止操纵证券市场的规定,构成操纵证券市场行为。 因此,对蓝海思通没收违法所得513.7万元,并处以1227.4万元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苏思通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 通报还披露了苏思通通过耀汇金1期3期交易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交易“云煤能源”情况:倒亏近3000万 2015年9月18日至10月9日11个交易日期间,苏思通利用“耀汇金1期3期”账户,在8个交易日累计买入“云煤能源”5824.5万股,成交金额3.8亿元,累计卖出“云煤能源”5824.5万股,成交金额3.54元,亏损2786.95万元。 据调查,苏思通利用资金优势,采用持续高价申买、对倒等方式,拉抬“云煤能源”股价,并在拉抬后立即反向卖出,影响了“云煤能源”股价和交易量。 例如:9月18日14:10:12-14:59:59,耀汇金1期3期连续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部分为涨停价)持续买入“云煤能源”,累计申买2042.74万股,占市场申报量的40.51%,成交1899.5万股,占市场成交量的50.69%,股票全天涨幅为8.93%,最高至涨停,当天上证指数涨幅为0.38%,全天交易量占比为30.4%。 (二)交易“西藏旅游”情况:赚了394.6万 2015年7月15日至7月17日3个交易日内,耀汇金1期3期在3个交易日累计买入“西藏旅游”474.5万股,成交金额7488.2万元,累计卖出“西藏旅游”474.5万股,成交金额7895.9万元,截至7月17日,耀汇金1期3期期末持有“西藏旅游”股票172股,盈利394.6万元。 据调查,苏思通利用资金优势,采用持续高价申买的方式,拉抬“西藏旅游”股价,影响了“西藏旅游”股价和交易量。 例如:7月15日10:53:00-11:08:19开始分5笔以涨停价16.26元申买“西藏旅游”,累计申买240万股,占市场申报量的61.01%,成交140万股,占市场成交量的54.43%,期间股票振幅5.41%,全天涨幅4.13%,最高至涨停,当天上证指数涨幅为-3.03%。 (三)交易“恒源煤电”情况:亏损115.1万 2015年9月28日14:58:38-14:59:40,耀汇金1期3期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分6笔申买“恒源煤电”300万股,占市场申报量的74.88%,全部成交,占市场成交量的93.71%,成交金额2049.2万元,买入均价6.83元/股,期间股票最大涨幅为8.44%,当天收盘价为6.93元/股,全天股价涨幅为2.21%,当天上证指数涨幅为0.27%。 拉抬后一个交易日9月29日,“恒源煤电”开盘价6.5元/股,开盘涨幅为-6.2%,10:52:09-14:23:30,耀汇金1期3期卖出“恒源煤电”469.2万股,成交金额2949.8万元,成交均价6.29元/股,亏损115.1万元。 (四)交易“西宁特钢”情况:盈利95.3万元 2015年9月30日14:58:10-14:59:57,耀汇金1期3期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分13笔申买“西宁特钢”331.7万股,占市场申报量的85.87%,成交245.5万股,占市场成交量的88.25%,成交金额1252.9万元,买入均价5.1元/股,期间最大涨幅为5.76%,当天收盘价为5.12元/股,全天股价涨幅为5.79%,当天上证指数涨幅为0.48%。 拉抬后一个交易日10月8日,“西宁特钢”开盘价5.14元/股,开盘涨幅为0.39%,09:34:33-10:21:01,耀汇金1期3期卖出“西宁特钢”1404.8万股,成交金额7033.4万元,成交均价5.01元/股,盈利95.3万元。 (五)交易“新钢股份”情况:盈利23.8万元。 2015年9月30日14:53:31-14:58:21,耀汇金1期3期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分27笔申买“新钢股份”610.2万股,占市场申报量的79.27%,成交526.1万股,占市场成交量的88.14%,成交金额2875.9万元,买入均价5.47元/股,期间股票最大涨幅为6.5%,当天收盘价为5.45元/股,全天股价涨幅为7.28%,当天上证指数涨幅为0.48%。 拉抬后一个交易日10月8日,“新钢股份”开盘价5.5元/股,开盘涨幅为0.92%,09:30:16-14:54:20耀汇金1期3期卖出“新钢股份”2400.1万股,成交金额1.27亿元,成交均价5.29元/股,盈利23.8万元。 都是2015年7月15至10月9日发生的事情,那么,这只基金当时的表现如何?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区间收益仅2.63%。 2016年私募冠军此后多只产品提前清盘 说起苏思通,相信不少业内人士都略有所闻。是人称“快刀八郎”的前私募冠军。而上述操纵股价为其正式成立私募产品之前发生的事情。 资料显示,苏思通曾是知名私募基金经理,80后。2015年12月,成立私募产品“蓝海一号”,2016年,该产品以189.75%的收益排年度私募第一,一时间成为私募明星。 苏思通的投资风格以快、准、狠著称,市场人称“快刀八郎”。“蓝海一号”在私募排排网的介绍上写道:“泽熙旧部,重出江湖;快刀八郎,唯苏思通。操作手法,快进快出,极稳极狠。”总的来说,苏思通正是以其手法犀利的短线操作取胜。 据报道:他关注盘口信息,一旦出现异动,就预示着有可能是一个买入机会。苏思通表示“一般3个涨停就出来了,如果判断有偏差,杀进去后股价下跌,那么在亏损3%时就斩仓。如果横盘震荡,他会等待两个月,如果第3个月依然没有表现,就放弃持有,这期间如果出现下跌,他会趁机增仓,以降低成本。” 但2017年起市场投资风格已经逐步开始转向,短线操作在A股市场的立足空间越来越狭窄,苏思通因此仅是“昙花一现”。 资料显示,2017年底起,苏思通旗下7只产品在陆续提前清算,净值0.66至0.74不等。 目前仅剩5只产品正在运行,其中“蓝海一号”的净值相对于2016年的高峰,已经跌去超4成。 雅利资产吕沈强操纵股价亏5万被罚130万 无独有偶,同时期还有一家私募及其负责人也通过操纵耀汇金2期账户,操纵股价,被罚没130万元。 处罚书指出,雅利资产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连续交易、尾盘拉抬等方式影响“中发科技”价格和交易量,构成操纵市场行为。 具体交易情况如下: 2015年9月10日14:57:32-14:59:55,耀汇金2期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分5笔申买“中发科技”209万股,占市场申买量的86.36%,成交181.4万股,占市场成交量的89.48%,成交金额2678。万元,买入均价14.76元/股,期间股票最大涨幅为7.9%,当天收盘价为14.83元/股,全天股价涨幅为4.29%,当天上证指数涨幅为-1.39%。 拉抬后一个交易日9月11日,“中发科技”开盘价14.79元/股,开盘涨幅为-0.27%,14:18:18-14:32:46,耀汇金2期分35笔卖出“中发科技”75.5万股,成交金额1075.5万元,成交均价14.25元/股,亏损5.4万元。 证监会认为,雅利资产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连续交易、尾盘拉抬等方式影响“中发科技”价格和交易量,其行为违反《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四项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二百零三条所述的操纵市场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为吕沈强。因此对雅利资产操纵“中发科技”处以100万元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吕沈强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
商住房,是指在商业、办公用地上建造的住宅形式的房屋,近20年来一直游走在法律和政策的灰色地带。2017年全国楼市一片炙热的时候,商住房在政策上遭到强力打压,市场转冷,一直持续到现在。买了商住房的人无法理解,好好的房子,怎么突然就卖不掉了呢?北京像素——商住房市场的标签2018年12月27日早晨,众多居住在北京像素的年轻人像往常一样,涌进地铁6号线草房站,奔向北京各大写字楼,开始新的一天。北京像素号称北京最大的商住楼盘,在东五环外、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2018年12月,北京像素小区,楼房窗户密密麻麻。中新网记者 邱宇 摄小区一共19栋高楼,窗户密密麻麻,东南西北各种朝向都有,就像一个大蜂巢。这里有近1万套房屋,面积从30到70多平米不等,居住着三万多人。虽然建于2010年前后,但因缺乏维修,楼内就像老旧的宿舍,每层30户,走廊又暗又长。推拿店、美甲店、宠物店直接开在小区里,办公室出租广告随处可见。很多北漂选择在这里落脚,他们没有户口,又暂时没有购房资质。比如陈林,两年前,他怀揣着父母和亲戚帮忙凑的150多万块钱,在北京像素买了一套40多平的开间。“商住房”是一个很微妙的概念,在土地性质上属于商业地产,却被开发商包装成住房进行出售。不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都有类似的房子。与普通住宅比,商住房有一系列限制:40年或50年后产权到期;不能落户;首付高、贷款年限少;水电气费贵,税高。北京像素每层30户,走廊又暗又长。中新网记者 邱宇 摄这些陈林都不在乎,他甚至选择性忽略了小区杂乱的环境和头顶上几乎每分钟一次的飞机噪音。北京像素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终于在北京买了房、安了家。陈林早已打算好,等后面交够五年社保,就把房子卖掉,去换一套北京的普通住宅。2016年买房的时候,他不愁将来卖不掉,毕竟那时仅北京像素一个小区就聚集了近20家中介门店,听说每月都能成交几百套。房子不好卖了但在2017年3月26日之后,一切都变了。当日,为打压炙热的房地产市场,北京出台了空前严厉的商住房调控政策。明确规定商业、办公类项目“不得擅自改变为居住等用途”,从态度上否定了商住房的所谓“居住”属性。政策同时规定,个人购买存量商住房时,要求名下无房、五年社保或缴税,并且只能全款购买。2018年12月,北京像素小区附近只剩三家中介门店。中新网记者 邱宇 摄购买商住房的条件从不限购变得异常苛刻,有人评价这等于对商住房市场“一剑封喉”。不仅北京,2017年,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等多城均出台措施,对商住房加以限制,商住项目也因此迅速降温。2018年12月,距离政策出台一年半多,北京像素小区附近只剩三家中介门店。其中一家大型连锁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商住房”的字眼,改称“商业房”。市场的冷淡还反映在成交量上。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政策出台后20个月,即2017年4月-2018年11月,北京商住房成交仅5409套,而此前的20个月(2015年8月-2017年3月),成交套数为 89690套。也就是说,北京商住房成交量暴跌了94%。现在,北京像素的复式户型报价降到4万/平米左右,调控前,同类型的房源报价一度接近7万/平米。但是在陈林看来,报价4万还是3万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现在很难找到下一个接盘的人,真心想卖房的业主只能不断降价。他说,虽然规定可以卖给公司,但现实中很少有公司愿意买,因为公司完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租一套类似的房子。资料图:图为北京市海淀区房管局办事大厅。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2018年12月,远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回龙观某小区,也有人在论坛发帖“降价出售”商住房。售房的业主临近退休,她的房子比购买时跌了几十万。“我们用老少三代人积攒的血汗钱买的房子,意在不给社会和儿女添麻烦,为什么现在要限制买卖?关键是买的时候,并没有人告诉我这个以后是不能自由买卖的啊!”她无法理解。投资客蠢蠢欲动虽然商住房市场空前冷淡,但也有一些投资客在冒险寻找机会。2018年11月,苏夏在北京花130万全款购买了一套不到40平米的商住房,从开始看房到过户、对外出租,只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她看中了商住房极高的租售比。每月租金4000多元,同样的租金,如果购买住宅的花,大约需要花三四百万元。此外,商住房还可以租给公司用于注册地址,一年八千到一万元。北京像素小区内挂着办公室出租广告牌。中新网记者 邱宇 摄“买商住,有‘钱’途。未来普通住宅还会不断被建造出来,而商住房是存量版的。比如北京,只有2017年3月26日之前已销售的商住房才可以卖给个人,以后新售的,个人想买都买不了。”苏夏说,民水民电带燃气的商住房则更是存量版中的极品。游走在政策的灰色地带其实,购买商住房一直都有风险,因为近20年来,商住房始终处在法律和政策的灰色地带。“商住房本来就是违规的,现在是把原来政策管理上的漏洞补上了。”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说。他说,中国用地性质划分很明确,包括住宅、商业、办公、工业用地等,并没有“商住”一说。用地规划决定建筑规划,虽然用地规划没有这一类型,但过去很多开发商在四五十年产权的商业、办公用地上建住宅,做出了违规的建筑规划。北京房山区某商改住楼盘销售中心。中新网 种卿 摄那么,商住房是在何种背景下诞生的呢?杨红旭说,上世纪90年代末,受外部环境影响,中国楼市十分低迷,出现了很多烂尾楼。2000年以后,经济回暖,加之1998年房改之后中国大力发展住房市场,住房需求大幅释放。一些开发商收购了烂尾楼,改成酒店式公寓,由于地段好、总价低、租金高,这些公寓一时大受欢迎。“尝到甜头之后,过了几年,有些开发商在拿地之初就已经规划好,用低于住宅用地的价格拿下商办用地,再建成所谓的‘住宅’,也就是商住房,以卖个好价钱。”杨红旭说,开发商打擦边球,而地方政府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市场上的商住房也因此越建越多,并且被包装得越来越像住宅。未来调控会放松吗?2017年多地出台的政策填补了商住房管理的漏洞,不过,近来部分地区楼市调控有所松动。2018年12月,菏泽、珠海、广州、杭州相继出台政策,放松楼市调控。广州的政策与商住房有关。广州提出,在2017年3月30日之前土地出让而形成的商服类物业,允许个人购买。而过去此类物业只限定企业购买。图为广州楼房。唐贵江 摄目前商住房政策最严格的城市是北京与广州,广州的动作是否意味着北京等其他城市也会逐渐放开对商住房的限制政策呢?“商住类产品由于本质属于商业物业,往往会被贴上投资的标签。但确实也有部分购房者并非投资,而是个人居住。”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说,对商住类产品如何定性还需要等待更为明确的政策判断,这也是左右调控是否会全面放松的重要标准。在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看来,对商住房的限制性政策主要目的是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但这种政策应该是暂时的,放松调控是大趋势,不会一直禁止个人购买。杨红旭认为,楼市降温之后,未来两年,各地对商住房的调控可能有所放宽,但出于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考虑,不太可能回到调控之前,因为商住房本身就是违规的。2018年12月27日,中弘股份因面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被强制退市。买房之后,陈林更加关注楼市的相关政策和消息。2018年12月27日早晨,他走出北京像素小区,随人流挤进地铁,手机上跳出一条新闻:中弘股份因面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被强制退市,成为A股史上首只跌破1元的退市股。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像素正是中弘集团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中弘曾经凭借商住房项目风生水起,但受楼市调控影响和一些自身原因,中弘销售业绩出现断崖式下跌,资金链问题持续恶化,最终在A股黯然退出。不过,与中弘的死活相比,陈林更关心的是,对商住房的限制会松绑吗?将来他的房子会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摘要: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们,早已不再争夺日活、月活,而是在争夺用户的时间。中国中老年群体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节俭,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职业羊毛支付宝的红包活动,已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年。其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也是为了和微信争抢地盘。活动的口号是:“支付宝发红包,你赚赏金。”活动规则不算复杂。比如,扫描了朋友的二维码,你就可以得到一个红包,如果3天内用掉这个红包,你的朋友还能得到一份“赏金”。而红包和赏金的金额都是随机的,从0.1到99元不等。在2017年,支付宝的红包活动金额都比较高,“狂掷10亿发红包”,当时的支付宝宣传声势浩大。因此,大量的职业羊毛党开始形成——这也是第一代羊毛大军。网上流传着一张颇为惊人的截图。有人利用支付宝这次红包活动,疯狂赚了137.8万之多,还有的赚了52.5万,且显示仍有10万多个红包在路上。“其实,这是靠着短信群发获取的海量红包。”某位知情人士透露。一家短信平台的销售人员称,他们就曾帮助职业羊毛党,发过支付宝的红包,“当时的价格是3分钱一条”。发送短信的数据,都是自然生成的电话号码,“空号、没接收的,通通不收钱”。而发送短信,还有一些窍门。比如,在短信开头加上【支付红包】、【支付宝】等字样,来诱导用户点开。很快,支付宝就发现了这一漏洞,并称:“禁止使用发短信等破坏用户体验的方式推广。”支付宝因此取消了800个可疑账户,但已经赚的钱不会取消。“当时的羊毛大军,都是有组织、专业的。”黑客CC称。CC称,他们曾经还从事过 “支付宝白号” 买卖,它们专门用于薅各种红包。所谓的支付宝白号,就是注册后尚没有实名认证的账号。“但后来白号都没法支付,随着支付宝的风控不断调整,薅羊毛越来越难。”CC称,职业羊毛大军的利润不断被削薄,他们开始退场。个人羊毛职业大军退场后,个人羊毛党开始兴起。“我的微信朋友圈,最近被支付宝占领了。”金融从业者蒋月生表示。最近,他的微信朋友圈,充斥着“支付宝红包”的广告。更不堪其扰的是,甚至有朋友私信他,扫二维码领红包。而有些沉寂许久的微信群,也神奇复活,发的全是支付宝红包的二维码。某社交内部监测的数据显示,12月初,支付宝红包的数据,呈现突然上涨趋势。有趣的是,很多区块链的“代投”都开始捣鼓支付宝红包。“以前我有很多区块链的用户,组建了2万多人的社区。现在区块链不景气,我就在社群里给大家推这个红包。”曾经在区块链代投行业小有名气的代投小哥何金称。他在朋友圈,也会天天发支付宝红包。“每天我得到的赏金,就有几百元。”何金称,自己一个月也有近万的收益。对于何金来说,这只是小副业,而资深羊毛党邓伟,做得更规范和职业。邓伟觉得,光靠微信的朋友圈太有限,于是他建立了几个2000人的QQ群。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二维码,相互扫,以赚取赏金。邓伟称,很多羊毛党会自己找些好玩的段子或文章,发在贴吧、论坛上,然后在后面附上自己的支付宝红包码,以此导流。各种可以展现的机会,羊毛党都不会放过。“这种转化率可以到千分之一,1万个阅读,就会有10个人扫红包。”邓伟称,会玩的人,能日入上千元。机器批量操作时代已经过去,这些羊毛党都是以个人手动操作为主,他们就像是支付宝“雇佣”的推广员,赚取一定奖励。中老年大军而第三波的羊毛大军,开始变得更有趣。他们以中老年人为主,每天“只为赚个买菜钱”。几周前,一则“免费送白菜”的视频,刷爆了微博、抖音等平台。视频中,一位身穿军大衣的摊主,做起了“免费送白菜”的生意。摊主招呼着大家,先扫他的二维码,领一个红包,将得到的红包金额转给摊主,就能领取对应金额的白菜。譬如,0-4.99元领一棵白菜,5-9.99元两棵。没想到,这个活动吸引了一大堆的大爷大妈,有些大爷自己没有支付宝,摊主还支招,让他们去拿家里孩子的扫。媒体报道显示,这位摊主仅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卖光了所有白菜,营收达到了5000元以上。这已将支付宝红包玩到了极致。而很多超市、小卖部的店员们,都开始将自己的二维码贴在柜台上,让大爷大妈去扫。“阿姨们最喜欢了,每次必须扫。她们为了便宜一毛的鸡蛋,可以多坐三站地,而扫一下就能省几毛。”一位服务员称。很多大爷大妈,慢慢摸清游戏规则,开始主动薅羊毛。“家里有三部手机,都是女儿淘汰下来的智能手机。”刚满60岁的大妈陈红佳称,她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就先相互扫红包。她先用女儿的手机扫自己的二维码,领了红包后,支付给老伴的手机。接下来,她再用老伴的手机扫女儿的二维码,领了红包后,再支付给自己。一个轮回下来,所有的人都得了红包,领了赏金。“一轮下来,能赚几块钱,一天的青菜钱就出来了。”陈红佳称。但是,她不会局限在家庭成员内部薅薅羊毛,而是已经开始动员她的广场舞伙伴们。“我让他们每个人都扫我的二维码,然后去超市买东西,花掉红包就可以得赏金。”陈红佳称,广场舞伙伴有30多个人,这里每天能赚十几块钱,一天饭钱就出来了。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们,早已不再争夺日活、月活,而是在争夺用户的时间。中国中老年群体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节俭,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于是,他们开始觉醒为最大的一群“羊毛党”。身在一二线城市的孩子们,意外地发现父母早已成了互联网的深度用户。他们经常收到父母发过来的邀请链接,不是领红包,就是求下载。除了拼多多,还有更多的APP,正在沉淀到中老年群体。“我妈每天都让我扫描她的支付宝二维码。”蒋月生称,“就为了那几毛钱。”“我爸给我推荐了一个今日头条极速版,让我下了看新闻。”另一位“北漂”何永华称。他刚开始不懂为什么,后来发现,只要他下载激活,父亲就可以得到几元钱,如果他每天看新闻,父亲还可以得到钱,单个用户最高可返21元。他的父亲早就成了“阅读类”APP的大推广商,除了今日头条极速版,还下载了趣头条、快头条、淘新闻,等等。无一例外,何永华被父亲要求一一下载这些APP,并且每天阅读。这些APP除了推广有奖励之外,看新闻也会给钱。比如,你阅读一篇新闻,从头看到底,就被认为属于“认真阅读”,会被奖励几十个金币。而这些金币,会转变成钱。“爸爸在家每天抱着4部手机,挨个划新闻,但并不是为了看新闻,他也看不清了。”何永华称。所有的奖励加起来,一天也有十几元,一个月下来,就是几百元。这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大爷大妈来说,已是不菲的收入。而陈红佳早已将这类阅读类APP推荐给她的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大家一起划划手机,就能赚钱,比跳舞强吧。”因为总是能带给大家一些赚小钱的新玩意,陈红佳也成为了广场上的“时尚人”。中老年这种纯薅羊毛的用户,是否有价值?“这个问题我们曾经讨论过很多次,最终我们认为,是有价值的。”一位金融平台的运营负责人称,可以慢慢培养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比如,培养他们用支付宝、花呗、余额宝的习惯,一旦形成,产生惯性,他们就和年轻用户并无区别。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拥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使用APP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现在,他们正在用“薅羊毛”的方式,慢慢进入这个世界。也许未来,他们会孕育出巨大的商机,并催生一波流量红利。(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近两年,随着券商经纪业务竞争加剧,散户佣金费率大幅下降。近日,某社交媒体又疯传监管层有意降低机构佣金,而且是从基金管理费中列支,在卖方和买方圈子中引发不小的波澜。该消息甚至言之凿凿地称,监管层有意将机构佣金降至万二。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经过向多家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反复核实后得知,大家并未收到相关通知。更有某券商研究负责人表示,该举措目前推行的可能性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广发证券研究所方面回复记者时表示,研究所昨晚6点多才开始开会。而上述截图显示,5点45分就有消息来了,肯定不是研究所这边的内容。卖方与买方怎么看?卖方立场:大呼“凉凉”券商研究员小吴沮丧地说道:“这个杀伤力太大了。如果机构佣金真的由万八降到万二,那么公募给券商的佣金总额将直接减少四分之三。这样一来,券商也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研究员了,我们估计得下岗了。”前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券商而言,最直接影响就是钱少了。如果只靠赚佣金,确实没钱途,而且大家提供同质化竞争,还存在利益输送嫌疑。佣金下调的趋势是逼着券商转型,少吃牌照钱。未来券商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毕竟通道佣金不长久,且大资金流水从券商这儿过,只挣个通道费没有价值。有没有能力把钱留下来,或者让更多资金愿意在自己这儿过才是券商需要思考的。有的券商佣金率早就降下来了,比如华泰。”某券商分析师小刘:目前国内金融业整体还处在起步阶段,卖方研究也是。和国外成熟市场不同的是,机构分仓佣金收入还是研究所主要收入来源,其他收入较少。目前,从卖方行业的机构佣金费率看,目前公募基金在万分之八左右。如果真的降低机构佣金费率,对行业影响还是很大的。降低机构佣金(的政策)应该不会轻易推出。北方某券商行业研究员:2018年二级市场表现不好,交易量缩水,佣金自然下降,卖方服务也更难做。此外,二级市场表现不好,卖方的行业观点与股票推荐成功的概率相对降低,挑战更大,加上佣金总量缩水,争取佣金的难度更大。2019年情况看,预计也不容易,但希望2019年市场是转折年。买方立场:对基民有好处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A:“目前没有听说过这个传闻,不过佣金下调是大势所趋。倘若传闻是真,这对基金公司来说是大利空,收入下滑,部分基金经理没法混日子了,同时券商研究所分仓收入也会大幅下滑。这种制度保护基民的利益,挺好的,净化了行业环境。”注交易佣金目前是从基金资产列支。也就是说,在发生交易的前提下,公募基金给券商的机构佣金相当于是直接从基民的本金里扣除。此外,公募基金还会向基民收取管理费。这样以来,公募基金相当于向基民收取了“两道”钱。上述降佣传闻倘若为真,从此机构佣金从基金管理费中列支,基民确实将被少收“一道”钱。此前,有两只公募基金因为千万交易佣金“火”了一把,引起市场上对公募基金与券商之间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11月中旬,这两只基金分别以31.97亿元和20.58亿元规模,对应2639.87万元和2506.91万元的巨额交易佣金,却仅取得-14.91%和-21.58%的业绩,令人大跌眼镜。与规模不相匹配的巨额佣金,不免令人怀疑基金与券商之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报,123家基金公司旗下6147只基金产品一共由303家证券公司分仓交易,共分成80469个交易席位。交易总额27.11万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金额5.96万亿元,债券交易金额0.73万亿元,回购交易金额20.42万亿元,佣金总额达49.22亿元。某公募基金人士B:“佣金下调对大基金公司而言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大基金公司佣金较多,下调空间大。但对小基金公司影响就比较大了,本身佣金量小,不太可能下调太多。”某资深业内人士C:以前机构佣金算交易成本。现在这传闻如果成真,机构佣金算是基金公司的成本,对于基民是有好处的。另外,这也会促使基金减少操作,降低换手率。他山之石市场容量是相对固定的,竞争者的增加,必然导致竞争的加剧。同时,从长远来看,过多的卖方机构肯定是不正常的,市场将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转型必然带来阵痛,中外莫不如此。上述传闻提到的欧洲模式,也即MiFID II(金融工具市场指导II),或许存在一定借鉴意义。MiFID II在2018年初生效,系欧洲证券市场管理局(ESMA)出台的一项监管改革措施,实则几乎涉及欧洲证券交易的每个角落,主要目的有两个:防止金融公司欺诈投资者和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发生。该规定旨在提高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和透明度,内容包括强制资产管理机构披露在投资研究方面的支出,以及限制使用“暗池”(dark pool)交易平台。国泰君安研究显示,MiFID II出台后,全球研究开支或将减少。根据MiFID II,基金经理或咨询师禁止从第三方获取研究费,不能将费用打包至客户交易佣金内。受此影响,投资者此后将要为单独研究报告付费,并自行核对研究报告质量。这一举措或将使投资机构减少研究报告需求,以降低研究费用开支,从而也将可能导致大批分析师“转业或失业”,相关机构可能需进行部门调整。也就是说,MiFID II强制要求投资银行(券商)的研究服务和经纪服务分别收费,以避免利益冲突。而在此之前,研究服务费(投资咨询、研报等)通常是和经纪服务费“捆绑”在一起的。从此,作为研报的买方,基金经理们要为研究服务支付额外的费用了,而不再是免费获取研报,但基金公司并不需要大量的研报,不想为此支付大量的费用,因而砍掉了部分为其提供研报的机构。而作为研报的卖方,大型投行(券商)面对疲弱的市场需求,不得不大砍投资研究预算,以降低成本,这也使得一些研究分析人员面临失业危机。这样一来,研报买方需求萎靡,卖方削预算、降成本、裁员。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指出,MiFID II实施后,基金公司会越来越挑剔,投行在投资研究上的支出将会削减30%,这将使得数百名分析师面临失业。另外,由于研报需求端的整体萎靡和基金经理们会越发挑剔,业内人士普遍预期投行们的研报报价将下跌,投行们也可能就研报打起“价格战”。某券商前高管称,机构佣金早就该万二了!至于研究服务如果真有价值就该直接花钱买,凭什么随便牺牲中小基民的利益?高善文此前曾表示:“交易规模的持续萎缩,加上卖方分析师成本的高企,可能已经使得边际上的券商难以由此获利,行业整合的压力正在开始显现。未来从事卖方业务的机构在目前的数量上减少一半,也许不会是过于激进的估计。”...
大白汽车之后,“第1车贷”也被推到风口浪尖。近日,有不少第1车贷“被离职”员工,在网上爆料裁员内幕,“第1车贷因为资金链断裂,裁员70%。”其实,早在2018年12月12日,就有认证为第1车贷员工在脉脉平台上表示,“公司资金链断裂,大批裁员,第一天人力通知,第二天就走人,而且不给任何赔偿!连孕妇、休产假的、哺乳期的员工都不放过。”第1车贷成立于2013年,主要从事的是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在业内知名度仅次于优信、瓜子、大搜车、易鑫等。目前,它旗下拥有四款产品:服务于中小型车商的“1车贷”,服务于大中型车商的“车存宝”,服务于汽车整车物流商的“微商宝”,服务于汽车租赁公司的“租融宝”。据了解,第1车贷成立至今,已完成近10亿元融资。截至2017年9月,业务覆盖城市超过180多个,累计服务规模超过270亿元。如果第1车贷真像传言那样裁员70%,或意味着近10亿元融资“烧完”了。不过,第1车贷官微曾发布声明表示,网络上有关第1车贷资金链断裂、大规模裁员、拖欠代理商返佣和保证金等均属片面的不实信息。当前,公司业务运转正常。部分汽车分析师告诉时间财经,第1车贷之所以面临目前的困境,主要原因是扩张步伐太大,融资没跟上,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目前,除了少数头部企业,大部分公司无法从银行拿到资金。2018年P2P遭遇大面积暴雷,剩余的平台入金量也在不断下降,地方金交所的出口由于资管新规等被停止。这对现金流要求极高的汽车金融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裁员70%?一位原第1车贷员工回忆说,12月11日晚,公司派直接领导让他们交接工作,然后就说公司经营困难让他们离职。随后,人力打电话告知,所有离职员工都没有经济补偿,说他们违反《员工手册》被辞退。“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您违反《员工手册》的规定,本公司决定2018年12月12日终止与您的劳动关系。”对于裁员70%的传闻,第1车贷的一位主管曾对相关媒体表示,此次被裁员工大多数都是技术开发部门以及测试服务部。有些部门裁员多一些,有些部门少一些。员工人数和公司巅峰的时候比,裁掉了一半左右。这并非第1车贷第一次裁员。据业内人士透露,2018年5月、10月、12月上旬,第1车贷进行了三次裁员。其中,第三次和最近一次裁员间隔不超过10天。因为不满公司的做法,部分“被离职”的第1车贷员工开始维权。最新情况是,“仲裁局通知公司法人代表、CEO郭超,到仲裁局参与调解,但是公司只委派人资和财务人员出面,给出的解释是,公司没钱了。由于法人代表没出面,没法签字,至此调解失败”,维权职员工表示。除了员工被离职,第1车贷还遭遇代理商“讨债”。据经销商反映,2018年11月底开始就收不到回款。此后,第1车贷通知他们不放款了,但没有说明原因。多位经销商表示,垫付款、返佣以及保证金是一笔不小的款项,要求第1车贷将垫付金和保证金全部退回。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第1车贷拖欠经销商返利1000多万元,欠保证金6000多万元。目前,第1车贷经销商们已经开始集结建群,准备去第1车贷北京总部讨债。对此,第1车贷方面曾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合作资方占压了他们该部分资金,致使他们在整体流程和时效上出现了问题。另外,由于部分合作代理商在前期的经营过程中有一定违规操作,并在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暴露出不同程度上的经营风险。他们为了避免内部系统性风险的爆发,采取了主动干预和风险管控,致使部分代理商产生了对立情绪,从而在网络上散布了一些不实信息,混淆视听。有个细节值得注意,第1车贷先后2次遭遇行政处罚,29次法律诉讼。法律诉讼则主要集中在2018年,大多为财产保全类案件,其中22次第1车贷是原告,占比91.67%。明星“加持”也无用?从2016年开始,汽车金融曾受到资本的热捧。在这轮热潮中,第1车贷也得到快速发展。自2015年开始,它完成了五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酉金资本、经纬中国、华创资本、明嘉资本等。目前,第1车贷拥有16位股东,其中宁波明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明侨”)持股1.61%。宁波明侨背后的股东为明嘉资本,这是由张晓婷和黄晓明共同成立的股权投资基金。第1车贷融资历程显示,黄晓明在2015年就曾以个人身份参投,2017年通过明嘉资本再次投资。但明星光环却并未给它带来好运。据业内人士透露,汽车金融是一个消耗现金流的行业。以目前占比最大的“新车分期”和“二手车分期”为例,平台方一般负责获客和风控,背后是银行或者其他资金方放贷。平台方和银行合作的方式,“通常是先交4%到5%的保证金”,这部分只能用平台方的资金垫付。汽车金融公司利差,大约在2%到3%。这意味着,一年之内,在公司的现金流和账面上,反而会减少1%到2%。如果以第1车贷百亿级业务规模计算,一年就可能垫进去2亿元,这也让它承受极大的资金压力。易鑫集团执行董事、总裁姜东曾表示,对一个公司的经营来讲,比利润更重要的是现金流。亏损不会让一个公司死,或者死得很慢,而现金流会让它速死。除了业务模式的原因,外部环境也在恶化。第1车贷在公告中表示,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各行业都不景气,特别是汽车市场和金融行业,受经济转型及宏观政策调控影响,遭遇寒冬。由于近期资管新规落地和国内金融政策持续变化,他们的部分合作资方受此影响需进行合规性调整,双方因此中止了相关合作.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报告,11月中国乘用车销量为217.3万辆,同比下滑16.1%,为近7年来最大降幅,这也是中国乘用车市场自7月以来连续第五个月下降。与第1车贷类似,趣店旗下的大白汽车,也曾押注汽车融资租赁市场。2017年三四季度,趣店曾大张旗鼓地在全国展开大白汽车的布局,从开门店到招募员工,声势浩大。据趣店财报显示,大白汽车在2018年二季度贡献约8亿元的营收。但好景不长,从9月份开始,大白汽车裁员、关店、大量库存车滞销的消息不断传出。资本市场对汽车金融公司态度已经转冷。2018年7月,汽车交易服务平台灿谷集团在美IPO,发行价11美元,挂牌后股价一度跌到7.5美元;“汽车金融第一股”易鑫集团,在港发行价为7.7港元,目前已经跌至1.74港元。一位接近第1车贷的业内人士表示,他们2017年就在亏损,能活到现在已是奇迹。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第1车贷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每逢年末岁初,银行都要上演一场揽储大战,在今年的争夺战中,理财转让市场悄然崛起。“我刚在转让市场抢了一款理财产品,离到期大概还有300天,收益率差不多在5%上下,比同期理财产品收益要高。”一位投资者向记者说。理财转让的出现,兼顾了产品的流动性和收益率,看上去方式更加灵活。有业内人士称,理财转让业务在前两年已经产生,不过近期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与青睐。那么,这一市场突然火热的原因是什么?理财转让的方法又有哪些?买卖产品有无限制?第一财经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二手理财市场悄然走俏采访中,多位市场人士的观点是,理财转让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处于下行通道,相较之下,转让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更有吸引力。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主编殷燕敏对记者说,“转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多远高于当前新发行的同类同期限的产品,因此,对于收益率比较敏感、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的投资者必然会关注到这个机会。”近期,在“智能存款”以高收益、高灵活性被市场热议的同时,有投资者向记者透露,其实类似的模式在各大商业银行早已存在,“就像某民营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期限为3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0%左右,按月付息,但我也可以提前支取,并且利息不受损失。”记者就此事询问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发现,此类产品涉及到了产品的“转让”。一般来讲,在银行进行理财投资或购买大额存单时,高收益和高流动性不可兼得,若投资者提前结束投资计划,那么收益受损不可避免,如大额存单,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计息。但近两年,为了增强产品的资金流动性,多家银行推出产品转让业务,不仅大额存单可以转让,其他理财产品也可以转让。所谓“转让”,即投资者在理财持有期间,通过银行平台联系或自行联系受让者,进行产品的交易转让,价格由投资者自主确定,一般当天即可收回资金和相应利息。举例来讲,下图为某城商行的一款理财转让产品,转让价格为200470元,预期年化收益率达5.0229%,期限为344天,对比该行同期发售的理财产品,365天型预期年化收益率4.98%,其收益存在优势。那么,为何转让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达到5.0229%?其中的关键在于转让者的“折价”出售。计算来看,就转让者一方,原购买产品本金为20万,已持有21天,预计年化收益率4.98%,持有期间应得的本息合计200573.04元(200000+200000*4.98%*21/365),但投资者进行了折价转让,转让价格为200470元;受让者一方,购买产品本金为200470元,产品到期后,本息合计209960元(200000+200000*4.98%*365/365),由此计算,实际收益率约 为5.02%(9490/200470*365/344)。一位城商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客户都是急需用钱才会转让产品,因此大多会进行折价转让,在理财收益率整体下行的情况下,折价转让成功的机会更大。当然也存在平价转让的情况,比如有的客户会自己联系下家,约定好价格。”该理财经理还表示,最近有不少投资者在购买这类产品,如网站上刚上架一些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几分钟内就被抢光,如果不经常关注,基本上抢不到。对于银行和投资者而言,理财转让可以说是“双赢之举”。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银行搭建理财产品转让系统,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提高了传统封闭型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而且部分银行还可获取一定的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转让者在需要资金时可将产品快速变现,以较少的损失取得所需的流动性,而受让方则以长期产品的收益率买到实际中短期限的理财产品。转让方法有哪些?目前,上线转让功能的商业银行多以股份行和城商行为主,如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浙商银行等。不过,记者获悉,国有四大行中,建设银行近日也上线了该功能,如下图。12月28日,在建行举办的“个人财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行龙财富”发布会上,该行工作人员向第一财经介绍,“理财产品转让信息可在龙财富管理平台上查询,此前行内并没有该业务,转让产品除了包括预期收益型产品外,还包含净值型产品。”不同银行的产品转让的要求、方式和价格也不尽相同。综合来看,可通过线上或线下两个渠道进行。线上转让由买卖双方在银行APP等平台买卖;线下转让主要由银行牵头寻找买方,或投资者自行寻找受让人,需在银行柜台签订转让协议。关于定价方面,来自浙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分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协议转让方式,由持有人自行寻找受让人,以双方协议确定的收益率转让;二是一口价转让方式,即持有人在线上平台设置确定的转让价格,众多受让人以先到先得的方式购买该产品,出让人可提前收回本金和部分收益(本文此前提到的例子即为一口价方式);三是竞价转让方式,即持有人在线上转让平台设置一个确定的转让底价,众多受让人以竞价形式购买,价高者得。“在竞价转让中,为了防止套利情况的出现,通常底价不得低于本金,不得高于本金加上卖家已经获取的收益。”该人士补充道。另外,在转让产品标准方面,于康认为,适合转让的产品通常是期限较长的低流动性封闭式产品。流动性较高的产品如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目前仍不太适合做份额转让业务。他说,从目前市场上转让的产品类型分析,主要通过银行开发的APP或网上交易平台内部转让,转让的通常只是该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产品的债权债务关系比较明确,产品的投资方向比较明确,有充分的信息披露。交易也需“三思”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用户皆可购买转让产品,也会受到资金门槛和产品风险等级约束,如部分产品只针对银行高净值客户或风险等级与其相对应的客户。一位城商行工作人员称,投资者在购买转让的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投资范围、风险等级、收益计算方法等,确保产品风险适合自己,且能清楚知道产品到期时可能的收益情况。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提及,由于转让平台是银行自建的平台,缺乏公开市场报价,理财产品交易难以准确反映产品公允价值;同时,理财产品转让人有较强流动性需求,为在短时间内撮合完成交易,或损失部分收益。不过殷燕敏认为,为防范纠纷,不少银行对可转让的银行理财产品已做了限定,如转让产品多数是传统的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此类产品期限固定、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概率较高,产品本身的风险水平较低,在计算转让价格、费用时也相对简单。就市场角度分析,在理财产品长期化趋势下,理财转让赋予了长期产品一定的流动性,市场对于转让业务存在需求。于康对记者说道,“随着未来理财产品标准化、信息披露、多家银行面签互认等环节的完善,符合规范的跨行转让交易平台将有可能建立。”...
摘要:一切希望高效率颠覆传统模式的新商业模式,并不是一味用补贴培养用户贪婪、挤死对手,然后再用“吸血”方式走上盈利直路。同一套房子,找传统的装修公司或者互联网家装平台,谁的性价比更高?打着颠覆行业旗号的互联网家装,是否真的颠覆了传统家装市场?“两者未必是谁一定能比谁强,而且互联网家装行业目前遭遇的信任危机,还是比较严重的。”一位不具名家装行业资深人士如是说。这位业内人士透露,前不久某互联网家装巨头撤销IPO申请,上市计划搁浅的事情,在圈内影响很大。“有媒体报道说这个企业IPO过程中的受阻原因,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没通过审核,实际上这也说明互联网家装行业的商业模式已经引发质疑了。”或许,行业价格战是导致众多互联网家装平台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而在2018年发生的部分平台“跑路”事件,更让消费者倍感维权难。过去两年,互联网家装行业给公众普遍的印象,是装修价格低、签约手续简便、工期可跟进、缺钱还能贷款。得益于年轻置业群体的青睐,网装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然而,中国消费者协会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房屋装修投诉5591件,较2017年同期激增114%,其中有不少是关于互联网家装平台、企业“跑路”的投诉。狂欢之后,互联网家装市场逐渐显露出焦虑与疲态。部分消费者也在负面新闻的影响下,对于互联网家装服务品质产生了质疑。那么,这种号称“短平快”、颠覆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家装模式,究竟在“廉价”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猫腻?短平快的背后,很可能是“地雷”“我才明白,这种装修质量,基本上要一两年后才能发现问题在哪里。”看着出现龟裂的天花板、剥落的墙皮,家住东莞莞城某小区的杨佳一肚子苦水。她告诉懂懂笔记,这套公寓是2017年5月份购买的,因为预算有限,所以在看到好几家互联网家装平台的优惠活动后,选择了其中力度最大的一家。对方的装修报价为每平方不到千元,整间公寓装修下来,总价只要五万元左右,比其他几家咨询过的传统装修公司报价低了将近40%。“而且是在线签订合同,工期约定60天,一切都显得很正规。”杨佳在对方的网站上看到很多资质证明,觉得更靠谱了。“包括装修用料都显示是品牌货,而且施工队第二天就上门考察了。”基于信任,杨佳并没有时刻跟进装修过程,而是全权委托给了施工方。房子装修的工期并不顺利,最终拖延近20天,不过对方的解释——天气潮湿问题、慢工才能出细活等等,也让她和父母哑口无言。最终,被入住新居的喜悦彻底冲昏头脑的一家人并未过多追究。验收的过程十分顺利,装修的风格也与效果图、协议约定较为一致。“可是这刚到一年时间,墙面开裂了好几处,天花板上的石膏线也开了,刷的墙漆也有脱落现象,卧室和客厅的窗帘轨道也松了。”更让杨佳感到郁闷的是,洗手间所谓的品牌地砖,一着水就变得湿滑无比,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干湿分离的浴室玻璃门,胶皮和轨道也松松垮垮。而在厨卫安装的一些所谓“不锈钢”管件,也已是锈迹斑斑。仅一年时间,她感觉这个新家和住了10年的老房子没什么两样。“这一定是质量问题了,我都一一拍了照片,投诉是必须的。”气不过的杨佳,在拍照取证之后联系了这家互联网家装平台,对方的售后人员很热情,表示会尽快派师傅上门维修。而“尽快”最终是在半个月之后兑现的。一天上午,一位装修师傅模样的中年男子,拿着一支玻璃胶上门了。无论是浴室门松动,还是墙体开裂,甚至窗帘轨道摇摇欲坠,对方都只用打玻璃胶和敲些钉子进行修复,态度相当敷衍。“就连浴室的脱落的壁砖,也是用玻璃胶稍微涂抹了几下,非常滑稽。”杨佳表示,至于厨卫安装的“不锈钢”架子、挂钩的生锈问题,维修师傅则表示便宜货就是这样,他也爱莫能助。让杨佳感到郁闷的是,合同上承诺的三年品质保修,等于是完全没有兑现。“当初的装修费用的确不高,但质量不至于次成这样啊。”对此杨佳感到十分后悔,“当初便宜出来的五万块钱,现在估计还得贴进去重新拾掇。”她甚至告诫周围刚刚置业的亲友,切勿贪图省钱重蹈她的覆辙。如果观察一下部分互联网家装平台曾经的广告宣传语,可以看到给出的实惠原因如下:运用互联网思维,省去店面、库房、办公费用的成本,装修材料采用集采,而且是从厂商“团购“批发而来,因此费用比线下装修机构更低。既然如此,便宜怎么就没好货了呢?工程普遍外包,为利润狠压成本“宣传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网装和普通装修根上还不是一样的?”一说起互联网家装价格实惠,从事装修行业超过十五年的吴海雄脸上充满不屑。他直言自己除了是装修队的包工头,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某互联网家装平台第三方合作服务商的负责人。“除了个别行业巨头之外,绝大部分互联网家装平台都没有自建装修团队,找的还是我们!“线上平台获客量徒增时,大量需求就需要社会上的众多装修队配合执行。因此,说是互联网家装,但是多数平台的实际”操作者“,都是传统的线下装修队。“就算是知名的网装巨头,也不可能在所有城市都布局自家装修团队呀。”吴海雄表示,大型平台将家装任务“外包”的现象,经常发生在三线以下,装修标准并不高的县市。吴海雄笑称,那些负责任一点的平台,事先会告知消费者执行装修的是入驻服务商。缺乏责任心的平台,对于用户就会宣称“择优”安排,最后也是不明不白。“装修外包,基本上在这个行业是普遍现象。“在他看来,过去同样一单装修报价,利润大多让装修队赚了去。如今家装被贴上互联网标签后,平台、运营方不可能是“杨白劳“,它们自然也想从中分走一杯羹。“更滑稽的是,曾经最火的时候,互联网家装报价要比线下装修公司低很多。”吴海雄表示,一开始很多平台是拼补贴,往里砸前换取注册用户、因为初期很多平台获得融资后,能在订单上补贴给用户一定成本,这样装修队没有少挣钱、用户也觉得比较实惠。但是后来钱烧差不多了,一些平台就直接要求第三方装修机构压缩装修成本,否则就不派单。甚至有平台降低合作门槛,引入大量缺乏资质的廉价装修队。“这些互联网家装平台,让一大票开着小五菱招揽补漏生意的路边施工队,都彻底转了正。”说到这里,吴海雄连连摇头叹气。据他透露,以佛山地区60平方米的房子为例,装修工人平均日薪在400元左右,即便一个工人做60天工期,薪资就是2.4万元,平台如果装修报价5万元,“那还有三四万的料钱怎么办呢?“想要将整体装修费用压缩在5万元左右,人工预算就只能打2万元。也就是只安排1个工位的价钱,不同技能工种的师傅在多个装修项目之间轮番上阵。于是,工期延误首先就成了家常便饭。“那么,剩下那两万多块钱,能买到什么样的品牌材料就可想而知了。”他告诉懂懂笔记,所谓的使用“品牌”产品只为了在签约时让消费者高兴。任何合格出厂的建材产品,都是有品牌的,只是不同档次产品质量差异较大罢了。这样的工时,如此的材料,所装修出来的房子质量能有多好?在交流中,在广州从事家居装修设计工作的设计师李伟(化名)告诉懂懂笔记,很多互联网家装平台与装修队的合作,往往都是短期行为。倘若装修后发现问题的消费者发起维权,平台方自然难以再找到当时合作的团队返修。“而解决办法,只能是随意找找临近地区的散工,上门应付一番。“李伟表示,部分平台没有任何预算,能为用户提供长期(三年)质保甚至整体重装等服务。一旦出现投诉,踢皮球、拖时间,自然成了惯用“战术”。然而,除了这些常见的“地雷“之外,从不少投诉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些互联网家装平台似乎还有不少让人防不胜防的猫腻。合同手续繁复,抠字眼避免上当家住广州天河的王安华,2018年初刚搬进新家。同样选择互联网家装的他,一开始的原因却有些与众不同。首先不是考虑装修费用低,其次也不是工期可控进度更快,“我当时看中的是那个平台提供了免息装修贷款。”“当时付了首付之后,手头有些紧,又不好意思跟长辈开口。”王安华告诉懂懂笔记,考虑装修时有不少互联网家装企业都表示能提供“家装贷”业务。在对比了好几家平台之后,他在某平台上选择了一个免息低手续费的装修贷款产品。王安华回忆,当时该平台表示提供“家装贷”的是一家知名商业银行,这让王安华很是放心。在办理贷款时,要连续签订六、七份厚度在十页以上的三方协议,他没有仔细查看所有条款,只是简单通读了合同之后,就直接签了名。“当时先付了6000元手续费,贷了78000元,分三年结清。”然而,一个月前他却突然收到了平台催缴手续费的通知。难道家装贷款的手续费,不是在一开始就结清了吗?翻出合同一看,原来协议中规定的免息贷款手续费,需要按年缴交6000元,三年合共18000元。但当初协助王安华办理贷款的家装平台业务经理,并没有提及这一事项,只强调“支付6000元手续费即可获得相应贷款”,除此之外并无额外的项目收费。“这我肯定不干的,我找了平台客服,投诉对方当时的承诺有诱导嫌疑。”然而最终客服的答复却让他感到非常吃惊。平台方表示,所有条款均以合同为准。业务人员单方面的口头承诺,机构已经在合同中声明免责。若按照三年需缴纳18000元计算,贷款78000元装修费用,王安华所需支付的手续费甚至比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高出不少。他猜测,这或许是平台变相收取贷款利息,制造免息贷款的假象。但是,他因一时疏忽只能认栽。同样在合同上栽了跟头的,还有家住珠海香洲区的消费者廖鹏。他告诉懂懂笔记,半年前自己在某家装平台上预约了装修服务,套餐说明“每平方米装修价格为999元”。如此实惠的价格,让他喜出望外。“一连签订四、五份合同,业务经理说,是为了保障双方的权益。”然而,装修进行到一半时,他却接到了客服经理的电话通知,说是要再增加一些装修预算。价格不是在合同中规定好了的吗?为何还能够临时调整?廖鹏沟通无效后,仔细查阅了签订的合同内容。却发现一行小字注明:999元/方的装修价格,仅为参考值,平台有权在装修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幅度不超25%。“没有仔细看合同是我疏忽了,但这样的条款,怎么调价还都是我吃亏呀。”他摇头叹气道,出于对平台方与品牌背书的信任,他并没有在合同上挑刺,却没想把自己给推进坑里了。在网上有网友这样调侃:倘若签订传统的装修协议时,需要字字仔细,谨防“套路”,那么与互联网家装平台签订电子合同时,就该将偏旁部首都拆出来认真辨别。这虽是一句玩笑,但透着无奈与愤怒。互联网家装行业在经过几年疯狂扩张之后,已经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更令人担忧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正在逐步蔓延。互联网+家装,不能仅仅改变获客方式,也要对施工一侧进行再造。但是,这显然是画饼充饥。如果要求所有家装平台均自建装修团队,进行统一化管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显然不大可能。但互联网装修行业至少应该以方案资源整合、工程质量监督的角色存在。而不是在资本的助力下、KPI的考核下、再融资的渴望下,一味追求数据与用户规模,通过牺牲用户合理的装修成本,用补贴抢市场,再以低质搏盈利。这些用户的遭遇,可能在传统装修行业中更普遍存在,但互联网家装不能打着技术变革行业的旗号,把以往家装行业里一些蝇营狗苟的猫腻再来一遍。一切希望利用低价格、高效率颠覆传统模式的新商业模式,首先是要让用户真正获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服务体验,而不是一味用补贴培养用户贪婪、挤死对手,然后再用“吸血”方式走上盈利直路。这种弊端在网约车市场已经为人诟病,互联网家装行业就别再“装”了,继续“装”只能是返工。...
就在我们跨年的时候,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上海诚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晓光,于2019年1月1日因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46岁。根据2018年12月25日,诚梵投资官方微信号“诚梵投资”的推送,旗下一只证券投资基金:诚梵多策略证券投资基金截至2018年12月21日的净值为:0.2251元,累计净值为0.3497元,投资收益率-65.03%。如此残酷的收益(-65%),与正值壮年的年纪(46岁)碰撞在一起,虽然目前尚不清楚乔先生离世的具体原因,但身处在这行情之下,让人不得不将二者联系了起来。根据格上财富给出的资料,诚梵投资成立于2015年2月,是一家专业的投资理财管理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业务范围包括投资管理、创业投资,投资咨询等。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或定制个性化金融投资方案,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市值管理,并提供专注于证券二级市场的阳光型私募基金管理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的长期稳定增值。乔晓光,1973年出生,中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持有麻省理工一复旦大学IMBA项目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投资总监,兼任上海白虹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乔先生曾任国泰基金研发部副经理、上海鑫地投资有限公司研究员、Emperor Investment Co.,Ltd研究员、上海迪嘉应用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之前亦曾任工商银行烟台市分行工商信贷部信贷员、中信实业银行烟台分行客户经理。乔先生具有21年金融业的投资管理经验,历经几轮资本市场牛熊转换的洗礼,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领域亦颇有建树。以下为“诚梵投资”微信号推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