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不是一个红码,这是一座监狱 引 有些事情,退无可退 有些偶发,可以试图去理解。 有些侵犯,可以远远地逃避。 但有些事情,再退已是深渊。 河南红码,就是这样“退无可退”的事件。 至今为止,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可怕。 这是核弹级别的权力滥用,也是对个人权利无底线侵犯。 它无视公安机关,直接绕开司法系统,将正常人监禁。 没有执法,胜似执法。没有暴力,超越暴力。没有黑恶,凌驾恶黑。 无须程序正义,切割法律流程。 这可不是一个红码,这是郑州送给受害者的一座监狱。 如果此事不澄清,郑州没问责,那它带来的后果,则是历史级别的恶劣。 后果是什么?你能想象吗?你不能想象。 1 不是“大数据出错”, 反而是“大数据太正确” 事情起因是河南多家村镇银行线上储户无法取款、转账。 为了拿回原属于自己的财产,储户们决定进行维权。 但就在河南郑州线下取款时,这些储户健康码从绿码变成了“红码”。 而在事情冲上热搜后,郑州12345给出的回复是:大数据出了问题。 什么样的“大数据问题”,能够如此精准地让储户绿码“变红”? 什么样的“大数据问题”,能够如此巧合地让维权者无法维权? 相反,这不是大数据出了问题,反而证明了这大数据太精准。 如果不是大数据这么好用,怎么可能针对这些用户? 2 如果没有给出答案, 那就是“合谋” 从6月12日红码事件开始,至今已经接近十天。 唐山黑恶事件,今天都出了部分结果。 这一个星期里,除了互相推托,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回应。 郑州的各个部门,乱七八糟的说法不一: 从“未接到赋红码通知”,到“大数据出问题”。 从“接到投诉正调查核实”,到“我们只是数据的搬运工”。 从“是否因信息库出现问题还在核实”,到“已转省卫健委自查”。 一系列操作下来,一点问题都没有解决。 是谁利用权力赋储户红码,是谁在进行赋红码的操作? 谁是数据源头,谁拥有改数据的权力。 谁制定的赋码规则,谁在进行赋码改码。 什么答案都没有,那么,理所当然就只能怀疑是“合谋”。 3 这次的“背锅侠”,不是很好找 每当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总会出现各种“背锅侠”。 从事情发生至今近十天,关于谁为“赋红码”负责讳莫如深。 从郑州12345到大数据管理局。 从大数据管理局再转回郑州12345。 接着,球传回到了卫健委脚下,河南纪委监委要求卫健委“自查”。 马上,郑州又启动了对赋红码问题调查问责程序。 反反复复,皮球传来传去,就是没有射门动作,就是没有一个调查结果。 后台操作程序自然有记录,真的有那么困难? 那就只能接受上一条的逻辑,这是权力与金融的合作。 这次的操作是高级别的合作,想要找“背锅侠”有点难。 4 河南科技创新一等奖, 这“红码玩得溜” 人民网谈到此次郑州踩了三条红线: 1、扭曲了健康码的设计初衷。健康码是用来防疫的,不能用作他用,所谓“一码归一码,岂可乱加码?” 2、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让渡隐私权,配合防疫,是期待早日取得抗疫胜利,而乱赋红码,必然破坏抗疫大局。 3、背弃了法治精神。法治时代,不可自行其是,必须葆有法治意识,守住清晰边界,视法律法规为无物,任意妄为,后果不堪设想。 后面有人嘲讽,虽然法律上犯了错,但在技术应用上挺有想象力,点赞河南科技创新一等奖。 另有一个评论:这可是河南在首次全国性、高效率、高精准地收集、掌握个人信息后,在非常时期一举突破诸多制度和规范的“非常之举”,是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第一次“伟大创造”。 5 普通人难以感知, 因为它没有唐山3D画面感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很多人还在用一种开玩笑的方式讨论这件事。 因为河南红码事件与唐山事件相比,没有三维画面感。 唐山打人事件通过录像可以清楚地看到行凶者的暴力行径,以及直接造成的后果。 整起事件对于人的冲击力非常强,每一帧画面都会激起人们对于恶的愤怒。 而河南红码事件体现在二维世界,表面上没有那么粗暴。 但这后面的操作,却是极其可怕的阴谋。 如果说唐山只是流氓的打打杀杀,后者却是权谋者的运筹帷幄。 6 红码是“面的打击”, 不是“点的猎杀” 相比于唐山打人事件,河南红码值得更多更大的关注。 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恶,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 它影响的是一个“面”,而不是随机几个“点”。 只需后台操作,写下一个脚本。 短短十秒钟不到,就可以自动将这些储户软禁。 相比于唐山那几个流氓的粗鲁与狂暴,这样的操作是多么的高明而优雅。 7 郑州神操作, 未来会不会“民分四等” 元朝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 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第一等:蒙古人。 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汉人(指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 第四等:南人(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大数据时代操作起来更简单,我们会不会被分为: 1、绿码人(正常人,可以参与社会活动); 2、黄码人(你有犯罪倾向,必须努力为社会服务减轻该指数); 3、红码人(你已经被定格为罪犯,自己赶紧交钱赎罪); 4、黑码人(你是这个社会的BUG,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这不是纯粹想象,如果这起事件没有被及时纠正和追责,这样的“小病”最终会变成“重疾”。 郑州的红码就是电子镣铐,也是给奴隶打下的铬印。 8 若权力无边界, 则权利无意义 随意赋红码的操作,不是“权力任性”,而是“权力犯罪”。 健康码基于疫情防控所需,不能失常,更不准越界。 否则,损害的不仅是防疫大局,更是权力的公信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接受财新采访表示,有关做法涉嫌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六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四条,相关公职人员涉嫌涉及《刑法》中的滥用职权罪。 实际上除了一众媒体,越来越多的法律界人士质疑河南省上述做法已涉嫌严重违法,并公开呼吁立即纠正错误。 若权力无边界,则权利无意义。 9 谁是小丑? 谁在违法? 疫情防控,绝大多数人都在积极配合。 让渡自身权利和自由,保障抗疫工作的正常运转。 红码事件,一方面让人想起地方不合理的防疫和“层层加码”的行为,但另一边郑州却又公然违法,通过修改健康码进行造假,对防疫工作进行破坏。 当要我们戴好口罩时,我们做了。 当要我们做好核酸时,我们做了。 当要我们居家隔离时,我们做了。 当要我们不要出城时,我们做了。 而当人们要进行维权时,绿码立即就成了红码。 这一瞬间,让每个人都像极了一个小丑。 可到底谁是小丑呢?真是悲哀。 10 今天可以人为赋红码, 明天就可以人为制造疫情 这件事情最让人害怕的地方,不仅仅是随意篡改信息,利用健康码限制人身自由。 更可怕的是,红码事件的掌权者对不受约束权力的上瘾。 现在是为了让储户不要维权,可以随意赋予红码。 那么,未来是不是就可以为了另一件事情,人为制造疫情? 因为疫情让某些人尝到了权力的滋味,那么疫情结束后,这群人会不会为了重新拾回这些权力,人为制造疫情? 11 转移重点, 最终又成赞歌 目前关于赋红码的最新消息,重点已经开始转移。 从追究赋红码责任,现在变成了追查银行责任人。 把注意力引到利用村镇银行犯罪这一案子上,对红码闭口不谈。 似乎只要查处了这个案子,“赋红码”一事就可以这么过去了。 可以想到后面的发展情节了: 村镇银行涉嫌严重违法犯罪,警方抓捕一大批嫌疑人。 虽然储户的钱无法追回,但坏人终究落网,大快人心! 有人就此大书特书: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12 打开的不是红码, 打开的是潘多拉魔盒 这件事情,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把绿码改成红码。 它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头,直接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权力之恶一旦被释放,就很难被限制。 健康码的本质,是公民让渡一部分数据和隐私,保障社会正常运行。 而在郑州,健康码变成了“限制人身自由”的工具。 随意赋予红码,相当于可以肆意给人套上“电子镣铐”。 被赋予红码者,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活动。 这仅仅是一个红码吗? 不,那是一座监狱。 结 追踪红码之恶, 否则人人都是囚徒 我知道,互联网让人变得健忘。 远有故宫奔驰女,近有东航事故,人教版教科书插画,深圳宾利夫人…… 这一切轰轰烈烈,但无人再去追寻答案。 网似春潮初有劲,事如春梦了无痕。 一个新热点出现,很多人马上欢呼着扑上去撕扯。 七秒记忆,的确是真实写照,有时候,真的和一条咸鱼没什么两样。 我们不能阻挡碎片化的忘却,时代就是如此。 但有一些是底线,坚决不能遗忘。 因为只要遗忘,你将失去最后一点权益。 因为只要后退,你将最终坠入深渊。 事情从维权开始,发展到现在,性质已经完全不同。 原本是400亿的资金问题,现在变成了14亿人的权利问题。 是谁赋红码,一定要长期追踪让郑州给出答案。 否则正中对方心意,红码的权限将无边无际。 如果忘却,那么人人都将成为红码监狱里的囚徒。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