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三问微博“一亿转发量”:“星援”App以外,谁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发布时间:2019-06-12 07:47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森泊

  近日,《半月谈》发布文章《星援App被查,透视“一亿转发”背后的粉丝文化病》,帮助蔡徐坤等流量明星制造异常高额微博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查封,主犯蔡某某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已被丰台检察院批捕。

12121212.jpg

  据悉,这是社交媒体行业第一起互联网黑产案,回应了目前社会公众对明星虚假流量事件的关切。

  某明星资深粉丝悠悠告诉记者,“星援”App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不能使用,粉丝用其他轮博软件代替。昨晚报道一出,这些软件几乎都同时失灵,有的直接白屏,有的无法登陆。

  此前,新民晚报新民眼工作室已经报道过流量明星背后的“数据女工”和粉圈文化生态:

  相关链接

  每个“流量明星”的背后,是无数“数据女工”空耗的青春

  虚假数据“脱水”,流量竞赛中止,星援被查会是一个开始吗?

  一亿转发从何而来?

  “刷量”是互联网时代流量造假的主要表现形式,明星流量数据造假,早已屡见不鲜。

  然而即便如此,去年明星蔡徐坤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仍然令人咋舌:转发过亿,意味着每3个微博用户就有一个转发此条微博。

  这单靠人工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它的背后,需要机器“帮手”。

  日前,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北京警方将涉嫌研发上线名为“星援”App用于制造假流量的犯罪团伙抓获。

  这款“星援”App去年7月上线,用户可通过其登录新浪微博,充值并开通会员后,自己的微博账号可绑定多个小号,可以在短时间内刷高微博的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不到一年时间非法获利近800万元。

  4名涉案人员均是一名女歌星的粉丝,通过粉丝群相识。主犯蔡某某交代,起初他制作这个App是为了给偶像应援,增加关注度。随着使用粉丝越来越多,他开始利用这一软件非法牟利。

  目前,主犯蔡某某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已被丰台检察院批捕。

  谁是幕后真正推手?

  6月11日上午,“一亿转发量幕后推手”的话题迅速在新浪微博热搜榜登顶。不少网友拍手称快,纷纷表示,畸形的粉圈生态、数据造假的黑色产业链早就该出手整治监管了!

  然而,一个App真的“够格”被称为“幕后推手”吗?

  狂热粉丝、非法软件之外,网络平台亦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决不能撇清关系,隐身其后。

  资深粉丝悠悠告诉记者,仅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一个“合格”的明星粉丝需要做到但不限于:

  1、关注各类榜单投票

  平台大搞各类排名竞赛,每一个榜单都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投入。

  例如,明星势力榜,通过“送花”换取“爱慕值”,一朵鲜花就要2元人民币。单一个流量明星,一个月所涉金额就可达千万,这些钱全部收进了平台的口袋。

  2、关注热搜榜和营销号

  很多微博网友是通过热门搜索榜了解当天热门话题的。然而,这里也成为了资本博弈的空间。

  从某某明星劈腿、分手、复合,到某选秀艺人“参加高考”“放弃参加高考”“回应放弃参加高考”……娱乐圈鸡毛蒜皮的大事小事频频上榜,霸占榜单主要位置,而对于不深入娱乐圈的普罗大众,或许只会问一句:“这人是谁啊?”

  有网友评价,微博成为了最小的螺丝壳里最拥挤的道场,一部分人激动地讨论明星吸烟、结婚、离婚和出轨,仿佛这才是值得讨论的议题。

  除了热门搜索外,为了换取热度,一些营销号传播八卦和不实信息,甚至放大激化矛盾,挑拨群体纷争。部分营销号被网友认为是平台“家养”,为了换取KPI故意所为。而哪怕再不情愿,粉丝也往往会第一时间赶到“战场”“控评”。

  3、养“权重”号 掌握话语权

  根据平台机制,一个“权重高”的优质账号更容易占据“热门”“前排”,获得话语权。因此,一些粉丝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养号”上,例如发布原创图文、提高互动量阅读量等,甚至每月花钱“升V”,而平台则以此机制保持用户活跃度,增加用户黏性。

  有了所谓优质账号以后,粉丝就开始四处“控评”。现实情况是,一些粉丝动辄就贴出“大字报”,列出“对家”的“罪状”——然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粉丝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真实,为了抢占舆论话语权,甚至不惜颠倒黑白。

  “骂战”很容易被激化升级,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4、完成商家发布“任务”

  为了获取热度和利益,不少商家或平台会要求转发量达到一定数额,才能解锁相关“福利”。这样的营销手段屡见不鲜。

  “明星”“粉丝”“平台”围绕着流量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利益循环:粉丝为明星刷数据,平台或商家看中其流量,倒逼粉丝继续为其贡献热度,从中获利。

  ……

  林林总总的粉圈怪象,匪夷所思。然而,这是一场“军备竞赛”:“别人家都在做,我不做岂不是输了?”

  这也难怪,不少网友直指平台方面:以数据为本,才有了如今的利益操纵。“星援”已经“凉凉”,平台方面又何时整改?

  病态粉圈如何监管?

  其实,明星在微博、音乐等平台“刷数据”“刷流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它早已持续多年,并已经成为常态。

  姚晨变身微博女王,杨幂成为粉丝经济的最早引导者和获益者之一,TFboys热度高居不下,鹿晗的微博还曾创造“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平台方对外宣传自身影响力时,这些都成为了“正面”示例。

  制造话题、购买流量、雇佣水军,或许至今仍然是明星们引以为傲沾沾自喜的资本。

  在“粉丝经济”的江海中,今天被查的星援App不过是一朵小小浪花。

  《半月谈》称,数据造假之外,粉丝文化还有不少“病症”,包括粉丝集资筹款、公然买卖明星艺人隐私信息、低俗拜金等价值观不当行为等。

  这些也不是新鲜事。昨天,新民眼工作室就曾报道粉圈不惜使用网贷为偶像集资的乱象:

  相关链接

  看不懂!为了送偶像出道,粉丝集资千万,还被逼到用花呗网贷……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我国粉丝群体趋于低龄化,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价值取向并未完全形成,粉丝文化及粉丝经济作为文化领域的新现象需要规范和引导。

  有专家建议,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资本对粉丝文化的投机、利用、操纵。

  盯上一两个流量明星,或者查处一两个App,还远远不够。能否从星援开始,规整畸形的粉圈生态,中止流量竞赛?

  在各方利益纠葛之下,这个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