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研报屡屡“翻车”,还能信吗? 对于初入股市的散户而言,想要以一己之力从4000多只股票中筛选出具备投资价值的公司,难度系数实在太大。相较之下,机构的资源更广、搜集的公开信息更全面、分析师数量更多且专业、覆盖的行业及公司也自然更广泛。因此,通常而言,机构发的研报相较于投资者通过个人平台发的股评,也更具权威性。 然而,越来越多的个例显示,机构研报的权威性也有失效的时候。有的研报成了反向指标,有的研报被上市公司亲自下场“反水”。 近日,上海证券研究所发布一份关于科创板次新股安旭生物(688075.SH)的报告,该份长达40页的报告不仅出具了推荐“买入”评级,还给出高达252亿元(较当日市值增长60%)的市值预测。 公告发布不久后,安旭生物即刻“辟谣”,发布了一份关于2021年年度业绩预增暨澄清说明公告,明确表示报告仅为上海证券研究所意见,公司上市后从未接受机构调研,且无法预测2022~2023年的业绩情况。 安旭生物亲自“反水” 安旭生物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体外诊断试剂、POCT仪器及生物原材料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企业,目前主营业务以毒品和传染病检测为主,妊娠、肿瘤等其他检测为辅。2021年11月18日,安旭生物在科创板上市交易,发行价为78.28元/股。 上市后,安旭生物股价震荡上涨,最低触及81.11元/股。到了2022年1月6日,股价开始涨停之路,连拉4个“20厘米”涨停。而上海证券研究所的研报,就发在第四个涨停的交易日(1月11日)里。截至1月14日收盘,安旭生物报收于302.76元/股,创上市以来新高,较发行价(78.28元/股)累计上涨286.77%。 2022年1月11日,上海证券研究所发布名为《安旭生物深度报告:原料自主可控,引领POCT检测发展》的研报,以公司POCT诊断便捷迅速,行业前景广阔;重视原料自主可控,自给能力强;独家新冠自测笔获批叠加产能提升有望显著增厚业绩等几大原因,首次给予安旭生物买入评级。 同时,该研报预计,预计2021~2023年公司将实现归母净利润7.26亿元、29.88亿元、16.55亿元,同比增长11.9%、311.5%、-44.6%,对应EPS为11.84/48.72/26.98,2021-2023年PE估值为15.08/3.67/6.62倍。 随后,安旭生物发出澄清公告。 安旭生物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58亿元至7.9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914.14万元至1.41亿元,同比增加1.41%至21.69%。虽然该数据范围似乎覆盖了研报所提及的数据,但安旭生物在其他地方提出了反驳。 比如,就研报中对公司2022年至2023年业绩进行的盈利预测,安旭生物表示,报告仅为上海证券研究所意见,不代表公司立场。截至目前,公司未做过任何2022~2023年的业绩预测。鉴于境外疫情发展及控制情况、检测方法的选择、境外市场推广力度、客户认可程度、市场竞争程度、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等多种影响因素,公司无法预测2022~2023年的业绩情况。 更要命的是,根据安旭生物的说法,上海证券研究所的研报并非调研所得,更像是“闭门造车”。澄清公告明确指出,“公司未接受过上海证券相关人员任何形式的访谈调研等活动,也从未向外界提供过尚未披露的相关业绩数据及公司经营数据。” 此外,该研报中提出,“2021年12月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鼻腔检测试剂(自测鼻腔笔)欧盟CE认证,在新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新冠居家自检笔结合有效新冠小分子药物,可极大缓解院端医疗资源压力,市场需求强劲。在海外认证获批以及新增产能逐步投放下,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厚。” 对此,安旭生物也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自测试剂产品和新型冠状病毒抗原鼻腔检测试剂(自测)虽近期获得欧盟CE认证,但获证时间相对较晚。“上述产品认证非公司独家专属,市场存在同类产品或其他检测类产品,公司产品仍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并且,不确定风险还包括“新冠疫苗接种计划推进,带来新冠检测试剂需求不确定的风险”以及“因客观因素限制,公司产品产能扩张受限的风险”。 机构研报屡屡“翻车” 据第一财经梳理,券商研报内容遭上市公司否认或澄清并非首例,且不少研报都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2020年,面对多家券商的“唱多预告”,沪硅产业就在公告中澄清,“公司上市以来未接受投资机构及证券公司调研,部分研究报告对公司业绩预测与公司历史业绩情况差异较大,对公司股价预计的依据不足,为其单方面预测,未经公司确认,相关信息以公司公告为准。” 2021年6月,华西证券在《深圳瑞捷(300977.SZ)黄金赛道空间起,第三方评估龙头踏浪来》的研报中写道:深圳瑞捷是第三方工程评估国内绝对龙头,公司2021年仅21.8倍PE估值,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给予公司基于市场法估值的116.37元为目标价,未来6个月潜在空间110%。 而后该研报遭到深圳瑞捷公开“打脸”。公司直言部分研究报告对公司业绩预测仅代表分析师个人观点,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风险。 8月24日下午,中信建投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吕娟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篇题为《自有品牌、动力工具和跨境电商,三个维度均表现出色》的研报,预测巨星科技(002444.SZ)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可高达25.74%、27.45%和23.34%,对应PE预测为21.37、16.77和13.60倍,并点评半年报称巨星科技表现优秀,持续推荐。而后董秘却在该朋友圈下直言:“业绩预测太激进了,公司做不到啊。”此后中信建投删除了该研报。 更有券商集体被“打脸”的情况。以传音控股(688036.SH)为例,就有新时代证券,国海证券、国金证券、信达证券、国盛证券等多家券商在去年一季度发布了看好的研报。但传音控股的股价在去年2月9日创出历史新高(260.86元/股,前复权价)之后逐级回落,今年1月11日盘中更是创出一年多来新低(132.33元/股),11个月累计回落近50%。截至1月18日收盘,传音控股报收于144.1元/股。 更有券商因研报失实而遭监管处罚的情况。 2016年,东吴证券时任分析师马浩博、汤玮亮在未与福成股份核实研报相关事实与数据的情况下发布研报,称福成股份为殡葬行业未来绝对龙头,“表扬”其120亿市值有140亿净利润,且大股东手中有100亿现金。2020年7月7日,江苏证监局发布对马浩博、汤玮亮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为马浩博、汤玮亮在研报中作出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的行为,违反了2005年《证券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之规定,构成了2005年《证券法》第二百零七条所述违法行为,最终决定对马浩博处以十五万元罚款,对汤玮亮处以五万元罚款。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