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斯克和Facebook的脑机接口之争,关乎到数字世界的接口之争,但也不要忘记了虚拟现实的存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马斯克的Neuralink推出微创脑机接口的技术方案后,另一科技...
摘要:他们使用数千个谷歌云 TPU,重建的完整果蝇大脑高达 40 万亿像素。有了完整的大脑图像,科学家距离了解大脑如何工作更近了一步。 你知道吗?果蝇是公认被人类研究的最彻底...
摘要:研究最大的意义,为机器人的一个核心难题储能,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 机器人能拥有血液系统吗? 可以,而且还能像生物的血液系统一样,为机器的各个组件传递能量。 来,...
第一次使用手机语音助手的时候,这个令我新奇不已的玩意儿,总是会在我兴冲冲地问一个问题之后,令人失望地回答一句:“我好想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后来技术演进,它终于能...
近日,美国加州分子制造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项目“人脑/云接口系统(B / CI)”,可以将纳米机器人植入人体,实现与网络的实时连接。纳米机器人(Nanobots)是一种比人类头发丝的宽度还小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有望在未来以各种方式造福人类和地球。但要实现B/CI,需要一种特殊的机器人:神经纳米机器人。正如该领域资深研究人Robert Freitas, Jr.所说:这些机器人将在人体血管系统内导航,穿过血脑屏障,并精确地在脑细胞之间、甚至脑细胞内部进行自动定位。然后,它们将编码的信息无线传输到一个基于云的超级计算机网络,以实现在网络中进行实时的大脑状态监测和数据提取。而且,这种脑机接口问世的时间可能大大早于很多人的预期,或许几十年内就可以实现!研究人员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进行大规模人类试验阶段,但这项新生技术已经存在,并在较小规模上取得了成功。人脑/云接口,秒速获取人类所有知识这项研究发表在了《前沿(Frontiers)》系列期刊中的神经科学板块中。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说,一个稳定、安全、实时的系统可以将云与人脑连接起来。实现这样一个系统的一种有希望的策略,称为“人脑/云接口”(B/CT),将基于一种称为“神经纳米机器人”(neuralnanorobotics)的技术。研究人员预计,未来的神经纳米机器人技术将有望促进对影响人类大脑的~400种疾病进行精确诊断和最终治疗。神经纳米机器人还将通过直接地检测大脑的∼86×109个神经元和∼2×1014个突触,使B/CI能够控制神经活动与外部数据存储和处理之间的连接。大脑新皮层中神经元和突触的计数此外,通过在人体血管系统内进行导航,三种神经纳米机器人(endoneurobots,gliabots, 和synaptobots)还可以穿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进入脑实质,甚至进入单个脑细胞,分别在神经元的轴突初始段(endoneurobots)、神经胶质细胞内(gliabots)和亲密接近突触时(synaptobots)进行自动定位。然后,它们将通过辅助纳米机械光纤,以高达每秒∼6×1016比特的速度无线传输突触处理的信息和编码人脑电信息。辅助纳米光纤的传输能力达1018bits/每秒,并能为基于云的超级计算机提供快速的数据传输,以实现实时大脑状态监测和数据提取。神经元 (蓝色) 和胶质 (白色) 细胞基于神经纳米技术的人类B/CI可以允许人们直接、即时地访问几乎所有人类知识。其他预期的应用包括改善教育、智力、娱乐、旅游和其他无数的互动体验。例如,专门的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完全沉浸式体验/感官体验的能力,包括这里所说的“透明阴影”(TS)。通过TS,个人可以体验到其他自愿参与者(本地或远程)生活的片段。研究人员表示,希望这类应用能够鼓励和激发人类家庭所有成员之间更好的理解和宽容。3种神经纳米机器人,实现人脑/云接口神经纳米机器人有望提供一种非破坏性、实时、安全、长期,并且实际上是自主的体内系统,可实现首个有效的人类 B/CI。如前文所述,监测细胞内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是三类神经纳米机器人,分别是endoneurobots、synaptobots 和 gliabots。以及一个非侵入式、自安装的高速纳米光纤网络。Endoneurobots神经纳米机器人可能会通过皮肤注射,然后它们将在血管系统内导航,并锚定在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上。Endoneurobots 是一种自主停留在神经元中的神经纳米机器人,它与 AIS 中所有~86 × 109 的人脑神经元相连接,直接监控并与基于动作电位的电处理信息相交互。如图 3 所示,10μm3 的 endoneurobots 将进入脑实质,并开始在神经纤维网导航。图 3:endoneurobot (左),具有钻石型的结构 (右)。在这里,突触处理的基于动作电位的信息被视为基本信息,Synaptobots 将检测到所有这些信息及其波形,并向数据处理系统报告。所有这些数据都将以亚毫秒级的分辨率连续处理,从而实现人脑和云之间的实时数据流。GliabotsGliabots 是一种停留在神经胶质内的自主神经纳米机器人,可以监测人脑神经胶质细胞,并可能进一步作为系统的支持元素。如图 4 所示,10μm3 的 gliabots 将进入各自的神经胶质细胞。图 4:gliabots 的示意图SynaptobotsSynaptobots 是停留在神经元中的自主神经纳米机器人,它可能使用多个灵活的纳米传感器与人脑中的所有~2×1014 个突触连接,以直接监控突触处理和存储的信息,并与之交互。图 5 描述了 Synaptobots 的结构。图 5:synaptobot (左) 和它的钻石型结构 (右)辅助纳米纤维光学系统(图 6)与 endoneurobot 和 gliabot 的数据传输支持相结合,有助于最小化数据存储需求。图 6:无线纳米级发射器人类对脑机连接的探索永不止步将人脑与计算机相连,是科学家们长期的疯狂而又浪漫的梦想。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还列举了当前对脑机连接的研究中一些有前途的方法。纳米粒子、纳米管和纳米点有望与大脑神经网络实现接口的一种有前途的技术是磁电纳米粒子(magnetoelectric nanoparticles),该技术可用于增强外部磁场与神经网络发出的局部电场之间的耦合。不过,将纳米粒子输送到人类大脑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在纳米粒子在人体内应用之前,必须有效地处理感染、炎症反应、潜在免疫原性、细胞毒性和致瘤性等风险。基于碳纳米管的对大脑深处靶标进行电刺激已经被提出作为帕金森病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可注射的 “神经织网”(Neural Lace)最近提出的一种被称为“神经织网”(neural lace)的技术,可以在微观尺度将大脑神经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进行整合。这个概念基于超柔性网状纳米电子学,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也正在研究这种技术。神经尘埃(Neural Dust)该技术采用数千个独立的 10-100μm de 传感器节点,称为。这些节点,称为“神经尘埃”(Neural Dust),可以检测并报告局部细胞外电生理数据,同时使用颅下询问器与每个节点建立电源和通信链路。脑机接口(BMI)脑机接口技术目前使用由神经微芯片传感器阵列组成的侵入性神经接口进行研究。神经芯片传感器阵列包含多个电极,可以检测多细胞信号。这些脑机接口已经对大脑的一些区域 (例如,视觉皮层,运动皮层,海马体等) 可用。脑 - 脑接口(Brain-To-Brain Interface)BTBI 涉及诱导两个不同的大脑直接相互通信。BTBI 系统最初使用非侵入性记录和脑刺激进行实验,如图 2 所示。图 2:人类受试者之间信息传递的脑 - 脑接口(BTBI)Brainet 系统BTBI 技术的一个特别有趣的应用,称为 “Brainets”,涉及从多个大脑记录的神经元信号的接口和处理,以实现互连大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执行合作任务。虽然还不是特别复杂,但最近对老鼠和猴子的实验一定程度上证明了 Brainet 系统的效果,包括验证在大鼠的感觉运动皮层中永久植入微电极之后,位于不同大陆的两只大鼠的大脑之间潜在的直接通信。...
摘要:线下市场的风云变化,牵动着手机厂商们的神经,也逼出了他们的底牌。“做不下去了,好多人都不做了。”2016年底,江涛把华强北的店关掉之后,开始专职做起了“黄牛”。他混迹于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和论坛,主要收购全新未拆封的二手数码产品,再加钱转卖。凭借多年的手机类数码产品销售经验,他总是能从中找到最好卖的产品,并快速出手。“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上万,少也有五六千、七八千,自己开店还有房租、备货的成本,时间不自由,做不好还得赔。”江涛说。他告诉凤凰网科技,以前一起开店卖手机的朋友好多都转行了。在山寨手机、水货手机流行的年代,像小江这样连代理都不是的个体户,还能赚点钱。如今早已是品牌手机的天下,个体户没有话语权,即便能拿到货利润也低,并且消费者也都是网购的多,只能被迫转行。这样的手机店老板,曾经最具代表性的集中地是深圳华强北和北京中关村数码一条街。华强北曾有着“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各式最新款的手机等数码产品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这里的商铺。华强北如今繁华落尽,这两年虽然改造成了高大上的步行街,但有的商铺已经转行卖起了水果或者小吃。与之齐名的中关村也走向没落,E世界、海龙大厦等电子卖场自2016年起已经人去楼空。线下市场的风云变化,牵动着手机厂商们的神经。这类数码一条街的没落对应的是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崛起,更重要的则是智能手机整体市场的饱和下滑以及用户换机周期从以前的17个月变成了24个月。IDC数据显示,在2018年整体智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共计出货14.049亿台,年同比下滑4.1%。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年1-3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7307.2万部,同比下降10.7%。金立、天语、大可乐等新老手机厂商相继倒下,在竞争重压下,国内四大头部手机厂商华为、OPPO、vivo、小米自去年年底以来纷纷亮出底牌,尤其是线下市场,又起风云变幻。01.疯狂开店之后的收缩“现在还是渠道为王的时代。”有着20多年手机数码零售经验的河北国通董事长何洪友告诉凤凰网科技。荣耀总裁赵明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也表示,智能手机零售,有七成来自线下。线下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第一手机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对此也颇有感触:“现在手机厂商开个发布会,以前是叫个产品经理或者副总过去见渠道商,现在是老板们都争先恐后过来见。”手机厂商现在的重要产品发布会前后都会开一场针对经销商的合作伙伴大会,通俗的说就是“订货会”。据OPPO中国大陆事业部销售总经理严涛介绍,OPPO的渠道架构除了运营商渠道,在其认证范围内分为四大块。第一是国美、苏宁、迪信通、乐语这种地方性连锁的客户体系。第二类是自己的零售和服务体系,包括超级旗舰店、旗舰店,还有体验店,称之为体专店零售体系。第三是政企,剩下第四类则是线上与京东、天猫的合作。“不是对我们,对所有的手机厂商都是这四块。”严涛说。这其中的第二类零售和服务体系,是大部分手机厂商渠道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线下这些门店绝大部分都不是自建自营,而是以第三方合作建设为主。严涛告诉凤凰网科技,这几年智能手机线下最大的变化是向品牌店、专卖店转型。“综合数码门店开起来压力比较大,都在逐步收缩,现在变成专卖店来获得品牌厂商更多的支持,由于这个特点,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都在缩小,要死不活的,完全被控制了。”孙燕飚说。智能手机线下市场最辉煌的年份是2016年,据孙燕飚预估,在那个黄金年代线下月销量能维持在4500万台左右。严涛表示,早几年的时候,OPPO全国范围内从几万个售点一度发展到了20多万个。2016-2017年,“综艺节目千千万,OV两厂占一半”是好不夸张的,就连线下门店也是“蓝一片,绿一片”。但时至今日,这种“奇观”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时大家没有预料到市场的下滑,给门头费去开店,一条街光OPPO就跑出四五家的时候生意还怎么做?”孙燕飚表示。OPPO和vivo去年开始不仅缩减了明星代言,线下也在进行收缩和零售升级。“小的形态售卖本身就没有太多生存空间。所以在数量上面我们不会刻意追求多少万个售点,或者多少个店,我们更多是考虑对于渠道体系的支撑。”严涛说。02.把店开进Shopping Mall收缩之后去哪儿开店?答案是Shopping Mall(即大型购物中心)。这是符合当下整个商业地产和人流趋势的开店调整。从去年开始,原本走线上轻资产模式的荣耀开始逐渐淡化自己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形象,提出了“火箭二级增长”战略,在线下疯狂开店。官方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一年多来,荣耀线下门店已经接近2000家。其最近一家荣耀Life潮玩店开在昆明云路中心,这是荣耀2019年第一百家进入大型购物中心的门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在商场里面进行吃喝玩乐的一站式的购物消费,越来越不太愿意逛街铺了”,vivo零售运营总监江勇峰表示。他认为,整个线下商业形态有非常明显往Mall转换的趋势。“中国整个市场大概有大几千,甚至上万家,Mall已经逐步成为人流聚集的地方。”尽管当时整个资源还没怎么储备好,但vivo在2017年很坚定地提出要把门店开进Shopping Mall。怎么样能够让顾客在24个月之内能够持续的到店?这是vivo们这一轮零售终端升级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小米集团总裁林斌曾表示,手机是购买频次较低的产品,如果只是卖手机,小米是不敢开小米之家零售店的。零售,必须要增加消费者的到店率。对于以手机为主营业务,品类较为单一的手机厂商来说,这是必须要突破的难题。OPPO在去年年底宣布成立了新兴移动智能终端事业部,计划推出更多手机之外的周边产品和第三方合作的智能家居产品。但目前这个事业部还没有新品推出,相比小米之家“百货商店”的模式,其超过200平米的智慧旗舰店还是会显得比较空旷,更多的是强调购物之外的服务和体验提升。vivo也是如此,江勇峰表示,vivo希望以手机为核心逐步向外延展,如IoT、智能影音、运动健康,然后再逐步的再包括日杂文创等等,从低频到高频,从手机由近到远的整个的一个产品系列的组合。“现在大概已经引入到了两百多个SKU,你就会发现它初步具备一个集团性的作战,而不是单一只靠手机来打仗。”在这一轮的零售终端改造升级中,门店还承担了从销售型转向服务型的角色。它既代表渠道,又是品牌,门店的服务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这个品牌的口碑。也正是因为如此,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03.如何健康长久的经营?“我们去Mall开店了,效果也不行。”一位要求匿名的经销商表示。据他透露,如今各大品牌厂商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各大经销商销量不同,给的销售提成百分比也不一样,他给出的平均数是约5%,也就是说一部售价5000元的手机,卖一台赚250元。以该经销商所在的三线城市为例,在当地万达一类的购物中心开店,入场费、装修费、租金、押金、备货等算下来,没有200万元很难开得起。另外,他也进行了手机之外的多品类产品销售尝试,效果甚微。“开一家赔一家,像我还好,早就开展了其他产业。”该人士表示。小米目前在线下所遇到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前几天凤凰网科技独家报道了小米之家取消店员销售提成,改为底薪+绩效,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小米的新零售架构中,其线下渠道包括小米之家、小米授权体验店和小米直供专营店。小米之家是小米自己建自己运营,专卖店则是合作伙伴建设小米运营,授权店是合作伙伴建设合作伙伴运营小米指导。来自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已经有586个小米之家。截至2018年10月,小米授权体验店达1183家,小米直供专营点则开设36256家。除了自营的小米之家外,小米和合作伙伴开的店一种是交保证金和不交保证金。交保证金的模式是你开店所有产品都由小米来直接供应,不需要担心备货,合作伙伴只抽取店面的销售点数。“从某种意义是被架空,只有一些布局合理的店面能赚钱。”长期关注手机零售的分析师林宇表示。“不交保证金的就是现金备货,这种现在很多都出问题了。核心原因是价差。他举了个例子,一款99元的移动电源,可能是96块钱采购的,仅几块钱利润。但小米官方经常促销,提货价高于促销价,米粉又比较精明,发现线上卖得还更便宜,店员只能说那你去线上买吧。交了保证金的,小米会对区域店面数量有所控制,也不存在价差,线上线下同价。“不交保证金的小米店占比较多,体量较小,也都在商圈中,现在退店的比较多。交了保证金的小米还需要进行维护,因为维护成本过高,现在其实亏损的。”林宇表示。开店是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和品牌沟通的渠道,开开关关,对合作伙伴是一种最大的损失。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有损品牌形象的不好体验。开店之后,如何健康长久地经营下去,这是摆在所有线下开店的手机厂商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原标题:Jeff Bezos unveils lunar lander to take astronauts to the moon by 2024)图:蓝色起源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解开了该公司“蓝月亮”月球登陆器的神秘面纱网易科技讯5月10日消息,据CNBC报道,美国当地时间周四,亚马逊公司、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首次展示了其太空公司开发的月球登陆器。贝索斯在向媒体和航天行业高管发表的演讲中表示:“这艘航天器将前往月球。我们收到了一份礼物,这颗地球附近的天体叫做月球。”他补充说,由于月球的重力比地球低,它是个在太空中开始制造业的好地方。从月球上获取资源所需能源要“比从地球上获取节省24倍”,“这是一个巨大的杠杆”。贝索斯还在会上展示了该公司的BE-7火箭引擎,并称其将在今年夏天进行首次试车。贝索斯说:“是时候重返月球了,这次我们应该留在那里。”蓝色起源公司成立于近20年前,该公司对其正在开发的火箭、引擎和飞船一直保持相对沉默。蓝色起源公司的拉丁口号是“步步为营”,它一直在同时研究多个空间系统。贝索斯每年通过出售他持有亚马逊的股票,向该公司投资超过10亿美元。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指示美国宇航局(NASA)在未来五年内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表面。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汀(Jim Bridenstine)回应说,该机构将遵循白宫的指示,这代表着其现有月球探索时间表正在加速。NASA的2020财政预算要求包括大幅增加对Advanced Cislunar and Surface Capabilities (ACSC)项目的资助。按照ACSC设想,NASA将首先在没有宇航员的情况下将机器人送上月球表面,然后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尽管内部犹豫不决,但NASA仍在考虑商业替代方案,比如借用蓝色起源公司的技术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贝索斯宣称:“我喜欢彭斯副总统提出的2024年登月目标。”他补充说,蓝色起源公司可以帮助满足这一时间表,“因为我们三年前就开始这样做了。”在这次活动之前,蓝色起源公司在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张著名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的船的神秘照片,并在标题中注明了日期——5月9日。作为周四活动的预兆,这张照片似乎充满了暗示,贝索斯的声明将专注于向月球南极运送货物,甚至宇航员。这是因为,沙克尔顿的名字也曾被用于为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命名,它有可能成为月球的前哨。沙克尔顿陨石坑位于月球南极,许多人认为那里有冰冻水的沉积物。贝索斯两年前只提供了蓝色起源公司登月计划的少数细节。在名为“蓝月亮”的项目中,该公司将向月球表面运送两吨货物,开始建设月球基地的基础设施。第一次任务将在2020年执行,与政府项目合作,如波音公司为NASA建造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但在去年5月,贝索斯表示,蓝色起源公司可能会开发自己的“蓝月亮”。蓝色起源公司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其“新谢泼德”(New Shepard)火箭系统,该公司正在开发该系统,将游客送往太空边缘10分钟。“新谢泼德”火箭已经进行了11次试飞,它的太空舱可以搭载6名乘客,飞行高度超过10万米。太空舱的特色是巨大的窗户,为游客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该公司计划在明年某个时候利用“新谢泼德”火箭将首批人类送上太空,但它还没有开始售票。蓝色起源公司去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它只会在“人类首次飞行之后”向游客提供太空之旅服务。此外,“新谢泼德”火箭已经成为蓝色起源开发自家可重用性系统的试验台。与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一样,“新谢泼德”火箭的最大部分(第一级“助推器”)在发射后不久即可返回地面,并降落在一个混凝土平台上。可重复利用火箭是航天工业的一项关键发展,因为各公司都希望降低向太空运送人类、卫星、实验等的成本。蓝色起源公司正在建造一个巨大的火箭系统,叫做“新格伦”火箭。与“新谢泼德”火箭类似,该公司计划将“新格伦”火箭助推器降落在海洋中的船上。贝索斯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类在太阳系中扩张,他相信将有超过一万亿的人口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强调,贝索斯的太空投资是推动该行业快速前进在“重要力量”,蓝色起源公司是其表示今年将“加大赌注”的几家太空公司之一。...
摘要:根据设想,未来6G技术理论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TB,预计到2020年将正式开始研发,2030年投入商用。5G已经来了,6G还远吗?全球关于6G的布局竞争正在悄然上演,若将2019年称之为6G研发元年也不为过。据媒体报道,除中国外,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在进行相关的概念设计和研发工作。一、全球布局6G就在上个月,各国200多位顶尖无线通信专家齐聚芬兰莱维(Levi),参加由芬兰奥卢大学主办的全球首个6G峰会。峰会主旨是"为6G到来铺平道路"。 "来自中国电信、华为、中兴和清华大学的专家也参加了此次峰会,展示了中国的6G方案。"据媒体报道,"中国方案非常抢眼"。咨询机构专家估计,下一代6G手机可能将在2030年至2035年之间问世。未来6G的传输能力可能将在5G的基础上提升100倍。网络的延迟也将相应地进一步减少,从毫秒级降到微秒级。同时,6G也完全有可能实现人工智能在手机上的应用。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方向部分成果 (图片来源:中新网)近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太赫兹波段开放,美国欲绕过5G的争夺市场,直接进入6G时代。去年的11月,我国科技部拟将"与 5G/6G 融合的卫星通信技术研究与原理验证"课题,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中,据证券时报,工信部IMT-2020(5G)无线技术工作组组长粟欣表示,6G概念研究已经启动。根据设想,未来6G技术理论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TB,预计到2020年将正式开始研发,2030年投入商用。二、概念解析:什么是6G?根据公开信息,关于6G概念可以追溯到2017 年 11 月,彼时英国电信集团(BT)首席网络架构师 Neil McRae对 6G 通信进行了展望,他认为 6G 将是"5G+卫星网络",在 5G 的基础上集成卫星网络来实现全球覆盖。6G是第六代移动通信(Six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简称。6G技术将5G与卫星网络相结合以实现全球覆盖,被认为是廉价、快速的互联网技术。6g技术的目标是为移动用户提供多媒体、联网的全天候服务信息服务。6G技术将是创建全球无线网络(World Wide Wireless Web ,WWW)基础设施的最佳候选方案。根据“5G”微信公众平台一直以来的观察和及时报道,目前,中国、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已有一些机构陆续启动B5G或者6G技术研究,但是还远没有达到"统一6G定义"的阶段,比如有的认为6G基于太赫兹频段,有的认为5G+AI 2.0=6G,有的认为5G+空联网=6G。综合起来,行业专家认为6G要往4个方向去发展:一是多网络的融合--陆地、天空甚至多层次,将来卫星的联合组网跟陆地通信联合组网,不光有低轨卫星、还有高轨卫星、甚至有更高的卫星,"进行全网络的覆盖"可能是未来6G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二是频段还得往上走---目前5G最高使用毫米波频段,未来可能随着芯片或者物理技术的成熟,6G会使用更高的频段比如太赫兹频段,而且频谱利用的方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三是采用"去蜂窝"网络架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等;四是要实现网络的IT化和个性化---比如可能发展成"个人定制类型的通信网络"等。太赫兹:未来的6G关键词2019年3月20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一致投票决定开放"太赫兹波"频率段,该频率段在95GHz到3THz范围内,正是预测6G通信技术将进入的频段。由于该频率段是6G技术的潜在频段,未来可供6G研发使用,所以FCC的投票似乎在验证之前盛传的美国政府已提前考虑6G的布局,并可能利用自身在无线领域领先的优势,绕过5G的争夺市场,直接进入6G时代。据悉,在这一未来的竞争领域中,作为6G关键技术的太赫兹开始频繁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太赫兹技术被世界发达国家列为抢占频谱的资源战略点和科技制高点。美国把它列为改变人类的前四大技术之一,日本把它列为改变日本十大战略之首,我国也把它列为关键性技术,数年前已有通讯企业开始布局深耕这一领域。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据悉,太赫兹泛指频率在0.1~10太赫兹波段内的电磁波,1THz=1000GHz,处于宏观经典理论向微观量子理论、电子学向光子学的过渡区域。在频率上它要高于微波,低于红外线;而能量大小则在电子和光子之间。太赫兹波传输是太赫兹波通信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现阶段研究来看,太赫兹技术最重要的用处就在于对空间通信的优化。现在即将进入商用阶段的5G频段已从450MHz扩展到60GHz,下载速度达到秒速。而更进一步到95GHz以上,进入太赫兹频段的6G毫无疑问将对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三、6G与5G有什么进步及不同的应用场景据《6G 移动通信技术展望》中指出,到目前为止,在未来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6G,the six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中,网络与用户将被看作一个统一整体。用户的智能需求将被进一步挖掘和实现,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技术规划与演进布局。5G 的目标是满足大连接、高带宽和低时延场景下的通信需求。在 5G 演进后期,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存在巨大数量的互联自动化设备,数以亿计的传感器将遍布自然环境和生物体内。基于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各类系统部署于云平台、雾平台等边缘设备,并创造数量庞大的新应用。《6G 移动通信技术展望》文中指出,6G 的早期阶段将是5G 进行扩展和深入, 以 AI、边缘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实现智能应用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实现虚拟现实、虚拟用户、智能网络等功能。进一步,在人工智能理论、新兴材料和集成天线相关技术的驱动下,6G 的长期演进将产生新突破,甚至构建新世界。户实现相应的需求。资料来源:《6G移动通信技术展望》6G 不仅包含 5G 涉及的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理世界(人、机、物)这 3 个核心元素,还包含本文定义的第四维元素-灵(Genie)。Genie存在于虚拟世界体系,不需要人工参与即可实现通信和决策制定。Genie 基于实时采集的大量数据和高效机器学习技术,完成用户意图的获取以及决策的制定。Genie 可以作为 6G 用户的 AIA,提供强大的代理功能。由于不受智能终端的具体物理形态的限制,Genie 凌驾于 VPS 并包含 VBS 和 BSS 的完备功能,具备为用户构建个性化自主沉浸式立体代理的能力。资料来源:《6G移动通信技术展望》6G最明显的出发点是速度和频谱。最初的想法是6G的目标速度为1tb / s(太字节每秒)。为了获得这些速度,信号需要传输超过1太赫兹,而5G的传输范围只有区区千兆赫。四、6G的市场空间近日,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文璟为展望2030年的6G时代,全息技术、全感技术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这一技术将涉及全息视频通话、沉浸式购物、远程全息手术等业务场景。"所谓全息,是和平面上的3D完全不一样的、是真正的对三维的重构新的完整的构建,比如全息通话,我跟你全息视频对话时,好象你真的站在我对面,是一个真正三维立体的存在。"李文璟介绍:"此外还有全感官。我们人类的感官是非常丰富的,5G里面用到视觉和听觉,都可能用到。但是像触觉、味觉、嗅觉和体感等,5G都没有用到,在6G业务里面这些感觉可能都会用到。比如沉浸式购物时,远程买花,在家里就能闻到花香;家里老人摔倒了,老人身体的各项指标全身的数据,包括痛感程度都会以全息的方式迅速传到子女或者医院里;再比如虚拟沉浸式游戏里的撞击和拳击的痛感,在真实世界里也现场可以感受到,这是虚拟场景和真实场景的深度融合。"近日,紫金山实验室的尤肖虎教授团队研究员李连鸣介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验室刚成立就率先启动了6G移动通信先期研究。6G特点是采用毫米波与太赫兹等技术,实现卫星通信等天地融合全覆盖,完成面向全应用的安全智能通信,传输速率将是5G的100倍左右,有望达到1TB/秒,从而使全息影像传播、自动驾驶等成为可能。银河证券认为,"6G=5G+卫星网络",卫星通信将在 5G/6G 通信时代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美林银行的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 2016 年的 3500 亿美元增长至 2046 年的超过 2.7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其中相当一部分增长将源自新型低轨通信卫星。低轨卫星通信优势明显,应用阻碍得到解决。低轨通信卫星距离地面近、通信时延短、数据传输率高,移动终端重量、体积与个人移动设备相差无几,更适合大众普及。随着现代移动通信和电子元器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制约早期低轨通信卫星系统的通话质量、数据传输速率和使用成本等问题迎刃而解,未来个人移动终端与卫星直连通话、上网已不是遥不可及,低轨卫星通信的应用时机已经成熟。专家预测未来6G网络会是一个密集型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广域覆盖,如何部署基站成了首要难题。部署6G网络远不止这些困难,太赫兹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开发,并且有效的将这些频段的应用丰富起来才能真正部署起6G网络。...
摘要: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可以将大脑信号转换成语言的装置,不需要劳动任何一块肌肉,深度学习就能直接读懂大脑,解码脑中所想,实现流畅交流。只要静静坐着,世界就能听到你的声音,这样的画面你可曾想象过?是的,不必动手,也不必开口,只要你的脑波流转,AI就能以每分钟150个词的速度帮你说出心声。Nature上最新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可以将大脑信号转换成语言的装置,不需要劳动任何一块肌肉,深度学习就能直接读懂大脑,解码脑中所想,实现流畅交流。如何做到研究团队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教授Dr. Edward Chang等人试图将大脑中的神经活动转换成语音,以造福因为神经损伤而失去交流能力的人。说话这件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看似只是动动嘴,事实上却是对声道咬合结构精准、快速的多维度控制。研究人员选择了深度学习方法。为了进行试验,专家们招募了五名在医院接受癫痫治疗的志愿者。神经解码的第一步是从高密度皮层活动中提取相关信号特征。志愿者们说了上百句话,而通过植入性大脑皮层电图(ECoG),研究人员可以跟踪控制语言和发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与志愿者说话时嘴唇、舌头、喉部和下颚的微妙运动联系起来,然后将这些运动学特征翻译成口语句子。研究人员采用bLSTM(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循环神经网络来破译ECoG信号表达的运动学表征。接着用另外一个bLSTM解码先前破译的运动学特征中的声学特征。声学特征是能从语音波形中提取的频谱特征,因此用解码后的信号就可以合成出语音波形。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神经网络都会被投喂训练数据,以提高它们的解码性能。对比志愿者说话的频谱图和大脑信号合成的频谱图,可以看到它们已经非常接近了。研究者们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了听合成的语音,结果表明,至少有70%的虚拟语言是可以被理解的。有何提高脑波转语音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篇文章能登上Nature,自是有过人之处。这个新的装置每分钟能生成 150 个单词,接近人类的自然语速。要知道已有的语音合成脑机接口每分钟只能生成 8 个单词,使用者也能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那远远称不上是“人类交流”。想象一下,倘若霍金健在,在这种技术的帮助下,他可能再也不用艰难地活动脸颊上的肌肉来拼出单词,AI能真正帮助他重新“开口”,传播智慧。“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将我们推上了语言恢复方面的一个新台阶。”神经学家Dr. Anthony Ritaccio这样评价。网友反应论文一出,惊叹声一片。有网友称赞这是ECoG领域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结果,并且也给未来的实际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还有网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畅想未来:如果将来这项技术能被放入耳机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那我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手机上打字了!这种可能性实在是鹅妹子嘤!也有一些负面的声音:我们总有法子让你开口的。嗯…不过事实上这项技术只会在你想开口时捕捉相应的脑电波。必须说明的是,这项技术使用的ECoG电极阵列需要通过开颅手术来放置到大脑之中,对于饱受疾病、意外之害而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来说是福音天降,但更大范围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也许是一个飞行的时代。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使得城市有限的物理空间正在不断膨胀。现如今,日本城市化率为92%,巴西为85%,韩国为84%,墨西哥为79%。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75%。这意味着未来不到20年的时间,中国将有2.5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此外,还有另一种行为同时发生,有30%-50%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这部分人口可能高达1.5亿人左右。基础设施建设似乎总赶不上人们对通行效率的需求,拥挤的交通状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试想一下,交通网络如果从二维空间到三位空间变得立体起来,拥堵状况是否会缓解许多?这似乎是一个解决方案。未来,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上空,可能会形成一个无形的交通网络,提供空中立的体交通、物流服务。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飞行的时代。看得见的未来第六期,腾讯新闻节目组走访了空客公司和牧羽航空,我们试图探寻交通网络未来的三维图景。01.直升机出行,像打车一样简单在拥堵的墨西哥和圣保罗,人们开车从市中心前往机场通常往往短则需要一个小时,长则需要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时间不可控主要是由于交通拥堵带来的,这让人们的出行充满着很大不确定性。但是当人们用直升机替代开车,只需要10到20分钟即可抵达机场,价格比较合理,相当于出租车的8到10倍。2017年,空客集团在硅谷设立的创新公司A3在巴西圣保罗和墨西哥城开通了直升机即时预订服务Voom的公测。以魏茨纳经常搭乘的航线为例,从墨西哥城城西因特洛马斯商业区至城东贝尼托·华雷斯国际机场,路程近30公里。如果选择走公路,高峰时段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车程,而搭乘“空中出租车”仅需12分钟便可抵达。现在,空客中国创新中心正在努力将这样的应用场景复制到中国来。他们现在正在做的城市空中交通项目,目标在于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慢慢实现。到时候,我们只要掏出手机打开App,就能像预约出租车一样预约到直升机。目前,空客中国创新中心已经和深圳市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样一来,一键呼叫直升机的出行服务将很有可能在那里率先实现,他们为此设下的预期时间是在今年内。空客的目标是实现空中交通,现在目标飞行距离为50公里到100公里。电池的改进和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催生了技术突破,这种“飞行出租车”可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着陆,占用更少空间,因为它们由电池供电,所以也会更加环保。除了电驱动,自动驾驶也是他们正在考虑的使用场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飞行成本和增加座位使用率。在地面交通中,自动驾驶是当下的热门话题,空中交通领域也是如此。空客中国创新中心的罗岗认为,空中自动驾驶的难度比地面全场景的自动驾驶更低一些,原因在于,地面场景有很多意外情况发生,而在空中则完全不同。空客目前考虑的使用场景主要围绕一些固定线路进行,比如从市中心到机场,或者从大城市到周边的靠城市,就像从深圳到东莞。02.更加灵活的飞行汽车空中交通将为城市交通注入新的活力,飞行时代即将到来。灵活将是未来空中交通的主题。看起来,直升飞机似乎还是不够灵活,比如它需要专业的驾驶人员,起降也需要更大的适宜空间。也许,小型化的自动驾驶设备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个人航空器也许会走进每一个家庭,就像今天拥有一辆汽车一样普遍。这样充满科幻色彩的飞行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牧羽航空是一家专注于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轻型飞机、飞行汽车、直升机等航空器及航空新型动力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的企业,也是中国最早进入轻型运动飞机研发与制造领域的企业之一。创立者王勇的梦想,就是制造出个人拥有的飞行器。“飞行汽车”的最大特点是在“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中任意转换,它带有折叠式机翼,当收起机翼时,它可以轻松停进一般的停车位或车库。一旦开进机场,打开机翼,就变身成一架飞机。在2014到2016年间,王勇团队研发了ABC(aircraft+boat+car)海陆空三栖飞行汽车。作为飞机来说,它的最大起飞重量是700KG,最大速度达到350公里/小时,航程可达1500公里;作为汽车来说,它的速度能有120公里/小时,可行驶600公里。在停降陆地的时候,飞机机翼自动折叠,宽度2.7米,长度5.7米,在一般的公路上行驶没有多大问题;作为家用游艇、快艇来说,它的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甲板面积能够达到6平方米。飞行汽车可以让人们掌控自己的出行时间表,能够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同时享受飞行的乐趣。从设计方式来看,牧羽航空所设计的飞行汽车,是一种菱形结构的汽车车轮布局,这在早年的汽车设计中也曾经被应用过。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兼顾其在空中飞行和在地面行驶时对重心的不同要求——路面行驶时,重心要落在前后轮中间或左右;空中飞行时,主轮要承担约90%的飞机重量,才能比较好的解决问题,当它作为飞机起降的时候,它的后轮会收缩起来。空域管理尚未开放,是通用航空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近年中国通用航空领域政策不断开放,这将推动飞行时代的到来。四川省首先制定了低空协同管理空域建议方案,把孤立空域用低空通道联成通航飞行网络。如果四川的做法可以铺开到全国,那么中国就有机会建立起3000米以下的通航网络,通用航空的活力将被最大程度被释放。目前,四川、青海已经成为推进的试点,提前一个小时进行报备,通常都会得到飞行批准。未来,也许是一个飞行的时代。除了空域管理,机场是另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到今年,有380多个通航机场通过验收,明年将这一数字提高至500个。现在江苏规划建的是45座通航机场,浙江规划的是57座通航机场,青海规划的是200座,江西规划的是40-50座,基本达到每个县一个。另外,国家体委在2017年3月出台的政策显示,计划在全国建设2000座飞行营地。飞行营地可以让用户乘坐两座以下的小飞机,或者热气球。未来,灵活性将是航空运输业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飞行器投入市场,人们的出行将会有更多不同的选择。未来,也许是一个飞行的时代。...