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车最近的前线员工招聘信息停在了2018年8月。那是这家公司规模最庞大的时候,不仅覆盖城市超过100个,员工规模也突破了10000人。裴琳去年年中从另一家创业公司跳槽到人人车,但工作不久,她就发现了一些不妙的信号。“公司似乎每个月都有一定的优化指标,到了10月,更是开始大面积的裁员。”不仅如此,从9月开始,人人车就分批次的关闭了一些小城的站点,人员要么遣散,要么提供一些加盟计划,让有实力的员工成为加盟商,花钱买线索。10月31号,有员工将人人车二批关站名单发到脉脉上。截至那时,已有50多个城市站点被关闭。没有被关站的城市也被裁员的阴影笼罩,据裴琳介绍,北京大区去年峰值员工超过400,两轮裁员过后,目前只剩下不到200人。界面新闻记者就关站和裁员等问题询问人人车,得到的回应是,裁员和关站确有其事,但这属于公司正常业务调整,目前人人车仍有71个城市正常运营。当然,裁员还可以解释为挤泡沫,但10月以来,一个更加重要的讯号却显示出了人人车目前的窘况。一位百度代理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去年年底,人人车在百度的投放已经从一周300万缩减到了一周80万。这是一个非常不乐观的信号。对二手车企业来说,流量采买是最重要的一项支出,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没有广告支持,新上架车源势必会减少,长久以往,不仅交易量会受到影响,看不到广告的人们也会自然地给公司贴上“是不是出问题了”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年底是二手车市场一年一度最大的旺季,在旺季紧缩,这是相当反常的。钱荒、内耗、黑天鹅2018年,人人车经历了数次资金吃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从2017年开始,人人车把战略重心放在了扩张、网约车和包卖这三个烧钱的地方。所谓网约车,人人车与滴滴的合作方式包括滴滴从人人车平台直接采购二手车,以及滴滴通过人人车平台为滴滴车主提供新车交易或融资租赁服务等;而包卖又称严选商城,是一种二手车新零售的尝试,需要人人车在线下增设场地,并向卖家垫付车款,其收到车后统一放在一处,方便买家挑选。网约车实则更像是金融业务,严选商城则需要人人车提前垫付80%车款并铺开线下门店,都属于资金投入多且回收期长的项目。虽然人人车的其他同行也在新车和保卖上花费重金,但其融资总额却是人人车的数倍。在这种情况下,到了2018年年初,人人车的现金流就已经严重紧张了。在此之前,人人车的资金来源为2017年9月滴滴2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这时依旧是滴滴出面解决了难题。据一位接近滴滴的人士介绍,2018年4月人人车3亿美元的F轮融资,其实也全靠滴滴从中斡旋,滴滴甚至还给高盛承诺了10%的业绩兜底。2018年1月,人人车重新划分了事业线,包括2b、2c、评估、包卖、网约车、金融这六条,网约车就在其中。高峰时期,人人车的网约车租售事业部曾一度扩招到了600余人。林涛是去年才加入人人车的新员工,而他所在的部门就是这个最新的网约车事业部,据他介绍,截止去年7月,该部门已经至少为5000多位滴滴司机提供过融资租赁服务。然而,7月开始,接连发生的几起黑天鹅事件却让该部门的业务几乎完全停摆。据林涛介绍,人人车的网约车部门主要做的是针对滴滴司机的金融业务,但问题在于,其担保人是一家第三方P2P。2018年7月,P2P频繁暴雷,人人车的担保人也在其中。担保人出了问题,银行自然需要清算,业务也只能停止。而且,9月以来,滴滴因为顺风车事件焦头烂额,其内部与人人车的合作通道也不通畅。一时间,该部门的处境就变的极其尴尬。不仅业务暂停,人员也进行了大量调整。林涛也在10月份被裁了。现在想起,他仍然觉得有些不能理解,“就算外部遇到一些压力,但有必要把大半个部门都裁掉吗?外面还有5000个司机,他们车子的产权都还在人人车这里,三年后没人对接,出了事情谁负责?”但很显然,和三年后的问题比起来,还是眼下的问题更加难解。毕竟,2018年以来,人人车还没有一个业务能实现盈利,在这种情况下融资额度又无法满足公司的实际需要,导致资金链数次吃紧。如果与滴滴的合作顺利,那至少能够保证滴滴的支持,但问题在于,下半年黑天鹅频发,人人车与滴滴的业务协同也受到影响。此外,人人车内部还经历了相当严重的内耗。据人人车的三年老员工夏一豪介绍,2017年年底到2018年初,人人车其实经历了一轮大的换血。滴滴入股后不久,李健就从瓜子那里挖来了一位有阿里中供背景的徐某当销售副总裁。该副总不仅架空了公司内部深得人心的创始人赵铁军,且入职后不久,其就和公司的很多区总产生了冲突。夏一豪用“侮辱”和“跋扈”来形容该VP对老员工的态度,“他把我们过去的工作贬成了垃圾,而且这还是在他刚刚上任还没有做出任何成绩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怀疑李健是受到资方的授意要对老员工进行一波清洗,但即使如此,这位创始人在冲突过程中表现出的冷漠也让夏一豪等人寒心。“李健对当时离职的人就一个要求,不要对媒体说公司内部的这些冲突,有些人走前给他发过微信,他也没回。”区总们的离开让公司下面的员工也人心惶惶,2017年10月,人人车重庆分公司甚至出现过超过40个老员工集体离职的事件。这些内部冲突直到2018上半年才慢慢平息。但彼时,人人车已经空降了至少7位高级高管。乌托邦式的创业梦李健变了,这是去年离开的那一波老员工的普遍感受。曾几何时,李健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一个善良又温和的好老板。他给人人车注册的名字叫北京善义善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其中,善义是李健儿子的名字,而善美,则是他想象中未来女儿的名字。和瓜子的杨浩涌与优信的戴琨不同,李健之所以会选择二手车这个行业,与自身的从业背景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他在锚定了O2O和便利生活的基础上,剔除了医疗、教育、在线视频等多个赛道后,客观选择的结果。一位汽车行业的人士评价说,相比对手,李健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汽车交易上,经验都太少,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入局够早。在创业的第一年,人人车也确实为二手车电商创造了许多基础的轮子,包括服务流程、岗位设置以及收费方式等等。“可以说,作为一个产品人,李健在人人车这个产品的设计和打磨上,完成度已经很高了。”对产品的执念曾让李健成为百度最年轻的产品总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坚信产品思维的人,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甚至说出了“痛恨经验”这样的话,因为,“创新是会被经验束缚的。”然而,真正的商业竞争,永远比设计好一个产品要艰难残酷得多。2014年7月,人人车正式上线,彼时杨浩涌的赶集网刚刚完成一轮2亿美元的融资,和58同城的战争也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虽然当时赶集内部孵化的赶集好车也很受杨浩涌的重视,但在合并这样的重大议题面前,他根本无暇他顾。这也为李健赢来了一段非常舒服的创业时光。2014年年底,人人车的月交易量已经超过300台。12月,公司完成了一轮2000万美金的B轮融资,在用钱加大了流量采买和团队扩张的步伐后,2015年4月,人人车的月销售量已经过千。“每个月数据都在涨,虽然不多,但一直在涨,那种感觉真的非常爽。”夏一豪向界面新闻记者回忆。在夏一豪看来,李健是那种在社交上有点笨拙的人,但熟悉之后你就会发现,他很实在,常挂在嘴边的词也是非常正能量的“朋友爱”。他和员工们解释,所谓朋友爱,就是让员工对待客户和同事都像对待朋友一样,真心为对方着想。为了体现朋友爱,他放弃了单独的办公室,和员工们一样在工位上办公。公司的休假和出差制度也非常宽松,基本是想休假就休假,只要和上级说过,无论多久都不扣工资。出差也一样,没有明确的住宿标准,外出全凭员工自觉。曾有员工休了近一个月的病假,行政拿不准就去问李健,得到的回复依旧是,“不扣工资,不算病假”。后来有人问起此事,李健也只是反问,“如果员工为你做事累病了,你还要扣他的钱,这是朋友能做出来的事吗?”“老员工知道这件事情后都很感动,”夏一豪回忆说,“大家对公司都投入了真感情,不止工作拼,出去的时候也都想着怎么给公司省钱,那真是这些年干劲最足的时候,有时候冲业绩,大家凌晨两点也都还在开电话会议。”但问题在于,虽然每个人都很拼,但在2014年到2015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里,没人意识到这样的拼搏其实是缺乏战略目标的。一位去年离职的人人车总部老员工回忆,李健很少会在开会的时候提及人人车的愿景,他更喜欢说的是产品细节,以及如何改变二手车交易不透明的现状。另一位接近李健的人士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时李健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应该快速的占领市场以及用户心智,“在他看来这应该人人车做到更大成绩以后的事情,甚至于,他当时想走的其实是小米的口碑模式。这也是人人车初期比较重要的一个决策失误。”融资与战略双失误2015年四月,就在人人车月销售量刚刚过千的时候,58同城和赶集网的合并也进行到了尾声。夏一豪回忆,当时58和赶集合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封杀人人车在两大平台上的流量。那时,人人车在这两大平台的流量占到全部流量的30%。更凶猛的进攻则是在年底瓜子二手车独立后进行的。“当时瓜子挖走了我们前线的很多员工,对外又宣称要投入2亿在广告上。”这样的凶猛让人人车一时非常被动,毕竟,就在瓜子宣布独立的前一个月,人人车才刚刚完成一轮由腾讯领投的8500万美金的C轮融资。但融资时,李健显然没有想到接下来还要进行这样一场烧钱的战役。而这次融资的失误,让人人车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处处受制。多年后,杨浩涌在接受商业人物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换位思考,如果我在做人人车,先打广告一定是我,我不会给瓜子机会,毕竟那(分拆独立前)是瓜子最慢最弱的时候,如果是我,融来的钱,一到账,转身广告就已经出去了,会打的你措手不及……”而没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人车只能在对手伸出獠牙后被动的跟进。当时,人人车的市场团队只有三个人,从找代言人到做广告创意、投放策略,一切都被压缩在3周时间里面,但就算这样,广告上线时间依然推迟到了11月底,而瓜子的广告上线时间比人人车早了近两个月。2016年春节,瓜子二手车的百度指数第一次超过了人人车。但彼时,二者的数据还是大体持平的。2016年3月,李健还对外表示,到了2016年底,人人车计划覆盖300个城市,但遗憾的是,在当年覆盖城市冲高到95个城市后,人人车的资金链就已经相当紧张了。彼时,瓜子对外公布的城市却已超过100个,无论是城市开拓还是百度指数,瓜子当时都已经略超过人人车一个身位。在夏一豪看来,在这一阶段,人人车和瓜子本来还是有能力拼一拼的,但由于公司C轮前没有做好整体的战略规划,使得融资没能匹配公司的发展阶段,导致后续无论是城市开拓,业务开展都受到了一定限制。除此以外,这一阶段,人人车和瓜子另一个巨大的战略性差异也开始显现。有必要说明的是,瓜子和人人车虽然都做的是C2C交易,但二者打法并不相同——人人车一直以来都更重视C2用户(即买家)的体验,希望能通过改善买家体验而改善用户对二手车的刻板印象。所以其2017年以前的重点也是通过产品、金融、售后、维修等服务来满足这部份用户的体验,重在汽车后市场的拓展。而瓜子的打法就是提高交易效率,更重视C1(即卖家)的体验。无论是2016年引入CTO张小沛完善大数据定价,还是2018年推出保卖服务,其目标都是保证C1用户的车能够以最大的效率卖出去。前线员工对这个分歧的感受更加明确。一位人人车重庆站的前线老员工陈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到16年以后,他明显感受到前线员工和瓜子打仗非常累。这里面自然有人人车减少了广告投入的原因,但除此以外,组织配套的不合理和公司对C2用户的执念也是前线受到掣肘的重要原因。据陈生介绍,2017年以前,人人车都没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前线一直是靠城市经理去驱动上百号员工,甚至连发工资都是手工账。相反,瓜子独立的时候沿用了赶集的人事架构和管理系统,后端就比人人车完善很多。除此以外,两家公司对服务的侧重点不一样,导致一辆车如果同时放在瓜子和人人车,瓜子总能更快的把车卖出去,“因为他们并不在意销售是否把车卖给了车商,他们追求的就是极致的交易效率。”当时,包括陈生在内的很多前线员工都曾向公司建议过是否可以适当的和车商进行合作,但人人车在这方面卡得非常严。“销售一旦卖车给车商,那就是红线,是要直接开除的。”陈生说。陈生无法评价人人车的做法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他一方面觉得公司有这样的初心是对的,另一方面又会觉得公司管理层对前线业务理解还是不够深,“如果他们真的理解透了,就会知道,在二手车行业,车源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掌握车源的C1用户,大多数时候诉求都是尽快卖出。”值得一提是,2017年,在业绩压力下,人人车还是新增了面向车商的拍卖业务;2018年,更是专门成立了一条2b事业线。同年,瓜子也光明正大的将集团的2b业务“车速拍”升级成了集团业务。至此,“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两家C2C模式的二手车电商,终于也还是进入了混合模式的时代。必胜还是活着?对人人车来说,2016年年末也是比较艰难的一段时光,对此,就算是CEO李健也毫不讳言。经历了年初的广告大战和城市扩张后,到了2016年Q3,人人车的上一轮融资几乎已经弹尽粮绝,夏一豪回忆,到了2016年10月左右,公司已经发不出员工的报销款。那时,虽然人人车也有寻求融资,但问题在于,那一轮人人车融到了汉富资本的钱,但后者为人民币基金。当时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央行发了文,所有人民币的出境换汇基本都暂停了,人人车作为一家美元架构的公司,就算融到了钱,也必须出境换成美元才能进账。换句话说,当时人人车融到的大部分钱都不能及时到账,这也给公司的资金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夏一豪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时,摆在人人车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和瓜子拼死一搏,另一个就是收缩保持实力。彼时,瓜子也已经扩张到了100多个城市,但和人人车不同,瓜子并不缺钱,其10月融到的2.5亿美金才刚刚到账。最终,人人车还是选择了收缩保命。一位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他看来,这是人人车2016年做过的最失误的决策。“上一轮融资固然有失误,但李健当时没有想着再去找钱,而是选择了收缩保命,让瓜子一下子冲到了前面。李健在融资上本来就没有杨浩涌有优势,一旦市场份额被瓜子追上,后面的融资就更难了。”果然,到了2017年年初,随着人人车的覆盖城市从90多一下子锐减到30多个,新一轮融资也一直没有消息。期间,李健先后和瓜子、优信、易鑫都有接触,但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谈拢。而与此同时,瓜子却在这一年先后融到了超4亿美元的B轮融资和超1.8亿美元的B+轮融资。差距越来越大,此时已经没有财务投资人愿意冒着风险入股人人车。后来,是滴滴出现给了人人车一线生机,它为人人车注入了2亿美元投资。事实上,滴滴也有自己的战略目的。2017年,正是滴滴想要逐渐摆脱租赁公司,自己掌握车源和司机的时候。而人人车由于2016年的紧缩,公司估值也缩水的厉害。因而,对滴滴来说,在当时投资人人车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买卖,也能跟自己的业务形成协同。而对人人车来说,引滴滴入股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救命的一笔钱,还能获得大量的订单,更重要的是,这笔钱加上滴滴的份量,不仅能够让自己继续站在赛道上,也能让对手不能安睡。那段时间,人人车对外铺了大量新闻稿介绍人人车与滴滴的战略协同。年底,更是成立了一个创新事业部专门处理与滴滴有关的业务,后又在2018年3月宣布与滴滴达成合作协议,为滴滴平台上的车主提供包括二手车、新车在内的车源和用车解决方案。除此以外,拿到钱后,人人车也开始了第二轮扩张。高峰时期,其覆盖城市甚至比2016年收缩前还要多。但毕竟是包卖、金融、网约车等烧钱业务同步开展,可以看出,到了2018年年底,人人车的资金链已经吃紧,这才会出现年底的紧缩。2017年年末,李健把公司大部分VP和区总聚集在一块开了一次务虚的会议,那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公司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观等问题。据夏一豪回忆,当时争论的焦点仍然是人人车到底应该追求最大的用户价值还是最大的市场规模。对在场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如果选择规模,就相当于是放弃了过去人人车一直坚持的价值观,但对当时的李健来说,资方其实早已给他一个答案。在混沌创业营的毕业演讲中,李健曾透露,当初说服程维,他靠的就是两个字——必胜。“我(对程维)说,我知道和对手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什么地方了,就在于‘必胜’二字。在我看来,很多时候你的决策质量是否足够高,取决于你是否以最强的自信为始,是否以最高的目标为终。以前人人车只是一个求胜的心态,是不死小强,即使我没钱我可以生存。”李建很清楚,程维希望看到的却是一个有必胜心态的人,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但从结果来看,即使李健有了必胜的信念,也开始凶猛的扩张,但一直以来的融资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能在短期内和对手刺刀见红,但随着资金链吃紧,为了活着又只能紧缩,这几乎已经是2016年下半年的故事重演。虽然此前也有自媒体爆料称人人车已经开始谋求F+轮融资,但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这轮融资其实只是F轮的收尾,金额大概在2000万美金上下。另有人人车内部人士介绍,这笔钱去年11月已经到账。2000万美金或许解决了人人车目前的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如果人人车不能证明其包卖模式有盈利的潜力。以其收缩后的市场份额和现在资本寒冬的状况来看,下一笔钱一定不会那么容易到账,而滴滴也不会再次为人人车兜底了。人人车是什么时候进入这个恶性循环的?或许只能追溯到那轮来自腾讯的C轮融资。毕竟,在人人车C轮融了8500万美金的时候,瓜子二手车同一轮次拿到的却是8.18亿美元。无论现在的目标是“活着”还是“必胜”,人人车将进入更加艰难的时期。...
近日,互金见闻收到一份视频显示,1月8日晚间,知名财富管理公司汉富集团多名主要员工下班后被JZ要求不得离开,随后被带走协助调查问话。互金见闻赶到位于北京呼家楼的汉富集团了解相关情况。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现在还没有放回来,公司目前在找律师,要把事情和JZ沟通清楚;公司目前正常上班”。在此期间,确实陆陆续续有几名员工进出汉富集团。汉富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第一批从事于基金管理和投行服务的专业企业之一,已投资公司超100家,资产管理规模达650亿,所投企业总规模过万亿,包括蔚来汽车、柔宇科技、雷蛇、优客工场、奇虎360、人人车、唱吧等知名企业。而据互金见闻了解,此次事件导火索来源于汉富集团旗下子公司诺远资产一款名为“债盈宝”产品。诺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并在中基协备案获得相应私募牌照, 在投中2017年度最具竞争力财富管理机构榜单中,诺远资产位列第七。债盈宝根据之前诺远资产介绍,是一款主打短期债券产品。据互金见闻了解,由于基础资产多为股票质押、国债、地方债等低风险收益类资产,且投资门槛较低,从2016推出以来,受到投资者青睐。一位投资人向互金见闻反映,当初就是看到低风险才去买的,投了几十万进去。“自己算少的,群里投资几百万的大有人在。”但据财联社此前报道,多名投资人向记者反映,其2017年下半年认购的理财产品“债盈宝”到期后出现无法兑付本息的情况。另外,虽然债盈宝产品说明书声称基础资产是各类债券及股票质押,但在实际操作中,合同约定的基础资产却是私募基金份额。一份附加在债盈宝主合同后的《收益权转让清单》显示,债盈宝基础资产是“新余汉富卓瑞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合伙份额”,后者是汉富旗下的一只证券基金。而对于涉及债务大概70亿元左右的债盈宝,不论是投资人还是上述诺远某区负责人,都说不清楚资金具体流向。一位诺远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所有投资人认购的债盈宝都是诺远资产法人李延武转让的私募基金份额”。这即是说,债盈宝70亿资金的去向,只有诺远资产有限的人员自己知道。而互金见闻发现,此前多家自媒体爆料,汉富实控人韩学渊在区域经理群中的一条信息显示,债盈宝的打款账号是“李延武”的个人账号。另外,据此前诺远内部核心人士爆料,汉富实控人韩学渊自2018年8月起就没有在公司出现过,其及家人目前均在美国,日常的工作沟通全部通过微信进行。而至于此次全国投资人集结汉富集团北京总部,则是因为不满兑付方案一变再变,并出现延期兑付。除了债盈宝,汉富的私募基金在2018年10月也出现逾期。2018年10月,汉富“昭阳增利”9号管理人通知,该产品投资期限将延长6个月,管理人提请召开投资人会议。11月,“昭阳增利”10号也出现了延期,说明函里说原因是项目方回款计划又延迟,但并未透露项目方的任何信息。另外,汉富集团旗下还有一家P2P平台小诺理财。截至12月底,平台累计借款金额119.24亿元,待还金额59.39亿元。不过互金见闻从多方打听,平台目前兑付正常。目前,还未有官方消息通报汉富最新情况,后续互金见闻也会持续关注。...
据《金融时报》旗下中国金融新闻网报道,1月1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会议,总结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专项整治工作进展,加强各地风险处置经验交流,部署2019年专项整治工作。对于网贷专项整治工作,会议认为网络借贷增量得到遏制,存量继续收缩,机构合规意识增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水平得到提升。对于下一步工作部署,会议认为,当前网贷专项整治工作已进入深水区,风险隐患依然较为复杂,相关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会议要求,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实合规检查,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以合规检查促“三降”落实、良性退出、合规经营和风险出清。要稳妥处置存量风险,引导辖内机构有序退出,切实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要依法保护网贷投资人合法权益,压实网贷机构及其股东责任,加大追赃挽损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将失信借款人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数据显示,在2018年5月末到12月之间,873家平台退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行业中了解到,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对一些实力不强的平台进行劝退。并要求辖内存管银行退出外地注册的网贷平台。网贷平台风险密集爆发后,一些平台高管一跑了之。对此,各地摸底上报辖内网贷平台高管信息进行边控,防止高管跑路。此外,公安部门加大抓捕力度,多位出逃海外的网贷平台高管被押解回国。媒体梳理,从2018年6月至10月末间,公安机关已成功缉捕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外逃网贷平台高管40多人。2018年10月26日,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佰亿猫”案主要犯罪嫌疑人王某军,涉嫌集资诈骗的“牛牛通宝”案主要犯罪嫌疑人詹某朋等17名网贷平台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被专机从泰国集中押解回国。...
受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资管业和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少公司选择削减人力、使用技术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年底以来,已经有贝莱德、State Street Corp、AQR Capital Management、桑坦德银行、摩根士丹利、凯克萨银行、野村、德银等多家金融机构主动公布或被曝出裁员消息。1、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计划在未来几周裁员5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3%,为该公司2016年来最大规模裁员。贝莱德总裁Rob Kapito在备忘录中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找改善经营方式的方法,简化流程和结构,谨慎处理管理费用,并加速增长。”2、大摩也被曝将进行裁员。Business Insider援引知情人士称,摩根士丹利将解雇数十名销售和交易人员。裁员是为了淘汰业绩不佳的部门,或重新安排可能需要较少员工的部门。此外,一些员工可能不会拿到年终奖*。据彭博,大摩此次裁员涉及的部门包括固收、权益和研究。3、据HRM Asia,日本最大的投资银行野村控股计划在欧洲裁员,并打算将更多资源投入潜力更大的美国市场。由于固收交易下降,野村的零售银行业务同比下降了29%。4、桑坦德银行波兰分部宣布计划裁员11%,最多裁员1400人。5、大型托管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State Street Corp从周三开始削减了15%的高级管理层。6、量化资管公司AQR Capital Management在2018年的惨淡表现后裁员。7、据当地媒体Servimedia,西班牙凯克萨银行已经联系工会,开始讨论裁员事宜。8、去年11月底,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德银开始考虑新一轮裁员计划,正在讨论离职的高管包括首席监管业务官兼管理委员会成员Sylvie Matherat、美洲地区首席执行官Tom Patrick。去年早些时候,德银宣布计划减少7000多个工作岗位,以削减成本。对冲基金行业去年受到的冲击也很大。Eurekahedge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2018年关闭的基金数量达580家,超过了当年新开的552家。IDW集团首席执行官Ilana Weinstein去年年底对彭博表示,对冲基金的洗牌仍在继续,“更多”对冲基金将关闭。海外金融机构裁员声一片,国内也是一样。据华尔街见闻整理,去年以来券商、互金等国内金融细分行业屡曝裁员、降薪消息,但不少公司随后都否认了相关传言:券商:1、网传中信证券研究所裁员。一位接近中信证券高管的知情人士表示,研究所不仅没有裁员,还打算扩充分析师团队至200人以上;另有接近中信证券研究所的人士则表示,目前中信证券研究所团队很稳定,近期所传信息不实。(券商中国)2、有自媒体报道称,东吴证券投行去年开始大规模裁员,一些入职一年的应届生也被裁掉,更要求“自己提交辞职报告”,并拖着一些员工8月份的工资不发。东吴证券表示,“公司投行目前不存在大规模裁员的情况,也不存在大量应届毕业生离职的情况,也从未要求员工自行提交辞职报告。”根据东吴证券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该公司投资银行条线共有员工300多人,年初至今,新入职员工31人,离职员工18人,属于正常人员流动。(券商中国)3、有微信公号发消息称,国元证券要求入职三年内员工全部到基层营业部,人事关系都转过去,考核不合格的直接开除,似乎涉及变相裁员。国元证券否认传闻,称此次公司正常安排中后台员工到一线锻炼,锻炼时间在3至6月之间,年内员工队伍保持稳定、人员仍为净流入。(券商中国)4、今年8月,多位华融证券员工反映薪酬降了,“大多降薪幅度在40%-60%,平均降幅50%,且前后台部门均受影响。”(券商中国)5、市场传言称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将大幅裁员,原则上一个组三个人,冗余人员降薪超过30%。随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在微信群发声明称,裁员降薪的消息纯属造谣,对造谣、传谣的个人、机构和媒体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6、华南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称,今年形势不好,很多中小券商在降薪裁员,校园招聘更是压缩甚至停止。(21世纪经济报道)7、2018年上市券商半年报显示,有8家券商已发放薪酬同比减少,其中国海证券、国元证券和西部证券上半年职工薪酬较去年同期下降三成以上。互金方面:1、宜信被曝要裁员1万人,宜信官方回应称并不属实,但是会通过年底绩效考核来优胜劣汰。(全天候科技)2、一天时间里超80%趣店“管培生”离开,裁员人数多达200人,其中不少在去年年底招聘的管培生,在经过与公司协商后,拿着“N+6.5”补偿走人。(证券时报)3、有自媒体爆料称PPmoney人去楼空,八大部门均已解散。PPmoney官方辟谣称,集团生产经营秩序一切正常,对一切别有用心的自媒体的恶意造谣、传谣行为已经通过法务部采取措施。4、网曝京东金融要裁员20%以上,“拟先裁未婚未育女性”、“试用期的新人作为裁员备份”等。京东方面称,这些谣言被刻意夸大歪曲,已收集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华尔街见闻注:这种做法在华尔街被称为“甜甜圈”,被视为对员工的一种强烈的暗示,表明该员工不再被需要,应该开始寻找另一份工作。...
A股有炒股巨亏的上海莱士,H股也有长袖善舞的丰盛控股(00607),去年在金融投资上吃了个“大亏”。1月11日晚间,丰盛控股披露公告称,预期投资卓尔集团将录得净亏损约34亿港元,约合29.81亿元人民币。考虑到丰盛控股才刚刚走出“同胞兄弟”公司的债务危机风波,“丰盛系”和“卓尔系”的新年过得恐怕都不平静。丰盛30亿元巨额亏损丰盛控股最新公告表示,公司持续拥有卓尔智联9.49亿股股份(即卓尔智联,02098),相当于卓尔智联总股本的8.13%。根据卓尔集团股份于去年底在联交所日报表所示之收市价(即4.25港元)及经初步评估税务影响后,预期丰盛控股去年光卓尔投资一项,就录得净亏损约34亿港元,相当于约人民币29.81亿元。这次巨额亏损,和丰盛控股对卓尔智联持股的会计处理方式有关系。丰盛控股表示,在2017年底,公司对卓尔智联的持股是“作买卖之金融资产”,当时参考卓尔2017年底收市价(即8.54港元/股)计算的。因此,整个2018年卓尔智联股价坐了次“过山车”,也直接牵动了丰盛控股的业绩。在2017年8.54港元/股收官后,2018年伊始,卓尔股份股价一路上行,到2018年3月底“卓尔集团”宣布拟更名为“卓尔智联”前后,卓尔股价最高达到11.93港元/股,成为武汉首家市值过千亿元的企业。卓尔智联是“卓尔系”阎志在港股市场的重要布局,此前曾有“3年市值增长16倍”之说。2016年以来,卓尔智联曾先后并购知名跨境电商兰亭集势(NYSE:LITB)、控股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电商深圳中农网,中国领先的化工及塑料原材料交易平台化塑汇,组建钢铁等黑色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卓钢链,入股国内最大的海鲜交易平台“海上鲜”等。2017年6月27日,卓尔同意向对手方农产品以现金对价3.07亿元收购其持有的中农网8.36%股权,增加对中农网的控制,但这笔交易至今尚未完成。此前几年,丰盛控股通过“Rich Unicorn Holdings Limited”对卓尔控股的持股,在2015年-2017年间,卓尔控股的股价大幅上涨,这成了丰盛控股账面利润的重要来源。但2018年,卓尔控股可算流年不利,除了收购一再延迟外,公司及董监高也受到了港交所谴责,股价在市场对业绩和现金流的质疑声中不断下行,最终以4.25港元/股收官,这也导致了丰盛控股的30亿元人民币亏损。(图片来源:wind ,市值风云)卓尔或亦“受伤”值得注意的是,卓尔智联与丰盛控股多年来交叉持股,一直是市场争议的焦点。相互持股曾带来双方利润的大增,股价暴跌时“一损俱损”。丰盛控股2018年股价也属于下行状态,想必卓尔的2018年业绩也不能幸免于投资失利。数据显示,卓尔智联也持有丰盛控股3.53%和丰盛控股旗下中国高速传动0.17% 的股权,虽然看似持股比例不高,但极大的影响了卓尔智联的业绩。2017年,因丰盛控股的股价下跌,卓尔智联确认了1.46亿元的投资亏损。目前,卓尔智联还没有公告2018年对丰盛控股投资情况。2018年首日,丰盛控股以3.42元/股的股价收盘,一年间,丰盛控股仅在宣布将旗下中国高速传动出售给新光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新光圆成前后,股价有所提升。丰盛控股2018年最终以1.80元/股的价格收官的,基本也是“腰斩”。这意味着卓尔智联去年对丰盛控股的投资也可能出现了较大的亏损。另一方面,卓尔智联和丰盛控股在2018年末股价大跌,和丰盛控股兄弟公司“南京丰盛集团”的债务危机有关。去年12月25日开始,市场开始流传“南京丰盛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逾10亿债务未及时清偿,成为继雨润、三胞集团后南京第三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百亿民企”的消息。到12月27日,丰盛控股在香港市场开盘大跌近20%,随后临时停牌,直到1月31日做出澄清。卓尔控股也因为与丰盛控股的关系而出现股价异动。在丰盛控股12月31日早上发布的澄清中,公司表示,丰盛控股和“南京丰盛集团”是两家独立运营的主体。南京丰盛实控人季昌荣是丰盛控股季昌群的胞弟。南京丰盛控股一方面与季昌群并无股权关系,另一方面与丰盛控股亦无股权关系。此外,南京丰盛在政府的支持下,全部到期债务到28日即悉数偿还。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在12月31日澄清后,丰盛控股股价有所提振,但1月2日新年首个交易日报收下跌近9%,截至1月11日收盘,股价已低至1.33港元/股。目前卓尔智联的股价已经进一步下滑到4.11港元/股。好在在A股市场上,“卓尔系”及其实控人阎志获得了好收成:今年1月2日,阎志对A股上市公司汉商集团的要约收购到期,2012年上半年介入至今,用7年时间,完成了入主汉商集团。...
导读尽管越来越多基金公司近年来 越发重视基金经理业绩的长期考核, 但相对排名的存在却始终令基金经理难以忽视短期业绩,这几乎成为行业的无解命题。不愿等到年终奖落袋,刚迈入2019年,公募基金离职潮苗头就显露出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开年的短短一周多以来,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已达6人;离职高管人数1人。较上述数据更能反映人员波动的是基金经理变更人数。仅今年以来,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的基金公司中,涉及基金经理离任的多达47家。其中,有较大一部分基金经理离任之后不再继续担任公司基金经理一职,且同时卸任多只基金,按照行业惯例,这极可能是离职的前奏,只是尚未发布离职公告。按照行业惯例,基金公司的年终奖发布时间在次年的4至5月。在这之前选择离职的基金经理俨然已经不在乎2018年年终奖;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若是因业绩太差而提前离职,可能本身就无年终奖可言。有资深公募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去年底至今的公募离职队列中,因2018年基金业绩不佳而被迫提前离职的并非少数。尤其基金高管的变更,大概率与此相关。业绩不佳触发离职潮仅1月10日,就有10家基金公司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同时还有1家基金公司发布高管人员变更公告。其中,多家公司均是数则变更公告齐发。以中银基金为例,1月10日该公司接连发布了4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涉及2名离任基金经理。其中1名基金经理同时卸任3只基金,其离任原因为另有工作安排,在“转任本公司其它工作岗位的说明”一项上显示为“无”。1月3日,东方基金也因连发6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而引起市场注意。这些公告涉及东方主题精选、东方多策略、东方岳、东方新策略、东方鼎新以及东方龙6只基金,这几只基金主要为混合型及股票型基金,涉及离任的基金经理有3名,离任原因均为“公司业务需要”。实际上,在2018年底就有多家基金公司连发数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如国投瑞银、银华等。其中,银华在2018年12月28日和29日连发8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涉及银华和谐主题、银华富裕主题等8只基金,涉及到的离任基金经理有2名,其中包括颇有名气的周可彦。就周可彦离任前管理的5只基金来看,在2018年均遭受一定程度亏损。不难发现,近期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的基金,普遍以股票型和混合型为主。其中不少基金2018年业绩欠佳,且伴随着规模的明显缩水,少部分基金已经沦为规模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1月10日,沪上一位资深公募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虽然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有很多,但与大环境的关系是始终保持紧密的。就今年而言,或者可以说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形成的公募离职大军中,很大一部分还是与业绩不佳有关。就好比牛市时也有公募离职潮,但那时主要是基金经理为了追求更高的激励而跳槽或者奔私,眼下这波离职潮显然与2018年亏损严重有关。”实际上,不仅基金经理群体出现人员的大幅波动,去年底以来,基金公司高管离职的消息也层出不穷。仅2018年年底,涉及到总经理变更的就有宝盈、德邦、金鹰等。其中,宝盈基金总经理去职的背后就被市场解读为与宝盈近两年发展步伐落后有关。公募相对收益考核严峻公募离职潮背后,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公募基金考核机制带来的现实压力。尽管越来越多基金公司近年来愈发重视基金经理业绩的长期考核,但相对排名的存在却始终令基金经理难以忽视短期业绩,这几乎成为行业的无解命题。1月10日,华南一位公募投资总监向记者谈及了其所在公司的考核机制。该权益总监表示,“我们公司实行三年滚动业绩机制,例如最近一年的业绩占40%,前两年的业绩各占30%;或者是三年业绩按照20%、30%、50%的比重来看。有的基金经理还无法达到三年的任职经历,那么对他(她)的考核肯定是当年的权重要高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有一个最后的综合打分,根据打分情况来制定奖励水平。就奖励而言,基金业绩行业排名1/2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分水岭。”上述人士进一步谈道,“虽然是看三年业绩,但一旦基金经理年内在市场排名特别靠后,就要进入观察阶段;如果连续两年在市场相对靠后,则要面临很大的压力。因为公司不会等到让你连续三年业绩还是很差,如果两年后依然不行可能就要自己主动走人,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上述人士补充道。深圳一位受访公募人士向记者透露了相似情况。“我们公司年前也有基金经理离职,该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在2017年业绩排名已经非常靠后,2018年更是难以翻身,最终投资人大量赎回基金,他也只能选择离职。其实公司也没有强迫他离开,但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一般也不会再继续留下。”无疑,相对排名的压力,也是促成基金经理离职的重要因素之一。...
1月10日,上证报从《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9年第一期)》中获悉,《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发布。《若干措施》提到,深圳将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并购投资基金发展等方式将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创投退出渠道和机制。上述措施于2019年1月6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若干措施》提出,深圳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创业投资机构的被投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并购及协议转让等方式拓宽退出渠道。同时探索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支持有条件的区域股权交易中心、金融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依法依规打造创投项目转让交易平台。《若干措施》特别提到,支持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鼓励企业在科技创新板挂牌并接受培训咨询、登记托管、债券融资、场外投行等资本市场培育服务。 《若干措施》还指出,鼓励创业投资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退出,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组建并购母基金,重点投向符合深圳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吸引更多并购基金在深圳聚集。 此外,在创投机构募资方面,《若干措施》提到,深圳将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创新募资手段,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券(特别是创新创业公司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以及募集保险资金等方式,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并且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创业投资的出资,以及鼓励各区(新区)对发行上述各类债券产品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比例给予贴息等相关政策扶持。...
简介:根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从1月7日至1月10日中午投资者们通过“上证e互动”、“深交所互动易”两大互动平台向75家A股上市公司追问商誉问题。1月7日,财政部一则关于“商誉及其减值”议题反馈意见的公开消息,如同寒冬里的“一壶沸水”泼向资本市场,激起各路人马的讨论。根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从1月7日至1月10日中午投资者们通过“上证e互动”、“深交所互动易”两大互动平台向75家A股上市公司追问商誉问题。上市公司是否有商誉减值风险、这是否会对2018年整体战绩带来冲击,如何化解商誉减值风险、对商誉采取分摊处理是否会对业绩带来影响……投资者们的问题从四面八方而来,其中不乏对高商誉的上市公司进行质疑。75家上市公司回答者还不满1/4,在十几家的回复中“经营良好,无需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置”成了标准答案。三大问题引关注岁末年初年报出炉前,商誉问题总牵动着资本市场的“心”。2018年11月27日浙商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当前 A 股的商誉规模为 1.45 万亿,同比增长了 15.18%。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为 3.73%,仅比上年同期提升了 0.06%。商誉规模爆发式增长的阶段是在 2015 和 2016 年,商誉规模从 3767.74 亿元上升至 10535.53 亿元,几乎翻了三倍。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也从 1.59%上升至 3.29%。投资者们在互动平台上的问询和质疑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单个上市公司商誉的多少、当前是否有商誉减值的风险、是否对2018年整体战绩带来冲击以及如何化解商誉减值风险。其二是上市公司对商誉将做减值处理还是分摊处理,若是后者将对上市公司业绩带来何种影响。三是投资者们对上市公司推进的并购项目有所疑虑。投资者们问及最多的当数第一类问题。例如,就众应互联(002464.SZ)而言有投资者单刀直入:“商誉问题对公司2018年年报影响大吗?”亦有投资者向数知科技 (300038.SZ)抛去问题:“贵公司有近64亿元的商誉,请公司发布一下2018年业绩预告以此打消投资者对公司商誉减值危险的担忧”。再如对于迪安诊断(300244.SZ)较高的商誉,有投资者提出质疑——该公司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8.56亿元,商誉为0,合并报表所有者权益36.29亿元,商誉19.43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5.57亿元,商誉占净资产的比值达到76%,市场稍有波动或被合并子公司经营稍有波动就会有非常大的商誉减值,公司如何化解商誉风险?投资者们最为关注的第二大问题是商誉的处理方式。1月7日财政部最新一期《企业会计准则动态》就上市公司商誉问题征求了意见。主要意见就是由之前一次性减值变为摊销制减值。有市场人士表示,商誉减值法赋予上市公司更多的主动权,它们可选择商誉减值的幅度、减值的时间借此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与之相比商誉摊销法则更显被动,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一旦上市公司完成收购标的,若产生了商誉就需持续摊销直至减完。面对两类迥然不同的商誉处理方式,有投资者向美年健康(002044.SZ)董秘提问:“贵公司40多亿元的商誉是做减值处理还是分摊处理?如若分摊处理则要分摊到多少年, 3年、5年、10年抑或20年,有具体处理方案吗?”有投资者向亚联发展(002316.SZ)发问:“ 近期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支持‘商誉摊销’,如果执行是否影响贵公司业绩计算?是否导致贵公司年报亏损?”对于商誉减值风险、商誉处理方式投资者们多有疑虑。除此之外,他们对商誉的来源即并购标的也有诸多关注。有投资者对特发信息 (000070.SZ)抛出问题:“ 公司近些年来一直以极高的价格收购几家小微企业,由此形成的高商誉年报是否作减值处理?”亦有投资者向汤臣倍健 (300146.SZ)发起攻势——公司重组收购的子公司广州佰盛商誉高达22亿,这部分商誉对应的资产是什么?是澳洲益生菌知名品牌LSG的品牌价值和实物资产吗?交割对汤臣倍健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需要评估减值吗?无减值风险成“标准答案”面对投资者的疑虑,上市公司的回答多表示目前并无商誉减值的风险。值得警惕的是其中一些上市公司商誉占净资产比重较高,这让投资者忧思不断——如同前述投资者所言,市场稍有波动或被合并子公司经营稍有波动就会引发较大的商誉减值。商誉奇高的公司也泰然回复:经营良好,无需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置。根据第一财经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此75家公司中商誉占归母净资产的比值超过100%的有5家,分别为众应互联(002464.SZ)、顺利办 (000606.SZ)、维格娜丝(603518.SH)、亚联发展(002316.SZ)和*ST大唐(600198.SH);比值在50%至100%之间的有14家,比值低于50%的有47家,有9家公司并未产生商誉。比如顺利办2018年前三季度商誉高达42.7亿元,净资产仅约30亿元,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接近140%,当期归母净利润仅为3.1亿元。面对投资者的提问——商誉是困扰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问题,公司还会有哪些举措应对?该上市公司回应,截至目前收购的标的公司经营正常,盈利能力较强。公司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要求,每年年末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定期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又如维格娜丝2018年前三季度商誉为25亿元,归母净资产亦为23亿元,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达110%。面对投资者的提问,维格娜丝回应,公司商誉主要由于2017年收购TEENIE WEENIE品牌资产与业务,以及2015年收购南京云锦研究所而产生,公司目前经营状况良好不需要进行摊销。再如美年健康2018年前三季度商誉为46亿元,占当期归母净资产的73%。有投资者直言不讳:“公司40多亿元的商誉需要做减值处理吗,如果不做减值处理,理由又是什么?”美年健康则表示,目前上市公司体系内各体检中心运营状况良好,不存在减值迹象。公司在收购前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对未来整合后的发展情况进行预估,并据此确定收购价格。完成收购后,公司利用自身网点、管理优势,在采购、销售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被收购体检机构的盈利能力。有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高企的商誉表示担忧,但部分上市公司则以净资产和归母净资产之分作为突破口予以回应。有投资者表示,迪安诊断商誉19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5亿元,商誉占归母净资产的比值达到76%,公司如何化解商誉风险? 该上市公司回复,19亿元的商誉为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总金额,对于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对外收购产生的商誉,仍需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部分承担,此部分金额对合并报表商誉总金额影响有限。但事实上,包括少数股东在内迪安诊断净资产为36亿元,商誉占比也已超过50%。还有部分上市公司采取了“拖字诀”,用还未进行商誉测试逃避投资者的“口诛笔伐”。吴通控股(300292.SZ) 2018年前三季度商誉达17亿元,占当期归母净资产的64%。有投资者表示,近期股吧大肆渲染该公司商誉减值的问题,是否属实?吴通控股并未正面回答这一问题,仅表示2018年度公司经商誉减值测试后,需要计提多少商誉的情况将会在年报中进行详细披露。...
生病时,“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 但在我国,很多人认为输液好得快,各大医院的输液大厅经常出现“吊瓶森林”的场景,也正因为如此,控制或取消医院门诊输液治疗,成了各地的一项医改举措。近日,吉林省十多家医院宣布取消了成人普通门诊输液。多地陆续叫停门诊输液不仅是吉林,据了解,虽然我国没有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广西、深圳等多个省、区市已经控制或取消了医院成人门诊输液治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水准。过度输液将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不仅容易堵塞毛细血管、降低人体免疫力、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造成人体不良反应,严重甚至可导致休克和死亡!因此,生病后一定要科学治疗,切忌图一时之快而对身体产生不可逆的损伤。破除过度输液须下猛药有病就打吊瓶输液,好像已经渗透到一些人的骨子里,就想着马上治好病,忽略了输液带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医院也把输液当成了创收的手段。可是,健康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患者和医生都应该转变理念,认识到过度输液的危害。取消门诊输液,遏制过度医疗的意义不仅在于控制输液总量,还在于治理抗生素滥用现象,更能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二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总之,根除积弊非一日之功,先开药方,再对症下猛药,过度输液才能减少。...
导读或许正是这种将私募债券排序次于公开债之后的心态,使得规模不大的资管计划产品,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雪崩的那片雪花。多年以后,当金融界人士回顾起2018年的金融市场,一定逃不过“违约”二字。理论上,违约本是一个金融市场正常的、甚至不可或缺的现象,但2018年中国市场的“违约”作为年度关键词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在于其数量和规模上集中而频繁,更在于这是中国金融市场走出过去的“刚兑”模式,向市场化转轨过程中迎面遭遇的首要问题。私募产品的繁荣,包括以层层嵌套为特征的各种形式的资管计划的诞生,是在特有的金融监管和货币环境下自然衍生的现象,相伴而生的还有巨大的潜在风险。此轮由监管机构主动发起的“去杠杆”,效果目前仍无法评判,但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违约现象,一定程度上亦是对市场背后暗藏风险的释放。作为私募市场的金融产品,资管计划违约引发的关注度虽然不及公募债券产品,其所受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债券,但其中问题可能比暴露出来的更为严重。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作为一个“健康”的融资人,债务本身是无差别的,投资人也往往从每一笔债务的偿还中管窥企业背后错综复杂的资金链条。在2018年暴露出资金链危机的企业案例中即可看出,负债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大企业走入债务违约泥潭,往往是从一笔很小的私募债券开始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资管计划违约链条环节上的人士进行多方交流,试图在呈现2018年资管计划违约全景图的同时,梳理其背后的典型特征,以帮助融资人、金融机构、中介方、投资人等更好地理解资管市场的运行逻辑。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在一家企业发生实质性债务违约后,市场及普通投资者才意识到其流动性存在问题。但事实上,在此之前,企业的债务压力早已体现在各方面。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那些发生债务违约的企业,在违约之前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公开发行过债券的企业,包括非上市企业均会发布财务报告)就已潜藏了流动性问题。比如,在对融资情况及资金用途的描述中,不少企业的新融资用途均是“归还银行贷款”、“偿还债务”等,且融资额度与偿债规模高度匹配,显示其为“借新还旧”。融资主体的流动性危机演化路径,也呈现出从民间借贷到私募市场,再到公开债券市场、银行贷款演进的规律。一位发生债务危机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规模做到一定程度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非常珍惜自己在银行的信誉,开始意识到流动性压力时,会率先通过其他各种途径筹款保证银行贷款的顺利偿还,因为一旦征信受损,日后的融资必定阻力重重。或许正是这种将私募债券排序次于公开债之后的心态,使得规模不大的资管计划产品,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雪崩的那片雪花。千亿级民企三胞集团的债务问题,最开始的源头即是一笔5000多万的资管计划。2018年7月20日,中债网公告,和合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出具“关于‘和合资管-安盈保6号三胞集团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兑付情况及后续应急处理公告”称,融资人三胞集团未能在约定时间内支付全部回购价款总额,融资人发生实质违约,涉及规模5580万。随后,围绕三胞集团的债务和流动性问题即自此拉开帷幕。上述民企亦有类似经历,“一开始是一笔规模一个多亿的券商资管计划产品没有按时还上,一直在想办法还银行贷款,没有特别放在心上。谁知后来消息扩散出去,没有到期的债权人都打电话过来问什么情况,要求提前回购。”上述民企负责人透露。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从融资人的角度看,在通过资管计划产品这种渠道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并不罕见的现象:即作为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特殊金融产品,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并不完全理解“资管计划”这一产品形态。北京一位“踩雷”券商资管计划的企业人士甚至对记者说:“一直以为一旦企业经营上出现问题,这种产品就不需要完全偿还,而是可通过其他方式‘风险共担’。”但是事实上,抽丝剥茧去掉层层嵌套,资管计划产品的另一头,仍是需要刚兑的债性资金。风险中金融机构责任几何?往往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开始凸显各方责任的重要性。资管计划发生违约后,在处理违约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作为管理人的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记者接触的多个私募资管产品违约追偿案例中,投资人无论是通过投诉、仲裁或起诉等哪种渠道予以解决,监管部门、仲裁机构、法院等作出何种结果,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如何认定金融机构在销售和管理资管计划过程中的职责,是否存在失职问题。其中焦点又在于,是否误导投资者,是否充分提示风险,所提供的尽调材料是否属实等。理论上,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做了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即可免除自身责任,但现实往往要复杂得多。作为“中介”,金融机构不仅对投资人负有职责,对另一端的融资人同样如此。比如融资人对资管产品的“误解”现象,背后也与金融机构的行为紧密相关。资管计划层层嵌套的产品形式,也使得违约后的处理情形尤为复杂。比如,投资人购买了机构A借助机构B作为通道募集的资管产品,发生违约后,投资人希望诉诸司法途径解决,在法律关系上,只能将通道B作为被诉对象,但事实上其全部往来均是通过A发生的。一位私募机构管理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在违约后,作为管理人也十分“头疼”,处境左右为难,虽说大多时候从法律上严格来说管理人责任问题不大,但作为金融机构必须考虑自身在“金融圈”内的声誉,及以后的业务如何开展等问题。据记者了解,尽管打破刚兑的资管转型之路早已铺开,但实际上很多机构违约产品问题的解决仍是“刚兑优先”,尤其是强牌照的金融机构。据一位大型信托公司人士对记者透露,其所在公司2018年“挪用”了将近100亿的资金用于“补窟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案例中,金融机构在面对强势融资主体时,话语权也极其微弱。一位踩雷了一款“类政信”资管产品的基金管理人对记者说,在这一案例中对方(融资人和担保人)是有明确责任的,因为其提供的材料系伪造,投资人希望起诉,担保人是当地的城投平台,理论上可将其一同视作被告人,“但我们的顾虑在于,平台背后是当地政府,一旦起诉,就意味着与当地政府交恶。而我们后续在处置抵押物、拍卖土地等问题过程中,都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从违约风潮中积累市场教育在金融市场的违约大潮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信用是一件珍贵的奢侈品,它一度十分“好用”,但又如此脆弱。信用的价值在资管产品中的“政信”产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位前银行政信业务人士对记者介绍,在监管收紧之前,地方政府为融资平台、国有企业进行信用背书的现象极为普遍,2017年以来在严监管环境下,一度出现地方政府集中前往金融机构抽回担保函的现象,“当时我还在银行任职,政府办事人员直接到办公室把函件原件全部拿走了。”此前,金融机构和投资人对于有政府信用加持的项目高度认可,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和项目本身的情况都不需要详细调研,产品操作起来也十分简单,地方政府“背书”一度成为普遍现象。这也为风险埋下隐患。记者了解到,一些几乎没有融资资质的项目或融资主体,纷纷通过此种方式募集资金,其中甚至出现伪造政府信用“空手套白狼”的恶劣行为。违约浪潮中市场对信用的“渴求”,还体现在目前对城投的不确定认知上。一位银行高管表示,在目前信用匮乏的环境下,城投是当前信用市场最后的稻草,一定不能在此时放任其违约。而市场从政策层面解读的信号却很模糊:一方面政策在强调城投市场化,允许其违约和破产;另一方面,每一次“违约”最后都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对此,先锋领航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对记者表示,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这样一个曲线的过程,方向上要市场化、要打破政府信用刚兑,短期遇到风险和经济问题又会让步于稳定。在风险环境下,更多的“顽疾”浮出水面。多位违约资管产品的投资人告诉记者,即使是一些存在明确涉嫌欺诈犯罪的案例中,相关方面均寄希望于法律途径,但他们从公安部门得到的反馈却是,只要涉及正规金融产品,就无法直接立案,必须金融监管部门出具相应的文件证明,“但此类证明文件很难获得,因为这就相当于监管承认自己失职,谁会做打自己脸的事呢?”风险和违约将问题一一摆在了市场眼前。多年之后,在逐渐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参与者们也许会发现,在2018年的违约风潮之中得到的市场教育,比此前多年积累的总和还要多,也一定不会忘记,自己是从何处开始走向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