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8日,Nature封面重磅发布耶鲁大学最新研究:猪大脑在死亡4小时后成功复活,并维持了至少6小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你对死亡一无所知。过去,我们会一致认为:脑死亡,即宣告着生命活动的终结。这个观点在医学界和法律界也盛行已久。然而,4月18日Nature封面文章便向“死亡”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颠覆了人们的认知——猪大脑在死亡4小时后复活了!消息一出,便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伦理激辩。Nature地址:https://www.nature.com/nature/volumes/568/issues/7752来自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构建了一个名为BrainEx的系统,向脑细胞输送营养和氧气来模拟血液流动——该系统让死亡数小时的猪大脑恢复了脑循环和部分脑细胞功能,并至少维持了6小时!虽然实验中没有恢复意识,但是研究人员提出的这一发现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甚至是关于死亡的本质等更根本的问题。同时,可能会对复苏人和移植器官的死亡指南协议的法律和医学定义产生根本性影响。BrainEx: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死亡是非常简单的事。”华盛顿州西雅图艾伦脑科学研究所总裁兼首席科学家Christof Koch说。“现在,我们必须质疑什么才是不可逆转的真正死亡。”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当大脑活动停止或心肺停止工作时,可以认为人已经“合法死亡”。大脑的运转需要大量的血液、氧气和能量,如果没有这些重要的支持系统,即使只是缺血、缺氧几分钟,就会给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家们就在进行一些实验,试图让大脑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后继续保持活动,。但是之后大脑的功能如何目前还不清楚。还有研究表明,在人死后很久,从大脑中取出的细胞仍然可以进行正常活动,如制造蛋白质。基于这些发现,耶鲁大学的神经科学家Nenad Sestan想要弄清的问题是:在死亡数小时之后,我们还能够让整个大脑“复活”吗?Sestan决定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他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屠宰场使用已经被杀死的32头猪的断头。他的团队将每个大脑从头骨上移开,然后将其放入一个特殊的腔室,然后用导管安装器官。在猪死后四小时后,研究人员开始向猪的大脑静脉和动脉中注入温热的防腐剂溶液。研究人员将这一系统命名为BrainEx,系统向脑细胞输送营养和氧气来模拟血液流动。注入猪大脑的防腐剂溶液还含有阻止神经元放电的化学物质,以保护神经元免受损害,并防止大脑活动重新开始。尽管如此,科学家还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监测了大脑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如果他们看到脑器官有可能恢复意识的迹象,就随时准备使用麻醉剂。BrainEx原理图Sestan表示,Brain Ex系统的重点是恢复猪大脑中的微循环,让氧气和养分进入大脑中的微小血管中。该技术并非旨在实现脑移植或大脑功能的长期维持,而是用于提高我们对大脑组成和功能的理解,并为昏迷患者、癌症患者和患有痴呆症的人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开发潜在的疗法。生死计时赛研究人员测试了猪大脑在六小时内的功能。结果发现,神经元和其他脑细胞重新开启了正常的代谢功能,不断消耗糖、产生二氧化碳。而且,大脑的免疫系统似乎也在发挥作用。单个细胞和大脑切片的结构得以保留——而对照组大脑中未被注入营养和富氧溶液的脑细胞则丧失了功能。当科学家们对处理过的大脑的组织样本加电时,发现个别神经元仍然可以携带信号。左图是未经治疗的大脑,右图是BrainEx。绿色表示神经元,红色表示星形胶质细胞,蓝色表示细胞核。但研究团队没有发现猪大脑中存在协调的放电模式,这是大脑复杂活动甚至是意识存在的证明。研究人员表示,重启大脑活动可能需要电击,或者将注入的富氧溶液长时间保留在大脑中,以使脑细胞能够从任何由缺氧导致的损伤中恢复过来。Sestan的团队已经使用其技术使猪脑保持活动状态长达36小时,但近期不打算恢复猪大脑放电活动,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尽量延长并维持大脑在体外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时间。“可以想象,我们只是在尽量延缓不可避免的死亡,大脑最终将无法恢复功能。” Sestan说。“我们只飞了几百米,但我们真的可以一直飞吗?”他还表示,BrainEx系统目前距离在人体上的应用还很遥远,首先人有头骨,要想使用该系统首先要把大脑从头骨中取出,而这只是第一个障碍。相关伦理道德问题接踵而至然而,支持有感知、无实体器官技术的发展对动物和人类的福利具有较为广泛的伦理意义。耶鲁大学生物伦理学家斯蒂芬·莱瑟姆(Stephen Latham)曾与Sestan的团队合作。他说,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可能在道德上是合理的——例如,如果它能让科学家在器官上而不是人身上测试治疗退化性脑疾病的药物。考虑到器官的周围环境与其自然环境的本质区别,人体外大脑中的Gauging意识可能会很困难。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神经科学家George Mashour说:“我们可以想象大脑能够具备意识能力,在没有器官和周围刺激的情况下,思考什么样的意识是非常有趣的。”最新的研究也提出了关于脑损伤和死亡是否是永久性的问题。纽约曼哈塞特范斯坦医学研究所(Feinstein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急诊医学专家Lance Becker说:“许多医生认为,大脑在没有氧气的几分钟内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但是猪的实验表明,即使没有外界的支持,大脑的存活时间也可能比之前人们所认为的要长得多。Becker说:“这篇论文就像一枚手榴弹,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我们可能大大低估了大脑恢复的能力。”这项发现可能对器官捐赠产生实际和伦理上的影响。在一些欧洲国家,心脏病发作后无法复苏的急救人员有时会使用一种系统,通过向身体泵入含氧血液来保存器官以供移植——但不是向大脑。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生物伦理学家斯图尔特扬纳(Stuart Youngner)说,如果BrainEx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延长复苏窗口的能力可能会缩小合格器官捐赠者的数量。他补充道:“潜在捐赠者(他们甚至可能不是捐赠者)的利益与等待器官移植的人之间存在着冲突。”未来之路,道阻且长与此同时,科学家和政府不得不面对在没有身体的情况下创造有意识的大脑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和伦理困境。正如Koch所说:“这真的是一个无人区,法律可能必须不断发展才能跟上。”Koch希望在任何研究人员试图在无实体大脑中创建意识之前,进行更广泛的伦理讨论。“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他说。“一旦我们这么做了,就是不可能逆转的情况了。”当然,有许多网友们也对此次研究表示担忧:这就是僵尸启示录的开始吗?而在1955年的今天,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他在1915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直到100多年后的人们才通过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到了黑洞,首次证明了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人们经常也会感慨:人间何时才能再出现一个爱因斯坦。若是大脑复活的技术能够成真,能够让诸如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的大脑得到“永恒的生命”,也未尝不会加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参考文献: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216-4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9/04/17/714289322/scientists-restore-some-function-in-the-brains-of-dead-pigs...
3D 打印界又迎来了一次重大突破。4 月 15 日,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患者自己的细胞和生物材料「打印」了世界上第一个 3D 血管化心脏,并在《Advanced Science》中发表了研究成果。这也是第一次有人成功设计和「打印」了充满细胞、血管、心室的完整心脏。据世卫组织(WTO)数据,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造成死亡最多的病因,而心脏移植是目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唯一可用的治疗方法,但心脏捐献者严重短缺。这次的成果意味着,心脏移植将能够人工完成,心脏病患者未来也不会在死亡倒计时一天天临近时,只能等待着心脏捐献带来的渺茫希望。在这之前,再生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只能通过 3D 技术打印出没有血管的简单组织,以促进心脏更完全地愈合。▲ 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 Brenda Ogle(右)和博士生 Molly Kupfer,给老鼠加上打印出的心脏贴片而这次是人体细胞和患者特异性生物材料制成的一个完整心脏。研究人员通过从志愿患者身体取出一份脂肪样本,然后将脂肪分离成细胞和非细胞材料,随后细胞被编程为多能干细胞(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能分化成任何类型的体细胞),而非细胞材料(主要由胶原蛋白和糖蛋白组成)就被制成水凝胶,相当于印刷的「墨水」。▲ 图片来自:特拉维夫大学官网在与水凝胶混合后,细胞被分化成心脏或内皮细胞(后者是排列血管内表面的细胞),随后 3D 生物打印机就能够逐层构建生物组织,产生与患者特异性免疫相容的心脏贴片,通过CT 扫描技术勾勒心脏形状、血管结构,最后,「打印」出整个心脏。▲ 3D 打印心脏过程(APP用户请在浏览器中打开文章链接查看动图)虽然目前打印的器官还只有兔子心脏大小,但它拥有与人类心脏相同的腔室和血管,后续可以利用相同的过程创建真正的人类心脏。而这次使用患者自己「原生」的生物材料,消除了植入物被免疫系统排斥的风险,也是研究成功至关重要和创新的一点。主导该研究的 Tal Dvir 教授表示:过去人们已经设法对心脏结构进行三维打印,但不能用细胞或血管进行三维打印。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我们在未来设计个性化组织和器官的方法的潜力。所以,这也为未来的器官和组织移植铺平了道路。尽管 3D 打印被认为是用于设计整个器官的有前景的方法,但仍存在着很多艰难的挑战,主要在于器官的高细胞数、长期培养、生化生长,以及科研和商业化的价格高昂等方面。这颗「印刷心脏」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发,比如抽水能力、搏动泵血与身体的协作能力等等。▲ Tal Dvir 教授研究人员正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印刷的心脏,也计划在动物模型中移植 3D 打印的心脏,证明它确实可行且能够普及,并希望测试在 1-2 年内完成。病魔总是无法预料地出现在一个又一个家庭,而人们在心脏病这种重大疾病面前更显无力和脆弱。但此刻,未来医院都将有器官打印机的那一天,或许离我们又更近了一些。...
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平流层发射”(Stratolaunch),于当地时间13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莫哈韦沙漠完成了首次试飞,首航飞行持续150分钟,之后顺利降落。这架六引擎、双机身的飞机重达50万磅(约226.8吨),翼展385英尺(约117米),它的终极目标是运载火箭,然后将卫星送入太空。据《卫报》,美国太空运输公司“平流层发射系统”(Stratolaunch Systems)潜心研发这一庞然大物已经8年。该公司CEO弗洛伊德(Jean Floyd)在首飞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终于做到了,看着这只鸟飞起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由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出资建立,艾伦是一个飞机狂热爱好者,然而去年10月遗憾离世。“平流层发射”的飞行成了他的遗愿。“当飞机起飞的时候,我向保罗•艾伦轻轻说了声‘谢谢’,他的梦想正在我的眼前实现。”弗洛伊德说。世界最大飞机是怎么研制出来的?它的机身藏着什么秘密?“最大飞机”有多大?据CNN,“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于2011年宣布世界最大飞机的制造计划,以“平流层发射”命名这架飞机,则是告诉全世界:飞机的使命是将火箭运至平流层,并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该公司扬言,这一过程在未来会像运行普通航班那样简单。飞机的最大亮点在于“大”,主要体现在翼展的长度(约117米)。波音747飞机的翼展为212英尺(约64.6米),也就是说“平流层发射”的翼展几乎是其2倍。加拿大《国家邮报》称,整个飞机看上去就像一座小山。它配备6个波音747的引擎,2个机身各有一个驾驶舱,起落架轮子多达28个。飞机主要由碳纤维材料制成,坚固而轻便。在13日的试飞中,“平流层发射”以每小时173英里(约278千米)的速度飞行,在返回地面之前,飞机爬升到了15000英尺(约4572米)的高度。试飞员埃文·托马斯(Evan Thomas)表示,飞机的飞行与预期相符,整个过程非常棒。据美媒《连线》,按照“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的计划,在飞机的两机身中间、机翼的下方,可最多携带搭载了卫星的3枚火箭,当飞机飞到3.5万英尺(约1万米)高空后发射小型卫星进入近地轨道。如果这一计划实现,通过飞机将小型卫星送入太空将比传统的火箭发射便宜很多,因为它免除了对发射台及其周边昂贵基础设施的需求。亿万富翁的“火箭发射之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无人不知,而他的创业伙伴保罗·艾伦也是非常出色的商业大亨。艾伦不仅是微软联合创始人,还是一支NBA球队和一支NFL球队的老板,另外还拥有一个私人飞机博物馆。比尔·盖茨(右)和保罗·艾伦(左)早年创业时的合影艾伦对飞机的狂热令人无法想象。据《连线》,他从1990年开始修复二战时期各种型号的战斗机,位于西雅图市埃弗雷特郊区的私人机库已藏有50架二战战机。之所以钟情战机,是因为艾伦的父亲曾经参与二战期间的诺曼底登陆,并在此场战役中幸免于难。父亲的经历对艾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艾伦的私人飞机博物馆在修复数十架战机之后,艾伦将兴趣扩展到了太空飞行上。据福布斯网站,2004年,Scaled Composites飞机制造公司参与Ansari X Prize太空竞赛,该公司设计的“Space Ship One”巨型飞机两周内两度载人进入太空,成功获得太空竞赛的一千万奖金。这架飞机背后的“金主”就是艾伦。此后,艾伦致力于打造一款适用于“Space Ship One”的运载火箭,但是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多年研发之后,依然没有什么成果。于是,他放弃了自主研发火箭,而是转向研制巨型飞机,作为火箭发射的平台。2011年,艾伦作为投资人成立了“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在研发运载火箭飞机的同时,还和马斯克的Space X公司进行合作洽谈,计划将猎鹰9号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但是两家公司最终谈崩了。艾伦没有放弃,2016年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Orbital ATK,这是一家曾获得美国空军火箭发动机订单的私人航空航天制造商,也是Space X的竞争对手。然而,在两家公司密切合作的过程中,去年10月艾伦因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并发症去世,享年65岁。他的离世让“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陷入了前途未卜的困境之中,当时多家美媒担忧该公司可能会就此解散。“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CEO弗洛伊德表示,艾伦在去世之前为公司注入了足够的资金,但是公司的未来并不清晰,目前尚不能确定“平流层发射”的下次飞行时间,而且在飞机运载火箭之前还需要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许可,这也并非易事。通过飞机向太空发射火箭,还有多远?“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不仅要面对失去艾伦支持的困境,还面临强大竞争对手在同类型项目上的赶超。据科技媒体Engadget,维珍旗下的空间轨道业务公司Virgin Orbit也在进行飞机运载火箭发射项目。去年11月,他们把火箭LauncherOne固定在一款名为Cosmic Girl的波音747-400客机上,进行了飞行测试。虽然在飞行过程中未将火箭点燃,但Virgin Orbit公司计划在今年进行试验,将火箭绑在机翼上,当飞机飞到35000英尺高时,火箭就会从机翼上脱离,然后点燃推进器,向太空进发。因为火箭在离开飞机之后会导致机身平衡的变化,所以在使用这项技术之前,飞机和火箭的配对工作尤为重要。在正式飞行测试之前,还将经历一系列的检测。随着航空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全世界各国以及无数私企都在向遥远的宇宙发起冲击。...
4月3日,美国第一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在芝加哥和明尼阿波利斯两个城市推出首个5G移动服务。随后,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信号测试潮。本文将综合美国各大机构和网站的测试结果,为你揭秘该5G网络真相。基站Verizon 5G站点多为灯杆站形式,即5G NR设备挂在城市路灯上,5G AUU设备主要是爱立信AIR 5121无线产品。在建网策略上,Verizon采用了NSA非独立组网方式,即5G NR锚定于现有4G LTE网络。目前Verizon的5G基站大部分是在现有4G灯杆站上添加5G NR设备。覆盖闪烁的5G标识美国另一大运营商AT&T已用“5GE”取代了手机上显示的4G标识,被指责为虚假营销,用“假5G”刷存在感。与AT&T不同, Verizon似乎在刻意隐藏5G标识。先来看一段测试视频…你有没有发现Verizon的“5G UMB”标识在不断“闪烁”,多次回退到4G LTE?事实上,采用Moto Z3手机(加5G Mod模块)测试时,只有在连接态下,即通过5G传输数据时,才会显示“5G UMB”标识。在空闲态下,即5G未传输数据时,即使位于5G信号强覆盖区域,也不会稳定地显示“5G UMB”标识,只是偶尔会看到“5G UMB”标识闪烁。Verizon表示,该问题后期将通过软件升级解决。脆弱的毫米波Verizon的5G网络采用28GHz毫米波频段,载波带宽为400MHz。毫米波的优点是带宽大,速率高,5G NR在毫米波频段的单载波带宽高达400MHz,而4G LTE的单载波带宽仅为20MHz,如果把网络比作高速公路,这相当于将道路扩宽了20倍。但毫米波的缺点也很突出,传播损耗大,覆盖距离小,信号穿墙能力弱,易受无线环境影响。Verizon的5G毫米波覆盖怎么样?下面几张图来自pcmag的实测数据…灰色曲线代表毫米波信号在视距(LOS)环境下传播,即信号无遮挡地在基站与手机之间直线传播。黄色和橙色曲线代表毫米波信号在非视距(NLOS)环境下传播,即基站和手机之间部分范围受建筑物等阻挡,两点视线受阻。测试结果表明:1)在视距(LOS)环境下,手机距离基站约40-50米时,信号最强,相应的下载速率最高;当移动至距离基站约100米时,手机信号强度快速下降,下行速率从500Mbps跌至50Mbps。2)在非视距(NLOS)环境下,信号衰减尤其严重,仅移动至距离基站约15-40米时,信号强度快速下降,速率也从500-600Mbps陡降至5-10Mbps。综合评估,在室外环境下,Verizon 5G毫米波基站的有效覆盖范围约100-150米。但这仅限于室外环境,对于室内覆盖,目前Verizon的5G毫米波信号几乎无法抵达。▲Verizon 5G室内外测试对比图如上图, 5G下载速率穿墙后迅速下降,尤其是穿透混凝土水泥墙后,从600Mbps陡降至41.5Mbps,而4G下行速率变化并不大,这是由于5G毫米波信号穿墙后的严重穿透损耗导致。根据经验值,28GHz毫米波信号穿透混凝土水泥墙的损耗超过60dB,远远高于4G LTE的sub-3GHz频段。▲不同材质墙壁28GHz毫米波穿透损耗为什么Verizon的5G基站覆盖范围如此之小?穿墙能力如此之弱?原因:目前Verizon未采用基于毫米波的Massvie MIMO和波束赋形技术。Massive MIMO波束赋形技术可通过控制多天线单元传输的相位、幅度等调整,将无线电波集中在更窄的波束上,使信号能量更集中,从而提升基站覆盖范围。Verizon表示,该问题后期将通过软件升级来解决。速率只有下行如上所述,根据测试地点、信号覆盖强度不同,Verizon 5G速率约在7Mbps至900Mbps之间,室外视距(LOS)环境下平均下行速率约500-700Mbps,峰值速率不超过1Gbps。不过,目前Verizon 5G没有开通5G上行传输,所有数据上传在4G LTE上完成。Verizon表示,该问题后期将通过软件升级解决。离理想差距甚远韩国KT 3.5GHz 5G在100M带宽下可实现1Gbps的峰值速率,同样是爱立信的设备,为什么美国Verizon 28GHz毫米波5G在400MHz带宽下还不能达到1Gbps的峰值速率?理论上,400MHz是100MHz带宽的4倍,道路加宽了4倍,峰值速率也应该提升4倍,是不是?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毫米波技术实现起来比3.5GHz中频段更复杂,未引入Massive MIMO技术,QAM调制阶数较低,终端天线数量不支持、耗电严重等。总之,Verizon 5G峰值速率离理想还有不少差距,更别提5G理论峰值速率10-20Gbps了。但考虑5G刚上路,也不必要求太高,毕竟当初4G刚出来时,峰值速率也不过几十Mbps。Verizon表示,后期会将带宽从400MHz提升到800MHz,且将引入Massive MIMO技术,到时峰值速率将进一步提升。别看最高速率看最低速率其实,只有媒体才关心5G最高或峰值速率,运营商更关心的是----最低速率。4G LTE的最低速率在1Mbps和5Mbps之间,这将严重影响移动视频体验,尤其是低于2Mbps。要让用户获得更好的视频体验,最低速率在5Mbps以上最好。来自pcmag的实测数据显示,Verizon 5G最低速率为6.6Mbps,而4G LTE的最低速率为2.1Mbps,显然,即使是最早期的5G网络,也将大大提升移动视频体验。▲5G最低速率 vs 4G最低速率时延Verizon 5G时延约在20-30毫秒之间,这与5G 10毫秒以内的端到端网络时延目标相差太大。原因在于----Verizon采用的是NSA非独立组网模式。NSA非独立组网,将5G NR(新无线)锚定于4G网络,依然沿用4G核心网,在端到端网络中,只有无线侧缩短了用户面时延,因此5G端到端网络时延与4G网络相差不会太大。要真正实现5G毫秒级时延,需进入5G第二阶段,采用SA独立组网模式,独立部署5G核心网,并引入移动边缘计算,将核心侧用户面下沉到边缘,让内容更接近用户,从而大幅降低数据传输时延。问题很多进步很大如上,作为全球首个商用的端到端的毫米波5G,Verizon 5G问题很多:覆盖差,峰值速率离理想差距甚远,不支持数据上传,时延大,5G标识还不停“闪烁“,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靠”后期软件升级“来解决。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此次商用背后的技术进步。2018年12月21日,美国另一大运营商AT&T推出了“5G+”服务,没有商用5G手机支持,只能用移动路由器来作为热点使用。AT&T的5G+同样采用的是毫米波频段,尽管AT&T在许多城市拥有375MHz带宽的毫米波资源,但当时AT&T的5G载波带宽仅为100MHz,也就是说,基站只能处理100MHz带宽。为此,很多网友吐槽AT&T的5G+速率和4G速率差不多。3个月过后,当Verizon发布5G商用时,载波带宽已从100MHz提升到400MHz,网络速率明显比AT&T的“5G+”高出很多。美国在5G毫米波生态上不仅正在了世界前列,且技术进步也很快。难以形成规模覆盖尽管美国在5G毫米波上领先,但由于毫米波基站覆盖范围太小,投资太大,难以形成规模覆盖。根据研究公司iGR的评估报告,若按每个毫米波基站覆盖300米距离计算, 5G要实现规模覆盖一座城市,比如洛杉矶,需18000个毫米波基站,每个基站的部署成本为35000美元(包括主设备、电源、回传等成本),合计需耗资6.3亿美元。而这只是室外覆盖,不包含室内覆盖,事实上,毫米波信号几乎无法进入室内。再来看看Verizon的年报,这家运营商2019年的计划资本支出为170亿至180亿美元,略高于2018年的167亿美元支出。显然,至少在2019年,Verizon没有打算用毫米波来实现规模覆盖,哪怕只是覆盖一座城市。此次Verizon商用5G,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本文参考数据来源:pcmag,iGR通信路上,一起走!...
摘要:四股势力,正在将菜市场开到你家里。“买菜”这件小事,被巨头盯上了。1月中旬,美团低调上线一款名为“美团买菜”的App;3月28日,阿里旗下盒马鲜生在上海开了一家“菜市场”,取名盒马菜市;3月30日,在阿里本地生活生鲜伙伴大会上,饿了么和当红的生鲜电商叮咚买菜达成战略合作,并宣布买菜业务已进全国100城。在大部分80、90后年轻人的印象里,菜市场这门生意并不“性感”。那是广场舞大爷大妈的主战场,他们一大清早就去排队,将新鲜蔬菜抢购一空,留下一堆残枝败叶。互联网瞄上菜市场,越来越懒的年轻人终于要扬眉吐气了。在上海,你坐在家里,动动手指,新鲜的蔬菜、鸡蛋甚至活鱼活虾,半小时内就会送达。在北京,美团买菜已经在天通苑和北苑区域上线买菜服务。和生鲜电商明星玩家每日优鲜不同的是,它们专注“卖菜”。互联网颠覆了很多东西,电商打掉了很多品类,却一直没能完全拿下生鲜。毛利低、损耗高、供应链复杂,这是生鲜创业的难点,菜市场尤甚。换言之,这是电商领域的最后一块“硬骨头”。但同时,这也可能是最后一块价值洼地。现在,生鲜电商、生鲜外卖、社区生鲜店、社区拼团,这四股势力,正在围剿传统菜市场。未来,它们能做的,除了把水果摊搬到你楼下,还能将菜市场开到你家里。新玩家入局很多人习惯了外卖点餐,却不一定习惯外卖买菜。在北京蒲黄榆地铁站附近的蒲安居菜市场,摊位上的蔬菜,一部分现场售卖,另一部分通过饿了么和美团等外卖平台销售。这些规模不等的蔬菜摊,在外卖平台上叫“菜公社”、“四季生鲜”、“E鲜生”。用户通过外卖平台下单,外卖小哥现场取菜,然后配送到家。菜还是菜市场的菜,但被搬到了线上。这个模式并不新鲜。早在两三年前,就陆陆续续有菜市场摊主入驻外卖平台。和餐饮外卖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配送的标的由餐变成了菜。如今,在北京类似蒲安居这样的菜场有很多。蒲安居菜市场刘大姐的摊位这是互联网第一次亲密接触菜市场的形式。第二类迅速崛起的菜场玩家是垂直类生鲜电商。叮咚买菜主打蔬菜,在定位上和综合性的外卖平台有所区别。另外,叮咚买菜在模式上为自营,采供销一体化。在供应链上,叮咚买菜采取在小区建设前置仓的模式,以提高订单响应速度,实现快速周转。在前置仓模式下,用户从APP下单购买的蔬菜,直接从小区附近的前置仓发出,由配送员送货上门,保证新鲜度和时效性。成立于2017年的叮咚买菜并不是前置仓模式的首创者,在此之前,每日优鲜已经将前置仓模式跑通,并成长为生鲜电商独角兽。只不过,每日优鲜的品类更全更丰富,涵盖的消费场景更广。和每日优鲜“APP+社区前置仓”模式类似的是,已经上线的美团买菜采取了“APP+便民服务站”的模式,依据商圈和社区展开业务。第三类正大力进军卖菜业务的玩家是社区生鲜店。2016年,阿里旗下盒马鲜生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主打生鲜品类,成为新零售样本。今年1月,有消息称盒马鲜生正在研发“社区菜场”业态,拟将盒马鲜生日日鲜自有品牌独立出来做一个类菜场的社区超市业态。该消息在今年3月被证实,并以盒马菜市的名义落地。除了由大卖场业态的新物种延展出菜场,更多小体量的社区生鲜店也在抢滩登陆。谊品生鲜在3月完成了腾讯投资的B轮融资,根据公开介绍,谊品生鲜对标的就是社区菜市场。另外,便利店也在积极入场。3月28日,罗森与首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进军社区生鲜便利零售市场。另外一类崛起的新玩家是社区团购。作为2018年最大的资本风口,几乎所有的社区团购项目,都是以生鲜切入,围绕家庭消费场景,逐渐拓展出“一篮子”服务。但和主打买菜的生鲜电商相比,社区团购大多数为预定模式,配送为次日达,解决的并非即时消费需求。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曾表示,生鲜市场6万亿,80%在菜市场,20%在大卖场。随着以夫妻老婆店为主要形式的菜市场逐渐衰落,新的业态将对菜市场形成围剿之势。巨头入场意在流量过去几年,生鲜领域的投资热度一直未减。作为电商的最后一个堡垒,从O2O、到新物种、到社区团购,生鲜创业项目层出不穷。但这一次,为什么是菜市场?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越来越宅、越来越懒。这是徐新在今年1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做出的判断。在她看来,因为用户懒惰而导致消费变化,这是生鲜电商春天到来的背景之一。对于需要下班做饭的都市白领,时间和便利性是他们需要优先考量的因素。相比传统菜市场,这正是买菜类电商的优势。在同类菜品的价格和品质相差不大,甚至性价比更高的情况下,用户转向线上就不难理解。相比去菜市场和大爷大妈抢菜,在家刷刷手机等菜上门,显然更惬意。但是,从线下转向线上的诉求,早已由外卖平台给出了解决方案。这一波生鲜电商的核心卖点不止于此。蒲安居菜市场的一位店主刘女士在2017年入驻了饿了么,将自己的蔬菜摊搬到了线上,后来她也入驻了美团。刘女士告诉燃财经,外卖平台为她增加了大约30%的销量。“现在的人都图个方便,来店里的年轻人很少。”她说。这是平台为传统菜市场带来的增量,但问题也显而易见。订单数量不稳定,刘女士的菜摊经常出现用户下单后,店里的菜已经卖完了的情形。当传统菜市场拥抱互联网,供应链的难题凸显。相比之下,叮咚买菜这类直营电商,对产品的把控度更高,用户体验更好。和蔬菜结合,让前置仓成为2019年的小热点。然而,不论是外卖平台,还是生鲜电商,都不是新生事物。真正让菜市场全面进入大众视野的,是因为巨头的进场。美团、阿里、腾讯,都在今年以不同形式进军“菜市场”。盒马鲜生CEO侯毅在承认叮咚买菜让盒马鲜生感到了压力后,盒马菜市就正式亮相。美团直接上线美团买菜,但无论从模式还是策略上来看,美团买菜都跟叮咚买菜有一定相似性。腾讯选择以投资形式进场,谊品生鲜是继每日优鲜后,获得腾讯投资的又一家生鲜企业。“盒马和小象也需要扩充更高频的蔬菜品类,因为这能带来流量,它们已有的配送运力是可以直接用的。”一位电商行业分析师向燃财经表示。在徐新看来,传统零售渠道已经停止了增长,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获客成本越来越高,靠烧钱成长为超级大平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流量的渴求,让蔬菜这个高频刚需却难以被电商渗透的品类,成为巨头眼中必须拿下的堡垒。按侯毅的说法,这是做“烟火气”。能否跨过盈利关盈利难,是摆在大多数生鲜电商面前的一道难关。2014年大火的生鲜O2O,大多数项目因为无法盈利,未能跑通商业模型而消亡。即使是在2017年就单月营收突破2.8亿元的每日优鲜,也只是在一线城市实现盈利。由于蔬菜的客单价低,加上容易损耗,履约成本高,总给人一种苦活累活的印象。举个例子,用户通过生鲜电商APP下单一份10元的蔬菜,按25%的毛利算,这一单平台只能挣2.5元。如果再算上配送成本、仓储成本,人员费用分摊,这一单必然亏损。所以在过去的生鲜电商创业里,生鲜长期被作为一个引流的品类。国泰君安证券对叮咚买菜的盈利模型进行了估算,按客单价50元、单仓日单量750单、月单仓销售额124万元计算,叮咚买菜的前台净利率为-5.3%。这意味着,在当前的模式下,叮咚买菜这类买菜类电商是亏损状态。同时,国泰君安证券指出,在前置仓模式中,能否盈利主要取决于订单密度和客单价。这意味着,卖菜类的生鲜电商,只有实现足够大的点位覆盖,有足够高的订单量支撑,同时提高客单价,才能扭亏。从目前来看,尚未出现全国性的生鲜电商品牌,大部分仍处于布点扩张阶段。但也有声音认为前期烧钱扩张是必要的。“毕竟是在风口上,现阶段资本不看盈利,主要看增长。”上述分析师说。相比之下,饿了么和美团等推出买菜业务的生鲜平台,似乎短期内不用考虑盈利问题。在3月的生鲜伙伴大会上,口碑饿了么宣布2018年买菜业务已在全国100个城市铺开,并且将推进至500城。饿了么配送小哥来菜市场取菜在饿了么的开放平台模式下,蒲安居菜市场刘女士这类摊主,成为平台上无数个菜商之一。跟餐饮外卖类似,这种外卖买菜的平台盈利,主要来自于对入驻菜商的佣金抽成。刘女士向燃财经透露,她的菜摊在饿了么以“菜公社”的品牌存在,菜公社是菜市场代运营商。像她这类的菜摊摊主跟菜公社建立合作,入驻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平台和运营商分别在菜摊的销售额中进行佣金抽成。“平台抽成10%,运营商抽成10%。”她透露。如果说开放平台更多是整合了传统菜市场的菜商,社区生鲜店则是将自己定位成了大型菜市场。对于巨头而言,短期盈利并非当务之急。阿里的盒马鲜生,美团的小象生鲜,这类定位新零售的新物种,下的可能是一盘更大的棋。有分析认为,美团上线美团买菜,可以共用美团的配送和技术基础设施,从长远来看会和小象生鲜形成功能互补,二者形成协同。无论如何,巨头和创业公司已经盯上了菜市场这个市场。蛋糕也好,硬骨头也罢,它们都将投入资源一较高下,传统菜市场也必将迎来冲击和改造。...
美国麻省,Dan在家中展示胸前的手术刀口及其左心室辅助设备所用的电池。这一设备植入病人胸腔内,由外部可充电电池提供动力,可接管大部分心脏的工作。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残疾人士刘先生的左臂戴上了五指联动智能仿生手,右臂戴上了双自由度三指张合机电臂,双脚穿上了电动假肢在练习。加拿大电影工作者Rob Spence在幼年时失去了右眼,他的原型假眼可以转化为一个视频摄像机。英国电子乐音乐家Neil Harbisson患有色盲,只能分辨黑白两色,他安装的仿生电子眼可区别颜色,并且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声波,通过记忆每个颜色不同的频率,他目前可以识别36种颜色。印尼泗水,一名海军士兵在医院安装了仿生假手臂,重新握起了手枪。这名43岁的士兵在一次练习投掷手榴弹的训练事故中失去了右臂。英国科学家日前在文斯顿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批仿真手指,他们希望这项技术能改变那些失去手指的人的生活。英国66岁的John Simpson 自小身患小儿麻痹症失去行走能力,假肢专家采用内置微处理器的仿生外骨骼式下肢帮助他重新行走。英国55岁励志演说家史蒂夫·罗宾逊18岁时在一场摩托车事故中失去一条手臂。后来他将人体模特的木质手臂做成假肢安装在自己身上,依靠这条自制的假肢重新开始了摩托车骑行生涯。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摘要:2019年一开年,中国的手机厂商几乎集中展示了他们的5G智能终端。在5G时代真正来临之前,中国手机厂商还需熬过最后的黑暗时刻。中国手机行业经过的激烈竞争,进入了四强争霸的竞争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终局,在金立、锤子、乐视等二线手机品牌沦陷后,对于华为、小米、OPPO、vivo这些手机厂商来说,市场已成一片红海。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里,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一直徘徊在15亿左右。来自IDC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世界智能手机供货量比2017年减少4%,约14亿部,连续2年出现下滑。下滑数据似乎并不悚然。然而数字背后隐隐绰绰的是一个新的世界——再没有“小而美”的童话,告别了大鱼吃小鱼,只有大鱼吃大鱼。在一个趋于饱和的市场里如何逆势取得增长?这是2019年中国手机厂商面临的共同挑战。蛋糕份额既定,要想增长,除了从竞争对手的领地里分一杯羹,别无他途。把命运交给市场的起伏终不是办法,技术和创新展现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规模是一切的先决条件,没有实力支撑的“情怀”与“高端”就是耍流氓。因此,中国四大手机厂商间,硬件的高科技的军备竞赛依然在继续,此外还纷纷分拆出副品牌,代表未来的5G手机也已亮相……基因与转型2019年一开年,小米手机就推出了小米9。小米9作为红米分拆后的首款高端旗舰,除了首发骁龙855之外,还有后置三摄、屏幕指纹、无线快充、超大内存等诸多旗舰配置,定价2999元。依然主打性价比的小米9是雷军向中高端市场转型之作。53秒,小米9售罄。这对小米官方来说,是一次捷报,但在用户看来,这却又是雷军的一次“饥饿营销”。雷军曾在发布会上保证“现货”,却以雷军在微博上撂下的“假如小米9首月供货不足百万台,大家不用催了,我就去工厂拧螺丝!”而告终。雷军以诙谐的方式化解了小米9供货不足的尴尬。对于“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来说,高性价比一直是其在国内市场开疆扩土的利刃,为何主打性价比的小米必须发力中高端市场?过去的一年,小米已逐渐丧失低端市场的性价比优势,销量增速逐季递减。已经创立了9年的小米,触碰到了增长的天花板。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下跌34.9%。相对于国内市场的下滑,小米在印度市场却捷报频传。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在印度市场出货量高达1050万台,市场份额高达28.9%;整个2018年,印度市场为小米提供了4110万出货量,市场份额也高达28.9%。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总出货量正式超过一亿,其中印度及东南亚市场至关重要。但小米出货量的上升,千元以下的低端机红米承担了大部分出货量,在印度更是如此。3月19日,小米发布了其登陆港交所主板市场以来的首份年报以及Q4财报。2018年实现总营收1749亿元,同比增长52.6%,经调整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59.5%。第四季度总营收达到444亿元,同比增长26.5%,不及市场预期。形势不容乐观的不仅仅是小米,还有OPPO。IDC数据显示,2018年OPPO全球出货1.131亿台,相较2017年1.117亿台增长1.3%。2018年OPPO国内市场份额为19.8%(下降2%)、国内出货量为7890万台。长期以来,靠着广告和粉丝效应,OPPO赢得大批用户,在国内的销量长期盘踞榜首。作为支撑OPPO销量高速增长的R系列,在2018年也遭遇了成长的困境。网友吐槽的高价低配是OPPO销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告别固有营销形象,向技术和创新转型,也是OPPO近一年极力向外界传达的信息。相比于小米和OPPO的下滑,华为和vivo却是逆市增长。IDC数据显示,2018年Q4华为手机出货量暴增23.3%,市场份额达到了29%;而2018年全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为1.05亿台,市场份额为26.4%,同比增幅为15.5%。华为的逆势增长与华为P系列、Mate系列、荣耀手机的热销有着莫大的关系。此外,华为的逆势增长也与离不开麒麟芯片、徕卡拍照、AI、黑科技等加持。有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称,荣耀对华为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贡献率在2018年已经超过40%。3月26日,华为在法国巴黎正式发布了自家年度轻奢旗舰P30,作为华为P20的延续型号,P30因更强性能和更优相机,而被国内外媒体视为三星和苹果在国际市场上的直接竞争对手。IDC数据显示:2018年vivo的市场份额为19.1%、出货量为7600万台,增幅达到了10.8%;对于vivo的逆势增长,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2018年,vivo通过全面屏+屏下指纹技术,向高端进军,拉升了品牌的形象。vivo的增长与其向高端市场发力不无关系,华为的增长与荣耀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整体市场下滑的态势下,如何在2019年保持持续的增长?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提高价格而提升利润率,方式之二就是手机副品牌的推出。“二代品牌”之战1月10日,小米集团召开发布会,向外界表明,红米成为独立品牌。2月12日,vivo的子品牌“iQOO手机”通过官方微博对外亮相;3月11日,OPPO正式公布了“新系列”的名字Reno。加上华为旗下的独立品牌荣耀,中国市场出货量前四的手机厂商,已全部建立起自己的手机“副品牌”。众所周知,5年前成立的荣耀,起初奉行的策略是对小米的跟随策略,当下,已经获得了成功。“我们和小米的竞争已经结束了,”荣耀总裁赵明2018年8月在荣耀Note 10的发布会上对媒体如此说。当下,华为的双品牌策略成为众多手机厂商学习如何运行两个独立品牌的一个教科书式经典案例。2013年华为宣布荣耀品牌独立,独立团队,不同价位,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荣耀诞生之初,主打互联网运营,对标小米。此后几年,中兴推出努比亚,小米分拆红米,OPPO分流出一加,魅族推出子品牌魅蓝。那一拨轰轰烈烈的手机厂商“子品牌”运动,只有荣耀和一加目前仍活跃在市面上。赛诺数据显示,荣耀用了3年时间,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已成为仅次于OPPO、vivo、华为的国内出货量排名第四的智能手机品牌。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分析指出,“主”品牌和“副”品牌分拆,其实主要是区分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销售渠道和价格。在整体下滑的大趋势下,手机厂商想要增加市场份额必须做差异化提升。小米分拆Redmi,继续讲一个性价比的故事,作为公司主品牌的小米则承担了品牌升级的重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雷军需要小米转高端品牌,同时也需要Redmi维持一定的出货量。Redmi品牌的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卢伟冰。卢伟冰长居深圳,此前为金立集团总裁,是一名有着丰富手机产品研发、海外操盘和供应链管理经验的行业老人。他2017年离开金立创业。2019年1月3日宣布加盟小米。3月18日,卢伟冰主持了他履新后的首场发布会,这场发布会上,他向荣耀开炮了,“我不相信友商的旗舰产品拍照效果这么差。”小米与华为的相互复制与缠斗由来已久,如果了解小米和华为这些年过往,就会明白这些互怒在情理之中。荣耀品牌诞生之初,小米互联网营销风生水起,于是荣耀就做了很多借势营销。2014年,小米发布红米 Note,广告词是“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华为荣耀推出新品荣耀3X,广告词“更美好的事情已经发生”。紧接着4月8日,小米举办“米粉节”;华为在同一天举办“荣耀狂欢节”。小米举办“小米主题设计大赛”,口号为“这次,我们整点大的”;华为也举办“华为EMUI全球手机主题设计大赛”,口号为“这次,我们整点更大的”……2014年岁末,荣耀手机获得了2000万部的年销售量,近30亿美元销售额,近30倍的增长,成为手机行业成长最快的品牌。2015 年,春风得意的荣耀总裁赵明发表讲话:风停了猪就摔死了。众所周知,雷军有一句话被创业者奉为圭臬,“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小米创始人雷军对荣耀的跟随策略耿耿于怀。2019年年初,红米发布会上,雷军第一次在宣讲PPT环节直接喊出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样的竞争口号。与荣耀缠斗的人物交给了Redmi,而品牌升级的任务就留给了小米。而OPPO副品牌Realme的故事与Redmi不同,其故事则是从海外讲起。这是因为OPPO孵化的另一品牌“一加”,经过5年的独立运作,销售额超过100亿,并同时收割欧美和新兴市场。2018年7月,OPPO旗下的子品牌Realme宣布脱离OPPO独立运营,OPPO原海外营销负责人李炳忠担任Realme的CEO。Realme 的首次现身是在2018年5月中旬的印度,发布了名为Realme1的新品,发售两个月后,在印度取得了40万台的销量。印度市场打响之后,Realme快速进入泰国,巴基斯坦和埃及等,目前已进入1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vivo之所以在农历新年之后推iQOO,则主要为了方便其在国外推广运作。ViVO是运营商西班牙电信旗下三大品牌之一,主要应用于巴西,是巴西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这使得vivo手机品牌海外运营时多有品牌冲突的制约。iQOO的独立运营将解除束缚,避免冲突。今年3月vivo又用全新品牌IQOO以2998的价格高调进军小米的性价比主场。决战5G5G意味什么?意味着更大的带宽、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多的应用服务。5G时代,人们能够看更高清的视频直播,能够在几秒内下载一部电影,游戏也将在5G时代拥有更流畅的体验。5G无疑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而谈到5G可能带来的影响时,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前段时间表示,“5G对大众生活的改变是很大的,对于行业来说,5G甚至有重新洗牌的机会。”而对中国手机厂商来说,5G同样被寄予厚望,并被所有手机厂商视为“行业新一轮洗牌“。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手机厂商们都想借助5G抢占行业高地。2019年一开年,中国的手机厂商几乎集中展示了他们的5G智能终端。2月23日,OPPO在 2019 OPPO创新大会发布了“10倍混合光学变焦”、5G在内的多种技术,还公布了旗下首款5G手机。OPPO宣布与全球重要的运营商共同启动“OPPO 5G登陆行动”。OPPO的这款手机内置Qualcomm 骁龙 855移动平台,并集成骁龙X50 5G调制解调器,解决了天线设计、基带、射频、功耗等多方面挑战。该手机拥有完整的5G通信能力,可在真实的5G网络环境中支持5G手机直播采访体验。OPPO方面表示,2019年上半年开始,OPPO的5G手机将陆续在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市场上市。对于国内5G手机的进展,OPPO副总裁、中国大陆事业部总裁沈义人对媒体表示,OPPO现在跟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在进行合作测试。2月24日,小米对外发布了5G 版 MIX 3,小米 9 国际版。发布会上,小米宣布与六家欧洲电信运营商达成5G合作。小米高级副总裁王翔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说,虽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5G的全球部署肯定需要时间,“4G和5G肯定很长时间是共存的”,欧洲、美国、中国的运营商,都希望尽快推进5G的部署。2月25日,华为发布了5G折叠屏手机Mate X。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介绍,Mate X是世界上最快的5G手机,其可达4.6Gbps峰值下载速度,下载1个G的电影仅需3秒。此外,Mate X采用超级快充,30分钟可以充满85%的电量。关于5G,华为是先行者。目前华为在全球已经和超过30家运营商签订了商用合同,5G基站全球发货量超过40000个。在5G布局方面,vivo是仅次于华为的先行者。作为vivo最新的5G智能概念手机——vivo APEX 2019也已经对外公开,结合诺基亚贝尔搭建的5G试验网在外场环境下完成了基于2.6GHz频段空口的5G通信,实现高速上网、微信视频通话等移动互联网业务。2016年,vivo成立了5G研发中心,参与5G核心技术与标准化研究,并与各大运营商同步开展适配工作,vivo也加大了相关的5G投入。在专利积淀方面,vivo已经向3GPP标准化组织提交了1700多篇技术提案。据统计,目前已经发布的全球首批5G手机,除了华为Mate X采用自家巴龙5G芯片,其余5G手机都采用的是骁龙855+骁龙X50的方案。目前亮相的5G手机,价格普遍都很高,如华为mateX 5G海外版本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7000人民币。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走向商业化,首批5G手机将在今年上半年集中上市。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5G商用最少也需要等到今年秋季,即便是5G开启商用后,4G和5G还能共存一定的时间。而vivo公司CEO沈炜曾经两次透露,vivo的5G手机研发进展顺利,将在2019年推出5G预商用手机,并在2020年,也就是中国运营商大规模5G商用之时,推出真正的5G智能手机。手机厂商们热心期盼5G时代到来时,运营商也加快了5G的部署。目前,三大运营商已全部在京开通5G基站。资料显示: 2018年北京联通在京率先开通5G基站,首批覆盖了西城金融街、海淀稻香湖等地,后又覆盖了北京长话大楼和梅地亚中心。而北京联通的5G基站将优先覆盖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和长安街沿线等重点区域。而北京移动的5G基站覆盖了国贸商圈、中日友好医院和央视大楼等地,北京移动预计在2019年年底完成北京五环内5G信号的覆盖。而中国电信已开通了至少8处5G基站。在一些热点区域,多家运营商均已入驻。在天安门地区,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的5G基站相继入驻,使得天安门广场变成5G广”, 5G网络还支持4K高清视频通话等业务。2019年被称为5G元年,但运营商也承认,由于目前5G基站总量还不多,现阶段4G与5G信号还会通过高低搭配的并行方式存在。5G带来的市场改变不言而喻,但5G牌照的发放和5G商用时代的到来仍未可期,在此之前,中国四大手机厂商们必须在惨烈竞争中熬过这段黎明前的黑暗时刻。...
2019年,互联网医疗仍旧火热。自2013年起,互联网医疗企业如春笋般冒出。时至今日,虽然大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倒下,但仍有新玩家不断入局。行业如此热门,除了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庞大的医疗刚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力量。纵观互联网医疗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野蛮生长阶段2014年初,春雨医生、1药网、好大夫在线等以在线挂号和在线问诊为主的一大批互联网医疗产品走入大众的视线。其中,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轻问诊模式,一经推出即点燃市场。此模式能将病人分流筛选、节约病人时间,并且合理分配医生资源,平衡大小医院之间的用户量,让用户“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平台在短期内发展了大量的医生,并通过大量广告推广的方式获取了不少用户。但,医生入驻形式的缺点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使得春雨医生客诉增多。与此同时春雨医生开始收取会员费,希望完善盈利模式,但此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主要业务仍处于轻问诊和挂号服务两方面,如此非刚需性的项目使得用户的问诊需求呈现出“低频、浅层次”的特点,并不能支撑起用户付费意愿。行业探索阶段在政策、技术和资本构成的“铁三角”温床里,医疗行业应当有着相当迅速的发展,但受中国国情影响,国内医疗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十分严重,优质医疗资源多在一二线城市汇聚,拥有大量需求的三线及以下城市却医疗资源不足、落后。诸多问题使得行业发展缓慢。另外,以挂号网(后更名微医)为例,其通过为用户提供在线预约挂号等服务屹立于行业中,在它之后市面上冒出不少在线预约和挂号平台。但此种加号预约的方式过于占用公共医疗资源,一旦政策出现调整,以预约服务为主的平台将受巨大影响,传太医、就医160就是典型的例子。破局发展阶段医疗行业具有 “医疗需求低频且分散,医疗供给量少且集中”的特点。如何捕捉医疗需求,高效组织医疗供给,成了互联网医疗在此阶段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除此之外,如何盈利也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医疗市场急需一个打通供给、数据、服务的中心化服务体系,统一就医路径。当用户需求得以有效疏导,医疗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才能根本解决目前医疗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助力互联网医疗发展,而这一切都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不论是智能诊断技术还是完善大数据,技术才是真正的破局点。因此,此阶段互联网医疗平台多以发展AI技术与完善大数据建设为主,如平安好医生于2018年4月推出了接入了智能问诊功能的“一分钟诊所”,妙健康在数据方面与华为、小米等17个品类300余款智能硬件进行互联合作。互联网医疗走过三个阶段发展至今,依然“玩家”纷杂,竞争激烈。巨头的花样玩法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阿里着重发展产业链中游,以云为支点,布局医疗智能化,服务企业端客户;而腾讯则以应用端为主,构建多个线上医疗服务入口的同时承接了多项线下服务相关项目,在与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方进行深入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大数据价值。以AI、大数据为基础,腾讯、阿里这两家互联网巨头的触角已伸展到医疗的各个环节之中,将成为未来领域中“头号玩家”。不过,同是探索大数据价值,二者在战略布局、发展方式上略有不同。在发展初期,由于此阶段企业端客户的购买需求、支付意愿等会强于用户端,因此以企业端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平台更为吃香,医院药企为互联网医疗最早支付方就是有力证据。以阿里为例,在阿里体系中涉及医疗领域的主要是阿里健康。不论是阿里健康、天猫医馆、云医院平台、Doctor You,还是其在17年与浙江省卫计委、杭州市余杭区、常州市、新华医院等合作搭建互联网医院及医联体服务,亦或者是在基因数据、营销等领域提供的服务,都突出了阿里主要针对B端客户提供服务的特点。到发展中期,随着产品、用户使用习惯及上下游产业的逐渐成熟,服务于用户端的企业将迎来无限商机。比如说健康管理领域,用户使用、消费习惯的培养,将促进服务收费模式的创新;而如智能诊断等项目在经过测验后,被列入医保、健康险的报销范围里,将会大幅提升用户付费意愿,市场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由于腾讯更强调应用端的作用,表现更为亮眼。从2013年上线微信智慧医院,到加入AI导诊技术,再到与多家医疗企业进行合作,试图打造从数据监测到健康医疗服务的闭环生态,到现今将医疗市场扩展至线下,腾讯的开放性更强,与通过向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希望借此占据“入口”的阿里形成强烈对比。虽然,二者在“未来医院”、“智慧医院”、医疗AI等业务上高度相似,但腾讯、阿里在医疗领域并无“正面冲突”。可以肯定的是,腾讯、阿里这样资金、技术、产业资源优势都极强的企业,必定将大大推动医疗产业发展。而在“就医统一路径”为发展最佳选择的情况下,此领域未来必定是朝着健康、慢病管理以及诊前、诊中、诊后等环节互相连通的方向发展的。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在行业发展后期是协同竞争者将成为最大“玩家”。行业垂直的千姿百态2019年2月27日,平安好医生公布了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首次公布了平台付费用户数量以及付费转化率。作为去年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只“科技独角兽”,平安好医生2018年各项业务都保持高速发展,实现总收入33.38亿元,同比增长78.7%,高于市场预估的29.6亿元;并且2018年全年减亏8.8%,运营费用占比下降约9.8%。与之类似的1药网母公司111集团,不久前也发布了2018年财报。财报显示,2018年度111集团净营收为17.8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1%。其中,2018年净亏损3.80亿元,比之2017年2.49亿元的亏损有所扩大,而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801亿万元人民币。像平安好医生一样实现减亏的是少数,大部分互联网医药企业还是像1药网这样持续亏损。两份报表背后均指向互联网医疗企业面对的一大难题,即持续性盈利困难。百度医生关停,寻医问药网、就医160等互联网医疗平台裁员、转型,都与不具备可持续性盈利能力有关。一边是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巨头,一边是行业长久以来存在的痛点,“其他企业”如何是好?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做服务不赚钱,做线下又太重,过往的流量变现也无突出进展,行业亟需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但雪上加霜的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目前仍未成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企业业务增长点又不足以支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以平安好医生为例,“过于依赖平安集团、用户虽多但变现能力差、平台用户留存率低”三点一直以来都是其无法回避的问题。但从去年的财报来看,以上问题有所缓解。据悉,平安好医生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四个版块业务: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以及健康管理互动。与其他企业不同,平安好医生的策略是“多模式集结,形成闭环后构建统一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多模式连接助力推动,各项单一业务、融合性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得到提升,整个生态圈都被带动起来,是值得其他企业借鉴的地方。再说爱帮诊,其紧抓医疗痛点“误诊”,通过发展AI技术降低误诊率,从三方面帮助企业在行业里站稳脚跟。一是用AI辅助采集病史,此举大量减少“病急乱投医”现象;二是通过AI大数据向用户提供最适合、最专业的医生,不仅能提高医疗效率,还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三是将AI与人工结合,通过协同降低客观误诊因素,比如说减少因与病人沟通时间较短而产生的误诊。此模式同样值得其他企业借鉴总之,互联网医疗行业将持续火热,但受巨头参战、政策变化、处方外流等影响,行业未来仍有诸多挑战,局势还会发生变化。...
摘要:从长远来看,下沉市场人群的生活习惯会越来越向一二线城市靠拢,届时的争夺还是要依靠真本事。下沉市场中蕴藏着无限的金矿,这已不是秘密。2018年,年仅三岁的拼多多成功赴美上市,宛如里程碑一般彻底撬开了这片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广阔天地,让那些长期将目光锁定在一二线高净值人群身上的商家们“大开眼界”;随后,成立仅两年零三个月的趣头条以更快的速度登录纳斯达克,再度让人们领略了下沉市场的魅力。在获客成本日益高涨、一二线城市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的今天,下沉市场俨然成为了当前互联网增量红利的全新蓝海,各路商家纷纷发力进军于此。不经意间,赛道上已是高手云集,好不热闹。其实自始至终,下沉市场一直都在,而针对下沉市场居民的渠道下沉也绝非近年才有,地产界的碧桂园与饮食界的娃哈哈都曾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缔造过属于他们的商业辉煌。时光荏苒,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今天的下沉市场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因而读懂下沉市场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试图基于多个维度的分析,来对下沉市场做一个真实的还原。1所谓下沉市场,一般用来指代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市场。在笔者看来,下沉市场应大体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规模与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当那些久居一二线城市的人们看惯了商圈林立、灯火辉煌与车水马龙,却并不知道,北上广深四座城市的总面积仅仅占据全国的0.33%,即便将4个一线城市和杭州、南京、青岛等15个“新一线”城市的面积加总,占全国的比重也不到3%。这便意味着,超过全国面积97%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是“五环内”人群看不清楚的。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有什么?答案是:近三百个地级市,三千个县城,四万个乡镇,六十六万个村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有多少?答案是:去掉一二线城市的3.9亿人,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地区共有约10亿人,相当于三个美国的总人口规模。与此同时,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下沉市场的移动端用户只有不到5亿人,不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下沉市场的移动用户增速将全面领先一二线城市,预计2020年将逼近6亿;而在移动设备的数量上,下沉市场人均只有0.5台,远不及一二线城市的人均1.3台。光看数据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而这也反映出下沉市场的增长潜力之巨大。第二,高质量供给欠缺,居民需求远未被满足。虽然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红利已经惠及到所有国人,不少下沉市场的居民也认为自己吃穿不愁,即便在老家也是什么商品都买得到,但是不得不说,相比于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商品与服务的供给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年春节,笔者回到东北三线城市的老家过年,跟亲戚朋友与儿时玩伴们聊起当前风生水起的新零售,怎料他们中不少人根本就没听说过新零售的概念,诸如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等零售新业态更是闻所未闻。这便侧面彰显出下沉市场供给端的滞后。不仅如此,倘若到了农村,人们还常常会发现,整条大街居然很少能够见到一家像样的大型超市,而村民们主要的购物渠道还是极为老旧传统的食杂店与小卖部。同时,一二线城市里较为罕见的“杂牌货”,在农村却是司空见惯。相信此类剧情在全国范围内一定不是个例,而这也告诉人们:下沉市场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在很大程度上没能被满足。以上两点特征,勾勒出下沉市场的大致轮廓。2说完大致轮廓,我们再来分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哪些特点。经过梳理,笔者大致总结出三条下沉市场人群特有的属性。首先,是熟人社会属性。“熟人社会”一词,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用以描述乡村社会秩序的。通俗点讲,这是基于亲戚好友与邻里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庞大的关系网络,人们因为熟悉,所以可以相互帮衬。事实上,下沉市场的熟人社会属性要比一二线城市明显得多,随处都可以见到亲戚里道你来我往,左邻右里其乐融融;而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很多人可能连对门住的是谁都不知道。其次,是价格敏感属性。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下沉市场居民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收入水平依然称不上高。据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有80%的人口每个月的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而最低收入的20%人群每个月可支配收入只有500元。更不用说“全国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用上马桶”。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下沉市场居民的消费选择相对较少,所以他们普遍对商品的价格变动极为敏感,哪怕是商品微小的价格波动,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消费决策。最后,是闲暇娱乐属性。相比于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居民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根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智联招聘推出的《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31~40小时是三线以下城市居民一周工作时间占比最高的时间长度(占比35%),低于一线城市(56%)和二线城市(47%);在工作时间大于41 小时的区间,三线以下城市同样低于一二线城市;相反,三线以下城市居民工作时间在21~30小时的占比,高于一二线城市。于是,下沉市场居民在工作之余,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供消遣娱乐,他们便愿意为了一点点优惠而发动亲朋好友拼团购买,而且完全不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此外,由于娱乐基础设施有限,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去线上寻找轻娱乐资讯的相关内容,从娱乐新闻、婆媳关系到养生保健甚至广场舞,无不是他们的消遣范围。综上所述,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拼多多和趣头条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切入下沉市场并闯出一片天地。从利用社交媒介实现裂变式传播快速获客,到主打低价爆款商品与大面积补贴用户,再到拼团购买消遣娱乐,都体现出对于下沉市场居民属性的深刻理解。3虽然下沉市场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并不算高,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消费能力却丝毫不弱。以城乡居民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剔除价格因素后,近两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而且城乡居民消费增速的“剪刀差”已经呈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较低的房价让下沉市场居民很少会为巨额房贷而担忧,因而他们往往拥有更为旺盛的消费意愿,甚至不亚于一二线城市居民。受此影响,下沉市场居民的消费升级也在不断提速。借用日本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的表述,三线以下城市和地区的人群大多已进入“第二消费社会”与“第三消费社会”,其显著特征是由“为家庭消费”向“为个人消费”过渡,即在满足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去追求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体验式的消费。根据麦肯锡的《中国数字消费者的现代化之路》研究报告,三四线城市居民使用电商购物的比例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而据罗兰贝格的统计数据同样显示,三四五线城市的中端汽车消费市场成长最为迅速,而价格在8~18万元的汽车消费在三线以下城市的增长最为显著。这些都印证了下沉市场居民的消费正在快速升级。除此之外,下沉市场居民在泛娱乐领域的消费也有显著提升。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下沉用户在游戏、直播、短视频、网络动漫、网络阅读、网络音乐等领域的消费表现较为突出,付费意愿也愈发强烈。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趋势,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有四:A、一二线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导致人口回流;B、精准扶贫与棚改货币化等政策红利让低线人群收入显著提升;C、网络设备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日益普及;D、休闲娱乐时间充裕是先天性优势。正因为如此,当前蕴藏在下沉市场之中的巨大消费潜能正在逐步得到释放,而诸如廉价流量、新型商业模式、更适合下沉人群的消费品等各种机会也都开始展露出来。于是,巨头们无不蠢蠢欲动,试图进军下沉市场中分一杯羹,电商、金融、资讯、游戏,概莫能外。4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样的互联网产品能够真正能迎合下沉市场的需求?相信这是很多人极为关心的问题。鉴于拼多多与趣头条已经在下沉市场中有所收获,我们不妨基于二者的产品特点来加以剖析。首先,在内容上一定要符合下沉市场人群的口味与兴趣。由于下沉用户刚刚“触网”不久,因此他们对于内容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于互联网早已普及的一二线城市人群。再加上他们生活节奏普遍较慢,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故而在内容上更加青睐休闲娱乐类型,比如情感、生活等泛娱乐的垂直内容细分领域,普遍都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和流量红利。与此同时,受收入水平影响,高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更受下沉市场人群的欢迎,而那些具有品牌溢价的商品却不受待见。为此,有人称下沉市场为“中低端消费市场”,不过我们必须清楚的一点是:即便是中低端消费市场,也断然不能与假货市场划等号。相比于如何将“山寨货”或者“傍名牌商品”引入下沉市场,商家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与降低成本来生产出真正物美价廉又保质保量的商品。其次,在操作上应秉承简单易懂、界面友好的理念。仍然是由于下沉用户“触网”不久,故越是简单的用户界面越能激发出他们的使用意愿。比如,拼多多首页呈现的是多款生活必需品,用户选择起来简单方便;而趣头条则只有任务系统与内容界面,简洁明了。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同属资讯领域巨头的今日头条会推出“今日头条极速版”来对抗趣头条,而微博也推出了“微博极速版”来切入下沉市场,其逻辑与打法都是大同小异。最后,应该给予实质性的利益诱导。正如前文所说,下沉市场居民是价格极为敏感的群体,这就导致他们对一点点收益都会格外重视。以趣头条为例,在邀请好友模式的影响下,总有人会为了得到更多收益,而督促好友们阅读,这便进一步提升了用户黏性。同时,对于各种来自外界的种种带有“优惠福利”字样的广告宣传语,下沉市场居民一样没有抵抗力,全然不似那些早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的“五环内人群”。所以,如果能够给予实质性的利益诱导,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这些充其量只能是短期的策略。因为从长远来看,下沉市场人群的生活习惯会越来越向一二线城市靠拢,届时的争夺还是要依靠真本事——毕竟,人往高处走,谁的品位都不会一直停留在初级水平,对于高品质商品、服务与内容的渴求,是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或否定的。5临近尾声,笔者想说的是:当讨论下沉市场时,我们必须要心怀敬畏,因为那里的居民是组成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他们不仅身上蕴藏着惊世的力量,更是决定着泱泱大国前途与命运的基本盘。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
摘要:对于营销行业、以至更多行业来说,5G和随之而来的智能革命、“跟踪经济”,都足以使你严阵以待。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物联网(IoT)、5G、跟踪经济仍是绕不开的几个热词。业内预估,5G牌照的正式发放可能就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对此,我想从一个互联网创业者的角度谈谈个人看法:关于5G的三个理解层次5G具有三大技术优势——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对此,不同人的想象力、理解力会有不同层次:消费层次你我的生活方式会进入“万物互联”的节奏。 5G手机比4G手机的网速快几十倍,1秒钟的下载速度超过1G,看视频会特别流畅,手机流量的费用会随之下降。很多人家里有一些智能IoT设备,比如,你可以用手机APP,控制智能音箱、智能热水器或者智能摄像头,为什么一定要用手机APP(一个APP对应一个智能设备)来控制这些智能设备呢?因为4G的连接能力不行,5G时代这就不是问题了,所有智能设备可以直接上网,不用通过手机、WiFi路由器进行连接了。产业层次“大数据”会真正成为现实,多数“自称拥有大数据能力的公司”会成为笑话。不是“数据量很大”就叫“大数据”,关键是处理能力。比如,卫星定位(GPS)技术在1964年就有了,每一秒钟都会产生巨量的实时数据,可是,这能叫“大数据”吗?几十年前汽车上就有GPS定位设备,可是城市交通管理中心收集车流、路况信息总要滞后20分钟以上,你现在看到的,可能已经是半小时前的路况了。这不叫“大数据”,因为太慢、没啥商用价值。直到4G网络全面投入运营,谷歌地图、高德地图才能显示实时路况,滴滴的司机、美团的送餐小哥才被实时定位。5G速度更快,因为有了5G,无人驾驶汽车就有了商业化落地的机会。无人驾驶汽车要用实时更新的高精地图,以及传感器、摄像头实时采集的环境信息,这个数据量要比GPS还要大几十倍,但5G网络可以在0.1秒以内完成传输处理,不延迟、不堵塞。这才叫真正的“大数据”技术。商业层次今天的“新经济”会很快进入被重塑、被改写的行列。支付宝在2004年就有了,可是很长时间(2G、3G带宽不足),支付宝只能作为电商平台的一个“功能部门”。进入4G时代以后,支付宝进入“移动支付”的节奏,只有这么快的传输速度,才会掀起手机抢红包的热情,才会更方便用移动支付买东西。支付宝得以升级成为蚂蚁金服,向理财、小额贷款、信用评价等领域延伸,甚至成为全球最强互联网金融旗舰。因为有了4G支持下的移动支付,过去商业上的很多“灰色地带”开始透明化。比如,为什么投资人很少关注餐饮业,餐饮公司要上市会特别困难,贷款也阻力重重?因为一家餐馆收入的真实情况几乎不可核查,进多少货、收多少钱,全是现金交易,外界难以掌握,存在很多“灰色地带”。如果不可核查,对整个市场就难以建立信用。可是,现在有了移动支付,餐馆的每一笔收入都可追溯、可核查、有信用,这个信用还可以向金融领域延伸,几乎重构了这些行业的信用能力。现今,很多地方(比如支付宝)有“刷脸”验证技术的应用,不过,这都是“二维”的验证技术(受限于4G数据处理的带宽),不太可靠。只有5G完全商用以后,“三维立体”的人脸验证技术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那时,银行卡会退出历史,很多金融业务、信用验证只需要“刷脸”就行了。4G催生共享经济,5G催生跟踪经济目前看来,互联网已经走过了三个时代:第一代互联网是PC互联网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联网,但是你一旦离开计算机,你就“下线”了。第二代互联网是移动互联网联网的设备由过去的PC变成了智能手机,互联网进入你的口袋里,你可以时刻在线,而且移动互联网绑定的都是真实的人,否则,你无法享受移动支付、网租车、网租房、线上订餐、共享单车等等服务。第三代互联网是万物互联(IoT)加入了各种“带有可跟踪设备”的智能物件,包括可被监控范围内的所有东西。这种“全时段跟踪每一个细节”,导致了跟踪经济。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时刻在线+实时定位”,你可以在网络上准确综合相近地点、不同个人的共同需求,产生共享经济,网上租车的滴滴(优步)、网上租赁自己住房的爱彼迎(Airbnb)是其中典范。共享经济的商业逻辑听起来还不错,大家将各自的闲置资源拿来分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尤其是当下的城市已不堪重负,闲置、浪费太多了,到处塞车。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活得像美国人那样(平均每家两辆汽车、200平米住房、每个月用掉500-1000度电),三个地球也承受不了。所以,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上(2015年),国内有10万家创业公司竖起“共享经济”旗号,除了出租车、单车和租房,什么上门洗脚、上门理发、O2O的门诊等等一大堆廉价的复制趁势而起。结果呢,拿到融资的只有1%,真正活下来做大的,不超过10家。哪怕是滴滴打车、美团单车这些活下来的“共享经济”公司,也没有节约资源,而是不断投入新的资源产生更大浪费。曾经,很多人看见滴滴的巨额补贴,而买了新车去做滴滴司机,城市更堵了;形形色色的共享单车公司,也是不断投入新的单车,导致城市的街道上单车成堆。有投资人最后反思: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单纯改变一个变量通常得不到最初想要的结果。你除了要准确跟踪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设备的使用成效,更要有调节、控制能力,将人的需求和资源的运用实现精准匹配。这并非仅仅通过“共享”即可实现,只有寄希望于IoT(物联网)时代的尽快到来,将“跟踪经济”发扬光大。5G可能将营销行业逼入悬崖为什么5G、物联网(IoT)才能将“跟踪经济”发扬光大?我想从另一个侧面,谈谈这当中的逻辑。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收录的人类疾病清单共有26000多种疾病。世界上那么多医生如何针对这些疾病,保持一致的诊断、治疗水平?具体办法就是,用各种诊治指南“跟踪”医生的行为。对医生治病的每一个环节,怎么检查、怎么治疗、怎么手术、怎么用药、剂量多少、联合用什么药,都有相关指引。阑尾炎这种小手术,就至少要用到4个指南,麻醉有《麻醉学操作指南》,手术有《阑尾炎诊治指南》,术后要用到《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感染严重还会用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各种诊治指南,原本只是医生治病的一种参考,最后反而成为“跟踪”医生行为的手段,医生治病反而被诊治指南引导。就像你我本来只是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以及各种智能设备,来提升生活品质,结果呢,你我的生活方式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智能设备引导。我很担心营销行业,未来,真正引导消费者购买决定的,完全不是广告,很大程度上是这些智能设备。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曾将经济学描述成为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性”。而经济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人们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事务进行细致、实时和大规模的跟踪观察。我举一个例子: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2018年度全球销量超过8000台),可以根据你的购物习惯提醒你一些消费品的使用现状,并且直接帮你购买,你动动嘴答应一声就行。比如,你去年在网上买了一个切菜用的案板,Echo完全可以提取你的购买数据(时间、品牌),告诉你一个案板用得太久,会产生霉菌,伤害身体健康(霉菌是致癌的重要物质),Echo据此直接给你提供几个选择(品牌、报价),你只要答应一声,Echo就帮你下单了。未来,类似于Echo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你生活越发惬意,可是你接触品牌的信息通道已被锁定。注意:未来,万物互联(IoT)时代的“跟踪经济”——各种智能设备可能会锁定你接触消费品牌的信息渠道,直接影响你的购买行为。如果是这样,未来,营销行业将如何生存?可是,你不可否认,Echo帮你(引导)做出购买(品牌选择)决策也很合理。你想想看,一个淘宝网上就有超过1000万种消费品牌,这样多的选择,是不是会给你带来很大的负担呢?现今,有京东优选、网易严选等等平台,帮你做出购买选择,就是在帮你减轻选择的负担。如果这个过程被智能设备(比如Echo)取代,那么,营销行业该怎么办?5G触发的智能革命,将“跟踪经济”发扬光大,会不会成为营销行业的最大对手?我看,不论这一幕会不会发生?品牌商都应该采取行动了。科技一定会冲击人们很多形式上的东西,比如:1)4G以前时代,用腿选择品牌(逛街);2)4G时代,用指尖选择品牌(移动电商);3)5G时代,用嘴选择品牌(智能音箱Echo)……5G带来了一个“用嘴选择品牌”的时代,营销行业临近悬崖。可是,人们的情感、信任不会被科技改变。在此,我提供两个建议:1、不论如何,人类的社交天性不会改变,社交网络(尤其是KOL)寄托了消费者观念、思想、情感的共振,这始终是影响人们品牌选择的关键渠道。2、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广告位,比如饮料品牌,瓶子就是最好的广告位;银行品牌,APP和票据就是最好的广告位。无疑,5G时代的商业将会极其精准,精确到每一个人、每一笔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现今,可能你还无法预测未来的挑战具体是什么样子?但是,对于营销行业、以至更多行业来说,5G和随之而来的智能革命、“跟踪经济”,都足以使你严阵以待。很多小的改变,在已知的维度上,可能影响不大,但它总会绕到你身后,在一个你暂时看不见的地方,在一个你暂时没反应过来的时刻,划出那一道颠覆商业逻辑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